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能

2024-05-20

教师职能(共12篇)

教师职能 篇1

摘要:旧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环境下, 教师成为了教材的被动使用者, 课程知识的灌输者, 学业成绩的裁判者, 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从教学观念、自身素质和教育方法等层面做出调适, 要重塑教师角色及职能。

关键词:教师角色,职能转变,现状,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改革和发展, 使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一些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应该从教学观念、自身素质和教学方法等做出调适, 重新构建教师发展性角色, 保持与新课程的同步成长, 重塑并界定教师的角色职能。

一、教师角色职能现状分析

(一) 教师成为课程的被动使用者

教师的工作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但是, 在旧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环境下, 教师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参里。教师头脑中只有大教学纲、课程教材、教学参考, 基本没有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教师离开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教学参考不知怎么教;离开练习册, 就不知怎么命制试卷。教师不会去寻找资源, 运用资源, 缺乏收集教学信息并检索和运用于教学的技能, 更不会大胆创新, 只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 被动地执行课程计划, 教师完全成了课程的被动使用者。

(二) 教师成了知识的灌输者

教师们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影响, 以教定学, 按照备好的设计思路教学, 牵着学生走, 而学生围绕教师转, 丧失了主动性。教师只注重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结论和教学的结果, 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 淡化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实践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 教师讲, 学生听, 形成了教师居高临下的不平等师生关系, 教师成了知识的灌输者, 教学过程的掌控者, 教学活动的管理者, 更是学生发展的制约者。教师缺乏灵活性、开发性和创造性, 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 教师成为课程成绩的裁判者

传统课程评价标准单一, 只重视终结性评价, 重课程分数, 轻主体性人格发展。课程评价注重其甄别和选拔功能, 教师只是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分数裁判者, 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和消极境地, 忽视评价的过程性、合作性、个体性、真实性、情景性、民主性、全员性;在课程评价中, 教师用单一的标准化试题和唯一的标准答案测试学生的成绩, 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排斥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和从自生活体验中得出的独到见解和灵活性的答案,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灵感思维和创新智慧的充分发挥。这样从课程流水线上被“整合”出来的学生只是没有了个性活力的“教育成品”, 而不是迸发思维与才情之光的鲜活的“人”, 教师始终处于主宰、权威地位。

二、教师角色职能转变对策

(一) 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

为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教师要做以下方面的工作:

1. 开发教育资源。

开发教育资源是学生参与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过程, 教师要转变观念, 注重开发教育资源。一是要开发校内教育资源, 如实验室、图书室、各功能室和兴趣小组活动, 以及各类教育设施和试验基地等显性资源。除此之外, 更应注意对隐性资源的开发, 如学生的认知基础、情感体验、班级环境氛围, 以及教师的教学灵感等资源。二是注重校外资源的开发, 比如带学生到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体育馆、艺术馆去参观和实践, 通过一些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 如校内计算机网络资源、校外信息网络资源等。四是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 在教学过程中, 如师生中的问题质疑,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等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等。

2. 调整课程进程、结构。

新课程教材有较大的操作空间, 课程计划只规定了基本的教学进程,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对课程进度适当调整。对同一教学内容, 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实施, 或者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

3.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程教材具有灵活性特点,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活动性原则设计教学活动。一是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目标包括知识, 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决定性因素。学生参与学习要自愿主动, 要对自主学习有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二是教学资源的构建性。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组织课程资源, 注意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 特别要重视课外、校外资源的开发。三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师要事先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成分和不可预见性, 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教学过程中师生要进行平等和谐对话, 要进行大量的知识信息交流、进行情感的交融。四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师的教学提倡求异存真、不断创新, 应该允许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对问题不同的答案, 可以有分歧、可以出现错误, 容许超出课本教材。

(二) 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过程不只是完成教学计划的过程, 它是师生共同参与、不断丰富课程内容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教学艺术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和创造性学习的强烈动机。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的教学魅力感染学生, 实现师生互动, 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学会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给他们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 建立积极、平等、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作为学生的合作者, 教师应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 参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活动, 与学生交流思想和情感, 和学生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一是积极地旁观, 学生在自主发现、试验或讨论时, 教师要随时掌握教学容量, 考虑下一步如何调整教法, 指导学生的学法。二是给予心理支持, 采用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心理上的平等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 用肢体语言进行暗示, 如拍拍学生的肩膀, 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等, 或用激励的话说“你能行”“很不错”等。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张扬个性,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尊重, 学会反思或自我评价。

(三) 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过去, 教师为了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采取考试手段来考察学生, 通过月考、季考、中考等, 把考试和排名作为刺激学生学习动机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法宝。新课程要求教师通过学生的点滴进步及学习过程评价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性评价中, 教师要经常运用激励性评价方法, 少用定量、定性的评价方法, 注重学习过程性的评价, 看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兴趣是否积极, 学习方法是否正确、灵活。此外, 教师要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及时表扬,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树立评价促进发展的新观念。

教师职能 篇2

当今社会,追求教育高品质、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界的共识。这首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教师的培训机构之一,是我国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对全县中小学校研究、培训、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今天的进修学校也已从学历补偿教育为主走向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主的目标。但是初步的调研表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总体上对于教师发展以及教学改进所起的支持作用还不算明显„„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面临着职能转型:如:服务于教师的需求和专业发展,建立可持续的、互动的“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切实承担起教师能力建设、培训后的后续服务以及培训质量监测的职能,应成为教师进修学校改革的方向。

由以上进修学校的职责可见,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县的教育起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好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作用,就必须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曾几何时作为一名进修人,人们所说的“老师的老师”,我们自豪过,但与之俱来的是沉重的责任感,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努力过尝试过,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做得更好,21世纪的教师将不再是单一地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而是注重学科领域之间以及其与生活的联系。不仅需要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具有多学科知识以及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更新自身的智能结构。教师的智能结构,一般来说是由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能力结构组成,同时还会有非认知因素在起维护支持的作用。简要概括一下我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几点:

1、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教师人格发展完善的需要,更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主要来自于教师的道德和学识,二者缺一不可,我国古代教育家也把“修身”看做“齐家“和“治国”的根本,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也曾说过“爱是相当大的力量,你爱这个职业,就会乐此不倦”,他曾经为了当上一名教师写申请长达六年之久,共写了五十多份申请,他的广为传颂的名言“多琢磨事,少琢磨人”,以及“我能助人时助人,不能助人时绝不整人”,正是靠高尚的品德、美好的人格,初中学历,教龄6年,34岁的他被特评为全国特级教师,教育教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优秀教师的带动和辐射,必将推动我国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

2、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应是提高我们专业素养的奠基石,,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不少“教师苦教、学生苦学”,重复着“目光+灯光”,“时间+汗水”的简单、陈旧、粗放的教学方式,“学不会教会,教不会练会,练不会考会”的应试教育倾向或行为仍然存在,新时期下教师应当借助课程改革的契机,通过重新认识课程,重新审视知识,重新看待教学、重新认识学生,建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如当今倡导的”赏识教育”“绿色教育”,所谓绿色教育就是一种保护学生天性,尊重学生个性,追求教育的环境氛围,以关爱为手段,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绿色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教师”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所倡导的“民主教育”也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实践已证明这一理念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3、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应用各种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必须要有一个从传统的“口耳之术”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转变,才能适应未来的教育。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正在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教师要正确认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不一定非要用到信息技术,甚至不涉及多媒体。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掌握信息和知识更新的能力,新时期下,擅于处理信息、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教师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建构主义(是当前新课改支柱理论之一,简单地说建构主义理论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其中通过实验,独立探索、合作等方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把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当前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即信息技术教学法中引用其他学科课程知识,如,在讲授多媒体演示文稿时可以结合语文课程的内容;第二种方式,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导教师教的工具,如讲课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从而使课堂内容形象生动等。第三种方式,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生学的工具,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的交互式课堂教学方式等。

