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7-01

5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10篇)

5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2、理解目标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目标

(1)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2.教学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难点)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的马鞑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有许多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丢弃了,然而,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却变成了钻石,而我们却不得不为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已。这个故事十分传奇,道理也值得我们珍惜。但这个世界上果真有神存在吗?神能够指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吗?

【讲授新课】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举例】思维:如计划、构想、思想、观念; 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

(可见的;不可见的如电磁波、引力、浮力)

【课堂探究】P9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能。这个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名

言】P9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名言意在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最重要的方面)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

映存在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不可知论—思维不能正确

反映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A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简言之,就是思维和存在谁先产生,谁后产生,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就是唯心主义。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之外。【举例导入】庄子梦蝶的故事

睡着了会做梦,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正常人都能分清梦和真实,不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如果有谁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继续把自己当作蝴蝶,张开双臂整天在花丛草间作飞舞状,大家一定会认为他疯了。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回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好像没有人因为庄子提出这个问题而把他看成一个疯子,相反,大家都承认他是一个大哲学家。哲学家和疯子大约都不同于正常人,但他们是以不同的特点区别于正常人的。疯子不能弄懂某些最基本的常识,例如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分清梦与真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严重的障碍。哲学家完全明白常识的含义,但他们不像一般的正常人那样满足于此,而是要对人人都视为当然的常识追根究底,追问它们是否真有道理。

按照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个真实的生活绝不是梦。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可不要小看了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还真不容易呢。你也许会说,你凭感觉就能分清哪是梦、哪是真实。譬如说,梦中的感觉是模糊的,醒后的感觉是清晰的,梦里的事情往往变幻不定、缺乏逻辑,现实中的事情则比较稳定、条理清楚。人做梦迟早会醒,而醒了却不能再醒,如此等等。然而,哲学家会追问你,你的感觉真的那么可靠吗?你有时候会做那样的梦,感觉相当清晰,梦境栩栩如生,以至于不知道是在做梦,还以为梦中的一切是真事。

庄子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子对此显然是怀疑的。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B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简言之,世界能否被正确认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观点属于可知论;凡认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的观点或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属于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极少数的哲学家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理由是:客观世界不存在可以被认识的任何可能,世界不过是杂乱无章的偶然现象的堆积;让有限的认识能力去认识无限的世界,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人类不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的感觉和思维都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如:一根棒伸入水中,清楚地看到它折断了,怎能断定它是直的呢?(折射);再如:左手放进热水里,右手放进冷水里,然后把双手放进温水里,结果左手说盆里的水凉,右手说盘里的水热,感觉真会欺骗人类。所以,在不可之论者看来,世界的神秘面纱永远也撩不开。

【举例】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休谟认为“知觉是唯一的实在,知觉之外,一切不可知”。

【举例】庄子和朋友惠施外出散步,看到桥下很多鱼不停的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庄子说:“鱼儿多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儿,怎么知道鱼儿很快乐呢?”庄子反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儿,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儿,就不知道鱼儿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提问讨论】世界是不是可知的?

世界如果不可知,人类如不去探索,将仍停留在吃生肉、穿树皮、住山洞的愚昧时代。现在的大千世界精彩纷呈,许多未曾想过、不敢想的东西,经过人类孜孜以求的钻研,变成了现实。许多现象都有了科学、合理的解释,而且依据这些解释,进一步指导人类的实践。(如生命现象、天体现象、各种发明)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同时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贯彻到底。(图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实践上)

从实践上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期和基础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的哲学提升。

【提问】人们做事情为什么总是先有计划后有行动?为什么有的计划和愿望能够实现,有的却不能实现,甚至会事与愿违?为什么不能只凭自己的意志行事? A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举例1】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会这样或那样解决思维和存在谁第一性的问题。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工作时,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活动对象是真实存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饼不能充饥。要做好工作,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美好、远大的理想与学习的现状)

【举例2】我们经常会提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上帝和神”、“人是否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问题,如果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就不会有遇到事情求神的做法。“眼见”不一定“为实”,说明认识事物不仅需要肉眼,还需要智慧的眼睛,想问题,办事情要正确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凡是达到理想效果的事情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人们常以“心想事成”来表示祝愿。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想法才可能成为现实。

【课堂探究】A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B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这一探究活动主要说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我们的生活、实践处处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A这些生活和实践活动,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要求思考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从中认识到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等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B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问题,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联系

【举例】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规律的人,会经常保持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就会多一些。而那些不相信世界可知的人,往往消极等待,最终碌碌无为。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哲学问题(理论上)

