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职能

2024-07-07

税收职能(精选9篇)

税收职能 篇1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以进境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为主体的海关税收还将进一步增长, 海关税收仍将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更加深远。

一、“海关税收”的含义探析

近年来, “海关税收”作为一个术语经常被海关和学术界的一些人提起, “海关税收”一词也经常出现在报章杂志中, 但至今没有人对海关税收的概念内涵进行探究, 也没有人给出过一个严格的定义。人们一般理解的“海关税收”基本上等同于由海关征收的税收, 但这在理论上并不科学和严密。

税收学理论认为, 一种税与另一种税的区别, 并不在于其征收主体的不同, 也不在于纳税人的不同, 而在于征税对象的不同, 即税收种类的边界是以征税对象来划分的。因此, 理解海关税收的含义, 需要知道海关税收与其他税收的征税对象的区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 (简称进出境) 监督管理机关”, 海关依法“监管进出境的运输工具、货物、行李物品、邮递物品和其他物品 (简称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和物品) , 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由此可见, 不能简单地把海关税收定义为由海关征收的税收, 或者把对进出境的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的征税称为海关税收。因为如果需要, 或由海关之外的征税机关征税的征管效率比海关更高, 那么国家完全可以规定由海关之外的征税机关对进出境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征税。但即使是这样, 这些税仍然是海关税收, 因为这些税的征税对象是海关的监管对象。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把海关税收定义为对海关监管对象的征税。依据我国海关法, 我国的海关税收是海关对依法监管的进出境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所征收的税。根据国家有关的税收法令法规, 我国的海关税收包括对进出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进出口关税、对进境货物征收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对进境运输工具征收的船舶吨税等税种。

1、“海关税收”与“代征税”

虽然从理论上讲, 海关税收不等同于由海关征收的税, 但实际上, 海关税收确实主要是由海关征收的, 这是由国家赋予海关的职能以及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需要所决定的。事实上, 当海关被赋予了征收海关税收的职能后, 征税本身就成为了海关对监管对象的最重要的的监管方式和手段。由此可见, 征税主体的选择本身就是海关税收政策和制度的重要方面。

在海关系统内流行着一个通俗的术语“代征税”, 通常是指由海关征收的进境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虽然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被广泛使用, 但却反映出对海关税收和海关税收征收主体理解的偏差, 那就是征收关税是海关的天然职能, 而由海关征收关税以外的其他税, 只是代替国内税务机关履行征税权。而征税主体的选择是由海关的职能和提高征税效率的需要所决定的, 这种选择本身也是国家税收政策和制度的一部分。由海关征收增值税、消费税和船舶吨税和由海关征收关税一样, 同样是海关的监管职能的体现, 我国海关法规定的海关依法“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 这当然就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船舶吨税。

2、出口退税与海关税收

出口退税是指对出口商品退还出口之前所经历的各流转环节所纳的国内商品税, 使本国商品以不含国内商品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通常, 进口国对该国进口的商品按照国民待遇原则, 征收与国内生产的相同商品同等的国内商品税, 使进口商品与国内商品保持同等的税收负担。因此, 出口退税避免了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双重征税, 体现了税收的中性原则, 为世贸组织规则所接受。由于出口退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税种, 也并不构成财政收入的来源, 因而通常不被视作海关税收。但出口退税的作用对象是作为海关监控对象的出口商品, 也具有海关税收的属性, 这可以从出口退税与关税的比较中不难看出。

首先, 从对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影响看。如果出口退税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 即出口退税作为关税政策实施的一个外部制度性条件, 并且严格实行应退尽退的零税率, 那么关税政策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 就要看出口关税是否有效地调节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从总体上看, 出口关税率的总体水平影响出口的总量, 而各种商品的出口关税率影响这些商品的出口结构。当出口退税作为一项政策使用时, 即通过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影响出口的总量和结构, 政策效果之所以能够体现, 同样是由于出口退税率的变动对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产生了影响。可见, 降低某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其政策效果等同于在对所有商品都是实行全额退税的条件下, 提高该种商品的出口关税率。

其次, 从对促进出口和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影响看。一国商品之所以能够进入进口国市场, 从理论上讲是由于出口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 而从通俗意义上讲是由于出口国生产该商品的成本较进口国低, 能以更低的价格进入该国市场。征收出口关税能起到限制出口的作用, 而通常出口国征收出口关税的目的, 是为了减少本国资源性商品的出口, 实行出口退税是要增强本国制造品的出口, 但如果制造品的国内流转税没有全部退税, 出口退税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 如果对所有的商品都实行出口全额退税, 同时对某些商品征收出口关税, 同样可起到限制这些商品出口的作用。举例而言, 某商品的国内价格为100元, 其中所含的国内流转税为10%, 对其实行出口退税后, 该商品就能以90元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但假如无法做到全额退税, 退税率仅为应退税额的55%, 即5.5元, 该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价格为94.5元。如果该商品全额退税, 同时又征收5%的出口关税, 该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价格同样是94.5元。因此, 这两种政策对该商品出口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是完全相同的。

最后, 从近年来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实际做法看。退税率实际上已按照海关税则对商品的分类进行确定, 降低某税号下商品的退税率实际上等同于提高该商品的出口关税率。而我国政策的调整往往实行退税率和关税率的双率齐动, 如在减低退税率的同时, 又提高该商品的出口关税税率。虽然这样有利于加强政策力度, 但这种政策操作手法本身也已经说明, 出口退税率的变动与关税税率变动效果相同。

二、海关税收的特点

海关税收具有一般税收的共性, 即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但海关税收还具有一个其他一般税收所没有的特征, 那就是海关税收的涉外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关税收的征税对象须按国际通行的商品分类规则划分为具体的税目, 而海关进出口税则就是海关税收的税目税率表

目前, 世界各国通行的商品分类规则是海关合作理事会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 各国以此为基础制定本国的进出口税则。根据其规定, 商品按其自然属性、用途和功能等进行分类, 每一种商品被冠以特定的六位数编码, 各国税则中该种商品的税则号列的前六位数必须与该编码相同, 各国可以根据需要在六位数编码下增设本国子目。

2、海关税收的计税价格必须根据国际通行的规则确定

海关税收大多采用从价标准计征, 为此必须确定计税价格, 关税的计税价格习惯上称为完税价格。由于各国自行确定完税价格极有可能产生事实上的贸易壁垒, 对自由贸易造成损害, 为此寻求国际统一的完税价格确定规则始终是海关税收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WTO估价协定》便是国际社会寻求统一的完税价格确定规则的努力所形成的成果。根据这一协议, 关税的完税价格应为进出口货物的成交价格。目前, 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依据《WTO估价协定》制定本国的海关税收制度。我国海关法规定:“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由海关以该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审查确定。”

3、海关税收的税率设置, 须考虑国家参与签订的国际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始终是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对矛盾, 为了从国际贸易中取得最大的利益, 在完全自由的国际贸易环境尚未形成之前, 参与地区性和国际性的多边或双边贸易协定, 是世界各国基于本国利益作出的选择。这些贸易协定往往要求参与各方约束国际贸易中的税收负担水平, 并相互间提供对等的税收待遇。因此, 海关税收的税率设置并不完全自主, 必须考虑国家在国际多边或双边贸易协定中承担的义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我国不但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而且自2001年5月签署并加入了《亚洲和太平洋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发展中国家成员国关于贸易谈判的第一协定》 (简称为《曼谷协定》, 后经修改称为《亚太贸易协定》) 起, 又先后与一些国家 (地区) 和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签订了含有税收优惠内容的贸易协定。这样, 我国的关税税率就有普通税率、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等, 其中, 最惠国税率设置不但要适应我国的实际需要, 还要考虑我国入世谈判中承诺的义务, 协定税率的设置同样应体现我国在相关协定中的义务, 并享受对等的贸易利益。

4、海关征税对进出境货物的原产地认定须遵循国际通行的规则

为了严格限制各国提供的海关税收优惠的受益范围, 确保各国的海关税收国别化差别待遇政策得到实施, 必须对进出口货物的原产地进行鉴别。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 生产的国际化分工也在向纵深发展, 多个国家参与制造的产品越来越多, 为此需要一套判别货物原产地的技术和标准, 这就是原产地规则, 代表之一就是WTO《原产地规则协议》, 它也成为对世界多数国家具有约束力的国际通行原产地规则。为了鼓励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和国际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形成, WTO《原产地规则协议》承认各国在依据该规则制定普遍适用的原产地规则的基础上, 为实施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而制定特殊原产地规则的权利。我国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就是依照其制定的普遍适用的原产地规则, 此外我国还依据一些区域性贸易协定制定了这些协定项下的原产地规则。

5、海关税收的经济影响具有涉外性

由于海关税收的征税对象主要是进出境的商品, 生产地和消费地跨越不同国家, 使得税收的影响具有了跨国性。生产地国家的税收政策必然通过成本影响商品的价格, 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支付价格, 进而影响消费地市场对商品的需求, 反之, 消费地国家的税收政策直接影响消费地市场, 反过来影响生产国的生产。海关税收的经济影响所表现出来的涉外性使得海关税收成为了国际经济甚至是国际政治斗争的武器。

