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哲学

2024-05-20

民族哲学(精选4篇)

民族哲学 篇1

一、从种族、环境、时代解读《艺术哲学》

丹纳(1828-1893),法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批评家。他的《艺术哲学》这部著作较为全面地论述艺术创作的根源。“在他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1]

丹纳一开始就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2]换句话说,时代精神与风俗习惯决定了艺术品的种类。时代精神与风俗习惯就是作者所言的环境。丹纳认为,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而淘汰其余的品种,所以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社会文化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艺术品种。例如,希腊雕像产生于热爱运动、 崇尚艺术的古希腊时代;哥特式建筑产生于封建与基督教的中古时代;意大利美术产生于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

不同的时代精神可以映射出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映射出不同的种族特征。种族是一个种族区别于其他种族而具有的独特的特征。作者将种族比喻为艺术创作根源中的原始花岗石,它不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它是一个民族的永久的本能,它与民族的寿命一样长久,一样牢固。

二、种族、环境、时代与民族性格的关 系

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表现在行为举止、思维方式及精神气质上的心理特点的总和。[3]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作用,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性格。

在古希腊时代,全身赤裸是希腊人特有的习惯,衣着只是附属品,不拘束身体;房屋室内配备简单,即使是他们喜欢的露天生活中的广场和练身场也一样简单朴素;在古希腊城邦,公民享有参与公共职务的权利;在练身场和舞蹈学校的培养下,公民可以轻松地成为一名军人。古希腊人生活的所有这些特点存在的原因就是他们拥有非常平衡而简单的心灵,这种心灵产生于古希腊时代,而不是封建时代,也不是文艺复兴时代。 所以说,特殊的时代造就了特殊的性格。当时希腊人民的性格是:简单、朴素、活泼、乐观、勇敢。

再来说说种族,以日耳曼族和拉丁族为例。 日耳曼族,比如德国人和英国人,身材高大,外貌平平,但是安静、慎重、理智、有恒心,可以坚持不懈地做事业。拉丁族,比如意大利人,生活简单,头脑敏捷,能说会道,感觉敏锐,行动迅速,但是经常过犹不及,遇到刺激会过于兴奋, 以至于会忘记责任和理性。通过对日耳曼族和拉丁族的比较可以发现,种族不同,性格也会不同。

三、民族性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以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以一定的创作方法为依托,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感悟,将特殊的情感融入到艺术作品中的创作性劳动。艺术家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精神气候中,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精神气候造就了特殊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直接影响艺术家的性格,进而间接影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

精神气候是指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而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是产生作品的决定性因素。 精神气候并不产生艺术家,但却明显地影响着艺术家的才干,精神气候改变,艺术家的才干的种类也随之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某些国家的艺术宗派,有时以理想的精神为发展的趋势,有时以写实的精神为发展的趋势,有时以素描为主,有时以色彩为主的原因。艺术家若是不走群众路线, 就会被社会排斥,甚至于淘汰。

那么,精神气候是怎么对艺术品产生作用的, 这里用精神状态以悲观绝望占主导的社会环境来加以说明。首先,艺术家是群众中的一员,是集体中的一个分子,苦难使群众伤心,也使艺术家伤心。其次,艺术家在苦难中长大,看到的、经历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悲伤,于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自然而然地以悲伤为主。再者,艺术源于生活,在悲伤的时代,艺术家只能获得悲伤的暗示,教堂中的仪式、屋里的家具、别人的交谈, 都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最后,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理由是,在悲伤的时代,只有悲伤的作品才能引起悲伤的群众的共鸣,群众是艺术作品生存的土壤,悲伤是艺术作品生存的养料,二者缺一不可。总而言之,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 也就是环境,先是影响了艺术家的生活和情感, 造就了艺术家符合环境和时代的性格,进而影响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方法,最后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种类。

