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征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浅析

2024-06-05

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征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浅析(通用3篇)

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征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浅析 篇1

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征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浅析

摘 要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它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而创造的具有伊斯兰特点的新文化。伊斯兰文化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其文化体系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本文主要论述了伊斯兰文化体系的形成和特点及其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关键词 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体系;贡献

伊斯兰文化,又称为“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而共同创造的具有伊斯兰特点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兼容了多民族的文化特点并在其基础上形成多学科的知识形态,它广泛使用阿拉伯语创作,具有显明的伊斯兰色彩。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及罗马文化并称为古代四大文化体系,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伊斯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伊斯兰教在中古时代的发展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即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伍麦耶王朝时期(661~750)、阿巴斯王朝时期(750~1258)和奥斯曼帝国时期(13 世纪中叶至 18世纪中叶)。伊斯兰文化形成于伍麦叶王朝(661~750),在阿巴斯王朝(750~1258)达到鼎盛状态。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在这几个时期里,阿伯人不断向各个方向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形成了幅员广大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政治的统一,政治的统一使得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经济有了很大是发展,而经济的繁荣又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在汲取、借鉴、容纳外来民族文化方面,表现出积极、宽容和开放的心境,他们广泛吸收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化 ,开始形成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色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时阿拉伯的学术研究工作 ,如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文学、星相学、哲学、化学等的研究工作业已普遍展开。同时,阿拉伯帝国通东西各方交通比较畅通,各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这样就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8世纪中期,也就是阿巴斯统治时期,经济文化都得到的很大的发展,并逐渐达到鼎盛时期。国家对发展科学文化采取大力倡导和赞助的政策,并投入大量资金在首都和各主要城市广建清真寺、学校、图书馆、天文台、医院和翻译机构,并以重金搜集珍本书籍予以收藏和研究,这时出现了“百年翻译运动”。这是伊斯兰文化发展史上最具里程碑的重大事件。古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的哲学及自然科学等古典著作100多种被译成阿拉伯文,学者对其作了大量考证、勘误、注释和评论等工作,产生大批各民族的学者,他们的著述丰富多彩,涉及面很广,对古典文化作了重大的发展和创新,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9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帝国开始解体,到了奥斯曼帝国时期,在文化上却没有取得特别引人注目的成绩,13世纪蒙古人的西征灭阿巴斯王朝,中世纪伊斯兰文化逐渐趋向衰落。

二、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征

伊斯兰文化有三个渊源:一是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如阿拉伯语及文字、诗歌、谚语、故事传说、音乐等。二是伊斯兰教文化,最具代表的是《古兰经》和《圣训》。三是吸收外来的文化,如希腊的哲学、各门自然科学,罗马的政治、法律,波斯的历史、文学艺术,印度的数学、天文学、中国的四大发明等。这些多样性的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兼收并蓄,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形成。这些因素造就了伊斯兰文化的几个特征:承上启下、兼容并蓄、连贯东西。

古阿拉伯帝国对新征服地区各民族的各种文化兼容并蓄,经过加工改造赋予其阿拉特 特色。它继承和吸收了古代东西方宝贵的文化遗产,把东方科学注重描述和希腊文化注重逻辑推理的不同传统有机结合,成为中世纪古典科学的集大成者。具体说来,它继承了阿拉伯固有的文化,如阿拉伯语言文字、诗歌、星象、音乐等,并将其不断发扬光大。弘扬了古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的优秀遗产,吸收了古希腊的哲学和自然学科、古罗马的政治和法律、古印度的数学、天文学、医学、宗教哲学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处 ,位于巴比伦和埃及之间,这两个国家是世界最古老的两大文明发源地,北方与希伯来接壤 ,东方和南方则通过海路与另两个文明发源地———印度和波斯联系起来。这个半岛就处在东西方交往的要道上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阿拉伯文化与古老的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有亲缘关系 ,这显然有利于阿拉伯文化继承和吸收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希伯来文化。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积极引导阿拉伯人向外国人学习,向外族人学习。正是在这种精神推动下 ,才展开了大规模的“百年翻译运动”,广泛地吸收了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他们首先翻译的是波斯的典籍 ,吸收的是波斯的文化。其次是翻译印度的典籍 ,吸收印度的文化。第三是翻译希腊的典籍 ,吸收希腊的文化。第四是犹太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对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 ,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成为东方和西方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体。

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就和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中世纪伊斯兰文化在宗教、哲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都曾取得辉煌的成就,几乎在所有学科领域都独领风骚。因篇幅所限,本文着重介绍其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所作的贡献及其影响。

