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素质信息技术

2024-10-02

教师专业素质信息技术(共12篇)

教师专业素质信息技术 篇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时代中的价值愈发凸显。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传播者,任重而道远。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成为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学科,又逢信息化进程加速,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了应对挑战,其专业素质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而在这个过程中要先觅得良策。笔者认为,传记研究法作为一种考量“人”的方法,将其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应用可行性分析

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学科特质利于开展传记研究,对教师而言,利用丰富网络资源对本领域专业人士进行研究能促进自身素质提升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创新。此外,建立电子档案有助于个体持续探究以不断自省,这些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并无技术性障碍;在操作层面,传记研究法简单易行、便于实施;在目的层面,传记研究法研究“人”,而信息技术教师应用此法对“人”和对“己”考量来提升专业素质,恰恰迎合研究主旨。

●具体应用形式

形式一:基于自传研究的自我建构。自传研究的方式很多,以建立电子档案为例。第一步,研究设计。这个阶段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明确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自身专业素质发展。在界定问题时要围绕这一目的,如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如何?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成果、突破有哪些不足?教师要对方法本身烂熟于心。第二步,搜集资料。基于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资料一方面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相关文件、图片等,搜集方式除了传统的图书、报纸、杂志等外,互联网作为巨大的资源宝库是很好的帮手。另一方面则是研究者自己与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成长过往和工作历程,主要以信息技术教师的回忆为支撑。第三步,资料分析。在整理资料时,教师可建立一个电子档案,复杂的可以是一个网站,简单的可以是分类的文件夹。不管选用网站或文件夹,档案确立后,还要根据设计意图分列不同子档案,便于分类管理。然后,将搜集来的资料转换成Word文档、数码图片、视频等分别归类在不同的档案项目下保存。对材料进行检查时,可以随时到档案中进行提取修改,也可以把新材料添加进去。第四步,撰写报告。通过分析资料,教师自我反思,并将自己的心得、经验、改进想法、工作计划等写成电子报告保存在电子档案中。

形式二:基于传记、生命史、口述历史、叙事探究的自我完善。区别于自传,选用传记、生命史、口述历史、叙事探究方式,研究对象一般应选择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据不同类型的特点和要求,围绕不同的焦点,搜集与研究对象相关联的资料,要注意资料的多样化和准确性,尤其是网络课程、讲授用的PPT、研究课题的官方网站、学术讲座的视频等,这些都是研究对象观点、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在分析资料时,要结合研究对象的性格、经历等,力求全面、深刻认识资料背后反映出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以这些人物为榜样,对照自身的不足之处,不断革新自己的理念、充实技能、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素质。

●传记研究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作用

1.教师能掌握专业前沿知识,开拓视野

信息技术教师在用传记法研究相关领域学者时,可以接触到领域内的前沿知识,如研究信息技术权威,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轻松知晓信息技术发展程度、最先进的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与普及效果;研究教育大师,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掌握最科学、最适应当下的教育理念。每一位研究者的经历都是一本不断翻新的百科全书,研究专家学者,可以打开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以外的广阔视野。

2.促进教师自我修正,重构专业知识框架

聚焦权威人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自己没有的知识和品质。同时,通过回顾和分析自己的教育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参照专家学者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成果,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很好地梳理知识脉络,构建良好知识系统,提升教育质量。

3.借助巨人肩膀,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抓住实际问题,将其作为研究课题在实践中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传记研究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既可以通过分析材料学习专家们对待问题的看法、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访谈方式与学者们进行交流探讨。

4.利于教师学习教育专家的理念、方式,改革教学

教师首要任务是提升教学质量,在教育专家的熏陶下,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都会得到优化,带动教学的改革。在科学的教学原则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师把握技术性、整合性和发展性,具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评价等能力,既是对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又是对教学质量的良性促进。

5.激发信息技术教师提升职业、人文、科学等综合素养

传记研究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是一门审视“人”的科学。其独特的历史架构、社会背景、文化人类学目的,对研究者的人文素养等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践行者和培养学生素养的灵魂人物,应具备优秀的综合素养。关注与研究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是信息技术教师应用传记研究的任务,这些关键人物是学科发展的原动力。回顾他们的奋斗历程,追寻他们的脚步,时刻与他们同行,有助于信息技术教师全面提升素养。

教师专业素质信息技术 篇2

1、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信息能力。

2、认真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积极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设计水平。

3、加强技术学习,积极开发教学课件、积件等资源,辅助课堂教学。

4、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

5、积极参加教研教改,努力挖掘教学新模式。

6、认真参与学校日常工作,充分发挥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优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实行数字化。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信息意识情感,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有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2、信息伦理道德修养,教师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并培养学生遵守。

3、具有较高的信息能力,即操纵、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

教师专业素质信息技术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语言 素质

一、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虽有充分的教学资源,同样还要考虑如何合理地组织课堂,从而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实践已证明,过去那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再受学生欢迎。在新课改下。教师势必寻找另外的适合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课大致分为一下几种组织模式:

1.任务驱动式模式

据调查,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都存在着不知道怎样学?到底要学些什么?学的东西是否有用?因此,信息技术课晕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十分必要。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人物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他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而所谓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就是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助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在任务的设定上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任务要接近生活现实。其次,任务要融入各个环节。最后,任务要分为容易、一般、困难等层次题目来适合各类学生。

2.巧设情景模式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操作可是有趣、好玩的。要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如,可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很多学生因信息技术只是欠缺和操作不熟练从而产生厌学现象。作为信息技术课的老师就要想尽办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浓厚兴趣。常言道:学校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学习兴趣越浓注意力高度越集中,求知欲望最旺,知识前一页最快,信息交流量就越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自然而然也达到最佳。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在进行“显示图表”的教学时,以自制的范例“望庐山瀑布”导入,学生立即被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所吸引,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接下来还可以出一些与生活接近的思考题来开的学生的脑筋。把多媒体课件制作得更精美,让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也就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习题式为主的模式

信息技术理论课最常用的一种课堂组织模式,教师在熟悉教材、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教学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习题,学生首先预习或者自主学习本节课,然后完成一系列习题。分小组的学习方式自然而然生出的集体荣誉感使每个学生都热情参与,学习效果较好。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选一名小组长,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一个课件的设计,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有明确的分工。最后将他们的设计均进行展示和简单地评比。专业一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动手的实践,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营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注重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该体现出机制和俏皮。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中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

1.语言风趣幽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市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风趣幽默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2.设置故错,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

3.教学语言具有丰富性

虽然在授课前作了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但真正表述起来还要根據教学对象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随时进行调整,表现为灵活多变,带有即兴讲演的成分。特别在讲授那些比较复杂、疑难的问题时,教师多半使用通俗易懂的、贴近学生口吻的口语,有时还必须将教学语言淡化、通俗化,或运用比喻、夸张,或引用方言、俗语,还要多一些重复,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加深学生对讲述内容的印象。因此,教学语言不像书面语言那样规范、严谨,表现为随便、自然;短句多,长句少;自然句多,严密句少;重复、跳跃、随意甚至不连贯、不通顺、不合语法规则。