在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时代、封建与基督教的中古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个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特色的艺术或艺术品种,并且作品的主要特征都与时代和民族的主要特征一一对应。

希腊是一个三角形的半岛,一面是丘陵地, 一面是滨海,天气温和宜人,夏季没有酷热使人消沉或懒散,冬季没有寒冷使人迟钝僵硬,在这样温和的气候中生活的民族,精神平衡和谐,性格聪明开朗活泼。希腊人不沉溺于宗教,神明跟人类一样是快乐的。希腊人的社会生活也同宗教生活一样轻松愉快。希腊人喜爱学习,善于思考, 所以头脑敏捷;热爱生活,所以年轻乐观;天生是理想主义者,所以容易成为优秀的艺术家。成为优秀艺术家的三个特征也在希腊人的性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是希腊人感觉精细,善于捕捉微妙的关系,易于分辨细微的差别,这使得艺术家可以将造型、色彩、情感等所有元素结合得非常融合,换句话说,可以将源于生活的素材, 很完美地创作出高于生活的作品;二是希腊人凡事追求清楚明白,喜欢简单而明确的轮廓,讨厌不清楚的、抽象的、怪异的事物,这使得艺术家可以将作品的意境限定在容易被想象力和感官理解的范围内,让作品成为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欣赏了解的艺术,并且流传千古;三是希腊人对现世生活的喜爱和重视,对于人的力量有着深刻的感悟,追求愉悦,这使得艺术家倾注于表现人的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肉体,而不是病态的精神或残疾的肉体。

神庙是希腊城内重要的建筑物,而雕像是神庙的重要内容,它们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简单、朴素、宁静、高雅、雄壮,这种印象与希腊的民族精神完全一致。希腊人的心灵和肉体是健全的, 造就的建筑和雕像自然是健全的;希腊人不喜欢过度兴奋的幻想,造就的建筑和雕像自然是清明的理智的产物;希腊人喜爱运动,追求健美、强壮的肉体,造就的建筑和雕像自然是舒展的、雄壮的、优美的。民族性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显而易见。

四、结语

民族性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民族性格是由种族、环境、时代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成的,是一种不容易变化的特征,它就好比地质结构中的原始地层,无论经过多长时间,构成民族性格的特性始终存在。艺术创作也是有等级之分的,最肤浅的艺术创作是那些流行的风气和暂时的事物,略为经久的艺术创作是那些被当时的一代人认为的杰作,而经久不衰的艺术创作是那些可以跨越时代和民族的不朽之作。明白理解了民族性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后, 将更易于探寻到艺术创作的根源,更易于领会艺术创作的内涵,更易于指导艺术创作的实践。

民族哲学 篇2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是级专业

班的学生,因为,(请假原因)需要请假。时间:从到,去(去往地点),请假期

间有效联系方式,姓名:电话:

家庭电话:

本人保证往返途中的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在不耽误学习课程和任

何集体活动的前提下,万望您批准为谢!

班委意见:

辅导员意见:

学院意见:

学校意见:

本人签名:

日期:

云南民族大学哲学与政治学学院请假条使用样本

云南民族大学哲学与政治学学院请假条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是2008 级政治学与行政学 专业 08级政治班班的学生,因为,参加学校运动会(请假原因)需要请假。时间:从 2010年3月22日8:30 到2010年3月22日18:30,去云南民族大学本部(去往地点),请假期间有效联系式,姓名:卢大强电话:***

家庭电话:08715914901

本人保证往返途中的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在不耽误学习课程和任何集体活动的前提下,恳请您批准,谢谢!