(一)自然学科。天文学和数学:制定了天文表和较为准确的历法,测定了太阳系已知星辰的位置,确立了各星座及300多个星宿的名称,将几何学的正割和正切概念及计算法引入天文计算,发现月球的“二均差”和地球的近日点运动,推论出地球绕太阳运转,主张太阳中心说。阿拉伯人在科学文化上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加以应用推广并传入欧洲,为西方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阿拉伯的数学,也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花剌子密是杰出的数学家,他是最早编写算术和代数的学者。代数学和用阿拉伯数字的计数法,都是通过他的《积分和方程计算》传入欧洲的。

医学:阿拉伯医学家在吸收东西方古代医学成果的基础上,对世界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拉齐斯和阿维森纳是阿拉伯医学两位杰出的代表。他的《天花与麻疹》和《医学集成》最为著名。上述著作曾被译成拉丁文、希腊文、英文、法文等多种语文,在欧洲流传几百年,对西方医学产生很大影响。阿维森纳(980—1037)是杰出的医学权威,他的名著《医典》是阿拉伯医学的结晶,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医学著作。

光学:在光学方面,穆斯林否定了欧几里得和托勒密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光线是来自观察的客体,光是以球面的波状形式从光源上发射出来的,从而推论出物体光线反射和折射的定律。

(二)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

(一)文学和艺术。文学是阿拉伯—伊斯文化光辉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作品包括谚语、诗歌、散文、寓言、故事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多富有哲理性。如《一千零一夜》等文学作品。阿拉伯的艺术,以建筑艺术最具特色,并且集中地表现在清真寺的结构和装饰方面伊斯兰建筑艺术,伊斯兰建筑别具一格,包括清真寺、伊斯兰学府、哈里发宫殿、陵墓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是世界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同印度建筑、中国建筑并称东方三大建筑体系。

(二)历史和地理。阿拉伯帝国时期,历史学和地理学的研究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伊斯兰史学最初撰有先知传、圣战史及贵族宗谱等著作,后来出现了编年通史或纪事本末通史、地方志、人物传记、国别史与历史哲学等著作。泰伯里的《历代先知和帝王史》、麦斯欧迪的《黄金草原》、伊本·阿西尔的《历史大全》等都是著名的史学著作,代表了伊斯兰史学的最高成就。

(三)在宗教科学领域。伊斯兰教的宗教学科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依据;在探讨基本信仰、宗教制度、立法的根本原则问题上,逐步形成各门相对独立的宗教学科。各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丰富和完善了伊斯兰的教义学,巩固了穆斯林的基本信仰。

(四)哲学。在哲学领域,深受希腊哲学和波斯、印度学术思想的影响,将东西方的哲学思想遗产同伊斯兰教的认主独一的教义思想结合,形成伊斯兰哲学。他们提出了自然泛神论和双重真理论,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使哲学摆脱宗教教义的束缚而独立发展。

总之,中世纪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把东西方古典文化融为一炉并发扬光大,在古文化向近代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对亚洲、非洲、欧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埃及 艾哈迈德·爱敏著 ,纳忠等译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2】黎巴嫩 法胡里著 ,郅溥浩译 1 阿拉伯文学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征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浅析 篇2

1 个人主义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

古希腊人对个人主义的重视是古希腊民主制的基础。公元前5世纪, 雅地加的一座小城邦诞生了一个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理念——如果全体公民享有决定个人命运和管理政府的自由平等, 社会就运转得最好。这种体制被称为“dēmokratia”, 即“民众的政治”, 英译为”democracy” (民主) [1]264。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 民主的意思是多数人的统治 (成年男性公民) 和自由[1]。古希腊之前的大多社会都认为个人的平等和自由只会导致动乱, 而没有秩序, 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 而没有独裁就没有秩序。例如, 古埃及帝国和波斯帝国都是独裁专制国家。古希腊之后, 西方人用了1500年才意识到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并不一定水火不容。雅典的民主化进程见证了个人主义的逐渐发展, 而迈出个人主义第一步的是梭伦。

