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哲学

2024-10-20

设计哲学(共12篇)

设计哲学 篇1

一、设计哲学是设计美学的基础

设计艺术伴随着其广泛的应用已经逐步科学化。研究设计之中的美学是必然的, 也是自然的, 它理所应当的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 设计美学理当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科。人作为一种高智慧的生物, 美是作为人们最喜欢的事物出现的。人对通过现实世界的观察, 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这也是美学存在的意义。它与周围世界这种息息相关的存在, 构造了美学的价值。正因为如此, 美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而设计与人们而言则是人们在追求美的必然的结果, 设计让美更加具象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让人们拥有美, 进而不断创新、创造, 不断更替这人们的所见所闻, 升华着人么心中的美。设计使物质世界更具诱惑力, 更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让人们一直对这个硕大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想象, 盼望着能世界能一直给我们以每天都有新模样的感觉。本质上来讲的话, 美学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而设计是人们享受美学的进取方法, 哲学是保证进取的方向不会出偌大的错误。1设计活动最终归根究底是精神的活动, 尤其是对于现代生活的要求来说, 精神生活的富足才能使一个人真真正正的圆满, 充实。这是设计美学和设计哲学对一个人物质与精神的极大限度的满足。

从古至今, 美学与哲学一直联系在一起, 它们从来没有被分开来对待过。经过千百年来的时代演变, 美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一直给予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哲学是美学的内在基础, 同样的设计哲学也是设计美学的内在基础。至今, 人们仍然相信即使时代如何的变化, 人们的意识如何的改变, 美学也会始终和哲学联系在一起, 为人们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美学不仅要对自己本身的资料进行直接考察, 而且要从所有其他的或者大多数的科学中获取资料。这种资料来源的复杂性使美学加倍地需要哲学的综合。”2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 人们会一直探寻着美的意义, 当然美是“难”的, 需要一代代人的探索与思考。所以, 设计哲学是设计美学的基础, 美学与哲学会一直影响着一代代追求美的人们。

二、中国“中和之美”的探讨

在此, 我们就以中国的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关系进行探讨。古代中国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的哲学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事实上, 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可以看作来自对自然的观察和认得生活经验的升华。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即所谓的“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之中蕴含的深刻的哲学上的领悟可能远远超越了现在, 就像道家体系中的哲学、人性和美学的研究中的一部分就影响了很大的一部分的世界。3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 常常以一两句之言而包含深刻的含义, 可以说是微言大义。近年来中国哲学中蕴含的许多对现代设计有着非凡的价值的思想渐渐为人们所接受, 特别是其中的“整体和谐”“人本主义思想”等等的设计思想, 对现代的设计美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历史上, 数百家争鸣时代中哲学发展的最为进益, 时代变迁之中虽然有部分哲学的流失, 但一代代传承的根基也得以流传下来了。经过不断的碰撞与融合, 最终衍生出了两大派系, 就是西方世界中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东方和西方的统一在一个层次上的定义都属于哲学和美学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也是现代社会想追求的境界了。4

中国人在这种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在美学上也一直追求着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和人内心的一种平衡、平静、调和的完美状态, 即中国人追求的中和之美, 是中国古代对美的创造和欣赏的最终目标和重要指导原则。近年来, 中和之内的观念因其对现代设计的指导作用, 引起了设计界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中和之美指的是一种内部和谐的调和完美的艺术风格, “温柔敦厚, 诗教也”“发乎情, 止乎礼义”等都是对“中和之美”的较典型的表述。中和之美还包含一种富有辨证精神的哲学化艺术观, 这是一种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和谐观。

“中和”之“中”, “中庸之道”一直是指导中国人做人行事的绝对原则。尚中思想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出现, 多用为准确、得当的意思。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在《尚书》中的基本含义, 可以在准确和得当上统一起来。《易传》中认为人有正中之道德, 而能实践之, 则能胜利。故得中为吉利之象。5“中和”之“和”, 是万物之间相互平衡的一种完美状态, 万物平衡而“和谐”, 《诗经.尔雅》中说:谐, 和也。“谐”是运动的共振。“和谐”就是指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地相互联系在一起组成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和谐状态, 最佳状态。“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成果, 也是中国古代设计的重要设计哲学原则。从哲学到美学, 中和的思想概念也转化成为美学的概念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由先秦尚中思想、尚和思想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结合而成的艺术和谐观。”6在提倡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和之美”更是可以作为中国设计的一条重要准则。

“中和之美是一种辩证的和谐的艺术观, 是以正确性为原则的和谐的艺术观”。7中和之美理论对中国的美学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已经成了民族什么心理结构的重要部分, 并且对现代艺术与设计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中和之美是一种普遍的审美和谐关系, 它有理性的“中”的精神和“和”的美学表现, 也是艺术的辩证法。美是一种状态, 是一个过程, 更是一个永远象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人类在进步过程中虽然会偶尔忘却它的存在, 但每一个时代总有人会记得它, 总有人会发现它, 总有人会爱它。静下心来的时候它便会不知不觉的来到你的身边, 无论怎样它都不会主动远离你, 你也会在发现它的时候不自觉的靠近他, 趋于它, 甚至成就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人深思, 它告诉我们, 不能背弃对人的人文教化和塑造, 以及对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

三、“中和之美”对于现代设计的意义

现代设计已经到达了一个很高的位置, 已经被现代人类所高度重视。人们摒除了对于一切不完美的事物的状态, 极力追求美的意义, 不仅要设计其中的优势之处, 更要诠释出一个完美的美。无论是中西方先后对于设计中和之美的理解, 还是对于设计哲学的不同领悟, 都无法妨碍人们追求美的心灵。对于中国的设计, 我更加充满信心, 中国在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酝酿中一步步走到了现代, 更应该不忘中国人骨子里的对于美的理解, 现代设计更应该汲取西方的优点和自身文化的力量, 一步步前行在设计之路上。所以, 将“中和之美”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急需的。近年来, 国学热不断升温, 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历经岁月考验而即将浴火重生的趋势, 在未来设计美学与设计哲学的意义将更加影响着世界, 这就是我们未来所期待的的发展空间。

摘要:美学自古孕育于哲学之中, 由美学引出设计美学的核心问题“设计”, 进而揭示设计哲学与设计美学的关系——设计哲学是设计美学的基础。针对中国古典美学和哲学的关系进行探讨, 发现“中和之美”的美学中包含的哲学思想, 最后指出“中和之美”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必要性, 利用中国传统民族风格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注释

11.邢庆华.思辨的切换——设计美学与哲学美学关系析论[J].美与时代 (上) , 2011 (1) :1.

22.[美]托马斯·门罗著, 石天曙, 滕守尧译.走向科学的美学[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17.

33 .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30.

44 .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36.

55 .周易大传今注.齐鲁出版社, 1997:14.

66 .张国庆.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21.

77 .张国庆.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21.

设计哲学 篇2

马文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类对实践的追问和世界的思考。3.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4.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的哲学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点】 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学难点】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板书设计】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产生)(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哲学的功能)(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2)哲学能为生活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一提起哲学,很多同学都很打怵,觉得哲学很难,很深奥,认为哲学就是哲学家们研究的学问。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个哲理小故事,走进古希腊哲学家的日常生活,一起感悟哲学,体味哲学。首先,给大家出一道难题,看大家能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推销员。

合作探究一:有四个业务员同时从老板那里接受了一项任务,分别到四个寺院去推销梳子给和尚,并且不能推辞。无奈,各自回去策划营销策略,分头准备。

第一个业务员虽然有点打怵,但还是直接上门去推销。结果被寺院僧众骂个狗血喷头,轰出山门。第二个业务员走在寺院的山路上,看到一个小和尚又热又累,不住用手挠油腻腻的脏头,灵机一动,劝小和尚买把梳子权当痒痒挠。终于卖出去了一把。第三个业务员来到寺院,发现虽然和尚不需要梳子,但有许多香客来来往往,头发被山风吹得甚是凌乱。灵机一动,他找到方丈说:尊敬的大师,香客们的头发被山风吹得凌乱不堪,对我佛实为不敬,何不购买几把梳子,让香客们上香之前整理衣冠以表真诚,也显我佛慈悲,梳顺众生三千烦恼丝呢?方丈愉快的接受了。卖出去了10把。

