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成本与财政税收

2024-10-23

税收成本与财政税收(通用10篇)

税收成本与财政税收 篇1

一、引言

行政机关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对于公共部门的高效运行有赖于各意义重大, 税收分割是国家财政分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政府事权的履行及职能的承担联系密切。财政分权与地域分权和政府决策分权不同, 地域分权主要是鼓励城市以外地区的经济发展, 大量补助和税收手段用于降低经营成本, 实施较高的税收, 提高城市的服务成本。

财政分权方法的实施, 能够使得公众获得满意的政府社会服务,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需要加强, 以独立地进行决策。鉴于此, 本文将首先分析财政职能, 总结财政职能适当归属与税收分割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税收分割的限制性因素进行了探讨, 对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演进路径进行了总结与评价。

二、财政税收的职能问题分析

马斯格雷夫将财政职能分为三部分, 即宏观经济稳定、进行收入再分配和资源的配置, 三职能的划分使得各级政府之间的税收分割需要经过适当分配。

首先, 从稳定宏观经济稳定的职能来看, 这一职能主要表现为保障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 也往往是由中央政府承担的职能。这是因为, 非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对宏观经济施以重大影响, 往往面临失败。同时, 非中央政府的借款能力有限, 如果为了刺激需求而进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财政赤字就会出现, 这又会加剧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从税收看, 公司所得税和累进个人所得税的经济稳定效应较强, 这两种税收应该划归中央管理。相对而言, 非中央政府更依赖于对宏观经济条件不敏感的税收来源, 涵盖了一般销售税、消费税和财产税。

其次, 从收入再分配职能看, 税收能够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非中央政府执行收入再分配职能往往面临失败, 也会打乱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比如, 累进个人所得税倾向于向家庭征收重税, 一些地区存在流失和高收入者逃避的问题, 累进税收变为实质的累退税收。而在支出方面, 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会吸引穷人, 其积极性就会受影响。而公司所得税属于减少收入差别的税收工具, 地方政府使用则不能达到既定的收入分配目标, 而会导致地域上的不当配置, 这两种税收应由中央政府使用。

再次, 从资源配置来看, 财政税收职能要求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要使自身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受益区域居民的消费偏好一致。即通过投票进行公共选择, 使得受益范围为地方的由地方提供, 区域性的公共产品由国家提供。而考虑到公共支出收具有非排他性, 与受益财政的要求严格一致, 税收的缴纳应尽可能地反映公共服务的成本和收益。因此, 有限规模经济特征的产品和服务可由地方政府提供。

三、税收分割及管理上的限制性因素

税收分割可能导致强烈的政治反应, 税收划分给地方政府也存在不易管理的问题。而且, 片面理解税收分割会导致中央与地方政府纵向收入的失衡。从概念上看, 税收分割的限制性因素一是税收转嫁问题, 即商品流通过程中纳税人将税负转嫁到商品消费者或生产者身上。税负可能转嫁的税收要由中央政府征收, 否则地方政府主导的税收转嫁是不公平的, 往往会牺牲非居民利益。二是经济行为在不同区域中的错误定位问题。某些税收由中央征收是可以接受的, 地方征收则较为不当, 比如, 国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某些税收。

从管理上的限制性因素看, 几个重要的税种比如个人所得税, 通常由地方政府课征税比较方便, 并为公共服务项目提供资金。但对大多数家庭而言, 其享受的公共服务是在生活地而非工作地, 地方征收方式难以满足不同辖区的需要。就一般销售税而言, 比如增值税, 其是否适合地方征收存在争论。当前, 增值税与零售税的双重征收面临着跨地区的贸易征税问题。对小规模纳税人而言, 同时运行这两种税收系统会有着更大的困难。

四、从财政分权角度评价我国目前的税收分割

1994以来, 我国实行了税制改革, 增值税成为中央地方分享税, 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和财产税划则归了地方政府。从结构来看, 这一分税制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一方面, 税收收入基础更为合理, 另一方面, 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对比趋于合理, 也增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征税积极性, 减少了地方政府同中央之间的谈判协商。不过, 从财政分权的观点来看, 分税制改革没有增大地方的财政自主权, 以下进行简短的评价。

一是增值税。税制改革后, 增值税成为共享税。以前, 增值税由地方政府征收管理, 存在地方保护措施, 破坏了国家统一的政策目标。中央统一征收避免了中央财政收入的流失, 也降低了税收成本, 提高了征管效率。不过, 地方保护的产业政策仍然存在, 特殊税收优惠仍然存在。

二是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划归地方政府, 符合税收最佳原则。地方政府管理个人所得税会提高征收效率, 但从宏观角度讲, 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划分并不合适。从长远来看, 有两种所得税制可供选择。一是保持现有模式, 采取超额累进级次。二是实行税基由中央确定、具体征收由中央政府负责的模式, 以满足了地方税的效率标准。

三是企业所得税。目前企业所得税是省级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企业所得税划归地方存在的问题是税基周期性的不稳定, 极易受到产业政策变化的影响。且从长远看, 地方企业所得税与地方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这与地方政府稳定的收入来源原则不相一致。

摘要:行政机关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对于公共部门的高效运行有赖于各意义重大, 税收分割是国家财政分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政府事权的履行及职能的承担联系密切。本文首先分析了财政职能, 总结了财政职能适当归属与税收分割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本文接着分析了税收分割的限制性因素, 评价了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演进路径。

关键词:财政分权,税收分割,分税制改革

参考文献

[1]张菡.新时期我国中小企业纳税筹划之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5 (01) .

[2]贾康.财政本质与财政调控[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3]王登梅.浅谈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9 (03) .

[4]杨之刚.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5]郭庆旺, 当代西方税收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税收成本与财政税收 篇2

★★★财政一般的四大构成要素:①财政主体,是指财政分配行为是由国家或政府来发动、组织和承担的。②财政客体,也称财政对象,是指一定期间内的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或一部分收入。③财政行为,是指国家或政府组织财政分配活动所采取的具体形式。④财政目的,是指财政分配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国家或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财政的本质: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财政一般的属性:财政具有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或阶级性)这两种基本属性。

市场经济下的模式是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指的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或类型。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②公共财政应当是一视同仁的财政。财政必须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才能避免政府活动对于市场公平竞争条件的破坏。③公共财政是非市场盈利的财政。④公共财政是法治化的财政。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对于政府来说,其活动和行为也应当置于法律的根本约束规范之下。

★★★财政三大职能: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效率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公平职能、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稳定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活动范围:①国家防务②公共安全③建造公共工程④干预外部效应的发生⑤介入自然垄断行业或部门

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活动范围:①公平税负以保证公平竞争环境②转移支付以保证公平竞争实现③用公共支出提供福利进行的公平分配。

3、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

活动范围: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3、利用投资、补贴和税收等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协调和高级化。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财政支出定义: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政府为其履行其自身的职能,对其从私人部门集中起来的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社会资源的支配和使用。

财政支出原则:政冶性原则、财政性原则、国民经济性原则、社会性原则

财政支出分类:理论分类法,按财政支出与市场的关系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按政府职能分配:投资性支出、教科文卫支出、国家行政管理支出、各项补贴性支出和其他支出。

按财政支出受益范围:受益支出和特殊受益支出。、预算分类法:按政府预算所编列的支出项目进行分类,分为政府公共支出与国有资产经营支出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定义,范围

购买性支出定义:,也称消耗性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为执行财政职能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购买政府进行日常政务活动的所需要的商品与劳务的支出和购买政府进行投资所需要的商品与劳务支出。

范围:国防支出、行政及文教科卫支出、经济建设支出

转移性支出定义:是政府按照一定的形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人所形成的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政府用于养老金、失业救济金、贫困补助金,财政补贴,债务利息,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支出。范围: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税收支出

★★★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

一、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必要性分析:

1、政府职能的扩张(主要表现:①经济干预的加强②社会福利事业的扩张③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影响④政府机构的扩增⑤人口增长的压力)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通货膨胀的拉动。

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可能性分析:①经济的不断增长②税收制度的完善③公债规模的扩大④财政性货币的增发 财政收入定义:财政收入,又称公共收入,是指一国政府为了满足其财政支出的需要而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自企业、家庭所取得的所有收入。

财政收入形式:经常性税收收入、经济性非税收收入和非经常性的公债收入

财政收入分类:

1、按财政收入取得有无连续性可分为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性收入

2、按财政权力可分为公法权收入和私法权收入

3、按国民经济购买力的影响分为财政政策性收入和货币政策性收入。

4、按财政收入价值可分为分别来自于C、V、M部分的财政收入

5、按产业购成分为来自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收入。

6、按经济成分分为分别来自于各种经济成分的收入。

公债的概念:指国家依据信用原则,以债务人身份筹集财政资金,有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特点:偿还性、自愿性、灵活性

★★★公债采取什么方式发行的?偿还资金哪来的?