在一个开放程度不高的经济体中, 由于国际贸易和其他对外经济交往只处于较低水平, 海关税收的涉外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海关税收的重要性也不可能得到充分认识, 因此对海关税收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但是, 在经济开放度较高的经济体中, 海关税收的涉外性不容忽视。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30年的发展, 我国的开放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亚洲经济数据库 (CEIC) 公布的一份统计资料, 我国到2007年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了近70%。

(资料来源:亚洲经济数据库, 2007年11月。)

三、海关税收的经济职能

海关税收的经济职能是指海关税收所固有的、内在的、由其本职所决定的经济功能,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配置职能

海关税收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运用税收调节进出口商品的市场价格, 使各种经济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和最佳配置。海关税收资源配置职能的内涵极为丰富, 不仅表现在对商品供求关系的调节上, 还表现在对商品结构的调节上, 最为主要的是通过对商品供求关系和结构的调整, 可以达到保护本国产业和本国经济的目的。

(1) 调节商品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商品的供求关系通过价格变动反映出来, 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 反映出该种商品的需求超过供给, 为平抑价格、增加供给, 应降低进口商品的税收负担, 提高出口商品的税收负担, 扩大进口。可见, 海关税收作为进出口商品价格的构成部分之一, 税额的增减直接影响价格升降, 从而影响商品供求关系。当国际市场价格发生波动并影响国内商品供求均衡时, 海关税收也能有效阻隔国际市场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

(2) 调节商品结构。商品结构是指商品之间的比例关系, 根据经济效率的要求, 商品的比例关系应适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进出口是对国内商品市场的调剂,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 可出口该商品来平衡国内生产与消费的失衡, 反过来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 可进口这种商品。海关税收可以调节商品流动方向与数量, 加重进口商品的税收负担, 减轻出口商品的税收负担, 就可以鼓励本国过剩商品的出口, 抑制进口。

(3) 保护本国产业和经济。保护本国产业和经济是海关税收资源配置职能中最为核心的一项职能。传统上对这一职能的理解是, 在进口环节征收的海关税收, 提高了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成本, 从而有效减轻了外国商品对本国同类商品的冲击, 使本国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些产品和产业得到保护。在国际经济不断交融与发展中, 海关税收的这一职能的内涵得到了延伸, 对本国产业和经济的保护还体现在国家通过海关税收政策鼓励本国产品出口。例如,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 我国取消和降低多数产品的出口关税以及提高出口退税率的政策, 便是这一职能的体现。

2、收入分配职能

海关税收的收入分配职能表现在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在国内, 由于海关税收对各种商品征收的税率有高有低, 使各种商品的海关税收总体负担呈现差异, 从而使不同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不一致, 调节收入分配。例如, 世界各国一般都对进口非生活必需的奢侈消费品征以较高的关税, 而对于关系民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品征收较低的关税, 甚至免税。

在国际方面, 海关税收影响着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格局。首先, 海关税收的涉外性决定了一国的海关税收政策必然会对他国的生产和消费产生影响。例如, 一国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的关税使得他国商品很难进入该国市场, 从而使他国的生产和就业受到影响, 当进口国为国际贸易“大国”时, 这种影响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一国对本国出口商品免征或退征相关税收, 甚至对出口商品实施政府补贴时, 进口国的消费者就能以较为低廉的价格消费这些商品, 但进口国的生产和就业会面临较大的冲击。其次, 国际经济利益的分配还取决于国际贸易中商品的价格。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依附地位, 为此他们通常通过海关税收政策限制资源类商品的出口, 引导一些附加值较高的商品出口。

3、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 使之达到均衡, 从而实现一系列社会和经济目标。这些目标通常包括适度的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些目标能否实现,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是否能有效调节社会总需求。在一个开放经济体中, 社会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组成, 海关税收的宏观调控职能体现在海关税收对净出口的直接影响上, 当国内需求增长放缓时, 推动出口增长往往是各国的一致选择, 出口增长一方面直接扩大了总需求, 另一方面引导投资增长, 带动内需。

自我国恢复征收海关税收以来, 海关税收就被赋予了宏观调控的职能, 在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 此项职能也在不断强化。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为了顺利实现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我国多次调高了出口退税率并降低了出口关税, 总体上降低了出口环节的税收负担。在未来, 海关税收政策仍然是我国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关税收的宏观调控职能还将进一步得到发挥。

摘要:本文从税收理论与海关职能角度对海关税收的含义进行了探析, 尝试性地提出了海关税收的定义, 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海关税收的涉外性特点, 并结合当前经济形势阐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海关税收的经济职能。

关键词:海关税收,涉外性,经济职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Z].

[2]岑维廉、钟昌元、王华编:关税理论与中国关税制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李九领:我国现代关税职能的探析[J].当代经济, 2008 (1) 上.

税收职能 篇2

与国家职能的历史演进、社会公共政策的实施理念和客观的社会情况发展有所脱节,也与我国税制改革向人本性方向发展不相适应。而事实上,加强税收的社会职能,进而增加税收制度服务社会的功能,建立科学、合理、人本性的税制结构是我国今后税制改革的重点。

一、税收社会职能的提出

(一)对税收职能的认识

当前不论是经济学界还是税法学界对税收的财政职能(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收入职能等)和经济职能(或称配置资源职能、调节经济的职能、宏观调控职能等)的认识是统一的,但有学者还提出了税收具有以下职能:

1.监督职能,是指国家在征税的过程中,通过税收的征收管理,反映有关的经济动态,为国民经济管理提供信息。

2.稳定职能,是指税收制度本身能够对经济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减轻经济的波动。政府还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运用税收政策有意识地调整经济活动的水平,消除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

3.收入分配职能,包括两个方面,即获得财政收入和收入的再次分配。

除此之外,有学者将税收的经济职能作扩大解释,不仅使其具有资源配置进行宏观调控的功能和职责,还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等。应该说,上述归纳均有可取之处,但都未独立提出税收的社会职能,将税收社会职能与其他职能混同,或被其他职能所掩盖,造成该职能不清、不突出的境况,从而影响其解决社会事务的能力。

(二)税收社会职能的概念与特征

税收的社会职能,是指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根据国家的社会职能,依法参与社会产品分配,通过税收收入的分配和资源配置来解决社会问题,抑制社会危机,最大程度地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职责和功能。税收的财政职能是最基本的,其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是从属、派生的。从属、派生的职能通常在实现财政职能的同时或不影响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需财政收入的前提下才能起作用,但它们是税收的更高层次的价值目标,决定着税收制度的宗旨、调整目标和税制结构构成。

我们认为税收社会职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普遍性。税收社会职能具备税收职能的一般特征,蕴含于税收制度之中,反映了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据其政治权力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形成的分配关系,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2.延续性。税收社会职能是国家的社会职能在税收领域的延续。国家的社会职能又称国家的公共服务职能,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应发挥的社会功能,包括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有利的社会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税收社会职能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公众的基本需要而承担的社会职责。社会和谐发展以民生建设为重要内容,社会公众的基本需要包括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社会救助需要、全民的基本福利需要等。

3.社会性。税收社会职能以解决社会问题、平抑社会危机为存在基础,实施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4.相对独立性。税收社会职能相对独立于税收经济职能,税收的经济职能是国家通过理性的税收活动调节市场缺陷、确保供求总量和经济结构的均衡,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稳定和发展经济,实现经济安全,主要应用税率、税式支出、税种设计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促成国家利益的实现;税收社会职能在于国家通过理性的税收活动调节社会分配,缩小两极分化的差距,保障基本人权,提倡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稳定社会,实现社会安全,最终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主要通过税款的征收与使用增进社会利益的实现。

(三)我国调整税收职能的现实性

1.调整税收职能是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以上。2007年,财政收入达到5万亿元,增幅高达31%,比2002年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财税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提高个税起征点,统一了企业所得税等。但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

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虽然年均增长达9.8%,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五年年均增长达6.8%,但在高速增长的cpi面前,人民的实际购买力甚至是下降了。这意味着,在经济高速增长,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全国人民并没有同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果实,进一步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这也是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后的一场社会体制改革。税收作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主要形式,在这场变革中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之需要。政府不仅要求税收应随着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提高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筹集更多的财政收入,使国家财政有能力增加公共支出,加强宏观调控,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而且要求在税款的使用上注重科学合理的再分配,解决突出的社会问题,增进全民福祉,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能源储备”。

2.调整税收职能是与民生建设相关的保障措施

加强税收社会职能是我国今后税制改革的方向,也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民生问题已成为执政党和政府肩上一份沉甸甸、须臾不敢稍有疏忽的责任和重担。笔者认为,我国税制在经历了几次调整后,目前正向人本性的税制方向发展,即注重“以人为本”,突出税收公平原则,既考虑纳税人的实际综合负担能力,又考虑利用税收反哺社会的多重社会功效。这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建设目标相符。

但是,当前我国税收社会功能表现还不突出,距离社会改革目标尚有差距。例如,个税制度、财产税制度无法有效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无法通过税收得以有效治理;社会保障支出方面的财政需求压力巨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较弱且不均衡、不透明,社会福祉覆盖面窄等。种种社会现实表明,我国税收的社会功能亟待加强。

