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经济

2024-05-26

税收经济(精选12篇)

税收经济 篇1

一、对金融贸易税收的基本分析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 我国金融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股市也开始严重的下滑, 严重的抑制了经济增长, 同时, 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对此, 我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 例如:减税、暂停利息税等, 这样一来, 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 并保持金融市场平稳。下面我们对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进行一个相对深入的研究, 这样能够为金融学与税收学之间建立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制度四个组成部分构成了金融体系, 而金融市场可以划分为债务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 其中债务市场是债务工具交易的市场。从经济效用的角度分析, 税收可以说是政府调控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 可以有效的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同时, 对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又因为金融市场是实现货币借贷、资金融通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活动市场, 下面对金融市场的含义进行分析:

(一) 金融市场是进行金融资产交易的场所, 金融市场是由金融资产的买卖构成的, 同时, 金融市场本身的形成和发展, 充分发挥了基础性金融资产货币、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自身的职能。金融资产是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对象, 它一般分为基础性金融资产和衍生性金融资产, 但是, 在实际投资活动中, 投资资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企业投资、也可以是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衍生工具、实有资产等都可以成为投资对象。

(二) 金融市场是指以基础性金融资产作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它可以充分反映金融资产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供求关系, 并揭示了金融资金传递的整个过程。

(三) 金融市场包括各种运行机制, 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价格机制, 它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 价格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动, 会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 同时, 它是金融资产的定价过程的基本。

二、金融贸易税收政策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

(一) 税收政策与经济结构之间相互促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必须制定适合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以此推动经济进步。积极地税收政策促进着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促进税收政策的完善, 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良好的税收政策的支持。我国当前主要税收政策就是实行增值税, 就是以企业创造的价值来收税, 这样可以避免多收税、漏税等现象的发生。增值税的实施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我国经济制度。所以, 我国想要在金融贸易中成为佼佼者, 必须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 以此推动经济贸易的发展。

(二) 税收政策与经济结构之间相互影响

税收政策的改革必然影响着个人的实际可支配收入, 必然影响其在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从而影响经济结构和金融贸易市场的效益。在金融贸易市场上的税收政策, 影响着人们在金融贸易上的收入, 税收的加大必然使许多人放弃购买股票或者证券, 也必然影响着我国金融贸易市场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在我国的金融贸易市场上, 主要对不同产品实行不一样的税收政策, 以此来鼓励或者抑制某些金融市场的发展, 促进其经济结构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向。所以, 制定合理的金融贸易税收政策, 鼓励金融市场的壮大, 促进金融贸易的不断发展。

三、我国金融贸易税收存在的问题

(一) 税收不均等

我国的金融市场比较特殊, 由于特区的存在,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在金融贸易上的税收有优惠政策, 这样就出现了税收不均等的现象。在不同的地区公司所承担的税务标准不同, 特区企业的税率相对于内地企业较低, 从而造成了不公平的现象。另外, 在我国当前的税收政策上, 对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购买的个人进行收税, 而其公司法人股的股利却不实行增税, 这样就严重违背了金融贸易市场上的公平原则, 导致了贫富差距更大。例如在我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法》中, 规定个人必须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然后在我国的金融贸易相关条例中有表明, 个人在购买企业的证券或者股票时所得的红利、股息也必须缴纳相关的税收, 这样在个人方面就造成了二次增税, 损坏个人的利益, 也表明我国在金融贸易上的税收政策不合理, 只重在考虑企业的利益, 没有考虑个人在金融市场上的所得, 而且这样的条例只会使企业的股东掌握更多的资金, 而没有过多的运用在投资上去, 只会导致资源的利用率过低, 从而影响金融企业未来的发展, 也使金融贸易市场变得萎缩, 影响经济的发展。

(二) 交易过程中存在税收缺陷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主要实行的是印花税, 印花税相比其它税种来讲税率较低, 所以在我国的金融贸易市场上的运用较为普遍, 但是, 印花税从某些程度上讲, 还是存在一些缺陷, 比如征税的范围过窄, 只适用于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二级以上的市场上的个人交易的股票股息和红利实行课征, 在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方面不进行征税, 征税面相对过窄, 导致了一些证券市场交易征税制度不完善, 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税收政策方面的缺陷。另外印花税所征税的税率较低, 没有充分考虑中小型证券市场的税负, 导致了一些大型证券市场所担待的税负较低, 导致了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平衡, 金融贸易市场不和谐。