问题:假如你是第四名推销员,你会如何做呢? 学生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分组展示自己的做法。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都非常聪明,大家的营销策略比我这里的都要好。可见,我们要想做好一件事情,不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需要想一些巧妙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大家进一步思考,这些哲学道理或者说巧妙方法从哪来的呢? 学生活动:进一步展示,来源于我们的实践活动。

教师总结:好,请同学们用课本上的语言表述出哲学的产生。(随之板书)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那么其他的那三名推销员没有实践活动吗?大家进一步思考,哲学的产生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学生活动:自己独立思考后展示,还需要对实践追问,对世界思考。教师多媒体展示:(1)故事:有一天晚上,大哲学家泰勒斯走在旷野之间,头仰望天的星象,如此入迷。由于他只顾看天并思考问题,一下掉进坑里差点摔了个半死。这情景被女仆看见了,便嘲笑他只顾看天而忘了地上的事情。不过,泰勒斯回答她说,在无限的宇宙中,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如此狭小,忙于地上的琐事而忘了看天是一种更可笑的无知。

(2)图片: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们的图片

(3)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关于哲学需要思考与惊讶的名言。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用教材语言表述哲学源于什么。(随之板书)

可见,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并自觉不自觉的影响着我们。那么,哲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呢,这个问题,交给我们的 同学来回答吧。学生活动:分析自己对“哲”的理解,以及自己父母给自己起名为“哲”的寓意。

教师多媒体展示:PHILO(爱)+SOPHY(智慧),从而引出哲学的本意是给人聪明,是人智慧的学问。(随之板书)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日常生活,一起来感悟一下哲学的智慧。

合作探究二: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位性情非常急躁的人,往往当众给这位著名的哲学家以难堪。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在场的学生们都非常尴尬。问题:假如你是苏格拉底,你会怎样做呢?

学生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分组展示自己的做法。

教师总结: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不但拥有哲学家的智慧,更拥有比天空还广阔的胸怀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苏格拉底是怎么做的。

教师多媒体展示: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正因为她如此的强悍,如果我能够容忍她,就能够容忍全世界的人了。”

这句话成了千古名言,其中确实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学问和智慧:即使一个很坏的人,他也能成就我们的修养。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人没有这样的哲学智慧,所以在他们也遇到类似问题和矛盾时就采取了截然相反的行动。

教师多媒体展示:河南淮阳杀人案:2013年11月22日凌晨2时21分,周口市淮阳县王店乡双冢村发生一起灭门惨案。上门女婿贾某由于长期在外地打工,怀疑妻子有外遇,连杀岳父家7人,包括犯罪嫌疑人妻子儿子及女儿及其岳父岳母,妻姐及其儿子,犯罪嫌疑人的儿子10岁,跑出村外一里多地,被嫌疑人撵回来活活勒死。

2013年3月9日上午,28岁的刘某与丈夫吵架后,心情不好迁怒儿子,将自己18个月大的儿子抱起后三次摔在地上,致使其儿子头部多处骨折及腹部脾脏破裂等多处不同程度受伤,并于当日经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哲学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我们要自觉树立真正的哲学思想。请同学们用教材语言把哲学的作用表述出来。(随之板书)

哲学家是智慧的象征,可生活中有很多哲学家却非常迂腐,成为了人们嘲笑的对象。

合作探究三: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在船划动后,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哲学吗?”船夫摇摇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过了一会儿,哲学家又问:“你懂数学吗?”船夫又摇摇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正当哲学家与船夫继续交谈时,一阵大风将小船掀翻,哲学家和船夫都被抛进河里。这时船夫说:“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在水中挣扎着回答:“不会。”船夫说:“那你将失去你的整个生命!”

问题:故事中的哲学家的可笑之处表现在哪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展示。

教师总结:可见,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啊。请同学们用教材语言把哲学的任务表述出来。(随之板书)

【课堂小结】本框题作为哲学的入门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哲学的产生和哲学的作用。要明确两点:一,哲学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离不开生活,但不能说生活离不开哲学,只能说哲学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二,哲学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

从踏入高中校门的那一天起,大家就开始了跟以前有着太多不同的高中生活,学习任务更重了,考试更频繁了,跟同学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更长了,同时大家还正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你们还有很多课余的爱好要发展。。。。如何过好我们的高中生活,如何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更有意义?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谈谈自己的打算,角度越小越好,老师会给你分析实际上你的计划与方案包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

学生活动:展示自己的打算与计划。

教师点拨:给学生分析哲学道理,使学生真实体会到原来哲学并不神秘,自己其实就在自觉不自觉的运用哲学指导着自己。

刚刚卸任的前总理温家宝,也是一个有着哲学家情怀的人。2007年,他在同济大学曾经做过一个演讲,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他还做了一首名为《仰望星空》的小诗,表达自己对真理的景仰,同时也表达了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下面就让我们伴随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教师总结:于丹说:“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成长。”如果大家对哲学比较感兴趣,我给大家推荐几本书:

柏拉图《理想国》 冯友兰《人生哲学》 朱国平《只有一个人生》《人生圆桌》

【作业布置】课下搜集一些哲理故事,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教学反思】

交互设计的哲学思考 篇3

二十世纪初的现代工业设计萌芽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一个从价值观、生产和生活方式全方位的转型,社会和城市居民需要大量的、用新的材料和新的生产方式制造的各种现代工业商品。其时的工业设计师和当下的交互设计师在某种意义上面临着类似的困惑,那就是转型时期的众多机遇和面对复杂现象的不知所措。很难想像让一个学习三年工业设计的年轻人去适应不同领域的设计工作,家具、建筑,甚至汽车和家电,每一个领域都有它复杂的专业知识,除非找到这些现代商品共享的普遍规律。包豪斯教学体系中的材料、色彩、肌理、结构、功能等内容恰恰就是这些现在工业商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普遍物理属性或共性制造技术,也因为此,包豪斯对现代工业设计教育和实践的贡献远不止是人们通常理解的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品造型问题。包豪斯在哲学层面解决了+世纪初工业生产的诸多困惑,它从复杂现象中抽象普遍属性的思路和方法对今天的交互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几年前,我在《设计》杂志上发表过“混沌中浮现的交互设计”,文章明确提出了交互设计对象的行为本质和交互设计五要素,“人、动机、行为、手段和场景”。五要素的提出受了文艺理论家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理论启发,原文见肯尼斯伯克著作《动机语法学》里面的“INTRODUCTION:THE FIVE KEY TERMS OF DRAMATISM”。五要素的提出绝不是单纯的字面游戏,它尝试在哲学层面去抽象和定义交互设计理念在车软件设计、数字产品界面、服务设计、游戏等多个领域的稳定属性。如果说,通过改变材料、色彩、结构或功能可以获得一个新的工业产品的概念,那么一个新的交互设计概念则往往需要从重新确定参与者、定位行为动机、规划行为过程、谋求新的手段、营造新的场景和环境等角度来入手。

在我们逐渐认识交互设计对象本体属性的同时,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在交互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决策逻辑。当设计师试图把人、动作、手段、目的和场景等要素合理地整合到一起,去完成某个任务并获得良好的体验的时候,他所遵循的决策逻辑一定有别于产品设计师合理地运用结构、材料和色彩等物理属性去实现产品的某项功能。这里暂且把合理组织行为的决策因果定义为行为逻辑,诸多心理学和认知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必然成为交互设计过程中重要的决策依据。行为逻辑的概念是我2011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任教时提出,2013年在会议上正式发表。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先生在他的《设计心理学》里提出的众多的被大家熟知的设计准则,包括概念模型、反馈、限制因素、使能与引导(原文“AFFORDANCE”,一般翻译成“预设用途”。)都是从用户心理、认知和行为等角度对设计提出的要求。显然这些原则遵循的不是合理整合产品物理属性的物理逻辑,它们遵循了符合人的认知与行为习惯的行为逻辑。

设计哲学 篇4

设计是什么?什么是设计的本质?它源自于哪里?如何理解设计与我们人类自身社会的关系?设计最终又要走向哪里?这些都是常常困扰我们学习设计时的一些问题, 而且我们又不能求助于技术本身, 因为身为工具的技术不能诠释它的本源。首先我们要理解设计不仅技法, 而是思想本身的问题!你的思想是否会思考才是设计的本身意义所在!当代设计的核心是西方, 思想核心也是在西方!而我们本身又是身在东方, 习惯了自然思维和历史思维, 在这个时代下这种思维方法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那如何跳出对技术本身的追求而达到更高的思维层面?

