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素质课程

2024-09-04

专业素质课程(精选12篇)

专业素质课程 篇1

0引言

关于整合的定义, 相关的专家学者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主要包括使用说、融合说、环境说和效果说4种。

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各个中小学设立专门的信息技术辅助小组, 人员构成以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一定教学技能的专业人员 (如教育技术专业的高校毕业生) 为主, 它的主要工作包括课件的开发与制作,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本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校园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管理与维护等。

1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作用

1.1课件的开发与制作

帮助其他任课教师制作优秀的课件是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主要任务之一。

如何制作出好的课件, 这一直是个困扰广大任课教师的问题。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 很多任课教师难以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融入课件制作当中;从网络上下载的课件, 大多不符合实际的需要, 需要进行修改, 但是修改的工作对于任课教师来说, 或许也是一项很难的任务。

有了信息技术辅助小组, 任课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 向小组提出自己对课件制作的要求, 来得到符合自己需要的课件。小组成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 为教师提供一些建议。教学活动完成后, 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效果, 对课件进行修改,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实现“1+1>2”的效果。

1.2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是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本职工作”。本文在此就不再叙述了。

1.3本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

帮助提高本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信息技术辅助小组义不容辞的任务。

在实际生活中, 当人们遇到了问题的时候, 总是希望能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指点, 而且, 与虚拟的计算机世界相比, 人们也比较相信自己身边的人们所提供的信息。情况同样使用于中小学教师, 如果中小学教师遇到了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 最希望得到的也是来自身边专家的指点和帮助。但是, 在实际生活中, 他们很难找到这样一个人或者机构, 来随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因为困难总是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 你不能总寄希望于很久才可能进行一次的计算机技能培训, 如果问题当时不能得到解决, 很多人会选择遗忘或回避, 造成教师的信息素养难以提高。

有了信息技术辅助小组, 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可以随时向他们寻求帮助, 解决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 提高信息素养。小组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计算机技能培训, 来提供系统的计算机知识, 提高广大教师的的信息技术能力。

1.4校园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管理与维护

信息技术辅助小组是校园网络设备使用、管理与维护的不二人选。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国家花费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中小学的计算机硬件建设, 购买了很多计算机的设备, 这些设备具有两个相同的特点, 一价格昂贵, 二管理与维护困难。由于缺乏专业的人员, 各学校对这些设备的使用很是头疼。

有了信息技术辅助小组, 学校就可以将校园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的工作交给他们负责了。小组可以对设备的使用进行规划管理, 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并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进行维护。还有, 小组可以通过网络将学校教师开发的课件发布到网上, 丰富网络上的教育资源, 并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 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对于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规模和结构, 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意愿来确定。

如果本学校对课件的制作要求高, 可以设置专门的课件制作小组;如果本校的网络设备众多, 管理复杂, 可以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小组等。

2设立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好处

2.1软件资源的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国教育软件开发的历史不短, 但在开发的过程中, 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术机构, 都是失败的多, 成功的少。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 教育资源建设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学校方面, 广大任课教师由于技术水平所限, 难以作出优质的教育资源。企业方面, 由于各个学校的差异, 单一的课件难以获得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和购买, 缺乏广阔的市场, 而课件的开发又需要大量的投入, 在当前急功近利的氛围下, 许多企业更是对它敬而远之。

其次, 知识产权问题, 进一步说是经济问题。现在很多教师需要课件, 就从网上免费下载, 课件制作人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 因此对于课件制作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教育资源建设困难重重。

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设立可以轻松解决第一个问题, 即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问题。信息技术辅助小组设立以后, 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课件制作的主体。他们的工作就是制作并发布课件。由于经济得到工资的保障, 他们不会太担心经济问题, 能够专心制作课件, 并保证一定的质量。另外, 可以设立一些专门的奖项, 对优秀的课件制作者给以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教育资源的建设。

2.2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国家每年花费大量的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如北京市自2004年开始实施“京郊骨干教师培训与发展行动计划”, 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经费, 4年免费培训2万余名农村教师;浙江省2005-2007年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 全省共计投入3.9亿元, 对全省21万农村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2008年启动实施面向农村教师的“领雁工程”, 计划用3年时间, 为农村中小学培训3.3万名骨干教师, 形成省、市、县三级农村骨干教师梯队。但是, 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通过设立信息技术辅助小组, 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辅助小组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和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 来逐步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2.3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关于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 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但是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多是形式上, 教师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与教学活动相融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广大任课教师由于缺乏有关的知识, 不能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媒体及合适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我认为需要秉持两颗“心”, 一是课前的精“心”设计, 二是课后的细“心”修改。

信息技术辅助小组可以帮助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制作合适的教学课件, 实现课前的精心设计;至于课后的细心修改, 可以通过任课教师与信息技术辅助小组成员的交流实现。

2.4教育技术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尴尬的角色, 由于信息化浪潮的冲击, 社会需要大量的信息人才,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当仁不让地担负起培养下一代信息素养的重任, 但是由于体制上和认识上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师成为了中小学可有可无的角色, 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甚至是其他学科调来的, 他们只能将课本上的知识生硬地搬给学生, 根本不具备专业素质。现在各学校只有一两名信息技术教师的名额, 因此, 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很不乐观, 一些毕业生已经放弃了成为信息技术教师, 而转教其他学科, 更多的是放弃教师职业, 另找他路了。

本文希望通过设立信息技术辅助小组来改变这一现状, 提高教育技术毕业生的就业率, 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构成, 提高其专业素养。

3结束语

本文在总结他人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思考, 提出了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概念, 希望广大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能发挥他们的专业素养, 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1]李晶.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方法———对2004年京郊骨干教师培训的反思[J].北京教育 (普教版) , 2005 (4) .

[2]骆伯巍.更新理念.突出实践.关注后续.培养领雁———浙江省“领雁工程”教师与校长培训工作的回顾与反思[J].教学月刊:中学版 (教学管理) , 2009 (12) .

专业素质课程 篇2

高专药学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现从高专药学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药学类职业岗位群的扩大、毕业生就业已呈多元化趋势等方面,分析得出高专药学专业依据学科思想所设计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核心技术理论和方法,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突出应用能力为主旨的高专药学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作 者:孙元曦 李中文 曹红 Sun Yuanxi Li Zhongwen Cao Hong 作者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济南,250002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7(12)分类号:G640关键词:高专 药学专业 课程体系

专业素质课程 篇3

新课程地理专业素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地理教育目的看,对学生的培养由“知识型”人才,逐渐转变为“能力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适应新课程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地理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

一、坚定的专业信念

地理教师的信念是指地理教师在自己一生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地理学习、教育教学常规、班级的管理等相关因素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观点,如地理观、课程观、教育观、学生观等,其范围涵盖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与生活经验,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从而指引着地理教师的思维与行为。拥有坚定信念的地理教师,能够把地理教育教学看作是自己一生的使命,并为之而奋斗。这中间不论经历什么样的困难、挫折,都将百折不挠,坚持到底。