班委意见:(仅限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和男女生活委员)辅导员意见:(一日及以内辅导员姓名及是否同意态度)学院意见:(仅限三日以内书记或院长签字)

学校意见:(三日以上由校学生处签署)

本人签名: 卢大强

日期: 2010年3月33日

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哲学思考 篇3

关键字:民族声乐 发展 唱法 哲学 美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声乐演唱的发展上既有共性,也具有民族特性,多民族之间相互借鉴、交流,共同提高。尤其是其中的民族特性和独立发展,造就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异彩纷呈。而且,我国的民族声乐还积极的从戏曲和民歌中汲取养分,并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等,以不断充实、丰富自身,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声乐自身发展的需要,民族声乐势必要受到诸多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民族声乐的深入分析研究,思考民族声乐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并做好对民族声乐的继承和发展。

一、中国民族声乐背后的哲学意蕴

中国民族声乐在我国民族的土壤中成长,从各种民族唱法和传统曲艺等之中汲取营养好,背后具有十分深刻的哲学意蕴,并具体体现在文化定位和艺术审美方面。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以汉语为最基本的语言依托, 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境界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文化定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十分注重整体性和统一性 ,这也被认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之一。同样的,在衡量声乐作品的时候,也大多采用的是中正平和的审美标准。中正平和的基础是中庸,其中, “中”指的是天下之道的根本,而“和”则代表了天下的大德。几千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儒家哲学巨大影响,以“中庸”为基本原则,甚至是用来评价事物的准则。“中庸”之道向来被认为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注重和谐和“过犹不及”,否认绝对性的事物。在内涵方面,“中庸”主张凡事要适可而止,而不能不要过度,以免导致适得其反的出现。于是,中国人大多在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以“中庸”为标准,力争做到不偏不倚,在民族声乐方面,“中庸”也比比皆是。例如,在声乐演唱的发声方面,“中庸”思想便十分强调气息力度和速度的适宜性,还有声带振动的平和状态等。

二、民族声乐唱法的继承和借鉴

作为中国的艺术瑰宝,民族声乐一直代表着中国音乐的艺术特色,展示着我国的璀璨文化。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多样、方法各异,众多的民族声乐教育研究者们也一直在探求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民歌演唱技巧。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从我国的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借鉴学习,并注意与时俱进。

中国传统音乐的财富是取之不尽的,民族声乐演唱的发展应建立在传承基础上。当前社会“大交流、大学习、大融合”的时代,民族声乐要建成自己的特色,区别于美声唱法,必须具有民族性,集中华民族之大气,各剧种的风格之大成,符合广大民族群众审美内涵,为人民所喜爱,融合戏曲、曲艺、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和风格。其中艺术的相通性,会使民族声乐演唱这支奇葩绽放得更加美丽。2009年,一首《忐忑》让龚琳娜在网上迅速走红。演唱者龚琳娜在接受采访,谈及自己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想法的时候便提到,中国有许多宝贵的传统值得现代的演唱者们进行学习和挖掘,例如中国传统戏剧在音色方面的详细分类,其中青衣和花脸还有花旦和老生等,分别使用的是鼻腔共鸣和以及鼻腔等诸多方式。这些种类繁多的唱法,十分值得现代的演唱者们进行学习和借鉴。如何从传统艺术中寻找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养分,“取之传统,用之艺术”,是所有民族声乐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例如,在唱法上,民族声乐演唱者们可以积极的利用传统戏曲的各种唱腔等。

三、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哲学追问

1.多民族声乐音乐体系的建立

在本民族声乐音乐体系的构建方面,我国不同民族的声乐虽然在演唱风格等方面风格迥异,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点,但也具有很多相似和相同指出。首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其声乐体系的形成的,都离不开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思想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并利用本民族的艺术和音乐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对与不同的民族音乐体系来说,虽然风格各异,但都和本民族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例如,那达慕盛会是蒙古人欢庆丰收的一项大型娱乐活动。赛马即将开始以前,儿童们会用嘹亮的嗓音高声唱长调歌曲。

