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创新能力培养

2024-10-22

高中作文创新能力培养(共12篇)

高中作文创新能力培养 篇1

在实习期间, 我的第一堂课就是作文讲评课。管中窥豹, 从这次普通的作文课我发现现在中学生存在的一个问题, 就是写作严重缺乏创新。比如议论文, 论证论据的事例, 写“身残志坚”不是“海伦·凯勒”就是“史蒂芬·霍金”, 写“坚持不懈、坚忍不拔”不是“司马迁”就是“爱迪生”。这些材料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就很过时了, 可是如今我的学生还在用, 而且是大片大片的用, 全班五十名同学, 大部分都运用了这几个材料。当然, 并不是说这些不能写, 而是太多人写, 写滥了, 就像炒过无数遍的“冷饭”, 实在让人没胃口。更严重的是, 一些同学以此为“套路”, 无论写什么作文, 都写有限的几个陈旧的材料。这样的作文, 无论是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语文成绩, 都有很不好的影响。

由此我想起了曾经有一年某省的高考作文试卷被媒体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据抽样调查, 当年竟然有40%的作文都出现了“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这样的例子。这种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震惊、热议和批评。其实, 学生作文说假话从小学开始就已经有了, 上述例子, 不过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就是缺乏创新。

新颖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需要,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 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 如何能使学生的作文新颖, 让人眼前一亮呢?

一立意要新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

在实习期间, 我批的作文是材料作文, 内容如下: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

面对不一定最难过

热闹不一定快乐

孤单不一定寂寞

得到不一定能长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

你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

但你却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

要求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题目题材自拟。这个材料可写的立意很多, 大部分学生写的都是“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找个理由让自己……”等非常浅显的立意。稍微好一点的立意也就是“乐观面对生活”, 而像“辩证思维看问题”这样比较新颖又深刻的立意只有一个人写。学生喜欢写一看材料便知的浅显立意,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懒得思考。立意, 就是能把自己思考的真知灼见表达出来, 把自己在某些方面独到的发现传达给读者。新颖的立意要在深刻感受生活的基础上思考、提炼而成。多角度地去思考、感悟, 才能产生创新的观念、见解。在作文教学时, 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逆向思维, 如“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要赛马, 而不是相马”等便是。我批到一个同学的作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方面, 他没有正面写要乐观面对生活, 而是从反面入手, 运用“周瑜心胸狭隘被气死”的例子, 从反面论证了要乐观的面对生活。这样的作文, 在众多立意、选材都雷同的作文中, 使人眼前一亮。

二选材要新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太多, 书籍、课堂、网络、电视等, 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所以要培养学生心思敏锐, 善于捕捉全新的“写点”, 在材料的取舍上要考虑如何新颖, 扣住时代的节拍, 有鲜明的个性。比如写“身残志坚”, 完全可以不用“海伦·凯勒”“史蒂芬·霍金”, 可以改用“篮球女孩——钱红艳”“邰丽华”等。写“坚持不懈、坚忍不拔”可以用“苏武”代替“司马迁”“爱迪生”。就算是老生常谈的材料, 也可以变换角度去重新感知。在写自己的家庭、校园生活时, 可以写的很多, 比如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同学之间“小心眼”造成的隔阂, 为了考试成绩使用的不良手段, 青春期的躁动与苦恼, 与家长的思想差异产生的矛盾……有人觉得这些材料“色彩”较暗淡, 不能写出“高大全”来,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贵真实, 以情感人, 只要把握切入的角度, 取舍得当, 表达得体, 自然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能打动人心。

学生之所以总是写那几个陈词滥调、让人索然无味的事例, 也是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的, 最容易想到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脑袋里有东西, 才能写出来。对于课内知识, 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分析哪些段落可以运用于哪些话题中, 比如学习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就可以用在“环境和生存”中等, 再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可以写“母爱”, 也可以写作者后来的“坚强”。鼓励学生多读书,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提高他们的阅读数量与水平,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对于学生写作文也是十分有益的。

三语言要新

在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时候, 除了重视多角度创新思考, 还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把一篇文章比喻成一个人的话, 立意就是的心脏, 内容是的骨骼, 语言就是外表。一个人出众的外表可以吸引其他人, 同样, 文章的内容也可以借助语言来打动人心, 没有好的语言就算不上好的文章。很多学生都抱着随便写几段不出格的就能得个“大众分”的心态, 得个“大众分”也成了很多学生的目标, 于是我们学生的作文就出现了大片的空话、“大路话”。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张, 古今中外许多作家也有精心推敲语言的佳话, 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创造新追求, 也推动了语言的发展。虽然不可能要求高中生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古人或者是作家的水平。但是也要培养学生锤炼语言、力求语言生动新鲜的能力。此外, 学生作文需要鼓励和帮助, 特别是老师适当地鼓励, 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爱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应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体验, 这种成功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比如可以把学生的好作文选送到校园广播站广播, 或者选取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作文登载在校报上, 激励学生并且作为榜样鼓舞更多的学生。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得到了力量, 同学之间也会形成良性竞争,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的作文能力高低不同, 同一事物, 他们的认识也不一样, 因此, 表达的方式和技巧也有差异。我们要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 在教学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学生框死, 要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作文思路和表达方式, 一旦发现学生习作有新意就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对于那些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 尤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作文批改和讲评要以鼓励为主, 尤其是评语, 学生是很在意老师给的评语的。我在实习期间, 批作文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同学, 因为跑题的作文很多, 我就没有一一写评语, 结果有个同学就来找我, 希望我给评语, 这时我才意识到, 评语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作文出新是很不容易的, 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善于思考领悟, 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 对名篇佳作要含英咀华、揣摩品味。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 因人施教。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出发, 从点滴细微之处入手, 把工夫用在实处, 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摘要:文章针对高中生作文说假话成风和作文举例雷同陈旧缺乏新意的现状, 从立意、选材、语言和鼓励方式等方面, 浅谈对高中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作文,创新,能力,选材,立意

