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信息技术期末考试

2024-08-11

高一信息技术期末考试(精选8篇)

高一信息技术期末考试 篇1

高一信息技术期末考试总结

(2007—2008第一学期)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任课班级18个班,每周每班一课时,具体课时分布在第四节、第八节、晚自习第一节和晚自习第二节,本学期教材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唯一的必修教材,针对具体教材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二大阶段划分,本学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巩固和强化,下学期对操作技能和差生进行重点培养。

一、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简要分析如下: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点分布于教材第一章;

2、网络操作技能,知识点分布于教材第二章:

(1)学会使用常见搜索引擎搜集我们所需的信息;

(2)会对网上搜索到的信息加以保存;

(3)会使用免费电子邮箱,到到迅速传递信息的目的;

(4)在使用中逐步强化学生的获取信息技能;

3、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知识点在第三章渗透:

(1)了解简单的VB程序编写过程;

(2)熟悉编程过程中对象“属性”和“方法”的应用和作用;

(3)了解VB编程的详细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培养;

4、办公软件的工作辅助作用,技能涵盖于教材第四章:

(1)文字录入及效果处理,达到学生对字处理软件的熟练应用;

(2)文字段落和版面处理,让学生熟练字处理软件的排版,辐射学生对美感的培养;

(3)数据处理软件应用,让学生掌握简单等等差数列和简单函数的应用,为日常生活中数据信息的处理所简化工作量;

二、针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点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信息技术期末考试,具体考试策略阐述如下:

1、考试方式:

网络在线考试,学生进入考试系统注册后,随机调出试题答题,交卷后便可产生成绩,并同时回传成绩给教师机;

2、计分方式:

(1)学生在考试系统内可最多考试次数为10次,即可产生10个成绩;

(2)该考生的成绩为所有考试成绩的平均分;

(3)超过有限考试次数和成绩异常的学生须进行重考;

(4)平时缺席学生扣5分,平时课堂作业完成者加10分;

3、考前练习:

考试前两周和考试当堂,教师对考试系统向学生介绍并加演示;

4、考试注意事项:

(1)考试中见意学生慎重交卷;

(2)每套试题答题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以备成绩异常重考;

(3)每个考生最大考试次数为10次;

(4)试题页故障,教师反复巡试,加以即时修正;

(5)对“困难”生加以帮助(注册及试题调用);

三、本次考试虽已顺利结束,但存在以下弊端:

(1)耗时过长,部分学生多次考试仍无成绩;

(2)部分考生有代替做题现象;

(3)部分考生对考试系统仍不太熟悉,调用试题耗时过长;

(4)考试系统存在严重的缺陷;

本学期信息技术考试已结束,分析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我将在下学期在不足之加以完善,将成功之处记录在案,以备以后学习借签。

任课年级:高 一

任课教师:潘 超

时间:2008年1月10日

高一信息技术期末考试 篇2

2014 年12 月, 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1], 其中指出考生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 (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 等7 门设有加试题的高考科目中, 选择3 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简称为“7 选3”高考模式。新高考模式下, 信息技术的学科地位和考试形式发生显著变化:学科地位由原来的学考变成现在的高考科目, 由原来的副科变成现在的主课, 学科地位提升至主课范畴。信息技术考试形式由原来的无纸化上机考试变成现在的纸笔考试。学科地位与考试评价方式的变化, 对信息技术现行教学策略提出挑战。

2016 年1 月, 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对我市五所普高高二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期末统测。信息技术统计的满分是35 分。考试的题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考试基本情况如下表1 所示:

表1 数据显示, 五所普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差异显著。通过调查各校授课的信息技术教师, 了解到各校开设信息技术时间不统一, 导致信息技术进度不统一, 考试总体不理想。通过每小题得分率分析 (如表2) , 导致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因素是忽视知识整体性, 教学内容碎片化;不重视概念教学, 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深入;上机操作体验不足, 观察不够仔细, 缺乏技术思想理解;审题不仔细, 书写不规范。

如何在笔试模式下开展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实现上机操作向笔试思维能力的有效过渡, 提高学生笔试作答能力,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主导转变的有效性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 要求教师区分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 合理控制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难度, 大力促进学生有选择、有个性地发展。学校采取“选课走班制”, 打破原有“行政班”, 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比较原来“行政班”信息技术教学, “选课走班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7 选3”模式下, 我校信息技术课制定了技术“走班制度”, 分成选考A班类, 学考B班类。分别确定座位表, 任命班长 (负责点名, 上课纪律) 、学习委员 (汇总作业, 传递信息) 、各班小组长 (收发作业) , 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学科期末总体评价。