设计的本质

就当代设计本身来说, 并非是一处单纯技术工作, 我们就着某些模版下的机械运动的事, 与工人们和机械抢着饭碗, 那么设计就回归到数百千年前行驶着工匠们的劳作!“设计不是技法, 而是思想本身的问题。”

我们要理解设计本身不是一种创造, 因为创造是上帝的事, 从无到有的生成并不是人类的行为, 这种行为是一种脱离的客观存在的能力!而设计以及其谓的创新都是在原有物的基础上的一种改造!

设计是对物的改造, 同样也是对人的改造!

思想作为一种可以改变人性的能量, 经过社会和人的行为所表现出来对整个世界行使的动力, 从而是对我们所在环境的一种改造!而变改造的环境又做为一种外在的客观, 而这种客观的改变又使我们本身的主观思维发生了变化!从而这种设计以最早的形态变化成各种的产品又社会中运用, 最终又影响到人本身!思维起决定作用!

所以在设计当中思维是一切伊始, 我们的种种风格变化也是在这种思维改造之后!

设计之道, 思想在哲学和信仰中寻求

设计是人的设计, 是人类区别动物的一大行为方式, 是对我们对原于上帝所创的这个世界的改造方式!为什么是人的设计?因为人有思想!哲学是思想的艺术, 学习思考本身就是对哲学的认识过程, 最高的思想也在这其中!

思想的最终又是什么?是我们的道!而这个道又将哲学和信仰关联到了一起!从西方的圣经学说到中国的道家所说的道为有不同的。思想对来说西方的哲学是在追问、逻辑、理性、还有与其相关的悖论中产生和发展的!西方的古典哲学是对“一”的追问上的到, 直到近代黑格尔的三段论的终结!对于哲学上来说就是对神的真理的最终追求!从而在这个对真理的追问下发展出来的是有专研性的科学和表现无上神圣的宗教及其矛盾体系, 而正是这种矛盾和对真理的无限追求而产生现代先进文化!

而中国的哲学来说从开始的时候就不现追问, 因为一开就认为没有绝对的一而只有道, 中国的道本身的需要去感受, 去认识但道本身的却是神秘不可说的, 所以也有天机一说。对最终真理是种否定的, 带有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和不可说性。而由此产生的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思维体系。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与其西方不同的体系如玄学、中医、国画等!

一般意义上认为设计的道源自西方哲学的道, 而事实上是来自对思维的探索和追求!

对思维和美学的研究是开发艺术与设计创新能力的第一要务, 然而对于这个一个课题来说是非常复杂和艰巨, 在于东西方从思维方式和信仰的不同, 西方的信仰主要来自于圣经, 而现代美学和各主义哲学论都发于西方, 而相对发展成熟的西方不同的是我国在经历了古代相对禁锢的一个时期, 还用为保守的封建统治者利用和一个时期, 到近代时期被冲击的一个时期, 现代文革的破坏时期, 至到当代才重新回归!

设计的虚无

我们经历过一个虚无主义的时期, 思想和人性的毁灭时期:“要想毁灭你的思想, 首先毁灭你的肉体”让人想起了中世纪的火刑柱!产生了一个无信的时代!利益的抬头, 我们都向了一个最大的庙宇—商场, 我们没有了最高的神, 成了物质的奴隶!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会被毁灭, 在吸收糟粕的时候还没了信仰的免疫, 是很容易被其洗脑的!就像我们常常迷失于各种风格的表现却在这之中丧失了自我, 我们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 我们要寻回我们的思想, 实现这一切时也就是回归你的信仰!

设计中也有虚无主义, 设计不论目地, 不论环境, 什么样的都可以, 那么这样的设计是设计还是野兽的行为?所以道的追求也在设计当中, 这也是一种信仰!

现在来说我们要做的设计, 就是思想在运行中的设计!设计本身是对物的改造, 同样也是对人的改造, 人、社会、产品中以设计为动力在其中不断的运行变化, 而人的意识又是设计本身, 我们原有的意识和停留在某个时期的意识都会滞化设计的这种运行变化,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

追问你的思想!用哲学角度去看你自己的问题, 问题的本质在那里, 意识为什么会停顿, 如何开始?这需要你在思维干涸时在哲学中寻找, 因为哲学是思维的海洋!从新的角度来认识自身、设计以及我们所存在世界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真理,设计之道,设计思维,虚无主义

参考文献

[1].《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道德经》[出版社]远方出版社[作者]老聃梁海明译注

[3].《设计概论》修定版[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作者]赵农

[4].《漫游者说》[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作者]彭富春

设计哲学 篇5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智能手机硬件配置不值一提的年代,所有的智能手机系统几乎都是多任务系统,也就是你通常程序最小化或者关闭后其实还在后台默默的运行着。但是无论是最新的IOS(苹果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还是Wnidows mobile的接替者-windows phone,都开始纷纷采用伪多任务系统,笔者称之为“单任务”系统,具体表现为只有系统核心程序和限定类型的程序可以在后台运行,其他程序一律保留现场,暂停到后台,并不再继续运行。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硬件提升了反而系统却“退步”了?

我们不妨来看看SYBIAN和Windows Mobile的操作体验,这两款系统笔者曾今都长时间的使用过。笔者的第一部手机是著名的Nokia 3230,多任务系统的好处不言而喻,可以浏览网页的同时再挂个QQ,甚至再放首歌,

但是,这样的体验并不美妙,用户其实不知道是哪里做错了,只是觉得为什么系统会经常变得很慢,程序经常莫名的退出,有点经验的用户会装上一两个监控后台的软件,时不时的切过去看看还剩下多少内存,要不要杀掉一些程序。同样的体验和烦恼也会发生在Windows Mobile的平台上,甚至连现在势头很猛的Android系统由于完整的多任务特征,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IOS,我从来没有看到苹果商店里有哪款后台监控软件或者是内存优化软件有多少人使用和追捧。也很少看到有人没事会想着去关闭后台程序。在IOS中,除了官方的核心程序外,苹果公司还开放了音乐播放,GPS定位这些极其稀少的后台运行接口供似三方软件使用。但是用户很少在这方面抱怨过,相反,用过IOS的用户都会对这款系统的操作体验和系统稳定性赞不绝口。当用户发现他们从来没有担心过系统的崩溃和死机,从来不担心一款软件不会因为软件本身的问题而异常退出,且运行的每一款软件,整个系统都在全力以赴的聚集所有的硬件资源来最大化的满足软件的运行需求时,还有什么理由让用户想起那些老掉牙的多任务系统?

同样的觉悟也被应用在了最新的Windows Phone上,因为苹果已经印证了在移动设备上尚没有完美的方法解决在多任务的同时保证绝佳的用户体验之前,“单任务”显然是最合适的设计哲学,“单任务”系统让用户心无旁骛的处理当前的工作,也同时保障了整个系统的健壮性和用户体验。

设计中的临界点哲学 篇6

无论是奔跑在绿茵赛道,还是登顶珠穆朗玛峰,在成功与失败、坚持与退缩之间,有一种界限称之为临界点。它在科学概念中,代表着量变至质变的一次飞跃,譬若零度是水与冰的临界点,一百度是液态水和水蒸气的临界点。而它们的变化并不是瞬间产生的,必须经过量化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产生质的转变。

中国有句老话,“行百步者半九十”,也就说,一百步行走了九十,不过是走了一半罢了,越接近成功就越困难。那么,要达到成功,坚定的目标及孜孜不倦的努力,在遇见困难前的不退缩与隐忍,或许才有机会通往最后的成功。记得王石先生在“开讲啦”的演讲中,提及他的事业成功时说道,“人生当中一定要保持一种自我的不满足,保持着一种好奇心,保持着你对未来的某种期许,坚持就非常重要,胜利往往在再努力一下的坚持之中。”

反观设计行业,设计师既是感性艺术者,又是理性的思考人。坚持的心境也大都因人而异。有的人体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况境,知晓登顶成功所需付出的代价;而有些人黯然离场于成功前夕,在追忆往昔时往往后悔当年只差那么些微微的坚持……与甲方的顺畅沟通、处理好企业的内部管理、让自己的设计更具前瞻性、影响力,当这些设计常态渐入正轨,也意味着又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为此,本期我们邀请五位设计师,通过剖析他们对成功奥秘的理解,解析临界点哲学之于设计的启发和影响。

“在设计”的状态

现代装饰杂志社:今天非常高兴邀请大家参加“设计中的临界点哲学”的主题讨论。平时大家有没有玩极限运动?从身体体验至人生哲学,各位是怎么理解“临界点”的涵义?

