信息及其特征

2024-09-27

信息及其特征(共12篇)

信息及其特征 篇1

摘要:《信息及其特征》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其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 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基本感知能力。本文通过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希望能为各位同行教师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信息,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 教教材材及及内容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这一章节处于整个教材结构的初始位置, 其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感知丰富多彩的信息, 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 对这一门学科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后面各章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也就是说, 这一学科的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信息”进行扩展的。因此, 了解信息及其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本节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有关信息的基础性内容, 以及信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是为本课程的学习做好的积极准备。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升入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大多是“90后”或者“00后”, 出生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年代, 属于“数字原居民”, 对于信息技术具有天生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此外, 他们在初中学习阶段, 接受了简单的信息技术教育, 因此, 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有较好的知识准备。但是, 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尚且停留在感知阶段, 没有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学习, 需要接受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

(三)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分为以下三个。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将信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相联系,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兴趣, 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1)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

(2) 教学难点:对信息具有深入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分析

(1) 讲授法:本文的教学内容属于概括性的理论知识介绍, 实践性较低。因此, 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定义和特征。

(2) 讨论法: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 教师单调地讲授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度, 降低其学习兴趣。因此,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 通过教师的引导举出实例,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归纳总结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创设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信息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都存在着, 那么, 它究竟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学校开了一场运动会, 这是在运动会现场拍摄的一张图片 (如图1) 。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运动会的跑道是红色的, 中间有白线分割跑道, 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校服, 前面领队的学生穿着白色衬衫、黑色裤子。这些都是信息。那么, 在这张图片中你还能获取到什么其他的信息呢?

将学生分成小组与前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然后让大家各抒己见, 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且可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叙述, 也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点评。由小组组长将本组的讨论成果记录下来, 教师选择其中几个组长发言, 与全班共同分享讨论成果 (通过讨论,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对信息本身及其特征的思考, 从而引入课题。

(二) 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的感知

其实, 信息就在我们身边, 它对我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对我们有指示作用, 比如:交通路口看到红灯就表示停车等待;看到绿灯说明可以继续行驶;看到一个人笑容满面说明他心情很好, 相反, 他愁容满面就说明他心情不好等。除此以外, 我们还能列举其他的什么信息呢?

学生A:校园里铃声响提示上课或者下课时间到了。

学生B:天气预报上小雪花的图片表示下雪, 雨点的图像表示下雨。

学生C:从网上可以获取各种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信息。

学生D:在电脑、手机、PAD等数码设备上可以与身在异地的朋友交流获取信息。

……

教师:嗯, 同学们说出了各种各样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信息。通过同学们的回答, 我们可以感受到信息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

教师归纳、总结出信息的定义:同学们, 刚才你们说出来的信息都是依附在一定的介质上, 也就是说, 信息是通过一定的存储介质进行传播的。因此, 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三) 信息的一般特征[[1]

1.载体依附性

(1)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 它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 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同一载体也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

(3) 信息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教师:课堂中老师传播的教学信息能增加同学们的知识;音响里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放松;听童年时的歌能让我们怀念逝去的岁月;奥运会上运动员获得金牌的消息能让我们兴奋不已。那么, 这些信息给我们带来的这些心情的波动说明信息还有其他的什么特征呢?

学生: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教师演示课件)

2.价值性

(1) 信息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 信息进行加工后可以增值。

(3)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会具有价值。

学生1:信息怎么可以增值?

教师:人们对原有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汇总、添加、删除等方式处理, 可以剔除无关信息、干扰信息, 还可以获得其他的信息, 使原来的信息提升价值。

教师:信息还具有巨大的利益价值, 可以促进市场的生产和运行。比如:商场上某一产品供不应求, 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这一产品;反之, 市场上某些产品已经供大于求, 销售不出, 厂家就会停止生产。

教师:信息不仅具有价值性, 还有时效性。比如:天气预报是对未来的天气进行预测, 人们可以根据天气预报的结果决定未来的活动。然而, 过了一段时间, 这些天气预报的信息对人们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信息也就失去了其价值。因此, 信息的价值还受到时间的限制, 这说明信息还具有什么特征?

(教师演示课件)

3.时效性

(1) 信息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2) 信息的时效性与价值性关系密切。

教师: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 否则, 其价值就体现不出来, 也就更谈不上其时效性了。简而言之, 信息的时效性需要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教师:老师在上课, 下面可以有一位同学听, 也可以有三十位同学听。电视上放的节目可以让一个人看, 也可以由成百上千人看。这说明信息还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共享性。

(教师演示课件)

4.共享性

(1) 信息资源可以实现共享。

(2) 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利用, 可以同步、异步被利用。

(3) 信息可以共享, 且不会丢失、改变。

教师:A有一个苹果, B有一个苹果, 交换之后每人都各有一个苹果;A有一条信息, B有一条信息, 交换之后每人都有两条信息。这就是信息最大的特征:共享性。

(四) 归纳总结

教师:信息在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都会出现, 它具有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当然还具有其他多种特征, 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对信息的其他特征进行一一总结。

(五) 课后思考

阅读书本上第四页到第五页的课后实践资料, 完成书本上作业, 思考信息的类别、用途、时效、其存储形式等。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通过让学生组成小组, 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通过教师引导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从教学的进行过程来看, 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很积极、主动, 课堂气氛活跃,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讲授法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直接获取到教学知识。讨论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进行交流, 在此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同时, 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改变以前的传统学习方式, 在“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下进行学习。通过归纳总结这节课的总体内容, 通过课后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 这是高一信息技术学科的第一堂课, 对于培养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

参考文献

[1]高中信息技术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科学出版社.

信息及其特征 篇2

知识与技能:

教学重点: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信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善于利用身边的信息为自己服务。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进入新学校已经一个月了,在学校里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应该都对号入座了吧?现在,我很想分享一下你们进校来的这份收获啊!例如,我们上课在这个教室里,你们食堂在…,男生寝室在…,女生寝室在…,你们的实验室在…,刚进高中的学生,对高中的学习有很多的不适合,很多学生可能有小小的挫折感,但是只要坚持过,终究会有收获的,激发学生永不放弃的拼博精神。

(二)信息的基本含义 (1)同学们,在刚才分享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你们在这里的生活和学习已经得心应手了,再也不是刚进校时那种茫然,恭喜大家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了,有付出终究会有回报,现在我们一起来把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地理位置信息收集整理一下,请大家拿出纸和笔…

(2)请大家把自己的姓名写在整理好的这张纸上,请小组长交上来。

了解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熟悉学生的姓名(3)翻看学生整理好的信息,作出评价。

绝大部分同学以文字作为载体,其实信息不但只有文字这个种载体,它还能够 以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

向学生解释信息的几种载体(4)同学们在交的时候,是不是都是以交作业的心情交上来,其实这不是作业,那你们想想我要大家交上来有什么目的吗?我想让你们交上的这些信息服务于别人,服务于值日老师,服务于你们的家长,现在大家想想,我们能够用哪种途径把信息传播出去? 养成信息服务人的意识(5)信息传播途径:网络、面对面、书报刊、广播、电视、音像制品。

向学生介绍信息的几种传播途径。

(6)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信息的传播过程:

从信息的传播过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

从信息的传播过程我们来看下列属于信息的是①

信息发出 方

用何载体

以何途径

信息接收方

接怍效果及作用

电脑②VCD 光盘③报纸④凤凰资讯台播出的新闻。

从信息的发出方来看,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信号、消息、情报或报道等的内容。

列举身边的信息:传情达意的手机短信,指挥交通的信号灯,预告天气的卫星图,活灵活现的动画广告,电台中传来的娓娓之音,电视中播放的节目影像,随时可点击的网络信息。

(三)信息的特征 (1)引出案例:唐山大地震。

1976 年 7 月 28 日 3 时 42 分 53.8 秒,电闪风啸,地动山摇,中国河北省唐山市这个百万人口的城市顿时化为废墟,24 万多人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中丧生。

很多在唐山的废墟中死里逃生的人,在痛定思痛之时,才猛然醒悟到,原来大自然在灾难之前已经发出过很多的警报。

距唐山大地震前 15 天,京津唐渤地区大旱、短期气象异常、水的氡含量异常、地磁场强度异地常、地下水位异常。月 25 日,唐山的一个鱼塘里,成群的草鱼跃出水面,有的跳起 30 厘米高,有的竟像陀螺似的倒立在水面上旋转….假如当时有一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巨人,能够把唐山地区来自大自然的种种预警信息尽收眼底,并迅速加以综合,准确作出判断,也许就不会出现那样的悲剧了.信息作为一种客观存有,它一直都在积极地发挥着人类意识或没有意识到的重大作用。只有了解和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信息,进而才能使信息更好地为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信息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哪么信息具有哪些特征?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3)收集学生已有的对信息特征的理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尊重学生已有知识。

(4)分析书上的实例,提升和补充学生对信息特征的理解。

例 1:卫星电视表现精彩节目 例 2:销售方案分享 例 3:啤酒与尿布 例 4:错过的橡棋比赛 例 5:赤壁之战 信息的一些重要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

让学生深入理解信息的特征并且掌握信息的特征。

(5)给出参考选题,搜集与该选题相关的生活中的典型例子。

巩固信息的基本特征

1、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信息的共享性)

2、真假难辨(信息的真伪性)

3、老皇历看不得(信息的时效性)

4、一传十,十传百(信息的传递性)

5、玉不琢,不成器(信息的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6、“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信息的相对性)

信息及其特征 篇3

摘要:创业板市场具有较低进入门槛、高风险和高回报等特点,因此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也具备了规模小、风险大且发展不稳定等特征,其信息披露有别于主板,需向投资者提供更具特色的信息。文章通过对创业板2011年上市公司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分析,剖析其行为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监管层以及审计师提出相关治理建议。

关键词:创业板;信息披露行为特征;监管策略;审计策略

随着“中国式纳斯达克”创业板于2009年10月23日在深圳的正式启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创业板上市融资。然而,部分创业板企业对信息披露要求不熟悉,甚至粉饰报表,出现“万福生科”、“朗科科技”等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造成投资者的重大损失,迫使证监会重典治市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创业板企业通常规模较小,技术创新投入回收周期长,盈利水平不高,经营稳定型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投资者对创业板信息披露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许多创业板企业遇到“新颖的缺陷”(Liability of Newness),年报披露尚存不足,自愿披露较少,强制性披露的内容也不完整,部分资料缺失,信息披露不清晰,有些企业出现年报补丁(郭葆春,2008),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为此,观察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的行为特征并据此提出应对对策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务价值。然而,当前我国创业板信息披露的研究侧重于探讨信息披露制度本身,系统地分析其披露行为的文献尚不多见,如戴新民、刘先兵(2003)指出创业板市场应采取“宽进严管”的方式,要求信息披露更加详细、频繁,王晓津、佘坚(2008)通过对对国际各地区创业板市场的设立方式、运行模式和上市条件对比分析为创业板信息披露制度提出改进建议。为此,本文针对创业板企业高创新性、高成长性、资金贫乏、关联交易频繁等特点,针对其无形资产和关联方交易的财务信息披露情况,以及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和风险的非财务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分析,尝试提出实务改进建议,以期丰富信息披露相关理论和实务成果。

