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精选12篇)
语文教师专业素质 篇1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国家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因素是师资,语文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能否真正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自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状况。那么,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如何呢?除了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较高的人文素质外,下面着重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略作探讨。
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语文教师必须有雄厚的知识积累,其知识结构应是“杂家”与“专家”相结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华南理工大学的陈建新教授把这种知识结构形象比喻为“图钉形”。语文教师不但要学习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等人文科学知识,也要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知识,关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动态,使自己具备宽阔的知识视野。对语文教学的学科教学理论,教材教法要深钻精通,成为行家里手。在上述基础上培养优势,发挥特长,向“专家型”教师的高度进取。语文教师必须眼睛向外,充满好奇心,时刻关注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大到国际风云,小到身边时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断摄取各种新鲜的信息,让自己心灵的玉界琼田辉映大千世界的天光云影。唯其如此,语文课才能永葆鲜活的生命力,常教常新。除了关注现实变化外,还应不断地审视、评估自己的知能结构。使之具有开放性、扩张性,吸纳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学艺术和教育科学的新成果;还应了解当今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动态,起码要有意识地阅读一些高质量的科普读物,这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广见闻,而且可以“借他山之石”启迪思维。电脑多媒体引入教学已司空见惯,网上学校等新兴事物方兴未艾,这些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冲击,语文教师必须尽快学习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努力研究、开发教学软件,如此方可在教改的大潮中应时而化,把握先机。
二、较高的语言修养
较高的语言修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有鲜明的专业特色。能讲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诵读水平要高,读出抑扬顿挫的音韵美、徐疾跌宕的节奏美,引导学生在弦诵涵泳中领悟诗文的内蕴、风格,以振起目前朗诵之风式微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或严谨缜密,或富于哲理,或激情洋溢,或诗意盎然,或幽默风趣。但无论何种风格,都必须讲求遣词造句,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特长的表达艺术,当然最好是众妙毕具,适时而作。而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来自坚实的学问功底和不懈的追求,只要腹有诗书,勤于简练揣摹,定会出口成章,吐属清妙,议论风生,辩才无碍。幽默风趣有其独特的魅力,是语言艺术的高境界。语文教学语言的幽默,应是智慧灵光的闪现,给人以智性的美感。它与油嘴滑舌,无聊的插科打诨有质的区别,更不能哗众取宠,流于庸俗、粗鄙。幽默的教学语言带来的效果是惊人的。
三、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
判辞衡文是语文教师经常性的工作。我们常看到有些语文教师评起学生作文来头头是道,自己提笔写作却如鬼掣肘,看人挑担不吃力,很难评得中肯,令学生服膺。叶圣陶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叶圣陶教育书简》)教师善写,为学生作表率,会在学生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威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语文教师的写作内容不必拘于一端,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思想评论、杂文等都可以习练,也可以跟学生同步“下水”作文,关键在于要常写、善写。因为要写,逼着教师去观察思考,去锤炼语言,习练久之,便臻佳境,教师成了一个有才情的文化人,其作文教学的局面也必为之一新。
四、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语文教材是文学的富矿,尽管语文不等于文学,而且对教材中文学因素的挖掘亦应适合于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及智能状况,但教师却必须具备更宽广的文学视野和更高的文学素养。文学作品艺术地表达人们丰富细腻的感情体验,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现着特定社会环境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学生们由此可以了解社会、体味人生。文学是以审美的方式去反映现实的,学生们在阅读、品味文学作品时,自然会受到精美的文学语言的渐染,逐渐形成对语言美的敏锐感知(语感),培养出纯正的艺术趣味。现在许多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亦堪忧,遑论垂范莘莘学子。能把中学课本上几十篇古诗文烂熟于心、弦诵于口的即已不多见。语文教师不爱文学,不懂文学,孤陋寡闻,心如古井,如何能展现文学的魅力,令学生低眉心折,血脉贲张?于是只好死搬教参,肢解作品以为“训练”的语言素材,文学的因素荡然无存,不啻对文学的亵渎。要猛力纠偏,根本出路即在于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科研并重,作“学者型”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其中不乏灵感妙悟,需要归纳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要实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的跃升,就必须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道路,经过教学与科研的“循环加速”,良性互动,进于教学艺术的“化境”。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每个教师的个性心理不同,兴趣、爱好、思维品质各异,决定了其教学活动必然各具特色。语文教师应有自知之明,因己“材”之所长以“施教”,凸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现在,许多优秀教师已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的课型结构、教学模式,但在推广的过程中,则往往不免橘逾淮则为枳的尴尬,究其因,即学习者不具备创造性地借鉴运用的素质。因此,要使语文教学走出低迷的困境,不断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境界,根本出路即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借鉴运用成功的教改经验,甚至自创课型,自成一家,不拘一格,挥洒自如。
摘要:语文教师除了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较高的人文素质外,还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较高的语言修养和文学修养,较高写作能力及广阔知识面。
关键词:专业素质,知识结构,语言修养,文学修养,写作能力教科并重
语文教师专业素质 篇2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关键所在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通过视频学习,这是我的一点感悟。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浅薄认识。
一、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树立职业理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我们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广大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应是一种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校是一所距县城较远的农村初中,随着我市两所改制学校的兴建,我校的主要领导和骨干教师被抽调。新分配的青年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原有的教师思想波动也很大。面对这一情况,新的领导班子,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弘扬以“崇尚责任”为核心的学校精神。在学校精神的感召下,广大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校园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二、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我校根据青年教师居多的特点,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开展教学比武,要求教师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当作课题来研究,每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广大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仅提升了理论素养,而且锤炼了教学技能。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专业素质;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58-01
当今时期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给小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小学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的实施者,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与优劣直接关系到语文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为了适应新时期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
一、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灵魂在于人格
