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与税源背离

2024-07-03

税收与税源背离(精选3篇)

税收与税源背离 篇1

一、税收与税源背离度和背离额的测量方法

由于区域经济是区域税收的来源, 相同规模的经济总量应该提供相同规模的税收总量, 因此税收与税源是否背离以及背离的程度, 可以用区域税收总量与区域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差异来判断。区域经济总量一般用地区生产总值 (GDP) 来表示, 区域税收总量用经过纵向分配后归属于本区域的地方级税收来表示。按照现行税制, 国家对农业实行低税政策, 特别是2004年取消农业税以后, 来自第一产业的直接税收已经微乎其微。为了修正这一结构性影响, 还应该将地区生产总值中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扣除, 即以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作为区域经济总量指标。

用比例差异法测算区域税收与税源背离度的计算公式:

其中:Si为区域i的税收与税源背离度, Ti为区域i的地方级税收, Gi为区域i的地区生产总值 (不含第一产业增加值) 。Si如果大于0, 说明该区域为税收移入地;如果为0, 说明该区域税收与税源基本一致;如果小于0, 说明该区域为税收移出地。Si的绝对值越大, 说明该区域税收与税源背离程度越大。

根据区域税收背离度, 还可以推导出一个区域税收移入或移出背离量的计算公式:

二、京津冀三地税收与税源背离情况整体分析

(一) 背离度分析

由图1可知, 2005年至2014年十年间, 河北省的税收与税源背离度一直呈现负值, 且绝对值一直高于1%, 属于绝对的税收流出地, 并且近年来无明显好转;而同期的北京和天津却大不相同, 同期北京的税收与税源背离度一直呈现正值, 虽然近年来有下降趋势, 但却一直高于3%, 2008年达到最高值3.97%, 属于绝对的税收流入地;天津市的税收与税源背离度这十年来基本属于正值, 属于税收流入地, 虽然2012年和2013年出现了负值, 但是背离幅度却仅有-0.09%和-0.04%, 从总体来看, 与河北省相比, 天津的税收与税源背离情况要乐观得多, 而北京却处于绝对优势。

(二) 背离额分析

由图2可知, 2005年至2014年十年间, 河北省税收与税源背离额一直为负值, 且绝对值一直在上升, 税收流出额从2005年的195.95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586.45亿元, 在2013年达到最高值613.23亿元, 十年间税收累计流出额达到4073.33亿元, 形势十分严峻。而同期的北京税收与税源背离额却一直呈现正值, 且一路走高, 从2005年的411.14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1832.71亿元, 十年累计税收流入额达到11114亿元, 平均增长率达到22.17%, 处于绝对的税收流入地位。同期天津也基本属于税收流入地, 虽然2012年和2013年出现了税收流出现象, 但也仅为42.68亿元和21.71亿元, 总体上看, 十年间天津税收流入175.68亿元, 与河北省相比税收情况比较乐观。

三、京津冀三地税收与税源背离情况分税种分析

(一) 增值税

从图3可以看出, 2005年至2014年北京市增值税的税收税源背离度一直呈现正值, 且十年来一直为上升趋势, 更在2013年达到顶峰, 为5.56%, 而同期河北省的背离度却一直呈现负值, 为增值税收流出地, 且绝对值呈上升趋势, 并在2013年达到最低值-1.75%, 与北京市相差高达7.31%, 可谓差距十分明显。与此同时, 天津呈现比较稳定的趋势, 多为增值税收流入情况, 并在2013年背离度高出河北省2.02%。

(二) 企业所得税

从图4可知, 整体来看, 北京的企业所得税背离度呈上升趋势, 在2008年达到最高值10.07%, 十年的背离度平均值达到7.69%, 是绝对的企业所得税流入地;相比之下同期天津的企业所得税, 2005年至2007年背离度为正值, 自2008年开始呈现负值, 为企业所得税流出地, 但是流出程度较小。同期的河北省企业所得税一直呈现负值, 虽有好转趋势, 但是仍为税收流出地, 且流出程度一直较天津严重。

