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与经济的关系(精选12篇)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篇1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与税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复杂,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既有利于稳定财政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因此,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当今学者的重视。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很早就对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展开了研究。西方供给学派认为过高的税率不利于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理论也认为税收会影响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阻碍经济向稳态路径的转变。同时,国外学者也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来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Garrison&Lee选取63个国家1970-1984年的数据,认为无论是边际税率还是平均税率都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将人均GDP纳入到分析框架的时候,经济增长与税率也没有负相关关系。而Grossman与Sculley通过对美国的经验分析,认为其经济增长与税收水平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losser选取24个OECD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从1960-1989年间的人均真实GDP增长率和利润、收入占GDP的比重,结果显示平均税率提高0.05%,经济增长率会降低0.4%,Plosser认为虽然简单的相关性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错误,但是对于理解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同样,Karras对11个OECD国家1960-199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短期内,税收会消弱经济增长速度,永久性地提高宏观税负1%,人均GDP会下降0.6%~0.7%。总的来看,西方学者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特别是近几十年,多是采用数学模型并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二者的关系记性准确的实证分析,建立了诸如“哈伯格”模型、“平衡预算下收入研究”模型、“替代性税负研究”模型等。
近年来,我国税务部门与相关研究学者不断加强税收分析,拓宽税收分析思路,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研究了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孙峥嵘、马颖认为我国税收与经济近几年存在着显著增强的依赖关系,并认为这种关系在未来会更加明显。倪红日从宏观税负的内涵出发,认为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要考虑税收占GDP的比重,还要将社会保险收费纳入分析框架。同样,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马拴友利用我国1979-1999年的数据,得出结论认为税收增长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郭庆旺则根据1995-2002年的统计资料,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国不同地区的税收收入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税收收入的过高增长会抑制经济的增长。并且指出过高的税负对不发达地区的影响尤为明显。整体来看,对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的研究文献已经十分丰富,但是从长期角度来看,二者仍存在不确定性与随机性,从这个层面来讲,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相互关联的理论分析则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拟深入探究二者相互影响的理论基础。
2 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关联的理论分析
经济收入是税收的来源,收入的多少决定着应征税额的多少,同时税收收入又间接影响经济增长,这是理论界普遍达成的共识,对于理解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经济收入是税收的来源。一般来讲,货物、劳务、企业利润和个人所得是税收的征收对象。经济活动进行到哪里,税收就随之在哪里。由于税收伴随着经济活动而产生,经济活动成为税收的根本的决定因素。一是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也就决定着税收收税的多少,众多实证分析结果都表明二者从长期来看,具有明显的协同趋势;二是经济结构决定着税源的结构,这种决定作用体现在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上。
其次,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该国的税负水平。企业或者个人缴税之后,必须有一定的生产或者生活成本。而发达国家企业或者个人征税之后仍然具有大量的可支配收益,发展中国家征税之后可支配的税基较少,尽管两种国的税收制度相似,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税负差异很大。
此外,对经济社会的管理状况也决定着税收状况,经济改革决定着税收改革等。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改革,先后进行了两步利改税和建立新税制的改革,正是这方面的体现。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税收对经济也具有反作用。当税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时候就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增长。税收从税种、税负、税率等方面影响经济。从税种角度看,主体税种税基广、征收额度大,对财政收入产生直接影响,具有调节经济的作用,其他税种则主要调节某种经济行为。税率是收税中的重要指标,其大小直接反应了国家的征税的深度。随着税率的提高,国家税收会在初期呈现增长趋势,但是过高的税率会加重经济活动的负担,从而导致经济总量降低,税基减少,税收则会呈现下降趋势。税负大小影响国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税负越高,则表明国家干预市场的力度越大,如果国家将征税所得用于盈利部门,只能导致一部分企业受益,滋生腐败。相反,降低税负,则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3 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关联的模型分析
下面主要通过拉弗曲线模型来分析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美国供给学派经济学家阿瑟·拉弗(Arthur Laff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拉弗曲线。
图1中横坐标轴代表税收收入或者GDP,纵轴代表税率,税率逐渐从O点变动到B点100%,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收入(税收)先增加后减小,当税率为100% 时,经济陷入停滞,税收为0。
为进一步分析二者关系,这里推导出拉弗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如果考虑政府收税,全社会的收入Ys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民众收入Yp,另一部分是政府税收的收入Yg,考虑税率r,则政府的收入方程为:Yg=Ys×r。同时,可以得到除去政府收入之后的民众收入Yp=Ys(1-r)。
假定民众都是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其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完全取决于其收入Yp,而由于全社会的收入Ys全部是由民众创造的。在这里,假定民众生产的积极性最高时,社会产出水平最高,此时为Yo。可以看出,当民众对生产预期全部归自己所有的时候,此时的积极性最高,也即r=0。同样,随着r的提高,生产积极性也会随之下降。当r=1时,民众没有生产的积极性,此时的产出为0。
民众生产积极性可以用预期收入与最大产出的比例表示,即。经过上面的分析,这个积极性随着留存率的增加而增加。在这里假定增加的速度是均衡,可以得到:。由于r=0时。Ys=Y0,所以k=1。当r=1,Ys=0。将这个方程带入到政府收入方程中,可以得到拉弗曲线如下:
这就是著名的拉弗曲线的数学表达式。由拉弗曲线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由拉弗曲线的对称性可以看出,同样的收入水平既可以由高税率得到,也可以由高税率得到。而高税率会阻碍经济的增长,此时的政府收入是以民众生产积极性的牺牲为代价的。政府想要取的高收入,不一定需要高税率。政府税率有最佳点A,只有确定了最佳点,才能产生长期的经济增长。
4 结语
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分析,深刻剖析了经济增长有税收收入之间的联动关系。税收来自于经济收入,没有经济收入就没有税收,经济收入决定着税收的来源、税负水平、税收结构。同时,税收也对经济收入产生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通过税种、税负和税率等因素体现的。拉弗曲线说明,高税率绝对不是最优的政策选择,政府应该努力选择最佳的税率征收点,以保持经济长期增长。
摘要: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具有联动效应。收入是税收的来源,经济增长会促进税收提高。税收对经济增长具有反作用,当税收水平适应社会发展时,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增长。拉弗曲线进一步说明了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的变动关系。政府应该选择最佳的税率。
关键词:经济增长,税收收入,联动效应
参考文献
[1][美]哈维·罗森.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K L Willard.Essays on International Taxation[D].Princeton,N J:Princeton University,1994.
[3]何伟.中国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的计量分析[J].学术论坛,2014(5).
[4]何晴,张斌.试析2002-2012年中国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3).
[5]谢波.税收收入、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J].市场论坛,2013(2).
