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通用12篇)
高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篇1
高中语文老师, 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从而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因此, 如何让学生主动自学,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现将自己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一、培养习惯, 提高能力
良好的习惯, 大都是由自制和自我训练养成;而坏习惯呢, 则如野草一般, 每在我们疏忽时, 蓬勃地发展起来———卓明尼。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不会学习。可要求学生做到“五个认真”和“五个坚持”。
五个认真———认真预习的习惯, 认真上课的习惯, 认真作业的习惯, 认真巩固的习惯, 认真检测的习惯。
五个坚持———坚持写教材分析的习惯, 坚持讲普通话的习惯, 坚持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坚持人生长跑 (日记) 的习惯, 坚持建立学习档案的习惯。
新的课程标准再度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的写, 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 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 作业要认认真真的完成”。我们认为, 对学生来说, 这是提出良好习惯的标准;对教师来说, 是指出培养良好习惯的目标。事实表明:只有教师严肃认真的教, 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二、掌握方法, 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 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 读懂各类文章。学习方法, 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实证明, 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终身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 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 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
三、给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时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老师照着课本一讲到底, 根本不留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因此, 学生根本无法“自学”,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规定每节课上课前都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让学生开展自学活动, 每节课都至少留5至10分钟给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了不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 通过巧妙布置作业, 把自学融入到作业中, 和作业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做作业中进行自学, 在自学中完成作业。
四、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技能
自学技能是学生用来自学的工具, 熟练掌握语文自学的技能, 就是语文自学能力的体现。而语文自学能力又是在训练语文自学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学生为了获取语文自学能力, 必须具备以下技能:使用工具书的技能;理解题目的技能;根据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作者思路, 提纲挈领的技能;读懂并找出课文的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的技能;做读书笔记的技能;模仿、借鉴课文写作方法的技能……当然, 这些技能不是短时间可以形成的, 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长期练习使学生逐步熟练地掌握这些技能, 并不断内化,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给学生创造自学的机会
首先是要放弃“手把手”教的习惯方式,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 如讲新课前, 要指导学生自己解决文章的作者、背景等这些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在课堂教学中, 不要搞教师的一言堂, 不要讲得太多、太细、太死。对于那些学生通过思索能够发现的问题, 教师就不要匆忙提出来, 要把提出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对于那些学生经过分析能够解决的问题, 教师就不要急于抛出答案, 要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要创设适于讨论的情景, 让学生融于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开展探究、讨论、辩论等,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要求教师每周至少开展一次课堂自主活动, 内容有讨论、讲演、表演等, 以保证学生有自学的机会。
六、重视发展学生自学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能力强的学生, 思考能力都比较活跃。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相辅相成。因此, 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训练思考的灵活性。
教师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 不是简单地质疑问难, 而是深入思考, 理清思路, 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 我以设问、推敲、疑难三种方式引导学生。设问性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提出假设的、求知的问题, 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明确思考的方向。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不仅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 也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 打破单一追求语文知识教育的陈规, 有意识地在教学控制中巧妙运用各种策略, 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授予自学方法, 培养自学习惯, 使其勇于发现、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 语文教学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勃发出无限生机, 真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篇2
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果。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以疑激趣、以境引趣和以读生趣的方法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例举: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我强调学生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展开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以境引趣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
对《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火烧云》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在课堂上,对学生自学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二、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出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目的定位,实现了由”评“向”改“的转变。在传统批改中,由于时间、精力所限、即使责任心很强的老师也只能更多地止步于”评“指出学生的不足,评价其优点。”互动“批改,除了保持”评“的优势,更重要的是,由于重视同学、老师以及自身的多向修改直至推出佳作,”改“便成了最高也是最终的目的,归根结底训练并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三、培养自学的习惯
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我”的内心及邱少云的外表这两个重点片段的教学。在学习“我”的内心这一片段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敌人采用“火力警戒“后,我闻到什么?看见什么?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通过看图,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我”当时的内心的焦急、矛盾、难受、痛苦。从“我”的这一系列的内心活动中了解到邱少云的处境的危险。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回答,使邱少云的光辉形象在学生中深深扎下了根。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1、激趣入手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遇到某些问题时,可作适当提示引导后,鼓励学生自行解答,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讲第九册课文《蛇与庄稼》一课时,让学生对是否要保护蛇展开辩论。甲方观点是:要保护蛇,乙方观点是:不要保护蛇。在激烈的辩论中,甲方同学总结出的理由是:蛇能吃老鼠,帮助人类保护粮食和让庄稼获得好收成,所以要保护。乙方的理由是:蛇虽然能保护庄稼和粮食,但是它有毒,人类不小心也会受到它的伤害,为了保证人类的安全,不应保护它,人类可以保护和繁殖猫和猫头鹰来除“鼠害”。在这一辩论中,甲乙双方各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和评价蛇,各说有理。通过这一辩论,既培养了学生辩论是非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式教给了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
