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2024-08-23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共10篇)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篇1

课 题: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课 时:1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

[游戏] 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能坚持多久?

[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 [学生]:因为他耐力不行

[学生]: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

[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丰富多彩的信息

观察下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小 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学生活动]:请几位同学举出一天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三、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主题活动1: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大家的表情依附于我们的脸皮而存在。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⑴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裁体。

⑵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如:交通信息既可通过信号灯显示,也可以警察的手势来传递;写教案即可以手写,也可以用电脑来写。

⑶载体形式多样,有印刷形、缩微型、机器型、声像型、网络型。

⑷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2、价值性

主题活动2: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学生讨论:那7个字是什么?”

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在学生充分讨论后)由此故事充分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⑴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但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⑵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如GPS。⑶信息可以增值。

⑷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3、时效性

主题活动3: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过去的流行歌曲和现在的流行歌曲,大家喜欢哪一种? 学生讨论:

①信息只有满足“价值”条件时,才具有时效性。②信息时效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③信息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4、共享性

①信息可以被一次性或多次或同时利用; ②Internet实现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③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课堂小结

一、信息丰富多彩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传递性

3、价值相对性

2、共享性、时效性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篇2

关键词:信息,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 教教材材及及内容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这一章节处于整个教材结构的初始位置, 其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感知丰富多彩的信息, 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 对这一门学科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后面各章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也就是说, 这一学科的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信息”进行扩展的。因此, 了解信息及其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本节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有关信息的基础性内容, 以及信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是为本课程的学习做好的积极准备。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升入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大多是“90后”或者“00后”, 出生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年代, 属于“数字原居民”, 对于信息技术具有天生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此外, 他们在初中学习阶段, 接受了简单的信息技术教育, 因此, 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有较好的知识准备。但是, 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尚且停留在感知阶段, 没有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学习, 需要接受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

(三)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分为以下三个。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将信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相联系,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兴趣, 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1)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

(2) 教学难点:对信息具有深入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分析

(1) 讲授法:本文的教学内容属于概括性的理论知识介绍, 实践性较低。因此, 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定义和特征。

(2) 讨论法: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 教师单调地讲授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度, 降低其学习兴趣。因此,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 通过教师的引导举出实例,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归纳总结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创设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信息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都存在着, 那么, 它究竟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学校开了一场运动会, 这是在运动会现场拍摄的一张图片 (如图1) 。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运动会的跑道是红色的, 中间有白线分割跑道, 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校服, 前面领队的学生穿着白色衬衫、黑色裤子。这些都是信息。那么, 在这张图片中你还能获取到什么其他的信息呢?

将学生分成小组与前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然后让大家各抒己见, 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且可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叙述, 也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点评。由小组组长将本组的讨论成果记录下来, 教师选择其中几个组长发言, 与全班共同分享讨论成果 (通过讨论,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对信息本身及其特征的思考, 从而引入课题。

(二) 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的感知

其实, 信息就在我们身边, 它对我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对我们有指示作用, 比如:交通路口看到红灯就表示停车等待;看到绿灯说明可以继续行驶;看到一个人笑容满面说明他心情很好, 相反, 他愁容满面就说明他心情不好等。除此以外, 我们还能列举其他的什么信息呢?

学生A:校园里铃声响提示上课或者下课时间到了。

学生B:天气预报上小雪花的图片表示下雪, 雨点的图像表示下雨。

学生C:从网上可以获取各种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信息。

学生D:在电脑、手机、PAD等数码设备上可以与身在异地的朋友交流获取信息。

……

教师:嗯, 同学们说出了各种各样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信息。通过同学们的回答, 我们可以感受到信息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

教师归纳、总结出信息的定义:同学们, 刚才你们说出来的信息都是依附在一定的介质上, 也就是说, 信息是通过一定的存储介质进行传播的。因此, 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三) 信息的一般特征[[1]

1.载体依附性

(1)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 它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 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同一载体也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

(3) 信息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教师:课堂中老师传播的教学信息能增加同学们的知识;音响里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放松;听童年时的歌能让我们怀念逝去的岁月;奥运会上运动员获得金牌的消息能让我们兴奋不已。那么, 这些信息给我们带来的这些心情的波动说明信息还有其他的什么特征呢?

学生: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教师演示课件)

2.价值性

(1) 信息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 信息进行加工后可以增值。

(3)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会具有价值。

学生1:信息怎么可以增值?

