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非专业素质(共12篇)
教师的非专业素质 篇1
虽然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已逐渐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任何时候强调外语教师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都是不过分的 (束定芳, 1996) , 因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中, 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积极主动的思考者, 学生的思维形式发生了转变, 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对教师素质的探讨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一门比较主要的专业技能课。高级英语教师是否具有过硬的诸如英语基本技能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等专业素质是能否取得教学成功的一个基石, 是实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上外, 2000, 下文简称为《大纲》) 中的“在质量上有较大的提高”的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 这些专业素质在另文中已进行探讨 (董秀丽, 2008) 。但同时不能忽视那些左右目标实施过程顺利与否的任课教师的非专业素质, 非专业素质是指与高级英语本身必须有关的专业知识之外的素质, 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学技术、教学能力、跨学科知识的掌握等多个方面。就高级英语这门课程而言, 教材本身、教学对象及教学持续时间等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大纲》从不同的方面对这门课程做了具体的描述, 所以在探讨如何利用课程的特色在具有相同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实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实现英语人才培养规格这个问题时, 教师的非专业素质状况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该文主要结合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实践和《大纲》的精神对高级英语教师应该具有的主要非专业素质进行探析, 旨在为培养该课程教师的非专业素质提供方向并为最大程度地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英语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纲》中的教学原则一项对“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了如下的规定:“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两者不可偏废”。这项规定对英语专业教师本身应该具有的相关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如果教师本身没有这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何能承担得起教书育人的神圣工作。高级英语作为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门较重要的课程, 具备了培养这些能力的基本条件:教材自身的优势 (有一定的难度、题材多样、体裁广泛等) 、教学对象的特点 (大三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已有一定的提高) 和授课时数。教材的难度和复杂性等原本构成了学习的一道障碍并给学生的顺利学习带来一定的挑战, 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 我们却发现这个挑战的另一面, 因为恰恰是这种难得的挑战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宝贵的广阔的思考空间, 此外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为多角度分析问题提供了必要条件, 最后较长的授课时间这一点为学习者能力的逐渐培养和提高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在这样的前提下, 教师必须抓住整个一学年的授课时间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及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语言综合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上述各种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是否能把这些能力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巧妙地相结合,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好“协调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等角色显得尤为关键。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支架式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等能力的一个可取的方法, 为学生搭建支架、指导教学撤去支架并最终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上述能力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所具备的这些能力的一个具体的展现。笔者将教师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列为各非专业能力之首, 唯一的目的就是想突出教师的这种非专业素质在高级英语这门特殊的课程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和重要性, 这一点应该引起所有任课教师的重视并努力提高该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凸显高级英语这门课程在整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2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教育领域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的更新, 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新形势下, 外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和任务教学法等的有效融合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 高级英语教师要在这个方面做更多的研究, 因为高级英语教材 (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和教学对象 (已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 等为我们提供了基本实施条件, 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在学生主动参与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利用文字、图像和音响效果的结合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增加输入量和输出量。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导致教师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三大教学环节中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 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具有制作使用高质量课件的能力、通过不同途径检索网上丰富资源的能力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这样教师才能有信心进行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并保证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而不仅仅是应付了事, 这是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高级英语教师需要必备的又一个不可缺少的非专业素质。
3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及相关的英语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灵活运用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对该模式和具体的实施方法的掌握是高级英语教师的又一个必备非专业素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 教师由“教书匠”、“控制者”和“传授者”变成“研究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大纲》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部分做出了如下的规定: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首先要了解这些不同教学方式的内涵及其具体实现方式, 分析每篇文章的特点和可以采纳的某种教学方法或者是几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 如任务型语言教学方法或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就经常伴随着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使用这些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并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方法。教师在该方面的非专业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大纲》的实施程度, 进而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4 情感教学能力
因为高级英语是一门难度系数较大的课程, 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是高级英语教师在授课环节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即高级英语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情感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感念;降低学生的抑制性焦虑情绪;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动机;通过课堂上各项任务的完成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熟悉学生的认知风格并在授课过程中调整授课风格;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将全人教育和全纳教育理论有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激发学习动力。教师的情感教学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级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董秀丽, 刘杰辉.高级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探析[J].理论界, 2008 (12) .