参考文献

[1]赵志伟.高中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毛荣富.作文散步[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2007

[3]〔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杜殿坤译)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

[4]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8

高中作文创新能力培养 篇2

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语文作为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学生人际交流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囊括了大量的中华文化。尤其是新课改之后是高中语文教材,大都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因而为了深入贯彻新课改理念,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在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概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历来都是重要的大事,尤其在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改革,新课改教育理念已经注入深入人心,在注重知识文化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的学习思维,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采取不同的角度和思维去思考和解决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就十分显著、突出。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探讨

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下,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加强教学观念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和教材,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各项知识逐一灌输给学生,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给予及时回答。而这一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主要是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的知识仅来源于教材,在练习过程中往往都只有唯一的一个标准答案,且在习题练习过程中采取分类练习,而这种教学模式所秉承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导致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散。针对这一问题,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传播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学生传授更多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扩散,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思考空间,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打破和创新教学观念。例如笔者在进行《勾践灭吴》一文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在人物的`议论和对话下突出的矛盾冲突下掌握人物性格的刻画手法外,还要求学生对文中古汉语的现象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古汉语常识,并在教学之前对《国语》进行简单的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勾践要选择卧薪尝胆呢?如果不选择又会出现哪些结果呢?提出如此等思维发散性的问题,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2.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以生为本的原则,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过程中,虽然一些教师能大胆地进行创新,但在创新过程中,一些教师缺乏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难以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进行,往往难以从根本上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往往创新的表面性较强,教学形式往往都是浅层次的进行,使得教学工作的开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必须在注重教学观念创新的同时注重教材的钻研和学生创新思维和品格的培养,方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培养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能力外,还应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注入强劲的动力。例如在开展情景教学时,教学应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启发,在接受课文传递信息的同时在脑海中浮现相应的画面,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以最为代表性的《荷塘月色》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感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同时在脑海中浮现美丽的荷塘月色,引导学生领悟朱自清喜获超脱的喜悦之情,在无形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是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其找出与自己不合的认知之处,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思考能力,解放学生的思想。二是着力改变学生现有的思维定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私立的研究,并适当地插入相应的与学生思维方式不符的问题模式,突破学生的禁锢,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此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进行学习,达到强化意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开展综合性学习,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性学习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文章的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学校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或者各科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进行综合性探究学习。但需要注意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绝不是各种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学生综合利用一系列的知识来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困惑,通过语言的活动与实践拓宽视野,发放思维。

三、结语

浅谈高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21世纪将需要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新文化培养是创造力塑造的基础。这种创新意识是正常人经过课堂文化熏陶可以培养出来的,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指导观察训练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在课堂上对学生应注意: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再次,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作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二、引导想象训练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想象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要有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学生可以想象: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三、启发构造思维

构造法是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经过认真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培养构造出解题的数学模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例:解不等式||x-5|-|x+3||<6

分析:对于这类题目的一般解法是分区间求解,这是比较繁杂的。观察本题条件可构造双曲线,使求解更简捷。

解:设F1(-3,0),F2(5,0),则|F1F2|=8,F1F2的中点为O`(1,0),又设点P(x,0),当x的值满足不等式条件时,P点在双曲线的内部

∴1-3

解题过程中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在意识而不让学生的思维注意到某一点上,把自己的解题思路搁浅了。

四、鼓励联系意识

数学是个系统,联系必不可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会在已有的旧有知识与新学的内容之间建立内部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多鼓励引导学生加强联系思维培养。如在学习三角函数之后,可以联系到与所学的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平面向量、解斜三角形、两条直线夹角、不等式的证明等,恰当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若x2+y2=1,求证:|x2+2xy-y2|≤■

因為sin2α+cos2α=1,从已知条件x2+y2=1知,若设x=cosα,y=sinα,从而上式子变为三角函数关系,这就是联系思想。

证明:∵x2+y2=1 ∴设x=cosα,y=sinα

因此|x2+2xy-y2|=|cos2α+2cosαsinα-sin2α|

=|cos2α+sin2α|=|■sin(2α+■)|≤■

即原式子成立。

五、建构变换意识

“变换思维”,即在思考问题时变换逻辑视角,把原有复杂问题转化为与相关问题等价的容易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迅速抓住问题实质的能力,不断转化问题的形式。

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挨个儿相加呢!高斯用的就是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他变换了原有问题,把原问题100个数的和变换为分50个相同数组和,进行乘积运算的问题。因此,有时候合理转换问题形式可以简化问题解决过程,培养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创新课堂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人贵在创造,课堂中的创新文化也必不可少。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顾桂斌,严东来.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支点[J].2002,(11).