教师:人们对原有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汇总、添加、删除等方式处理, 可以剔除无关信息、干扰信息, 还可以获得其他的信息, 使原来的信息提升价值。

教师:信息还具有巨大的利益价值, 可以促进市场的生产和运行。比如:商场上某一产品供不应求, 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这一产品;反之, 市场上某些产品已经供大于求, 销售不出, 厂家就会停止生产。

教师:信息不仅具有价值性, 还有时效性。比如:天气预报是对未来的天气进行预测, 人们可以根据天气预报的结果决定未来的活动。然而, 过了一段时间, 这些天气预报的信息对人们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信息也就失去了其价值。因此, 信息的价值还受到时间的限制, 这说明信息还具有什么特征?

(教师演示课件)

3.时效性

(1) 信息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2) 信息的时效性与价值性关系密切。

教师: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 否则, 其价值就体现不出来, 也就更谈不上其时效性了。简而言之, 信息的时效性需要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教师:老师在上课, 下面可以有一位同学听, 也可以有三十位同学听。电视上放的节目可以让一个人看, 也可以由成百上千人看。这说明信息还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共享性。

(教师演示课件)

4.共享性

(1) 信息资源可以实现共享。

(2) 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利用, 可以同步、异步被利用。

(3) 信息可以共享, 且不会丢失、改变。

教师:A有一个苹果, B有一个苹果, 交换之后每人都各有一个苹果;A有一条信息, B有一条信息, 交换之后每人都有两条信息。这就是信息最大的特征:共享性。

(四) 归纳总结

教师:信息在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都会出现, 它具有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当然还具有其他多种特征, 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对信息的其他特征进行一一总结。

(五) 课后思考

阅读书本上第四页到第五页的课后实践资料, 完成书本上作业, 思考信息的类别、用途、时效、其存储形式等。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通过让学生组成小组, 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通过教师引导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从教学的进行过程来看, 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很积极、主动, 课堂气氛活跃,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讲授法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直接获取到教学知识。讨论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进行交流, 在此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同时, 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改变以前的传统学习方式, 在“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下进行学习。通过归纳总结这节课的总体内容, 通过课后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 这是高一信息技术学科的第一堂课, 对于培养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

参考文献

信息及其特征 篇3

【关键词】信息;特征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169-01

1 什么是信息?

我们生存的世界充满了信息,人们每天都接触到丰富的信息。黄叶说明秋天来了,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信息,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自觉的走进教室……

信息是怎样定义的呢?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摘自: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

2 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共享性: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而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后,彼此都拥有了两种思想”。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信息的共享性。

通过卫星电视和网络直播,全世界爱好体育的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同时观看NBA的精彩比赛,这体现了信息的传递共享性。

(2)价值相对性:信息是有价值的,它和物质、能量都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资源。通过加工处理原始信息可以挖掘更深层次的信息,并在使用中体现它的重要价值,当然,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信息接收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能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家皮鞋厂各派遣一名销售人员到非洲某地推销皮鞋,两人到目的地后都进行了市场调查,然后将消息发回了公司,一人写道:“此地无市场,因为当地人都不穿鞋”,另一人写道“这里市场潜力巨大,因为当地人都没有鞋穿”。两位推销员见到的情况是相同的,由于两个人的信息认识、利用能力不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3)时效性:信息反映的往往只是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而事物本身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信息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动态变化,一旦超过其“生命周期”,信息就会失去效用,成为历史记录,这就是信息的时效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就是充分利用了信息价值的时效性,趁着大雾成功“借”到了十万支箭。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通信息、股市信息、天气预报等都有明显的时效性,一旦过期就会失去效用。

(4)载体依附性: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都必须依附于载体,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的信息,可以写成文字报道印刷在报纸上,可以拍成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供人浏览,也可以通过卫星电视直播在电视上收看……

(5)真伪性:信息在表达的过程中,由于人们认知能力上存在差异,对同一信息,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形成“认知伪信息”;或者由于传递过程中的失误,产生“传递伪信息”;也有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采用窜改、捏造、欺骗、夸大等手段,制造“人为伪信息”。历史上“孙膑减灶进兵”和“孔明增灶退兵”都是军事上的著名战例,都是“人为伪信息的”典型例子。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篇4

教学课题:信息及其特征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载体依附性、时效性、共享性、价值性,并能举例说明;(2)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利用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由学生自己讲述,锻炼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共享,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

(3)通过布置课后的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同时又为后面章节做好准备。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整合知识,归纳分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勇于展示个人风采的勇气。

(2)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教学重点: 掌握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需要学生从实际应用例子中探讨信息的基本特征,从中体会并关注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活动。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当今世界是充满信息的世界,不管我们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当我们看报纸时,可以了解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新闻事件,当我们在观看08年奥运会时,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当我们听到铃声时就知道该上课了等,这些都是信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信息并处理信息,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呢?