二、全新的地理教育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地理教育目标观

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特别强调学生對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态度、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2.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其尊严和人身权益。学生是整体的人,教师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更要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

3.新的地理教学观

新课程要求改变原来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要实现教学行为的几大转变,即由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的权威转向重师生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以及由重统一规格转向重差异性教育。

4.新的评价观

新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多样化评价相结合,以实现从量到质,从知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全方位的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功能。

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地理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才能拓宽视野和角度,才能旁征博引,把地理课讲的生动形象,饶有趣味,通俗易懂,才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教学氛围,也才有利于因材施教。

2.坚实的地理学科专业知识

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地理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地理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统揽全局地处理教材,才能教给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技能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他们将地理知识融会贯通。地理教师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四个层次。首先,是熟练掌握地理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掌握其地理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其次,是熟练掌握地理专业的主体知识,及把握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不受教材的编排、所任课程的隔离及阈限。再次,是地理教师要有较为扎实的方法论的知识,包括掌握地理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不同的地理课题的认识步骤、认知策略等的知识。最后,是了解地理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

四、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情况需要教师机智地对待,这种教育教学的机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种情况下适宜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是不恰当的。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工作,才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来。在这些情景中教师所采用方法来自个人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因此,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和思考,多听取和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五、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

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是教师开展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没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做保证,教师的高尚职业道德水平就得不到体现,知识修养水平也无法对教育教学产生实质性效应。

1.教育教学能力

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为顺利完成地理教学活动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的能力。包括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对学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等。成功的地理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

(1)教材的理解、分析、处理能力;(2)设计教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3)观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4)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5)实验、演示和制作模型、图表的能力;(6)准确、精炼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7)开发智力、进行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的能力;(8)培养正确观点、进行德育思想教育的能力;(9)命题、设计提问和反馈课堂教学情况的能力;(10)对教学活动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

2.合作交流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教师的工作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联系。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所以,有效地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是每个教师都面临的问题。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有效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人与人沟通的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为教育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反思能力

中学地理教师的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不断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理念、观念、言论资料、教材、教辅用书、教育现象,在头脑中谨慎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意见,切忌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地理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常地进行自我回顾与自我小结。反思的实质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新高度。

六、崇高的地理专业道德

地理教师的专业道德应包括教师应具有的思想品德(即教师的师德意识、教育理念、职业态度和人格水平)和地理教师的专业道德(即地理教师正确的地理观、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地理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以及地理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地理审美等方面)。可以看出,地理教师的专业道德是地理教师对地理教育工作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地理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一种态度,是教师思想、观点、个性品质在教育工作中的集中表现。地理教师崇高的专业道德对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把教师的知识能力比做“硬件”的话,那教师的专业道德就是名副其实的“软件”。

论专业课程中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 篇4

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 才是一个健全的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共同构成成功素质, 二者缺一不可。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与人类的进步, 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与成功仅仅依靠专业素质是不够的。非专业素质在人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 我国高校的专业教育体系已经相当完善, 无论是课程建设、教材编写, 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研究, 都已经非常系统。相比之下, 非专业素质教育则是极易忽视或根本不受重视, 即使是有相关教育教学内容, 也是零散的。可喜的是, 近来部分学校已经开设专门课程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如果能在占有高校教育大部分时间的专业课中也融入非专业素质教育, 教育效果必将更上一层楼。

二、非专业素质的内涵

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有专业特性但同样是人们实现成功所必备的优秀素质体系。其内容很多, 可分为五大体系:一是观念体系, 主要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等;二是品格体系, 主要包括远大的志向、过人的胆识、进取的心态、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崇实的品质、博大的胸怀、优良的性格等;三是知识体系, 包括专业知识以外实现成功所必要的非专业知识;四是能力体系, 主要包括敏锐的思维能力、突出的创新能力、准确的预见能力、超强的学习能力、卓越的领导能力、出色的管理能力、清晰的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应变能力、充沛的体能等;五是方法体系, 主要包括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等。非专业素质的五大体系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其中, 观念体系是核心, 品格体系是关键, 知识体系是基础, 能力和方法体系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相对应地, 非专业素质知识体系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培养人的正确思想观念、激发人树立远大理想的知识;二是有利于培养人良好的情操和优良品格方面的知识;三是有利于培养人思维方法方面的知识;四是有利于培养人卓越能力的知识。

三、专业课程中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实践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 将在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如何推行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总结如下。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来达到传授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的目的。

1、辩论赛

课程概论部分涉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对经济管理产生影响的问题, 笔者以“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否带来失业?”为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 赛制赛程均由学生自发组织。在整个比赛组织过程中, 锻炼了部分学生的管理能力;在各队前期准备工作中, 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融合, 锻炼了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辩论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2、知识竞赛

计算机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 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 所以该部分以复习为基调。笔者模仿电视节目《开心辞典》的方式, 设置了若干知识问答题, 每组学生逐个上台答题, 答错题目即换该组下一个人, 依此类推, 最终答对题数决定最后成绩。其中最关键的是各个小组自己决定成员上场顺序。在系统复习庞杂知识的同时, 训练了学生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和识人知人的能力等, 学生也颇感新鲜。

3、演讲PK赛

多媒体演示已经成为商业环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不管你是向上级汇报工作, 或者是向客户推销产品, 或者是向大众展示企业情况, 都需要使用多媒体手段。在其他课程中, 学生对如何制作PPT文件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本课程主要集中训练学生如何利用PPT向受众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内容。教学方式采用学习竞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规定的时间内自拟主题, 并完成演示文档的制作。竞赛阶段, 小组两两PK, 各选派一名代表用1分钟推销自己的主题, 由大众评委决定优胜者。获得优胜的小组可以进一步展示小组成果, 以表现优劣获得不等的嘉奖;而失败的小组被淘汰, 并要受到惩罚。该方式在强化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4、互动游戏

在讲授数据检索方式时, 笔者通过扑克牌游戏模拟顺序检索、二分法检索、顺序索引检索。事先准备好牌面为 (A, 3, 5, 5, 6, 7, 9, 9, 10, 10, Q, K, K) 十三张牌, 让学生思考和操作, 在扑克牌“散乱放置”、“升序放置”、“升序分区放置”三种情况下, 有什么方法能最快找到牌面为6的扑克牌。通过这个小游戏, 让学生体会计算机中常用的三种数据检索方式的优缺点和使用条件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5、模拟设计

数据库的引入是现代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必备部分, 所以这部分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由于之前学习过FoxPro课程, 学生对数据库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 笔者将本课程的侧重点放在如何使用Access软件设计和管理数据库。一方面, Access是现在小型企业普遍采用的数据库软件, 学生可以通过本课程对它有个了解;另一方面, 通过专业相关实例 (如, 营销专业学生设计简易销售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设计简易人事管理系统) 的设计, 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6、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日常言行对学生观念和品格的影响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教师必须特别注意, 尤其是细节。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经常以自己过往真实的积极的经历作为例子, 一方面学生比较爱听;另一方面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样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体系和培养优良的品格体系是非常有帮助的。

