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故事

2024-10-22

哲学小故事(精选7篇)

哲学小故事 篇1

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人的教育”,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柏拉图看来好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坚毅、快活和勇敢的心情, 他认为故事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是“道德教育影响最好的一课, 在那个年龄深入于新的一切意见……是不容易磨灭和不容易改变的”。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 尤其是面对职业高中的学生, 故事教学法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如果把一些抽象深奥的知识, 以故事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在欢愉的心境中学习, 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以下, 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在哲学教学中的实践, 谈几点体会。

一、以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大作家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 他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这不仅可以一扫课堂的沉闷, 也可以把抽象的哲学原理变为具体的事例,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主观能动性”是哲学中很重要的知识点, 课本对此的解释是:“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人的主观能动性又称意识的能动性, 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如果直白地把这一概念解释给学生, 教学效果肯定很差。所以, 在解释含义之前, 我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了郑板桥治财主的故事。

有个财主十分霸道, 佃户在路上见到他都得叩头、让路。少年郑板桥决心要治治这个财主。他和给财主喂驴的孩子商量好, 每天背着财主, 给驴鞠一躬, 然后把驴打一顿。后来, 只要郑板桥向驴鞠躬, 这头驴就吓得乱蹦乱跳。这天, 郑板桥见财主骑着驴过来, 冲着驴就鞠躬, 驴子一看是郑板桥鞠躬, 就乱蹦乱跳, 把财主摔在地上, 财主被磕得鼻青脸肿。过了几天, 财主又骑驴出门, 郑板桥连忙迎上去鞠躬, 驴子被惊得乱蹦起来, 财主急忙下驴, 哭笑不得地说:“小板桥, 你小小年纪就这样知礼, 实在难得。以后, 就免了你的礼吧!”财主还对别人说:“郑家这小子, 长大后必定大富大贵。”别人问他为什么, 他说:“他每次向我鞠躬行礼, 我都受用不起。”

故事讲完后, 我问学生:“郑板桥用什么办法惩治财主?”学生在笑声中思考后说:“动物没有与人一样的主观能动性, 只能对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条件反射, 郑板桥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惩治了财主。”我非常惊讶于学生的回答。可见,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 真是教起来得心应手, 学起来轻松自如。

二、以例设疑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也曾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两种说法的共同点表明,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情境, 诱发学生去思考,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而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直截了当地强加给学生。

在讲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 我举了发生在北宋年间的三个案子:

第一个案子发生在北宋年间, 有一个人, 父亲早逝, 母亲改嫁。过了一阵子, 他听说母亲去世, 已经下葬, 就偷偷把母亲的棺柩盗了出来, 合葬在他父亲的墓穴之中。后来此事被人告发, 官府把他抓起来, 按照“挖坟开棺的人应当处以绞刑”的法律规定, 准备判处该人死刑。案子送到当时有名的司法官员苏采手中, 苏采说:“儿子把母亲的尸骨取出来和父亲葬在一起, 怎么能和盗挖他人坟墓、求取钱财相提并论呢。”他把案子上报皇帝, 皇帝同意苏采的看法, 否决了原来判处死刑的判决。

十多年后, 北宋河中府又有人盗挖母亲棺柩, 但他所挖的墓除葬有他母亲的尸体外, 还有他母亲后夫的尸体。按照当时掘墓见尸的法律处分, 应该判处死罪。当时的官吏同情他的一片孝心, 特别向皇帝请示, 后来只以减死罪一等论处。

到宋仁宗时, 陕州有一个人的母亲在改嫁之后死了, 后来他的父亲在死后下葬时, 他因为母亲不能和父亲同葬而十分痛心, 就跑去盗来母亲的遗体, 和父亲埋葬在一个墓穴当中。当地官府将他捉拿归案后, 准备按照“未殡葬而盗尸柩”的法律条款判他两年半的徒刑。后来, 陕州通判张唐卿说, 这个人只知道有孝而不知道有法, 就将这个人释放了, 并向朝廷作了汇报, 受到朝廷的肯定,

这三个故事本身很有吸引力,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故事讲完后, 我提了几个问题:这三个人都犯了盗墓罪, 为什么有的该判死刑的却减刑了, 有的该判刑的却被释放了?三个案子各有什么不同?官吏对案子的处理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学生讨论热烈, 我因势利导, 道出本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原理。这节课没有任何说教, 以例析理, 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课本上的论述。

三、以事导理

抽象的理论、沉闷的课堂、空洞的说教、乏味的讲解……论及对政治课的评价, 这些坏字眼总是如影相随。要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向往的课程, 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关键。政治课教学要力求将课讲得轻快明畅, 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力求理论联系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典型事例, 以例喻情, 以事导理, 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自然感悟深刻的道理。

