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信息技术(共8篇)
教师与信息技术 篇1
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时代教师的能力结构:
技术知识、学科知识、教学法。学科教学知识。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
教师培训、态度、目标、资源、学生、经验。
教师不仅要有学科知识,还要知道用什么方法和策略让知道,让学生学生更好更快地去学会,而信息时代,技术知识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怎样利用技术整合教学方法达到让学生更快地去学会学科内容知识的目的,技术知识和学科知识需要是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这两个是学科教学知识。另外还要知道整合教学法的知识,把技术和教学法整合起来,然后是老师的核心能力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我们借助一些经验对学生、资源、目标的分析,在态度上有一个转变,最后还要借助教师培训,在教学态度和技术有一个变化。
学生要有ICT技能,基本的收发邮件,浏览、上网搜索;重要的是学会信息检索,然后是表达展示。
教师发展框架:
1、教师关于ICT的学习:技术教学法(师生一起体验),学科与职业技能(传统教学、管理中应用ICT),ICT能力(信息搜索、在线合作,邮箱)
2、学科教学中应用ICT:技术教学法(ICT融入课程计划,使用多媒体),学科与职业技能(基于ICT的一般教学法的学习),ICT能力(多媒体工具)
3、ICT促进教学半创新:技术教学法(ICT教学设计、数字化资源、创建适应的学习环境),学科与职业技能(基于ICT的学科教学法的学习),ICT能力(专业学习工具、思维导图、web2.0)
4、ICT促进教育变革:技术教学法(混合学习环境),学科与职业技能(自主的职业技能发展学习),ICT能力(创建学习游戏、交互式工具)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行动学习
培训:专门机构:指令性培训;职场:样本培训
样本研修:学习型组织 学习:专门机构:正规师范教育;职场:行动学习;
1、了解-应用,2、应用-整合3、整合-创新 尝试技术整合的教学→
实现有效的技术整合→
迈向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 行动学习循环:理解与行动→ 交流与评价 → 反思与回顾
→ 更新的行动
中观教学设计: 设计层次/水平:微观:课时级;中观:单元级(主题):宏观:课程级 2 单元教学设计:问题化设计;全空间活动;全优化策略 学习单元:(1)知识深化:概念梳理,难点讲解,人文延伸;
(2)教法研讨: 案例分析,标准解读,问题探讨,教材分析,设计评议。(3)学习资源:扩展知识,教学案例,软件工具,技术支持(4)技术实践:技术精解,应用研究开发,技术维护 去网上探讨,这个知识点看他们怎么去设计,去完成。
信息技术的双面性:信息技术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不良应用:过度依赖(激进派),认知超载,重素材轻应用,缺乏共享。(网上有好的东西可以拿来直接用或略微改造一下再应用)
教师与信息技术 篇2
看来, 电脑方便了我的工作, 可也有一些负作用——降低了我的书写水平。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困惑, 身边同事的感受也差不多。信息技术教师整日与电脑打交道, 文字工作也多在电脑上完成, 就连备课也多在计算机上进行。因为不常动笔, 字也就容易忘记, 这也许就是信息技术教师提笔忘字和书写水平直线下降的原因了。
“字是文章衣裳”。假如你的字东倒西歪, 怎能让人认同你?特别是学生, 他们会怎样看待你?我想学生一旦看了你的字, 对你的敬仰之情便会大打折扣。这在无形中给教学加大了难度。除了学生, 我们还要接触家长, 如果字不好, 在某些方面会影响你的形象, 给交往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譬如你给家长写学生的近期情况, 家长看见了这种差劲的书写, 他们心里会是怎样的一种滋味?他们一定会质疑这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 信息技术教师上课要写板书, 平日还要填写各种材料, 这些都离不开书写。
教师信息素养与技术促进教学创新 篇3
关键词 信息素养 教师素质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人们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当今社会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也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作为其教师这一特殊角色更应该掌握和运用自身的信息素养,将信息素养运用到教学当中,不断促进教学创新,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1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素质的体现
当今社会要求不同种类的知识不断涌现,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才能保证人们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只有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能有效地获取和利用知识。教师作为社会中传授知识的特殊角色,既要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不断获取知识,还要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将自身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正具备信息素养的教师可以通过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2)教师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体现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为了迎合趋势,学校更新了许多教学设备,使教学设备达到了现代化程度,为了使这些设备和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教师的基本素质也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特别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的信息收集和使用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2教师信息素养在教学创新中的应用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就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信息素养开展教学,运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制定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将传统的讲授知识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时刻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方面,在教师提出任务的前提下,所有学生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任务进行学习活动,所有学生利用各自的学习资源开展探究学习,当遇到困难时,学生会形成学习小组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产生成就感,鼓励他们自主进行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下面以讲授Photoshop技术课程为例,讲授“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
为保证“任务驱动法”的实施,在讲授这一课程前,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改变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分组时必须考虑每个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状态,保证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基本一致。进行分组后要制定奖惩规则,对于课堂上表现好的学习小组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对于表现不好、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小组要进行相应的惩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防止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偷懒、漫不经心、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在讲授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学习任务的难度。先为学生布置学习简单的图片合成技术这一学习任务,通过小组成员的内部讨论,自主的探究摸索,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能够熟练操作简单图片合成的各个环节。当所有小组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后,教师要提升难度,布置复杂的图片合成任务,给出一个效果图,让学生摊就如何才能制作出这样一张图片。当小组内部遇到困难,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时,可以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大家共同商讨出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问题解决后,教师要提问,了解图片合成的过程,总结各个小组图片合成思路的优点和缺点,将各小组出现的问题明确告知给学生,避免就今后出下面类似的错误;对于有新意的方法,教师要适当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由教师讲解复杂图片合成的规范步骤,使每位学生清楚地了解思路出现错误的地方,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可以既能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图片合成知识,又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克服自身厌学的缺点。
在设置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任务的难度要适中,既能达到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学习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校也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及时更新软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使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加强。
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运用各种资源为学习服务的能力。
3结语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必须不断加以提升。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教学成果更有成效,推动教学创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为学校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任春亮.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4(Z1).