高中作文创新能力培养 篇4

一、引导学生创新理顺所给材料的关系

这应当说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所在,没有对材料与材料之间关系的理顺,没有创造性的感悟,要想写出具备创新和创造意识的作品是完全不可能的。就今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来说,所给的材料和要求虽然还保持着苏派的特点,但突破和创新也还是有的。所给的材料说的是一群探险者的行为,如果学生不去思考探险者行为与那蝴蝶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未能真正领悟点燃之蜡烛给予蝴蝶的相关影响,那么学生要想写出颇有见地的文章是完全不可能的。分析江苏省今年的给材料作文,不难看出是要求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悟出环境保护的道理,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所以,学生在考场上必须做出这样的思考:探险者生怕脚步会惊动这些小精灵,但点燃的蜡烛却使其畏烛远去,可见蜡烛的影响非同小可。我们的学生如果联系到现实社会中的许多行为,哪怕是一些看似轻微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如果能够体悟到命题者赋予蜡烛、蝴蝶、探险者的喻义,即把蜡烛看作是一些刺激物,把探险者看作外来影响的势力,再联系当今社会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等对一些群体的影响,其表现的主题则会更加鲜明,且富有创新创造的意蕴,学生则可以写出充满人文情怀、生态大爱的力作来。笔者草就此文正是批阅试卷的紧张时刻,可以预见类似于2007年一考生以怀想比天还大、比天还亲的农民父亲之大作还是会被阅卷教师诸多慧眼发现的。因此,给材料作文给我们这样的导向已不是一两年了,教师在平素的作文教学中要精心思考学生创新解读所给材料的策略。

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所给材料与现实的联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学生完成给材料作文的灵魂。虽然所给材料仅仅是简短的一百多个文字,但它却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如今人们已把目光集中到诸多给材料作文的研究和训练上,但无论是教师自身的研究也好,学生的训练也罢,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慧眼,把材料和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现在的学生在小学时应当都读过《苹果里的五角星》,那小孩能够在苹果里切出五角星,也许是一种偶然,无论是切前还是切时我们完全可以武断一点说,小孩子根本没有思量所谓的创新和创造的诸多问题,但事实上孩子不循规蹈矩的切法却体现出一定意义上的创新和创造,而且就是这一简单的切法使得孩子获得了创新创造的乐趣。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材料让学生去进行作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小孩子切苹果与当今许多生活的联系,而这联系要体现创新。如何去体现创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小孩子切苹果与当今社会的现象做出大胆的而且是前所未有的思考,当学生能够对小孩子切苹果与一些社会现实做出联系性方面的超常规的思考时,他们的心智也就得到了充分而又理想的发展。这是我们学生的精神产品,也是学生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精神发展了,所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是当今人们所热烈追捧的,人心所向的东西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美的追求。小孩子切苹果是一种创新,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离不开创新,给材料作文的真谛需要学生去创新也应当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三、引导学生创新运用给材料作文的表达语言

高中作文创新能力培养 篇5

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的一般能力,包括对数学问题的质疑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对数学问题猜测的能力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的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善思、善想、善问的数学品质,提高质疑能力

就研究性学习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方法,这些方法应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大多表现在记忆和解题上,缺乏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析,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反思的少。?

如我在讲授《数学归纳法》一课时,有意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问题1:今天,据观察第一个到学校的是男同学,第二个到学校的也是男同学,第三个到学校的还是男同学,于是,我得出: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是男同学。(学生:窃窃私语,哄堂大笑——以偏概全)。问题2: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2-5n+5)2,计算得a1=1,a2=1,a3=1,可以猜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1(此时,绝大部分学生不作声——默认,有一学生突然说:当n=5时,an=25,a5≠1,这时一位平时非常谨慎的女生说:“老师今天你第二次说错了”)。问题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2*180°,五边形的内角和为3*180°,……,显然有:凸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说到这里,我说:“这次老师没有讲错吧?”)上述三个问题思维方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问题1、2得到的结论是错的,那么问题3是否也错误?为什么?(学生茫然,不敢质疑)。合理地利用材料,提出好的问题,引出课题,揭示了本节知识的必要性。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爱置疑、乐探究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归纳法,而且掌握了分析、判断、研究一般问题的方法。