[6]申自强.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探析[J].市场论坛,2008(6).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篇2
传统的税制优化理论为了分析的简便,往往把税收征管成本和征管部门的征管能力忽略了。然而现实生活中,再好的税制,最终必须依靠征管才能实现其目标。税收征管的难易程度和征管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优化税制的设置。由于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使得优化税制在执行中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偏离设计时的初衷。因此,有必要把优化税收理论和税收征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征管因素作为衡量税制结构优化的标准之一。
一、税制优化必须考虑征管因素
1.税收征管的成本不容忽视
优化税制理论往往在税收导致的经济效率损失与增进社会公平之间进行权衡,以寻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然而,税制优化和税收征管是密不可分的,税收征管是保证税收制度有效运行的手段,税收制度目标依赖于税收征管来实现。但税收的课征并不是一种不花钱的活动,相反,税务当局征税要消费资源。与此同时,纳税人奉行税制要付出代价,包括会计师和税务师费,还有纳税人在填写税收申报表和作记录时所花的时间价值。
优化税制应当考虑到税务机关的征管费用和纳税人的依从费用。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成本一般是1%~2%,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征管水平较低,因而税收征管成本更高。税收征管成本对优化税制目标的实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影响可能大到足以扭曲优化税制设计时的初衷。
2.税收征管能力制约税制优化
政府征管能力是税制结构选择和调整的重要约束条件。在短期内,一国政府的税收征管能力总是有限的,税制结构的选择与调整不能超越这个限度。税制模式只有当它与政府征管能力相适应时,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也就是说,税收征管所具备相应的技术手段,征管队伍所具备的相应素质,对税制的实施必不可少。如果一个国家不顾自己的征管能力,片面追求税制优化,反而可能导致税收征管中的税收流失,从而降低税制的可信度,使税制的既定目标落空,最后得不
偿失。因此,在政府征管能力许可限度内选择和调整税制结构才是最切实可行的。
3.税制优化必须考虑税收征管环境
良好的法制环境是税制得以贯彻落实的根本保证,而较强的国民纳税意识则有助于税制的优化。一国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法制建设水平,盲目地追求税制的优化,使税制繁琐复杂,结果极有可能适得其反。同样,国民的纳税意识及纳税观念也不容忽视,例如,在一个纳税意识淡薄的国家,实行简便的税制应是明智的选择。
我国是一个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应该说我国的征税环境并不理想,当然这一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是可以改变的,但非一日之功,我国税制优化设计时不能不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
二、税制优化有助于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
考虑了政府税收征管能力、税收征管环境等因素影响的优化税制设计,事实上又有助于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评价税收征管效率既要考察取得定量收入所耗费的征管成本;也要衡量由于政府征管能力不足以及纳税人逃避纳税而造成的税收损失;事实上还应考虑税收征管能够征收多大规模的`收入,以满足政府必要支出的需要。过于简化的税制其征管成本肯定很低,纳税人也难以逃税,但集中的收入也有限,显然并不足取。合理的税制结构,既有利于征集到适度规模的税
收收入,又使税收征管部门有能力承担征管任务。同时,合理的税制结构也有利于减轻纳税人的抵触情绪,有利于纳税人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有利于纳税人之间的相互监督,这一切无疑会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三、税收征管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税制结构的优化
税制的优化无疑会受到政府征管能力的制约,但政府征管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府的征管能力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是可以提高的,政府征管能力的提高给税制结构的选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有助于税制结构的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努力提高政府征管能力是我国税制改革与征管改革长期发展的重要任务。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篇3
关键词:公共财政;税制改革
一、公共财政和税收制度之间的关系
新时期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思想引导下,政府是公众服务的主导,是代表公民治理公共事务的主要力量和执行者。政府实现社会建设的方式就是为公众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如:非盈利性的公共基础建设等,以此保证公众的衣食住行的正常运行。在这个过程中支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根本资源就来自公共财政,换句话说公共产品服务功能的实现就是依靠公共财政。而公共财政的主要来源就是税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税收是公共财政的根本性来源。因此税收的制度将关系到公共财政的持续性收入和良性循环,也就是良好的税收制度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税收数量的正比例。当经济发展快税收也就增加,增加的税收可以产出更完善的公共产品,完善的公共产品将促进经济发展,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而这个循环的关键就是税收的制度的合理性,因此税收制度对公共财政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保障。
二、保障公共财政应使税收制度合理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让公共财政成为了政府实现职能的主要手段,而我国的地域性经济差异导致了公共财政在各个地区的实现情况略有不同,体现出来的是不平衡的状况。因此在将公共财政和税收制度关联起来的时候,就应当注意对税收制度的合理化设计。一些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地方政府已经可以实现职能性的转变,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行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建设,即实现了公共财政的模式,这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要求税收的制度能够提供地方公共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即建立起完备的税收和财政的联动机制,即地方政府拥有了地方税收权利后,就可以根据自身经济的产业特征进行合理的、因地制宜的修订地方性税收制度和政策,通过培养适应本地的税收种类,扩大税收的范围等方法,保证税收能够和经济的发展成比例增长,为公共财政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优化税收制度的结构,服务公共财政
1.整体税制的优化
(1)地方性税收是对政府财政的最主要贡献,因此在税收制度改革的时候需要对地方性进行科学的优化。从实际的操作上来看就是减少、增加、分离的方式。减少,也就是适当减少低能耗产业的税收比例,减少优势产业的税收比例,这样可以保证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可带动上下游的产业发展,产业的增值当然也会带动税收。增加,即增加新的税收种类,拓展税收的范围。因为经济的法其经营的形式也随之增多,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地方政府针对性的增加税收种类,在保证原有税源的同时扩充税收来源。
(2)中央性税收当然不能和地方性税收完全一致,中央税制应当更加的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首先,可以大力发展对第三产业的潜力挖掘,从宏观上控制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并拓宽营业税收的基础。其次,应当进行税收种类的调整,根据经济的发展增加或者停征某些税收种类,如:对一些非盈利性单位提供的一些有偿服务进行征税等。再有,应当将某些经营模式的混合销售行为进行具体的规范和划分纳税义务,防止利用经营模式来逃避税收责任。最后,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应当进一步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的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其纳税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央税制应当进一步规范个税的征收制度、方法、方式,以及联动机制,以此保证个人所得税的合理、合法化。
2.建立弹性税收的机制
税收是重要的公共财政来源,同时也是重要的调节工具,通过税收制度的导向性是可以实现对经济发展进行调节的,因此在制定税制的时候应当建立弹性税收机制,也就是可以根据经济的变化而进行变化的累进制的税收制度。这样的税收制度当经济过热的时候可以增加税赋的压力,适当的控制人们的购买力膨胀,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当经济出现衰退的时候,税制也将作出调整,防止需求萎缩而造成经济的整体萧条。而且,从扶持产业的角度看,弹性的税制可以利用税收的手段帮助和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让社会资源实现优化。在目前节能减耗的趋势下,就可以通过对低能耗产业的扶持性税收政策,来实现资源向低能耗产业流动的目标。
3.完善费改税与税制的接轨
实现分税制度后,地方政府强化了其自身的财政管理权力,同时将办事权下放而财政权收紧,这就给基层政府的财政出现了问题,为了弥补财政不足就出现了一些乱收费的现象。这虽然是一个负面的影响但是也给“费改税”提供了动力。这样我们看到,“费改税”不仅仅是应收费形式上的转变,而是税制和公共财政支出的关系的理顺。在费改税背后引出的是如何扩大对地片政府公共支出的扶持问题,让地方政府即能办事也能资金自己这才是费改税的目标。因此,费改税应当做到,其一,明确费用的合理性,即将目前的“费”,进行合理的划分,明确可是收的和不能收的,然后再进行费改税的调整。其二,引入市场机制,让某些“费”从政府手中解放出来,实现市场化运行,这也就实现了变相的费改税。其三,扩大监察力度杜绝乱收费,遏制乱收费的同时改革税制才能保证费改税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于中秀:浅谈税收债权债务与公共财政之比较[J],法制与社会,2009,(03)
[2]薛菁:公共财政下税收理念的转变及其影响[J],行政论坛,2007,(04)
[3]李炜东:财政·税收与政治体制改革[J]社会科学论坛,2008,(07)
[4]杨宏成:浅谈公共财政和税收体系[J],决策探索,2006,(12)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篇4
自1994年我国实行税制改革以来, 税收收入和GDP都取得高速的增长, 表现出税收弹性较高。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我国税收弹性 (税收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 大于1.2, 不利于社会平均税负的实现, 为此, 本文从现状出发, 对影响因素进行数理分析, 并给出相应解释。
二、文献综述
对于导致税收收入增长幅度长期超于GDP增长幅度的原因, 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朱红琼 (2007) 选取1978-2005年的数据, 得到结论:经济增长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税收就会增长0.2个百分点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宏观税负与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田关玉、蒋新昆 (2011) 用1994年到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样本分析, 对税收的高增长给出解释为:既有经济的因素也有国家政策的因素但是经济的发展是主要原因;李建英, 陈平 (2012) 指出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税收体制是影响税收收入的主要因素, 并对税收收入超过经济增长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是因为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差异、累进税率制度等因素。
三、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1、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学派认为, 社会经济的滞后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 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经济危机, 为保持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 就需要用国家的消费和投资来弥补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不足, 来刺激有效需求, 因此,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 国家应该减低税负水平, 增加政府的公共支出, 以提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其次运用税收手段对收入进行调节, 提高社会整体的消费倾向, 最终使得宏观经济恢复稳定增长。
2、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最为有名的就是“拉弗曲线”, 该曲线说明经济增长与税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该理论认为总是存在产生同样收益的两种税率, 只有保持适当的税率时候, 才能保证较好的财政收入, 在一定税率条件下, 国家的税收随着税率的升高而增加, 一旦税率超过转折点, 国家税收会随着税率的升高而减少, 即税收会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该理论认为在税率上存在一个“税率禁区” (图中阴影部分) , 因为在取得等量税收收入的情况下, 该部分实行的税率比左半部分要高, 过高的税率会损害经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 导致缩减生产规模, 最后税收减少。
3、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罗默和卢卡斯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开始, 出现了把增长率解释为内生现象的新研究方向, 该理论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和作用的那么税收政策就可能对增长率产生影响。因而, 国家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 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来鼓励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与研究开发, 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
