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共12篇)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篇1
所谓自学能力是指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独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一种能力。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需要学生自己去阅读、去领悟, 所以, 只有具备自学能力, 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讲解教学内容, 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高, 进而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因此, 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采取有效的措施,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 注重教师的执教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教师专业培养、名师工程建设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因而,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执教能力, 并且通过听课制度、评优制度等方式, 来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执教能力, 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但是, 由于这些手段使用的过于频繁, 使得听课、评优等教学活动沦为一种形式。而且, 受到教育部门减负指令的影响, 部分学校取消了必要的学期学科考试或者毕业考试, 致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 给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2]。
(二) 强调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学期正式来临之前,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全面、深入的研究语文教材, 单纯根据教材的编排, 制定短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重视某一篇文章的教学设计, 忽视了整个单元、整个学期的整体安排, 使得教学效果较差。同时, 由于在授课之前, 由于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制定专门的、科学的教学方案, 随意讲解教材知识, 任意增减教学内容, 使得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 进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 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
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知名度,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讲授语文知识, 并且要求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教学内容, 致使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进而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 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式, 通过设置问题, 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利用问题,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让学生自主预习, 独立思考,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 在学习《苦柚》 时,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问学生:“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事?伯父为什么把小姑娘的柚子全买下了?为什么小姑娘一边卖柚子一边看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提高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以提高教学效率[3]。
(二) 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 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此,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 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陈赓同志说自己对不起小兄弟, 你怎么认为?为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体会主人公的崇高精神,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 通过训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需要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训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 在学习《游园不值》这首诗时,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古诗的意境, 画一幅图, 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 利用教学评价,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 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时,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跟谁借尾巴?”等问题, 根据学生的答案,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然后给予合适的评价,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4]。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讲授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以期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1]。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袁晓蓉.小学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5) .
[2]周鑫.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1 (67) .
[3]杜梅, 宗智勇.浅谈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3) .
[4]吴金城.试论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8) .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篇2
自学是一种很重要且有效的学习方式,而对于语文这一科目则更是一种可以培养综合能力的学习方式。因为在对语文的自学中,可以锻炼一个学生的全方位感官能力。语文成绩如果想要学得好,就要靠自学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目的。本着学习能力要从小培养的教学思想,本文将就对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具体环节做出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不用等待教师来教导学生,学生就能自己去读书,教师还没有来教导学生写作,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自己进行写作。教师的教学要为了达到此目的而教学,才能被说成是成功教学。在学生刚刚步入课堂时,要培养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感情和兴趣,采用一些学生所喜欢的方式和手段,例如讲故事,朗诵、复述课文、扮演角色等方式让学生自觉的产生想要学习语文的感受。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是学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人对一种事物的一种偏向性的情绪,是乐观的积极的。它可以调动一个人对一项事物或者一些事物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更加深入的进行了解。兴趣产生的前提是需要,需要使人产生对其的探索欲。有兴趣的同学,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他们很享受自学的过程,并且可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培养学习语文的信心。那么如何激发兴趣呢?