发行公债的方法:

1、公募法①直接公募法③公募招标法(2)包销法

3、公卖法

4、交付发行法

偿还方法:买销法、比例偿还法、抽签偿还法、一次偿还法

偿还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预算直接拨款、预算盈余、发行新债还旧债及偿还基金券

政府预算定义:所谓政府预算,通常也叫“政府公共预算”,是指国家(或政府)以社会经济管理者身份取得的收入和用于维持政府公共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发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支出的预算。

政府预算的根本特性:法治性

市场经济下政府预算的法制性包含以下内容:计划性、法律性、归一性、政冶程序性、公开性

政府预算的功能:

1、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公共收支状况

2、对政府活动规模的控制

政府预算原则:公开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性原则

政府预算收支划分的形式:分税制、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税收概念: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据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

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它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税收的形式特征:强制性、无偿性(最重要的特征)、固定性

★ ★★

税收制度定义:是指国家(政府)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方法的总称。它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政府税务机关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律规范。

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税收主体、税收客体、税基、税源和税目、税率、税收加成、附加和减免、税务违章处置

税收分类的主要方法

(1)不同标准的税收分类:

①按课税对象性质的不同分为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和行为税②按征税基础是否直接指向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分为对人税和对物税③按税收负担是否容易转嫁为标准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④其他税收分类标准。如按计税依据不同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不同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按政府征税目的的不同分为一般税和特别税;按税权配置和税款使用的不同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等(2)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税收分类:①所得税,包括对所得、利润和资本利得的征收②社会保险税③工薪税,对工薪和劳动者的征税④财产税⑤商品和劳务税⑥其他税

商品税分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商品税概念:是指以商品和劳务为征税对象,并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所课征的税种的统称。特点:对象的普遍性、依据的灵活性、从价比例税率、征管简便、转嫁容易、累退和隐蔽。

类型:

1、按征税范围分为大范围的商品税和小范围的商品税。

2、按征税环节分为单环节征税和多环节征税。

3、按计税方式分类,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4、按征税地点分国内商品税和国境商品税。

★★★增值税概念:增值税是对从事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征收的一种商品税。

特点:

1、以增值税为课税对象。

2、实行普遍征税.3、实行多环节征税

征税范围: 销售货物、提供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进口货物、视同销售行为、混合销售行为、兼营应税劳务与非应税劳务。

混合销售行为:是指即涉及货务又涉及非应税劳务的行为。混合销售行为的特点是销售货物与提供非应税劳务是由同一纳税人实现,价款是从一个购买方取得的。非应税劳务是指属于应缴营业税的劳务,如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等。

★★★消费税税概念:是以消费物品和消费行为 为课税对象的一种商品税

特征:(1)消费税是选择性的商品税(2)消费税征收环节单一(3)消费税实行价内征税(4)消费税是典型的间接税,税负具有转嫁性(5)消费税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消费税的征税范围:

①过度消费会对人类健康、社会秩序、生态环境等造成危害的特殊消费品,如烟、酒及酒精、鞭炮、烟火等②奢侈品和少数非生活必需品,如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等③高能耗及高档消费品,如小汽车,摩托车等④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石油类消费品,如成品油等⑤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产品,如汽车轮船等

营业税的概念:是指对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商品税

营业税的特点:①课税对象广泛②以营业税为计税依据,税源广泛③按行业涉及税目税率,税负公平合理④计税简便,便于征管

★★★营业税的征收范围: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营业征税范围绕内的其他规定

所得税概念:所得税又称收益税,指纳税人的所得税额或收益额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

特点:

1、税负不易转嫁

2、税收中性

3、税收公开

4、税制富有弹性

5、计征复杂,征管难度大

★★★企业所得税征收范围:我国境内的企业和组织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清算所得和其他所得。所得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

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措施:①免税收入②减免税额③降低税率④加计扣除⑤加速折旧⑥减计收入⑦抵扣应纳税所得额⑧税额抵免⑨《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其他税收优惠和过渡性税收优惠

★★★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居民纳税人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和非居民纳税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计算题:

增值税例题:

1、计算该企业9月份增值税应纳税额。

解该企业9月份增值税应纳税额=100*17%-8 =9(万元)

2、该公司月初增值税进项税余额为6.3万元,试计算该公司8月份应纳增值税税额。

解该公司8 月份增值税销项税额=2 468.7/(1+17%)*17%=358.7(万元)

该公司8 月份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30+10*7%+2.2+6.3 =39.2(万元)

该公司8 月份应纳增值税税镇=358.7-39.2 =319.5(万元)

3、试计算该公司8月份增值税应纳税额。

解该公司8月份销项税额=93.6/(1+17%)*17% =13.6(万元)

该公司8 月份进项税额=40*17%+1*7%=6.87(万元)

该公司8月份增值税应纳税额=13.6-6.87 =6.73(万元)

营业税例题:

1、试计算该商店当期应纳营业税税额和增值税税额(装修业务营业税率为3%,租赁业务营非税率为5%)。

解应纳营业税额=65200*3%+3800*5%=2146(元)

增值税进项税额=200000*17%=34000(元)

不含税销售额=333450/(1+17%)=285000(元)

增值税销项税额=285000*17%=48450(元)

应纳增值税额=48450-34000=14450(元)

消费税例题:

1、试计算该企业8月份纳消费税税额。

解该企业8月份应纳消费税税额=117/(1+17%)*10%=10(万元)

2、试计算该厂7月份生产汽车轮胎应纳消费税税额。

解该厂7 月份生产汽车轮胎应纳消费税税额=[58.5/(1+17%)] *3% =1.5(万元)

3、试计算该企业9 月份应纳增值税税额和消费税税额。

解该公司9 月份应纳增值税税额=[550+5/(1+17%)+58.5/(1+17%)]*17%-(70+3*7%)

=32.52(万元)

该公司9 月份应纳消费税税额=[550+5/(1+17%)] *5%+[58.5/(1+17%)]*3%

=29.21(万元)

4、1.该厂应纳消费税额是多少?

2.如果该厂同时还提供木箱包装,且木箱单独计价,30元/个,则其应纳消费税额是多少?

3.如果该厂除按上述条件提供木箱包装外,每个木箱还加收押金10元,且经销商在双方约定的期限内未退回木箱,但该厂收取押金期限并未到1年,则该押金是否应计纳消费税? 如需计纳,该押金应纳消费税额是多少?解(1)该厂应纳消费税税额=(3510*200+3000)*40%=282000(元)

(2)该厂应纳消费税税额=(3510*200+3000+200*30)*40% =284400(元)

(3)该押金应计纳消费税税额=200*10*40%=800(元)

5、试计算A烟厂销售卷烟的应纳消费税额(烟丝消费税税率为30%,甲类卷烟消费税税率为45%)。

解委托加工烟丝的组成计税价格=(60000+3700)/(1-30%)=91000(元)

烟丝的消费税额=9l000*30%=27300(元)

卷烟不含税价款=1053000/(1+17%)=900000(元)

销售卷烟应纳消费税额=900000*45%-27300=377700(元)

企业所得税例题

1、要求,计算该厂全年所得税前准许扣除的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应纳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率为17%、消费税率为3%、城市维护建设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征收率为3%、企业所得税率为25%,假设该厂实行计税工资办法,当地月计税工资标准为2000元)。

解(1)该厂全年所得税前准予扣除的销售税金及附加

应纳增值税=[4000+1170/(1+17%)]*17%-510 =340(万元)"

应纳消费税=4000*3%+1170/(l+17%)*3% =150(万元)

应纳城建税=(340+150)*7% =34.3(万元)

教育费附加=(340+150)*3% =14.7(万元)