[8] 翁国秀.论信息时代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及其培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教师与信息技术 篇4
——以新疆农村小学现状为例
张世军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新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很多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些困惑,提出如何摆脱这种困惑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关键要有一个比较合理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我们平时要不断地实践,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关键词:农村 信息 教师 困惑
在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我们新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发展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很多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在学校从早忙到晚,但工作得不到认可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互联网“中小学信息技术论坛”相关的讨论帖中,一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工作没有成就感,机房、杂务让我忙得不亦乐乎,不仅没有时间坐下来学习和研究点东西,而且也很难取得什么成绩,自身的发展根本谈不上。交流不畅、缺少学习机会、缺乏提高平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呈现个人主义和无组织化。理论知识匮乏,新概念、新思维频繁出现,不断冲击,又使信息技术教师在意识到机遇的同时又倍感力不从心,这是绝大多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困惑。如何摆脱这种困惑,是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有以下儿点思考。
一、要有一个比较合理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例外。很难想象一个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想法的教师会有什么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而又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合理地规划才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晰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因此,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要获得有效的专业发展,首先应该树立一个目标,建立一个可行的规划,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案提升自己。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向身边的人学习,向优秀的学者、专家、骨干教师学习,吸收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要想做到这些,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才能从平时忙碌低效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制定目标规划要详尽,有总的目标、短期目标(一般以一学期或一一学年为期)、中期目标(三到五年的规划期)、长期目标(十年乃至终生的目标)。
二、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储备
虽然总体上来说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起点不高,但是起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
升自己。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构建好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为教好信息技术课打好基础,才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资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有较全面的知识储备,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并且还要拥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新鲜水。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学科知识,还要有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主要体现在对硬件的维护和对软件的应用上。信息技术课程涉及面非常广,因此要保持对这门课程的探究精神,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逐步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以适应教学的不断发展。
三、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比其他学科开设得晚,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其教学模式和方法尚无权威的定论。这使得许多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困惑,不知如何解决自己在教学方面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们平时要不断地实践,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
听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小学信息技术活动机会比较少,听课机会更是少之又少。通过网络和学校接收的中央电教馆的远程教育资源相关栏目有时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县上、州上或自治区举办各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大赛要积极参与,但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由于路程远、时间不允许、学校经费困难等原因没有去听课,可以通过上网看教学视频的方式,教师有空的时候在网络上重温评比教师精彩的课堂,经过反复琢磨,同样能达到提升自己的效果。
2、向其他学科教师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比较小教师也少,一个农村学校也只有一两位信息技术教师而且大部分还是兼职。因此提升课堂效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能都依赖别人,而是要主动学习、创造提升自己的机会。其他学科教学相对比较成熟,教师人数相对比较多,实力相对比较强,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向他们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并加以运用。如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生动,数学教师的课堂缜密、环环相扣„„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阶段的教师的课堂又会有不同的特色,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条件。此外,参与其他学科的备课、磨课,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四、业务能力的提升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仅有技术还是不够的,技术是基础,还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
1、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培训的优势是时间集中、内容丰富和效率较高,通过培训便于信息技术教师和专家、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培训较好地解决了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较快地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
2、积极进行自我反思。
教育智慧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感悟、反思过程中,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工作的不断融合中逐步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反思其实也是一种创新,是对过去教育教学的扬弃和发展,特别是那些课堂教学设计的精妙之处,师生互动教学的经典记录,生生之间互动的精彩对话,这些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很大作用。反思为积累教学经验、更新教育理念提供了依据,为快速接受与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打下基础。教学前的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提炼和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过:“一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确实,反思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及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坚持反思,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参与教育论坛讨论,交流思想,促进成长。
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论坛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教师可以打破区域和时空的限制,参与信息技术教学的讨论,及时交流自己关于课堂教学的想法。对自己的教学困惑和教学心得进行讨论,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弥补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参与教研机会不多、交流不畅的不足,是一种较好的提升方式。
4、阅读教育教学经典。
阅读是通过文字与教育学家对话,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阅读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让教师更加具有教育智慧,让教育更加美丽。如读夸美纽斯著的《大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鲍里奇著的《有效教学方法》、于漪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等,教师更要读一些专业书籍,通过阅读、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些书籍经过内化,将极大地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
一名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途漫长而又艰辛,而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幸福就在于心中常有希望,脚下勇于探索。
作者简介:
教师与信息技术 篇5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现代教育一个重要标志。教育要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就要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打造一支新型的、既有专业能力、又有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是现代教育首要任务。谈谈如何在新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呢?