3.调整税收职能是我国税制改革之必然

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税收结构调整之必然;另一方面是税款使用的再分配调整之必然。

在西方税制结构的历史沿革中,形成由简单的直接税演进到间接税,然后再发展到发达的直接税的过程,直接税是其主体税种。在我国,间接税是主体税种,直接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不高,2005年,全国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只有7.3%,占居民总收入的比例只有2.5%。毋庸置疑,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直接税的地位将逐步加强,形成与间接税并列的主体税种。而直接税中所包含的所得税、财产税,以及环境资源税、行为税等大多数税种的有效实施,都能充分彰显税收公平原则,在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危机中,均能直接发挥调控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税收结构内部存在着结构性失调、有缺漏,税种制度内部设计不科学等问题,影响了税收社会职能的发挥。

另一方面,传统税收理论不注重对税款使用的研究,认为税款的使用不属于税收学研究的范畴,然而,随着税收债权债务关系学说的提出,使税收行为延伸,已不仅仅局限于税款的征收行为。税款的使用行为是税收的再分配行为,也是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行为。第二次分配讲求的是公平,是对第一次分配即市场分配过分追求效率所形成的贫富不均后果的矫治和补救。在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情况下,第二次分配对于调节抑制贫富差距扩大、解决社会问题、稳定社会、实现社会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2005年为例,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抚恤、社会福利救济和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的费用占居民总收入的比例只有3%,不足以平抑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第二次分配的目的并未得以实现,加之第一次分配中由于存在体制性障碍、非市场性因素造成的收入差距,这不仅与社会公平背道而驰,而且也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效率的提升,其后果只会造成公民权利的不平等和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并由此带来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和被遗弃感。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已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依靠稳定的、充足的财政加以解决。因此,在中国,调整税收职能、改革税制已是刻不容缓的重大议题。

二、税收社会职能的历史演进

我们认为,税收的社会功能起因于国家对私人经济的干预,正式形成于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契约论思想指导下,建立起“夜警”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对立的二元结构局面,适应了经济自由放任竞争的发展。这一时期既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扩张时期,也是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的严重时期。由于贫富分化严重,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处于弱势方的劳动者生存状况恶化,贫困群体日渐扩大,劳动者处于“血汗工业”与“饥饿工资”的悲惨境地,劳资关系紧张,社会风险因素增多,社会安全和个人生存受到威胁,工人为了生存迫不得已团结起来进行抵抗,威胁着资产阶级国家安全,形成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强势群体,弱者只有通过团结起来进行斗争。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的极大危害,开始凭借公力干预私人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便有了国家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向税收领域的延伸。

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中规定的济贫税,开创了税收社会职能的先端,该法规定“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1789年的《斯宾汉姆莱法》规定:“每加仑面粉做成的面包重8磅11盎司价值1先令时,每个勤勉的穷人应每周有三先令的收入,”“如果家庭成员收入达不到此标准,则从济贫税中补足。”英国的济贫法是社会救助制度的开端,后为各国仿效,从此国家被推进了承担社会责任的历史阶段,如1889年德国通过的《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规定“工人和企业主各负担一半费用,国家对受益人补贴50马克,收入在3000马克以上的缴纳累进所得税,作为基金来源之一”。税收社会职能的成熟时期以1942年贝弗里奇向英国政府提出了《社会保险及有关福利问题》的报告(贝弗里奇报告)为标志。该报告主张用一种崭新的、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英国变成一个“福利国家”,使社会保险和福利体系覆盖全体英国国民,对每个英国公民不分贫富,一律提供包括从子女补助、失业津贴、残疾津贴、生活困难救济、妇女福利以及退休养老等“摇篮到坟墓”的完备的保障项目。1945年英国政府批准采用了贝弗里奇的报告,通过税收(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累进制的所得税及其他税收)帮助英国走向了“福利国家”道路。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税收职能的历史演进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历史轨迹:税收财政职能贯穿于税收活动的始终,这是为保证政府顺利执行各项公共事务之必然,而当人类社会步入商品经济时期,为应对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解决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才有了税收经济职能和税收社会职能之侧重。

我国虽然没有经历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税收社会职能程度还是相当高的(虽然在一段时期税收只是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在“低工资、高福利”的模型下,税收还是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的税制改革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较为滞后,我们虽然基本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体制,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尤其表现在税收社会职能出现转型时期的迷失,无法充分应对当前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现阶段,税收社会调控乏力。因此,完善税收法律体系、改革流转税、完善所得税(包括制定社会保障税)、加强财产税立法、完善税收征管法、税收使用制度已是新时期中国税制改革发展之趋势。

三、税收社会职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严格、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是协调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一个基本手段。市场能带来效率却未必能带来公平,直接促进阶级阶层关系的和谐。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是:高度重视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以税收为杠杆适度地调节收入差距,并且通过制度和政策引导高收入阶层投资慈善和公益事业,从而有效地协调阶级阶层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就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而言,我们对税收社会职能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认真分析和研究,以增强其实效性。

(一)理论基础

1.税收社会职能实现前提——国家在抵御社会风险中的定位与作用

当前,国家在抵御社会风险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的认识已为各国所共识。国家在应对贫困、贫富分化、劳动风险、社会保障风险、公益事业投资不足等各种社会风险中,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该规则的参与者,但限于各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国政府只是参与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然而,这个认识过程也经历了很长时期。如,17世纪以前的英国政府认为:“贫穷是个人的罪恶,是社会所不能容忍的”,还有人认为“贫困是穷人生育太多”,经济大危机之前的美国也认为“每个人应对自己的命运负责,没有足够生存能力的人失败或贫困是应该的”等。可后来的巨大社会危机给社会造成的破坏使人们认识到依靠传统力量已不能抵御工业社会中的社会风险,国家有义务有责任采取各种手段,来调整市场制度造成的不公正,不论是早期的费边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福利主张,还是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都对此进行了充分说明。

作为应对社会风险的主要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而该模式的划分主要以国家承担社会责任程度、资金来源不同作为标准。当前有三种社会保障模式:自保公助型、国家福利型、自我积累型。(1)自保公助型,主要以德国、美国、日本、中国等为代表,这种社会保障制度遵循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在资金筹集方面多体现自我保障,辅助以国家财政补偿机制,税收社会职能较高。(2)国家福利型,主要以英国、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为代表,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由国家充当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角色,由财政负担主要资金来源,实行收入所得再分配,用累进税办法解决所需资金,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税收社会职能很高。(3)自我积累型,主要以新加坡、智利为代表,在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该型体现效率和激励原则,由国家立法强制雇主和雇员的一方或双方必须缴纳社会保障费用,通过强制储蓄,形成基金积累应对社会风险。在此模式中,税收社会职能不高,但是后来的发展中,有关国家已开始注重税收社会职能作用。如,2006年智利规定在不改变现有积累模式下,再增加一个非缴费性的基本养老保险,每个人大约100美元,资金来自一般的税收。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一国的税收社会职能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一国的社会政策理念目标和对人的关怀程度,而且取决于国家对抵御社会风险的认识程度和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就目前我国而言,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双重缺漏,我们的税收社会职能尚未充分实现。

2.税收社会功能应用基础——税收债权债务理论

传统理论认为,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这个分配只涉及国家为何征税、如何征税问题。而税收债权债务理论的提出,使得税收这种特殊分配有了新的内涵——如何使用(第二次分配)。

税收债权债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法学家阿尔巴特·亨塞(alberthensel),他把税收关系定性为国家对纳税人请求履行税收债务的关系,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乃是法律上的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权力在该关系中居于次要地位。债,作为民法上的概念,是指特定当事人之间可以请求为一定给付的民事法律关系,债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在债的关系中以等价交换为基本存在形式。税收的债权债务思想的核心首先是确定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平等关系;其次是将税收征收关系(该关系中,国家依法征税,国家是债权人,纳税人是义务人)和税收使用关系(该关系中,国家依法使用税款,国家是债务人,纳税人或全体社会成员则是权利人)作统一建构。该说对认识税收关系的性质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实质上是“社会契约精神和平等原则”、国家与纳税人之间是“合作与服务”关系等思想在税收关系中的体现,这也是人民主权国家税收制度与专制国家税收制度的根本区别。

认识到税收关系的平等性并将其贯彻到税收立法、执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税收中的权利义务是双向的、对等的,人民依法纳税则国家就必须要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这包括贫困者的生存问题、公益事业的增加投入以及全民的基本福利需要的解决等。立足于税收债权债务关系理论来构造具体的实践问题,对维护纳税人的权益、实现一国社会政策目标有重大的意义。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更应坚持聚财为国、用财为民的宗旨,充分发挥税收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实践基础

税收社会功能的实践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现税收社会职能的税种设计及制度完善;二是体现税收社会职能的分配使用措施。

1.体现税收社会职能的税种设计及制度完善

体现税收社会职能的税种主要以直接税类中的税种为主,涉及所得税、财产税,以及部分环境资源税、行为税。现行税制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不够协调,出现了一系列有碍社会公正、公平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个人所得税的实质是,将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低收入阶层。通过向高收入阶层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然而,我国的个税以工薪阶层为个税主要来源,没有很好地实现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初衷。在个税改革中,一方面要向分类综合所得税制转化,另一方面要考虑个税的人性化和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向家庭所得税制转换。