[过程]

一、信息的定义

信息:通常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就是在观察或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新闻和知识。

二、信息的特征(1)载体依附性

【幻灯片展示以下内容】:由于某些原因,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无法在机房上课,老师要求你通知班里其他同学在教室等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通知他们? 口头告知,打电话,发短信,在黑板上写通知„„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信息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的,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2)价值性

教师活动:“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七个字,要价50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胜败,是信息的价值体现。由上面可以看出,信息的价值有两方面体现,一方面是直接体现为意识形态,提高精神生活、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作用于实践,提高物质、能量的生产与使用。

信息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同一个信息,不同的使用者由于其自身素质、修养、能力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得到不同的使用效果。推导出信息价值的相对性天气预报报道明天要下雨,这对于农民来说可能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其他一些人来说可能是个坏消息;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相对价值性,它的价值取决于信息的接受者对信息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处理、认识、理解能力。

(3)时效性

信息往往反映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发生变化。

金融信息、气象信息(不测寒流之灾)、战争情报等等,都是有时效性的。信息虽然具有价值性,然而信息日新月异,甚至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同学们必须要具备快速获取和判断信息的能力。

①信息只有满足“价值”条件时,才具有时效性。

②信息时效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③信息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股市信息、天气预报、会议通知、求职报名、市场动态等。

(4)共享性

信息不同于物质和能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而且一般情况下,信息共享不会造成信息原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即信息可以无损使用、公平分享。

(5)真伪性

♥关于日本地震,网上散布谣言核暴炸会污染到水质,造成很多地方食盐的暂时性短缺。♥中奖短信:尊敬的用户您好,恭喜你的号已荣获58000元与三星电脑一台是中央电视台【非常6+1】栏目的„„

(6)不完全性

问题:①今天观看比赛;②他生病了,这两条信息有什么问题。

没有说明白今天什么时间、地点和观看的是什么比赛。

信息及其特征 说课稿 篇5

《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

第一组

组员:蔡巧云(06124102001)

陈刚(06124102002)

陈克标(06124102003)

陈泉桂(06124102004)

陈曦(06124102005)

陈晓晓(06124102006)

张春秋(06124102098)

2009年5月11日

1.1《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

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及其特征》,主要分五大部分来讲。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信息及其特征》作为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相对其它章节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由于是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整本书的内容学习有开启含义,教学参考给出的参考课时0.5略 低。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讨论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真伪性,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

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

(四)教学难点

信息的特征,信息事例所反映的信息特征

二、说学生

我任教年级是高一,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是中等偏下。对于信息技术,仍然停留在感性的程度,没有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总结。在教学中,我会通过有效的设置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精神。

三、说教法

初看《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也很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的教学目标。因此我采取了讲授法、问答法、小组探究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四、说学法

通过有效的设置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在此过程中,我一共设计了六个环节:信息的重要意义,感受信息,信息的定义,信息的一般特征,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第一环节:信息的重要意义。时间约5分钟。

通过情景模拟,激情导入一个“生存挑战”互动例子: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三名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经过组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

从而得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由此我们知道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什么是信息以及信息的特征有哪些。

第二环节:感受信息。时间约2分钟。

通过组织学生列举生活中信息的实例,比如说有当我们看报纸时,可以了解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新闻事件;当我们观看运动会时,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当我们听到铃声时就知道该上课了等等。进一步感受信息。从而得知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第三环节:信息的定义及传播过程。时间约7分钟。有关定义如下:

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香农(C.E.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Norbert Wiener)则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我国信息论学者钟义信教授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它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然后经过几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信息的传播过程,如课件所示。

第四个环节:信息的一般特征。时间约为10分钟。

通过展示相关例子得出信息的相关特征。比如说:

例1:向同学们讲述:通过书籍报刊,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人的思想和学习经验;借助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我们可以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许多事情。从而说明信息具有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例2:通过师生之间的一段互动对话(如课件所示):老师:古长城上将士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学生回答:是。老师:其实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从而引出信息与信息载体之间的关系,指明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例如:书中记载的内容属于信息,书就是

信息的载体。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喜怒哀乐的表情依附于我们的脸而存在。因此,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示和传播。从而得出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

例3:通过讲述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如课件所示):朝鲜战争前,美国兰德咨询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由此得出信息具有价值性。信息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同一个信息,不同的使用者由于其自身素质、修养、能力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得到不同的使用效果。推导出信息价值的相对性。

例4:通过陈述一个事实:昨天晚上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结果今天同学们都带了雨伞。说明气象信息被同学们都接收了。从而得出信息具有共享性。

例5:通过空城计的事例,得出信息具有真伪性。其实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并非所有都是对事物的真实反映。