例如,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哲学课中的重点。这一内容单从理论上讲解往往无法使人信服, 所以需要用大量事例来说明。我列举了“苏东坡乱改菊花诗———狗尾续貂”的历史故事。

一天, 苏轼去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不在家。苏轼见其书桌的砚台底下, 压着一首尚未写完的咏菊诗, 只有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认为不妥, 菊花有傲霜之骨, 怎么花瓣会四处飘落呢?于是他挥笔续道:“秋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看到苏东坡续的诗后建议皇帝将苏东坡调到湖北黄州当官。就这样, 苏轼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转眼到了重九天气, 连日刮了几天大风。看到满园十几株菊花花瓣全都被风刮落了, 苏轼傻眼了, 才知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 不胜惭愧。

四、以情结尾

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里, 职高学生经历着种种诱惑和考验, 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学生稚嫩单纯的心灵。一些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信仰在慢慢地丢失;一些学生缺乏艰苦朴素的精神, 讲究吃喝, 挥霍无度。社会的影响太大, 教师的说教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但作为教师, 我们要相信: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只要用真情去感动学生, 必定会帮他们找回迷失的信仰和理想。因此, 教师应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架起一座充满真情和感动的桥梁, 使学生在感动中潜移默化, 健康成长。

“人生价值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抽象又敏感的话题。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及职高学生的特点, 决定了这一内容教学时所举的事例必须极具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方能使学生的道德有所提升。在讲述完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种种错误和危害后, 在课的最后, 我选取了司马光典地葬妻等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 除此之外, 司马光还有许多让人感动的高尚品质。在我国历史上的宰相中, 真正能冠以大公无私的, 只有司马光一人。他对政敌能公私分开, 对反对他的人从不挟私报复。司马光的日常生活也十分简朴, “食不敢常有肉, 衣不敢纯有帛”, 他在信中教导儿子:“穿衣无非是为了御寒, 吃饭无非是为了果腹。经商做买卖的人收藏的是金银, 读书人收藏的是书。”司马光的妻子死了, 虽然位及宰相, 司马光却无钱安葬妻子, 最后卖了地, 才把妻子安葬。司马光对人诚实, 居洛阳, 卖马。俗话说“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 可司马光就不这样, 而是反复叮嘱去卖马的人, 这马一到夏天就要发病, 你务必给买马的人讲清楚。司马光逝世的噩耗传出, “京师之民, 罢市往吊, 粥衣以致奠。巷哭以送丧者, 盖以千万数”。灵柩送往夏县时, 送葬之民, “哭公甚哀, 如其私亲, 四方来会葬者, 盖数万人”。更有“天下皆是, 家家挂像, 饭食必祝”, 而“京师画其像, 刻印粥之, 四方皆遣购。画工有致富者”。

学生听完故事后, 不胜唏嘘, 领悟了在这世上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这一极具感染力的教学安排, 以情动情、以情激情, 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五、巧设悬念, 预示新课

一般说来, 临近下课, 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 学习热情会有所下降, 课堂气氛也由热烈变得冷清。为此, 教师要想办法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求知欲。如何组织呢?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一个章节的结尾往往是另一个章节的开头, 因此, 教师在课堂“收尾”时, 如果善于抓住章节之间的联系, 巧设悬念, 吊住学生胃口, 既可活跃气氛, 又可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 以达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如在教学“矛盾特殊性原理”之后, 学生要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并不困难, 但要学会运用这一原理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 既很重要又很复杂。所以, 我有意用历史故事来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 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朱元璋的两幅画像, 并作了相应的讲解。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有两张画像流传至今, 但形态各异。如今这两张画像一张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张悬挂在南京明孝陵的享殿内。为什么两张画像形态各异?这就是下节课要讲述的故事, 这个故事蕴涵的哲学原理也是下一节要讨论的问题。

由于问题的趣味性, 学生的情绪再一次被调动起来, 这样既有趣地结合了新课, 又巧妙地埋下伏笔, 前后呼应, 为旧课的“收尾”和新课的“开场”作了自然的过渡。

哲学小故事 篇2

奶牛答道:“我不觉得可怜呀。”

“我不信你就一点也不憎恨人类。”

“我为什么要憎恨,人类给了我住处和丰厚的食物,我理应有所回报!”

“你说的话让我很惊讶,对即将杀死你的人类,你竟然还抱着感激的心态?”