(三) 没有完善的征管制度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所呈现出来的现象大多数表明了证券市场征管制度的不完善, 对于征管的方式也有待提高。在金融贸易市场上, 多数的证券交易都是在网络上进行交易, 纸质的交易较少, 所以这对新时代网络税收征管系统提出了新的难题, 提高网络税收征管系统是推进金融贸易市场有效发展的必然之路。随着股票的风行, 股票市场、证券市场的逐渐发展壮大, 当前的网络税收征管系统已不再适应。另外, 随着黑客、木马的出现, 金融贸易市场的网络安全应该得到重视, 对于一些税收监管漏洞进行弥补, 完善征管制度。

四、促进金融贸易税收的经济效用

(一) 完善相关税收制度

由于我国金融贸易交易市场存在着税收不均等、征税缺陷等问题, 所以加强税收制度的完善是重中之重, 只有公平、公正的税收制度, 才能促进金融贸易税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用, 为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效益。在完善税收制度方面, 首先需要完善我国的增值税制度, 将增值税逐渐完善, 适用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个人在进行证券交易的时候, 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缴纳相关的税务, 由于增值税的不完善, 导致了许多个人在金融贸易市场上进行交易时出现重复增税的现象, 对个人利益产生了不公平。其次我国需要实行流转税与所得税的转变, 逐渐转变为以所得税为主, 所得税在我国的居民的生活占有更大的分量, 可以增强我国的经济制度的调控作用。实现税制结构的变迁, 调控收入分配与金融市场结构。最后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征收方法, 将印花税逐渐独立成一个单独的税种, 以此来提高印花税的法律效用, 规范我国的金融贸易市场的交易。此外扩大印花税的征收范围, 避免一些金融贸易企业和股东逃税和漏税, 最后, 提高印花税的税率, 充分考虑中小型证券市场的交易额, 做到公平竞争, 在必要时候, 可以降低中小型金融市场的税率, 提高大型金融贸易市场的税率, 以此来扶持中小型证券市场的发展。利用这种差别税率不仅可以扶持中小型金融贸易市场, 也可以抑制大型企业和部分股东的利益过分膨胀, 保证金融贸易市场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 完善征管制度, 加强税收部门的监管

我国在进行相关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时, 也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监管条例和加强监管力度, 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为我国的金融贸易市场服务。在我国税收的原则是“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所以在制定征管制度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金融贸易市场多数在网络上进行, 所以在完善征管制度的时候, 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的建设, 防止不法分子进行篡改编码等行为。最后, 税收部门在进行征税时, 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 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将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对于不进行征税的个人, 税收部门需要进行耐心讲解, 推进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行。金融贸易市场的正常运作离不开税收部门以及其他协助部门的帮助与配合, 只有加强税收部门的监管力度, 才能充分保证人民在金融贸易市场上的利益。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我国的金融贸易市场, 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金融贸易市场也会不断壮大, 加强税收机制的完善, 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只有不断的推进税收制度的完善, 不断加强税收部门工作人员的个人素养, 充分加强监管力度, 才能让金融贸易税收机制在我国的经济中发挥更大的效用。在我国未来的金融贸易税收的发展上, 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提高。

税收经济 篇2

一、经济发展推动税收总量增加

1994年来,随着全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税收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新征管法的实施,**经济建设和国税事业有了巨大腾飞。十年来国税共组织税收收

入209315万元,从94年的9951万元上升到2003年的35821万元,翻了近两番,年年圆满完成省局下达的各项税收任务,占财政收入534794万元的39.14%,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税收随经济波动而起伏。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三年gdp增长率有升有降,2001年gdp增长率达28.05,而国税收入增长率为-3.39,与gdp增长率异步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2001年与2000年相比,油田原油产量从70万吨减少到65万吨,平均价格从1500元/吨降到1200元/吨,原油基本无利润可言,与2000年相比所得税减少6000万元左右,同时增值税减少3500万元,这样使国税收入同比减少,呈负增长状,造成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异步。2002年、2003年税收增幅与gdp基本增幅同步,体现出我市税收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