(一)在课堂上经常提问。在教学过程当中设置一个一个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锻炼,并且在思考中他们能够感受到这一学科的兴趣。并且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不失时机的进行夸奖。比如在教授诗歌《使至塞上》的时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当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直”和“圆”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诗歌,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日后的自学过程中也会自然的产生问题进行思考,理解中心和文意。
(二)文景想结合。现在教学都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有利设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例如一些写景的散文、诗歌等等可以匹配很多美丽的图片和朗诵。让学生轻松的学习语文并且喜欢语文。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可以调动一个人的细胞,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到课文当中去,品味文章中的深情。也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透彻理解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好奇和兴趣。
二、树立学生对语文的信心
要想真正的做到自学,就要让学生自己主宰课堂。不要只顾着传授硬性的知识,要注意学生对哪些方面感兴趣,在教课时添加在其中。学生要充分称为小主人,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明白的句子,要自己进行记录和查阅。对于一些有关的课外书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老师在讲授的时候,提出问题使同学思考,自己去分析,不设定统一的答案。学生自己努力得来的答案受到老师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三、老师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就是教给孩子如何自己学习的方法。掌握了方法之后,学生就可以自行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比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更能很好的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更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课的时候,涉及到了任务形象的分析。教师应该先设出问题,在这篇课文中,主人公具有什么
样的性格?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接下来的时间教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理解和寻找。老师最后再加以总结。什么样的地方时外貌描写,它能体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什么地方是工作描写,可以体现出主人公哪些性格等。对于一些课文进行归类,写景类的课文有哪些优点,从哪里下笔最有逻辑性。叙事类课文情节怎样得到很好的体现,并进行一些思考得出一般结论。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会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举一反三,对阅读和写作的分析都是有很大帮助的。这样一步一步的来指导学生进行自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不同类型的文章学生知道如何把握了之后,教师可以教授他们如何掌握一篇文章当中的中心词或者中心段落。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中心或中心段来把握一篇文章的脉络和中心思想。并且让学生自己将段落进行归纳体会中心思想。并且反复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应用方法,熟练技巧。让学生自己选择课外书来阅读并把自己觉得好的段落或者是文章与同学分享,定期开展交流会,把好的作品记录下来,同学间传阅。使学生之间可以比较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小组式学习
要教导学生要立长志,不能常立志。列出的计划就要去实行。无论是什么科目都不可能一日成才。尤其是语文,语文是要通过长期积累起来的。思考之后能得出问题的,上课的时候发言的学生都是优秀的学生,无论答得是否正确,都是值得鼓励的。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因为这有可能是学生继续保持兴趣的有力支撑。语文这门学科,进行大量的探讨、思考是非常有好处的。因此,小组式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站在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有利于更好的学习语文。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大家所思考的点不同,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对知识点进行全方面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每节课留出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老师可以起到监督、解疑的作用去指导每一组的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产生兴趣。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独立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有必要的。语文课堂也是学生发现自我缺点,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动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有时是有趣的,有时也是枯燥无味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去学习,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心灵上的鼓励和满足。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这一课时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人物不同的喜好程度,在课堂上举行一个小小辩论赛,将班里的学生分成两部分,把他们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辩论的形式讲出来。最后教师再做一个总结,只要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得到的结论都是正确的。如此的课堂,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有了兴趣,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就会容易很多。
利用多种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家长一般都会给学生买各种课外读物,而且现在学校也会有图书馆给学生提供所需的书。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地去阅读一些课外书对语文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可以适当地利用多媒体的,将一些比较枯燥的故事,用多媒体将其所描绘的情境播放给学生观看。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一首诗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阅一些资料,对李白这个诗人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看一些有关庐山的优美景色,看一下庐山的瀑布,让学生对庐山瀑布的壮观感到惊讶,于是就会想要去了解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诗人的情感,诗人对这一景象的观点,于是就会主动学习、思考。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和学生要利用多种资源,以此来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兴趣去学习。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去引导学生使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参考文献:
蔡佩珍.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激活小学语文教学课堂[J].学周刊,2015(15).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4
1. 新颖、有趣的导语,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一个必要环节
不同的课文,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应有新颖、独特的导语。导语精彩,能很好地抓住学生心理,学生的兴趣点就会非常明显和专注。因此,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应该力求导语形式多样,努力做到堂堂精彩,课课生动有趣,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活动的状态。这时教师完全可以把能抓住文章主题的问题抛给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以达到很好的“抛砖引玉”的效果。这些问题在设计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要硬邦邦的,要有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进行思索,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 课堂精心设疑,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