高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①在解题上提出新颖,简洁,独特方法。②运用类比的方法对某些结论进行推广和延伸,获的更一般的结论。如某年度高考题:“在等差数列{an}中,若a10=0,则有等式a1+a2+……an=a1+a2+……+a19-n(n<19,n∈n=成立。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在等比数列{bn}中,若b9=1,则有等式______成立”。用有关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概念和类比的方法,辩明等差数列和式两边元素下标的关系;运用类比的手段,将已知等差数列的性质拓展到等比数列的性质,无疑发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通道,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类比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对问题的质疑比单一的解题,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如在等差数列{an}中,sm=a1+a2+……+am,则sm,s2m?-sm,s3m-s2m?成等差数列,能否类比到等比数列{bn}中,sm,s2m-sm,s3m-s2m成也等比数列,许多学生可能会证明它是正确,但这结论恰恰是错误的(当a1=2,公比q=-1时,s2=s4-s2=s6-s4=0)。

再如,某年高考题:设f(x)为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当x≤-1时,y=f(x)的图象是经过点(-2,0),斜率为1的射线。又在y=f(x)的图象中有一部分是顶点在(0,2),且过(-1,1)的一段抛物线,试写出f(x)的表达式,并作出图象。高考结束以后就有学生问:抛物线是否仅二次函数的图象?如果不是,那么它的解不唯一。③通过对问题的变式引出新的问题进行探索。譬如,在求数列an=2n-1的前n项和时。可以引出数列{a3n}和{α3n}的前n项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前一问题仍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但首项、公差都已经变化,认知上没有冲突,学生是可以解决的;后一问题如果学生不深入研究数列的通项公式,那么他就无法求此数列的前n项和.探究等差数列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应是创新性思维;如果再将产生的结论向等比数列联想,可使这种创新思维得到延伸,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之目的。?

二、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社会实际,又指导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对不同的问题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如某年度上海春季高考第22题是有关工资问题,可以建立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学模型。这些问题都有各自的实际背景,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熟悉有关的实际背景,更关键的是要通过审题、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计算工具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模型化的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数学来源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型问题很多,要求有高有低,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一一掌握,但让他们知道这些问题共同的特点,探求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

高中数学中创新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联想与类比、建模、化归与转化、引申与拓展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根据不同的类型探索出一般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换不同思考角度,就可以发现新方法、新问题,制定新策略、解决新问题。?

简析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自主创新强调新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就自主学习的理论而言,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也有许多流派。如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建构主义学派等。

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高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情感需求和发展的愿望,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会自主学习创造前提条件。二是形成教师的课堂角色不再是惟我独尊的观念。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者,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帮助者。三是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努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主体作用。四是变“灌输注入式”的传统教育为“自主主体式”的自我发展教育。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交流思想,发表见解,从而激活思维,培养创新人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的人把创新教育误以为是一门高不可攀的学问,是个别脑筋特别“灵”,少数“尖子生”的事情,对大部分脑筋“笨”、反映能力一般的学生难以适应。众所周知,牛顿、爱因斯坦的童年并非聪明,甚至有被老师赶出校门,流浪街头的经历。但是他们以后都成了大发明家、大科学家。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在呼唤创新的今天,在21世纪崇尚科学的今天,以“三个面向”作为人才素质教育的要求标准,树立新型的学习观,把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才有可能实现提高全民素质的目标。

激发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是促使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内动力。兴趣是自主创新的源动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内容,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任务”;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录音机、投影、录像、网络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和设备,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真实或贴近真实的悦耳、悦目、悦心的语文情境;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式。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最终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去。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教育心理的研究也表明:一事物、一现象只有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满足其喜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的投入到探究该事物、该现象的活动中去。例如《蝙蝠和雷达》一文,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蝙蝠和雷达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蝙蝠是在夜间飞行并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的哺乳动物,而雷达却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他们之间究竟会有什么联系呢?为了使课堂效率更高,学生学的更轻松,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应加强学生合作学习。

进行“开放型”施教,激活学生的思维。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活动,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位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的基础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开放型”任务,以“合作、探究式”的小组活动,使学生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产生信息的交流和观点的沟通。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平等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自主创新的语文教学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一方面它能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及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应根据高中生的个性特征、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和自主选择,把学生从紧张繁忙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去,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需求。可开展的课外活动有:语文唱歌、演讲比赛、语文书法比赛、看英文影片写心得体会、读英文小说作笔记摘要、制作多媒体语文课件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和参与。

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来推进,准确把握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质,把握好激发学生形成自主创新学习机制的内因和外因,从学习主体、教学主体、教学环节、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优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环境。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有机会问,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思维的开端,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有敢于质疑整理提供疑问的思想品质。质疑解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对于那些有创造性和想象性的答案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浅谈高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篇7

一、指导观察训练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在课堂上对学生应注意:首先, 在观察之前, 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 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再次, 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 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作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 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二、引导想象训练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 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锻炼数学思维。

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 想象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 要有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 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因此,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 创设想象情境, 提供想象材料,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 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 学生可以想象: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 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三、启发构造思维

构造法是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经过认真的观察、深入的思考, 培养构造出解题的数学模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例:解不等式||x-5|-|x+3||<6

