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寓言故事

2024-08-19

哲学寓言故事(共14篇)

哲学寓言故事 篇1

一、以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大作家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 他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这不仅可以一扫课堂的沉闷, 也可以把抽象的哲学原理变为具体的事例,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主观能动性”是哲学中很重要的知识点, 课本对此的解释是:“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人的主观能动性又称意识的能动性, 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如果直白地把这一概念解释给学生, 教学效果肯定很差。所以, 在解释含义之前, 我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了郑板桥治财主的故事。

有个财主十分霸道, 佃户在路上见到他都得叩头、让路。少年郑板桥决心要治治这个财主。他和给财主喂驴的孩子商量好, 每天背着财主, 给驴鞠一躬, 然后把驴打一顿。后来, 只要郑板桥向驴鞠躬, 这头驴就吓得乱蹦乱跳。这天, 郑板桥见财主骑着驴过来, 冲着驴就鞠躬, 驴子一看是郑板桥鞠躬, 就乱蹦乱跳, 把财主摔在地上, 财主被磕得鼻青脸肿。过了几天, 财主又骑驴出门, 郑板桥连忙迎上去鞠躬, 驴子被惊得乱蹦起来, 财主急忙下驴, 哭笑不得地说:“小板桥, 你小小年纪就这样知礼, 实在难得。以后, 就免了你的礼吧!”财主还对别人说:“郑家这小子, 长大后必定大富大贵。”别人问他为什么, 他说:“他每次向我鞠躬行礼, 我都受用不起。”

故事讲完后, 我问学生:“郑板桥用什么办法惩治财主?”学生在笑声中思考后说:“动物没有与人一样的主观能动性, 只能对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条件反射, 郑板桥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惩治了财主。”我非常惊讶于学生的回答。可见,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 真是教起来得心应手, 学起来轻松自如。

二、以例设疑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也曾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两种说法的共同点表明,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情境, 诱发学生去思考,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而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直截了当地强加给学生。

在讲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 我举了发生在北宋年间的三个案子:

第一个案子发生在北宋年间, 有一个人, 父亲早逝, 母亲改嫁。过了一阵子, 他听说母亲去世, 已经下葬, 就偷偷把母亲的棺柩盗了出来, 合葬在他父亲的墓穴之中。后来此事被人告发, 官府把他抓起来, 按照“挖坟开棺的人应当处以绞刑”的法律规定, 准备判处该人死刑。案子送到当时有名的司法官员苏采手中, 苏采说:“儿子把母亲的尸骨取出来和父亲葬在一起, 怎么能和盗挖他人坟墓、求取钱财相提并论呢。”他把案子上报皇帝, 皇帝同意苏采的看法, 否决了原来判处死刑的判决。

十多年后, 北宋河中府又有人盗挖母亲棺柩, 但他所挖的墓除葬有他母亲的尸体外, 还有他母亲后夫的尸体。按照当时掘墓见尸的法律处分, 应该判处死罪。当时的官吏同情他的一片孝心, 特别向皇帝请示, 后来只以减死罪一等论处。

到宋仁宗时, 陕州有一个人的母亲在改嫁之后死了, 后来他的父亲在死后下葬时, 他因为母亲不能和父亲同葬而十分痛心, 就跑去盗来母亲的遗体, 和父亲埋葬在一个墓穴当中。当地官府将他捉拿归案后, 准备按照“未殡葬而盗尸柩”的法律条款判他两年半的徒刑。后来, 陕州通判张唐卿说, 这个人只知道有孝而不知道有法, 就将这个人释放了, 并向朝廷作了汇报, 受到朝廷的肯定,

这三个故事本身很有吸引力,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故事讲完后, 我提了几个问题:这三个人都犯了盗墓罪, 为什么有的该判死刑的却减刑了, 有的该判刑的却被释放了?三个案子各有什么不同?官吏对案子的处理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学生讨论热烈, 我因势利导, 道出本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原理。这节课没有任何说教, 以例析理, 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课本上的论述。

三、以事导理

抽象的理论、沉闷的课堂、空洞的说教、乏味的讲解……论及对政治课的评价, 这些坏字眼总是如影相随。要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向往的课程, 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关键。政治课教学要力求将课讲得轻快明畅, 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力求理论联系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典型事例, 以例喻情, 以事导理, 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自然感悟深刻的道理。

例如,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哲学课中的重点。这一内容单从理论上讲解往往无法使人信服, 所以需要用大量事例来说明。我列举了“苏东坡乱改菊花诗———狗尾续貂”的历史故事。

一天, 苏轼去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不在家。苏轼见其书桌的砚台底下, 压着一首尚未写完的咏菊诗, 只有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认为不妥, 菊花有傲霜之骨, 怎么花瓣会四处飘落呢?于是他挥笔续道:“秋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看到苏东坡续的诗后建议皇帝将苏东坡调到湖北黄州当官。就这样, 苏轼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转眼到了重九天气, 连日刮了几天大风。看到满园十几株菊花花瓣全都被风刮落了, 苏轼傻眼了, 才知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 不胜惭愧。

四、以情结尾

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里, 职高学生经历着种种诱惑和考验, 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学生稚嫩单纯的心灵。一些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信仰在慢慢地丢失;一些学生缺乏艰苦朴素的精神, 讲究吃喝, 挥霍无度。社会的影响太大, 教师的说教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但作为教师, 我们要相信: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只要用真情去感动学生, 必定会帮他们找回迷失的信仰和理想。因此, 教师应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架起一座充满真情和感动的桥梁, 使学生在感动中潜移默化, 健康成长。

“人生价值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抽象又敏感的话题。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及职高学生的特点, 决定了这一内容教学时所举的事例必须极具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方能使学生的道德有所提升。在讲述完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种种错误和危害后, 在课的最后, 我选取了司马光典地葬妻等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 除此之外, 司马光还有许多让人感动的高尚品质。在我国历史上的宰相中, 真正能冠以大公无私的, 只有司马光一人。他对政敌能公私分开, 对反对他的人从不挟私报复。司马光的日常生活也十分简朴, “食不敢常有肉, 衣不敢纯有帛”, 他在信中教导儿子:“穿衣无非是为了御寒, 吃饭无非是为了果腹。经商做买卖的人收藏的是金银, 读书人收藏的是书。”司马光的妻子死了, 虽然位及宰相, 司马光却无钱安葬妻子, 最后卖了地, 才把妻子安葬。司马光对人诚实, 居洛阳, 卖马。俗话说“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 可司马光就不这样, 而是反复叮嘱去卖马的人, 这马一到夏天就要发病, 你务必给买马的人讲清楚。司马光逝世的噩耗传出, “京师之民, 罢市往吊, 粥衣以致奠。巷哭以送丧者, 盖以千万数”。灵柩送往夏县时, 送葬之民, “哭公甚哀, 如其私亲, 四方来会葬者, 盖数万人”。更有“天下皆是, 家家挂像, 饭食必祝”, 而“京师画其像, 刻印粥之, 四方皆遣购。画工有致富者”。

学生听完故事后, 不胜唏嘘, 领悟了在这世上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这一极具感染力的教学安排, 以情动情、以情激情, 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五、巧设悬念, 预示新课

一般说来, 临近下课, 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 学习热情会有所下降, 课堂气氛也由热烈变得冷清。为此, 教师要想办法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求知欲。如何组织呢?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一个章节的结尾往往是另一个章节的开头, 因此, 教师在课堂“收尾”时, 如果善于抓住章节之间的联系, 巧设悬念, 吊住学生胃口, 既可活跃气氛, 又可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 以达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如在教学“矛盾特殊性原理”之后, 学生要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并不困难, 但要学会运用这一原理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 既很重要又很复杂。所以, 我有意用历史故事来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 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朱元璋的两幅画像, 并作了相应的讲解。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有两张画像流传至今, 但形态各异。如今这两张画像一张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张悬挂在南京明孝陵的享殿内。为什么两张画像形态各异?这就是下节课要讲述的故事, 这个故事蕴涵的哲学原理也是下一节要讨论的问题。

一个哲学寓言 篇2

显然,这是一位无神论者写下的一个无神论者的故事。否定基督教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然而,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否定呢?