学贵在疑。教师在教学时,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如果学生没有疑问,就证明学生没有过多的思考,没有思考,也就会大大削弱学生自学和探究的兴趣。可见,课堂设疑,也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在进行课堂设疑时,一是教师要紧紧围绕教材,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二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三是遵循探究问题的规律,要由浅入深,有主到次,努力做到难易适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学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文章《詹天佑》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詹天佑杰出贡献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詹天做了什么?居庸关和八达岭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面对困难,詹天佑是怎么做的……这些连贯性问题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去对文章做出探究,同时也会对詹天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时间长了,会制约学生思想的发展,限制学生的观点和主张。因此,现行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学生年龄小,语文知识薄弱,这时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进行自学,从某个角度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活动时,要放眼整体,科学兼顾,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首先,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明确提出自学的要求,必要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自学的步骤。同时要指出自学的内容和所需自行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对一些自读文章进行自学时,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自行扫清文字障碍,并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其含义;其次,就是在进行泛读的过程中,要试着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脉络;然后,就是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或结合课后问题再进行精读。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一些难以读懂的地方标示出来,或查找资料或咨询老师,以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
当然,学生进行自学时,不等于老师对学生“大撒手”,相反,老师要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或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系统的认知结构。
三、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自学,基于平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主动地去学习,又何谈自学呢?因此若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督促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会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不可能是一下子养成的,可“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去更改。小学生年龄小,如果在小学阶段,教师能帮助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话,学生定会终生受益。比如学生的朗读习惯,查字典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仔细检查的习惯,坚持写日记的习惯等等,都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面对一篇文章,教师不应去按照传统的讲课方式去讲解,可以在解决了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读,试着去理解文意,然后在教师设置问题的前提下,去思考,去进行小组探究,最后在学生们对课文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和释疑,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启发了学生思维,何乐而不为呢?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教师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学。
参考文献
[1]牟洪刚.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黔西南日报,2009.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篇5
南关学校晋海平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一、激发兴趣
1、设疑激趣。一般在开课伊始,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巧妙的设疑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许多能够设疑的题目上精心设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进课堂。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设疑: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是谁说的话?为什么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
2、情境引趣。对于一些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小桥流水人家》、《桂花雨》、《圆明园的毁灭》、《松鼠》等文章,要么意境深远,要么感情强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把同学生疏的动植物再现出来,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图片展示,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怡然高涨。
3、多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学生会把读书看作是快乐的事,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日常抓起,坚持不懈,讲究方法,多角度训练,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自学
一、用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将学习由一件苦恼的事转化成快乐的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呢?
1、设计恰当、新颖的导语,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一个必要环节。
根据不同教材,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因素和语文程度,导入课题的启发性谈话,必须因课制宜,形式多样,力求做到堂堂多样有趣,课课更新,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动的状态。如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一开始,我就提出了这2个问题:“我”指的是谁?为什么要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正当同学们大惑不解时,新课就开始了。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抓住题目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一切思维活动都从疑开始。课文《学与问》是一篇阐述事理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然而我讲述了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在这基础上导入新课,让同学们思考:“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这一问题立即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堂课就上的顺利了。总之,我力求设计的导语多样化,有:抒情式、激疑式、定向式、助读式、趣味式、故事引入等,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向趣味无穷的知识海洋中寻珍觅宝。
2、课堂精心设疑,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活跃学生思维触发点。
启发学生大胆质疑、释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课堂设疑:一是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三是要遵循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力求做到难易适度,张合有序。尤其要保护和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和一般学生一样享受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詹天佑》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詹天佑是个杰出的工程师,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我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找一找居庸关和八达岭各有什么特点,詹天佑是如何克服这个困难的?”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了文章的内容,也对詹天佑是个杰出的工程师有了更深的体会。
3、设计言简意骇的结语,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必要措施。