4.使用悬念手法,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最喜欢的就是上机操作,对课堂理论性教学则感到单调。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如果采用电视节目预告中使用的“悬念”手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此时悬念已产生,兴趣也调动起来了,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要编出程序来验证一下这个问题,教师这时恰当地点出编这个程序的几个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操作,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就达到了。

5.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

教师专业素质信息技术 篇4

一、研究设计

1.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目的是了解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调查所指的学科专业素质, 是指教师完成其任教课程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活动之外的电教工作等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我们界定为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信息道德、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几个方面。

2.问卷设计

本调查采用的问卷主要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 同时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编制而成, 问卷由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技能、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学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信息道德五部分组成。其中学科专业知识主要指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等;学科专业技能主要指信息加工处理技能、教学媒体设计开发技能、教育装备管理和应用技能等;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与学的能力, 含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的能力、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法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教学进行研究的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信息道德主要指教师自身的信息道德以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利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的职责感的认同。

3.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本调查对象为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按统一分层、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 把全市各小学按发展较好、一般和欠发展三层进行抽样, 抽取各区县共185所小学285名信息技术教师为样本, 样本占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数的19.2%。共发放问卷285份, 收回285份, 有效问卷265份, 有效率达93.0%。问卷采用现场答卷现场回收方式,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

(1) 男教师人数多于女教师

抽样的信息技术教师中, 男教师占55.5%, 女教师占44.2% (有2份问卷未注明性别) , 男女教师之比1.247:1, 远高于北京市小学男女教师总体之比的0.21:1[1], 也高于全市包括中学在内的信息技术男女教师之比的0.635:1[2]。男教师人数超过女教师也许是由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特殊需要决定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外, 多数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以及电教工作, 以学校角度看, 男教师更适合胜任这样的工作。

(2) 教师队伍年轻化

参与调查教师中, 25岁以下的教师占12.1%, 25-29岁占33.9%, 30-39岁的占45.7%, 40-49岁占8.2%。由此可见,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以25到40岁之间年龄段居多, 约占被调查人数的五分之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年轻化的特点, 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能胜任高强度的工作所决定的, 中青年教师思维活跃、精力充沛, 接受新知识和新理念的能力强, 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既满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发展的需要, 也利于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3) 学历基本达到本专科水平

调查发现,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初始学历以大专以下教师居多, 约占50.9%;但通过职后成人高等教育和自考学历提升后达到本专科层次的占92.6%。初始学历为大专以下的教师 (不含大专) 大多为过去中师毕业, 这些教师一般从其他学科转调过来, 有从教其他学科的经历, 利于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建立起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从而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

(4) 大多数教师未接受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历教育

根据高校专业与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关系的密切程度, 我们把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专业归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一致性专业。统计显示, 初始学历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教师仅占18.7%, 而通过后续学历提升并达到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仅占35.3%, 仍不一致的占64.7%。这说明近三分之二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是通过进修、培训或自学获得, 认为这是一种优势的观点认为, 既然教师已在此岗位上工作, 就印证了他们能胜任这种工作, 那就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强;但相反的观点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国家级课程, 需要教师的专业化, 而专业化教师知识结构中缺少本体性知识, 将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知识认识和理解的科学性, 从而可能会影响到课程的开设质量和效果。

(5) 有近一半的教师未接受过师范教育

在对学历教育中是否曾接受过师范教育的调查显示, 50.5%的教师接受过师范教育, 而近一半的教师不是来自师范教育专业。通过对现实的了解来看, 这些教师主要来自非师范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或其他工科专业。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 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 近一半的教师条件性知识的缺乏, 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对课程的正确理解、教学设计和实施, 也极易产生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设计而轻学法设计的问题。当然这也说明了许多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 依然存在着以电教工作为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辅的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观, 这对信息技术课程及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6) 信息技术教师兼任其他工作的状况

信息教师工作繁杂, 对他们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占总的工作时间之比进行统计后发现, 仅有6%的被调查教师只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而非其他工作, 47.5%的被调查教师仅用一半的工作时间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关工作, 一半的时间从事电教等工作。小学教师身兼多门课程本是常态, 但由于大多身兼电教相关工作 (现实是有的教师主要工作是电教, 教学工作反而是身兼) , 电教工作任务多、压力大, 占用教师们大量的时间, 通过观察、访谈也表明, 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 以至于缺少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 使得课程难以达到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的教学规范和教学效果, 进而影响到该课程在小学课程中的形象和地位。

2.学科专业素质发展总体情况

(1) 将属于学科专业素质的36个题目的教师自评得分进行均值统计和排序, 得到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 得分最高的是第15题、第14题、第12题, 分别为4.464分、4.400分、4.381分, 这些内容与教师的工作关系密切, 所以得分高;而与课程知识技能关系不密切的但与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内容, 得分较低, 如第19题, 得分2.29分。这样的数据与实现情况相符。目前北京市的多数小学, 不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编制网站, 所以和它相关的数据库、论坛编制技术等的要求降低, 从而削弱了教师们钻研这些技术的积极性, 另外多数教师并非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 知识和技术水平使他们不足以承担这些技术工作, 所以得分偏低。

根据前面拟定的五个方面即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信息道德对36项进行归类, 计算出平均值并排序, 分别为社会责任感与信息道德4.3423、学科专业技能3.823、教学能力3.588、学科专业知识3.468、技术应用能力3.207。数据表明,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能基本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 但除了社会责任感和信息道德平均分高于4分 (4.3423) , 其他方向的学科专业素质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3.学科专业素质发展的差异比较

(1) 男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高于女教师, 并呈显著差异

将教师按性别对学科专业素质各项进行平均分计算, 得到表2的结果。

从表中数据看出, 除社会责任感和信息道德一项中女教师高于男教师外, 其他方面的得分均为男教师高于女教师, 但通过对五个方面男女教师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 仅在学科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方面, 男女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都为p=0.000<0.005) 。即学科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方面, 男教师高于女教师, 并呈现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男性教师更喜欢从事信息技术相关工作及其教学有关。

(2) 城区教师学科专业素质得分高于郊区教师

参加调查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 城区教师人数占总数的43.3%, 郊区教师56.7%, 按区域分组对学科专业素质情况的五个方面分别计算, 得到表3的结果。

由表看出, 城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的各方面均高于郊区教师, 对五个方面进行城区和郊区独立样本差异T检验表明, 除了学科专业知识差异不显著外, 其他四个方面均呈现显著差异 (分别为学科专业技能p=0.000<0.05, 技术应用能力p=0.001<0, 05, 教学能力p=0.000<0.05, 社会责任和信息道德p=0.015<0.05) 。这说明整体上城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素质高于郊区教师, 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信息技术教师的来源以及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吸引力有关。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源的渠道有很多, 但主要来自于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信息技术方向本科毕业生, 通过近10年的毕业统计表明, 信息技术方向的优秀毕业生大多被海淀、西城等城区的名小学所招聘录用并从事信息技术教师岗位工作, 而回到郊区县的全部改教其他学科。