《巴拉巴》的作者帕尔·法宾·拉格维斯(一八九一——一九七四)是活跃于本世纪瑞典文坛、并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一九五一年,他以“在作品中为寻求解答人间永恒问题而显示出来的那种艺术力量和植根深远的独立性”,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正是这句“为寻求解答人间永恒问题”的赞语,提示我解悟到:与其说《巴拉巴》的意义在于从根本上否定基督神话的真实性,莫若说它是在肯定基督教产生的必然性。

在这部不长的长篇小说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于黑暗的描写:

——他又远眺起来,望着死海对面的群山,看到黑暗怎样降临到这些峰峦上,降临到摩押人的土地上。

——这里一点光也没有。不论什么方向,哪里也没有光明!周围只是一片黑暗,冷冰冰,无穷无尽。在这样一片黑暗中,他十分孤独……

作为主人公的巴拉巴,其生命也是结束在黑暗中:他就在黑暗中说出了一句话,好象是在对黑暗诉说似的——我把灵魂交付给您了。

这黑暗,是现实世界的黑暗么?还是理想世界幻灭后的黑暗?抑或是幽隔两个世界的深不可测的黑暗?

那个可怜的兔唇姑娘对幸福的想望:天门就要开了,天使将下凡来施食给一切人等——至少是一切穷人罢;

那个虔诚的沙哈克狂热地渴盼着,主真的来了,“他肯定不会忘了他们,不会忘了下面地狱里的这些属于他的人的”;

还有那个大个子,以及那个红胡子的加利利人,那许许多多等待基督重临的人……

人活着,但不知什么是生;人走向死亡,但不知什么是死。人受苦,但不解因何受苦;人企望超生,但不知如何脱离苦海。

光明不见,犹如长夜。是黑暗中的人,为自己造出了神。

这是不得不造的神。

但是巴拉巴始终不信“神”。他亲眼窥见了耶稣的死。他亲眼窥见了耶稣的门徒们在黑夜中带走了他们的那位敬爱的主,以备后来声称他已经如他所预告的那样从死中复活。

然而他却没有去揭破其中的秘密。对兔唇姑娘、对沙哈克,他都寄予深切的同情。并且,他近乎疯狂地举火焚烧了罗马城。难道“清醒”的巴拉巴,也仍需要神的照临?

——上帝存在是不可思议的,上帝不存在也是不可思议的;灵魂和肉体同在,以及我们没有灵魂;世界是被创造的,以及它不是被创造的,等等;有原罪,以及没有原罪。

这是帕斯卡尔提出的著名的四组二律背反。正题是逻辑上的不可思议,反题则是事实上的不可思议。

“上帝不存在也是不可思议的”,这事实上的不可思议,是否就是寓含在《巴拉巴》中的哲学精蕴?

对基督、基督教的怀疑和否定,是早就开始了的。然而,即使是断然宣称上帝已死的尼采,也不得不再制造一个“超人”。作为宗教哲学家的马丁·布伯,在上帝那里彻底失望以后,不也还要发掘出一个“关系”,并为它罩上一层近似神的灵光吗?

世界被人赋予意义,方才“明”。

人企望“超越”,便有了信仰。

信仰(无论其为悲观的,乐观的,荒谬的,虚无的……)之光,毕竟使世界有了些许敞亮。而唯有马克思的理想,才使世界在人类的心目中变得无量光明。

《巴拉巴》的作者却没有给世界以亮色。拉格维斯致力于描写的是处于精神荒漠中的人的软弱。

巴拉巴的不信基督,并非出于历史的、科学的认识,而是基于一种现实的洞察。他欲追寻的,不是那个眼,睁睁看着被人造出来的神,而是能使人类臻于自由解放之境的“真神”。然而这一超越时代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他不仅为统治者和基督徒所不容,而且与社会相分裂。

于是,巴拉巴死于黑暗中。

上帝存在,或者不存在,这里进行的是一场赌博。——帕斯卡尔如是说。这位科学家兼思想家在科学精神与宗教神学间久久沉思和徘徊,使他对人类寻找信仰的痛苦过程有着十分深刻而真切的体会。而只是这种体会,帮助我理解了《巴拉巴》。

我以为,拉格维斯通过《巴拉巴》而将神话世俗化,是在试图寻找基督神话原初的真实,以此返回起源,重新认识人所走过的精神旅程。因此,说它是一部小说,毋宁称它为一个哲学寓言。当然,它使用的是凝练、精纯,又为一重沉郁所包裹的文学语言。

哲学故事及其哲学意义 篇3

听完阿智所言,大贾子接茬儿道:“冬虫夏草是好药不假,但是在你说的那种制品里有多少真的冬虫夏草含量还是个问号,至于它是不是能治病又是一个问号。所以,购买的人不会多,药店没辙了,为了回笼资金只好一再打折,若是好卖的话,他们才舍不得降价呢!”

“贾君说的有道理,连着降价的商品一般都是不好卖的。记得很多年以前我父亲治病时吃中草药,里面就有冬虫夏草,价钱并不贵。近几年冬虫夏草的价格就像坐了火箭似的,简直上了天,肯定是有炒家在其中捣鬼。”老宋接着分析道。

“类似的情况在白酒里也有,有些名牌酒的系列产品平时标价一百多元一瓶,而有活动促销时才二十几块钱、甚至十几块钱也卖。像这样的酒,到底值多少钱,不用问商家,咱们自己也能估出来,他要是卖十几块钱都不会赔本儿的话,那成本也就几块钱。卖到一百多元时肯定是暴利。”大贾子又说。

“像冬虫夏草那些高档滋补品、高档酒等商品也能间接地折射出这些年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老宋话题一转,又牵扯到了社会问题。

“这怎么能联系到一块儿去呢?”阿智不由得问道。

“这里面有逻辑关系,咱们分析一下。你想想,冬虫夏草制品能不能治病还得两说,假设它真的能治病,吃一盒、两盒,甚至十盒、八盒的也不一定见效,必须长吃才行。可是它不搞促销活动时价钱那么贵,中低收入的人们若长期服用肯定承受不起,所以他们一般不买。”老宋解释道。

“是这么个理儿,有那些钱还不如买肉吃呢。”阿智点了点头。“那有钱人呢?他们该买吧?”他又问。

“有钱人大抵分为两类,一类是靠辛勤劳动或经营发家的,他们不会乱花钱的,所以,他们也不一定舍得买。再一类就是那些贪官污吏,他们的钱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来得太容易,但是他们也不用买。”老宋又分析道。

“怪了,那些贪官污吏的钱既然来得那么容易,他们为什么也不买呢?难道他们也不吃吗?”大贾子问了一句。

“他们不买并不等于他们不吃。”老宋接道。

“对了!有人给他们送!”大贾子的机灵劲儿又上来了。

“给贪官污吏送冬虫夏草的,肯定是求人家办事儿,送一盒、两盒的能拿出手吗?”老宋反问道。

“整箱地送!”大贾子接道。

“整箱地买冬虫夏草能用私款吗?”老宋又提示。

“明白了,现在反腐的形势这么紧,那些用公款购买冬虫夏草的主儿不敢买了,贪官污吏们一个个地如惊弓之鸟、日子朝不保夕,也不敢再收礼了。原来的主顾少了、没了,所以药店的冬虫夏草只好一再降价!宋公分析得有道理,其间确实有逻辑关系!”阿智信服了。

“是社会上畸形的消费形式,把冬虫夏草‘烧’得曲高和寡了!等它什么时候‘退了烧’,降到几块钱一盒时咱们也吃!”大贾子笑着打趣道。

哲学寓言故事锦集 篇4

这时,在缅寺里干活的艾苏突然冲进来,高声叫喊:“不好啦,跑了,树跑啦!快去追呀!”喊着奔出门口:“你们看,跑啦!”

大佛爷吃了一惊,放下竹棒跑到门口一看:外面正刮起凶猛的狂风,发出呼呼的响声。贝叶、菩提、凤尾竹都朝一边倾倒,像鞠躬那样弯着腰。艾苏顺着树倒的方向奔去:“跑了,跑了,快追!”大佛爷弄不清,赶快跟着追去。

跑了一段路,风渐渐平息了。大佛爷累得喘不上气,看见艾苏双脚斜撑,背脊顶着一棵酸茭树干,喘息着责问:“你说什么跑了?”