教师的非专业素质 篇2
一、对幼儿和儿童的发展的承诺:
1、关心儿童热爱儿童;、平等对待与尊重儿童;要容忍和尊重儿童的差异、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充分发展;
3、支持儿童的学习促进儿童认知和智力的发展;
4、促进儿童社会性、人格的积极和谐的发展;
5、对儿童一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
二、全面正确地了解儿童的发展能力:
1、正确认识儿童的发展:儿童是独立积极主动的个体、儿童是完整的个体、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儿童在与周围环境他人积极交往、儿童具有个体差异;
2、掌握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规律;
3、在与儿童交往和教育过程中研究儿童发展观。
三、有效的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
1、强化目标意识确立“儿童发展目标”为本的意识与实践行为明确儿童发展各方面目标和相互关系并以此指导全面分析儿童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发展状况特点问题需求确定全班幼儿和各幼儿的主要及重点教育需求领域;
2、要明确教育内容不等于“教材”教育内容需要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结合本班儿童的发展需要来确定;
3、教育内容要紧密结合儿童发展和生活经验;
四、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
1、为幼儿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2、创设充满关爱温暖尊重合支持的 精神环境;
3、有效组织适合幼儿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4、促进儿童间积极的互动与交往
5、教师自身要成为儿童学习和活动的支持者和作者和引导着
6、积极的评价儿童。
五、领导和组织能力:
1、明确认识自己的责任;
2、建立学习共同体;
3、积极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4、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六、不断地专业化学习:
教师应具有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它具有突出的专业性、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和反思性等特点。
1、目的、内容——专业性;
2、主体、途径——教师主体性和合作性;
谈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篇3
那么,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同时还应尽可能获得你自己喜欢的各种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俗话说的好“艺多不压身”,有了前者,可以保证你的教育教学的基本质量;有了后者,可以使你的教育教学变得有趣味,更精彩,从而保证前者得以更好的实施。
而提高这些台幼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众所周知,一把米,只能熬成一碗粥,绝对炯不成一锅饭;一勺粉,只能勾出一碗芡,绝对和不出一盆面。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就不能不读书。只有读书,才能充实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只有读书,才能使教师重新认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唤醒自己对教育的激情,找到自己在教育生活中的乐趣。
巴金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的终点。”读书学习可以使教师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可以促进教师投入教学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在阅读中,教师通过与大师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碰撞,会蹦发现自己的教育生活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自我重复,而是一种美的精神享受。所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这句至理名言至今仍然是我们教师工作中的努力方向。
读书之外,笔者认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写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增加本钱,最为切要。所谓本钱,一为善读,二为善写,二者实相关而不可割也。”叶老又说:“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苟非然者,学生即或终臻善读善写,断非老师之功。”这话并不是空谈。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例,在他当文学教师期间,曾写过——千多篇小作文。这些小作文有的是描写自然现象的,有的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体会的。他说,这些写作“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教会我的学生使用语言。当我的作文或短诗触动了学生的心弦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努力表达自己的情感。”由此可见,写作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促使学生崇拜老师热爱写作,进而投入到写作实践中去。
那么,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是要日积月累,不能急功近利。真正有价值的文章绝不是那些为了评职称才“赶”出来的文章。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更应该坚持不懈地用笨拙的笔记录下自己思想的足迹,努力去寻找自己教育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事件,记录下自己生命中的一份份感动。这样的文章会帮助我们寻找教育的美丽,进而感受教育的财富带给我们的成就感、幸福感,实现自己教育生活的价值。
二是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青年教师写作时,如果只是一味模仿别人的文章,转述别人的思想,就会使自己的文章失去个性,失去光芒。我们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信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写下自己的文章。
三是要读写结合,不要读写分离。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有句名言道出了读写的关系,即“腹有诗书气自华。”有写作习惯的人,多是长于阅读的,并且他们的阅读会是一种批斗性的读。青年教师只要善于阅读,长于写作,就能厚积薄发,就能让心灵在纸上飞扬,让思想在键音上流淌。
有些语文教师常常抱怨日常工作太繁重,没有时间进行写作。其实这是在用忙碌来放弃很多成长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作为青年教师,更应该为自己的这种行为感到羞愧。正因为有了写作,才使我们更加用心地观察生活、捕捉信息、洞察世事;正因为有了写作,才使我们尽享在教育风浪中扬帆前行的快乐。因此让我们每一位青年语文老师都拿起笔来,在咫尺讲台上耕耘人生,在辛苦写作中充实自我。
教师的非专业素质 篇4
1、培养体育教师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体育教师的职业是一项艰辛平凡的工作, 运动训练工作枯燥、单调、循环往复, 而且体育训练长年周而复始, 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一如既往。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 必须做出一流成绩, 报效祖国, 为祖国争光的高度去认清自己肩负的重大职责, 要有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 要有献身祖国体育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 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勤勤恳恳, 甘于奉献, 把正常人生活中休闲、娱乐和游玩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献给体育竞技训练事业。这就要求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2、扎实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与过硬的专业技能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体育训练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是跨学科的多方面的, 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运动医学、体育竞技理论、体育美学原理等。因此, 要求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深厚的相关体育学科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要想训练培养运动员的一项绝技, 体育教师必须身先士卒, 必须具备超人的绝技, 因此, 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技能, 具备较高的运动技术和训练水平, 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水平的运动员。同时, 我们培养运动员, 也不单单只为比赛为拿金牌而培养, 因此, 还要从强身健体, 弘扬体育精神, 传播体育技能, 以体育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来确定运动员的训练目标, 通过体育训练促进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
3、提高科学的管理素质和熟练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
在体育训练过程中, 体育教师要严格管理, 要根据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要反应迅速及时, 果断处理, 不拖泥带水。首先要制定较系统、较完善、较完整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 使每个运动员无论是学习和生活中, 还是训练过程中都要严格遵守, 相互监督。其次, 要重视、发展和培养骨干队员, 做到关键的时候拉得出去, 要有敢打硬拼敢于争先的干劲。第三, 要重视运动队的训练场地环境建设, 变换训练的方法, 激发队员的训练兴趣, 丰富训练内容, 在训练方式上力求新颖、独特。
4、增强团队意识, 提高运动队的凝聚力
团队意识是建立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上的, 它属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完成一件事情更需要一个团队内的个体相互合作意识。特别是在球类比赛项目中, 这种意识更应该加强。像球类体育比赛这种集体项目的比赛, 需要全体所有队员及体育教师共同努力, 团结协作, 共同拼搏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 体育教师具备合作意识至关重要。体育教师要把体育教师与体育教师之间, 或者体育教师与运动员之间, 以及体育教师与整个运动队的工作人员之间, 甚至是与其他团队的合作意识渗透影响着每一个队员, 教育队员善于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 改善成员间的关系,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 从而充分发挥团队力量的最大效益。
5、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江泽民同志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创新的重要意义。体育竞技事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创新, 创新能力也是衡量一个高水平体育教师的重要依据。运动训练的周密计划、科学实施、发展与提高都需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 体育教师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其实体育竞技项目本身的发展过程就是运动技术和战术不断创新的过程, 也只有这样, 才会不断提高和刷新各种体育赛事的运动成绩, 推动体育运动水平不断走向更高、更快、更强。从这个意义上说, 创新就是体育教师训练工作的灵魂。