“是的,我只有抱着感激的心态,才能活的快乐,如果我在产奶的时候,就开始憎恨人类,而不给他们奶,他们会早早把我杀掉,命运既然无法改变,不如调整心态安然接受。”

枯树还是无法理解奶牛的想法,它想要为自己的命运争取点什么,哪怕是一点点的机会,它也想改变现状,于是它努力地挣扎出土里,露出它硕大的根部。

小便便的健康哲学 篇3

“嘘嘘”,细心的妈妈不仅会适当地训练宝宝,使宝宝形成好的排尿习惯,而且会留心宝宝的排尿情况来判断宝宝健康与否。

尿液是宝宝新陈代谢的产物,正常宝宝的尿液颜色无色或稍黄,外观基本清亮透明,放置片刻后底层会稍有沉淀。但是,你知道吗?妈妈还可以注意通过宝宝尿液颜色的变化、宝宝尿液的量和次数来判断宝宝的身体健康呢!

乳白色尿

宝宝排在尿盆中的尿液呈乳白色,似淘米水样。在寒冷季节出现这种情况,这实际上是尿中盐类结晶析出的缘故,不必担心;另外当宝宝进食含磷酸盐和碳酸盐较多的食物,如菠菜、苋菜等绿色蔬菜或香蕉、橘子等水果时,尿液中的盐类也会增多,使尿变混,呈乳白色,此种乳白色尿通常情况下对宝宝的健康无害。但是,乳白色尿也可能是病兆,比如尿路感染时出现的脓尿。

如何判断是否是脓尿?

脓尿宝宝通常有尿痛或尿急等表现,但也有的宝宝表现不太明显。把盛有乳白色尿液的痰盂放在炉子上慢慢加热煮沸,或在尿液中倒入等量的开水。如果是盐类沉淀的尿液就会立即变清;如是脓尿仍呈白色浑浊状,则应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防治新主张

盐类结晶性乳白色尿:应鼓励宝宝多喝水,必要时可口服维生素C,一般几天后乳白色尿就会消失。

脓尿:首先应寻找病因,若是尿路感染引起的脓尿,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泌尿道浓度高且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血尿

血尿一般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是指用肉眼能见到尿液呈血样或洗肉水样,镜下血尿则仅在显微镜下见到红细胞。血尿是宝宝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引起血尿的原因很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肾小球性血尿,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如肾小球肾炎;另一类是非肾小球性血尿,血尿来源于肾小管或尿道。另外,某些全身疾病也可致血尿,如各种出血性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其他如发热等也可以致暂时性血尿。

防治新主张

若出现血尿则应尽早去医院做检查,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手肾小球肾炎,应限制盐和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以减轻肾脏负荷;对于出血性疾病,应限制宝宝的活动,以免摔着、碰着引起内脏和脑内出血而危及生命。另根据医嘱对宝宝精心照料,以防意外。

母子健康爱心提示

患肾病的孩子抵抗力较差,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这样又会影响和加重肾脏的病变。有些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因此要增强宝宝的抵抗力,尤其要注意预防感冒、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

蛋白尿

尿中蛋白含量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之为蛋白尿,蛋白尿在肾脏疾病,尤其是肾小球疾病最常见,有时是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但蛋白尿也可见于某些非肾脏疾病。宝宝蛋白尿常见于以下情况:暂时性蛋白尿(又称功能性蛋白尿)、直立性蛋白尿(又称体位性蛋白尿)、无症状性持续性蛋白尿(又称持续性良性蛋白尿)、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原发性肾小管间质疾病。

防治新主张

在医院进行正常的治疗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饮食调理。对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宝宝,应严格限制水、盐和蛋白质的摄入而对于大量蛋白尿的肾病综合征宝宝,则不宜限制蛋白质饮食。

母子健康爱心提示

让宝宝经常参加户外活动,进行空气浴、水浴和日光浴的锻炼,增强体质也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尿少但次数多

由于宝宝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暗示性语言等影响,其控制力、抗压力及表达能力还比较差,所以,只要是受到轻微刺激,包括残尿对包皮和阴部的刺激、不舒适的衣裤的摩擦、潺潺的水声、口哨声等都会令宝宝产生尿意。

宝宝正常情况下昼夜排尿8~15次,如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超过了上述范围,而尿总量并不增加,每次的尿量还很少,那么妈妈可要注意宝宝其他的反应。

尿少但次数多,通常是以下几种疾病的预警:

1.神经性尿频,是指宝宝膀胱逼尿肌发育不良,神经不健全,可发生白天点滴性多尿,可达20~30次,但是夜间排尿正常,有反复发作趋势,尿化验检查正常。

2.炎症刺激可使神经感受阈值降低,尿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产生尿频,并且尿量减少,因此,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肾盂肾炎、慢性阴茎头包皮炎、外阴炎等都可出现尿频,同时往往会伴有尿急、尿痛等症状,如果宝宝不会诉说,常会排尿时哭叫。

