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体验磨练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精选8篇)
新课程体验磨练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篇1
。
..。..新课程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语音素质
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语言技能训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专业知识,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的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的素质,以适应教学的要求。同时学习外语起始年龄早,最主要的优势是在语音方面可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学生语言模仿能力强,有较好的语音能力,但准确的语音、语调只能模仿准确的发音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语音纯正、语调活泼、优美。因为学生一旦模仿了不合格教师的语音,错误的语音、语调一旦形成,纠正起来要比从头学难得多。为了不给今后的英语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音技能尤为重要,中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过语音关。
二、掌握教育心理学理论
中小学英语教育的重点应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英语的机会,打下较好的基础,这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引导有益的英语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如独立型、依赖型、冲动型、审慎型、开发型、封闭型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提高学生的素质。
中小学英语教育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学生的大脑没有固化,短时记忆能力强,有一定的归纳推理能力。自我意识不强,活泼、好动,勇于表现,学习主动性强,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开展孩子们喜欢的一些教学活动,如英语歌谣、英语故事、角色表演英语短剧、英语歌曲等,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这些要求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熟悉教学原则,使外语教学达到最优化。因为在强调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下,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了解和把握尤为重要。
三、了解外语教学理论
中小学英语教学要科学化,要符合外语教学规律。近年来,外语习得研究,以及中介语理论、错误分析等对外语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启示,对许多传统的外语教学的认识做了修正。另外,外语教学本身有其特殊性。教师要了解影响外语听力理解的因素,采取适当的听力策略;了解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等等。因此,教师要了解最新的外语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特殊性有清醒的认识。
中小学英语教师还应了解语言教学中的流派,了解一些教学法,如口语法、听说法、沟通法、反应法、自然法、暗示法等产生的背景及其长处与不足;了解我国外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如规范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知识技能教学模式、听说读写模式、整体教学模式、启导示教学模式、交际性教学模式等等;了解我国外语教学的新动向,如在建构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了解我国外语教学的最新成果;了解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基本理念,掌握《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等等。
四、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实施、课堂教学组织和在课内外充分展示英语在交流中的工具性的能力。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班级特点、学生年龄与语言水平的制约,教师不仅要始终明白一
节课的要求并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帮助自己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当然,由于英语是中国学生的外国语,要使学生明白做什么和如何做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的课堂指令不清楚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将使英语教学变成空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语言教学的人文性,除了知道如何教以外,更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教。英语教师应当研究和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原则,熟悉教学组织的步骤和措施,把英语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理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英语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师不应只满足做一名知识的传播者,更要立志做一名研究者,掌握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完善自己的外语教学实践。
新课程体验磨练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篇2
一、目前部分体育教师的现状
1. 稳定性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 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 致使部分体育教师处于多元、错位、不平衡状态。这是由于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不重视学校体育, 不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 并且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也相当有限, 从而使得广大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 使其感到社会地位低、待遇差, 自己的辛勤劳动又得不到社会承认, 于是只好另谋出路、改投它行。
2. 教育观念落后
新课改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立, 是对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突破, 但我们的体育教师对开展体育的新课程实际含义理解不透, 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观念上的传统性束缚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转变。仅仅把体育教育理解为减轻学生负担的轻松教育。认识上模糊, 推广目标不明确, 措施手段不落实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现实问题。
3. 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一些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教法和手段陈旧、内容单一, 而且显得传统、死板, 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差, 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导致教学达不到目标, 方法手段达不到预先的效果。
二、“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 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要达到新的更高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 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 是教师无私奉献、敬业爱岗、改革创新的源动力。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使命,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国家和社会的教育工作中去, 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尊重和信任学生, 爱护其自尊、增强其自信,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 激发其创造才能。
2. 体育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技能
(1) 专业技术知识。体育教师应有较好的文化修养, 精通体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 达到准确掌握、熟练运用的水平, 具备一套涵盖解剖、生理、保健等系列的知识体系。既要能在操场上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指导, 又能在室内课上讲解体育与健康的科学道理, 从而使自己具备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2) 教育科学知识。体育教师应深入理解和掌握科学理论和教育规律, 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理论知识, 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3) 审美艺术知识。体育教学是一项充满艺术的活动, 艺术素养是一名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优质的体育教学是融艺术为一体的, 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体质、获得知识、发展技能、提高能力, 还可以启迪智慧、愉悦身心、陶冶个性。因此, 我们体育教师应具备审美知识的能力, 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各种美, 并呈现给学生, 进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体验欢乐。
3. 体育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
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 而且还要在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以及创造力的挖掘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通过体育与健康课,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培养, 寓德育于体育教育中。如:中长跑运动能使学生变得勇敢、坚毅;体操、武术等有利于培养学生沉着、果断的性格和自控能力;篮球、足球等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性和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
4. 体育教师要有锐意改革的精神、敢于创新
创设优美、愉快、和谐的教育环境能使教学的效果显著提高, 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师生相互探讨、共同探索, 使教学课堂生动活泼, 进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常规, 冲破传统, 具有创新能力, 使教师从过去的“主演”变成“导演”, 学生从过去的“配角”变成“主角”, 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智力,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推动体育事业前进的巨大使命。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 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完善自己, 具有健康的人格, 热爱学生、多才多艺, 具备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知识广博等综合素质, 不断锤炼自己, 为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慧.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8 (1) .