艾苏说:“我刚才说,树跑了!”

大佛爷指着树干讥讽地说:“树跑啦?它们不是都在吗?”艾苏指着树梢说:“刚才树都在跑,您也看见了。不过,现在又回到原来的地方。看,它们的脚还在动呢!”

大佛爷说:“树头(根)子没有动呀!”

艾苏答道:“谁跑路会用头跑?”

大佛爷答不出话,转而问艾苏:“那你这是干什么?”

艾苏笑了:“您喜欢吃酸茭,我怕这棵树跑了,刚才用身子顶住它。”说着,离开了树干。

哲学小故事 篇5

人生就像一碗蔬菜汤,如果没有经过搅动,鲜美好料就会一直沉在碗底;唯有辛勤地“搅动自己”,才能让内在的才华与能力美力呈现。

你看过老鹰吗?咱们生活在都市的人,大概很少有机会看到老鹰。

根据鸟类生态学家的研究,老鹰是一种奇特的飞禽,因为它们都把窝巢筑在“树梢”,或是“悬崖陡岩”上,通用动物很难直接攻击它。

可是,老鹰是怎么“搭筑窝巢”的呢?生态学家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后发现,母鹰先用尖嘴衔着一些“荆棘”放置在底层,再叼来一些“尖锐的小石子”铺放在荆棘上面。乍看之下,总觉得 用锐利的小石子当材料来筑巢,是很突兀、怪异的,这怎么能筑出一个温暖、舒适的窝巢呢?不过,母鹰后来又衔一些枯草、羽毛或兽皮覆盖在小石子上,做成一个能“孵蛋的窝”。

小鹰孵化、出生后,住在窝巢里,母鹰按时叼回来小虫、肉食,喂入雏鹰嗷嗷待哺的小嘴中;母鹰天天供应食物,也细心保护,以防敌人入侵。

后来,小鹰慢慢长大、羽毛渐丰,这时,母鹰认为,该是小鹰学习“自我独立”的时候了!

可是,有什么办法能让小鹰不再眷恋着始终被母鹰呵护、舒适无比的窝巢呢?有的,母鹰开始“搅动窝巢”,让巢上的枯草、羽毛掉落,而暴露出尖锐的“小石子和荆棘”;小鹰被刺痛得哇哇叫,可是母鹰又很无情地加以驱逐、挥赶,小鹰只好忍痛振起双翅,离巢他飞。

母鹰残忍、无情吗?不,母鹰深爱着它生养的小鹰!

但是,母鹰更渴望它疼爱的小鹰能成为四处翱翔的飞鹰,因此,必须无情地逼着小鹰“飞离舒适的窝,勇敢地学习独立”;即使小鹰在刚开始跌跌撞撞,母鹰仍偷偷地在旁照顾看护它,直到小鹰能“展翅高飞、直上青天”!

我在美国念博士班时,常搭飞机来回美台两地。有一次,我匆忙地赶上台北飞往旧金山的班机,查找座位后,发现身旁已经坐着一位30来岁的小姐。她身穿长裤,对着我微微一笑。漫长的飞行,我和她开始闲聊。她说,小时候家穷,父母又离异,所以国小毕业后就没再读书,只好跟人家学做裁缝;20多年过去了,现在经济能力好转,虽然想多念点书,可是没学历,不能念大学,于是只好趁暑假时间到美国念暑期美语学校,藉此拓展视野。

这小姐脸庞清秀,不疾不徐地对我说:“我们客家人有一句谚语━━穷人莫断猪,富人莫断书;我啊,现在不是穷人了,但也不是什么富人,只是觉得自己必须多读点书,毕竟人生不像录影带、录音带,可以倒带重来,所以我希望尽可能地多充实自己!” 聊着聊着,飞机已经飞行了3小时左右,这时,她礼貌地对着坐在走道旁的我说:“对不起,可不可以借过一下,我想上洗手间?”“噢,好!”我说,随即起身让她走过。

只见这小姐用手扭转一下长裤里的硬硬东西,然后慢慢地站起来„„她一跛一跛地、缓缓地从我眼前走过,再跛着脚,走向前端的盥洗室。天哪,身躯娇小的她,竟是一位小儿麻痹患者,她宽松的长裤里,装着的是支撑她站起来走路的铁鞋!

当她走回座位时,我对她说:“你可以请空姐帮你安排前面好一点的座位呀!”“不用啦!我已经习惯了,这小问题难不倒我!”她笑笑地对我说:“到美国念书3个月,要自己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呢!”

常在想,有时,小鹰不一定都有母鹰喂食、呵护,也不一定会有看似残酷无情的母鹰逼它离巢他飞,但是“孤苦无依的小鹰”必须懂得━━要含泪坚强地站起来,自己飞、不断地飞,飞往属于自己的一片晴空与蓝天。

其实,人生就如同“一大碗蔬菜汤”,如果没经过搅动,鲜美好料就会“一直沉在碗底”。就像小鹰一样,母鹰无情地“搅动窝巢”,才逼得它必须独立展翅飞翔;可是,它不能抢劫超市、不能跳楼自杀,还是必须靠自己“独立更生”,才有食物吃啊!人,似乎很少听说因为太勤劳、流汗太多,而被汗水淹没的!

我们必须辛勤地“搅动自己”,让鲜美的“蔬菜好料”浮现━━让内在的才华、能力美丽呈现。

哲学寓言故事 篇6

关键词:高中教学,哲学课,故事叙述

哲学以其独特的视角看待事物,所讲述的理论观点大都涉及到人类价值观、人生观的高深层面,因此,哲学课本往往给人枯燥乏味、虚无缥缈的感觉。而在我国高中哲学教学中,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为了培养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哲学课程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哲学课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对哲学课的学习热情。本文中的“故事叙述”理念就是一种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

1.“故事叙述”理念的内涵

“故事叙述”理念,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中以叙述故事的方式来讲述理论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那么,应用在高中哲学教学中,当遇到比较枯燥而且难以理解的理论观点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哲学典故,穿插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就像是为每一个哲学观点搭配了一个背景故事一样,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方便理解和掌握哲学观点,而且方便记忆,从二维的思维转换成三维的思维模式,在培养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改善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故事叙述”理念在高中哲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高中哲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围绕教材为学生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然而却使哲学课堂显得格外的单调、枯燥。“故事叙述”理念就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以故事的情景教学模式吸引学生融入其中,通过相应的哲学背景故事的讲述来使哲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味。下面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故事叙述”理念在高中哲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学习氛围

“故事叙述”理念可以说是在传统哲学教学模式上的一次改革,为单调的哲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即生动形象的故事、 典故等。比如哲学课中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哲学中典型的互斥观点,如果只是单纯的从理论上来讲述这两个观点的含义,可能就像量子力学的名词解释一样深奥,但是换一种方法, 选用两个主人公分别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小故事或者小说片段来进行解释,就会显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的多了。而且, “故事叙述”理念不仅能够改善原本枯燥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哲学观点的理解记忆。 在古希腊文化中,有很多与哲学相关的著名典故,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又感人肺腑的民间温情,又痛心疾首的历史悲剧。 教师准备这些典故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次文化的盛宴, 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让哲学课堂充满文化感染的气息。

2.2结合影视作品进行哲学教学

如今,网络的迅速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福利,比如影视作品的传播。而我们在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可以改善以课本为唯一主导的课堂教学,比如引入影视作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与哲学教学有关的电影、 电视、记录片等,让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直观的感受哲学, 更加的了解哲学。

3.“故事叙述”理念应用于高中哲学教学中的作用

3.1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故事叙述”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哲学课堂融入哲学背景故事、影视作品等,带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 改善了高中哲学的课堂教学以课本为唯一主导的单调模式,让哲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富于变化,让哲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样。

3.2培养中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哲学教学模式中,往往是以教师围绕教材为学生讲解为主,学生缺乏自我思考、自主研究的过程,而“故事叙述” 理念的应用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哲学背景故事中去理解、去感受,激发学习的兴趣。

4.“故事叙述”理念在高中哲学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4.1尊重史实

教师在哲学课堂中融入“故事叙述”理念时,同样也需要注意所选取的历史故事、哲学典故必须是尊重哲学事实的,必须是积极向上的,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作用,带给学生正能量。

4.2合理分配教学比例

虽然本文一直在分析“故事叙述”理念应用于高中哲学教学的各种益处,但也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一味的追求故事叙述式的教学方式,而是要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故事叙述合理的把握时间,留给学生思考、理解的空间,在课堂上合理的分配各部分教学比例。

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真理的科学。源于古希腊时期, 充满浓厚的人文色彩,它是一种充满理性的学科,他探索的是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以他们独特的智慧以及对人类社会深刻的见解,留给现代人一系列的哲学观点, 人类的财富。它为人类指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类塑造独立的人格,探索人生的真谛。所以,哲学课在教授哲学相关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的是对哲学文化在认识与理解,传播哲学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

结语

在传统的哲学教学模式中融入“故事叙述”理念,改善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融入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哲学典故,让哲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点燃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哲学的自我探索能力,以更好地了解、学习哲学。

参考文献

[1]刘伟东,蒙玉美.递进式教学法让高中哲学课堂更精彩[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4,(5):71-72.