1、坚持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教师现有的知识不可能终身受用。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不仅使现在的学生变得独立,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就课程改革本身来讲,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也会出现许多新问题和新观念。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才能满足学生越来越广泛的知识需求。
2、加强培训,转变教师整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因此教师培训就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教师培训的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地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许多教师认为整合就是“1+1=2”,是简单的累加,对整合的本质缺乏认识。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谁的课程课件技术水平最高,谁的整合就做的最好,甚至评价课程整合的好坏标准也放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上。在教师的培训中应该纠正这种观念,指导教师要真正的`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培训,我们还应该加强技能方面的培训,信息工具(手段)在现在和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只有掌握了相应的的操作技能,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并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
3、构建新型的评价体系,调动教师实行新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育中,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会有等级之分: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而成绩就是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这些因素会阻碍教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其实已经有专家提出构建新的学生评价体系,可是这样的观点还是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而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这样的人才,学校可以实行多元化的考试制度、建立弹性的教育制度等措施去考核学生。根据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去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这就需要改变教师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评价标准的改变,教师就会排除好成绩的顾虑,从各个方面去培养学生,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从听过整合,到实施整合,再到会整合,从而提高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积极性。
教师与信息技术 篇6
【内容摘要】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则能提高教学效能,无效则适得其反。本文围绕‚教学评价语言的无效现状分析‛与‚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实施策略‛进行阐述。【关键词】信息技术 评价语言 有效性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随时随刻的表现,教师及时使用恰如其分的语言给予评价,以其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显得相当重要。教学评价语言,是指在课堂教学评价中面对学生的应答,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时所做出的相应回应的语言。有效的评价语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会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提高课堂效能。
一、教学评价语言的无效现状分析
纵观当前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评价语言现状,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课堂评价,重视评价语言对课堂效能的提升作用。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也不断涌现出鲜活的、生动的、有生命力的评价语言,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无效现状存在。
(一)缺失规范意识,评价随意化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学科,它有着计算机特有的专业术语。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上,信息技术教师经常会为了追求语言的通俗易懂,而失去了计算机术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这些语言:
‚在这里点一下,不行的话就多点几下。‛ ‚按一下‘叉叉’关掉窗口。‛
‚按住边上黑色的小方块,不要放开。‛ ‚用这个‘小马’来设置。‛ ……
这些评价语言都是不规范的,教师的出发点很好,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事实上,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在潜意识里一旦他们接受了这样的表达方式。长此以往,不仅教师的表达,甚至学生的表达都缺失了信息技术专业术语的规范性,就连信息技术课堂上最常见的专业术语:“鼠标单击、双击”都会消失。
(二)缺失个体意识,评价一元化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的课堂上充满了信息技术的专业技能与专业术语,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言容易程序化。当孩子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会只评价预设的结果,忽略对学生表现的出来的其他方面,疏忽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评价一元化。
当孩子操作成功后,教师会用“很好”、“你真棒!”、“了不起”之类的单一评价语言。在笔者的课堂上,充满了这些评价语,一开始,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但没几节课下来,学生的热情渐渐地冷却下来。“你说得真好!来,大家给他鼓鼓掌!”随着笔者的提议,学生机械地鼓掌,表情很是麻木。这里的评价失去了学生主体,为了评价而评价。
再如笔者执教的《礼物》一课,在指导学生将影片插入幻灯片的过程中,想通过“自动”、“单击”对话框,让学生回忆起已经学过知识点,将在幻灯片中插入对象这一知识点,重新建立新的知识序列,可实际操作后,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师:影片是怎样插入幻灯片的呢?
生:在幻灯片的菜单栏中,有一个插入的菜单,里面有插入影片的功能 师:说的倒不错,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来,试试看 生:边操作,边说出操作步骤
此时出现选择‚单击‛、‚自动‛对话框
师:大家想一想,这和我们以前掌握的哪个操作是类似的呢? 生:插入图片,来自文件
师:插入图片有出现这个对话框吗? 生:插入动画
师:这是视频的一种,其他呢? 生:(冷场)
教师想要的结果很简单,需要一个插入声音的回答,当孩子提出插入图片时,笔者就不知道如何来评价了,为了得到自己需要的答案,继续追问。事实上,“插入”操作包括插入图片文件、视频文件、动画文件和声音文件等,当孩子提出插入图片后,首先肯定孩子会思考,接着总结“插入”的操作,再提出其他类似操作可能效果就更好了。这里的评价没有尊重孩子个体差异,为了结果而结果。
(三)缺失目标意识,评价发散化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评价贯穿课堂始终,教学不同阶段有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评价语言如果没有围绕本阶段目标展开,会使得评价发散化。
就如课例《我为社区换新颜》一课中导入:
师:昨天我们各个小组对小区的环境、卫生、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接下来我们有请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调查情况。
组一代表:我们组发现路面上乱停车的现象很严重,应该要建地下车库。师:以我们小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建地下车库是不可能的,还有别的解决办法吗?