“以学生为本,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教学场地灵活切换, 以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因此采取上机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将计算机教室与普通教室结合进行教学, 即针对具体教学内容, 选择计算机教室还是普通教室, 例如:进制数转化、计算机编码原理、ASCII编码、汉字编码、存储量的计算、颜色的表示方法等偏理论教学内容, 适合采用普通教室。笔者认为, 结合多媒体投影仪, 板书讲授,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避免学生注意力转移在计算机上,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反, 对于涉及软件操作体验与问题解决情境设置, 教学场地选择计算机教室展开, 培养学生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高考模式下, 将过度依赖上机操作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 应重视概念教学, 理解技术背后的技术原理,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教师演示, 任务驱动, 学生跟练”的机房教学模式, 运用教学软件“点这里”、“点那里”等口语式操作示范都需要转变。在纸笔模式下, 对知识和原理深度剖析, 多问“为什么”, 比如:为什么图层没有显示出来?为什么控制动画的按钮没有作用?通过分析2015 年10 月的浙江省第一次“7 选3”技术试卷, 试卷的题型与考查内容倾向于这些“为什么”, 更加注重学生对操作性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纸笔形式下, 学生失去软件自动化帮助功能, 不能在答题过程中不断尝试与修正机会, 比如:以往上机考试中, Flash添加动作命令可以运用“脚本助手”, 即使在不是很清楚脚本动作命令语法格式的情况下也能轻松书写正确动作命令;而现在的笔试中, 需要学生完整书写动作命令, 分清动作命令添加对象是“帧”还是“按钮”, 鼠标触发事件是什么。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采取黑板板书, 动作命令语法及书写格式, 要求学生在Flash软件设置题目要求的脚本动作命令时, 关闭“脚本助手”, 采取键盘输入动作命令。通过Flash纠错辅助功能, 让学生慢慢理解动作命令, 培养学生转化“操作技能”为笔试能力。

新高考模式下, 注重学生计算思维培养, 强化思维训练[3]。针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首先想到的不是计算机应用软件, 而是分析问题, 对问题进行重构和建模, 将“内化”的操作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对计算机及软件的工作原理和特征有更充分的认识, 强调学生思维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笔者采取“学案导学”巩固学生计算思维, 将教学重难点以“任务要求”形式放在学案中, 让学生通过预习并尝试借助软件操作体验来解决学案中的问题;课后采取“一课一练”, 精选历年学考高考题、新题、好题, 让学生将操作知识应用于笔试;采取“专题突破”、“专题复习”, 如:计算机进制数转化专题、计算机计算专题、Excel专题、VB数据类型、循环语句等进行精讲;将概念性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形成“思维导图”。

新高考模式下, 笔者认真解读《浙江省普通高中技术学科指导意见》, 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设计, 将上机操作与纸笔练习有机结合, 加强“命题”研究, “教考”结合;将网络资源与传统资料的结合, 资源共享, 统一教学进度, 加强校际校内之间交流合作。

三、学生主体提升的有效性

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根据自身特质、科目高考竞争力、高校专业要求、个人职业规划来选择科目, 学生要尽快适应新高考模式, 适应“走班制”。笔者对技术课堂进行强化管理, 采取多种措施弱化学生机房“开小差”动机, 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如:机房硬件还原卡, 屏蔽监控技术, 典型学生谈话疏导, 学习任务完成奖励, 学科竞赛促教学等。

学生自学有效性提高。由于教学场地、教学师资、教学课时等条件的限制, 教学计划与进度、课时的冲突, 采取“学案导学”策略。学生通过学案导学, 提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当天所学知识检测与课后拓展延伸检测。笔者严格控制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不超过20 分钟) , 精练任务安排, 不占用其他科目时间。

学生课堂积极参与性提高。教学情境合理创设是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基点, 笔者精心设计情境, 激活知识, 注重生活实际引入教学,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如在信息技术第1 节课, 采取介绍前沿技术、未来技术, 科幻电影片段视频观看的手段, 引入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双面性, 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 正”、“反”, 进行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与展望知识的讲解, 使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充满兴趣。在Excel复习课中, 笔者采取基于网站的学校汉字使用情况调研报告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 (对于普高学生, 作文用字量的多少反映了普高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用字教学是否有效。通过学生用字量、用字频度的调查, 可以让教师发现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思考) 。表3 所示为数据汇总的结果展示。

学生课堂巩固有效性提高。笔者采取“趣、精、活、思”四个步骤进行, 兴趣是开启课堂教学的起点, 精讲精练是巩固知识的根本。如:Photoshop操作性的PSD文件, 学生操作完成后, 教师可以围绕主题设置“故障”填空题, 让学生在Photoshop操作体验中发现“故障” (错误) , 解决问题, 如某图层不能进行操作, 原因是什么?文字图层能否设置滤镜操作?让学生活学活用, 借助软件去制作精美的作品, 如运用Excel统计月考成绩, 运用Photoshop设计精美的广告创意作品等。反思总结是巩固知识的终点, 也是新知识的起点, 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捷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也是最容易犯错的地方, 让学生在“犯错与改错”的思辩中成长, 巩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四、双向互动, 有效沟通