何晓平:阳朔是亚洲的攀岩基地,我去阳朔旅游的偶然机会去感受了下攀岩,这种亲身体验很特殊。我是做事有目标的人,攀岩的过程要靠四肢和地心引力进行抗衡,这个过程中你要选择好着力点,中间可能会出现力气不足,没法往上爬的时候,这就像我们人生中遇到问题,你面临的是放弃还是继续坚持往上爬。这种体验与今天所谈的临界点是有点相近的。我觉得这个体验很好,努力地往上爬,你可能会有选择错误的时候,但是至少你知道下一次该怎么做;到了顶峰看远处时,风光也是很不一样的。

戴慧雄:我平常没有玩极限运动,它对我来说是一个大挑战。我觉得“临界点”是每一件事的新的开始。

蔡祝源:极限运动只在电脑里玩过。以我的理解,“临界点”的每次变化都是有阶段性的,简言之,就是到了某一阶段工作得到突破时,能相应地获得收获和思考,这又为下一个阶段揭启了新的临界点。

徐庆良:极限运动没有亲自玩过,但我希望孩子有更多的锻炼,会带孩子去攀岩。临界点,首先关乎心态,无论在生活还是事业上,到了一个点是做还是不做,坚持还是不坚持,你的选择导致了接下去的动作及产生的结果,若成功了会有优越感,而失败了就把它当作人生的积累,这体现了心态上的转变。第二,我也支持蔡总说的所谓的临界点是有阶段性的,不应该是常态或是固态。每当到达某一阶段,人就会有新的追求,那么就会达到另外一个高度。

易永强:我觉得在中国做设计已经是一种极限运动了,因为甲方在不断地挑战你每一次的交付时间和设计的要求。我举一个例子,我的一个朋友是健身教练,他跟我说要练肌肉一定要不断地挑战自己的运动上限,当你本身的量达到顶峰之后会很累,但是这个累到不行的状态才能达到某一个阶段的顶峰。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临界点”。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反思我们做设计的过程,希望它能对新入行的设计师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现代装饰杂志社:谈谈各位的个人从业经历,是哪个转折点让大家觉得开始真正是“在设计”?

徐庆良:我是从一名家装设计师开始入行,在从业经历中学会了与客户、材料商的沟通,业绩做得比较好。后来被公司派到佛山开拓市场,却慢慢厌倦了商业化的运作。从2007年开始创办工作室,一开始对继续做工程还是做设计的定位较为模糊。直至2009年年底,我们关闭了原有的工程公司,将街边的商铺搬至现在的34层办公楼,连续几个月的零业绩转折期,让我们面临了非常艰难的“临界点”。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全新的业务主导方向,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它能让我们对公司品牌定位、未来发展方向等重新思考。

易永强:做设计能有这样的决心真的很厉害,徐总说的是大的动作,我的是入门的一个小启示。我记得在学校打完篮球下楼时跌倒了,楼梯第三级的高度跟第二级不一样。跌倒后我在想是我太笨重还是别的什么问题?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它让我思考到建筑与人的关系,视觉美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在设计上我们应当把人的常态放大到每件物件上,包括价值观和是非观。

戴慧雄:我做了十几年设计,做每一件好作品时我就觉得它是我的一个转折点,让我不断地向好的方面去努力。在一个设计过程中,虽然我们一直标榜我们是时尚的艺术家,但当每一次甲方提出要求,让我们删减某一些细节时,我们会在坚持与满足中权衡,每一次的坚持被证明是对时,我都会觉得我们“在设计”中。

何晓平:我不是读艺术专业出身的,但我很喜欢设计,刚开始在公司是从低层做起,比别人付出的要更多。有段时间我是自由设计者,其中承接的一个项目让我对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个项目是一个朋友委托的,他让我设计跟施工一起承包。在做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效果图与落地实施之间的巨大差异,让我重新思考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09年我与两名搭档共同成立了“尺道设计事务所”,就是因为我们觉得好的设计公司应该是综合能力强,而不是只会做概念,或只会与甲方沟通,是要综合考虑的。

蔡祝源:我觉得“在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出来的产品让你觉得很认同,处于“在设计”的状态,另一类则是你本身对设计很执着。我最早在家装公司做了很长时间。当时我们公司接到大梅沙酒店的案子,做的设计不够专业,连CAD都画不准。为了保证设计质量,请了新加坡的设计师过来主持,我们配合。在这过程中,我对一些设计方法能够更加了解,那时起就开始有了“在设计”的状态。

nlc202309040925

帮客户找准定位就是成功

现代装饰杂志社:对于设计师来说,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代表作,谈谈你最成功的设计项目及这个项目为你的设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何晓平:去年的一个项目从设计至施工长达一年,这个项目位处肇庆,是一幢2300平米的联排别墅。甲方与我们合作多年,我们对他的家庭组成、爱好都非常了解。这个项目我们认为比较成功,一是项目前期做了深入沟通,因客户是房地产开发商,项目在土建阶段我们已介入,对材料的运用非常环保;二是这个项目是为客户量身定制的,包括施工的所有材料都是我们亲自去挑选,无论品质、节能环保,还是对材质的认识,都能做到令甲方认同。

徐庆良:我想讲两个项目,第一个是2010年公司转型做设计时接的房地产项目。这个项目从做建筑规划起就开始介入,与设计院、甲方连成有效的沟通。室内设计部分我们负责售楼部、样板房,大堂,但看过策划案后,我们建议甲方调整整个项目的定位和楼盘名字。因为这个商住合一的项目,单户住宅面积只有60、70平米,不具备园林景观、会所等配套,倒不如将它当作服务式星级酒店公寓来做策划和销售。甲方和策划方听了都比较认同。这个项目得到了成功售卖,这与我们在市场定位到整个执行过程与甲方的对接、与策划的衔接都是分不开的。

第二个是今年做的案例,从整体的规划、设计到整个执行再到效果都是比较满意的,觉得真正是在做设计。这个项目体量不大,是一个朋友的果汁店,从起名到选址、定位,再到销售卖点,我们都是全程沟通。因针对的是年轻人市场,果汁店开在办公群楼楼下。为规避投资风险,我们从地面到护墙板全部DIY。像护墙板就专门找了五金厂设计了挂板系统。这也涉及到临界点的问题,我们选择了极致的设计方法,天花上没有一盏灯,所有灯来自地灯和台灯,这意味着它们以后都可以搬走。我们希望营造出自然的怀旧氛围。钱并不是花在装修上,而是花在体验上,比如说灯光效果和所有的家具材质上,就是所谓的“把钱花在刀刃上”,也符合资源再利用的环保理念。从这点来说,这个项目对我们而言是比较有意义的,相信也是当代投资项目的新设计研究方向。

戴慧雄:我跟大家分享近期设计的KTV项目,大概6000多平米。其实KTV的市场占有率很高,如何突围而出?我们想到了营销概念。从平面规划起,在不同的区域植入角色扮演,从50年代、60年代一直到现代,比如说50年代是猫王,用这个形象跟当时的设计风格做某个区域的空间设计。在这个空间中,玩家都能实现角色扮演,有专设的道具间,让玩家去挑选喜欢的,然后扮演,这样气氛就很活跃了。从设计到营销,我们都让甲方明白自己的竞争点在哪里,那么,从艺术与商业结合的角度来看,它算是做得比较好的。

现代装饰杂志社:从业至今,是否有过后悔的经历,可曾想过,当时可能再坚持一下,或许结局就大有不同?这对你之后的生活、工作有过怎样的启发?