到现在为止,科学已经证明了,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除了地球以外,再没有别的行星存在着高级生命,地球上的文明是太阳系独一无二的现象。至于太阳系以外是不是有高级生命存在,是不是存在类似、甚至高于我们人类的文明,那还有待于科学的探索和发现。所以我们现在谈论问题,都是立足于地球,立足于地球文明。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出现了文明以后,呈现在人类面前的各种现象,归根到底有两大类,一类叫做物质现象,一类叫做精神现象。宇宙间各种现象,无论怎么花样繁多。都可以归到精神和物质两类中的一类去,二者必居其一。从蒙昧的、野蛮的远古时代起,人类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就不断地碰到并思考着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关系问题,而且作出不同的解释。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按照自己的某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必然发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在追问世界本原、探讨人与世界关系时,就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争论的理论焦点。哲学争论的问题很多,观点纷呈各异,但是它们所争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这一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集中点和根本分歧点,也是划分基本派别的依据和标准。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哲学斗争和发展的中心线索。【举例】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起源

例如,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完全不知道人体的结构,对于大脑的活动情况一无所知。他们对于做梦这种现象不能正确地理解,以为梦中出现的人的形象是离开自己身体的灵魂,人死了灵魂还存在。这种愚昧的想法,就是远古时代人类对所谓灵魂同物质世界的关系的一种解释。哲学是教我们怎样看待世界的总的学问,它当然要从根本上回答精神和物质,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B)

A是否承认意识反映物质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C)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存在即是被感知

4、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C)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划与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D个人和他人的关系

6、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不研究市场,不懂行情,胸无良策,拍脑袋决策,给工作带来很大损失。上述材料中的“拍脑袋决策”属于(C)

A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

7、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对下述问题的不同回答为核心的(C)

A整个世界是变化的 B意识及是积极能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 C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 D应该从实际出发,还是应从人们的主观需要出发

8、“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这种观点属于(B)

A怀疑论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唯心主义

课后作业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分别是什么?

5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2

竞技运动哲学是指概念的分析、关键观点、竞技运动问题和相关的具体实践活动。在它最一般的水平上, 与竞技运动的本质和目的是相联系的。随着竞技运动哲学开始转向研究竞技运动的实践和制度, 它已不仅是聚集对哲学不同领域的洞察, 而且产生了大量的、广泛的竞技运动本身的观点。竞技运动哲学不再是固定的, 它的方法要求智力活动固有的自我批评要不断地挑战它自己的预想和指导原则, 这是因为哲学的本质和目的, 以及竞技运动的本质和目的。

首先是竞技运动知识的主体问题。作为哲学论文的一种形式, 竞技运动哲学包含了双亲学科正式的和文脉上的特征, 不像生物医学的竞技运动科学, 哲学家 (就像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 产生了公开的非中立理论沉思的研究。没有预示直线发展的观点—或者至少很大程度的分享累积的、能较量的观点和知识, 智力上的进步还是能够在哲学上和竞技运动哲学上取得的 (假定在竞技运动的自然科学或生物医学科学内部) 。其次是哲学领域和竞技运动哲学及其实践应用问题。竞技运动哲学被概念上的调查划分到竞技运动的本质和竞技运动相关的概念、领域、专业之中。它利用和发展了双亲学科、哲学不同分支的很多地方, 并且反映了理论位置和形式的广阔空间。它最明确地询问了下列哲学子域的大量观点, 作为竞技运动的例子, 这些竞技运动是在竞技运动的实践和制度下, 有关人类利用身体参与身体活动的。

二、竞技运动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竞技运动哲学研究已经形成了若干个主要研究方向: (1) 美学方面。 (例如, 竞技运动是一种形式还是艺术?体育赛事是艺术作品吗?我们能够客观地评价美学上的竞技运动行为吗?) (2) 认识论方面。 (例如, 竞技运动感觉意识能被适当地成为知识吗?当我们表演技巧时, 我们能正好知道什么?教练必须有精英水平的表演知识才能在那个水平有效地指导吗?) (3) 道德规范方面。 (例如, 竞技运动必要地发展了好的行为?当我们同意公平竞赛的时候, 我们同意了什么?有像竞技运动民族精神这样的东西吗?) (4) 逻辑方面。 (例如, 竞技运动由于它的性质而与逻辑的其他领域分离了吗?竞技运动的概念和比赛的概念是在逻辑上是离散的吗?) (5) 形而上学方面。 (例如, 人类本能地玩弄动物?) (6) 教育哲学方面。 (例如, 通过竞技运动我们能够精神上得到教育吗?竞技运动中家长式作风的教导是必然的吗?通过“竞技运动技巧”这个概念, 我们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7) 法哲学方面。 (例如, 孩子们能够同意精英竞技运动的训练吗?规则证据不足地说明行为吗?) (8) 精神哲学方面。 (例如, 智力训练仅仅是想象的一种形式吗?竞技运动的人们被简单地认为机器人吗?) (9) 规则哲学方面。 (例如, 调节的竞技运动规则仅仅是制成的规则的一个种类吗?) (10) 自然科学的哲学方面。 (例如, 有适合所有自然科学的单一方法吗?当竞技运动自然科学家说一个假设的统计学的程序有解释性的力量时, 他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竞技运动心理学者忽视the (post) Freudian的传统?) (11) 社会和政治哲学方面。 (例如, 竞技运动的单纯概念曾经存在于一个假定的社会和政治时间和顺序之中吗?竞技运动竞赛是自然界必要的资本吗?竞技运动制度总是腐化单纯的比赛吗?)