该厂全年所得税前准予扣除的销售税金及附加=150+34.3+14.7=199(万元)

(2)该厂全年应纳的企业所得税

所得税税前准予扣除的工资及附加“三费”=60*0.2*12*(1+2%+14%+2.5%)

=170.64(万元)

企业实际计入成本费用的工资和附加“三费”为189.6万元,超标准18.96万元。故当年该企业应纳所得税=(4000+1000-3400-400-600-199+18.96)*25%=104.99(万元)

2、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企业本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中应补缴的企业所得税额。

解全年计税工资总额= 110*2000*12 =2640000(元)

由于全年实发工资总额2116400元小于计税工资总额2640000元,所以工资及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无需调整。

全年实际列支业务招待费=265000*60%=159000(元)

全年业务招待费限额=65000000*5‰=325000(元)

由于全年实际列支业务招待费159000元低于全年招待费限额325000元,所以业务招待费无需调整。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80000-12000+10000+30000+265000*40%=214000(元)

全年应纳企业所得税额=214000*25%=53500(元)

全年应补所得税额=535000-20000=33500(元)

个人所得税例题:

1、试计算李某当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税额。

解薪金收入应纳个人所得税=(2900-2000)*10%-25=65(元)

稿酬收入应纳个人所得税=5000*(1-20%)*20%*(1-30%)=560(元)

讲学收入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翻译资料收入应纳个人所得税=(3000-800)*20%=440(元)

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浅论我国财政税收中的成本因素 篇3

【关键词】财政税收;成本

所谓财政税收成本,指的是在税收征纳过程中所发生的税务费用支出。此类支出分为两类。一、税务行政费用,指的是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税收计划以及向纳税人征税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比如:税务机关人员的工资、奖金;政府办公楼、室内设施以及日常办公用品;向纳税人发放的征税凭证;向社会广泛发放的宣传资料;改革收税体制所需的投入资金等等。二是税收奉行费用,指的是在纳税过程中,个人或纳税单位所支付的费用。其中包括:办理税务登记、填写申报表的劳动耗费;纳税人缴纳实物税所发生的运输费用;聘请税务顾问、会计师和律师的酬金等。我国目前在财政税收过程中发现财政税收成本普遍存在偏高的问题。

1.财政税收成本偏大的原因

1.1我国现行税制与税收政策的不完善

现行税率过于复杂。差别税率是我国目前采取的最广泛的方式,此外累进税率也应用广泛,这导致税制的复杂性大幅度提高。例如,我国个人所得税适用税率有多种: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业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稿酬所得,适用于20%的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即只征收70%的税额;劳动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股息、利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均适用于20%的比例税率。采纳累进税率虽然使税负公平在一定上提高了,但是与此同时使计征税收提高,征税成本相应提高。此外,高边际税率也由此而生,此举让逃税、避税成为大多数人油然而生的想法,纳税成本也相应提高。

1.2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体制不合理

税务机构设置不协调。我国于1994年进行税制改革以后,设置了国、地税两套税务机构,此举虽然为国家提供了满意的税收收入,但与此同时,使征收成本也相应提高。税收稽查分局、相关服务厅及征收分局等的建立,花费了一部分税收成本,而且纳税人就必须亲自去服务厅办理各项事务,使纳税成本也相应提高。

1.3我国政府机关没有树立良好的成本观念意识

计划经济以及粗放型经营方式在我国国民心中根深蒂固,由于政府部门拥有上级或中央拨出的一大笔资金,而相关人员又认为投入的多,所得的成效也大。这就导致了政府机关认为成本投入大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其实不是。相反,如果资金分配的不合理,则易造成贪污、腐败。政府只关心最后的成效有多大,而忽视了资金的合理配置,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而且繁琐重叠的规定也给纳税人增加了困难,进而提高了纳税成本。

2.财政税收管理时应遵循的原则

2.1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历来是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的重要原则。这是因为,税收公平才能调动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否则, 税负不公平,必然会使一些负担重的纳税人对税制失去信心,并可能因此而千方百计地逃税以至抗税。所以,税收的公平对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是十分必要的。再者,通过公平税负以矫正收入分配不公和悬殊,对于维持社会的稳定也是必要的。其中,税收公平原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税收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也就是说,公平是相对于纳税人的纳税条件来说的,而不单纯是税收本身的绝对负担问题;二是指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要保持均衡,也就是在各个纳税人之间合理分配税收负担问题。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税收公平就是要做到: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和纳税条件相同的人应缴纳数额相同的税;纵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和纳税条件不同的人影缴纳数额不同的税。

2.2税收经济效率原则

税收经济效率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即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总收益,这叫做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二是税制须简单,征纳双方的费用要节省,提高税务的行政管理效率,这称之为税务行政效率原则。在不影响税收负担的前提下,实现税收收入的最大化是经济效率原则的基本要求。“帕累托效率”是解释经济效率的一种常见手段。“帕累托效率”指的是,在资源配置达到某种状态的情况下:如果不管怎样调整,其他人境况愈下,使任一人境况转号,次效率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值。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就说明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是最佳的,还可以再调整。可以看出,由于通过政府征税把社会资源从纳税人手转移到政府人手,这本身就给私人部门带来了税款负担,会对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这种影响限于征税数额本身,则为税收的正常影响或正常负担,如果这种影响还干扰了社会经济的最佳决策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经济活动因此受到了干扰和阻碍,社会利益也受到了削弱,那么这种损失要大于交纳的税款负担,便产生了税收的超额负担。因此,国家征税应当遵循这样一原则:即必须使社会承受的额外负担最小,并以最小的额外负担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率。

3.应对财政税收高成本的措施

降低税收成本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税制建设、机构布局、税源涵养、税收征管等多个环节加以考虑。具体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控制税收成本:

(1)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政策,建立简繁适度的税制体系。首先要调整税率。对累进税率应在坚持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适当简化税率的档次。可逐步缩小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的税率级次,拓宽应税收入级次;区别勤劳所得与非勤劳所得适用税率,以体现社会公平。

(2)精简税务机构并调整其布局,实现减员增效的目标。首先可以根据经济区域划分来合理设置税务机构。应当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对一些地理上相邻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落后地区,可逐步将其征管机构予以合并以减少征收成本;而对于征管力量相对不足的经济发达地区,应进一步充实其征管力量并加强征管,避免税款的流失。然后要实现国、地税机构工作的协调统一。同一地区的国地税可联合成立一个办税服务厅,使纳税人可在一个地方按次序完成国、地税的纳税申报;建立国地税的联合稽查制度,以避免对纳税人的重复稽查。这不但有助于减少纳税人的纳税成本,也可大大降低税务机关的检查成本。

(3)培养税收成本观念,净化税收征纳环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税收宣传,提高纳税人自觉纳税的意识;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的税法宣传解释工作,力争减少各级政府的行政干预行为;切实遏制部门争利、税费不分和以费挤税等现象的产生;提高税务人员的执业素质,规范税收执法程序,确保税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加强与工商、银行、海关和公安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建立较为完善的协护税网络。税务机关必须牢固树立全面的税收成本观念,通盘考虑征税成本、纳税成本和税收负效应。首先,税务机关进行税务管理时必须考虑到税收成本问题,完善相关制度,并作好充分的分析、预算;然后,有必要把税收成本作为衡量业绩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税务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合理分配各项资源,完善奖惩制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税务效率。

【参考文献】

[1]宋凤轩.财政与税收[J].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09).