[2]崔继强.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哲学课教学[J].教育界,2014,(10):78-78.

《生活与哲学》趣味故事六则 篇7

从前,有个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他看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

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

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语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更好一些。”

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

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但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的评论,那头虽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联想到人,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要注意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这也是个误区。不分场合不顾人们承受能力的批评与表扬,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尤其是对稚嫩的孩子们。因此,教育者在使用批评的武器和鼓励的法宝时,要慎之又慎,切莫让个体的尊严受到伤害。

土地越肥沃越好吗

禅师委派弟子去照看一片稻田。第一年,这位弟子小心翼翼地打理,稻田里的水从不短缺,水稻长得很茂盛,并获得了好收成。第二年,他想到了加一点肥料,结果水稻长得很快,当年的收成比第一年还要好。第三年,他使用了更多的肥料。这年的收成更好,但是稻谷变小了,而且外表也没有光泽。

弟子大惑不解,去问禅师。禅师回答说:“如果你明年再继续增加肥料的用量,那么你就收获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了。在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助其一臂之力,那是给他以力量。但是,如果给其太多的帮助,那你就是在削弱其力量。”

土地不是越肥沃越能长出好庄稼,这同样适用于人生。现实生活中,一些生活在富裕中的人们不懂得感恩和惜福,往往恃富而骄,不可一世,甚至私欲膨胀,做出许多违规违法的事情,毁了自己的前途;而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却知难而进,通过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收获成功的人生。

哥伦布的鸡蛋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许多人认为哥伦布只不过是运气好,其他任何人只要有他的好时气,都可以做到。于是,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一位贵族向他发难道:“哥伦布先生,我们谁都知道,美洲就在那儿,你不过是凑巧先上去了呗!如果是我们去也会发现的。”面对责难,哥伦布不慌不乱,他灵机一动,拿起了桌上一个鸡蛋,对大家说:“诸位先生女士们,你们谁能够把鸡蛋立在桌子上?请问你们谁能做到呢?”大家跃跃欲试,却一个个败下阵来。哥伦布微微一笑,拿起鸡蛋,在桌上轻轻一磕,就把鸡蛋立在那儿。哥伦布随后说:“是的,就这么简单。发现美洲确实不难,就像立起这个鸡蛋一样容易。但是,诸位,在我没有立起它之前,你们谁又做到了呢?”

有一句话叫作,没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创新从本质上是一种对新思想、新角度、新变化采取的欢迎态度,它也表现为看问题的新角度。很多时候,人们会说,这也算是创新吗?原来我也知道啊!创新就这么简单,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想,肯不肯做。

咖啡馆的壁画

几个朋友在一个咖啡馆聊天,其中一个人谈得兴起,手舞足蹈,一下子打翻了走近来的服务员手中的盘子,满杯咖啡全溅到白色的墙壁上。店主看到粉墙被咖啡渍玷污了一大片,坚持要这一桌的客人赔偿损失。

正在他们僵持不下时,邻桌的一个年老客人把店主叫到一旁,跟他说了几句什么,然后走回自己的位置旁,从旅行包里拿出画笔和颜料盒后,走向那面粘着咖啡渍的墙……

没费多会儿工夫,污渍变成了一幅画:一匹深色的骏马安详地在草地上吃着草,不远处躺着一位美丽绝伦的女子。

大家纷纷拍手鼓掌,对画家的手笔赞不绝口。这幅壁画为整个咖啡馆添色不少,老板也很高兴,闭口不提赔偿的事了。

墙上的污渍可以变为一幅美图,人生的瑕玷又如何遮掩呢?不要因为一步错了,就自甘沉沦,收回你的脚步,阳光会让你的瑕玷也显得光彩。

幼蛾与小蚯蚓

一只幼蛾向母亲抱怨说:“蝴蝶与我们属于同类昆虫,蝴蝶有着五彩缤纷的华丽外衣,而我们却长得灰灰暗暗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像蝴蝶一样有招人喜爱的外貌呢?你看,人们总是比较喜爱蝴蝶,而对我们则没有好感,这真是天大的不公平。”

母蛾温柔地对幼蛾说:“亲爱的孩子,在整个大自然的生态中,我们扮演的角色也十分重要,我们所担负的责任,也不是任何其他生物可以取代的。我们多半是在夜间活动,那些夜晚开花的植物,需要我们来传播花粉。所以,有没有美丽的外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尽了自己的职责。”

蝴蝶听到了幼蛾与母蛾的对话,也热心地对幼蛾说:“现在,懂得生态平衡的人越来越多了,了解你们作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看不起你们的人不是就越来越少了吗?你们对整个大自然是贡献很大的,应该对此感到骄傲才对呀!”

小蚯蚓也很自卑,向母亲抱怨说:“我们的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是如此的卑微、低贱,只不过是一无是处的废物。”

花儿听见了小蚯蚓的抱怨,对它说:“生命本身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别人并不看轻你,你为何要看轻自己呢?”

小蚯蚓说:“我不会飞、不会跑、长得也不好看,根本没有什么优点可言。总是觉得自己的存在似乎是多余的,好像每个人都在嘲笑我。”

花儿说:“谁说的!你能够消化垃圾,使泥土松软,万物因此而更有生命力。我就是因为有你们的存在,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我们都发自内心地感谢你们!”

接着,小蚯蚓的母亲耐心地对它说:“花儿讲的话很有道理。每个生命的面貌皆有不同,所拥有的才能也不会一样。任何生命,即使是最平庸的生命,也一定有某种才能和存在的价值。接受现实,尽己所能,就可以拥有与众不同的贡献和幸福。”

对于很多事物,我们都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多同自己比,少同别人比,更不同别人做有害无益的比较,乐于接受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这样才会创造出快乐圆满的人生。

沙漠里的鸟儿

这是沙漠里仅存的一片小树林,树林里生活着数十只鸟儿,他们艰难地生活在这里。一只鸟儿看着它们的栖息地越来越小,小树林随时都有可能被风沙淹没,便想到了离开这里。于是它便对其它的鸟儿说:“我们不能在这里坐以待毙了,我们要离开这里,寻找新的家园。”但是它的提议没有得到其它鸟儿的认同,它们认为四周都是沙漠,离开这里等于自寻死路。

这只小鸟为大家不能接受它的意见黯然神伤,决定只身离去。小鸟竭尽所能经过十几个昼夜不停地飞行,筋疲力尽的它终于看到了绿洲,它欢快地叫了起来……而其它鸟儿依旧呆在那一片小树林中,经过几次风暴后,可怜的它们同树林一起被沙堆埋葬.