等等,在此我就不一 一列举了。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及练一练。时间约3分钟。

小 结:本节课我们先通过一个“生存挑战”例子了解了信息的重要意义: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并且通过感受信息知道信息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由此我们得出信息的相关定义。最后我们通过一系列的例子得出信息的一般特征有: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时效性、真伪性,价值相对性。

希望同学们能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练一练:大家可以看看课件。

第六环节:课后作业。时间约为2分钟。如课件所示。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篇6

衡南县北斗星实验中学 蒋俊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信息及其特征”是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好的开始会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地位十分重要。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的基本特征。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的探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b)了解信息的含义; c)掌握信息的传播过程; d)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的含义及其特征; b)给出例子,培养学生从例子中发现或归纳出信息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新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于信息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的程度,缺乏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交流学习的氛围,在讲解分析理论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形式的丰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三、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在本节课中,适当增加了学生感兴趣的案例,综合采取了讲授法、小组探究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本节课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一体,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

学法:本节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网络机房。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模拟,激情导入

教师设问:同学们是否喜欢探险,如果有一天我们去野外进行探险我们应该带些什么东西?

学生回答。教师:到底我们需要带些什么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下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中的生存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气氛,从而为新课的导入做下铺垫。

2、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

一、信息的重要性

教师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师提出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为什么?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学生活动:学生4名同学一小组自由组合成立探究小组,然后抽3个小组进行回答。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能获得物质,火石能获得能量,指南针获得信息。

教师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要素 活动探究

二、了解信息,感受身边的信息

谈话导入,引出问题:是么是信息?学生观看视频“孙膑庞涓斗智”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引入,让学生非常想了解信息是什么,同时通过视频,让学生觉得上课原来可以看电影啊,这样积极就更高了。看完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孙膑使用什么方法取得了胜利?

②在故事中,通过什么载体,反映了什么信息? ③信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引出信息的概念,让学生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回答还不全面,不准确,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入下一学习环节。

教师紧接着展示一组图片

古人结绳计数,雷电,随处可见的交通指示牌

设计意图:说明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现多种多样,体现了信息的普遍性特征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通过学生活动说一说信息,这样让学生认识到原来身边的这些东西都是信息啊,原来我还以为是短消息呢!从而让学生觉得信息无处不在,在脑海中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

3、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再根据之前的学习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思考:书是不是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信息,信息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要依靠载体才能存在。语言,文字、声音等都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4、案例分析,师生互动

案例一:淘宝网上购物,上当受骗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传递性共享性、载体依附性、真伪性

案列二: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价值性 时效性

5、综合应用,合作提升

(一)综合练习:“目前我们国家许多统计年鉴(综合性统计资料工具书)都是反映前一年的情况,数据和情况总是滞后„..如何用信息知识科学分析这一这段话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运用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二)总结提炼:

教师:同学们举例说一说身边的信息都具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分析、师生互动,归纳总结环节巩固提高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6、课堂练习

连线练习: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讨论:当代中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信息?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入德育教学,情感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7、课堂小结

信息的含义、信息的传播方式、信息的基本特征

作业:通过因特网查阅资料了解信息的可识别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可传递性、可处理可加工性等特征。

五、教学反思

优点:开局运用创设情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魅力无穷的信息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情境导入、分析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巩固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打破了以往呆板的知识传授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篇7

从小学到高中, 几乎所有的教材都是从表象上谈信息的概念, 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信息的特征。对于小学生这无可厚非, 而对高中学生而言, 他们缺少的不是对信息的感性认识, 而是对信息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剖析。为了激发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我们需要带领学生深入剖析信息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一、信息是什么

看到“信息是什么”这个问题, 许多教师会说:不能这么问学生, “什么是信息”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信息的定义有上百种, 老师还没有搞清楚, 怎么能问学生?

是的, 信息概念是教学难点, 但更是教学重点, 搞不清什么是信息, 如何谈信息的获取、加工和表达, 更不用说信息为什么能传递、为什么有真伪性、为什么会有时效性、为什么可以共享……不理解信息的概念, 就无法回答以上问题。因此, 深入理解信息的概念是不能回避的事情。下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的概念。

如果直接提问“信息是什么”, 回答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把问题分解开来, 由易到难, 步步深入。

1. 信息从哪里来

从这个问题出发, 可以引发学生对信息概念的思考。

师:信息从哪里来?

生1:从网上来。

生2: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来。

……

师:报纸、广播、电视里的信息又从哪里来?

生:记者采访的。

师:记者的信息从哪里来?