三、竞技运动哲学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的多样性意味着没有一个普遍的方法来划分竞技运动哲学 (这些实践是不同的学校和哲学的不同传统之中的实践) , 所以, 明确的阐述哲学观点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的。在竞技运动方面, 当在竞技运动上总会有哲学知识更加抽象化的时候, 就有价值论领域做功的增长。逐渐地, 哲学家们正在为国家和国际竞技运动政策的发展做贡献。他们和压力集团一起, 哪里需要争论的学问和技巧, 就要忍受挑战性的标准化的问题, 这是非常清楚的。如此做功的例子包括对运转着的公平的不同概念的研究, 在研究中, 要对性别、种族这样的种类划分表示尊重;在适当和不适当中作出公断意味着性能的增加和遗传工程;启蒙精英体育的法西斯主义倾向, 或者启蒙现代竞技运动仇外者的民族主义。这些观点中的很多对于五十年前的哲学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 现在正日益成为竞技运动哲学家标准工作的一部分。哲学家陈旧的哲学理想像一个理想的观众, 具体表达了一种那些社会没有任何地方能有的运动社会的观点。如此一种观点在当代的运动哲学中已经很大程度地消失了。因而, 用一种明确的意识, 哲学正在回归它旧的许诺:把智慧带到涉及我们运动的事情上去, 并且不只是关键概念的详细技术的分析。

摘要:竞技运动哲学是指概念的分析、关键观点、竞技运动问题和相关的具体实践活动。在它最一般的水平上, 与竞技运动的本质和目的是相联系的。随着竞技运动哲学开始转向研究竞技运动的实践和制度, 它已不仅是聚集对哲学不同领域的洞察, 而且产生了大量的、广泛的竞技运动本身的观点。

关键词:竞技运动,哲学认识论,基本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璐.《运动哲学杂志》 (JPS) 简介[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4) :108-109.

[2]刘欣然.文明的滥觞:古希腊荷马时代的体育思想溯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3 (1) :1-4.

[3]黄璐.竞技运动异化论逻辑起点商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 :239-242.

[4]周建东.论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本位缺失[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3 (1) :16-18.

[5]黄璐.李力研体育学术精神追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 :336-338.

[6]刘欣然, 乐严严.基于人类身体本能的体育运动哲学解读[J].体育学刊, 2009 (12) :27-31.

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演进 篇3

关键词: 古代西方哲学; 近代西方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7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50

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学生遇到的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但是在阐明这一问题的时候,学生总是觉得很突然,总有很多疑问,这主要是囿于课堂时间以及知识积累,所以不能很好的对此进行展开。本文试图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阐述这一基本问题之前,古代哲学、近代哲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向读者展示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历史演进过程。

一、古希腊哲学以及经院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人们开始了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他们认为“世界的可知性或可理解性,就在于找到这类客观的绝对普遍的东西。而且,他们都自以为找到了这类绝对的存在,各自为这类东西起了不同的名字,或叫水、火、原子(以上属唯物主义)或叫理念、太一、单子、绝对观念(以上属唯心主义)等等。”这个时期的思维和存在这两个概念并不存在“对立的意思”,巴门尼德认为“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一切存在都是可思维的,一切思维或思维的东西也都有自己的存在,也就是说假使没有任何思维存在,存在本身仍可以自在地存在着;假使一切存在都消失了,思维也可以存在”。而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他借助于最高现实存在同时又是最纯粹的思维的上帝使得思维和存在的根本对立仍然得到了消除,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基督教神学以及经院哲学中。这个时期的哲学基本问题还处于萌芽阶段,是朴素的、有的也是形而上学的,关键在于没有对思维和存在的概念或者范畴进行区分,思维发展的阶段还不足以提高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认识,当然这也跟这一阶段的哲学重心是探讨世界的本原以及上帝的存在有关。

二、近代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近代表现为两个方向,即英国的经验论和大陆的唯理论。

培根否定的是思维的主体,成全的是认识对象即自然界,将思维统一于存在。而当询问这个存在又来源于什么的时候,培根又不得不求助于无所不能的上帝来帮助他,可见培根的唯物论带有“神学的不彻底性”。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存在之所以存在,原因就是由于我思考了,他认为理性直觉和演绎推理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道路,从而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笛卡尔根本否定了思维的一切对象和客体,确立了认识的主体,是存在统一于思维。