小故事大哲学 篇8

两个男同学同时喜欢上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上去就表白,结果把女孩吓跑了。

另外一个男孩跟着女孩去图书馆看书,发现女孩正准备离开的时候,上前搭讪:同学能借我10块钱吃面条吗?钱包丢宿舍了,这是我的学生证,你给我手机号,回头还你钱。女孩想了想说:行吧。正掏钱,男孩又说:要是能借20,我请你也吃一碗。结果,两个人就这么好上了。

启示:换个思维去做销售,你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没机会就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没关系就要想办法去发生关系。销售心理

某富翁娶妻,有三个人选,富翁给了三个女孩各一千元,请她们把房间装满。女孩A买了很多棉花,装满房间的1/2。女孩B买了很多气球,装满房间3/4。女孩C买了蜡烛,让光充满房间。最终,富翁选了胸部最大的那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非常重要。化妆品

朋友刚结婚不久,开了家化妆品店,生意好得不得了。

有天我去店里玩,见一40多岁的女顾客问小李:“这款化妆品效果怎么样?” 小李:“哦,这款我不熟悉。请等一下,我妈帮你介绍。”说着把他老婆拉了过来。顾客直视其老婆足足十分钟,什么也没问就掏出钱包:“买"。

夫妇逛商场,女的看中一套高档餐具,坚持要买,丈夫嫌贵,不肯掏钱。导购一看,悄悄对丈夫说了句话,他一听马上掏钱。是什么让他立马转变?导购员对丈夫说:“这么贵的餐具,你太太是不会舍得让你洗碗的。”

启示:人的观念没有什么不可改变,关键是角度,要善于揣摩对方心理。习惯

乞丐到小王家乞讨,他给十块,第二天乞丐又去,又给十块,持续两年。一天只给五块,乞丐:以前给十块,怎么现在给五块? 小王:我结婚了。

乞丐一巴掌打过去:妈的,你竟拿我的钱去养你老婆?

启示:当提供免费服务让客户成为一种习惯,这种服务就不再是优势,而是劣势。对人也是一样,斗米恩,担米仇。管理的弊端

女孩买了条裤子,一试太长,请奶奶帮忙剪短,奶奶说忙;找妈妈,也没空;找姐姐,更没空。女孩失望地入睡了。

奶奶忙完家务想起小孙女的裤子,就把裤子剪短了一点;姐姐回来又把裤子剪短了;妈妈回来也把裤子剪短了,最后裤子没法穿了。

启示:管理的弊端就在于:要么都不管,要么都来管!个人与团队

老师问弟子:一滴水如何能不干枯?

弟子沉默不语。老师说道:一滴水,风可以将它吹干、土可以把它吸干、太阳可以把它蒸发,要想要不干枯,只有让它融入大海。

一个人无力独撑天下,要想获得成功,就得学会与人合作,独木难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再强大的个人都不如一个团结的组织。

两头牛在一起吃草,青牛问黑牛:“喂!你的草是什么味道?”黑牛道:“草莓味!”青牛靠过来吃了一口,愤怒地喊到“你个骗子!”黑牛轻蔑地看他一眼,回道:“我说草没味。”

启示:团队合作、管理过程中,能否有效沟通、掌握有效沟通渠道是凝聚竞争力,强化执行力,提升业绩的关键。要害与敏感关键点

公司在男厕小便池上贴了一纸条:“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结果地上仍有许多尿渍。后来公司认真吸取教训,纸条改成:“尿不到池里说明你短;尿到池外说明你软”,结果地上比以前干净许多。

启示:有时扬其长不如揭其短!给客户的提案要具体并准确地切中其要害与敏感关键点才有效。经典故事

老虎抓到一头鹿后要把它吃掉!鹿说:“你不能吃我!” 老虎愣了一下,问:“为什么?” 鹿:“因为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老虎大笑道:“总不能为了二级保护动物而让一级保护动物饿死吧?!”

感悟:时刻保持危机感,不要让自己那点优势害死自己。碗破的启示

一个卖瓷碗的老人挑着扁担在路上走着,突然一个瓷碗掉到地上摔碎了,但是老人头也不回地继续向前走。

路人看到觉得很奇怪,便问:“为什么你的碗摔碎了你却不看一下呢?” 老人答到:“我再怎么回头看,碗还是碎的。” 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值得思考

某人买了一坛好酒,放在小院,第二天,酒少了1/5,便在酒桶上贴了不许偷酒四个字。

第三天酒又少了2/5,又贴了偷酒者重罚。

第四天,酒还是被偷,于是贴尿桶二字,看谁还喝。第五天他哭了,桶满了……

哲学幽默故事 篇9

这天,黑三来到街上,左顾右盼寻找下手目标时,路边一位穿着朴素,满头银发的老人自言自语道:“城市就是繁华,转了半天也找不到金店在哪里?”黑三一听,有门了!主动搭讪说:“老人家,你要到金店买东西吗?”

“是啊,想给孙媳妇买对镯子。”

黑三暗喜,看来今天一定大有收获。于是,非常热情地说:“我知道金店在哪儿,我带你去吧!”

不大一会,黑三带着老人来到一家很有气派的黄金手饰店,老人让店员拿出上等的镯子一一挑选,仔细比对后,对价钱最昂贵的一对镯子反复观赏,爱不释手:“这对手镯图案龙飞凤舞,新颖别致,真是巧夺天工啊!”黑三赶紧讨好说:“就是嘛,孙媳妇戴上一定非常漂亮。”心想:这老人即使不是富翁也是个大款。难怪今早左眼皮老是跳,原来是鸿运当头,遇到财神爷了!黑三乐得差点笑出声来没等黑三回过神来,老人微微一笑,心满意足地把镯子还给店员,转身说道:“我们去街对面的小商店吧!”

“去那里干嘛?”黑三瞪着眼睛,惊讶地问道。

“到那里就知道了。”老人狡黠地眨眨眼。

哲学寓言故事 篇10

不拼颜值,我们拼勤奋

汪丹妮出生在安徽铜陵,从事教师职业的母亲对她从小要求非常严格。上课、练琴、练演讲几乎构成了她日常生活的全部。在妈妈的“军事化管理”下,汪丹妮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孩子,十岁在人民大会堂表演,当过少年杂志的封面人物……丹妮的妈妈曾以为,按照这个路子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会去考公务员或者当一个教艺术的老师,但是她没想到,自家的小孩会不走寻常路。

2006年汪丹妮参加高考,母亲让她同时也参加了艺考。当时母亲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你在学主持人的女孩里不算特别漂亮的,但是你还有那么点小才华,要不就去学导演吧。那一年,汪丹妮以全国第三的成绩如愿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但报考前母亲的那句话对她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美女如云的上戏校园里,她感到很自卑,甚至“羞愧”到不敢去学校的公共浴池洗澡。

相貌拼不过别人,那拼什么呢?要强的性格,让汪丹妮变成了拼命的学霸。她想,既然容貌不占优势,那就拼才华、拼努力吧。

刚进入上戏时,作为一个从“小地方”来的姑娘,汪丹妮并不起眼,老师和同学都不是很重视她。好胜心极强的她反而被激发出无穷的斗志。专业课老师布置作业,每周完成一个小品作业,她直接拿着枕头睡在教室里,一遍遍地和同学去磨剧本。只要有老师让她去帮忙拍摄,她总是随叫随到。

很快,这个女孩以她的才华与勤奋征服了人们。2007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发出邀请函给中国,邀请两位优秀的青年导演去做青年组的评委,正在读大二的汪丹妮就是其中之一。2009年,她又以第一名的成绩继续留校读研。

但在那几年中,汪丹妮也面对不少非议。在学校里太出风头的女孩,自然会招未一些敌意,她曾在宿舍里捡到过小纸条,上面写她脑子有病。就连家人也觉得她太不安分了。

直到她大学毕业前远赴内蒙古,拍摄出她令声名鹊起的故事片《离离》,这些误解才渐渐消失。

当时,大家做毕业作品,全班几十号同学中,老师单单挑了汪丹妮去内蒙古拍摄。老师说,全班就只有她可以完成。带着老师的殷切希望,揣着父母赞助的8000块钱,“忽悠”了一个摄像,一个20岁的女孩子义无反顾地奔赴遥远的内蒙古。到了那边寻找剧本,结果写剧本的人都先开口要钱。于是她决定自己写,自己拍。