一、 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特征分析

本文逐份详细阅读和统计2011年创业板全部290家上市公司的公告信息,从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两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其年报信息披露情况,以相应地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披露率较高,无形资产、关联交易、募集资金情况和风险信息等信息披露率分别为98.9%、77.2%、96.9%和95.2%,然而所披露的信息质量并不理想,存在一系列问题。

1. 无形资产披露现状。

(1)无形资产内容和性质。大部分企业没有说明所拥有的专利等无形资产的内容、获得时间和有效期限,仅列举拥有专利的数量,甚至部分公司在披露专利、商标信息时,混淆不同法律效用的正在申请的专利与已经授权的专利,误导投资者将专利申请和专利视为具有近似的法律效力。如苏州恒久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多项国际领先的专利和非专利技术,但实质上这些无形资产已因未能及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缴费而终止,其不实披露最终导致未能成功于创业板上市。

(2)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判断。232家(占80.0%)未达到《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要求披露无形资产寿命估计情况和不确定情况下寿命的判断依据。此外,272家(占93.7%)未按照《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以下简称“15号准则”)披露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每个会计期间的复核程序、减值测试及减值准备计提方法,仅笼统说明“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本公司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3)研发支出及研发进展。111家(占38.3%)未按《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以下简称“30号准则”)要求披露研发支出总额及其中资本化研发支出额的比重、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143家(占49.3%)未披露划分公司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阶段具体标准,以及开发阶段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标准。部分披露的企业也仅套用会计准则的表达,未根据企业自身研发情况说明具体标准。59家(占20.4%)未披露正在从事的研发项目进展情况、拟达到的目标,无法为广大投资者提供研发项目信息以作出投资决策。

(4)无形资产重大变化。无形资产重大变化披露情况较好,绝大部分公司披露了变化的原因,仅新国都一家未能解释无形资产较大变化的原因。然而由于创业板如何界定重大变化尚未出台相关准则,大部分企业沿用主板和中小板的相关规定:若公司主要资产、负债项目占总资产的比例,同比变动达30%以上的为重大变化。

(5)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创业板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不普遍,仅两家公司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而仅有三五互联(对计提减值准备标准做出了解释。创业板多数企业面临大量的技术更新,无形资产减值实务中理应较为普遍,但实务中仅0.69%企业计提减值准备。

2. 关联方交易披露现状。上市公司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对象、内容上选择随意,披露不充分。96家企业(占33.1%)未达到《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以下简称“36号准则”)和30号准则的规定,仅披露了关联交易的双方、交易金额,但忽略结算方式的说明。定价原则、交易价格笼统地标明按“公平交易价格”或“市场价”,而未能对每类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给予解释,如说明市场价定价原则,或列出市场上同期不同单位的报价。32家企业(占11.0%)在关联投资方面未按照30号准则披露被投资企业基本情况及业务范围、进展情况等重要信息。35家企业(占12.0%)存在关联债务和担保时,未提及担保形成原因及对公司的影响。此外,企业对资金被关联方占用的原因、占用资金后续处理等往往不予说明,少数企业在披露关联法人时未提供其业务性质和注册地。

此外,根据36号准则规定,关联方交易应当分别关联方以及交易类型予以披露。但许多企业对交易类型的分类不统一,也未按照日常经营相关关联交易、资产、股权转让的关联交易,共同对外投资、债权债务往来、担保或者其他关联交易等进行分类,所提供的信息不详细。如振东制药是创业板首例遭受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其未2011年未如实披露实际控制人振东实业通过关联交易方式违规占用半年以上的3 648万元,占当年净利润近三分之一,但公司未充分披露。

3. 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披露现状。创业板仅91家企业(占31%)完全按照30号和15号准则对募集资金变更进行披露;145家(占50%)未披露募集资金变更使用情况但附有文字说明;9家(占3%)未按准则的格式进行披露但附有文字说明;37家(占13%)未披露募集资金变更使用情况且未附文字说明;8家(占3%)完全未做说明。此外,只有59家企业(占20%)对超募资金进行了披露,且仅以“超募资金特别说明”的文字形式对超募部分进行说明,但未采用准则要求的表格形式进行披露。246家(占85%)对募集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文字说明,但是仅一半的企业说明较为详细,半数企业文字披露只简述了募集资金到位情况以及管理与存放情况,与募集资金投入相关的项目情况以及使用中的问题等更具分析价值的信息未给予披露。

4. 风险信息披露现状。根据30号和15号准则,企业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尽量采用定量的方式披露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所有风险因素及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并阐释对策、措施和效果。仅15家公司(占5%)严格按规定采用定性和定量方式披露,如万顺股份详细披露海外产品遭遇汇率变动的影响及汇率风险对策。大部分企业风险信息披露不完整,尤其缺乏风险措施的说明:166家企业(占57%)仅披露风险带来的影响,未说明应对措施;48家企业(占16%)仅采用较为空泛的文字对风险进行说明;18家企业(占6%)对风险完全未进行任何形式的说明。如中元华电对并购风险仅强调如果选择的并购标的不当,或者并购后未能较好整合业务和市场,将导致并购目的不能或不能完全实现,此信息未结合公司情况具体说明,表述较为空洞,导致投资者不能获得企业应对风险的态度和能力方面的信息而影响预测。

二、 监管策略

1. 完善信息披露的考核评价制度。监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评价制度。现行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的考核标准过于简单,仅依据明显的披露过错或不足确定为C级或者D级,因此大部分企业满足基本披露要求均可评为A级或者B级,区分度不明显。2011年创业板评为A级占16%,B级73%,C级10%,唯一评定为D的为振东制药,其存在关联方非经营性提供资金未履行审批程序或信息披露义务,日最高余额达到1 000万元以上而被公开谴责。大部分企业评定为B,奖惩不严,无法激励创业板企业更为透明公开的披露信息,而是仅仅满足于形式上不违规,披露的内容空洞,无实质性信息含量,无法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建议监管层细化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合法合规性和公平性的评价标准,加大对披露有缺陷企业的惩罚力度,对信息推迟、更正、重报、误报、舞弊等加大监管和跟踪治理。

2. 完善信息披露的监督制度。

(1)无形资产。进一步规范及细化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法规要求。如准则应对无形资产重大变化的标准作具体界定,是否借鉴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准则所制定的,还是进行调整,需要进一步界定量化标准,使企业的信息披露更规范。又如要求企业严格披露无形资产的有效期限,使企业不能用未生效或者已过期的无形资产混淆视听。

(2)关联交易。建议监管部门统一规范关联方交易的披露格式和交易类型,如规定披露的交易要素用表格格式,分类别披露关联交易金额、性质等。同时加强信息披露的法律约束力,在处罚上市公司的同时,强化对公司董事会和相关责任人的查处。

(3)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应规范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文字说明,建议募集资金到位情况、使用金额与结余情况、存放情况、管理情况、专户存储情况、超募资金使用情况特别说明、变更情况文字说明、使用与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专项审计意见等纳入强制性披露;同时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现效益的情况、未达到计划的情况与原因、使用情况的详细说明、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使用计划、未来投资去向情况、投资项目先期投入及置换情况、实施地点、实施主体、实施方式变更情况、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情况、节余募集资金使用情况、预期效益说明、资金投资项目进展情况等可作为自愿性披露。

(4)风险信息。监管层可进一步区别外部和内部风险信息披露,要求其披露宏观风险信息,并细化内部风险的内容和措施。鼓励公司量化其各种风险,如外汇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披露在财务报告中,以帮助投资者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现金流量做出更有效的预测。

三、 审计策略研究

1. 无形资产。

(1)无形资产的确认。审计人员要对每项新增无形资产进行详细验证,确定其所有权是否归属或受控于被审计单位。若有虚列或不当之处,应先查明原因。其中应尤其注意专利的有效时间的确认和披露,对于过期的或者未授权的专利要求企业必须注明,而不仅仅关注专利的数量。核对每项无形资产增减的授权文件,以确定无形资产增减业务是否符合规定。此外,审计人员应审核被审计单位对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依据,关注是否混淆两阶段支出,强调被审计单位研发支出资本化标准和研发项目进展及拟达到的目标的披露。

(2)无形资产的摊销和减值。审计人员应注意无形资产有效期是否合理正确,应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如何判断充分解释,避免企业利用其不摊销不计提减值而粉饰财务报表。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重点审查摊销政策的合规性,严格核对摊销期、摊销方法等,关注会计政策发生。此外,审计人员应注意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应计提减值准备、计提的金额和理由是否充分,以及是否定期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测试是否合理、证据是否充分。

2. 关联方交易。审计人员应采用风险导向审计,评估可能存在关联方信息缺失的风险所在,通过询问、查阅资料和会议纪要、上网搜寻等方式查证。当审计人员审查出在关联关系时,应尤其关注关联法人业务性质和注册地、关联被投资企业基本情况及业务范围、进展情况、结算方式以及相应的定价政策、关联债务和担保的原因和影响、占用资金后续处理等的披露。建议定价原则政策按年报结合关联交易公告的方式,用充分证据提示交易的公平、公开,若按市场价的应列出市场上同期不同单位的报价以证实交易价格的公允。若企业定价与市价有迥然不同的差异,审计人员应做进一步取证,审阅相关资料,特别是票据、合同、协议等。

3. 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审计人员在审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时,应当对上市公司针对募集资金使用与管理建立的内控体系和制度执行穿行测试,检查资金使用审核、批准手续、签章等是否齐全。审查募集资金使用计划是否符合公司预算、尤其关注超过董事会授权范围的支出,对其合法性进行验证。若本年存在募集资金使用变更的情况,审计人员可以从未达到计划进度原因、项目可行性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说明、实施地点变更、实施方式调整、投资项目先期投入及置换情况、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情况、募集资金项目尚未实施完毕等详查相关的审核手续和签章。

4. 风险信息。审计人员应当对上市公司是否制定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标准进行审查,通过观察不同岗位职责的工作情况,评估企业针对各个岗位职责的风险制定和执行的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同时,检查企业针对各种风险点所设计的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审计师应关注已制定和实施的风险管理策略,查核企业是否定期总结和分析已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并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

中小企业是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本主体,其为了获得资金大量进入创业板,然而其信息披露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难以满足投资者的要求。本文对创业板信息披露进行调查,发现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特征上,普遍存在形式上满足披露制度的要求,但内容上参差不齐的现象,避重就轻地选择性披露、披露不完整、主观性较强的会计政策及标准和原则等方面的披露相对较弱。为此,监管部门应改进考核制度评价标准,规范相关准则,鼓励企业积极的完善信息披露;审计师也应对重要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深入审查,以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促使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四、 结论

近年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日益增多,尤其政府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促进了一大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而中小企业是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本主体,其为了获得资金大量进入创业板。然而其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披露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难以满足投资者的要求。本文对创业板2011年度290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调查,发现公司在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行为特征上,普遍存在形式上满足披露制度的要求,但内容上参差不齐的现象,避重就轻地选择性披露、披露不完整、主观性较强的会计政策及标准和原则等方面的披露相对较弱。同时,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力不足,考核评价制度尚待完善。为此,企业应从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入手,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规范公司信息披露的清晰度,改进考核制度评价标准,鼓励企业积极的完善信息披露和加大对违规公司和人员的惩罚力度,使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以赢得投资者的青睐,获得更多资金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葆春.广东省新创高新技术企业治理特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1):148-150.