7、课间剧场

由于是管理专业的学生, 在课间笔者会有选择播放一些新闻或采访视频。比如, CCTV 2经济信息联播的创业非常道专题, 每个课间给学生播放一个创业者的故事, 让学生从中去感受创新和优化自己的品格体系。

虽然现在部分高校已经开设课程专门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 但笔者认为, 由于非专业素质本身的特点, 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会更加有效并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做更多的教学方式创新, 当然这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摘要:素质教育将非专业素质教育提到了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如何像专业素质教育那样系统有效地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着重探讨了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非专业素质,教学

参考文献

[1]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职业素质课程心得报告 篇5

首先,对于这门课程我觉得是自己喜欢的。很久以前就想学习关于职业素质发面的知识,尤其是礼仪方面,但总是一拖再拖的没学。而现在,也终于有了机会学习,自己觉得很是欣慰。

我很乐意学习这们课程,不仅仅是因为其实用性,更因为是值得的、必要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个专业和我们将来将从事的职业来说。在课堂上,霞姐很用心,无论是备课还是授课,可以体会的出来,着是真的。我们学习了职业及其相关的基本知识:职业相关概念、职业礼仪、职业道德素养等。很多方面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应该这样说,是我从现在开始就要养成的新的习惯。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印象最深刻的是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着两门课,职业礼仪原来也是如此之讲究,甚至是细致到举手投足间的每一个细节,刚开始接触,觉得有些诧异于它的精细,觉得是有些束缚了,当然,更觉得原来自己是还需要这么多的注意:注意穿着、注意待人接物、注意坐姿、注意走姿等等,若是综合在同一时间段完成,我相信自己会忙的手忙脚乱的。但,若是勤奋些,还是可以做好的,还有职业道德素养课,上完之后,自己心里也是感触颇深。也许职业道德的遵从与否是个人的事,但它的后果却深深的影响到生活于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关乎着他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一个人的职业道德的高低也从侧面展示出了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反观我们现在的形势,却是矛盾重重,这也不禁让人自省、深思。

专业素质课程 篇6

【关键词】非专业素质;专业素质;素质本位;专业能力本位;餐饮教学改革

On the restaurant’s non-teach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Yang Chunhong

【Abstract】The importance of non-professional quality, the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quality of the concept of non-professional, non-professional quality of my understanding and in teaching.

【Key words】non-professional quality; professional qualities; quality standar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based; catering teaching reform

所谓非专业素质,指的是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应当具备的素质,如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科学素质等。资料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非专业素质对其工作“很重要”的占62%,78.5%的用人单位认为非专业素质与专业素质同等重要。而根据相关资料报道,“珠三角”地区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追踪反馈表”显示,尽管有87.2%的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满意,但只有不足三成的企业对其总体评价为“优秀”。工作态度、为人处事、个人品质、服务意识等非专业素质的缺失是导致总体评价结果较低的根本原因,非专业素质在企业对员工总体评价中所占权重超过一半。以次类推,不难想象以上调查结果同样会出现在中职学生中(甚至更为严重)。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非专业素质的缺失将给我们的学生就业带来困难。因此,重视学生非专业素质培育,坚持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

育并重,是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1 职业教育中非专业素质缺失的现状和分析

1.1 狭隘的“专业能力本位”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 职业能力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对改变我国职业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偏向起了积极作用,但在今天却蜕变成了狭隘的“专业能力本位论”,即以单一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从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具体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个体测评等,几乎无一例外地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以此构建职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具有职教特点的“专业能力本位论”视学生的人格、身心素质、语言能力、人文素质等非专业素质为附属性、辅助性的东西,有人简单地认为职业教育既然是就业教育,就业能力的核心当然就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其他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无足轻重了,至少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生存。表现在实践中就是重现实生存、轻长远发展,重外在技能训练、轻内涵品质培养。

1.2 相对落后的职业教学模式:职业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表现为教学主阵地仍立足三尺讲台,教学方法仍是我讲你听作笔记,以单向传授为主,教学内容仍死扣教材,教学手段仍是粉笔加黑板。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对行业岗位素质的了解仅仅取决于教师的行业经验与课堂教学效果。而知识传授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又限制了教师对行业素质作详细叙述的可能,加上许多专业教师本身对行业缺乏了解,实践经验不足,在客观上造成了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割裂。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实境学习或现场感知机会缺少,无法获得丰厚的专业与非专业素质认知,对非专业素质重要性的理解及培养也就因缺少真实感知而漠然置之了。

而随着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思想的普及,矫枉过正,使得我们的职业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表现为片面强调教育教学活动从属于就业核心,按既定的就业岗位范式组织教学活动;认为所有教学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成为“熟练技工”,进而获得一个工作岗位,实现最终就业的目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职业教育几乎就是“制器”,而非“育人”,越来越远离教育要培养人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由于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处于弱势。以我校原有的饭店服务专业学生为例,经过2年《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也顺利拿到了“餐厅服务员”的中级资格证,但在走上实习岗位后,却依旧出现“看到客人不会、不敢主动问候交流” “不会与同事合作”“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其实很直接地反映出我们的专业教学从一个极端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也就是片面地重视技能,而忽视了与技能密不可分的其他非专业素质的培养。

1.3 非专业素质缺失的学生评价机制:以专业素质与技能论英雄的相对片面的学生评价机制,无法涵盖对学生全方位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非专业素质的评价,导致非专业素质评价出现真空。这种做法对学生学习和努力的方向产生消极导向性作用。非专业素质未能有效纳入评价机制,学生也就认为无足轻重了。

2 餐饮教学中如何贯彻非专业素质培养

作为一名有着近18年餐饮专业教学经历的教师,职业教学理念的点滴变化,都是我关注的重点,也是我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的依据。

“非专业素质”这个名词进入我的视线已有一段时间,对它的内涵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化。近年来,不管是在德国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交流,还是在市职教研究所的学习,这个名词都在反复出现,它提醒我应该在自己熟悉的教学领域深入思考并积极付诸行动。

我校的旅游专业从上世纪90年代单一的“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到今天,专业分类有了很大变化。进入21世纪,为迎合整个社会以及家长、学生的就业观念,我们的专业设置已放弃“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改向了导游、旅游外语、会展服务等专门化方向。随着专门化的调整,原本作为主干课程的《餐饮服务与管理》在课时和性质方面都有了变化,作为一门辅助性、拓展性的基础课程,职业资格证的获得应该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寻找恰当的载体对学生进行非专业素质的培养才是这门课程在今天开设的重要价值。06年在重庆师范大学参加培训时,曾经参观过一所民办性质半军事化管理的职业学校,这所在当地有着良好口碑和就业渠道的学校,生源的大部分都是我们熟悉的问题学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校的一个操作间,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桌边,桌上堆满了加工的零件(加工技艺极其简单)。每个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年都被安排有定期的操作课,课上就是定时定量地重复无数个机械动作。用他们校长的话解释:一段时间的重复劳动可以有效地磨去学生暴躁、浮夸的习性。反观我们目前的学生,在他们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缺失的是细心、耐心、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是把膨胀的自我和多元的大集体相融合的能力。