为了一个镜头,汪丹妮带着二十几号内蒙古大汉爬上海拔5000米的高山,那是一座没有经过任何人工开凿的高山,需要徒步爬行20多小时。身边做向导的内蒙古大汉都累得直喊“不拍了”,汪丹妮来不及喘口气,却要转身先安抚他。下山后,人家还是决定不干了,汪丹妮就每天去他家给他洗衣服擦地,终于,这名内蒙古大汉被汪丹妮的执著和拼劲打动了。

在内蒙古拍摄期间,汪丹妮的父亲查出了重病。但因为她带领着一支团队,在那种情况下离开,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她选择留了下来,但内心里又觉得特别对不起父亲。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让她几乎崩溃,这种历练也让她终于懂得了“强大”两个字的含义。

野蛮生长,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23岁时,汪丹妮带着一档全新的节目策划案和一支20多人的团队奔赴重庆工作。当时,她的这档大型益智类综艺节目策划案以数百万元的价格出售给重庆卫视,汪丹妮也成了全国最年轻的综艺节目制作人之一。

那段时间,她拼命工作,自信心爆棚,成就感十足。但没想到好景不长,她和合伙人之间产生了意见分歧。一气之下,汪丹妮回到了上海。

回上海后汪丹妮过了一段“安分”的日子,她考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成为公职人员,专门做话剧和影视剧的批款立项申报。她希望能够借这个机会多看些剧本,让自己沉淀下来。她形容那段时间是“打碎自己然后重建”的过程。一年的时间里,她每天早八晚五去上班,学会了Excel、PPT这些原来根本不放在眼里的办公软件,甚至学会了修打印机。面对身边一些追求稳定生活的同事,汪丹妮并没有提起过自己以前的经历。同事们只知道她是一个扛着小DV拍会议记录的小姑娘,没有人知道她曾在大演播厅里指挥一个团队。

一年后,汪丹妮不安分的因子又开始蠢蠢欲动。“稳定”并不是她喜欢的生活状态,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更不是她的理想,内心那股想创作的小火苗一点点燃烧起来。

汪丹妮偷偷注册了一个文化传媒公司,取名魔帧传媒。白天上班,晚上处理公司事务,没多久,她就扛不住了。她毅然决定辞职创业。

一切几乎要从头开始。汪丹妮每天翻看财经杂志,通过上面的公司资料寻找客户,然后给他们写邮件,打电话,或者干脆直接上门去谈。就是用这样略显笨拙的方式,汪丹妮的公司签下了“领英”这个大客户。

当时“领英”刚刚进入中国,汪丹妮抓住契机,写了一封信给“领英”中国区总裁,与对方接洽上之后,汪丹妮干脆飞到北京,找到对方,拉住人家聊方案。前前后后一年,出了十几稿方案,还是没有结果。很多人劝汪丹妮放弃,让她别再无休止地耗下去。但她偏不。

汪丹妮是一个敢想敢拼的人,正是她的拼,让她一次次将不可能转变为可能。这一次也是如此。凭着韧劲儿,汪丹妮的公司PK掉了几家国内项级传媒公司,最终成为“领英”的合作伙伴。后来,有一次汪丹妮去电影院看电影,在贴片广告里看到自己给“领英”拍的片子,一瞬间,一路走过来的酸甜苦辣都涌上心头,在黑暗的影院里,她的泪顺着脸颊滑落下来。公司随后的发展证明了汪丹妮的战略眼光,因为“领英”是一个高端的互联网品牌,这次合作的成功,让魔帧传媒吸引了一批互联网公司来合作。

“反正都是跳悬崖,干脆以最漂亮的姿势跳下去。”在汪丹妮看来,野蛮生长的生存方式正是她人生的王牌。

冰雪奇缘,遇见更有力量的自己

2015年年初,一个朋友找到汪丹妮,邀请她拍摄中国第一档南极户外真人秀节目《背着China去旅行》。朋友说,拍这样的节目必须找一支既能写又能导还能拍,关键是能吃苦能坚持的团队,这么多条件放在一起,恐怕没有比汪丹妮的团队更合适的了。

去南极的路上面临的考验,远超过人们的想象。魔鬼西风带德雷克海峡是必经之路,每个人的晕船反应都非常严重,食物不合胃口,网络也十分微弱,很难与国内联系。白天面对的是茫茫大海,单调的环境让人的心理接近崩溃边缘,夜晚要面对失眠的痛苦,有时好不容易睡着了,遇到风大浪大,船舱里的东西噼里啪啦往下掉,严重时整个人都被抛起来。

汪丹妮第一次体会到自己作为一个女孩子脆弱的一面。她想家了,想回到自己温暖的小屋里美美地睡到自然醒,再吃上一顿热腾腾的火锅,那大概是当时她能想到的最美妙的事了。

当终于登陆南极,四周静谧到只剩下邮轮轻微的引擎声,眼前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冰山与蓝天。那一刻,汪丹妮忘记了一路所遭的罪,想到全中国也就4000人登过南极大陆,再想想她和同伴们还肩负着拍一档真人秀的使命——4个人拍一个20几人的真人秀节目,全国估计也只有他们这一个团队——内心里汹涌的斗志瞬间又回来了。

她恢复了女汉子本色,克服了迷茫和恐惧,开始了不停歇的拍摄。手上拿着一台摄影机,头上别着一台摄影机,身上还背着录音设备、对讲机……全副武装,全身心投入。就这样,度过了一段回忆起来如同身处梦境却又铭心刻骨的日子,汪丹妮带领团队圆满地完成了拍摄工作。

如今的汪丹妮仍然在不安分地奔波着,她享受那种风尘仆仆地在路上的感觉。别人说她太能折腾,但她发现,每一次折腾,都让她遇见一个更有力量的自己。她说,人的生命很短暂,我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去体验这个世界无限的美好。

编辑/刘柳

哲学寓言故事 篇11

首先,心智开发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哲学课开得再好,也难以解决问题。

其次,小学哲学教育不是哲学课的任务,不开设哲学课,也可以解决问题。

第三,小学开哲学课是唯课程论的体现,既违背哲学精神,又干扰课程改革。

哲学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12

阅读篇名:哲学的故事(第二章)简要背景: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在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是阿门塔斯的朋友和医生,阿门塔斯是马其顿的国王和亚历山大的祖父。亚里士多德在医学的氛围中长大,而后来的许多哲学家却是在神圣的氛围中长大,所以他自然有机会和勇气发展科学的思维倾向,为他最终成为科学的奠基人打基础。

主要内容:作者首先讲述了亚里士多德出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观点的信仰。另外描绘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雅典的情况,再接着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的相识以及他对亚历山大人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一些逻辑学,科学和美学方面的著作。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对于逻辑学的创立过程和对逻辑学的简单介绍。第四部分讲述了他对于科学的整理。再接着讲了他对形而上学的理解以及他所认为的上帝的本质;第六部分则阐述了心理学和艺术的本质,第七部分讲了伦理学和幸福的本质。再接着讲了他对政治学的理解。最后,作者对于他的观点进行了评价,以及介绍了他的死亡。

哲学家名人故事 篇13

罗素于19曾来过中国。可到中国后生了一场大病。病后,他拒绝任何报人的采访,一家对此很不满意的日本报刊谎登了罗素已去世的消息。后虽交涉,他们仍不愿收回此消息。

在他回国的路上,罗素取道日本,这家报社又设法采访他。

作为报复,罗素让他的秘书给每个记者分发印好的字条,纸上写着:“由于罗素先生已死,他无法接受采访。”

二、人生的幸福

有一天,罗素的一位年轻朋友来看他。走进门后,只见罗素正双眼凝视房屋外边的花园,陷入了沉思。

这位朋友问他:“您在苦思冥想什么?”