浅析企业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篇4

1. 什么是财政

说起财政, 它有着很悠久的历史, 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财政是经济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财政, 顾名思义, 也就是国家财政部门, 它的作用主要是从地方或中央收集金钱或者物质来保证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一种物质支持。财政作为经济领域一种必不可少的事物, 能够满足国民的公共支出, 进而使经济达到平稳运行, 公平正义, 资源配置达到优化, 经济运行能力提高。

2. 什么是税收

税收是保证我国公共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税收, 是指国家用强制的手段在地方征收不直接偿还的实物或者金钱。税收是财政的一种形式。税收是政府事先规定好的, 这保证了税收具有固定性的特征;税收强制性的特征又保证了税收具有无偿性。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构成了税收的三个特征。税收取之与民, 用之于民。

二、财政税收的现状

1. 财政税收政策不合理

目前来看, 我国的税收政策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虽然我国一直针对税收体系和政策在做调整, 但是由于长期的税收制度不合理, 税收政策很难实施, 使得我国财政税收及其不合理。国家目前一直在针对财政税收做出调整, 但即使有好的效果,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 税收有时候确实会在经济上造成一定的负担, 因为一般来说, 只有27%和18%这两种税率, 主要是这两种税率还是针对大型企业的, 所以中小型企业负担起来就会有些吃力。我国财政税收的政策目前看来绝大部分是为强大的国有企业服务的, 财政税收力度过大, 使得只有生命力强, 资金雄厚的才能承担的起这一挑战。在政策及其不合理下, 企业的发展势必举步维艰。我们想要保证税收资金充足有活力, 就要改财政税收的现状, 这离不开对政策的大力改进。

2. 财政税收政策不健全

税收收入是一个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是国家的经济命脉, 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方向。但是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到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少, 再加上税收制度的限制和制约, 这就严重影响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天平明显偏向对中小企业不利, 这样既不利于财政的收入, 又使得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更加不利于税收的征收, 使得税收形式出现不利的形态。财政税收政策目前处于一个初级的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 国家没能完善其政策法规, 使得在财政税收上出现很多漏洞, 严重制约财政的征收。

3. 财政税收管理体系不科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在其中的一个问题则是财政税收管理体系不科学, 而这种不完善的管理体系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其次, 政府税收管理部门在现代企业税收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应的税收制度时, 面临着很大的阻碍, 这也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再者, 财政税收管理体系的改进现在到了改革的深水区, 体系方面很难再继续改进, 使得管理体系停在原地, 不能继续向前发展, 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征收力度。加强对财政税收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管理规划, 是我们当前需要做的一个重要项目。

三、企业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1. 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税收征收的目标基本一致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 使企业在最小的投入下, 获得最大的收益。而通过进行税收筹划, 则可以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企业在纳税过程中, 有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 不同的纳税方案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恰当的纳税方案可以有效维护企业利益。企业在税收筹划制定中, 必须事先对企业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然后尽可能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案使企业能够在合法的情况下, 避免缴纳不必要的税款,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通过开展税收筹划工作, 可以使企业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 完成纳税义务, 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进而为推动国家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也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良好的保障。所以,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与税收筹划目标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2. 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税收的筹划的根本对象基本一致

为了确保企业能够灵活周转资金,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对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事先规划, 其中包括企业的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安排所涉及的各类资金支出与预算。纳税是企业必须完成的义务, 这对企业的资金调用形成了一定的限制, 而极大地增强了企业资金运用的灵活度, 其次, 对于企业来说, 纳税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 会使企业面临一定的经济负担, 背上重大的经济负担。再者, 企业的财务管理力求在税收的投入上保持更小的力度, 减少企业的税收支出, 保证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而税收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企业的资金收入来划定的, 在根本对象上, 其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税收筹划, 可以使企业合理避税,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经济负担。所以, 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税收的筹划的根本对象基本一致。

3. 税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处于不可缺少的地位。对税收的管理, 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企业在财务管理中, 要求对税收做出一定的规划, 保证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和企业营业亏损额。税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地位, 同时说明了企业对税收的重视。在另一方面, 我们还应该正确认识税收征收和避税的不同。虽然税收在企业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税收和避税存在不同, 其目的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能够减轻税负。但是税收筹划却不会影响到税收的正确合理发挥, 不会影响税收在我们身边的形象和作用, 而避税确是严重与国家规定相违背。我们必须承认, 税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运行的必须有一定的约束。一旦税收的天平不明确, 制度不完善, 税收筹划很有可能转化为偷税漏税, 违反国家的规定和要求。

四、政策对企业税收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会受到税收的严重影响。宏观经济应尽到其自身所应该履行的义务, 着是企业对国家的所承担的责任, 也是企业管理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规模扩张, 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但是这种规模扩张必须在符合相关法律的条件下进行。通常情况下, 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除了进行成本控制以外, 还会为投资留有一部分资金。在不考虑企业资本结构、负债资金利息的情况下, 税收政策的变化是制约企业财政的重要条件。首先, 税收政策变化会对企业税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增值税转型的试点, 第二, 政策变化会影响到消费税的调整, 第三, 税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统一内外资金的税收。其次, 消费税的变化会对企业的财政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消费税的增长, 会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 这会对企业的整体税率情况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再者, 利用好企业财政中优惠税率如果能好好的对企业进财政统计, 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对优惠税率进行充分利用, 在不触犯相关税法的前提下, 有效提高企业所获利润。国家政府为了促进本国企业发展, 会经常推出一些税率优惠政策, 但是每次政策的推行都是有一定依据的, 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 必须加强对税率的关注。通过降低税收, 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而且, 这也非常符合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国家政府通过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贯彻落实, 降低对中小企业的税收额度, 从而降低企业发展压力。通过这种方式, 必定会使我国社会经济迎来一个新时代。

五、结语

纳税是现代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 这是对社会的负责, 而税务处理是企业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企业财政必定会与政府税收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政府部门通过调整税收政策, 可以对企业的财政工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恰当的税收政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且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摘要:税收是我国财政的主要来源, 是关系各项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保证。在现代经济市场的体制下, 企业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强烈的市场竞争, 而且还要受到税收制度的制约。纳税人能否纳税和纳税的多少都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税收收入, 尤其是作为主要纳税人的企业。我国的市场经济管理方式是“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相结合, 也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相结合, 所以, 税收就成为了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对企业财政与税收之间的关系做出讨论。

关键词:企业,财政,税收,关联关系

参考文献

[1]高雪萍.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理论依据及其绩效评价[J].农机化研究, 2011 (12) .

[2]周仁俊, 杨战兵, 李礼.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 2010 (12) .

[3]余明桂, 回雅甫, 潘红波.政治联系、寻租与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有效性[J].经济研究, 2010 (03) .

[4]韩冰.财政转移支付与预算软约束[J].现代管理科学, 2013 (07) .

税收成本与财政税收 篇5

【关键词】问题;创新对策

一、概述

随着利一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财政与税收工具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财政与税收体制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有利于调动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财政与税收的管理水平。但曰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上层建筑某些方面不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基础,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以及对其的监管力度亟需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调整,从而使财政与税收管理不断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目前我国财政与税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体制运行程序机制尚待完善

财政税收工作运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又受到业务和行政两方面的制约,因此这就会给财政税收工作带来一定的限制和麻烦。在实际的运行中,部分管理工作者违反法律法规,徇私舞弊,影响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某些地区为了节省财政开支,不断地削减税收人员,不断地减少财政税收的管理机构,仅仅重视财政税收的实务性人员,这样使得监督管理工作难以进行,影响了财政税收工作的稳定性,打击了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财政税收管理机制的完善。

2.缺乏民主性

部分地区由于经济环境的闭塞以及监管程度、民众的民主意识不强等等因素的影响,民主管理制度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政务公开没有真正的实行。某些地区仅仅做一些表面上的工作,例如有形式上的民主小组形式,但是形同虚设,并无实际意义;选举不是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几乎都是内定等。这些现象造成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较差,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财政税收监督监管的效果,从而影响财政税收工作的运行。

3.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将财政收支制度从宏观的运行机制上分为了收入和支出两个部分,但是某些地区对其划分仍然很是模糊,将财政税收制度混为一谈,放在一起去运行。在实际的运行操作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影响资金使用效率的因素,例如专项资金调用时需要层层过关,某些没有必要参与审核的部门强制性插手管理,分批拨付,资金调拨时间跨度长,影响其使用效率。从运行程序以及分工来看,各部门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界限比较模糊,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造成了财政资金审核以及调拨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从而使得资金的使用难以满足某些项目及时性的要求,致使我国财政税v收管理资金效益得不到提高,最终阻碍了我國财政税收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

三、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对策探究

1.改革立足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革应当实事求是,应当使得上层建筑的变革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因此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创新变革,必须站在经济利一会发展的高度来进行。在改革的具体进程中,要深入调研,总结出哪些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程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进一步结合科学发展观,从而使得管理的体制以及各方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做到切合实际的创新。并且针对管理人员,要加强其素质,帮助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使得人员不断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最终让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用。

