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危害

2024-09-21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危害(共12篇)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危害 篇1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是传递错误信息, 误导经济行为。从微观角度看, 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或控制等;从宏观角度看, 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 并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矛盾。

二是损害各方利益, 导致企业亏损。会计信息失真, 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此外, 企业对产品销售收入的确认, 企业受隐瞒收入、降低利润, 减少税金的利益驱动, 可能减少确认数额, 推迟确认时间, 反之, 若经营者想夸大经营业绩, 也会相应歪曲这一信息。

三是扰乱经济秩序, 诱发经济犯罪。假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设“两本账”、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 这些行为会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 企业秩序混乱。错误的会计信息使国家财力不能有效集中, 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 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四是会计信息失真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会计信息失真, 实际上使操作人员在执行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上大打折扣, 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纪的力度,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纪的践踏。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第一, 国企改革缓慢, 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建立和完善。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 由于权责不明确, 使企业经营者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 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政企不分使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的独立经营者;政府部门会干扰企业的管理活动, 使企业不能真正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走向科学化管理, 而把行政管理行为和方法强加于企业。

第二, 目前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滞后, 会计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企业领导的管理仍集中在政府部门, 人事管理制度还未市场化使企业职工流动困难,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 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 须按企业领导的意志进行会计核算, 使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业实际经济状况。

第三, 监督体系不健全, 监督机制不完善, 也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健全, 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从会计监督来看, 改革赋予了企业自主权和会计核算的灵活性, 但错误的思想认识造成会计核算失真等问题日益严重。审计监督由于面广任务重, 加之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 因而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 未能很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第四, 收入分配制度和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适应经济的发展, 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上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东西部等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 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经营者的收入联系的紧密度低, 对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不够, 导致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铤而走险, 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第五,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我国为规范会计核算, 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基本上已与国际接轨。但有些企业的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对法律孰视无睹, 法律观念极为淡薄, 部分执法机构有章不循, 执法时随意性大, 从而助长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 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朝量化方向发展。

第六, 会计人员本身素质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 业务素质不高, 职业道德观念不强, 导致会计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业务训练。另一方面, 会计人员的管理日常化程度低。日常考核和继续学习、知识更新成为薄弱环节, 使会计人员的实际业务水平大打折扣。

三、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建议与对策

一是加快企业改革步伐,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去, 我国对企业改革的重点是“放权让利”, 实践证明, 该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 权责分明, 政企业分开, 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才能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 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二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不分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 而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实现政企分开的根本前提。政府应通过机构改革, 彻底摆脱直接管理企业的误区, 并将其转变为对价值形态的管理和经营。进一步学会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杠杆管理经济, 扎扎实实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强化会计监督。主要包括:必须对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实行委派制;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企业应分别制定日常监督, 临时监督, 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并加以落实;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企业领导人要积极支持会计人员行使监督职责, 以身作则, 同时也要排除监督的干扰和压力。

四是改革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要彻底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 把企业推向市场, 由市场机制去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用人要充分引入竞争机制, 要建立起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者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政府人事管理部门还要为企业人才流动创造宽松环境, 并借鉴国外先进的分配方式, 逐步缩小各种收入差距。

五是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外部监督体系。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验证、检查、监督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 在对所属单位的会计人员业务上进行指导, 核算上进行监督、检查, 对查出的问题予以纠正, 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对有关人员予以行政处分, 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六是严格执法, 提高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新修改的《会计法》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 特别是加大了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打击力度。但能否严格执法成为重中之重, 若执法不严, 法只能成为摆设。所以各权力部门要充实力量, 加强执法力度,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七是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伦理修养和法制观念;同时, 应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改革现行会计人员只要学识水平与技术资格。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经常性管理和后续教育。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危害 篇2

摘要:在探讨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信息质量失真的原因主要包括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与企业市场法人主体资格的缺位,机制的缺陷与政府职能的局限性,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矛盾及素质和道德低下等,同时就这种现象的存在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的危害日渐严峻作出阐明。

关键字:会计信息 现状 失真 原因危害性

会计信息是社会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而真实可靠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要求。对于成长期的市场经济环境而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是灾难的,治理我国的会计信息刻不容缓。纵观我国会计改革以来的历史。无疑是希望和困难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2008年初,财政部公布了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2007年对152户国有企业2002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查的结果显示:152户企业中资产不实88.88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41138亿元,利润不实28.27亿元。其中:资产不实比例5%以上的企业23户,占被检查企业户数15.13%;利润不是比例10%以上的企业82户,占被检查企业户数的53.95%,利润严重不实,虚盈实亏1.5亿元;虚盈实亏的企业有6户,其报表反应亏损1.4亿元,实际盈利4亿元;有16户企业违规设置账外账。[ 1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一种难以治愈的顽症。近几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顽症一样流传甚广,不仅对投资人产生误导,侵害债券人利益,更重要的是给国家宏观调控造成负面影响,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必然。会计信息现象之所以出现,并在一定时期存在下去,一条最根本的原因是: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像假冒伪劣产品一样,能给企业或企业管理者带来利益,会计失真的原因如下: 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2.1 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起决定性作用

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政府部门对企业行政干预消失,经营者也就是管理者被赋予很大的权利,而提倡所谓的厂长(经理)负责制,使这种权利到了一种无法监督的地步,包括党组织在内(很多企业的党政负责人由一人担任,更谈不上党组织监督)。企业的主管部门虽然不会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但为了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考核,往往要给企业定利润目标或让企业签订利润目标责任书,以考察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绩。这时,企业的以主要会计信息反映的经营成果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作为管理者的绩效和是否升迁的标准。管理者就会使得这种会计信息尽量变得对自己有益,至于是否合理和合法则是次要的。

2.2 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矛盾

国有企业的产权包括个人‘政府和企业,它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不同的经济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发生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也就是说,各行为主体普遍具有利己动在信息不对称时就有可能行为化。于是,当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目标取向是最大限度增值资产’不断扩大在生产时,地方政府和企业就可能以其自身的集团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利益上的矛盾,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造成代理人之间的“合谋造假”。

同时,经济体制改革在强化企业法人结构的同时,在客观上却忽视了给与会计人员应有的利益保障。财会人员作为企业一员,在利益上与企业经营者有着依附关系,在执行财会制度时,常常进退两难,若不按经营者意图办事,其应有的权益就很难得到保障,甚至有被调离或下岗的可能。从而《会计法》等有关法规并未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财会人员利益的措施,这样,会计人员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只得依从企业领导的意愿,违心的编造虚假会计信息。[ 2 ]

2.3 企业治理结构创新阻力较大及监督弱化

当前我国企业无一例外地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在内部形成了六套组织机构(职工代表大会,党委会,工会老三会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新三会),但是在运作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如:董事会凌驾于股东会之上,经理人是由上级政府直接任命的“官员企业家”。新三会形同虚设,董事长或经理大权独揽,失去控制和制约,内部人员控制行为严重,出资者利益受损,等等。信息的需求决定信息的供给,当经理人发现来自投资者,债权人,职工等外部条件弱化时,就有可能利用职权谋取自己的私利,当企业会计行为的价值取向直接受制于经理人的利益偏好时,会计核算和监督不是以兼顾利益集团为核心,而是以经济人的利益为核心。

2.4 企业人员法制观念和淡薄业务素质较低

《会计法》和财政部颁布的一系列财务处理和会计核算办法,都是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应该说,企业的会计工作式有法可依的,但由于受到企业利益驱使和长官意志的压力,社会人情关系的影响,各利益相关对象在缺乏有力监督的情况下,凭借自身掌握的权力,通过不正当手段掩盖真相,同时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十分严重。个别执法部门甚至与违法单位沆瀣一气,通同作弊,造成了虚假会计信息泛滥成灾的局面,出了问题总是一罚了之,这些以罚代法的做法如何能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呢?

目前,我国有者庞大的会计队伍,随着经济改革迅速发展,企业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低下,致使许多违规违法违纪的行为得以存在,有意无意造成了许多信息的失真;另外,有些领导在任用会计人员上,任人唯亲,任人为顺,安排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把持会计机构,在处理会计业务时候,要么记成一笔糊涂账,自己违规违法了也不知道,要么唯命是从,以领导意愿办事。这样拼凑出来的会计资料,不可避免的歪曲事实,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2.5 为了取得银行信贷资金

市场经济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自身防范风险的需要出发,不愿意将资金借给亏损企业和资信不好的企业,然而在我国企业普遍为了获得更好的信贷资金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难免对其报表进行“包装”以达到目标。从上市公司看,为了发行股票而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为了逃避证监会的处罚而粉饰会计报表等,为了转移利润,通过关联方将利润转移到国外等等。[ 3 ]

2.6外部监管制度的缺位与资源模式的缺损

既然制度性因素决定了我国各类企业内部度存在着披露不实会计信息的动机。那么外部监督并处罚应该是保证信息质量的另一条路径选择。可是从实际运行过程来看,其效果也十分有限。从监督有效性来看,由于我国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大多是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的,而这种监督权的授予却又掌握在作为被监督者的经理人手中,权利安排错位的结果必然是监督不力。和《财政部会计信息抽查报告》所揭示的高达8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相比,注册会计师历年来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比率却都低于20%,监督有效性可见一斑。从处罚有效性来看,我国监管部门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处罚目前采取的是行政手段,民事手段和刑事手段的运用则少之又少,基本上不能构成对造假者的威慑作用。

经理人市场的缺乏是的声誉机制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过去10年中,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披露的各类财务报告总数超过10000份,而被证监会发现的却不足100起,如此低的处罚比例必然使得会计信息披露者的机会主义倾向大量带入其行为模式。[ 4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危害

3.1 动摇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

会计信息是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依据。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凭此作出决策,是否买进是否卖出或保留企业股份,如果这些决策都是以虚假的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必然导致决策失误,危害广大投资人和债权人,使社会对公众诚信基础产生怀疑,也会从根本上动摇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继而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5]“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对真实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才有正确的决策;虚假会计信息只会把企业引向歧途。

3.2 削弱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离不开经济信息,这些信息大部分都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会计信息必然影响关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统计资料,使凭以制定的国家长短期计划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起误导作用。