四、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自1994年税制全面改革以来, GDP总量和税收逐年增长, 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得到1994年到2012年的相关具体数据, 可以看到1994年以来, 我国税收收入稳定快速增长, 税收收入占DGP比重稳步提高, 国家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但税收增长与GDP的增长并不保持同步, 有些年份税收低于GDP, 有些年份, 税收高于GDP, 总体来看税收的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1、GDP与税收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对税收 (Y) 与GDP总量 (X) 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回归方程:
可以看出方程的可决系数R2=O.9945, 表明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很好, 说税收收入可被GDP解释的可信度为99.45%, , 相关系数为r=0.996, 表明我国税收收入与GDP之间正相关, 从t值看, 方程中的两个估计量都通过检验, 最后, 预测回归方程是完全可信的, 弹性系数为0.217, 说明GDP每增长1亿元, 税收收入可增加0.217亿元。
2. 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
以税收收入增长率 (Y) , GDP增长率 (X) , 对数据回归分析, 可以得到下面的回归方程:
判定系数R2=0.116, F统计量为2.23,
可决系数R2=0.116, 表明税收收入增长率可被GDP增长率解释的可信度只有11.6%, 可信度值不高, 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差, 相关系数r=0.37, 表明税收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程度不高, 但是两者的影响是正的, 同时说明其他因素对税收收入增长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图是税收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对比图:
五、结论
综上可以得到:经济增长对税收收入的高速增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而影响因素有:
首先, 经济因素为主导, 包含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中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是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倾斜, 其产值比重不断加大, 国家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动情况;其次是国家的政策因素, 在1998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后税收增长速度就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 最后是税收征管能力的提高, 经济决定税源, 制度决定税基, 征管决定收入, 随着我国征收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健全, 税收收入的规范必将上升一个台阶。
最后, 经济决定税源、制度决定税基、征管决定收入, 希望能够协调各方利益、调动各方积极性去促进发展, 随着我国税制的不断完善, 会使税收增长和经济增长实现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吕冰洋, 李峰.中国税收超GDP增长之谜的实证解释[J].财贸经济, 2007
[2]张晓丽.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 2011
[3]林雨、幸伟, 我国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A].商场现代化2008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篇5
【摘要】和谐社会是我们国家发展的目标。税收是国家获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是国民获得公共物品的物质基础,一个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成熟的税法。但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的,因纳税服务的不到位及一些“吃拿卡要报”现象的存在所导致的征纳关系的不和谐,也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这两种行为的定性与定位,论述二者的关系,阐述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其中的共同与不同点。并根据当前税务机关在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关系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二者关系的思路,最终协调征纳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关键词】税收执法 纳税服务 关系
【正文】长期以来,兼顾严格执法与纳税服务一直是困扰税务机关的一个难题,“在服务中执好法,在执法中服好务”已成为各级税务机关共同追求的目标,2001年《税收征管法》和2005年总局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意见》把两者上升到法律界面,纳税服务进一步加强,税收执法进一步规范,这两种行为始终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一)税收执法的概念及主要表现形式。
税收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重要的执法活动之一,它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国家税收法律法规适用于纳税人及其他管理相对人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税收执法是通过税务机关行使管理职权的不同形式来实现的。国家通过制定、颁布一系列有关税收管理的法律法规,形成众多的、有机联系的税收法律规范。税务登记、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一系列各不相同的管理行为,虽然种类不同、方式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一种执法行为,是在行使着税收执法权。因此,税收执法权的行使过程就是税收执法的过程。
(二)纳税服务的概念及主要表现形式
纳税服务是指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以贯彻落实国家税法,更好地为广大纳税人服务为目的,通
过多种方式,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正确及时地履行纳税义务,满足纳税人的合理期望,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项综合性税收工作。
纳税服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体
现在税收征收、管理、稽查、行政复议等各个工作环节,分布在税务机关各部门的工作中:税前——为纳税人提供公告咨询、辅导服务,提高纳税人的办税能力;税中——为纳税人方便、快捷、准确地依法纳税创造条件;税后——为纳税人监督投诉、行政复议、损害赔偿提供渠道。
二、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在税收工作中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
面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
在和发展的,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都是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共存于税务行政行为之中。二者之间具有同一性特征:一是目标相一致。税收执法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而纳税服务的目的同样是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纳税服务体系,增强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营造一个法治、公平、文明、和谐、高效的税收环境,从根本上提高税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也是“服务型政府”对税收工作的基本要求。二是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税收工作是执法与服务两种行为的载体,离开了税收工作就谈不上执法,也谈不上服务。从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含义和内容可知,二者同样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始终。税务机关作为税收行政执法部门,在税收工作中执法与服务的主体都是税务机关,客体都是纳税人,服务行为必然寓于执法过程当中,“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是二者相互渗透的具体体现。三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税收执法的过程,也是为纳税人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执法与服务两种行为体现着法律的尊严和税务机关在公众中的形象。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纳税人对税收的遵从度。执法水平高,有利于消除纳税人对税法的抵触情绪,改变纳税人对税收的消极态度;服务质量好,有利于密切征纳关系,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办税能力。
(二)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不同之处
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是税收工作的两个外在表现形式,二者
在基本内涵、基本内容、基本原则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1.基本内涵不同
(1)执法就是执行法律。这种执法行为能够直接产生特定的行政法律效力和后果。党的十七大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
一。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对税务部门来讲,就是依法治税。依法治税是指在依法治国的前提和条件下,通过税收法制建设,使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从而达到税收法治的状态。
(2)服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为他人做事,为国家、为集体或为别人工作。税收工作的性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从税收工作的实践看,服务贯穿于税务工作的全过程。纳税服务就是要求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依法治税、规范执法,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提高办税效率,降低税收成本。
2.基本内容不同
(1)税收执法的内容是指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所实施的一系列税收征收管理的行政行为。从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内容上看,税收执法的内容主要包括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税务处罚、税务行政复议等五大方面。
(2)从纳税服务的概念可知,纳税服务的内容极其丰富。从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内容上看,已把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和为纳税人服务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直接涉及到保护纳税人权益和为纳税人服务的条款就有近30个,还有多条通过规范税务人员的行政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从税收工作实践上看,纳税服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办税服务、环境服务、帮助服务五大方面。
3.遵循的基本原则不同
(1)税收执法的原则主要包括:法定原则(执法主体法定;执法权限、内容、手段法定;执法程序法定)、公正原则、公开原则、效率原则、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原则。
(2)纳税服务是为人民服务的组成部分,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从税收工作实践来看纳税服务也有其遵守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普遍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无偿性原则。
三、当前税收工作中对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存在的几种模糊认识和行为表现
现阶段,通过新征管软件的应用,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行,干部廉政教育的深入,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税务人员对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大大提高。但仍有少数税务
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关系,其主要表现:
(一)重执法、轻服务
片面强调税收执法,而没有把握好规范服务的内含。譬如在受理新办纳税人登记时,对生产经营地与注册地不一致的,经办人员在审查时,不认真研究上级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不认真实地核查,不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往往就以“不符合税法规定”而被打回票,地方政府对此反响很大。又如窗口人员在接受申报纳税或涉税事项申请时,只注重依法处罚,而友情提醒不够,造成纳税人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多次出现。有的新办户由于办税人员缺乏相关的税法知识,而在申报时少报税种,窗口人员未及时提醒,造成“未申报”而被处罚,尽管在于纳税人本身,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对纳税人涉税资料的审查,有时过于原则化,而忽视了灵活性,造成纳税人同一涉税事项多次跑、跑多头。在稽查环节也同样存在执法与服务偏颇的问题,与征收、管理系列相比,有时更注重于严格执法,在执法过程中未能体现纳税服务意识,一味追求查补罚量的指标,特别是以查促改、以查促管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二)片面理解服务的科学内涵,弱化执法力度