2.提高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和人员素质

财政税收关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必须要加强其法制化规范化的监督管理。首先,管理人员是整个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关键以及主体,要提高财政税收的法制化水平,就必须提高其本身的管理素质,使得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满足工作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诉求。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需要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通过对其的培训以及再教育提高人员素质,再通过竞争选拔和淘汰机制选择优秀的财政税收管理人员从事工作,优化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机构运行效率。其次,加强财政税收管理的法制化。管理机关进行工作时要时刻本着依法治国的观念,国家还应该构建完整的财政税收法制体系,以严格的法律制度规范管理机关的行为,从而促进财政税收制度的民主化、法制化。

3.确定管理范围,统一责、权、利

财政税收政策的制定目的是从宏观上调整经济形势,所以在其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按照优化、高效、服务的日标对财政税收政策的机制体制进行合理创新,并且更应当明确其管理的范围,促进政策的有效运行。具体来说,应当将财政税收部门纳入到国家预算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提高整个体系的运行效率。建立完善体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对财政税收运行程序进行合理监管,从而提高资金运行的透明度和效率。

四、结论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亟待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因此,根据我国实际来说,进行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参与,具体来说需要国家、财政税收管理部门以及管理人员的齐心协力,共同对创新改革以及应用出谋划策。从而最终在全面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使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最终推动财政税收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焕才我国财政与税收中体制创新的应用分析中国经贸,2014(2)

[2]张扬伟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对策探究2012(13)

税收成本与财政税收 篇6

进入“十三五”计划时期,我国财政税收收入增长呈稳中趋缓态势,进一步向“新常态”转换,表现为税收增速显著放缓.税收结构明显转变,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并对税收产生持续性影响。在新的转换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与财政税收安排还尚未有效地衔接,税收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比较明显。比如间接税比重依然较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仍有待完善,资源税难以发挥要素优化配置的作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等。因此,要进一步推动财税体制改革,认真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组织收入之间的关系,严格依法纳税,从而实现税收和经济双转型的良性互动。

一、近年来我国财政税收所面临的新问题

1.各级财政投入在“精、准、实”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我国税收来源的主要税种是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以及其他几个主要的间接税种,其所占比重一直比较高,以2014 年为例,我国1—9 月间接税达到全部税收的59%,相对于以直接税收为主要复合税制体系的发达国家来说要高出许多。一般而言,间接税的比重过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政府政策的精准性,尤其是由于其累退性比较强会加重服务消费支出与购买商品的税负,给中低收入人群造成更多的生活压力,对进一步增加消费以及维护社会公平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2.财税收入增幅放缓,而非税收入大幅攀升,这种背离呼唤政府部门应以更大力度加快自身转型和改革。因此,应努力破解并逐步消除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失衡的制度约束。目前,由于经济新常态所面临的困难倒逼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加快。一方面是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另一方面是找准目标推行积极的财税政策,包括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对小微企业大范围的减税等。虽然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取消了数百项部门规费,并且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尚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3.税收设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我国,财产税与个人所得税为税收收入的重要支撑税种,承担着缓解各种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以及在增量与存量上调节收入分配不公平的作用。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由于职工、居民工资收入、财产收入以及其他各种收入的增加,我国财产类税收与个人所得税收入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但是从宏观上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个人所得税收入、财产类税收在全部税收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够大,比重依然比较低。其次,2011 年以后个人所得税中对工资薪金扣除标准、税率一直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及时调整;再加上在具体的实际征管工作中,除了代扣代缴工资薪金所得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严格控制高收入人群进行征缴,导致工薪阶层成为依法纳税的主体。有数字显示,我国个人所得税中工薪阶层所占比重达到了66.4%,加大了税收的不公平。第三,税制设计上的漏洞导致诸多环节所受到的非议比较多,例如在房产购买、持有、出售以及赠与、继承等多个环节都有明显的缺失与问题,从而使其难以在调节与减少财产性收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在税制设计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中一些税种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国治理环境污染成为重中之重。但是,在一些地方仍然还是以GDP论英雄,在发展上采取粗放型、高能耗模式,结果导致污染严重,治理困难。随着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加大,低碳、节能、减排、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话题。但是涵盖了煤炭、天然气、石油等矿产资源的资源税仍然难当重任,在税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偏低,征收范围偏窄。以2014年为例,1—9 月资源税仅为总税收中的1.8%,难以发挥优化配置的作用,也无法反映在资源开采中所消耗的综合成本。

5.中央与地方在财力、事权等方面存在着矛盾。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2014 年达到了53%。但是,由于地方财政支出的压力比较大,2014 年所占比例已经达到84%,因此出现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事权不对等的状况,一方面是中央财政相对宽裕,另一方面是地方财政比较偏紧。同时由于主体支柱产业低迷,发展放缓,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征收过头税、乱收费现象。

二、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呈现的新亮点

我们知道,财税收入应能正确反映经济的发展状况,如果税收增长长期数倍于经济增长,这种背离不可持续。目前,由于经济下行、企业效益下滑等原因,在一些地方税收增幅回落了,非税收入又快速拉起,这很容易进一步扭曲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要适当地换挡减速,设定一个安全的半径,以平稳的速度,平衡的节奏和技巧,谨慎前行,阶段性地放缓些发展速度,进一步追求有效率、有质量、更安全、更真实的增长。而如果持续开快车,在弯道换挡时依然追求“惯性超车”,以赶超式思维推进,呈现急转变状态,矛盾就会更加凸显,阵痛就会更强烈,风险就会更大。可喜的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奋力拼搏,确保“十二五”顺利收官、“十三五”良好开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亮点。

1.新常态———税收进入增速已经呈现稳中趋缓态势。以2014年为例,1 至9 月份,全国税收为97199.24 亿元,虽然相比2013 年同期高出0.5 个百分点,同比增长了7.7%,但是比2014 年年初增幅明显回落。之所以出现回落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增长新常态已形成,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相关指标如进口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及社会消费总额增速都出现了下降的态势,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8.5%,进口总值为3.3%,都呈现出近年来的低位水平,进一步影响了以全国财政税收收入。从纵向来看,过去10 多年来,我国财政税收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发展态势,平均增速达到18.8%。就以世界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 年为例,我国税收都达到了10.1%的增速。税收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牵一发动全身。党和政府已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在7%左右,充分说明我们必须正确面对新形势,及时调整发展理念,加强科学引导,认真研究所面临的各种难题。

2. 新特点———我国财政税收的收入结构出现了几个特点:(1)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税收比重进一步攀升,西部和中部地区出现下降态势。其中,2014 年1 至9 月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税收增长为8.3%,西部地区为6.2%,中部地区为6.7%。(2)第三产业税收比重呈现上升态势,第二产业呈现下滑态势,第三产业在2014年前9 个月比第二产业高出4.8%,税收比重比第二产业高出8.7%。(3)一直在我国财政税收中比重较大的传统制造业与资源型行业明显下滑,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却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通信、计算机、电气机械以及相关电子设备制造业、器材制造业税收增幅比较大。(4)建筑业、房地产业受需求不振、市场低迷的影响,导致其在税收中所占比重下降明显,2014 年1 至9月,税收仅仅增加了7.2 和9.5 个百分点。

3.新气象———我国财政税收结构在转型升级中的变化充分表明,一方面,一些地区和传统的行业由于经济新常态的出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必须痛定思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改变过去那种拼资源、拼能耗、靠粗放式经营就可以取得高额回报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以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代表的网络购物平台、电子商务以及电子通信业“、互联网+”等新型服务业以其强劲的发展态势,有力地推动了服务业增值税、营业税的快速增长,同时与汽车业相关的各种税收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从长期发展来看,我国第三产业一定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引领我国财政税收稳定增长的“尖兵”。因此,要做好顶层设计,紧紧抓住深化企业改革、转型、优化、升级的历史机遇,科学引导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推动我国财政税收结构由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向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新常态”转变,构建财政收入长远的良性、健康、绿色发展之路。

4.新思路———稳中有为、逆势而上地开展财税体制的结构性调整。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财税部门深入调查研究,接好“地气”,强化减税力度,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把握主动权,积极引导各行业、各系统减压放权。其一,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范围;其二,进一步扩大“营改税”的范围;其三,进一步减轻农村金融税负;其四,进一步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其五,进一步“减压增劲”,对铁路运输、邮政、电信业等进行结构性减税。一系列的“组合拳”对练内功、促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5 年前9 个月,信息技术、软件等多个行业都得到了两位数增长。