3.3 企业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发生扭曲

核算资料的失真掩盖了企业生产中的一些矛盾,导致利润虚增,造成国民收入超量分配,消费基金过于膨胀,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3.4 影响资金正常合理流动及削弱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

对资本市场而言,会计信息是债权债务,投资被投资等关系的交点。没有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就没有合理的资金流向,就没有正常的经济秩序。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幼年,想要它健康成长起来,必须从现在开始,抓好会计信息真实性工作。同时,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是以真实与公认的信息为前提的,证券市场有其是股票市场,对于调节资金的流向,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失真的会计信息会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行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导致证券市场严重的逆向选择,削弱和扭曲证券市场的资金筹集和资源调配功能,甚至造成整个证券市场土崩瓦解。

3.5 助长腐败不良风气

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为一些作风不正而又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凭借长官意志化大公为小公,化公为私,为贪污腐败大开了方便之门,使一些不合理的及不合法的开支得以蒙混过关,毒害了经济肌体,动摇了企业的发展和生存之本,污染了社会风气。

总结: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会计信息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是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和企业微观决策的基础,是评价管理水平和经营情况。会计信息也是确定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归属的关键。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正确可靠的惠及信息能给企业和单位的领导决策起到参谋作用,是国家财政税务管理资金,征集收入的重要依据,也是投资者了解企业和单位财务活动状况的窗口。对于企业信息失真的原因和危害,我们可以完善企业会计内部管理结构,健全企业领导人的监督,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加强法制建设,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愈演愈。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表现;危害;对策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资源配置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真实的会计信息,是指生产会计信息的程序符合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法定规范标准,在所有重大方面都能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的会计信息。其必须包含四项特征:一是有用性,即这种会计信息对于很大一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是有用的;二是相关性,即与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和要求息息相关;三是可靠性,即披露信息必须可靠,不能错误引导用户的判断,不能进行虚假的误导性的陈述,也不得有重大遗漏;四是中立性,即会计人员形成会计信息的过程和结果不能有特定的偏向。

1.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多种多样,其主要形式有:第一,减少或者不记经营收入,虚开发票,虚增成本,虚增发生额和余额,以达到套取现金、骗税的目的,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粉饰经营业绩。第二,编制虚假预算。为了完成成本控制目标,人为按照分部分项工程将总成本分解, 调整工作量、实物量、工程进度等,以使各项成本费用控制在开支标准和范围以内。为了集团利益或一己之利,在预算上大做文章,造成企业的资产不实、经营成果虚假。第三,不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科目,从而掩盖企业经营过程的实际情况。其目的就是要使投資者和债权人不能正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第四,会计政策的变更处理方法不当。当国家规定的会计政策已经发生变更,而企业仍沿用旧的会计政策或者采用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会计方法。

2.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2.1对企业微观环境的影响

2.1.1会计信息失真扰乱了企业的规范管理

由于会计信息失真,就会导致企业管理过程中原始记录不可靠、不健全,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干扰企业的规范管理,使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

2.1.2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程序

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及时准确的各种会计信息,了解这些情况也主要通过各种会计记录,如果会计资料不实,企业管理当局必定难以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和预测,贻误最佳的工作时机,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损失。

2.2对国家宏观环境的影响

2.2.1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国民经济秩序,导致利税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会计信息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国民经济稳定与有序发展。歪曲会计信息可以掩盖某些矛盾,歪曲经济事实,隐瞒利润以逃避国家税收,为个人或小集体捞好处。此外,在企业转换机制中,一些企业通过不实估价压低国有资产的价值,从而改变了国有资产的真实比例和数额,变相地将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划为个人所有。政府宏观调控缺少可靠的依据,从而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秩序。

2.2.2会计信息失真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越来越依靠从投资市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在投资市场上,投资者是根据其出资的安全性、流动性与获得高低诸因素决定投资方向,而他们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企业所提供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会计资料。因此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否就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利用市场完成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

2.2.3会计信息失真助长腐败之风,影响社会安定、政治稳定

会计的职能不仅仅是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它还是国家控制企业、企业所有者控制其经营者的一种手段。部分企业通过做假账,将一些不合法不合规的支出合法合规化,助长了社会腐败之风。

3.探讨应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是由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共同造成的,根据性质和角度的不同,可以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方面查找对策。

3.1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入手

3.1.1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往往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对于一些实际遇到的新问题,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已有的处理办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规定,待今后视发展需要再作进一步完善。许多企业在合法前提下,利用会计法规或会计制度允许的变通方法,使会计信息失真,以追求单位和个人的最大利益。针对这种现象,可以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考核,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的规范更加具体,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

3.1.2加强法治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一是实行市场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守行业操守、自身就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出现失信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只有这样的惩罚才是真正起到震慑作用。二是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参与造假,无论是公司、律师,还是评估师、会计师,只要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诉讼。三是加大惩罚力度。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对造假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或刑事处罚,不仅要其付出倾家荡产、声名狼藉的代价,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坐牢,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四是尽快制定新《会计法》实施细则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增强会计法规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寻找各种有效途径严格监督各企业会计法规执行情况,对于那些违纪操作、违法乱纪的当事人和责任人应一查到底,依法严惩不贷,从而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提供法律保障。

3.2从企业内部监督、基础管理入手

建立并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即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会计基础,坚决制止管理者任意违反财务规定、自行支配企业财产物资的经营行为。建立企业内部会计管理责任制度,明确企业领导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其具体的职责与权限,建立企业内部权力制衡制度与内部稽核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的监控力度,建立健全各种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3.3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入手

3.3.1充实会计业务知识,树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通过不断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使会计人员迅速掌握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用新的手段规范会计资料,使会计信息在质量上无技术性差错,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努力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知识,转变管理理念,跟上知识经济的脚步。

3.3.2弘扬诚信理念,保持职业良知

会计人员要认识到自己所提供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重大意义,切实肩负起这一使命。通过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实现监督作用;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保持职业良知。■

【参考文献】

[1]王长梅.浅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治理对策.财政与发展,2006,(6).

[2]许鸿.会计信息之我见.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3).

[3]章亚芳.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治理对策.市场论坛,2004,(5).

[4]闫燕.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0).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危害 篇4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会计信息主要用来处理企业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所产生的数据, 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法规、方法和程序, 把他们加工成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具体地说,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产生的, 为会计管理和企业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会计通过信息的提供与使用来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 控制目前的经济活动, 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 而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 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中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筹资困难等很大程度上都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有关。由于国有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会计信息的作用: (1) 会计信息能帮助投资者和贷款人进行合理决策。在市场经济环境里, 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股东和债权人, 无论是现在或潜在的投资人和贷款人, 为了作出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 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 了解已投资或计划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 会计信息能评估和预测未来的现金流动。企业内外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主要是为了帮助未来的经济决策, 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 其中主要内容侧重于财务预测, 如现金流量, 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等。通常, 预测经济前景应以过去经营活动的信息为基础, 即由财务报告所提供的关于企业过去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信息作为预测依据。 (3) 会计信息有助于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国家财政部门根据企业报送的会计报表, 监督检查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税务部门通过阅读企业的会计资料, 了解税收的执行情况。 (4) 会计信息有利于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企业将生产经营的全面情况进行搜集、整理, 将分散的信息加工成系统的信息资料, 传递给企业内部管理部门。企业管理者可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做出决策, 采取措施, 改善生产经营管理。

二、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危害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 就是指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会计对象。会计信息的失真, 使得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惊人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同时, 失真的会计信息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信息失真妨碍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

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细胞, 是宏观经济的微观个体。在中国, 宏观经济决策所需的大部分信息来源于会计信息, 如果会计信息失真, 就会使宏观决策失误, 对国民经济实施不当的调控, 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混乱。

2. 会计信息失真误导了关于企业的预测和决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投资人、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有着密切的联系, 投资人和债仅人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 就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帮助投资人和债权人进行科学的决策, 如果会计信息失真, 必将误导投资人和债权人的经济预测和决策, 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3. 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企业内部管理。

会计是企业内部的重要信息系统, 会计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有助于决策者进行合理的决策, 有助于强化内部管理, 如果会计信息失真, 会严重干扰企业的规范管理, 使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三、会计信息失真防范策略

1. 逐步推广会计委派制, 彻底根治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会计委派制不是政府一声令下就能全面实行的, 必须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需要, 先进行试点, 在实践中创新一些具体运行模式, 如“财务总监制”、“直接管理制”等等。在积累了必要的经验后, 再在各企、事业单位逐步推广。总之, 实行会计委派制消除了会计人员与企业经营者在经济利益上的共同关系, 再委以新的会计法确定的法律责任, 相信长期困扰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顽疾将得到彻底根治。根据派驻企业的性质不同, 在委派之前, 委派机构应对委派会计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最好有明晰的、可量化的指标。如果被委派机构是行政事业单位, 委派会计的基本责权是:控制预算资金的支出和预算外资金的使用, 防止贪污挪用、公款私存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对国有企业则重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股份制企业主要是确保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 监督企业遵守财经秩序, 防止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以虚假的会计资料合伙欺骗税务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加大对委派会计的业务培训。派往各单位的会计, 上岗前应经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培训, 使之尽快胜任工作, 同时应加强中途的会计继续教育。若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仍不能胜任其职责的, 坚决予以辞退。委派会计的档案由会计服务公司统一管理, 建立信息数据库, 委派会计的职称仍参加全国统一职称考试, 根据职称高低、工作年限, 以及实践工作能力, 进行一年一度的考评、年检, 合格者继续留用, 不合格者或解聘, 或另派, 实行三年轮岗制。委派会计的工资、奖金由聘请方支付, 与经营管理者脱钩。由会计服务公司聘用的, 按聘用合同统一支付, 委派机构直接聘请则按协商价支付。

2. 加强法制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首先, 必须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 使各项会计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同时要健全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 并注意与有关其他方面法律的衔接, 避免执法上的混乱, 确保会计法规的全面、配套、及时, 以使会计法规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漏洞。其次, 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执法, 对于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处理, 依照2001年7月1日颁发的《会计法》规定, 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 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全面负责, 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所负的责任, 要求单位负责人一定要提高法律意识, 认真做到依法办理, 并明确提出凡是单位领导授意、指使、强迫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数据、弄虚作假的, 必须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执法部门应该冲破各种阻力, 严格依法处理, 决不姑息迁就, 同时对违法的会计人员也要给予相应的处理, 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最后, 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支持协助各单位和企业严格执行会计的法律法规, 使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同时要求职能部门本身严格执法, 特别要下大力气根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行为, 消除行业不正之风,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提高其会计信息质量。