2、树立信心
从树立自学的信心入手培养学生能力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思想的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将师生关系由上下级转变为平等、合作关系,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学信心的一种极好办法。美国著名作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鼓励学生上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思想和知识交流。
所以,要彻底改变课堂上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听从的现象,并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例如,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词、句、段、篇的一些疑难或错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地动脑思考。对在课堂上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可能,人人都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这样既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信心,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另外,及时正确的反馈也可促使学生提高信心。 “人皆可以为尧舜”,教师的欣赏、夸奖、激励,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带来更多的投入,带来巨大的信心。所以,我们不要吝啬笔下的分数,不用分数卡学生,而应用分数作动力,激励学生。
3、全面渗透
自学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可以是预习新课,巩固、复习旧课,形式不一。语文课要使学生掌握这个基础工具,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大量语言实践才能达到。以前,由于缺乏经验,一向采取一问到底的提问教学法,自己还以为这就是有效的教学。其实呢,学生是要一读就懂,一看说明的问题,也来一问一答,实际上是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觉机会。后来,我发现这样做造成了学生随口应答、不认真思考、不仔细读书的不良习惯,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教训。
此后,在语文教学中,我学会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使学生从词语或问题本身提供另外知识的方法。我觉得,这也是提供学生一种语言实践同样重要的思考实践的机会。《鸟的天堂》第二段,同样内容,我从下列问题作对比:(1)作者逼近大榕树时看到大榕树是怎样的?(2)作者逼近逼近大榕树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观察大榕树的?显然,第一个问题太呆板,思考性差,学生只要照读课本即能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则需要进行一番分析,综合的思考功夫:先写作者总的印象(“真是一棵大榕树”),接着从枝干、根、树枝、绿叶这几个方面观察大榕树,中间还穿插“从远处看”的追述。这样不仅引导学生自己去理清作者的思路;同时也学到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4、方法指导
高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自学能力;方法培养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注重传授自学方法
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的灌输知识,更要注重引导和启发。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将其用于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才是真正学习能力的提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了,能力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再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以后,还是要依靠自学的能力来符合社会的要求。因此老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毕竟语文课堂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发挥性,老师在课堂上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和技巧,启发学生逐步领悟自学的方法和规律。对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比传授有限的课堂知识的实用性要大得多,自学能力的养成离不开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同样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
二、转变教学模式,布置课堂任务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老师将形成于自己脑海中的知识僵硬的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听老师进行课堂讲解的同时,会将老师讲授的内容固定化的记下来,并作为自己日后复习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多数老师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仅仅注重对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的讲授是有限的,老师应该将有限的知识转变为无限的能力,因此课堂上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布置课堂任务,比如课堂上抽取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中心思想;按照自己的标准给整篇文章划分结构;用自己的语言对摘要的句子进行解释,通过布置课堂作业的形式,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方法形成自己的答案。课堂上,学生的领悟能力非常重要,老师在布置完思考问题之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这时老师就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要直接讲授答案,而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进行点播,在同学们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的时候,再进行讲解和补充。此种教学模式冲破了学生的思想桎梏,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学生乐于思考的时候,很多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三、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引发好奇心,调动积极性,同时也是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高中语文课堂内容的丰富精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讲授方法、讲课方式。精彩的课堂不仅能消除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又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自学思维模式的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法是,老师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赋予课文该有的情感语调,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朗诵的时候要体会到诗人当时失落的情感,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老师不要局限于课本内容本身,可以对诗中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拓展,给学生讲述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如果还想丰富课堂内容,也可以拓展到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故事。这样枯燥的课堂转变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老师发挥了引导激励作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容易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就能点燃思想的火花,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主动学习是自学能力养成的铺路石,兴趣的形成是自学能力养成的催化剂。
四、布置课后阅读任务,培养自学习惯