(三) 营业税

从图5可以看出, 2005年至2014年北京市和天津市的营业税收背离度虽然呈下降趋势, 但是背离度总体仍然为正值, 为营业税收流入地。河北省这十年来背离度绝对值越来越小, 但是仍然为负值, 为营业税收流出地。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无论从整体看还是分税种看, 河北省的税收税源背离度都是负值, 都是税收流出地, 而北京却是绝对的税收流入地, 税收情况远远好于河北省。同期天津市虽然不如北京市, 但是整体来讲仍为税收流入地, 较河北省来说税收情况也非常乐观。

参考文献

[1]林颖.税收竞争框架下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研究——以湖北为例[J].财政经济评论, 2011 (1) .

[2]樊波.吉林省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5.

税收与税源背离 篇2

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与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

调研报告

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司:

按照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与完善税收管理员 制度调研的通知》(征科便函„2009‟116号)的要求,结合天津地税的实际情况,我局对税源专业化管理与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定位和思路

(一)对税源专业化管理概念的理解

税源即指税收的来源,是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的管理行为。税源管理的概念,是税务机关在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的基础上,通过掌握和分析税源信息,把握税源的形成、规模及分布,为促使税源依法形成税收、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依法采取行政管理和执法措施,以及在此过程中开展的相关工作总称。

随着在全系统推行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以及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现代税收管理理念,税源专业化管理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税源专业化管理。信息管税,是税收征管工作思路的重大变革,是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必由之路,信息化与专业化是密不可分的。

信息,是贯穿税收征管全过程的关键因素,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生产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进而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加强税收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实现信息管税,是促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必由之路。进一步扩大地税部门直接掌控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活动信息总量,提高数据利用的能力和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税收征管中的问题,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真正实现税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二)如何对纳税人进行属地基础上的专业化分类管理 现将我局运用信息化工具推行专业化分类管理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1.我局于2007年3月16日启动了税收管理工作平台项目的开发,2007年12月18日完成

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由于不同的纳税人对税收的贡献不同,不同的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同,不同纳税人的管理难度不同。所以,预警设计时刻体现着专业化分类管理的思想。分类预警系统可以将纳税人按重点税源级别分类、也可按行业分类、还可按任何标准进行分类。分类可最细至单个纳税人。分类预警系统的应用对于提高日常税源管理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上线前,难以掌握可能出现问题的管户;上线后,可以辅助税管员定位问题体现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上线前,税收管理以事后控制为主;上线后,可以做到事前监督。上线前,难以对税源管理做到专业化、精细化;上线后,可自动获得税源变动较大企业的信息。同时在提高基础信息准确度、提高日常管理的及时性等方面分类预警也起到了的很大的作用。

2.根据总局和天津市政府关于税收属地征管的有关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税收属地化征管,加强税源管理,规范和完善税收秩序,2009年9月1日在全市开展了异地经营纳税人税源调查工作,清理、优化征管系统中的纳税人信息,核查、掌握各项税源情况,为下一步利用我局的津税系统、税收管理工作平台等信息化工具进行属地基础上的专业化分类管理奠定基础。

(三)如何建立立体化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明确提出的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

略,加快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的现代税收管理体系的工作要求,以及建立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机制的工作思路,我局利用税收管理工作平台中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系统以及目前正在修改完善的纳税评估系统,并通过与稽查部门的信息互动逐步建立起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机制。

我局税收管理工作平台的建设目标共分五个层次,核心目标是加强税源管理,就是要建立预警、分析和评估系统,变事后处理为事前控制,提高管理的及时性;

展国、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工作,实行“一证、两章、一方受理、信息共享”的办证制度,并开发了国、地税信息共享平台,在方便纳税人的同时,实现了国、地税信息互通互动。

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公安、工商、建委等部门的合作,建立起立体化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有效地推动各项税收征管工作。

(四)如何建立、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人才队伍 1.加强系统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理念。通过调研、整合,形成一套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理论体系,在全系统进行推广,让税务干部了解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理念和实现方式,在日常工作中,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信息化工具,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加强这方面的培训,要从税务系统公务员初任培训时开始抓起,让同志们明确工作思路、开拓创新,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人才队伍。