休谟认为,感性知觉是认识的唯一对象,但他认为人们不可能超出知觉去解决知觉的来源问题。实际上休谟已经即放弃了存在的客体,也放弃了思维的主体,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但是这也反映出“思维和存在的矛盾亟待解决的迫切性,因为如果听之任之,那就无法避免像休谟那样坠入彻底否认整个知识论和一切人类知识的深渊”,可见,在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之前,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思的关系问题在近代哲学中就表现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反复较量,最终还是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截然对立和不可相容性,而且最终陷入了休谟的不可知论,将人类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最低的知觉水平。近代哲学解决的中心还是在于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对于人认识是否可能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基本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德国古典哲学接过了前人的火炬,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三、德国古典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康德首次提出了主观能动性,并将此引入到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中去了,在康德这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两个角度加以分析的:一个是思维着的主体和思维的客体(实际就是思维自己建了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思维建立的知识与物自体之间的关系。而第二个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但是康德却以不可知的结果草草收局,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主客之间的关系问题,但是他所提出的主观的能动性对于后来的哲学家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黑格尔肯定了谢林的“主客绝对同一”的思想,并从这种绝对同意的思想中发展出了辩证法思想,在绝对精神那里,主客体的绝对同一“不是一种无差别的静止状态,而是一种包含内在差别、内在矛盾性,因而包含内在冲动和动力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逻辑上必然的过程,又是一个绝对精神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客观本体自由的发展自己、展示自己的过程”。所以在黑格尔那里,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通过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达到了同一,也通过唯心主义辩证法,认识成为了可能。但是,黑格尔的主体只不过是人的思维活动,它脱离了人的感性活动,主客之间的同一其实是一种纯思想的同一,与外部现实世界的客体“处于异化性的对立关系之中”。

费尔巴哈认为真正的同一应当是思维和现实的感性存在达到同一,人的精神、思想是人脑的属性,是附属于肉体的,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精神和思维看作一种脱离人脑而独立的东西,“黑格尔哲学是将思维……当成了神圣的绝对的本质,‘绝对哲学的秘密,因此就是神学的秘密”。费尔巴哈的进步之处在于将思维与现实的感性存在同一建立在感性存在本身之上,即人的感性存在。但是他将人的存在抽象化为人的“类存在”,而人类的“感性存在”又成了人类的最高理想,成了哲学家头脑里的抽象名词而已,与人类的现实活动没有任何关系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辩证唯物主义或者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充分汲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部成果,批判吸收和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可以说只有它才真正的解决了思维和存在或者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并以人的主观能动性活动或者实践活动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4

龙广一中

郑鸿钰

时间:2013年8月12日

上午 地点:龙广一中 学时:4学时

话题三

新课程下如何实施学法指导

一、什么是学法指导

(一)学法指导的概念

(二)学法指导的意义

(三)学法指导的目的

(四)学法指导的原则

(五)学法指导的具体内容

1、指导学生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

2、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

首先,要指导学生善于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机(把时间和心境、生理变化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其次,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间隙时间。

3、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

4、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学习

二、如何实施学法指导

(一)运用多种模式开展指导 以下模式值得我们去借鉴:

1、课程讲授式p77

2、专题训练式p78

3、学生交流式p79

(二)选择合适方法进行指导

在学法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作以下尝试:

1、讲授指导

2、示范指导

3、提示指导

4、理清思路

5、归纳指导

6、程序操作

7、对比指导

8、渗透指导

9、启迪指导

10、编写歌诀

(三)、利用学生心理实施指导

学生心理对学生掌握学法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抓住学生心理特征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创设情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2、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争强好胜,激励学生学习

4、因材施教,区别不同学法

(四)学法指导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具体可行

2、要力戒“模式主义”

《有效教学的基本功5——学法指导技能教案》

龙广一中

郑鸿钰

时间:2013年8月21日

下午 地点:龙广一中 学时:3学时

话题五

新的学法指导技能

一、自主学习的指导p118——p128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特征

1、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重在培养学生形成学习的“六主”,其主要内涵为:(1)、“自主”的“主”是“主人”。(2)、“自主”的“主”是“主动”。(3)、“自主”的“主”是“主意”。(4)、“自主”的“主”是“主见”(5)、“自主”的“主”是“主持”。(6)、“自主”的“主”是“主力”。

2、自主学习的特征(1)、能动性(2)、独立性(3)、异步行(4)、有效性(5)、相对性

(二)、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2、在教学中改进教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3、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4、注重点滴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二、合作学习的指导(p128—p138)

(一)什么是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2、合作学习的特性

(1)互动性(2)协同性(3)目标性(4)分享性(5)平等性(6)情景性

3、如何开展合作学习(1)、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2)、教会方法是合作学习的保证(3)、明确任务是合作学习的基础(4)、有效调控是合作学习的关键(5)、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的保障(6)、共同发展是合作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

1、合理建组,相互协作

2、有效分工,强调责任

3、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4、充分参与,培养能力

5、正确引导,及时总结

6、端正认识,走出误区

三、探究学习的指导(p138—p153)

(一)什么是探究学习

1、探究学习的概念

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2、探究学习的本质

探究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自主性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

3、如何开展探究学习(1)、创设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大胆动脑,主动探究的重要前提。为此,教师应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探究学习环境。

首先,在开展探究学习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际拥有的知识、技能与研究目标之间的差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这些合理确定探究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便减少学生过多的压力。第二,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耐心指导,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第三,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互相切磋,互相启发,给学生营造一个敢说敢问,勇于探究的学习氛围。(2)、提出问题,体验探究过程

在 哈佛大学曾流传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而探究学习则是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与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3)、激励评价,深化探究的意识