3.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

监控的动机和能力, 比如健全董事会、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等措施。强调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局面, 关键是要对单位负责人实施有效的控制, 要明确、加重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而中国1993年的《会计法》在这一点上却规定得不够明确, 缺乏可操作性, 在实际中造成了谁负责, 结果谁都不负责的混乱局面。新《会计法》第4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20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第28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 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第46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 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开除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贪污给予行政处分。”新《会计法》的这些规定强化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 抓住了会计信息造假的本质, 从而能够有效地治理中国会计信息严重的局面。一旦造假事实被发现, 单位负责人难辞其咎;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颐指气使、把会计人员当挡箭牌的局面也会大大改观。

4.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法》除明确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外, 也规定会计人员做假账, 属于明知故犯, 不论何种原因, 一律处罚。会计人员对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单位负责人共同承担责任。所以会计人员应该透彻理解《会计法》, 坚持依法进行会计行为,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 在社会中, 如形成崇尚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 会促使会计人员在主观上注意加强行使会计监督的义务;反之如果会计职业道德败坏成为一种风气, 会计人员协助造假不仅不会受到社会指责还会成为一门值得夸耀的技巧, 那么可想而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能有多少。

5. 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 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不断强化社会会计监督。

一方面, 严格注册会计师执业标准, 强化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观念, 清除一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 对出具虚假报告或作伪证者要承担法律责任, 受到法律制裁。另一方面, 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社会监督地位, 转变监督方式, 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监督体系, 不断强化社会会计监督力度。改变现有的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 例如每三年强制性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以免因会计师与企业过于亲密而丧失独立性。对事务所“审计业务”以外的收入比重作出明确规定, 防止事务所因为向所审计公司提供咨询服务收取大额服务费而丧失独立性。同时, 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质量进行抽查, 发现舞弊行为, 及时果断处理。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对策 篇5

(一)企业会计信息的内容

会计是以一个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会计处理的各个环节的加工对象就是会计信息。从广义的会计信息来看,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其一,以货币化指标体现的财务信息,它是从动态、静态两个角度对特定的主体经济资源的数量(资产)、归属(负债、权益)、运用效果(收益分配)、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财务状况变动及其结果)进行描述;其二,非货币化的和非数量化的说明性信息,它们不仅仅是对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财务指标的基本说明,而且还包括了大量的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道德、法律等环境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正确判断会计主体的经营能力、发展前景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其他用于主体内部管理的信息,这些信息常常由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主要包括了短期(长期)决策信息、预测信息、责任中心要求及履行情况等信息,虽然与外部性较强的财务会计信息相比,它们更容易为人们所忽略,但是在经济管理和财务信息质量控制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狭义的会计信息来看,其信息的载体主要集中反映在财务会计报告上,也就是广义的会计信息所阐述的前二个层次上。财务会计报告是指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内涵比会计报表大,根据《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本文会计信息的内容就是指财务会计报告。

(二)企业会计信息的作用

企业经济活动离不开决策,决策离不开信息,就一个企业而言,其信息的使用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国家及政府有关机构、中介机构、企业内部管理层及雇员、顾客、贷款人和其他供应应商等。尽管他们的决策内容不同,所需的信息各异,但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却有共同的需求。会计目标就是向不同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无使用者,会计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会计信息的作用就是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会计信息失真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指确定会计信息具有有用性的具体质量要求。良好的会计信息应具备以下的基本特征,即:有用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可比性、一贯性和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内容是对决策有用,因此,“有用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其他质量都是对它的补充或具体化,从这点出发,并考虑信息质量对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将会计信息质量划分为主要质量与次要质量。此外,提供会计信息需要会付出代价,会计上提供或不提供某一信息,受成本效益原则制约。只要当信息的使用效益被判定为大于其成本时,这此信息才值得提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是会计能否存在的关键所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

会计信息

普遍性约束条件效益大于成本

针对用户的质量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决策有用性

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

真实性客观性可验证性

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可比性一贯性重要性

图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层次结构

(二)会计信息失真

1、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

会计信息失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企业未能根据会计准则或规范来进行会计核算,具体表现为错误与舞弊等形式。二是传统的会计程序未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全貌或经济现实。这里所说的会计信息失真指的主要是前者,即企业的错误与舞弊行为,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主观意识所致,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会计方法本身的可选择性或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所导致的。因此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企业对企业会计报告进行粉饰(包括包装、伪裝、核算随意变更或选择会计政策、披露不完整或避重就轻等行为)的结果。

2、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古今中外,为粉饰经营业绩而公告不实或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屡见不鲜,如美国的安然公司、世通公司、施乐公司、默克制药公司等,中国的郑百文、银广夏、黎明服装等。2001年财政部在对320户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抽查发现,被抽查单位资产不实73.75亿元,利润不实35.11亿元。本次抽查的结果表明,部分企业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还很严重,一些单位为达到扭亏为盈、享受债转股优惠政策、小集团利益、包装上市、领导人出政绩等目的,随意调整报表合并范围,巨额潜亏挂账,人为调节利润。据统计,本次调查中发现人为调节利润、虚盈实亏的企业32户,占被调查单位的10%,人为调节总额达到13.7亿元,其中,虚增利润10亿元,虚减利润3.7亿元。此外,部分企业事单位的财务管理相当混乱,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屡禁不绝。对此,财政部继续就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开展了有针对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加大了会计打假力度。

我们应当看到,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目前根本没有好转。财政部最近公布的一个检查公告依然触目惊心。财政部对192户企业进行2001年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结果查出资产不实115亿元,利润不实24.2亿元。在192户企业中,利润不实10%以上的企业有103户,占被调查总数的53.6%,其中利润严重不实的、虚盈实亏的企业19户,虚亏实盈的企业有9户。这怎不令人对会计信息的诚信深表担忧呢?

3、会计信息舞弊的动机

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政治利益的驱动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具体来说,企业往往由以下动机来粉饰会计报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1)为发行股票、配股、炒作股票和避免处罚而粉饰会计报表。

2)为减少纳税、分配利润而粉饰会计报表。

3)为业绩考核而粉饰会计报表。

4)为确保职位而粉饰会计报表。

5)为获取信贷和商业信用而粉饰会计报表。

6)为推卸责任而粉饰会计报表。

7)为隐瞒违法行为而粉饰会计报表。

8)为政治目的而粉饰会计报表。

4、会计信息舞弊的手段

1)虚构会计主体。

2)上市前过度剥离。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剥离减少净资产提高每股收益或通过对利润表的过度剥离来增加利润。

3)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虚构关联购销;不等价转让;置换和出售资产转移利润;受托经营;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用或分摊共同费用来调节利润;采用合作投资方式,夸大企业利润。

4)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通过企业购并调整利润;通过债务重组获取重组收益。

5)通过地方政府援助操纵利润。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利息减免、资产优惠等。

6)选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调整利润。如存货计价方法不当;股权投资方法不当;收入确认不当;如提前确认收入,利用应收账款虚构销售收入;费用确认方法不当;如收益性支出资本化,提升当期业绩的潜亏挂账。

7)通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调节利润。如折旧政策的变更、坏账准备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变更、长期股权投资方法变更、减值准备变更、合并政策变更等。

8)通过巨额冲销来调节利润。

9)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如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待摊费用等。

10)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

11)通过虚构交易或事实调节利润。如采取几方合作,对开增值税发票。

12)利用其他应收账款虚构利润和利用其他应付款隐藏利润。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鉴于上述,可以认识到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以及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基础。其二,立法与执法上的缺陷从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我认为在现阶段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其决策有用性的作用。

(一)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决策的有用性,建立一套会计行为和会计实物的规范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怎样的规范体系都必须在两个领域里起约束作用:第一,要对会计行为的主体提出约束,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道德修养进行规范,以保证其在公平、公正、无偏见的会计行为下提供会计信息。第二,对会计实物提出要求,为会计信息的系统运行在技术上建立和健全会计信息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运行能够在科学、合理、真实的原则下实现会计目标。

1、加强会计法律规范体系

纵观世界各国会计法律体系建立的思路,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强调严密而具体的法律规范,如法国、德国、荷兰等,这些国家会计的主要规范主是体现为有关立法,会计行为和会计实物操作所遵循的原则,均有法律规定,法律中的有关条文详细而严密,对会计的约束性很强。另一种是建立指导性、方向性的法律规范,如英国、美国等。这些国家只对会计进行总体上的约束,具体的行为规范和会计准则主要有民间和半官方的组织制定,同时,会计人员对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技术方法的选择,具有较大限度的自由权。

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的会计法律体系具有前者的特点,目前,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以《会计法》为核心有会计法律体系,并建立了《总会计师条例》、《会计人员职权条例》等行政性法规和《经济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的法律规范。

但是,正如很多的法律法规一样,当前会计法律法规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条条框框太多,而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对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没有清晰的界定,以至法律规范形同虚设,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屡禁不止,理想的会计法律法规应当明确相关各方的责任,使各方相关人的权利和责任相对等,有多在的权,就应当对应多大的责,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约束的作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明确法定代表人的责任。企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主要责任。很多事件表明,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有的指使下属作假,有的姑息纵容,视而不见,因此,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应当首先追究单位法定代表人的责任。新的《会计法》中虽然增加了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但仅限于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仍未能明确。并且现实中很少有单位负责人因提供虚假会计报表而受到法律制裁的。

2)明确总会计师的责任。国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总会计师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信息质量的监督者,应当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二道防线。总会计师应当对编制会计报表负责。

3)明确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对会计人员的责任作了明确的说明:取得凭证、填制凭证、审核、登记、编报等,会计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同时,《会计法》中对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从法律上对由于履行职责而遭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进行了保护。

4)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恪守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由于违反工作准则而造成不良后果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审计责任。并且在法律上应当明确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很大程度上承担审计责任。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们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产生的正确处理会计事物和调整会计人员职权和职责的行准则。