2.加强税收征管业务及信息化方面培训。从税收征管业务及信息化水平方面入手,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学习、考核,逐步培养税务系统中的综合性人才,建立一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人才队伍。

3.充分利用12366纳税服务信息平台培养业务技术精英。我局正在推行的12366纳税服务信息平台整合了目前税收征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上岗之前的业务及信息化培

训,让工作人员全面掌握我市地税系统现行的各项业务。在解答纳税人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开阔思路,夯实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理念。并通过定期轮岗的方式,在全系统普及业务知识及信息化。

(五)如何发挥信息化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支撑作用 税源管理是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和基础。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以信息系统为依托,以涉税信息工作流为核心,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应将信息化做大做全,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分类开发,形成一套统一规范的信息系统,实现税务系统的数据整合,流程再造,完善税源管理体系。以信息系统作支撑和保障,加快完善预警分析、纳税评估等应用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分层次向各级税源管理单位和人员开放数据查询,以保证“信息管税”的落实。

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税源管理体系的本质,就是强调涉税信息在税源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实现信息采集、利用和税源监控的纵向互动、横向联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服务与管理措施,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切实加强税源管理。

(六)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2009年全国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上将信息管税确定为当前和今后税收征管与科技工作的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

时期,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确立信息管税思路,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队伍素质,提高征管质效,逐步实现税收征管现代化。

信息管税、税源专业化管理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税务系统的一项工作重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培训、更新工作理念,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本着科学化、专业化、立体化的原则,构建全面、统一、规范的信息化平台。在工作机制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风险等分类,对内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探索按重点户、重要事项、重点环节等分工;在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人才队伍。

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下发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的文件精神,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大力加强税收管理员(简称“税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培训和行风建设,落实岗位职责,探索专业化管理方式,对于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加强税源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标志着我国新的税管员制度正式建立和实施。

由于经营形式的多元化、税源管理日趋复杂、以及受传统管理理念、税管员年龄和结构、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现行税管员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税收征管工作实际。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理念同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方式不相适应。二是税管员的素质不能够完全适应当前税收征管工作的要求,特别是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三是税管员职责界定不尽合理,重复工作较多。四是税管员工作量不平衡,畸轻畸重,缺乏激励机制。有的税管员管理三、四百户,有的仅管理几十户;有的税管员每月户籍管理、税源监控等预警任务数达到一、二百条,有的税管员每月任务数仅为十几条,这种工作量上的畸轻畸重挫伤了部分税管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缺乏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造成部分税管员缺乏责任感,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五是综合管理部门的税管员担负着多个岗位的职责。郊县税务局一般都有综合税务所,随着经济形式的发展,综合税务所的纳税人数量在大幅增加,但由于税务机关人员的数量有限,税管员要担当多个角色,既是办税服务厅人员、综合管理人员,又是税管员、稽查人员,工作量很大,降低了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六是税管员存在很大的执法风险。由于税管员是税收征管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人数众多,并且有相关的管户责任,必然会带来“管户责任”的执法风险。而一些行政执法的监督部门在监督税收行政执法过程中,也以此为依据,追究税管员的行政执法责任。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税管员制度的建议。

(一)明确划分税管员与办税服务厅人员、综合管理人

员、稽查人员的职责。

划清各个岗位的职责,特别是办税服务厅人员和税管员的职责范围。纳税人申请事项的受理或办理由办税服务厅人员负责,税务机关依照职权进行主动管理的行为由税管员负责;明确税管员在基层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通过推广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思路及理念,在明确综合管理部门各个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总结、积累科学化、专业化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明确划分税管员与税务稽查人员的职责,阐明日常检查和稽查的关系,明确征管移交的条件、环节和反馈方式等;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业务环节,建立各个税收岗位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监督的征管工作机制,明确税管员岗位责任。

(二)梳理重复、存在税收执法风险等工作事项,减轻税管员不必要的工作负担。

在明确划分职责的基础上,对税管员职责进行梳理,取消税管员不必做的、重复做的工作;对税管员存在执业风险的工作,进行梳理和规范;对税管员能力不及的工作,从税管员职责中剥离出来,实行专业化管理。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