5.新理念———把GDP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从全国整体来看,缓中趋稳;从局部地区来看,发展不一,个别地方还存在着“旧的停了,新的没上”的问题。我国结构性减税是在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推进的,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中央的钱划到省里,省里的钱划到县里,都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跟踪审计,决不能像过去的一些项目“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没有落到实处,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因此,只要是没有达到财政预算设计要求的,具备了开工条件还在一拖再拖的,无论涉及到哪一级领导,哪一个部门,都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是财政税收部门的底线意识,也是每一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

三、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我国财政税收的对策

众所周知,税收收入是支撑财政收入的主要力量,但是必须看到,我国财政收入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时代已成为过去。2015 年前9 个月,我国税收收入达到78793 亿元,比2014 年增长了4.5%,这一数字是2010 年以来同期的最低水平。对于前些年财税收入高速增长时期所产生的大量的地方债务,政府是必须按时偿还的。目前大都如今已经进入了偿债高峰,这无疑会给税收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给我国财政税收增长、提高税收工作的整体水平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实现税收的长期可持续增长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要进一步协调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安排税收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税收结构的优化,保证税收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财政政策的“逆周期”。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突出财政政策的实施重点,加大税收改革力度,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因此,各级政府、税务部门要将税收作为“逆周期”的切入点,做好加减法,“好钢用在刀刃上”。根据实际情况,严格把握“度”,随时进行调整,确保“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落到实处。

2.要进一步完善.各级财政投入在专项资金投入的“精、准、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民服务要接好地气,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对近年来我国财政各项涉及民生的专项资金、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采取重点跟踪,全面审核,逐一兑现。认真做好效益评价,效果好的,要发挥“蝴蝶效应”,在全国推广;效果不明显的,要及时调整,尽快完善;对效果出现负面效应的,一定要组织相关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避免出现更大的失误。同时,要进一步调整省级财政支出结构,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让更多的人群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3.要进一步落实税收改革和税收优惠,加快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当前,“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促稳定”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因此,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先把不合理的财政收入结构扭转过来,非税收入过高的增幅和较大的占比是不正常、也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宏观总体税负水平毋庸置疑是偏高的。中国社科院的报告称,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达1/3,而美国、日本宏观税负分别为27.9%、28.3%。如果将各种名目的非税收入加总,则远远超过1/3。并且,较重的税率和名目繁多的非税并没有直接给民众以反哺和回报,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繁琐复杂的多轨体制并行,造成相当多的非税收入成为部门巨大的资源,用来进行寻租和话语权的博弈。所以,必须纠正由于税负水平过高而影响经济转型与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负面效应。

4.要进一步坚持依法收税,积极维护企业的权益。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安排合理的税收任务,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搞“过头税”。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除税收以外的收入,还通过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形成相当可观的非税收入。但是,在开展这些工作的同时,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乱收费、收过头税问题,最近广为媒体和公众诟病的做馒头也要行政许可的新闻就是典型。因此,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按照改革创新、依法合规、总量控制、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谨言慎行,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企业隐形的负担,避免企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雪上加霜”,全面解决税收结构性失衡。

四、持续发力,奋力攻坚———实现税收和经济双转型的良性互动

心宁神静,方可致远。我们必须看到,在新的转换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与财政税收安排还尚未有效地衔接,税收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还比较明显。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特别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民生问题需要尽快得到改善。因此,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该放的一定要放开,该简化的一定要简化,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细化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推进与落实方案“,精、准、稳”地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合理安排投资进度,努力协调好中央与地方之间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安排税收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抓好工业运行、居民增收、扩大消费等热点问题,不断提升我国财政税收的整体水平。

笔者相信,只要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精神,持续发力,奋力攻坚,出实招,办实事,使各项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成效,就一定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最近两年来,我国财政税收收入增长呈稳中趋缓态势,进一步向“新常态”转换,表现为税收增速显著放缓.税收结构明显转变,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并对税收产生持续性影响。在新的转换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与财政税收安排还尚未有效地衔接,税收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比较明显,如间接税比重依然较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仍有待完善,资源税难以发挥要素优化配置的作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等。为此,文章指出,要进一步推动财税体制改革,认真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组织收入之间的关系,严格依法纳税,从而实现税收和经济双转型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财税体制改革,结构性减税,税收宏观调控,顶层设计,“新常态”

参考文献

[1]赵硕刚.我国税收“新常态”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税务研究,2014(12)

税收成本与财政税收 篇7

关键词: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财政税收

事业单位是中国具有独特性质的组织单位, 非营利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非营利事业单位的生存发展完全依赖于国家的财政资金拨付, 而随着国家公共开支的不断增长和国有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大, 单纯的以查错纠弊和提供鉴证意见为目的的财务审计发展到绩效审计, 将成为一种必然。由于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是纳税人缴纳的税款, 所以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非营利事业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就需要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尽可能最大的发挥出财政资金的效用。

一、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概述

营利性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 需要面对包括政府审计在内的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而其单位自身的管理与运作特点, 也决定了其自身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和有价值。而政府对于非营利事业单位除了财政资金拨款之外, 还应当包括提高财政税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投入与产出比例。

按审计目的和内容的不同, 一般可将审计分为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在名称上也有着多种表述, 包括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等。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NTOSAI) 2004年7月发布的《绩效审计实施指南》定义:全范围的政府审计包括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 是在考虑应有的经济性的情况下, 对政府活动、项目或组织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独立检查, 其目标是实现改进。绩效审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根据良好的管理原则和实务以及管理政策对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进行审计;对人力、财力和其他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行审计, 包括检查信息系统、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以及被审计单位为纠正已发现缺陷而采取的程序;联系被审计单位目标的实现情况, 对被审计单位绩效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并通过与预期影响进行比较, 而对被审计单位的活动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审计。

非营利事业单位能够填补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空白, 所以政府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与帮助。加强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税收管理, 最终的受益者将是广大民众, 因为加强非事业单位的财政税收能够使其降低为民众服务的成本。相反的, 如果忽略非事业单位的财政税收管理, 有可能使非营利事业单位提高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 将会降低非营利事业单位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和意愿, 最终不利于受益者。因此, 在目前国家逐渐减少对非事业单位财政拨付的现状下, 如何完善非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和财政税收,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维度、目标及内容

1. 维度审计

基于非营利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 对非营利事业单位各部门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绩效审计, 以评价相关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2. 审计目标

通过这个维度的审计工作, 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 及时发现、报告问题, 依规处理问题, 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增强相关部门负责人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效益意识, 进而保证非营利事业单位各法人单位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真实、合规、有效。

3. 维度审计内容

一是审查财政税收情况。审查是否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内部业务管理活动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经济业务是否建立审批程序并严格执行。

二是审查预算管理及执行情况。审查是否根据部门的业务情况和有关财务制度要求合理编报预算;预算口径是否完整, 编制程序是否严谨;预算调整是否得到批复;批准的预算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 执行中出现偏差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三是审查收入情况。收入是指非营利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 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拨入专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这部分的审查也将涉及对财务部门核算工作等的检查、监督。

四是审查支出情况。支出是指非营利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 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成本费用、营业税金、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结转自筹基建等。这部分的审查也将涉及对财务部门核算工作等的检查、监督。

另外还要审查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制定、执行和效果情况;审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与经营业务相关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审查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情况等。

三、非营利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及财政税收的条件分析

1. 非营利事业单位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条件分析

首先, 加强宣传引导, 树立绩效观念, 培育绩效文化。要针对非营利事业单位“重科研、轻管理, 重技术、轻市场”的传统观念, 有意识地进行宣传引导, 说服高层管理者倡导绩效, 加强各部门负责人对绩效观念的认同, 通过建立适合的沟通网络, 使追求绩效的观念深入人心, 着力培育绩效文化, 从而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打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 通过人员配置、教育培训保证内部审计队伍的胜任能力。一方面要从人员配置上注意引进相关专业人员, 充实审计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培训, 尤其是绩效审计方法、科研、业务以及行业宏观形势的培训, 不断提升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方面的胜任能力。