回顾近几年来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初步尝试和对今后的设想,简单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

3 创造条件,在各种形式的教学中打造学生的职业观念 多年来的教学让我感觉,要教会这些学生掌握一个动作、一种技能甚至考出一份证书,也许并不难,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养成优雅的仪态、善解人意的服务意识、丰富的人文素养,才是我们面临的真正难题。正如西方的一句谚语所说:要培养一个贵族,100年也不够。当然,我们要培养的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是在社会高度发达状态下体现行业高水准的从业人员,而以上这些体现人的综合素养的内容,应该就是“非专业素质”的内涵所在吧,而这恰恰又是我们近年来的职业教育中所欠缺的。从传统的职业教育重理论知识,到前些年简单地重技能,似乎,我们总是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通过多年来与企业的接触和交流得知,我们那些成熟的企业真正看重的其实更多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在工作中的服从能力、观察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进一步的学习能力、理智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又不是独立存在的,是需要我们在技能教学和训练的同时加以关注并不断内化的东西,也是我们的专业课教学中需要真正思考和设计的内容。同样的要求也体现在了此次上海市“星光计划”第三届学生技能大赛中,从原先单纯的技能竞技,到此次比赛增加了口试环节,而其中的案例分析就是在考量我们学生的综合素养。

因此,在我的专业课教学中,我一直在尝试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如实训课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就要求学生换上正规的工作服(白衬衣、马甲裙子)和黑皮鞋,扎起头发,剪短指甲,在仪表仪容上慢慢灌输学生行业的规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行业观念,培养正确的审美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我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感受被老师尊重的同时体会和认同这样一种学习、生活的方式,培养他们使用礼貌用语、善待他人的习惯;又如,参加社会和学校的各类服务工作,增加学生的实战机会,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们在有限的生活经历中学习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交流沟通,从而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等等。

除了校园内的教学设计,积极争取到的走进行业参观实习的机会也为专业课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都大大弥补了学校在教学设施上的不足。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技能的熟练和标准的达成需要无数次的反复训练。曾经多次在操作课上听到学生说:老师,我已经练习过3次了。言下之意很明显:不耐烦了!这种现象恰恰反映了现在学生求新和浮躁的心理。这就需要在训练中循序渐进地设计好训练进程,为学生设下一个又一个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以激励学生接受一轮又一轮训练,在重复中发现点滴的不同,感受自己不断的进步,逐步接受更多次的反复训练。从而培养他们逐步养成平和、耐心的行为习惯。

4 参考行业管理机制,完善学生评价模式 学校的专业训练是为了走上社会学以致用,从学校进入行业,环境的变化、角色的转换带来各方面的不适应。作为专业课有必要在校内的教学中率先引进行业管理模式,让学生尽早接触了解行业。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例,学校以企业为依托,学生的学习不局限在学校,而是企业、学校齐头并进,双元制的模式给了学生多层次的学习平台。视线回到国内,我们正积极尝试开展校企合作,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学空间会更完善更丰富。而目前,在专业课的教学训练中,利用适当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行业意识的教育、责任感的培养应该也是可行的。例如:行业中逃单、漏帐、上错菜等都是要求服务员赔偿的。餐饮技能的训练许多设施多是瓷器或玻璃器皿,是易碎品。每次上第一节实训课,我都会向学生明确损坏赔偿制度,并在训练中严格监督,发现损坏及时要求赔偿并加强教育,以督促学生养成主人翁的集体意识。同样:2节餐饮课,因为训练原因,中途基本不下课,而我们的学生却经常出现随意请假上洗手间的现象。这种现象,我们很多老师都觉得很难处理。其实,了解学生的我们都知道,并不是学生非去不可,而是自由散漫的习惯使然。因此,我就尝试着在一个任教班级中提出:中途老师不准假,课前学生必须适当控制饮水,并提前去好洗手间。如果一定要请假,课后加倍补足课时。这样的规定出来后,经过一个阶段的适应,课间频繁离开的现象基本杜绝了。这些措施看似小儿科,其实针对的就是学生在儿童期间没有被有意识地训练并养成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就是为了让这些“无所谓”惯了的学生慢慢养成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经历了9年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定位在了“坏学生”的位置上。而中专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否仅仅局限在考试分数上?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拉近行业对员工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之间的距离?

上学期,我尝试在一个班中推出多元的评价模式。开学初向学生明确:期末成绩单上的分数由多方面因素组成:各阶段技能考试的成绩、训练期间的综合表现、课堂外的表现。三个方面所占分值相同。训练期间的综合表现包括课堂纪律(自我管理和小组管理)、训练刻苦程度、与同学的合作意识、有无主动帮助同学老师、语言和肢体规范等,课外表现则更包罗万象:校园内外的卫生行为、面对同学老师礼貌语言的应用、专业知识的拓展等,老师视线所及范围内所见所闻都是评价的依据。这样,学生从心理上会有意识地重视技能和课堂之外的综合表现,相比单纯的分数,也更综合和人性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相对于学生以往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中专学校2年在校的训练能够改变的也许很有限,但是,处在人生关键阶段的他们,如果真的在他们生命最富有弹性的阶段接受到专业训练的同时能够被有意识地灌输“非专业素质”的概念并得到系统训练,那么相信这些内在的素养会帮助他们在今后求职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专业素质课程 篇7

在传统课程体系下,教师也很重视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如普通话、板书等,这些传统的教学基本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需要我们继续保持和发扬。而项目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学科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有适应项目课程需要的新的更高的专业素质。

一、不断改善的知识结构

多年来,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且教师的角色一般又分为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两类,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相应壁垒之中,理论课教师很少涉猎实践操作,实习指导教师更很少涉猎理论课教学,即使是同专业的不同学科也较少涉足。就以专业理论课教学为例,长期以来,老师们都习惯于在教室里粉笔谈兵,教材的编者们也习惯于坐在书房中查阅资料,人云亦云,至于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是否符合实际,则关注的人不多。我们曾制作过一批电子线路实验板,为了同所使用的课本配套,更是出于对课本的迷信,就完全照搬了课本上的电路和元器件参数,结果所制作的实验板有一半不能工作。课本误导了教师,教师再照本宣科能不误导我们的学生吗?