4、教师专业学习

教师专业所需的知识大体上包括“教什么”和“如何教”两类,学科知识属于“教什么”的范畴,是教师的基础性必备知识;而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法、教育的实践知识等都属于“如何教”的范畴。“如何教”的概念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随着时代对教师要求的发展,以“如何教”作为教师专业的基点,就可以囊括教育发展变化,使教师专业的基点不僵化、不落后于时代,永远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在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和教育实践知识等“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的比重远远大于学科知识的比重,而且这种趋势将随着教师专业的不断成熟而加强。所以,我们应把“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师专业的基点,以此扩展教师专业学习领域。

5、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这要比一般学校的教师要求的高,这也是教师进修学校的地位和职能所决定的。目前大多人的看法是,只要有知识、有学问,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与经验就可以作好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但随着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教育教学能力与经验,而且还要具有一定教科研的能力。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培训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通过教育科研还可以使教师反省学校的功能、教师的作用以及学员学习的意义,提出培训、教研的具体设想。教师参与研究还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繁杂的教学、培训工作中脱身出来,在研究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真正实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

6、独特的教学风格

雕塑艺术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在教学中也可以这么说,有风格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师的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轻易形成的,而是教师经过较长时期劳动、富有独创性的结果,凝聚着教师的美学理想和教学艺术实践的匠心。教学风格也有一个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而不是凝固的或静态的。教师从开始教学,到逐渐成熟,最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教学艺术实践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又可分为摹仿性教学、独立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和有风格的教学四个阶段。我们提倡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研、培训工作,以教学风格形成四阶段发展过程为线索,总结自己在一定时期内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在教学领域里总结经验、摸索教学规律,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我们把教学风格看作一个教师专业发展达到高度成功时才具备的重要标志。

教师职能 篇3

[摘 要]针对县域教师进修学校在职能行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校各部室的职能拓展和部室间的职能整合,强化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转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进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县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职能拓展;职能整合;职能创新;专业引领

教师进修学校是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实现专业发展的主要阵地。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1]和《全国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发布后,全国部分县区对县区内教师教育部门进行了整合,整合为具有教研、科研、培训和电教等功能的教师进修学校,然而即使进行了整合的教师进修学校,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2],尤其是各部门仍独立工作,没能发挥各部门整合后应有的整体功能。确立县域教师进修学校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就是针对农业县教师的现状,通过教师进修学校各部室的工作职能拓展和部室间的职能整合,促进我县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县域教师进修学校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但由于教师进修学校在职能行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致使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影响,因此有必要查清存在的问题并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引领作用。通过对基层教师和学校领导进行问卷、座谈和访谈发现,我县教研、培训、科研和电教工作存在如下问题:教研部门指导与服务不及时、研究不够;培训部门重视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培训, 多数一线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培训;科研部门的科研立项把关不严,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在科研指导方面,缺乏学科科研课题研究的具体指导;电教馆培训实用性差,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仍是辅助和工具作用。

二、问题的分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与教研室、培训部、科研所、电教馆等部室人员分别进行座谈、分析,得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教研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线教师面对新课改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诸多变化有很多的不适应,需要及时的专业指导,而作为能够进行专业指导的教研室教研员人数有限,满足不了对全县教师进行及时指导的需求。

在升学率指挥棒的影响和作用下, 教研工作在较大程度上偏向于“考研” , 花费在统考统测、编写题卷题集、搞各种学科竞赛方面的时间与精力偏多,这些都不利于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不利于对困扰新课程改革的一些顽症如教学方式陈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的研究。

2.培训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培训部教师有的是本科毕业直接到教师学校没经过一线教育教学的锻炼,有的即使是从一线选拔上来的骨干教师,但离开基层学校多年,这些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懂教改、不搞科研和脱离实际的倾向,不了解一线教师和领导的培训需求,因而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较差。

3.科研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课改以来,在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影响下,出现很多重复的课题研究。原因是在同一地区甚至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一线教师遇到的问题有很多是相近或相同的,而且有些问题在先期课改试验区或先期课改实施区已经通过课题研究得到解决,由于信息不畅等原因,这些问题的科研成果未能得到应有的推广而不能为广大教师所共享,因而出现很多重复的甚至是低水平的研究,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县域科研部门编制有限,对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只能进行通识性的科研知识培训和宏观的科研管理,因而针对中小学具体学科教师的科研培训和指导很难进行,中小学教师的学科科研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主要依靠的还是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努力,缺乏科研部门具体的学科角度的科研引领。

4.电教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电教馆的培训主要是技术层面的培训,对如何应用技术、如何进行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由于技术人员缺乏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造成教师经技术培训后不会用技术进行整合教学,因而培训的实用性差。

三、问题的研究

结合各部室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组织部室主任进行研讨,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总的思路,即通过部室内工作职能拓展和部室间职能整合两种途径,实现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职能的创新,进而促进县域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部室内工作职能的拓展

(1)教研室的职能拓展

在传统教研基础上探索网络教研,使网络教研不但在量上成为传统教研的拓展、延伸,而且在质上解决一些传统教研不能解决的问题。我校中小学教研员对学科教师进行了互联网搜索培训,通过QQ群开展了集体备课。网络教研作为传统教研的补充和延伸,既提高了教研的效率,使教研员对全县学科教师的指导和服务更加及时,也拓展了教研的功能,使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磨课、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更有效益。

(2)培训部的职能拓展

针对多数一线教师工作任务繁重难于脱产到县级以上培训机构接受培训的问题,培训部采取送训下乡、重心下移的方式解决工学矛盾,根据各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拟定专题,制作成课件,按需到各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培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线教师由于工学矛盾难于接受培训的问题。

(3)科研所的职能拓展

县域科研所的工作职能是研究、培训、指导、管理和推广,我校科研所在行使各项职能基础上着重进行了科研课题立项管理和成果推广的探索:在审批县级科研课题的过程中,尤其把握好科研课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科研课题针对性的把握,要求立项课题一定与主持人工作相联,干啥研究啥。对于立项科研课题实用性的判断,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对立项课题严格把关:将课题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搜索,看是否有人进行过相同或相近的研究,如果有研究而且有明确的研究结论,那么该课题不予立项,但将该课题研究的研究文献转送给该课题立项的教师进行学习和消化,以使问题得以解决;如果预立课题还没有相应的研究或有研究但研究结果还不够理想、无法使问题得到满意的解决,而且该课题确有研究价值,就可通过该课题的立项。

(4)电教馆的职能拓展

我县实施了光纤宽带校校通工程和互动电子白板模式的班班通工程。白板模式的班班通教学,在多媒体教学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基础上强化了师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提高了教与学互动的质量,从而改变了教和学的方式,使信息技术不再只起辅助作用,而是对教学方式的改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这种作用能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我们在全县的中学和小学多次召开“班班通”应用、“交互式白板”应用现场观摩研讨会议,进一步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

2.部室间工作职能的整合

(1)培训部与教研部、电教馆的职能整合

培训部培训人员由于长期脱离教学一线,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理念不熟,不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因而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教研部的教研员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通过教研理解教改,熟悉教学,深知教师在教改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新课程培训应由教研部的学科教研员负责,培训部只负责培训的日常管理;培训部教师在新技术方面不如电教馆的技术人员熟悉,因而广大一线教师的新技术培训由电教馆负责,同样培训部只负责培训的管理事务。通过培训部与教研部、电教馆的职能整合既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也使一线教师的新课程、新技术培训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数一线教师得不到应有培训”的问题。

(2)电教部与教研部的职能整合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3]不是纯技术层面的培训,而是在默认被培训者具备相应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应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先进教育观念基础上的培训。这一培训任务由电教馆和教研部合作共同承担为好。因此,我校组织电教馆与教研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能力的联合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被培训后的教师不但学会了技术而且学会了如何运用技术,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因而增强了培训的实用性。