阅读习惯的养成,对提升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阅读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任务,老师要善于运用阅读这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前文已经提到,自学是在没有人指导和教育的情况下培养的一种学习能力,既然是自学就要有自己主动学习的学习任务。高中的学生一般自制力还不是很强,还需要需要发挥老师的权威作用。老师在课上给学生布置课后阅读任务,并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写下阅读的心得体会;转换角色,阅读前让学生以老师的角度分析课文,讲解课文,形成自己的教案;找出文章中的生僻字,查找工具书,在课上将自己的生僻字拿来与同学们分享;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地方首先自己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然后再查找资料、工具书形成标准答案。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严格要求,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学生摒弃了顺手拈来的学习习惯,学会探究问题的答案,探究在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探究就有质疑,探究与质疑让学生冲破了思维定势,启发了大脑的灵动性,养成爱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五、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知识的传授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是当今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能力,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灵活性的特点,高中语文课堂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拥有了语文的自学能力,能够冲破当今教育模式对学生戴上的思想枷锁,拓展视野,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因此,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多做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香.略谈如何培养高中语文自学能力[J].百花园地,2011(11)
2 赵生录.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教学方法,2011(07)
3 袁明媚.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科教创新,2013(01)
高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篇4
一、非智力因素是教师关注的培养重点
有学者曾经提出: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非智力因素,正是语文自学能力形成的关键能力要素。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内容很多,兴趣、情感、意志等会促进认知能力的向前发展, , 而且也会深刻地影响到语文自学效果及长远的自学能力,它们是奠定能力的基础而非能力本身。 。 对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更应强调自学的重要性,因为这方面的培养是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所难以做好的。宋代哲学家朱熹认为: : 读书若想取得成就,同立志、精神、毅力等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 , 他说:“居敬持志”与“着紧用力” ”是读书的有效方法,其中“居敬” 意为精神专一,“持志”意为志向坚定,也就是要抓紧一切时间振作精神读书,避免读书过程中的疲沓与松散。朱熹甚至说:“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放缓。”将读书时的非智力因素应用看作如同救火、 治病那样急切与不可或缺。清朝的学者彭端淑说:“聪而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自败者也;昏而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为学一首示子侄》)其意同样强调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实际上要大于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凸现出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价值,同样也给自学能力培养开辟了崭新的境界,那就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其辅,情趣、意志的培养是其主;主强则辅自强, 主弱则辅亦弱。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一定要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置于主要位置,首先关注语文自学意识及自学兴趣的养成,并在此前提下做好意志与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使这些因素逐渐积淀成一种学习品格,为知识习得与能力增长提供扎实的基础与良好的辅弼功能。
二、自学自主性是课堂环境的实施关键
(一)自学环境提供是教师的任务
教师应当主动转换角色,给学生提供尽量宽松、愉悦的自主学习环境,以便让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加畅快表达。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即在教学时教师需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同时处理好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的关系。作为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基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取得与进步则不是单纯依靠自学所能完成的。要达到进步的目标, 教师需要积极转换角色,彻底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既要避免教师对学生的放任自流,也要避免重新落入传统教学模式的窠臼。为了达到这一折衷目标,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预习方法。
比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即可先给学生预留一段固定时间,让学生接受预习任务,任务内容总共可以有三项: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沁园春·长沙》一诗采取什么样的朗读节奏更加合适。2.学生独立完成本诗的背诵与默写要求。3.学生分组在网上寻找可以与本诗意境相匹配的优美画面。三个预习任务(也就是自学环境下的任务) 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学生任务作品,并和全体学生共同分析任务成果。在点评与分析时,教师可以再次强调 《沁园春·长沙》一诗中的重点与难点,并辅助以必要的巩固练习, 教学即可宣告完成。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依靠自学的形式了解了《沁园春·长沙》一诗的节奏特点,同时让具体的意境同诗歌作者的理想意境合而为一,增强了思考能力,也促进了创新思维的进步,教师也就顺利达到了自学环境提供的目标。
(二)自学兴趣增长是学生的目标
在所有的非智力因素中,自主性始终是学生自学能力增长与自学效果显现的关键诱因,而自主性中的兴趣增长意义则尤显突出。应当说兴趣对学生的自学效率会产生相对直接的影响:学生兴趣越浓厚,自学就越能取得更高成效。所以教师需要重视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并把兴趣养成置于总的课堂教学目标之内。
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 《荷塘月色》时,有很多教师觉得为难,虽然这篇文章的文字浅近, 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纯描写的文字过多,学生不容易找到兴趣点,历来学习效果都不太好。教师要独辟蹊径,寻找到更好的切入点。比如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主题实际上数十年来都是存在争议的,有些学者认为该文主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点,而另有些学者则认为该文纯是写景状物,与政治毫无关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之前可以把不同学者的观点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认知。比较主要针对两个观点,观点一强调了《荷塘月色》与革命性间的关系,认为文章表现出了作者身处革命低潮时,内心充满了冲突和矛盾,因而对现实的不满溢于言表。观点二强调了《荷塘月色》对心理的描述,认为文章表现出了作者的孤独情结及对自由的无限追求态度。两种观点分歧较大,但是均言之成理。教师把这两种观点提供给学生以后,接下来便是学生的自学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荷塘月色》一文的主题进行思考,并写出以之为中心的读后感。无论学生倾向于哪种观点,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则仅负责对读后感的层次进行梳理,带动学生向文章更深层次前行。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非智力因素进一步彰显出来。
三、课内到课外是自主学习的良好出路
学生自学的最佳境界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彰显,而更广阔的出路则是让自学从课内走向课外。 若想达到自学从课内走向课外的目标,应当经过三个层次的训练。
(一)从无知无能到有知有能
首先应当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自学能力是学生用以实现高效自学的良好工具,也是用来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应用语文知识的技能。而语文自学能力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我努力的共同创建下逐步形成。学生实现从无知无能到有知有能,也就是要逐步掌握下述能力:自主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主动思考题目内涵的能力、按照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创作思路的能力、理解文章重点词句的能力、模仿与借鉴教材文本的能力等。其中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皆需要教师加以悉心指导,才能让学生从受教师、教材、课堂约束慢慢走向学习的自主、自由、自在。
(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质疑
学生在接受自学能力培养时,基本上是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自学技能, 有时会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生冲突。若想使冲突变得越来越少, 则学生必须学会主动质疑,在质疑中取得自学能力的真正突破, 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疑的机会。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即可提出问题: 林黛玉进入贾府时步步小心、时时在意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难度并不大,学生联系前后文即可以得到解决,可是正因为有了这个问题,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会想到林黛玉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的发生是出于什么心理, 从而有利于自主阅读的顺利完成。此时教师应当对每一名学生的每一次质疑均表示出足够的尊重,相信他们既能主动提出质疑, 也都主动解决质疑,树立起学生的自学信心,从而让学生的自学走向更宽阔之路。