(2)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开征社会保障税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终完善。社会保障税是国家为应对社会风险,筹集社会保险基金,由税务机关依法征收,一般由雇主和雇员分别缴纳的税种。该税属所得税类,有专用性特征。在发达国家,它是非常重要的税种,占国家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多在30%~50%之间。在我国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以税代费,可强化纳税人的纳税义务,为应对社会危机提供安全的资金保障,同时也可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中“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覆盖面少、统筹层次低,社保基金运营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突出问题。

(3)改革财产税制,开征不动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与个人所得税一样,上述税种的征税对象也是富人阶层,用来调节财富存量造成的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所得税不能对资产增值和存量财富课税的缺陷。通过改革财产税制,一方面运用税收的调节功能,鼓励富有者积极为社会多作贡献;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限制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控制社会成员收入和财富过于悬殊,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安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此外,我们还应在增值税、消费税、环境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契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中体现税收社会职能。

2.体现税收社会职能的分配使用措施

这一问题涉及税收收支划分、税收转移支付、财政预算制度等重要内容,除有些税种(社会保障税、附加税等)收入有专用特性外,其他税收收入都必须依法通过科学合理的再分配体系完成税收社会职能的落实。政府财政支出范围中围绕社会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社会项目的开支,向来是各国政府财政预算的重要内容,我们称此为公共财政转移性支出。各国根据本国国情依法均对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范围、税收分割的方法、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我国目前的税收收支划分体系尚不合理,应结合国情,针对具体社会事务,分清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划分税收支出范围和比例,理顺课税与分配的关系,建立新的财税体制,从而增进全民福祉,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措施可供实践参考:

(1)职能转移拨款,指为弥补制度转型、职能转型而发生的历史性、社会性债务而给予的补贴。如,为弥补基本养老保险的“空账”问题,必须有计划、逐年进行财税填补。

(2)贫富调节基金,指将一些比较富裕地区的税收直接转移给贫穷地区的基金调剂。

(3)社会救助拨款,指政府依法向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财税补贴。

(4)社会福利津贴,指政府向弱势群体、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在生活、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娱乐、住房等项目的额外补贴。

(5)特殊津贴,指政府对老弱病残、妇孺幼稚、呆傻弱智、孤寡者提供的基本生活、医疗补贴。

(6)社会津贴,指政府应对通货膨胀、经济社会危机,而向社会成员提供的物质帮助,如副食补贴、物价补贴、全民分红等。

四、实现税收社会职能应注意的问题

发挥税收职能服务和谐社会探析 篇3

摘要: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用更宽阔的视野考察税收制度及税收改革。构建和谐税收需要从税制层面、征管层面寻找改革的思路。通过税收对和谐社会构建作用的分析,提出应该依照和谐社会的理念把握税制改革及税收管理,充分发挥税收在保障公共需要、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推进依法治税,优化纳税服务,构建和谐融洽的征纳关系。

关键词:和谐社会;税收;途径

1税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税收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1税收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因此税收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比其他经济杠杆更有力,税收入库更加及时、足额和稳定,无论对于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稳步上升,较好的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对于资金的需求。国家通过税收政策工具,保证了国家的财力,确保了社会收入再分配的实现,提高了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因此,税收是确保和谐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1.2税收所体现的公平原则,是和谐社会必须的

公平原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宗旨。维护公平、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在和谐社会中,税收公平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税收的覆盖面要广,即对税收管辖权范围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对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该征税;其二是税收的负担要公平,即根据纳税人的经济状况、纳税能力确定合理的负担水平,并使纳税人之间的税收负担水平比较均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人的要素禀赋不同,主客观条件不同,获得机遇的先后和多寡不同,于是就出现了贫富悬殊加大、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等社会问题。如果税收调控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矛盾会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尽快调整政策和制度安排,综合运用税收、财政等手段,以追求公平为要旨,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就显得极为紧迫和必要。

1.3处理好税收征纳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

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涉及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征纳双方历来都是矛盾的焦点。在税收征纳活动中国家、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形成一种以税款征收、纳税为基础的税收征纳关系。和谐税收征纳关系就是指征纳双方配合适当、协调一致,形成良好的互动,以法治原则为基础,形成一种权利与义务对等的保障体系。如果税收政策不合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过重、税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都会激化征纳双方的矛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负面影响。而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形成既有利于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管,保障国家财政收入,降低税收征收成本,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又能方便纳税人纳税,提高税法遵从度,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降低纳税成本,是征纳双方双赢的举措,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所要求的。

2我国目前税收中的不和谐现象

2.1税收制度上的不和谐

1994年的税制改革后,我国税制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税收制度、税收政策已变得不太合理、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1)从《个人所得税法》看,虽然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2000元,但大多数工薪族都成为纳税对象,这不仅扩大了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加重了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也使个人所得税固有的收入调节功能无从体现。而另一方面,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这说明国内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扩大,个人收入的分配并不公平。如果这样的收入悬殊继续扩大,会引发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政治动荡,社会和谐更无从谈起

(2)缺乏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体系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我国一直以收费的方式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但是收费缺乏刚性、征缴体制也不健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相背离的。目前我国正在创造条件,探索开征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将为社会保障事业提供稳定的来源,也是维护安定团结,创造稳定的经济发展条件的基础条件。

2.2税收征管中的不和谐

税收征纳关系作为市场经济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收征管中的一种重要关系。当前,我国征纳关系存在扭曲、不和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从征税方来看,税务机关诚信征税不到位,在税收执法上,税务机关管理缺位,缺乏有效监督,导致权力滥用,不能秉公执法、严格执法,这成为国家税款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工作方法上,税法宣传不深入,征税环节繁琐,给纳税人带来很多不便。很多情况下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监督打击偷逃税方面,而没有在为纳税人提供方便,积极组织税收收入中多下功夫。

从纳税方来看,由于受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纳税人纳税意识和法律意识淡漠,缺乏依法诚信纳税的观念,纳税人有意向税务机关提供虚假的纳税信息资料,或逃避税务机关的检查,或骗取税收优惠政策,偷税、逃税、欠税、抗税等行为屡禁不止,纳税遵从度有待提高。

3构建和谐税收的主要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到税收部门,就是要按照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1继续深化税制改革。构建和谐税收体系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尽快推行税制改革,建立比较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通过税制改革,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和企业的税收负担,进一步激发他们投资、创业的积极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动力;要进一步做到公平和效率,为企业创造一个规范、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减少低收入人群的后顾之忧。从而通过税制改革,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和较快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基础。随着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两税合并的日益临近,我国税制改革已经开了一个好头。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点应该从以下几方面:

(1)消费税的改革与完善已经在逐步进行。下一步改革要为适应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改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降低大众化的消费品价格,降低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并体现消费公平。应重点考虑一些税基广、财政意义不

大、不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水平的非必需品,对于需要限制的耗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及一些高消费行为,可通过增加消费税税目和提高税率,加大调节力度。

(2)开征遗产与赠与税,调节存量财产的公平。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雄厚的现实经济基础来开征遗产税,逐渐加大的贫富差距也对遗产税的开征提出了迫切要求。遗产税不仅有利于规范财产关系行为,而且有利于建立和谐公平的社会关系。通过征收遗产税,既可保护高收入者的合法收入,又可缩小收入差距。根据中国当前的情况,遗产税征收的起点应当高一点,把一般中低收入者排除在外,有助于税收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3)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从法律上、制度上规范和保障资金来源,保证低收入阶层和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需要,这是建设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关系的必要条件。具体来说可以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中央设统一税率,各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地方附加。比较灵活的税制设计,可以改善纳税人对社会保障税的消极看法,减少不遵从现象的发生。

(4)改革个人所得税,提高个人费用扣除标准,调整工资适用税率。

3.2强化税收征管,为和谐社会提供财力支撑

税务机关必须积极转变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才能赢得社会和广大纳税人的满意。税务部门必须以收入为中心,大力组织收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财源。要搞好精细化管理、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从抓税源人手,摸清底数,打好收入的基础。要坚持应收尽收的原则,保证税收足额及时入库,防止税收的流失。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挥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的应有作用,克服随意性,堵塞漏洞。要依法做好减免税审批管理工作,防止越权减免税。

3.3加强税法宣传,增强纳税人意识

税务机关必须加强税法宣传,帮助纳税人降低遵从成本,增强纳税意识。一方面,税务机关要积极普及税收法律知识,在纳税人中真正形成学税法、懂税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纳税人也要提高自身法律保护的能力,税收是广大纳税人缴纳的,纳税人的合法利益当然要得到尊重。依法纳税是每一个纳税人应尽的职责,纳税人学税法、懂税法的目的就是要守税法。只有积极主动地向税务机关纳税,只有纳税人依法纳税、诚实纳税了,税务机关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为广大纳税人服务,征纳双方的关系才会和谐、融洽。

3.4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服务功能

税务机关在税收工作中,必须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主动为纳税人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将管理理念从传统的“监督打击型”转变到“管理服务型”中来,建立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以税收执法的实际行动支持构建和谐社会。

3.5依法治税,抓住和谐税收的灵魂

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税收环境的具体体现。税收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大力加强税收法治建设,构建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