新高考模式下, 信息技术师生互动形式多样化, 师生有效沟通, 增进感情, 利于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互动。从教学情境中互动, 正面引领, 营造活跃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机房教学, 更多的倾向于“为什么”。教师通过“设疑”, 学生“设问”等方式, 深入挖掘技术原理, 比如:“错误百出”的Flash作品, 让学生观察, 操作体验, 分析原因, 解决问题;再比如, 讲解数据压缩的概念时, 演示包子与气球的压缩的动画, 形象讲解有损压缩与无损压缩。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形成“分析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用计算机处理”的思路。在课堂讲授中, 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比如:Excel中数据显示:“##”、“#DIV/0!”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请学生帮忙解决, 解决以后, 给予学生表扬与肯定, 让学生获得成功喜悦。

在作业评价中体现师生互动。选取“典型作品”进行师生互评, 包括好的作品和差的作品, 对共性问题进行评价, 并分析出错的原因, 借助网络学习支持系统, 支持作品在线上传与互评。充分肯定学生完成的作品, 指出有待完善的地方, 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外, 课后师生互动可以借助班级虚拟学习社区、微信、QQ群等交流工具进行交流, 形成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上机操作的学生成果体验要转变为师生互动体验, 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概念知识的“内化”, 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这给新高考模式下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许多挑战。因此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结合笔试题型与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重整教学内容, 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完成操作性任务与作品, 更需要深挖作品完成中出现的“问题与错误”, 注重学生思维培养与实践技能的锻炼, 在“7 选3”模式下才能实现信息技术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EB/OL].http://www.zjedu.gov.cn/news_zt/142002594919058137.html.

[2]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4:1.

高一信息技术期末考试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起点差异;分层教学;分组教学

中图分类号:G 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4-0027-0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各地正掀起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热潮。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属于新兴学科,起步比较晚,而且各地区课程建设情况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课程建设情况也存在差异。

带着这一思考,笔者选择了首批被国家列入课改实验区的山东济宁、临沂和聊城地区的9所高中、6所小学和初中进行了调查,试图为新课改在全国更大范围内顺利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为此,笔者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个别访问、实际观摩和材料处理分析等形式发现: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许多实际的困难。突出表现在由于高一新生的来源不同,有的新生小学、初中阶段学习过信息技术;有的虽然没学过,但家庭配置了电脑,所以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一点;还有的对计算机知识一点也不了解,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面对高一新生不同的起点,如果我们“胡子眉毛一把抓”,事必与“关注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所以,如何解决高一新生起点差异是摆在各级相关部门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高一新生起点差异的表现

通过调查数据处理和材料汇总,笔者认为,现阶段高一新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零起点

零起点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阶段都没有开设过信息技术课的学生群体,并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应用过信息技术,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储备基本为零。调查中显示,有85%零起点学生来自农村,这部分学生小学、初中都在农村读书,高中考到县城或城市后,才开始接触计算机。

2.小学起点

这类学生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没有开设过信息技术课,但是通过其它方式(家庭、网吧等)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总的来说,这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他们的水平达到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标准,具体表现在: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了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利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利用通讯工具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1]

3.初中起点

达到初中起点的学生大多数在初中阶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或者通过其它方式的学习,积累了比较全面、相对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或技能,这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达到了国家要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初步具备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2]

二、高一新生起点差异的分析

高一新生存在起点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但笔者通过调查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原因。

1.宏观因素

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其中并没有提出专门针对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就导致了各地各校的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计算机课程发展不平衡。直到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出台,也只是统一了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是缺乏统一的、贯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在山东济宁霍家街小学采访时,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感叹道:“我校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是同一本电脑书,我不知道要让学生怎么学,我该怎么教。按照这本教材要求,光画图这部分就要学18个课时,整个学期不可能都让学生画画吧!”而另一位小学教师则反映他们学校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主要是进行打字训练。可见,正是因为小学、初中阶段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计划,所以各个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不同,而导致入学的高一学生在信息技术水平上参差不齐。

2.地区因素

有些地方小学、初中都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些学校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乡镇小学、初中,所以他们的毕业生去了高中,大多还是零起点。如山东聊城莘县实验小学、国棉中学,它们虽然都是该县城硬件较好的小学、初中,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小学、初中阶段都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相应的,该地的高一新生有65%是零起点,30%是小学起点,只有5%的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通过家庭配备的计算机自学达到了初中起点。相反,济宁的霍家街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而且专门建立了基于网络的校本信息技术教研组,据调查在济宁市区这样的小学占到大多数。

另外,有的地方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与之相配套的保障体系却没有形成。如地级市教研部门没有采取有效的质量监控,中考和毕业考试等没有反映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成绩,导致一线教师没有采取评价手段检测学习效果,教学也没有积极性。因此,信息技术课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造成一部分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笔者所调查的三个地区,他们都没有把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考或毕业考试。

3.微观因素

微观层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农村也有許多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但基于浓烈的学习兴趣,他可以通过科普读物、教育节目等方式学习一些信息技术知识,甚至条件较好的家庭还配备了计算机。但是这部分学生在同一学生群体中占的比例很小,其中达到小学水平的平均不到25%,达到初中水平的不到5%。

三、解决高一新生起点差异的几点设想

关于高一新生起点水平的差异,应该在学期初就要认真做好调研,由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统计学生的情况。可以按照初中所在学校不同选取个别学生作了解,调查方法一般可以采取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课前测试等方式。也可以对全体高一新生进行一次入学摸底考试,记录成绩,并做好每个学生的学习档案和各个班级的成绩质量分析表。最后,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以弥补。

1.前期补救

(1)学校组织补课

通过前期调查,学校可以把零起点和小学起点的新生组织起来分别进行补课,补课的时间可以安排在课外活动时间或者周末。这种方法可以让大范围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逐步达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基础。在学校统一组织补课时,要妥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补课教师的课时费由谁来付?高中学业任务相对较多,补课时间如何安排?