3.炎症刺激,如尿路结石、异物等,也会出现尿频。

防治新主张

如果宝宝尿频由精神因素引起的,那么妈妈应该从训练宝宝养成良好的“嘘嘘”习惯做起,尽早使宝宝对“嘘嘘”形成条件反射;如果宝宝的尿频由感染引起,那么必须进行彻底的治疗,并且应遵守医嘱。

母子健康爱心提示

很小的宝宝由于平时一直使用一次性尿布,因而尿道口的黏膜一直与潮湿的一次性尿布接触,由于受浸渍而容易引起炎症,因此妈妈要注意宝宝局部的清洁卫生,勤洗澡换衣;另外妈妈要监督稍大的宝宝不要养成玩弄外生殖器的不良习惯。

尿量多

宝宝的正常尿量随年龄而异。除泌尿系本身外尚与其他影响因素有关,诸如液体摄入量、不显性失水(体温、活动量、呼吸状态、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精神因素及药物影响等,故个体差异较大。一般而言,新生儿每天尿量为400mi,婴幼儿为400~600mi,学龄前为600~800mi,学龄期为800~1400mi。

如果宝宝的尿量明显增多,且超过以上标准,则为多尿。在生理情况下,宝宝喝的水多,当然“嘘嘘”也多。宝宝在正常情况下每千克体重需水量;0~1岁为120~160毫升,1~2岁为120~150毫升,2~3岁为110~140毫升。妈妈可以按照这个标准来给宝宝喝水,要注意上面标准中包括饭菜中的水分。

如果天气热或活动量大,饮水量还可以适量增加。在病理情况下,宝宝多尿最常见的是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等,起病较急,宝宝会出现烦渴、多饮、多尿、身体消瘦等症状,同时疲乏乏力、萎靡不振,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昏迷等表现。

防治新主张

生理性的多尿,妈妈应该以控制宝宝的饮水量为主要措施;如果宝宝的多尿是由糖尿病等引起,妈妈应该尽早带宝宝到医院进行治疗,因为宝宝的血糖长期控制不满意,可损害眼睛、并发白内障,还会导致肾脏的损害。

母子健康爱心提示

哲学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小生活” 篇4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样离不开对具体情境的探究、对案例的分析、对事例的反思,但有些情境或案例因距离学生实际较远,甚至学生根本不理解其来龙去脉,所以难以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仍会昏昏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哲学智慧更是无法深刻领悟。

那么,我们可否尝试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置学生容易切身体验、易于理解的情境,从“小生活”中领悟哲学的“大道理”,进而借以解释并指导学生的生活。

一、相对于“大生活”的学生“小生活”

田中和在《幸福地活着》一本书里这样阐述:按照不同标准,生活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所处领域可以分为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根据生活层次可以分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根据人们在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分可以分为“小生活”和“大生活”两类。

“凡是我们亲自参与的,尤其是以我们为主体和中心的生活包括我们的家庭、事业和休闲等,可以说都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把它称作‘小生活’;凡是无法直接参与的生活,包括我们自己生活之外的所有生活,虽然与我们存在某种关联,但又都与我们保持某种程度的隔离,我们称之为‘大生活’。”

学生的“小生活”是以学生自己为主体和中心的生活,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在每天的吃喝拉撒中,在与同学、教师、家人的交往中,设计和建设着自己的“小生活”,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着百味人生,这样的“小生活”由学生直接参与,所以学生体验深刻,用这样的生活情境设计教学也易于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共鸣、激发兴趣。

二、着眼于学生“小生活”的哲学教学依据

高二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一方面,虽然个人生活日益丰富,但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生活空间相对狭小,知识面也不太开阔;另一方面,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所以,基于学生“小生活”的哲学教学能让学生将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进行更抽象的思维概括,然后用哲学的智慧来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关注更加宏观的知识领域,从“小生活”走向“大生活”。

老子的《道德经》曰:“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大道至简”指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哲学智慧看似高深莫测,但如果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越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越能简单处理,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哲学源于生活,既如此,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最浅显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道理,这恰恰是哲学内涵之所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先生所谓的生活首先是指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个人、家庭和学校的生活,即“小生活”,这样的生活对学生教育能产生直接影响,从“小生活”中感悟哲学道理,用哲理指导生活,必然能使学生接受好的教育。当然先生所谓的生活也包括了影响我们“小生活”的社会“大生活”。

新课程也强调:高中政治课教学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学生的“小生活”同时符合这三个原则要求,哲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相比较宏大的社会生活主题和时事政治话题而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更容易实现生活与哲理的对接。

