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及其培养

2024-09-28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及其培养(共8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及其培养 篇1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及其培养

----于守宽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为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的重任,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随着新课程的启动和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理念会应运而生,与之伴随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将焕发新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教育研究,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和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工

作者。木文研究的内容就是面向新课程,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素质及其培养。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素质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l、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

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正确”,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其次是“深入”,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进而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

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合理”,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是“巧妙”,教学突破曰选择得巧妙,小高潮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木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把语文课上得有序、有理、有趣、有味、有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2、选择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广人小学语文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优选出来的,并经过一定理论的概括,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和程序的施教形式或样式。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选择和运用“听话和说话”、“写字”、“直接教学”、“合作学习与激发动机”、“阅读教学”等模式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效率。

3、曰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

曰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基木的内功。语言表达能力,含有声语、文字和态势语三种。声语的结构,从横向看包括讲述、描述、复述、讲解、讲读、讲演、谈话、提问,答问、讨论、辩论等各种方式的讲话能力。从纵向看包括准确地运用普通话教学的能力,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语体和曰气,采用几化语文来表情达意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借助语言的情感力量,富有鼓动性与感染力地激起小学生真善美的共鸣,启迪学生的心智,点亮学生的心灵。“态势语”的结构,从交际方式上看,主要有无声的和有声的两种,无声的又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有声的则是一种“类语言”,并无固定的语义。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态势语主要是通过眼神、手势和神态的变化等来情意表达。小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人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陶冶并影响学生,使之共鸣和感化。文学语的写作能力结构,以横向看应具有写作实用文体的能力,具有写作计划、总结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以纵向看应具有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谋篇立意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文章的修改能力等,写得一手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有采的好文章。

4、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型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因素。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设计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组织与管理教学就是把安排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的能力。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5、全面创新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掘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J比潜能,这要求教师木身就要具有全面创新的能力。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所特别强调的。小学语文教师向学

生传递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教师必须具有非常灵活地适应教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的能力,主要指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即吸收、更新语文知识的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即获得语文新知识,扩充语文新知识的能力)。

6、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木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l、培养教师超前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育的社会效益具有很强的“后效J比”,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面向新世纪的语文教育,需要有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重视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

教学理念。我们要从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木、以教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陈旧不当的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木、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崭新的教学理念。

2、培养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素质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能力主动脉可分为二人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二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 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其实质在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培养他们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培养他们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他们对学生反应的敏感J比。有了这些能力和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面对变化的环境而应付自如地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可以应付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了。

3、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由此才有我国伟人的教育家陶行知,而不是“陶知行”。陶老认为“人生两个宝,双手与人脑。有动手的尝试,才有真知的收获;有动手的实践,才有创造的发明”。小学语文教师参加科研,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小学语文教学规律,从而更好地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可以在“做中学”。例如,可以用手势语教汉语拼音,及一些具有直观形象的事物,如《鹅》;又如《数星星的孩子》一文可以师生共同设计 创作一幅活动的星空图,化抽象为直观,也可以用一些小实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如《回声》中“回声”原理的解释和《詹天佑》一文中的人字形路线。通过科研,可以校正自己头脑中的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可以形成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逐步养成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经常的反省,而教学反省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经途径.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及其培养 篇2

一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老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并保证其有效性。

1. 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

学生在进行小学语文学习的时候, 老师应该鼓励其说出自己的观点, 老师在进行判定的时候, 不应该仅仅依靠所谓的标准答案, 而是重视学生的表达是否明晰, 运用的论证是否严密, 选取的例子是否妥当。对于相同的问题, 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出发, 说出自己的答案。老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度, 让其进行表达, 老师应该重视语言运用是否规范, 层次性以及逻辑性是否完整, 其过程应该是严谨和完善的。给学生足够的话语权, 绝对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是错误的便横加训斥, 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够提高。

2. 尊重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 老师应该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 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 让学生进行表达, 学生查资料和选择阅读文章的时候, 老师要尊重学生,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 学习的时候, 积极性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3. 重视实证

在进行阅读的时候,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和文物古迹有关的文章, 如学习《长城》之后, 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长城的宣传片, 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并发散思维进行想象,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 还可以用探究式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等方式。