要想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 首要的是要培养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具备科研能力是进行训练创新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 才会避免在创新的过程中不走弯路, 少出差错。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具备体育科研能力是促使体育运动走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也是体育教师自身提高和不断完善的基本能力。
教师专业素质要求 篇5
为了实现《课标》提出的小学英语教学理念,我们培养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它包括语言技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和教学技能(teaching capacity)。前者指通过学习所掌握的语音能力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后者指通过学习与实践所掌握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巧。
1标准纯正的语音语调
学习外语起始年龄早,其主要的优势在于语音方面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儿童语言模仿能强,有较好的语音能力,但准确的语音、语调只能通过模仿准确的发音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语音纯正、口语准确,熟练掌握基本语调调式,把握语流的节奏特点,尤其注意易受地方音影响的音素和发音习惯。因为孩子一旦模仿了教师错误的、不准确的语音语调,将来纠正起来要比从头学难得多。其次,不合格的语音语调也会影响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学习与练习。为了不给中学,以及今后的英语学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音技能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下大功夫通过语音关。
2扎实的语言技能与课程知识
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训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专业知识,一定的听、说、读、写、译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的素养,以适应教学要求。作为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了解、掌握功能性语言教学观的内涵和有关课程方面的知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功能性语言教学活动与自主性语言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应该明白语言的功能是交际,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的基础是语言能力(1anguage competence)。事实上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虽然小学英语学习阶段还不能使学生达到相当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流利性(fluency)和正确性(accuracy),尤其是语言的得体性(appropriateness)。这样尽管学生掌握的语料还无法满足需要,但他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教师正确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
3突出的口语能力
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量说英语,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诱导他们的新异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技能训练要侧重训练输入性技能,就是听和读。做到输入量大,输出的基础就雄厚。尤其是“说”,听清楚了(不一定懂),就跃跃欲试,开口模仿,模仿性说的反作用又能使听力迅速提高。听说练习可增强音感和语感,通过重复训练,获得语感,并且能大大降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因此教师准确、流利的口语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欲望的基本条件。
4良好的文化修养
如何提高小学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 篇6
关键词:小学汉语教师;专业素质;汉语教学;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61-01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小学汉语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小学汉语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素养呢?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探讨与分析。
一、小学汉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尊重学生人格,培养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小学汉语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小学汉语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来说就好比丝丝春雨,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一位小学汉语教师都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应当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教育事业心和使命感;更应当具有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品质。作为一名小学汉语教师,首先要热爱汉语,对汉语有一种特殊的感知,要有饱满的情绪,欣赏要有浓厚的兴趣,只有教师本身受感动,才能引导学生受到感染,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其次,要热爱汉语教育事业。实践表明,许多成功的小学汉语教师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不畏艰辛,不计得失,勤于耕耘,因此成绩卓著,受到人们的尊敬;相反,如果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缺乏对事业的责任感,那么他就失去了动力,也不可能胜任培育下一代的责任。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小学汉语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小学汉语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当然,这种爱并不是顺从、溺爱,小学汉语教师的爱体现在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信任、尊重、期望和正确的评价上,它要求小学汉语教师彻底抛弃只教书不教人,以师为中心的旧观念,而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所以,小学汉语教师要热爱汉语、热爱汉语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才能使自己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迅速进入角色,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爱学和会学的能力。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是“言传身教”,示范性极强。对于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小学汉语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威信和地位。因此,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教育家都主张和倡导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而且身体力行。春秋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西汉时期教育家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在近代,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师应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教师只有自己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教师不仅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二、小学汉语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体系
改革小学汉语语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是从形式与实质上激活小学汉语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教,学生在课堂上怎样学,成为许多学者探讨的重要问题。
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其目的是希望学生们通过能够将汉语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畅通无阻的交流,对文章融会贯通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者个人,都是将教学重点集中于“听、说、读、写”四大方面。教学者更注重的是学生在考试中对汉语学习的理解、运用能力。
在众多的语言教学中汉语可以算上是较难的一个语种。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不仅很难做到对名词单复数、动词主谓宾关系等规则的熟练掌握,还不易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汉语发音最难的就是它的声调,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经常性的朗读,才能做好汉语的正确发音。学生在朗读教学中也就能更好的理解词汇、句型、语法等方面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语言体系,并促进语感的形成。
汉语教学也注重“听说读写”四大体系的训练。通常,学生在学习中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述主要体现的是“说”与“写”,而“听”和“读”常常是基于学生对汉语课堂知识理解之上。朗读过程中学生们既可以练习口语发音,还有助于学生们在反复朗读中,调动思维,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艺术美。在汉语教学中,教学者课堂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而且更要重视学生的口语、朗读方面的技能发展。
无论是朗读还是“听、说、阅读、写”,作为汉语学习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它们每一部分的能力发展都能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口语教学与朗读教学又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有互补的关系。
总之,小学汉语教师应当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小学汉语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参考文献:
[1] 镕红珍.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J].小学语文教学.2000:6.