再次, 不断完善绩效审计方法。非营利事业单位需要在借鉴绩效审计理论和最佳实务的基础上, 在绩效审计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应审计方法。例如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NTOSAI) 《绩效审计实施指南》提出的绩效审计方法方面的最佳实务基础上, 在非营利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实施过程中来不断完善审计方法。

2. 非营利事业单位开展财政税收的条件分析

首先, 提高单位领导层对财政税收的重视程度。单位领导层的行为决定着整个单位的财政税收行为是否真实可靠。领导层对财政税收的态度, 是指单位领导层对单位财政税收构建工作和具体财政税收实施过程的支持程度。领导层对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视, 将有助于财政税收活动的有效执行, 并减少特定财政税收活动被规避的可能性。

其次, 实施绩效预算制度, 将责任和绩效切实统一起来。在确保财政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条件下, 实施绩效预算制度, 真正取消“基数加增长”的预算分配办法。绩效预算制度的核心是定目标、定任务, 将公共支出与目标、任务的实现程度有机结合起来。它是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也应当作为绩效审计的重要依据和标准, 真正把资金和责任统一起来全面考量。

再次, 完善工作绩效及激励约束机制。事业单位是我国各类人才的重要汇聚地, 单位要想留住这些优秀人才, 应建立起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工作绩效考核应当从品德、能力、勤勉、业绩、廉政五个方面进行考核。各类绩效考核内容的计分标准应采用百分制, 进行部门成员打分, 分别按照各个岗位分类考核办法, 具体规定组织实施。激励约束机制以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为基础, 规定出每个岗位职责, 明确岗位责任义务, 对于超额完成财政税收工作目标的员工给予奖励, 对于未完成财政税收工作目标的员工进行帮助改进。

参考文献

[1]张争祥.对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9 (8)

[2]卫文才.浅谈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J].现代商业, 2014 (5)

税收成本与财政税收 篇8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 我国就开始对财政税收做改革, 随着多年以来的改革深化, 逐步地搞活社会主义经济, 让地方的财力和财权得到扩大, 让企业的税收负担得到减轻, 其达到了是我国在财政税收体制在改革上的最初要求。财税体制在为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发展上, 构建了经济体制的新框架, 并完善了这一财税体制的新框架。我国在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就此达到基本, 其中优化财政体制上预算和支出的完成, 税收体制的转型完成, 以及税收体制在管理体制上的分税制完成, 都达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财税收制改革上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

我国经济在二十世纪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稳定的发展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上, 不仅临了矛盾凸显期的持续, 重要战略期上也是持续的, 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任务变得繁重而艰巨。目前矛盾和问题仍然是存在的, 财政税收体制上的改革正在进行。现行在某些发展要求上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比如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要求, 在科学观发展的实施要求上也是存在差距的。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更深入的加强完善, 不仅需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阶段体制上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 也需要对其深化提出相应的财税体制改革上的对策, 而且需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和讨论, 并理清这一问题的思路, 找到能解决问题的方针。作为我国的企事业单位, 更需以单位本身所有的实际情况做好工作。

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财税体制的改革难度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快速化逐渐加大, 改革进程中的不断深入化也加大了其改革难度。财政税收体制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 也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 其重要任务是能快速并稳定的推进改革, 也需为我国事业型单位的发展体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财税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体制改革上也作为了重要的突破口。

我国目前的所实行的是财政体制, 是以政府体制为基础所建立的财政体制, 各级政府在职能上的基本准则是由政府体制所制定并实施的, 不同级别的政府在财力上的分配决定也是由政府体制所制定并实施。中央政府在确定财政收支的结构上, 确定财政收支的模式上进行了决策, 在如何安排财政的预算也是由中央政府进行决策的确定。财政预算是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分级管理下实施的, 并且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的财政税收体制。相对于中央来说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力则是财政活动上的管理, 为此中央进行了授权, 中央集权并为此进行了统一的决策。在财政体制改革上, 我国一直遵循了统一的模式。并在我国所实行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为致使优化产业的结构上构建了新的框架, 即为分税制改革, 这一框架逐步形成也多我国资源上的配置起到了优化的作用, 并且在经济发展的加速上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对中央和地方各级而言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两者间关系的梳理, 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以及我国总体的财政实力, 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实现了在财政收入上所建立的稳定增长体制的应有效果。

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在我国发展社会经济上的改革和创新是其重要任务, 当前在对面对其产生的实际和现况的问题, 需做到从各个方面综合起来明确的进行分析。在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中, 财政税收体制上所存在并且暴露出的问题也逐渐明显。在其管理体制下, 相关工作人员对财政税收的管理和控制上很难起到效果。其中产生的诸多弊端和问题, 是由于管理人员在行政和业务的管理体制下发生双重影响。这就是我国在现行体制上还未达到健全的体现, 也是在控制财税管理上有所困难的体现, 其所现有的主要问题还体现在民主管理和监督监管上的不完整。

现在我国在社会主义的建设更加全面和快速的发展社会经济上, 都处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上, 财税体制的改革创新起到完善的重要作用。在财政税收制度的建立上, 改革创新的要求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能够做到全面化, 而在财政管理制度的建立上, 改革创新的要求则是与事权相匹配。其建立是基于政府部门的改革预算和采购上的不断深化, 这是其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完善并发展的这个重要时期, 我国在财税体制改革创新上需更加的坚定不移, 在新形式下可借鉴外部经验并采取其有益的部分为所用, 这样才能做到我国在新环境下基本国情的立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协调的要求上, 需建立新的财政税收体制, 现行的已经不适应其要求, 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并为此提出了以下对策。在财政体制的建立上需考虑我国现阶段的需要, 包括符合基本国情, 满足市场经济体制的匹配和健全。在中央集权对财政管理上的决策上,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管理体制应遵循原则, 财权要与事权相匹配。在划分地方政府的财权责任上需合理, 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权压力并赋予必要的权利, 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进行体制改革。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收入体制的规范也是其中一项决策, 权利的让是改革的开始, 健全的财政体制和建立是对发展我国经济的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间的均等化服务和财政权的完善也是其中重要决策之一, 取消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专项资金, 建立并扩大财政转移制度的实际应用。

三、结语

从目前我们过基本国情来看, 在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适应上, 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是极为重要的, 在面临新形式的经济环境下, 改革创新在不断的深化以做到现行所存在一系列问题的消除和解决。不仅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不断的完善, 在体制机制的建立上也需更加健全, 更需在面对财政管理上出现各种问题时得到解决。以此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才能得到推动。

摘要:本文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式化和科学观发展的要求和适应上, 论述了在加深改革中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以及在面临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各种问题和弊端的重要性。财政收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对经济体质的进一步完善也体现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认识,探究

参考文献

[1]汤启亮.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0;24

[2]常新华.浅析现有财政税酬存在问题以及改革思路[J].致富时代, 下半月, 2011;7

财政税收政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9

一、我国农业财政税收政策现状分析

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面对“三农”问题, 国家不断的调整税收政策, 统筹城乡改革, “三农”是国家安定与繁荣的基础。随着农业经济发展的不断萎缩, 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惠农、富农政策, 对农业进行大力的扶持, 让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实行了历史性的“十一连增”。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改革, 但我国财政税收政策在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财政投资不合理、财政投资过少、农业补贴缺乏保障以及税收安全性低等。进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发现存在的问题, 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措施。因此, 政府应该加强财政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 完善财政税收监管体系,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财政投入少。

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不足, 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发展的力量薄弱, 城乡差距较大,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导致“三农”问题逐渐严重。因此, 国家为了加快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 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只能加大政府财政政策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从而达到惠农、富农的效果。

2. 财政投资方向存在问题。

国家应用财政政策, 对农业的投入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主要采取财政支持与农业扶持的相关政策。但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 农业投资不断的完善, 对农业进行扶持, 不仅仅是利用财政资金进行投入, 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金融渠道, 对农业进行支持, 国家的财政资金主要保障了基础农业设施的建立, 对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环境的投入较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 除了缺乏一定的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生产的环境问题与先进科技的发展均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当前在我国财政投资体制的改革中, 要进行不断的创新, 不仅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与规模, 还要优化财政支持结构, 共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财政农业补贴缺乏相关保障。

我国农业投资不仅存在投资总量不足, 而且投资项目较多, 投资结构不合理, 许多的投资项目交叉重复。国家对农业投资的资金使用情况不明, 没有相关的监察机构, 对农业的补贴缺乏保障, 严重影响了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效果, 抑制了农业的快速发展进程。