二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 这个时期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好时期, 学生记忆力比较好、模拟能力强, 但是悟性却比较差。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 利用学生的优势, 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如教学写景类的文章时, 先让学生口头表达身边的景色, 并给予表达的学生一定的表扬和鼓励。长此以往, 不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直接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学习, 老师必须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 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阅读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 老师要进行阅读导语的设计, 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激发出来。在进行阅读引导的时候, 老师可根据阅读的内容讲一些小故事, 在有悬念的地方停止, 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寻找答案, 以此激发阅读的兴趣。

2. 选择合适的读物

让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对其成长的好处非常多, 孩子年龄比较小, 心灵比较纯粹, 老师应该选择好的阅读作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情感。通过阅读, 学生的情感会更加的丰富。

四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应该打破课本和课堂对学生的局限, 将教学和生活相结合, 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感性方面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田地, 教学生灌溉和除草。在学生劳动结束之后, 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描写和劳动有关的作文, 这样学生写作文的时候, 有真情实感, 这种方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还会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此外, 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春游建议书写作和校徽的设计中, 学生在写作和设计的过程中自身的知识也会有一定的增长, 自主合作的能力也会提高。

五结束语

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在现代社会生活愈加重要。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必须真正地认识到其重要性, 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让其将来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彦利.有效引导, 提高素质——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J].学周刊, 2011 (10)

[2]刘小巧.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生之友 (小学版) (下) , 2010 (18)

[3]段彬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 2011 (30)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及其培养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028-02

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语文教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切实提高小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对学过的知识能够在运用时重视,同时进行再认识,变成自己的技能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供同行在教学时参考。

一、抓好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写作基于阅读,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运用能力能否提高,也制约着欣赏能力能否提高。如何读呢?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根据大纲要求,把握住重点、难点。为使学生达到“入境、生情、悟道”的目的,应预先了解教学程序,引导学生斟字酌句,让其反复诵读,细心揣摩,真正从课文中探“胜”寻“幽”。文章中心的展开,主题的揭示,结构的安排,思路的发展,感情的表达,语言的运用,以及文中哪些话是主要的,哪些话是点缀的,哪些话要理解其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如此等等,都要让学生弄得明明白白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去想作者为文时之所想,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深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愉悦耳目,激发情思,以至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领悟,有效地将认知、情感和技能统一起来,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又培养了审美情趣和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丰富语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学习是手段,运用才是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阅读和提高欣赏能力的同时,还必须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敢于带着“自我”设身处地的去想:这篇文章要是我来写,会写成什么样?让学生反复咀嚼,找出差距,以正面引导,使其自悟:作文应该这样写!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学生复述课文,讲故事、朗诵、讲演和其它比赛等手段,培养听、说能力。利用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达到丰富教学手段的目的,使学生把学得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教师对各项活动还必须作出具体的要求:如朗读,则应要求学生口齿清楚、字音要准,要读出标点符号,要注意快慢高低,还要读得流畅而有感情。再如讲演,则首先要求听讲内容必须正确,对听者起积极作用。讲演中声音要响亮,材料要具体,评论要得体,整个讲演一气呵成。写作教学方面,教师应重视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读则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学完一课,要根据课文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书面说话”的训练,写梗概、感想、改写、缩写、续写、扩写、缀词成段、整理句序都可以。写则要求学生明确写作方法和写作目的,把写作技巧训练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文道结合的熏陶。要重视作文体裁的训练,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效利用闲散时间,拓展学生才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要搞好习作展览,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激发学生“书面说话”的激情。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要提倡集体批改,让学生在批改过程中互相学习,做到自省、自悟。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四人小组(前后两桌组成的学生小组)的智慧,进行集体批改,使每篇习作都能集中几个人的才智。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收上部分作文作重点批阅(最好是面批),下批语时要对学生作的批语多肯定,对习作者多鼓励。教师批改中发现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就在全班讲评;一般性的问题、个别人的问题,则应个别交换意见。