2、经济与税收收入的主导移位。我市从经济类型来看,非国有经济提供的税收发展迅速,股份制经济已成为我市税收收入的主导。近5年来,我市国有、民营经济稳步发展,股份制经济和涉外企业日益增多,各种经济成份全面发展。股份制经济提供的税收占国税收入比重已由1999年的13.5%迅速上升至2003年67.14%,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提供的税收所占比重由1999年的69.98%降至2003年的20.62%。但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税负明显高于非国有经济,内资企业税负高于外资企业。通过上表,我们对不同类型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与其税收收入贡献率进行比较,以衡量这两个比重是否匹配。199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创造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5.9%,其税收收入贡献率却高达76.35%,国有经济承担了国家绝大部分的税收任务。与此相对应,非国有经济创造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4.1%,其税收收入贡献率仅为24%。到2003年这一现象稍有变化,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创造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9.8%,税收收入贡献率为69.87%,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0.2%,税收收入贡献率为30.13%。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税负明显高于非国有经济的税负水平。涉外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9年3.3%上升至2003年的4.45%,而其税收收入贡献率仅由2.53%上升至2.67%。这说明在整个税收收入的分配格局中,由于国家对涉外企业在税收政策上的倾斜,给予了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涉外企业的税收负担率要低于内资企业。

3、全市税收增速快于经济增速。2001年两税与gdp弹性系数为0.87,而02、03两年为1.61、1.19均在1以上,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速,主要原因:

一是政策因素。从2000年来,国税开征“个人利息所得税”,使税收收入每年增收1000万以上,2001年、02、03年分别征收“个人利息所得税”1273万元、1582万元和1802万元。

二是本市经济发展所致。2000年后,我市经济从低谷开始回升,我市纳税大户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扭亏为赢,2000年入库企业所得税11820万元,2001、2002、2003年分别入库企业所得税5674万元、4151万元、4200万元。**制药是我市一家上市企业,由于上市引来了大量资金,通过几期技术改造和设备改造使产品种类和质量上了新台阶,在全国同行业中占居较大优势,三年来入库税收分别为695万元、768万元、1168万元,比2000年480万元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华盛铝电和江钻股份是我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的代表企业,三年来这两个企业累计入库税款分别为5189万元、9830万元,为我市税收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三是加大征收管理力度。一直以来,我市国税系统始终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政策为方针,大力推进依法治税,打造“申报纳税、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微机监控”新的征管模式,改善税收环境,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依法办税;宣传税法以提高国民纳税意识,依法纳税。信息技术是税收征管强大的工具,从五年前我市国税系统城区就试行电子申报缴款,税款直达,为纳税人提供了方便,使税收申报及时快捷,通过纳税人预存税款,减少了税务部门一定工作量,同时可保证税款及时划解入库,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抓征管质量一直是我税收工作的重要一环,我们通过对基层申报率、入库率等指标的考核,管理与效益挂钩,职务与责任结合,加强重点税监控工作,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打击偷、逃、骗税行为和稽查工作的力度,压缩陈欠,杜绝新欠增加了税收,对税收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部份“虚收”税款。

4、百元gdp两税含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1年、2002年、2003年三年全省百元

gdp两税含量平均为3.9、3.98和4.14,而我市分别为2.85、2.97、3.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原因:一是“两税”税源减少,2001后,我市消费税源骤减,油田石化厂按国家政策停产倒闭,从2001年入库消费税2197万元下降至2003年的349万元,且三年来都是收的往年存欠。二是我市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含量不高,从上表看,工业增加值2001年同比下降18.4%,2002年同比下降14.89%,2003年同比有所回升,三年来我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含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数值见下图),同时工业环节欠税较多。三是商业企业的激烈竞争至使商业企业的毛利率大幅下降,商业税收占总税收含量减少,同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含在不缴纳增值税的饮食业,也影响了我市百元gdp两税含量。

二、税收政策变化改变了税源结构

1、增值税、消费税税源情况:“两税”额逐年上升,其中增值税上升势头可喜,而消费税骤减,占总收入比例从7.32%下降到1.68%;原因是:根据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2001)第6期会议纪要精神,该厂已于2001年11月25日关闭,停止生产,原加工原油计划17万吨拨给荆门炼油厂。该厂多年来,一直我市的纳税大户,每年加工原油17万吨,实现入库消费税1800万元左右,增值税1300万元左右。该厂的关闭,使一些依赖于石油化工厂的附属企业如江汉油田石化实业公司、江汉油田三江石化实业公司、江汉油田三江石化实业公司油脂化工厂等诸多企业也将随时之关闭。这样,该化工厂的关闭使我市税源直接减少“两税”3300万元左右,其中消费税源1800万元。

2、营业税源情况: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文件,从2000年起,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在国税所纳营业税税率从3%点按每年下降一点执行,到2003年后国税无营业税可纳。营业税入库从2001年384万元下降至2003年0万元。