“侗族大歌”则是一种流行于黔、桂等地的以侗语南部方言演唱的多声部民歌歌种形式,侗语称“嘎老”。篇幅长大,格调严肃庄重,歌词讲究韵律,曲式结构较固定,由分节歌性质的多段联曲构成。其旋律多级进,间以三度、六度、四度跳进,流畅优美。演唱属民歌支声性质,音域较窄,大都在八度以内行腔,主要旋律在低音声部,高音声部由低声旋律分支加花变化而成。总之,都是与各族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

2.民族声乐演唱的多样性

除了一些共同点,不同那个民族的音乐体系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民族声乐演唱的多样性。

首先,在演唱风格方面,呈现出十分多元化的情况。我国地域面积十分辽阔,造就了不同民族和地区迥异的自然环境,并由此产生了不同地区和民族风格接人不同的演唱方式和方法等。例如,在北方地区,一年四季十分分明,且天高地远,于是人们在演唱的时候变大多表现得十分豪放和粗犷。而在我国的南方,大多山清水秀,于是人们在演唱的时候便表现得十分出委婉,较之北方民族要柔美的多。同样的,对于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们来说,因为眼前一马平川,因此演唱的时候大多十分舒展和自如。对于高原地区的人们来说,因为地势较为突兀和广袤,因此在演唱各种歌曲的时候,便容易受到一定的影响,较为高亢和嘹亮。我国有拥有众多的民族,自然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民族声乐风格和音乐体系,并孕育出属于本民族的优秀的音乐人才。同样的,著名歌唱家、全国政协委员克里木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被大家一眼认出,因为它的歌曲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族特色。也就是说,不同民族的优秀歌唱家们都受到本民族文化和音乐的巨大影响,并积极的运用自身的个性,充分的向各民族的人们展现出本民族声乐的特色和内涵。

其次,在演唱创新方面,很多民族通过本民族声乐演唱的长期大量实践,纷纷开始在继承传统声乐演唱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和借鉴其他一些声乐演唱技巧,例如美声唱法等。并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实践,创造出很多全新的民族声乐唱法。这些新型的民族声乐唱法大多兼具了美声和传统长发的双重特点,因此在听者耳中,这些音乐便可以感受到许多十分新鲜的体会。例如即能感受到传统唱法的咬字和吐字技巧,也可以十分明显的感觉出其中含有的美声唱法真假声结合等特点,从而得到耳目一新的享受。这种创新实践不但给听众们带来很多新新鲜的感受,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并有助于帮助演唱者演唱民族歌剧中原本演唱难度较大的大段唱腔,有效的延长了很多优秀演唱者的表演寿命。例如,江苏民歌中有一首著名的民歌《茉莉花》,演唱者在演唱这首歌的时候,大多采用吴语演唱这首歌曲,其风格细腻优雅,听来感到新颖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但是,该民歌也因为旋律动人流星雨我国的大江南北,深受各民族认识民的喜爱,并广为传唱,并出现了众多版本。例如,一些民族的音乐工作者便以本民族的音乐为基础,并积极的融入了多种现代风格的音乐元素,比如爵士、RAP、摇滚等,对《茉莉花》的整体风格和演唱技巧等机械牛了大胆的革新。这样一来,使得整首歌不仅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更有独特的时尚特点。

四、民族声乐的继承和发展探寻

对于民族声乐来说,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并寻求更大的发展,是所有民族声乐演唱者和学习者等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也了解到,中国民族声乐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等的较大影响,具有许多十分鲜明的特点。并经历漫长的发展演变,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获得许多成绩,为人民群众带来了许多美好的音乐享受。而且,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我国的民族声乐还是分注重学习和借鉴,积极的从传统曲艺和没声唱法等中汲取营养,以谋求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且获得许多喜人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民族声乐要求的不断提高,还有世界声乐的发展大趋势影响下,民族声乐势必要进一步进行探索和实践,并应该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来说,需要注重对我国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音乐传统的挖掘和继承,并注意积极的学习和借鉴外来音乐文化、思想以及演唱和表演技巧等的同时,注意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才能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真正的走向世界声乐舞台。