学生一:我认为可以把几幢房子拆掉,然后在这些地方停车。学生七嘴巴舌,纷纷说:‚这是不行的,房子拆了,我们住哪里啊?‛ 师:是的,这也是行不通的。
学生二:叫他们都不要买车,做公交车。……
教师旨在让学生提出在路边放置警示语,以提醒人们不要乱停车,可是兜兜转转,一而再再而三地暗示,也没引导出想要的答案。如果教师在评价时,换一种说法,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建地下车库是个好办法,不过它耗时又耗钱,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能出力?”首先是对学生提出方法的肯定,确实是一种方法,接着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相信效果会更好。
(四)缺失情感意识,评价机械化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包括两条线:技术线与思想线。而很多教师总想尽全力教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课的设计和课堂上的努力,都是围绕“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目标来进行的,却恰恰忽略了教学的根本,那就是学生的成长。
在笔者的课堂中,碰到过这样的现象。一到高年级,有些孩子开始不喜欢举手了,喜欢在座位上嘀咕了;有些孩子开始反抗了,老师不想做这个,不想做那个;有些孩子开始喜欢上开心网了,一不留神,他们在偷萝卜、牧草了;有些孩子开始自己下载QQ,悄悄地装在电脑上了;有些孩子开始趁老师不注意,去一些游戏网站了„„当笔者面对他们的时候,往往总是责怪他们,你为什么不这样,你应该这样,你必须这样。
事实上,这样的评价是很机械无效的,这些孩子的变化,是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的,越到高年级,孩子们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越来越有自己的个性,就会有部分孩子凸显出他们的特征。这时,我们的评价语言要充满“人文关怀”,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关注孩子的成长。
二、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实施策略
这些现状的存在,是因为一些教师在教学评价语言上缺乏思考与学习。一切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对学习活动无丝毫推进作用的评价语言都是无效评价语言。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性,减少一些无效语言。
正如有人说:“教师能讲得有趣,学生才学得有味,要使学生有‘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既响’之感。”那才是教师评价语言的有效所在。针对以上现象,笔者提出如下策略。
(一)与“专业术语”和谐,评价有规范
信息技术是一门主要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课程,但它并不等同于计算机课,计算机中的那些概念、专有名词和操作方法是我们必须准确掌握的。在评价学生操作和回答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计算机专业术语,使表达准确规范。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解释计算机相关操作时,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描述性的语言,甚至是一些不规范的描述方式。这是一个暴露问题的环节,也是一个很好的纠正环节,这都取决于教师的评价语言。
当学生说出一些不规范的语言时,教师则可以进一步追问:‚你说的意思我们懂了,而且用了形象的比喻,真好!不过,如果你能用计算机专有的语言来表达就更好了,你有想法吗?‛如果这位孩子能说出来了,就更好了,但他有困难时,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的智慧,可以这样评价:‚你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已经很了不起,我们也相信集体的力量,其他同学能帮帮他吗?‛这时,孩子们就会开动脑筋,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将规范性的语言重复一遍,通过这样的方式,相信计算机语言就规范在学生心里了。
课堂上,任何细小的环节,都能体现出教师评价语言的魅力,当评价语言与“专业术语”相和谐时,就会使评价有规范了。
(二)与“主体对象”和谐,评价有价值
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只要他能够积极地回答问题,都说明一点:他在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因此,在评价时,全方位关注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不同角度出发,使评价有价值。
1.评价语言尊重学生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差异,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获得进步的动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能力。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这样来评价:
你回答问题越来越积极了,我真为你的变化而激动。(评价学习态度,促进勇敢、自信的个性)
你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并从他的回答中得到更深的思考,很好!(评价学习的态度——注重倾听,并借鉴他人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你的回答说明你能发散思维,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思维很灵活,很好!(评价思维的方法,指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你的发言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让人听了心里真痛快!(评价学习品质,提高学习自信心,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范例)
当然,还有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评价语言。2.评价语言尊重学生差异
就如笔者执教的一课《谁的歌词最有趣》,这是在学习了WORD基本操作后的综合练习课:
课堂一开始,教师就播放了一首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很熟悉的歌曲《隐行的翅膀》,孩子们被歌声吸引了,教师在电脑上展示着一副很漂亮的歌词对应的作品,孩子们看着歌词,随着音乐一起歌唱着。他们是这样的开心,表情松弛,放声歌唱着。
音乐的节奏慢慢停息了,我不由自主地鼓掌,为孩子们的歌唱,为孩子们的专心。我说:‚唱的真好!老师都被你们感动了!‛
‚老师,我也要做一份作品,把我喜欢的歌做出来!‛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好啊,那你们打算怎么做呢?‛我问。
‚上网搜索,把歌词和图片找下来,然后在WORD中创作。‛一个很优秀的学生说。
‚老师,怎么上网啊?‛几个孩子叫了起来。
(我思索着:上网是下学期的学习内容,有些孩子基础比较好,对于上网已经很熟练了,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要求有点高了,可怎么办呢?)
‚我们班有很多小老师呢,自学上网已经很厉害了,我们两人或三人一小组来共同创作,怎么样?‛
‚好!‛孩子们便开始了分组活动了。
课堂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意外,这就是孩子的个体差异引起的。当出现这些现象时,教师的评价语言尤为重要了。当笔者提出“我们班有很多小老师呢,自学上网已经很厉害了,我们两人或三人一小组来共同创作。”孩子们的创作氛围非常浓厚,最后呈现的作品丰富多彩,富有个性,教师一句简单的评价语言带给了课堂新的生机。
(三)与“教学目标”和谐,评价有效果
教学评价语言,它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贯穿课堂始终。评价有效,则能够优化教学环节,促进课堂环节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1.评价语言具有导向性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经常会有一些评价作品的环节,在这样环节中,很容易出现评价没有指向性的现象,此时,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要围绕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性。
这是笔者实践的作品评价课,来看教学片断: 师:首先我们来看几组学生作品
(我展示了学生的对比作品,一份是原有的,一份是我帮学生修改过的作品)
师:看了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修改后更漂亮了。师:能说的再具体点吗? 生:颜色搭配上,更漂亮了。
师:这一点分析的到位,颜色搭配很重要。那其他同学呢,有什么想说的? 生1:他原来的作品的字体是宋体,老师帮他改了字体,而且字变大了,换了颜色,整份作品看起来,就更漂亮了。
师:是啊,修改了表格中文字的大小、字型、颜色可以提高作品的美观度。生2:他原来作品的背景图片太小了,记得以前老师和我们说过,背景图片要比表格大,修改后就对了。师:很好,记得老师说过的要求。
生3:有份作品他添加的小图片太多了,就看不清楚表格内容了,老师修改后,看起来就很清楚了。
师:是啊,好作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看起来清楚明了。
这节课上,教师教学评价语言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即作品评价标准,从抽象追问到具体,让课堂一步一步深入,使评价有效果。
2.评价语言具有检测性和发展性
课堂上,不同阶段有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评价语言有效,则可以对学生的前期学习进行一个检测,也是对后面环节的一个自然过渡,从而促进课堂环节发展,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就如笔者实践的《诗情画意》中的片断,先看一段课堂片断:
通过学习画图软件中的技术‚编辑——粘贴自‛,学生已经从教师提供的素材文件夹中获取了很多漂亮的图片,但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杂乱的画面,笔者针对这一环节,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师:同学们都很厉害,都将图片插入了画图软件,不过再看看这画面,这个意境和我们的诗歌意境…… 生:(异口同声)不配
师:是啊,那你会怎么样来摆一摆、放一放这些漂亮图片呢?