项目课程是一种任务引领型理实一体化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项目的选择、典型产品或工作任务的设计,都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所以项目课程呼唤复合型和双师型教师。要求专业教师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相关教材的编者在编写教材时要走进实训场所,更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不但要走进实训场所上课,还要走进实训场所备课。

二、丰富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力

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下,教室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接受式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授课形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挫伤。传统课程体系下长期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不平等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在项目课程体系下,实训室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在建立相应模拟生产或生活场景的同时,更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将自己溶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以期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以利于凸现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项目课程课堂上,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导致异常现象的原因很多,教师应把握和利用好这一时机,引导学生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实事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开发和整合能力

在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和教参、统一标准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教师对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过分依赖,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也使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常脱离社会实际,缺乏时代气息。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生活实际的教育,而项目课程是任务引领型的课程模式,其任务引领、面向实际的特点,使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弹性加大了,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必然也加大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教材只是教学的参考而不是教学的依据,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会“编”书。

四、技术指导和思维引导水平

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传统的职教专业课教学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项目课程就是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多种学习方式有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任务引领型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具体地说,就是在模拟的生产生活场景中通过阅读、理解、观察、操作、思考来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十分贴近的新问题,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同时学习新的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操作技能。由此可见,怎样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观察、操作、思考,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是项目课程体系下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必备基本功之一。

五、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而在这场变革中更为深刻的变革将是教育理念的转轨。把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重点在于有机地将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融合到各具特色的教学实践中。项目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学习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的提高,贴近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班级课堂教学中,由于人数、教学内容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很多教学活动会使教师感到有心无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将有效地减轻教师课堂管理和课堂指导的压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为实现项目课程体系下的自主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环境支持。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项目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在传统课程体系下,教科书是主要课程资源,甚至惟一的课程资源。职教专业课与实际生产生活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且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是项目课程的首要目标,所以项目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课程资源更为丰富,涉及面更广。我们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即以校内实训基地、图书馆为主体的校内各类教学设施;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即以校外生产实习基地为主体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部队、科研院所在内的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包括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这些课程资源需要我们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我们项目课程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走进社会,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生产一线,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七、教师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传统课程体系下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一般情况下教师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项目课程的综合化特征,必然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然要求教师加强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也就是要求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进行更加紧密地合作。这种互动合作包括同专业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同专业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传统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等。从目前最为现实的角度来看,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又是解决项目课程体系下教师备课工作量过大的一条有效途径。项目课程体系下教师的备课不只是写好相应的书面教案,而更重要的且费时更多的是工作任务或典型产品的设计、模拟生产或生活场景的布置、各类器材设备的准备等。虽然项目的设置有教材参考,场景的布置和器材的准备一般学校有相应的实训管理人员帮助,但教材只是参考,所设计的项目不一定符合不同学校的实际,管理人员的帮助也只能在相关授课教师指导下进行。若我们能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同学科教师之间闭结协作,进行集体备课,变单兵作战为兵团作战,我们就会大幅度减轻备课的工作量,保证项目课程能够顺利实施。

学生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必须有正确的激发和引导,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学习方法,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社会的需求。学习的过程就是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项目课程体系下的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才能对学生与生俱来的各种需要进行正确的激发和引导。

摘要:项目课程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有不断改善的知识结构、丰富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能力、技术指导和思维引导水平、信息技术利用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

专业素质课程 篇8

自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的教育改革逐渐加深, 各项新型的教育政策不断推出, 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大, 所以, 学校必须要重视体育教育, 重构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从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来看, 教师的身份不只是课堂知识教育的组织者与教学内容的实施者, 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构建者与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并且, 从当前教育背景下, 教师与课堂的关系来看, 二者就好比是水和船, 所以, 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对课堂教学成果的好坏产生影响。因此, 面对当前教师对课堂存在的此种关系, 使得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进行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重构势在必行。

1. 体育教师存在的素质缺失

一直以来, 人们都亲切的称体育教师为“人类的健美工程师”, 这一称呼即肯定了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也表达了体育的核心自我国来办体育教学科目以来, 我国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在教学时都尽职尽责、恪尽职守, 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为我国培养出来许多优秀的体育人才。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体育教师在专业素质上的弊端也显现出来, 我国的体育教师:教学思想较为落后, 心理素质建设不强;知识水平较低, 不符合现代化教学要求, 无法顺利的完成新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单一、陈旧, 没有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教学水平不高, 缺少较高的科研能力。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我国体育教学成果不理想, 所以, 需要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重构。

2. 重构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措施

2.1 提升思想品质与精神境界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其身上道德品质的高低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较深的影响。体育课程的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团结、刻苦、勤奋等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 作为体育课堂的主导者, 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坚定且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与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 还需要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 保持较高的道德素养, 严以律已, 做好表率工作。同时,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 体育教师要衣着整洁、谈吐文雅, 要以饱满的精神和高度的热情进行体育课堂教学。与此同时, 在面对当前市场经济下产生的各类不良思想品质时, 要学会自觉的抵制这些不良思想的侵害, 并在潜移默化中总对学生产生影响, 使其也能够直觉抵制不良诱惑。

2.2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融入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 这些新的方法与理念也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方法, 并在教学中逐渐渗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使教学水平提升了一次新的档次。自古以来, 人类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需要都是通过其行为、思想和观念反映出来的, 所以, 作为人力心理的高层次反映, 其思想理念对其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 体育教师要想在此种背景下重构自己的专业素质, 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教学理念, 使其符合课程改革标准内容的要求, 符合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要求。因此, 体育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为教学服务、为比赛服务的教学理念, 将其转变成为了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升学作为成才标准、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评价标准的教学理念, 将其转变成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素质水平为教学理念。

2.3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的过程, 就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 既然是一个过程, 那在这一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就难免有对有错。此时, 就需要教师将其中错误成果剔除出去, 并重新引入新的教学观念, 所以, 要想保证教学观念的有效引进, 首先就需要体育教师具有很高的体育知识创新能力。同时,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现代化的体育教师不能只做一个“教书匠”, 而是要勇于打破约束, 对知识积极的探索, 开拓新的教学领域。因此, 体育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体育知识信息, 结合本校的体育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基础, 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对课堂上的知识进行能力创新, 让体育教学可以具有新时代的发展气息, 内容更加新颖丰富。

2.4 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不仅科研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教学手段也不断优化,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不断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所以, 体育课堂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必经之路。其中, 以摄影录像、电视播放、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幻灯片放映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被愈发广泛的应用。因此, 体育教师在对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重新构造时, 一定要不断的提高对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程度, 以及使用熟练度, 并且, 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的使用, 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结论

总而言之, 我国在体育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教育缺失,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 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要求。因此, 要对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符合新课程教学标准的重构, 从而建立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体育教师团体, 进而提高我国体育教学的效率,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的出现, 使得我国的体育教学成为了当前教学的重点内容, 从以往体育教学的经验来看, 其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手教师专业素质高低的影响。但是, 受传统观念影响,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 导致体育教学效率低, 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因此, 本文以新的课程标准改革中提出的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 对当前我国体育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的确实进行简单介绍, 并研究如何重新构造体育教师专业素质。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体育教师,专业素质,重构

参考文献

[1]杜鹏.新课程标准下济南市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曾剑斌, 吴嘉毅.新课程条件下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112-116.

[3]张建华, 孙红梅, 魏争光.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04:26-28+39.