还有一类人又片面强调纳税服务的重要性,而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如在区域经济税源偏紧,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指标相差甚远时,为了追求服务地方政府的满意率,而对入库的税款来源没有认真审核把关,“当年入、次年退”的现象时有发生。每年的行风评议、作风建设评议期间,少数干部不是以自己真诚的服务意识、扎实的服务能力、较高的服务水平去赢得广大纳税人、各级政府、人民团体、社会各界的信任,而是用回避严格执法去追求完美的得票率,“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出现了不该收的税收了;该查的不查了;该罚的也不罚了;该加收滞纳金的,也可变通了;资料不全、手续不完备的也可通行了,等等。
(三)职责与职权的缺位或越位
由于对执法与服务两种行为的含义理解不清,致使不能正确面对税务机关所具有的执法与服务的双重职能,也不能正确认识纳税人所具有的管理相对人与接受服务者的双重身份。把本属于执法范畴的工作运用服务手段处理,或者把本属于服务范畴的事情采取法律手段来对待,造成职责与职权在履行过程中的缺位或越位。
四、正确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关系的思路
鉴于少数税务人员对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模糊认识和行为的偏差,在税收工作中坚持执法与服务的“相辅相成,二者并重”的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一手抓税收执法,一手抓纳税服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法治理念,严格执行税法
必须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观念,严格执行税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避免执法的随意性,维护税法的尊严和权威,杜绝执法中的不规范行为。依法治税不仅是“治外”,更重要的是“治内”。对税务机关而言,依法治税实际上是一场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自我革命”。“治内”的重要内容就是“治权”,即制约税收执法权。严格税收执法,还必须正确认识依法治税与组织税收收入的关系。
(二)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工作效率
一要加强礼貌服务。二要严格执法,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对某一纳税人的特殊宽容,就是对其他纳税人利益的损害,也是对公平竞争环境的直接破坏。三要加强政策咨询服务。加强对纳税人的税法宣传、教育和培训,尤其把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告知纳税人。在普遍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对重点企业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服务。四要提高征管工作效率。大力推行“一窗式、一条龙”办税,尽量简化程序和手续,最大限度减少纳税人的效率损失,降低纳税成本。五要鼓励基层税务机关改革税收工作体制和工作模式,创新税收征管服务手段,优化税收征管制度。
(三)明确岗位职责,完善监督机制
在税收工作中,为保障执法与服务两大体系的有效运行及功能的发挥,必须建立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内部、外部监督机制。一要落实公开办税制度。二要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按法定权限,将执法与服务的职责和要求嵌入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以书面形式明确每个执法人员的执法职责和任务。三要明确工作规程。四要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加强和量化对执法和服务的管理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五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税务人员在执法和服务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失职行为,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四)治理“吃拿卡要报”现象
吃,是为了维持生命,而维持生命必须要吃。吃的本身并无大的错误,但如果说,借职务之便,大吃、特吃、铺张浪费,或
者说丧失了原则立场,致使国家、集体的利益遭受损失,那么这个“吃”就要进行追究了。
拿,故名思意,就是归己。拿的前提是他人从感情或是出于某种目而主动提示或者主动相送某种物品,才能拿得到,但能拿的人多数都是掌握一定权力或者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亲朋除外),否则,别人想拿也拿不到。
从字面理解,“卡”是关卡,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掌握一定权利的人,都运用卡的方式来达到自己所需求的目的,一旦得手,就会视法律、规定与不顾,放开出口,应该说,能卡的事情多数都是可上可下的问题,不办也可以,办也无大毛病,所以说在一些实权部门或具体办事人员身上会时而发生类似情况。
要,就是索取,具有占有为目的。手中掌握一定的权力,贪占心理严重的人,习惯成自然,总觉得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视索要为一种荣耀,权力的象征。
报与索要基本相同,只是报会比索要含蓄些,应该说报比索要更含蓄,更隐蔽些,使人们不易发觉,危害性更大。
总之,吃拿卡要报是社会掌权者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应该说这种现象占据一定的市场,它不仅损害了党的形象,同时也给干群关系增加了紧张气氛,如不加以解决,将会进一步败坏社会风气,从而导致一些人铤而走险,最终走向犯罪道路。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篇6
【关键词】“一带一路”;税收政策;路线
一、“一帶一路”战略实施的国际背景
当前,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这为我国全力推行“一带一路”战略,破解经济发展困局良好契机。同时,当新兴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传统的经济规则制定者势必会有所应对。2015年底,由美国主导的TPP协议生效,无疑是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完美注解。TPP协议成员的数量虽小,但其经济实力还是相当可观的,成员国经济规模约占全世界40%,贸易额占世界三分之一。仔细分析TPP成员国的构成,可以看出,这12个国家经济上有互补性,提供资金的国家、提供市场的国家、提供资源的国家、提供工业生产的国家、提供劳动力的国家一应俱全,内部就可以形成经济循环。
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主体路线
一是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大力推广中国制造的技术标准、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全力推进铁路、公路、通讯、发电等中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基础设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输出,既大大加强沿线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和与中国的联系,又有效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二立足国内实际,统筹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以“一带一路”发展为突破口,优化东西部产业布局,减少无谓的人口大规模迁移带来的巨额产业成本,充分释放人口红利,加大西部省分的土地开发力度,缓解中国,特别是东部人多地少的矛盾,助力西部大开发走向深入。
第三,强化丝路基金、亚投行等国家战略的统筹联动,强化中国对世界金融秩序施加自己的影响力。通过“一带一路”品牌效应高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的税收优惠政策初探
1.进一步探索建立金融保险企业“一带一路贷款专项”呆账坏账损失税前扣除政策体系
客观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了部分发达国家外,绝大多数的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不发达国家,在上述国家进行大规模投资的所面临的经济风险以及政治博弈风险等不利因素不可小觑。而作为“一带一路”主体工程的铁路、公路、通讯、发电等项目往往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收期长等特点,一旦形成呆账坏账,不可避免会给放宽的金融保险机构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建议适当放宽“一带一路贷款专项”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并准予税前抵扣。
2.进一步强化“一带一路”微观建设主体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在进一步理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思路的基础上,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开发的企业在土地流转开发、中西部产业布局、劳动力安置、“走出去”企业税款征收等重点环节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在劳动力安置方面,可给予劳动力成本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在“走出去”企业税款征收方面,可在其进行特别纳税调整时予以特殊安排,如针对其回收期长的产业特点,应纳税额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延长其可抵补的年度。
3.进一步完善资本输出专项税收政策
提升税收政策站位,在流转税以及所得税等领域制定“一带一路”专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与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产业资本输出平台的协同合作力度。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国内建设主体积极利用上述产业资本进行投资,有效放大亚投行、丝路基金输出资本的乘数效应,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4.进一步完善合作对接机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布广泛,语言庞杂,法律系统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借助国内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通过购买服务、合作研究、协同开发等方式,建立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并借助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语言、法律、经济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共同开展收集、分析和利用税收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国家税务总局应当充分发挥政策层面的优势,鼓励社会组织,组建由税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税务机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一带一路”法律援后团,及时为走出去”企业和“引进来”企业提供专业的税收法律咨询、权利救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冯宗宪.“一带一路”构想的战略意义[N].光明日报,2014-10-20.
[2]朱青.鼓励企业“走出去”与改革我国避免双重征税方法[J].国际税收,2015,(4).
[3]安体富,蒋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08,(5).
[4]漆彤.“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税法思考[J].税务研究,2015,(6).
[5]杨志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5,(6).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篇7
关键词:税收收入,经济增长,耦合系统
一、问题提出
从宏观上讲, 税收与经济之间的宏观税负的变动情况可以从一定角度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意义。而宏观税负可以作为研究税收与经济之间耦合关系的要素, 通过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分析地区经济发展与税收之间的耦合效应。
二、基本概念
耦合关系理论是从机械自动化引申而来, 本意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部件之间相互咬合的程度, 引入本文范畴是个辩证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区间内, 构成要素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完整性, 又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性。Beekun and Glick认为以往研究的重点在于组织要素本身而不是组织之间的关系, 而耦合关系理论则强调的是区内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也就是本文研究的影响经济发展的税收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
三、数据分析及研究结果
1. 数据分析
抚顺国税2002年到2006年这5年税收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但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 抚顺市税收的增长速度要相对较慢。抚顺国税这5年的税收收入分别为:26.85, 28.02, 32.42, 34.75, 39.34 (单位:亿元) 。生产总值为:280.17, 314.84, 375.00, 390.24, 457.55 (单位:亿元) 。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的分析, 将2002年到2006年的抚顺国税税收y对全市生产总值x的两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此回归系数R2为0.98, 表明税收收入与抚顺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 说明地区生产总值对国税税收影响显著, 同时通过此结果我们可以得出, GDP每增加1元, 国税税收收入平均增加0.073元。此分析结果能够简单明了的说明抚顺地区生产总值与税收之间存在耦合效应。
2. 研究结果
(1) 耦合政策的制定。抚顺地区经济与税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耦合政策的影响, 通常由政府、社区组建而成, 其形成与完善实施还依赖于政府出台的政策。这种耦合现象体现在政府政策上, 从2002年到2008年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对抚顺市影响较大的有:2002年自营企业出口免征消费税, 增值税全面实行免、抵、调政策, 2004年下半年开始施行东北老工业基地税收优惠政策, 提高个体税收起征点, 2005年车辆购置税并入国税局征收, 2006年4月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 2007年8月个人利息所得税由20%下调为5%, 2008年1月起对石脑油、溶剂油、润滑油和燃料油恢复按法定税率征税。2008年企业所得税由3 3%下调为2 5%, 这些政策性因素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税收入库额的增减和增长速度的高低, 也就对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产生直接的影响, 但此耦合效应属于政府主导的人为耦合。