生1:这首诗带给我的画面是很美的,我会把画面画的很饱满,把诗歌放在右上角,画面最底下是岸,中间是荷花和荷叶,最上面隐隐约约的是山。
生2:在我的画面中,首先想到的是一座桥,站在桥上送朋友,在桥的下半画面开满了荷叶、荷花,桥的上半部分是一座座连起来的山,山之间有一个刚升起来的太阳,背景是美丽的西湖。生3:……
“同学们都很厉害,都将图片插入了画图软件,不过再看看这画面,这个意境和我们的诗歌意境„„”一句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的评价语。首先,是对同学们技能学习的肯定,并顺利提出本课教学目标“画面布局”,在设计布局指导中,我们可以再次巩固刚学习的“编辑——粘贴自”操作。这正是对前期学习的检测,并促进课堂环节的发展,使评价有效果。
(四)与“人文关怀”和谐,评价有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笔者认为,这就是教育的真谛。无论教哪一门学科,教师都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灵魂的丰盈,让教育充满人性的光辉,让学生灵魂得到陶冶。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笔者曾实践《花钟》一课,这是笔者同事听课后记载的课堂教学情景: 这节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情景,老师让学生画一朵自己喜欢的花(练习曲线工具、喷枪工具的使用),一个男孩子自告奋勇得上了讲台,在教师机上先画了一个圆,作为‚花心‛,定位不错,然后用椭圆工具去画‚花瓣‛,出来的四片花瓣大小差异很大,整朵花不是很美,孩子画完后稍带遗憾地回到了座位。咳,怎么评价?我当时想。洪老师目送孩子回到座位,看着教室里一伙幸灾乐祸孩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画得怎样?‛孩子们齐声说:‚不——好——看——!‛糟糕!老师遇到难题了,她会怎么说呢?当时我想。画画的那个男孩子沮丧地低下了头,不忍心再看自己的‚花‛。老师环顾教室说:‚美,是个人的感悟。也许你们觉得这朵花不是很漂亮,可是他觉得很美,这是他心中美丽的花!‛听到老师这样评价,那男孩有点意外,抬起了头,看看旁边的同学,似乎在羡慕自己,他看着自己的花也笑了,笑得没有一丝遗憾。这时,我从心底里赞叹,老师真好!能理解、宽容孩子,欣赏孩子,让孩子找回了自信,也让其他孩子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
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自然对美的感受不同了。上课时,一句简单的评价语言,尊重了孩子的尊严和价值。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娱乐场”,更是师生之间对话的“聊天室”。教学评价语言需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支持学生的创见,宽容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苦恼,善待学生的缺点。
三、小结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信这句话:“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好的教学评价语言会使我们的课堂生机盎然,但其又与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生活积累、社会阅历有密切关系,因此,若要使自己的课堂多一份精彩,少一些缺憾,就必须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 主编.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2] 主编.李敏.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丛书:教学语言运用方法.2003年8月 [3] 主编.崔允漷.有效教学.2009年6月
作者:洪优萍
教师与信息技术 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师,思考与挑战,应对策略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 》的出台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加快, 现代化信息技术走上教育改革的前台, 推动更为深入的教育发展, 而所有改革的成果将对教育者的生存与发展发起挑战, 尤其是其践行者——信息技术教师, 更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 不断思考如何将教育信息化所承载的价值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行动与行为, 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品质和教学创新的智慧。
一、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当我们以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态度走近时, 我们走近的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以及所有参与其中的更加丰富的交互联系构成的教育生活世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结合自己的工作与学习实际, 从价值、认识、实践三个层面思考它带来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一) 价值层面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无论它如何变化, 也改变不了教育的最根本内涵: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教育的最根本目的还是使人成为人, 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学生的态度、同伴合作的态度、学科认同的态度和自我学习的态度都极大地影响着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态度上, 要做到尊重生命, 关注个性, 将对教育教学的虔诚升华为教师的理性、爱与良知[2];对学生的态度上, 要做到情真意切, 以情动情,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对学科的态度上, 要做到有阳光心态, 在实践与创新中尽享学科的真实体验与独特感悟, 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与生命成长的命运相连, 从而让师生在相互平等的关系中身心敞开, 更有利于教学生命的突破;在对自我学习的态度上, 要做到认清信息化发展的形势, 树立危机意识, 提前打算, 自我追求, 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养, 终身学习。
(二) 认识层面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非常丰富, 具体到每一个不同学科以及相同学科不同的教师, 其理解和思考都不相同, 但从教育改革都是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根本宗旨的理解上是一致的:教学活动中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促进学科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 帮助学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创新, 在创新中实践。
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学科价值和教学内容尚在不断探索之中。新课程标准提倡“联系学生的实际”, 这个实际并不仅仅指社会、生活, 也包含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课程。在实践教学中, 许多教师觉得素材难找, 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任务更难找。如果教师平时善于发现和挖掘, 不断积累、加工, 甚至自主开发和创新, 打破学科界限, 进行科学的学科整合, 将是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最好最直接的手段。
信息化环境支持的技术、手段、方法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媒介由粉笔、黑板到投影、白板, 由阅读纸质教材到可阅读的电子教材、有声教材, 由口授、手写到多媒体与网络的交互应用;教学观念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心中有学生, 采取尽可能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学, 在互动中交流体验与感悟, 在分享中交换经验与建议;教学方式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面对面的讲授中偶尔夹杂着微视频、伴以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讨论, 由教师演示、学生观看转变为演示中插入更多的交流与互动、伴以更多的示范和展示;教学内容的挖掘上注重“一英寸宽, 一英里深”的教学理念, 努力做到:知识与技能等显性内容少而精, 解决问题的步骤 (过程) 、策略 (方法) 等隐性内容要进一步展开、深化[3]。复杂、深奥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简单、通俗, 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具体、生动。