专业素质课程 篇9

一、改变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注重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培养各种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此,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怎么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带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所以教师的角色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由知识的传授解惑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成学生的引导者;由高高在学生之上转为师生平等相处。

二、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水平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不特别重视教材的权威性,教材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与材料,是作为一种工具帮助学生学习用的。因此,我们教师没有必要完全依靠教材教导学生,照本宣科,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创新,我们不仅会使用教材,还可以参与编写教材,教材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经天纬地、鸿儒硕学。只有这样才能拓展教学的广度和宽度,才能举一反三,把地理课讲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并且很有趣味,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一种独特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第四条基本理念是“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因此,新课程呼吁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1)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可以摆脱传统的课堂和校园的束缚,能把信息的脉搏伸向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为教育的对象提供最方便的服务。因此,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网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2)学会网页设计。可以这样说,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探究学习,把知识系统制作成网页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并且地理教材中的人文地理知识又非常适合制作成网页形式的课件。但是,制作网页的工作量非常大,以个人的精力要想完成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加强合作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师生间的合作,是一种新的备课理念。

四、在教学反思中求进步,在相互借鉴中求拓展

最后,地理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善于总结与思考,多借鉴和听取其他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期间不管经历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都将不屈不折,坚持不懈。把地理教育事业看做是自己一生的责任,并为之而奋斗终生。

参考文献

[1]王海兵.浅议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学园,2011(01).

专业素质课程 篇10

根据高中物理教学总目标的要求, 教师的角色现在已经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从“教书匠”向“创造者”转变。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结论的人。长期以来, 教师总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 教师只关注教, 忽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种职责的驱使下教师只能是“教书匠”,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 知识成了中心, 而学生成了教育的边缘。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 因为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千篇一律, 教育时机的把握和教育矛盾、冲突的解决, 需要教师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行为予以解决。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 丰富课程的过程。随着角色的转变, 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 互相影响, 讨论, 激励, 了解, 鼓舞教育的对象。这些转变过程本身就是老师专业素质提升的过程。

二、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长期以来,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 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

这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也不能体现地方特色, 继承当地的优秀文化遗产。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 还要会“编”书。校本课程的开发, 又成为当前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的主体, 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 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结构。校本课程开发把课程开发的权利赋予教师,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物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分析、比较、甄别各种价值观念, 逐步探讨并初步形成健全的价值观。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 可以使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学校的特色得到突显, 相比较而言, 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视教师的发展。参与课程开发以后, 教师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 思考、应对这一新事物的过程, 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走进中学课堂, 不难发现, 以前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一种典型的接受式学习。我们长期以来忽视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物理学科探究学习方式是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以问题为载体, 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学) 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注重过程与方法, 获得知识与技能, 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探究性学习是实现三维物理目标最好的教学模式。强调探究性学习, 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大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 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它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实施, 其决定性的影响是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准及应变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的教育智慧, 直接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和其他学科课程相比, 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发生了变化, 即没有了教材。这给老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但更多的是增加了课程实施中的大量不确定因素:课程实施模式, 课题选择, 课题切入口, 课题推行步骤, 课题资料来源, 课题研究结果及呈现方式等等, 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因现存条件而决定。因此, 这门课程给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 尤其是教师, 不仅要改变自己的作用和角色, 改变自己指导学生的思路和方式, 而且更要培养和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

摘要:教师必须依照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 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身心特点,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合理地进行课程改造, 让学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体, 而教师只是学生物理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

专业素质课程 篇11

新课标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要在新的形式下适应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尽快进入角色,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等方面来提高、完善自己。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来说就好比丝丝春雨,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应当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教育事业心和使命感;更应当具有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

1具有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品质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热爱音乐,只有教师本身受感动,才能引导学生受到感染,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其次。要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实践表明,许多教师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不畏艰辛,不计得失,勤于耕耘,因此成绩卓著,受到人们的尊敬;相反,如果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缺乏对事业的责任感,那么他就失去了动力,也不可能胜任培育下一代的责任。

2具有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所以,音乐教师要热爱音乐、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能使自己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迅速进入角色,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爱学和会学的能力。

二、多元的音乐专业技能

在音乐学科领域中,“唱、弹、跳”是所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功。

“唱”即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唱”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激励性。歌唱教学是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能给学生带去最直接的美的感受。

“弹”即键盘弹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只有具备娴熟的、能为各种风格的歌曲伴奏的能力,才能组织好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跳”即舞蹈表演能力。《新课标》强调师生的互动性。使整个课堂处于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音乐教师的舞蹈表演能力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的特点,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表演音乐,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音乐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原来那种能“弹琴、唱歌”就能当音乐老师的观点是片面的。音乐教师除了要重视原来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逐渐掌握合唱指挥、乐器演奏以及音乐创作等复合的专业技能。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管乐队、民乐队、鼓号队、舞蹈队、合唱队,等等。这些团队组织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专业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而平时指导组织这些活动团体进行排练的任务就不由分说地由音乐教师来承担。如果一名音乐教师不具备鼓号队组建训练能力、舞蹈队编排能力、合唱队排练能力等这些复合的专业技能的话,怎么能算的上是一位合格的音乐教师呢?

三、广博的知识体系

1具有相关教育理论知识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歌唱家,歌唱得很好,但不一定能教人唱好歌;而音乐教师歌不一定唱得好,但能教人怎么唱好歌。”音乐教师从事的是音乐教育工作,只有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并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去组织教学,才能使音乐教学科学化。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教育理论知识,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适应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使自己的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2具有与音乐学科相关的文化知识

《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目的在于使人格完整和谐的发展。

音乐学科是在横跨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很自然地就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联系到了一起。因此音乐课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一门综合的学科。音乐教师只有具备深厚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把音乐课讲得形象、透彻、生动,从而激发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

3具有与姊妹艺术相关的知识

我国早期的“乐教”就是“歌、诗、乐、舞”的综合活动。古代艺术活动中的语言、歌唱、舞蹈都是自然的结合。而今《新课标》中也强调:“认识音乐与姐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音乐教师只有熟悉并掌握诗歌、戏剧、影视方面的基础知识,触类旁通,使学生逐渐对个艺术共通的特征有所认识,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四、综合能力

1创新能力

创造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我们将在前人获得的成果上徘徊,教育就停滞不前。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课程标准》标准中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三见”:新见、创见、远见。实际上,我们获取某种知识和接受某种新观点比产生新观点更容易。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学会提出观点的有效方法,要激励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在学生学会歌曲《法国号》后,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音乐特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笔者设计用伴唱的形式来演唱歌曲。先请同学们仔细听笔者是怎样伴唱的。笔者唱完后,大家马上说出了伴唱方法:在每乐句最后一个三拍音的后两拍,加了一个小尾巴“啦啦啦”。同学们很快设计创编出用“沙沙沙”、“嘻唰唰”等不同的方法饶有兴趣地演唱。在快乐地歌曲伴唱中,同学们不知不觉地感受了二声部音乐的合唱效果。

2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体制中,教学和科研是分不开的。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必须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如果不上课。就不能称为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使广大教师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育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新