设计的结语可有:抒情型、评价型、激励型、发散型等。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课后继续求异和发现。如在教学完《船长》这一课后,学生对于船长哈尔威是充满了敬意,有些同学觉得让哈尔威死去是难以接受的,于是我就说“那同学们展开想象,哈尔威最后如何战胜海浪,胜利脱险的?”这一发散型问题提出,使得哈尔威最后的命运有了好多改变。
二、着眼整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小学的语文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在自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活动时,要整体着眼,科学调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1、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合理地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规定自学范围、内容。提出自学的注意点,明确读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等。以高年级学生自学一篇文章为例,我事先一般应向学生交代自学要求:①自觉地自学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词意。②了解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③能够围绕课文内容、中心的表达,提出疑难问题,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自学目标明确,使学生学有所指,学有所依。
2、学生自学时,教师要随时获取反馈信息,就关键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及学生的质疑作出及时的点拨、启发与讲解。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自学中反映出来的情况长善救失,并对整个自学过程作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善的认知结构。
三、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学效率,而且能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1、良好的习惯,大都是由自制和自我训练养成;而坏习惯呢,则如野草一般,每在我们疏忽时,蓬勃地发展起来,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会学习。因此,我要求学生做到“五个认真”和“三个坚持”。五个认真——认真预习的习惯,认真上课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认真检查的习惯,认真复习的习惯。
2、个坚持——坚持讲普通话的习惯,坚持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坚持多看课外书习惯。
谈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提倡积极求知,鼓励主动学习
课文《赵州桥》中有这样一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承接式的过渡句。在指导预习时,笔者先让学生用新学的在段首、段尾找段意的方法概括段意。学生很快指出第三段的段意在段首。马上又有学生指正,第三自然段并没有写桥的坚固,所以段首说赵州桥坚固的半句话是 多出来的。笔者立即给予了肯定,并启发学生:那课文到底有没有写桥的坚固? 在什么地方? 学生马上回答是在第二段。笔者顺势给出过渡句的概念: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样前后两部分分别概括前后两段段意, 写在两段中间或后段段首的句子,叫做过渡句(段),表示文章由前一个意思转向后一个意思。这样,顺水推舟指导学法,学生学习兴致高,自然会把学习知识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适时点拨引导,领悟学习方法
教师将方法和盘托出以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还有一个过程,要在尝试中逐渐领悟,在摸索中逐步吸收。因此,教师要不断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领略方法的真谛。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要真正实现这个目的,教师还必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材料,并适时点拨引导。具体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1.学习第一 段 ,渗透学法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人们对总理的怀念之情,边读边勾画,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的习惯。其次让学生品析重点词句“焦急而又耐心”、“向东望不见头 ,向西望不见尾”,谈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点拨指导,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进一步理解人们此时此刻的悲痛心情。
2. 学习第二 段 , 自悟学法 。这部分是重点,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不约而同”、“好像有谁在做无声的指挥”等重点词句进行分析、讨论和理解,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学完本段,总结学习方法。 (1)读———感知内容,深化感情。(2)找———找出反映人们感情的词句。(3)品———分析重点词句加以理解。(4)悟———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会逐步积累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 学习第三 段 , 强化学法 。出示自学提纲,利用“读———找———品———悟”的方法要求学生自学, 当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进行实践,促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再升华。
三、变“讲堂”为“学堂”,变“主演”为“导演”
要想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使“讲堂”变为“学堂”,由“主演”变为“导演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在舞台上处于主体地位,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首先让学生大声读课文,在课本上画出不懂的、不理解的地方,遇到生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词典来理解。其次,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学习上碰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讨论结果, 启发学生思索和讨论的方向, 并将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最后,归纳小组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个讨论解决。这样教师才能变“主演”为“导演”,才能通过组织调度,巡回了解,达到启发点拨,把准航向,精心导思,授以学法的目的。
四、重视学以致用,提高应用能力
试论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篇8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鼓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 以疑激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 这篇游记游览顺序是什么? 在游览双龙洞路上,先由外洞进入内洞有哪些所见所闻吗? 路上什么样的景色? 这篇课文突出了双龙洞的哪些特色? 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 以境引境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三亚落日》《烟台的海》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 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3. 以读生趣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趣,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大江保卫战》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 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1.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控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措索,自已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一步: 预习。学生在预习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仔细阅读课文、课后习题和课文后列出的生字; 2编好自然段段码; 3将课后生字表上每个生字的拼音注到课文该字的上一行,并用横线将那个生字组成生词划出; 4查字典、 词典,自学生字词; 5提出疑难问题; 6了解课文大意,朗读课文。
2. 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
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 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
四、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默读是我们自学课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读( 用手指文章) 、不动唇( 小声叨念) 。因此,我们在默读中,应该做到:
1. 养成按句默读的习惯
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个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个个单独来瞧,以提高默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
2. 养成边默读边查问的习惯