徐庆良:我们有过一个比较失败的自己投资的项目,从2010年投入至去年年底结束。虽然它失败了,但对我们的人生积累是有很大帮助的。当时失败的关键在于定位不准确,执行不到位。现在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定位,包括公司也是一样,我们只做酒店跟房地产等商业项目,其他的不是我们强项的就不作为我们业务的主导方向。要做好一个项目,对项目的理解、市场的接触和人群的分析都是很重要的,若好的设计无法令这个结果往好的方向走,也不能称之成功。这又回到了刚刚的话题,就是有一个阶段感觉自己是“在设计”,但是有一个阶段感觉自己偏离了方向,就要自己调整回来。

易永强:我觉得设计真的不是很狭隘,是可以扩展,可以产生其他的很多东西,要怎样获得成功是要尝试的。作为设计师,我觉得帮客户找准定位就是成功。刚带团队做项目那会儿,肩负着培训的责任。当时有一位共事很久的同事要离职了,我很难过也很苦恼,这时听到杨干婵唱的《每当变幻时》,就觉得自己是否应该反省。现在对离合看开了,既然无法改变他们,在当下就应该更珍惜与搭档的合作时光。

蔡祝源:我可以理解他们的选择,但是事情过了以后我觉得团队进进出出是很正常的,因为人走了就会有更好的补充进来,所以我现在也调整好了。

何晓平:我们公司在过去也有这样的经历,对公司的冲击很大,但现在我们非常清楚公司适合哪些人,不是说所有喜欢设计的人我们都需要。适当的“放血”对公司的发展反而有积极的推动力。

我对过去所做的事情都不会后悔,因为过去的任何事造就了现在的你。我有一个惨痛并且很难得的经验,上一年我们组建了工程公司,我当时的出发点是想将设计做好,也是想让设计获得提升。经营工程公司跟设计公司是有差异的,我们以设计人的身份去做工程,用最好的材料,获得的利润却是很少的。当时感觉压力很大,想着若放弃了就意味着失败,后来还是结束了工程公司。今年我们会继续探索它的可行性,计划做四个配合我们自己设计的工程项目,目的是将设计还原、提高,看看自己设计的成熟度。一个优秀的设计单位应该是比较全面的,若设计不看定位、造价等等,永远只是纸上谈兵。这个经历我没有觉得后悔,反而让我更清楚公司的定位。

良性的沟通&榜样的力量

现代装饰杂志社:在座的很多设计师同时也是公司的运营人,你们如何看待与甲方的有效沟通?从确定合作至合作顺畅,之间总是有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你们是怎么来把控这种合作关系的良性转变?

戴慧雄:我觉得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一定要努力以艺术人的高度去看待设计,跟客户交心,让他知道我们能提供什么,如何能切实地帮助他,就像刚才所说的KTV项目,沟通是很重要的,让双方达到共鸣,客户对你的态度一定会有改变。

何晓平:我们公司有商务部,它的定位不仅仅是拿项目,还包括与客户的沟通。沟通好了能避免以后发生一些不愉快。商务部跟进一个项目,必须熟悉设计产业、公司的设计流程,然后再整合起来下定论,这也是我们现在努力的方向。

徐庆良:以前我是家装工程公司的负责人,跟业主、工地都打过交道,从开始接触客户到有效的沟通再到最后的签约,全部都是一个人,我们当然希望跟很多客户进行完善的沟通,让每个项目都成功。但现在我们是设计公司,就不能这样做了,因为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至于跟客户的有效沟通,首先是做朋友,若还是客户与设计方的关系就会比较生硬。另外,要如何良性地循环下去?我的建议是在沟通过程中,要发自内心的热情去做,让他感觉这是真正存在的心的沟通。

nlc202309040925

蔡祝源:我们的项目基本上都是熟客为主。最重要的还是尊重和信任。

徐庆良:人可以沟通,但是公司与公司不一定能有效沟通,还要考虑公司架构的合理性,不能客户有什么事都打电话找你,应该有专门的部门对接。在每个阶段都把控好与固定客户的沟通,这也是很关键的。

现代装饰杂志社:坚持一下,看似简单的字眼,但是就跟古人所说的“行百步者半九十”,越临近成功,实则越困难。那么如何去确定成功的阶段性目标,有效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临界点的考验?

徐庆良:临界点是常态的,所以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临界点的发展。我们公司会有一个几年发展计划,每年还会有阶段性的目标,现在基本上按照30%的增长速度制定目标。确定目标后,就要分解。我们公司的方法是每个月都定任务,每周一开会安排、梳理、沟通协调,然后形成表格化,明确好各部门的工作。周末再总结,通过这样分解以达到高效整合的目的。

何晓平:我们公司今年也表格化了,将可行性的计划分解至每个部门。公司还制定了大的战略目标及阶段性目标,并将专业数据规范化,譬如当年度公司的运营成本等。我们也会加大与同行的交流,了解各个公司的薪酬体系等情况。

戴慧雄: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要坚持做我们的艺术。只有每次做好一个项目,才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也是我们坚持做艺术的理由。

易永强:其实很多目标都要基于先填饱肚子的前提,我们只会制定短期目标,对那些想学会游泳的人,若要让他了解学习游泳的难度,我会选择直接把他丢到水里。

现代装饰杂志社:在I临界点的处理上,大家最欣赏哪位国际或是国内的设计大师?

易永强:我觉得能很好地处理临界点的设计师就已经很伟大了,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是不一样的。2012年获得普利茨奖的王澍,我觉得很不错。

戴慧雄:在临界点的处理上,我没有特意去想。我想分享一下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师约恩·伍重的故事,他的经历让我想到了临界点的奥秘。当时全球招标时,约恩·伍重设计的手稿在初选时就被淘汰了。后来被评委团专家之一的埃洛·沙里宁从废稿里翻出并最终中标。

徐庆良:在我们行业里,只要是在某一个领域能坚持的都是值得欣赏的。最难的是你能把自己设定在一个小范围内,不停地坚持下来。像隈研吾在建筑上所提倡的回归自然、本质、精神的追求,也是我个人一直在寻找的。

何晓平:每一位认真去做设计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我最欣赏的是贝聿铭,他未出名前接项目是不收设计费的,并且跟甲方签订了协议要达到怎样的效果,若达不到就要自己承担损失。我很欣赏这个精神,因为他是在为自己争取机会。

蔡祝源:我比较欣赏路易斯·康。

建筑工程设计领域创新的哲学思考 篇7

跨入21世纪已有多个年头,我国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倡导节约型的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地发展,就必须在建筑设计活动的全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倡创新思维,切实搞好建筑工程设计。这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建筑工程设计知识和工程管理知识,而且还需要站在哲学的高度全面地把握工程设计产品的本质和规律,并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正确地运用并发展这方面的认识,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社会发展和建筑设计与人的关系。

1 建筑工程与哲学的关系

建筑工程与哲学,一个是创造,一个是思想。两者间的关系,在许多人看来是很难融合,我却不以为然,当我们以哲学的思维去讨论建筑的时候,我们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在工程哲学这一学科领域,我国学者走在了国际同行的前列。中国科学院的李伯聪教授率先倡导了工程哲学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新性的观点和论述。工程哲学是一个交叉学科,主要是工程与哲学的交叉,它的内涵还涉及到广泛的科学、技术及社会科学的问题。工程哲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它的研究和普及将使我们在工程活动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和效益;工程哲学不只具有指导工程活动的作用,反过来,人类工程活动及相关科技的深入发展也会影响推进哲学的大发展。

李伯聪教授认为:科学、技术、工程是3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科学活动的核心是发现,技术活动的核心是发明,工程活动的核心是建造,是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3种不同的社会活动产生3种不同的结果或“产品”。科学发现的结果是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规律;技术发明的结果是技术专利或技术方法;工程活动的结果是直接的物质财富。

建筑工程哲学属于科学发现的概念范畴,其结果往往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如建筑工程观、建筑工程概念等等;建筑工程设计属于技术活动的概念范畴,其结果往往是技术方法和专利之类的东西,如建筑设计图纸、结构设计图纸等等;建筑工程活动属于工程活动的概念范畴,其结果往往是房屋、构筑物之类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从三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工程哲学是最根本的东西,它统领全局,是思想意识形态的东西,是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工程的人对建筑工程总的看法。建筑设计则是运用建筑工程哲学观念,针对具体的建筑项目,结合项目所在地的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学因素、伦理学因素等,形成的具体的技术方法和智力成果,其本质仍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建筑工程活动则是在建筑工程哲学和建筑设计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建造活动。不难发现,建筑工程哲学在三者中处于最高位置,是解决方向和思路的问题的科学。建筑工程哲学以工程为研究对象,其中的核心问题是目的论问题。从建筑工程哲学的角度来看,如何才能很好地确定一项工程或一个地区的发展目标(最终目的)是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复杂的问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经济活动、工程活动的“目的”都是要实现相互关系非常复杂的“多目标”而不是单纯实现某一个“单目标”,而要进行“多目标”决策往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进行决策时如果仅仅看到了一个“单目标”而“忘记”了还有必须实现的其他目标,那难免是会出现不利的甚至是危险的后果的。