[2] 张永强.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N].伊犁日报(汉).2009.
[3] 胡江霞.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引领[D].华中师范大学,2009.
高校专业教师的素质构建 篇7
一、品德素质是高校专业教师素质的灵魂
品德素质居于高校专业教师素质的灵魂地位, 决定并制约其他素质的存在和发展方向, 是提高各种素质的源泉和动力[2]。高校专业教师的品德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
(一) 思想素质
高校专业教师的思想素质是指高校专业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行为表现所传递出的基本品质[3]。同时也衍生出了诸如责任感、荣誉感、奉献精神、合作精神等重要内容。教师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因此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 高校专业教师应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构筑起对客观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社会历史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认识体系;高校专业教师应树立起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服务、全心全意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建设进程的人生观;高校专业教师应树立起秉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诲人不倦的价值观。坚持并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塑造自身价值观。
(二) 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品德素质的核心和关键, 指导和引领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 也是判断高校专业教师能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合格的开拓者和领路人的重要因素。高校专业教师应具有拥护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宗旨、办学方向的政治立场;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信念;学习并贯彻高等教育事业方针政策的政治觉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运用能力的政治水平。
(三) 道德素质
高校专业教师道德素质是指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其良好的道德素质将会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高校专业教师的道德素质主要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其中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是高校专业教师的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教程》对教师如何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做出了相关规定:热爱教育事业, 甘为人梯奉献;爱护学生, 诲人不倦;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团结互助, 协同施教等[4]。由此我们看出, 高校专业教师应该注重师德修养, 努力提升人格魅力,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不断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理解、尊重、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时刻注重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治教、以德服人[5]。
近几年来, 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增多, 调查研究表明:高校教师不甚了解学术道德规范;对失范行为的认知存有偏差;学术道德认知消极悲观等问题引发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为此, 必须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增强高校教师的学术责任意识和学术诚信意识,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共同体的自我管理和监督[6]。
二、综合化的知识素质是高校专业教师素质的基础
(一) 广博的基础知识素质
目前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趋于综合化, 除了设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外, 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也迅速兴起, 这就要求高校专业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为专业知识的讲授奠定基础, 进一步拓宽深度和广度。由于所教授专业的不同, 高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存在差异, 但基础知识则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基础性知识包括人文基础知识、科学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作为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 一定条件下教师基础知识越丰富, 教学效果越佳。例如体育专业教师基础性知识应该包括信息技术学、生物工程学等最新的科学基础知识, 哲学、政治经济学、数理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手语专业教师由于教学内容涉及到有关聋人就医、购物、工作、法律案件的审理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基础性知识应该包括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翻译学、社会学、法律学、医学等科学及文化基础知识。
对于高校专业教师来说, 人文知识主要体现在文学修养和审美修养两个方面。如何把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用准确生动、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这就需要高校专业教师具备深厚广博的学识和底蕴深厚的文学修养。历史能使人聪慧, 诗歌能使人灵秀, 伦理学能使人庄重, 逻辑学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辩。高等教育的各门学科中都存在“美学”。文史哲中有真善美, 生物、地理学中融入了自然美, 体育学中蕴含了力量美, 手语、服装、建筑学中渗透着造型美等。高校专业教师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传递者, 他本身必须具备审美修养, 同时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高校专业教师作为现代教育的实施者, 在当前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 必须掌握前沿的科学动态和信息技术知识,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在新世纪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越来越高。不论是文史类、理工类或艺术类的高校专业教师, 学习、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有利于培养科学思想, 树立科学精神, 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有利于推动高等专业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变革, 因而高校专业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并且实施科学育人, 采用信息技术化教学, 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素质和自主学习信息的能力。作为一名手语教师, 除了掌握必备的手语技能之外, 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示范教学,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拍摄手语视频;利用微信平台互相切磋、互相交流, 或欣赏手语佳作, 或交流手语教学经验, 或探讨在手语研究中发现的诸多问题等等。
(二) 稳固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
专业知识是高校专业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也是提高高校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资源储备。由于当今社会是科学知识不断更新、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需要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者, 因此高校专业教师一方面应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达到博学、有深度的理解和研究, 另一方面应摒弃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 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上陈旧和老化的封闭性知识内容, 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 以适应当代社会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状态, 跟上学科的新发展, 最终使自己能站在本学科知识前沿, 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 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复合性的专业能力素质是高校专业教师素质的核心
(一) 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准备教学能力、实施教学能力、评价教学能力、总结教学能力。首先, 高校专业教师要在掌握学科内容、理解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其次, 实施教学中, 要具备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能力、语言和行为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沟通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活动结束后, 高校专业教师要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和总结, 以便及时地发现并改进不足。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 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能力以及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能力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手段通常采用“板书”, 但其信息量少、速度慢, 不利于学生信息的接收。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 有力地推动着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变革, 在教师教学实践中,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教学气氛更加积极、轻松、活跃。因此高校专业教师要树立全面的信息素养观, 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充分结合, 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获取、加工、处理和运用。不仅应该将新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应用到教学中, 还应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优势与局限, 掌握与本学科教育相关的工具平台与优秀的教学软件, 做到充分发掘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潜力, 借助高科技手段辅助教学, 以完善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7]。为适应和加快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变革, 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让学生借助学习工具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 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交流讨论, 教师只做主要讲解和答疑, 在教与学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促进知识共享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 科研能力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 科研能力是高校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 也是提高高校专业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专业教师的科研主要集中在专业学术研究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两个方面, 高校专业教师既要积极参加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学术研究, 还应结合教学工作进行研究, 并践行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等, 将科研成果补充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为教学内容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 促使教学始终走在时代前沿。
(三) 社会实践能力
教师的社会实践主要指教师通过多种手段, 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的过程。高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既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也可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 教师可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 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增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时可以将接触到的所在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积累的社会经验直接运用到课堂上,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 培养和管理学生能力
高校专业教师不仅要教好书, 还肩负着“育人”的义务, 因此除了具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外, 还应该具备如何“育人” (即如何培养和管理学生) 的能力。具体来说, 高校专业教师应该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其他相应的能力。
四、健康的身心素质是高校专业教师素质的载体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校专业教师必备的素质, 高校专业教师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 身心健康有利于处于竞争机制环境下的高校专业教师避免紧张、焦虑、压抑的状态, 同时也是高校专业教师不断调整自己, 培养健康人才的保证。高师专业教师要有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 科学地关注和改善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除此之外, 高校专业教师还要通过书籍、网络及其他途径, 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明确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形成科学的身心健康观[8]。
摘要:高校专业教师的素质构建对于保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品德素质、知识水平素质、专业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着手, 试图构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四位十体”高校专业教师的素质体系。
关键词:高校,专业教师,素质构建
参考文献
[1]颜萍.高校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J].江苏高教, 2006, (5) .