课标》的颁布给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带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大家应该抓住这次机会,不断去探索、总结,努力提高自身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能力,才能从“教书匠”升华到“研究者”。出众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志之一。

3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确很有哲理。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最多只能形成比较肤浅的知识同时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也不会帮助教师获得发展。所以,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修正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

音乐学科今年已被列入升学考试的学科之一。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学会反思、善于反思。处在探索试验阶段。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是否有遗留问题等。研究记录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对课堂上,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及时回忆、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还要注意了解和分析自己在同行中、在同一领域里处于什么水平,有哪些不足:还可通过观摩课向别人学习,对比反思,取长补短。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五、优良的个性心理素质

专业素质课程 篇1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中小学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 即对中小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是为学生在学习型社会进行终身学习奠基。这个课程目标和相应设计的教学内容,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技能、职业专门化程度以及教师自身的学习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要求。因此, 本研究以教师职业专门化理论, 终身教育理论以及新课程确立的“三维目标”理论为基础, 在现场听课和访谈的基础上, 从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和专业发展四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共包括29个题目, 各道题目内容联系紧密, 前后印证, 力求从不同角度展现当代教师的风貌。

本次调查选取了哈尔滨市13所学校, 其中城市学校10所、乡镇学校3所;城市学校包括高中和初中学校各3所, 小学校4所;乡镇学校中包括中心小学一所, 完全中学一所 (包含高中和初中) , 初中学校一所。共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有效问卷592份, 回收率为98.7%。样本情况见表1。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 专业知识维度

1.知识含量方面

52.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是比较丰富的, 另有28.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已经非常广博。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 94.4%的教师都表示能够自如运用自己本专业的知识进行教学;在涉及相关学科领域内容时, 93.6%的老师也都能按照需要为学生讲解。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产生思想压力时, 93.1%教师都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给予疏导。可见, 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含量很充足, 运用起来也很自如。

2.对于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 教师们选择的比例不高

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 53.5%的教师选择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0%的教师认为学生要了解“知识来源及其形成过程”, 61.5%的教师关注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 56.1%的教师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 注重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的教师占59.5%。选择“成绩好”来体现学生学业发展的教师仅占33.1%。可见, 中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理解的深度和具体教学中的操作性还不够。比如, 学生如果不了解知识的来源和方法, 他的自学和探索学习如何进行呢?在访谈中有些教师也表示, 课时太紧、课程容量太大, 学生的能力还存在差异, 因此课堂上按照“三维目标”来设计教学不容易。

不同任职年限教师对学生学业发展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Sig.=.000*, P≦0.05) 。任职6-10年的教师最关心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 (70.8%) 、自学能力 (66.2%) 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63.9%) 。任职两年以下的教师最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选择比例达62.2%, 这比其他教师高出30个百分点;忽视学生学业其他方面的发展, 选择比例均在30%左右。对学生独立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关注, 随教师任职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强。

对于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 68.6%的教师关注到“学生个性的发展”, 强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师占57.3%, 强调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师分别为62%和66.2%, 58.1%的教师认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是学生成长的表现, 重视学生“合作和交往能力”的教师达到61.7%。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学生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社会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不过, 仍有近一半教师忽略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这是不可思议的, 身体健康不保, 何谈发展。

(二) 专业能力维度

1.教学能力

备课时, 主要依据“课程标准”的教师为74.8%, 会考虑“教材”特点和“学生能力”的教师分别为68.1%和66.4%, 需要依辅教学参考书的教师有39.7%。进一步通过组内分析发现, 喜欢选用参考书的教师以教龄6-10年的教师居多, 在这一教龄组内有51.6%的教师选用参考书;从年龄角度分析, 36-40岁年龄组138名教师中, 60.9%的教师选用参考书, 46岁以上年龄组的39名教师中, 有41%的教师选用参考书。访谈中也发现, 教龄较长的教师通常会多角度、多层面地搜集教学信息, 以利于教学讲解。

教学设计时, 70.8%的教师都能够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 74.2%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情况整合教学内容”, 注意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占63.3%, 但涉及“适宜的教学模式”和“相关领域知识的拓展”的选择比例下降很大, 分别为58.1%和48.5%。在教学模式方面, 讲述方式仍然是教师们常用的教学模式, 选择的教师比例为62%;但是运用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师有74.5%, 这与新课程的理念相符, 重视学生个人经验, 让学生在生动的教育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框架;57.9%的教师运用结构式教学模式;进行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教师比例在50%以下, 这与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特征有一定关联。

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 80.2%的教师都能够做到“语言表达清晰、准确”, 但注意“语言生动”“富有逻辑性”的教师比例下降为67.2%和64.5%, 关注教学语言的“教育性”“合理设计板书”及“运用身体语言”的教师比例均低于60%。可见中小学教师运用的教学技能还是比较单一、不够规范, 在实践中还没有做到多层面释放教育影响。

在教学监控阶段, 88.2%的教师都认为, 教学反思对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很大。其中, 60%以上的教师都从教学任务角度进行反思:反思教学观念、教学兴趣、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反思自己教学情绪状态的教师较少, 为42.6%;城市学校与非城市学校以及各学历层次教师相比较差别不大。可见, 进行教学反思已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习惯, 但从反思内容来看都趋向于任务指向型, 而较少溶入职业情感;还存在教师不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的问题。

2.教育能力方面

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考查体现在班级管理、学生品德教育和教育机制三方面。

75%的教师在控制班级气氛时依靠“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依靠纪律规范、榜样力量和学生自律的教师比例均在55%左右, 培养班级“自我管理”能力的教师仅占44.1%, 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的角色尚未受到重视。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常采用的方法中:“上德育课”占41.9%, “组织学生活动”占56.4%, “以身示范”的教师有65%, “遇到相关情境随时进行教育”的有71.1%, “采取特殊的方法进行交流和沟通 (如网络匿名课堂等) ” 的为37.3%。可以看出, 我们的教师很重视德育工作, 大部分教师还通过提高自身品德与修养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这是非常可贵的。不过, 创新的教育方式还比较少。

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突发性事件, 63.9%的教师能够根据情况将突发性事件转化为教育契机。选择“忽略, 让同学们将注意力转向教学”的教师比例为14.9%。在访谈中有教师谈到:对于行为异常的学生, 教师短暂停止授课、同学们静静地注视他的形式通常可以帮助学生恢复克制和平静, 课后交流问题, 教学秩序得以保持。可见, 实践中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另外, 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原因, 教师们的选择比例最高的是“职后不断地摸索和积累经验”, 占75%, 其次是“职前教育时掌握的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 占67.9%, 各学历教师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老教师的‘传帮带’”及“职后继续学习和培训”的选择比例均在52%左右, 选择“教育科研”的比例为47.8%。可见, 教师职前教育的收获仅仅是为教育教学打基础, 并没有决定教师职后的工作水平。教育科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作用的, 尽管下面的数据显示很多教师对此尚未深入钻研。