三、走出课堂,感知社会,培养综合能力

仅靠课本,想把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很多,是不切合实际的。尽管课本选录的文章均是佳作,但总有其时代、生活的局限性,跟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有距离的。要想缩短这个距离,就必须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课本中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并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较早地丢开教师这根“拐杖”,从而能够自立地“向大自然探求,拜生活为师”,求得自我发展。诸如组织“课外写作兴趣小组”“小记者采访组”,以及办小报等就是很好的活动方式。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去工厂,到农村,接触实际.体验生活,促使他们把具体事物、生活现象化作文字,砥砺自己的练笔意志。如果学生对许多事物和生活实际有所了解、有所感触、有所体味、有所发现,那么,他们写起文章来就能够表达清楚而真切可信,描写生动而手法多变,}义论深刻而不失浮躁,抒情坦诚而打动人心。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及其培养 篇4

[作者] 沈阳市皇姑区珠江五校 张波

[内容]

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对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只有将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与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呢?我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疑、质疑、解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麻雀》一课,学生结合预习提示提出,猎狗和小麻雀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老麻雀为什么从树上飞下来?我就此问题设置思维热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上述问题抓住主线,感知课文,从而奠定了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终生赖之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能力,开启思维闸门,深化思维过程,并内化为学习动机。寓言《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体裁相同,情节相似,文章结构类同。在学第一篇寓言时,我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①抓关键问题解题;②读议词句促理解;③联系实际知理,运用三步法,知识迁移。学第二篇寓言时,学生就可以自己阅读体味,揣摩词句,适时反馈,展示思维过程,从而“求大同,存小异”地学会了这两篇寓言。课后,我帮助学生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总结其它寓言的学法,形成自学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

三、“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讲:“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语文教材是凭借,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例子。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激发思维波澜,从课文延伸到作文,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学《种子》一课,我以文为例,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对小女孩神态、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突出人物朴实品质的写法,写一位自己喜欢的人,通过一件事反映人物美德,先让学生观察,再口述、评论,从观察到表达,触及思维,从学写到会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当中藏龙卧虎,我重视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个思考空间,坚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经常在课后设计一些仿写、小练笔、课文发挥性复述提纲,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春夏秋冬系列文集》、《二十一世纪畅想曲》、《虎刺花》、《假如我是》……这些课外练习,令语文课余味无穷,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启智、怡心、育美”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发挥教学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必须在教学中尊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既重视智力因素,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善思。学《瀑布》一文,我领学生划停顿、找重音,读出诗的韵律。通过配乐朗读,想像画面,以流水淙淙,瀑鸣阵阵,再现思维情境,使学生陶然于美景之中,如临其境。在这里,想像是一种补充,可以产生思维飞跃,形成审美素质。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及其培养 篇5

提高学生的素质是现代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作好以下工作。

一、利用多种手段,激发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去主动进行学习。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

l、巧设问题,激发科学兴趣。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导,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可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如《挑山工》这篇课文描述挑山工身挑重物登山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却可以省力。文章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走折尺形的线路为什么可以省力。在学完本课后,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挑山工身挑重物登山,路程长了,力却省了 ? 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课文和课后查阅资料,就会明白有关的力学知识,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如通过《火烧云》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火烧云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特点。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火烧云绚丽多彩、妙奇异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 ? 鼓励学生去观察、去探索,让它们在实际的观察和查找资料中寻找答案,增加探索的乐趣。、运用直观教学,激发科学兴趣。

直观教学的手段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文字直观等,采用多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可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捞铁牛》这篇课文提及 “ 水的浮力 ” 是捞铁牛的主要条件之一,这一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是不易理解的。在教学时,我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模拟演示,生动地再现 “ 铲----减少----向上浮----越绷越紧----向上拔 ” 的情景,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体会水的浮力作用。学生课后对这一知识谈论不休,课虽尽而意未尽。可见适时地在各个教学活动阶段运用直观手段,可以收到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积极引导,教给科学的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手段,学生掌握好科学方法,就能更快地获得科学知识与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蕴含着极大的智力价值,学生一经把科学方法内化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其智力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如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一般科学方法就非常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分析,对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的归纳概括,对课文的分类等,逐步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如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设计如下练习:

猫()----田鼠()一一土蜂活动()一一苜蓿收获

猫()----田鼠()----土蜂活动()----苜蓿收获

让学生画出体现四者联系的示意图,并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说事物之间简单或复杂的联系。这对于学生来说,既动脑、动手、动口,又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