在调查中,受高中学业压力大,学校经费不足等原因制约,几乎没有高中采取这种策略。甚至个别学校的校长认为,如果采取学校组织补课,则要花费大量经费,这样似乎成了高中在为初中、小学买单。

(2)教师组织补课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主动把班级基础薄弱的同学组织起来进行小范围补课,补课时间、地点、补习内容都由信息技术教师来选择,这种方式比学校组织补课灵活性大些。一般情况下,教师补课也是免费的。

通过教师补习,有利于以后新内容的教与学。这样,后期教学工作的开展就会很顺畅,这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回报。山东沂南二中的高老师是一位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课余时间比较充足,她就采取了给学生补课的方式,虽然要花费自己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高老师明显感觉到在后期教学中少了许多障碍。

(3)学生自学与教师辅导结合

在这种方式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其中,自学采用的书籍和软件可以由信息技术教师指定,学生遇到一些问题也可以向教师请教,经过教师个别辅导解决问题。相应地,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尤其对于那些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再合适不过了。在调查的学校中,有50%以上的教师更乐于采取这种策略。因为这样不会占用他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学生的反应,笔者发现只有10%的学生基于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会积极主动地自学或向教师求助,这部分学生大多是希望在大学阶段能够从事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学习。

2.分层教学

通俗来讲,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起点水平等,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不同层次的教学所采取的内容、方法、教学评价也不同。分层教学一般有三种方式:“按类分班”分层教学、课堂教学上的分层、教学评价的分层。[3]

按类分班可以根据学生起点水平不同把全体高一学生分在3个大班级,大班也可以再分成人数合适的小班级,最后按班分层教学。这样,一个班级的同学被分到三个不同的层次,被安排不同的教学时间上课,这样就可能会影响到其它科目课时的安排,所以可行性比较小。第二种分班是在同一班级中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班,分别实施教学,这种可行性也比较小。

课堂教学上的分层表现在四个方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如对于初中水平的学生,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要求进行教学。对于零起点、小学起点的学生应制定相对低的目标,从最基本的计算机常识、基础操作开始逐步提高。

教学评价分层主要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

在笔者调查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施更多的是由多个信息技术教师自发地形成一个小的团队,在他们所教的班级进行。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分层和教学评价分层相结合的方式,一位教师只负责一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方式、目标以及评价方式的选择和制定,并针对该层次同学实施教学。这样通过合理分工,可以减少单个信息技术教师的课业负担。

3.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可以把相同起点的学生分在一组,也可以把不同起点的学生分到一组。

后一种分组方法中:教师在课前把教学要求和内容要点公布给学生,这样可以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上课时教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精解细讲,并作示范演示,然后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在教师讲授完后,可以选择信息技术成绩好、有耐心、热情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同组中基础薄弱的同学,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第二种分组方法可行性更大一些,因为目前信息技术教师所教的班级容量很大,有限的课时内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同学都进行指导,所以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可以大大缓解教师的压力,弥补教师不能指导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不足。

在调查中,有接近80%的教师采取了分组教学策略,这种方式教师容易操作,另外,因为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比如:一些计算机操作,学生通过同伴演示就可以掌握;软件之间通用部分比较多,学生可触类旁通。还需要指出的是在小组互助教学中,组长由于忙于指导组成员,很容易忽略自身的学习,这样反而就拖累了他们。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特别注意。

四、小结

关于高一新生起点差异问题,学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前期补课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和分组教学。另外,建立完善的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保障体制也是关键,比如山东潍坊地区采取了高中从2000年开始纳入全省统一会考科目。初中从2001年开始纳入全市中考范围,2002年纳入毕业考试科目,2003年开始应用网络组织中考,2004年开始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试点。小学则采取县市区抽考或学校自主评价。这样就大大调动了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但是,最终只有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不断统一,各地方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高一新生起点差异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小学阶段教学目标.2000.

[2]张龙革, 罗秀梅, 臧毅飞. 试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自我培养途径[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59) .

[3]刘美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J].软件导刊,2006,(8):31-32.