(三)从局促一隅到广阔天地
无论是智力还是非智力因素,如果局限在某个狭小的范围之内,是难以发挥其巨大潜力的。 课堂之外天地更宽,而教材所举也仅仅是个例子,师法天地万物, 吸取八方六合才是古今做大学问者的共性。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的自学创造广泛吸取与融会贯通的环境,让学生的自学不再仅仅局促在课堂与教材一隅。首先教师需按照课堂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给学生推荐与教材有关的读物,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为学生提供 《红楼梦》中的其他精彩片段;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带领学生接触毛泽东当时所处的中国历史环境等。让学生自主阅读课外读物有一定的目标性与方向性。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把课内所接触到的自学方法主动应用到课外,让课外和课外达到无缝对接。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5
增城市清燕小学赖伟雄
【摘要】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识字和阅读等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某种活动和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学生只有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兴趣,才不会把它当成负担,反而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自觉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能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从而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形成。
以疑激趣。“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学生注意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什么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为什么而刻苦学习的目标?少年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抓住主要问题来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较好,很快便弄清课文的本意。
以境引趣。小学语文所选的文章,很多是写人或写景为主。在讲授写景的文章时,我注意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珍珠泉》、《桂 1
林山水》等的教学中,我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听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
以读生趣。朗读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因此,利用语言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在教《检阅》一文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取“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和“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摸索,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强化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此,我注意提出预习的要求,讲清预习好处的道理,教会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预习:第一层是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物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等,为理解课文作铺垫。第二层是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第三层是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如:我在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前,学生按照预习方法,各自进行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本文是一个小故事,主要是以村庄的前后变化的对比来展开故事的;本文是按时间的顺序写;写作特点: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叙述故事;语言简洁,寓意深刻等。
自我探索,打好了定向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有疑问,什么地方还不会,都心中有数。听课时,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理解的问题上,特别是不懂的地方,学生更专心听讲。这样,教师讲课更注意定向,更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我上题为《生命生命》的公开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懂得听心跳感受生命的存在;对怎样的生活态度或方式就是在“白白糟蹋它”有疑问;对怎样珍惜生命不会理解,师生都心中有数。我上课时,重点讲的内容就有:①珍惜时间;②造福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③坚强乐观,不自暴自弃;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惜生命,善待自己,才能珍惜生命。学生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专心听课,学习效果自然提高。
三、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自学之路的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
如在《画杨桃》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自学的路子进行自学。首次读文,学生都很自觉地边读边画出生字、词,然后用字、词典排查生字。大部分同学会认“嘱、审、肃、响、悦、诲”6个生字;会写“叮、嘱、排、靠、幅、审、肃、响、悦、熟、悉、诲”12个字;会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响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二次读文,学生能边读边思考,划出文章的层、段,并有不少学生懂得段落大意:第一自然段:讲父亲教“我”画画: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第二至十八自然段: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第十九自然段:讲老师和父亲的话,使“我”一生受用。梳理完文章后,再一次读课文,最后归纳出:课文主要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都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使我们懂得了在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生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运用所学方法,去自学不同类型的短文,读懂短文。不断探究,使自学能力逐步提高。
实践证明,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只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习兴趣、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养成预习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开展了自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了:“主动学、动脑思、学踏实、学方法、勤实践、好又精”的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高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自学能力
我国从古代就非常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中所讲的“善学”、“不善学”,就是说学生有没有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是否具备科学有效的自学能力。素质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要求绝不只是要学到了什么,而是强调要学会怎么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如是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些都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设法把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他们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立足于习惯的培养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学中要不断渗透。让学生自学一篇课文或教师在教授一个单元时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引导学生掌握自学的“钥匙”。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感知教材。在现行高中教材中,每个板块是由思想主题为单元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文体分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记叙类文章侧重叙述描写,间或抒情议论主要分为写景类记叙文、写人记事记叙文、抒情记叙文。说明类文章侧重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功用、成因、用途等。议论文类侧重阐明主张,发表意见,讲道理,摆事实,以理服人。通过文体比较教学,使学生既感受到不同类文章的不同特点,能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加深认识,并把从阅读中习得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写作中。学生通过对教材不同文体的感知,既了解了不同文体的特征,也打通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