(3) 师范教育毕业比非师范教育毕业的教师学科专业素质较高

对来自师范和非师范教育的教师进行比较的结果见表4。

从表上可见, 师范教育毕业的教师各方面得分都高于非师范教育的教师, 但进行差异T检验发现 , 都不存在 显著差异 (p值分别为0.745, 0.406, 0.932, 0.319, 0.437, 均>0.05) 。

(4) 不同学历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没有显著差异

被调查教师中, 最终学历在大专以下的教师占3.5%, 大专27.6%, 本科65%, 研究生2.1%。对最终学历与学科专业素质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 不同最终学历的教师在学科专业素质各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p值分别为0.872、0.538、0.287、0.517、0.726) 。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统计与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结构比较合理。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男女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学历构成比较合理, 这成为信息技术课程能顺利开设和能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

(2) 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来自非信息技术专业, 这可能会影响到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教师能否胜任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来自非计算机、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 虽然没有操作使用技术的困难, 但也仅限于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应用, 如果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发生改变, 如增加信息科学、智能机器人、程序设计等, 那么教师们的专业背景将会影响他们的发展。

(3)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之外的工作负担过重。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访谈和观察了解, 许多教师忙于学校摄影摄像电视节目制作、网络维护, 甚至有的老师还负责学校的广播和复印等, 常无暇顾及教学设计, 教师明确告诉访谈者, 学校领导安排的主要工作是电教而不是信息技术教学, 至于怎么上课, 自己看着办。这种状况不但会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效果, 更会影响到课程的生存。

(4)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能够基本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5) 男女教师和城郊教师之间在学科专业素质方面还有显著差距。可以采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 城区和远郊学校教师进行互换或交流, 建立基于网络支持下的跨区域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协作和发展共同体等等。

摘要:本调查以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对象, 采用统一分层、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男女比例合理、教师队伍年轻化、学历基本达到本专科水平;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与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学历教育, 过半教师未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近一半教师用一半的工作时间兼任课程教学以外的工作。从学科专业发展素质的情况看, 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信息道德能够满足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 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待提高;从差异看, 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表现出发展不均衡性, 即男教师学科专业素质高于女教师、城区教师高于郊区教师。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处编 (内部资料) .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

[2]贾积有, 汪琼等.教师信息素养影响的定量分析——以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为例.电化教育研究, 2008 (8) .

[3]胡定荣.教师专业标准的反思.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 (1) .

[4]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育信息化建设, 2005 (4) .

[5]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教育研究, 2001 (12) .

教师专业素质信息技术 篇5

一、单选题

1.【单选题】 本课程提到,截止2014年3月底,全球域名总量排在首位的是(B)。【3 分】 A.亚洲B.北美洲C.非洲D.欧洲

2.【单选题】 遇到火灾不该做的事(D)。【3 分】 A.弯腰B.捂嘴C.往下逃D.往上逃

3.【单选题】 被动反应的预案不包括(D)。【3 分】 A.快速到达现场B.救人C.疏散 D.演习

4.【单选题】 本课程提到,西部贫困山区的学生与人大附中学生一同听课的过程中,西部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这种方式被称为(C)。【3 分】 A.间接式培训 B.直接式培训 C.伴随式培训 D.翻转式培训

6.【单选题】 根据本课程,英国妈妈的特点是(C)。【3 分】 A.不报喜不报忧 B.不报喜报忧 C.报喜也报忧 D.报喜不报忧

7.【单选题】 制定安全预案的误区不包括(B)。【3 分】 A.事后反应 B.事前防范 C.预案不用记住 D.预案仅是一个文件

9.【单选题】 本课程提到的慕课革命的创新特点之一(B),是指学生在网上听老师讲课,到学校与同学共 同探讨并且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作业的模式。【3 分】 A.直接课堂 B.翻转式课堂 C.伴随式培训 D.间接课堂

11.【单选题】 下列属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工作方针的是(B)。【3 分】 A.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B.育人为本

C.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 D.统筹规划,分类推进

12.【单选题】 本课程提到,对人类文明进步起根本作用的是(C)。【3 分】 A.朝代的更迭 B.政权的替换 C.技术发展 D.人才的培养 14.【单选题】 本课程提到,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B)。【3 分】 A.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产业对接水平

B.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初具规模质量有限水平不高

二、判断题

24.【判断题】 安全预案应该不是领导办公桌上的文件,而应该进入家长和学生的头脑。【√】 A.对B.错

25.【判断题】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对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最终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A.对B.错

26.【判断题】 教育和学习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角度表述:教育是知识传播过程;形式多样,且受技术影响。【×】 A.对B.错

28.【判断题】 慕课是新型面对面教育的简称。【×】 A.对B.错

29.【判断题】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全国高校建成网络教学平台,60%课程开展混合 式教学;80%高校建立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 A.对B.错

30.【判断题】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初步形 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 A.对B.错

32.【判断题】 校园发生意外事件后,校长应该首先设置50米警戒线。【√】 A.对B.错 A.对B.错

三、多选题

42.【多选题】 学校应该制定的安全预案包括(CD)。【4 分】

A.学生自救

B.专家制定的预案

C.主动先发的预案

D.被动反应的预案

E.临时制定预案

44.【多选题】 在人流密集场所,需要做到(ACDE)。【4 分】

A.进体育馆先找出口

B.远离小偷

C.远离拥挤

D.远离包裹

E.远离人群

45.【多选题】 互联网发展的阶段包括(ABCDE)。【4 分】

A.信息互联

B.消费互联

C.生产互联 D.智慧互联

E.生命互联

46.【多选题】 本课程提到,属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关键是(BC)。【4 分】

A.灵活B.均衡 C.公平D.个性 E.融合

47.【多选题】 本课程介绍了浙江省试点的一位小姑娘建立的一个电子商铺,该电子商铺有(AB)这几大功能。【4 分】

A.帮助农民把产品在网上卖出去

B.帮助农民在网站上购买用品

C.将农民的隐私曝光到网站上

D.吸引投资者为村子修路

E.发展村子的旅游业

49.【多选题】 下列属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的是(ABD)。A.坚持育人为本

B.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

C.机会主义泛滥

D.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

E.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

F.全套60题

微信:spook1960 分】

教师专业素质信息技术 篇6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将成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展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知识信息量以史无前例的极高速度发展、开拓。信息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对信息和知识的有效应用,单靠读、写、算等传统的能力基础已经不能胜任。

关键词: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的角色与地位

0 引言

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变化,对社会各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知识更新加速,这就要求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和满足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点。如今新的以信息技术为主教育环境开始形成,教师作为以培养人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在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看待自己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和能力、角色和位呢?