2 时代的发展需要建筑工程哲学

目前全国上上下下提出的 “构建和谐社会”、“倡导节约型社会”的思想,为建筑工程哲学指明了出路和方向并赋予了新的内涵。构建和谐社会是着力构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而人居环境的和谐化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强调的多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凝结着深刻的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想。至于倡导节约型社会对于我们从事的每一个建筑工程项目那更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处理好科技、效益、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及其关系。因此建筑工程活动的全过程需要有正确的哲学观的指导。

作为一个建筑工程设计人员,我特别感受到建筑工程实践中哲学问题的丰富,它存在于工程活动的全过程。每项成功而优质的工程项目,它的设计人员和管理者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唯物论和辩证法。在工程实践活动中我们需要更自觉、更系统、更科学地以正确的哲学观来指导工程活动。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研究、发展和运用工程哲学。

3 实际工作中需要灵活掌握和运用建筑工程哲学

一般来说,建筑设计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建筑工程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要研究和分析在这3个阶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本身就需要对工程开展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实践表明,紧密结合工程哲学的理论,对产品开发方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下面以结构施工图设计过程中的平法设计的实践,简要介绍这种设计方法的产生背景和应用过程,了解其发展创新历程,从建筑工程哲学角度思考归纳该领域的发展创新方向与思想。

产生的背景:

从事建筑行业的人,特别是从事建筑结构设计的人都知道,我国的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经历了3个时期:一是建国初期至90年代末的详图法(又称配筋图);二是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在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应用的梁表法;三是90年代至今普及的平法。作为梁表法的配套软件,1986年开发的结构CAD软件即以详图法和梁表法为编制依据。它的出现,从形式上替代了人工制图,对提高我国结构设计效率起到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飞速发展,结构CAD软件在实际运用中的弊病也越来越突出。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剧增,其中70%~80%用于画图;计算机的普遍使用表面上将设计人员从繁重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但从整体止看,全国大多数设计项目仍以人工制图为主;即使利用计算机绘图,由于现有的CAD软件依据传统设计方法编写,表达繁琐,图纸量比手工绘制还多,设计成本反而更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设计中的“错、漏、碰、缺”成为质量通病。另外,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建筑专业经常半路调整和修改平面,结构设计不得不作相应改变,而框架、剪力墙等是竖向表达的,由于这个专业间的表达不一致,变更设计时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若在紧张状态下出图,往往顾此失彼,形成新的“错、漏、碰、缺”。这与传统设计方法的不科学性有一定联系,由于按传统方法和传统CAD软件绘制的施工图内容中存在大量的“同值性重复”和“同比值性重复”,使得传统的设计方法效率低,质量难以控制。结构设计人员大量的工作就在考虑和描绘大样图,此时一个建筑师需配备两名结构师。而发达国家设计事务所完成的结构图纸通常没有节点构造详图,节点构造详图通常由建筑公司(施工单位)进行二次设计,设计效率高、质量得以保证;有些结构设计甚至只给出配筋面积,具体配筋方式由建筑公司搞,出图效率更快。依据国外的经验,中国传统的设计方法必须改革。与此同时,由于结构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以往结构设计中最为耗时的结构计算工作大大加快,结构设计进度的瓶颈转移到结构图的绘制,自然其中最费时的结构大样图的设计就成为矛盾的焦点。在这种情形下对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提高我国建筑设计水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和发展空间。

平法的原理:

设计流程:设计结构体系结构分析(力学分析)结构施工图设计。

结构设计是一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分为创造性劳动和重复性劳动(非创造性劳动)。现在由结构工程师完成创造性设计部分(创造性劳动),节点构造、节点外构造不是结构工程师的劳动成果,是抄的规范。(注:节点构造是算不出来的,是由研究人员试验出来的。)传统的单构件正投影表示方法将创造性劳动和非创造性劳动混在一起,节点内构造和节点外构造的设计属于重复性劳动(非创造性劳动)。基于此产生了结构标准化、构造标准化的思路,用数字化、符号化的表示方法即平面整体表示方法表示创造性设计。平面整体设计方法,含表示方法和标准图两部分。节点构造标准化后,施工公司的劳动量加大。

平法的应用效果:

1991年9月份平法开始在山东应用于工程,开始推广平法。构造图适合于所有的构件,平法一张图上都有,走哪看哪,非常方便。

平法是给从事结构设计与施工的专业人员看的,提高了科技含量,不让非专业人员看懂,设计方法的改革也促进了施工单位技术人员水平的提高。平法是结构设计领域的一次革命,提高效率两倍以上,能够使中国结构界不合理的人员配置情况得到改善。现在,3个建筑师仅需配备1个结构师。

体现的思想:建筑工程哲学中劳动和价值观创新的思想。

将创造性的劳动和非创造性的劳动分开,将事物的共性提炼出来上升为标准,而事物的个性由设计人员在国家规范的约束下创造性地去发展。

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广度上目前该平法仅限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下一步会向其他的结构形式拓展,如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等。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深度上,平法会与结构计算软件和AUTOCAD绘图软件整合。

4 结 语

建筑工程需要有哲学支撑,建筑工程师需要有哲学思维。对建筑设计人员来说,建筑工程哲学是思想方法、思想武器,也是可以转化为物质的精神力量。一名优秀的建筑工程师要学习、研究和运用工程哲学,力求具有较好的哲学素养。设计人员一旦在设计理念和设计的哲学观上有所突破,可能在工程界就会产生一场革命,其意义和影响之深远非人力所能洞察,上述平法创新亦为有力之证明。

参考文献

[1]李伯聪.人工论提纲[M],1988.

[2]陈青来.结构设计的一次飞跃[N].中国建设报,1995-8-8.

[3]陈青来.全新的结构设计法与PIEMCAD[N].中国建设报,1995-9-12.

设计哲学 篇8

最近, 因工作需要, 连续听了五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课, 内容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的有二:一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继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意义及实用价值;二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符号表示生活中常见数量的意识和习惯其中一位老师在本课的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如下的设计:先是大屏幕显示古诗《梅花》, 引导学生齐读;然后在古诗的背景上出现一枝梅、两枝梅、三枝梅、数枝梅;接着引导学生读:墙角一枝梅、两枝梅、三枝梅、数枝梅, 及下面三句, 让学生感悟用字母表示数在古诗中也属常见;最后出现课本的数学史内容———你知道吗?

显然,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者是动了一番脑筋, 效果也还行, 但认真思索, 也有好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改进意见

一是本环节的设计顺序要适当调整, 应该把数学史放在前, 而古诗《梅花》放在后较适宜.

二是关注古诗的意境, 不应把“数枝梅”换成一枝梅、两枝梅、三枝梅……

三是在数学史与古诗《梅花》中数的处理上, 应该这样设计:同学们, 虽然最早使用字母表示数的人是法国数学家韦达, 但我们古代先哲们却很早地关注这一问题, 而且在古诗文中常常用一些不确指的数来进行文学夸张.如这首《梅花》诗, 还有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等等, 让古诗文充满诗情画意, 充满想象与夸张, 这是用字母表示数的最经典的诠释, 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富于哲理.

三、哲学思考

1. 文化是教育的“源”.

努力发扬数学的文化价值, 正是当代数学教师应自觉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它要求我们在研究教材时要有全面的思想, 不能就数学讲数学, 应该挖掘在数学知识后面所蕴含的文化, 切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

2. 优质的数学教学一定源于对于数学的丰富而准确的理解.

数学, 作为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 受到了普遍的尊敬和敬仰.丰富而准确的理解应然包括数学的文化价值, 需要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设计教材, 切不可孤立地看教材.

3. 数学教师成长的一个必然途径, 即由唯一重视具体数

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转而意识到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思维方法的养成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 要用辩证的方法来设计教学, 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那种, 它需要我们平时的厚积薄发, 以及持之以恒的读书学习.

参考文献

[1]郑毓信著.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8月第1版第44页.

[2]肖川著.教育的使用与责任.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 2007年4月第1版, 第311页.