分析:对于这类题目的一般解法是分区间求解, 这是比较繁杂的。观察本题条件可构造双曲线, 使求解更简捷。

解:设F1 (-3, 0) , F2 (5, 0) , 则|F1F2|=8, F1F2的中点为O` (1, 0) , 又设点P (x, 0) , 当x的值满足不等式条件时, P点在双曲线的内部

∴1-3<x<1+3, 即-2<x<4是不等式的解。

解题过程中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在意识而不让学生的思维注意到某一点上, 把自己的解题思路搁浅了。

四、鼓励联系意识

数学是个系统, 联系必不可少。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会在已有的旧有知识与新学的内容之间建立内部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多鼓励引导学生加强联系思维培养。如在学习三角函数之后, 可以联系到与所学的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平面向量、解斜三角形、两条直线夹角、不等式的证明等, 恰当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若x2+y2=1, 求证:|x2+2xy-y2|≤姨2

因为sin2α+cos2α=1, 从已知条件x2+y2=1知, 若设x=cosα, y=sinα, 从而上式子变为三角函数关系, 这就是联系思想。

证明:∵x2+y2=1∴设x=cosα, y=sinα

因此|x2+2xy-y2|=|cos2α+2cosαsinα-sin2α|

=|cos2α+sin2α|=|姨2 sin (2α+π4) |≤姨2

即原式子成立。

五、建构变换意识

“变换思维”, 即在思考问题时变换逻辑视角, 把原有复杂问题转化为与相关问题等价的容易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迅速抓住问题实质的能力, 不断转化问题的形式。

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 在小学读书时, 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 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 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挨个儿相加呢!高斯用的就是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他变换了原有问题, 把原问题100个数的和变换为分50个相同数组和, 进行乘积运算的问题。因此, 有时候合理转换问题形式可以简化问题解决过程, 培养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创新课堂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 人贵在创造, 课堂中的创新文化也必不可少。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 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顾桂斌, 严东来.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支点[J].2002, (11) .

高中作文创新能力培养 篇8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激发创新精神

没有学习目标的学生, 就像一艘失去航向的船, 随波逐流, 对自己就不会有高要求。因此,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如何才能学好数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教材知识产生背景等材料,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创设教学情景, 为传授新知识做好准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目标, 明确数学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大作用, 又要让学生了解教材各节内容在现实中的实际应用,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将长远目标与近期意向结合起来, 使其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舞下, 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激起创新热情, 激发创新精神,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

二、诱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数学教学有过分注重形式化的倾向, 重演绎、轻归纳, 使得学生习惯于证明现有的命题, 却不知这些命题是如何被发现的, 缺乏这种能力的学生势必缺乏创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成绩当然不好,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其进一步转化为学习动机, 激发他们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

三、训练数学创新思维, 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些教师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 把一个个富有鲜明个性但又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 窒息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因此, 我们必须精心研究, 改进教学方法, 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教风和学风, 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何课程都离不开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高中数学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要靠兴趣来维持。为此, 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目标和性质,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过程, 创设适中的问题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能力。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将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体现出来。这是因为直观的手段可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从直观的教学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例如,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内容,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举一些学生学习数学的实例, 可以运用模型, 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 让学生在形象和直观中去观察、分析和判断,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 一个人的各种思维意识等智力因素, 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 如果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自如的环境下学习, 其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就能够得到充分开发。比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果课堂气氛比较和谐融洽, 教学氛围比较轻松, 学生的精神状态就会饱满, 学习的情绪就会高涨, 创新思维才会更加活跃, 学习效果才会更高。这是因为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 广大数学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活动, 充分利用高中数学教材的特点, 积极构建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创设一种活泼、开放, 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提高创新能力。鉴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单纯靠记忆和背诵, 而是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和实践中提高的, 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 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重要时期, 学生在这一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并且在此时期, 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 探求知识的欲望比较强烈, 这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 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单纯地依靠学校学习是有一定限制的,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并且许多知识必须要靠学生去自学, 靠学生主动探究, 积极思考。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倡导, 主动指导, 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因为传统的思维模式有时候不能有效去解决问题, 相反, 如果学生换一个角度去考虑, 或许就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因此, 创新能力的培养, 需要学生的逆向思维, 需要学生敢于打破陈规, 突破固定的思维束缚, 学会从多个角度去认识问题, 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中数学相对于小学和初中数学来说, 在内容上更加丰富, 知识上更加抽象, 它不只是让学生记住几个概念、定理和公式, 而是要真正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此, 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 不断更新观念, 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要由教学活动的主宰者, 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由重视教学的结果转变为重视教学的过程, 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通过教学, 让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能力素养。为了能够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十分有益。在美国的教育中,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是分辨不出来的,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分析, 大胆提出问题, 最好提出的问题能够难倒教师。而在我国的教育中, 教师常常站在学生的对立面, 让学生围绕着教师转, 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教师左右和控制, 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有一种积极探究学习的冲动,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 创新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广大数学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始终, 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学生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自然也不例外。在实际的教学中, 广大教师一直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 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浅析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能力,教学观念,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秀春.浅析如何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 2012 (2) .