生:从生活中来, 从人们身边来。

师:从生活和人们身边的什么地方来?请举例说明。

这时, 学生会列举出许多例子:上课中有信息;打球、唱歌中产生着信息;教室的桌、椅、黑板都包含着信息;人脑也会产生许多信息……

总结学生所举的例子, 可以发现信息来自两个方面: (1) 打球、唱歌、上课等都是事, 所以, 信息来自各种事件, 任何事件都产生着信息。 (2) 桌、椅、黑板等都是物, 所以, 信息来自各种物体, 任何物体都产生着信息。通过进一步思考可以得出, 产生信息的事物既可以是客观世界的事物, 也可以是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 如法律法规、理论、思想等。至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信息源自任何事物, 任何事物都产生着信息。

2. 信息是什么

那么, 信息是事物的什么呢?对于任何事物来说,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图1是一个纸杯的图片, 这个纸杯会产生——纸质的、有花纹、可以盛水、状如圆台等信息。如果把这个纸杯剪开, 去掉杯底, 变成图2的样子。这时它产生的信息是——纸质的、状如扇环等。进一步将其撕成碎片, 变成图3的样子, 产生的信息又将发生变化。

随着事物状态的变化, 它所产生的信息也会随之改变,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2:信息是事物运动的某一状态的显示。此外, 如果把一个盛满开水的杯子抛向人群, 运动着的杯子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信息?人们还会关注这只杯子是什么材质的, 上面的花纹是什么吗?显然, 这时人们更关注的是杯子的运动方式。对于同一个物体, 运动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信息也不同。比如, 当我们让一个杯子做圆周运动的时候, 它将给我们带来另外的信息。这样, 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3: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方式的显示。综合以上结论, 我们又可以得出结论4: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变化方式的显示。

信息是由任何事物所产生的。但是, 如果不被人、动物、植物等主体所感知, 那它也就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了。银河系外的太空一定包含着大量的信息, 但人类目前还无法感知到它们, 所以, 就目前而言, 它们对人类是没有价值的。因此, 我们进而得出结论5:信息是主体感知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变化方式。

3. 信息没有形状,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那么, 信息长什么样?信息看得见、摸得着吗?信息源于事物, 但又不是事物本身, 它从事物中产生, 被主体感知后就脱离了事物本身。例如, 杯子是物, 但“杯子呈圆台状”这条信息既不是事, 也不是物, 所以信息是没有形状的。

我们看到或摸到的是事物本身, 而不是事物所产生的信息, 所以, 信息是看不到、摸不着的。

二、信息的本质特征及其含义

关于信息的本质特征, 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论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如信息具有普遍性、可感知性、载体依附性、可传递性、共享性、时效性、真伪性、可存储性、可加工性等。但对信息为什么具有这些特征、怎样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特征等问题, 大多数教材都没有进行深入的剖析。本文试谈以下几个问题。

1. 信息为什么要依附于载体

信息具有很强的载体依附性。关于这一点, 学生从小学就有所体会。问题是, 为什么任何信息都一定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信息被主体感知后脱离了事物, 就会通过传导神经网络导入人的大脑。如果信息只是停留在人的大脑里, 就像一个满腹经纶, 但没有任何表达能力的人一样, 毫无价值可言。反映到大脑中的信息只有表达出来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如果说出来, 信息就依附于声音中;写出来, 信息就依附在文字上;画出来, 信息将会依附在图画中。这样, 声音、文字、图像等就承载了信息, 成为信息的载体。

正是由于主体需要表达从事物中感知的信息, 才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同一条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表达出来。

2. 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信息具有传递性。那信息为什么能够传递?它是如何传递的呢?

信息被主体感知后, 又通过一定的载体表达出来。通过声音表达的信息, 会随着声波在空气中传递。如果再借助电话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 信息又随着电信号传向更加遥远的地方。这样, 信息随着载体的变化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 就是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如果信息借助文字载体表达出来, 印刷术等技术又使得文字可以长期保存不失真。因此, 古代的信息就通过文字流传到了今天, 这是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因此, 是信息载体的可传递性决定了信息的可传递性, 载体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

3. 什么是信息的共享性

共享性是信息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为了深入理解信息的共享性, 我们需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物质和能源可以共享吗?在探讨信息的共享性之前, 我们先看看物质和能源能不能共享。比如, 我有一杯水, 如果不考虑卫生问题, 这杯水可以被大家共享吗?假如可以共享, 杯中的水总有被喝完的时候, 那剩下的人如何共享?如果一杯水可以共享的话, 应该是一个人喝过后, 它还是满的, 杯中的水不会减少,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 物质不能共享, 只能分享。同样, 汽车承载一个人与承载五个人所消耗的汽油量也是不同的。能源也只能分享。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消耗掉的物质资源和能源已经转化为其他形式, 所以, 物质资源和能源会越来越少。