(3)科研所与教研部的职能整合

县域科研所的科研人员不分学科,教研部的教研员分学科但很少搞课题研究,因此基层学校教师的学科科研的培训、指导和服务出现空白,基于此,我校科研所与教研部合作,先对教研部的教研员进行科研知识的培训,再通过学科教研员对学科教师进行相关的学科科研的培训和指导。科研所与教研部合作,对我县学科教师开展的一线课题行动研究进行指导,解决了学科科研课题研究中缺乏具体指导的问题。

四、研究结果

通过部室内职能拓展和部室间职能整合强化了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职能,解决或缓解了存在的问题,推动了教师进修学校的自身建设,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强化了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职能

(1)网络研训使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教师的引领效率更高

教研部开展的各学科网上集体备课,学科教师通过论坛开展同伴互助,教研员对一线学科教师的网上指导和服务;培训部和电教馆针对全县教师和领导开展的各种网络培训,这些工作都是在传统条件下无法办到的。因此,网络研训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引领的效率。

(2)行动研究使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教师的引领效益更大

磨课活动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跟进,属于对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网络磨课是在网上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跟进,是种基于网络的行动研究。通过网络磨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授课者和所有参与磨课者都有提高。网络磨课是集教学、教研、科研于一体的研究活动。因而,是提升效益的活动,网络磨课增大了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引领的效益。

(3)职能整合使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教师的引领效果更好

教研部与科研所的合作,可使学科教师参与科研课题更符合学科实际,更有实效,也使教研问题更准确地提炼为科研课题;培训部与教研部的合作,可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电教馆与教研部合作,可使被培训后的教师不但学会了技术而且学会了如何运用技术,强化了技术培训的实用性,使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提高的幅度更大。同时,电教馆与教研部的合作也使得教研部有关教学方式的探索获得更好的技术支撑。总之,部室之间的合作使得各部室的职能发挥得更好,使各部室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效果更好。

2.促进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基于搜索引擎的自主研修转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通过教研部教研员对各自学科教师的培训,使中小学教师能利用百度、谷歌、中国知网等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的文献,使中小学教师对自己工作所需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的学习,使中小学教师对新课改在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使教师能根据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研究,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

(2)同课异构和网络磨课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通过中小学教研部所有教研员与各自学科教师的同课异构活动,使教师受到了教研员的引领,学到了其他教师的长处;通过学科网络磨课活动,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改进自己的教学失误,完善自己的教学优点,使磨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精益求精。同课异构和网络磨课活动使教师在学习他人和完善自己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3)基于网络的个人反思和同伴互助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研能力

基于博客进行反思是对传统反思功能的延伸,通过博客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与别人交流研讨,突破个人反思的“个人”局限,逐渐提高反思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反思水平;基于论坛的同伴互助有很多传统同伴互助不具备的优势: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实时、非实时地进行沟通,打消了由于面子问题而产生的种种顾虑,能更真实地表述观点。因此,基于网络的个人反思和同伴互助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研能力。

(4)一线课题的行动研究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我校科研人员与教研员一同深入基层学校,开展各层面的座谈、研讨等活动,学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在教研员的帮助下将这些教学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提炼成教研问题进行研究,对经初步研究仍不能解决并确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将其提炼成科研课题,由学科教师在教研员和科研人员指导下进行行动研究,在“教学问题→教研问题→科研课题→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J]. 教育部政报,2002,(4):186-189

[2]李金辉. 社会转型期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职能弱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李春武.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的行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0):66-68

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职能虚化的对策 篇4

一、“育人”应是高校专业教师的核心工作

高校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 高等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

但是, 我们通过走访调查, 高校专业教师的“育人”状况令人担忧, 高校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高校没有配备班主任和导师, 有的虽然配备了班主任但只凭教师的自觉性, 因缺乏激励机制和考评举措, 班主任和导师工作难以到位。各高校十分重视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既是思想教育者又是管理服务者, 既是活动组织者又是就业指导者, 每名辅导员承担了三百以上甚至近千名大学生的日常工作, 虽然成绩显著但压力很大。不少学校也尝试配备班主任、导师等, 然而“班主任”形同虚设甚至没有配备, “导师制”昙花一现没有坚持, 形成了“教书”与“育人”两张皮。

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 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 教书育人是高校专业教师的基本职责。《礼记》载:“师也者, 教之以事而喻之诸德也。”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这些都说明了教师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育人”应是高校教师的核心工作。

二、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职能虚化的原因

(一) 思想重视不够, 育人意识淡化

教师重视教学工作量和科研项目, 注重自身利益, 忽视社会效益。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认为:目前在中国的一些高校中, 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愈来愈大, 由于收入低而忙于创收等功利性的事情。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教师的职责, 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 教给学生专业技术知识, 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至于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教育, 是学校领导、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的事, 与己无关。不愿意花力气去研究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二) 工作机制不畅, 育人途径弱化

学校对专业教师育人工作抓得不紧, 没有提供较多的育人环境和途径。教师课内极少和学生沟通交流, 更谈不上课外参加学生活动。相当一部分班主任工作责任心不强、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不少专业课教师甚至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缺乏严格的业绩考核机制和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 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三) 评聘职称要求不够, 考核指标软化

职称评定部门往往把课时量和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评聘职称的主要依据, 因此对教师教学科研要求很多, 而教师评价及考核中“育人”没有硬性指标, 即使有指标也无法客观衡量, 往往会出现考核量化困难, 导致专业教师缺乏育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职能虚化的对策

(一) 构建育人机制, 形成育人职能刚性工作体系

完善育人规章制度, 明确年级“辅导员制”、班级“班主任制”、宿舍“导师制”分层负责的育人格局, 并理清三者关系和工作侧重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必须充分调动高校育人的各个要素, 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面、立体的学生工作体系, 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氛围。安排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和导师工作, 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做专业指导, 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可以指导学生选修专业课程, 使学生学到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创新性研究,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提高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而且, 专业教师还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倡导宿舍“导师制”, 更有利于营造文明宿舍、学习型宿舍, 发挥宿舍育人阵地的作用。

各高校要重视专业教师育人功能的发挥, 制定和完善专业教师育人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一手继续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手抓专业教师的育人工作。重视班主任和导师的配备工作, 把专业教师育人的具体要求纳入教师工作条例, 促使专业教师“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二) 构架育人考评体系, 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

制订专业教师育人工作的量化考评体系, 将班主任、导师工作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承担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量进行量化, 并与奖金发放、教学质量评估、职称评聘以及各类先进的评选挂钩;为保证考评质量, 尽可能把“软指标”变成“硬杠杆”, 以提高可操作性, 确实难以量化的内容进行定性分析,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实时动态考评机制, 用制度引导和激励高校专业教师提高育人的积极性。

各高校要重视专业教师育人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制定和完善班主任、导师工作职责, 按岗、按职、按责提出具体要求, 确定考评的内容、程序和方式, 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三) 营造育人环境, 开拓育人的课外途径

探讨课外育人的新途径、新方法, 形成“第一课堂” (课堂教学) 、“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 、“第三课堂” (社会实践) 的有机结合。努力拓宽课外育人的领域, 鼓励专业教师举办政治思想教育、科学技术等专题报告 (讲座) , 参与、指导学生课外实践和社团活动, 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 专业教师参与课外育人, 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倡导专业教师带队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 创新育人观念, 拓展育人渠道, 改进育人方法。

高校重视专业教师参与拓宽课外育人途径, 发挥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

针对高校教师育人职能虚化的状况,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 探讨新形势下, 加强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强化高校教师育人意识和责任,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专业学习和思想教育相结合, 充分发挥课内课外的育人途径,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优势, 形成科学合理的“教书育人”奖惩机制和全面育人的工作体系, 这是各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海鹰.发挥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J].理论观察, 2001, (6) .