浅谈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及发挥 篇4

一、税收会计的职能

税收会计与其他会计一样, 同样有反映与控制两个基本职能。其反映职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税收会计通过专门的核算方法, 对税收资金运动情况进行真实客观的表现;另一方面, 税收会计对记录的税收资金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并把获得的会计信息用于预测税收运动的趋势变化。而税收会计的控制功能则主要是指其通过预定的方法和制度, 对税收运动过程进行组织和调整, 并加以监督。税收会计控制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会计方法控制、法规控制和目标控制三个方面。

二、税收会计的作用

税收会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保证税收法规的正确制定和执行。税收会计通过会计信息为税收政策的制订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以便在制订法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决策。同时, 通过对纳税申报表和税收票证等原始凭证的审核, 可以及时反映和纠正税收法规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为税收法规的正确实施提供有效保证。二是保证税收计划的准确制定和顺利完成。税收会计所反映的税收收入的有关历史资料是税收计划准确制定的重要依据。同样,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 可以及时掌握税收计划的完成进度, 发现差区, 以便采取必要的征收管理措施, 确保计划的完成。三是促进税收征收管理的不断加强。加强税收征管, 首先必须对纳税人纳税情况和税务机关的征收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全面监控, 从而对征纳过程进行全面的反映和控制, 促进征管工作的严密和规范。四是确保国家税款的安全完整和及时足额入库。税收会计通过对税金运动各环节、各阶段的核算, 对税款运行实行严密的跟踪监督, 防止和制止税款的流失。

三、充分发挥税收会计职能作用的对策

想要更好的发挥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 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 要加强对税法、会计法的宣传, 牢固树立起广大人民群众依法纳税的正确意识, 使他们认识到偷税漏税是可耻的, 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为税务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 打好税收会计核算良好的社会基础。在方法上, 要制订科学有效的宣传计划, 使相关宣传工作深入人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按照计划分步骤、有重点的进行宣传, 使宣传工作向长期性、经常性转变。其次, 要对税收会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应包括税收知识、税收会计知识等, 提高税收人员和税收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培训方法上, 要采取多种形式结合的方法, 如组织严格的考试、知识竞赛、手机信息互动等, 使税法宣传深入到每一个税收人员心中。再次,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切实转变税务工作机关的工作作风, 做到数据准确, 编报及时, 为税收会计的工作夯实基础。

二是要加强对税收会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有关部门领导要把税收会计工作作为重要内容, 成立税收会计机构, 配备一定数量的税收会计人员, 使税收会计人员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 为税收会计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保防。

三是建立健全税收会计制度, 推进税收工作规范高效运行。健全的税收会计制度是确定税收会计真正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并加强实际执行力度。制度建设主要包括税收凭证传递制度、税收会计核算流程、税收会计责任制等内容。如要建立税务机关内部的税收凭证传递制度, 确保税收管理资料及时、保质保量的进行传送, 从而使税收会计能够掌握税收核算的一手资料。并且在传递的过程中, 要严格规定出纳、税收会计交接手续, 从而使税收信息资料对税收资金运动情况能够进行全面系统真实的反映, 达到对运动过程的有效控制。

四是强化责任制度, 实现目标化管理。税收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 以及税收会计核算的真实与合法性, 是准确核算企业纳税情况的基础。政府部门应把能够准确完成上述工作作为税务机关负责人升迁的考核指标, 从而促进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工作制度和目标责任制, 促进税收工作有效完成。同时, 要加大对税收会计资料失真、税收人员与税收会计营私舞弊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违规违纪人员进行处分, 触犯法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对遵守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做到违纪必究、守纪有奖, 真正落实责任制。

摘要:税收会计和其他会计一样, 具有反映和控制这两个基本的职能, 但税收会计又是核算和监督税收资金运动的一门专业会计。而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科收会计是国家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 其职能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将影响到财政收入。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税收会计的工作, 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税收会计,职能作用,发挥

参考文献

[1]周丽萍.论税收会计的职能意义和督促策略.现代经济信息, 2010 (09) .

[2]焦海珍.试论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与发挥.经济师, 2005 (04) .

税收职能 篇5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国税部门要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要求,处理好经济与税收、税收与发展、税收与民生的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并进。

一、连云港市税源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是经济税源总量偏小,发展较快。连云港市2003年以后经济和国税收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二是第一产业占比较高,工业薄弱。连云港市相对全省而言是个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较弱。

三是传统重点税源行业唱主角,结构单一。连云港市国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医药制造、电力、化工和机械制造四个行业。

四是区域税收呈现“金字塔”型,发展不均。连云港市区域税收呈现“金字塔”型,市区税源最大,四县比较弱。

五是整体宏观税负低于全省,苏北居中。

二、目前连云港市税源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是税源经济下滑明显。

二是部分重点税源行业增长乏力。

三是新增税源明显不力。

四是县区经济差异导致税收增长的不平衡。

三、培育和壮大连云港市税源经济的思考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服务发展是国税部门的第一责任。只有自觉地把国税工作放在科学发展的要求中去思考,放在全市经济建设的大局中去谋划,才能牢牢掌握税收工作主动权。经济是税收之本,经济规模的扩大是增加税收收入的保证,经济发展了,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提高了,税收收入增长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培育和壮大税源经济,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条件,也是确保税收收入增长的根本保证。

(一)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加快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质是一个实践问题,关键在于落实。目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国税部门有责任把这些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一是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措施。从今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由原来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即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和认定标准。这项改革经调研测算全市纳税人一年得到实惠约4亿元,有利于刺激企业设备投资的技术改造。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很多企业对如何利用这项税收政策,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有具体打算和设想,作为国税机关要做到及时抵扣,尽量减少因抵扣不足而进行结转的数额,让企业最大限度地享受抵扣好处。同时,也要防止个别纳税人钻政策空子,将去年购进的设备作为今年设备进行抵扣,如有的纳税人通过形式上退货处理,将以前开具的发票留到今年重新开票,以达到抵扣税款之目的。二是用足用好各项出口退税税收优惠政策。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连云港国外贸出口严重滑坡,外贸出口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难题。为了扶持外向型出口企业度难关,国家税务总局多次大范围提高出口退税率,2009年截至3月底,全市共办理出口退税2.89亿元,同比增加70%,其增幅前所未有。作为国税机关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在坚持依法退税的前提下,优化退税申报方式,实行“当月申报当月审结”的限时办结制度,提高审核效率,确保应退税款的及时到位。同时,要制订退税服务规范化标准,严格兑现出口退税各项承诺,优化退税流程,下放出口退税审批权限,进一步加快退税审核审批速度,缓解出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支持出口企业健康发展。三是积极做好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和支持三农等税收政策落实。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兑现落实中小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社组织发展的增值税、所得税优惠政策,不断提高其自身抗风险能力。四是加强政策实施效应的调研与反馈。国税机关在依法执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必须深入企业,全面了解政策落实后产生的正、负效应,并结合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实际情况,做好前瞻性的研究,及时向总局、省局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一些不违背大的原则基础上,要灵活掌握,宽严相济。

税收职能 篇6

一、税收对经济调控的主要途径

地方税收通过政策取向和倾斜, 开征或停征某些税种, 以及减、免税等手段, 从宏观上对经济进行调控。具体表现在:

(一) 影响投资。

一是可以影响外部投资。按照市场规则, 投资者之所以要扩大投资是受最大利润的驱动。而税收直接构成了价格的组成部分, 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 税率高低、税收优惠与否以及优惠程度大小等将直接影响可支配利润的多少 (这一点, 对价外税同样适用) , 进而也就形成了对投资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实施了优先发展战略, 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 吸收了大量外部投资, 提高了资金收益率, 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推动了能源、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改善了投资环境。同时, 税收本身就是投资者非常看重的一种投资环境, 相对优惠的税负和高效、优质、廉洁的税收执法服务等都有利于外部资金的流入。二是可以影响公民的个人投资。我国城镇居民以储蓄存款为最主要金融资产品种的家庭比重继续下降, 而以国债、股票为最主要金融资产品种的家庭呈上升趋势, 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征收除教育储蓄以外的所有个人储蓄利息个人所得税, 降低了储户的利息收入, 其储蓄投资的回报率受到限制, 广大储户必然会将其中一部分存款转向国债、股票等其他有望更高回报的投资。

(二) 影响消费。

一般来说, 高收入阶层, 消费能力强, 但由于许多消费已经得到满足而不愿意消费, 边际消费倾向偏低;而低收入阶层消费欲望强, 消费能力却很弱。所以, 通过对高收入阶层开征新税种或提高对高入阶层的有关税种征收比率, 就可以刺激消费。通过征税并配合财政转移支出等形式, 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整体边际消费倾向, 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三) 促进科技进步。

现行税收政策中很多优惠政策都是鼓励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进而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一方面, 通过制定税收鼓励政策, 可以支持和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含量;另一方面, 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实行相对较高的年薪制等等, 有利于企业及时更新设备, 迅速开发和引进新的设备时, 对陈旧、落伍企业可以通过高税收政策迫使转产、改制或合并, 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 节约社会资源。