[2] 戴新民,刘先兵.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若干问题[J].经济管理,2003,(1):60-62.

[3] 王晓津,佘坚.海外创业板市场发展状况及趋势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8,(7):21-25.

[4] 王守宽,金红磊.论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法律制度设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5] 戴新民,刘先兵.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若干问题[J].经济管理,200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7110204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由项目(项目号:2014A030313372)。

作者简介:肖继辉(1976-),女,汉族,湖南省邵阳市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郭葆春(1977-),女,汉族,福建省晋江市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和审计;李颖思(1991-),女,汉族,广东省肇庆市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席婧萌(1992-),女,汉族,广东省韶关市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

信息及其特征 篇4

(一) 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从事会计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境地或结果, 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是向资源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 应以历史的、客观的信息为主, 强调可靠性;决策有用观则认为会计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一般认为,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采用的是决策有用观,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采用的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我国新会计准则将会计目标定义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可见, 这一会计目标倾向于以受托责任观为基础, 兼顾决策有用观, 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二)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应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 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定性约束, 也是会计主体进行会计选择所追求的质量标准。会计信息质量很难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量化, 人们常用是否真实、可靠、相关等标准作为判断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三) 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系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般认为, 会计目标应包括并决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反过来维护或服务于会计目标, 为实现会计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即具备高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能促使目标的实现。

二、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

(一) 国外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状况

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起步较早, 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此后, 国际会计组织、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都在美国的影响下, 建立了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美国会计学会 (AAA) 首次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联系起来研究, 此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 (APB) 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但均未提出完整的框架体系。直到1980年,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发布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 (SFAC NO.2) , 首次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框架图, 如图1所示。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于1989年发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 会计信息四项主要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并归类为主要特征、次要特征等不同层次, 如图2所示。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ASB) 在其1999年公布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 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即与会计信息内容有关的质量, 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 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各部分又由不同的质量特征组成, 如图3所示。

(二) 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指出, 会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评价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 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

(三) 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

FASB、IASC、ASB都是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为一个多层次的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 三者都将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其主要质量特征, 并且考虑了成本效益原则。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并行列示的, 没有区分主要特征与次要特征, 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上述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中, 都没有包括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公允性等特征。事实上, 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公允性直接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 因此, 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 增强财务报告透明度应成为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构建设想

我国的会计环境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 因此对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选择也有差异。如美国资本市场高度发达, 股权与经营权分离, 公司由专业经理人员管理, 形成了强大的会计信息使用群体, 其会计信息强调对外部使用者的决策有用。而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仍不够完善, 股权主要由国家和法人控制,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依然严重。因此, 应以客观真实作为基本的质量要求, 并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考虑我国的现实环境, 可以构建以下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见图4) 。在图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 同样是以会计目标作为导向, 即建立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基础上, 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按信息提供过程分为会计信息内容质量特征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特征, 再分别按影响信息质量的重要程度分为主要质量特征和其他质量特征。对于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特征, 笔者认为, 我国仍要坚持真实有用, 即在讲究客观性的基础上兼顾相关性。客观性比真实性具有更广泛的内涵, 包括真实、可靠、可验证等含义。而相关性特征则可借鉴FASB的解释。在客观性和相关性的关系上, 不能将二者对立, 只有建立在客观公正基础上的会计信息才更具有相关性。将可比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作为辅助质量特征, 对主要质量特征加以补充, 共同支撑会计信息的真实有用性。对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特征则主要强调信息的透明度。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即根据企业所提供的信息, 使用者能准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风险程度等。因此, 对使用者来说, 信息的透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透明性特征实质上强调了企业对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诚信程度, 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又包含了充分披露、可比性、易于理解等内容。最后, 将重要性作为承认信息质量的起端, 即只有符合重要性的项目才需考虑其质量特征, 而重要性是一项会计信息被遗漏或错误表达时, 可能影响依赖该信息的人所做出的判断。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反思 篇5

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本节课做这样的教学设计,除了让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目的,那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达到教学互动,展示学生的个性,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教学中。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愿意自己主动举例的不是很多。分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的原因:其一,学生不是很习惯勇跃发言。理想中的状态是,学生都争先恐后的发言,无论说得好或不好,关键是敢说,这也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现实中的学生明显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培养。其二,学生感性认识较强,理性认识不够。将生活中的例子变成自己的例子,学生在思维上还需要一个过程。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达不到要求

新课程是非零起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然而实际看到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操作大部分同学不会或不熟,例如:开机关机、保存文件、文件(或文件夹)的新建复制重命名、处理死机问题等。作为一门技术课,我们先不谈什么素养,掌握实用技能应该是根本,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对他一生都有好处,我们不是说一切都为了学生吗,那就不要只是喊喊口号啊,因此,我们不得不正视这种现状,将专门安排时间为学生打基础。

三、对教师的思考

信息及其特征 篇6

关键词:论证性语篇  篇章信息结构  中介特征

篇章信息结构,又称篇章宏观结构(Van Dijk,1980)、篇章宏观信息结构(郭纯洁,2006),是负载不同功能的各种高层次信息单元之间建构起的一种功能关系网络,是语篇宏观结构组织建构的核心要素之一。目前,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本体研究,着力研究篇章信息结构的类型、组织特征、不同语言篇章信息结构的异同等(Van Dijk,1980;廖秋忠,1988;Büring2003;杜金榜,2007;郭纯洁,2006);二是习得研究,主要针对中介语篇章信息结构的构建偏误、发展特点、习得模式等进行探索(Kaplan,1966;吴丽君,2002;马明艳,2009)。两大板块中,前者方法成熟,成果丰富,后者起步较晚,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针对汉语中介语的探索,虽然以往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未能有效提取篇章信息结构的构成参项;二是将篇章信息结构视为平面、线性结构,忽视了其系统性与层级性;三是研究方法陈旧,主要依靠“思辨+举例”的分析模式,对语料库、实证分析等利用不充分。鉴于此,本文拟在提取篇章信息结构构成参项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统计与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日本留学生论证性中介语篇的信息结构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研究设计

(一)语料的收集与处理

本文使用的语料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日本留学生制作的汉语中介语语篇,该部分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了保证语料内部的均衡性,我们以语料库中日本留学生对《吸烟对个人健康和公众利益的影响》这一测试题目写成的所有成品作文作为总样本库,随机抽样了其中的30篇,构成日本留学生论证性中介语篇抽样库,简称IJ组。

另一部分语料是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大学生的汉语语篇。这部分材料来自现场测试。参加测试的是38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8名,女生20名。这些被试的母语均为汉语,具有较好的汉语书面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合作态度。测试题目、时间(限时30分钟)与日本留学生一致。测试结束后,我们对收集到的汉语语篇进行了评估,从中选取了30篇综合评估良好的作文作为本文的研究素材。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这30篇汉语语篇按CT1~CT30(CT代表Chinese Text)进行了编号。

(二)信息结构的形式化

1.篇章小句的切分。我们语料分析的第一步就是将所有语篇的小句切分出来,并用专门的符号Cn(n表示小句在语篇中的编号)进行标注。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以徐赳赳(2003:58)提出的标准作为主要的切分依据。

2.篇章信息结构树形图的绘制。根据廖秋忠(1988)对论证性语篇形式化的研究,结合本文使用的语料,我们将论证性语篇信息结构的形式规则,总结为以下7条。

(1)T→[I]A[C]

(2)A→PE或EP

(3)C→[S][AD]

(4)AD→AD 1 AD 2……AD N(N≥1)

(5)P→P[CI]

(6)E→[I]{E {E1E2……EN }}[S](N≥1)

(7)EN→EN.1 EN.2……EN.n(n≥1)

其中,T代表整个语篇;I代表T中的引言部分或E中的总提部分;A代表核心论证部分;C代表结尾;P代表论点(论题);E代表论据;S代表C中总结论据重申论题的部分或E中的总结部分;AD代表C中与论题有关的引申部分或与论题无关的题外事项,这其中既可以包括作者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也可以包括作者发出的号召,提出的期望、忠告、建议等;CI代表说明澄清部分; E1E2……EN代表一级分论据,其中N表示一级分论据的数量,取大于等于1的整数;EN.1 EN.2……EN.n代表某一级分论据的下位分论据,即二级分论据,n表示二级分论据的数量,取大于等于1的整数。{{ }}表示信息模块之间存在上下位关系,内外括号间的成分为上位信息,内括号中的成分为下位信息。 [ ]表示该成分为可缺失成分。

下面我们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内的一篇留学生作文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在公共场所、不允许抽烟”这个措施,我个人认为很有道理(C1)。

首先,从吸烟的利弊来看,吸烟明明是有害无益的(C2)。至今,连自己吸烟的人也知道吸烟对身体有害(C3)。但是,长年养成的嗜好,他们难以离开(C4),在公共场所有人吸烟的话(C5),他吐出的烟雾至少损害他的周围好几个人的健康(C6)。对他个人的健康不用说了(C7)。

其次,我们要考虑吸烟者和不吸烟的人的权利(C8)。这样的措施很有可能引起吸烟者的反对(C9)。那么我们应该保护谁的权利呢(C10)?我们不得不承认吸烟也是一种享受(C11)。可以算是一种爱好(C12)。但是,给别人添麻烦而且损害别人的健康的爱好不被承认是个爱好(C13)。

总之(C14),我赞成“在公共场所边走边不允许吸烟”这个措施(C15)。吸烟对人们的健康根本没有好处的(C16)。我希望(C17)不久的将来没有烟雾的世界会实现(C18)。(IJL6)