教师职能 篇5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实行铁路政企分开,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将减少4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将减至25个。备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10日亮相。这份方案提出,将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从机构整合,到政府放权,整份方案传递出鲜明的信号,那就是将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快政府职能与角色的转变。

整合机构:解决监管“交叉点”“盲点”

近些年,食品安全领域可谓乱象丛生、问题应接不暇,涉及监管部门10多家,“政出多门”却“问责无门”,广受诟病。

本轮机构改革中,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无疑是重点之一。根据方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以前分散的、涉及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监管的几个部门整合,实行统一监管。

“理顺、明确权责是改革的首要一步。”全国人大代表符凤春说,监管部门多,却都有权无责,最后成了谁都管谁都不管,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集中到一个部门管,明确行政与执法主体。”

本次机构整合还涉及:铁路政企分开、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重组国家海洋局、重组国家能源局。

民生先行,也是这份方案的着力点。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说:“这些年,交通、铁路、食品安全都出现较多问题,对政府而言,保障百姓基本安全是必须做的,也是集中要抓的。”

“有些部门的整合也是政府适应新形势做出的调整,比如铁路基础建设逐渐完成、海洋维权保护亟待加强等。”丁元竹说。

“这次改革解决了一些事关重大、社会关注的难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对方案进行说明时表示。

削权放权:政府从“全能型”走向“有限责任型”

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四个减少体现出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的思路。

“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脉就是划清政府与市场界限。”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说,市场、社会能办的政府一律不介入,需要政府办的,比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政府必须依法律法规办好;需要市场和社会办的,政府要提高专业化水平,做好监管。

不仅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职能转变同样强调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案中提出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地方”,并给地方机构改革探索留下余地,地方机构设置不要求完全上下对口.“从全能型转向有限责任型,从经济型转向服务型,这无疑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含义。”丁元竹说。

职能转变:摆脱机构调整的历史循环

住房信息尚未联网、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信息化、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诸多行政基础性制度尚未建立,制约着政府角色的转换,政府亟须练好内功。

这份方案着眼于建立良好成熟的基础性制度,将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完善信息网络、金融账户等实名登记制度和现金管理制度等。

加快依法行政同样是这份方案关注的重点。要求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确保法律、行政法规有效执行。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要带头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发挥法律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相比前几次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此次方案在题目中增加了“职能转变”四个字,并将“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分两部分论述。一些专家也提出,从今后的实施来看,相比机构上的整合调整,政府职能转变是改革的核心,也更加任重道远。

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说,职能转变比机构改革更重要。否则,不管“大部制”还是“小部制”,都是换汤不换药,都难摆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循环。

正如马凯所说:“这次机构改革是同职能转变紧密结合、同步推出的,许多问题通过职能转变来解决,比单纯的机构调整更有意义。国务院机构改革是一个过程,今后随着实践的发展还将不断推进。”

教师职能 篇6

【关键词】团委 青年 教师 职业倦怠

美国学者卡茨把教师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求生存时期(Survival)。2、巩固时期(Consolidation)。3、更新时期(Renewal)。4、成熟时期(Maturity)。而青年教师主要处在前三个时期段,其中更新时期是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时期。学校团委要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大“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的精神,发挥自身职能,从人文关怀、举办青年教师活动、优秀青年教师展示三大方面入手做好削弱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工作。

一、人文关怀方面

1.参与新教师接待工作。每年学校都会调入一批新教师,团委协助工会、办公室参与新教师接待工作,在接待工作中为新教师细心地解答其初来乍到所遇到的问题,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学校及周边环境,并从侧面了解新教师面临的问题、困惑,收集相关信息。

2.举办新教师座谈会。每年的9月份教师节前后召开新教师座谈会,邀请学校各部门主管领导、优秀教师代表与新教师进行座谈(条件许可可邀请教育局领导出席)。在座谈会之前,团委要先收集好新教师的有关信息,并依据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分类,制成《新入职教师基本信息表》、《新入职教师信息分类汇总表》发给与会领导。座谈会一般分七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主持人(一般是团委书记)介绍新教师概况;第二阶段是新教师自我介绍;第三阶段是新教师摆出遇到的问题(此阶段若人数较多可以以科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第四阶段是优秀青年教师代表介绍经验;第五阶段是学校相关领导解答新教师提出的问题,第六阶段是由团委书记通过PPT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回顾过去的一年学校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旨在为新教师的成长提供借鉴,激发他们的职业热情和提高对学校的认同度;第七阶段由校长或上级领导发言。

3.建立青年教师电子档案,电子档案中包括基本信息和年度信息,其中基本信息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政治面貌、毕业时间、毕业院校、学历、职称、任教科目、婚姻状况;分年度信息含:任教年级、任职情况、备课情况、听课情况、教学业绩评价、班主任工作业绩评价、获奖情况。

4.建立青年教师QQ群、微信群,让青年教师有相互倾诉的平台,遇到节假日、青年教师生日都会通过网络平台发送一条信息表示祝贺。

5.团委老师分配名额结对帮扶青年教师(可按学科也可按年级),及时将青年教师的述求及情绪波动反馈给学校领导。

二、青年教师活动方面

1.举办青年教师成长论坛。一般每学期举办一次,主题围绕着如何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而展开,形式有邀请专家为青年教师指点迷津、邀请优秀教师介绍经验、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大讨论等等。

2.举办青年教师演讲比赛,原则上要求新入职的教师必须参加,其他老师自愿参与,在预赛阶段会针对老师们存在的问题由专业评委或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点评指导,以提高广大教师的演讲能力,同时从中选拔人才。

3.举办青年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配合教研部门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技能大赛。

5.成立各类文体俱乐部,举办各类文体活动。

6.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如参与学校各项会务接待工作、慰问敬老院、福利院、到偏远山区中小学开展爱心活动、走访贫困生。

7.组织各类户外活动,如自行车自驾游、户外拓展等。

8.关心青年教师婚恋问题,组织联谊交友活动。

9.组织青年教师外出交流。

10.举办心理讲座,帮助教师培养和强化职业认同,培植健康的心理文化。

11.发动青年教师参与学生社团各项活动,选拔部分青年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

12.选拔优秀青年教师进入团委,提供锻炼平台和发展空间,并积极向上级推荐人才。

三、优秀青年教师展示

通过青年教师自荐、级组推荐、备课组推荐、学生推荐等形式,利用学校宣传栏、校园网、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对优秀青年教师进行图片、文字展示,也可以利用校会报告的形式进行展示,甚至可以利用周一升旗集会,在全校师生面前进行表彰,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激励全体青年教师爱岗敬业、勇于争先。

四、开展青年教师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团委老师都身兼教学教育工作,时间比较紧张,组织活动占去较多时间,建议学校能设立专职团干或者给团干相应减少班额、课时任务,让团干可以更多精力去精心组织青年教师活动。

2.活动经费短缺,学校没有专项资金,基本上靠团干拉社会赞助或利用有限的团费,建议学校能适当每学期调配专项资金或者报销青年教师活动的经费。

3.活动场地受限,尽管我校条件较乡镇中学较好,但依旧缺少青年老师活动的专门场所,建议学校对场室进行规划,调配出场所给青年教师举办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4.资源受限,受到学校性质的局限,团委开展能利用的资源有限,需要更好地利用好社会资源,寻找外单位共同举办活动。

5.受职业限制,教师活动的时间比较有限,由于工作强度较大,有时组织活动,部分教师宁愿宅在家里休息也不愿外出活动,建议适当为教师减负,同时团委多进行引导工作。

6.團干待遇缺乏,团干目前除了正副书记有一定的工作补贴外,其余团委老师没有任何待遇,而目前组织上对团干的转岗安置上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团干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建议上级增设团干工作津贴,做到待遇留人、发展前景留人,唯此方能让团干全力以赴开拓创新地做好青年教师各项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