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字典、翻资料、找工具书,弄懂了再读下去, 不马虎了事。
3. 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
一边看句子,一边想这句话的意思。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浓厚的情感流于笔端,凝聚在字里行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情感”为动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理解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许多文章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会出它的精髓,加深对文字的理解,真正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试论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9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 从而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1. 设疑激趣
一般在开课伊始,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巧妙的设疑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许多能够设疑的题目上精心设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进课堂。如: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设疑: 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各个跃跃欲试: 这是谁说的话? 为什么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情境引趣
对于一些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小桥流水人家》、《桂花雨》、《圆明园的毁灭》 《松鼠》等文章,要么意境深远,要么感情强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把历史资料或优美景色或同学生疏的动植物再现出来,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图片展示,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 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怡然高涨。
3. 多读生趣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 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1. 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人的思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越多,思路越广,对思维的发展也有利。因此思维的扩展触及更多的知识,产生联想,所以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基础。能力发展了又将促进知识的掌握,二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语文课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分不开。
2. 养成良好的语文自学习惯
养成良好的语文自学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要备齐工具书,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语言是一门语言学科,字词典是无声的老师,字音字意及相应用法字典说得非常清楚。因此,备齐工具书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首要。另外,有了字词典,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生字词还要勤查字词,教师要督促学生勤查字词典。有些学生遇到不明白的生字词喜欢问老师,老师成了学习中不可丢的拐杖,这种现象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因此,如果学生一旦对生字词向老师发问,一般情况下老师可以拒绝作答,让学生自己在字词典中支寻找答案。
3.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主渠道
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控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措索,自已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一步: 预习。学生在预习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仔细阅读课文、课后习题和课文后列出的生字; 2编好自然段段码; 3将课后生字表上每个生字的拼音注到课文该字的上一行,并用横线将那个生字组成生词划出; 4查字典、 词典,自学生字词; 5提出疑难问题; 6了解课文大意,朗读课文。
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努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前提。自学能力必须建立在对学习自学性、坚持性,注意的专一性,集中性,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等智能素质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中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致力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这么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主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谈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问题。语文自学能力是学习的一项综合能力。它是观察、想象、思维、记忆、表达等能力的综合体。自学能力属于语文教学中的技能目标,也是儿童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与现代社会对孩子自主的要求相比,我国的孩子的自主能力均很薄弱。长期以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直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重视儿童的自主、独立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篇10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诱发自学意识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法国教育家卢梭也说: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条件成熟时, 再教给他们学习方法, 这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是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前提条件。可是, 为数不少的教师还喜欢用那“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教育自己的学生, 用“磨棒成针”“悬梁刺股”的故事来打动学生。殊不知, 这不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好奇心较强, 凡事情都爱问个为什么, 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 1) 设疑激趣法。在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课文的时候, 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 要求他们边读边想、边学边质疑。 ( 2) 情境引趣法。对于那些写景或抒情的文章, 在带领他们进入课文中的情境时, 我用这种方法激发他们的自学兴趣。
二、运用恰当形式, 培养自学习惯
一切习惯的形成, 例如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课上认真学习习惯、课后复习习惯、自己搜集资料的习惯等, 都应该经过长久的强化训练, 教师只有坚持引导学生在小学语文园地里多次实践, 他们才会养成习惯。我们知道, 学生的自学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 为了锻炼学生的自制能力,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习惯, 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 1) 培养课前预习习惯。课前预习, 既解决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解放了老师,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 每当学习新课前, 我都要求学生对本文的生字词通过查阅资料自己解决, 久而久之, 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 ( 2) 认真听讲习惯。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 听讲是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重要渠道, 学生只有认真听讲, 才会根据教师的讲解独立思考,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 3) 课后巩固习惯。虽然我们的学生学习认真, 但要想对课文内容融会贯通, 必须培养他们课后巩固的习惯。因此,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 我常常布置学生自读课外读物、复述或者是背诵课文、写读后感等。 ( 4) 自我检测习惯。这个习惯是我们语文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与评估, 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组织学生出题自测。