设计哲学 篇9

哲学有一个共性:抽象, 但它又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设计本堂课的过程中, 基于目前比较流行的十字绣艺术这一灵感, 我以十字绣这一主线展开本堂课的教学, 从十字绣艺术的表象到本质, 由感性到理性, 挖掘设计与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的教学情景。最后结合一位问题学生的疑问, 以及当前人们关心的金融危机, 展开综合探究活动, 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以及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原理。

2.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形而上学, 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让学生感悟哲学的伟大在于它能指导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二) 教学重点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三) 教学难点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四)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举例法、图示法等。

(五)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并思考有关联系的相关成语和诗句。

教师:认真研究教材, 收集有关的素材, 做好课件。

(六) 教学流程

1. 导入新课

(展示一幅十字绣《相爱一生》, 附文字说明:十字绣, 一男一女, 一屋一草, 甜甜蜜蜜, 和和谐谐, 线线针针, 情情切切, 一世界。)

说明:人与人的联系, 自然与自然的联系, 人与自然的联系, 人的思维世界。

问:到底什么是联系呢? (引出新课)

2. 新课教学

(1) 什么是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如:看看十字绣工艺的制作那千丝万缕的联系:

十字绣与自然物间的联系:针→铁→铁矿石→矿物质、水、肥

线布→棉麻→土地→矿物质、水、肥

十字绣与主体人的联系:十字绣工艺的完成不仅涉及经销商与绣工的关系, 而且会与铁匠、矿工、农民、织工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十字绣与社会的联系:十字绣工艺的发展可以繁荣第三产业, 增加就业, 繁荣市场, 丰富文化, 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由上可知,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 总会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 世界就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那么联系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2) 联系的特征

(1) 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外部)

第二,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内部)

第三,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全部)

设问:联系是普遍的, 是否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呢?……

由此可见,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那么, 这种联系是怎么来的, 是不是我们想怎么联系就怎么联系呢?

设置情景:“蒙娜丽莎”十字绣连锁店开张的第一天, 一“裴”姓顾客光顾该店, 要买前面给大家展示的这副价格8188元的“相爱一生”。老板开始“阳光灿烂”, 后来“晴转多云”, 最后决定不做该笔生意。这么好的一笔生意, 老板为什么不做? (学生……)

(2) 人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联系不是人们主观随意创造的, 也就是说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从它与人类实践的关系看, 有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之分。 (举例说明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3) 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来把握事物, 切忌主观随意性。

(4) 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是客观的, 人们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这就意味着联系是有条件的, 是具体的。下面我们就来找找关于十字绣艺术的种种具体联系。设置下面连线, 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我们惊喜“十字绣”艺术的成功, 更要预见它的意义。 (眼前联系和长远联系)

十字绣依赖伟大的艺术家, 也需要人民的支持。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它既是自主创新的艺术, 也是国际交流的重要舞台。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伟大的艺术家造就它的成功, 但是经济发展, 消费结构变化是必然的。 (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

人类对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 实际上是对审美规律的尊重。 (表面联系与本质联系)

这说明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回顾一下,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七) 综合探究

我们知道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特色的, 还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老师, 如知名度很高的大胡子叔叔, 那么深受熏陶的我们就来做一回心理健康老师吧。

设置情景:开学第一天。一位同学跟老师说:“老师, 能不能给我安排一个角落的位置, 我想把自己孤立起来。”老师:……

作为老师的你怎么跟学生交流? (学生讨论)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学生讨论, 总结结束)

三、反思与分析

(一) 我所设计的本节课, 它与传统灌输教育不同, 这里不再只是教师灌输学生, 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自探究获得知识。虽然科学探究活动的水平或层次不是很高, 但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素养,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是其它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可替代的。

(二)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只有给以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自主思考的空间才能使我们的课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在课上, 我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为每一个小组提供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 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程序, 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又增强了同学间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使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 同时综合能力、个人素质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三) 在教学过程中, 我适当地应用了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把书本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 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和见闻, 打破了课堂学习时空的局限, 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心扉, 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社会真谛的热情, 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四)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过程时, 努力做到抓住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 从正反两个方面解决矛盾。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强化重点, 也使学生比较轻松自如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五) 在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感受到用课件配合教学使用, 既可以节省大量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六)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 我也深深感受到情景设置生活化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能够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使课堂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胡卫平, 韩琴, 严文法著.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设计哲学 篇10

一般认为, 所谓设计是指设计主体根据其对设计对象客体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以及预设的客体发展目标, 预先制订方案的过程, 这亦是一个价值判断和取舍的过程。设计活动的进行, 不能脱离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设计者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标准而孤立地存在。因此, 设计必然是理想的, 并且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 在理想与现实、投入与产出之间往往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预先性”与“价值判断”是设计定义中最重要的关键词, 它们共同决定了设计的本质特征, 即设计的未来不确定性、设计的价值取向性和设计的创作性。

这似乎决定了设计本身的某种“乌托邦定势”。所谓“乌托邦定势”是指人类拥有的对理想生活空间的渴望与冲动。从设计的本质来说, “乌托邦定势”所设定的目标是人类当前尚未达到的状态。它一方面包含了人们试图超越现实的创造冲动, 体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又常常使它具有一种悲剧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 设计中也存在一种“乌托邦定势”。唯有深味于设计里面的这一“乌托邦定势”, 我们才可以体察到设计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心态, 这将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层面对设计进行更加冷静和客观的审视, 并且以一种历史和发展的观点来客观地看待设计活动。这其中当然包括设计城市的活动。

设计的本质属性和其“乌托邦定势”决定了设计活动固有的客观局限性, 但这并不是说人类的设计是徒劳无益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应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设计活动。推之城市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

城市设计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以创造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为目标, 以城市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城市形态构成要素的研究、组织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形态构成关系, 以达到对城市形态的总体把握, 创造出能够表达和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体现人类自身价值、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空间环境的意向性活动, 这也是一个选择和制订城市空间环境发展行动方案的价值判断过程。与一般性的设计活动一样, 城市设计活动也是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的结合, 是虚拟图景和现实环境的结合。因此, 城市设计从本质上也必然体现出设计的固有特性, 也同样存在着一种“乌托邦定势”。

首先, 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行为, 城市设计的设计成果注定被注入未来的不确定性。城市设计是一项在广泛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技术背景下开展的设计活动, 一定要形成一个一劳永逸的终极方案无疑是武断和徒劳的。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 面对复杂多变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 任何设计方案似乎总是跟不上现实的发展。特别是当下中国, 城市高速度、大规模的发展总会使设计的理想与现实操作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这种未来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提醒我们, 城市设计与其说是为了追求一种预定的终极蓝图, 不如说是为了努力建立一个具有外部适应性和内部可调整性的行动框架。这种行动框架应当具有一种结构, 从而可以应对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做出某种程度的拓扑逻辑变换, 而不是在瞬息万变的现实面前企图“以不变应万变”, 却往往弄得自己疲于应付, 甚至动辄就对原有设计方案推倒重来, 另起炉灶。

其次, 由于涉及设计人员的价值判断, 城市设计也不可避免地体现出设计的价值取向性特质。在今日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形态下, 这一价值取向又自然地披赋上多元化的特征。在对现实的城市空间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问题、确定城市空间环境未来发展方向、提出设计原则和构思、制定实施准则的过程中, 一个城市设计的方案, 往往会看到功能主义、人文主义、形式主义、系统主义等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从而在实践中体现出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最后, 因为设计本身的创作特性, 城市设计的更会天然体现出其创作性的特征。它要求设计者有较强的创作能力, 以研究城市形态, 形成对三维、立体的把握和塑造。这也是实践中城市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的最重要的方面。对于一般的城市规划来说, 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是其主要的思维特征, 而对于城市设计来说, 在科学理性的分析之外, 在无情感的技术之外, 对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是其灵魂和精髓。从这一角度看, 对城市设计专业人员的培养, 必须注重和加强对其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的训练。

唯有言明以上种种, 我们才可能接着来说城市设计的“乌托邦定势”的问题。作为设计城市的意向性活动, 城市设计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乌托邦设计”的历史。翻开城市发展的历史画卷, 我们不仅为那些巧夺天工的杰作和创举所吸引, 而且也常常为蕴含于其中的时代精神所震撼。可以说,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 人们对自身聚居和入住的家园——城市, 始终充满着美好的愿望、坚贞的信念和不可遏止的创造冲动, 始终努力想把城市建设成为能够反映时代精神、体现人类创造能力、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家园。伴随着这股创造热情的, 则是缜密的策划、冷静的理性设计、美好的建设宏图和一次又一次的大兴土木。