加强税源管理,充分发挥税管员的能动作用,只靠税管员制度是不够的,需要建立与税管员制度相衔接的管理机制以及信息化的支撑,来保障税管员制度的实施。

1.完善税管员考评体系,建立以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为内容的考核体系,严格区分纳税人责任和税务机关

责任,税管员责任和其他岗位人员责任,以公平、公正、效率为原则,制订责任分明、奖惩结合的绩效考核办法,增强税管员的责任感。

2.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实行能级管理。探索实行税管员能级管理激励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及分类管理的具体情况,区分工作量大小和工作难易程度,考虑税管员的个体差异,合理分配税源管理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结合。

三、在编人员岗位分配情况

按照通知要求,我局对现阶段在编人员岗位分配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如下:全市各区县局、直属局的在编人员总数为3392人,其中税管员1146人,占总人数的33.79%;稽查人员523人,占总人数的15.42%;办税服务厅人员567人,占总人数的16.72%。

以上仅供总局参考,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税收与税源背离 篇3

2009年两会期间, 重庆市与湖北省关于三峡水电站税收分享问题的争论使得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再一次受到各界广泛的关注。按照现行的制度安排, 三峡水电站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分享部分重庆市按84.33%分配, 湖北省按15.67%分配, 地方税包括营业税、房产税、资源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归属于湖北省。但双方都认为这样的制度安排不尽合理:湖北省认为其分享比例过低, 要求提高其分享比例;重庆市认为其分享比例亦过低, 三峡移民工程资金压力大, 同时其税收征管知情权没有得到全面的保障。

税源是税收的直接来源, 从理论上讲, 税源应该与税收相匹配, 但现实中由于存在企业生产、经营场所横跨几个区域, 税制设计不合理, 资源定价机制不合理, 区域间税收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等因素, 使得税收与税源不一致, 即所谓的税收与税源的背离。一般来讲, 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税收大于税源, 为税收净流入地, 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税收小于税源, 为税收净流出地。有资料显示, 陕西省2001—2005年内资企业所得税流入数为1.17亿元, 流出数为102.23亿元, 净流出数为101.06亿元[1]。由于存在汇总纳税, 仅就2004年云南省就有1亿多元税收净流出, 而主要流入地为北京市[2]。

从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财政分配关系, 基本保证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一致。但分税制仍存在着许多制度上的缺失, 其中一项就是缺乏规范区域间横向税收分配关系的制度性安排。随着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 尤其是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出台, 以前的“独立核算”所得税制改为“法人”所得税制后, 由总机构汇总纳税的企业数量将比以前增加, 将使得区域间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更加突出。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会进一步加剧中西部地区的贫苦状况, 拉大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 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 因此, 该问题必须得到有关方面高度重视。笔者认为, 按照地方税收收益权与地方税源一致的原则, 规范区域间横向税收分配关系, 逐步缓解乃至消除横向背离应成为下一步分税制改革的主要方面, 也是解决当前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不透明、不均等的一项可行的制度安排。

二、东中西三大区域间背离度的实证研究

(一) 两个假设前提

为保证研究的科学合理性, 需要两个假设: (1) 相同数量的地区生产总值包含相同数量的税源; (2) 各区域税收努力程度大体相当。

具体分析: (1) 虽然各产业的含税值各有差别, 且各区域产业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异, 但由于各产业税率也存在差别, 综合起来各地经济含税量应该大体相当; (1) (2) 由于实行“金税工程”, 近年来, 中国的税收征收率逐年上升, 虽然还不能保证足额征收, 但各区域税收努力程度应该大体相当。

(二) 确定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公式:Si=Ti/Σni=1Ti-Gi/Σni=1Gi做2003—2006年的动态分析, Si为i省地方级税收所占比重与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之差, 即税收与税源的背离度;Ti为i省地方级税收收入;Gi为i省地区生产总值。如果Si为正, 则表示该省存在税收与税源的背离, 且为税收净流入地;如果Si为零, 则表示该省税收与税源一致, 不存在背离;如果Si为负, 则表示该省存在税收与税源的背离, 且该省为税收净流出地。