世界各国都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问题作出了严格的规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门规定了“职业道德守责”,其中的“行为守责”明确规定其成员应遵守其文告的义务,如果其会员有任何违反行为,将受到“职业法律委员会”的严厉制裁;IASC也制定了“会计执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在公正、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工作胜任、道德自律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而我国的《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及《会计人员工作规则》也都对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进行了规范,为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可靠在一定程度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会计准则规范

会计准则是从技术角度对会计实物处理提出的要求,是会计规范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国家将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即会计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其所具有的宏观效应已经不在会计准则之内)。但是人员习惯将会计具体准则称作“会计准则”。会计具体准则本身不是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程序,但是它是指导会计基础方法、程序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是针对每一项具体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所作的最基本的规范,反映了会计实践活动中的内在的基本原理,对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报告起一般性的指导作用。另外,由于会计规范的建立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联系密切,并且要受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所以就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体现会计活动骄兵必所处的特定的经济环境,体现国家宏现经济决策的有关方针、政策的会计准则,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性会计准则”;另一部分是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带有普遍实用性、直接规范指导会计实物处理的会计准则,我们可以称之为“技术性会计准则”。

在我国,“社会性会计准则”主要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规范,要求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国情。“技术性会计准则”的建立则应当着眼于未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制定出具有通用性的,与国际接轨的基本准则。我国已经顺利颁布了部门具体准则。这项工作正本着“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逐步推行。这些具体的会计准则的出台,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很有效的,因为它至少减少了会计方法的随意性,使得会计信息“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减少了“粉饰”的行为。

(二)实施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国家向拥有所有权的国有企业或国家占控股地位的企业中委派会计负责人的一种作法。目前会计委派制仅仅限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它是一种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有益尝试。

会计委派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管理者的舞弊行为,减少了“内部人控制”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国家以委派会计负责人的方式,直接发挥了反映与监督的双重功效,保护了自已作为所有者的利益和其他投资偖的利益。虽然对会计委派制的批评很多,如不合法----《会计法》,不合理,等等。从近年的实践来看,会计委派制的确是成绩与问题并存,会计委派制的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它治“标”不治“本”,而且也不能完全防止委派人员和企业领导者的合谋行为,委派的对象也仅仅局限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并不能解决全国范围内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尝试,在现阶段而言,会计委派制仍然不失为一种简捷、易行、有一定成效的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方法。

(三)加强会计信息的控制与监管

在市场经济和利益驱动下,信息提供者的利已动机是普遍存在且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的,但动机不一定会转化为现实的行为。如果能对虚假的信息提供者进行有力的监管,使造假行为不仅不现实、不经济,而且会受到严惩和索赔,那造假者在理智的权衡中也会放弃造假。因此应当加强会计信息的控制与监管。

当前,为了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的失真,应当将单一的独立审计监督与社会的综合监管相结合,将硬性的制度监管与柔性的诚信教育相结合,将行政制裁与民事赔偿相结合,使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就象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四)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会计信息控制和财务管理控制,以实现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遵守相关法律的过程。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虽然总结了内部牵制制度、责任中心控制制度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甚至出现董事长和总经理大量兼任的现象,监事会受制度于董事长,“三权”实际上为“一权”现象,形成了大量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由于自已监督自已、控制自已,造成逆向选择与决策失误,使得当前经济生活中产生大量虚假会计信息。为改变部门对付财务、财务对付经理、经理对付董事长、董事长欺骗投资者的局面,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比如我国实行的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或财务总监制度促使上市公司吸收独立董事以及《公司法》规定董事长与总经理不得兼任等方法,从生成会计信息的源头开始,对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作出严厉的措施性规定,减少了假账真作,真账假作的数字游戏,保证会计信息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除了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外,还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质,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很难保证会计质量。

1、严格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坚持持证上岗,严格规定和区分会计岗位应当具备的会计任职资格和条件。

2、健全专业资格考评确认制度,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重视学历因素在资格确认中的作用。

3、建立一套统一的、具有刚性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理力度,以此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4、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严格定期培训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其防范 篇6

摘 要 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在于企业经济,企业经济的中心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的重心是企业会计,而企业会计的核心是会计信息。而我们现在的会计信息质量怎样呢?国外比较有名的有安然、世通、安达信等事件,国内则有渝钛白、银广夏等事件,其他不知名的、未公开的也为数不少,非上市公司及中小企业则情况更差。1996年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全国80%以上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1]。审计署称地方审计机关2010年查出违规问题金额3280亿[2];2011年共查出违规问题金额4921.1亿[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多样,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为了满足各方需求,加上各内在因素,往往有意无意的就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会计信息失真究其目的,从主观上讲无外乎为了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从客观上讲则造成税款流失,国有资产损失,社会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配置,影响国民经济稳定。

关键词 会计信息 失真 成因 防范

引言:在我国社会经济现阶段,会计信息作用日趋突出,真实的会计信息无论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选择,还是企业经营者的经营预测和决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关方面的决策如果建立在失真的会计信息基础上,其危害不言而喻,小到一个公司、企业的倒闭、破产,大到国家宏观决策的失误,造成经济动荡。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础。然而事实上,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比较严重。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从总体来看,会计信息失真有主观和客观两大原因,主观因素或者说是有意失实。具体而言,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

1.1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各不相同。

首先是政府部门。从管理职能出发,政府部门担负维护经济秩序的主要职责;从国有企业出资人的地位考虑,其需要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其双重身份,一方面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出于部门利益或政绩的需要,会默认、指使、授意做假会计资料。其次是债权人。债权人关心的是债权能否按时收回。一般情况下,银行在贷款发放前,出于贷款的安全性考虑,银行一般比较注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而在贷款发放后,其注重程度无疑会有所降低。再次是企业经营者。由于经营者关心业绩增加能否给自己带来最大化的经济收益同时又直接管理着企业,因此对企业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提供往往会基于自身的考虑,因此他们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力。

1.2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因素。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会计人员担负着不违反财经法纪的职责,又要对企业负责(实际上是对企业经营者负责)。但由于经营者掌握会计人员的一切工作、福利待遇各方面的权利,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就会减弱,所谓“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为了自己的生存,会计人员不得不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1.3现代企业的委托经营方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现代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此而引出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两个主体,并产生了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最终控制权而经营者拥有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的矛盾的统一。由于两个主体的价值取向不同,因而产生了对会计控制的不同要求,由此很容易产生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或手段

为了能有效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最大度的把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2.1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会计制度体系。使得会计业务能遵循统一的标准,避免对同一会计事务因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如能将良好的会计制度很好的加以落实、执行,必将对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如何依法办事,对违法、违纪事件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来严厉执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执法部门的努力。

2.2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这是基础所在。其次,完善社会监督体系。一是社会中介机构即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签证。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人们判断企业单位会计信息是否合法、公允、可靠、可信的重要依据。二是发动社会其他方面的积极性,对会计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检举揭发,只要能真正把社会群众,新闻媒体的监督积极性调动起来,其力量和作用将不可估量。三是规范政府监督只能,做到分工明确。应明确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督等部门在职权范围内行使监督和执法的权限。

2.3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会计人员应自觉加强法制学习,要清楚地知道在具体会计工作中哪些是违法的,不能做的,应该如何面对。会计人员还应具备廉洁奉公的优良执业道德,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不为私欲,不患私心,唯有如此,才能“站得直,挺直腰”,理直气壮地去履行监督职责。其次要抓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会计知识更新很快,不学就会跟不上步伐,成为无用的落伍人。有关单位和部门要采取措施强制、鼓励会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只有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才会有保证。

三、结语

会计信息失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客观存在,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形式也会多样化,分析成因也会有更多的结论,所应采取的防范措施也会多种多样。要解决这一社会现象,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只有社会各方面统一认识,共同努力,会计信息质量才可能会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冯是虎,徐万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八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经济日报.2000(6).

[2]徐雅平.审计署称去年地方审计查出违规问题金额3280亿 .中国网.2011.08.02.

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与治理 篇7

一、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严重危害

1. 导致国家宏观调控失误。

国家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是建立在微观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上的。国家的产业机构、产品结构、企业税负、物价水平、利率和汇率等经济杠杆, 以及积累与消费、内贸与外贸的平衡发展等经济指标, 都需要从微观活动中汇总而来。要想得到这些数据, 必须搜集相关的信息, 如果, 这些搜集到的微观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都是虚假的, 就会导致做出的汇总是不真实的, 那么, 中央每年公布的国民生产总值等此类的数据都是没有可信度而言的。国家的决策依靠它们, 虚假的会计信息从根本上影响了政府对国家发展做出的重要决策, 严重导致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失误。

2. 导致国家税收减少。

单位内部私自改变会计信息给国家税收带来了负面影响。各公司之间到月底的时候通过互相开具增值税发票, 编制虚假的月财务报表来减少当期的实际销售量, 从而减少了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使得当月所交的税金严重减少。数以百计的公司都这样做, 导致国家的税收减少, 使得国有资产流失, 是可怕的。

3. 致使微观风险剧增。

就上市公司而言, 企业所经营的项目并不局限于一种, 而是以一项或几项为主, 多种项目共同经营, 从而占领足够的市场, 扩大其的影响力, 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做好充足准备。但是, 任何一家企业肯定都存在相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优胜劣汰一直都是整个社会目前发展的一个潜规则。然而, 有些部门的个别负责人为了种种目的, 虚报本部门的财务状况, 把实际上亏损的产业在报表上做成了盈利产业, 使得上级领导部门作决策时, 受到此类报表的影响, 致使微观决策的失误, 加大了企业投资和筹资的风险, 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至于整个微观经济领域, 它本身就是由多个公司个体组成的, 所以就整个大市场而言, 会计信息的失真会使得微观经济领域风险剧增。

4. 致使国家的经济监督失效。

为了保证社会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国家专门设置了相关的经济监督部门。然而, 市场上大量的会计造假信息, 严重危及到了经济监督部门, 使他们没有办法真正的发挥经济监督的作用, 从而导致经济监督的失效。

5. 损害了会计的“公正”的形象。

会计的基本原则就是真实可靠, 在处理会计事务的过程中应该秉公执法, 但由于失真的会计信息, 使大量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工作的成果失去信任, 这样追求短期利益的作法将在公众中损害自身的形象, 如果以后再想清除这些印象, 那肯定是难上加难了。会计信息的好坏, 不仅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而且关系到社会资源的配置, 损害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公平和效率, 动摇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 这是最可怕的。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不规范行为和内部控制的失效。