[2]张军艳.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旬刊, 2012 (21) .

[3]朱本华.浅析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创新学习的实施[J].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5 (5) .

高中作文创新能力培养 篇1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不断增加教育投入, 扩大受教育机会, 在教育体制改革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在教育实践层面上, 广大教育者对于“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始终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而忽视了学生人格与能力的培养, 培养出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分低能和性格缺陷的学生。所以, 明确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是当前阶段的重要工作, 是需要教育者思考并付诸行动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未来, 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自从十六大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以来, 全国掀起素质教育的浪潮。但由于教学手段存在局限性 (大部分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来实现) , 且仅依靠理论考试来检验教学的效果, 使得理论学习成为了教育的代名词。学生们“走出校门, 技无一门;回到农门, 致富无门”, 缺乏实践力, 缺乏想象力, 更缺乏创新能力。据统计, 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仅是美国的八分之一, 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 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量拔尖创新人才迫在眉睫。

1.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培养创新型学生, 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能够做到遵纪守法, 尊敬他人;其次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具有强健的体魄, 富于同情心与责任心;第三点是要善良、诚实, 并学会感恩;最后是要具有良好的素质。素质不仅包括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养成自我认知与学习的能力, 并在学习中不断创新与提高, 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 并能不断创新。学生在走出校门后,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 都能对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2. 培养音乐创新人才

相比其他学科, 高中音乐教育更容易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 培养音乐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后, 还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 穿插进行音乐专业的训练, 通过音乐课堂的学习和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创造力。新课程改革已将音乐纳入高中必考学科, 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但是, 不能仅将高中音乐的理论学习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 也不能简单的通过唱歌、跳舞来判定学生音乐学习的优劣。教师应该端正教育理念, 不断提高个人教育水平,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培养充满激情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 具备强烈的个人意识, 有明确的喜好。高中教师在思索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时, 更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用于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音乐,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总结后有如下几种方法。

1. 开放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沟通, 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习惯以同一套教学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行为举止规范, 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 能够异口同声的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模式下, 学生们的思维与授课老师保持一致, 个人的独立思想被抑制, 无法激发出创新的思维。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叛逆性, 个人想法丰富, 他们拥有了一定的价值观, 希望通过某些方式展现自我。此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即要有规矩, 又要有一些灵活性。体现在, 上课时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不以参考答案作为学生回答的唯一答案, 允许课堂上存在不同于教师要求的意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教师尽可能地以学生为主体, 创造课堂上百花齐放的教学效果。

2. 培养创新人才, 第一堂课很重要

入校第一堂课, 是学生认识高中学习方式的重要部分, 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向学生介绍音乐课学习的意义, 说明学习音乐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 而是希望他们能在音乐课上获得快乐的体验, 并在以后的生活中都有音乐相伴。

(2) 让学生依次说出学习音乐的愿望, 这不仅让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 也可以让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兴趣加入相应的内容, 让学习能够更加寓教于乐。

(3) 指出学生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中应达到的各项标准和课后作业完成的具体要求, 让他们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4) 让学生在体验音乐时,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并培养他们根据自身的能力创造音乐作品的能力。音乐作品可以是一个乐句, 也可以是一个乐段。教师应利用这种音乐创造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创造能力。

3. 高中阶段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 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参加高考, 考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很多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 不能适应高强度的学习方式。如何找准考试压力和学生兴趣之间的平衡点, 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高中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根据实践经验, 可以采用下述手段来解决问题。

(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古语说“人之初, 性本善”, 学生本质上都是单纯、善良的, 但为什么会出现“高分低能”“成绩优秀但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是非不分”的学生, 关键还是教育方法上出现了偏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 关键还要育人。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问题, 通过课堂教育与班级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懂得感恩、珍惜。在课堂和班级活动中穿插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和挫折教育, 教育学生不能事事依靠父母和他人, 鼓励学生努力完成力所能及的事,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2) 加强音乐学习自信心的培养。音乐是表达的学科,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学习的能力, 还要有表演的自信。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主体性思维, 从学生角度出发, 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音乐体验成为课堂教育的主要方式。特别要重视后进生的培养, 增强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解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逐步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在教师心中的重要地位, 并激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 鼓励在各种劳动和活动中承担责任、克服惰性, 并适当地

关于重彩画的制作性

——痛并快乐着

李晓 (江西省靖安县靖安中学江西靖安330600)

摘要:“重彩画”一词是由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重彩画是继承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即色彩表现的一脉, 但为顺应现代绘画的审美意识, 它广泛地吸收水墨画和其他画种的优点, 从而形成现代重彩画。由于重彩画的颜料, 版面材料及工具的特殊导致了重彩画绘画中的“制作”一词出现。颜料需要“制作”, 版面需要“制作”, 媒介, 也需要“制作”。重彩画的“制作性”总是遭到非议, 而必要的制作恰恰是重彩画的最大的特点。然而, 重彩画痛在“制作”却也乐在“制作”。