三、方法灵活,培养科学的态度。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课题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课程标准》中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同时,力求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研究性学习。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巧妙激疑问难,诱发创造个性。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让学生根据句子学提问,先找出献血前和献血时的神态、动作的句子,再根据这些句子提问,估计学生会问:阮恒为什么输血时突然啜泣,并且用手捂住脸?他摇头表示不疼,既然不疼,那为什么要啜泣呢?又摇头也表示不疼,而且抽血是不会疼的,为什么阮恒要竭力掩盖自己的痛苦?他为什么这样痛苦?让学生在疑问中去探索,在不断探索中去创新、发展,从而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又如在小学语文第八册中《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文,学生在学习时会提出,电脑网络这个新鲜玩艺儿到底是什么呢?网络到底有什么用处呢?真的有这么神奇吗?通过质疑,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语)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两处用到“幸福”,学生读时一眼晃过,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句中的两个“幸福”是同一个意思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

二、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学习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牵着学生的“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是学习的铺体,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从铺”。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中,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己快速地阅读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段落加上合适的小标题,并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段来讲讲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培养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再次,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主要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为学生做好示范。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三、充分解放学生,发挥学生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支配者。学生学习最简单的方法是多读、多看、多写。要学生能够多读、多看、多写,就要让学生解放自己的口、手、脑。

解放学生的口。《课程标准》中有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但是传统教学认为:课堂安静,学生认真听讲,不小声说话、不做小动作,这就是好课堂。其实不然,它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会抑制学生想像力的自由发挥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解放学生的口,加强说的训练,多问为什么,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精讲,把说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并且要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解放学生的手。就是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勤于动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在小学阶段会写其中的3000个字。语文教学中的动手,要求学生不仅会写字,还要把字写对、写美观。在其它方面,动手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学生只有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才能培养自己的独特思维,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学生实验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可将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实验。在实验中应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安排步骤,再引导分析 出可行性和优劣。要鼓励学生自己找原因,自己排除故障。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

解放学生的脑。心理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会尝到克服困难的满足与愉悦,感受成功的快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学生必须按自己的思维去想,这样会束缚学生的大脑,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让学生充分解放自己,自己能够自主地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能够自主地处理学习与玩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方向上前进。

四、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教《草原》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壮阔锦锈的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还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声响:叭叭的鞭子声,得得的马蹄声,哞哞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里,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骋,那该多好啊!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学《瀑布》,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画面(挂图或幻灯片),感受到瀑布的雄伟气势,再学习新课。又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先播放歌曲,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等。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努力地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此,设计好引入情境是语文课教学的关键。如一位教师教学《蛇与庄稼》,在板书课题后,学生意想 不到教师这样发问:“你们怕蛇吗?”大多数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教师把话题一转,又提出新的问题:“课文里写有个地方没有蛇,农民特意去外地买蛇养,这是什么道理?”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质疑设问。学贵有疑。运用质疑的方式,提出疑问,促使学生探求答案,开动脑筋,活跃他们的思维。

五、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科学、艺术小组或社会调查等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在这实践活动中与人们的交流又是创造性认识产生的重要条件。

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出外“踏青”。春天,带着学生到山坡上,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让学生能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素材,由学生自己去根据的需要而自主地学习。这样由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有更多的话可写、可说,同时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丽。

又如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制定活动目标,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开展一次“看谁的故事好”的主题班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所读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趣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在班会中讲出来。这样一来,即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胆量,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也迅猛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如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总而言之,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运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让我们时刻铭记江总书记的话“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

快乐生活

快乐作文

——作文教学初探

初次接触高年级教学,满心欢喜,以为阅读学生的作品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因为我本身也比较喜欢舞文弄墨,所以在我看来,写作文就跟吃饭、睡觉一样简单,不就是“话来张口”吗?