新课程体验磨练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一个课堂的掌控者与管理者,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甚至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对原有的课程教学理念与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全变革,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课程实施的成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平,培养自身的能力,形成自身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呈现良好的素质与形象。
一、完善自身的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时刻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为学生树立为人师表的师者风范,塑造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感,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教师高尚的思想素质包括:高尚的敬业精神,崇高的师德修养,积极的人际合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1.教师要干一行,爱一行
热爱自身的职业,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工作的唯一目标,思想品德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目,它更加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崇高的思想素质,喜爱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一生的使命去执行。
2.爱护学生,关心学生
教育事业的关注对象就是学生,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培养才能体现出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下去,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温暖、温馨的学习环境,友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学氛围,也是一种教学力量,教师要善于用浓浓的爱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在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中成长。
3.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充满教育意义的学科,他是以塑造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争做合格公民为目标的学科。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学科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为他们做合格的社会公民做好准备,教师的任务不单单是关爱学生,还要关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关心人类的发展,站在人類进步的高度来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教育,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关注社会发展,关心人类的进步,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提高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水平是教师组织教学、传授知识的基本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质才能有资格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思想品德科目的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涵盖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1.知识素质
教师要想正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前提是要自身具备高深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本人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形成必备的知识要素,将这些知识要素有机联系起来,构造出一个整体的、科学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知识的优势功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重要作用。
知识素质又分为两方面: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
理论知识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的关键部分,具体涵盖思想品德的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学、心理学等,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全方位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而且思想品德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与社会、与其他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实现对学科知识本身的灵活应用,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解答问题,使他们获得学习上的快乐。
实践性的知识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运用能力、自身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以及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等,这些实践能力能够评判一名教师的知识运用能力。
2.能力素质
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教学能力,而且也要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运用,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力量,还要拥有一定的综合课程的能力,注重与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深入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积极的工作态度深入研究专业知识本身,不断开拓、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反思,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总结教学经验。
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教师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军燕.浅谈社会文化环境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J].承
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03).
[2]廖英.檀传宝中小学思想品德测评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
新课程体验磨练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篇4
学习型社会是指人人都能终身学习的一种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目标、一种结果。而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特别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号召下,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的活动,正在我国广泛兴起。
作为中学通用技术教师,引导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普及,应针对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面对每个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对他们进行终身科普,或谓终身学习生存所必须的科学技术思想。知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训导,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自身潜能的需要。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对现代教育的要求,通用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的创新型人才,需大力推行技术创新。通用技术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学通用技术教师,应如何适应通用技术教育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1、更新教育观念
中学通用技术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策略,使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变“师道尊严”的师生观为民主平等师生观;变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授人以渔”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重视教与学的过程,力求教学的多样化,提倡教学的开放性。在中学生技术设计与实践的技术活动辅导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还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打破传统的格局,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讲授法”。已不能适应中学通用技术教育的要求。广大辅导员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重在过程,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创性。例如:有在中学研究性学习学科中,“验证某一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幼小动物生长发育的作用”、“验证某一有机物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等。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结果预测和分析,这样充分挖掘了教材,培养了学生的实验科学思想。创设情境将学科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
重组、将学科课程包括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括的知识进行重组,并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其实一个创新过程就是经历从发散到辐合、从辐合到发散、再从发散到集中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实例:如我辅导的科技创新作品“农村窄口径深水井(密封)抽水保护三级自控装置”的发明设计中,我们要达到的创新点就是“保护电动机”,而在同学们的想象思维中,就有如下四种故障A、水井中水被抽干;B、水井中的管道漏水;C、水泵在抽水过程上轴承被卡住;D、水管被堵塞而无水流出管口。从这几种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创新,得出一个共同的创新点„„“保护电动机的设计成功”从而使三级自控装置在同类产品的基准上更优胜一筹。
3、自编乡土科技读本,创新处理教材