三、着眼于学生“小生活”的哲学教学尝试

1.源于“小生活”,高于“小生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着眼于“小生活”的哲学教学就是要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的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

例如,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教学中,我以“生命体”和“各器官”的关系为例,让学生畅所欲言“生命体是一”“各器官是多”“如果我想走路,那么我的腿就要听从我的使唤,放慢脚步,如果我想跑步,那么我就要使唤腿加快脚步”。学生的这些观点进一步说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同时也说明,部分居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这些是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学生继续分析两者的联系,有的学生说:“离开了各个器官,整体也就不成为整体了。”有的学生说:“要是心脏停止了跳动,即使其他细胞仍活着,但整个人已经死亡了。”这些都告诉我们: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甚至起着决定作用。还有的学生说:“要是手离开了身体,那么也就不成为手了。”这也说明了部分离不开整体。

再如,在教“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时,我列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老师批评你了,说你作业没有认真做,上课没有认真听,学习不够认真,思想存在问题。这时,你可以对老师说:“我们政治老师说了,这种批评方式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您怎么能将我全盘否定呢?我也有优点啊———我个子很高,我也挺帅的啊!”这时,全班学生大笑。我相信学生笑过之后一定能认识到“何谓辩证法”“坚持辩证法的重要性”“如何将辩证法的思想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2.服务于生活,提升生活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因而,学生学得的知识必须运用于生活实际,才能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这样的生活可以是微观的,属于学生自己的“小生活”,也可以是宏观的,关系国家和社会的“大生活”。

例如,当学生懂得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道理后,如何才能更好地指导生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呢?这里的生成就是课堂升华,也就是教学的落脚点。学生在自由交流后,有的学生说:“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统筹全局,优化结构,达到‘1+1>2’的效果,比如听课,我们就不能只用耳朵听,还要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参与的器官越多,听课的效率越高。”有的学生说:“我们也要重视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为了让生命体更具活力,我要充分并合理地安排好学习与生活,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该学习时学习,该锻炼时锻炼,这样身体才能棒棒的,学习才会更有热情,效率才会更高。”

再如,在学习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后,学生懂得了“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但这个道理有什么用呢?

就学生学习实际而言,要学会举一反三,在解题中找出解题所使用的共性方法,再将共性方法运用于其他题目中,正所谓“老题新做,新题老做”。

就学生生活实际而言,比如会做红烧肉了,就知道烹饪的方法了,那么,做红烧鱼、红烧鸡时,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就社会生活而言,搞宣传、抓典型、解剖麻雀、改革要先试点后推广等就体现了从个性出发,找到共性的现象或问题,然后在共性的指导下解决其他个性问题。

就国家而言,新中国之所以能建立,是因为我们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从而解放了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正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中国最深刻的运用。

四、着眼于学生“小生活”的哲学教学反思

“条条大路通罗马”,生活化的哲学教学既可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可以将教材理论与重大时事相结合,最终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充分体现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统一。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把时代活水、前沿理论引入课堂,其实这是符合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的品质的,能够有效增强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时效性。但我们也切不可脱离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硬生生地在学生思想地基上建立起梦幻般的海市蜃楼,这种只注重形式而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必定不能实现情感的共鸣和智慧的提升。

着眼于学生的“小生活”,但不囿于“小生活”,而要拓展学生的生活面,用哲学智慧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进退、得失、名利等,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这不仅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是学习哲学的应有之义。

摘要:面对较为抽象的哲学知识,如果选择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将难以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或产生情感共鸣,或深刻理解哲学知识。着眼于学生“小生活”的哲学教学能让学生将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进行抽象的思维概括,从而获得哲学层面的理解。用哲学智慧关注社会的“大生活”,理解宏观现象,实现“小生活”与“大生活”的对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哲学教学,小生活,大生活

参考文献

[1]田中和.幸福地活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哲学小故事 篇5

人生就像一碗蔬菜汤,如果没有经过搅动,鲜美好料就会一直沉在碗底;唯有辛勤地“搅动自己”,才能让内在的才华与能力美力呈现。

你看过老鹰吗?咱们生活在都市的人,大概很少有机会看到老鹰。

根据鸟类生态学家的研究,老鹰是一种奇特的飞禽,因为它们都把窝巢筑在“树梢”,或是“悬崖陡岩”上,通用动物很难直接攻击它。

可是,老鹰是怎么“搭筑窝巢”的呢?生态学家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后发现,母鹰先用尖嘴衔着一些“荆棘”放置在底层,再叼来一些“尖锐的小石子”铺放在荆棘上面。乍看之下,总觉得 用锐利的小石子当材料来筑巢,是很突兀、怪异的,这怎么能筑出一个温暖、舒适的窝巢呢?不过,母鹰后来又衔一些枯草、羽毛或兽皮覆盖在小石子上,做成一个能“孵蛋的窝”。

小鹰孵化、出生后,住在窝巢里,母鹰按时叼回来小虫、肉食,喂入雏鹰嗷嗷待哺的小嘴中;母鹰天天供应食物,也细心保护,以防敌人入侵。

后来,小鹰慢慢长大、羽毛渐丰,这时,母鹰认为,该是小鹰学习“自我独立”的时候了!