IJL6中,C1是论点,C2~C13中使用了两个论据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是论据E1(C2~C7),吸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二是论据E2(C8~C13),吸烟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最后一段(C14~C18)为整个论证结构的结尾部分:作者一方面总结了上文的重述论点,另一方面就公共场所的吸烟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通过分析、拆解,我们将该语篇的信息结构形式化为图1。

图1:篇章信息结构树形图

3.篇章信息结构模块间功能结构关系的确定。通过分析确定出信息结构树形图中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功能结构关系。

(三)研究参项提取与数据收集分析

1.研究参项

结合论证性语篇的特点与树形图,我们提取出了信息结构的五个构成参项。

(1)信息层,指篇章信息结构系统中负载各种信息的不同层级。

(2)信息点,指的是篇章信息结构中负载不同信息的各类功能模块。

(3)信息量,指的是各类信息结构模块,即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点,携带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的量。本文中,我们主要以小句的数量作为判断宏观信息模块信息量的标准。

(4)信息模式,指篇章制作者在对各类信息模块进行筛选、分层、组配、排序等一系列认知操作之后会最终形成的各具特点的层级化信息模型。

(5)信息模块间结构关系,指篇章信息结构同一信息层上两个或多个信息模块之间存在的功能结构关系。

2.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文收集的主要是日本留学生样本组(IJ)与目标语对比组(CT)内所有语篇的信息结构参项数据。数据分析过程中,本文使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Excel和SPSS18.0 for Windows。

二、结果与讨论

(一)信息层的特征

表1:IJ组和CT组内信息层总数的均值

组别 样本数 信息层数均值 标准差

IJ组 30 3.1667 0.74664

CT组 30 3.5667 0.67891

根据表1,IJ组的30个样本共有95个信息层,均值为3.1667;CT组共有107个信息层样本均值为3.5667。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t=-2.171,p=0.034<0.05,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日本留学生论证性语篇的信息层级数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

表2:IJ组和CT组内不同类型信息层的数量

信息层类型 组        别

IJ组 CT组

首  层 30 30

第二层 30 30

第三层 25 30

第四层 9 14

第五层 1 3

合  计 95 107

表2是两组不同类型信息层的数量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两组的首信息层和第二信息层数量相同,不存在差异,CT组的三、四、五信息层的数量均高于IJ组,t检验的结果表明CT组三、四、五信息层的数量,显著高于IJ组(t=-2.171,p=0.034<0.05)。也就是说,日本留学生汉语中介语篇的浅层信息数量与母语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深层信息的数量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

(二)信息点的特征

表3:IJ组和CT组内信息点总数的均值

组别 样本数 信息点数均值 标准差

IJ组 30 7.5667 1.52414

CT组 30 10.0000 2.33415

根据表3,IJ组内所有样本共227个信息点,均值为7.5667;CT组共有300个信息点,均值为10.0000。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t=-4.781,p=0.000<0.05,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日本留学生论证性语篇的信息点配置量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

表4:IJ组和CT组内不同信息层的信息点数量

组别 不同信息层的信息点数量

总计

首层 二层 三层 四层 五层

IJ组 64 81 60 19 3 227

CT组 79 88 84 38 11 300

表4是两对比组内样本不同信息层的信息点数量对比。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首信息层的p=0.004<0.05,第三信息层的p=0.007<0.05,即首信息层和第三信息层的信息点数,两对比组存在显著差别。第二、四、五信息层的p值分别为0.149,0.063和0.271,均大于0.05,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5:IJ组和CT组内不同类型信息点的数量

组  别 不同类型信息点的数量

总计

I A C P E S AD CI

IJ组 22 30 19 32 95 10 17 2 227

CT组 33 30 23 32 143 15 22 2 300

表5呈现的是两对比组样本内不同类型信息点的数量。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I类(p=0.033<0.05)、E类(p=0.000<0.05)信息点的配置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余类型的信息点p值均大于0.05,不存在显著差异。

综合表3、4、5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留学生论证性语篇配置的总信息点数量远低于汉语母语者,具体来说,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首信息层和第三信息层上的I类和E类信息点配置数量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

(三)信息量的特征

表6:IJ组和CT组内不同类型信息点的数量

组别 信息点数量 信息点信息量均值 标准差

IJ组 227 9.3744 7.56598

CT组 300 16.1033 16.13258

根据表6,IJ组的30个样本共有227个信息点,总信息量为2128,均值为3.1667;CT组共有300个信息点,总信息量为4831,均值为16.1033。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t=-6.359,p=0.000<0.05,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日本留学生论证性中介语篇的信息点信息量均值显著少于汉语母语者,日本留学生在相同时间内的信息量输出能力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

(四)信息模式的特征

表7:IJ组和CT组内样本的信息模式类型及其分布

信息模式 日本留学生 母语者

全息性模式 P前置 10 17

P后置 0 3

选择性模式

I缺

省型 P前置 8 0

P后置 1 3

C缺

省型 P前置 1 0

P后置 4 6

I+C缺

省型 P前置 4 0

P后置 2 1

IJ组和CT组内样本的信息模式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息性模式,指信息结构首信息层中“I”“A”“C”三类信息模块均为缺失的一类信息模型;另一类是选择性信息模式,指首信息层信息模块存在缺省的一类信息模型。根据表7中的数据,IJ组内样本全息性模式占33.3%,选择性模式占66.7%,选择性模式中比例最高的是“I缺省型”,其次是“I+C缺省型”和“C缺省型”;从P的位置来看,前置式占76.7%,后置式占23.3%。与IJ组相比,CT组以全息性模式为主(66.7%),选择性模式为辅(33.3%),P前置式(56.7%)略高于P后置式(43.3%)。

综合上述分析,与汉语母语者相比,日本留学生构建的汉语中介语篇,倾向于选用“I缺省型选择性模式”作为主要的信息模式类型,倾向于“全息性模式”作为辅助信息模型,倾向于将p类信息靠前配置。

(五)模块结构关系的特征

表8:IJ组和CT组内样本使用的结构关系类型及所占百分比

结构关系 日本留学生 汉语母语者

辅 背景

关系 事实 6.73% 13.57%

观点 5.77% 4.29%

问题 1.92% 0.71%

重述关系 8.65% 8.57%

综述关系 1.92% 2.14%

增述关系 单一型 期望号召 3.85% 3.57%

建议忠告 5.77% 4.29%

复 合 型 0 1.43%

证据关系 28.85% 21.43%

总提关系 6.73% 5.00%

说明关系 1.92% 1.43%

平列 联合关系 25.96% 26.43%

对比关系 1.92% 7.14%

小       计 100% 100%

IJ组内各个信息模块共使用了9种不同的结构关系,使用的总频次为104次,CT组使用的结构关系类型也是9种,使用总频次为140次,显著高于IJ组。从各种结构关系的使用比例来看,“背景关系”日本留学生的使用比例为14.42%,汉语母语者的使用比例为18.57%,“对比关系”前者的使用比例为1.92%,后者的使用比例为7.14%,日本留学生这两种关系的使用比例分别比汉语母语者低了4.15%和5.22%;“证据关系”中,IJ组的使用比例为28.85%,比CT组高出了7.42%。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留学生篇章结构关系整体建构能力要低于汉语母语者,但是在构建篇章时使用的结构关系型例与汉语母语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日本留学生“背景关系”“对比关系”的使用率低于汉语母语者,但“证据关系”的使用率要高于母语者,也就是说,日本留学生偏好集中使用论证结构的核心关系类型构建篇章,对不同类型结构关系的使用不均衡。

(六)日本留学生论证性语篇信息结构的中介特征

根据对不同构成参项特点的分析,我们将日本留学生论证性语篇信息结构的中介性特征总结如下:

第一,层级建构能力,尤其是深度信息层级的建构能力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通过日本留学生与汉语母语者之间的对比,我们发现留学生篇章信息结构的层级复杂度与总体建构力明显低于母语者,而这种差异主要在第三、四、五信息层之间,首信息层与第二信息层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日本留学生建构浅层信息的能力较强,但是构建深层信息的能力不足。

第二,信息点的配置能力,尤其是I(引言)类信息和深层E(论据)类信息的配置能力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从各类不同信息点配置的数量均值来看,日本留学生信息模块的整体配置能力要低于母语者。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类信息点的配置上:一类是I(引言)类信息,留学生的中介语篇更倾向于缺省该类信息;另一类是第三信息层E(论据)类信息,目标语篇显著高于中介语篇。

第三,篇章信息结构的核心信息导入方式与母语者不同。与汉语母语者通过附属背景信息导入核心信息不同,日本留学生更偏好在不涉及背景信息的状态下直接进入论证结构的核心部分。

第四,信息量输出能力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通过信息点信息量均值的比较,我们发现日本留学生信息点的信息量均值显著少于汉语母语者。也就是说,日本留学生在相同时间内的信息量输出能力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

第五,倾向于选用“I缺省,P前置,选择性模式”作为主导信息模型,选用“全息性模式”作为辅助信息模型。从对比结果看,汉语母语者在构建论证性语篇时,倾向于采用全息性信息模型,倾向于将P(论点)置于论据之前,日本留学生则不同,其在建构语篇时,偏好采用I缺省的选择性信息模型,将全息性模型作为附属模型。

第六,信息模块结构关系建构能力低于母语者,且各种结构关系使用不均衡,存在核心关系类型偏好。日本留学生使用的结构关系型例与汉语母语者基本一致,但是使用的数量远低于汉语母语者。日本留学生结构关系使用的另一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偏好性,即偏好使用“论据”和“联合”两种关系进行篇章构建。这种倾向与留学生篇章建构的模式化特点存在密切关系。

综上,与汉语母语者相比,日本留学生论证性语篇信息结构的构建呈现出信息输出量偏低、深层论据信息构建力不足、偏好使用核心型例和I缺省选择性信息模型等中介性特点。

三、篇章信息结构教学策略的选择

1.充分重视语体的制约作用,实行分语体教学。语体对语篇的宏观信息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语体不同其信息结构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性让我们提高宏观信息结构教学有效性与针对性最好的方式是进行分语体的教授与训练。大多数教材在编写中会提到某一种或几种篇章结构模式,但是对同一语体信息结构存在的多种变体关注度不够。鉴于此,教学过程可以在坚持分语体教学的基础上,建立以常用结构模式为核心的宏观信息结构原型范畴,做到分语体训练与分模式训练的有机结合。

2.充分重视微观信息结构系统的外在影响,在教学中做到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语篇内的信息结构可分为微观与宏观两大类。其中,前者是后者形成与建立的基础。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对宏观信息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之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留学生的微观信息结构构建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归纳主题句”“话题句扩展”“给话题作文”“篇章链接语填空”等训练手段来沟通学习者的这两种能力。

3.充分重视各个构建要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教学中进行分解性的“面—点”训练和组合性的“点—面”训练。篇章信息结构是一个多要素聚合而成的综合体,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进行由面及点的分解性训练。比如,教师可以对论证性语篇中各个构成要素的建构能力进行分项训练,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由点及面的反向组合式练习,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篇章连接词填空”“关联词改错”等方法训练留学生把握信息模块间功能关系的能力。

(本文为2014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日本留学生论证性语篇信息结构习得研究”[项目批准号14Q02]、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语类理论视阈下的对外汉语篇章教学模式研究”[项目号:2013A06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杜金榜.法律语篇树状信息结构研究[J].现代外语,2007,(1).