可当我收上学生的第一次作文来看时,我震惊极了。写一个自己尊敬的人,全班50多位学生只有两种题材。一是写妈妈雨天为自己送雨具,二是写老师为自己补课,而且都是干巴巴几句话,一半同学的谋篇布局也极不合理。惊讶于学生的作文能力如此之差之余,我找来部分同学,跟他们聊起关于写作的心得体会。这些同学个个可谓“谈写色变”,一脸深恶痛绝。

教学生写好作文,让学生爱上作文是引领学生走进中国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畅游文学殿堂的一条捷径。然而,这块骨头可不是好啃的。为此,我尝试了种种教学方法,修改了种种教学方案,教学初见成效。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作文与阅读教学紧密联系,让“语文课堂”这块主阵地充分发挥作用。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一项伟大的工程不需要坚实的基础。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给写好作文打下基础。精美的范文是学生乃至老师学习的模范。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识字、阅读教学中,我充分注意与作文紧密联系,尤其是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有一次,在一篇课文中学生初次看到“腼腆”一词。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其义。这时,我随机一问:“班里有没有同学性格比较腼腆?”学生马上对××同学或××同学指指点点。“你说他腼腆是因为什么?哪位同学能来把这‘腼腆’形象描绘出来?”马上一段段人物描写的片段就在同学们的嘴里诞生了。又如在学习课文《丰碑》的时候,我让学生说出初读课文的最深感受。不少学生都说一开始还没觉得什么,读到后面得知牺牲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的时候也跟军长一样被怔住。我趁机点破:“能够让大家有这么深刻的印象,这应该归功于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我们前面也学过一篇课文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哪一篇呢?”这时学生想起了《闪动的红星》,不由得发现原来作文也可以写得这样出乎人的意料,结尾的揭示可以给人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

作文是学语文的最高层次要求,是检验语文学得好与坏的“试纸”。因此,作文教学抓到位了,会发现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慢慢地提高了。

二、作文与生活亲密接触,让学生快乐生活,快乐作文。

新课标的写作教学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在我们学生的习作中却是经常可以见到:我扶小弟弟、帮老爷爷之类的充满了套话空话。在作文的天地里,学生的童心是否被掩没在我们设定的习作的套路上呢?叶圣陶先生说了:“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因此我的作文训练必须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

1、观察生活,丰富表象,让学生有话可说

学生刚刚开始习作时,他们总感到无从下笔。这时,我要指导他们如何观察生活,从身边的生活中找素材,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找灵感, 让学生有话可说。又是一节活动课,平常学生都是在校园里自由自在地活动,没有什么目的性。而那一次,我在学生下楼前跟他们说了几句话:“现在的校园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又是一年春来到’,不知道大家察觉到没有?不理解我的意思的同学可以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里找答案。”第二天,学生纷纷交上自己的习作《又是一年春来到》,看到屡见不鲜的校园在学生的笔下变得如此美丽多姿,令我不禁跟着他们心情荡漾起来。

2、体验生活,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想说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才会有收获。因为“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虽说是农村的孩子,可现在的家长哪个不是宠爱有加?所以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的机会少之又少。恰逢学校里唯一的园丁陈伯这几天生病了,学校里的花木在春雨的滋润下蓬勃生长,也就滋生出不少杂草来。刚好利用这机会,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拔草”劳动。经过此次劳动,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不乏酸、甜、苦、辣,但都出自肺腑之言。

3、创设情景,让生活为作文服务。

命题作文的时候,如果是离学生比较远的,你是怎么教、怎么辅导,学生都无法写出真情实感来,相反“为了作文而作文”只会让起其更加厌烦。我就碰到过这种情形。学习《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时候,要求学生学习描写“争先恐后”的场面。当我问学生:

“生活中有哪些争先恐后的场面?”

“老师,你说‘上来拿作业’的时候,组长没上去,他们就争先恐后上去抢了。”

“上一次我们去‘绿岛山庄’旅游的时候,车上没几个座位,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座位。”

……

虽然学生的回答并没错,但我觉得十分悲哀。这与课文里十七勇士争先恐后请战的场面所要颂扬的精神相去甚远。

我接着问:“大家所说的这些场面是否值得肯定呢?”

“不是。”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那生活中有没有一些值得肯定的?”我祈盼学生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可是,学生却沉默了。

“大家回去做好准备,我们下节课再来练笔。”当我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学生为难、不情愿的眼神让我羞愧不已。

不是学生不愿接受美好的事物,而是这不负责任的社会给了他们太多黑暗的、丑陋的东西,他们不善于发现也是教育者的失职。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已经让他们整天愁云满面了,这不是教育的失败么?