可是,有什么办法能让小鹰不再眷恋着始终被母鹰呵护、舒适无比的窝巢呢?有的,母鹰开始“搅动窝巢”,让巢上的枯草、羽毛掉落,而暴露出尖锐的“小石子和荆棘”;小鹰被刺痛得哇哇叫,可是母鹰又很无情地加以驱逐、挥赶,小鹰只好忍痛振起双翅,离巢他飞。

母鹰残忍、无情吗?不,母鹰深爱着它生养的小鹰!

但是,母鹰更渴望它疼爱的小鹰能成为四处翱翔的飞鹰,因此,必须无情地逼着小鹰“飞离舒适的窝,勇敢地学习独立”;即使小鹰在刚开始跌跌撞撞,母鹰仍偷偷地在旁照顾看护它,直到小鹰能“展翅高飞、直上青天”!

我在美国念博士班时,常搭飞机来回美台两地。有一次,我匆忙地赶上台北飞往旧金山的班机,查找座位后,发现身旁已经坐着一位30来岁的小姐。她身穿长裤,对着我微微一笑。漫长的飞行,我和她开始闲聊。她说,小时候家穷,父母又离异,所以国小毕业后就没再读书,只好跟人家学做裁缝;20多年过去了,现在经济能力好转,虽然想多念点书,可是没学历,不能念大学,于是只好趁暑假时间到美国念暑期美语学校,藉此拓展视野。

这小姐脸庞清秀,不疾不徐地对我说:“我们客家人有一句谚语━━穷人莫断猪,富人莫断书;我啊,现在不是穷人了,但也不是什么富人,只是觉得自己必须多读点书,毕竟人生不像录影带、录音带,可以倒带重来,所以我希望尽可能地多充实自己!” 聊着聊着,飞机已经飞行了3小时左右,这时,她礼貌地对着坐在走道旁的我说:“对不起,可不可以借过一下,我想上洗手间?”“噢,好!”我说,随即起身让她走过。

只见这小姐用手扭转一下长裤里的硬硬东西,然后慢慢地站起来„„她一跛一跛地、缓缓地从我眼前走过,再跛着脚,走向前端的盥洗室。天哪,身躯娇小的她,竟是一位小儿麻痹患者,她宽松的长裤里,装着的是支撑她站起来走路的铁鞋!

当她走回座位时,我对她说:“你可以请空姐帮你安排前面好一点的座位呀!”“不用啦!我已经习惯了,这小问题难不倒我!”她笑笑地对我说:“到美国念书3个月,要自己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呢!”

常在想,有时,小鹰不一定都有母鹰喂食、呵护,也不一定会有看似残酷无情的母鹰逼它离巢他飞,但是“孤苦无依的小鹰”必须懂得━━要含泪坚强地站起来,自己飞、不断地飞,飞往属于自己的一片晴空与蓝天。

其实,人生就如同“一大碗蔬菜汤”,如果没经过搅动,鲜美好料就会“一直沉在碗底”。就像小鹰一样,母鹰无情地“搅动窝巢”,才逼得它必须独立展翅飞翔;可是,它不能抢劫超市、不能跳楼自杀,还是必须靠自己“独立更生”,才有食物吃啊!人,似乎很少听说因为太勤劳、流汗太多,而被汗水淹没的!

我们必须辛勤地“搅动自己”,让鲜美的“蔬菜好料”浮现━━让内在的才华、能力美丽呈现。

《生活与哲学》趣味故事六则 篇6

从前,有个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他看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

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

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语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更好一些。”

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

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但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的评论,那头虽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联想到人,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要注意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这也是个误区。不分场合不顾人们承受能力的批评与表扬,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尤其是对稚嫩的孩子们。因此,教育者在使用批评的武器和鼓励的法宝时,要慎之又慎,切莫让个体的尊严受到伤害。