哲学寓言故事 篇14

1 两种传统的划分对技术哲学的制约

米切姆指出, “技术哲学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包含两层含义:当“of technology (属于技术的) ”作为主语的所有格, 技术是主体或作用者时, 技术哲学就是指以技术专家或工程师为主体的一种技术的哲学 (technological philosophy) ;当“of technology (关于技术的) ”作为宾语的所有格, 技术成为是被论及的客体时, 技术哲学就是指人文学者, 特别是哲学家, 把技术当作专门反思的对象的学问。这表明了技术哲学自诞生以来就存在两个传统:工程传统的技术哲学和人文传统的技术哲学, 技术哲学沿袭这两个传统向前发展。

米切姆在《朝向一种后技术哲学》一文中指出, 人文主义者从18世纪的开始, 贯穿整个19世纪, 一直到20世纪晚期, 从哲学家卢梭到马克思和尼采到现象学家和存在主义者已经对技术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批判;作为回应, 工程主义的技术哲学家也已经成功地对抗了由芒福德、海德格尔等人文学者所倡导的对技术的批判。可见, 技术哲学是在两个传统的论争中向前发展, 技术哲学因此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然而, 由于双方固守各自的传统, 分别处在不同的语境和视域下, 使得人文学者的技术批判被限定在技术的边缘或外围, 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 而工程师对批判的回应也变成无的放矢。这又使得貌似强大的技术哲学事实上变得软弱无力。

陈凡教授指出, “早期工程传统的技术哲学采用的是工具主义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把技术本质物质化、手段化, 遭到人文学派的诘难;而人文学者对技术的形而上学分析, 如海德格尔的晦涩阐述, 也受到工程的技术哲学家的抵制, 认为SPT像绿党一样意识形态化了。[1]”两种传统的争论致使技术哲学缺少应有的一脉相承的理论传统, 缺乏可传承的统一的研究纲领、研究范式以及方法论原则, 更谈不上公认的经典著作和代表人物。

此外, 伊代同样批评把技术哲学二分为工程和人文两个传统的做法是在技术哲学内部画地为牢, 认为事过境迁, 不应仍过于强调这种划分, 否则将阻碍技术哲学的发展。拉普、费雷和皮特等都曾指出由于两个传统的存在, 致使技术哲学研究中多元性有余, 而统一性不足, 认为这导致各种思想之间对话困难, 从而严重影响了技术哲学的发展。米切姆本人也提出这样的疑问:在技术哲学中是否不止两种传统?可见, 他并不完全赞成技术哲学两个传统的划分。

两种传统各具特色, 长期以来, 它们之间的分歧与斗争贯穿技术哲学发展的始终。工程师立足于技术、工程实践内部, 主要从本体论层面对技术进行考察, 视技术为某种简单的、静态的、无生命的工具、手段, 他们从技术之中看技术, 缺乏哲学传统以及社会背景因素的考察。人文学者有着深厚的人文背景, 却缺少技术、工程的亲身实践经验, 他们从技术之外看技术, 因此, 只能诉诸于宏大的构想, 抽象地谈论技术, 将它们视为黑箱, 缺少对技术的经验描述。两种传统之间存在固有的隔阂, 工程师与哲学家之间缺少应有的对话与交流。这导致技术哲学处于一种微妙而危险的境地, 正像皮特所言, 当前技术哲学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 或走向繁荣或走向衰败。

2 经典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缺陷

综观技术哲学发展的历史, 不难发现, 在不同历史时期, 技术哲学中的两个传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工程传统的技术哲学起步较早, 活跃于工具理性膨胀的近代, 与此相对应, 工程师对工程的哲学反思较早。但转入现代以来,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与人们对价值理性的诉求相对应, 更为活跃的是人文传统的技术哲学。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研究更多地引起了人们对技术问题的反思, 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技术中的形而上学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 新一代的技术哲学家不再满足于由芒福德、海德格尔、埃吕尔等开创的“经典”技术哲学研究范式, 而开始致力于具体的技术操作过程及技术与社会的共同演进的研究。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 经典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式是一种无可怀疑的创新。它努力表明现代技术使人类历史处在一个新的根本的转折点。如米切姆所言, 人类对与技术相关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回答涉及到两种理论的选择:一种理论将人视为本质上的工具制造者及劳动中的人;另一种理论认为人是被语言刻以特色的存在。经典技术哲学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两种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 它试图超越前一种由培根开创的纯粹地、技术地向现实逼近的众所周知的研究路径, 努力把现代技术理解为通向现实的另一种符号语言, 继续引领着技术哲学前行。经典技术哲学的观点更深入地考量了现代技术的本质, 比习惯性的把技术描绘成一种工具或一种文化的表达更深刻。但这同时也暴露出这一研究纲领中存在的“固有缺陷”。

作为经典技术哲学家的典型代表, 海德格尔将以往人们对技术本质的解读归纳为两种:即工具主义的和人类学的技术本质观。在此基础上, 他指出:但是“现代技术本质不是人”, “现代技术也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简单展现”[2], 这正是技术给哲学带来的新的挑战。然而, 在他的强有力的但又过于简短的“技术非人”的论述之后, 海德格尔转向了语言。他认为, “只有跳出语言, 作为最高危险的技术的本质才能被思考, 只有跳出语言, 才会有拯救力量出现。[5]”然而, 海德格尔又清楚地意识到, 在技术与语言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他在具体描绘了这一鸿沟后, 指出, 作为哲学家唯一可能的选择就是退回到语言之中, 惟有这样, 技术才能被理解、命令、限制。

这一海德格尔式的技术解读模式得到其他经典技术哲学家的认同, 并在他们那里被重复表达和进一步发挥。埃吕尔继续隐喻在语言和技术之间的差异是根本的和不可超越的, 与海德格尔相比, 他走得更远, 他甚至否认任何技术文化的可能性, 进而认为对技术的哲学思考也是不可能的。像海德格尔一样, 埃吕尔看到了计算机语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危险, 它将使得人脱离其作为人的本质从而沦为技术的奴隶, “如果人被剥夺了他们的自然语言, 他们就因此失去了本质。[4]”此外, 在许多其他经典技术哲学家看来, 技术从属于语言, 技术是语言的等级从属。如Ardent指出:“如果人们不想使人类变成技术的无能的奴隶, 就必须把技术从属于语言和思考。[6]”上述观点表明, 经典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是有缺陷的。经典技术哲学家采用一套符号-语言的关系模式努力向现实技术逼近, 然而, 他们最终却又退缩了。在他们看来, 语言与技术之间的差异是难以调和的, 符号-语言的关系模式难以成为通向技术的桥梁, 这迫使经典技术哲学家又撤回语言之中, 转而求助于语言遥控之下的工具制造者。语言的诉求没能达到对技术本质的真正领悟, 也没能真正超越工具主义惯常范式, 事实上, 他们从培根的挑战面前败下阵来。他们囿于某种自我的语言关系模式之中, 对技术进行形而上学的抽象摹写, 与真正的技术世界隔离开来。

这样, 首先, 在方法上, 由于缺少与工程师的对话与交流, 经典技术哲学家只能从技术之外将技术抽象为一个固化的整体, 无法对其进行经验性描述, 使技术成为一个黑箱, 忽视了真实的、生动的技术内部的过程性存在;其次, 在主题上, 经典技术哲学偏离了正确方向, 难以触及真正应该关注的技术、工程本身, 正如高亮华教授所言:“经典技术哲学强调道德性的问题而忽视认识论与本体论的问题, 关注的是技术的使用而不是技术的设计、制造等过程的问题;技术与工程本身, 即技术制品的设计、发展、生产、维修游离于经典技术哲学家的视野之外。[6]”这就使得哲学界与工程界之间的隔阂逐渐加深, 使哲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范式不可通约。这进而加深了技术哲学两种传统之间的矛盾, 扩大了二者之间的分歧。

这样, 20世纪70年代以后, 新一代技术哲学家致力于超越旧有传统, 倡导一种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正如荷兰技术哲学家汉斯·阿奇特休斯 (Hans Achterhuis) 所指出的:必须与古典传统从根本上决裂, 才有可能使技术哲学得到发展。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给陷入困境中的经典技术哲学带来新的生机, 并衍生出新事物——工程哲学。

3 经验转向——开辟工程哲学新领域

当前的技术哲学研究中出现的经验转向, 人们往往单纯将其归结为一种研究方法的转向, 即要克服经典技术哲学囿于抽象的思辨及先验的人文原则的方法论缺陷, 而提供一种建立在对现代技术的适当的经验描述基础之上的新的研究方法。但是, 经验转向的关键在于研究对象的转向。致使经典技术哲学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忽视技术、工程本身, 即研究主题的“遮蔽”, 这才是经典技术哲学的症结所在。而方法论的缺陷只是其外在表现, 或者说, 正是研究对象的转向要求采用一套新的研究方法。因此,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的实质内涵是实现研究对象的转换, 拓展其过于狭窄研究领域。技术哲学不仅要关注抽象的技术, 还要关注现实中活动的技术, 要关注现实的活动的科学, 更要关注现实中活动的工程。“如皮特在读到Ferre的《技术哲学》一书时写到, 你怎能去写一本技术哲学的书而不去讨论工程与科学呢?[7]”具体而言, 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实质内涵如下:

首先, 经验转向的核心是开放技术哲学边缘地带, 使其研究主题由技术问题转向与技术相关的问题域, 将工程问题纳入其中。经验转向代表人物Kroes和Meijers在以“技术哲学经验转向”为题的文集中指出, 这种转向不是简单阐明和分析已有的技术哲学思想, 而是要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去关注那些和技术与技术哲学相关的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以及伦理学问题。陈凡教授在《论当代欧美技术哲学研究的特点及其转向》一文中指出:“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不是把关于技术的哲学问题由关注的中心转向边缘, 从而使其失去“哲学味儿”, 也不是要消除技术哲学中的规范和伦理价值, 为更好地理解技术的本性, 需要把对技术的哲学分析, 建立在更加可靠的和充分的经验描述基础之上, 这涉及到对技术哲学的本性和任务的重新理解。[8]我国学者高亮华在《论当代技术哲学中的经验转向》一文中进一步表明:经验转向不是用更详细的经验材料去说明现有的哲学观点, 也不是要将现有的哲学思想应用到技术中去。经验转向的唯一目标是为技术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答提供坚实的经验基础。“因此, 它将带来技术哲学研究问题的漂移, 甚至揭示新的问题群, 从而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9]”上述思想表明, 经验转向是要让技术哲学的“边缘软化”, 形成开放区域, 使技术哲学的研究主题由抽象、单一的技术问题转向与技术相关的问题域, 尤其要将工程问题纳入其中, 因为工程与技术紧密相关。

其次, 与研究主题的转向相适应, 技术哲学研究方法由过去的抽象摹写转向经验描述, 突出技术、工程的过程性特征。由于技术哲学研究主题的回归与开放, 现实中的技术与工程被“解蔽”, 并凸显其丰富性与复杂性。人们发现, 技术并非铁板一块, 技术本身具有多重意义, 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和逻辑意蕴, 对现实中的技术、工程的哲学反思不应基于虚妄的空想。这样, 过去人文学者的形而上学的分析已经不适用, 抽象神话与虚构难以揭示技术、工程的真实本质及其与社会的共同演进过程。因此, 经验转向后的技术哲学要求技术哲学家们更慎重的看待技术, 要打开技术黑箱, 以对工程的内在洞察为基础, 使他们的分析基于对工程实践的内在的洞察和从经验上对技术的充分的描述。新的分析方法的采用不是要把技术哲学这门哲学分支转变为一门经验科学, 使其失去哲学特点, 而是将其分析建立在可靠的经验材料上。

第三, 上述两种转向的综合结果可以导向新的研究领域——工程哲学。研究对象的转向首先将工程作为与技术密切相关的、独立的同质因素纳入技术哲学框架, 方法的转向使人们对工程同样采用一种经验分析原则, 这样, 就需要哲学家与工程师的合作与交流。作为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的代表人物, 米切姆首先指出了技术哲学研究存在的两种传统及两种研究传统的分裂使技术哲学研究陷入困境的现状, 并进一步阐明了为了摆脱这一困境, 哲学之于工程的重要性及工程哲学这一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他指出:“在过去, 由历史和社会建构的工程疏远了哲学, 哲学也没有眷顾工程。但是时间和世界已经改变了。工程也已经改变了。我将大胆地指出, 工程变得越来越哲学化了。的确, 工程不只是伴随着哲学问题同时也是伴随着哲学意义的生活方式而成熟了。而哲学也变得越来越向工程思想和工程实践敞开”[10]。作为回应, 工程学教授路易斯·布恰雷利 (Louis Bucciarelli) 提倡哲学界与工程界的联盟, 努力促进两种文化的融合, 强调哲学之于工程设计及工程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 哲学与工程看似两个分离的世界,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 实物与思想是不能分开的, 它们的综合正是工程设计的本质[11]。从事工程学教育的Taft H.Broome 进一步阐明了工程与哲学的三个层次的关系:首先第一个层次是把工程与哲学看作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文化-哲学与工程 (philosophy and engineering) ;第二个层次是在把哲学与工程看作是两个独立的学科的前提下, 使用正式的哲学质询工具去检查评估工程的某些方面-哲学于工程之中 (philosophy in engineering) ;第三个层次是将哲学质询的工程问题综合为统一理论—工程的哲学 (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 。他认为这三种哲学与工程的接合模式都遭遇到了根植于工程与哲学各自文化的阻力, 并致力于探究这一阻力的本质, 旨在于促进二者的融合[12]。

工程黑箱的开启, 让人们发现, 工程内部具有同技术一样丰富、复杂的内部结构及内在逻辑, 它与技术之间即有交叉重叠之处又有重大区别, 完全可以将其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对工程的哲学反思, 能够揭示工程本体论、工程认识论、工程价值论等一系列新的问题群。并且, 在经验转向背景之下, 工程哲学研究应具有以下特点:从本体论层面看, 工程哲学应关注人工物本身, 重点考察工程人造物的设计和使用与社会相互“嵌入”的过程, 即工程是由社会多因素建构而成的集合体;从认识论层面看, 工程哲学应关注工程设计过程中工程师应该知道什么以及他们如何知道以及对设计中错误的认识论分析;从价值论层面看, 工程哲学应关注工程师的角色责任伦理及其向公众的合作责任的伦理的转向及其扩大化趋势等工程伦理学基本问题, 米切姆认为, 与哲学相关联的工程伦理学的出现是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一个信号。

这样,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 西方的技术哲学研究逐渐向一种新的、充满朝气的经验性的方向发展。其目的有二:其一, 试图超越价值理性所设定的藩篱, 消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隔阂, 达到理性的统一;其二, 打破技术哲学两个传统之间的坚硬界限, 实现两个传统的融会贯通, 消除二者之间的内在分歧。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不仅是研究方法的转向, 更重要的是研究对象的转向, 即将工程正式纳入哲学研究的范畴, 进而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工程哲学。

摘要:技术哲学研究走向成熟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这一学科本身研究范式上的缺陷, 由此引发了当代西方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不仅是研究方法的转向, 更重要的是研究对象的转向, 即将工程正式纳入哲学研究的范畴, 进而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工程哲学。

关键词:工程哲学,技术哲学,经验转向

参考文献

[1]陈凡.论当代欧美技术哲学研究的特点及其转向[C]//多维视野中的技术——中国技术哲学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3.24.

[2]HANS ACHTERHUIS.Borgmann, technology and good life?and theEmpirical Turn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J].Techne, 6:1 fall2002.96.

[3]HANS ACHTERHUIS.Borgmann, technology and good life?and theEmpirical Turn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J].Techne, 6:1 fall2002.96.

[4]HANS ACHTERHUIS.Borgmann, technology and good life?and theEmpirical Turn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J].Techne, 6:1 fall2002.97.

[5]HANS ACHTERHUIS.Borgmann, technology and good life?and theEmpirical Turn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J].Techne, 6:1 fall2002.97.

[6]高亮华.论当代技术哲学中的经验转向[C]//多维视野中的技术——中国技术哲学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3.33.

[7]高亮华.论当代技术哲学中的经验转向[C]//多维视野中的技术——中国技术哲学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3.33.

[8]陈凡.论当代欧美技术哲学研究的特点及其转向[C]//多维视野中的技术——中国技术哲学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3.25.

[9]高亮华.论当代技术哲学中的经验转向[C]//多维视野中的技术——中国技术哲学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3.35.

[10]Carl Mitcham.The Importance of Philosophy to Engineering[J].Tecnos.vol.XVII/3 1998.28.

[11]LOUIS BUCCIARELLI.Engineering Philosophy[M].Delft Univer-sity Press, 2003:1-5.

上一篇:高效课堂导学案下一篇:铁路支部品牌创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