物流信息技术期末考试重点 篇4

信息的特征:1信息的客观性。信息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由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信息的存在也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2信息的价值性:人们通过利用信息可以获得效益,因此信息也是一种资源3信息的不对称性。由于人们的认知程度受文化水平、实践经验、获得途径等因素的限制4信息的时效性。在特定的时间跨度以内,信息是有效的,超过这一跨度,信息有可能会失去其原有的价值。5信息的共享性。共享性表现在许多人都可以使用同样的信息,信息不辉因为个别人的使用而消失。6信息的滞后性。信息滞后于数据,信息的滞后时间包括信息的间隔时间和加工时间7信息的存储性。信息可以被存储在不同的载体之上。8可传输性。信息的价值还表现在它的可传播性,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产生更大的价值。9可扩散性。由于信息的传输性,信息可以通过各种介质向外扩散。10等级性11变换性。同一个信息用不同载体表现,来载荷、表达互相转换。

物流信息:是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物流信息的特点:1信息量大2更新速度快3来源广泛

物流信息的分类:1按信息沟通联络方式分:a口头信息b书面信息2按信息的来源分:a外部信息b内部信息3按信息功能不同分类:a计划信息b控制及作业信息c统计信息d支持信息

计算机网络定义: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将其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并进行管理,从而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系统。

数据仓库事务型处理:一般只处理少量的数据,但是要求有快速的相应时间,而用于决策支持的分析型处理经常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但允许较慢的相应时间。

数据仓库定义: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不可更新的,随时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企业或组织的决策分析过程

数据仓库特点:1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数据仓库的数据库是面向主题的,是按主题区域进行组织的。2数据仓库是集成的(用于决策支持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因此,数据仓库除了可以包OLTP系统中定期地传送过来的数据,也可以包含外部数据。各种数据源中的数据经过提取、转换集成,最后被加载到数据仓库中。3数据仓库是不可更新的(人们利用数据仓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决策分析,对数据仓库的操作主要也是数据查询4数据仓库是随时变化的(许多决策分析常常需要对方阿战趋势进行预测。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常用的开发方法:1生命周期法2原型方法3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4CASE方法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1系统规划2系统分析(用户需求分析、组织能力分析、业务流程分析、系统化、编写系统分析报告3系统设计(详细设计、总体设计)4系统实施5系统测试和运行维护

条码的概念: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以及对应的字符组成的标记。

条码的编码方法:1模块组合法(条码符号中,条与空是由标准宽度的模块组成。一个标准宽度的条模块表示二进制的“1”,而一个标准宽度的模块表示二进制的“0”。商品条码模块的标准宽度是0.33mm。2宽度调节法是指条码中,条与空的宽窄设置不同,用宽单元表示二进制的“1”,而用窄单元表示二进制的“0”,宽窄单元之比一般控制在2到3

EAN-13码的结构:标准版商品条码符号由左侧空白区、起始符、左侧数据符、中间分隔符、右侧数据符、校验符、终止符、右侧空白区及供人识别字符组成,从起始符开始到终止符结束总共有13位数字,这13位数字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且其不同的组合代表EAN-13码的不同结构。

EAN-13码的编码规则:1唯一性:同种规格同种产品对应同一个产品代码,同种产品的不同规格对应不同的产品代码。2永久性:产品代码一经分配就不再更改,并且是终身的。3无含义:为了保证代码有足够的容量以适应产品频繁更新换代的需要,最好采用无含义的顺序码

EAN码的编码规则规定:起始符和终止符3个模块的编码均为101,中间分隔符5个模块的编码为01010。左侧数据副的编码方式不同。A与C之间是反码关系

PFID流程:1编程器预先将数据信息写入标签中2阅读器经过发射天线向外发射无线电载波信号3当射频标签进入发射天线的工作区时,射频标签被激活后将自身信息经标签天线发射出去4系统的接受天线接受到射频标签发出的载波信号,经天线的调节器传给阅读器,阅读器对接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送后台计算机。5计算机控制器根据逻辑运算判断射频标签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的动作。6执行机构按计算机的指令动作7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各个监控点连接起来,构成总控信息平台

射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1告诉公路的自动收费系统:2交通督导和电子地图3停车智能化管理系统5铁路货运编组调度系统6集装箱识别系统7RFID库存跟踪系统8生产物流的自动化及过程控制

物流条码技术的具体应用:1分拣运输(使用物流标志技术可减少人员出错)2仓储配送3机场通道4货物通道5运输中称量

物流EDI的概念:根据商定的交易或电子数据的结构标准实施商业或行政交易,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数据传输

EDI的工作原理:1制作订单: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计算机上操作,在订单处理上制作出一份顶戴,将所有必要的信息以电子传输的格式存储下来,同时产生一份电子订单2发送订单:购买方将电子订单通过EDI传送给供货商,此点单实际上是发向供货商的电子信箱的,它先存放在EDI交换中心上,等待来自供货商的接收指令3接收订单:供货商使用邮箱接收指令,从EDI交换中心自己的电子信箱中收取全部邮件,其中包括来自购买方的订单4签发回执:供货商在收妥订单后,使用自己计算机上的订单处理系统,为来自购买方的电子订单自动产生一份回执,经供应商确认后,此电子订单回执被发送到网络,再经由EDI交换中心存放到购买方的电子信箱中5接受回执:购买方使用邮箱接收指令,从EDI交换中心自己的电子信箱中收取全部邮件,其中包括供货商发来的,整个订货过程至此完成,供货商收到订单,客户则收到了订单回执。