[2]刘立刚.高校教师素质论[D].华中师范大学, 2001:4.
[3]刘忠艳.高校教师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模型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 2014:5.
[4]赵斌.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素养[J].绥化学院学报, 2014, (7) .
[5]李高云.建立评价机制, 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贵阳学院学院报, 2007, (2) .
[6]戎华刚.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内部动因探究——基于18所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1) .
[7]杭国英.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5) .
教师的非专业素质 篇8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是其作为一名专职学科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广泛而准确的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 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精深的专业知识, 是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有效履行其职责的基本条件。教师要掌握所教学科扎实可靠的基本知识, 要具备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 力求通过精准的表达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意图, 完成教学任务。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现代教育是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教育, 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的, 因此, 一名合格的教师, 应在精确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了解不同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的性质、逻辑关系, 熟悉与所教学科相邻近的其它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 从而实现触类旁通, 左右逢源。
3、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不同学科领域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及授课方法, 文科专业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语言表述能力及组织能力, 理科教师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解题能力。文科教师偏重感性思维, 理科教师偏重理性思考。因此, 不同专业教师要具有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要理解学科的社会价值和人性陶冶的价值。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 因此, 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 还应具有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 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时刻接受新鲜教育理念。既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育信念, 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 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 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在正确而新鲜的教育理念引导下, 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成长。
2、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职业的特殊要求, 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人员, 需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知识。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 应在如下方面着重培养自身教育素质:设计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素养
现代教师必须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这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因此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沉淀, 了解教育学发展脉络及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 交接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思想极其重要的教育论著, 不断学习国内外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 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
教师应注重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 因此, 教师能否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及思想动态, 能否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对其能否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务学不如求师。师者, 人之模范。”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人。人们常把教师视作社会优良品德的化身, 要求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人类善的本性, 是合理的社会伦理规范, 因而, 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己之才学为人所尊, 乃可悔人以进修只要;己之性行为人所重, 乃可诲人以操履之详。”以身作则、忠于职守、有强烈的责任感, 热爱教育事业, 是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教育家们早已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只有品行高尚、具有强大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21世纪共产主义接班人。
综上所述, 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任何一名教师, 如何从单纯教书育人的“教书匠”, 经过不断职业学习和专业探索, 成长为专博结合, 一专多能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必然需要其在教育教学中逐步学习、发现, 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完善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真正成为一名专业化教师, 实现其职业专业化发展, 实现其职业专业化的理想。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建构研究 篇9
1.1 素质的内涵
在汉语大辞典中, “素”可解释为“原始根本”, 也可解释为“构成事物的根本成分, 如元素、要素、因素”。而素质是指“事物的本来性质”, 它是衡量人的价值和能力的重要概念。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素质体现了人的自然遗传和社会历史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 因此具有人的先天和后天两因素的结合载体, 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就素质而言, 人们常说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技能素质等均是素质的反映;人的素质粗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细分则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等。 (何新凤, 刘代汉, 200643) 素质具有整体和个体, 隐性和显性之分, 人的诸因素不能孤立的存在, 都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体之中。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 个人的成败与人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
1.2 教师素质的界定
教师素质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在当今科技发展, 信息瞬息万变的世界, 教师素质已成为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强大动力。有关教师素质, 国外一般不提这一概念, 在很多场合下常使用教师知识、教师胜任能力、教学风格等概念。从教师能力系统来看, 可包括认知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设计创意能力、执行能力、教学观察能力、话语能力、互动能力、群体控制能力、表现和操作能力、科研能力, 因此被称之为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Skills (MIS) 。从教师个人人格特征出发, 国外更强调“人工知识、案例知识、个人实践知识、课程知识等”, 以此来彰显教师的个人素养。美国《科学教师培养标准》的出台, 为该国教师的职业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标准“旨在为建设科学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基础, 通过这一标准为各种科学教师培养项目中未来教室准入提供一个‘门槛’, 即一个稳定的评价基点, 确保科学教师能够具有令人满意的知识和能力。”在多元语境下, 我们可以得出:教师素质可体现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业的可操作性、教师职业的时代要求。当前, 对教师素质的研究已逐步从教师单一的教学转向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研究。
2 新形势下教师素质对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建构要求