(2) 行业间的自耦合。当耦合政策在企业主体间产生耦合效应的同时, 主体间有深度挖掘合作与共享机会的强烈动机, 此时他们的自耦合将得到充分实现。企业为实现进一步发展, 他们需要寻求一种竞争优势可持续和高价值创造的耦合方式, 而实现技术、产品和管理创新是他们耦合的主要动力。
抚顺市重点税源企业主要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抚顺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主要是以钢材粗加工为主, 生产工艺简单, 科技含量低, 产品附加值小, 因此产品的增值额小, 而且钢材企业的原料全部为外购, 受市场原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很大, 这决定了该行业的税负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而制约和影响抚顺市地区经济发展。但其目前改造生产技术, 高生产能力, 建设真空自耗冶炼车间等等, 不仅提高生产效率也提高税负, 促进了税收工作的顺利完成。
四、研究结论
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并注重其执行情况, 税收政策不仅会对税收收入而且会对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耦合效应, 所以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并保证落到实处非常关键。此外,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不能简单的依靠耦合政策, 其范畴属于人为耦合, 不能真正的发挥企业的主体性, 也就不能体现企业纳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反, 应该促进行业或企业主体运用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这点对重点税源企业尤为重要。使企业之间的发展由政策性耦合逐步转变为自主耦合, 提高纳税觉悟, 提升税负的同时能够保持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党兴华 张首魁:模块化技术创新网络接点间耦合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12)
[2]Beekun, R.I.and.Glick, W.H.Organization Structure from a Loose Coupling Perspective: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J].Decision.Science, 2001, 32 (2)
[3]朱建平 殷瑞飞:SPSS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55~170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篇8
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如何运用有效的手段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增长, 是一个长期性的艰巨任务。作为实行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十分密切, 首先, 经济决定税收, 税收依赖于经济发展。其次, 税收对经济增长具有反作用, 如果税收过高, 则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阻碍, 反过来又影响税收;如果税收过低, 财政政策的效果则不能达到预期, 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 北京市经济发展形势良好, 税收也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状态。直至2008年,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及奥运会后投资需求大幅下降的影响, 北京市经济平稳增长出现了拐点, 同时税收的高幅增长也迎来了下降趋势。那么北京市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鉴于此, 本文借助ST A T A软件构建相关的计量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相关的实证研究, 以期对于北京市实现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北京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顺利调整有所帮助。
二、数据来源与模型估计
(一)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在指标衡量方面, 本文用税收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北京市的税收水平和经济增长状况, 设变量lntax和lngdp分别代表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的自然对数。数据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 并以实行分税制改革的1994年为研究起点, 截止到2013年, 共20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此次研究的依据。
(二) 数据基础分析
如图1所示,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 北京市税收收入和G D P增长较快, 特别是1994年到1995年期间, 两者的增幅都超过了30%, 之后的四年里, 虽然税收和G D P都保持着超过10%的增长速度, 且税收增幅一直大于G D P增幅, 但是两者都出现了增幅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年到2001年, 由于土地增值税和耕地占用税大幅上涨, 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北京的房地产需求提升较快, 带动了北京市税收又一次大幅提升。较上一年的税收增幅来看, 01年提升了近10%, G D P则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2002年, G D P涨幅第一次超过税收涨幅, 尤其到2003年, 涨幅差距扩大到7%左右, 随后, 北京市税收涨幅反过来又超过G D P涨幅。2008年,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申办奥运会的影响, 北京市的税收收入和G D P的增长遭到了一定的制约。可以看出, 税收和G D P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 多数情况下税收的涨幅超过G D P的涨幅, 说明税收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受到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 但是又不能完全被地区生产总值所解释。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三) 序列平稳性检验
1.时序图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 lntax和lngdp都表现出非常明显的随时间上升的趋势, 均含有趋势项和常数项, 因此本文基本判断lntax与lngdp序列为非平稳时间序列, 在做相关检验的时候, 模型中应包含有趋势项和常数项。
虽然lntax和lngdp序列本身具有不平稳性, 但是为了之后的协整检验, 本文对lntax和lngdp分别进行了一阶差分的处理, 并验证了其差分序列的平稳性。从图2和图3 (d1_lngdp、d1_lntax分别表示lngdp和lntax的一阶差分) 可以看出, lngdp和lntax的一阶差分时序图均不具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不包含有趋势项, 但包含截距项, 因此, 本文初步判定lngdp和lntax的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时间序列, 可以用包含截距项但不含有趋势项的模型进行检验。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2.单位根检验。通过对时序图的分析, 我们初步判断出lngdp和lntax为非平稳时间序列, lngdp和lntax的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时间序列, 接下来本文利用单位根检验对以上的初步判断做出验证, 以保证模型的有效性, 避免出现“伪回归”。鉴于单位根检验的方法较为多样, 有A D F检验、PP检验、K PSS检验等, 本文采用应用较为广泛的A D F检验。 (见表1)
以上结果论证了时序图分析结果, lngdp和lntax的T统计量分别为-2.625、-1.819, 均高于10%临界值, 且P值分别为0.2685、0.6953, 由此可以得出lngdp和lntax两个数列都存在单位根, 都是非平稳序列。lngdp和lntax的一阶差分序列, 即d1_lngdp和d1_lntax的T统计量分别为-3.996和-4.226, 均低于1%的临界值, 说明d1_lngdp和d1_lntax两个数列都以是平稳序列。
综上所述, 对lngdp、lntax、d1_lngdp和d1_lntax四个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 lngdp和lntax两个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都变成了平稳序列, 可以得出lngdp和lntax同为一阶单整。接下来对lngdp和lntax进行协整检验, 以验证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3.协整检验。本文利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lntax和lngdp进行了协整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 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能拒绝“最高协整秩为0”的原假设,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最高协整秩为1”的原假设。说明lntax和lngdp没有通过协整检验, 两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4.模型滞后阶数检验。如表3所示, 3阶滞后可同时满足似然比率 (LR) 、最终预测误差 (FPE) 、赤池信息准则 (A IC) 、汉南-昆信息准则 (H Q IC) 和施瓦茨信息准则 (SB IC) , 一致被各准则认为是最优的滞后阶数。
至此, 鉴于lntax和lngdp两列非平稳时间序列通过了ADF检验, 没有通过协整检验, 并确定所设立模型的滞后阶数为3阶最优, 已具备建立V A R模型所需条件。
三、模型设定及实证分析
(一) VAR模型设立
其中:E (μt, μt’) =Ω
式 (1) 中yt是表示一个包含北京市税收收入和G D P这两个内生变量的列向量;c= (c1, c2, c3) T是V A R模型的截距向量;At为各阶滞后项的参数矩阵;μt为残差列向量;其方差协方差矩阵为Ω。
(二) 系统稳定性检验
如图4反映, 所有的特征值都落入了单位圆内, 因此可以判定系统是稳定的。
(三) 残差的正态性与自相关检验
1.残差的正态性检验。本文利用Jarque-B era方法检验V A R模型的残差项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如表4所示, 在5%显著性水平上系统不拒绝残差项服从正态分布的原假设, 即模型通过了残差正态性检验。
2.残差的自相关检验。当模型的残差项存在自相关时, 对模型的估计就会有一定的偏差, 与其对应的T检验和F检验也不再使用了, 此时必须对滞后的阶数有一定的调整。如表5所示, 在5%显著性水平上接受无自相关的原假设, 模型通过残差自相关检验。
(四)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如表6所示, lngdp对lntax不存在很强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lntax对lngdp也不存在较强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但是前者之前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要大于后者。
(五) 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
1.脉冲响应分析。通过脉冲响应可以观察到各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敏感性。如图5所示, 当lngdp做出一次脉冲冲击之后, lntax立马做出了反应, 而后收敛。当lntax做出一次脉冲冲击之后, lngdp做出响应的速度也较快, 随后收敛。
2.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是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如表7所示, 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 税收对于G D P的贡献远小于其对于自身的贡献率, 税收对G D P的短期贡献率小于长期贡献率 (长期贡献率趋于41%左右) 。同样地, 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 G D P对自身的贡献率要远大于其对税收的贡献率 (长期贡献率趋于16%左右) , 说明除了税收以外, 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在G D P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比较还可以得出, 税收对G D P的贡献率大于G D P对税收的贡献率。
五、结论
通过对税收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 结合本文第三、四部分探究北京市税收收入和G D P增长之间关系的V A R模型的设立, 以及相关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析等实证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情况来看, 北京市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是非常明显, 相较之下, 税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经济增长对税收的贡献。因此, 北京市政府要及时有效地发挥税收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必须结合其他的相关政策和手段, 一同促进北京市地区经济的快速、有效、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大恺.山东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 2014.
[2]张伟.中国税收与GDP的分配[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3]朱红琼.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7 (19) .
[4]蒋新昆.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1.
[5]檀学燕, 张涛.影响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经济因素与趋势预测[J].屮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1) :6-11.