其次是教给学生自主阅读。教学学生阅读时,应采用多遍阅读法,即由“开头――展开――结尾”逐层理解阅读,弄清段落层次、文章主旨、作者新的思想、疑难问题。第一遍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大致理清文章思路。第二遍重点揣摩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第三遍抓住疑难问题进行质疑。
例如:以《一日的春光》为例,第一遍阅读,大致学生可以理清文章层次。第一部分写想见春光却不得。第二部分写尽情地享受了一日春光。第二遍阅读,抓住“吞咽”“我不信了春光”等词句,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和喜爱。第三遍阅读,学生就会提出疑问,既然题目是“一日春光”,为什么文章前半部分用了那么多篇幅写我不信了春天?这样,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会了怎样层层深入地去阅读理解文章。
在多遍阅读法中,学会质疑是其中最关键的。自学是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必须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有效的自学总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
例如《老王》中,作者文末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是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幸运在何处”?“不幸又指什么”?“‘愧怍在文中指什么”?然后指导学生针对这些语句反复研读,“愧怍”就如一把钥匙,它给我们提供了全文的有效启迪,以此找准切入点,迅速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些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提供参与机会,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参与学习的情境,还要给学生提供广泛参与的机会,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多读课文,使整个阅读过程成为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过程。阅读能把学生带入文本创设的情境中,阅读能让学生更加贴近文本,阅读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细微处的区别和魅力。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应该重视阅读。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更要注重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语法现象的印象,充分感受文言文中骈文的音韵美和结构美,更多感受古代散文中作者的情感和文气。在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中,更可以放手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既能深入文本,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2)创设学习小组,提供解决疑难的机会,使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真知。在每一篇文章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互相讨论研读,提出一些问题,先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在班内讨论,养成质疑思考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在执教《我心归去》时,学生可以自由组合,组合成几个学习小组,大家把问题集中起来,先在组内分析讨论解决,并附上答案,解决不了的再提交到班级,在教师指导下,大家一起解决。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点评问题和答案,并进行质疑和补充。
(3)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比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有一些自读篇目可以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在学生的备课中和同学们在课堂中的配合中,学生们集体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当然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要做好指导。除此之外,还可定期开展语文知识小竞赛,从选题到组织都由同学们操作,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练习卷的出卷,一人一题,练习卷出好后,大家一起点评,既复习了知识要点,又锻炼了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的能力。
三、注重精讲精练和点拨引导,立足于自学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不能完全放手,而是要通过示范起到引导的作用。要重点点拨、举一反三,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要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大纲和课文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讲解,每个板块要井然有序,重点分明。每篇文章只要精讲一两个重点问题,把基本规律讲清楚,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规律,比如写景散文中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手法,教给学生后,学生在学习中再遇到类似问题,就能自己去迁移运用,转化为自学能力。
教师的精讲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教学示范――教师的示范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作些示范,给予学生具体指导和点拨。不管是朗读还是文本分析解读,都要给学生示范,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
(2)设疑点拨――教师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或收集学生的自学基础上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以自求理解,自释疑难。
(3)分组讨论――对于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分组讨论,群策群力,教师适当加以提示,点到为止。如:教师列出课文结构框架或文章的线索,让学生讨论主题;教师点拨解答问题的方向,让学生讨论答案。
(4)难点精讲――对于经过讨论后学生依然不懂的重点、难点,要进行精讲,要不厌其烦、深入浅出,扫清学生的自学障碍。
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旦养成,他们的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入手,切实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成为能够独立行走的人。总之,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教师长期艰苦、细致耐心的指导。教师应该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始终围绕提高学生自学效率的目标来组织和改进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庆南.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M].课程教材教法,2009(02).
谈高中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7
一、要改变观念
在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三年级,通过大量的练习,成绩可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初中知识相对比较浅显,易于掌握,通过反复练习,提高了熟练程度,即可提高成绩。即使是这样,学生对有些问题也有理解得不够深刻甚至是不理解的。例如在初中时,问|a|=2时,a等于什么,在中考中错的人极少,然而进入高中后,如果老师问:|a|=2,且a<0,那么a等于什么,即使是重点学校的学生,也会有一些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a=2。这个例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高中课程的理论性、抽象性强,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以探究的理念对待每一个问题。
二、要认真听课
第一,要在自学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课,在急于想找到问题答案的欲望的驱使下,听课效率一定会很高。
第二,即使你感到上课之前这节课的内容都会了也要认真听,听老师是怎样对这些问题进行描述的、讲解的,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的。因为老师简洁精准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严密的推理正是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样下来你一定会感到这节课确实受益匪浅。
第三,听课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其他同学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手势、表情和演示实验的动作,生动而深刻地接受老师所要表达的重点。心到:就是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问题的。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手到:就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划出课文的重点,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若能做到上述“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巧记笔记