公元前594年, 梭伦被任命为处理城邦事务的执政官, 他力行改革政府机构。他的改革削弱了贵族专权, 极大的提升了手工业者和富商的政治地位。由于他的改革, 更多人获得选举权。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伯里 (公元1861—1927年) 认为梭伦的改革“创立了社会公共机构, 组建了雅典民主制度。”[3]136在他看来, 公元前五、六世纪的雅典政治家克利斯提尼用地区部落取代氏族部落作为政府组织的基础, 因此每个人 (公民) “在公共事务中会起到永久的决定性作用。”[3]136对克利斯提尼改革的重要意义, J.M.鲍威尔持有相同看法。他说, “到公元前五世纪初, 雅典人就已经从亲属关系的社会过渡到以个人为单位的社会。”[4]135雅典人坚信每个人都天生拥有独特的推理和统治的能力, 这是创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因此, 可以说雅典民主政治是在雅典人对个人主义追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雅典的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 (公元前495-429) 掌权时达到鼎盛。伯里克利最重要的贡献是削弱了当时最高法院“阿勒奥帕格斯议事会”的权利, 他把其大部分职能转移到五百人议会, 把雅典民主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如此, 他推行两项重要的民主策略:公薪制 (国家给与多数公职人员每日生活津贴) 和抽签 (所有政府官员在市民集会选举之后由抽签的方式决定官职) , 保障了占人口大多数的贫苦公民的权利。如安东·鲍威尔所言, “公薪制为普通贫苦公民参与政权管理提供了物质保障, 作为民主政治的又一特色, 抽签决定公职保证了普通公民的权利, 而选举则保证显要人士的利益。”[1]277借助这些措施, 伯里克利把民主政治从理论变成现实, 把少数人的民主变革成多数人的民主, 保证了每位公民都能在城邦事务中有发言权和行事权。在为伯罗奔尼撒第一阶段阵亡将士所做的国殇演词中, 他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民主主张。与其同时代的历史学家修西的底斯 (公元前460-400年) 记录了他的讲话内容:

我们的宪政称作民主制, 因为掌权的不是少数人, 而是全体人民。在解决私人争执时,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当赋予某人高于他人的公职时, 并非因为他属于特权阶级, 而是因为他的实际能力。只要为国家效力, 任何人都不会因贫困而在政治上处于卑微的地位。我们的政治生活自由、开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关系也是如此。[5]

回顾古代雅典的民主进程, 不难看出古希腊人非常信奉个人主义。他们懂得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尽管出生不同, 贫富有别, 但每位公民都具有价值。每个人都能掌握真理、学习知识发展潜能, 这些不只属于少数人。于是这种直接的民主便建立起来, 并进一步发展成熟。民主和个人主义相互依存, 没有个人主义, 民主就是无本之木。

2 个人主义丰富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

古希腊人把自己视为独特的个体, 有独特的个性和生存目的。他们相信, 只要遵守法律人人都是自由的。以下的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两千五百年前, 古雅典人钟爱戏剧, 观看戏剧是他们重要的消遣, 他们花巨资修建剧院。古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岸的艾普丹那斯有一座剧院, 可容纳一万四千人。剧院依山而建, 视野开阔, 蔚为壮观。剧场声效极佳, 任何方位几乎都能听见纸张落在舞台上的声音, 古代的希腊人即使跋山涉水也要赶来出席戏剧和诗歌比赛。比赛从早到晚, 持续七天不间歇。古希腊人长途跋涉仅为了娱乐享受, 表现了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 他们自由、自信, 有能力掌控个人生活。

古希腊人另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是奥林匹亚山举行的运动竞技, 这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 每四年举办一次。届时, 所有古希腊人都放下眼前事务来参加或观看, 即便城邦间发生战争, 也会立刻停战。奥林匹亚竞技。传说此项竞技活动源于底比斯城英雄赫勒克勒斯, 当初他为了纪念自己的祖父佩罗普斯而参加比赛。另一种解释是, 这项活动起源于为纪念已故英雄在葬礼上举行的竞技活动。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 阿基琉斯在葬礼上举行竞技比赛来悼念朋友。这两种起源传说都与纪念个人相关。

有一点必须明确, 古代奥林匹亚竞技具有个人主义色彩——竞技者代表自己而非城邦或国家来参加比赛。古希腊人在公开比赛中盛赞个人的强健体魄与他们追求卓越的理想密切相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他们竭尽全力。竞技比赛中只有第一, 没有第二或第三。他们信奉“胜者全胜”的原则, 只看重谁是“最强的”。谁获得第一, 谁就赢得了永恒的个人荣誉。除了带上橄榄叶桂冠外, 奥林匹亚山上还立起他的雕像。他的成功为自己和所在城邦赢得声誉, 同时他强健的体魄在同代人眼中代表着美丽, 卓越, 完美和永恒, 因而成为艺术的主题。古希腊人的奥林匹亚竞技的确具有些许宗教意味, 但其具有个人主义的性质也是共识:

竞技比赛神圣庄严……不过, 它也具有个人主义色彩。个人主义是古希腊对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贡献。古希腊人敬畏上帝, 但胜利的荣誉却归于参赛的个人, 不属于整个希腊。[6]