技术不能自行融入教育教学。如果没有好的教师将教学策略与内容有效地融入课堂, 那么, 再好的信息化环境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只有当它已内化为教师的真实体验、内心的共鸣、生命的感悟, 对教学产生一种有力的支撑时, 才会激发教师与学生产生使用的激情和深入探究学习的兴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经历的每个阶段与过程的变化都充分有力地验证了这一结论。从仅仅为了“点缀一下”而强行“塞入”教学, 到针对教学的某些不足进行必要的“弥补”而“加入”教学, 再到作为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支撑教学的“要件”而“嵌入”教学, 到教师设法施加影响, 创构一种全新的教学时空,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的“价值选择”而“融入”教学[4]。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学校教学与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积极主动地肩负重任, 尽力帮助其他学科教师解决在信息化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开展创新性教学, 协助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计算机作品制作等评比活动, 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层次, 在自我发展与实现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 实践层面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只是一种环境。它能否与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创新教学理论, 与适切有效、符合教学属性的方法一起被教师深层次地整合到教学中, 有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发现, 体验与感悟。同时, 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本身就是一个技术与学科文化逐渐适应、思维转变和文化变迁逐渐提升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它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融为一体。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要重点关注教学的“开放性”, 不能让学生受范例、教材甚至教师个人一味地说教的影响而被框住创新的灵动;要敢于适当放手, 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更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来交流分享作品的好的想法与做法;将师生的创意、灵感与经历通过分享、交流、合作, 相互启发、彼此点拨;课堂因为思维火花的点燃而变得“百花齐放”。
如何确保技术被用好、用巧, 这不仅要遵循简单、适用的原则, 更需要根据课堂具体情况而定。试想, 教师在课堂上用几分钟就能轻松解决的事却非要花很大力气借信息化教学环境, 结果收效甚微, 得不偿失。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的广播、监控、分组等功能方便教师进行课堂组织管理、同步教学, 小组讨论与合作, 因此成为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可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广播次数多, 切换频繁, 介入时机不对, 容易打断学生的思维, 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识, 引起学生不满, 从而产生抵触、烦燥的学习情绪, 教学效果受到负面影响。
“班班通”的互动课堂动态地展示了教学过程, 弥补了静态文本的不足, 让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仅仅把它当成播放课件的工具, 不考虑实际, 一放到底, 学生眼花缭乱, 来不及思考与想像, 一节课下来, 除了几幅跳动的画面依稀可记, 再也找不到可以交流与分享、体验与感悟的东西了。这样的互动, 其实也只是手动、身动而不是心动、脑动, 有人将其讥为“满堂动, 满堂问, 满堂放, 满堂夸”的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5]。
“校校通”的网络已经连接, “人人通”的网络空间已经创建, 为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提供了充裕的条件。遗憾的是, 这些环境并未很好地被融入教学应用中。如果打开教师的网络资源平台个人空间会发现, 大多数教师并不将互联网与个人网络空间用于与学生、家长或其他教师的交流、分享, 以及组织活动和备课等, 即使是在职培训, 他们也仅习惯于在工作时间, 或者在办公桌旁, 或在培训现场参加修习, 很少在家、上班途中或休息时间在线学习, 因为他们不想让在职培训打乱了个人生活。
二、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挑战
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合理地转变、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将权威的一言堂的统一指挥者角色转变成平等、对话、交往、协助的指导者角色;如何在信息无穷大、技术无穷变、网络无穷宽的信息化环境下, 达到知识技能不断新、能力素养不断升、角色作用不断变的效果;如何将适切的技术合理地融入教学,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如何选择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际、认知水平, 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等都是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一) 教育观念变革的挑战
在网络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元, 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多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网络、他人的交往学到很多教师不知道的东西。过去强调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的知识储备的观念引起了现代人的质疑, 今天的教师所拥有的水应该是不断更换的、常清的、流动的, 应根据不同学生所拥有的不同大小形状质地的杯子的要求而变换倒水的位置、姿势和水的总量[6]。教师要不断地学习, 甚至主动地向学生学习, 才有可能走在前面。在今天, 学习、应用、创新已经合三为一, 学习就是建构, 建构孕育创新, 为了创新而学习, 在学习中创新。
当学生自己也能成为创造知识的主体时, 教师应教会学生什么?学生应学会什么?教师应教什么?学生应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教的效果如何?学生学的效果如何?新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新技术如何更方便学生的“学”, 如何让教师“教”得信息化?如何让学生“学”得信息化。另外,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 每周只有一节课, 教师能否有效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直接挑战着教师的教育观。
(二) 角色重新定位的挑战
人类对于自我的认识很久以来就是在不断地超越之中, 就连哲学家也慨叹: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起到什么作用?信息技术教师也一直在追问。
互联网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和重新配置, 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易得性让学生获得想要的信息成为可能, 他们不再是一张白纸来到课堂, 而是带着各自的资源和背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由“发号施令”的统一指挥者角色向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 学会意义建构, 学会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协助者转变;由教书育人的角色向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角色转变;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 以研究者的行动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学, 做到如何不唯教材、不唯结论、不唯方法, 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习惯和求新、求异、求奇的思维意识。因此, 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 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的职责更多了。除了本职教学工作以外, 还兼网络管理、计算机设备维修、“三通两平台”的运行与维护、信息的发布与网站管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多种角色, 教学几乎成了“副业”。如何充分合理地规划时间, 处理角色冲突, 做到教学、学习、学校信息化工作三不误, 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 能力与素养的挑战
11.技术素养与能力的挑战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时时更新。可以清楚地看到,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人们信息技术素养的逐步提高, 有的学生已成为计算机高手, 要想指导他们, 教师不仅要“专”, 更要“技”高一筹。其他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依赖也慢慢减少, 很多本该信息技术教师领先一步的东西,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导致更新得不及时, 或知之甚少, 甚至从未涉足;渐渐淡忘的教学基本理论, 缺乏灵活运用的教学基础技能,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教育科研能力桎梏了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动力。
教给学生的知识究竟教多深, 教多少才合适?教深了, 学生不懂;教浅了, 学生无兴趣;教多了, 消化不良, 教少了, 学生不解饥渴;如何教得不深不浅, 不多不少, 恰到好处, 既适应学生的可接受程度, 又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这个教与学的最佳组合问题, 对我们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挑战[7]。