课堂做笔记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一点不记呆听傻看,这样的后果是要么走神,要么睡觉,二是将老师讲的例题一字不漏地抄下来,而忽略了老师精辟的分析。笔记是要记的,但记什么?我认为:(1)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2)记典型的例题和重要的解题方法;(3)记当时没理解的问题。总之要把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进行简单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四、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
听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和总结。复习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而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老师讲的内容,分析解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们补充起来,这就使得当天上课的内容巩固下来,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还改进了听课方法,提高了听课效率。
五、正确对待例题
听老师讲例题或自己看例题时,先不要看分析和解答,看懂题意后先自己做,如果实在不会再看分析。看完分析后就自己做一做,做不出,可看一下解答分析,看懂了再自己做,做完了再对照。如果会做,做完了也要看解答分析,对比一下解题思路与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学到这个例子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切忌不可看完题目就看解答,有时好像看明白了,其实不然,不自己动手做一遍是弄不清楚其中奥妙的。
六、抛弃依赖思想,增强责任感
可能大家从小就养成了事事依赖父母,上学依靠老师的习惯。在初中时只要有不会的问题就去问老师,学生也许至今不能忘记老师那耐心细致的认真讲解,而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感到敬佩。可这也种下了不善于独立思考的种子,养成了“学不好就怨老师教得不好”的观点。学生不可能永远在别人的呵护下生活、做事,不要一遇到问题就去问别人,要自己思考,会发现大部分问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解决的。如果真想不出了再去问教师,要树立“学习不好是自己的责任”的意识。
七、关于制订计划
计划一定要有,要有长计划,还要有短安排。当你从一生、十年、五年的角度来观察眼前的一天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增强紧迫感,即使个别得过且过的同学,也会变得严肃认真起来,也会更珍惜时间,更注意改变犹豫、拖拉的不良习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那么怎样制订计划呢?(1)要结合自己的实际;(2)要有具体目标;(3)要注意任务的轻重缓急。抓落实要记账,学习就像一本帐,什么时候做得好要记下来,什么时候错了也要记下来。把生活中锻炼、学习的正确、错误都记录在帐本上,在周末和假期里同样不能间断。把帐一天天积累起来,这就是所走过的人生之路。如果一直坚持这样做,就一定会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学生。
高中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初探 篇8
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阅读能力提高了, 也会促进其他能力的发展。中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 主要来自于课本。因此,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阅读课本时, 概念的学习是首要问题, 而且也往往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 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做到“粗、细”结合。“粗”就是按课文内容顺利阅读, 对主要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用记号标出来, 不懂的地方要记下来。“细”就是把课文中各个问题弄明白, 难看懂的要反复看, 多思考。尤其是新的概念、公式等要仔细看仔细想, 并与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可以要求学生在这个环节做到阅读概念要理解, 会判断, 能叙述和举例;阅读法则或定理要分清条件和结论, 掌握推理、证明过程;阅读例题要审明题意, 注意解题格式和运算步骤。阅读完课文后, 掌握课文的知识要点。
例如, 教学“三角函数”时, 首先让学生粗读, 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细读, 最后精读, 前后融会贯通, 将各个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这样, 相关的知识学生就会熟稔在心, 再面对解三角形、平面向量、不等式及三角函数的性质、图象及其变换等, 就会应对从容。
二、指导学生自学例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学得好坏, 通常是通过解题来体现的。数学习题类型很多, 而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不可能对所有的习题面面俱到, 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自学例题和解题的能力。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先阅读例题。对于课本上没有的习题类型,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讲解。通过精讲多练, 并鼓励学生尝试总结归纳, 教师再纠正补充。然后配以一定的习题让学生独立练习, 以巩固学习效果。通过例题的自学训练,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具备了自学习题的能力和看参考书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总之, 让学生自学例题, 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总结可以使学生对某一阶段所学的知识有个全面回顾了解, 也可以弥补平时学习中的漏洞,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可见, 总结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 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如, 学习完“集合的概念”后, 学生总结出, 集合的运算方法:解决集合的混合运算时, 一般先运算括号内的部分;集合是用列举法表示的数集时, 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进行运算;当集合是用不等式形式表示时, 可以用数轴求解。笔者在课堂上表扬了学生, 并且顺势诱导, 让学生在学习和做作业的过程中, 善于思考, 勤于总结。
总之,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持之以恒地训练。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时, 教师一定要注意梯度, 自学内容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同时要注意抛出适当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经过多次训练, 学生的自学能力肯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乐学, 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提高自学的效率, 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 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如介绍一些现代科技的现状, 对世界的影响以及未来如何?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自学起来会更加积极主动, 对自学能力的培养作用更大。另外, 应让学生充分理解自学意义, 这一点对于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遇到问题没有老师怎么办?不还得靠自己吗?如果学生明白了自学的意义, 那么学生自学起来会更为积极主动。
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条件
给学生留有充裕的自学时间, 有精力去自学。应把更多的自学时间放在课上, 让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给学生充分的自学辅助资料, 如词典、网络等教学工具, 让学生借助资料自学。
三、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1.要让学生循序渐进。
开始自学时起点要低, 如从课文的题目、作者、出处三方面自学, 进而养成习惯。让学生体会自学相当容易, 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 能读准字音, 识记字形, 准确理解词语含义。节奏要慢, 既然学了, 就得学会。切记为了赶进度, 而走形式。
2.要目标单一, 强化训练。
避免大而全, 蜻蜓点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是自学内容越小越好, 目标越单一越好, 理解的越透彻越好。例如, 自学时, 如何确立体裁, 如何根据体裁确立自学内容, 如何理解中心, 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作用。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使之形成一种能力, 进而养成一种习惯。需要着重指出的是, 对于一个自学内容, 教师应有意识地反复训练, 让学生反复体味, 在体味中感受自学的乐趣。例如, 提示性词语如“首先”“其次”“第三”“第四”“中心句”和“过渡句”;“过渡句”和“总结句”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反复训练, 让学生感到自学有规律可循。
3.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养成随时查阅资料的习惯。