有关化学实验指导教师职能的探讨 篇7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师职能,实验设计

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整个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十分重要。其教学质量的高低, 是化学整体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搞好实验教学, 实验指导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从实验课程的设定, 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和指导, 安全保护, 以及实验结束后实验课的总结等多方面, 处处都体现出实验指导教师的职能。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的设计能力, 实验的综合运用, 以及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能力。本文从学生实验的几个重要环节探讨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职能。

一、无私奉献的劳动者

化学实验的内容涉及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的操作化运用和体现, 是理论和实验的相互统一。因而它既是综合知识的运用, 也是操作技巧的完整体现。其中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且具有相当的深度。

化学实验种类很多, 每门实验都有自己完整的体系, 且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指导教师应具备各门实验方面的专业知识, 以及各种有关的基本操作, 建立完善的实验管理制度, 实验室药品的保管, 溶液的配制, 仪器的维修等等。

由于化学实验时, 反应条件, 实验环境以及操作者本身的技能各不相同,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课本中多得多。实验指导教师应具有处理多种问题和实验过程突发事件的能力。要用优良的实验技能影响学生, 同时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实验指导教师除了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同时在实验前后完成准备、答疑、实验报告的批改等多项劳动。因此实验指导教师是无私奉献的劳动者。

二、优秀的实验管理者

化学实验中要用到许多仪器, 化学试剂和其他用品, 还要消耗大量的燃料和能源。实验指导教师必须科学化规范管理好实验室, 充分发挥实验室中的仪器, 科学化使用化学试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加强各实验室的协作, 提高化学仪器和化学试剂的利用率。

化学实验中常用到各种仪器, 由于受实验室内环境的影响, 有一部分在实验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所以除了管理好实验室外, 还要对一些化学仪器进行必要的维修, 千方百计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实验过程中的化学试剂, 应根据实验的要求使用不同规格的试剂。在保证实验效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尽可能从节约的角度使用价格较为低廉的试剂。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因陋就简, 可重复使用的试剂绝不丢弃。有的试剂可用代替品, 如建筑材料中的大理石, 废电池等, 均可用于化学试剂。还有一些化学试剂和用品不好购买, 化学实验指导教师应想办法加以解决。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的设计者

化学实验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人数较多, 不少仪器属于公用。而且实验时间紧, 内容多, 涉及的问题多, 学生的流动性大, 为了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 使实验有条不乱地进行。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前要做好精心的准备, 包括实验内容的设定、药品及仪器的准备, 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组织,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的总结等。

实验中要用到许多不同状态和不同种类的化学试剂。根据不同实验的要求, 严格按要求规范化进行准备。对有毒, 有腐蚀的试剂应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强调, 以免发生意外。有些实验会产生有毒气体, 有些实验会发生爆炸, 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安排好此类实验的场所, 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 并做好相应的组织工作。

实验中还经常用到如钳子, 小刀, 棉线, 小木条等用品, 它们在实验过程中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 但为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也要细心准备。实验中有讲解, 演示, 解答, 单项基本操作训练, 巡视检查指导, 提问,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 实验总结等等。如何科学安排, 有条理地完成各个部分, 指导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做好充分的设计。

四、实验安全的保卫者

实验过程中经常用到一些易燃易爆的危险品, 许多实验由于操作不当还会造成伤害。由于实验室中人数较多, 密度较大, 实验事故随时都会发生。所以实验指导教师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及时处理危险的隐患, 确保实验的安全。

对有剧毒、强腐蚀性的试剂, 指导教师除详细讲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外, 在管理上要采用一系列的措施, 以做到万无一失, 避免人体的伤害。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一些操作也会对学生造成伤害, 如玻璃仪器、打孔器、加热、用电等。使用不当均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教师一是要经常给学生讲授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 对学生晓之以理, 讲教训, 教措施, 讲危害, 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二是要认真做好预防工作, 及时消除隐患。对容易发生危险的实验操作, 实验指导教师应强化自己的示范作用, 并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三是应做好安全的救护工作,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 实验指导教师应立即进行处理。

五、实验技能的传播者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手把手教会学生各项实验基本操作。在反复训练中, 实验指导教师应全身心地向学生传授实验的技能。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很多种, 如仪器, 药品取用, 实验装置图的绘制, 加热, 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 实验指导教师应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 反复训练, 教会学生巧干巧练。实验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时, 应对学生进行仔细观察, 挑其毛病, 给予纠正, 严格从难从严要求学生。在对学生传授实验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 实验的综合运用以及创新改革能力。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多动手, 以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 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从化学实验中获得乐趣。

总之, 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传授着实验的技能, 充分发挥实验指导教师的职能是完成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根本保障。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不断完善和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 使教师的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括.谈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J].零陵学院学报, 2003, S2

[2]陈雄一.论创新型教师及其创新素质的培养[J].东南亚纵横, 2002, 10

[3]冯洁.高师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J].教育与现代化, 2006, 3

[4]孙锡凤.化学教师基本情况调查研究——思想、知识、能力素质调查[J].化学教育, 2000, 1

[5]相佃国.谈学者型化学教师的必备素质[J].化学教育, 2005, 6

教师职能 篇8

由此可见, 文学名著阅读对学生的升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么当前苏北的学生阅读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我对高中学生阅读状况作了调查, 包括阅读方法, 阅读计划, 对课内还是课外阅读兴趣都浓厚, 是否明确阅读目的等方面。我们在高中一、二、三年级做了调查,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中学生的阅读状况。

1.有阅读要求而无阅读方法

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对象都认为阅读名著是有必要的, 但是只有31%的学生知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其他学生只习惯于略读或精读, 造成阅读效率低下或阅读兴趣下降。

2.有阅读而无计划

大多数学生只是对什么有兴趣便读什么书。不会制订计划, 读一系列或某一方面的书, 造成知识不够系统, 不够全面只是零星、碎片, 很难对学习有所帮助。

3.有一定阅读数量而无阅读品位

目前大部分高中生对高考要求读的文章不感兴趣。学生对卡通漫画绘图小册子、粗制滥造的武打言情小说、“搞笑”作品或写当代影视歌星、体坛明星之类的“时尚”杂志, 甚至新生代的“另类文学作品”感兴趣。我们不能说这些书籍没有一点价值, 但这些书肯定没有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著作有价值。

4.有阅读但无目的

大多数学生不会在阅读之前明确要筛选有用的信息、积累重要语段、欣赏精彩语段、探寻作者情感、提升文学素养等阅读目的。

5.有阅读兴趣而无阅读习惯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 只有15%的学生阅读时有好习惯, 他们总是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里 (午休或晚上睡觉前) 至少阅读半个小时以上, 有的学生则会在读书时做阅读记号、批注, 养成读书动笔墨的好习惯。

6.有阅读行为却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大多数学生不会对作品进行深入思考, 挖掘作品深层次的东西, 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读书只能说是有读书的过程却效果不佳。

新时代的新要求决定了教师职能的新变化, 教师将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未来的设计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人生的榜样、学生心理的辅导员。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自身职能, 对高考附加题———名著名篇阅读现状及其对策作认真思考, 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名著导读和阅读指导的新途径, 从传统的教育者转变成适合新课程需要的新型教师。

1.教师要完成小语文向大语文观念的转变

古人指明了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和“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开阔学生视野, 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

2.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尽各种办法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1) 课堂联系课外。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 , 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读同一类文章。

(2) 以学生演讲促名著阅读。教师要求名著阅读较好的学生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名著中的成语或人物小故事, 每周的辅导课课前3分钟让学生演讲, 激发其他学生的兴趣。