浅析企业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篇9
1. 什么是财政
说起财政, 它有着很悠久的历史, 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财政是经济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财政, 顾名思义, 也就是国家财政部门, 它的作用主要是从地方或中央收集金钱或者物质来保证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一种物质支持。财政作为经济领域一种必不可少的事物, 能够满足国民的公共支出, 进而使经济达到平稳运行, 公平正义, 资源配置达到优化, 经济运行能力提高。
2. 什么是税收
税收是保证我国公共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税收, 是指国家用强制的手段在地方征收不直接偿还的实物或者金钱。税收是财政的一种形式。税收是政府事先规定好的, 这保证了税收具有固定性的特征;税收强制性的特征又保证了税收具有无偿性。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构成了税收的三个特征。税收取之与民, 用之于民。
二、财政税收的现状
1. 财政税收政策不合理
目前来看, 我国的税收政策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虽然我国一直针对税收体系和政策在做调整, 但是由于长期的税收制度不合理, 税收政策很难实施, 使得我国财政税收及其不合理。国家目前一直在针对财政税收做出调整, 但即使有好的效果,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 税收有时候确实会在经济上造成一定的负担, 因为一般来说, 只有27%和18%这两种税率, 主要是这两种税率还是针对大型企业的, 所以中小型企业负担起来就会有些吃力。我国财政税收的政策目前看来绝大部分是为强大的国有企业服务的, 财政税收力度过大, 使得只有生命力强, 资金雄厚的才能承担的起这一挑战。在政策及其不合理下, 企业的发展势必举步维艰。我们想要保证税收资金充足有活力, 就要改财政税收的现状, 这离不开对政策的大力改进。
2. 财政税收政策不健全
税收收入是一个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是国家的经济命脉, 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方向。但是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到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少, 再加上税收制度的限制和制约, 这就严重影响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天平明显偏向对中小企业不利, 这样既不利于财政的收入, 又使得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更加不利于税收的征收, 使得税收形式出现不利的形态。财政税收政策目前处于一个初级的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 国家没能完善其政策法规, 使得在财政税收上出现很多漏洞, 严重制约财政的征收。
3. 财政税收管理体系不科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在其中的一个问题则是财政税收管理体系不科学, 而这种不完善的管理体系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其次, 政府税收管理部门在现代企业税收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应的税收制度时, 面临着很大的阻碍, 这也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再者, 财政税收管理体系的改进现在到了改革的深水区, 体系方面很难再继续改进, 使得管理体系停在原地, 不能继续向前发展, 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征收力度。加强对财政税收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管理规划, 是我们当前需要做的一个重要项目。
三、企业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1. 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税收征收的目标基本一致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 使企业在最小的投入下, 获得最大的收益。而通过进行税收筹划, 则可以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企业在纳税过程中, 有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 不同的纳税方案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恰当的纳税方案可以有效维护企业利益。企业在税收筹划制定中, 必须事先对企业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然后尽可能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案使企业能够在合法的情况下, 避免缴纳不必要的税款,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通过开展税收筹划工作, 可以使企业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 完成纳税义务, 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进而为推动国家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也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良好的保障。所以,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与税收筹划目标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2. 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税收的筹划的根本对象基本一致
为了确保企业能够灵活周转资金,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对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事先规划, 其中包括企业的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安排所涉及的各类资金支出与预算。纳税是企业必须完成的义务, 这对企业的资金调用形成了一定的限制, 而极大地增强了企业资金运用的灵活度, 其次, 对于企业来说, 纳税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 会使企业面临一定的经济负担, 背上重大的经济负担。再者, 企业的财务管理力求在税收的投入上保持更小的力度, 减少企业的税收支出, 保证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而税收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企业的资金收入来划定的, 在根本对象上, 其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税收筹划, 可以使企业合理避税,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经济负担。所以, 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税收的筹划的根本对象基本一致。
3. 税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处于不可缺少的地位。对税收的管理, 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企业在财务管理中, 要求对税收做出一定的规划, 保证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和企业营业亏损额。税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地位, 同时说明了企业对税收的重视。在另一方面, 我们还应该正确认识税收征收和避税的不同。虽然税收在企业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税收和避税存在不同, 其目的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能够减轻税负。但是税收筹划却不会影响到税收的正确合理发挥, 不会影响税收在我们身边的形象和作用, 而避税确是严重与国家规定相违背。我们必须承认, 税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运行的必须有一定的约束。一旦税收的天平不明确, 制度不完善, 税收筹划很有可能转化为偷税漏税, 违反国家的规定和要求。
四、政策对企业税收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会受到税收的严重影响。宏观经济应尽到其自身所应该履行的义务, 着是企业对国家的所承担的责任, 也是企业管理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规模扩张, 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但是这种规模扩张必须在符合相关法律的条件下进行。通常情况下, 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除了进行成本控制以外, 还会为投资留有一部分资金。在不考虑企业资本结构、负债资金利息的情况下, 税收政策的变化是制约企业财政的重要条件。首先, 税收政策变化会对企业税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增值税转型的试点, 第二, 政策变化会影响到消费税的调整, 第三, 税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统一内外资金的税收。其次, 消费税的变化会对企业的财政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消费税的增长, 会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 这会对企业的整体税率情况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再者, 利用好企业财政中优惠税率如果能好好的对企业进财政统计, 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对优惠税率进行充分利用, 在不触犯相关税法的前提下, 有效提高企业所获利润。国家政府为了促进本国企业发展, 会经常推出一些税率优惠政策, 但是每次政策的推行都是有一定依据的, 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 必须加强对税率的关注。通过降低税收, 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而且, 这也非常符合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国家政府通过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贯彻落实, 降低对中小企业的税收额度, 从而降低企业发展压力。通过这种方式, 必定会使我国社会经济迎来一个新时代。
五、结语
纳税是现代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 这是对社会的负责, 而税务处理是企业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企业财政必定会与政府税收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政府部门通过调整税收政策, 可以对企业的财政工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恰当的税收政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且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摘要:税收是我国财政的主要来源, 是关系各项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保证。在现代经济市场的体制下, 企业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强烈的市场竞争, 而且还要受到税收制度的制约。纳税人能否纳税和纳税的多少都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税收收入, 尤其是作为主要纳税人的企业。我国的市场经济管理方式是“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相结合, 也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相结合, 所以, 税收就成为了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对企业财政与税收之间的关系做出讨论。
关键词:企业,财政,税收,关联关系
参考文献
[1]高雪萍.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理论依据及其绩效评价[J].农机化研究, 2011 (12) .
[2]周仁俊, 杨战兵, 李礼.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 2010 (12) .
[3]余明桂, 回雅甫, 潘红波.政治联系、寻租与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有效性[J].经济研究, 2010 (03) .
[4]韩冰.财政转移支付与预算软约束[J].现代管理科学, 2013 (07) .
浅议财政与税收之间的关系 篇10
关键词:财政收入,税收,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 人们与税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国家财政收入形式中, 税收作为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而且也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在财政收入中占据主导地位。税收的形式特征包括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税收的三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一、税收的特征
税收属于国家强制性政策, 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基础上依法进行税款的征收, 从而作为国家实施执政职能的财政收入, 通过税收来取得财政收入, 从而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经济保障, 而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所以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税收属于一种政治权力, 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可以强行进行征税, 而依法纳税也是公民的最基本职责, 是税务机关的工作职责。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 其具有无偿性, 但税收的征收并不是随意性, 而是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规定了, 具有固定性, 根据不同的征税对象来收取不同的税收。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不可分割。只有在强制性保障下, 无偿性要求才能实现, 即只有在国家政治权力下, 才能依法进行无偿征税。而在税收强制性和无偿性的基础上, 也决定了税收在征收时的固定性, 只有在法律规定标准作为依所下进行税款的征收, 才能确保经济秩序的正常, 确保个人、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国家的合法权益。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也充分的表现出了税法的权威性。
二、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最基本形式, 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同时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在财政收入中, 税收占据较大的比比例, 可以说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主体。我国税收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确保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通过税收来取得财政收入并为人民提供各种服务, 每个公民都可以享受到这些服务, 同时公民也作为纳税的主体, 需要承担纳税的义务。财政与税收有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体现在:
(一) 两者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和发展。
两者的产生都是由共同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促成的, 即国家的产生和私有制的存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经历了不同性质的历史时期和国家后, 两者都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二) 两者都是国家参与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同时, 还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有力工具。
它们都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都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两者都是一国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与税收的关系虽然密不可分, 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 具体体现在:
1、范围有所不同, 财政比较宏观, 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第一阶段, 是财政支出的前提, 是正确处理各方面物质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 收入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不仅仅局限于税收一种形式。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的第二阶段, 是将财政收入按照政府的职能需要进行资源配置的活动。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税收相对财政而言比较微观, 它只是财政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但并不是唯一的。
2、依据有所不同。从收入的角度来看, 税收征收凭借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财政收入征收的依据很广泛, 不仅有政治权力, 还有财产权利、信用能力等其他依据。
三、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比较
(一) 税收与国有资产收益。
国有资产收益是我国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将其拥有的经营性资产收益按比例上交国库的部分。税收与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参与企业收入分配的两种方法。两者的区别在于:
1、分配依据不同, 作用范围不同。
税收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 以社会管理者身份进行分配;而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凭借其财产权利, 以社会资料所有者的身份进行分配。由于两者依据的权力不同, 国家所处身份不同, 因此, 其作用范围也不同。税收只要在国家政治权力所能涉及的范围内, 各种不同经济成分的纳税人都可以适用;而国有资产收益只适用于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或包含国有股的企业, 其他企业则无权干预。
2、形式特征不同。
由于二者征税依据不同, 其所具有的形式特征也不同。税收具有无偿性, 但国有资产收益因是国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收取的, 因而不是无偿的。税收具有强制性, 是以国家法律为保障进行强制征收, 而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与企业通过双方商定的契约进行分配, 不存在强制性。税收具有固定性特征, 具有及时、稳定的特点, 是国家财政可靠的收入来源, 而国有资产收益是以企业实现的利润为依据, 利润多的多缴, 利润少的少缴, 无利润的不缴, 其特点是弹性大, 比较灵活。
(二) 税收与国债。
国债即国家信用, 是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 运用信用方式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税收与国债都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 二者的区别在于:
1、财政作用不同。
国家通过信用方式筹集资金虽然可以暂时解决一定时期的财政困难, 但是必须用以后年度的收入来偿还, 它实际上是税收的预支。而税收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 是当年财政的实际收入, 不存在“寅吃卯粮”的问题, 反映的是国家的真实实力。
2、形式特征不同。
从无偿性来看, 国债的认购者与国家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国家有偿取得财政收入, 国家作为债务人, 到期要还本付息。这显然与税收的无偿性不同。从强制性来看, 国债作为一种信用关系, 发行者与认购者双方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 且只能坚持自愿认购的原则, 不能强制推销。而税收则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的强制征收, 双方在法律上处于执法者和守法者的不同地位, 且不管纳税人是否自愿, 都必须缴纳, 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从固定性来看, 认购国债既然是出于自愿, 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本着协商办事的原则, 当然不会具有税收那样的固定性。
四、正确处理好财政和税收的关系
(一) 正确认识财政和税收的关系。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 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发展目标,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国家财政收入作为物质保障, 通过国家财政支出来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体系, 确保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税收来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 不仅有利于社会公平, 而且可以缩减贫富的差距, 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当前新形势下, 更需要正确认识财政和税收的关系, 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 加强税收征管, 强化分配调节。
税收是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最规模形式, 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通过加强对税收进行征管, 并进一步强化分配和调节, 合法对税收收入进行征收, 确保依法治税, 从而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推进依法治税。当前我国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加快建立和谐的征税体系, 加快推进依法治税。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加快自身观念的改变, 确保各项税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从而加快搭依法治税的进程, 确保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出税收的重要作用。通过税收和财政从而加快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 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 提高公民纳税意识。
我国公民纳税意识缺乏, 这也是制约当前我国税管工作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税收部门需要加大对税收的宣传力度, 确保严格执行税法制度, 加大税法的执行力度,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项税收制度, 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机制, 利用信息化手段, 各部门有效的配合, 全面监控纳税人的账户, 确保其依法纳税。
(四) 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税收作为国家的一种强制性手段, 通过税收可以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对贫富差距进行调节。目前我国相关税务体制还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 再加之征管力度和手段都不到位, 这就导致通过税收来调节居民贫富差距的功能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特别是在当前个人所得税征收问题, 由于征收项目较少, 收入规模不大, 这就导致利用税收还不能有效的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加快对现行税制结构的改革和完善, 进一步扩大所得税的征收范围, 强化征收力度, 才能更好地达到调节的功能, 缩小贫富差距, 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
参考文献
[1]徐增宏, 刘镜涛, 侯作相.关于“税收”问题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 (4)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篇11
[关键字]:绿色经济 循环经济 绿色税收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提出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相继出现的两种经济形态,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
1.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循环经济”发展到现在,主要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2.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这一用语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当时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西方现存的经济模式,从而解决生态危机和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古典经济学曾视环境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免费资源。但是到了近代,环境经济学家开始将环境视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并提倡给环境定个“价钱”,让污染者与所有者能协商出一个交易环境的合理价格,这就是绿色经济的起源。古典经济学视土地、劳动及人造资本为三种生产要素。而新古典环境经济学则将土地扩大为环境资本,包括所有自然环境的存量及其再生系统,与人造资本、人力资本三足鼎立,形成一套分析的架构。
3.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即减少资源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循环利用产品和资源,将废弃物转换为可再生资源,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
绿色经济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宗旨,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
可见,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及绿色税收体系
1.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
政府解决环境问题的着力点是源于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负外部性也即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社会成本包括生产者的私人成本加上受到污染影响的旁观者的外部成本。也即生产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因此,生产的最有数量,小于均衡数量,即市场量。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市场均衡仅仅反映了生产的私人成本,所以均衡数量大于社会最适量,边际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小于生产的社会成本,也就是说需求曲线在社会成本曲线之下,因而是无效率的。所以,只要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低于均衡水平,就会增加社会总福利,使得新的供给曲线和社会供给曲线相一致即可。
2.解决环境负外部性的方法
(1)政府解决负外部性的方法
第一,庇古税。庇古税的核心是征收环境税或者向污染者收费,使得负外部性内部化。这种方法体现了绿色税收体系的思想,也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重要方法。表现为对污染物或者污染行为等征税,并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发展。
第二,政府管制。政府管制是最直接的环境举措,如限制排放数量,设定排放上限等。同时可以配合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通过法律和道德约束来尽量减少污染,让外部性内在化。
(2)私人解决负外部性的方法
第一,科斯定理。科斯的思想核心是确定产权,随后私人部门进行产权交易,这样不论污染许可证的所有权在何方,都能克服外部性。具体表现为相关权利的买卖,如《京都议定书》中,排污权可以在市场上买卖。
第二,集團化生产经营。即在同一企业内进行两种或以上活动,让外部效应内部化,即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合二为一。集团化的生产是有效率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市场将决定每种货物的帕累托有效产量。
3.政府对解决方案的评价
(1)庇古税比政府直接管制更有效
首先,管制规定的是污染量,这是一种消极的反应。而庇古税规定的是污染权利的价格,这会引起一种积极的反应。环境税将污染权分配给那些减少污染成本最高的工厂。
其次,庇古税对环境更有效。虽然设置最低排放水平可以保证污染水平不会超过规定的标准,但是如果政府不对最低排放水平做出持续的调整,污染企业就没有运用新技术减少排放量的动力,也不会在乎他们持续排放所造成的外部成本。与之相反,庇古税在理论上可以将污染企业与其创造的污染外部成本直接相关。因此可以刺激企业去减少污染水平,直到减少污染所花费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税负时为止,也就是说,即只要庇古税的边际税负高于减少污染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企业就会选择继续减少污染量。
最后,庇古税与大多数税收不同,不是减少了社会福利,反而增加了社会福利,使得资源配置接近于社会最优。
(2)产权不清晰使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无法实现
我国目前产权市场不成熟,相关经济主体无法清晰辨认政策利益导向,因此,目前我国排污权买卖的路子走不通。另外,对企业本身而言,改善和治理环境完全是资金的支出,很少有收益流,所以企业本身缺乏改善和治理环境的动机,因此不能消除企业已经造成的污染存量。既使在许可证交易存在的情况下,也只是对污染的排放量予以限制而已,不能减少存量。
4.绿色税收体系的提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掀起了“绿色税收”改革的热潮。绿色税收也称环境税收,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为目的。“绿色税收体系”是指在税收体系中,与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利用有关的各个税种、税制、税收管理的总称。相应的税种有污染排放税、自然资源税等;相应的税制有为实现特定环境目的而筹集资金的税收措施(如补偿)、政府影响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的税收手段。由于“庇古税”本身的优越性,也就自然成为绿色税收体系最重要的一环。绿色税收将政府与企业融入一个政策与战略博弈的框架内。在这种体系下,政府层面可以实现减少污染和增加税收的双赢目标,企业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达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所期望的效果。