2.学科教学素养与能力的挑战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择需要洞察力。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充其量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非生命性的“原材料”, 如何让这些非生命性质的“物性”资料通过教师的能动作用, 结合学科的性质进行一定的补充、整合和选择。有效地转化成为真正的教学资源, 并与教学中教学主体的“生命性”教学资源一道形成教学合力, “内化”与“活化”是教师的教学智慧[8]。这无疑是对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与素养的一种挑战。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师的短板, 因此要关注如下问题。如何围绕目标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与正确规范地表述, 及时地调整和加工可能出现的“大而空”、“窄而浅”, 甚至人为地“割裂”或“机械套用”的三维目标?如何根据学情从学生的自主需要、个体差异出发, 灵活恰当地取舍和替换教学内容而不致迷失在花样翻新的形式上,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善于选用和重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知识内容, 过滤过时甚至已被淘汰的知识?当教学进入新一环节时, 如何注意新旧知识间、前后环节间的关联性、拓展性, 使它们环环相扣成一个有机整体, 而不会因为知识的零散和琐碎, 导致学生思维的断层, 不利于迁移和应用。
信息化教学如何被合理地评价, 一直困扰着信息技术教师。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而技术、能力和素养往往又无法像传统学科那样, 简单地通过纸笔测试进行评价, 所以教师要注意如下问题。如何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通过课堂观察、举手统计、形成性测试、小组检测和必要的评价记录, 对学生的作品不断改进、完善;如何利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灵活选用, 多元评价,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增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信心;如何注意评价的语言艺术, 尽量多用陈述性评价, 少用主观感受性评价;评价时如何抓典型, 以点带面, 让学生从“共性问题”中了解自身作品存在的问题和优点;如何注意在评价结束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改进的时间和空间, 而不是评价结束, 整堂课也随之结束, 使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
真实深刻的信息化教学反思是信息技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财富。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 教师应静下心来细想, 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 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 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 重难点是否突出?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 还需要调整、改进?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 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把这些想清楚, 然后记录下来, 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经过长期积累, 教师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9]。
3.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发展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挑战
信息技术教师要有对新信息敏锐的直觉, 时刻追求新知识的热情, 拥有能正确检索、组织、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合理的辨别、选择、创新的核心素养。除了不断学习新技术外, 还应多接触其他学科知识, 多阅读报刊、杂志, 多从网络学习。任何一种信息媒体都会有创新的表现形式, 都可能被用于实际的教学中, 让更多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融于课堂, 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的自我提升策略
思考和挑战指向的可能是一个深刻的事实和自我省察, 而实践和行动所展现的才是动态、开放、深厚和丰富的意义与价值, 信息技术教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刻不容缓。
(一) 要要有有阳阳光光心心态态, 活出生命精彩
在我国, 信息技术课程真正走进中小学才十几年的时间, 相比其他学科, 还很年轻, 学科地位刚刚呈现。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 不只是呼吁、批评, 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工作、学习、研究“三位一体”, 以乐观、开朗、阳光的心态和博大情怀坦然面对工作、学习、生活境遇中的苦与乐, 失与得, 以生命自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绽放活力, 活出自己生命与职业的精彩。
(二) 积积淀淀文文化化底底蕴蕴, 提升基础性素养
宽厚、扎实的文化底蕴是教师教学品质丰富和学习创新发展的前进动力。对于信息技术教师, 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任何一个信息媒体都会有创新的表现形式, 这一切的创新表现形式都可能被用于实际的教学中。文、史、社、哲等的人文素养, 美术、摄影、音乐欣赏、建筑设计等的艺术素养, 组织、传播、管理等的管理素养……这都构成了教师的基础性素养。这些能使拥有者读懂人生与世界, 能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能保持精神生活的活跃与更新, 能学、能做和能克服由专业生活不可避免地带来的智力发展的局限和视界的窄化。而这些文化底蕴的积淀是在修身、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丰富和完善的,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基础性素养是一锅“文火”慢慢炖出的汤, 靠“急火”猛攻是出不来的, 它是教师一辈子自养自怡的过程[10]。
(三) 重视自我发展意识, 提升专业素养
地图, 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到各地去做特殊的旅行, 但是, 它并不能告诉旅游者走向何处去, 只有旅行者的愿望和计划才能决定他的旅行目的, 就如同旅行者自己早先的愿望和计划决定了他现在所到的地方以及他现在要从哪里出发一样[11]。自我发展的内在追求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内动力, 信息技术教师更不能例外, 应主动转变思想观念, 正确定位角色, 重视自我发展的意识, 制定自我发展的人生规划, 并努力实现。而这需要行动的勇气和不屈奋斗的精神作支撑, 用终身学习来充实自己的生命。
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在于内因。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提升的关键还是自我提升, 它是最具活力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11.搜搜集集资资源源, 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自身优势, 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包括支撑教学过程的各类软、硬件资源, 如教学软件、课件、CAI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 再对搜索到的众多物化资源进行一定的筛选、调配、转化、整合的优化, 最后确定为适合不同学生和教学目标的具有可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的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查找有关信息, 对相关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以博客、空间、论坛、电子邮箱、微信等通讯方式与他人实时交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及烦恼, 通过在线学习网站、电子百科全书、数据库和微课视频等资源自主学习, 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2.积积极极参参与与教教育育科科研研, 勇于实践, 努力创新
教育科研是现代教师的必备素养, 是教师教学活动“常教常新”的魅力保障, 是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专业引领的有效手段, 能使教师的学习、工作、研究三位一体。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的实践和行动研究, 结合校本教研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 通过集体备课、同伴合作的方式集思广益, 相互启发, 资源共享, 共同成长。通过问卷、教学日记和调查访谈、教学观摩、案例研究,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方法, 不断解决这些问题, 改进教学效果, 提升自我能力。
33.积积极极进进行行自自我我评评价价、自我反思