三、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 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查字典, 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 阅读相关的课外书, 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 理解课文, 提出问题, 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 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 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扶一扶, 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 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 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 及时加以肯定、表扬, 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 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1. 利用工具书进行自学, 培养自学能力。工具书是不会说话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拐杖”。小学阶段的学生, 在学习中必然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 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 并引导他们养成借助工具书来学习的习惯。教学伊始, 我们就应该向学生们介绍常用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的使用方法, 并要求学生上课的时候一定带着。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训练后, 开展查字典、词典的比赛活动, 促使学生尽快掌握工具书的使用方法。掌握了方法还要养成习惯, 要从课内入手, 预习课文时,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讲读课文时, 遇到重点词、多义词、不理解的词, 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来解决。作业练习中也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来完成。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经常请教这位“老师”, 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2. 勇于质疑, 发展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 在自学的过程中会产生疑难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 切勿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不要急于解答, 要做好引导工作。一要鼓励大家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得出答案; 二要进行恰当的启发提示, 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教师点播在刀刃上, 学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在指导自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的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层层设疑, 逐步给自己提出问题。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自学习惯
首先, 循序渐进、独立阅读的习惯。语文自学辅导教学, 主要是让学生去学, 因此独立阅读是自学中的一项基本功, 教师必须强化机制, 加强训练指导, 使学生在自学中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习。在指导学生自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体现由“扶”到“放”的精神, 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教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独立选择读书方法尚有困难的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用出示小黑板或用表格的形式、对比的方法, 提示读书法及课文内容要点, 让他们揣摩较为合适的方法自学。经过长期的训练, 到中高年级大多数学生就会基本学会如何自学, 掌握一些自学方法, 并提高了他们自学的能力, 鼓励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其次, 严谨自学的习惯。语文自学辅导教学是“启、读、练、知、结”五环结合教学, 把过去的以授为主变为以学为主, 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学必须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自学中, 对要求理解、弄清的知识不得含糊, 不能似懂非懂、不懂装懂。
对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 但是只要教师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给学生创造机会, 为他们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 学生的自学能力定会逐步提高。
摘要: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 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了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诱发自学意识;运用恰当形式, 培养自学习惯。只要教师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给学生创造机会, 为他们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 学生的自学能力定会逐步提高。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1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兴趣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应该从激发兴趣开始
1.新颖、有趣的导语,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一个必要环节
不同的课文,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应有新颖、独特的导语。导语精彩,能很好地抓住学生心理,学生的兴趣点就会非常明显和专注。因此,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应该力求导语形式多样,努力做到堂堂精彩,课课生动有趣,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活动的状态。这时教师完全可以把能抓住文章主题的问题抛给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以达到很好的“抛砖引玉”的效果。这些问题在设计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要硬邦邦的,要有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进行思索,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课堂精心设疑,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
学贵在疑。教师在教学时,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如果学生没有疑问,就证明学生没有过多的思考,没有思考,也就会大大削弱学生自学和探究的兴趣。可见,课堂设疑,也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在进行课堂设疑时,一是教师要紧紧围绕教材,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二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三是遵循探究问题的规律,要由浅入深,有主到次,努力做到难易适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学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文章《詹天佑》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詹天佑杰出贡献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詹天做了什么?居庸关和八达岭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面对困难,詹天佑是怎么做的……这些连贯性问题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去对文章做出探究,同时也会对詹天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时间长了,会制约学生思想的发展,限制学生的观点和主张。因此,现行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学生年龄小,语文知识薄弱,这时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进行自学,从某个角度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活动时,要放眼整体,科学兼顾,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首先,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明确提出自学的要求,必要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自学的步骤。同时要指出自学的内容和所需自行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对一些自读文章进行自学时,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自行扫清文字障碍,并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其含义;其次,就是在进行泛读的过程中,要试着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脉络;然后,就是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或结合课后问题再进行精读。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一些难以读懂的地方标示出来,或查找资料或咨询老师,以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