探究学习不仅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注重的是学生通过克服困难,认真研究获得知识的过程。所以,应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更侧重于过程评价。这就需求教师在课上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可用激励语言评价学生的表现,也可设多种奖项,还可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畅谈学习体会,找出自身不足,增强探究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究学习的指导策略

1、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创新激励评价方式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分析 篇5

一、知识逻辑框架

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唯物主义何者为本原唯心主义可知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有无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与生活的关系不可知论为什么从生活实践看: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从哲学研究看:不能回避且必须回答,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对哲学的影响 通过前面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哲学有所了解,知道了哲学的含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本节是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节,在哲学的发展和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而如何正确认识各哲学派别的本质,就需要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学习,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及理解为什么。本节从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谈起,通过古今中外哲学思想的交锋,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学习其包含的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不可知论。在知晓哲学的基本问题后,进而探讨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由于哲学本身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需教师进一步引导。所以,对为什么的学习,就先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说起,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教学生活化的特点,这在基础上,再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哲学的深刻影响,从理论层面上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就更能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本节内容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看,要求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生要不断参加考试,所以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必考点。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来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高二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其心智水平和经验的限制,对于哲学基本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缺乏理解,不能很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性分析和思辨能力较差,所以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哲学兴趣,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由于哲学本身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加之学生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富,对哲学的相关知识理解较困难,容易失去对哲学的兴趣。再者因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对古今中外哲学思想探究较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能正确区分,易走进误区。因此,教师要将哲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明白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对哲学的兴趣,通过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析,让学生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教学重点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看,要求掌握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再者从应试角度看,这也是考试的必考点。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看似简单,但如果学生大意,就容易理解为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所以教师要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进行区分。由于哲学本身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加之学生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富,正确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较难,特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都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三、教学难点

论哲学基本问题 篇6

哲学基本问题是使哲学成为哲学的问题而不是任何哲学学派都必须回答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也应该是使哲学史具有连续性、使哲学的不同组成部分具有统一性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否存在、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取决于哲学是什么、哲学之本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不可超越.

作 者:胡辉华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行政管理系,广东,广州,510632 刊 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xx 22(3) 分类号:B01 关键词:哲学 基本问题 思维 存在 关系

5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7

哲学有两个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与存在是否同一。很多考生不能理解它们的意思或是理解的不够深入,在这里我将一一解答。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考研政治中,通常把“思维”等同于“意识”或“精神”,把“存在”等同于“物质”,常常忽略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差别。因此在考研政治中,“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或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但实际上,这几个概念有着严格的区别。考生心中有数即可。其中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又分为三个派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虽然这三个派别都把物质看做是世界的本原,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叫做机械唯物主义,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等物质。无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们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所有事物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物质。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

哲学的第二个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是否同一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也就是承认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我们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也就是否认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代表人物为德国哲学大家康德等。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可知论的代表,它承认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认为我们不但可以正确认识世界,而且我们还要改变世界。

之所以把这两个问题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任何一种哲学派别都要回答它们,不可避而不谈,并根据对它们的不同回答,来划分不同的派别(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是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派别,它也必然要回答这两个基本问题。

考点:

的考研政治大纲中,这部分内容一共有四个考点:

(1)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考试题型:

5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设计 教案 篇8

1.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的关系。上述材料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答案】A 【解析】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是思维,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是存在,这二者的关系是生活和实践无法回避的问题,故选A。

2.王夫之认为,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休谟说,世界上存在的只有知觉和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所处时空不同,阐述问题的角度不同,但他们却共同回答了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④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A.①② 【答案】A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交会对接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载人交会对接的成功需要对航天问题的认识做到“零失误”。能做到“零失误”说明

A.存在决定思维 B.存在是思维的反映 C.物质决定意识 D.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 【答案】D

4.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可知论 D.不可知论 【答案】D 【解析】“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显然属于不可知论,故选D。5.“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C.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答案】C 【解析】“没有景物,何来感情”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没有感情,何来景物”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故两者的根本分歧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C符合题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A错误;B、D与题意不符,排除。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从哲学产生以来就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问题不同回答 【答案】C 【解析】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 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故C正确。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但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A、B、D说法错误。

7.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下列生活现状中,能够体现这一关系的是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现代建设实际的关系 ②中国发展现状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

③教学计划与教学理念的关系 ④企业经营策略与企业生产的关系 A.①② 【答案】D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我们能够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这个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A.①② 【答案】D 【解析】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其中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9.2016年3月,我国空间科学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圆满完成3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预计年底将公布首批科学成果。由此可知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思维和存在相互依赖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④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A.①③ 【答案】B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0.让一个吸烟成瘾的人成功戒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嗑瓜子、嚼口香糖,科学家还找到了新的戒烟方法。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新西兰科学家发现,使用手机短信戒烟方法可以使吸烟的年轻人戒烟率翻倍。这说明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B.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最基本的哲学派别 D.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答案】B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A说法错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不等于二者的辩证关系问题;戒烟方法的发现与创新体现了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说法正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C中“最基本”表述错误,排除;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在认识和实践中,人们总要遇到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这种矛盾所反映的哲学问题是