(四) 调节产业结构。

税收在调控经济方面的导向性作用, 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这样, 一是有利于减少死亡边沿企业对区域经济的拖累, 便于地方培育一批新的拥有先进技术、节能降耗、出口创汇、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的项目, 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二是有利于鼓励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的“三产”剥离, 便于培育地方财源。

(五) 调节收入分配。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贫富分化愈演愈烈, 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限制贫富两极分化的最佳方法就是利用税收杠杆进行调节。一方面, 通过税收优惠, 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 扩大就业岗位, 支持国企工人分流, 增加城乡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另一方面, 通过严格执行个人所得税法, 对高收入者实行加成征收, 开征遗产税、赠与税, 对高消费行为课以重税等措施, 有效地抑制暴富户的增长。同时, 国家再将这部分富人缴纳的税款以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拨付给贫困地区, 帮助其自我发展, 逐步脱贫。

二、制约当前税收对经济调控的几大误区

(一) 治税误区。

一是量出为入, 税收计划脱离经济发展总量。依法治税和完成税收任务, 仍存在很大的矛盾。依法治税要求税务机关依照税收法规行使征管职能, 而税收计划则要求税务机关征税按计划行事, 一旦税收计划和实际不相符, 两者就会产生尖锐的矛盾。这时, 往往强调完成任务就是优先于优化环境, 忽视税收和经济的客观规律。二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把减税免税当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 导致各地纷纷出台“土政策”, 破坏了市场经济自身运行的规律。三是税务机关服务经济发展观念不强。目前, 税务机关普遍以为收税是税务部门的天职, 优质服务则只注重在服务态度、服务效率上, 很少想到长远发展。四是企业用税意识不够。不少企业缺少税收成本意识, 总是想方设法去偷逃税, 而对选择什么项目投产可以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很少筹划, 以至该享受的优惠政策未能享受到位。

(二) 税制缺陷。

现行税制的弊端:虽然我国从2005年起进行了新一轮的税制改革, 如在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所得税制。2008年12月颁布了三个新的条例 (营业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 增值税暂行条例) , 增值税改为“消费型”的增值税, 但现行税制仍有弊端, 不利于利用税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数偏低, 使广大工薪收入阶层成为纳税主体, 既不利于拉动内需, 又无法达到调节收入分配的目的;现行的营业税制保留了人员重复征税的弊端, 只有“在境外提供劳务才能免征营业税”的规定限制了人员在境内而劳务出口到境外行业的发展。营业税增值税相互不能抵扣, 限制了中国技术开发企业发展, 延缓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鼓动技术进步, 然而税制在“鼓励”上无所作为;伴随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 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不断地恶化。从国际经济形式来看, 环保领域的政府支出一般都有国家的收入来源, 欧盟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通常的做法是对使用矿石能源的消费者征收环境保护税, 取得的收入主要用于改善生存环境。目前我国环保领域的财政投入比例较高, 而支出来源于一般税收, 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国家建设两型社会的宏观政策又多了一个经济调节杠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效率与公平兼顾”被“效率优先”所取代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对与“民生”和“和谐社会”都是一个巨大挑战、然而我国现行税制中却几乎没有能够调节“贫富差距”的工具, 其他一些国家虽然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开征“遗产税”, 但我国因“尚不具备条件”而无法征取遗产税……我国虽面临的客观经济形式在快速地发生变化, 然而我们的税制却相对滞后, 无法发挥税制的宏观调控功能。

(三) 环境制约。

一是地域资源障碍。地区的地域经济状况、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 都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发展环境障碍。地方收费部分太多, 既影响了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 又严重削弱了税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三是征纳环境障碍。尽管我国依法治税的环境在不断改善, 但仍存在以权代法、以权谋私、以税谋私的现象。扰乱了正常税收秩序, 消弱了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

(四) 认识误区。

运用税收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误区。一是很多企业认为税收促进经济发展就是“放水养鱼”, 就是减免税, 就是不搞检查不强制执行, 否则就是破坏经济环境。二是部门协调不到位。优化经济环境是一个浩大的社会工程, 需要各个方面全力配合, 它涉及到政府、工商、银行、法院、公安、文化、环卫、物价、审计等行政机关和所有收费部门, 然而很多部门都以自身利益为中心, 各自为政。三是社会参与积极性低。企业和纳税人都认为发展经济是政府机关、税务部门的事, 与他们无关, 很多纳税人对税收政策不了解, 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

三、加强税收对经济调控的对策

(一) 从税收制度的角度来考虑, 要完善地方税体系。

1.要尽快完善地方税收基本制度, 提高地方税收的法律地位, 为税收调控地方经济提供法律保障。一是要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基本法》。要把国家所有法律法规中涉税问题涵盖进去, 凡是有冲突的地方要尽快予以协调, 从而形成中国税收领域中的根本大法, 税收调控经济的职能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实现。二是单独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税收征管法》, 为税收调控经济提供法律依据。三是加快地方税种的立法工作步伐。目前, 除所得税类是通过全国人大以法律形式立法外, 其余各地方税种都停留在暂行条例阶段, 其法律地位和刚性明显不强, 从而影响税收调控经济的广度和度。因此, 要尽快立法, 使之上升为法律。2.要优化地方税制结构, 突出所得税主体税种地位, 发挥其调控地方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作用。税制结构优化的关键要实现两个转变:由过度依赖流转税收向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转变。因此, 要适当降低流转税尤其是增值税在税收中的比重, 强化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调节功能, 使地方税制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提高所得税的重点是扩大税基, 大力培植税源和加强征管。一是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的基础上, 规范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于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二次创业给予选择性投资抵免, 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允许加速折旧并建立风险准备金, 从而培植新的税收增长点, 加大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丰裕企业所得税税源。二是发挥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阶层的调控力度。扩大个人所得税征范围, 简化税率, 改目前分类所得税制为分类与综合所得税税制, 以家庭为单位征收, 并实行累计扣除法;深入推行储蓄存款实名制和个人财产申报制, 对稳当收入、偷逃税款的加大处罚力度, 真正发挥个人所得税应有的收入调控功能。3.完善分税制度。一是进一步合理界定政府事权, 划清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 并以此为基础划分税种。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 正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范围。在合理划分事权的基础上, 合理划分财权。在财政支出方面, 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支出项目, 属中央事权范围内的由中央财政支出, 属地方事权范围内的由地方财政负担。二是合理划分税权, 加强区域经济调节。税权划分要坚持两条原则:即有利于中央贯彻其宏观调控意图的原则;有利于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 加强区域经济调节的原则。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 可将地方税中的主体税种如营业税、城建税、社会保险税等税收立法权、税种开征停征权、税收减免权都划归中央, 其他与地方经济关系密切的小税种和各项税收管理权限都划归地方;共享税中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的所有权限都划归中央。这样, 既有利于调动地方经济调节方面的作用。三是调整税费关系, 规范政府收入, 进一步完善地方税体系, 增强税收调控经济的力度。税与费的关系必须尽快理顺, 可按照“调整、取缔、规范、税收”的原则逐步推进, 走“只有税收, 没有收费”的财政收支平衡之路。4.优化减税效应。从税收负担的角度看, 税收优惠可划分为税率式优惠和税基式优惠两种方式。我国科技税收政策的激励方式往往偏重乃至局限于税率式优惠方式与税额减免, 而较少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延迟支付、税收信贷、技术开发基金等手段与举措。因此, 优惠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已经和能够获得技术开发收益的企业, 而对那些尚未或正在进行技术开发的企业则无税收刺激可言。故对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 对扶持更多的企业加入技术创新的行列有负面影响, 应尽快加以改进。

(二) 从税收发展角度思考, 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1.转变税收观念。事权、财权、税权要统一, 用税权保财权, 用财权保事权。地方政府要保证事权履行到位, 就必须要有财权作保证;而财权的大小, 又取决于税权的大小。所以, 地方政府在工作决策时, 必须注意研究税收来源、税收管理、税收体制和税款使用, 克服以支出定收入的观念。2.税收行为要法治, 坚持严征管、重处罚的治税思路, 提高依法治税水平。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各项制度, 堵塞税收漏洞;另一方面更需要提高依法治税的水平, 实行严征管、重处罚, 坚决打击偷、骗、抗税行为。3.根据区域行业特点发展特色经济, 才能保持地方经济发展长久不衰。为发展区域经济,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各项政府及地税部门应该结合区域特点,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 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4.在国企改革中, 政府对企业要控股, 以留住税源,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的大中型企业和涉外企业, 要采取不同形式控股, 掌握税收的主控权, 以便得到应有的税收回报。5.税源要统筹兼顾, 重点是培植本级税源, 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按照分税制原理, 全国上下左右一盘棋, 发展税源应多方兼顾, 但作为地方政府最主要的还是发展本级税源。6.积极探索地方税源新的增长点。如网络经济中的电子商务、教育行业中的贵族学校、娱乐行业中的休闲钓鱼等等, 都是地方税源的增长点, 应积极研究探索, 开辟新的税源, 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 强化宣传提高公民税收意识

加强对社会及公民的税收宣传工作。注重法制宣传舆论阵地建设, 充分借助各种文字载体和各种媒体, 多层次、多渠道地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税法宣传活动。坚持走群众路线, 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开展经常性的税法宣传教育。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传媒, 动员方方面面积极参与, 增强税收法规宣传和依法治税的覆盖面与渗透力。