在此基础上, 笔者计算出了2003—2006年东中西三大区域税收与税源背离度的动态数据 (见下图) 。

(三) 对数据的解读

1.2006年全国31个省市中有10个税收净流入地, 20个税收净流出地, 仅有海南省背离度为零, 即税收与税源一致。从全国来看, 小部分省份为税收净流入地, 大部分省份为税收净流出地。净流入地前三位依次是:上海5.67, 北京3.95, 广东1.35, 三省全部都为东部发达省市, 三者背离度相加达到了10.97。净流出地前三位依次是:山东-2.75, 河南-2.26, 河北-1.75, 三者背离度相加达到了-6.76, 但其中山东与河北都是东部省份, 河南为中部省份, 这表示不仅是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存在背离问题, 区域内部各省份之间也存在背离问题。

2. 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中, 东部地区为税收净流入地, 四年平均值为8.95, 中西部地区为税收净流出地, 四年平均值分别为-7.08、-1.87。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们一般性的结论:经济相对发达区域为税收净流入地, 经济相对落后区域为税收净流出地。一般认为,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高于西部地区, 但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而言, 背离问题却显得更为严重。值得注意的是, 从总体上看, 三大区域之间背离度呈现下降趋势。

3. 由于条件所限, 笔者没有得到2008年的相关数据, 虽然三大区域之间背离度呈现下降趋势, 但由于存在2008年开始实行新《企业所得税法》这一变动因素, 因此其最终效果暂时还无法判断。

三、导致背离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 导致区域间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多样的。但横向的税收分配不合理, 缺乏系统的制度性安排才是其根本原因。具体而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税收优惠政策效果不明显。中西部是中国资源相对富集的区域, 但由于现行资源税税率仍然很低, 这不利于中西部省份财力增长。同时, 所谓的资源价格“剪刀差”使得相关税收从中西部流向东部。不管是对西部大开发还是对中部崛起, 国家都出台了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但中西部地区目前的地理区位、基础设施、政府效率和市场化程度等都与东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中西部地区现有的资本凝聚力仍然相对较小, 国家给予中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同时, 由于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存在上述差距, 很难形成总部经济, 不能吸引到更多的企业将总部设立在本区域, 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 如果总分支机构分布于不同区域且本区域的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则应由总机构汇总纳税, 则造成区域间税收与税源的背离, 从而有可能损害到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的税收利益。

2.税制设计不合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增值税消费地征收办法, 增值税大部分税收由消费地政府获得。但按照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 中国增值税主要是在生产地销售环节征收, 生产地政府获得大部分增值税, 而消费地政府只能获得小部分增值税。从中国区域经济结构看, 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 是产品的主要生产地, 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所消费的产品大多是由东部地区生产。同样, 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也经常会由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向相对发达区域转移。

分税制相比之于以前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割谈判机制有了巨大进步, 但距离一个现代的、基于政府事权的、规范化的政府之间财政能力配置体制甚远[3]。这主要是纵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着制度上的缺失所致, 科学合理的财政分配制度要以区域税收能力估算为基础, 本区域所需财力应与本区域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匹配。但中国目前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受制度设计时的条件所限, 不规范、不透明、不科学、不均等, 一定程度加剧了区域间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

3.区域间横向税收分配不合理。2008年1月15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印发《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暂行办法》 (财预[2008]10号) (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 《暂行办法》规定总分机构统一计算的当期应纳税额的地方分享部分, 25%由总机构所在地分享;50%由分支机构所在地分享;25%按一定比例在各地区间进行分配。其中50%由各分支机构所在地分享的分摊依据是各省市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三个因素, 其权重依次为:0.35、0.35、0.3。

《暂行办法》与美国处理跨州经营公司所得税的办法在形式上相似[4], 不同的是《暂行办法》的实质是“先税后分”, 总机构先统一申报, 再依据三个因素就50%由分支机构所在地分享部分在各地预缴税款。而美国的办法实质是“先分后税”, 通过税收分配方式将应税所得按三个因素分配至各州, 再由各州依据本州税法分别征税, 并且大部分州之间有相互抵免的协定。