教师自评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条件之一, 对照评价规则和标准, 以开放的心态正视自己的问题与不足, 分析教学成效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 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教师与信息技术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师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2-0039-02
一、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概念,根本不能涵盖信息技术对人类教育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在开辟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在这种整合中必将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教学目标、方法及评价手段。为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教师的角色也必将发生转变。
可是目前我们的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情况怎样呢?现有教学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又是怎样呢?毋庸置疑,只有在公开课上才能见到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一些教师虽然取得了小学教师计算机等级相应模块的考试合格证,但实际教学中又很少进行应用,而农村远程教学资源虽然内容丰富,但实际运用的人却少之又少。教师在学生中的主体地位不变,角色依旧是“传道、授业、解惑”。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只有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才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教师角色,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信息技术将成为教师教学辅助工具、学生学习的对象、认知工具、成果展示的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必将促进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理念、评价观念和手段的革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在这整合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必须要转变,这也是现代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教师的工作方式需要改变,教师的角色需要转换。既然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新课改的必然需求,那么教师角色应该做哪些转换呢?又该如何转变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的角色被定义为: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情境观察的指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等。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同盟者。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亦将发生相应的转化。
二、由传授者转化为合作者
传统的教学认为教材、教学参考书是教学的法宝,容不得教师自主,因此教师也仅能将教材的知识复制给学生,教师一味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唯一的信息源,转而成为信息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将更加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促进学生利用各种媒介进行有效的学习。
如将信息技术课中学到的编排图文并茂的小报的基本操作方法,与语文课本中关于编办的小抄报结合起来,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小报的编排,其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笔者组织学生上网了解实情、民情、友情,全国人民及世界友人在为灾区做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能为灾区的小朋友做点什么,孩子们在计算机房里静静地浏览网页,笔者被那一幕幕令人揪心的场面感动,许多学生一边浏览网页一边抽泣,有的甚至泪流满面,当学生们看到一些在抗震救灾中表现顽强勇敢的小朋友,都由内心发出啧啧的赞叹声。那一段时间里,每当上信息技术课笔者都指导学生上网,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化,在学校组织的为灾区小朋友捐款活动中表现得非常涌跃。同学们对灾区小朋友的牵挂是发自内心的,并互相通过写信的方式表达出来,因为这是学生通过上网了解了有关灾区的实情,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儿童节到了,学生又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制作电子贺卡,电子墙报、文稿演示等礼物,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寄给灾区的小朋友。当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在网络上发起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投票活动时,笔者组织起学生进行投票,此前他们就了解到很多抗震救灾中的少年英雄事迹,很快就找到自己心目中的抗震救灾小英雄。在此期间,教师就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三、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在传统的课程环境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同时也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每一个环节都掌握在教师的设计之中,甚至连每一分钟都在其控制之中,师生关系成为管理和被管理、控制和服从的关系。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的角色将应该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有位教师在教《我是怎样出生的》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比较强,但以前很多教师都对此问题避而不谈,只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了解。现在有了信息技术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自行通过网络,搜集、查找到更多自己想要解开的疑团,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仅仅是引导、点播的作用。
四、由单一型转化为全能者
信息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不再是全靠教师的传递,教师如果没有与时俱进,必将落伍。教师所学专业比较单一,涵盖的知识面有限,因此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丰富的知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背景下,除了要有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有较娴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与该学科相关联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横向扩展,纵向延伸。为适应全面育人和教育职能多样化的需要,教师必须摆脱只能教一门专业和知识面窄的局面,从单一型教师向全能型教师转变。
五、由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
教师由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是指教师不能满足做一个教书匠,而要成为一个研究者。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或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博客写一些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自身带来一些乐趣,使其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这条从事研究的幸福的道路上来。”所以,新课程就需要我们教师走这条幸福的发展道路,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1999.
[3]张祖春,王祖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修订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教师与信息技术】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教师的成长论文08-26
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设计06-13
信息技术教师09-13
教师信息技术09-03
信息技术高职教师05-13
教师信息技术思考11-15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08-08
教师招聘信息技术面试08-26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10-21
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师德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