[2]廖秋忠.篇章中的论证结构[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1).

[3]吴丽君.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2.

[4]马明艳.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9.

[5]Büring,D.On D-trees,beans,and B-accents.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2003,(26):511-545.

[6]Kaplan,R.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1966,(16):1-20.

[7]van Dijk,T.A.Macrostructures: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Global Structures in Discourse Interaction and Cognition.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aciate,1980.

新闻信息的纪实性及其文化特征 篇7

纪实性是新闻信息基本的传播特征它是衡量信息是新闻还是旧闻的唯一尺度, 也是新闻的价值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讲, 新闻信息就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以及这种方式或状态的及时的表述新闻的纪实性有多层涵义:

其一, 它要求新闻所传递的信息新颖、及时, 能够引起受众的关切和兴趣.对受众产生吸引力。

其二, 纪实性意味着新闻传播价值是由时间法则决定的。新闻的时间法则要求传者努力缩短信息流通时间, 将新闻报道和发布的时间规定在离事实发生或发现的“最近点”, 以适应信息社会快节奏文化的需要。

其三, 从新闻的宣传价值, 从体现一定时代、一定社会集团利益的新闻文化观看来, 新闻的纪实性还标志着报道时间——更准确地说, 应是新闻面世时间——恰到好处地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人们把新闻的这种“纪实性”称之为“时直性”。新闻的时宜性往往表现为某一具有特殊意义 (或称文化意义的时间, 客观事实只有适应这一时间的事态变动, 才能成为新闻, 或成为更具传播价值的新闻。

二、新闻信息的事实性及其文化特征

如果说纪实性是新闻的时间特性的话, 事实性则更多地体现为新闻的空间特性新闻不仅要快速反映新闻对象在时间中的运动状态, 还要反映它在空间结构上的存在状态。新闻对象在空间结构上的存在状态即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的事实的发展和变动。

需要注意的是, 新闻所报道的事实都具有一定时空环境, 时空含量是事实的映像。同样的事实, 很可能由于时空条件的不同.而带来截然不同的社会效应这便是新闻事实的相对性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彻尔说“新闻显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它随着地理、人口和时间而变化一个世纪以来, 80%的美国人以农业为主, 所以农业新闻是重要的。今天, 只有不到百分之八的人1:3干农业, 那么在农业区以外, 只有当农业的结果影响到城市居民生活的时候, 农业新闻才是重要的。”在我们这个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过渡的国家, 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三、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及其文化特征

新闻学学者刘建明认为:“新闻中每个事实必须完全符合客观实际而一系列报道又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 叫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是否真实, 实际上往往取决于报道主体的认识水平和观察角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个文化观念问题, 就事实而言, 真实性应该像一个擦得通明透亮的三棱镜, 能够让受众通过它的折射一览无余地看到事实的真相。然而, 生活在一定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报道主体, 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让“三棱镜”蒙上某种阶级或集团的色彩, 使它游离于客观范畴之外, 而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文化特征。以说, 新闻的真实性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它的客观性, 或日“非文化形”另一面是它的主观性。或日“文化形”。那就是, 我们不得不承认, 新闻真实性包含有主观因, 显示出文化特征。因为新闻的真实与否毕竟是通过人的认知和反映来实现的四、新闻信息的主体性及其文化特征。

所谓主体性, 是指传播主体在选择事实、传达信息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的个人的意志、情感和认识结构新闻信息的主体性自始至终影响和左右着其他特征 (如纪实性、事实性、真实性等) 的发挥。

为了证实新闻主体性特征及其文化形的存在, 我们从《长江日报》l995年3月10日刊载的《记者贩菜记》为例。在这篇报道里, 新闻的主体性特征及其显示的文化形式十分突出。它的主体性特征不仅在于记者朴实无华、生动感人地记叙了一次贩菜营销的经过。更在于记者采用中国人信服现身说法”的文化手段, 实地参与, 亲自体验, 实实在在地揭示出市场莱价差率过高的原因。在传播全过程中, 传播主体依据自身对客观事实的体验、判断和选择, 将信息用最值得人们信赖、最符合市民文化心理的方式公之于众。受众则依据文字符号传达出的客体信息与主体信息融为一体的复合信息。依据自身的外部信息的综合分析解读出远远超过符合运载量的显性的和潜在的信息我们把这些“信息之外的信息”视为新闻主体性发挥到极点。主观与客观高度统一所产生的文化效应。

将新闻作品作为客体信息与主体信息的复合物来解读是合乎新闻传播实际, 也是合乎认识发生论的揭示规律的。传播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有时是参与) 、选择和反应, 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某种心理指向, 显示出传播者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和评价社会的已经定型了的思维程式。说到底它是民族或社会集团长期的文化环境、实践行为在某个具体的人 (传播主体) , 在某一具体事物 (新闻作品) 中的折射。是民族或社会集团相对稳固的观念文化在心理内层的积淀演化使然。

摘要:新闻按其本质来说, 就是捕捉热点地区的热点事件和人物.以这些事件和人物动员社会的力量来推动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而新闻传播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它的纪实性、事实性、真实性和主体性。因而笔者从这四方面特征入手.探讨新闻传播所显示出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新闻传播,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大众传播-5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潘知常、林玮.

[2]《当代媒介文化》新华出版社, 于德山.

[3]《新闻文化学》新华出版社, 刘智.

信息及其特征 篇8

从小学到高中, 几乎所有的教材都是从表象上谈信息的概念, 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信息的特征。对于小学生这无可厚非, 而对高中学生而言, 他们缺少的不是对信息的感性认识, 而是对信息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剖析。为了激发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我们需要带领学生深入剖析信息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一、信息是什么

看到“信息是什么”这个问题, 许多教师会说:不能这么问学生, “什么是信息”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信息的定义有上百种, 老师还没有搞清楚, 怎么能问学生?

是的, 信息概念是教学难点, 但更是教学重点, 搞不清什么是信息, 如何谈信息的获取、加工和表达, 更不用说信息为什么能传递、为什么有真伪性、为什么会有时效性、为什么可以共享……不理解信息的概念, 就无法回答以上问题。因此, 深入理解信息的概念是不能回避的事情。下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的概念。

如果直接提问“信息是什么”, 回答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把问题分解开来, 由易到难, 步步深入。

1. 信息从哪里来

从这个问题出发, 可以引发学生对信息概念的思考。

师:信息从哪里来?

生1:从网上来。

生2: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来。

……

师:报纸、广播、电视里的信息又从哪里来?

生:记者采访的。

师:记者的信息从哪里来?

生:从生活中来, 从人们身边来。

师:从生活和人们身边的什么地方来?请举例说明。

这时, 学生会列举出许多例子:上课中有信息;打球、唱歌中产生着信息;教室的桌、椅、黑板都包含着信息;人脑也会产生许多信息……

总结学生所举的例子, 可以发现信息来自两个方面: (1) 打球、唱歌、上课等都是事, 所以, 信息来自各种事件, 任何事件都产生着信息。 (2) 桌、椅、黑板等都是物, 所以, 信息来自各种物体, 任何物体都产生着信息。通过进一步思考可以得出, 产生信息的事物既可以是客观世界的事物, 也可以是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 如法律法规、理论、思想等。至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信息源自任何事物, 任何事物都产生着信息。

2. 信息是什么

那么, 信息是事物的什么呢?对于任何事物来说,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图1是一个纸杯的图片, 这个纸杯会产生——纸质的、有花纹、可以盛水、状如圆台等信息。如果把这个纸杯剪开, 去掉杯底, 变成图2的样子。这时它产生的信息是——纸质的、状如扇环等。进一步将其撕成碎片, 变成图3的样子, 产生的信息又将发生变化。

随着事物状态的变化, 它所产生的信息也会随之改变,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2:信息是事物运动的某一状态的显示。此外, 如果把一个盛满开水的杯子抛向人群, 运动着的杯子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信息?人们还会关注这只杯子是什么材质的, 上面的花纹是什么吗?显然, 这时人们更关注的是杯子的运动方式。对于同一个物体, 运动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信息也不同。比如, 当我们让一个杯子做圆周运动的时候, 它将给我们带来另外的信息。这样, 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3: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方式的显示。综合以上结论, 我们又可以得出结论4: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变化方式的显示。

信息是由任何事物所产生的。但是, 如果不被人、动物、植物等主体所感知, 那它也就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了。银河系外的太空一定包含着大量的信息, 但人类目前还无法感知到它们, 所以, 就目前而言, 它们对人类是没有价值的。因此, 我们进而得出结论5:信息是主体感知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变化方式。

3. 信息没有形状,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那么, 信息长什么样?信息看得见、摸得着吗?信息源于事物, 但又不是事物本身, 它从事物中产生, 被主体感知后就脱离了事物本身。例如, 杯子是物, 但“杯子呈圆台状”这条信息既不是事, 也不是物, 所以信息是没有形状的。

我们看到或摸到的是事物本身, 而不是事物所产生的信息, 所以, 信息是看不到、摸不着的。

二、信息的本质特征及其含义

关于信息的本质特征, 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论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如信息具有普遍性、可感知性、载体依附性、可传递性、共享性、时效性、真伪性、可存储性、可加工性等。但对信息为什么具有这些特征、怎样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特征等问题, 大多数教材都没有进行深入的剖析。本文试谈以下几个问题。

1. 信息为什么要依附于载体

信息具有很强的载体依附性。关于这一点, 学生从小学就有所体会。问题是, 为什么任何信息都一定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信息被主体感知后脱离了事物, 就会通过传导神经网络导入人的大脑。如果信息只是停留在人的大脑里, 就像一个满腹经纶, 但没有任何表达能力的人一样, 毫无价值可言。反映到大脑中的信息只有表达出来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如果说出来, 信息就依附于声音中;写出来, 信息就依附在文字上;画出来, 信息将会依附在图画中。这样, 声音、文字、图像等就承载了信息, 成为信息的载体。

正是由于主体需要表达从事物中感知的信息, 才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同一条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表达出来。

2. 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信息具有传递性。那信息为什么能够传递?它是如何传递的呢?