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未来教育非常强调的最终目的之一。故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是整个教师素养的灵魂所在。小学语文教师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因此,评价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时应从思想品德、各科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能力、模拟设计教学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身体素质等多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特别要增设写作能力的评价。这里的写作能力,主要指通过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能力,通过这些方面的综合评价,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一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人格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是教师首先就应具备相应的素质。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基础中德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师德是核心,是灵魂。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主体,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学校语文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除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高尚的审美情操;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教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与诙谐、优美的教学语言;敏锐的观察力与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健康、饱满的精神与优美的举止与风度。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是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品格。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自我提高与教改能力
目前,有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吃老本现象,教法也比较单一,只是教教基本知识,其他内容讲的太少,这样下去势必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跟上社会发展需要,并随时随地接受新的信息与新的知识,来逐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关键所在是能力。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是小学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正确”,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进而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选择和运用“听话和说话”、“写字”、“直接教学”、“合作学习与激发动机”、“阅读教学”等模式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效率。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
在自我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专业的发展具有前瞻性,还要不断地充实教学内容,加强教法的研究与改革,有选择地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学体系和方法,来发展和创造适合国情和校情的语文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学生很容易把自己的语文老师当成偶像,教师的言谈举止都有可能被学生效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个人的综合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电教设备,使小学语文课成为“视听交融,音画一体”的艺术享受殿堂,使学生充分享受语言文学的的美,并在有限时间里获取无限的审美效益和知识效益。创造是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我们将在前人获得的成果上徘徊,教育就停滞不前。时代发展呼唤创新人才,社会进步需要创新人才。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我们现阶段教育的当务之急。21世纪是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世纪,信息网络可谓是无处不在。现代化教育媒体,作为改革的“宠儿”迅速占领传统的学校教育阵地,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软硬件设施。在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的介入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许多现代化电教媒体进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如录音、录像、投影、计算机等,这些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电教媒体的进入,为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手段,使抽象的语文形象化、具体化、枯燥的语文理论趣味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因此,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一块黑板、一位老师,而是一个视野极其广阔、资源极其丰富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对文学感受的加深和理解,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篇4
浅为才, 培社养会德现代、智化、体建设、美培、劳养等合方格面人谈发劳动展者的, 关有键社是会教觉师悟。的由有此文可化见的语教中起师着素决质定在性素的质作教用育。教学过程文迈澄○师德一修教、养师语的文师教德师是应指具教备师高在尚从的教县石事浮论, 传教统育习劳俗动过, 内程心中信依念靠, 职社业会要舆师初求级学生和的思行想为感规化范力的量, 总和调整。教师与的中语学将直接影文响教着师学的生师德德育状工况作如的何专家俊王成是与亲效通, 身过示因教范为师完学对成校学的的生德。的教育教师工学的作、主管师德要理业对发展整起个着教促育进工作作用的, 它健直康接和或稳间步素明接和地精影神响文社明会的风气进, 步推, 有动利物于质国文质家负师和着的社培世会养界的祖观、稳国人定下生与一观发代、展的价, 重值教任观师, 担教等
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都会对儿童和青少年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儿童和青少年的眼里, 教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和仿效的榜样, 师德是学生道德的先导, 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教师的三爱思想, 即爱生、爱校、爱教育事业的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是对语文教师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其次, 语文教师要树立爱岗敬业, 严谨治学, 无私奉献的品格, 语文教师应如何对待党的教育事业, 是语文教师思想品德行为的核心, 它既是语文教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职业上的集中体现, 又是语文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心以及道德水平的具体反映和实践过程。第三, 语文教师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来规范语文教师的言行, 热爱党的教育事业, 发扬奉献精神, 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严格遵循教育规律, 尽职尽责, 教书育人, 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 努力钻研业务, 力争做到精益求精, 坚持实事求是, 勇于探索。语文教师队伍要敢于面向全体学生, 热爱尊重, 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 做到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热爱学校, 关心集体, 谦虚谨慎, 团结协作, 遵纪守法, 作风正派, 上课衣着整洁大方, 举止端庄, 语言文明, 礼貌待人,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提倡和蔼可亲, 稳重大方, 朴实得体的师表形象。
二、语文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
一个有志于师道的教师向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摄取和吸收, 应学无常师, 学好穷理, 勤思明辩, 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是为师者的仓储和财富, 尤其面对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和急剧膨胀的知识总量, 教师必须广泛地学习, 深入地钻研, 不断地探索, 建立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
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培养 篇5
内容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培养与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将成为当务之急。非师范类职业幼师生是在我国学前教育迅速发展时期对师资需求激增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很长一段时间承担着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工作。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的重视,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全面实施,非学前教育师范生不断加入幼儿教师队伍的行列,使得非师范类职业幼师生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大。
职前幼儿师资的专业素质培养需要全面的进行,其中幼师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是难点和重点,它必须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仅靠理论的传授与认同是不够的,必须加强教育实践环节,让职业幼师生在真实的幼儿教育情境中实践、体验、感悟、操作,才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培养非师范类职业幼师生的教师进修学校,我们期望通过课程改革来提升职业幼师生的自身素质,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其中改革教育实习是重点内容。
本文从当今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要求、职业幼师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学校培养职业幼师课程改革的需要三方面入手,分析了非师范类职业幼师生教育实习改革的意义。以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思想理论和知识分类观原理为依据,对职业幼师教育实习改革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心理学支撑做了深入剖析。为了更好地借鉴和完善职业幼师生教育实习改革,笔者研究了张雪门的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实习管理经验、陶行知倡导的用“艺友制”来培养幼稚师范生的经验、以及陈鹤琴运用“活教育”理论举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的经验,并从这些教育家的幼儿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中获得启发,以指导今天学校职业幼师培养的教育实习改革。本文以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近四年的职业幼师生教育实习的管理实践为例,从课程计划的编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实习的教务管理策略三个方面入手,具体阐述了非师范类职业幼师生培养过程中教育实习管理的具体做法、经验,并对教育实习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本文立足于笔者的工作实践,来源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对当前学前教育职前师资的培养提出了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研究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师专业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093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大方面,这两个方面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从教师的培养到教师的选择再到教师的职业培养,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