EDI软件的构成:用户接口模块、内部接口模块、报文生成及处理模块、格式转换模块、通信模块

EDI硬件构成:计算机、调制解调器、电话线

GPS概念: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全球定位系统,它是利用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机对对象进行动态定位的系统。

GPS定位方式:1根据定位的模式:绝对定位(也称单点定位,通常是指在协议地球坐标系中,直接确定观测站相对坐标系原点绝对坐标的一种定位方法)、相对定位(在两个或若干个测量站上,设置GPS接收机,同步跟踪观测相同的GPS卫星,测定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就是相对定位)2根据定位时接收机的运动状态:静态定位(GPS接收机在捕获和跟踪GPS卫星的过程中固定不变,接收机的天线在整个观测过程中的位置是变化的,是GPS接收机对物体运动轨迹的测定);动态定位(就是在进行GPS定位时,认为接收机天线在整个观测过程中的位置是变化的,是GPS接收机对物体运动轨迹的测定)

高一信息技术期末考试 篇5

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贵阳市南明实验小学 何伟

本学期我担任学校三、四、五、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这次期末测试的试卷由区教研室统一出题。试卷遵循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础教育课改的目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试内容、范围能充分考察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测试形式较好:

三、四年级的题量合理,五、六年级的题量略多,这次测试能体现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的要求。考试题目能引起学生探索兴趣,突出知识之间衔接,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实践运用的特点。

一、试题分析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面向三、四、五、六年级全体学生,检验学生对本学期所学:三年级主要word的基础操作,四年级主要是PowerPoint的运用,五年级主要是scratch的运用,六年级主要是智能机器人程序编辑,题型分别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和简答题,参考答案极小有部分印刷有误。试卷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全面性与渐进性相结合。试题考查了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有过程和方法的描述,试卷内容不仅涵盖面广,而且紧密性强,参考答案设置符合常理,由浅入深,环环紧扣。

二、成绩评定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采取平时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平时评价注重平时课堂学生的参与情况、情感、与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情况、掌握技能情况、操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指导其他同学完成任务的情况。终结评价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2015——2016学第二学期信息技术期末测查试卷,以此评价学生对word、PowerPoint、scratch和智能机器人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考生考试情况分析:

①100%的学生能按要求完成试卷,但只有85%左右的学生能出色地完成。这部分学生平时上机操作积极,熟练地掌握word、PowerPoint、scratch和智能机器人的基本操作技能,如:三年级怎样在桌面上启动word;四年级的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五年级scratch是一款什么样的语言;六年级掌握智能机器人工作的原理,了解智能机器人“耳朵”的结构。

②15%左右的学生没能令人满意地完成试卷。在考试过程中,反映出对word、PowerPoint、scratch和智能机器人的基本操作方法还不熟练,对于机器人发展的历史和外国科学家功绩、A4纸型21*29.7厘米、word后缀名的问题,scratch论坛网址,这类基础知识记忆不用心,少部分学生去深化记忆。对于smartart图形能运用书写表达设计思想不完整;scratch控制按钮的作用学生都知道,但是书写出来总是有些问题;智能机器人实现让机器人画弧线或圆形,学生基本上都知道原理,但是书写也爱出问题:表达不完整、叙述不全面,这类叙述性简答的题目,多字、少字、错别字成为扣分的重要原因。

四、存在问题

通过这次测试,一方面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也检验了自己的教学效果。这次期末测试暴露出的缺点主要有:

1、学生在测试中,个别学生由于平时的操作没按老师的要求或是为应付差事只是默写书上的步骤,而没有真正动脑思考为什么,而造成考试中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

2、审题不清,没注意试题要求。

在填空题中,没有看清题或没有仔细理解题意,而造成错误。如三年级的word利用什么工具栏设置艺术字的功能,极少数部分同学没有看清,错选成“字体”。四年级创建规范的正方形和圆,按住什么键,错选成alt键。

3、操作方法遗忘,操作步骤不熟练。

少部分学生没有认真仔细了解智能机器人各部分的结构、作用和发展史。在平时教学练习中都能够进行操作,但在本次考试中出现了失分现象,追根求源,知识的遗忘是主要原因,另外,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背诵和记忆。今后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学生头脑中应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知识建构,对部分计算机和智能机器人历史性的知识要求背诵、默写。

4、书写不规范,态度不端正,大量出现错别字!