(3) 通过作文课促阅读。一般先布置一个与名著有关的作文题目, 要求学生写成文章, 他们为了弄清这些问题, 必然要认真阅读相关名著。

(4)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促阅读。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与名著有关的人物及情节、典故、歇后语等时, 引导学生从书本中寻找相关情节。

(5) 以影视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放一些相关名著的影视作品, 通过影视作品初步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了解大概内容以后让学生阅读原著, 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6) 以讲促读。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讲述 , 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的精彩, 必然“胃口”大增, 就会主动阅读名著。

3.学生阅读计划的制订者

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篇目, 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 分三年阅读完。这样既可以深入地阅读名著名篇, 又可以很好地完成高考的附加题。

4.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者

教师首先应教会学生三读法、浏览性的泛读、探求性的速读、品味性的精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圈点勾画、作批注、写读书笔记、制作卡片、边读边思考等方法, 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选择阅读方法。

5.学生阅读效果的检查督促者

每个人都有惰性, 学生更是如此, 这就需要老师督促学生。首先, 老师要检查学生阅读的数量, 看看有没有完成阅读计划。其次, 检查学生阅读的效果, 如学生摘抄、记录有关的名著阅读笔记;考试中设置一些名著相关开放性的试题等。

6.学生回答名著题技巧的指导者

(1) 明确文学名著题的拟题角度和形式 , 了解这种题型的规律、特点。文学名著题多从对名著的名称、作者、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内容理解等角度拟题, 又多以选择题、简答等题型对考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测。

(2) 明确名著题的答题策略 , 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①注意对名著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②注意审清题目的要求。③注意答题的切入点。

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 名著阅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指导名著阅读是值得语文教师长期关注的问题。只要我们转变职能, 潜心钻研指导艺术, 就一定会带领学生走进异彩纷呈的名著世界。

参考文献

[1]2008年—2014年江苏省考试说明.

教师职能 篇9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过去教师在课堂上占有绝对的主宰地位,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 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而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切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展开.教师课堂教学应始终体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教师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1.课堂教学方式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填鸭式, 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步.而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呢?新课程标准提出, 教学方式必须从传统模式向探究性教学模式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实行探究式教学方式,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实验课教学方式转变

传统的学生实验, 仅仅是验证性的, 而且验证的内容都是教师或是书本指定的, 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意愿.而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化学学科的特点——化学实验, 教师应十分重视在化学实验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化学实验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 实验课应该仅仅是给出实验目标, 而实施实验的方式应由学生去探究, 一切具体实验操作也应该由学一生去实施.

3.教学阵地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阵地就是教室和实验室, 而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用好社区资源.因此教师还必须经常带领学生走向社会 (特别是社区) , 密切联系生产, 密切联系社会, 联系生活, 联系高科技等, 引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学习, 还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社区的实际问题.

三、师生关系的转变

过去, 教师与学生就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而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 应是平等的、和谐的关系.因此教师对学生而言, 不仅是良师, 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 应是学生的益友.

四、教师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过去, 学生成绩好, 这个学生一切都好, 即所谓的一张试卷定一个学生的终身评价.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评价, 不仅仅从知识上评价学生, 还应该从学习档案方面和活动表现方面进行评价.即使是对知识评价的纸笔测验, 其试题也应具有开放性、综合性, 而不宜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总之,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仅仅是知识上的评价, 而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 更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五、教学手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手段, 教师一支粉笔讲到底.而新课程标准强调现代教学应体现现代气息, 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调动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的转变

浅谈技师学院教务处教师促进职能 篇10

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 基于最终成果的教育) 理念在世界一流大学中掀起成立教师OTA的风潮。国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于2007年12月, 吸收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并紧密结合该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成立了OTA。它的使命是:帮助和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 同时还帮助教师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OTA特色: (1) 紧密配合各学院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教授私密帮助服务于教师实现其职业生涯规划; (2) 充分发挥本校教育学专家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作用, 将教师促进列入本校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3) 功能更加全面, OTA定位于教师促进而不仅仅是教学促进, 也就是说, OTA致力于全面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及身心健康。

由于OTA职能是新生事物, 首都经贸大学OTA采用了志愿者工作体制, 这必将导致该办公室的工作相对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缺乏对教师发展进行动态性和可持续性的分析研究。

二、技师学院教师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 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思路, 制订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开创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技师学院是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 特别是在高技能人才日趋短缺的情况下举办的, 是在国家真正意识到技能人才不足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下的产物。根据劳动部、财政部[2006]30号文《关于规范技师学院管理的有关工作的通知》认为, 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同时, 承担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培训和进修任务。由于历史和体制等问题, 技师学院的发展在现阶段出现了众多问题, 亟待解决, 其中教师的发展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主要问题有三个层面。

1. 管理层面

目前全国共有技师学院300余所, 其中绝大部分由原来的技工学校转型而来。这些学校在参评过程中, 关注硬件评审条件多于软件内涵建设, 关注规模扩张重于办学水平的提升。中职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过程中, 原有教师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教学水平不足的矛盾日益暴露, 教师的专业能力相对欠缺以及职业能力发展的不系统性对技师学院的发展起到较大制约作用。当然, 许多技师学院在师资引进时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 不少学院招聘时要求学历在研究生硕士及以上, 但是从教师学历整体水平上提升, 动作还是不够。学院教务处对教师的进修以及培训的机会不多, 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导致教师在业务和专业发展上出现疲软。

2. 学生层面

职业院校的学生层次复杂, 基础悬殊较大, 学习动力强弱不一;学生来源既有城镇毕业生, 又有农村, 甚至偏远海岛毕业生, 课程起点与生源的基础素质不相适应;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 学习习惯较差, 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自信心普遍不足, 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获成就感不多, 导致较多技师学院的较多教师职业幸福感明显低于其他高职院校。

3. 教师层面

技师学院的教师教学任务相对繁重, 教师自身鲜有提高的机会, 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制约教师职业发展的步伐。部分教师对于学校转型后办学层次和办学要求提升没有明显的忧患意识, 继续走着“吃老本”的老路。技师学院成立后, 随引进大批高学历教师, 但是这些教师在专业素养以及行业经验方面往往比较欠缺, 离打造成教师队伍“高学历+高技能”的目标差距较大。

笔者对技师学院的3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228份, 其中有72%的教师认为学院提供的专业培训或者相关前沿教学理论培训的机会偏少;67%的教师认为学院有必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提供专家意见;54%的教师需要在职称评选、教科研等方面得到学院的帮助和指导, 这表明技师学院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职业发展陷入迷茫和困惑阶段, 所以教务处成立教师职能促进办公室将成为一个趋势。

三、教师发展职能的功能

1. 有利于打造真正意义上“双师”型教师团队

教务处教师职能促进办公室将组织专家团队, 发挥本院教育学专家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作用, 引导教师队伍时限二元制师资架构, 即教授+师傅, 既上理论课又上实习课的授课教师与多年经验的一线老师傅结合, 培养高技能、高素养人才。

2. 有利于实现技师学院师资队伍的合理规划

教务处教师职能促进办公室将组织专家团队结合学院发展规划, 统筹考虑师资结构的优化和合理化, 考虑专业教师以及文化课教师的比率、各职称段教师的合理配比, 避免出现教师紧缺或“僧多粥少”的现象出现, 也能优化学院教师梯队建设, 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3. 为加快教师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与帮助

教务处教师职能促进办公室将根据教师现有职称水平以及教学能力, 为教师职业发展进行规划。为教师职称评审、教科研、参加各类业务培训提供帮助, 并分析教师的性格、特质与特长, 帮助其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为教师成为骨干教师以及专业 (学科) 带头人打好较为坚实的基础。

4. 对教师进行心理干预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因为面对较为特殊的学生以及只有较低的社会认同度, 较难获取职业幸福感以及较为强烈的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困”生的概率也比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要高得多, 所以, 教师较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教务处教师职能促进办公室组织专家团队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组织进行评估及疏导, 对教师困惑的共性问题可以组织探讨, 保障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面貌。

摘要:技师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尤其是教师发展体制严重影响制约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从技师学院教师发展的缺陷入手, 详细阐述并分析了原因, 旨在通过分析技师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其独特性, 研究技师学院教务处增设OTA (Office of Teacher Advancement, 教师促进办公室) 职能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 帮助和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 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帮助。因为所探讨的问题在技师学院带有普遍性, 所以, 课题结论可予以推广。

关键词:OTA职能,教师发展,职业幸福

参考文献

[1]玉红玲.新教师组织社会化策略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OTA中的运用.首都经贸大学学报, 2009 (4) .