一、让教师在竞争中发展
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有着庞大的教师队伍。但是初中教师队伍中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良好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能够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想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团队的质量,就需要扩大师资来源,让教师在竞争中求发展。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教师就能形成一种意识,即如果不提高自身的水平就会被淘汰,这样就能促使教师重视对自身水平的提升,并且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
(一)建立开放的师资培养制度
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定向型培养模式,一种是非定向型培养模式。定向型主要是指师范院校进行的专业性培养。非定向型的培养模式是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师资。这两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应该共同努力作为我国师资力量培养的场所。师范类的学校在师资培养上更有经验,更加专业化。而综合性的院校也有独特的优势,比如学术水平高,培养出的人才基础扎实。综合性的院校虽然专业性相对较差,但是正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视野更加的开拓,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可见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院校各具特色,在实践中要将两类学校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拓宽师资培养途径,打破原有的单一的培养模式,让综合性的大学也能够使用合适的方式为我国的教育培养优质的教师。
(二)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在实行开放型的师资力量培养体系下,人人都有机会加入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去。但是并不是什么样的人都能够符合英语教师的要求,能够合格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进行教师选拔的时候要谨慎,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选择优质并且合适的人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具体的完善措施有三种:一是要提高教师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对一切有意向参与教育事业的人都进行考核。在进行考核的时候,不能仅仅考查专业性的知识,同时要加入实践类教学技巧的考查。二是要确定证书的期限。一定的期限能够带给教师危机感,让教师能够自觉的提高专业素质,并且能够不断检验教师是否适合教学工作,进行优胜劣汰。三是建立动态的教育机制,让教师经过在职培训不断的能够提升能力。
二、专业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一)改革学科知识,优化未来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
目前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着偏重于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有相对扎实的基础。但是这些知识在实际交际运用时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并且容易受到母语运用时习惯的影响,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教师培养课程时,要全面的设置课程,既能够让学生全面的掌握英语知识,又要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会实际运用并且要学习讲课的技巧。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全面的培养学生,具有成为一个合格并且优质的教师的基本素养。当然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也不能设计得过满,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内容学习。
(二)改革教育类课程,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类、心理类的课程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在师范类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难以实现教学的目标。但是关于教育类和心理类的知识是帮助学生以后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在进行这类课程的教学时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采用新颖并且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真正发挥他的作用。
(三)实践类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
让学生有机会真正的体验教学工作,能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更加有方向性地去改进。在实习中体验教师工作,把握教师工作的真正含义,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在实践中能够不断的锻炼自己的水平,学以致用,不断地完善教学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英语教师。
三、加强在职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在职阶段是教师发展的关键阶段,能够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在职阶段的培训更加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
(一)培训要突出终身化、一体化
在进行教师职业培训时,要加强对教师教学理念的培养。让初中英语教师能够形成终身化和一体化的理念。让教师能够开拓眼界,立足于整个教学生涯的发展需要;一体化的理念是要让教师克服独立封闭的状态,能够在教师之间实现优势互补,进行资源共享。终身学习要让教师学会学习,能够适应社会和教学中的变化,能够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能够将教学理念与时代相结合为教学工作服务。对于初中英语教师来说,既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有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新知识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一体化是要初中英语教师保持自身教育的连续性。根据教师职业的规范性和技术性,改正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能够在教师之间建立起互帮互助的关系,共同进步。
(二)培训内容注重实际性和针对性
在确立培训目标的基础上要进行内容的精挑细选。进行的专业培训的内容要符合教育制度和教师水平的实际,针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进行新课程培训时,要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是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仍然会存在着知识结构的缺陷。面对这样的情况,要针对教师的需要进行培训,完善教师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理论知识。帮助教师专业技能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将自己的知识转化成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完成初中英语学科学习。
(三)培训模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想要将培训的效果最大化就要选择灵活和多样的形式。目前我们主要是进行新任教师的培训、以课程为基础的在职培训、短期进修在职培训、校本培训。面对不同的学科,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具体的制定培训方案。对于初中英语教师的培训制定相应的内容,要利用课例研究、教学反思、专家讲座、专题培训、观摩和师徒结对等方式进行。
论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篇7
教师专业素质内涵是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我国, 教师是“专业人员”的观念是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确立的。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 开始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是一种专业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教育界努力奋斗的目标。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 教育界至今并没有达成共识。
不同的学者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叶澜教授认为, 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专业精神、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王长纯教授认为, 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 还要成为研究者, 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 教师还应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合作者, 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 教师还应是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朱宁波教授认为, 理想的教师专业素养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专业理想、专业知能、教育智慧。
学术界对教师专业素质内涵的不同构想, 一方面繁荣了学术研究, 另一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模式与方向。同时也说明了由于教师职业离成熟专业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教师职业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程, 因此教师专业素质是指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 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专门性、指向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素质, 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标志性”。
基于此, 笔者认为, “专业”意味着经过系统培训而拥有一整套专门的“知识”, 具备从事特定职业的专门的“实践能力”, 并形成体现职业特点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因此, 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在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并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心理品质, 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条件, 包括三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和“教育专业精神”。
二、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分析