信息被主体感知后, 又通过一定的载体表达出来。通过声音表达的信息, 会随着声波在空气中传递。如果再借助电话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 信息又随着电信号传向更加遥远的地方。这样, 信息随着载体的变化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 就是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如果信息借助文字载体表达出来, 印刷术等技术又使得文字可以长期保存不失真。因此, 古代的信息就通过文字流传到了今天, 这是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因此, 是信息载体的可传递性决定了信息的可传递性, 载体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

3. 什么是信息的共享性

共享性是信息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为了深入理解信息的共享性, 我们需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物质和能源可以共享吗?在探讨信息的共享性之前, 我们先看看物质和能源能不能共享。比如, 我有一杯水, 如果不考虑卫生问题, 这杯水可以被大家共享吗?假如可以共享, 杯中的水总有被喝完的时候, 那剩下的人如何共享?如果一杯水可以共享的话, 应该是一个人喝过后, 它还是满的, 杯中的水不会减少,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 物质不能共享, 只能分享。同样, 汽车承载一个人与承载五个人所消耗的汽油量也是不同的。能源也只能分享。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消耗掉的物质资源和能源已经转化为其他形式, 所以, 物质资源和能源会越来越少。

其次, 什么是信息的共享?当第一个人从纸杯中感知到信息后, 纸杯所包含的信息没有减少, 第二个人从中感知到信息后, 纸杯所包含的信息仍然没有减少……当第一个人把他所感知的有关纸杯的信息通过载体表达出来并传递给第三个人时, 第一个人所感知到的信息也没有减少。这就是信息独具的共享性。共享性是信息与物质、能源本质的区别。

再次, 信息为什么能够共享?人们从事物中获取信息是通过感觉器官 (当然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中的感测技术) 去感知的。如果事物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它所包含的信息是不会因人的感知而减少的。此外, 信息的可传递性也为信息的共享搭建了桥梁。

最后, 信息共享的结果是什么?信息共享的结果使得信息越来越多。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 信息开始“爆炸”了。于是, 如何准确、快速地获取信息, 如何高效地存储信息, 如何恰当地加工、处理和表达信息成为信息社会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在高中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原因之一。

4. 信息为什么会有时效性

如果让学生举“信息具有时效性”的例子, 每个人都会说出一些, 比如股市行情、每日新闻。但信息为什么会有时效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信息的概念说起。信息源于事物, 但被主体感知后就脱离了事物, 依附在所表达的载体上, 与事物本身无关了。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一旦事物运动变化了, 它所包含的信息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有些事物变化比较快, 如股市行情、天气情况, 我们感知的只是它们在某一时刻的信息, 也就是说, 前一时刻感知的信息就不能代表此刻的事物了, 前一时刻的信息对该事物而言也就失效了。对于变化比较快的事物, 只有不断地去感知它, 才能及时地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貌。当然, 也有一些事物发展变化相对比较慢, 比如牛顿第一定律, 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变化。我们在初中学习了它, 到高中、大学解物理题时, 它还是有效的。

5. 为什么会有伪信息

信息具有真伪性。有关这一点学生也有切身的体会。但“为什么会有伪信息”是需要学生搞清楚的。无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感知错了。出现伪信息的第一种可能就是, 主体感知信息的环节出现了错误, 比如, 色盲的人把红灯看成了绿灯, 瞎子把大象摸成了柱子, 等等。

(2) 表达错了。信息被主体从事物中感知后, 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达出来。因而, 出现伪信息的第二种可能是表达环节出现了错误, 比如, “粮食够吃了”表达成“粮食狗吃了”, 等等。

(3) 传递错了。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错误, 比如, 当一条小道消息从第一个人传递到第2 0 0个人时, 一定已经面目全非了。又如, 劣质的电话线路会丢失传递着的信息, 造成误传的情况。

(4) 加工错了。还有一些伪信息是人为加工制造出来的。

此外, 在信息的存储、交换等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伪信息,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对于信息概念及其本质特征的认识确实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需要大家持续不断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 (第三版) [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4.

[2]Lawrence Snyder (美) .新编信息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信息及其特征 篇9

加快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化带动煤矿企业工业现代化, 认真研究我国煤矿企业工业信息化建设的特色, 寻求一套有行业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思路, 梳理和把握信息化建设宏观调控中的关键环节, 是十分必要的。

1 煤矿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1.1 本质特征

拥有其独特的主营业务, 即核心业务, 其运作过程就是煤矿企业的主导流程, 是煤矿企业信息化改造的重点对象。同时, 煤矿企业的信息化也是“化”人的过程。煤矿企业各级员工要在心理上和行动中全部投入信息化建设进程, 成为信息化的主导力量, 当然这还需要煤矿企业领导的积极带动和引领。

1.2 形态特征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管理、安全和经营4个层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实现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自动化。

1.3 过程特征

煤矿企业信息化是经过三个方面不断提升, 分别是单机应用、综合应用和网络应用;把基层班组、部门、企业、产业链的联网进行融合, 从而实现连续不断的可持续发展。

1.4 阶段特征

对煤矿企业信息化实施是全方位的, 煤矿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地对煤矿企业信息化进行推进, 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因此, 煤矿企业信息化投资和建设也是分阶段、分层次的, 也具有连续性特征。

1.5 效益隐性特征

对煤矿企业的信息资源采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 提高了煤矿企业的生产能力、管理水平, 其效益是多方面的。

1.6 内部关联性特征

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是煤矿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促进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有机融合, 实现业务流程重组和企业改革, 使组织结构扁平化, 建立现代煤矿企业制度, 将信息技术的深层应用在体制上为其创造条件。

1.7 外部关联性特征

国家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环境的良好有利于煤矿企业信息化的形成, 社会信息网络的进步有利于煤矿企业所在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化的逐步完善。

2 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2.1 煤矿企业信息化平台

煤矿企业信息化平台包括综合信息网络通信平台和计算机综合信息协同工作平台。综合信息网络通信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为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经营管理等各个信息系统的多媒体通信, 建立运行安全、稳定可靠、畅通、便于维护的通信基础设施, 即煤矿企业公用电话交换网络 (含办公、住宅) 、煤矿企业调度通信网路、煤矿企业视讯会议系统、煤矿企业工业电视系统、煤矿企业有线电视系统、无线通信系统、井下通信系统, 同时可接入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和Internet的煤矿企业数据网络 (计算机网络) , 实现资源共享。

计算机综合信息协同工作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为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经营管理等各个信息系统的开发、集成和运行, 提供运行安全、稳定可靠、便于扩展维护的系统平台。该平台具有:

(1) 强大的绘图功能和强大的GIS功能, 可用于配置各种矿用图的所有属性, 并可进行各种连接设置;

(2) 可自行建立数据库, 可随时修改数据结构 (可建立数据字典和编码体系) , 软件可自动数据录入和编辑界面, 并可随意设置查询条件, 并生成统计报表和统计图形;

(3) 可定制流程, 对其中的任意一种流程可以设置各角色的操作条件和操作权限;

(4) 任意设定对象类型, 而且这些对象均可与对应属性数据库建立联系, 并可进行属性查询和图形定位查询;

(5) 可以进行可视化计算;

(6) 所有图形和数据均可与矿井通风系统等进行无缝集成, 以实现各系统的自动计算、分析、优化和合理性检验;

(7) 系统的文档管理功能支持所有常用的图文格式;

(8) 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远程操作;

(9) 可以实现实时数据的Web查询和显示。

2.2 煤矿企业生产信息化

煤矿企业采矿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1) 以煤层地质测量资料为基础, 将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运行的机电设备和通风安全等资料按选点的数据库的格式输出到计算机, 并可进行数据库通常具备的查询、排序、添加、修改等操作。

(2) 以煤矿企业常用的采掘工程平面图为基础, 将采矿数据库与图形进行连接, 对数据库与图像进行双向动态查询。

(3) 高级的采矿信息化是指, 对矿井运输系统、提升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救灾系统、通讯系统等进行动态演示, 管理采掘关系的动态资料及图形等信息的交换及共享。

2.3 煤矿企业安全监测监控信息化

煤矿企业安全监测监控信息化是煤矿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要保证矿井安全就应该对上述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并将所监测的情况实现就地显示、报警, 同时通过网络传输到地面, 进行存储、分析、配合相应的专家系统, 预报矿井的灾害或预防灾害的发生, 当矿井灾害发生时, 能够提供正确的抢救措施, 避免灾害进一步扩大。要实现煤矿企业安全监测信息化, 除实现各种安全传感器的网络化、智能化之外, 还应建立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 是各种安全检测系统能在一个网络平台上传输。通过煤矿企业的网络和地区网络, 将各种安全信息传送到有关的管理部门。

2.4 煤矿企业管理信息化

煤矿企业要使相应的计划与统计管理、物流管理、综合调度管理、安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办公管理、计量与质量管理等系统实现信息化, 就是要使这些管理环节在计算机综合信息协同工作平台环境的支持下协同工作, 实现煤矿企业集团公司与各分、子公司, 各矿井, 各部处等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用户接口层为用户提供信息查询、浏览和数据输入等接口;探索煤矿企业应用ERP、电子商务、辅助决策系统等。

建设煤矿企业数据中心, 将生产现场、经营管理与煤矿企业外部环境的各种信息源及信息在数据库中集成化整合, 实现数据共享, 支撑各个煤矿企业内各管理层面、分析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政府和社会等各个层面对煤矿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的不同需求。

2.5 煤矿企业流通信息化

煤矿企业流通信息化是指, 煤矿企业在采购及销售流程中信息技术的利用率, 包括采购过程的信息支持水平和市场、销售过程的信息支持水平两部分。煤矿企业营销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支持水平体现了煤矿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如电子商务体系在煤矿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 在煤矿企业与煤矿企业和煤矿企业与客户间实现信息共享, 建立了包括信息流、资金流与物质流的综合交易平台。

2.6 信息化人力资源

煤矿企业对总体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实现状态称为信息化人力资源。评价信息化人力资源的指标有三部分: (1) 信息化技能普及率; (2) 信息化人才培训情况; (3) 人力资源指数。

2.7 煤矿企业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

煤矿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将矿井的地面与井下构建为一个统一的综合自动化网络平台。系统可在地面控制指挥中心对地面和井下机电设备实现集中控制, 撤销现有的操作工和值班员。同时可将各种安全、管理信息进行综合应用 (如生产安全状况综合分析、成本分析、安全监控信息共享与分析、故障检测与分析等等) 并与地面Intranet网连接, 进而与集团信息网连接。

3 结束语

总之,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煤矿企业, 提升煤矿企业的管理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能力, 提高生产效率, 增强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 是当前煤矿企业重点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朱磊.浅析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太原科技, 2009 (11) :58-59.