对教材的创新处理,以适应最新时代发展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通常教材在编定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但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增减、调整与重组,并且有时还需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通用技术有两个必修模块,还有七个选修模块,知识内函相当广泛但也还可以插入具有乡土特色,地方文化的知识点。例如“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科技新进展的知识,如电脑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可以增加人与科技网络关系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树立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结果只是学习过程的产物。还把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知识作为实践创新的来源。特别是实验教学,还可增加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我校在以往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从本校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自编教材,自行讲授的办法。例如高二劳技教材中的内容,我们根据实际自编了校本课程:《农村实用技术》、《农业机械——柴油机》、《航模制作与飞行》《嫁接技术》等读本都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好。
4、充分利用资源,更新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中学通用技术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中学通用技术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共享资源,注重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5、转变评价观念,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评价范围上,应从片面的只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评价。例如,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是否活跃、能否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组织综合、能否实事求实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
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等等。在评价方法上,要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践活动,不仅要看其结果,更要看其过程。在评价功能上,应从片面强调刺激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功能向注重激发学生的群体竞争意识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功能转变。
6、要克服定势,不断充实,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篇5
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人物.在以往的体育活动中,人们一般都很重视体育教师的体质、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等外部表现,而忽视其教学理念、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和科研意识等内在因索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既违背了体育教学规律,也影响了体育教学进程,更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发展.
作 者:刘文清 作者单位: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130400刊 名:新校园(下旬刊)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12)分类号:G45关键词:
新课程体验磨练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篇6
(淞欣学校教师业务培训学习资料)
主讲人 朱木林
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因此,此次课改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不仅在于能否全面更新广大教师的教学(课程)观念(包括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结构观、课程资源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等),而且在于能否真正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使广大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行为(包括角色扮演、策略谋划、操作落实、工作模式等)完全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一、角色扮演上的新要求——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赏识者;教师要做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做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施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表现为教师单独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实质上是片面地学习,如听课、练习、记忆、应试和接受评定等)。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尽管强化了知识掌握,突出了技能训练,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却是极不利的。
此次理念新颖、力度空前的课程改革,旨在消除或减少以往应试课程教学过于浓重的指令性色彩,解放课程实施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促进师生创造力的充分释放。这就必然引发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换,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用新的理念来活化、创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其具体要求是:
(一)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和赏识者。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现代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学以外的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信息,教师稍不留神其知识面就可能不如学生,这也要求教师要做到“学无止境”。教师既要向书本学、网络学、社会学、名师学,更要向自己的学生学;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种观念,更需要行动。教育是教育人、影响人、改变人、提升人的素质的事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与赏识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二)教师要做开发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里的“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开发学生的潜能”。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关注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二是指“开发课程资源”。新课程是以开放性、生成性和创新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因此,它不仅是指教科书,还包括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新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计划、课标、课本),还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这就意味着,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己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我们应该把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热衷于做管理者,制订了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这样不准做,那样搞不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扮演着“教育警察”的角色。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互教互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淡化权威,建议学生应该做什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得法有效地组织教学,做到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三)教师要做研究者、反思者和创造者。
此次课改把全面开发人的创造潜能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这首先要求现代教师要做研究型、反思型和创造型教师——也就是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还要学会观察、记录、访谈、收集资料并用量化或质化的方式处理资料,以达到对教学情境的透视和理解,对个人在其中的表现作重新认识和调整。因此,可以说教师的研究、反思和创造,既是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师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策略谋划上的新要求——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为前提、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和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为宗旨,来谋划创新教学实施策略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策略,由于单纯大角度向传授知识技能和训练应试能力倾斜、无忽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知识形成过程和学习方法的体验与感悟,因而带来教学中的“五式”现象愈演愈烈(“五式”即“注入式”,其特点是教师主宰,大量注入,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条式”,其特点是重理论、轻实际,重结论、轻过程,强调范式、反以逾越,崇拜条条、反对质疑;“单向纵深式”,其特点是集中力量“深挖洞”、求深求难,重纵向深入、轻横向发散,专攻教材、“考纲”而不及其余,满足于单一方式、单一角度的正确而不思变换;“理性淡化式”,其特点是重逻辑、轻直觉,重理性、轻感悟,不管文科理科、不论什么性质的学习内容都一律拿来条分理析、逻辑演绎、“标准化”处理;“苛严管束式”,其特点是只信强制、不信自觉,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却不善鼓励、乐于指出却吝惜赞赏)。上述“五式”倾向普遍存在表明,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创新素质”这一教育教学的重点,事实上正是目前基础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的薄弱点。
随着课改的整体推进、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以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逐步深入人心。那么,如何才能将新课程的这些新理念变成自身的教学行为、落实到学科教学之中呢?我们认为,要在更新教学观念、转换扮演角色的基础上,勇于打破因循守旧的传统教学惯性,大胆采用新的教学策略:
(一)确立“三维”教学目标,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切实把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变成学生感悟知识形成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和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的过程。