20世纪70—80年代, 国内外专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出到我国“两基”教育的加强和落实, 无疑给新形势下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给新型的教师教学质量带来了新的挑战。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与教育的改革乃至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也证明:教学质量的提高, 折射出教师的职业道德、理想信念和业务水平的高低。
就外语教学质量而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著名的“5个因素和1个公式”。5个“因素”即:第一, 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第二, 学生的来源和素质。第三, 教材的质量。第四, 教学环境的条件。第五, 教师的素质。其中前四个因素与教师素质有密切的关系, 第五个因素---教师的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起到决定作用。“1个公式”即:教学质量=[学生 (1分) +教材 (2分) +环境 (4分) +教法 (3分) ]×教师。在这个公式中, 中括号内的4项相加共计10分。教师素质分值越大, 乘积越大, 教学质量就越高。同时, 这个公式也告诉了我们:外语教师素质的高低与其教学质量的高低成正比。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的深入发展, 我们如何建构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 已成学术界热门的话题。
2.1 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建构
2.1.1 师德修养
人民教师不仅仅是教书, 更重要的是怎么育人。因此, 教师首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一个学校的教师都为人师表, 有好的品质道德, 社会影响学生, 带动学生, 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成长有益处”。
2.1.2 灵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
传统的外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把学生当做知识的传递对象。在建构主义学习框架下, 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即一改外语教师只重知识的传递角色, 学生被动的接受局面----从教师教学的一元模型向多元模型发展的趋势。
2.1.3 组织和管理能力
外语教师是课堂组织和教育实施的策划者和实施者。也就是说, 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处于动态对等之中, 教师即是讲解者, 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教师从过去的“主讲”变为教师教学的组织者。教师从单一角色向多重角色转变, 除了是知识的传递外, 还是课程的设计者、知识的导航者、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监导者。 (亚音, 2007:138)
2.1.4 健全的心理素质
英国学者戴维.方塔纳认为:教师的重要品质之一就是他在情感上的成熟, 即情绪稳定, 没有持久的内心冲突等。它能反映一个教师抵御挫折的能力, 并且在任何情况之下, 都能保持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2.2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建构
一般来说, 一个合格的高校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任何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 如师德、教学组织能力、教师基本的心理素质等, 还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紧随时代发展的认知能力、终生学习的意识等, 要敢于打破“会说英语就是英语教师”的错误思维方式。
2.2.1 现代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的理论素养
外语教师的理论素养事关外语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高校作为外语教师理论实践的场所, 首先外语教师要对语言本质、教学过程、以及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了解, 如教育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形式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以及其他基本学科的知识, 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外语教学的实践活动。这些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需要, 也是外语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有了理论素养, 教师才有可能在相关理论的启发下, 或借鉴他人理论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 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 学校的教学条件, 探索符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 才能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决策者和创新者。 (柯江宁, 2007:263)
2.2.2 科研能力
外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动态统一过程。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勇于发现问题, 反思自己的教学, 从而实现研究式的教学, 并达到“以研促教, 教研相长”。研究也表明, 科研活动是培养教师开拓精神和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为科研活动能以独特的抽象思维将人带到一个崇高的境界, 以此净化头脑, 锤炼意志, 使思维更活跃、更敏捷。 (蔡青, 蔡亮, 万美容, 2009:69) 特别是在当前各大高校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估的大前提下, 高校外语教师更要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意识----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探讨新方法、新途径。高校外语教师只有把自己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提高了, 才能把现代科学理念传授给学生, 才能进一步深化学生素质教育。
2.2.3 角色认知的提高
角色认知是个体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评价的一种辨别, 即个体角色占有后到角色实践前, 按照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型对自己所处地位有关的社会角色规范和角色评价信息进行不断加工和处理, 在心理上确实相应的社会反应模式的过程。 (陈卫平, 1994:3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 高校外语教师要清楚教师角色期待和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要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有新的思维定势, 即对教师的角色形象、角色素质做出全新的定位。无论在教学实践中, 还是在社会情境中, 都要恰当地找到自己位置, 有效地调节和规范自我认知角色。
2.2.4 终身学习的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题为《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21世纪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学习。这个报告告诉了我们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 还是终身学习者。在经济全球化,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高校外语教师要有敏锐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态度。因此, 教师要提高和发展自己, 首先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只有坚持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让教学、科研等业务更加熟悉,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当前形势下, 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才能顺应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就是说, 教师只有树立了与时俱进, 终身学习的意识, 才能不断强化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 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 当前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意义
教师的素质是一个立体多维、多因素的有机整体, 与教师的业务水平息息相容。研究教师专业的素质, 诸如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建构, 表现出多方面的意义。从社会作用来看, 新新形势下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建构, 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为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和科教兴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教育结构的意义来看, 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建构为教师的职前培训、教改、教学评估等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特别为我国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和开展教师自我学科知识结构的发展研究起到现实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卫平.角色认知的概念与功能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 1994 (1) .
[2]蔡青, 蔡亮, 万美容.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师德建设, 2009 (9) .
[3]何新凤, 刘代汉.浅谈教师的基本素质[J].教育与职业, 2004 (30) .
[4]柯江宁.论现代外语教师应有的素养[J].大学英语, 2007 (2) .
[5]林崇德, 申继亮, 辛涛.教育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 1996 (6) .