我国目前的绿色税收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政策导向集中在两条线:第一,利用税收(主要是资源税)作为杠杆抑制污染企业;第二,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低能耗、无污染、高就业的替代企业或产业发展。
我国的资源税开征于1984年,开征的初衷是为了调节贫富矿之间的级差收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1984年9月28日,财政部发布的《资源税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从1984年10月1日起,对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先行开征资源税,以实际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其适应税率=根据销售利润率×速算累进率-速算扣除率,根据累进计算原则计算得出,即资源税采用“从价征收”的方法,而且对金属矿产品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品暂缓征收。从1994年1月1日起,财政部发布的《资源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指出,资源税开始实行“从量定额征收”的办法,以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再乘以单位税额得出。对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开始实行“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新资源税制,这就把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矿种的所有矿山,不管企业是否赢利都普遍征收。
资源税改革方案其实已在2008年年末提交国务院,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项改革不得不停滞下来。而随着近几个月来经济的转暖,中央政府开始频频发布推进资源税改革的信息。在财政部6月17日召开的2009年“两会”资源税改革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座谈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将资源税改革类建议提案确定为今年重点办理建议提案”。
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改进建议
1.资源税改革建议
首先,可以适当扩大征收范围,尽快将森林资源、水资源等纳入征税范围,将对土地资源课征的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收益金等并入到资源税中。
其次,完善计税依据,分别根据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储量、开发利用情况等特点,以节约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目标,将相关的外部成本内部化,采用从量计征和从价计征相结合的征收办法。
再次,调高现行资源税的税率。从税负水平来说,我国的资源税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以石油为例,我国的从价税率不到1%,而英国石油开采税率为石油价格的12.5%,俄罗斯为16.5%,美国的内陆石油矿区使用费费率为12.5%、海外石油为16.7%。因此,应充分考虑到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外部成本,结合资源本身的市场价值,对于不同的资源品种确定不同的税率。重构税率标准,应本着“不可再生资源高于可再生资源,稀有程度大的资源高于普通资源,经济效用大的资源高于经济效用小的资源,对环境危害大的资源高于危害程度轻的资源,再培育周期长的资源高于再培育周期短的资源的原则。”
2.建议开征环境税
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制度主要是对污染排放实行收费制度。这种污染收费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收费法律效力不高,收费标准过低,收入不稳定,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易造成乱收费,收费的执行成本与监督成本较高,执法的随意性大等。在学术界,我国环境税征收问题已经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各界学者已经提出了成熟的环境税收政策,中央政府正在伺机开征环境税。在已有的文献中,已经大量阐述了环境税对外部成本的弥补作用。如庇古(1920)、科斯(1960)、德威斯(1983)、鲍莫尔和奥茨(1988)、哈恩(1960)、皮尔斯和特纳(1990)。他们都认为,只要能大体测定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成本,环境税就能体现“谁污染,谁买单”这一准则的实施。
3.加大其他税种税收优惠力度
首先,为了促进环保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对环保科研成果的“中试产品”免征增值稅和所得税;对正式投产的新的“清洁产品”和“绿色产品”给予比一般新产品更多的税收优待。
其次,企业所得税的产业优惠政策偏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对企业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和设备购买等,应与以前相比予以更多的税收优惠,一定程度上体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指向。所得税优惠的形式,不仅有直接的税额减免,还包括了税率优惠、减计收入和税额抵免等形式。但是所得税的优惠,仍以高新技术企业、小型微利企业、创投企业、非居民企业和民族自治地区优惠为主,而产业优惠政策偏少,存在着产业导向功能不明确,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这方面还可以加大力度。
作者简介:吴旭东,男,1954年2月出生,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税收理论。
李静怡,女,1983年7月出生,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与税收理论。
新论纳税服务与税收执法的关系 篇12
纳税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纳税遵从度, 即通过向纳税人提供办税过程中的各种服务,以达到在降低纳税成本的基础上提高纳税遵从度,使税收征纳秩序更加优良,国家税款更有保障。
长期以来,税务机关作为行政机关,主要的工作方法是在法律的授权下,行使行政权力,主要通过行政执法,代表着国家行使征税权,完成税收任务。但是,在当前税务机关治税理念已经发生重大调整的形势下,再一味坚持单一的执法方式不变,显然是不够的。必须针对实际的具体情况,分析纳税人的需求,树立“以纳税人为中心 ,让纳税人满意”的理念 ,将服务作为税收工作中与执法并重的方法、手段。因此,纳税服务与税收执法都是进行税收工作的方法。二者的共同目的就是实现纳税遵从。用公式表示就是“纳税服务 + 税收执法 = 纳税遵从”。
其中, 重要的问题是针对具体情况处理纳税服务与税收执法之间的关系, 而处理纳税服务与税收执法之间关系的正确思路就是:具体分析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情况,对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守法者, 税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服务;对于不愿履行纳税义务,又要享受公共服务的税务违法者,要进行监控和惩处。关于纳税服务与税收执法的具体情况,应该从影响纳税人的遵从因素、纳税人的遵从类型以及纳税人的需求层次做一分析。
1.1影响纳税遵从度提升的相关因素
影响纳税遵从度的因素是多层次的,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纳税人税收遵从度的提升。
税收制度的公平度———包括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处罚公平。
征管机制的便捷度———指税收征管机制的繁简程度、税制结构的复杂程度。
涉税信息的对称度———征纳双方获取信息量不对称,形成博弈关系。
政府形象的公信度———政府在纳税人心目中的形象、地位直接影响纳税遵从。
个人利益的驱动度———纳税人不遵从的主观原因。
社会公众的谴责度———社会舆论与社会公众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态度。
公共产品的受益度———政府为纳税人提供的服务是否符合社会公众意愿。
税收救济的畅通度———纳税人遇到纳税纠纷时, 法律救济途径是否公平顺畅。
资料来源:梁俊娇.税务征管效率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88.
1.2纳税人的遵从类型
OECD专家对影响纳税人行为的因素、对遵从的态度及税务部门采取的相应的策略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纳税遵从模型。
从模型上, 纳税人对遵从存在4类不同态度, 而模式的价值,就在于使税务部门对纳税人行为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采取有效的、针对性较强的策略,实现纳税遵从。
1.3纳税人的需求层次
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需求体现在多个方面, 总体上可以归纳为4种类型。
(1)程序性服务需求。主要包括税务登记服务、一般纳税人认定服务和发票发售服务等。 由于税务登记、领购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 是一般企业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广大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普遍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服务需求。对特定纳税人而言,包括减免税、出口退税等其他税务行政许可和税务行政审批程序,虽然相对特殊,也应视为特定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最基本、最直接的服务需求之一。
(2)规避税收风险需求。主要是防范税收风险、避免税务行政处罚。 企业一般都有节税的想法,但是,除故意偷逃税外,绝大多数企业主观上都不愿违反税收法律法规、受到税务行政处罚,渴望税务机关帮助把好“税收风险关”。这是纳税人在税收方面的“安全类”服务需求。
(3)文明办税需求。主要包括对税务机关办税环境、对税务人员办税态度等方面的需求。 纳税人到税务机关办税往往需要设施齐全、办税方便,并受到税务人员应有的尊重和礼遇。这是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提出的“尊重类”服务需求。
(4)税收政策筹划需求。主要是在税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 ,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争取税收优惠,减少税收支出,降低纳税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率。这是纳税人提高自身经济价值的服务需求。
纳税人的各种服务需求虽然时有交叉,但是,纳税人上述4类服务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程序性服务为基础,由低到高依次排序为: 程序性服务需求→规避税收风险需求→文明办税需求→税收政策筹划需求。
2正确处理纳税服务与税收执法的关系
第一,公正执法、严格管理和优化服务是依法治税的2个方面,是辩证统一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践中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将优化纳税服务和严格执法相对立。不能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或是过分看重税收执法的作用,轻视纳税服务。一些干部仍然存在权力至上的思想,将自己凌驾于纳税人之上,只讲税收执法,不讲纳税服务,漠视纳税人的权利,时而发生滥用职权的行为,造成纳税人对税收工作的逆反心理,损害了税务机关的形象。或是片面理解服务的内涵,弱化税收执法。一些基层单位对纳税人提出的要求,缺少用法治观念思考问题,片面强调优化服务而淡化了对纳税人的管理,忽视了执法的严肃性,形成行政不作为,客观上造成了管理偏松,导致了执法不严,以至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漏洞。
第二,纳税人是纳税主体,也是服务客体,税务部门是征税主体也是服务主体,所以工作中必须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即不能单独强调执法权,忽略对纳税人服务的义务,也不能只强调服务,忽视税法的严肃性。正确的做法是,对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守法者,税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服务,对于不愿履行纳税义务,又要享受公共服务的税务违法者,要进行监控和惩处。公平执法是最基本的纳税服务。税务机关就是通过纳税服务, 通过税收执法促进纳税人能够遵从税法。不能一味地把纳税人都当成对立面,应当千方百计地加以引导,促进纳税人自觉自愿地遵从税法。
第三,依法治税是优化纳税服务的根本,也是提高优化纳税服务水平的基础。税务机关必须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原则,同时,在征收管理过程中充分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行纳税评估、检查约谈和企业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努力为纳税人依法纳税提供全方位和高水平、低成本的服务,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严格执法就是最好的优化纳税服务,做到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把优化纳税服务体现到依法治税中。
所以, 仅仅把纳税服务作为一种工作内容来看待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纳税服务不仅仅是一项工作,需要我们对它的理论内涵、制度管理、考核评价、责任机制、法律保障、资源配置等框架体系要不断构建、完善,而且,我们更应该把纳税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方法,融入到我们的全部税收工作中。优化纳税服务,就是以服务的理念,以服务的方法,做好税务部门在税款征收过程中,为纳税人所提供的各项工作。因此,在将纳税服务作为一种新的工作内容开展的同时,更有必要将纳税服务作为一种新的理念, 融入税务机关的各项税款征收管理工作中,并将纳税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工作方法,贯穿于税务机关的各项税款征收管理工作中。也就是说,有2种主要的工作方法始终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一种是纳税服务,一种是行政执法。二者紧密联系,但并非平分秋色,在全部税收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并针对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博弈的具体条件、具体情况,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关系,以实现纳税服务与税收执法的共同目的———纳税遵从。
摘要:长期以来,税务机关主要通过行政执法,代表着国家行使征税权。当前,纳税服务是税务工作的一个核心内容,如何处理纳税服务与税收执法之间的关系,成为税务机关充分发挥职能而必须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在全部税收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并针对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博弈的具体条件、具体情况,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关系。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推荐阅读:
2022年初级经济法预习——税收法律关系与税收征收管理体制07-06
税收经济05-26
浅谈税收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关系05-12
税收筹划国际经济06-30
民营经济税收优惠08-10
经济结构调整财政税收10-21
微观经济学税收分担08-24
[财经类试卷]经济师初级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财政支出的内容)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07-21
税收如何更好为经济发展服务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