改革开放以来, 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过改组和改制后, 普遍已按照《公司法》的要求, 在形式上建立健全了公司治理结构, 但在运行过程中却表现了大量的不规范行为。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后, 要求政企分开, 也就是说让企业真正的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但是, 在检查中, 我们发现有的公司自从权利下方以后, 由于公司领导人的权利过大, 没有人员可以从公司内部的牵制, 因此, 一些公司领导利用手中的权利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 制作假账, 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以牟取私利, 维护小集团利益:而有的子公司成立以后, 其历届的董事会的组成人员中有很多是在职的国家公务员, 公司的一些重大的决策权都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管理者对公司管理缺乏责任感, 致使相关不能获取足够的信息是中国会计信息失真屡禁不止的根源。

2. 企业中各种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

一般而言, 企业的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人等几大主体。政府作为国家机构, 当然, 最关心的是税收的征缴问题, 不同层次的政府, 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不同。中央政府由于担负着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管理国民经济的任务, 需要企业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必然会对会计信息表现出应有的或必要的关注:而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局部利益往往需要利用上市公司, 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上市指标或者为了保证已上市的公司不被罚下, 会对所属单位虚报及虚夸问题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债权人最关心的是企业能否按时的偿还所欠的资金;所有者则关心的是投入的资产是否能够保值, 并在报纸的基础上增值;经营者关心的是我所经营的公司是否能够给我带来额外的收益。由于各个主体所关心的目标不同, 难免的会造成利益的冲突。而企业的经营者又比其他的各主体更直接接触到公司, 又因为很多公司对待经营者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贡献, 却没有相应的回报, 心理上的不平衡和物质上的得不到满足成为了违规的动机。他们会利用其独特的优势选择少披露甚至不披露信息, 从而损害社会利益。

3. 会计制度、会计法规不完善, 执法不严。

法律虽有, 但遇到违法时, 执法人员却变成了法律的主人, 随意降低惩罚力度, 惩处的措施不到位,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势必会造成不公平的现象。这种不公平一方面体现为在社会资源一定的前提下, 作假者通过不当的经济行为, 使自己的企业获得超常发展的机遇。这样在同等的市场机遇面前, 其聚集资金、资源和人才的实力就会增强, 而这种增强的聚集实力, 实际上是侵占了诚实守信者的应得经济利益。另一方面, 这种不公平体现为作假者以其较小的违规成本, 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 其投入产出比是非常可观的, 不当的经济利益也是很可观的。这种不公平的现象长期存在, 势必使作假之风日益盛行, 这也是会计造假现象未得到遏制的原因之一。

4. 单位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领导本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执行会计法, 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和单位负责人是否遵守会计法密切相关。其次, 单位负责人指使会计人员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其必须加以抵制, 要向主管部门反映, 但从现实看各种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有些单位负责人为了本单位的发展或是小部分人的私利, 把法律抛在一边, 对会计人员实行“高压”政策, 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

5. 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在人事管理上还存在任人唯亲的情况, 有的企业还沿用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方法。致使素质差的下不去, 素质高的上不来。企业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也不够重视, 致使其素质、技能较低, 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如乱用会计科目、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 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混乱。尤其近几年会计制度中增加新的内容较多, 如无形资产、增值税等给会计核算增加了不少难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的信息质量。

6. 对财务人员利益保障不够。

由于对会计人员的利益保障不力, 会计人员的聘用、任免和工资奖金及福利待遇等都由所在单位决定。在这种条件下, 会计人员坚持原则, 抵制单位负责人的违法要求, 能得到的不是鲜花和掌声, 只会是打击报复, 如利用优化组合之机将“不听话”的财务人员调离, 或在晋升工资、职称时为难会计人员等等。一些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下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在所难免。

三、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于不同的原因, 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

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内部控制。

企业经营失败, 会计信息失真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或失效, 所以, 我们要从这点入手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 来防治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在公司治理这方面,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部门之间的责任权利的不明确, 导致相关部门不能发挥自身存在的价值, 因此, 我们所要做的是: (1) 鼓励董事会吸收一定比率的外部董事, 并明确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2) 将董事长与总经理两端分设, 由不同的人担任, 并确保董事长和总经理各司其职; (3) 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审计体系, 与财务部门独立开来; (4) 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内部牵制, 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 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 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完成的工作进行正确性检索; (5) 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企业应按控制系统的需要搜集、加工和处理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企业内的相关人员, 使他们能够顺利履行其职责。

2.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合理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公司长期和短期的利益平衡。往往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者都不会是同一批人, 所以管理者作为代理人去帮助委托人 (所有者) 管理公司, 所有者根据管理人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奖励。

3. 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 保护其的合法权利。

进行会计核算和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的神圣权利和责任, 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地位不高, 往往看到会计人员只是一个“记账员”, 而并不是一个“监督员”, 根本没有办法履行监督的职能。就是因为他们直接受到上级部门领导的压迫, 所以实行会计委派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会计人员脱离公司的内部群体, 而是直接听命于公司所在地区的财政部门, 这样, 公司的经营者就没有权利去干涉会计人员的本职工作。

4. 健全国家法律, 完善会计体系。

中国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 所以要把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纳入法律法规, 加大处罚力度。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处在源头位置的规范准则, 起到了外在刚性和弹性约束的作用, 将会计行为限定在一定标准框架内进行, 不允许有所偏差, 因而有助于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目标。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 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是正常而且不可避免的, 会计主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 都难免会出现会计信息的失真, 但是, 这并不代表解决不了这一问题。中国近年来借鉴外国成熟经验,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的会计法规, 定法的同时, 各项会计法规都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的进行修改, 以提高会计法规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制定各项法规的实施细则,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漏洞。其次, 在加强会计法规建设的过程中, 要认真做好以《会计法》为中心的各项会计法规的宣传工作, 使广大的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增强法制观念。

5. 对会计师进行培训。

目前多数会计师事务所的性质为有限责任, 在这一企业体制下, 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风险远远小于承担的责任, 事务所出具虚假报告给股东带来的损失是事务所本身资产远不能补偿的。事务所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权衡, 往往选择了收益。作为一个可以审查企业资产, 出具审

摘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是保证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国家宏观调控失误、导致国家税收减少、致使微观风险剧增、致使国家的经济监督失效、损害了会计的“公正”的形象;为此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 保护其的合法权利、健全国家法律, 完善会计体系、对会计师进行培训、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治理

参考文献

[1]张愈强.会计失真的经济学分析[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05.

[2]周慧玲.企业会计失真的治理策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05.

[3]李莉.会计失真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07, (3) .

[4]王文涛.会计失真的思考[J].经济师, 2007, (6) .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对策思考 篇8

(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及表现

会计信息失真指会计信息对它的使用者而言失去了真实客观性, 它可以分为主观会计信息失真和客观会计信息失真。客观会计信息失真指由物价指数变动、币值变动、会计原则之间不协调导致主观方法介入等客观因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一般说来, 会计人员无意识的失误也被称为客观的会计信息失真, 它是无法避免的。主观会计信息失真是相关人员由于利益驱使而人为制造的会计信息失真。这就是通常人们比较关注的会计信息失真, 本文所讨论的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主观会计信息失真。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 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个别会计人员挪用公款、贪污公款等现象, 而是以法人为主体的集体行为为主。单位负责人胁迫或诱使会计人员做假账、假表, 玩数字游戏, “变通”处理经济业务, 有的甚至串通注册会计师做假审计报告。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偶然的, 而是多个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必须从主体角度分析其原因, 才能更好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的主体方面原因主要有:

1. 政府原因。

(1) 政策制定方面的原因。政府以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 鼓励部分产业、行业、企业优先发展, 势必无益于形成良好的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例如政府对三资企业的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必然迫使另外一些企业降低价格从而减少了企业利润甚至丧失企业竞争优势, 他们转而寻求会计造假来维持生计、扩大利润。 (2) 会计制度制定方面的原因。政府可以说是我国会计制度制定的唯一主体, 它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制定会计制度往往过多考虑自身利益, 例如争取更多税收、实现产业升级等,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其他主体的利益。这种由政府单一制定的会计制度必然是不完善的, 因此其他利益主体弄虚作假以维护自身利益状况再所难免。 (3) 政府的保护伞作用。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切断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在政府的保护下, 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会计造假来达到其偷税漏税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虚报资产、利润等手段来粉饰地方政府业绩或者转移国有资产。 (4) 政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些政府人员放松了对新《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对已经存在的会计工作不规范甚至会计造假视而不见;另一方面, 政府与其他国家机关如财政、税务、统计、审计等部门协调不力, 从而导致了信息闭塞和滞后, 妨碍了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5) 政府参与造假。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一些献礼工程指使或强迫会计单位造假。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机制, 国家和社会未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因而问题相当严重。

2. 单位负责人原因。

从主观上看: (1) 动机不良。单位负责人往往授意或暗示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信息来实现其不良动机。这些动机主要包括: (1) 出于筹资的目的。一个财务状况不佳的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包装其财务报告提供不实信息来“圈钱”。地方企业为了赢得政府支持或获得银行贷款, 往往也会夸大业绩。 (2) 意图偷税漏税。单位负责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往往会提供虚假的纳税申报, 隐瞒企业和自身的收入。 (3) 减少信息披露成本。披露会计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更重要的是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披露可能给公司带来致命打击。因此单位负责人出于减少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 在信息披露问题上往往采取消极的态度。 (4) “官场情节”。有极少数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 的单位负责人为了粉饰业绩、制造政绩而指使会计人员造假。 (2) 两类意识不强。 (1) 法律意识不强。一些企业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 存在账外设账, 私设“小金库”等行为, 充分暴露了法律意识的薄弱。 (2) 依法纳税意识不强。部分单位负责人依然把纳税看成是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盘剥”, 而未看到税收是“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和税收为企业建立良好宏观经济环境的作用, 因而没有树立“依法纳税光荣”的思想。 (3) 作为所有者的单位负责人与经营者关系不顺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经营者大都希望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而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则由经营者聘请, 这使得所有者在获取会计信息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使经营者有了做假账的可能性。