1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素质和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素质更强调人的内涵、素养;能力则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能力可以涵盖于素质之中,它是素质内涵的一项基本内容;同时能力又独立于素质之外,它更注重办事的效力。

1.1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是个很祟高受人尊重的职业,那么教师在对待学生,对待教育事业,对待教师集体和对待自己等教育实践活动中,要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诲人不倦,要有耐心;教师要热爱教师集体,团结互助育人;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2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不仅仅要求教师拥有自己任教科目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还应具有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现今能独立自觉、不断甚至终身进修的能力,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具有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只有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才可能为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提供指导。

1.3 教师的艺术素质 每一个学科的教师其学科素质应该说是不容置疑的。在发展如此迅速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它,从而化解教学难点,减少教学坡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提高课件的视觉效果,充分发挥好它的辅助作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能吸引学者,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喧宾夺主,以多彩的形式掩盖了教学内容,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切勿过份强调课件的视觉效果,尤其在小学阶段,过多的色彩及动画效果反而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这些表象上去,造成真正要体现的教学重、难点被形式所掩盖,无法得到突出。

1.4 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要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稳定乐观的情绪;健全的人格;能处理好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问题,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起着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网络世界的广阔性、多样性和及时性,给个体以全方位刺激。个体容易沉湎其中,难以自拔,由此引发一系列心理和社会问题。作为以培养人为职业的工作者,教师必须有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只有掌握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用心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健康心理。

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及方法的创新显得日趋重要。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将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并逐步加以提高、完善。现在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已经日益普遍,它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多媒体教学既能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和地位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是信息的传递者,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的研究者、创新者,是一名勇于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者。

2.1 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播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教科书,而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得所需的信息,掌握获取信息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2.2 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地去探索,充当他们的学习伙伴,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难点,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学会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2.3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的研究者、创新者 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得以充实和完善,坚守“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从而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利用自己获取的大量信息创造性实施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创新教学,及时总结经验,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推动课程整合的改革进程。

2.4 是一名勇于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者 信息技术环境下,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创新能力的人,人们必须不断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知识的更新速度是飞速的,所以教师要树立终生教育和终生学习的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更新知识,扩展视野,提高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教育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前提,是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人类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教师的劳动。没有教师的劳动,人类文明的传递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大大延缓,在知识迅猛发展、科技高度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依赖于教育和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教师职业平凡却艰巨和伟大。改革开放以来,教师的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在党和人民创造的“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中,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下,会得以更大的提高。

3 结语

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作用,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重视研究教师在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研究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重视研究信息技术时代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现代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今社会的教师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不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苗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的视角.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素质探究 篇7

一、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前提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扎实,准确解答学生所提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较好地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二、教育理论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决定其教学行为的关键, 而教学理念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不同教育理论影响下的教师往往会有不同的教学行为。显然,掌握并明确各种教育理论的特点,扬长避短、灵活运用,乃是提高教学绩效之根本。

1.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着重说明学习是怎样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哪些规律;学习结果使学习者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外部的行为操作还是内部的心理结构; 如何才能有效学习等问题。描述如何学习的理论流派很多,一般概括为四大流派: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各种学习理论各有千秋,只有认真学习并深刻领悟各自不同内涵后,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包括硬件、软件、学生和教师等)、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选择和综合运用。

2.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来自教学实践 ,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考的产物。关注如何改进和指导教学实践。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或观念体系,它以各种教学观念、主张和见解形式出现,因而具有层次性和复杂性。

3.教学设计 理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预案”。其撰写流程可归结为以下几个环节: ①学习课程标准, 领悟其针对该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②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③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④谋划教学策略; ⑤ 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⑥预设教学过程(可采用流程图、多项细目表或过程描述等形式); ⑦设计教学评价方案。

三、专业能力的提升

所谓专业能力指信息技术教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能力。具体说就是信息技术教育职业能力, 包括文本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内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等。信息技术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没有专业能力作支撑,就无法将专业知识更好地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中, 笔者所在学校有几位信息技术教师是非专业出身,没有经过系统化的专业能力训练,所以, 在个人专业能力方面往往落后于经过系统化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师。因此,这些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之有一个质的提升,当然,专业出身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点,因为,时代在发展,不同时代对相同文本的解读不一样,对相同文本的教学设计不一样,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设计也不一样。

四、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指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将不断融合,近年来的课题研究中,有关“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研究主题频频出现, 这必将很大程度地反映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

五、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教研能力

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研能力。“教而不研则空”,“教研”除了指教学和科学研究外,更强调教学和教学研究,只有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研究, 才能逐步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和全社会教育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应研究自己的教学,懂得请他人观察和点评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水平的意义, 虚心听取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的意见,提高其教学水平。同时,紧跟科研步伐,汲取改善教学的最新科研成果。这样,教师通过自身满怀激情的不断进取, 影响和培养学生追求同样的科学精神,从而造就具备同样良好素质的年轻一代。

六、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

以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师素质建设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质,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各项活动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条件,正深刻的影响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高等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已经得以普及应用,促进了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整个教育体系也步入了教育信息化时代;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要想毕业后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能做出最大的贡献,需要毕业生有全面的技能、良好的素质,而高素质的学生培养需要高素质的导师、教师,但是高学历不代表高素质,目前高校教师团队也逐渐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尤其是学历高但整体素质不高的教师不在少数,如何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话题,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师素质建设的联系日趋密切。

1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有关教师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隔三岔五的出现关于教育行业的负面报道,比如教师强奸学生,乱收费乱摊派,招生黑幕,教师殴打学生,学术造假,等等,突显出教师素质的建设尤其重要。

另外,目前高校教师不仅仅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变革、学校的改革、专业知识技术更新的严重挑战,同时面临着学生学习和就业方式出现根本变化的巨大冲击,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讲,时代的要求意味着教育上所存在的缺陷,也说明了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社会的极度不适应问题,因此,对我们高校教师提出新的高素质标准要求,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再者,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可见,作为引领学生方向的主要指导者--教师,更是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所谓的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也在于此。

2 解决问题的办法—现代高素质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所谓的现代教师,就是区别于传统教师而言的,它的含义是指具有适应现在和未来教育造就人才所需要的一种高素质的教师。这种教师应当具有一些什么新的素质呢?从科学知识方面讲,要求他(她)们要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治学严谨;从思想品德方面来讲,要求他们要淡泊名利,要具有高尚的情操[2]。所以,现代教师应该积极培养现代的价值观,要围绕加强素质教育、多出人才,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

目前,“读书无用”、“毕业就业难”、“中国教育模式不科学”等等一系列的观点一次次的被提出,我们承认,目前中国社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教育模式、教育路子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绝对不说明读书无用,恰恰相反,说明我们的国家缺少精英,缺乏优秀的毕业生,而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现代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日常教学中除了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启发智慧、灌输学习方法外,尤其还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信念、道德、情志,因而现代教师要热爱学生,教师只有对学生深厚的爱,才能感化学生,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情操等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这些是素质教育的明确发展目标。