通过上面对教师专业素质内涵的界定, 同样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结构也应该包括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和教育专业精神。其中, 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行为的基础, 教育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行为的动力和导向系统。
(一) 教育专业知识
“教育专业知识”是教师在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实用性知识。首先, 教育专业知识不是包罗万象的、博大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 而是以这些知识为基础, 由教师阐释出来的、直接体现在教育过程中的知识;其次, 教育专业知识是教育过程中的“显性知识”, 区别于那些对教育过程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不自觉的“潜知识”, 所谓的“教育机智与智慧”是灵活应用知识的结果与表现, 不是教育知识本身。教育专业知识可以分为“教什么的知识”和“如何教的知识”。
1. 教什么的知识
“教什么的知识”是指教师应该知道教育工作中要“教什么”, 也就是关于“教育内容”的知识。教育是以“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业性工作, “知识”既是教师专业工作的“载体”又是教师专业工作的基本内容。为此, 教师首先要系统地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 如学科基础知识、知识的背景、知识获取的方法、知识的新发展等;其次, 教师要掌握“学科知识”是如何体现在中小学课程中的知识, 即“课程知识”, 教师要理解国家、地方所设置的学科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标准等;第三, 随着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教师还应该具有“整合的知识”, 即除了系统的某一学科知识之外, 还应有跨学科知识, 并能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进行整合的知识;此外, 教师的“个体经验”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载体”和“教育内容”, 尽管这些“个体经验”未经过科学论证, 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善于利用和总结个人经验既反映教师的“教育智慧”,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
魏书生的教育生涯也是学习生涯, 他把学习作为事业成功的第一需要, 他和学生一起学习, 共同成长。魏书生作为读书人, 他博览群书, 爱好广泛, 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哲学、教育理论名著、重要报刊, 注意研究教法。他既读孔子、陶行知、凯洛夫、巴班斯基、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 也关注蔡元培、杜威等争议较大的人的观点, 只要他们说的有道理就吸收, 这就说明魏书生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另外, 20多年来, 魏书生走遍祖国大地, 先后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俄罗斯等国作报告1500场, 上公开课1000多次, 发表文章100余篇, 撰写、主编出版30多本书, 写日记76本, 创造了多个中国教育之最。他由于工作出色, 勇于创新, 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榜样, 可以看出他有大量的个人经验知识。
2. 如何教的知识
“如何教的知识”是指教师要掌握的教育工作的方法。这需要教师掌握关于教育工作的“原理性知识”, 如教育学、德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一般原理;还要具有对“具体教育情境”的认识, 也就是教师对“现实社会环境”“特定的教育对象, 已有基础和个性特征”和“学校制度与文化”等的具体判断, 这是教师将原理性知识运用于教育实践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 并对具体教育情境具有正确的判断, 才知道“如何教”, 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这样教”。
比如魏书生提出的教师要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就是从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观点中受到的启发。他坚持在学习中工作, 在工作中学习, 努力做到学思结合, 学用结合, 读写结合。他经常向学生介绍外国学生的学习方法, 外国的科技动态, 引导学生了解世界, 关心人类命运。
(二) 教育专业能力
“教育专业能力”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 对学生施加有目的的影响的主体“行动”能力。这些能力通过教育活动来体现并保证教育活动有效进行,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即根据一定教育目标、运用己有的“教育专业知识” (关于“教什么”和“如何教”的知识如课程标准、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原有经验等) , 选择教育内容或开发课程资源, 对教育活动进行设计的能力。魏书生在上语文课之前, 根据自己每节课同学所达到的目标, 精心设计方案, 设计上课活动的流程。
2. 教育活动实施能力
“教育活动实施能力”, 即根据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和实际的教育情境, 有效地使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方法和条件资源, 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的能力。比如魏书生创建新型语文教学方法, 魏书生不满意传统教学的一些做法, 他以新的思路, 创造性地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四遍八步读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十法等。魏书生的教学大多是以师生对话为主导的课型, 其中六步教学法当然也具有这种特点, 其操作程序为: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和自结。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使学生找到了学习感觉和乐趣, 充分体现了自主、研究和合作学习的一些特点。
3. 教育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
“教育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 即在教育过程中组织与管理各种形式的学习或探究活动, 调节学生行为, 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能力以及对班级或其他学生团体的管理能力, 如组织建设、集体活动的组织、组织的常规管理等能力。如魏书生主张用“制度管人”, 反对“人管人”。他说:“我想最低级的管理水平莫过于用人看着人。管理水平的提高应该体现在规章、制度、法律的科学性上。这些规章、制度、法律如果制订得科学, 符合人们的心理, 那么, 不用人盯着、看着, 监视着, 人们也能自觉遵守了。”
(三) 教育专业精神
“教育专业精神”是教师对教育专业所抱有的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操守等倾向性系统, 是指导教师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精神动力, 其中包括:“教育理念”“专业态度”“师德”。
1.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 是教师本人关于教育的“理论”, 是一种教育观, 如教育目的观、教育价值观、人的发展观、学生观、知识观等, 这些基本教育观不仅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提供了一整套价值观体系和精神支柱, 而且也为教师的工作提供基本的方法论依据。如魏书生具有先进的教学观, 提出教学是学校创新与发展的重点, 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在管理观方面, 主张由过去的重事务管理转向重人的管理, 由重控制管理转向重民主管理, 由重经验管理转向重科学管理。魏书生为加强学校的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 实现“真诚、善良、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靠民主、二靠科学的教育管理思想等。
2. 专业态度
“专业态度”是教师对其职业所持有的基本态度, 如“敬业精神与责任感”, 即在教育工作中应尽心尽力完成教师岗位所赋予的各项职责, 所付出的劳动及效绩, 应不辜负社会给予的地位、荣誉和报酬;“依法执教”, 即将自己所有的工作置于法律允许的框架内;“服务意识”, 教师不是公共权力的贯彻者, 不是道德裁判, 也不是真理的代言人, 教师为社会和个人发展提供精神和知识服务;“进取心与创新精神”, 教师是一种知识含量高、专业性很强的职业, 要求从业人员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 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 加强自我修养, 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 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如魏书生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务实作风是他获得成功的坚固基石, 魏书生经常告诫自己和教师, 首先要学会做人, 才能搞好育人。“教师最要紧的不是急着去改变学生, 而是先要改变自己;不要忙着去教育学生, 而是先让自己多受教育。”为提高人格品位, 魏书生以身作则在七个方面狠下功夫并收到效果:一是多挑重担, 少推卸责任;二是多改变自己, 少埋怨环境;三是多互助, 少互斗;四是多学习, 少批判;五是多自信, 少自卑;六是多研究, 少重复;七是多开放, 少封闭。
3. 师德
“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职业操守。如“平等与尊重”, 教师作为社会公民与学生、家长、同事和其他社会成员在知识、人格和法律上平等, 教师在从事职业活动中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合法权利;“公正”, 教师对所有学生及其家长一视同仁, 不应有任何偏见;“民主”, 教师在处置教育问题或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 应考虑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意愿和建议;“模范”, 教师应以身作则, 为学生做出榜样;“合作”, 教师要与同事、家长或其他社会成员分享教育经验, 吸引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育过程, 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
如魏书生的教学管理活动与传统教学的最大不同点就是讲民主, 与学生商量。传统教学管理是以“控制+权力”为主要特征, 强调的是以强制手段把师生管住, 只许规规矩矩。而魏书生选择的是与其不同的民主管理方式, 是对传统控制方式的一种突破。他说:“我没有什么超人的办法, 只是认真思考70年前‘五四’运动提出的口号———民主与科学, 并诚心实意地将其运用于管理之中, 结果我和学生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与个性自由, 从而提高了工作与学习效率”。他进一步解释说:“民主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让多数人参与政治、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参与比较复杂的工作。”
摘要: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专门素质, 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在其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决定其专业活动效果的教育品质的总和, 本文首先厘清教师专业素质的概念内涵;其次在分析魏书生名师的基础上, 从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和教育专业精神方面来试图构建出开放、动态发展的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关键词:教师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教育专业精神
参考文献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 :230.