城市设计的“乌托邦定势”, 指的是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活动所具有的一般性质。不可否认, 在人类社会和城市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 在一种统一的“自上而下” (Top-down) 的社会政治力量的作用下, 在相应的运作机制的保障下, 并不排除以城市设计为手段, 把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理想和目标基本变为现实的可能。如豪斯曼的巴黎改建规划、中国明清时期北京城的规划建设, 等等, 都是这方面的很好例证。

与“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那种依照某一阶层甚至个人的统一意愿和单一的理想模式来设计和建造城市的办法相对应的, 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 (Bottom-up) 的城市设计, 即由若干个体的意向经过多年叠合、累积形成城市理想, 并以此来塑造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的过程, 由此而成的城市则被称作所谓的“有机城市”或“自然城市”。

在“自下而上”的城市设计中, 统一的、强制性力量的作用相对较弱, 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为一系列阶段性、自发性决策和行为的叠合与积累。在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设计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过程中, 一味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 企图通过强制性的社会政治力量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所有问题的做法也常常遭到指责。

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活动, 其本质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才努力地去从历史和现实中找出城市设计发生、发展的规律, 并试图用它来解决问题, 规划未来。而“自下而上”的城市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文化的多样性与地域性, 关注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发展中多种因素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特点, 对当代城市设计方法的丰富和完善是不无益处的, 这也正体现了城市设计活动的未来不确定性和多元价值的特征。

绿色设计,生态哲学中的人文关怀 篇11

“艾景奖”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赛是由国内外景观规划设计行业知名专家、学者联合发起,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行业协会主办的专业赛事。本刊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以来,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受到了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林业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部门,以及十几个国家的园林景观设计行业组织的大力支持。活动参赛者主要是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园林专业人士与200余所专业院校的师生,已成为每年一度的业内盛典,其鼓励创新的导向和严格的评选机制均受到业界认可。

一些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艾景奖”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赛为风景园林与景观艺术界设计师、设计机构、房地产商、材料供应商等提供了展示自身优势和品牌实力的机会;同时,“艾景奖”成为园林专业学生向社会展示其能力水平的公益性平台,既提高了学生视野,又扩宽了就业渠道,是一座连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

“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景观绿化,所以我们将今年第三届艾景奖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赛竞赛主题定为‘绿色生态·低碳生活·美丽中国’,希望通过本次大赛可以将生态设计理念深深贯穿到设计师的脑海中,从设计的源头为绿色生态做出贡献。”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行业协会秘书长龚兵华对记者说。他表示,今年的艾景奖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还得到了北京林业大学的大力支持,北京林业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了艾景奖专项基金,专门负责大赛的全程支持。他说,随着艾景奖基金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园林景观行业的发展,最终为创造一个节能、低碳、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贡献力量。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存东说:“中国市场是对国际设计师最有吸引力的设计市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将大量涉及到城市更新、乡村环境改造、城市环境更新、居住环境更新等问题,也必然涉及到环境和园林景观。”

EDSA-Orient总裁兼首席设计师李建伟在启动仪式上说:“艾景奖在提高行业社会地位、让公众更多了解和支持我国景观设计行业发展上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作为评委,我认为艾景奖应该多鼓励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对行业发展有引导作用的设计师和设计作品。”

设计哲学 篇12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辉煌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 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 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 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被学术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

道家和儒家, 佛家一样影响广泛, 对中国传统造园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道家尚自然之旨, 在园林上表现为崇尚自然山水, 沉醉其中达到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的境界。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核心, 也影响人的自然观, 在风景式园林的造园实践中, 则自觉地追求阴阳之对立统一而回归和谐的辨证关系。就此意义而言, 中国古典园林也可以称之为“哲理园”, 其所创造的和谐之美、统一之美才是真正妙造自然的园林美。

二、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

(一)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 《老子》云:“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被西方许多现代艺术家和设计师认为是“最大的人本思想”和“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儒家的理性相比, 道家审美更注重个体的感性体验, 以“有无相生”的玄妙之境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形象, 表现在设计上更突出奇谲变化、率性发挥, 强调意蕴和灵性感悟。

“道法自然”这一美学立场反映出道家思想的真谛。西方古典主义造园主张纯净理性, 完全排斥自然, 而中国传统的造园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强调“万物与吾一体”。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造园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园林家要做到如此境界, 必须得有丰富的阅历修养, 在园林中以土地为纸, 以石、水、树、屋为笔墨, “巧于因借”、“借景随形”、“随形取势”, 作为惊世骇俗之大作的原理是一样的。

“道法自然”首先体现在园林的布局上, 中国古典园林是根据地形、地貌以及周边的环境而采用灵活不规则的布置, 按照功能的需要, 穿插安置各种厅堂、楼阁、亭榭等。它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布局上有一定规则。其次在建筑物体之间多采用曲折的小路, 有露天的石径, 也有避雨遮阳的走廊与凉亭。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构成因素。水池或湖岸切忌方正, 以曲折自然为好。在《园冶·相地》中, 几乎每一个园林选址中都提到水, 如“卜筑贵从水面, 立基先究源头, 疏源之去由, 察水之来历。”“入奥疏源, 就低凿水, 搜土开其穴麓, 培山接以房廊。”叠山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一个构成手法, 无论采用土或用石, 应整体看起来较为自然。山的大小与走势依园林景观的要求而定, 园内景观以开阔为主、或者以幽深为主, 则堆山之多少与高低都会不同。

(二) 道家的“无中生有”空间论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老子·第十一章》说:“三十辐, 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在此, “无”指的是空间上的“空无”而非虚无, 根据道家的哲学思想, 空间是由一定的事物构成的, 即门、窗、墙体等围合物, 亦即“有”。实质上, 所谓的“无”才是我们真正所用的空间。

在园林设计中, 设计师的处理正是这样的“空”、“无”, 它是由墙体、假山、建筑、雕刻、道路、水面、植物等实体构成的空间。而空间, 则是产生特定行为的场所, “无中生有”的思想应当由一种哲学观念转化为实践中的空间处理方式。当“空”体现为一种设计思想时, 它就产生出一种与丰富相对的品质。这样就使人们在园林空间中找到情感的寄托, 给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失意与不适的人们提供一个精神的场所。

(三) 和谐共存的道家思想

《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指的是气, 即原始的混沌存在;“二”指的是阴阳;“三”指的是天、地、人。老子认为, 道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混沌整体, 由道而生出天地, 蕴涵着阴阳二气, 阴阳二气互相交冲而形成和谐之气, 于是就产生了万物。庄子把“天和”作为宇宙整体存在的最理想的状态。《老子河上功注》所说:“天道损益盈谦, 天道以中和为上”。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说:“知天人所为, 知人之所为, 至矣。”他认为, 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共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

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领域中, 一件好的, 充分享受美感的造园作品, 必定是造园各种要素组合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结构。在园林的布局上, 因地制宜为其基本手法。在园中, “宜亭斯亭, 宜榭斯榭”, 高处建台, 低处挖地, 组成情与景统一的古典式园林。道家的和谐共存的思想还体现在各构成要素材料上的协调与统一。每一种材料要素都具有其自身的自然属性, 如石头就具有一种野性与坚硬强壮的感觉, 木头则具有轻巧柔顺的感觉。一个能在视觉上产生愉悦的造园作品, 其内部构成的各要素相处在一起, 必定是相称的、恰当的、有序的, 从而在整体上才能体现出和谐与统一。

三、结束语

哲学是一切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终极概括, 也是文化的核心。道家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影响、浸润着园林, 成为园林创作的主导思想、造园实践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参与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生与发展历程, 且对西方古典园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也是西方造园家对道家哲学思想百学不厌的原因。

本世纪以来,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在世界哲学史中, 道家的哲学思想相对而言对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最具有启发性的思想之一。目前, 重人文、重环保的设计趋势也与道家“朴素自然观”有着一定的联系, 从而启发我们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 并适当地运用到现代园林与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必须注重内在的思想性以及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社会会越来越需要有思想, 有品味的园林景观设计, 道家哲学思想的借鉴和应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道家的哲学思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一部分, 它影响、浸润于中国古典园林, 成为园林创作的主导思想和造园实践的理论基础之一。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中生有”以及“和谐共存”三个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有着深刻影响。

关键词:道家,哲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设计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8.

[2]张家骥.园冶全释[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6.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4]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上一篇:作业特色下一篇:镁合金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