关键词:重彩画;制作性;材料

接触重彩画, 是在大学的专业课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初见重彩画颜料的那一刹那。那是颜料吗?五光十色, 绚丽多彩的而且还有一部分发出晶晶亮有如宝石般的光泽。全都用小小的玻璃瓶装着按照色相依次排开, 光是看已赏心悦目, 它完全不同于我以往所接触到的颜料, 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这第一瞬间, 我爱上了重彩画。有爱, 就有痛苦与快乐。这, 是我在不多的一年的时间里由初识重彩画到熟悉重彩画的一个小小的体验。

一、重彩之痛

重彩之痛, 痛在哪里?痛在制作:一则, 制作本身这个动作;二则, “制作”二字的非议。

说到重彩, 不得不说到制作二字。我从不否认重彩的制作之苦。重彩画创作之前的准备工作之繁复, 我想再没有哪个画种能过及它了。

颜料:由于重彩画颜料是比较昂贵的, 特别是颗粒晶体状的新岩。所以我们极尽可能的自己寻找石料及研磨。这个过程中我们犹如采石场的工人, 敲打, 碾碎, 筛……如此反复。

纸:重彩画的纸并不是街面上能直接购买的!由于重彩颜料的媒介是胶而不是水, 且重彩颜料的重量, 所以这就要求纸张的

给予表扬, 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 增加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选取教学内容时,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并结合学生兴趣。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音乐知识, 要注意与其他文化学科的联系, 通过这种学科结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深刻的印象。课堂中要加强与学生互动, 对他们提出的课堂问题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及时纠正错误并示范, 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学习的方法, 了解学习内容。设置的课后作业形式要多样化, 包括歌唱演练、旋律编写、器乐演奏、听音练习等都可以作为作业穿插布置。设置作业时既不能过多过难, 也不能太容易, 通过完成作业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掌控能力。

(4) 提高学生音乐兴趣与创新能力。音乐学习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每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都截然不同。作为教师, 不能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喜欢或编写某种风格的音乐作品, 只能通过基础教育和引导, 因材施教、针对性地选择歌唱曲目和乐器进行教学, 并把音乐教育同生活结合起来, 选择常见的节奏型和乐段作为引导, 加强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 通过音乐技能的学习,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使上音乐课变成轻松、愉悦的过程。形成“激发兴趣―学习知识―享受音乐―创造兴趣”的良性循环,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有效利用课堂与课外时间进行创新教育

目前的高中教育70%以上都是在课堂内进行, 教师在有限的承受能力。而直接从街面上买回的高丽纸或是皮纸的话的承受能力是没有那么强的,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将两张甚至是三张高丽纸或皮纸 (尤其是皮纸) 裱成一张。这个工序也是非常需要技巧与熟练的, 尤其是画的尺幅越大, 纸张就要越大, 难度也越大。纸张裱好后, 此时的纸张还是生的, 所以我们又要用胶矾水正反两面刷上两到三边将它做熟。而到这, 才刚刚做到一半而已。我们将这做熟的纸张裱在扳子上, 接下来要做的是调蛤粉。蛤粉妆如面粉, 调的过程也像是揉面。不过我们用的是胶水, 要浓胶水。将蛤粉揉成了像面团一样后, 就要摔了, 直摔到面团干裂。这个过程是为了将胶水与蛤粉更好的融合以及摔干水分。待蛤粉摔好后在用清水调成水状, 但不可太稀。此时将它均匀的刷在裱好的纸上。这才基本完成纸张的工序。

媒介----胶:重彩颜料的媒介不水不是油, 而是胶。而且这个胶不是我们普通在文具用品店里买的罐装胶水, 而是从动物身上提炼出来的固体颗粒胶。将它变成胶水需要先用冷水泡, 泡到它们一个个的都发涨, 柔软之后, 才能用80—100度的热水冲泡, 冲泡时搅拌他们, 以保证全部的颗粒都被融化。

工具:重彩画的工具很多很多。不仅仅只是笔。比如, 若是要贴箔的话, 那需要镊子, 竹刀, 甚至电熨斗 (烧箔) 。而笔, 也不再是传统的两只毛笔就能对付的了。刷、毛笔、油画、笔

这些, 都只是准备工作。而真正的绘画还未开始。

准备工作做好后, 将复写纸铺在裱好的纸张上, 再将素描稿附在上面, 将稿子复写在裱好的纸上。然后做底色。对一幅好的重彩画来说底色是非常重要的。底色的饱满会让整幅画颜色丰富、耐看。

用颜料时, 一些水干颜色可能会结成小团, 我们要先用手指撵开它们在加胶水。调重彩颜料时, 最好是用手指去调, 这样

时间内, 应尽可能让课堂生动起来,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应通过音乐欣赏来培育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来发展和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加入一些新鲜的音乐元素, 增加歌唱和器乐教学的课堂比重, 让学生们尝试演唱与演奏, 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 去探索、去创新, 表达出真情实感, 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在课外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多创设表演的机会, 努力使兴趣成为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真正动力, 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教学质量取得质的飞跃。