[2]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 2001 (11) :45-48.
[3]朱宁波.教师专业发展现实问题与范式转型[J].中国教育学刊, 2013 (12) :67-71.
语文教师专业素质 篇8
1、培养体育教师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体育教师的职业是一项艰辛平凡的工作, 运动训练工作枯燥、单调、循环往复, 而且体育训练长年周而复始, 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一如既往。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 必须做出一流成绩, 报效祖国, 为祖国争光的高度去认清自己肩负的重大职责, 要有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 要有献身祖国体育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 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勤勤恳恳, 甘于奉献, 把正常人生活中休闲、娱乐和游玩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献给体育竞技训练事业。这就要求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2、扎实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与过硬的专业技能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体育训练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是跨学科的多方面的, 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运动医学、体育竞技理论、体育美学原理等。因此, 要求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深厚的相关体育学科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要想训练培养运动员的一项绝技, 体育教师必须身先士卒, 必须具备超人的绝技, 因此, 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技能, 具备较高的运动技术和训练水平, 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水平的运动员。同时, 我们培养运动员, 也不单单只为比赛为拿金牌而培养, 因此, 还要从强身健体, 弘扬体育精神, 传播体育技能, 以体育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来确定运动员的训练目标, 通过体育训练促进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
3、提高科学的管理素质和熟练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
在体育训练过程中, 体育教师要严格管理, 要根据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要反应迅速及时, 果断处理, 不拖泥带水。首先要制定较系统、较完善、较完整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 使每个运动员无论是学习和生活中, 还是训练过程中都要严格遵守, 相互监督。其次, 要重视、发展和培养骨干队员, 做到关键的时候拉得出去, 要有敢打硬拼敢于争先的干劲。第三, 要重视运动队的训练场地环境建设, 变换训练的方法, 激发队员的训练兴趣, 丰富训练内容, 在训练方式上力求新颖、独特。
4、增强团队意识, 提高运动队的凝聚力
团队意识是建立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上的, 它属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完成一件事情更需要一个团队内的个体相互合作意识。特别是在球类比赛项目中, 这种意识更应该加强。像球类体育比赛这种集体项目的比赛, 需要全体所有队员及体育教师共同努力, 团结协作, 共同拼搏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 体育教师具备合作意识至关重要。体育教师要把体育教师与体育教师之间, 或者体育教师与运动员之间, 以及体育教师与整个运动队的工作人员之间, 甚至是与其他团队的合作意识渗透影响着每一个队员, 教育队员善于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 改善成员间的关系,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 从而充分发挥团队力量的最大效益。
5、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江泽民同志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创新的重要意义。体育竞技事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创新, 创新能力也是衡量一个高水平体育教师的重要依据。运动训练的周密计划、科学实施、发展与提高都需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 体育教师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其实体育竞技项目本身的发展过程就是运动技术和战术不断创新的过程, 也只有这样, 才会不断提高和刷新各种体育赛事的运动成绩, 推动体育运动水平不断走向更高、更快、更强。从这个意义上说, 创新就是体育教师训练工作的灵魂。
要想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 首要的是要培养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具备科研能力是进行训练创新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 才会避免在创新的过程中不走弯路, 少出差错。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具备体育科研能力是促使体育运动走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也是体育教师自身提高和不断完善的基本能力。
高校专业教师的素质构建 篇9
一、品德素质是高校专业教师素质的灵魂
品德素质居于高校专业教师素质的灵魂地位, 决定并制约其他素质的存在和发展方向, 是提高各种素质的源泉和动力[2]。高校专业教师的品德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
(一) 思想素质
高校专业教师的思想素质是指高校专业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行为表现所传递出的基本品质[3]。同时也衍生出了诸如责任感、荣誉感、奉献精神、合作精神等重要内容。教师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因此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 高校专业教师应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构筑起对客观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社会历史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认识体系;高校专业教师应树立起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服务、全心全意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建设进程的人生观;高校专业教师应树立起秉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诲人不倦的价值观。坚持并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塑造自身价值观。
(二) 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品德素质的核心和关键, 指导和引领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 也是判断高校专业教师能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合格的开拓者和领路人的重要因素。高校专业教师应具有拥护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宗旨、办学方向的政治立场;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信念;学习并贯彻高等教育事业方针政策的政治觉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运用能力的政治水平。
(三) 道德素质
高校专业教师道德素质是指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其良好的道德素质将会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高校专业教师的道德素质主要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其中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是高校专业教师的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教程》对教师如何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做出了相关规定:热爱教育事业, 甘为人梯奉献;爱护学生, 诲人不倦;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团结互助, 协同施教等[4]。由此我们看出, 高校专业教师应该注重师德修养, 努力提升人格魅力,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不断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理解、尊重、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时刻注重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治教、以德服人[5]。
近几年来, 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增多, 调查研究表明:高校教师不甚了解学术道德规范;对失范行为的认知存有偏差;学术道德认知消极悲观等问题引发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为此, 必须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增强高校教师的学术责任意识和学术诚信意识,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共同体的自我管理和监督[6]。
二、综合化的知识素质是高校专业教师素质的基础
(一) 广博的基础知识素质
目前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趋于综合化, 除了设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外, 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也迅速兴起, 这就要求高校专业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为专业知识的讲授奠定基础, 进一步拓宽深度和广度。由于所教授专业的不同, 高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存在差异, 但基础知识则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基础性知识包括人文基础知识、科学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作为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 一定条件下教师基础知识越丰富, 教学效果越佳。例如体育专业教师基础性知识应该包括信息技术学、生物工程学等最新的科学基础知识, 哲学、政治经济学、数理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手语专业教师由于教学内容涉及到有关聋人就医、购物、工作、法律案件的审理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基础性知识应该包括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翻译学、社会学、法律学、医学等科学及文化基础知识。