3. 会计人员原因。

主要是指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素质不高。一方面, 部分单位存在任人唯亲的情况, 使得部分滥竽充数者混迹于会计队伍之中;另一方面, 在“会计热”的影响下, 众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办会计专业, 扩招会计专业学生, 而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均是有限的, 这种情况必然造成学校的教育产品———会计人员的知识素质不高。 (2) 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一般说来,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同会计信息质量成正比。然而在现实中, 因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十分普遍。 (3) 业务素质不高。一方面, 在一些会计基础薄弱的单位, 会计人员的业务量太少, 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另一方面, 部分单位忽视了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新的会计知识和会计处理方法得不到传授和应用,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自然很难提高。 (4) 法律素质不高。在一些低学历上岗甚至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中,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懂经济法等会计相关法律的“法盲”;在业务素质较好的会计人员中也存在知法犯法的情况。 (5) 会计人员从业环境来看, 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强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会计人员的工资、前途完全掌握在企业经营者手中, 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4. 中介机构原因。

目前,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履行监督职能的社会中介机构, 但其应发挥的“经济警察”作用却不尽如人意。 (1) 经济利益驱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了招揽顾客, 一些中介机构不得不答应客户的不正当要求, 出具不实财务报告。 (2) 执业人员素质总体偏低。首先表现在专业素质上。我国注册会计师总数不到8万人, 对众多仅仅通过五门考试而未在基层工作过的注册会计师而言, 其专业素质特别值得怀疑。其次表现在道德素质上。一些执业人员违背道德、诚信原则采取金钱贿赂、作弊等手段来赢得市场。 (3) 中介机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机制比较薄弱, 不能保证职业行为准则有效实施。

本文从以上四个主体的角度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当然, 还存在其他能够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例如经营者原因、会计信息使用者 (如投资者) 水平限制等原因, 这些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 会计信息失真误导国家的宏观调控。

会计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数据。会计信息失真会误导国家在宏观调控上决策的失误。比如目前普遍的虚增利润, 就会导致国民收入超量分配等不良后果。同时, 会计信息失真掩盖了许多经济问题, 国家不能及时制定解决政策, 一旦问题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

2. 会计信息失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虚增成本, 多列费用, 截留收入是企业惯用的偷税漏税手段, 因为虚假的会计信息, 国家每年损失巨额的税收收入, 不利于国家以税收为手段调节收入分配, 也阻碍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3. 会计信息失真导致资源浪费, 信用危机。

虚增利润, 粉饰业绩, 把投资投入问题企业, 导致了银行、广大投资者与股民的巨额损失, 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 也导致了信用危机。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使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得不到资金, 延缓了它们的发展。

4. 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弱化了其竞争能力。

企业正常经营需要对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才能知道公司的现状, 对公司的财务分析建立在对公司会计资料分析基础上。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导致失真的分析结果, 企业以其作为经营决策的参考无疑是危险的。失真的会计信息成为企业账目上的漏洞, 例如少列费用, 虚列资产, 导致企业对自身的错误估计, 外强中干, 不堪一击。这就不难解释近年来一些金融企业纷纷破产、倒闭。

二、实行会计委派制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一) 会计委派制度来源于基层实践, 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当前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

我国正处在新旧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备, 社会监督体系尚不健全, 必然会在社会经济中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导致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管理失控, 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一些单位领导人干扰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权, 授意、指使、强令篡改会计数据, 转移国有资产, 偷逃税收, 甚至贪污贿赂, 侵吞公款;会计人员“站得住的顶不住, 顶得住的站不住”的现象仍然存在等。从实际情况看, 实行会计委派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益尝试, 效果也比较明显,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会计委派, 解决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 增强了责任心, 有利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二是通过会计委派, 实现了单位行政领导权与会计监督权的分离和制约, 保障了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 但监督机制不健全, 尤其是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下单位会计监督难以发挥有效作用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为此, 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就势在必行。从一些单位试点的情况看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三是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 对会计人员集中委派, 将各单位财政性资金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的账户上, 有利于对财政资金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四是加强了国有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 实行会计委派制能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避免或减少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

会计监督是否有效, 关键在于会计人员的独立性。所谓独立性包括经济上的独立和工作上的独立, 即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能够不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和支配。如果缺乏这种独立性, 则会计监督就会形同虚设, 而实行会计委派制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会计委派制没有固定模式, 可依各自的实际情况、受委派单位的性质、特点采用不同的委派方法。委派制既可以将委派人员纳入财政部门直接管理, 又可以将委派人员编制控制在财政部门, 其它方面均在原单位, 工作上接受财政部门监督的间接管理;或是将委派人员的编制、人事关系留在原单位, 其工资性经济收入纳入财政部门统一发放, 不参与原单位的任何经济分配, 接受财政部门和受委派单位的双重领导和监督等。会计人员解除了受委派单位的依附关系, 能排除干扰, 消除顾虑, 行使会计法赋予的权利, 与违反财经纪律, 不符合财务制度的人和事作坚决的斗争。

(三) 实行会计委派制有利于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实行会计委派制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监督微观经济主体依法进行运作, 规范经济运行秩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上级财务部门根据《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职责任务、职业纪律、职业道德等原则性要求进行跟踪服务和监督, 对于在会计工作中不能正确履行职责, 造成会计基础工作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 要追求会计人员的责任, 不称职的要坚决调离或解聘。对那些敢于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作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要给予奖励, 包括对委派会计的表彰、提拔、晋级等。同时要对委派会计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并且有计划的实施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根据接受教育的情况, 作为委派的主要依据, 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 促进会计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同时, 实行会计委派制, 通过对会计人员的监督, 有利于形成会计人员自我约束机制。

(四) 会计委派制对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实行会计委派制, 对委派会计多采用招聘、考试选拔等形式竞争上岗, 这就有效避免了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低、业务水平不高导致的记账不规范、账务处理混乱、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等现象发生。一是要加强对委派会计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使会计人员增强道德自律意识, 增强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 保持职业良知。明确委派会计的权利, 坚持原则切实履行对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明确委派会计的职责, 防止借实施监督之名, 发生凌驾于单位领导之上, 干涉单位正常工作的现象。二是要加强对委派会计的业务培训, 不断更新、充实业务知识。三是要建立、健全对会计结算中心和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 制订《会计结算中心人员岗位职责》等各种规章制度, 引入竞争机制, 打破会计身份与会计岗位终身制, 建立会计人员轮岗制度。

(五) 会计委派制是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财政改革的保证

各行政事业单位纳入会计集中核算后, 会计人员由上级委派, 政府采购资金可以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 资金直达供应商, 减少中间环节, 克服回扣等问题, 加快了资金周转, 既保证了专款专用, 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清理、撤销各单位所有在银行账户, 由会计核算中心开设统一账户, 能保证收缴分离、罚缴分离、各项资金按性质合理分流, 预算内收入进金库, 预算外收入进专户;各单位不能直接收款, 这能防止了收支不入账、应缴不缴、坐支挪用、体外循环等现象发生。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就是要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 即政府的会计主管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以资产所有者身份, 委派会计人员代表政府或企业产权所有者监督其所属单位资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制度。会计委派制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统管统派, 使会计人员能更好地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人员的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工资福利待遇等均由政府部门或产权所有者负责。实践证明, 会计委派制有利于加强会计监督, 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 维护财经法纪, 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完善会计委派制, 规范委派会计的管理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 健全会计委派制度

为更好的发挥会计委派制这一机制的作用加强委派会计人员的后续管理尤为重要, 否则会计委派只能流于形式。会计委派并非是灵丹妙药, 为切实巩固改革成果, 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并从制度上给予保证。目前实行会计委派制试点应加强如下方面的管理: (1) 建立委派会计提拔任用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委派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明确责任建立起灵活高效的优胜劣汰用人激励机制。 (2) 实行委派会计定期培训制。 (3) 加强制度建设使会计委派管理更加有章可循;建立健全会计稽核取签制度, 加强财务监督;实行财务会计报造制度和会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4) 明确界定委派人员的权力与责任, 从制度上保证派出人员深入企业的各个环节有机会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 从待遇上消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优, 从激励机制上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从法律责任上划分监督人员的责任与经营者的责任, 使责权利相匹配。 (5) 建立外部监督体系, 外部监督体系是有效的评价手段。通过制度的建设、完善和全面的综合治理后, 会计委派制度的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 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委派制是会计人员管理制的一种形式, 它要求各级财政部门或专门机构对会计人员实行直接管理, 进行统管统派, 从而实现调控的会计管理制度。防止会计信息失真除了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外, 还需要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转变政府职能, 实行政企分开。

政府在制定政策、制定会计制度等方面容易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因此, 现代企业制度应由市场进行调节, 政府决不过多干预;政府部门在制定会计制度时应考虑多方利益, 实现公平合理。还应该深入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政企分开, 从制度上根治会计造假现象。

2. 对经营者实行激励机制及约束机制。

实行激励政策使经营者利益与所有者利益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避免经营者利益驱动或仅为表面风光而干预会计信息,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权利, 形成对经营者有效监督。国有企业经营者应实行竞争上岗, 会计部门、董事会、监事会对其进行监督, 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决定其去留。会计委派制不失为一项对经营者进行约束监督的好办法, 但要注意划分企业经营者与下派会计人员的职责, 保证会计人员拥有与其职责对等的权力, 避免被其所派去的企业架空。

3. 加强中介机构管理, 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

一要加强中介机构本身的社会监督。这不仅包括加强财政、审计、税收等部门对中介机构的监督, 也包括建立举报制度, 广泛搜集造假信息、造假证据, 使中介机构的造假行为暴露无遗。二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组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建设。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自身建设还不完善, 专职人员少, 应须加快其建设的步伐。三要改革中介机构的挂靠制度, 减少中介机构对政府部门的依赖, 使其真正独立自主, 以更好的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四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管理, 探索注册会计师的后继教育方案, 不断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使其真正发挥社会审计的作用。

4. 促进相关主体认真学习, 提高其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

素质不高是众多主体进行造假的主要原因,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进:一要继续实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对会计人员的年检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落到实处, 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继教育, 着重介绍新的会计知识和会计处理方法, 提倡良好的职业道德。二要加强学习并全面贯彻和实施新《会计法》。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单位负责人、企业管理者、注册会计师还是一般会计人员, 都要认真学习掌握新《会计法》, 提高法律素质, 做到懂法守法。