部分学生答题不认真,简答题回答过于简单,几个字回答就问题。部分学生答题粗心大意,多字、少字,书写比较潦草。

五、整改措施

针对本学期授课过程及期末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下学期改进措施如下:

1、要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做好只是拓展,要让学生有兴趣地学,有空间去探索。

2、抓紧课堂40分钟,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对于一些已初见端倪的后进生,我们在课堂上要多给他们一些锻炼的机会,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尽量对他们多辅导,采取严格督促与表扬并举的手段,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3、平时教学要尽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精讲多练,要使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更加全面。

高一期末考试作文 篇6

看了《花样少男少女》,学会了一种平衡美。也许这是一部很长的电影。不过,好像还是有不一样的味道。也许小说里有很多关于男校女生的故事,但是有一种用心灵去品味的现实满足感。也许到最后,他们还是没有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但是,他们互相了解,互相关心,互相付出。

因为全的努力,瑞为未来奋斗,让自己摆脱了故居。取而代之的是,他减少了之前在健身房里的臃肿,从美国飞到台湾省参加男子全能大学。我钦佩芮xi的坚持。也许如果是别人,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去挑战自己。我在电视上看过。催眠可以让人挂机。一个人站在肚子上能忍。这在我们清醒的状态下是做不到的,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约束,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无法相信自己。

全默默地接受了瑞为他所做的一切。他希望他们能继续这样下去。可能那天都想过向对方表白,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对方的真相。这也许是他们想要的。全重返跳高是因为芮,因为他看到了芮为他付出的努力。他考虑过自己是否自私,从来没有告诉芮xi他知道她是个女孩,但这也是一种不同的爱。

这是他们独一无二的爱情,这只是开始,总有一天,他们会坦诚相待,会像别人一样成为男女朋友。如果我是作者,我会写第二本书,让这个故事继续下去,最后的结局是幸福的。

也许我的想法很幼稚,我知道自己的不可能,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力量,我不认识任何人,我知道我只能是一个渺小的我,一个卑微的我,一点勇气,没有人可怜我,但是我不要别人的可怜,我只是走向黑暗,我要告诉自己一个人就够了,所有的同情者都走开!

高一信息技术期末考试 篇7

复习课怎么上?怎么上效果更好?始终是一线教师孜孜探求的一个课题,也是对教师个人能力的极大挑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本学期高一年级已于上周进行了考试,作为本学期最后一次课,对本教材所学内容作以复习回顾,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为此,笔者围绕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科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信息技术知识竞赛”的复习课,试图通过小组知识竞赛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互帮互促,在回答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点,不断完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其信息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作、竞争、游戏的氛围中体验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并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展示个人风采的平台,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通过知识竞赛这种形式将本教材内容进行简单回顾,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点加以巩固,并能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对教材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标的统一。

三、教学对象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但对于一些具体的知识点学生还存在差异,因此,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从一个全面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内容,特别是与自己学习生活紧密相联的知识点更要重点把握,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小组间的知识竞赛活动,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几个操作题目的训练,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创造性思维,提高其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信息技术交流思想,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互帮互助,在竞争与协作中学会与人相处,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培养有序竞争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主义观念,进一步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完善认知结构,发现知识漏洞,及时进行必要的整改。

2. 教学难点

课堂上竞赛活动的有效调控。

六、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借鉴知识竞赛的形式,组织3轮竞赛活动,第1轮为“实力对决”,主要是选择性题目,各小组通过抽签决定本组专题,然后各组轮番回答;第2轮为“争分夺秒”,主要是填空或问答的题目,越早给出答案者得分越多;第3轮为“团结协作”,主要是实践操作题目,小组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题目的数量和质量越好,得分越多。最后师生统计积分,给予表彰奖励,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寓教于乐,在竞争和游戏中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提高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

2. 教学过程

八、教学评价

1. 小组评价

本节课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课前把各小组的积分表写在黑板上,随着竞赛活动的进行,及时记录各小组的得分情况,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参与热情。由于各小组的积分情况完全展现在黑板上,这样各小组学生的实力和水平也就一目了然,最后,教师根据各小组的积分情况评出优胜小组,给予表彰与奖励,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 学生自评

本教学环节可事先通过“问卷星”网站(或其他相关网站)把学生自评项目的各个评价内容以问卷的形式发布到网上,学生通过访问相应的网页填写问卷,这样就可借助此平台及时统计出各个学生的得分情况和自我评价。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游戏的形式,使相对枯燥的复习课变得活泼起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一,课堂气氛很热烈,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紧张而快乐,学生大多注意力比较集中,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第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都很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为本组挣积分的激情高涨;第三,巩固了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各个章节的重难点和基础知识;第四,通过团结协作加强了学生之间的联系和情感交流,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第五,充分暴露了学生的知识漏洞,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切实的依据。另外,就是在各个环节中可故意设置一些课堂教学中未涉及的疑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充分挖掘其潜能,为学生的自我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抢答设施,造成部分环节场面有些失控,教师难以把握;二是由于各个班级学生个体的差异,三个环节题目的难易程度和课堂容量不好掌握,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难消化;三是“实力对决”环节中,由于每个小组只负责本组专题的问题,对其他组问题的掌握情况无从知晓,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参考文献

[1]鄢鹏.“化学知识竞赛”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施[J].化学教育.2008 (8):32-34.

高一信息技术期末考试 篇8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信息技术课;高一学生

一、茂名市高一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状况

由初中到高中角色的变换,不仅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对教师教学更是一个挑战。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应对好挑战,是每一个高一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高一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应该怎样授课呢?