对于高校专业教师来说, 人文知识主要体现在文学修养和审美修养两个方面。如何把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用准确生动、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这就需要高校专业教师具备深厚广博的学识和底蕴深厚的文学修养。历史能使人聪慧, 诗歌能使人灵秀, 伦理学能使人庄重, 逻辑学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辩。高等教育的各门学科中都存在“美学”。文史哲中有真善美, 生物、地理学中融入了自然美, 体育学中蕴含了力量美, 手语、服装、建筑学中渗透着造型美等。高校专业教师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传递者, 他本身必须具备审美修养, 同时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高校专业教师作为现代教育的实施者, 在当前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 必须掌握前沿的科学动态和信息技术知识,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在新世纪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越来越高。不论是文史类、理工类或艺术类的高校专业教师, 学习、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有利于培养科学思想, 树立科学精神, 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有利于推动高等专业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变革, 因而高校专业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并且实施科学育人, 采用信息技术化教学, 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素质和自主学习信息的能力。作为一名手语教师, 除了掌握必备的手语技能之外, 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示范教学,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拍摄手语视频;利用微信平台互相切磋、互相交流, 或欣赏手语佳作, 或交流手语教学经验, 或探讨在手语研究中发现的诸多问题等等。
(二) 稳固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
专业知识是高校专业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也是提高高校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资源储备。由于当今社会是科学知识不断更新、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需要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者, 因此高校专业教师一方面应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达到博学、有深度的理解和研究, 另一方面应摒弃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 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上陈旧和老化的封闭性知识内容, 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 以适应当代社会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状态, 跟上学科的新发展, 最终使自己能站在本学科知识前沿, 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 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复合性的专业能力素质是高校专业教师素质的核心
(一) 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准备教学能力、实施教学能力、评价教学能力、总结教学能力。首先, 高校专业教师要在掌握学科内容、理解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其次, 实施教学中, 要具备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能力、语言和行为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沟通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活动结束后, 高校专业教师要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和总结, 以便及时地发现并改进不足。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 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能力以及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能力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手段通常采用“板书”, 但其信息量少、速度慢, 不利于学生信息的接收。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 有力地推动着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变革, 在教师教学实践中,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教学气氛更加积极、轻松、活跃。因此高校专业教师要树立全面的信息素养观, 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充分结合, 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获取、加工、处理和运用。不仅应该将新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应用到教学中, 还应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优势与局限, 掌握与本学科教育相关的工具平台与优秀的教学软件, 做到充分发掘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潜力, 借助高科技手段辅助教学, 以完善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7]。为适应和加快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变革, 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让学生借助学习工具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 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交流讨论, 教师只做主要讲解和答疑, 在教与学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促进知识共享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 科研能力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 科研能力是高校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 也是提高高校专业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专业教师的科研主要集中在专业学术研究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两个方面, 高校专业教师既要积极参加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学术研究, 还应结合教学工作进行研究, 并践行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等, 将科研成果补充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为教学内容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 促使教学始终走在时代前沿。
(三) 社会实践能力
教师的社会实践主要指教师通过多种手段, 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的过程。高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既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也可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 教师可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 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增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时可以将接触到的所在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积累的社会经验直接运用到课堂上,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 培养和管理学生能力
高校专业教师不仅要教好书, 还肩负着“育人”的义务, 因此除了具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外, 还应该具备如何“育人” (即如何培养和管理学生) 的能力。具体来说, 高校专业教师应该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其他相应的能力。
四、健康的身心素质是高校专业教师素质的载体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校专业教师必备的素质, 高校专业教师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 身心健康有利于处于竞争机制环境下的高校专业教师避免紧张、焦虑、压抑的状态, 同时也是高校专业教师不断调整自己, 培养健康人才的保证。高师专业教师要有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 科学地关注和改善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除此之外, 高校专业教师还要通过书籍、网络及其他途径, 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明确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形成科学的身心健康观[8]。
摘要:高校专业教师的素质构建对于保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品德素质、知识水平素质、专业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着手, 试图构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四位十体”高校专业教师的素质体系。
关键词:高校,专业教师,素质构建
参考文献
[1]颜萍.高校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J].江苏高教, 2006, (5) .
[2]刘立刚.高校教师素质论[D].华中师范大学, 2001:4.
[3]刘忠艳.高校教师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模型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 2014:5.
[4]赵斌.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素养[J].绥化学院学报, 2014, (7) .