因此, 个人主义丰富了希腊人的社会生活, 是古希腊社会的重要方面, 激励他们不断建功立业。

3 个人主义催生古希腊文学中的个人主义意识

古希腊文化鼓励自由的思想, 行动和创造, 文学为古希腊人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古希腊文学传统始于荷马生活的时代 (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 。当时, 希腊遭受野蛮的多里斯人的入侵和摧毁, 这一时期唯一重要的文学作品是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斯》。[7]这两部作品都描述了英雄的世界, 这些英雄就像神一样, 比普通人更强大。但这些英雄史诗并非以个人的故事为主题, 而是把所有古希腊人描述为野蛮人的对立面, 把他们当做一个民族和国家来描写。换言之, 荷马的英雄史诗表现了古希腊人民族精神的觉醒, 而并非个人主义意识的上升。

公元前8至前6世纪, 古希腊人的个人主义意识开始觉醒。诗人们摆脱荷马英雄史诗的文学风格, 开始关注个人的情感思想和人生经历。这时期代表性的诗人有阿基洛克斯, 萨福, 和阿凯奥斯[7]73。这些诗人在诗作中发出不同以往的声音, 强烈的个人意识让他们与众不同, 阿基洛克斯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阿基洛克斯生活的年代, 人们尊崇勇气和牺牲等传统英雄主义价值观, 不过他公然藐视这些品质。斯巴达有句谚语说士兵应该背着盾牌从战争归来。许多人引用这句谚语称赞战士的英勇。然而, 阿基洛克斯却对此不屑一顾, 还在一首诗中写到:

某个色雷斯人正挥舞着盾牌, 我虽不情愿,

仍把它丢在灌木边, 一面无暇的盾牌。

那又怎样呢?我救了自己一命。忘掉这盾牌吧。

我会搞到另一面, 不比原来的逊色。[8]

看来, 在战场上诗人选择临阵脱逃来挽回性命, 而且一点也不引以为耻。他还为自己胆小鬼般的行为辩解, 说比起盾牌对他更重视自己的生命。阿基洛克斯这种言行是其反传统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

在戏剧尤其是悲剧繁荣发展的古典时期的希腊 (公元前500年至前336年) 个人主义思想也很流行。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反映激进个人主义思想的悲剧故事, 例如, 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和欧里匹底斯的《美狄亚》。这几部悲剧故事里的人物挑战绝对权威, 即使意味着死亡也在所不惜。尽管他们最后都不免于死, 但他们成为文学世界里个人主义的永恒象征, 激发后代人去独立思考、独立行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古希腊文学创造了一个表达个人心声和倾听个人心声的世界。

4 结束语

古希腊人重视并鼓励个人去自由的表达, 尽情的畅想, 和自主行事。这种自由主义的精神几乎体现在古希腊文明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体现在政治, 社会生活和文学领域中, 实际上, 古希腊在艺术、科学、法律等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都或多或少得益于这种个人主义思想。古希腊人能按个人意志选择通向卓越的方式, 有人立志成为政治家、法学家、士兵、哲学家或科学家;也有人献身于艺术, 竞技和文学事业。平等, 自由和社会人口的自由流动赋予了古希腊文明持久的动力和创造力。可以说古希腊人创造了个人主义文化。个人主义精神激励他们去自由的思考和行动, 必要时还会挑战权威和传统, 由此产生出新观念和新事物。

然而, 文化本身无论有多大的创造力, 它给世界带来的贡献总是有限的, 因此, 创造卓越文化成就的钥匙比成就本身更重要。造就伟大古希腊文化的钥匙就是个人主义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 个人主义精神就是古希腊文明给西方文明的最重要的贡献。

摘要:个人主义是古希腊文化的核心理念, 它蕴含在古希腊社会的方方面面。古希腊人对个人主义的追求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丰富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 促进了古希腊文学个人主义意识的形成。个人主义为古希腊人提供了无限创造力, 激励他们创造出卓越的文化。

关键词:个人主义,古希腊文化,民主,社会生活,文学

参考文献

[1]Powell, Anton.Athens and Sparta:Constructing Greek Political and Social History from478BC[M]//London:Routledge, 1988.Bury J B, Russell Meiggs.A History of Greece[M].4th ed.Lon don:Macmillan Press, 1975.

[2]Aristotle.Politics[M]//Translated by Benjamin Jowett, The Inter net Classics Archive.Web Atomics.<http://classics.mit.edu/Ar istotle/politics.6.six.html>Bury, J.B., and Russell Meiggs.A History of Greece, 4th ed.London:Macmillan Press, 1975.

[3]Bury J B, Russell Meiggs.A History of Greece[M].4th ed.London:Macmillan Press, 1975.

[4]Powell J M.Early Athenian Expansion and the Persian Wars[M]//In The Contribution of Ancient Greece, edited by Jacque line Strain.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1.

[5]Thucydides.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M]//Trans lated by Richard Crawley, 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Web Atomics.http://classics.mit.edu/Thucydides/pelopwar.2.second.html.