传统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一维”目标(即知识技能教学目标)。为落实学科素质教育,此次课改提出要努力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观),而且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因为,对一门学科而言,过程体现了该学科的探究步骤和探究方法,结论则表征了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在学科教学中,师生对概念原理体系的探索步骤及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策略等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而学科本身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师生相应的探索步骤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同时无数事实也证明,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最终积累的知识质量和在实践上能造铸的成就,主要地不是取决于他先前在学校中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与他是否在学校学习中形成了综合的独立学习能力、是否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关。所以,新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实施过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实质上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探索新知时的经历与思考和获得新知时的感悟与体验,关注他们是通过怎样的策略与方法获得新知的,并为学生人格的整合发展提供时空。
早在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指出:“不好的教师只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实践表明,不仅一个真正的知识主要地不是靠教师教的,而是靠自己学的;而且成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主要地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自己在学习实践中感悟、探索和锻炼出来的。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与新课程相吻合的过程观、参与观为指导,无论是教学的优化设计还是有效展开,都要从落实“三维”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足够的时空出发。其具体策略有四:一是以学生的初始才能为基础来设计教学的起点,也就是要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学习主体(学生)的科学、客观地分析来确定“务实”的教学起点,而不是以教师的主观判断或经验为基础来确定“理想”的教学起点;二是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既要充分挖掘“知识技能”方面的素材,更要充分挖掘“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素材,并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在有效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奠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三是要在教学过程的展开中营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借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判断以及相应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具体化等思维活动来凸现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四是要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来及时获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反馈的有用信息,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展开作出动态的调整或调适。
(二)实施科学的学习管理,做到“系统控制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他们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与发展。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统一规格”、突出“齐步走”,对学生在学习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学力基础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关注不够,因而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他们“在尽可能达到相对较高的一般学习目标的同时,个性特长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实施新课程要求我们,既要保证国家统一的课程计划和学科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又要促进学生具有自身特征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这就必须实施科学的学习管理,采取“系统控制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所谓系统控制,就是指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或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的学习目标,这也就是基础教育的目标;学生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提高学习目标,但不作统一控制,即“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系统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定向、达标过程的组织与引导、学习结果的检测与评价以及学习情绪的调控等。系统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并能判断自己目标达到的水平。系统控制的具体操作策略:一是课前精心研究策划并制定出学生学习活动的计划(或叫导学计划);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建议和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时空条件等;三是精心组织、协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根据学生的行为反应及时反馈娇正,利用其学习成果及时予以激励;四是随着学生学习心理水平的提高,可逐步提高教学的开放度,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并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矫正补救,以发展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教师主要发挥促进作用并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条件。所谓个别教学,就是指由于学生在学习的兴趣、爱好、风格、学力基础等方面都有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在注意对教学进行系统控制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分类指导,实施差异教学或个别教学,使其在尽可能达到相对较高的一般学习目标的同时,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实施个别教学的主要策略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个性施加不同的影响,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引导,提供不同的学习上的帮助,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如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不同的学习策略和程序、不同的操作条件、不同的时空条件等,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既统一而又充分自由的发展。
(三)坚持系统的教学思想,做到把教学过程当作启发引导学生探索、思考、体验、内化、创新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三个转化”,努力增强他们的创造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展开中,教师关心的是教学流程的程式化、细节化,常常为了赶进度而不惜牺牲学生探索、思考、体验、内化和创新教学内容的时间,从而使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识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过程,使教学过程沿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前行,一切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丧失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因而,教学的多重功能难以发挥,更不能培养起学生的创造学习能力。
实施新课程要求我们“把探索还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把体验内化和创新都还给学生”,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从而在这个思考、探索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内化而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并通过学生思考、体验、内化这些心理过程,发展与提升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这些衡量人的发展水平最深层次的指标,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学会创造性学习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实现“三个转化”、有效培养学生创造学习能力呢?一是要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遗憾的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可能将人类积累的全部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知识,何况随时都有新的知识在急剧地增长。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基础性、基本性、工具性、要素性和生成性知识方面,使学生具备合理动态的知识结构、具备自学的知识基础,同时要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二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前人探索科学的实践过程,了解他们如何观察、想象,如何证伪或证实。通过学习,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活动方式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开发智慧潜能,掌握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范式及一般的操作方法,发展自己的探索和创造能力。三是在教学实施中还要把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方法、气质情操、意志品质、道德观念等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文化观念和行为准则,使学生在情感、态度、意志、品质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的、辩证的和发展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就知识而学知识,就理论而学理论,而是运用“活的学法”学习“活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发掘蕴含在知识中的教育因素,抓住重点,把隐藏在教材内容中的科学活动过程、科学活动的思想与方法等,运用不同的方式与手段充分展示出来,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条件,使其拓宽学习活动的空间,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思想与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学习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大力度改革教法、优化学法,充分发挥教法对学法的示范作用,教学生学会学习。长期以来,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坐井观天”,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知识更新、理念更新、教法更新迟缓。因而难以发挥教法对学生学法的良好示范作用,“教会学生学习”往往变成一句空话。