信息及其特征 篇10

1 当前人体生物特征信息隐藏和身份认证的发展状况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用户信息的安全受到很大威胁,常规的密保技术为密码技术,即将信息加密成密文,通过私钥系统(如DES、AES)和公钥系统(如RSA、ElGamal、ECC)来控制文件的读取,非授权用户没有权限读取文件。但伴随计算机的技术的发展,单纯通过增加密钥长度来确保系统安全性的方式越来越不可靠,即基于密码技术的信息系统危险性在不断增大,而且网路中出现大量数字作品(如图书、数字图像、音 / 视频),其具有易于获取、传播迅速块等特点,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也给不良者提供便利,通过非法复制或篡改来获取利益,给所有者以及合法者造成利益损失,当前通过载体数据中存在的冗余信息来隐藏秘密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安全,并且建立了人体生物特征信息的身份认证技术构建成新的密匙保护系统。

1.1传统信息保护系统的弊端

传统的用户身份认证系统主要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基于用户标示物的身份认证系统,即通过对能够代表用户身份的持有物进行的身份认证方式,例如用户的身份证、银行卡、护照等个人身份证明物件;第二:基于用户特定密语的身份认证技术,即在用户标示物认证技术之基础之上,用户还设定了特定密语,以双验证因子来增强身份认证系统的安全性,特定密语可为密码、卡号、暗语等等,这一种双因子身份认证方式,如银行的ATM机系统,但是这一种形式的身份认证技术的弊端有:标示物易伪造,容易受到假冒攻击,长密码难记、短密码容易遭攻击等等问题,以导致用户个人信息存在着泄露的危险。

1.2人体生物特征信息的发展

传统身份认证方式的安全弊端在于身份认证系统的标示物易伪造,为解决身份认证系统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基于人体生物特征信息的身份认证技术方案,通过对人体本身所拥有的生物特征(如DNA、指纹、虹膜、人脸、手指静脉、视网膜、掌纹、耳廓、手形等特征信息)识别因素的深入研究,将人体生物特征(biometrics)作为身份认证系统的标示物,因其难伪造性大大提升了认证系统的安全性,其相较于传统身份认证系统,克服了传统身份认证技术所存在安全不断,有效地提升了认证系统安全性,在当前主要是用于重要信息的保护,当前应用前景较好为基于指纹的远程身份认证与密匙技术和基于人脸图像与虹膜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

基于指纹的远程身份认证与密匙技术是通过将现有的指纹识别技术与密码技术相结合使用的身份认证技术,系统首先对用户指纹进行识别,认证后通过密匙获取控制权限,通过密码协议实现远程身份认证,克服了单一用户指纹特征信息身份认证的安全风险,同时为加强对用户指纹数据的隐私性保护,用户指纹以密匙加密的方式传输,解决了指纹泄露的风险性,提升了整个认证系统的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基于人脸图像与虹膜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是通过对人脸图像以及不可见虹膜的识别,是一种双重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通过以人脸图像作为明显的标志表示数字文件的所有者身份,以虹膜为不可见标志作为对数字文件的保护表示,确保数字文件的版权保护,有效地遏制非法复制和篡改。

2 人体身份生物特征信息认证技术的发展

2.1 基于指纹的远程身份认证与密匙的智能卡技术

基于指纹的远程身份认证与密匙技术的双因子验证系统虽有效的增强了认证系统的安全性,但是在远程服务器身份认证中因网络安全仍旧存在着风险性,

图1为基于指纹的远程身份认证与密匙的智能卡远程认证系统的安全机理,为提高远程身份认证的安全性,部分专家提出了基于“智能卡 + 用户口令”的双因子远程身份认证方案,智能卡可独立运行密码运算,用于实现用户与远程认证系统之间的交互认证,而基于“智能卡 + 用户口令”的人体生物特征信息的身份认证系统,进一步提升了身份认证系统的安全性,所以这种双因子的远程身份认证被广泛使用,通过在智能卡中增加生物特征信息,以确保智能卡认证的安全,非用户本人是无法使用的智能卡,之后再结合用户口令,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这种双因子认证系统的核心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将用户个人的生物特征作为身份鉴别的标识,通过将用户的指纹特征模板以及远程认证的秘密信息写入到智能卡中,在对智能卡应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行加密,在远程登录时,用户现将智能卡插入远程登录专用智能卡读卡器中,在通过指纹录入用户个人的指纹特征信息,在将用户输入指纹与智能卡存储的指纹对比,若指纹相同,通过用户继续输入口令完成之后的认证步骤与远程服务器建立连接,此认证技术的优势在于:用户无需口令表、融合了指纹识别技术来实现用户自认证、远程认证服务器的通过双密钥加密进一步提高了认证系统的安全性,其解决了用户口令更改麻烦。以受到假冒攻击等问题,虽然这种远程认证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认证系统的安全性,但是容易遭受内部特权人员的攻击,所以结合密码技术的指纹和智能卡口令远程身份认证技术的安全性与优势性明显,但是仍旧需要不但深入研究,以确保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2.2 基于人脸图像与虹膜特征身份认证技术

这是一种双因子的生物特征身份认证技术,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数字媒体信息安全性风险性也越来越高,而此项身份认证技术便是针对保护数字媒体的安全性而提出来的,通过将人脸图像数字水印成明显图像作为数字媒体的显式标示,而将虹膜数字水印成隐式图像作为数字媒体的隐式标示,对数字媒体的版权进行保护,通过显式标示与隐式标示表明数字媒体的所有权,有效的遏制非法复制与篡改数字媒体,如下图的两种标示,通过在数字媒体职工嵌入人脸图像与隐式虹膜的特征信息,对数字媒体图像起到双重版权保护,此虹膜标示是经过混沌算子运算加密后再嵌入到数字图像中,通过加密能够对用户虹膜特征进行保护,嵌入的人脸图像与虹膜标示图像的图像亮度以及嵌入强度可根据数字媒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同类型的数字媒体的嵌入强度与图像亮度是不同的,这样在数字媒体发生版权纠纷时,虹膜特征就是一个重要的法律依据,以对数字媒体提高更好的保护。(图2)

3 结束语

综合上述,通过将人体生物特征信息应用在身份认证技术的研究,基于生物特征信息隐藏与身份认证技术虽能够有效的提高用户信息的安全性,但是结合上述的基于指纹的远程身份认证与密匙的智能卡技术与基于人脸图像与虹膜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的分析,生物特征信息的身份认证技术还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为银行支付、电子商务交易、企业应用系统、军事信息安全等领域的信息安全提供保护。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利用网络远程获取资源和得到授权的服务越来越便捷,但是如何确保特定的资源受到保护,只对合法、授权的用户开发和使用,即如何正确地鉴别用户的身份,以确保通信网和系统数据安全,并且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研究如何保存生物特征图像的完整性,如何实现安全可靠的远程身份认证,如何确保生物特征的隐私性和秘密数据的安全性等多方面研究是当前网络资源保护研究的重要项目。本文针对人体生物特征信息隐藏和身份认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人体生物的部分特征信息来实现网络身份的验证,例如通过人体指纹、人脸部形状以及虹膜等生物特征信息,通过对其研究,以保护网络资源的安全以及实现用户远程身份登录。

商代艺术的发展及其特征 篇11

关键词:商代音乐;宗教;乐器;音乐理论

中图分类号:J6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3-0104-02

公元前1562年一前1066年,商人传说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于商,开始兴起。经过500年的发展,到成汤时,已经成为以毫为都城的强大方国。在伊尹的辅佐下,成汤首先争取众多方国的支持,征讨不归顺的方国,最后兴兵伐夏,鸣条一站,夏桀兵败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商汤用武力消灭腐朽、暴虐的夏王朝,建立新的统治,是历史的进步。新建立的商王朝,虽然在社会形态上与夏王朝并无区别。但是他的诞生,毕竟给古代社会内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阶级社会的机制。所以古书对商汤伐桀灭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商代是继夏代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自太乙(汤)至帝辛(纣),共17世、31王,前后经历了将近600年。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记有: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诗·商颂·殷武》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J的记载,反映了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在商代,随着社会生产和阶级对立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分工,也进一步加强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因而使得一部分人能以专门从事音乐工作,并从而使音乐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同时,商代活动的区域比夏代大得多,但中心地区仍在今河南一带,和夏代一样,所以商直接继承了夏的音乐。并不断地向前发展,把它推到令人瞩目的高度。

商代的奴隶主贵族,在残酷的奴隶制和神权统治的基础上去尽力占有音乐发展的成果,一方面使之成为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又使之成为他们享乐的一种工具。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使得商代有了繁盛的音乐歌舞和多种多样的乐器,产生了比较成形的各种音阶调式以及一些程度各自不同的谐和观念、半音观念、标准音或绝对音高观念等,也举办了一定的音乐教育事业,这就为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初步而坚实的基础。

1899年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淹埋了3 000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15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