在继承和发展民族声乐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继承并保持我国的自身民族特色。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了解到,我国的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特点,并通过十分具体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因此,民族声乐发展变化历程中积累下来的众多经验都是我国声乐宝库中的宝贵财富,集中体现出我国民族声乐的“民族性”。但是,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在民族声乐教学和学习,以及表演和演唱的过程中,一些学习者和演唱者有时会忽略了对民族声乐经验和技巧重要性的认识,或者整体认识水平较低。因此在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有时便会出现盲目重视外来演唱方法和技巧,却不注重对本民族原有演唱经验的学习等情况。这样一来,既不利于学习者和演唱者自身综合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对我国民族声乐民族特色的体现和展示。因此,民族声乐学习者和演唱者一定要注意在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时刻铭记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其次,还要注意充分考虑把到广大受众的实际需要和切实感受等。

总之,在提倡艺术思想、理念与作曲技法、手段等多元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责任心(社会的、时代的、历史的),以有力的推动我国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石惟正.走出对民族声乐认识的误区——中国民族声乐的本体结构及其审美[J].人民音乐(评论版),2008,(7):29-33.

[2]谢文丽.中国民族声乐的演进——浅谈歌剧《江姐》中三代江姐扮演者唱法上的发展[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1):172-172.

[3]崔影.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的审美及浅析[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4):150-151.

[4]郭丽萍,朱佳宇.浅析民族声乐艺术审美思维与审美心理[J].音乐大观 ,2013,(3):139-139.

民族哲学 篇4

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的确立必然是建立在体育和文化二者概念的基础上,同时兼顾民族和传统的概念,在这二者之间,前者是主要因素。确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念必先搞清体育和文化、民族和传统的概念,而事实上目前学术理论界对文化和体育的概念包括体育文化的概念尚无一致的看法,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也就很难界定。为此笔者先简要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及相关概念进行罗列和分析。

王岗教授认为:“民族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下位概念,应指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体育文化,主要指资本主义形成以前的各民族体育文化”[1]。易剑东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是:“在中国近代之前产生和发展、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流传或影响至今的体育”[2]10。还有把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定位于体育文化特质和体育文化模式等。其实这概念无非包括二方面内容,就是“什么时间”和“是什么”的问题,丛文化哲学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中国近代之前生成的中国民族以身体运动为形式和方法的生存方式。其本质规定性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本规定性和人的类本质活动性———作为实践活动性之一的身体运动性。具体来说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类或民族的生存方式体现着人类的自在性、超越性、创造性和人类或民族的自由自觉的身体运动性。这种生存方式或以物质的或以制度或以精神的外在形态而得以体现。

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态和价值

价值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但又和主体的需求有关系;客观事物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其外在体现的表现形式既形态。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态和价值都是在物质、制度和精神这三个层面上展开和论述,而这三个层面对应着人的物质、社会、精神三需求;对应着哲学上的自然、社会、思维三对象;对应着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文化形态;对应着自然、社会、思维分别为评判标准的人的追求目标真、善、美,所以这三层面本身已构成了严密的、逻辑的理论体系。

谭华教授把人的体育客观需求、有可能实现的需求以有效体育需求名称出现,并将其分为三类:“生活性的需求、社会性需求、政治性需求”,并指出“通过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社会的有效体育需求折射为多元化的社会体育价值体系”[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满足人或民族的需要的价值创造活动和价值体系,而需要在人或民族的生存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文化学理论界在某种意义上都普遍公认的把文化的构成大致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形态。王岗教授则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角度分析了这三种形态: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运动项目、运动器材、器械及设备、体育服饰、体育书籍、体育象征物以及雕塑、壁画、出土文物等几个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分为不同历史时期体育体制来阐述;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文化则“追求人于自然的和谐统一、群体价值本位、重教化等”[4]50。