实施新课程要求我们要着力优化学法,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但是“提倡”并不就是简单的“替代”,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其根本目的是要优化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同时,倡导“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并不是完全否定过去的学习方式、排斥接受学习。因为没有接受就没有创造的基础,独立学习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无论是在接受性学习还是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如何能有选择性地接受有意义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虽然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但同时教师也起着关键性作用。这是因为,教师既要发挥信息转换的中介作用,本身也是重要的信息源,对学生所选取、所接受的信息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转换中既要重视知识信息,更要重视方法技能与文化观念方面的信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在以实施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整体改革中,教师必须加速知识更新、观念更新、教法更新步伐,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增强自身发出信息的质量和信息的转换能力。
教师的示范行为对学生有十分普遍的影响。比如,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乃至文化价值观念直接受教师的学习研究精神、敬业精神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学生中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往往是从教师有示范作用的教法中转化而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授之以渔”的具体策略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精心考究的有示范性的教法来影响学生的学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读书;学会运用现代的检测和信息工具;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搜寻、过滤、贮存;学会进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学会引发辩证思维、直觉思维捕捉灵感;学会对知识进行探索、提取、迁移和运用;学会反省和体验。当然教师的教法要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并非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教师用典型范例反复感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学习实践中内化,经反复的训练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
三、操作落实上的新要求——要以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更大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空间为前提,通过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和建立民主平等的班级生活,以从根本上改变封闭的、单向灌输的、唯我独尊的教学操作行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课堂就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其特征可概括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从而使“多维互动”变成了“单一传递”;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简单地“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总之是,学受制于教,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师生单向、线性的互动被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活动形式,课堂交往非均等性,极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交往、互动,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应当成为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一句话,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具体操作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我们认为要抓住以下两个“操作点”:
(一)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为学生创造广阔的自主学习时空。
1、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改传统的“秧田式”的座位排列为“梯形式”或“马蹄形”排列,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生提供空间。
2、改革传统的教案书写形式(即以知识的单一传授为主线),尝试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案,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学生可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3、在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面对问题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成人所期待的完善答案。课堂教学中不追求最佳化,不追求一步到位,树立长远的教育目标,而不是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某一个知识点上。
4、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相联。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儿童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一是作业的设计要丰富多样,不要强迫学生做过多的机械式的训练,要倡导启发学生用多样的方式如绘画、语言、符号、文字等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二是教师应多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对学生施以个别辅导;三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完整地倾听别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不固执己见。
5、任何时候教师的言语都应富有鼓励性和启发性,应该努力去发现学生对答中能够给予肯定的东西,并巧妙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任何时候的评价和小组活动都应给困难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6、注重学科间的相互协作和沟通,发挥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学习态度、行为规范进行严格训练,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7、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上存在的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不进行“分数排队”,淡化学生人际间的比较。要认识到差异是一种财富,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要改革评价方法,可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以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及时搜集教学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改进教学过程和策略。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班级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发展的条件。
1、与学生共同建立一个信念:这是我们的班级,我们应当竭力使之变成最好的。具体要求是: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设计班级的形象与精神追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体验。
2、变革原有的班干部设置方式,尝试建立班级事务委员会,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自主管理事务,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机会,同时学会从其他同学提供的服务中汲取营养;班会要提供一个学生们的想法受到认真对待的场所,让学生通过学会在集体中间表达自我而养成自尊;教师要竭力营造一个道德集体作为外在的支持,来滋养、巩固学生正在形成的良好品格。
3、尝试建立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各种班级小社团,要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优势。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帮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同时还要注意拓宽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如书面作业、墙壁作品以及课上、课下自我才华的展示、交流;挖潜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敢于奇思妙想。
4、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并及时提供支援;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并耐心地回应;与学生沟通时,要表示尊重与关怀,不要忽视有特别需要和需要多些指导的学生。同时,教师还应学会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因为新课程要取得长久成功,必须依赖学校之外的力量: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来满足孩子们的不同需要,如通过成立“家长团”为课堂教学之外寻找适当的资源和榜样;开展“亲子助学计划”,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多方支援,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 区、学生的教育“共同体”,全面整合教育力量。
四、工作模式上的新要求——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配合、相互促进