①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问题 ②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源和关键 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④有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A.①②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矛盾所反映的哲学问题实质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是贯穿于哲学始终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源和关键,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无关,排除。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2.据《神经心理学》杂志介绍,德国萨尔不吕肯大学医学院神经心理学科的科克霍夫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大脑特定区域对视觉障碍起到关键作用,并找到了有效治疗视觉障碍的新方法。由此可知科研小组

①坚信了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②正确处理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③否定了人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④从整体上探讨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A.①② 【答案】A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天文预报显示,2017年将发生两次日食和两次月食,两次日食的时间分别为2月26日的日环食和8月11日的日全食,两次月食的时间分别为2月11日的半影月食和8月7日晚至8日凌晨的月偏食。现代人对月食时间的精确预报和古代人不能认识其现象和本质形成鲜明对比。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

A.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 C.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D.事物是相对静止还是绝对运动 【答案】A 【解析】题目中,天文预报对月食和日食进行了准确的预测,说明我们能够对客观的物质世界能够准确的认识,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故A符合题意。

14.美国有少数几个州允许安乐死,但是有严格的条件,俄勒冈州就是安乐死合法的州之一。为此,俄勒冈保健科学大学对安乐死的焦点——病人的自愿要求——进行了调查,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结果,对安乐死是否能合法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揭示了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一致性 ②不可知论贯彻生活的各个方面 ③真正的哲学具有指导人们实践的作用 ④哲学辩证观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 A.①③ 【答案】C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5.毛泽东曾指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这主要说明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D.思维与存在的性质是不同的 【答案】B 【解析】毛泽东的观点主要说明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就是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就是唯心主义。对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B应选。A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不选。C、D均没有体现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不选。

16.漫画《观念影响人生》告诉我们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各种哲学的性质 【答案】B

17.《盗梦空间》中的男主人公不仅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并植入自己的思想,而且他认为这些思想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人们依靠思维,可以建城市,可以穿越时空,甚至可以进行犯罪活动。《盗梦空间》这部影片

①关注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 ②正确揭示了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③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体现 ④从一个侧面表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A.①④ 【答案】A 【解析】“认为这些思想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人们依靠思维,可以建城市,可以穿越时空”的观点看到了思想的作用,虽然是错误的,但是关注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从一个侧面表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密切,①④应选;②不选,该观点夸大了思想的作用,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错误回答;③不选,材料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18.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把握了改革深水区矛盾问题的特点,才能确定深化改革哪些需要大刀阔斧、哪些需要循序渐进;看清了我国发展阶段的实际,民生改善才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深刻认知了基本国情,才能更好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统一。材料表明

A.对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的回答决定我们的行为选择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D.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我们制定政策必须正确处理好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有从实际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出发,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D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排除。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回答决定我们的行为选择,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A、C错误。

19.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无论他们争论多么激烈,但是他们始终也逃脱不了一个核心问题所涉及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是

①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②一切哲学必须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③世界是否能被人类彻底认识的问题

④物质和意识到底是谁决定谁的问题 A.①② 【答案】D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其积极的作用是主流;但对于痴迷网络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则是弊大于利。人们的这一评论说明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答案】B 【解析】即便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对互联网的认识问题都会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21.(2013·天津文综)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织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5哲学教学案五答案 篇9

1.B 2.A 3.A 4.D 5.D 6.答案:(1)(12分)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在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不合理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增速长期高于GDP增长率,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降低,行业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4分)。

②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增速(2分);财政可以在社会保障支出和补贴支出方面,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民的扶持力度(3分)。政府通过对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调整对垄断行业的税收政策,从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3分)。(2)(10分)①国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1分)。国家履行经济职能,增加“三农”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分);国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城乡居民负担(2分);国家履行文化职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分)。②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1分)。国家履行职能,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以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有利于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人民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2分)。(3)(10)①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3分)。我国存在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和合理现象是必须改革的原因,只有寻因究果,才能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2分)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分)。增强收入分配中的预见性,通过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把社会财富分好(3分)。

7.(1)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中,这要求我们的活动要有自觉性和预见性。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管理不当、玩忽职守所引发的,因此,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可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6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处于统率和决定地位。这要求树立全局和整体观念。在应急管理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各自为阵,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和合力。因此,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6分)

哲学教学案五答案

1.B 2.A 3.A 4.D 5.D 6.答案:(1)(12分)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在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不合理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增速长期高于GDP增长率,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降低,行业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4分)。

②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增速(2分);财政可以在社会保障支出和补贴支出方面,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民的扶持力度(3分)。政府通过对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调整对垄断行业的税收政策,从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3分)。(2)(10分)①国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1分)。国家履行经济职能,增加“三农”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分);国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城乡居民负担(2分);国家履行文化职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分)。②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1分)。国家履行职能,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以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有利于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人民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2分)。(3)(10)①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3分)。我国存在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和合理现象是必须改革的原因,只有寻因究果,才能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2分)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分)。增强收入分配中的预见性,通过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把社会财富分好(3分)。