笔者认为, 《暂行办法》借鉴美国的三因素法来厘清区域间横向税收分配关系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但仍存在着以下三项缺陷:

(1) 25%由总机构所在地分享, 50%由各分支机构所在地分享, 具有“一刀切”之嫌, 因为每个公司都具有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 总机构与各分支机构的规模、作用也各有不同, 所以硬性地规定比例可能没有从实际出发, 有违公平的原则。 (2) 这种“先税后分”的模式总机构将剩余的25%就地全额缴入中央国库, 再由财政部按照以前各地分享的比例定期分配至各省市。这种方法带来了资金退库问题, 使得资金的操作环节增加, 链条拉长, 时间延长, 不利于调动各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的管理积极性。 (3) 对于一些以总部名义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非法人分支机构, 比如一些一次性收取加盟费或者分期收取管理费的药店, 总公司完全没有参与其生产经营活动。如果按照《暂行办法》执行, 就会影响分支机构所在地的税收收入。

四、对策与建议

要解决区域间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 就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分税制, 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横向税收分配的制度性安排, 从基本制度框架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 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税收优惠政策, 西部大开发的税收减免主要是企业所得税, 比如云南省2002—2006年企业所得税减免占减免总额的99.97%, 而这些减免还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企业, 且享受减免的企业数量呈减少的趋势, 这种现状对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拉动力度并不明显[5]。为解决区域间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 应该对在异地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规定不得享受中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 (除国有大型银行及铁路运输企业外) , 尽管新《企业所得税法》的政策导向是由区域优惠转向行业优惠, 但对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国家还是应该给予其足够的优惠政策, 提高其区域竞争力, 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二) 进一步规范区域间横向税收分配关系

1. 由“先税后分”向“先分后税”模式的转变。

“先分后税”模式的实质是以税收分配方式来替代“先税后分”模式的财政分配方式, 保证了税收分配的高效与简洁, 解决了资金退库问题, 缩短了资金的运转时间, 提高了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的管理积极性。“先分后税”模式还能保证中西部地区税收优惠政策能够落到实处。但考虑到中国的税制体系是中央集权制, 与美国的税收体系有着较大的差别, 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待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税收立法权后, 再根据国情择机实行“先分后税”模式。

2. 调整分支机构分享部分的依据因素。

各分支机构在分享税收所依据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资产总额三个因素外,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依据的因素, 调整各因素的权重。具体而言, 应该增加销售额、费用支出、利润总额等因素, 考虑到经营收入这一因素的重要性, 应赋予其更大的权重。比如美国有二十多个州对销售额这一因素赋予了2倍于其他因素的权重, 销售额、财产额、薪金总额三个因素的权重依次为:0.5、0.25、0.25。对于确实以总公司名义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非法人分支机构, 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视同该分支机构为独立法人, 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3. 建立区域间的协调机制。

由于美国实行“先分后税”模式, 各州对跨州经营所得都拥有征税权, 州际政府间的税收矛盾难以避免, 合作与协调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 美国在州与州之间建立了相应的税收协调机制即跨州税收委员会 (MTC) 。相对而言, 中国中央集权的税收管理制度具有体制上的优势, 但现行的分税制由于只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没有横向的税收分配制度, 使得区域间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日趋严重。因此, 有必要建立区域政府间税收协调机制, 就征税对象、纳税环节、纳税地点、税收分享比例、信息沟通等方面进行协调, 达成制度上的安排, 同时中央政府可以起协调和促进作用。从而将横向的税收分配制度与纵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结合起来, 完善现行的分税制, 逐步缓解乃至消除区域间的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 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国家税务局课题组.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探讨[J].税务研究, 2007, (5) :32-34.

[2]靳万军.关于区域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的初步思考[J].税务研究, 2007, (1) :26-32.

[3]靳万军, 付广军.汇总纳税管理与区域税收分配问题[J].税务研究, 2007, (5) :25.

[4]王道树, 黄运, 王春成.美国州公司所得税收入归属的经验与借鉴[J].税务研究, 2007, (5) :86-90.

上一篇:游戏机的时代秀下一篇:身份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