教师职能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 探究性学习 教师 职能定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教育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这样的阐述:“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系统的阐述为教师角色转变、职能定位指明了方向。教师职能的传统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我们教师应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本领,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

在语文教法和学法的变革过程中,语文教师理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恰如其分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先行者的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首先在观念上破旧立新。“传道”“授业”“解惑”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世易时移,扬弃是必然的选择。传统教法、学法对应的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育人目标,其定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儒家之“道”为中心。它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需求,因为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其定位是为了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所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要求现代教育从原先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道德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增强能力、陶冶情操为中心。只有当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尊重,社会生活才有平等、民主可言。探究性学习开展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彻底改变旧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新观念;能否广泛涉猎文化、学术、艺术领域。作为一名当代语文教师,务必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树立启发式引导、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的新观念。

2.教师必须走下讲台,关注社会,亲自实践。在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新的形势必然要求教师投身社会实践,关注社会万象,广泛接触各科知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体育的……甚至有能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3.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是成功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教师应站在时代和世界的高度,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自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是一个先行者、探路人,努力学习、钻研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语文教师一定要了解语文学科最前沿的动态,要经常阅读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报纸杂志,分析扬弃新的观念和信息。在教学活动中,不是告知学生结果,而是指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4.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想像力和创造力。学生的学习态度、求知欲、兴趣爱好都与学习的主动性密切相关,教师应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导学生产生探究动机,进而指导学生展开探索性活动。求知欲、想像力往往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对生活冷淡,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缺乏热情,是很难调动求知欲和想像力的。就探究性学习而言,缺少激情,也不可能产生内驱力。

教师在倡导、发动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能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形成既充满竞争又愉快合作的研究气氛。

二、教师必须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1.帮助学生合理地分组。探究性学习需要开放的课堂,因此,教师的组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初期,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探究性课题,确定研究方向,制订研究计划,指明获取信息的方向,根据各个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学业成绩、能力水平等因素,作合理的分工。小组有共同的目标,组内成员职责分工明确,分头搜索,共同分析处理信息。分工时应考虑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提醒学生:目标的达成主要是以小组而不是以每个成员的成就来衡量的,学生都有均等的成功机会。等学生的研究水平有了提高后,方可鼓励学生单独选题,展开探究。

2.指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在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教师应高屋建瓴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就大的范围而言,语文探究性学习内容非常广泛,大致包括三大类:第一类,语言文字类,包括语言(方言、社会用语)、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等。第二类,文学艺术类,包括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史、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等。第三类,与语文有密切关系的边缘学科,如史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影视作品、体育以及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也均可在语文研究者的视野之内。

3.帮助学生展开研究,作动态的指导。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视进展动态,恰如其分地作出指导,明示搜索信息的渠道,启发学生拓展探究的视野,以便少走弯路。比如关于《西洲曲》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的研究,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参阅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研读相关文献资料,指导学生分析哪些是已有成果,哪些尚属未知领域,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研究工作有明确的目标,能早出成果。

4.帮助学生深化对课题的研究,指导学生形成并展示成果。根据课题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形成成果并以适当的方式展示,对学生来说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形式可多种多样:可以写成实验报告、经验总结,可以写成小论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成果,让社会去检验,还可以请老师、专家进行评审、鉴定。

三、教师应成为探究性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并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任务已不再是发号施令和灌输知识。教师应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为研究小组一名特殊的成员。从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实施到组织管理、形成成果、鉴定评价等环节,教师都要以主人翁的精神状态投入,随时了解研究动态,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提醒学生确定问题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加盟学生的探索过程,自然应当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体会、感想或成果,同时分享学生的成果和乐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该是探究性学习中的最大受益者。随着一个个课题的展开,教师必定会在一个个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进而丰富、提高自己,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研究能力。

语文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學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有了一定方向的需求,这比从老师那儿口传心授获得的动力更强劲得多。作为个体的语文教师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再博学的教师也难以成为学问世界的“泰山北斗”,而社会、图书馆、网络、生活本身才是学生求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的职能就在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成为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忠实朋友、出色向导。一个语文教师若能心平气和、心安理得地扮演好这样的角色,那么,他就一定能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中获得丰硕的成果。

教师职能 篇12

传统课堂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中心,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年青一代传递知识和文化, 也称知识传递型课堂。这种知识传递型课堂教学, 强调教师单向“灌输”, 将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文化经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 教师成为知识权威传递的代言人, 成为权威的象征, 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和“中心”。从而, 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师传统角色, 即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的“合理合法”人, 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几乎都要听从教师设计和安排。这种权威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讲授, 哪位教师讲得不好, 没有按时讲完, 便可认为是误人子弟。

这种讲授型权威教师的传统定位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从古文字学上来看, 如教师的“师”, 其繁体字是“師”, 这是象形文字,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含义是一个年轻的士兵, 跑过来向年长的首长请教问题或请示任务。引申义就是下级向上级虔诚地请示、请教。随着原始社会不断向封建社会进步和发展, 到了唐朝时期, 韩愈提出了至理名言“古之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后来有人隐喻教师角色为“水壶”“一桶水”, 俗称“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还有人隐喻, “教师是蜡烛”, 强调奉献与给予。现在用新课程理论一对照就有问题了, “桶论”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一种量上的储备, 似乎越多越好, 教学是个简单的灌输式“倒给”, 不是思维碰撞, 不是问题生成。那么, 没有“水”怎么办?忽视了教师的终身学习与成长。

“蜡烛论”给教师的定位太高, 几乎将教师抽象为一种“圣人”。实际上, 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的, 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有时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 因为它的光太微弱了, 并只能照亮少数人。教师也是自然的人, 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和发展, 也要生活得有滋有味, 有自己的情感和兴趣爱好, 也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这些各种各样的角色和职能, 都突出了教师的讲授功能和奉献精神, 始终在教本视野下定位于“教书匠”, 教师在角色上是教书者, 核心职能是讲授知识。这种定位忽视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发展以及过程中的成功体验。教本课堂主要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 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 强化起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役和“填鸭式”教学方法, 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这种教本课堂教学, 使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发展, 逐步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智力开发、潜能挖掘, 也逐渐淡化了创新意识, 使学生逐步丧失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 也忽视了教师专业成长。