二、财政税收政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 加强农业建设对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对投资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 同时还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和财政支持政策, 保障农业补贴的落实, 并制定相关的政策。

1. 加大财政投入。

通过加大财政税收政策对农业的资金投资力度, 首先通过各种渠道优化财政投资, 如可以进行贷款贴息、财政补贴以及以奖代补的多元化投资方式, 创新了投资手段。同时还可以加强政府部门与各个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 让私有企业也参与到农业投资中, 农业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从而更好的促进了农业新型管理模式的发展, 加大了投资力度与规模, 共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明确财政投资方向。

对国家的资金投入进行合理的分配, 计划并制定分配计划, 完善资金支配方案, 不但要进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还要对农业科技、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改革与投资, 这样不仅解决了农业项目资金的投向与分配问题, 而且制定科学合理的支农资金分配标准, 实现民主分配, 做到透明、公平、公正。

3. 制定相关措施保证财政农业补贴落实。

为了更好的落实财政补贴资金, 国家应该完善监察与管理制度, 对农业的财政补贴落实到每一个农民家庭, 要公平、公正。完善农业项目资金公式化, 减少财政资金分配落实过程中的人为因素。

4. 制定相关法律完善相关体系保证税收环境安全。

随着经济不断改革, 我国财政政策的覆盖范围扩大, 财政税收的制度也应该不断的完善, 首先要保证财政税收的安全性, 提高税收效率。随着政府对农业投资力度的加大, 对农业投资进行合理的分配,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立逐渐完善, 一些中、小型项目越来越多, 且相对比较分散, 导致财政税收存在一定的安全性, 因此, 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税收制度,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调整我国的税收政策, 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与规模, 保证农业资金的合理分配与应用, 共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逐渐的落后, 国家为了统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不断采取政策大力的扶持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增加无偿投入, 优化财政, 加大支农范围、调整税收政策等。通过以上的财政政策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财政,税收政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税收成本与财政税收 篇10

一、税收效率可以促进税收财政职能的发挥

税收是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 提高税收效率可以增加收集资金的速度。税收财政的目的是为了国家更好的建设, 为所有需要资源与资金的部门提供经济上的帮助, 满足其各项需求。税收收入的增长有可能是这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水平在增长, 只有提高了税收的效率, 才能促使税收收入在国家的各个时期都能得到稳定增长。财政收入提高主要是依靠税收的手段, 税收可以调整国家的经济, 并且使经济可以稳定持续地增长。阻碍我国经济水平提升的原因是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合理, 经济增长的成本投入过大, 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 经济的增长开始受到资源环境的影响, 经济结构出现问题, 使得社会发展越来越慢。我国开始意识到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去调节这些日益严重的问题, 其中财政税收政策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经济下滑以及经济结构不稳定等问题。必须通过有效的手段提高税收的效率, 这样才能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 才能促进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 并且为国家的各项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税收效率的提高可以促进税收征管制度的执行, 提高税收的征管效率也是提高财政收入的保证, 提高税收效率符合税收财政的原则。

二、税收财政原则与效率原则的矛盾机理

税收财政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税收效率原则。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分配的手段, 税收财政的原则是, 首先缴税是每个公民履行职责的体现, 赋税可以为国家提供经费保障, 满足国家各项经济支出。其次当国家的财政收入不能满足国家的需求时, 必须增设企业税收制度, 保证国家各项经济制度的有效实施, 以及国家建设的有效进行。从这两条原则可以看出, 税收是筹集国家的财政收入, 并且当国家的财政收入需求量提高时, 必须通过必要的方法去改进税收制度, 增加税收的资金, 这体现了税收的弹性原则。税收可以随着经济的增长或者财政需要的增长而自动增长。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很多, 比如国家的人口、课税商品的数量, 如果过于看重税收财政的原则, 会对税收效率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一味地按照政府部门的需求提高税收的次数与金额, 会造成政府部门支出金额的浪费, 也会使资源配置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税收是政府向民众或个人筹集资金的行为, 是将收入从私人转到公共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 税收的收入每年都在上涨, 但是过度的征税会使企业与民众承受过大的负担, 导致其出现偷税逃税的行为。税收财政原则要求, 当税收的收入不能满足国家各项经济支出时, 国家必须增加税收, 所以虽然国家的税收呈现上涨趋势, 但是民众却承受了过大的负担, 企业与民众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长期以往, 国家的整体收益必然下降。所以从长远意义来看, 税收财政的原则并不利于提高税收的效率。

三、税收公平的判断准则

税收的制度必须公正平等, 才能保证税收工作的有效进行, 可以说税收公平是税收财政制度实施的前提。税收不公平必然导致纳税人产生不满情绪, 而且会使纳税人产生逃税漏税的想法, 从而阻碍了国家税收收入的提高。保证税收的公平原则必须做到相同收入、相同纳税能力的人应当交纳同等数量的税额。不同收入、不同纳税能力的公民应当交纳不同数目的税金。平等不单是在收入、支出、税金方面, 还要包括综合效用等方面的平等, 必须保证各个方面都要平等, 才能实现税收的公平性。判断税收公平的原则, 可以从税收分配准则方面衡量, 首先要根据收益负担公平性进行判断, 根据公民对政府做出的贡献以及享受利益的数目去判断其应该缴纳的税额, 做到享受的利益与缴纳的税额成正比。其次根据天赋能力判断公平性, 既纳税人在缴纳完税额后, 所得的收入必须与其天赋能力成正比。最后是依据最小牺牲或最大效用判断公平, 也就是征税后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得到有效利用, 即判断税收政策是公平的。

四、注重税收财政职能, 兼顾税收效率与公平

税收效率的提高可以促使税收更加公平, 从而促进社会更加安定。税收效率的提高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这样就可以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大大提升。税收的公平性可以体现这个国家的民主性, 而且符合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 可以使社会的氛围更加和谐。当然, 税收的公平性需要建立在税收效率的基础上, 这样才可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保证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税收效率想要取得一定的成就, 其工作也必须在税收公平的原则下开展, 只有税收是公平的, 才能使公民自觉自主地缴税, 如果税收缺乏公平性就不可能提高税收的效率。

一是收入分配上, 城乡居民收入和地方间财力差距出现了较大的差距。据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表明, 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了0.496, 收入分配上进入了警戒范围, 地区间业已存在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是在财政收入政策上体现了效率优先原则。经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 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收入从1994年的15%上升到了2012年的25%, 但流转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依然过大, 因而我国实质上实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在实现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与发达国家单一所得税主体税制不同, 我国实行的是所得税和流转税为主的双主体税制, 这样的税制结构也决定了我国对效率的优先原则。

三是税收支出上体现出的效率优先。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 无论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还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都进展不大,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下, 我国的各级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到经济建设方面, 而忽略了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速度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 与此同时, 各级财政支出中, 社会公益性投资的比例一直很低。伴随着市场化改革, 从前很多由财政安排的开支如各级企业职工的住房、教育以及医疗等不断进行改革, 而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改革又没有及时跟进, 造成部分群众生活负担加重, 扩大了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家的税收财政政策也必须得到相应的改进, 这样才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只有提高税收的效率, 并且有效地调节税收财政原则与税收效率之间的关系, 保证税收的公平原则, 才能提高国家税收收入的金额。只有同时兼顾税收的效率与公平, 才能使其相互促进, 从而使我国的税收财政制度更加完善。

摘要:税收财政的原则是监管税收的准则, 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税收服务成本问题, 为了完善税收制度, 必须坚持税收财政的原则, 才能完善与改进税收制度。税收的原则与税收效率之间存在冲突, 坚持税收财政原则的同时, 必须兼顾税收效率与公平, 这样才能提升税收收入。文章作者根据多年经验, 分析了税收效率的作用、税收原则与效率原则的关系、税收公平的判断准则及如何兼顾税收效率与公平, 希望可以改善我国税收的制度, 使税收的效率与公平性可以得到更好的提高, 使我国的税收制度可以更加完善。

关键词:税收财政原则,税收效率,税收公平,税收财政职能

参考文献

[1]王宇.论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及税制设计[J].理论导刊, 2004 (11) .

上一篇:旅游者满意度下一篇:幼虫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