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单兵作战”。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去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特别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且以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教学工作,教师之间需要紧密地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一)新课程条件下为什么要加强教师的教学合作。
1、加强合作是教师适应现代教学特点的需要。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已经不是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标准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教师也不是仅限于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去研究教材、指导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的合作,需要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探讨;同时,新课程倡导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实践证明: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过程,实际就是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教师群体的相互借鉴合作以及个人的系统理论学习与不断实践的过程。
2、加强合作是教师贯彻好“课标”、教好新教材的需要。新课标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虽然没有“大纲”那样具体、系统,但它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要求。特别是发展性(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更是需要教师的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新教材也更需要教师的合作,因为新教材注重的不是教参,不是现成的课时教案,而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这种实际情况的获得需要多学科的交流、长时间的了解、近距离的观察。在这中间,合作的意义尤为重要。
3、加强合作是满足现代学生学习需求的需要。现代教学要求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其综合素质、增强其综合能力。而综合素养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增强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比如,在研究性(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学习课题的特点,在考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学习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个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课程条件下怎样才能加强教师的教学合作。
1、学校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管理氛围。一所理想的、有利于教师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学校应该具有学术氛围浓厚、人际关系和谐、管理制度民主、教师潜心工作、较少后顾之忧的特点。领导不只是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还应是问题的研究者、实践的参与者、教师的合作者,新思路的启迪者与创新者;教师也不仅仅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还应该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建议者,不断改进工作的研究者,与时俱进的学习者。一所学校中,如果教师不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事业去做,而是想方设法应付学校的检查,工作就不会真正做好。
新课程体验磨练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篇7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地向前推进,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采取传统的、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几点问题,相应的提出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措施,进一步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G623.2
傳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忽视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考虑,一直受到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为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正确地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一、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落后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目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一直沿用落后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重视对语文的生字词、句子、文章等的灌输,并要求学生采取机械记忆的方式,对大量的内容进行背诵。长此以往,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并未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二)单一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辛苦地教学,学生则被动地听讲与记笔记,教学手段非常的单一,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气氛非常的沉闷,既无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又不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至语文教学中,甚至部分学生对语文教学提不起热情,在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如打游戏、看小说、睡觉等,不仅耽误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也对他人听讲造成干扰。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维护自身权威的形象,缺乏与学生密切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在讲完课堂内容后便直接离开课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此外,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疏远,学生因感到害怕而不敢积极地发言,整个语文教学课堂陷入至沉闷的氛围中,无法保障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
(一)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语文教学提出全面的要求,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与促进者,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处于平等对话的位置,学生在教授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更要重视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今后开展自主性的学习,改变一直以来以讲述为主的语文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至语文教学课堂中。
(二)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还有待于成熟,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既要在学习上提供学生必要的帮助,又要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此,教师应改变过于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努力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讲故事、角色扮演、演话剧、朗诵等,让语文教学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除了课堂之内教师要密切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外同样要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通过共同参与打篮球、踢足球以及跳绳等活动,或者开展成语接龙与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加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与巩固。
(三)提高教师的自学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期,每天可以接受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大量信息,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同样如此。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将其落实于日常生活,不断地学习与丰富自己,满足新时期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不仅可以局限于以往的通过书本、报纸等学习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等获取知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学习,并将最近的消息传递给班级同学。
(四)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方式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应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能够简化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能够以声音、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形式,直观的、形象的向学生呈现语文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为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岗位中, 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善于应用多媒体技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
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不仅要精深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涉猎其他专业方面知识,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应重视补充与拓展各方面的知识,涉猎如历史、地理、艺术以及哲学方面知识,满足现代化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地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应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与学生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夏香花. 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10):175-175.