二、学本课堂内涵与特征

学本课堂是指学习者 (学生、教师及参与者) 学习为本的课堂, 具体含义是指在问题的引领下师生共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 实现学习目标的课堂。所提倡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师生和谐成长、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学会学习后, 充分发挥自我学习潜能, 通过自主建构学习、合作建构学习等过程和方式, 师生共同来实现学习目标。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学本课堂与教本课堂在概念视域上存在一定区别, 传统课堂一般是指上课铃声响起算上课, 到下课铃声响起算下课, 主要指的是课堂45分钟这个区间;而学本课堂在视域上比较大, 以教师部署该主题或单元学习任务开始为上课起点, 完成该主题或单元学习任务为下课。也就是说学本课堂是没有“围栏”的课堂,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新学习能力。学本课堂观的形成也有着科学的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础。在我国古代道家文化中倡导追求自然教育, 强调教育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为学本课堂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学本课堂强调的是一个大主体观, 师生一体,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 师生主体是显性与隐形发展关系, 随着学生逐步“勤奋”起来, 教师也就逐步“懒”起来, 也就是逐步走向智慧型教师。整个学习过程提倡“师生共备”“师生共学”“师生共研”“师生共展”的学习理念, 教学过程思维由教本视野中的“先教先学”“先学后教”转向“先学后导” (师生先学产生问题后进入师生后导的系统) 。学本课堂要求教师角色要实现根本性转变, 学本教师的核心行动理念是“导”, 而不是“教”。从真正意义上, 教师实现由课程复制者转变为课程开发的研究者;由知识讲授者转变为问题发现者;由知识抄写者转变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由课堂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有效学习的服务者。备课过程不再是教师在传统意义上的从教材到教案, 而是“师生共备”;课堂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和线性参与, 而是“师生共学”;课后评价不再是教师层面的主观评价, 而是“师生共研”。

学本课堂基本包括两重境界, 开始阶段是“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 随着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导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逐步走向“自我导学型学本课堂”, 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在中小学阶段创建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 这是体现问题解决学习为特征的知识建构型课堂, 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最终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主要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是凸显“问题”要素。突出“问题”要素地位, 全程体现知识问题化、目标问题化理念, 追求“问题”为主线的学习, 提供师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抓手”。

二是建立师生合学型关系。从角色上创新, 教师要成为与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大同学”。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人文、自由、开放的合作学习关系, 实现师生“双赢”的目的。

三是采用建构式学习法。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展示对话法、问题发现法、思维训练法等。将传统的提问教学法创新为组间展评法;将启发式教学法创新为“煽风点火”“小纸条”“二次讨论”和“直接指导”等方法。目的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激发学习热情, 实现智慧导学。

四是创建小组合作式的团队学习。为实现人人成功的学习目标, 引入合作学习、团队成长的理念,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建立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建立学科学习团队 (任课教师、学术助理和学科组长组成) 、行政工作团队 (班主任、主任助理、小组长组成) 。落实“会不会”“学不学”和“怎么学”的关键问题, 追求“个体学习愿景化、同伴学习合作化、小组学习承包化”的高效益学习机制。

五是使用问题学习工具单。在学本课堂中, 不使用教案、导学案, 而启用各种问题导学工具单, 不同课型采用不同的工具单, 如“问题发现评价单”“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训练评价单”和“问题拓展评价单”等各种工具。问题导学工具单也不是固定的, 将随着不同课型需要, 体现灵活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三、学本教师新角色与职能

在学本课堂视野下, 教师的教学角色与传统教学视野下的传统角色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有较大的挑战性, 其职能也赋予了新的含义, 有了新的定位, 教师充当一个“大同学”角色。下面作如下具体描述。

1.艺术化的导学者

教师要做导学者, 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 指导学生走向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多种导学策略具体培养学生的十大学习能力:首先是指导学生课前使用的结构化预习能力, 使学生人人学会高质量预习;其次是指导学生课中使用的自主独立学习能力、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展示对话学习能力、问题生成学习能力、工具性训练学习能力和高级思维训练学习等;再次是指导学生课后使用的多元拓展学习能力、回归评价学习能力和团队评价学习能力等。教本课堂视野中, 传统学生所具备的主要能力是认真听讲、及时记录和问题应答等, 经过多年的传统学习生活已经养成了习惯行为, 那么, 针对学生这种被动学习习惯要采用艺术化手段,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新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学会新学习能力, 才更能适应学本课堂, 才能保障高质量教育。

2.专业化的“搭梯者”

从教学的操作层面上看, 教师由过去粗放式教学变为精细化教学;由过去经验式教学变为科学化教学。如在备课方面, 教师不仅备课程, 还要备学生, 不仅备情境, 还要备设计, 更要备自己。在学本课堂视野下, 备课程主要是按单元备课或主题备课, 提倡备课生活化理念, 要求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长期积累课程资源, 对所承担教学任务要长期备课。概括起来称为“一夹一案三单”, “一夹”是指一个主题或单元内容创建一个备课文件夹;“一案”是指一个主题或单元内容设计一个完整教案;“三单”是指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或单元内容研发“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和“问题拓展评价单”, 另外还配有两个小工具单, 如“问题生成评价单”和“问题训练评价单”。其中, “问题生成评价单”分为小组和全班的, 是属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之间的“过滤单”;一般而言, “问题训练单”是由教师来研发和设计的, 要根据教学任务和课型进行研发。这个问题工具单的开发和设计, 就是为学生学习搭建能够顺利通过的“梯子”。所以说, 教师要做一个专业化的“搭梯者”。这个学本备课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的过程, 也是教师自主学习, 提升素质, 促进专业发展的体验过程。

3.研究型的设计者

教师要做研究者, 不能仅限于在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 而是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去研究教材、指导教学, 需要教师间的合作研究, 需要教师去实践、探讨、交流。教师要做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研究者。在学本课堂视野下的教师应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积极参与到学本课堂的管理和设计中, 为组织和管理献计献策, 充分体现教师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例如在学习方案设计时,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内容, 理解作者和编辑的意图, 结合课程标准, 深刻分析课程内容, 确定教学三维目标, 明确课型和流程后, 选择适宜性强、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差异和需要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所以, 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专业化研究者和设计者。上课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 也是观察者, 在观察过程中要分析和研究自己的学习设计、导学行为是否有效, 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真实, 是否有效, 不同课型如何设计, 才能更加有效。课后, 教师要学会系统反思, 反思课堂学习设计, 反思学习过程, 反思课堂学习效益, 反思学生学习表现与质量。在预设、生成、创新的过程中, 反思有哪些成功之处, 有哪些失败之处。要及时汲取教训, 总结学本课堂学习经验, 以便促进自己的专业得到有效发展。

4.智慧型的“点燃者”

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在以学为中心的学本课堂视野中, 教师不再做传统的“蜡烛”, 而要做“打火机”。要做智慧型的“点燃者”, 就是要根据学生问题学习和对话的进度和效果, 给予及时的“点燃”, 发挥“打火机”的功能和作用, 为学生的多元学习、思维燃烧、情感流淌尽可能多地提供“火种”, 营造一个真诚对话、积极思维的真学习环境。教师要做协调者, 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只是一个协调人, 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 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真环境, 让学生自主、健康、和谐地发展。

教师要做智慧型的引导者, 变传统的“管理者”为引导者, 教师放下架子, 蹲下身子, 带领学生走进知识, 引导学生迸发智慧火花, 闪出创新, 闪出个性。学本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 教师要退出课堂“中央”, 与学生平等友好地交往和对话。学习活动不再是学生被动地“听”“记”的过程, 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对话来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 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专业“对话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以“大同学”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时, 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当学生学习不愿意学习时, 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来激发;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来帮助解决。

5.科学化的激励者

激励性评价分为硬激励评价和软激励评价。学本课堂强调教师要做科学化、艺术化的激励者和促进者, 要做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 在学本课堂“师生和评”的理念下, 教师必须要树立以评价促进师生发展的多元评价观。在学习生活评价中, 要运用以诊断性和激励性为主的质性评价方法, 谨慎使用定量性、甄别性和终结性评价方法,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 采用切合实际的有效评价方法, 通过科学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做鼓舞者, 让学生在自主观察, 实验或讨论时去积极地看、积极地听, 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并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对自己的导学行为要不断反思, 建立以自评为主,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发展和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做自我发展的促进者, 要根据自己的心理特征、性格、爱好, 结合教学工作实际, 制订自我发展规划, 具体设立学习目标、发展目标和评价计划, 提高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能力, 全面促进自身专业向个性化、专家型发展。

6.合作型的学习者

上一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下一篇:民族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