当然,学生进行自学时,不等于老师对学生“大撒手”,相反,老师要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或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系统的认知结构。
三、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自学,基于平時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主动地去学习,又何谈自学呢?因此若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督促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会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不可能是一下子养成的,可“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去更改。小学生年龄小,如果在小学阶段,教师能帮助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话,学生定会终生受益。比如学生的朗读习惯,查字典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仔细检查的习惯,坚持写日记的习惯等等,都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面对一篇文章,教师不应去按照传统的讲课方式去讲解,可以在解决了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读,试着去理解文意,然后在教师设置问题的前提下,去思考,去进行小组探究,最后在学生们对课文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和释疑,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启发了学生思维,何乐而不为呢?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教师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学。
参考文献:
\[1\]牟洪刚.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黔西南日报,2009.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篇12
一、充分发挥教学对培养学生能力的示范性, 给予自学提示
扫除了学生学习的思想障碍, 启发了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 也并不等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仅仅是解决了自学能力的学习态度问题。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上, 就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导和带, 教师的导和带的重要方式就是帮助学生设立自学提示。自学提示就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对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
二、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 授人以渔, 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 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 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 然后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 从简单到复杂, 从课中到课外, 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 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 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 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 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 勤动笔的习惯。”因此, 笔者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 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 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 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 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 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 认真思考的习惯, 笔者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 “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 边读边想, “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 边读书边圈圈点点等。在教学过程中, 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 边读边想, 使学生掌握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 一边想。学生自学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提高自学能力的着眼点。
四、加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计划性
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它要在学习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训练才能培养起来, 教师要根据小学语文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标和要求, 有计划地加以培养。要注意循序渐进, 从培养学习兴趣开始, 引导学生学习时咬文嚼字。进而练习写提纲、笔记、眉批、旁注、再练习比较、分析、归纳、概括、整理听课和阅读笔记, 不断增加难度。以培养学生课堂听课做笔记的能力来说, 一开始教师可将重要内容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抄录下来就行了;其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按板书中的重点词语, 自已将内容连贯充实起来;下一步教师不再在黑板上板书什么, 而只是在讲授中用讲话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表示内容重难点, 最终要达到教师自然地讲述, 而学生完全凭着自己边听、边思考分析, 捕捉教师讲授的重要之点记录下来, 有示范、有指导、有评价、有及时总结。对一些学生来说, 进行资料的整理、分类、积累本身就是一件乐事。读书笔记要求的难度在逐步提高, 可是, 学生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读书笔记后, 却会受到新的鼓舞;而当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资料解决了某个问题时学生愉快的心情是无法比拟的, 从而学习本身又成了促进学习的推动力量。
五、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 自学必不可少的就是使用工具书。工具书主要指字典和词典。小学生应主要掌握按音序和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 并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查难检字。每查一个字、词, 要能说出这个字、词有几个意思, 能根据上下文从字典中选择词义。
当今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养成使用字典和词典的良好习惯, 对常见字或词也往往不明其意, 如“津”不知是“唾液”, 更不知道“后逐无问津者”的“问津”引申为“问路”。不会用汉语拼音查阅字典的也为数很多;不能熟练地运用部首检字的更习以为常。例如“疆”不知是“土”部, “武”, 不知“止”是部首。有的学生查到了字不会看注释, 只会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讲字的结构, 给学生一把钥匙, 要着重培养学生自觉地、熟练地翻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 勤查字典词典是掌握汉字音、形、义的行之有效地方法, 更是自学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
六、及时检查评价, 激发自学热情
不论是让学生阅读, 还是让学生参加实践, 单有布置而没有检查, 无法落实;单有检查没有评价, 无法激发自学热情。我的做法是:每节新课前, 让学生按我的要求先进行预习。在教学进程中, 先让学生把找出的本课中的教学中的重难点和预习中遇到的一些比较难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对学生的作答, 我都是当场给予评价, 肯定正确, 指出错误, 对回答好的学生予以鼓励, 并在学期中定期进行物质奖励。通过这些作法使学生感受到获得自学成就的喜悦, 进而增强自学的信心。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06-30
高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10-21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12-15
语文文言文自学能力培养秘笈06-21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05-23
小学语文审美能力培养12-07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09-12
小学语文学习能力培养06-23
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11-03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