总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有高动力的社会文化氛围与个体内在品质的维系及支持。高校教师的核心素质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格动机与创新态度精神品质。为此现代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和更新科学知识,发展智能,形成一定的观点、信念、理想、道德和人格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4]这是现代教师树立现代学生观的根本问题。

高校教师在培养学生方面,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文化、品德的质量水平,促进其完整素质结构形成为目标的教育。

3 高校教师素质的建设需要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工作模式,主要是指:要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教学内容和目标结构的改革,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测评,从而提高和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信息技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974年,美国信息工业协会的会长Pau l Zurkow ski首次提出了信息素质一词,并将其界定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兴起,知识和信息的产出量急剧增长,科学技术综合性越来越强,信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显重要,信息产业发达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有明显优势。[5]而我们知道,信息素质是一个人素质中的重要方面,信息技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现代教育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工具与手段,要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必须在教育中大量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我们的教育成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的信息化教育。

2)教师应先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

目前社会复杂多变,需要我们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素养,要意识到信息在信息化社会的重要作用,时刻捕捉最新信息;其次要善于发现并把握在教育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第三,要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意识,简而言之,要养成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评价和分析信息以及开发与传播信息的能力。[5]掌握信息技术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最近这20年来,有关教育面向现代化与教师素质角色的规范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集中探讨的热点内容之一。西方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教师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念四个方面的实证测量及理论模型的建构上。国内围绕教师素质问题也提出了很多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看法认为“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主要品质。还有的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6]。由此可进,教师应先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

4 结束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唯一途径,而信息技术由于自身的特点为我们的时代注入了许多新的思想意识,形成了新的时代精神,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7]。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并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评价等方面做出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素质的提高,从而圆满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

[2]顾健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素质培养的目标定位[J].成人教育,2007(12):53-55.

[3]张彦坤,满春涛.教育信息化时代专业课教师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42-44.

[4]郑传敏.试论以信息技术促进素质教育[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5):20-22.

[5]郑传敏.试论以信息技术促进素质教育[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5):20-22.

[6]霍涌泉.教育现代化与高校教师的素质规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2000(9):160-168.

教师专业素质信息技术 篇9

什么是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完成与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 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一般认为职业素质包括以下方面:为人处事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遵守纪律、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实干奉献精神。用人单位在招聘和使用人才时, 除考虑应聘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外, 更主要的是考量人才在专业之外的职业素质, 并通过面试和笔试的方式了解求职者在职业态度、知识程度和能力水平上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长期要求。因此, 可以将高职人才的职业素质分为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三个方面。

三项核心职业意识即从事任何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和意识心态, 集中反映从业人员的职业人格, 主要包括:吃苦耐劳、贡献敬业的精神;个人的现代化意识;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团队精神。笔者与用人单位交流时, 很多企业的负责人说:我们招人时首先看人品, 包括一些最基本的素质, 比如吃苦耐劳、责任心及关键时刻的大局观等等。企业用人首先强调思想品质, 其次才是知识技术。高职学生非常需要培养吃苦耐劳、贡献敬业的精神。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 应当具备科学的态度、法纪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风险意识、效能意识等。总之, 人的现代化意识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绩的思想基础, 培养这些意识对学生今后的职业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团队精神是做好职业活动的很重要的精神状态, 其内容包括自信、乐观、进取、坚定, 有明晰的工作目标和计划, 能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并以这种心态将自己融入团队之中, 视组织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 视团队为家, 协作合作高于一切。

两类必备职业知识一是关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法律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知识。包括价值规律、货币规律、社会大生产规律等及其运用, 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分析、社会经济组织的基本结构与市场运作等。市场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基本体制, 每个社会组织的个人无不受其影响, 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规律对各行各业的影响, 了解社会经济组织运作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及趋势, 对每一个人都是必需的。二是企业管理知识。主要包括管理知识、成本知识、会计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这些知识是在职业活动中取得进步的条件和基础。懂管理、会理财、知市场是从业者职业发展的重要能力, 但这些能力是建立在对上述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组织努力提高生产力、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对员工的要求。学生对自己今后的工作环境要有足够的认识, 才能很好地把握工作的方向, 领会组织的经营管理策略和制度, 融入组织活动之中。

五种关键职业能力 (1) 发现、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或运用创新的能力) 。此种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个人和社会组织求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取得职业成就的关键, 主要表现在具有创新的勇气和信念, 具有挖掘自身潜能、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和技术的方法技巧;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善于集思广益, 分析和把握企业发展趋势, 擅长策划、谋略并具有战略眼光;有准确的判断能力, 思维敏捷, 能够站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高度, 对企业发展提出自己新颖的思想、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2) 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高职高专教育的社会定位和社会功能说明高职院校更需要培养具有沟通与合作能力的人才, 其内涵包括:认识自己, 合理定位, 敢于竞争;认识他人, 善于交往;对内要团结, 乐于倾听不同意见, 重视情感沟通, 坚持原则, 能协调沟通社会各界关系, 拓展职业生存发展空间;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方法。 (3) 为职业发展而持续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是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型人才需要不断学习, 增进知识, 增长才干, 才能跟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进程, 劳动者学习终身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教育不能完全解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劳动者个人在工作中自主学习。学生在毕业之前, 就应该努力培养自己持续学习的能力, 如阅读能力、理解力、判断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洞察力等, 从而为今后一生的职业活动中的学习奠定基础。 (4) 语言运用能力。高职学生应能编制各类分析报告 (如财务分析, 市场竞争分析, 企业管理计划, 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的开发方案, 实验报告等) , 能清楚地陈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高职教育突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如汉语应用文的写作、口语表达、英语的简单翻译、常用英语的表达交流等。 (5) 就业与创业的能力。学生学习的一个直接目的是获得社会劳动的资格和职位, 如果这个目的都难以实现, 学习就没有意义, 学校的知识传授也就失败了。我国人口众多, 就业竞争十分激烈, 因此, 应要求学生了解就业形势, 正确认识自我, 合理定位, 及时把握就业机会;应具备应聘的技能和良好的心态, 能恰当地自我推荐, 有礼有节;应有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雄心和胆略, 有创业的理想和目标, 并为此制定具体规划。

创设职业环境, 培养职业素质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就应该尽量创设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相一致的职业环境, 让学生在其中通过切身体会, 完成职业选择和定位, 增强对职业的认同与热爱;通过实践环节, 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逐步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 培养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总之, 要让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 通过实践将相关知识和能力内化、升华成素质, 将观念的东西还原为现实。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 实践教学是使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己与职业的匹配度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 学生才会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对自己是否适合某一职业及职业的日常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有切身体会, 才会增强对职业的认同与热爱。因此, 正确的职业态度需要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通过实训和体验形成。