[6]Summer Olympics:Do not compete for gold, but for honor,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M].6th ed.Historica Foundation of Canada.http://www.canadianencyclopedia.ca/PrinterFriendly.cfm?Params=A1ARTFET_E81.

[7]叶孟理.欧洲文明的源头[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征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浅析 篇3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完成了统一台湾、平定“三藩”等之后,发展经济成为首要任务。经过一番勘察和论证,清政府正式宣布开海贸易,设立粤、闽、浙、江四个海关,这标志着清政府正式废除原来的禁海政策。广州粤海关有史以来一直是对外商港,根据形势的需要设立了我国最初的海关制度,并把经营国内商业的商人(金丝行商)和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区分开来(洋货行商),使洋货行商成为一种专门的行业,鼓励“身家殷实之人承充洋货行商”,从而使洋货行商承办的洋行成为当时负责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通称“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代享有经营进出口贸易特权的半官方机构的通称,它开启了长达一百多年辉煌的历史。随着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不断增长,广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和枢纽。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批准,关闭闽、浙、江海关,对广州海关实行一口通商,从此广州成为中华帝国与世界各地海上贸易的唯一通道,是东、西方贸易重地和世界经济中心之一,十三行在此期间达到鼎盛时期。据记载,十三行向政府缴纳税银突破180万两,十三行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受十三行贸易而发展的广州之繁荣从当时的一首诗可以得到印证:“广州城郭天下雄,岛夷鳞次居其中。香珠银钱堆满市,火布羽缎哆哪绒。碧眼蕃官占楼住,红毛鬼子经年寓。濠畔街连西角楼,洋货如山纷杂处。”从此十三行成为帝国商行,广州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贸易大都市。

十三行贸易主要是由行商组成的,有时行商正好13家,有时20家,最多时有26家,最少时只有4家。

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十三行的主流,十三行在国际经济史上是一幅奇特的图景。中国十三行景象是早期中、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现象中的突出特色。十三行对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贡献和影响极大。

一、十三行是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国际经济贸易重要平台,贸易往来的国家最多,为经济发展带来先进的理念。

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欧洲大部分国家处于战乱时期,但中华帝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位居第一,参与十三行贸易的国家、地区比较多。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商贾使节往来不绝。当时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十三行设商馆,插国旗,商船来来往往,热闹非凡。英国经济史专家麦迪森统计,在1600年,中国的GDP占全球总量的29%。即使是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仍然能够占到22%,到1820年,大清帝国的GDP占全球的33%,是西欧各国GDP总和的1.5倍。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帝国对外贸易的窗口仅仅限于广州的十三行,说明十三行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地位。另外中国当时长期尚未摆脱农业、自然经济的社会,欧洲强国则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进行工业革命,使中、西方经济的互补性进一步加强,贸易的规模持续扩大不但使十三行成为世界贸易的重镇和窗口,也造就了在十三行经营的潘振承、伍秉鉴等行商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成为世界首富。据《华尔街时报》报道:十三行商伍秉鉴拥有2600万银两,是“世界第一富翁”。

十三行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贸易往来,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唯一通商渠道。当时来十三行开展贸易的国家亚洲有越南、柬埔寨、缅甸、暹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苏禄、伊朗、孟加拉、土耳其、日本、朝鲜等;欧洲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奥地利、瑞典、丹麦、英国、法国、普鲁士、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等;南、北美洲有智利、秘鲁、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美国等;非洲有埃及;大洋洲有澳大利亚等。十三行早期的贸易对象,主要有荷兰、英国、丹麦、西班牙等西欧国家和东南亚诸国,其中和暹罗(泰国)交易最多,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十三行的贸易对象,主要是英国、美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欧美国家,但是,英国贸易量最大。

十三行经营方式有官方经营和私人经营两种方式。十三行商行划分为洋货行和金丝行,洋货行专营对外贸易,税率较高,称为“行”税,属海关纳税;金丝行专营国内贸易,税率较低,称为“住”税,属政府纳税。这,也为后来一些国家实行税制改革所借鉴,如我们国家实行的国税与地税制度等等,都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除此之外,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企业管理模式、对外贸易的归类和途径等等,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十三行是汇集晋商、微商和行商的圣地,是具有平台大、集商多、贸易广、贸时长、银元富等特色的国际大市场。