3.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

79.9%的教师认为, 在教学中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如幻灯机、多媒体等) 的机会很多。与此相关联, 82.1%的教师常常在工作中发现需要研究的教育课题。不过, 对于问卷最后一道题“自己的不足之处”, 有53.4%的教师选择了“科研”一项。什么原因会影响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呢?工作太忙是主因, 56.1%的教师“没有时间”进行科研活动;46.5%的教师选择“缺少经费”;40.4%的教师“缺乏科研理论知识和方法”;认为“对专业发展影响不大, 因此兴趣不高”的教师比例仅占27.2%。看来, 一线的教师从工作中就已经认识到科学研究随处都在, 他们并非出于功利之心而进行教育研究, 而适当降低他们的教学工作强度, 并为他们补充相应知识会提高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质量。

65%的教师认为自己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如研制教具、教学软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编制教材等。在实践工作中, 尝试过教育教学创新的教师为90.2%, 比例很高, 并且呈现出随学历提高而上升的趋势:在大专学历教师中占83.1%, 本科学历教师为90.9%, 硕士学历教师达到92.3%。看来, 当前教师拥有较多的科研与创新机遇, 不过教师的相应能力受到知识和学历的影响。

(三) 专业精神维度

教师的专业精神可以从专业理想、专业道德、专业职责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从择业取向看, 68.4%的人表示从事教师职业是因为“喜欢做教师”, 55.6%的教师认为“工作非常有意义”;选择“工资待遇较好、较稳定”和“只有做教师的就业机会”的教师比例仅为23.6%和22.1%, 认为教师职业“社会声誉较高”的教师比例占39.5%。大部分教师是抱着从教的理想走上教师岗位的, 尽管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声誉还不是很高, 但个人的兴趣和职业的崇高意义成就了他们的教师梦。

从自身职业的认识显示, 59.8%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的意义是“传承人类文化”;69.3%的教师选择了“促进年青一代的成长和发展”;62.7%的教师选择“教育兴国”;52.2%的教师认为“高尚的师德, 为社会典范”;还有55.1%的教师认识到, 这份职业可以“激励从教者不断完善自我, 追求卓越”。大部分教师认识到职业对他人、对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巨大功能, 而追求自身的完善和卓越是从教者不可推却的职业责任。

对于师德的表现, 76.5%的教师认为是“爱学生, 爱工作”;69.8%的教师强调要“有奉献精神”;65.2%的教师指出必须“认真备课, 规范教学”;62.3%的教师认为必须“全力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认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的教师为61%。可见, 大家都认为做教师要在爱事业、爱“人”的基础上, 体现高尚的道德品质、专业的工作水平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在具体工作中的行为显示, “非常注重”自身形象、仪态庄重、言行得体的教师为66.7%, “比较注重”的为29.6%;认为“自律, 以自己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榜样”是教师师德体现的比例为58.6%, 这与前面的数据接近 (65%的教师采取“以身示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看来, 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师德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但仍有30%-40%的教师缺少师德意识, 这对专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第一要素, 忽略了自身的专业精神素养, 将大大降低教育工作的质量和价值。

(四) 专业发展维度

就教师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 20.3%的教师处于职业“适应阶段”;43.6%的教师处于“发展阶段”;29.3%的教师进入“成熟阶段”, 6.8%的教师已上升至“创造阶段”。

就职业满意度而言, 现在仍然“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做教师工作的人员比例为55.7%和27.5%,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积极性还是很高。工作中教师感觉满意的层面分别体现在:工作条件——44.6%;学生发展——54.2%;自己的发展机会——39.7%;同事间友好合作关系——61.8%;学校和领导的关心——49.2%;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39.4%。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 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学校的人际氛围满意水平相对较高。但是教师的工作条件、组织关怀程度还不足, 尤其是教师个人的发展空间与教师社会地位两方面的不尽如人意状态, 很难对教师产生职业激励。

三、问题与思考

在整理统计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被调查的不同学历教师的素质水平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F>0.05) , 但在平均数值上本科毕业教师的得分要高于其他学历教师, 体现出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维度的优势。 (见表2)

继续运用LSD分析比较可以发现, 在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方面不同学历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科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专生 (p<0.05) , 说明在这方面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高。“在进行教育科研时, 找不到合适课题”这一题目上, 本科生得分显著低于中专生 (p<0.05) , 证明本科生比专科生更有科研意识, 更能抓住课题, 这可能与本科学历教师的修业年限较长、理论素养较高有关。 (见表3)

表中M代表平均数, SD代表标准差, n代表被试数量, 以下同。

(由于这部分问题是“否定性”提问, 因此本表中数据得分越低说明教师科研创新能力越强)

总之, 调查发现我们高师院校培养的本科生在科研方面体现出与其他学历教师的显著差异。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不同学历教师数量差距过大, 如硕士学历教师仅有13名 (其中有5名教师的教龄在3年以下, 即其第一学历为硕士) 、中专学历教师仅有23名, 样本过小导致代表性不强;而本科教师数量达到491名, 又与硕士与中专学历的教师数量差距过大, 较难进行对比分析。另一个原因可能是, 我们高师院校的学生培养方案存在弊端, 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落后, 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打下坚实、丰厚的教育教学功底, 除了来源于不同级别学校体现出个体素质的不同外, 这些教师在工作中并没有显示出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的显著差异。

四、结论

1.本次调查的问卷内容设计, 以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论、终身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基本依据。调查结果显示, 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内容的选择比例不高, 都在60%-70%左右, 可见教师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还不深刻, 认可程度还不高。

2.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充足的, 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在教学中如何操作的问题。如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环节的把握、教育知识的拓展、教育教学效果的控制等。

3.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 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讲授特长。除了掌握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规范语言外, 其他方面仍需提高水平。但是, 教师关注学生知能差异, 根据学生情况整合教育内容, 运用情境教学, 进行教学反思, 都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可喜现象。

4.教师应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在科学的学生观、师德观指导下才能选择适宜的、并创造出更好的教育方法。

5.教师的科研、创新机遇很多, 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平台。但是真正进行科研和创新, 还需要学校从工作任务、行政政策、理论资源方面提供支持条件。

6.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们对专业发展的意义、过程、方式都比较含糊。这与教师职前教育不足密切相关。

7.教师们急需系统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如, 进行教学设计的理论、教学反思的理论、专业发展的理论、教育科研的理论, 以及相应的方法理论体系等。访谈中发现, 许多学校也常常进行理论培训, 但是零散、无计划, 非持续性, 也缺乏对实践应用的指导。教师们在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利, 遇到问题无处反馈信息、获得进一步的指导, 降低了理论的实践价值, 也使教师们求解无门。

8.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全面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也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但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途径的狭窄, 激励机制的贫乏, 使这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团体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这会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

摘要:教师素质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为深入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 2008年6月, 笔者对哈尔滨市13所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从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认知和专业发展几方面进行调查, 呈现出中小学教师的素质面貌,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发展状况, 为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 以及中小学校教师培训提供参考。

上一篇:机房门禁系统建设论文下一篇:重型颅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