1商人尚鬼尊神,使音乐与巫术、宗教紧密联系,音乐的主要功能为娱乐、祭祀

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商代有“天”这个神,甲骨文中则有1帝2或1上帝2。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1有夏多罪,天命殛之2、1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2,打出1天命2的旗号,鼓动军土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商代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尊事鬼神。虽说是“殷因于夏礼”(《论语·为政》),祭祀等巫术活动的繁复却是大大超过夏代的,所以史家对之有“巫文化”之称。但是凡祭祀等“礼”,举行时必然要伴以歌舞。这是从原始时期以来的传统,古人所谓“礼没有乐伴随便不能施行”的话。正是对于这种传统作的总结。即使晚至西汉中期(公元前二世纪),哪怕是穷荒之地,在祭祀当地的土地神时,依然要敲打起瓦瓶、瓦盆伴奏,齐声歌唱。早在商代就更不用说,祭祀等巫术活动是一定要伴有隆重的乐舞的,所以商人很崇尚乐舞,他们以音乐与神鬼对话,是认认真真唱给神鬼听的。乐舞成为人们进献、事奉、娱乐神鬼,以使人神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说商代的音乐多是伴着巫术、祭祀活动同时进行的。这其中,巫是替鬼神说话的中介者,商殷的巫,与史、卜、贞等同掌占卜的职务,影响国家的政治与国王的行动。占卜、祭祀时,巫常要唱歌跳舞来配合,所以巫也是商殷精通音乐与舞蹈的人。据史料记载,商朝最重要的祭祀乐舞是《桑林》,它是商裔祭祀其玄鸟图腾和先批简狄的乐舞。我国古书《左传》记有一个故事:公元前641年,商王室后裔宋襄公在楚丘为晋侯举行盛大的宴会,晋侯提出要看宋国祖先的传统乐舞《桑林》。这个乐舞,据说由用鸟羽化装成玄鸟的舞师与化装成先批简狄的女巫进行表演。由于它描写了简狄吞玄鸟卵生商始祖契的具体过程,因而使讲究礼法的晋侯看了十分害怕,不躲到房中去。商代音乐正因为带有浓厚的原始古风,而显得那么粗野离奇,荒诞不经。《濩》则是歌颂汤的开国功勋的乐舞,据《墨子·三辩》说:“汤放桀于大水,环天下自立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为乐,又自作乐,命日《濩》,又修《九招》。”《吕氏春秋·古乐》也说:“殷汤即位,夏为无道,暴虐万民。侵削诸侯,不用轨度,天下患之。汤于是率六州以讨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宁。汤乃命伊伊作为《大濩》、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濩》是歇颂商汤伐桀的开国功勋的乐舞。商代在祭祀活动中尤其重视乐,甲骨文中多有提及《濩》的,《周礼·大司乐》还有“舞《大浸》以享先批”的说法,说明《大濩》一直影响到后代。商代的“傩”亦作“驱傩”、“大傩”,是古代“傩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商代形成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乐府杂记》载:“用方相四人,带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傩祭的核心人物是“方相氏”,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领戴假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十二神)及大队由儿童扮演,到宫室各处跳跃呼号,合唱充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祭瞅,以驱逐“疫鬼”。舞时,有音乐伴奏。宫廷举行这种仪式由太常侍主持。后傩祭逐渐变化,转向娱人,最终纳入戏曲。2商代艺术是各民族文化、风俗的大融合

商人在商代前期就屡屡迁徙。张衡《西京赋》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说明在建国前商人曾大规模迁徙过8次,从汤建国后到盘庚迁殷,又大规模地迁徙了5次。前期是部落迁徙,后期主要是都城迁徙。迁徙的原因主要有6个方面:一是河流改道,水资源变化。或连年干旱,水资源枯竭;或洪水泛滥,为避水害而迁徙。二是宗教原因,商人信巫,凡天灾人祸,一定要占卜。卜封说要迁,当然就迁。三是农业生产,土地耕种一段时间后,肥力下降,庄稼收成也随之下降,土地需要息耕。四是军事原因,由于征伐需要供给,也需要指挥便利。这可能既有主动的征伐,又有被动的外患、内忧(如王室内部纷争,诸侯或大臣造反等)的威胁因素。五是其他资源枯竭,特别是地表铜矿资源枯竭,需要寻求新的资源。六是环境污染问题。群居集中生活一段时间后,环境污染、疾病滋生是不可避免的。每次迁徙的原因可能只是其中的部分原因,但客观上造成了迁都的事实。后来,由于交通的发达、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政局的稳定,才在安阳安居下来,而不再迁徙。

商代屡屡迁徙、战争及其兼并客观上带来了民族融合。也带来了各民族文化和风俗的融合,也使商代艺术成了各民族文化和风俗的融合体。根据《诗经·商颂·殷武》的记载,当时的殷王武丁曾经南伐荆楚。商代的青铜器也随之进入了南方。南方文化的丰富想象力也影响到了商代工艺品的形制,包括当时被作为敌人的羌人的审美意识也影响了商人。当时的羌人、姜人等以羊为图腾,人带羊角为装饰之美,是美的本义。其中,对羊由热爱而崇敬,本来是北方游猎和畜牧民族间兴起的,后来为商代艺术所继承和发扬。《山海经·东山经》:“自尸胡之山至于无之山……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羊人合一,使人获得神异。当时,北方多牛羊,中原多养猪,祭祀和供品多采用当地常见之物,后来也融为一体。这在随葬品及相关的艺术品中均有所反映。商代文化和艺术的风格,体现了当时多民族的融合特征。在商代的艺术作品中,中原文化、淮夷文化、荆楚文化和北方文化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这其中,音乐舞蹈艺术虽在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青铜艺术风格的变化可以想象出,当时的音乐舞蹈也在随着都城的迁徙而吸收了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的特征,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乐舞有《桑林》、《大浸》。

3商代乐器的发展及音乐理论

商代后期,乐器的品种已相当多样,制作工艺也很巧妙。打击乐器有多种形制的铙、钟、磐、鼓。铙与铎,最早原是原始社会末期象征氏族贵族权力的礼乐器,用陶土制成,商代的铙均为青铜铸造,或手持演奏,或植于座上演奏。商铙因其形体的大小不同而有大铙、小铙之分。商代的磬有石制、玉制和青铜制等多种。它分为两种,一种为单个的大磬,如安阳武官村殷代大墓出土的虎纹石磬,纹饰瑰丽,声音悠扬。经测音,其音高为托,与山西夏县东下冯夏代遗址出土石磬音高相同。一种是编磬,一般均为三枚一套。近年在殷墟西区出土有五枚一套的编磬。鼓,在原始时代已有叫做“土鼓”,鼓框可能是由陶土制成,故有此名。另有一种大鼓,鼓腔用木制成,外施彩绘,鼓面蒙有鼍皮,又称鼍鼓。商代的钟,为青铜铸造,或手持或放在座上,个别的可悬挂起来演奏。单个的大钟称“庸”,常和鼓一起演奏。由多枚钟组成一套的称编钟,一般大小三枚。商代的吹奏乐器有埙、篱、和、言、竽等。埙有大小两种形制,均有5个按音孔,一般大小三枚组为一套,如辉县琉璃阁殷墓出土的埙。篱陶埙,可以吹出小三度音程。晚商时埙已定型。有5个按音孔,基音为“a”,证明当时已有绝对音高观念。总之,上面所述并不是殷商时期的全部乐器,但已反映了当时的音乐文化发展到相当的高度,根据考古发现和甲骨文的研究,证明商代已有多种乐器。并且根据对少数商代乐器的测音,初步探知商代已有若干音阶或调式,并具有一定谐和观念及音律观念。这些事实,也都足以表明商代音乐发展的高度,并且产生了多种音阶调式。创立了十二律,有了绝对音高观念,对旋宫转调有了初步认识,殷商时期的音乐是由于奴隶们的辛勤劳动才达到较高的水平。据记载,商代已有最早的音乐教育设施“瞽宗”。“瞽宗,殷学也。”

信息及其特征 篇12

在学校教育中, 每个学科都离不开相关概念的教学, 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一门学科的概念, 对学好这门课而言起着决定性作用, 可以说, 概念是组成一门学科的基石。所以, 概念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虽然只是副课, 但也涉及很多概念, 例如:信息、网络、病毒、数据库、IP地址、域名, 等等。这些概念怎么教才能体现学科特色并达到最好的效果, 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

《信息及其特征》是高中信息技术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课, 面向的对象是高一年级, 它是其它后续学习内容的基础, 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一节纯概念的教学内容。对信息的定义, 不同的领域专家有不同的理解, 目前, 尚无唯一的、权威的定义, 课本上分别列出四位专家对信息的定义, 到底怎么开展对这个定义的教学才有效呢?对高中学生而言, 他们对信息都有一些基础或是感性的认识, 这些都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知识基础。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两种概念教学的方法: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它们的相同点是都需要学习者以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来学习新知识。不同点是概念形成是通过鉴别相关概念的正反例来学习新概念, 而概念同化是学习者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概念, 新概念可能和旧概念有上下位关系或是类同关系, 等等。概念同化的教学方法直接向学习者呈现概念的关键特征, 学习者通过把这些关键属性和自己认识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关联同化来学习新概念。比起概念形成, 它更适用于比较复杂的概念学习。

本节课通过概念同化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对“信息”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经过关键字罗列——提炼——形成概念几个环节, 尝试让学生自己给出信息的定义, 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信息的特征。

二、教学流程

1.抛出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平时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一些词汇, 比方爱、素质、美……当有人反问我们它们真正、准确的含义 (定义) , 你会不会被瞬间问倒?这是为什么?文字全都认识, 却看不懂专业的书籍, 这样的情形你有过吗?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 我们不明白其中专业词汇的定义, 也就是相关概念的含义, 可见概念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平时习惯了先接受课本、教材中专家、权威对各种概念的定义, 然后再慢慢地理解与消化。今天, 对于信息技术的第一课, 让我们“颠倒”过来, 尝试自己来给出“信息”这个概念的定义。

2.提出教学目标

明确展示本节课的两个教学目标。

第一, 给概念“信息”下定义, 理解信息的特征。

第二, 掌握给概念下定义的一种方法。方法概括如下。

(1) 把概念的相关特点 (专业词汇叫属性) 陈述出来, 以关键字的形式罗列, 罗列得越充分越好。

(2) 将罗列出来的一系列关键字, 进行分析、比较、替换、删除、合并, 进而提炼出最能代表事物根本属性的若干关键字。

(3) 将最终确定的关键字, 融合、整理成为一个句子, 形成对这个概念的定义。

3.利用“概念同化”教学方法教学的具体过程

三、教学反思

(1)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可以通过以上的学习过程总结出信息的特征, 给出信息的定义。例如:课堂上有学生给出这样的定义:“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 具有时效性、普遍性, 具有相对价值并且可供处理的一种资源。”“信息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普通存在的, 具有时效性、确定性, 可以用于共享, 有着相对价值并可供处理的资源。”“信息是以文字、声音、图形等作为载体的一种具有传递性、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真伪性的资源, 并且不同信息有着不同的价值。”

值得说明的是, 这里不要求学生给出非常完美的定义, 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体会下定义的过程, 因为“信息”二字从古就有, 发展到今天, 它的内涵是不断延伸的, 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 给信息下定义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2) 《信息及其概念》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但本节课通过学习这个概念的过程能掌握一种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是不容易的。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概念, 小到花鸟鱼虫, 大到国家、世界、道德、理想……我们是怎么理解这些概念的?又是怎么给它们下定义的?通过这节课, 学生可以学习到通过概括关键属性的方法来下定义, 这个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思考、多总结, 而不是习惯性地去翻看课本。

(3) 本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来完成, 并利用电子白板突出的交互功能, 很好地体现了对关键字进行筛选和修改的过程, 保证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笔者作为一名信息教师一直努力做到的。

摘要:《信息及其特征》是高中信息技术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课, 它是其它后续学习内容的基础, 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一节纯概念的教学内容。本文通过概念同化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对“信息”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经过关键字罗列——提炼——形成概念几个环节, 尝试让学生自己给出信息的定义, 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信息的特征, 使教学体现学科特色并达到最好的效果。

上一篇:市场主体下一篇:连续作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