二、十三行是促进国际经济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为世界贸易创造了奇迹。

十三行在促进国际经济发展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欧最初输往中国的商品,主要是来自南亚、南洋地区的各种香料、药材、硬木、棉花、黑铅、鱼翅等转口产品,以及西欧地区的毛布纺织物、自鸣钟、仪器、玻璃镜等工业产品,所运商品多为清宫廷贵族所享用。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主要是茶叶、生丝、土布、绸缎、瓷器等。到了十八世纪中期,欧洲各国对华贸易一直处于赤字的状态,如英国垄断对华贸易的东印度公司称:“对广州的整个生意是无年不亏的。”为了平衡贸易收支,英东印度公司每年需要运送100至400万两白银到广州,抵消中英贸易逆差。美国商人从1784年至1844年间,把约15亿美元到18亿美元的银币带到中国。据统计,从1600年到1799年的200年间西班牙统治的拉美地区共生产了11.2万吨白银,其中4万吨就流到了中国十三行,由此可以推断十三行的对外贸易数量、规模和品种之大。粤海关在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到达洋船三十九只,通关各口收银588479两;1785年(乾隆五十年)到达洋船三十五只,收银748125两;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则到达洋船四十六只,征收税银872150两;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110万两。到十九世纪,到达洋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是清政府年关税收入的40%。

十三行贸易规模大、交易总量多,为世界贸易制造了奇迹。十三行贸易航线比较多,除了沿用明代已经有的印度洋、欧洲、南洋、日本航线和拉丁美洲航线外,还开通了广州-好望角-北美、广州-大洋洲、广州-俄罗斯三条新航线。这样,从十三行港口出去的货物可到达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中西方大规模的经济交流和互补,深化了参与各国的分工,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

十三行在促进中西文化、教育、医学等发展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十三行行商伍怡和、卢广利、刘东生、梁天宝、关福隆、谢东裕、李万源、潘丽泉、麦同泰、黎西成、潘文同等捐出茅屋创办书院,十三行巨商卢观恒、潘有度捐款创办文澜书堂。1850年至1875年间,在各书院的组织下,印刻了180多种图书,例如《岭南遗书》、《粤东十三字集》、《粤雅堂丛书》、《海山仙馆丛书》等数千种书籍,流传到西方国家,有些医学和传教书籍也通过十三行在中西方人群中交流。十三行大盐商潘仕成抄录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皮尔逊撰写的《咭利国新出种痘奇书》并为该书作序。在1828年(道光八年)到北京开馆设牛痘局,请广东人余心谷讲授种牛痘,邀请北京医生进行学习交流,种牛痘防天花术从此传播于中国各地。1834年(道光十四年)美国传教医师伯驾到十三行,在怡和行等商行的支持下,在十三行开设眼科医院,成为中国最早的眼科专科医院。

西方国家到十三行学习了中国的技术和产品制造方法,建立起陶瓷厂、丝织厂和手工艺厂。如“18世纪,伦敦著名的‘弓’(Bow)瓷器的工厂”,在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前后,生产的模仿中国青花瓷的产品上,描绘着亭台楼阁、小桥溪水、梅兰竹菊、花鸟等,就体现出独到的中国艺术风格。

除此之外,中国的绘画艺术、陶瓷、刺绣、针绣、印染、木雕、漆雕、碑帖等等都是通过十三行与各国进行交流。西洋艺术由耶稣令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通过十三行传入中国,画师们采用的西方美术技巧和中国美术画法相结合,为中西方艺术欣赏提供了审美思维空间。1681年(康熙二十年),我国就允许天主教首先到达十三行开展传教活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与康熙皇帝之间的书信往来,也是通过十三行作为交流平台。除此之外,最早的医学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建筑技术等西方文化通过十三行传入中国。而不少西方人也在十三行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的瓷器、漆器、家具、书籍、绘画技术等传往西方,所以,十三行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十三行是经济贸易持续时间最长,特色突出的窗口,为世界贸易建立起第一个经济制度体系。

十三行贸易时间长,在经济发展和维护东西方经济繁荣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685年粤海关建立到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在长达157年中,十三行一直是世界贸易和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其中1757年至1842年的85年间是中、西方经济贸易的唯一窗口,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窗口。十三行对西方国家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长期在十三行贸易中处于主要地位的英国,仅从中国进口的茶叶一项,就向英国国库提供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和东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润。在1775-1814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十三行贸易共获利达2713.5万镑。

除了获得大量税收和贸易利润外,十三行的通商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陶瓷、丝绸、茶叶等大宗出口产品的产区出现了专门为十三行交易而设立的作坊。十三行所在地广州也出现了一些专为出口的再加工工厂,甚至形成了特色的产品,如 “广彩”就是将景德镇运来的普通素白瓷,加彩后开炉烘焙而成的瓷器。广州创办 “附属洋行的瓷器彩绘作坊”,雇请画匠学习西方的绘画艺术,根据洋商的爱好在瓷器上装饰欧洲风格的绘画,制成 “广彩瓷”,流传至今依然深受西方人喜爱。中国画师吸收了西洋画技术,采用西洋画颜料,画出的外销画也深受西方人欢迎,当时在十三行进行中国外销画贸易,银元收入占比较大的份额。