为了完成好这次教学任务,我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我双手空空地对学生说:“我们到礼堂上课。”学生难以置信地迟疑地几秒之后,就炸开了。

“真的吗?!”“到礼堂?上什么?这节不是体育课呀!”“要带书吗?老师!”„„

“你们争先恐后地发问,叫我难以回答啊!”

学生相视而笑,马上像放出笼的小鸟,欢乐地直奔礼堂。

“这节课女同学做‘抢椅子’游戏,男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可是我忘了带录音机(其实是我故意安排的),哪位同学能帮老师拿来?”

“我!我!”“我去!”„„马上,无数双小手在我眼前晃动。我表扬了这些同学之后,问:“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形容?”

“争先恐后!”学生无比快乐地脱口而出。

学生在游戏、比赛中争先恐后的表现,让我对这次作文放心了。这一次真情习作,不仅如我所愿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让师生之间架起了一条心灵的五彩桥。

有人说:“语文教育应该给孩子以梦。”情境召唤着“梦”,就像种子发芽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儿童“梦”的生成也需要一定的外部催化。当情境呈现面前时,他们内心的潮汐便开始涌动了。他们的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由于有了会心的微笑、感动的泪水,原本凝固的语言被充分激活了。

三、作文工夫在文外。

有了“课堂”和“生活”这一砖一瓦,大楼盖起来了。但或许还不美观,还需要“内部装修”。这需要“房主的意愿”结合“专家的建议”才能把房子装修得美仑美奂。也就是说需要孩子的用心和老师的耐心。对于学生,我提出了一些要求:

1、每月读一本新的课外书,并写下读后感。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告诉我们要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而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语感就自然形成了。

2、每周写一篇以上的日记,口说我心,积累素材。“立诚”是做人与作文的理想境界。“求诚”的文章来自生活的充实,因此,日记内容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去体验、感悟生活中离不开写作,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他们树立“有所为而作”的态度。

3、评价,提倡主体参与。《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评价、修改作文的能力,必须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习作,认真阅读后进行评价,再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

而对于自己,我也努力做到:

1、让学生体验成功。在班里贴出优秀作品、把学生作文作为范文来评讲,收集班里同学的好作文出版成小报,让学生体会“文字变成铅字”的快乐。

2、学会赏识学生。不同学生的作文能力有高低,再差的学生也要尽量发掘其可圈可点之处。当学生能把自己的所看所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不管怎样都是教师所要提倡的。有一次班里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放学后私自去池塘游泳,被我批评了之后,他马上把这件事写下来,表达了自己后悔的心情。尽管他写得辞不达意,也不够具体,但我还是在班里对他这种“直抒胸臆”的行为大加褒奖。老师能够去赏识、去尊重他们,学生对于作文就更感兴趣,觉到我们的一切都可以化作文字来表达。

总而言之,要让学生爱上作文,首先要他们爱上生活。只要还他们一个多彩的童年,他们自然能交上一分令你满意的答卷。当然了,这过程还需要教育者各个角度的细心呵护。

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同学们中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缘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了,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学,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 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目前,在同学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即便有些同学,作文功底煞是了得,但没有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他们的作文即使极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因此难以打动人,难以获得高分。记得前不久笔者布置了一道参加全国作文竞赛的作文题目《温暖》,先是布置作文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准备从这些写作能手中发现几篇佳作,然而事与愿违,多数同学编造的痕迹明显。最终写得最打动人的是未参加兴趣小组的普通同学。这位同学饱含深情地叙述了母亲与父亲离婚后突患重病,舅舅姨姨们倾全力救助母亲的经过。此文写得令笔者动容。可见,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些同学在写作中,一味地说套话,以为只要朝着光明的一面去写就是没错的,其实,这种思想的框框是完全应该摒弃的。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不论高下,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有些同学在平时的言谈中,对有些教师批评有加,但在写老师的作文中却一味地对教师歌功颂德,这样的作文能写得好吗?只能给人作假的印象,倒不如直言不讳地指出老师的缺点。

语文教育老前辈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对于如在某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中,有不少学生臆造父母去世的悲痛来作文的现象,应该予以深思,并予以纠正。