[2]全昌雄,赵明香.论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J].文学教育(中),2012,07:95-96.
[3]赵本华.新课程视野下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J].文学教育(下),2015,03:67.
新课程体验磨练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篇8
摘要:
英语阅读教学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丰富材料,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实践,使其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技巧。本文以《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阅读教学相关要求为基准,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供商榷。
关键词:
<<英语课程标准>>、阅读能力、策略、合作式阅读活动、课程资源 第一、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和阅读能力的分析 英语阅读不仅是英语学习的目的,而且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英语阅读技能不仅是最重要的语言技能之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之一。英语阅读能力是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
阅读是一种言语活动。在这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被称为阅读能力或阅读理解能力。要具备这种能力,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一个拥有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的人,在读有关内容的英文材料时,要比不具备这方面知识的人轻松得多,理解的也会透彻得多。他不仅能够理解文中所说的内容,而且还能够将文中所讲的内容与文中未讲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如果不具备这些知识,他就不可能达到对文章的透彻理解。
第二、《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和现状分析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英语阅读技能目标提出如下要求:
·找出作者要传达的要信息;
·按要求辨认语言结构、内容、事物发展顺序和程亨;
·辨识内涵的主旨或观念;
·辨认、辨识、比较事实、证据和观点以及定义和假设军信息;
·对事实和证据进行评价和判断;
·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事实和证据得出结论;
·进行逻辑推断等:
从中不难看出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就高考和平时的考试来说,语言最难、内容最深的部分,也正是阅读理解。题量最大,分数最多的部分,还是阅读理解。从高中的英语教材来看,在每个单元里,阅读课就占了两课,它的题材广泛、信息量大、语言知识丰富,它是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而且高中英语的教学内容多,学习时间又很紧,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了关键的问题。阅读教学的步骤是提高英语阅读效率的保证。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尽管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探究阅读教学模式,注重阅读课程的设置及材料的精选,然而,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概括文章中心时或缺乏针对性,或以偏概全,或分不清现象与本质而偏离主线;猜测词义时或脱离语境,或望文生义,一知半解;逻辑推理不严密,或以想象代替,或以事实、举例代替,或就事论事,忽略推理的实质。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以往的阅读教学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只讲词汇、语言点、语法,忽视语篇的分析、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指导。(2)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轻语感的培养。(3)重阅
读教学的结果而轻阅读过程的指导和调控。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阅读方法等缺乏分析指导和调控。(4)重阅读材料所表达的信息而轻语篇衔接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5)重题海式的应试教学而轻情感(如动机、兴趣、意志、情绪、性格等)的培养:(6)重教师的导向作用而轻学生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三、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调整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应认真研读《英语课程标准》,调整阅读教学策略,加强”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重视语篇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对语篇能力的较高要求为能区分主要观点、事实与一般支撑性事实,能辨识文段主旨的发展脉络;其基本要求为能分辨和理解文段、语篇中主要信息及观点的逻辑组织结构,了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因此,阅读教学中应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教会学生了解语篇体裁,把握特定的语篇含义;培养学生分析语篇结构、找准获取语言信息的切人点、从关键词中整合出语篇的内容、主旨、观点、作者态度、作者意图等阅读能力。例如在教Lesson 82 How Marx Learned Foreign language.(Unit21SEFClB)时,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类的文章,主要叙述马克思的生平、政治生涯、外语学习及外语学习方面的建议等情况。要求学生用下列关键词”life,political work,advice(On how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well)“来归纳各部分的主旨大意;并且要求学生通过时间顺序说出马克思的”youth,education,political。work和language learning“的情况来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
2.调控阅读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并介入学生的阅读过程,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等加以分析、指导和调控。要重视利用各种学习策略引领阅读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科学性。例如在教Lesson 86 Britain and Ireland(Unit22 SEFC 1B)时,在阅读前,要求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两位外籍教师(其中一位来自Scotland;另一位来自England)所在国家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文化、气候等,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完成。这项任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阅读中,应教会学生各种阅读技巧如略读、扫读、跳读等来理解和记忆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在教Lesson 50AlbertEinstein(Unit 13 SEFC 2B)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时 间信息,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说出爱因斯坦的”youth,education,scientific achievements“等情况。为了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阅读体会,或就某一个话题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便及时得到学生阅读效果的反馈。例如在教Lessons74--75 The Secret/J Out(Unit 19 SEFC 1B)时,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问题: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Mr.Little? DO you think men and women are equal in every aspect? Give your reasons.