3、企业所得税税源情况:全市现有企业所得税征管户151户,监管企业17户,在征管户数中,2002年元月一日以后新办企业113户,原有企业21户。省局下达我市全年所得税收入计划6000万元,共完成4302万元,占年收入计划71.7%。我市的主要所得税税源大户为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江钻股份公司**制造厂、湖北省烟草公司**分公司、中石化湖北石油公司**分公司等企业。企业所得税税源结构中,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和江钻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厂,这两户企业占我市所得税收入的96%。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全年共入库所得税4200万元。江钻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厂是从2002年10月划归我市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划归我市征管后共入库税款1035万元。

4、个人利息所得税情况:从2000年下半年开征个人利息所得税以来,累计入库5303万元,该税种税源稳定,总体呈上升趋势。

5、从级次上看市级收入比重加大

三、税源相对集中,地区、企业、行业、经济类型之间差异明显

我市税源分布呈现出四个特点:

1、地区差异

税收主要来源于油田地区,从表中可看出:我市税源主要集中在油田地区,油田地区是我市税源的主体,对我市税收起支柱作用,三年来累计入库税款69978万元,占我市三年总收入97472万元的71.79%,三年来油田税收占总收入比例有一定下降,从76.05%降至2003年的68.86%,主要是**地方企业有了新的发展,城区部份企业经济状况好转,部份乡镇新起了一些小型企业,这些小税源对我市税收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油田地区的税款入库直接影响我市整体税收情况。油田地区代表企业有: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油田财务处、江钻股份、油田盐化工总厂和油田昊江公司,2001至2003年,三年来这五家企业累计入库税收为21452万元、20786万元和22333万元,分别占油田3年来税收总额22845万元、22468万元、24665万元的93.9%、92.5%、90.55%。园林城区是我市需要重点培植税源的地区,三年来城区入库税收占全市总税收比例逐步上升,由2001年的9.14%上升到2003年的15.52%,该地区代表企业有:**制药、**市供电局、**市烟草公司、**市棉花公司、**市石油公司。乡镇税源是我市税源的补充点,是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我市19年乡镇、场、办事处每年入库税款占总收入在15%以下,三年来,这部份税收占总额比例处于上升状态,主要是部份乡镇企业有一个新的发展,乡镇企业的代表企业有:华盛铝电有限责任公司、金港化学科学有限公司。

2、企业差异

税收主要来源少数重点企业,重点纳税户是我市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我市总收入的80%以上。省局和市委市政府都很重视重点企业的管理和监控,近几年来,纳入全市重点管理的企业有:晶鹏纺织、环保集团、园林青集团、**制药、化工总厂、金港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幸福实业、华盛铝电、化肥厂、亚利服饰、**盐化厂、摩托车厂、瑞康药业、东方机械厂、江赫医用材料厂(市直企业十六家),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油田财务处、江钻股份、油田盐化、昊江公司、利达公司、供电局、烟草公司、棉花公司、石油公司、江汉棉纺。抓好这些企业的管理和监控,摸清掌握了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就等于抓到了我市税收税源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掌握了我市税源的家底,局领导十分重视重点税源的管理工作,多次反复在会议上强调要抓好重点税源户的管理。总局和省局也十分重视重点纳税户的管理工作,2003年我市纳入省重点纳税户管理的企业有:湖北省烟草公司**市公司,**市供电局,幸福集团铝材厂,湖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石油钻头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厂,湖北华盛铝电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盐化工总厂等8家企业。

3、行业差异

我市税收主要来源集中在少数行业,从上表可看出:我市税收主要来源于制造业和采矿业两个行业。其中:制造业税收占增值税总收入的比例从2001年的37.8%上升到2003年的52.20%;采矿业税收占增值税总收入的比例从2001年的46.53%上升到2003年的35.23%。在制造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成为我市重点行业,该行业三年来共入库增值税14182万元占三年增值税总额76149万元的18.62%,这部份税收来源于江钻股份和华盛铝锭两家企业。在采矿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成为我市重点行业,该行业三年来共入库增值税30619万元占三年增值税总额的40.21%,这部份税收来源于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的原油开采。