提升中职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篇10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职校教师素质整体提升的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意识在增强
当今, 世界随着全球经济加速融入市场化、知识化、信息网络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人们面临着越来越激烈而无情的市场竞争。我国的职业学校开始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综合化, 认识到人才培养要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需求。职业学校的教师开始主动或被动地更新教育观念, 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 探究新的教学模式, 意识到自身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树立起“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 深化素质提升的内涵。
2. 建立、完善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体系
为加快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大多建立了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 考虑到各专业不同专任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和学校整体的综合因素, 结合学校现有专业的设置情况, 针对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在职或脱产培训, 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学历进修、技能考证、企业实习等, 使之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通过相关机制的实施,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使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体系在逐步建立中完善。
3. 落实措施,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学校推行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 立足实际,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评优活动, 促进专业素质的提高;组织校内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鼓励教师深入研究, 撰写论文, 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社会实践、企业培训、人才资源服务、校企合作等活动, 为广大教师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
二、当前中职校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1. 存在问题
(1) 缺乏素质提升的主动性。没有外在因素的刺激 (例如评优、考核、聘任、职称等) , 加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内在需求不足, 导致教师主动性不够, 教师潜力开发不足, 专业发展进展缓慢, 影响新课改的进程。
(2) 缺乏素质提升的有效性。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这是素质教育对职校教师的特别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在目前情况下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教师应由教学的一面手, 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 并向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努力。另外, 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教师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树立现代的科学教学观, 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教学有效地把学生身上蕴涵的创造潜能开发出来。
(3) 缺乏素质培训的系统性。虽然学校定期、不定期地选派教师进行“四新”培训, 骨干进修, 出国培训, 同行考察等等, 但对于教师来说, 由于年龄的差别、能力的大小、个人的爱好、学科的界限等因素而造成个性的相对差异, 在进行培训时若不能考虑分层次分方向合理地进行, 就不能做到专业培训的持续更新, 难以保证培训的合理性和系统性, 从而使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得不到拓宽和更新, 实践技能知识得不到丰富和改进, 教育教学经验得不到启迪和提升, 培训效果不显现。
2. 产生原因
(1) 政策导向的原因。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理念的创新、思想的改变、培养模式的革新, 更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完善的政策导向支撑。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 完善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只有依靠国家政策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才能有效地规范教师队伍, 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学校的原因。中职校的师资队伍目前还是以文化课、专业理论课教师居多, 实习课教师相对比较缺乏, 师资队伍结构并不合理。学校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和制度, 但在实施中还未全部落到实处。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协调理论课教师和实习实训课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 所谓的“双师型”也只是局限于理论课教师怀揣一张或几张专业技能的等级证书, 以应付个人职称的评定或星级学校的评比要求, 而实际教学中却远远不能胜任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
(3) 教师自身的原因。当今教师, 特别是职校教师, 必须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更新教育理念, 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从根本上认识只有掌握先进教学的理念, 精深的专业知识, 不断创新职校学生培养的内容、方法、形式和机制等, 才能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使学生成为人人掌握一般技能, 部分掌握复合技能, 个别掌握综合技能的新型人才。
三、提升中职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几点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 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软资源”, 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撑。所以, 教师自身素质的结构性调整迫在眉睫。针对以上原因, 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 健全中职校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激励机制
职教教师, 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精神、较高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以及明确自我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人生目标。为此, 学校必须整体规划, 长效跟踪,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良性的竞争机制, 加快改革步伐, 完善教师聘任制、资格认定制和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结构工资制, 打破平均主义;采取竞争上岗, 能者上、劣者下的制度, 对有突出成绩的骨干进行重奖, 积极构建骨干教师成长激励机制, 构建个性化、专业化、终身化的培训体系, 使每位教师都能自主提升, 争优创先;借助于技能竞赛、创新大赛、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2. 建立中职校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培训体系
构建合理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知识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为有能力者创造机会, 让其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 亲身实践, 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市场的就业形势、社会的实际需求, 使理实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培训重点有几个方面: (1) 主动走双师型、复合型、前沿型专业化道路;努力进修学历、交流学术、科研创造。 (2) 坚持技能考证、实训带徒、技能竞赛;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实习。 (3) 提倡个性教育、特色教育、创业教育;积极展示个性、打造品牌、创造精品。 (4) 研究高职兼课、培训兼课、成教兼课;开展集团服务、学院辅导、网络互动。 (5) 学校定期不定期选派骨干进修, 出国培训, 同行考察。
同时, 通过针对性的各级各类培训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手段, 结合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建立特色教学模式,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3. 完善中职校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评价体系
新课改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能力素养的核心, 也是科学评价其专业素质提升是否完善的依据。通过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制度, 出台相应的鼓励性措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将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 使中职校教师由单一的实践者转变为研究和实践两相结合的双重角色, 从根本上克服职业倦怠, 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中获得无穷的动力, 从根本上真正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当前, 我国正在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它涉及到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 广大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只有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而职业学校, 尤其要注重其专业素质、素养的提升。展望未来, 在课改形势的需求下, 学校加强教学研究, 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质量监控, 加强奖惩机制, 不断渗透科学意识, 科研意识和反思意识, 使教师在自身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 也为新课改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来, 素质提升的特色将会更加明显, 地位将更加凸现, 过程将日趋优化, 主体将备受关注, 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适应需要的“双师型”教师不断涌现出来, 使学校和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赢”, 从而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孝平.“双师型”教师概念:过去、现在与将来[J].职教论坛, 2008, (7下) .
[2]易玉屏.夏金星,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10) .