二. 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有一则古代笑话说:一秀才写不出文章,痛苦万状。其妻见曰:“怎么比我生小孩还难?”对曰:“当然更难。你生孩子是肚里有货,我写文章是肚里没货。”学生写作文也往往就是肚里没货。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随见随忘。三. 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

多思考,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动笔之前,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最好养成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的硬挤出来。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文坛上流传着不少方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生自改习作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当年曾大力提倡,积极主张学生自己修改文章。大纲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从起始年级起,就应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

英语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 篇7

教育界普遍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anale和Swain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是指在各种不同的交际场合下, 语言使用者能根据话题、说话人身份、交际目的等多种因素, 恰当地理解和表达话语, 即社会文化能力。

因而在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应包括培养他们的社会文化能力或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 文化教学并非简单的英美文化的导入, 不能单纯地将一种文化强加于另一种文化之上。文化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平等交流意识、求同存异。文化教学应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较为透彻地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正确看待和评价其他民族的所作所为。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1. 对比原则

文化教学中的对比原则指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对照、比较, 找出相同点, 更应承认差异。对比原则的使用是加深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 了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 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下的不同行为方式。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中, 提高甄别能力,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2. 吸收原则

文化教学中的吸收原则指认同目的语文化中对本土文化有益的同时, 对其进行改造、同化, 使其有益的部分逐渐成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形象的比喻, 文化教学的吸收原则就是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原则;但不是生吞活剥地吸收, 而是要经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过程, 有辨别、有针对性的吸收。

3. 相关性原则

文化教学中的相关性原则是指文化教学内容应和教材内容有关。在文化教学时, 教师应讲授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信息, 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同时, 文化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生的职业需求, 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三文化知识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理论基础雄厚的社会科学。文化人类学提供了有关文化知识最全面、科学的阐述, 对文化理论、文化描述、文化研究方法都有较完善的研究体系, 因而文化人类学应作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素质培训的一门必修课, 是英语教师获取文化知识的可靠来源。

英语教师学习文化人类学主要是利用文化人类学的部分研究成果, 对文化概念有更清楚的理解, 对文化群体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同时借鉴一些文化研究方法, 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英语教师除了学习人类文化学, 还应学习跨文化交际学,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 更好地帮助教师理解社会和交际之间的复杂关系。英语教师还应注意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书本, 在现代信息社会更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了解更多的跨文化交际事例。

四文化能力

文化能力包括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学习探索能力, 不仅涉及教师的认知心理, 更涉及他们的情感和行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从文化冲撞开始, 让英语教师通过经受心理和情感上的震荡, 对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冲突有强烈的感性认识后, 介绍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困难, 然后过渡到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参加讲座或阅读相关文献等方法来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本质、文化冲撞产生的根源和文化冲撞的特点。教师应从理性上认识并积极调整心态, 不用自己的文化框架判断他人的行为方式, 认识到适应对方交际方式的重要性。同时, 教师还可通过看有关跨文化交际的录像, 观察和分析成功或失败的跨文化交际案例, 来吸取好的经验, 防范交际误区。此外, 教师还可亲自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 如到外企见习, 到外国人家中做客等, 增强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学习和探索能力培养是提高英语教师掌握文化学习的方法, 对遇到的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群体进行探索研究的能力。文化学习和探索能力首先要有文化敏感性。缺乏敏感性, 对任何文化现象熟视无睹, 想当然地认为人人相同, 这是文化学习的障碍。其次要有文化探索精神, 面对陌生的文化环境, 应善于学习和探索, 勇敢地尝试和体验, 积极参加各种有利于了解该文化群体的活动。最后,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 为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还应具备宽容和移情素质, 这样文化学习和探索才可能顺利完成。

五文化教学态度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是不断实践与探索的过程。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端正教学态度, 进行教学反思与课堂教学研究。