胡小明教授把体育价值划分为三个价值区域:“体育的自然价值、体育的社会价值和体育的人文价值”[5]。易剑东博士则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来说,其“个体价值包括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和竞技价值;社会价值则包括道德教育价值、民族认同价值和经济发展价值”[2]10。在二者的基础上,结合文化的形态学说和价值学说,我们可以认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包括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这三部分。自然价值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包括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属于表层结构;社会价值属于中层结构,包括竞技价值、道德教育价值、经济发展价值;人文价值属于高层结构,包括民族认同价值、思维模式等。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决定作为核心部分的人文价值,而人文价值又内在于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

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模式

文化模式是文化哲学的核心范畴。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有内在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是基本的生存方式或样法[6]”。

从历时的维度看,体育文化的模式可分为三种:民族性传统体育文化的模式、现代代性体育文化模式和后现代性体育文化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模式中的民族包括中国各民族和非中国的各民族,其产生于原始社会和传统的农业社会,建立在以原始的生产、生活资料为基础的原始农业文明和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上,以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自在性、自然性、无意识性和遵循常识、习惯、习俗的经验主义为特征的体育文化模式。其中包括以“天人合一”和“气—元论”为哲学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思想,重伦理教化和礼仪性、表演性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模式和以古代奥运会的举办标志,以古典理性主义为基本精神,以民主、法制、平等为理念的西方民族体育文化模式,其对应着前现代体育文化时代。

现代性体育文化的模式以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办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为标志,以“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为本质特征的现代理性主义为精神,以体现“更快、更高、更强”为目的“竞技体育文化”为代表,以风糜全球的“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欧洲足球联赛等各大体育赛事为表现形式的现当代体育文化模式。其对应着“精英文化”模式和现代体育文化时代。

后现代性体育文化模式是建立在以解决人类的理性文化危机为目的强调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回归到“日常生活化的世界”的社会学、文化学和哲学理论;体育这一从“工具”到“玩具”的功能转变到健康娱乐休闲的生活方式的建立为标志的休闲体育生活观的提出和更注重人的存在于体育的关系的体育人类学和体育美学等体育学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的,和以经济全球化为趋势和导向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体育文化的冲突于共生的后现代化文化思潮下的体育文化模式,其对应着“大众文化”模式和后现代体育文化时代。

值的一提的是,由于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模式共存的文化模式的转型过程中,那么这三种体育文化模式同时存在于中国的社会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共时的维度看,体育文化的模式可分为竞技体育文化的模式,健身娱乐文化的模式,体育教育文化的模式和体育政治、经济的文化模式。

4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危机和转型

文化哲学认为,当主导性文化模式从常规期和稳定期到文化模式的革命期和剧变期时,其规范作用和制约作用开始失灵,这时的文化现象就进入了文化危机期,文化危机继续深化到这一主导性的文化模式被另一种新的主导性的文化模式所取代时,就是文化转型。文化危机是量变过程,文化转型是质变过程,其表现为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文化的模式的危机的内在机制:其自在性和超越性、创造性发生矛盾,个体的内在本质的存在、发展和需要于文化的外在约束的矛盾关系就表现出来。文化危机的表现形态为文化内部的矛盾性和文化内在的合理性导致文化失范的内源性文化危机和外部的新文化模式冲击、影响产生新文化因素的外源性文化危机。内源性文化危机通过内在性的文化创造产生文化创新,外源性文化危机通过外在的文化批判性重建产生文化整合,文化创新和文化整合就是文化转型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危机目前主要是外源性文化危机,其表现是以奥运会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的传人和引进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突于融合,其具体表现就是以“洋务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两次“文化热”;18世纪50年代盲目引进效仿苏联老大哥的体育项目体育制度而最终制定的“举国体制”;断言向西方工业体育化转型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现代体育转型的必由之路的“激进派”和保护、继承、创新和发扬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防御派”的学术反省、学术批判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转型应该是通过内部的文化创新和外部的文化整合,即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人本精神”,在体育物质文化方面,在体育制度文化方面重“在物质技术层面,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形式、结构进行整合和重构,由经验导向向经验与科学并重的方向转型,”;在体育制度文化方面由“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政府、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当地灵活的组织方式相结合的繁荣之路”。在体育精神文化方面由“群体本位”到“个人本位”转变,从而最终实现向着以现代性的体育文化模式为主导性文化模式的后现代体育文化的“日常生活世界”的转变。