有了正确的职业态度, 有了对职业的认同与热爱, 就会培养出忠诚、敬业、服从、自动自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责任、纪律、付出、真诚等职业精神, 有了这样的职业精神, 就一定会使自己的职业素质得到升华。

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断加大, 校内实训基地的不断增多, 为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应在实训基地中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学生建立和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严格的考核训练制度, 对着装、打卡到整个生产或服务的每个技术环节, 都要实行严格的规范化训练, 使学生在现场操作中亲身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内涵, 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获得与现实的生产实际相同 (实际的岗位实习) 或近似 (模拟的生产实训) 的体验, 能够有效地实现学习迁移, 从而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并逐步掌握职业岗位 (岗位群) 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及分析和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将逐步树立自己良好的职业形象, 完成从思维模式到行为模式的更为深刻的转变。

创办校办公司, 构建职业环境, 培养职业素质

我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服务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技术人才。结合多年的办学经验, 根据高校办学要工学结合的理念, 为了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满足服务社会的要求, 构建职业环境, 我院在2004年建立了校内计算机公司“丽水网桥计算机有限公司”, 下设三个部门:电子商务部, 软件开发部和硬件销售部, 在市区繁华商业街开设了门市部。公司除总经理由专业教师兼任外, 三个部门和一个门市部的负责人及员工全部由我分院在校顶岗实习学生组成。

“上课是学生, 下课做员工”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上课是学生。我院在一年级开设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等课程, 在二年级开设了《网站建设与网页制作》、《动画设计与制作》、《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网络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 课程安排与在校内公司的实习岗位基本同步。在课程教学中, 以任务为导向, 采用项目化教学法, 任务和项目来自生产一线,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与顶岗实习的任务相互印证, 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实际任务与模拟任务虚实结合, 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 下课做员工。学生从第一学期开始, 就成为校内计算机公司的员工, 课余在校内计算机公司顶岗实习, 根据学期的不同, 安排在计算机维护、计算机组装与销售、网络维护与安装、网站维护与系统管理、电子商务等不同的岗位。学生在岗位上完成任务后可获得相应的报酬。在暑期和第五学期则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该模式的特点及优势可较好地解决实习人数、教学管理、人身安全等一系列管理难题;初步解决了课程改革中的工学结合问题, 课程与顶岗实习项目接轨, 如电子商务、网络管理、网页制作等课程的工学结合改革成效显著;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内公司的项目都是真实项目, 学生顶岗实习在教师带领下进行, 完成项目教师有奖励, 教师的专业特长与积极性可得到发挥;公司由教师入股, 公司的效益由教师共享;通过创办校内公司, 建设校内顶岗实习基地, 实现了“真实任务, 真实企业”的实习, 学生能学到真本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可得到提高, 到校内企业顶岗实习时, 能很快融入岗位, 有利于在今后就业时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通过校内公司实习, 能力较强的学生锻炼了管理能力, 可为毕业后创业打下良好基础;解决了工学结合学生与企业难以适应、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不满意的问题, 企业满意度高, 密切了企业与学校的关系。

4年多来, 我院的实习学生通过在校内企业和校外企业的锻炼, 加强了专业意识, 学习能力、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在实习、工作中表现优秀, 有很多人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和技术中坚, 有的还走上了部门领导岗位, 部分学生毕业后利用所学技术直接创业, 也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参考文献

[1]白鸿辉.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2) .

[2]司淑梅.试谈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6, (5) .

[3]徐洪祥, 郑桂昌, 岳宗辉, 白伟杰, 赵华丽, 吴跃飞.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9 (9) .

[4]应文豹, 王秋梅.高职院校构建职业环境提升职业素养初探[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5 (4) .

[5]刘晓波, 吴小平, 张敏敏.高职人才核心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及内容浅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

[6]刘高勇.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12) .

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师素质中的作用 篇10

一、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师素质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必然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所谓教师素质是指教育者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为适应社会和学习者的需要而必须拥有的职业素养和品质,包括教育观念、知识、能力和技能等方面,其中师德是核心。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将如何对待迎面而来的信息技术大潮,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师素质中有哪些作用呢?

1. 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受教育教学观念的支配,只有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教师工作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工作方式不仅仅限于课堂讲授,教师还要对教育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制作、传递和评价。教师可以多渠道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学生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无限的时空中获取信息,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延伸,打破了单一的传统课堂讲授教育教学模式。

(2)学生观和教材观的改变。学生不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更能体现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教学信息载体,数字化的教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信息,跨越时空限制的教学信息资源库,极大地扩展了教材的概念。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

2. 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的载体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和语言,图形、图表、影象和声音等都是教学的载体。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进行交流。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也趋向综合化,不仅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掌握传授学科知识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检索、搜集、设计、加工和传递的能力,要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编制多媒体教案,组织教学过程并实施教学,要有将课堂教学与信息网络传递有效结合并创造新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能力。

3. 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

信息技术环境要求教师有较广的知识面,教师除拥有本专业的知识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外,还要具备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在内的教师职业素养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掌握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要将信息技术科学地、正确地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见多识广,思维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和修养,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涵养影响学生。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教师可以在更广的范围与专家同行交流,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更多的信息,这为教师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提供了条件。

4. 有利于提高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网络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无效信息充斥,信息良莠不齐,价值观正邪并存。中小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自律能力差,很容易受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有的学生依赖网络,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上网成瘾,影响学习和生活;有的学生流览不良网站,影响心理健康,甚至造成学生人格扭曲。面对网络普及带来的变化,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规范网络行为,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面对新的课题,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熟悉网络环境,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和师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自觉抵制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正确处理好学习知识和游戏、娱乐之间的关系。

5.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使人能够更有效地选择、查找及评估传统或网上资源的技巧”。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技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只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才是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致胜法宝。

教师要形成将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融入教学资源开发之中的习惯,通过信息的多样化呈现,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要培养自身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各种信息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也应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信息技术成为获取知识和加工信息、为教学服务的工具。

6. 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优质教师资源配置失衡,是学校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差,往往吸引不到优秀教师。只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存在,就会存在优质教师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提高农村学校和偏远地区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是促进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困扰教育界多年的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可找到新的解决途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研,实现区域内教师的交流与互动。借助网络,薄弱学校的教师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非常便捷地获取内容丰富、理念先进的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与专家和其他地区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对话。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边远薄弱学校的教师与外界的交流对话、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都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这必将促进他们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缩小他们与优质学校教师之间的差距。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

教育信息化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仍然处于探索前行的阶段,各地区、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参差不齐,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是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提出以下建议:

1. 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一条快捷且普及率高的途径。

教育技术现代化使教师的职能趋于多元化,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要求更高了,除了要具有原来的基本功,还要具备“一种理论,两个设计,三项操作”的能力。“一种理论”就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两个设计”就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软件设计;“三项操作”指“编”———会编制多媒体教案和课件,“演”———会进行各种媒体的操作演示,会选择媒体,组织教学过程,“藏”———会检索和收集各种信息,丰富教学信息资源。