教学反思对文化教学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对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态度和认识的领会过程和自我批评的过程。文化教学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思想,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认识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对文化教学的价值有足够的认识, 对文化教学充满热情, 才能有效规划文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保证文化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在文化教学中, 英语教师应把自己看做是孜孜不倦的求学者, 通过教学反思, 英语教师可以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在文化知识上的进步和不足, 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 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研究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改善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课堂教学研究通常是以本校或本地的教学为研究对象, 采用定性分析法, 对教学事件和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要求系统地收集资料, 观察教学方法变化所带来的结果的变化。因而, 对于文化教学这种较新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研究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师解决文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收集和分析资料与信息, 总结和积累经验,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六结束语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的文化能力和文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跨学科、综合性的活动, 需要教师不断扩充在文化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等诸多学科上的知识与修养。这种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永不间断的过程。每一次文化教学课的执行, 每一项文化教学活动的设计, 每一次文化教学过程的反思都是积累经验、提高英语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的机会。英语教师也应注意到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不同, 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实施没有现成的教案和教学方法可供照搬使用。教师只能在参考和借鉴他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出合理的文化教学教案和教学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文化教学的探寻的道路中, 高专英语教师应不断扩大知识面, 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个人魅力。

摘要: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多视角立体的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文化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英语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从文化教学原则、文化知识、文化能力和文化教学态度四个方面, 对高专英语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于学勇.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2)

[2]杨习.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 2009 (44)

[3]蒋楠.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4]徐克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西南大学, 2008

[5]常晓梅、赵玉珊.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外语界, 2012 (2)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及其培养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能力 能力构成 能力培养序列

小学生在认知掌握与应用实践语文的活动中能够培养其听、说、读、写等四种基本语文能力。换言之,语文课程所特有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典型特征决定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训练目标就是“听、说、读、写”这种四种联系紧密但是又相互的独立的基本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和学段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对学生提出要求,以培养并完善其各种能力。

一、听话能力构成及其培养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小学生的听话能力需要满足其在日常的口语交际过程中,文明礼貌地听人说话,并领会说话人的主要内容的要求。当然,年级的不同所要求达到的听话水平也不尽相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求其可以认真听某人讲话,并将其中的某件簡单的事件或者某个段落的基本内容进行复述;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求其能够认真听某人讲话,并比较正确地理解其讲话的主要内容;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求其可以认真耐心地听某人讲话,不仅可以比较正确地理解其讲话的主要内容,更加能够进行比较完整的转述。

在培养小学生听话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为其安排趣味化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来带动能力的培养。有效交际是语文这门学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重要应用之一。培养小学生的听话能力需要充分考虑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语言发展规律,说教和灌输式教育是不可取的,应该选择通过趣味化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自然地提升其听话能力,可以选择具有童趣的各种小故事或者童话等,例如讲讲《迷路的小兔》《老山羊请客》等故事,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双向互动训练,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

二、说话能力构成及其培养

说话能力受到说话者思维深度、思维广度、周密性、条理性、敏捷性以及深刻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仅体现说话者的口头表达能力,更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他们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关注能力的提升。根据不同的年级,对小学生说话能力构成要求也存在差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求其态度大方、礼貌,学习普通话,可以讲述一段意思连贯完整的话;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求其态度大方、礼貌,在交流中坚持使用普通话,同时能够合理对待不同意见;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求其态度大方、礼貌,可以清晰复述所见所闻,同时要求其稍作准备之后可以进行语义连贯的简短发言。

通过系列化的训练设计可以为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提供有益的帮助。这个系列化的训练应该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学习各种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白正确说话所应该具备的要素,也可以参照相关的教学案例或者教学视频;其次,教师创造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最后,积极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认识自己的语言风格,并进行启蒙式的培养。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需要遵循“接受模仿→主动操作→创造运用”这样的学习规律。

三、阅读能力构成及其培养

语文阅读能力即指读者从汉文读物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在小学阶段,也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是默读课文,能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阅读方法有创意地阅读,从而达到培养语感、丰富积累、深入体验、拓展思维空间、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质量的能力。

阅读策略是一种综合性的策略,而阅读理解的策略又是阅读策略的主要内容,它的核心是在于如何促进阅读中的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的结合,发掘比字面意义更深的意义和结构,从而促进对课文的理解。首先,训练新旧知识相结合的技巧;其次,训练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最后,训练学生阅读推理的技巧。

四、写作能力要求及其培养

小学阶段习作能力的总目标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同时,在书写能力方面,需要用硬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在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心理特性,选择一些既富于趣味性又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题材和热点题材来思考、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将写字的工整和规范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鼓励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油气管道隐患整改汇报下一篇:109型机车分配阀安全阀故障分析及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