我们到学校听课调研时了解到:高一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各学科基础差别很大,信息技术学科尤为严重。一个班中,有些学生对常用软件应用自如,但也有些学生连指法、文字输入等基本操作都未掌握,甚至还有个别学生连正常的开关机都不懂。这给高一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师纷纷表示,如果授课时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会有部分学生很快就能完成任务,但也会有部分同学一节课下来,却连任务的边都还没摸着。这样下去,必然会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失去兴趣。

为了更好地了解茂名市高一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水平,2011年9月,我们对茂名市第十六中学、茂名市实验中学、高州市第三中学的高一入学新生进行了信息技术水平调查。

所调查的三所学校,既有茂名市直属学校,也有农村中学,基本代表了茂名市高一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现状。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只占很少一部分,非常不熟练的还占很大一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随后对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学科开设情况也做了调查。据调查,目前茂名市共有小学2007所,其中配备电脑室的学校只有101所。没有电脑室的小学,其中也有少量按课程要求开设了电脑课,但在课堂上,学生只能看教师演示,无法进行操作练习。这样的教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即使有电脑室的学校,电脑设备也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比如,茂名市第九小学,全校有3000多名学生,但只有一个电脑室,能正常使用的电脑只有50多台,根本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全市只有少之又少的小学配置了足够的电脑设备。如信宜教育城小学,有三个电脑室,基本可以满足信息技术课的要求,因此,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从他们学校走出来的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明显比较高。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均衡,从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初中的调查结果与小学差不多,城区的学校一般能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但大部分农村中学没有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这种情况加剧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平衡。

二、分层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差异,划分层次,并相应制订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

式,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一种教学法。

分层教学模式主要有四个特点:

1.分层教学法符合人文主义的教育理论

“分层教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者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使基础接近的各层次学生有共同的努力目标,克服教学流程中的那些离散因素和负面效应,从而创立一个优化的教学环境。在这个优化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并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动机和欲望,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能力。

2.分层教学法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不同的学生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他们的发展也必然存在客观差异性。分层教学法着眼于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并采取区别对待,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各自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

3.分层教学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各个层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分层教学法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要求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这必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

4.分层教学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检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重要标准是能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因此,只有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才能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而分层教学能使教师的“教”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促使“教”与“学”互应,这就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分层教学法的实施

综合茂名市高一信息技术学科的现状和分层教学模式的特点,茂名市信息技术学科在课堂上可这样实施分层教学:

1.学生分层

要做好分层教学,首要任务是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在学生刚进入高一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进行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分别以A、B、C代表)。当然,这种分类应该是模糊的、不公开的,只是为教师掌握学生的情况,为设计教学目标及课堂练习提供参考。而且分层是发展变化的,同一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所在层次也不一定相同。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以激励的措施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C组的学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进取心,帮助他们不断跃上新台阶,向高层次目标迈进。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要按高一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与各层次学

生学习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并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

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从认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以及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方面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分层时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低层次学生要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中等层次学生要能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高层次学生要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3.任务分层

分层任务设计是分层教学法实施最重要的一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任务。一般可以设计三种不同层次的任务,第一层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为简单综合题,以中等程度的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的拓展练习。同时将基础知识点及操作要领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下发到学生电脑上,要求起点低

的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和在教师帮助下完成第一层任务,中等程

度的学生自主完成第一层任务,在教师帮助下完成第二层任务。起点高的学生可以在完成第一、第二层任务的基础上,思考并尝试完成第三层任务。这样就可以让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的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4.辅导分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对C组学生而言,除了帮助他们找到学习困难的症结之外,还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如,对键盘输入、汉字输入都还没掌握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每节课抽10分钟进行输入练习。对B组学生,既要表扬其取得的成绩,又要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积极向上,追赶A组学生;对A组学生要指导他们提高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长久地保持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四、分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实施分层教学,无疑会给任课教师增加很大工作量。不但教学目标分层的分析与研究、任务分层的分析与研究、评价分层的分析与研究等要花费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课堂的教学组织上,也要比普通“一刀切”的课堂教学“麻烦”得多。只有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教学方法和扎实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师德信念和教育思想,并且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2.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践证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实施分层教学要树立“生生合作观”,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它为教学中实施合

作教学提供了可能。因此,在分层教学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不同的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分组时,要尽可能做到两两优势互补,让小组间、组员间充分参与合作、竞争,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3.必须开发相关教学辅助资源

茂名市高一信息技术采用的教材是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该教材是按新课标进行编写的,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相适应,强调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该教材也是与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相衔接的,它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小学、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是“非零起点”的教材。针对茂名市高一学生现状,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开发辅助教学资源。

总之,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分层教学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既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术学习状况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模糊走向清醒,又打破了“优生差生一锅煮、优生差生无法在课堂兼顾”的教学困境,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为每个学生都创造了进步的机会。相信,通过在高一信息技术课堂广泛实施分层教学,一定会使全市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较大

的提高,促进全市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明茹.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胡玉芝,杨小梅.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实施条件.科技信息,2010(25).

[3]曾继耘.差异发展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1.

[4]李晓华.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其实施.文学教育,2006(8).

上一篇:百科知识竞赛之抢答题下一篇:常见的日本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