其次, 什么是信息的共享?当第一个人从纸杯中感知到信息后, 纸杯所包含的信息没有减少, 第二个人从中感知到信息后, 纸杯所包含的信息仍然没有减少……当第一个人把他所感知的有关纸杯的信息通过载体表达出来并传递给第三个人时, 第一个人所感知到的信息也没有减少。这就是信息独具的共享性。共享性是信息与物质、能源本质的区别。

再次, 信息为什么能够共享?人们从事物中获取信息是通过感觉器官 (当然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中的感测技术) 去感知的。如果事物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它所包含的信息是不会因人的感知而减少的。此外, 信息的可传递性也为信息的共享搭建了桥梁。

最后, 信息共享的结果是什么?信息共享的结果使得信息越来越多。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 信息开始“爆炸”了。于是, 如何准确、快速地获取信息, 如何高效地存储信息, 如何恰当地加工、处理和表达信息成为信息社会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在高中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原因之一。

4. 信息为什么会有时效性

如果让学生举“信息具有时效性”的例子, 每个人都会说出一些, 比如股市行情、每日新闻。但信息为什么会有时效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信息的概念说起。信息源于事物, 但被主体感知后就脱离了事物, 依附在所表达的载体上, 与事物本身无关了。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一旦事物运动变化了, 它所包含的信息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有些事物变化比较快, 如股市行情、天气情况, 我们感知的只是它们在某一时刻的信息, 也就是说, 前一时刻感知的信息就不能代表此刻的事物了, 前一时刻的信息对该事物而言也就失效了。对于变化比较快的事物, 只有不断地去感知它, 才能及时地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貌。当然, 也有一些事物发展变化相对比较慢, 比如牛顿第一定律, 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变化。我们在初中学习了它, 到高中、大学解物理题时, 它还是有效的。

5. 为什么会有伪信息

信息具有真伪性。有关这一点学生也有切身的体会。但“为什么会有伪信息”是需要学生搞清楚的。无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感知错了。出现伪信息的第一种可能就是, 主体感知信息的环节出现了错误, 比如, 色盲的人把红灯看成了绿灯, 瞎子把大象摸成了柱子, 等等。

(2) 表达错了。信息被主体从事物中感知后, 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达出来。因而, 出现伪信息的第二种可能是表达环节出现了错误, 比如, “粮食够吃了”表达成“粮食狗吃了”, 等等。

(3) 传递错了。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错误, 比如, 当一条小道消息从第一个人传递到第2 0 0个人时, 一定已经面目全非了。又如, 劣质的电话线路会丢失传递着的信息, 造成误传的情况。

(4) 加工错了。还有一些伪信息是人为加工制造出来的。

此外, 在信息的存储、交换等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伪信息,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对于信息概念及其本质特征的认识确实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需要大家持续不断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 (第三版) [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4.

[2]Lawrence Snyder (美) .新编信息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篇8

关键词: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其他财务报告;性质与特征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23-01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10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表的概念结构第一部分,使FASB与IASB的新成果淋漓尽致的在概念结构中表现出,促进了财务报告目标的发展推进了进程,会计概念的一些新的观点都通过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财务报告目标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们要始终记住,会计是不容许一丝含糊的,会计不是估计学所以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小小的漏洞。经过财务报告基本特征与性质的评价,发现其与财务报表核心最基本的特征极其性质存在不相符的现象,与此同时,目前财务会计的结构主要将以往的事项以及交易作为依据,把真实的客观证据当作依据,在评价过程中与其不符的还有财务报表主要的方法。如果超越了财务报表的这些界限,那么财务会计将会改写。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以下将对主财务会计的基本信息与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其他财务报告的性质

财务报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如实的将一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可以真真实实的表述本企业的真实经济情况。财务报表的基础都是以其所发生过的交易作为基础。其他财务报表具有一些财务报表所不具有的,例如:在报告日进行有必要的一些估计预测与判断等,也可以揭示相关企业可能面临的一些企业风险。对进行的交易做一个充分的批露等。财务报表的信息可靠性来源于财务报表以真实的凭证为支撑,按照会计准则进行严格确认列报、计量。所以财务报表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有具体依据的,这样才能保证其可靠性。

三、财务报表的性质

要使财务报告成为对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业绩作精确的描绘, “构建一个经过努力要达到目标的财务报告还是有必要的”。这段话,是过去概念框架所没有的,是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性质的描述,应该说,颇具新意。但用来论述财务报告总体的性质,不对 “财务报表” 和表外的附注今天与其他财务报告① 加以区分,似乎值得商榷。在研究财务报告的性质与信息的基本特征时,是从财务会计的目标出发,还是从财务会计的职能即功能出发? 这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当前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日益流行,其中,目标规定财务报告的目的与宗旨,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回答似乎是应从 “目标”开始,而我们则认为不然。目标所代表的是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主观要求,一般归纳为决策有用性,而财务报表的职能,所反映的是财务会计这个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或者说以财务报表为核心的财务报告所能够起到的客观作用。比如它能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务会计系统构造所能提供的最大可能的高质量信息,主要是如实反映一个企业的经济资源、义务及其变动的信息。