对于多音字要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并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意义。如“深”字《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9个意象: (1) adj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2) n深度。 (3) adj深奥; (4) adj深刻深入; (5) adj (感情) 厚, (关系) 密切; (6) adj (颜色) 浓; (7) adj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8) adv很;十分; (9) n姓。这九个义项如果老师讲课, 由于时间的限制可能只讲一两个, 如果学生自学, 就会出于好奇把这九个义项都记下来。如果像这样坚持学下去。学生理解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对于一些名词, 如果常查工具书, 会对名词有很深刻的理解。如“纳米”“胶原蛋白”“高端”“海星”等名词, 一查就会豁然开朗, 不仅理解了这个词, 而且会对这个词相关的知识产生兴趣。因此, 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有规律可循。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其必要性, 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浅论高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创造和完善外围环境,指导学生主动自学
1.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 我在教学中一贯重视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的关系,让教学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在课堂上,坚持与学生互动,力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外注意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了,才能让学生兴奋和愉悦,才能让学生“听我的”,自觉主动地独立完成学习活动。
“激励是最宝贵而又最廉价的奖赏”。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表扬学生。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起初阶段多少会有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我坚持多说鼓励性的话,用欣赏的眼光,鼓励他们努力的行为、过程和结果。学生有时会“偷懒”甚至会退缩,我虽然严格要求,不轻易让步,但从不责骂。这样,不到一个学期的“磨合”,大部分学生不再认为我是“放任自流”,而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接受“独立自主的学习”,开始积极自学。
2.精心设计学习的过程
高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当重要。我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依据“学是教为主导下的主体,教是学为主体上的主导“的原则,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则放;该紧则紧,该松则松。
(1)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 ,不讲或者少讲。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 我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让他们自己运用知识的迁移,完成认知的冲突”,顺利掌握新知。
(2)全新的知识 ,努力寻找“最近发展区”,只讲解和点拨关键外,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学。
(3)积极建构适于学生自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 ,我运用“尝试—建构”模式: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我尝试,知识运用—小组反馈, 建构知识、其他学科知识及已有数学知识,通过自身体检,在阅读、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数学能力,形成数学品质。
二、激发和强化内在因素,引导学生积极自学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发挥个人潜力的催化剂”。一个学生只有喜欢数学,才有可能主动学数学,才谈得上自学能力的培养。
(1)以情感人 ,唤起兴趣。在高中阶段 ,很多学生感觉数学抽象、枯燥、乏味。即使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数学的内容及编排也不及其他学科形象和生动。为了让课堂变得更生动,在教学中注入强烈的情感:语言表达富于激情,想象力求丰富,多与实际生活联系,以教的激情,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挖掘数学美 ,激发兴趣。在教学中 ,我积极挖掘数学美,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例如教学“对称性”,我引导学生挖掘:人体的协调美、对称美、曲线美,让学生兴趣盎然。
2.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践中,注意有计、有目的、有层次地指导学生应该怎样预习、听课、复习和作业,应该怎样思考、交流和发言,并在教学过程中设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虽然“扎实”,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却很少主动地学。为此,我采用多种方式引导他们,让他们不断明白:自己做了什么?还有什么是自己的事? 还要做什么? 等等。这样坚持不懈地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延续兴趣,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
三、渗透和指导自学方法,辅导学生有效自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掌握可操作的方法相当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渗透和指导方法,让学生的自学更有序,有效。
1.指 导制订计划 ,合理安排自学
自学效率与学生的计划决策能力密切相关。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自学,不但可以克服忙乱的现象,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养成有条不紊的学习、生活习惯。
指导学生制订计划,我首先要求他们从实际出发。自身基础差的学生,自学的重点放在补习基础上;基础好的学生,自学的重点则放在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其次,我还指导学生尽量把计划制订得具体些,有可操作性,不要贪高求快。
2.指导学生处理好自学与课堂学习的关系
指导学生自学并不是让学生脱离教材、脱离课堂、脱离教师的教学。相反,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应是一种更紧密的、更高层次的结合。所以在指导过程中,要求自学不与课堂教学相冲突,而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3.指导学生多做笔记 ,勤 做联系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熟能生巧”。勤做笔记,是对自学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二勤做习题则是巩固自学内容,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4.引导学生勤思考 、会 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勤动脑 ,勤思考 ,寻根究底,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生才有可能在自学中找到数学学习的“根”。
培养高中生数学 自学 能力 篇11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发挥个人潜力的催化剂”这句话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因为学生只有在喜欢数学的前提下,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钻研数学。
1.以情感人
很多高中生觉得数学知识过于抽象、枯燥,即使在新课程改革以后,数学课也不如其他学科那么形象、生动,所以数学教师需要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融入情感,带入课堂教学中。丰富的想象力配上激情的语言表达,再结合实际生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挖掘数学的美感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挖掘数学之美,让学生徜徉在数学美的海洋里。如在教学“对称性”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人体的协调美、对称美、曲线美等,挖掘数学的美感,让学生兴致盎然。
二、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秉承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这一观点。在课堂上,笔者坚持与学生进行互动;在课外,笔者尽量多和学生交流感情,力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数学。
另外,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激励是笔者常用的教学方式。在自学的初级阶段,学生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要多说鼓励的话,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努力的过程、行为和结果。尽管有些学生有时会偷懒甚至退缩,但教师千万不能责骂他们,而是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一定能养成自学良好习惯的信心。
三、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会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但很少有学生主动学习,包括主动预习、听课和复习,独立思考、交流等。为此,笔者经常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还需要做什么,还能怎么做,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教师要积极构建适用于学生自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尝试——构建”模式创设情境,导入知识点,让学生自我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反思交流,掌握知识内容。笔者常用以下设计方式:首先,对于与旧知识紧密相连的新知识,笔者通常不讲或少讲,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进行扩展,从而掌握新知识;其次,对于全新的知识,笔者会帮学生寻找和它最接近的知识点,引出新知识点,再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点拨关键处,引导学生自学。