土地越肥沃越好吗

禅师委派弟子去照看一片稻田。第一年,这位弟子小心翼翼地打理,稻田里的水从不短缺,水稻长得很茂盛,并获得了好收成。第二年,他想到了加一点肥料,结果水稻长得很快,当年的收成比第一年还要好。第三年,他使用了更多的肥料。这年的收成更好,但是稻谷变小了,而且外表也没有光泽。

弟子大惑不解,去问禅师。禅师回答说:“如果你明年再继续增加肥料的用量,那么你就收获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了。在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助其一臂之力,那是给他以力量。但是,如果给其太多的帮助,那你就是在削弱其力量。”

土地不是越肥沃越能长出好庄稼,这同样适用于人生。现实生活中,一些生活在富裕中的人们不懂得感恩和惜福,往往恃富而骄,不可一世,甚至私欲膨胀,做出许多违规违法的事情,毁了自己的前途;而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却知难而进,通过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收获成功的人生。

哥伦布的鸡蛋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许多人认为哥伦布只不过是运气好,其他任何人只要有他的好时气,都可以做到。于是,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一位贵族向他发难道:“哥伦布先生,我们谁都知道,美洲就在那儿,你不过是凑巧先上去了呗!如果是我们去也会发现的。”面对责难,哥伦布不慌不乱,他灵机一动,拿起了桌上一个鸡蛋,对大家说:“诸位先生女士们,你们谁能够把鸡蛋立在桌子上?请问你们谁能做到呢?”大家跃跃欲试,却一个个败下阵来。哥伦布微微一笑,拿起鸡蛋,在桌上轻轻一磕,就把鸡蛋立在那儿。哥伦布随后说:“是的,就这么简单。发现美洲确实不难,就像立起这个鸡蛋一样容易。但是,诸位,在我没有立起它之前,你们谁又做到了呢?”

有一句话叫作,没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创新从本质上是一种对新思想、新角度、新变化采取的欢迎态度,它也表现为看问题的新角度。很多时候,人们会说,这也算是创新吗?原来我也知道啊!创新就这么简单,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想,肯不肯做。

咖啡馆的壁画

几个朋友在一个咖啡馆聊天,其中一个人谈得兴起,手舞足蹈,一下子打翻了走近来的服务员手中的盘子,满杯咖啡全溅到白色的墙壁上。店主看到粉墙被咖啡渍玷污了一大片,坚持要这一桌的客人赔偿损失。

正在他们僵持不下时,邻桌的一个年老客人把店主叫到一旁,跟他说了几句什么,然后走回自己的位置旁,从旅行包里拿出画笔和颜料盒后,走向那面粘着咖啡渍的墙……

没费多会儿工夫,污渍变成了一幅画:一匹深色的骏马安详地在草地上吃着草,不远处躺着一位美丽绝伦的女子。

大家纷纷拍手鼓掌,对画家的手笔赞不绝口。这幅壁画为整个咖啡馆添色不少,老板也很高兴,闭口不提赔偿的事了。

墙上的污渍可以变为一幅美图,人生的瑕玷又如何遮掩呢?不要因为一步错了,就自甘沉沦,收回你的脚步,阳光会让你的瑕玷也显得光彩。

幼蛾与小蚯蚓

一只幼蛾向母亲抱怨说:“蝴蝶与我们属于同类昆虫,蝴蝶有着五彩缤纷的华丽外衣,而我们却长得灰灰暗暗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像蝴蝶一样有招人喜爱的外貌呢?你看,人们总是比较喜爱蝴蝶,而对我们则没有好感,这真是天大的不公平。”

母蛾温柔地对幼蛾说:“亲爱的孩子,在整个大自然的生态中,我们扮演的角色也十分重要,我们所担负的责任,也不是任何其他生物可以取代的。我们多半是在夜间活动,那些夜晚开花的植物,需要我们来传播花粉。所以,有没有美丽的外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尽了自己的职责。”

蝴蝶听到了幼蛾与母蛾的对话,也热心地对幼蛾说:“现在,懂得生态平衡的人越来越多了,了解你们作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看不起你们的人不是就越来越少了吗?你们对整个大自然是贡献很大的,应该对此感到骄傲才对呀!”

小蚯蚓也很自卑,向母亲抱怨说:“我们的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是如此的卑微、低贱,只不过是一无是处的废物。”

花儿听见了小蚯蚓的抱怨,对它说:“生命本身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别人并不看轻你,你为何要看轻自己呢?”

小蚯蚓说:“我不会飞、不会跑、长得也不好看,根本没有什么优点可言。总是觉得自己的存在似乎是多余的,好像每个人都在嘲笑我。”

花儿说:“谁说的!你能够消化垃圾,使泥土松软,万物因此而更有生命力。我就是因为有你们的存在,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我们都发自内心地感谢你们!”