十三行为了促使外国商人能够公平、公正、诚实、诚信地进行经贸往来,经过行商和夷馆共同研究制定了十三条行规,并确定为法定条款共同执行遵守,此行规成为第一部世界经济贸易制度体系。在1720年12月25日(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由十三行行商带领商人共同盟誓,举行隆重的仪典,共同严守行规十三条,即:

(1)华裔商民,同属食毛践土,应一体仰戴皇仁,誓图报效。

(2)为使公私利益界划清楚起见,爰立行规,共相遵守。

(3)华裔商民一视同仁,倘夷商得买贱卖贵,则行商必致亏折,且恐发生鱼目混珠之弊,故各行商应与夷商相聚一堂,共同议价,其有单独行为者应受罚。

(4)他处或他省商人来省与夷商交易时,本行应与之协订货价,俾得卖价公道;有自行订定货价或暗中购入货物者罚。

(5)货价既经协议妥贴之后,货物应力求道地,有以劣货欺瞒夷商者应处罚。

(6)为防止私贩起见,凡落货夷船时均须填册;有故意规避或手续不清者应受惩罚。

(7)手工业品如扇、漆器、刺绣、图画之类,得由普通商家任意经营贩卖之。

(8)瓷器有待特别鉴定者(按似指古瓷),任何人得自行贩卖,但卖者无论赢亏,均须以卖价百分之三十纳交本行。

(9)绿茶净量应从实呈报,违者处罚。

(10)自夷船卸货及缔订装货合同时,均须先期交款,以后并须将余款交清,违者处罚。

(11)夷船欲专择某商交易时,该商得承受此船货物之一半,但其他一半须归本行同仁摊分之;有独揽全船之货物者处罚。

(12)行商中对于公行负责最重及担任经费最大者,许其在外洋贸易占一全股,次者占半股,其余则占一股之四分之一。

(13)头等行,即占一全股者,凡五,二等者五,三等六;新入公行者,应纳银一千两作为公共开支经费,并列入三等行内。

这十三条制度,文字简练,但本着公平的规则,诚信的精神进行贸易,大家都遵守得很好。

除此之外,还建立了世界经济贸易模式,即由官方指定商人充当对外贸易的经论,负责缴纳外商货船关税,并负责转达,承办官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开辟了“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模式。

为了加强对外国人的管理,十三行制定了八条细则,即:第一,不受限制,自由通商,但公行商人不准负欠夷人债务;第二,妇人不可偕来夷馆,铳炮、枪支及其他武器均不得持入;第三,各夷馆不得使用八个人以上的华人,不得雇佣仆妇;第四,外商不能与我国官员直接交涉,如需要时,必须经过公行办理手续;第五,夷馆不许泛舟江上,惟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才能允许游览公园,但必须携带翻译,若外国人有不正当行为时,翻译要负责任;第六,外国人不准坐轿子;第七,外国人买卖必须经过公行行商同意,不许随意出入夷馆,防止其与奸商有秘密行为。第八,外国商船可直接航行黄埔,徘徊河外,但不能寄泊他所。

同时,为了保护外商,也制定了三条禁令,进一步明确了洋船入口管理,洋人生活管理、洋人夷馆贸易管理等等管理体制。

四、十三行是培养国际经济人才的摇篮,眼光远、语言丰富,为诚信包容务实之风开辟了新纪元。

十三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眼光,国际语言能力和讲诚信的经济人才。外国商人来到中国,不懂中国的语言,怎样谈生意、做买卖,这就成为十三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善于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开阔视野和务实精神的岭南人在与西方人、阿拉伯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创造了中英混杂的语言—广州英语和广州阿拉伯语。这是一种“没有句法、也没有逻辑联系的语言”。只有一个包括几百个外语单词的词汇表,中国人使用它们时是依照中国文法来排列的,发音方法也是中国式的。十三行就是用这种独特的交际媒介,与洋人做成一笔又一笔的生意,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涉外问题,化解了一些误会和矛盾。当时还有一本名叫《鬼话》的广州英语小册子,它“常见于仆役、苦力和店铺主的手上”,外商称赞著作此书的中国人“独具匠心,应该使他名垂千古”。十三行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人才队伍的大发展,让外国人在十三行的贸易问题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务实、兼容并进的十三行行商能够自觉学习、主动掌握外国的语言文化,能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商打交道。为了便于行商们全面准确地与外商沟通,洋行还设有从事外语翻译的专业人员。比如,林则徐在粤任职期间,在十三行就创办了第一所外语学校,培养了一批航海人才,轻工艺人才和金融人才。他还开办译馆,翻译西方书刊。这些翻译人才中有4名表现出色,其中就有2名来自十三行,一个是洋行商人译员梁进德,另一个是洋行里的英文教师林亚适。