(四) 政府及各部门各单位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税收关系

1.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税收的关系。

经济是税收的基础, 税收增长应与经济发展同步, 因而税收计划的下达要与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相一致。各级政府要充分尊重客观事实, 尊重客观规律, 正确地下达税收计划。

2.各级政府要杜绝和减少对税收执法的行政干预。

个别地方依然存在行政干预执法现象, 如擅自出台减免税政策, 对税收入库级次行政干预等, 这样不利于严格执法, 不利依法治税。

3.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配合税收工作。

《税收征管法》明文规定:各部门各单位有责任和义务支持税务部门依法行使职务。各部门各单位对协助做好税收工作, 提高公民税收意识, 净化税收环境, 优化经济秩序, 负有法律责任。

(五) 认真查处有悖于经济发展的问题

对执法不严, 执法不公, 收取“人情税”、“关系税”、“态度税”现象;对以权谋私, 以税谋私, 甚至向企业“索、拿、卡、要、报”行为;对拖欠纳税户费用, 搭车收费;对执法程序不当, 执法手续不全, 工作不规范;对服务意识差, 服务不主动, 解答问题不负责等有悖于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严厉查处并及时做出处理决定。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 税收应该是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 目前“量入为出”的治税误区, 对税收调控经济职能的认识误区都制约了税收调控经济作用的发挥。本文从如何加强税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探讨一些具体对策。

关键词:税收,经济调控,途径,对策

参考文献

[1]许善达.除弊新税制[J].财经, 2008, (16) :34-35.

[2]谭韵.税收调控与经济持续发展研究[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4) .

[3]李鸿文.发挥税收智能作用,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J].云南日报, 2008-4-17.

税收职能 篇7

一、强化税收征管, 为建设特大型城市提供财力保障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加强社会建设, 不断完善社会管理, 不断扩大公共服务,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致力于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这都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十一五”期间, 辽阳地税系统累计完成税收157.4亿元, 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0%, 年均增长27.6%。“十二五”辽阳市提出了“实施五大发展战略, 建设特大型城市”的发展宏图。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对地税部门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要求我们今年在全市冲刺财政收入超百亿进程中当好主力军。为此, 我们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 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原则, 确保国家税收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 确保各级政府能够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要认真做好税收征管基础工作, 建立和完善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 加强税收预测和能力估算工作, 进一步落实对重点税源的分析监控, 及时发现和解决征管中存在的问题。要大力推行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不断完善征管措施。今年我们通过加强对服务、娱乐业的管理, 全面提高20%的定额增收和推行发票摇奖活动, 全面提高全市土地等级和征收标准, 加大催缴欠税工作力度等举措, 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税收大幅增长, 而且还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严格执行政策, 为改善民生工程做出积极贡献

税收既与发展休戚相关, 也与民生紧密相连。改善民生是我们各级各部门服务的最终目标。辽阳作为老工业基地, 不仅结构性和体制机制性矛盾比较突出, 而且民生问题欠账也比较多。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程, 通过加大棚户区改造、零就业家庭就业等重点民生工程实施力度, 积极化解历史遗留矛盾和问题,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与形势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很大距离。我们地税机关在保障民生方面发挥职能作用, 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强化:一要强化税收调节功能,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税收的调控功能体现在对分配的调节上, 主要是个人所得税作用的发挥。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 继续加强高收入行业、高收入个人的收入监控和个人所得税征管, 发挥好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 平抑贫富差距,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几年, 我们加强对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税申报的管理, 申报人数平均增幅达30%以上, 推动了收入公平分配。二要强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保障国家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要严格落实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沈阳经济区、民政福利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 加强执行政策情况检查监督, 建立健全申请、审批、监督制约等制度, 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 为辽阳经济发展服务。三要强化社会保险费和残保金等征收, 做好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要坚持“税费并重、税费统征”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 搞好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继续落实省80号文件精神, 实行企业养老保险统筹半年审核制度和建筑安装企业“以票控费”办法。要加强与残联、工会等部门的配合与协作, 做好残保金、工会经费、河道费、价格调节基金的征管, 为辽阳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优化纳税服务, 为构建和谐税收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税收职能 篇8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 已进入调结构、转方式、增质重效的全新发展阶段, 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 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 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 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论断, 并成为做好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引。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 主要是由数量规模型的粗放增长到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 由侧重速度的高速发展到以质为主的中高速发展。

税收来源于经济,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 这只是速度的换挡, 但增长的趋势不变。经济增长放缓决定税收增长也会相应放缓, 但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及高精尖产业的不断出现, 都将成为新的税收增长点和增长动力, 决定了税收收入不断增长的总基调。

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对依法治税、依法组收提出新的要求。国家税务总局王军局长在年度税务系统工作会上也对依法治税提出基本要求“好时不放人情水、难时不收过头税”。作为税收收入工作的干部必须具有法治观念, 要按照法治的要求, 规范计划编制、收入管理、税源监控、会统核算的各个环节, 严格依法办事。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 进入“枕戈待旦”、“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 从税收增长总基调、依法组收和提高收入质量方面实现收入认识新突破。

提高收入质量是组收工作新常态下的必然要求。在工作中, 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 特别是重点税源变化, 加强经济税收宏观分析和收入动态分析预测, 把握收入主动权;另一方面要积极应对经济税源变化可能带来的重大减收挑战, 不断加强组收工作力度, 堵塞征管漏洞, 提高收入质量, 向质量要税收。

二、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组收工作制度, 提高组收工作质效

机制完善是落实各项收入任务的硬件, 尤其是在税收增长趋缓的形势下, 完善机制、责任明确是加强收入工作的关键。所以, 我们要从制度层面建立收入工作体系, 实现收入举措新突破。

一是完善组织收入动态管理机制。年初分解要均衡, 在深挖税源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安排年初收入计划。年中变动可调整, 年初任务分解时根据上年对经济发展情况的预测, 年度实际执行中经济发展速度与预测出现偏差甚至背离, 因此需建立税收收入任务的动态管理机制。

二是实行三位一体的分层组收工作机制。局领导层面, 建立局领导纳税大户督导任务表, 按月汇总, 定期通报;税务所层面, 与辖区乡镇加强沟通, 形成信息共享, 完成每月组收额度;三是税务所管理员方面, 所内重点税源细分到管理员, 责任到人, 齐心协力, 完成组收任务。

三是建立与专业化征管模式相适应的工作协同机制。对内坚持综合协调、统筹协同原则, 将税务所、业务科室等部门纳入组织收入责任单位体系, 形成纵向、横向协同的组织收入体系, 将工作目标科学分解、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对外加强与国税局、财政局等多部门的联动,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协同护税的作用, 建立与外部联动机制相适应的第三方数据共享平台, 通过税收预测分析, 客观反映税源结构、税收收入增减变化、各行业生产经营情况、宏观经济形势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四是完善组织收入工作会制度。收入核算部门召集业务科室、稽查、税源所等部门定期召开组收工作会, 通报收入完成情况, 认真分析各项收入质量指标, 部署下一阶段组收目标, 并对组收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沟通予以解决, 确保组收工作顺利开展。

三、创新方法手段, 加强税收分析预测和重点税源管理, 确保税收收入实现新突破

在新常态下, 税制改革任务加紧落实, 征管改革不断深化, 对我们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一名税务干部都要有一种“本领恐慌”, 不断提高认识的水平和工作能力, 创新工作手段, 积极应对新业态、新管理、新要求的发展。

第一, 实行重点税源分类管理。重点税源企业作为左右全局税收总额的主要力量, 其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局收入任务的完成, 要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重点企业的管理水平。一是以征管改革为契机, 成立重点税源管理所,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年纳税额1000万元以上、所得税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企业实施专项管理, 强化了征管质量。二是以重点税源监控平台为依托, 建立重点税源监控体系, 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制度执行情况检查, 稳步扩大重点税源监控范围, 建立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监控机制。三是加强考核通报, 建立重点税源监控责任制, 将每一户监控企业都分级设立责任人, 每月数据质量直接通报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员。

第二, 完善收入预测体系, 提高预测准确率。税收预测是根据经济发展情况, 充分考虑各地税源结构和影响税收收入质量和数量的各类因素, 测算出地方税收收入预期。一方面指明组织收入方向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促进地方经济与地方税收的良性循环。一是继续坚持自下而上的月度预测方法, 每月上旬和中旬由基层管理部门根据预测情况, 层层上报收入预计数, 预计数与实际偏差较大的, 应分析原因, 努力改正;二是在单月预测的基础上, 加强对中长期的预测, 完善季度、年度的税收预测方法, 提高中长期预测的准确性;三是将税收预测的目标由税收收入向应征税收前移, 现根据经济税源发展情况预测出总量及变动趋势, 结合收入目标采取相应对策, 以更好的指导组织收入工作顺利开展。

第三, 深化分析内容, 完善协作机制。一是加强专题分析, 紧抓经济发展热点、政策焦点和工作重点, 对经济运行的宏观分析、重点行业、税种的微观分析, 还包括收入完成情况、税收征管情况、政策效应情况分析。二是建立税收分析联动工作机制。收入核算、业务科室、税务所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税收分析主体格局, 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职责分工, 严格考核制度, 是税收分析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 成为各级机关服务大局的自觉行为。三是加强分析工作培训交流,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税收分析培训, 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分析意识和分析技能。