5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日常生活世界”观

文化哲学意义上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论是基于人类面临重重的理性文化危机提出的回到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的根基———生活世界这一寻找合理化的理性文化的途径。具体的说就是日常生活世界是社会实在的基础和“最有意义的区域”,相对于忽视人于科学存在的分离“科学世界”而提出的,是通过建立在创造性思维于创造性实践基础上的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人们日常的自在自然自为的生活。确切地说,这应当是作为文化批判而出现的一重要范式。

前文已经分析了罗列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和体育文化模式,结合这二点,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日常生活世界包括健身娱乐文化,体育竞技文化、体育政治、经济和教育文化。笔者主要论述一下健身娱乐文化和体育竞技文化,因为相对来说,体育政治、经济和教育文化是建立在这二着的基础上的。其实目前围绕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危机和转型的相关理论基本都是在健身娱乐于体育竞技矛盾上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争。健身娱乐文化强调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而体育竞技文化则强调创造性思维于创造性实践,二者本身的方式和目的都是大相径庭。二者本也不是“有彼无此”,无论缺少了健身娱乐文化,还是缺少了体育竞技文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我们说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世界”。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的体育文化也已悄然改变,健康与娱乐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生存方式,“今天,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娱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体育的前进步伐也必然受到娱乐价值导向的牵引;在未来社会,人类对娱乐的趋同可能成为重要的共同追求的主流目标之一”[7]。健康于娱乐要有客体对象,起码有项目名称、器材设备,这就是体育文化中物质文化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其项目丰富多彩,“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中目前记载:目前发掘、发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676条,汉族的有301条,共计977条”;“风筝种类繁多,现已发展到500多种。鸟兽虫鱼、花卉草木、人物百戏,皆为风筝”[4]50,这必然为现代人们休闲娱乐建立了原始基础。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精神文化,“从整体上而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调人的社会义务与责任,注重伦理道德,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以求健康长寿等文化特色。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和休闲的理念如出一辙————关注个体。中国的体育文化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统一;中国的体育文化较多的重视“静”的成分,这些和休闲体育中的‘轻体育’十分融洽。面对休闲,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涵的休闲文化,将给过度注重‘追求极限’的西方体育文化赋予更加丰富的色彩,共同为休闲娱乐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8]。面对西方体育文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需盲目的沿着竞技体育的道路走,大部分应挖掘整理后为民众的健康娱乐服务,而“少部分形式将逐步完善并成为规范化的国际竞技项目。但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将继续是非竞技化的。即使是那些已经或即将竞技化的活动,大多数也是对世界竞技体育的一种地域色彩较浓的补充”[9]。

6 结论

由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出发,从价值到模式,从冲突到转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服务于民生的健身和娱乐的特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续发展无需沿用西方竞技体育模式,这正如费孝通先生在1993年会见日本学者时对人类社会和文化未来发展的途径及前景的看法概括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王岗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5.

[2]周伟良主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谭华.关于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J].体育学刊,2000(5):13-18.

[4]王岗,王铁新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0.

[5]胡小明.体育的价值区域与探索路径[J].体育科学,2007(11):9-14.

[6]衣俊卿著.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87.

[7]胡小明.休闲理论与体育的娱乐化[J].体育与科学,2005(4):11-13.

[8]胡小明,王广进.面临休闲时代的奥林匹克主义与中国体育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6(1):36-38.

上一篇:教师职能下一篇:原因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