[5]李高云.建立评价机制, 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贵阳学院学院报, 2007, (2) .
[6]戎华刚.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内部动因探究——基于18所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1) .
[7]杭国英.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5) .
浅谈校外教师专业素质 篇10
1 思想品德素质
作为校外教师, 关键在“爱”字上下功夫。“爱的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教育话题。许多教育家都指出, 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要热爱学生, 对学生有博爱之心, 要以诚相待, 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校外教师不但要充分爱护每个孩子的个性和人格, 具有献身校外教育的崇高精神境界, 并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把爱的情感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同情、关心、帮助和接纳别人。
2 科学文化素质
校外教育要求教师由教学的“一面手”成为教学“多面手”。一直以来中心先后派人员外出学习进修, 在中心内经常性地开展中心教师理论研究, 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加省市内外的活动, 扎实的、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同时不断的吸纳、学习其他活动中心的有益经验, 为中心教育发展创造条件。
3 能力素质
中心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1) 获取知识的能力。校外教育是一门学科, 要发展, 要开拓, 就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理论水平, 业务水平。从客观上要求教师更要钻研业务, 勇于开拓, 博览群书, 广开思路。 (2) 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施教时需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 还要以自然亲切的语态, 生动贴切的语汇和富有情感的语调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所以良好的表达能力对校外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 教育教学能力。校外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动之以情, 坚持热忱的关爱;晓之以理, 坚持耐心的诱导;导之以行, 坚持积极的鼓励;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地训练和培养。 (4) 组织管理能力。在每一堂课上能有效的组织学生学习和吸引学生兴趣的能力。 (5) 反思能力。每一节课后, 能够对每一个学生的上课的情况进行总结, 反思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4 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过程。因此, 必须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具有选择性, 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自我调控自己的情绪, 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校外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尊重孩子的兴趣需求和兴趣选择, 让孩子在乐中学, 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真正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培训基地, 艺术人才成长的摇篮, 科技创新的实践阵地, 成长体验的快乐营地, 自我发展的个性天地, 才华展示的发展舞台。在培训中校外教师应以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作为教育为出发点, 以艺体教育、科技教育为主线, 以文化教育为补充。校外教师除了它的培训功能外, 还应拓展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以活动促中心事业的发展, 以培训促青少年素质的提高。
5 为人师表
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 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 严格要求自己, 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 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 以大方得体的仪表, 稳重端庄的举止, 亲切和蔼的态度, 文明礼貌的语言, 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 去感召学生, 启迪学生, 最终达到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的目的。
6 自主创新
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 校外教师不能墨守陈规, 固步自封。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校外教师提出挑战, 要求承担多重角色, 要求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 因此, 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 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 为教育事业不断攀登, 终生奋斗。首先, 自身有获得高成就的期望, 从模仿借鉴入手, 逐步掌握有关教育教学技能。虚心求教, 克服困难, 强化自己能成功的暗示和信念。第二, 教师自身应通过学习、总结,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及实践水平, 着重研究自身教学的合理设计和自身潜能的挖掘。在理论指导下通过专题研究寻找改善和提高的途径, 形成个人的教学经验, 明确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最后, 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提炼使教师进入自主创新。其标志是对教育过程能深刻理解、自如控制, 有高质量高效能的教育效果, 形成了反映个性的教育思想或教学模式、教学风格。
总之,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活动中心发展的根本, 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让我们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教育, 用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书写校外教育新辉煌。
摘要: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当今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关注的一个话题, 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基石。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决定教育工作优劣的是教师的素质。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教育教学中要转变观念, 转变角色, 不断创新, 做一个适应时代要求, 适应学生成长要求的反思型、全能型或完整型的专业教师。
关键词:校外教师,教师专业化,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济良.校外教育教师应具备更全面的素质[M].光明日报, 2000.
[2]韩宏彬.教师人格魅力:德育的无形资源[J].教育实践与研究 (小学版) , 2006 (5) .
[3]王斌华.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4]陈慧.新华教育导刊, 2009 (12) .
[5]李志芳.新课程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13) .
“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探讨 篇11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教师专业化;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331—02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原有的高等教育面临一系列严峻的考验。我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应用,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日益严重,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双师型”教师应运而生。当前对高等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研究还处于见仁见智的阶段。国外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双师型”教师的学历、资历、品德、技能以及更新知识管理知识能力的探讨。国内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资格认定标准,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的策略。教师专业化发展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双师型”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 80%。但“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发展方向并不清楚。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双师型”教师专业化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这些教师将以课堂教学、教育实习、毕业实习为阵地,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对“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认识
尽管对“双师型”教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认定标准,但有一点是大家一致认可的,就是“双师型”教师必须既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教师专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二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专业化,即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从这样的两个维度出发,“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应包括四个方面:学科理论素质、学科实践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实践素质。
1.扎实的学科理论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的过程中,一般会给学生上一门或几门课程。教师以这一门或几门课程为载体,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相应的专业能力。而要教好这一门或几门课程,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关于这个学科的理论,否则他不可能把这一门或几门课程上好。俗话说,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教师才可能高屋建瓴,把握好课程的整体架构以及重点和难点,因此扎实的学科理论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
2.丰富的学科实践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不仅有扎实的学科理论,还具有丰富的学科实践。有些“双师型”教师有过在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多年的经验,或者在担任教师的过程中,有过到企业实践的丰富经验,这样的工作经历使得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扎实的学科理论只能保证上课的科学性,要想课上得生动,學生爱听,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亲身的学科实践,熟知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以及理论运用于实践可能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3.深厚的教育理论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保障。教师职业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教师拥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和丰富的学科实践只能说明这位教师本人在学科专业上非常优秀,并不能说明这位教师是否是一位优秀的或合格的教师。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非常高,研究工作做得非常好,在一些国际顶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很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但是学生却不爱听他的课,或者听不懂他讲的课。这不是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差,而是这位教师不具备“教师”这个职业所要求的一些基本素质,比如,如何把自己的思想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等。因此,深厚的教育理论是“双师型”教师履行自己教师职责的基本保障。