结语

本文从培养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 结合工作经验对培养创新型学生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 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使其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个人体验。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的现象, 对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以高中音乐教育为例, 就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自信心, 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学生,音乐,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磊, 《人文素质教育视点》,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9月第1版

[2]卢家楣, 《情感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2版

[3]赵淑文, 《新编心理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

高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能力;教学观念;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100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为此,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何课程都离不开兴趣的激发与培养,高中数学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靠兴趣来维持。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目标和性质,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创设适中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能力。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将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体现出来。这是因为直观的手段可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直观的教学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例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举一些学生学习数学的实例,可以运用模型,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让学生在形象和直观中去观察、分析和判断,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的各种思维意识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如果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自如的环境下学习,其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就能够得到充分开发。比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课堂气氛比较和谐融洽,教学氛围比较轻松,学生的精神状态就会饱满,学习的情绪就会高涨,创新思维才会更加活跃,学习效果才会更高。这是因为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广大数学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充分利用高中数学教材的特点,积极构建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活泼、开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提高创新能力。鉴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单纯靠记忆和背诵,而是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和实践中提高的,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从而不断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学生在这一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并且在此时期,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探求知识的欲望比较强烈,这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单纯地依靠学校学习是有一定限制的,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一生的财富,并且许多知识必须要靠学生去自学,靠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主动指导,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因为传统的思维模式有时候不能有效去解决问题,相反,如果学生换一个角度去考虑,或许就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的逆向思维,需要学生敢于打破陈规,突破固定的思维束缚,学会从多个角度去认识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中数学相对于小学和初中数学来说,在内容上更加丰富,知识上更加抽象,它不只是让学生记住几个概念、定理和公式,而是要真正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此,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不断更新观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由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协助者,由重视教学的结果转变为重视教学的过程,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能力素养。为了能够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十分有益。在美国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是分辨不出来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分析,大胆提出问题,最好提出的问题能够难倒教师。而在我国的教育中,教师常常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让学生围绕着教师转,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教师左右和控制,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一种积极探究学习的冲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创新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广大数学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始终,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学生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秀春.浅析如何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2).

[2] 张军艳.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旬刊,2012(21).

[3] 朱本华.浅析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创新学习的实施[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5).

[4] 徐德名.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理论研究浅析[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3(13).

高中作文创新能力培养 篇12

关键词: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培养

现行的安徽人教版教材突出了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团结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学习, 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积极思考了如何正确使用生物教材, 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减轻了学生课后学业负担,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运用“导学案”,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运用“导学案”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同时也实现“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的先进教学模式, 也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一般规律, 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 自然而然的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应坚持运用“导学案”, 引导学生预习, 引导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常用方法, 从而真正实现互动教学, 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学生习惯了老师“要我学”的模式, 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完全被扼杀。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让学生有强烈的进取心, 要学生善于学习和积极主动的学习, 学会团结合作, 学会创新, 学会做人做事等等。这些是我们高中生物教育教学的目标, 也是我们的教学责任。实际上高中生物教学的自主学习模式中, 我们的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几乎都是前辈早已解决的问题, 作为教师必须认真阅读相关的学科知识、研究教材, 才能在课堂上满足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解决学生的问题, 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有成就感, 把班级学生分成许多小组, 让他们学会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学会善于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认真宣传如何实现团结合作, 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大事讲原则, 小事讲风格, 在合作学习和生活中加深了解, 在相互支持中增进团结, 形成班级整体合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创新离不开新的思维, 新的思维的产生从问题开始。教师首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还要不断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设师生之间民主、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等氛围和情境。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思维能够得到发散、拓展、延伸。教师会更容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延伸问题, 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得形成敢疑、善疑、会疑、解疑。自然达到创新思维的形成, 也自然的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效率的提高、师生之间的情感都会充分的激发。

四、教学中要把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包括人在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一切生命体, 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因素。因此生物学的知识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体的健康保健、防病、治病、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和保护等等无一不与生物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生物学知识涉及面广,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生物学教学中将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贯穿到生活实际中, 既有利于学生学会认识生物, 认识自我, 认清生命的本质, 学会保护自我, 学会自我保健, 懂得生命的意义,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又与考试说明要求一致, 达到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 决定了课堂效率能否提高, 学生能否牢固的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常采用如下的方法, 收到较好效果。

第一, 改变教学方式教师不能再向过去一样上课, 满堂灌, 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学习, 学生学得很累, 教师教得很累, 课堂效率低下, 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不断更新新的教学理念, 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让所有学生敢说、敢问、敢答, 只要学生部违反纪律, 都要给学生积极的肯定。真正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 让他们学习天天都有幸福感和成就感。每节课都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二, 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组织教学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在生物课堂上, 生物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 利用多媒体、投影片组织教学, 开发微课和制作生物课件和教具, 创造性地开展生物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使生物课堂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多角度, 多方位的给学生综合刺激, 避免每节课都是简单的枯燥的语言让学生很累,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网络与教学设计下一篇:哲学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