我们可以围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自行组织开发自评工具,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更精准地掌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方案,实施培训课程,达标率较低的能力可以安排较多的培训内容和课程;达标率较高的能力可以对培训内容进行适当删减,提高薄弱能力,进而达到最优化的培训效果。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应该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的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坚持集中培训与网络研修相结合,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国培、省培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培训一批培训者,为学校开展全员培训奠定基础。校本培训要实行研训一体,培训内容要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提高培训的实效。

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部分年龄较大的老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低,学习动力不够。学校要帮助这些教师提高认识,要让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已经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同时,学校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特别是要重点帮助年龄偏大,学习有困难的教师,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 加强自主学习,充实知识储备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师必须先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学习方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但教师工作量大,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习资源进行收集、检索、整理和加工,要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学习最有用和最好的资源。要有计划地安排每天的学习,特别是要学会如何利用工作间隙的零碎时间来学习有用的信息。目前许多教师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的教师学习还是采取传统的学习方法,很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学习,或者不擅于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找到最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有的教师大量的时间用来浏览无用的信息或游戏,挤占了学习的时间。教师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快,知识传递的渠道广,教师作为教育者应主动适应信息社会,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养。

3. 强化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

身处信息社会,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合作交流能力,并长期不懈地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教师之间要经常开展交流和合作,这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行区域教师研修活动,将公开课、观摩课等教研活动的展示范围扩展到整个区域范围,而不局限在学校。借助网络,教师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和各地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和各地专家和同行探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些都是促进教师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4. 创新教研模式,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反思并非“闭门思过”,而是多向的开放性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学校要创新教研模式,每次教研活动要确定重点研究的问题,教研活动要围绕问题来开展,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素材,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要提高每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参与度,教研活动中不能让少数教师唱主角,其他教师成为旁观者和倾听者,每位教师在每次教研活动中都应该有具体的任务,要针对具体的任务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利用网络让教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探讨和交流。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往往局限于个人的视角难以发现问题,教师可以主动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上传到网络,通过与同行和专家的交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三、总结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篇11

专业发展的要求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先驱,其专业发展必将符合更高的要求。首先,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敏感的信息意识,具有信息加工、信息生成和信息创新的能力。其次,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思想与技术教育,是一种整合了技术,用技术支持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将信息技术能力积极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再次,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合格毕业生。

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从理念到内容都是全新的,以致带来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对于处在课程改革时期的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无论是初出茅庐的新手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都将面临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挑战。要应对挑战,成功完成角色转型,教师一方面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更新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创造并积累好的方法和模式。

阻碍专业发展的三个问题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有目共睹,而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础学科的思想和态度却在“应试”的大环境下无法马上改变,不论是学生、家长、其他科目教师、学校领导还是信息技术教师本身,思想都没有从忽视信息技术的状态中转变过来。这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来说,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难如人意。

首先是数量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信息技术教师整体数量不足;二是条件差、偏远地区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据统计,2000年底,我国中小学有专兼职信息技术教师约11万名,而我国现有中小学约62万所,按每所中小学需要一至两名信息技术教师计算,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需求数量最为保守的估计也要在60万名左右,目前的数量是远远不符合实际需要的,而信息技术教师的缺乏在条件差、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尤其明显。

其次是质量不高。就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群体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一是教师年轻,缺少教学经验,实践性知识缺乏,信息技术教师对于如何教、教什么还处于摸索阶段,同一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在不同的学校差别很大;二是教师学科专业水平偏低,大部分教师是半路出家或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三是兼职教师比例很高,这些教师一方面承担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担负着繁重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以江西某地级市重点中学为例,该校有7名信息技术教师,但只有一名教师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的,一名是物理实验教师转教信息技术教育的,其他均为兼职教师。

最后是教师待遇差,队伍相对不稳定。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限制等原因,信息技术学科在学校还处于领导、家长不重视的地位。很多地方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既是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也是实验室管理员、机器维修员,或者还是网络管理员、技术辅教人员,甚至有些教师还兼管学校的水电等杂活,工作繁杂且职责难分。

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执行者,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学理念,当然,这种现状的改变是要从多方面来进行的。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脱产学习在短期内是无法满足的,短期培训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在岗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专业发展的六种途径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在团队层面上,可以采取参与式培训,也可以开展“听-说-评课”活动;在个体层面上,可以采用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行动研究和反思性教学等途径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要实施参与式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同时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仍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搞好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参与,是教师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参与式培训赋予每位教师平等学习和表达的权利,有利于形成活跃、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在这种情景中的参与能够给教师带来交流的愉悦,从而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发挥其创造力。参与式培训还十分重视教师的已有知识经验,把它视为重要的培训课程资源。在一定意义上,尊重教师的经验就意味着尊重他们的人格。因此这种互动式的培训更容易拉近教师与培训者之间的距离,使教师产生心灵的共鸣。

目前,为了使教师能够理解新课程,尽快地成为课程改革的推动者,从国家到地方已陆续开展了各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培训从理念到方式也都在发生着变化。在培训理念方面,它开始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我提高。在培训方式方面,相对于以往“专家台上讲,教师台下听”的方式,现在的培训注入了更多的互动色彩。

参与式培训的过程也是教师之间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和成功做法的过程。它将教师现有的个体化知识经验通过交流展现出来,除了可以直接为其他教师在学习中充分运用之外,还可以为学习群体提供可利用的资源。

要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以学校和教师为本位的培训活动,它立足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依据并发展教师的兴趣,提升教师进修的水平。它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与成功经验作为研究课题,促使教、学、研一体化。它以教师教育教学的成功为内在激励机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持续发展。显然,在新课程背景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成长需求开展的校本培训,是促进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有效方式。

要开展“听-说-评课”活动。“听-说-评课”活动是我国中小学普遍的一种专业活动方式。它直接脱胎于日常实践并在日常实践的情境下进行,因此它的收效也更有可能被教师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去。但是实际进行的“听-说-评课”活动多属经验的做法,随意性大,对这项活动本身也缺少一个清晰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实施环节上来说也不够完善。当前的“听-说-评课”活动普遍面临着实效不大,甚至流于形式的窘境,必须对其进行改进,使其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一个具体实现形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它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

要提高“听-说-评课”活动的成效,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更要关注在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为其行动提供理论指导。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才能提高听课的品位,准确地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透过现象听出本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具有一定理论修养的执教者在说课时不仅能够说出他的具体做法,而且还能对他这样做的原因做出理论的诠释。只有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或标准对教师当前的教学行为和教育观念进行评点并提出改进建议,才有可能促使教师在专业上有所发展。