5. 加大会计违法打击力度, 提高其造假成本从而减少其预期收益。

会计造假者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由于会计造假的风险成本远小于其风险收益, 他们为了经济利益常常铤而走险。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打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扩大查处范围。执法部门不应满足于小范围的抽查, 要全面有重点的调查, 及时发现问题。二是加大查处力度。该进行罚款的, 严格按照新《会计法》执行;涉嫌犯罪的, 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追究单位负责人、总会计师等人的行政责任不能流于形式, 真正起到惩罚教育的作用。三是建立公告制度。对违法的单位、个人应在重要的报刊、网站上予以公告, 对其曝光, 促其改正。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危害 篇9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原因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政府或企业没有建立或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无法监督、控制具体业务交易、操作;二是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价方式往往以权责发生制下的营业利润作参考, 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值得榷商;三是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掌握的会计信息不同, 一些经营者为维护自身利益, 往往只披露一部分或完全不披露负面信息;四是激励与约束机制实施不力或名存实亡, 致使经营者和其他股东容易发生利益冲突;五是会计工作中对成本费用的预算常以假定、预付等方式进行, 在短期内难以有效或查证。这些因素会导致各种不当行为的存在,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及危害

1.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失真情况严重, 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的事件屡屡曝光, 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凭证失真。一些企业或个人联合起来假报虚报, 甚至无中生有, 致使会计凭证不能作为记录经济活动、明确经济责任和进行会计监督的依据, 这种违反票据法的行为, 会造成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同步失真;二是会计账簿失真。会计账簿需要反应企业、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 但在操作时会出现不按权责发生制、真实性原则处理业务, 如将应该处理的待处理财产损益长期挂帐, 应该记入当期损益的支出少入账或不入账等等, 致使无法分类、序时地全面记录经济业务事项;三是会计报表失真。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处理高难度的现金流量表、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时, 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一是误导经济行为。政府或企业的财政收支预算通常会结合参考上、下两年的收支情况, 如果信息失真, 会致使预算编制有偏差, 影响国家和企业的宏观调控失控、社会资产配置及有效流动、产业结构优化等, 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二是损害各方利益。会计信息失真会影响领导层的投资决策, 损害政府、人民群众及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利益, 造成投资信心不足, 影响商场经济正常运转, 甚至造成大量死账、呆账, 形成金融风险和债务纠纷, 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三是诱发经济犯罪。会计信息失真容易滋生管理上的混乱, 使不法分子有机可趁, 引发贪污和腐败现象, 致使政府和企业内部存在不稳定因素。如会计票据造假、搞两本账、偷逃国家税收等, 或歪曲会计信息, 使非法集资合法化, 从而挪用集资款或捞取外快。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防治对策

1. 健全法律法规, 强化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的会计法律法规, 并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地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才能使会计人员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让各项会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做到真正的维护政府及企业各方的经济利益。

2.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个人素质。

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培养主要指:一是提高会计业务素质, 业务人员时必须拥有专业的合格证件和会计技能, 了解国家政策法规及企业、市场经济现状;二是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树立严谨、认真的职业责任感, 遵纪守法, 自觉维护政府及企业的利益。做到这些, 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自然也会得到加强。

3. 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信息质量。

政府及企业单位应该认真贯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两则”、“两制”要求, 明确会计人员的责任和权利, 并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岗位、核算、监督、奖惩等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这样利于企业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能够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的责任感,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管理及质量。

4. 保障职责权益, 提高薪资待遇。

政府及企业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地位、薪资待遇, 以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 通过优化会计人员人事、劳动及工资管理体制, 使会计人员的职位分工既细且严, 以及制定激励及考核制度, 每季度或年份进行考核、调换。通过保障其职责权益和工作热情, 达到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直接目的。

5. 加快电化建设, 增强工作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会计软件的普及和使用, 加强、完善电算化建设已经成为提高政府和企业会计工作的有力保证。大部分会计软件具有处理速度快、操作性强、简单易懂的特点, 能够与其他部门及外部信息有机融合在一起, 利于迅速地进行信息连接、交流、处理和传输, 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真实性。

四、结束语

会计信息的具体原因十分复杂, 必须结合多种措施进行防范, 需要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 完善监督和管理体制, 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培养, 协调政府及企业各个部门相互协调, 齐抓共管, 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真实可靠的信息环境。

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刘琰兴.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防治对策[J].大众商务, 2009 (22) .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篇10

1.1 会计失真案例分析

以上市公司为例,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违反了会计一般原则中的客观性原则, 即不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作为依据, 不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材料失真。一些企业受利益驱使, 不惜冒险对会计核算材料造假。某股份公司是一家农业上市公司, 为了骗取上市资格, 它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仿造有关证件, 虚增无形资产 (土地使用权1100万元;伪造公司及下属企业三个银行帐户。2010年12月的银行对帐单.共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 占公司财务报告中银行存款总额的62%, 骗取了上市资格。成本失真。在2012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中, 发现一家ST公司继2011巨额亏损后, 在2012扭亏无望时索性对应收款项及对外担保等计提巨额坏帐准备, 管理费用增至27多亿元, 达到2011年同期数的8倍, 使得公司2012发生巨额亏损.制作了虚假的上市申报资料.骗取了上市资格。往来款项失真。在上市公司帐面上.存在许多已确认收不回来的债权或付不出去的债务处于长期挂帐, 悬而不决状态, 但事实上却已不复存在, 武汉市发现一家上市公司长达四年没有进行财产盘点与清理对帐。据统计, 60%以上的上市公司往来帐户不清。资产计价失真。ST黄河科技存货成本高于市价49, 6.82万元, 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佛山兴华长期股权投资顺德泰安家用电器厂已停产, 应收款项合计1103.97万元, 应作为投资减值及坏账处理, 但公司未作处理;西藏明珠对北海恒峰实业发展公司占有表决权资本的60%投资。

截止至2015年10月止, 以上海二中院为例, 共受理与某企业相关案件26件, 涉及标的8.5亿元, 蒸发了大量贷款。造成国家巨额损失的主要原因便是会计信息的造假。

1.2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 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一个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必须依靠资金和市场。上市公司为了能够在资本市场筹集必要的资金, 往往将其财务状况和盈利情况信息向公开市场的投资人提供, 从而吸引市场上的潜在的投资者。而显然, 普通投资者难以对每一个企业的生产情况有清楚的了解, 所以, 必须依靠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报告信息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了解。当一个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布会计报告, 所有的报表使用人就能够结合报表所反映的信息来进行决策。所以, 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是所发布的会计报表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出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因此我们可以把企业会计信息视为准公共产品, 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必须做到真实可信。否则很容易导致公司收入、利润虚增, 财政虚收, 企业资产流失。

(2) 助长社会腐败:如果发生会计信息失真, 不管企业是故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 均能够造成管理混乱, 出现漏洞, 从而为不法分子带来机会。账实不清, 不法分子可以混水摸鱼;而企业收入不报, 或者企业成本不实截留利润, 就能够给贪污范分子创造机会;企业如果伪造凭证, 虚报冒领, 极容易滋生社会腐败。

(3) 造成会计行业危机:对于会计信息, 政府部门重视其税收和征缴, 企业的债权人则重视债权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 普通的投资人则重视资产是否保值, 而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 则可以影响会计行业的信誉。假若出现了虚假的会计信息, 人们就会对会计失去信心。

2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2.1 经济利益原因

首先, 少数企业经营者出于取悦主管的目的, 以及应付考核的目的等, 令企业财务人员弄虚作假, 造成国家利益受损。其次, 少数企业管理者顶着保护企业利益的幌子, 损害国家利益, 违反会计制度, 谋取私利。第三, 少数政府违反经济法规, 为企业制定过重的考核指标。第四, 部分会计从业者出于个人利益, 在上级领导的指使下提供虚假信息。

2.2 法制观念原因

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没能树立明确的法制观念, 对财会工作过于轻视, 有法不依。在管理工作中, 无视法律, 认为权就是法, 命令会计人员按照领导的意图处理会计信息求。一个企业会计人员, 假若违反领导的意图, 便会被坐上冷板凳, 甚至被调离工作岗位, 在这种情况下, 不少财会人员只能按照领导的要求处理业务, 这是会计信息造假的又一原因。

2.3 缺乏有效监督

企业领导拥有本企业的财政权, 但这种制度也存在副作用, 那就是领导手中财权过大, 缺乏群众监督, 难以发挥企业其他领导的集体决策权。如果企业领导出于自身目的, 授意指使企业的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信息, 便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使国家经济严重受损。

2.4 职业道德原因

不得不说, 我国不少会计人员的素质存在问题,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是其中表现最突出的。一些会计人员没能具备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安于现状, 在日常处理业务过程中, 在领导面前没能坚持原则, 也无法公平对待利益各方, 通过作假账使国家利益被损害;许多会计从业者不具备法律意识荣辱观念, 无法做到依法办事, 也没有胆量行使自己的神圣职责, 无法做到知情报告;还有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因为利益的驱动, 向公众提供虚假的资产评估信息。另外, 企业的会计人员比例不平衡, 具备专业知识的会计人员远远不够, 不少新从业的会计人员没能受过非常专业系统的培训, 而年龄大的从业者则知识老化, 无法熟练面对新业务。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危害 篇11

【关键词】 网络会计 信息失真 风险防范 对策

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为基础,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构成企业信息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共享和流通,实施远程操作以及进行事中的动态会计核算、分析、控制和监督,是一种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但同时增加了网络安全隐患.