西方人觉得十三行行商在交易中是笃守信用、忠实可靠的,他们遵守合约,慷慨大方。十三行行商伍秉鉴被英美商人认为是最精明可靠、慷慨大方的商人,其众多的趣闻逸事,深被西方人广为传诵。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和伍秉鉴合作经营一项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但他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所以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听说后,马上叫人把借据拿了出来,当着这位美国商人的面把借据撕碎,并向对方表示他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可以离开十三行回国了,美国商人钦佩地尊称伍秉鉴为“中国的大祖爷”。

十三行比较有影响的行商,潘振承早期在十三行任洋行职员,由于他为人诚实,办事可靠,深得各位行主的赏识和重任,委以全权,后来潘振承在十三行开设同文洋行,他精通夷语,见多识广和笃守诚信,赢得信誉,把住商机,他用“宁赔”换取“诚信”。如1783年他创办的同文行退赔废茶叶就达1402箱,价值超过1万银元。当时的欧洲只要贴有“同文行”标识的茶叶就是品质的象征,可以卖高价。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被称为“欧洲通”的行商潘振承首先使用伦敦汇票,用以支付当年与伦敦商人的所有生丝货款,数额巨大。这种全凭信誉的支付手段,对于只知道以白银作为支付手段的中国商人来说是不简单的。潘振承所表现的兼容并包的开放意识、推崇商业信用的超前理念,正是广州十三行在中西交流中孕育出的丰硕果实。潘振承在瑞典开办贸易公司和在海外投资股票市场,是十三行商中的第一人。

十三行作为中西贸易的唯一窗口,不仅带来了繁荣的经济,而且也带来了西方企业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诸如理性主义、有限负债责任观念、复式会计法等。通过充当行商、买办等角色,培养出一批熟悉近代商业的人才,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现代化进程。值得关注的是,培养出一批能与西方商人进行商战的行商,他们长袖善舞,在与西商的竞争中不断增殖资本,并将其贸易网络伸展到欧美各地。十三行在中国涉外经济人才的培养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晚清洋务运动,一直到建国后的改革开放都具有历史的启发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十三行虽然已经成为了往日云烟,但是从十三行浓缩的中国近代那一百五十多年对外经济交往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知古鉴今,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开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十三行即是中国清朝政府对外交流的缩影,也反映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是以牺牲其他地区的对外交流而换取一地的异常繁荣,十三行的一地成功和富庶挽救不了即将倾废的帝国。因此,国家经济要发展必须对外开放。

2.“共赢”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准则。历史证明,中西方经济交流必须平等合作,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十三行对进出口的各种商品,根据其大宗销售最多者,按照时值定价,不抬高居奇,不减价贱售,做到既不伤夷,又不亏商,务期公平交易,货物流通。十三行的行商们诚实守信,信誉良好。十三行中的行商潘振承、伍秉鉴、潘有度、卢观恒、伍秉发等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十三行长期的繁荣与公平合作、平等互利的良好环境是分不开的。

3.“出洋”是民族经济立足于不败之地的最高境界。一个国家要根本上发展经济,必须把本国的经济引入国际市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经典名著《国富论》中论述了分工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世界经济大融合的新时期,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才能获得更大的比较经济利益,反之闭关锁国,只能是落伍挨打,这方面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的许多例子已经都给予了活生生的证明。

“文化”是经济国际化的桥梁和纽带。在十三行一百多年历史中,伴随着经济贸易全过程,中西文化交流在思想意识形态、语言文字、历史科学、民族风俗、人才培养、文化成果交流等许多方面,都对东西方两大阵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文化交流精彩片段,提高了中华民族自信心和优越感,吸取了全球广泛流传的普世价值,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中西结合的历史殷鉴,如没有文化交流,十三行的中西经济贸易是不可想象的。这,再一次证明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文化引领经济发展的真理,为我们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绝佳的历史前鉴。

结语

【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征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浅析】推荐阅读:

伊斯兰文化旅游07-14

伊斯兰餐桌文化礼仪11-16

明朝对伊斯兰教的尊重11-08

伊斯兰银行06-25

伊斯兰社会07-08

典型伊斯兰园林08-29

伊斯兰装饰纹样艺术10-16

伊斯兰现代主义05-16

伊斯兰经济论文09-26

上一篇:品学兼优代表发言稿与品牌化妆品区域经理就职演讲稿下一篇:有关高校专项自荐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