接着,小蚯蚓的母亲耐心地对它说:“花儿讲的话很有道理。每个生命的面貌皆有不同,所拥有的才能也不会一样。任何生命,即使是最平庸的生命,也一定有某种才能和存在的价值。接受现实,尽己所能,就可以拥有与众不同的贡献和幸福。”

对于很多事物,我们都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多同自己比,少同别人比,更不同别人做有害无益的比较,乐于接受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这样才会创造出快乐圆满的人生。

沙漠里的鸟儿

这是沙漠里仅存的一片小树林,树林里生活着数十只鸟儿,他们艰难地生活在这里。一只鸟儿看着它们的栖息地越来越小,小树林随时都有可能被风沙淹没,便想到了离开这里。于是它便对其它的鸟儿说:“我们不能在这里坐以待毙了,我们要离开这里,寻找新的家园。”但是它的提议没有得到其它鸟儿的认同,它们认为四周都是沙漠,离开这里等于自寻死路。

这只小鸟为大家不能接受它的意见黯然神伤,决定只身离去。小鸟竭尽所能经过十几个昼夜不停地飞行,筋疲力尽的它终于看到了绿洲,它欢快地叫了起来……而其它鸟儿依旧呆在那一片小树林中,经过几次风暴后,可怜的它们同树林一起被沙堆埋葬.

浅谈故事在哲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7

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几乎都不喜欢老师讲大道理,而故事却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的。在课堂上选取适当的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哲学课中如何充分发挥故事的作用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哲学课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寓言、故事中都蕴含着人生智慧、管理方略及致思取向,如“自相矛盾”“塞翁失马”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更有许多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老子讲无为,在微言大义中可寻求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在哲学课堂中善于合理运用这些充满哲学思想的小故事,可以使我们的哲学课堂更加的丰富和丰满。

在学习《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时,笔者讲了一个邓析“操两可之说”的故事:郑国夏季境内常洪水泛滥。有一富人被洪水淹死,尸体被某人捞起。死者家属得知后,想出钱赎回尸体。但得尸者要价太高。富人家属便请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你安心等着吧。那尸体如果你不去买,别人是不会去买的。”死者家属觉得有道理:对,我是那尸体的唯一买主,我若不买,得尸者便一无所得!而得尸者见死者家属不来赎尸,尸体眼看就要腐烂,情急之下也去请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你安心等着吧。死者家属只能到你这儿来买尸体,不可能到别处去买。”得尸者觉得没错:是啊,我是那尸体的唯一卖主,死者家属迟早会来的。

学生通过分析邓析的做法,从而领会到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思考同一事物,即要对处于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进行全面的思考。如果死者家属和得尸者也懂得“两面思维”,每一方都既看到自己有利的一面,也看到自己不利的一面,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坐下来认真谈判,寻求合理的解决矛盾的方法,结果就会是“双赢”而不是“双输”了。

二、选择有思考余地的故事,体验哲学思辨

要发挥故事在哲学课堂的作用,就需要教师精挑细选,选择那些既符合课程内容,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对学生有启发的故事。

在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笔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几位工作人员到某贫苦山区去调研,在路上碰到一个本该在学校学习的放羊娃,他们便问那个放羊娃:“你为什么放羊?”“为了挣钱。”“挣钱干啥?”“盖房,娶媳妇。”“娶媳妇为啥?”“生娃。”“生娃干啥?”“放羊。”这件事被登在报纸上,一个中学生看到这篇报道后,认为自己也处于一种简单的循环中,好好上学,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然后找份好工作,再娶个好媳妇生个好儿子,再好好上学……他觉得这种循环毫无意义,最后自杀身亡。这个故事实际探讨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然后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不是每个学生的观点都会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正面的结论。

三、 以故事还原生活,用智慧指导生活

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但生活中若具备一些哲学的思维,人们会生活得更加充实,也会更加聪慧。我们教学哲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善于运用这些哲学智慧,使自己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小故事中蕴含着大智慧,尤其是与学生熟悉的人或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学习“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时,笔者给大家讲了原巨人集团总裁现巨人网络(征途网络)创始人史玉柱的故事。史玉柱曾被《福布斯》列为大陆富豪第8位,后因管理不善,巨人集团倒闭,负债累累。但他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后来凭“脑白金”产品东山再起,还清了欠下的1.5亿元负债后又重返IT行业,凭借自己创建的网络游戏服务提供商征途网络大获成功。史玉柱的经历可谓大起大落,从富翁到“负翁”,但他却能顶住压力,东山再起,从他的故事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也学会了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故事,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适时地进行了品德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高中作文创新能力培养下一篇:现代信息技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