科研素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科研素质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当中,通过专门的理论和技能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渐获得经验专业知识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职业知识和技能来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并逐步成为专业型教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强专业能力的过程,其实质也就是教师科研素质的专业化过程。所以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成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落实高校教育目标的一条必由之路。
一、挖掘内因——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
一个人的内在意识会支配一个人的活动,所以教师首先只有树立教育科研意识,才能自觉地去追求和探索教育科学理论,并把这样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它一方面表现为教师个体对教育环境的主动适应,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主体对教育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
1.教师自身要对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信念与热情,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教师才有可能自觉地追求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启迪人生的积极而复杂的实践活动,同时教育事业本事也是一项艰难而漫长的平凡工作,所以对于教育事业的执著热爱才是开启教育科研之门的金钥匙,才能激发就是主动去丰富自身的教育底蕴,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教育。
2.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也是教师教育科研意识形成的必要基础
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有丰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并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而灵活地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并且在此过程积累、总结个性化的教学经验,才能够实现教育科研的有效性。
3.教师要具备教育科研的眼光和智慧
一个人若老是沉湎自己过去的成绩上面,就会耽于现状停滞不前,只有思维灵活、富于想象力的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同时,敏锐的教育眼光、开阔的教育思路也能促使教师敢于大胆假设、勇于实践,用更加清醒的教育科研意识来面对教育实践活动。
二、培养能力——训练教师的问题能力
教师的问题能力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备素质。
1.教师应当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潜伏在教学活动中的潜在危机,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深化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是开展教育科研的前提。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养成发文的意识与习惯,不断地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从教学实际当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中寻找,可以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当中捕捉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从学习和交流中发现问题。
2.教师还要善于筛选问题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教师要善于学会筛选出具有科研价值的、客观性较强的问题。也就说,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真实性,是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发现的,不能假借别人的问题去进行教育科研;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解决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深化教育认识,具有科研价值。
三、形成素养——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的理论知识,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读书、思考、学习、交流都是形成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
1.自主学习
教师的学习内容应当围绕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范围来选择,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读书——教育理论书籍、教学经验总结、教学实例介绍、专业书籍或者文化类书籍都可以,还可以观看一些教育专家的讲座或者视频、观摩名师讲课现场或者实录等。
2.科研实践
首先,教师要经常与身边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向身边的人学习,其次,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科研活动,向教育专家学习。形成选题、论证、研究以及总结等教育科研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教育科研水平。
(1)科研选题要符合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2)科学制订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
(3)正确选择研究方法。
(4)学会撰写研究报告。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要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带着对个人发展的美好前景的憧憬与向往,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在借鉴中感悟,在思考中前行,在研究者升华,在实践中检验,在不断追求和不断探索中成为一名专业化教师。
参考文献:
[1]张耘.终身教育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检视[J].继续教育,2011(1).
[2]康万栋,康瑛.读书与教师专业发展[J].天津教育,2006(7).
[3]殷霖.教师专业发展对转变教师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浅谈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篇12
浅为才, 培社养会德现代、智化、体建设、美培、劳养等合方格面人谈发劳动展者的, 关有键社是会教觉师悟。的由有此文可化见的语教中起师着素决质定在性素的质作教用育。教学过程文迈澄○师德一修教、养师语的文师教德师是应指具教备师高在尚从的教县石事浮论, 传教统育习劳俗动过, 内程心中信依念靠, 职社业会要舆师初求级学生和的思行想为感规化范力的量, 总和调整。教师与的中语学将直接影文响教着师学的生师德德育状工况作如的何专家俊王成是与亲效通, 身过示因教范为师完学对成校学的的生德。的教育教师工学的作、主管师德要理业对发展整起个着教促育进工作作用的, 它健直康接和或稳间步素明接和地精影神响文社明会的风气进, 步推, 有动利物于质国文质家负师和着的社培世会养界的祖观、稳国人定下生与一观发代、展的价, 重值教任观师, 担教等
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都会对儿童和青少年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儿童和青少年的眼里, 教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和仿效的榜样, 师德是学生道德的先导, 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教师的三爱思想, 即爱生、爱校、爱教育事业的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是对语文教师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其次, 语文教师要树立爱岗敬业, 严谨治学, 无私奉献的品格, 语文教师应如何对待党的教育事业, 是语文教师思想品德行为的核心, 它既是语文教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职业上的集中体现, 又是语文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心以及道德水平的具体反映和实践过程。第三, 语文教师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来规范语文教师的言行, 热爱党的教育事业, 发扬奉献精神, 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严格遵循教育规律, 尽职尽责, 教书育人, 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 努力钻研业务, 力争做到精益求精, 坚持实事求是, 勇于探索。语文教师队伍要敢于面向全体学生, 热爱尊重, 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 做到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热爱学校, 关心集体, 谦虚谨慎, 团结协作, 遵纪守法, 作风正派, 上课衣着整洁大方, 举止端庄, 语言文明, 礼貌待人,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提倡和蔼可亲, 稳重大方, 朴实得体的师表形象。
二、语文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
一个有志于师道的教师向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摄取和吸收, 应学无常师, 学好穷理, 勤思明辩, 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是为师者的仓储和财富, 尤其面对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和急剧膨胀的知识总量, 教师必须广泛地学习, 深入地钻研, 不断地探索, 建立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
【教师的非专业素质】推荐阅读:
教师专业素质信息技术10-02
语文教师专业素质11-19
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08-06
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年度工作计划11-30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与素质培训试题答案11-29
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提高基础医学青年教师业务素质07-03
教师专业的成长07-20
教师的专业发展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