4.长期的教育实践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从总体来讲,我们国家在师资方面还是比较缺乏的。现有的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专业种类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各级各类学校的需要。为了缓解这种供需上的矛盾,现在的教师资格考试要求,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想从事教师职业,只要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普通话达到一定的级别,以及一些其他的必备条件,就可以获得教师从业资格。这实际上是解决目前教师紧缺现状的一种权宜之计,因为教师素质决不是通过短期的培训和两三门考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获得教师资格证只是具备了从业的资格,而教师专业素质是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三、改善“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对策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高校教师的职责有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教学强调了教师要教书育人,这实际上是强化了“教师”的职业特点,这是其他行业都没有的要求;科研强调了教师要运用自己掌握的学科理论进行科学研究,这实际上是强化了教师的学科特点,一些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或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以及医生、律师等人员,虽然他们不从事教师工作,但对学科上的要求却是同样的;服务社会一方面强调了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要以自己的学识回报社会,另一方面也是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目前“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人员,一是从学校(作为学生)到学校(作为教师)的学院派,二是从企业到学校的实践派。学院派教师一般有系统的学科知识,理论基础特别好,但一般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专业学习,也缺少必要的社会历练,学科实践和教育理论都比较欠缺;实践派教师一般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丰富经验,但他们的知识中经验性知识居多,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都不够,因此学科理论和教育理论都比较欠缺。
1.重视教育理论。不管是学院派还是实践派,教育理论都比较缺乏,因此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是“双师型”教师完成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理论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就能让我们更好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教育实践中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更快更好地成为教育方面的专家。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的途径通常有:选派教师到师范院校进行脱产或集中的学习;请校外知名教师到学校传授教书育人的经验;要求教师自学有关的教学理论并撰写学习心得;学校领导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理论的研究;鼓励教师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尝试;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支持力度[1];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创造一种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合作文化,让教师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2]。
2.夯实学科理论。在这样一个知识更迭异常快速的时代,学科理论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夯实学科理论对每一位“双师型”教师都是非常必要的,对实践派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扎实的学科理论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失去了完备系统的学科理论的支撑,教师要想很好地去履行其工作职责都将会非常的困难。我们无法想象,一位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理论都不是很清楚的教师怎样逻辑清晰表达准确地给学生去授课。
夯实学科理论的途径通常有:鼓励教师脱产到知名高校进修;定期选派教师去参加集中的短期专业培训;邀请知名的专家到学校举行专业的讲座,介绍学科领域最新的理论和发展趋势;成立学术研究中心或科研创新团队,鼓励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为学科理论交流提供平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努力探索“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交流机制,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培养模式。
3.加强学科实践。丰富的学科实践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也是“双师型”教师有别于一般教师的最大的特征。尤其对学院派教师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学科实践,对很多理论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碰到实际的问题,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如果教师自己都无法解决,又如何去传授学生解决的办法。
加强学科实践的途径通常有:减轻教师教学工作强度,为其创造取得第二系列职称的工作时间;加强专业教师企业行业实践基地建设,为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职称提供条件;鼓励教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服务;成立校企俱乐部,为教师与企业之间沟通提供必要的平台;教师也可以多阅读或剖析一些知名的企业案例,获得第二手经验,以弥补实际经验的不足[3];学校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和社会影响,建立能发挥“双师型”教师潜力和作用的“产学研”创业机制。
参考文献:
[1]焦建利,汪晓东,秦丹.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文献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1):18-24.
[2]余宏亮,魏捷.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9,(6):70-71.
语文教师专业素质 篇12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是其作为一名专职学科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广泛而准确的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 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精深的专业知识, 是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有效履行其职责的基本条件。教师要掌握所教学科扎实可靠的基本知识, 要具备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 力求通过精准的表达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意图, 完成教学任务。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现代教育是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教育, 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的, 因此, 一名合格的教师, 应在精确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了解不同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的性质、逻辑关系, 熟悉与所教学科相邻近的其它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 从而实现触类旁通, 左右逢源。
3、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不同学科领域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及授课方法, 文科专业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语言表述能力及组织能力, 理科教师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解题能力。文科教师偏重感性思维, 理科教师偏重理性思考。因此, 不同专业教师要具有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要理解学科的社会价值和人性陶冶的价值。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 因此, 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 还应具有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 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时刻接受新鲜教育理念。既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育信念, 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 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 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在正确而新鲜的教育理念引导下, 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成长。
2、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职业的特殊要求, 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人员, 需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知识。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 应在如下方面着重培养自身教育素质:设计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素养
现代教师必须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这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因此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沉淀, 了解教育学发展脉络及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 交接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思想极其重要的教育论著, 不断学习国内外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 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
教师应注重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 因此, 教师能否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及思想动态, 能否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对其能否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务学不如求师。师者, 人之模范。”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人。人们常把教师视作社会优良品德的化身, 要求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人类善的本性, 是合理的社会伦理规范, 因而, 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己之才学为人所尊, 乃可悔人以进修只要;己之性行为人所重, 乃可诲人以操履之详。”以身作则、忠于职守、有强烈的责任感, 热爱教育事业, 是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教育家们早已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只有品行高尚、具有强大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21世纪共产主义接班人。
综上所述, 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任何一名教师, 如何从单纯教书育人的“教书匠”, 经过不断职业学习和专业探索, 成长为专博结合, 一专多能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必然需要其在教育教学中逐步学习、发现, 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完善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真正成为一名专业化教师, 实现其职业专业化发展, 实现其职业专业化的理想。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推荐阅读:
教师专业素质结构01-05
语文教师素质12-25
教师专业素质信息技术10-02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11-14
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06-03
教师的非专业素质11-27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05-18
素质教育呼唤语文教师12-03
教师语文素质的内涵与价值论文05-09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及其培养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