有效教学基本功5 篇10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

指导教师:何飘芝培训学时: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培训人员:全体教师培训时间: 8学时

第一学时

学习时间:

学习地点:学校办公室 主 讲:何飘芝

内 容:新课程下学法指导的变化与发展

一、学法指导:新课程下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一)教师角色的变化 教师应该怎样扮演促进者的角色? 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以下三个特点: 1.积极地旁观;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二)新的学习方式给教师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中小学课堂: 课堂教学模式:灌输——接受 学生学习方式:听讲——背诵——练习——再现

二、掌握学法:新课程下中小学生不可或缺的一课

(一)新课程强调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1)尊重与欣赏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2)自信与创造,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3)互相碰撞,加强沟通,形成共识;(4)互相补充、支持与配合,拓展思维;(5)在互动中理解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

3、探究学习

(二)怎样使用新的学习方式

1、在自主学习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三点:(1)主动利用学习条件。要在个别学习的基础上,主动参加另外五种基本学习组织形式: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全班讨论、学生执教、情景表演。(2)主动利用学习“工具”。即掌握学习内容结构和学习方法结构。(3)具有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要求掌握两类问题的学习方法:自己懂提出来考别人的问题、自己不理解或有不同看法的问题。第二学时

学习时间:

学习地点:学校办公室 主 讲:何飘芝

内 容:话题一:新课程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指导技能

一、什么是学习

(一)学习的概念

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

(二)学习的分类

1、知识学习

2、动作技能学习

3、社会规范学习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学习是一种接受学习

2、学生学习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3、学生学习是有计划的系统学习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5、学生的学习是受教育的过程

二、如何激发学习动力

(一)避免学生出现“习得无助”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1、尽量让学生体验成功

2、请别吝啬对学生的表杨

3、学生需要得到鼓励

(四)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1、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

2、调整好学习的精神状态

3、培养积极参与意识

4、书面练习。

第三学时

学习时间:

学习地点:学校办公室 主 讲:何飘芝

内 容:话题二 新课程下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技能

一、什么是学习方法

(一)学习方法的概念

1、学习方法是指学习时所采取的手段、方式、途径

2、学习方法还指学习时应遵循的一些原则、要求

3、学习方法具有层次性

4、学习有法,学无定法

(二)学习方法与相邻概念的关系

1、学习方法与学习目的

2、学习方法与学习经验、学习规律

3、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

(三)几种常见的学习方法

1、三环课程学习法

2、“四环式”学习法

3、“四结合”学习法

4、回想学习法

5、鲸吞学习法

二、如何培养学习方法

(一)学习三要点

1、多读书‘注意基础

2、多思考,注重理解

3、多重复,温故而知新

(二)三种学习精神

1、不唯书

2、不唯师

3、不唯一

(三)三条学习原则

1、主动性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独立性原则

(四)三种学习技能

1、学习快速阅读

2、学习快速书写

3、学会做笔记

(五)三种学习能力

1、独立探求知识的能力

2、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流畅的表达能力(六)四种思维品质

1、敏捷性

2、深刻性

3、整体性

4、创造性

第四学时

学习时间:

学习地点:学校办公室 主 讲:何飘芝

内 容:话题三 新课程下如何实施学法指导

一、什么是学法指导

(一)学法指导的概念

(二)学法指导的意义

1、学法指导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

2、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

3、学法指导是发挥学生这个学习内因作用的有效措施

4、学法指导是培养跨世纪的一代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三)学法指导的目的

1、使学习条件最优化

2、使学习过程最优化

3、逐步形成自学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4、渗透性原则

(五)学法指导的具体内容

1、指导学生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

2、制订学生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

3、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

4、制订学生学会自主选择学习

二、如何实施学法指导

(一)运用多种模式开展指导

1、课程教授式

2、专题训练式

3、学生交流式

4、点拨指导(二)选择合适方法进行指导

1、讲授指导

2、示范指导

3、提示指导

4、理清思路

5、归纳指导

6、程序操作

7、对比指导

8、渗透指导

9、启迪思维

10、编写歌诀

(三)利用学生心理实施指导

1、创设情境,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2、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争强好胜,激励学生学习

4、因材施教,区别不同学法

(四)学法指导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五学时

学习时间:

学习地点:学校办公室 主 讲:何飘芝

内 容:话题四 常见学法的指导技能

一、常见的指导

(一)指导学生增强注意力

1、自我暗示法

2、情景想象法

3、培养间接兴趣

35、自我奖惩法

6、训练听课技巧

(二)指导学生提高记忆力

1、友目的去记忆

2、科学地区复习

(三)指导学生养成学习习惯

1、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听讲和主动提问的习惯

2、指导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和注重实践的习惯

3、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做题的习惯

(四)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目标明确、适当

2、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3、德智体全面发展

4、“长计划,短安排”

5、死计划,活安排“

6、要严格执行计划、记录法

二、课程教学的转折点(一)指导学生会预习

1、勤动脑

2、勤动笔

3、勤动手

4、勤动口(二)指导学生学会听课

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应注意一下几点:

1、上课要做到“五到”

2、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思路

3、上课时要注意做好笔记

(三)指导学生会课堂讨论 教师常采用的课堂讨论形式有;

1、中心讨论和板块讨论

2、补充性讨论和碰撞性讨论

3、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

4、生生讨论和师生讨论

(四)指导学生学会课后复习

1、尝试回忆

2、钻研教科书

3、整理笔记

4、看参考书

5、认真作业

三、考试复习指导

(一)指导学生学会复习

1、阶段系统复习的任务

(1)、强化记忆,使学习成果牢固地储存在大脑里(2)查缺补漏,保证知识的完整性(3)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

2、阶段系统复习的准备(1)主题准备(2)、时间准备(3)、材料准备

3、阶段复习的程式

(1)先回忆再看书(2)先看题后再做题(3)先复习后笔记

4、阶段系统复习的基本要求

(1)复习前要抓紧平时学习时间,做好准备工作(2)要坚持循环复习的方法(3)要做点综合性的题目

(4)要有集中时间和安静的环境

(5)复习要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进行。

(二)指导学生学会应考

1、指导学生做好一定的考前准备

2、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应考技巧

3、要重视对学生考后的反馈

(三)指导学生学会做题

1、认真审题

2、快速思考

3、巧破难点

4、细心验证

第六学时

学习时间:

学习地点:学校办公室 主 讲:何飘芝

内 容:话题五 新的学法指导技能

一、自主学习的指导(一)什么是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本质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的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2、自主学习的特点

(1)能动性(2)独立性(3)异步性(4)有效性(5)相对性

3、如何开展自主学习(1)要有一定的相关知识

(2)课题、目标要能被学生掌握(3)学生应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生能根据课题的性质改变学习方法,拥有解决新问题、发现新方法的能力。

(5)学生要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新方法,交流学习体会和学习材料,互相帮助。

(二)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

1、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

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3、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4、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现

5、防止走人自主学习的误区(1)“挂羊肉卖狗肉”(2)“依葫芦画瓢”(3)“自由式放羊”(4)“赶鸭子上架”

二、合作学习的指导

(一)什么是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概率

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2、合作学习的特性

(1)互动性(2)协同性(3)目标性(4)分享性(5)平等性(6)情境性

3、如何开展合作学习

(1)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2)教会方法是合作学习的保证(3)任务明确是合作学习的基础(4)有效调控是合作学习的关键(5)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的保障(6)共同发展是合作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

1、合理建组,互相协作

2、有效分工,强调责任

3、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4、充分参与,培养能力

5、正确引导,及时总结

6、端正认识,走出误区

(1)合作学习变为“小组讨论”(2)合作学习沦为“避风港”(3)合作学习成了学生的“舞台”(4)合作学习中老师“壁上观”

三、探究学习的指导

(一)什么是探究学习

1、探究学习的概念

2、探究学习的本质

3、如何开展探究学习

(二)探究学习的指导效策略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创设激励评价方式

4、走出探究学习的误区

第七学时

学习时间:

学习地点:学校办公室 主 讲:何飘芝

内 容:话题六 学法不当

一、学法不当的概述

(一)种种学习方法观剖析

第一种观点:主要有学习欲望的就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 第二种观点:学习成绩好的人学习方法一定也好 第三种观点: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效率就越高。第四种观点:勤能补拙

第五种观点:主要智商高就能学好

第六种观点: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高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二)学习不当的表现

1、学习无计划

2、不会科学利用时间

3、梅良好的学习习惯

4、方法机械单调,不善于总结积累

5、不善于科学用脑 救治办法:(1)集中注意力,专心用脑(2)多种感觉参与用脑(3)劳逸结合,调节用脑

三、学习方法不当的成因

1、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对学习的特点认识不足

3、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

4、学习缺乏动机

5、面对挫折,意志薄弱

6、缺乏指导与训练、(四)学法不当的对策

二、学法不当的案例反思

(一)合作学习中的学法不当案例反思 案例:找出影响学习的”木马“程序

(二)自主探究学习中学法不当案例反思 案例:让销售“愿学”、“乐学”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中,应认真、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销售在自主学习中明确目标。

2、要开放,同时又要在销售探究时适时引导,让销售找准切入口。

3、要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老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让他们有话要说,学有所得。

4、要指导学生以文本为主,同时在学习时又善于跳出文本,进行发散思维。

5、鼓励学生有疑就有问。

6、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事半功倍。

7、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必然会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

第八学时

学习时间:

学习地点:学校办公室 主 讲:何飘芝

内 容:话题七 学法指导技能训练

一、学法指导技能训练概述

(一)新课程下学法指导中的新技能

1、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技能

2、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能

3、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技能

4、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

(二)学法指导技能的目标与原则

1、学法指导应当符合学生的实际

2、学法指导要理论与实践同步

3、学法指导要突出在实践中应用

4、重视学法操作程序的设计

(三)战法指导技能的训练程序

1、理论学习

2、观摩实践

3、研讨反思

4、评价反馈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教育反思下一篇:法桐的理想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