四、加强监督考核, 严格落实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的税收收入原则

考核是检验工作过程中的政策落实、措施到位, 成果转化的主要手段。税务系统绩效管理在2014年推行后, 2015年将进入到逐步完善的新阶段, 这样一来, 必然对传统的收入工作考核方法带来冲击。绩效管理新常态下, 不仅仅考核收入完成情况, 还要综合考率征管努力程度、收入质量情况、税源监控能力。

一是建立科学评价指标。采取责任分解和按标评价的办法, 定期实施考核。在责任分解上, 指标设定力求与各部门的职能相匹配。税源管理部门涉及各类收入计划完成率、收入质量排名和预测准确率等, 在评价标准上, 设置科学合理。

二是创新考核管理制度。首先要分层面考核, 加强领导层面考核, 根据局领导督导纳税大户入库状况、组收反馈情况进行考核。其次对税务所考核内容细化、权重动态化, 其中考核内容中将对组织收入工作赋予较高分值, 并将其分值合理分解到计划完成情况、税收收入质量、税收分析预测等内容之中, 成为促进组收工作顺利开展和确保收入任务完满完成的重要保障。第三加强对人的考核, 对中层干部的组收督办力度要加强, 对普通干部要考核工作管理质量, 责任到人。

三是建立收入质量评价反馈体系。加强风险管理、税收入库、税收与经济匹配性等方面的考核, 定期下发评价结果并做好反馈工作, 加强对税收收入质量的监督和考核, 实现真实、没有水分的增长。

总之, 经济新常态下, 税收工作也进入新常态, 随着税收改革、依法治税的深入推进, 税务干部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拿出逢山开路的闯劲、甩开膀子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劲、众人拾柴的心劲, 积极构建全岗定责、全员参与的收入工作机制, 主动适应税收新常态, 创造税收新业绩。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作为经济发展“晴雨表”的税收工作, 在新时期、新阶段, 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做好新常态条件下的税收工作, 必须深刻认识税收新常态、主动适应税收新常态、科学引领税收新常态, 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创新手段, 在新常态条件下主动作为、勇于作为、有所作为, 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税收职能 篇9

1 走出认识误区, 客观分析当前税收政策

我国当前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税收政策, 从政策取向上看是减税;从目标上看是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从而促进企业出口和扩大投资;从手段上看是增值税转型、小规模纳税人减负和出口退税率的提高。

本文想要强调的是, 必须客观地分析政策手段与目标之间的可能差距, 必须对政策手段的局限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分析之前有必要再回顾、梳理有关概念, 以避免陷入认识误区。

1.1 此 “减税”非彼 “减税”

我们应对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 在税收政策取向上的提法就是“减税”。供给学派为减税刺激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基础,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里根政府时期有减税刺激经济的成功案例, 但是必须注意到, 西方经济学中提到的“减税”的制度基础与我国不同, 西方国家是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手段是降低个人所得税或者公司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 从而起到刺激投资、鼓励储蓄、提高工作积极性等效果, 最终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但我国的增值税在设计之初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形势, 因此现在的转型, 从根本上说是税种性质的复归, 是税制功能的调整或完善;转型会带来减收, 但是增值税的减收与通常意义的减税, 或者西方国家所谓的减税, 有很大区别。

1.2 客观认识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投资拉动作用

我们当前增值税转型的政策目标之一, 就是通过转型实现“减负”, 从而扩大企业投资。从理论上讲增值税转型能鼓励和刺激企业投资, 但从我国增值税转型“试点”运行的情况看, 转型对投资的刺激或者拉动作用并不明显, 必须要对手段和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由于影响企业投资的因素很多, 设备的更新改造也不例外, 税收只是相关因素之一;最根本的原因, 我国的增值税实施范围有限, 其政策效应就存在局限。

还有一个因素, 增值税是流转税, 税收负担可以向消费者转嫁, 也就是说, 企业缴纳的增值税额不完全等价于企业的增值税负担。因此, 企业缴纳的增值税额减少了, 是不是企业的税收负担减轻了, 还需要具体分析。

1.3 合理定位出口退税政策的角色和地位

出口退税制度从根本上看是消费地课税原则与商品税国际税收协调的要求, 是国家间税负公平或者“中性”的要求, 但长期以来我国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已成为一个模式, 而我国增值税、消费税收入规模巨大, 给退税又带来巨大财政压力, 因此出口退税政策在我国演变成为一个政策工具, 通过出口退税率的频繁调整来调节我国出口规模和结构。当然, 内需的扩大不是短期可以见效的, 要想确保增长, 还需要投资和出口的继续拉动, 那么当前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做法, 是确保增长的“权宜之计”, 从长远看, 应该逐步强调出口退税政策的中性作用, 使该政策保持一定的稳定和持续性。

2 调整税制结构, 服务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 税收具有财政收入职能、资源配置职能、稳定经济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当前的减税乃至积极的财政政策, 都是财税政策稳定经济——也就是保增长——职能的体现, 保增长是应对层面, 超越这个层面, 完善我国税收稳定经济的职能, 需要找准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对症下药。

2.1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必须认识到, 当前政府扩大投资和出口政策, 是属于应对层面的举措, 是保增长的权宜之计。因为过多的投资还将转化成产能, 如果没有内需消化的话, 对出口需求的压力还是不断提高, 这会使得我国经济走不出投资、出口拉动模式。近年来我们已经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要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

2.2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

从理论上讲, GDP=消费+储蓄+税收, 在GDP既定的条件下, 税收与其他因素有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我国税收的超常增长, 从2003年到2007年, 税收增速与GDP增速之间的差额 (按现价计算) 分别为:7.5%、8.0%、5.0%、7.2%和14.7%, 税收增长过快了, 会抵减消费和储蓄增长。再看一组数字:1978年, 中国的GDP为3645.2亿元, 2007年为246619亿元, 剔除物价因素, 大致增长了15倍;同期,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长为13786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长为4140元, 剔除物价因素, 增幅分别约为9倍和7倍。这些数字可以说明,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居民部门分享的部分较少。

要扩大内需, 就需要增加居民收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是有深刻含义的。应该让全体人民更多地、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2.3 调节税制结构能够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由于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更高, 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对提振内需应有显著效果。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从财政角度上, 可以扩大对民生方面的支出, 提高对中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水平;从税收角度, 需要调整税制结构、优化税收职能。

我国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近年来税收超常增长的主体构成也是流转税的超常增长, 由于税负转嫁的因素, 增加的税收负担主要由居民部门而非企业部门承受, 税收负担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其趋势是居民部门的财富向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流动, 降低了居民部门总体可支配收入水平。因此, 现阶段应实行以提高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为目标的减税方案, 以期扩大市场需求, 减少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具体来说, 在间接税的减税方案中, 应优先考虑对与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商品和劳务减税, 比如降低营业税中交通运输、服务业、邮电通信业的税率, 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更多地适用13%的低税率。对企业部门来说, 结合新的企业所得税法, 严格征管、规范税前扣除和税收优惠, 提高企业所得税在我国税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缩小贫富差距, 完善收入调节功能

理论界对我国贫富差距的具体状态有不同的表述和界定, 但是近年来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基本形成了共识。税收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财产税和个人所得税能够分别从静态到动态对个人的财产和收入进行有效调节, 而我国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制——确切地说, 我国基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存在的问题, 在多数领域达成了共识。改革应该包括个人所得税向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模式转换、物业税和遗产税的开征, 需要认识到的是, 这些税制的改革, 不仅需要制度和政策的建立, 还需要管理和操作层面的跟进。不过笔者认为, 技术原因并不是改革的根本制约因素, 改革是利益格局的调整。

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成果、让中低收入者从改革中受益, 不仅是税制功能优化的需要, 更要认识到, 在我国调节贫富差距、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还有扩大内需的自然功效, 收入分配职能和稳定经济职能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同理, 和谐社会与民生财政也不仅仅是政治理念。

4 科学配置资源,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通过税收政策可以起到影响个人、企业及经济组织的活动, 从而使社会资源得以重新组合、安排的功能, 也就是税收的资源配置职能。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粗放, 后果相当严重, 因此才要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借鉴国际经验, 我国税制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可以对现行税制进一步整合, 加入体现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税制要素或税收政策;必要时可以开征新税种, 但是一定要综合考虑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敏感度和可能的行为选择, 分析税收政策的作用机制, 把目标以外的超额负担降到最低, 把资源配置职能发挥到最好。

参考文献

[1]朱青.对我国税收负担和减税问题的剖析[J].税务研究, 2008 (11) :11-14.

[2]高培勇.当前若干重大税收问题的分析[J].税务研究, 2008 (11) :3.

[3]吕冰洋, 禹奎.我国税收负担的走势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J].财贸经济, 2009 (3) :72-77.

[4]张木生.财政为什么这样足———从财税政策看科学发展观[J].税务研究, 2007 (10) :3.

[5]吕冰洋.以居民部门为目标进行减税的原因和效果分析[J].税务研究, 2008 (11) :24-27.

上一篇:主题风格下一篇:施工目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