1.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主要表现为技术风险、理论风险、业务风险和管理风险四个方面。

1.1技术风险

网络会计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是在遵循一定的信息交换协议,以足够的安全技术为保障,以一定的计算机硬件为支撑,在相应的软件管理下在网络中流通、存储和处理,并最终以人们需要的形式变现出来。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安全性成为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技术风险。

1.1.1计算机网络中软硬件的脆弱性。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网络设备和对应的软件组成。计算机网络中硬件配置不当或硬件故障,会影响网络信息的流通,严重时会导致网络瘫痪,威胁传输的信息的完整性,甚至使信息丢失,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软件本身鲁棒性不足和软件缺陷、财务软件相对滞后于财务制度,也使网络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可能。

1.1.2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的影响。网络会计依据的是Internet/Intranet体系使用的TCP/IP开放式协议,信息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计算机黑客利用网络的漏洞,采用线路监听、信息截获、口令试探、身份仿冒和插入假信息等手段,对信息安全的各个层面进行攻击,网络会计信息将面临被截取、****、仿冒和破坏的风险。而且,在网络的环境下,只要有不法之徒想窃取、截获和破坏信息,当数据通过线路传输时,可以很容易实现。

1.1.3数据加密等安全技术的安全性的影响。在网络上传输的会计信息使用一定的加密算法,以密文的形式进行传输;为了鉴别源点、防抵赖常在信息中插入发送、接受方信息和发送时间等信息,采用数字签名技术;为了保证信息的正常识别,使用一定的传输协议。这些技术的采用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安全是相对的,这些算法和协议的安全缺陷反过来又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潜在风险。

1.1.4信息污染。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量无序信息和网络垃圾占据了宝贵的网络资源,加重了网络的负担,影响了网络会计信息的传输效率,严重时诱发网络广播风暴。这些信息污染如同工业污染一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1.2理论风险。目前,基于网络的会计系统的构建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网络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存在很多局限性,传统会计理论不适用于网络实际,迫切需要作出相应的变更。这成为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风险。

1.2.1会计目标变更。在网络条件下,会计信息可以在网上披露,可以以现行市价计量属性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可以以现金流动信息代替单一的盈利数字,更重视交易与事项的经济实质,选定不同的需求对象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从而满足不同使用者使用网络获取所需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信息需求方和信息供给方的理解差异、信息披露和获取时间的差异等无疑会带来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1.2.2会计基本前提变更。在网络条件下,虚拟企业无资金、人员,只有名称和订单,而且以交易作为生存期,分和迅速,从而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造成会计主体认定困难,会计核算的空间处于模糊状态。同时,需要将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使用面临解散假设替代持续经营假设,使用货币和非货币信息如企业创新能力、客户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和虚拟企业的创新速度等全面反映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会计基本前提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计量标准的模糊和不准确性。

1.2.3会计要素变更。传统的会计理论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虚拟企业以通信等信息技术和声誉为物质基础,资本和固定资产的比例较低,人力资本和知识储备是其最重要的资产,是企业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如何衡量企业的人力和知识价值,同时在报表中为使用者利用并反映出来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2.4会计原则、程序和处理方法变更。由于虚拟企业的生存期短、只有一个会计期间,传统的会计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失去存在的基础,有必要以现行价值、可变现价值取代历史成本价值,以收付实现制替代权责发生制。而且,由于交易无纸化,交易信息网络传递,信息的输入到报表的生成是同步的,大大减少了人工干预,处理程序得到简化,也使会计信息失真风险性增大。

1.3业务风险。网络会计的实施需要大批既熟谙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财会知识,又同时掌握商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人才,财会人员在会计方法选择、会计信息披露、网络技术、会计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等方方面面面临遵守和选择的问题,因此,财会人员的专业和道德水准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风险来源。

1.4管理风险。在网络条件下,由于信息来源复杂、接触信息的部门和人员增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显然不能符合要求,相关的制度和管理体系需要作出调整。同时,管理层对软件开发的管理、相关技术方案的选择、各种信息使用权限的划分,客观上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成因。

2.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对策

为克服网络会计的风险,建立和完善构筑涵盖技术、法律及人才等措施的保障體系是当务之急。

2.1在技术层面上,应当制定计算机机房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加强软、硬件维护,强化技术安全 ,防止计算机出现故障导致信息丢失。

2.2在网络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构建方面:

2.2.1确立网络会计核算前提。实施相对开放的会计主体假设,进一步扩大会计确认的范围,增强信息的相关性;将会计分期假设并入持续经营假设,不同时点的财务状况和不同时期的经营成果实时生成,提高决策的有用性;采用多样化的计量手段,全面反映货币和非货币、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提高信息的完整性。

2.2.2完善会计公认原则。采用公允价值、现行价值和历史价值并存,客观确认公司资产的拥有和控制情况;确定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范围,实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2.3开展远程审计、实施实时多方监督。审计人员利用网络,随时随地调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实施网络在线审计,大大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管理人员也可以随时多方调用会计信息,进行监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2.3法律政策层面上,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商务法规,以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支付及核算行为;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会计信息管理、财务报告披露的法规、准则,具体规定企业网上披露的义务与责任、网络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要求、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等,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防范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网络条件下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更加隐秘,风险成因更加复杂,只有认真分析其来源,有针对性的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小会计失真的风险,把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危害 篇12

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将与公司营运、财务绩效等相关信息, 向投资者作即时而适当的披露。一般而言, 加强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不但可以维护投资者的权利, 进一步更可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意愿。自从国内外爆发众多危机及会计丑闻后, 人们不断地质疑会计信息不够真实, 不能反映公司经济实质, 致使众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将资金投入财务危机公司而遭受重大损失, 对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危害问题越来越重视

具体而言, 会计信息失真将带来如下危害。一是导致税收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企业歪曲会计信息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 但其结果都是将原本属于国家或集体或企业的资产据为小集体或个人所有。如某些企业在会计报表上虚增支出, 多列费用, 少列收入, 隐瞒利润, 以逃避税收;而某些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 经营者通过不实估价, 压低国有资产价值, 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二是危害会计人员自身.会计人员如果不能如实提供会计信息, 轻者不得从事会计职业, 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 2001年8月初, 银广厦通过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 虚构收入和利润, 为其出具失实的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资格及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被吊销, 签字的两名注册会计师被严惩就是其中例子之一。三是减弱了投资者的信任度。对于投资者而言, 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过审计的会计报表, 而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例如, 安然公司破产案也让公司员工和股票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 为其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也付出了几十亿美元的代价。

二、提升会计信息与信息系统的制作与构建质量

(一) 会计信息制作的标准

首先是会计信息必须是相关 (relevant) 且忠实呈现 (faithful representation) 的。会计信息若具“相关”与“忠实呈现”的特质时, 将有助于利益相关者作出与组织相关的决策。“相关”这个特质为:拥有相关性的信息可以协助使用者评估该组织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交易的绩效, 并进而预测该组织未来的价值, 或是经由这些信息更正他们之前对该组织的评估。而及时的具相关性的信息提供, 可以帮助使用者及时根据信息作出回应。所谓”忠实呈现”指的是信息必须要具备能被验证、中性以及完整等性质。良好的会计信息也需具备“可供比较”以及”可被了解”的能力。“可供比较”同时涵盖了“一致性”的特质。”可供比较”的意义是让使用者可以判别两组经济现象的异同之处, 进而增进使用者在资源配置上的选择使用能力。而“一致性”指的则是利用相同的会计准则与程序制作会计信息, 这个相同的准则应该同时适用于不同期间或是不同组织之间。采取”一致性”是手段, 目的是让采取该原则制作出来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达成“可供比较”的目的。另外”可被了解”指的则是会计信息的信息应该能让具基本知识的使用者清楚理解该信息的内涵。通过加强财务信息的分类、突出特征以及清楚明白地呈现等手法, 可以加强信息的“可被了解”性。

(二) 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及监督工作的信息系统

这种完善需确保信息系统可提供各种管理数据, 以作为分析解释的依据, 并作为决策的参考。计划的执行需要持续及动态的控制, 而管理控制有赖健全财务及会计制度系统, 将企业营运活动加以记录分类汇总, 从而产生足以公允表达企业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的信息, 以帮助会计监督人员通过有效的数字信息开展自身工作。为使会计监督人员对行动及决策产生真正效应, 信息的编制者应了解当前组织财务面对的问题, 以设计提供良好品质的信息。一般言之, 优良财务及会计信息涵盖如下内容:合适的组织结构及可控制性;包含例外管理原则;在特定的期间内按规定有序编制;适应会计监督人员的需要;简单、易懂的提供重要财务信息;正确且能说明重大的差异;迅速及适时的编制与表达;具有建设性。

三、提升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水平

(一) 基于目标与层次提升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督的基础理念创新

由于我国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监督提出“四个提升”:一要提升监督目标的层次和水平, 二要提升监督内容的层次和水平, 三要提升反映问题的层次和水平, 四要提升监督建议的层次和水平。故会计监督相关标准协会正在积极推动会计监督工作全面转型, 即由会计监督为主, 逐步转变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监督为主。因此, 企业会计监督适应转型要求, 不断更新理念和思路:在会计监督的总体目标和内容上, 应进一步注重严格财务收支合规性监督, 强化企业控制力和企业执行力的监督, 强化管理和效益监督;同时进一步扩大事前风险防范、事中程序控制的力度, 实现事后监督逐步向事前、事中监督的转变。同时, 确实加强会计监督的计划管理、质量控制和监督成果的综合利用与分析。

(二) 完善会计监督人员的能力

一是会计监督人员培育课程的规划宜以“超然独立与积极态度”为优先依序进行。“超然独立与积极态度”在专业能力中的重要程度居于第一位。因此, 相关培训机构必须提供企业所需的会计监督人才, 而其课程规划宜以“超然独立与积极态度”的具体发展为优先, 进而扩展到其他能力领域, 依序进行, 以促进企业会计监督人员的专业发展。二是会计监督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宜强调“熟悉各单位作业流程”及“抗拒诱惑、秉公执行查核”等能力。了解企业各相关单位的内部作业流程, 并且即使与受查者有相当的交情, 依旧会秉公执行查核作业, 并有能力排除外在的干涉、压力与诱惑, 且能坦然自处等能力是最重要的三项能力。基本上, 会计监督是针对企业内部所有单位进行内部控制流程作查核, 以确保企业营运的有效性, 替组织内的员工、组织外的投资人及利益相关者服务, 合理保证企业的合法及有效率的经营。因此, 完善会计监督人员“熟悉各单位作业流程”及“抗拒诱惑、秉公执行查核”等能力均有助于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推动。

参考文献

[1]崔长海.再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止[J].商场现代化, 2007 (30) .

上一篇:校园大型活动论文下一篇:脊髓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