3.倡导合作式阅读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项任务,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来合作完成。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合作、互动、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让他们知道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去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合作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对方的观点,而且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学会讨论问题的要领和方法。如在教Lessons 74-75(Unit 19 SEFC2B)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What do you learn from Martin Luther King?并让学生分组比赛表演Martin Luther King的演讲。
4.拓展教材和开发课程资源
阅读教材的多元化是高中英语教材改革的重点。目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语言学习的交际性、时效性,还是在语言学习的文化性和空同性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开发适合学生认知与能力发展需要并与(英语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多元化教材势在必行。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我们根据我校的实际开发了校本教材,并且同时使用《新概念英语》、《空中英语教室》,编制了区域性的阅读训练手册等。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对教材的语篇资源展开外延性拓展。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增加”任务“的梯度,把理解型教学与开放型教学结合起来。如在教How Marx learned Foreign Languages时,我从网上下载了3篇分别介绍马克思的生平事迹、语言学习及政治生涯的文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课文内容。学完课文后,我向学生提出了”What do you learn from Karl Marx? What do you think is a good way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well?“这样的思考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5.扩充文化背景知识
”图式理论“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定义为图式,包含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其中内容图式(即文化背景知识)对学习者阅读理解的质量起着重要影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其知识面,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知识,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6.补充读物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英语七级的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八级的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仅靠课本、练习册上的阅读材料难以满足学生发展英语阅读能力的需求。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等补充英语读物。例如,学校图书馆可购买《妙语短篇》、《英文简易名著》等学生读物;鼓励学生订阅《上海学生英文报》、《二十一世纪报》、《英语辅导报)、《英语周报》、《英语画刊)、《学英语)、<英语世界》等报刊;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的计算机上网阅读英语新闻或其的语言材料:
7.整合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精神
培养人文精神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深化英语教育改革的基点。学习英语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体验、经验、价值取向、信念和实际的知识水平去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活动过程。学生通过英语学科知识的掌握、扩展、深化来充分发展个性,修正和确定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身体和精神、思想和行动、理智和情意、理论和实践得到协调和谐的发展。如在教Albert Einstein 一课后,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合作完成以下任务:1)Find out any information that suggests Einstein was a simple man and great scientist;2)What are the charms of his personality?3)Discuss what we can learn from Einstein .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他们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互动的同时提高了语用能力,发现了爱因斯坦人格魅力之所在,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得到良好的熏陶,使人文精神得到升华。
阅读教学的实践表明,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在实践中去尝试和摸索。不可能有一种尽善尽美的通用模式。而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应起到的作用则正如《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鼓励、启发、引导、帮助、监控、参与、反馈与评价"。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不但将会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会不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促进英语课程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在教学中我们应兼收并蓄,不抱残守缺,而是通过综合继承,扬长避短,相互促进,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交际能力,以实现外语教学的最优化,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沈建葆:《浅析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语境线索》《中小学外语教学》
【新课程体验磨练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推荐阅读:
走进新课程让我们一起体验成功08-02
课程体验设计12-04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05-11
高中英语新课程培训对英语教学的反思范文12-08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12-20
体验式培训课程亮点12-02
中学高级教师申报对象专业素质考核冲刺复习题库 《新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评价》试题卷一参考答案09-20
浅谈初体验磨练中英语教学07-25
创新创业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10-12
浅谈珠宝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