要开展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虚拟学习社区是基于网络的一种学习环境,是一个通过ICT在Internet上或者是在局域网内创建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认为,它与传统社区的最大差别在于:传统社区是基于物理场所而形成的,其社区成员、空间、资源在形成之始就己经基本受限;虚拟社区则是在虚拟空间中由共同兴趣引发形成的,其社区成员、空间、资源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弹性扩张。

教师虚拟学习社区拥有许多特征,它是以学习和发展为基本目的;拥有教师们感兴趣的共同学习主题;由不同地域的人员组成;利用信息工具来支撑交往,包括资源查寻和管理工具、通讯交流工具以及协作工具、认知工具等;享有广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主要是以多媒体、交互性和分布式为特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也包括更广泛意义上的指导者、教师同行等人力资源;参与主体的虚拟性;持续交往或共同的学习体验等。

要进行行动研究。行动研究使教师对教学及课程有了深刻的洞察和正确的判断,帮助教师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去变革教学实践。因此,行动研究赋予教师更多的权利,拓展了教师的职业空间和自主性,促使他们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使教师最终获得专业发展和教育实践的解放。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仅有助于理解教师行为的意义,而且还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切实可行的出发点。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拥有的大量实践性知识大多是以缄默的、隐性的形式存在的。实践性知识的实践性与行动性特点,决定了它的获得只能由教师在特定领域内完成任务的经验中去建构或创造。通过行动研究的过程,教师可以把这些缄默的知识揭示出来,使之进一步系统化,成为被世人理解的公认的理论。

正是在行动研究中,教师对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做出思考、选择,不断地把自己的思想与他人的理论进行整合,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予以检验,从而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使个人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得到审视、发展和不断完善。行动研究是信息技术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最有效途径,通过行动研究,教师能够建构起对理论的新的认识并赋予它们实践意义。

要开展基于Blog的教学反思。信息技术教师要发展,首先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个人应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要注意多渠道获取最新的信息,在教学中要经常自我反思,经常与同事交流、探讨,多与外界沟通交流。

Blog是一种新的网络交流技术,是一种基于Web的以个性化、自组织、开放性等为特征的技术应用系统,用于提供用户以日志的方式来发布网页和资料。它以其独特的网络沟通方式在众多领域得到迅猛发展。Blog是一类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是一种可以促使团体或者社群沟通和写作的软件。将Blog引入到教师专业发展中,它顺应了新课程的反思需要与普通教师的行动研究表达方式。并且,由于它的零障碍的技术支撑和零距离的人文关怀,引起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自发参与,实现了教师的情感互动、资源分享、思想互联和专业发展。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

教师专业素质信息技术 篇12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 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开发智力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 硬件是基础, 教育资源是核心, 应用是目的, 人才是关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队伍的素质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越来越不相适应。本文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素质的现状进行调研, 找出了阻碍素质提高的原因, 结合中学新课改的实际需要、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师培训的实践活动, 提出了提高他们能力素质的对策。

1 对信息技术教师素养新要求

信息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显然和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因此,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一般的素质, 还应具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所应有的素质:

(1) 首先强调的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动手能力, 在软件开发、多媒体制作、网站设计等方面能够为学生进行操作示范,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能够成功地应用信息技术。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有较广的知识面, 多懂几行, 比如美工、行政管理知识、财会等。

(2) 其次是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最终目的并非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 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教师必备的信息素养及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技能应该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最终目的的前提和中介。

(3) 最后是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新课程要求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既不是教书匠, 也不是课件制作的老师。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应是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型教师。科研型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有科学研究的意识, 要树立教研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 要学会发现问题并独立选择确定课题, 能运用恰当的科学研究方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掌握撰写科研论文的方法和技能技巧, 能独立撰写专题论文、经验总结、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 能把学科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 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既是造就高素质发展人才的基地又是教育科研的实验中心。

2 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素质现状及阻碍提高的原因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导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缺陷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 原因也很复杂, 不仅与教师本身和学校有直接关系, 还与教育观念、社会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 部分教师职业理想不够坚定, 多数教师的自我认可水平不高, 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工作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2) 尽管国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非常重视, 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并没有被列为升学考试的范畴, “片面追求升学率”及“高压政策”等各种陈旧的思想观念使得某些学生家长甚至学校就认为它是非主流学科, 可有可无。这些都是影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 现有的师范教育不能满足新时期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如今信息技术教师主要来自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的本科毕业生,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由于本科师范教育与中小学教学实践严重脱节, 从而导致师范教育改革步调滞后, 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不能满足新时期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4) 现有教师培训不能满足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素质提高的需要。通过调查表明, 只有少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经常参加教师培训, 其余有部分教师从未参加过教师培训;对于培训, 多数教师反映内容偏多, 讲课形式不乏蜻蜓点水、流于形式等。多数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主张培训应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精心安排培训内容、增加培训时间和次数等。

(5) 信息技术与中学的课程整合缺乏实践。在实际工作中,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教授其他学科教师多媒体制作的能力, 具备能够组织各类信息化活动的能力, 具备与其他教师一起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但在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缺乏实践环节, 很多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理论到理论的层面, 很难让学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3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素质的对策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 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挖掘学生潜能, 提高学生素质, 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显然和信息技术教师有着密切、直接的关系。针对阻碍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素质发展的原因, 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 注重对将要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师范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健康的职业情感教育对师范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完善的情感教育是很难在中学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中做出一番成就的, 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坚强的毅力去坚持的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2) 更新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 丰富自身的教学理论, 提高业务素养。“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本身需要一壶水”, 这一条在新课程中仍然是要求教师们提高自身水平应该追求的方向。新课程标准中除了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之外, 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其中蕴涵了部分信息学、传播学、系统论等的基本原理, 涉及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的应用技术, 还渗透了人文、艺术、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等问题。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老师在原有的学科知识基础上, 不但要跟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 还要补充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 才能更好地驾驭本学科的教学。

(3) 全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主要包括提高认识, 真正落实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加大投入, 增强软硬件、教学资源建设;完善规章制度, 促进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 优化教师教育, 培养合格人才。包括明确培养目标, 树立服务意识;革新教学内容, 实行多元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实践活动;优化教师培养, 构建新的培养模式等。

(5)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研究。主要包括揭示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价值;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研究;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认清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意义。

(6)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校要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 立足需求进行培训, 才能使教师学有所用, 用有所成。同时, 选择求真务实的培训机构, 采取灵活的培训模式, 精心选择培训内容, 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评估制度, 有效利用培训时间, 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4 结束语

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 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因为只有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高, 才有可能提高我们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与教育的档次, 才有可能提高我们整个国家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全面发展自己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 才能真正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 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不断发展的学科, 对教师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本文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素质的现状进行研究, 找出了阻碍他们能力素质提高的原因, 结合中学新课改的实际需要, 提出了提高他们能力素质的对策。希望能够对目前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有一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l]黄荣怀.北京教育成果展的教育信息化国际论坛.2006.7.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王玉明.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 2004.2.

[4]郑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培养问题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 (6) .

上一篇:DEA超效率分析下一篇:约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