四、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表的基本特征,既有共性又有特点

财务报表及其他财务报表构成企业财务报表。目标是一样的,应该具备基本的信息质量特征,用户的决策和管理的责任,对管理的信任。然而,两者之间有一些显着的差异。财务报表是根据已发生的交易。它们被财务报表的变更和计量的使用所证实。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必须遵循会计准则,然后通过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其他财务报告都是在报告的基础上,除了声明中添加一些重要的会计问题,通过估计和判断来描述一些没有发生的重大事件,但可能发生的情况,这些问题将发生一次,将对企业产生显著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即一个显著额外收益或亏损。其他财务信息披露的信息,只能定性描述,而且可以既定量描述,也可以是会计准则的要求,也可以是非标准要求,既有法律规定,也可以是自愿的。

五、结语

财务报告是一个主体,由2个部分组成。财务报表是基于过去的交易和事件。可见,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包括财务状况都必须是真实的,是通过相对准确的描述企业的财务报告要素以及相关的较大的一些改动。而其他财务报告则不然,其他财务报告则会采用估计、模型或者判断的形式。依据确认来进行报表信息,披露给表外提供信息。他们相互作用并相辅相承。它所提供的信息仅限于财务会计要素及其变化。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遵循会计准则的要求,并按照严格的信息处理程序进行确认和计量。因此,财务报表的财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才能真正体现企业的经营业绩,现金流量,以及三大财务信息。企业财务报告一般,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已被确定,企业财务报表的内容和他们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主要用于估计,判断或模型,报告信息的确认,从表外信息,他们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主从关系是明确的。报告信息是优先考虑的,其他财务报告是从。其重要的分界线是需要确认的信息,它具有很大的确定性,对信息的准确性的要求相当严格。这是财务会计信息可信度的本质。而其他的报告信息主要来源于对未来的估计、预期和判断,这主要反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有时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杨琳.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探究[J]. 中外企业家, 2013,(33): 163-164.

[2]刘洋.现代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 2014,(15): 237-238.

[3]杨春霓.关于如何完善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的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 2012,(06): 24.

作者簡介:

1.1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内容分析

1、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清楚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讨论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学准备

两张白A4纸(游戏折纸),手机,古诗词句(信息不是现代才有),猜词词语(游戏猜词),小结白纸(信息的传播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信息的概念。

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3、明确信息的多种表达形式和信息的多种载体。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六、教学策略设计

1、进行“折纸”游戏,引入信息的概念。

2、引入分组讨论分析。

3、通过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

4、采用小组竞争制,便于组织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开展折纸游戏,引入信息的含义。

1、同学们,下面和老师一起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拿起一张白纸,转过身去,听老师的口令行事。(1)首先,将纸对折;(2)再对折;(3)撕掉一个角,纸屑放在口袋里;(4)旋转90度,再撕掉一个角(4)现在睁开眼睛,向后转,坐下。展开你们手上的纸,用双手举起,相互对比一下,和老师的比较一下,为什么有些不一样?

第二次游戏:看着老师的动作和语言描述来撕,不要分心看旁边的。

请双手举起你们手上的纸,相互对比一下,这次大多数同学的结果是一样的。这位同学能说明一下你为什么和大家的不一样吗?

【没有听清楚,信息传递偏差导致结果有错误。】

师:从这个游戏中,我们体验到,信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

2、给学生出示手中的手机(两个),并说明现代人对现代信息的需求是多么厉害。

出示:“烽火连三月,家书值万金”让学生说说这里面包含了什么信息,说明信息从古至今,都是存在的。【让学生列举包含信息的诗句】

3、出示:“天上勾勾云,地上水淋淋”,说明自然界也存在着各种信息,信息是客观存在的。

师:从古自今,信息的定义有上百种,你们能谈谈对信息的见解和认识吗?

下面打开学习网站192.168.1.100,用身份证号登录,密码就是自己的出生年月。找到第一课的活动一,有信息学大师们的定义

一、定义二等后,在信息的定义三里,提交你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你们还能看到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选择一位你比较欣赏的,投他(她)一票。再看看会发生什么?