五、辅导学生有效自学
自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引导学生掌握可操作的自学方法尤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地指导能让学生的自学之路更顺畅。
1.制订计划,合理安排自学
自学效率的高低是学生计划决策能力强弱的体现,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自学,不但可以让学生有条不紊地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计划因人而异。如对于成绩好、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把自学重点放在拓宽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把自学重点放在知识点的查漏补缺上。另外,在制订自学计划时,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尽量把计划做具体,不可好高骛远。
2.指导学生处理好课内与课外自学的关系
自学并非是让学生脱离教材、课堂、教师,而是让学生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因此,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处理好课内学习与课外自学的关系。
3.多做笔记,勤做练习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虽然数学学习更多的是理解性知识,但多做笔记,对记忆和理解数学知识也有很大帮助。另外,勤做练习能有效巩固知识点,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引导学生思考
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动脑、勤思考,是最好的数学自学方法。
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抓预习, 引发学习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 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抓预习, 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学生从被动的吸收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探索知识, 并有助于培养自学习惯。指导学生预习, 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
1.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而且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 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开拓自己思维的主要手段。学生明确了这一点, 才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把“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
2.要有严格要求。预习如果没有严格要求, 学生就会无的放矢, 到处翻翻看看, 达不到预习目的。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 一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 把握阅读要求;二是自读课文, 画出生字难词, 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三是根据课后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 把无法理解的问题做出记号, 以便在教师讲课时用心听讲, 求得透彻的认识。
3.把预习安排在课内, 并给予足够的时间。目前, 中学生的数理化等科的作业较多, 加上第二课堂的开辟, 要求他们在课外挤时间预习是不可能的。因此, 我常把预习放在课堂内进行, 并当作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这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个别的预习辅导。对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引导他们向更深更宽的问题开掘, 解决“吃不饱”的问题, 对自学能力低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启发, 解决“吃不了”的问题。同时, 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哪些问题已经理解了, 哪些问题弄不懂。这样教师在讲课时就能把握分寸, 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例如我在教读《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用一个课时的时间预习, 要求他们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并根据课文后面的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在学生基本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我只用了一个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效果比教师分析串讲好得多。
二.解难点, 增强学习趣味性
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要从教师的讲课中去培养。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在讲课过程中质疑解疑, 对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方法进行点拨诱导,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质疑, 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问题, 学生也根据预习提出疑问。解疑, 就是师生共同讨论, 即教师提出恰当的“参照”,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有关句段, 进行思考, 开展讨论, 找出答案。学生答不完整或答不了的, 教师再作启发或补充完整。通过这样的质疑解疑, 学生就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我在教读《春》这篇课文的第三段时, 提出了作者是怎样写“春草图”的这个问题, 然后让学生朗读这一段后再思考找出答案。一些学生说是写小草的情态, 一些学生说是写草地上儿童的嬉戏……, 虽然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作出了回答, 但不正确, 经过老师的启发, 学生终于找出了准确的答案。由此, 学生触类旁通, 读其他四幅图就顺畅多了。
三.多练习, 掌握知识的规律性
自学能力的培养, 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飞跃。要实现这一飞跃, 必须让学生在“练”字上多下功夫。只有通过练习, 才能使学生巩固知识, 深化理解, 发展能力。怎样抓好这一关呢?
练习要从严要求。练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是一项艰苦的劳动, 学生往往会因这而产生畏难情绪。因此, 教师在布置各种练习时, 一定要严格要求, 属于动脑的, 一定要学生老老实实的思考;该动口的, 一定要学生认认真真地读、清清楚楚地说;应动手的, 一定要学生仔仔细细地做。课堂的练习, 要按质按量完成;课外作业, 要独立思考, 不能抄袭, 错误的要改正重做。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另外练习要有重点, 注意练习后的讲评。
四.勤阅读, 拓展知识的广泛性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对丰富学生的知识,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山报海, 读什么, 怎么读, 这就必须给学生指明正确的路子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我是这样做的。
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中学生识别香花毒草的能力低, 好奇心强, 他们为了“过把瘾”, 往往在课外阅读中沉迷于“武侠小说”或“言情小说”。因此对学生必须进行思想教育, 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不是“猎奇”或“过瘾”, 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为了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就必须在配套的课外读本的同时, 选择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较强的, 与课内学习联系较紧的书刊来读。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 课外时间不多。因此, 有必要教给学生根据不同的书刊特点采用相应的读法, 以达到花较少的时间读较多书的目的。阅读的方法很多, 一般来说, 配套的课外读本以及一些主题深刻、构思巧妙、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的文章要“精读”。而对于课内学习关系不大的读物则采用“略读”, 了解个大概就行了。
【高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自学能力培养06-18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07-06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12-15
语文文言文自学能力培养秘笈06-21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06-30
高中语文语感培养论文09-15
高中生语文素养培养01-01
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培养途径论文11-19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教学方法 谈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08-30
发挥质疑,提升高中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