票数最高的,自动成为信息的第四个定义。经过同学们的推荐,信息的第四个定义是:信息是……XXX同学。

二、信息的传播过程。【猜词游戏】

1、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信息的概念有了认识,我们再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又能学到什么。

(1)抽一个学生上台。(2)下面的抽学生比划,由学生猜词语。【教师出示词语单子】

2、刚才我们的游戏就是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此处准备好示意图】

信息发出方(台下同学)——用何载体(肢体语言)——以何途径(视觉)——信息接收方(台上同学)——接收效果及作用(对或错)

三、信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下面是讲故事环节)

1、请同学看看视频《烽火告急》你觉得信息有什么特征?

【传递性,其实刚才我们做的两个游戏,也都体现了信息具有传递性】

2、如果边境上的平民做饭冒烟,也会让远处的守军误认为是知情警报呢? 【一般不会,信息具有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3、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每人的一个苹果,你有一个IDER,我有一个IDER,交换后我们每人有两个IDER。

【共享性,刚才的游戏下面的同学把信息通过传递的方式共享给台上的同学】

4、近一年听说乐山的房价涨了不少,海棠社区还有人造谣房价每平方涨2000被抓了,你们了解吗? 【价值相对性】

5、讲故事:卖油郎的老婆。【时效性】

6、讲故事:手机短信,冒充别人骗取电话号码。【真伪性】

五、总结:深入了解信息的各项特征,既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内容,也有利于我们依据信息的特点,有效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形成新的知识,挖掘信息的应用价值。

五、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教案 篇10

第二节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目的:

1、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涵义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体会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3、认识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4、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以及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5、引导学生遵守网络上的道德规范以及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与方法。

6、教育学生养成计算机使用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计算机病毒的几个特征。2.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教学难点:计算机使用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

1、通信技术的应用

2、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

3、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 科学处理 数据处理 实时控制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教学 办公自动化

人工智能 多媒体应用 网络应用

二、精讲: 一.导入:

同学们一定都生过病,人为什么么会生病,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感染了病毒。不但人体会感染病毒,电脑也会感染病毒。计算机病毒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各类媒体对计算机病毒的报道越来越多。同学们一定听说过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会给计算机带来很多危害,下面我们请同学来交流一下你们听说过的病毒以及病毒会给计算机带来一些什么危害。

(请同学交流)二.新授:

(一)信息安全

1、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其实啊,电脑病毒也是一种程序,就像“写字板”“画图”一样,不过“写字板”“画图”可以帮助我们做事情,而电脑病毒只会给我们的电脑搞破坏。

刚刚同学们讲了很多病毒以及它们的危害,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电脑病毒的特征:

(1)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依附在别的程序上,这样就不易被察觉和发现.当病毒事先设定的条件得到满足时,计算机病毒便发作,对计算机系统发起攻击。

(2)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都有很强的自我复制能力,这也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它可以随着带有病毒的软盘、光盘、电子邮件等,通过交替使用和网络,迅速传染到别的计算机系统。(3)破坏性

刚才也有同学讲了很多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危害。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删除数据、修改文件、抢占存储空间。计算机病毒甚至可以使一个大型计算机中心的正常工作中断,或使一个计算机网络处于瘫痪状态,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甚至危害到国家经济和安全。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同学们现在知道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有多么大,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和害怕.只要加强预防,就可以减少被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呢?

(学生交流发言)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1)软盘和光盘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因此不要随便与别人通过软盘光盘交换数据.如果必须使用他人的软盘和光盘,可以先用杀毒软件检查处理以后再用.(2)网络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一个主要桥梁

只要计算机连在网络上,就有被病毒传染的可能,因此在网络上浏览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要轻意去打开来历不明的文件或电子邮件.(3)定期用杀毒软件查毒

养成隔一定时间用杀毒软件检查系统的习惯.但是必须认识到,没有万能的杀毒软件.同时,要注意经常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4)安装病毒监视软件

现在有不少杀毒软件都提供了这种功能,它能够在系统中安装一个监视器,时刻监视系统的使用情况,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即会自动报警并运行查毒软件.(二)网络上的道德规范

刚才我所讲的四点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只是客观上要求我们要注意的,而且也是同学们比较容易做到的.做到了这四点,同学们以后在使用因特网时就会减少由计算机病毒带来的许多麻烦和苦恼,但是,就像一切事物都有着两面性一样,我们都知道因特网在为人们打开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所以在使用因特网时要注意做到: 1.上网要有节制,不应终日沉湎于网络,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2.选择能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的有益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信息.3.培养高尚的情趣,不发表低级趣味的或不负责任的言论.4.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这四点要求就需要同学们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做了,只有自己加强自身修养,遵守道德规范,相信同学们会在网络的世界里找到一片新天地,享受到网上冲浪的感觉.三、小结

上一篇:常用奋斗的励志语录下一篇:硕士研究生业务鉴定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