4、经济类型差异

十年来我市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税收结构也相应改变。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市税收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几年来,股份制企业占我市税收比重越来越大,取代了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国有、集体企业税收比重呈下降趋势,而港澳台外商、私营企业比重略有上升,成为我市税源不可忽视的重要部份,前景十分远大。民营经济税收增长缓慢。至2003年底,我市国税部门登记个体工商户4281户,私营企业88户,实现国税收入3419万元,仅占全市入库税收的9.54%,而全省民营经济税收占国税收入比重为28.2%,而且5年间全市民营经济税收增长仅为51.7%,也大大低于五年来全市国税税收增长率。再加上民营经济往往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税务机关只能对其采取定额征收的方法,目前普遍存在核定税额偏低现象。如此,势必减少民营经济在税收收入中的份额。

四、同全省税收负担率比较我市宏观税负偏低

1999年我市税收负担率为2.86,全省为4.43,2003年我市为3.82,全省为4.8,均低于全省指标。从掌握资料分析,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大的消费税源,由于江汉油田石化厂因政策因素关停,使我市失去主要的消费税源,消费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13.7%降至2003年的1.68%,而全省的平均比重为14.2%。

2、第二产业gdp中,工业附加值低,对增值税影响较大。全市2003年工业总产值为11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仅为37.26亿元,工业附加值率不足33.3%。

3、部分乡镇统计上报的gdp中水分较大,导致税收负担率下降。

4、商业企业税负率低于平均水平。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市商业企业税负率低于平均水平。2002年商业企业增值税税负率为2.99%,2003年商业企业增值税税负率为2.27%。造成商业企业税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管理理念与经济环境有待进一步结合。中央要求在三年内使县级财政状况根本好转,而近年来,经济增长向大城市集中,中小城市及农村成了大城市工业品的重要消费市场,但居民消费的产品所负担的税收被大企业通过转移定价和结算方式转变等方法集中到了大城市,现行总分支机构纳税地点规定与这一大环境并未有机结合,产地与销地税收利益分配问题应引起重视。二是政策背离经济现状。民贸供销企业已经名存实亡,其优惠政策依然保留;根据现行政策规定,企业购进免税农产品所开具的收购发票、从小规模纳税人购买农产品取得的普通发票可依据票面数据按13%抵扣进项税额,企业购进的农业产品是按不含税价格计算进项税额的,当进销价格倒挂时,企业仍有盈利,并有留抵税金。这两条措施导致民贸企业及农产品经营企业税负很低。三是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管理漏洞。农产品和运费进项税额的抵扣以及废旧物资销售发票开具难以控制。从事农产品收购加工的纳税人,其收购凭证是自行开具的,开具的收购发票是否真实难以界定。一些纳税人采取加大收购数量、提高收购等级、扩大收购金额的办法,虚开收购凭证,骗抵进项税额,导致税负低下。四是税收优惠政策过多影响税负率。目前,涉及减免税的税收优惠政策既有法定减免、特定减免、临时性减免,又有针对出口企业的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环节太多,手续繁杂,漏洞也比较大。造成税负低下还影响了税收秩序,造成税负不公和不正当竞争等种种弊端。

税收流失的制度经济分析 篇3

关键字:税收流失;经济制度

在我国社会主意初级阶段的情况下,偷税漏税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不仅在我国,在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照样出现这种情况,如果这样的现象不加以阻止,就会造成很大的财政资源的浪费,让国家损失非常大,经济结构混乱,威胁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下应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来解决这一棘手问题。

一、税收制度的流失

税收制度流失的原因、我国法律体制的不健全,造成了许多违法犯罪行为有利可乘,导致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1955年制定颁布。在这六十多年以来这部宪法存在着很多的缺陷,经过了很多次的修改之后成为了现在人们去遵守的根本大法,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宪法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修改,但在此过程中他也有自己的一定的缺陷,货币在整个市场应用较小,无法应用于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导致了灰色收入链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存在,造成了我国税收的流失财政的浪费,整个社会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这是一个极度重要的原因,也需要党和国家领导人极力的去解决,其次,在整个纳税的过程中纳税人无法,明确的了解自己那的税是多少,国家的税率也不是太明确,在整个收费体系中,出现的胡乱收费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逃税漏税的行为愈演愈烈,我国税务较多,造成了复杂性较为严重监管力度不够市场过于复杂造成了对税收的一定困难,从而不法商家偷税漏税的现象,然后开始出现,我国在财政的支出也是不好的,银行在整个税收的构成中间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但我国现阶段银行体系基本上都是鱼龙混杂的情况,各种社会基金,股票,信用卡等十分的混乱银行业监管不力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大量的外汇外汇储备和财政的流失,还有各个税务局出现了很多的弊病,在税款的征收方面关系到各个行业和部门,这就需要税务局,在整个收费的过程中进行合作有力指导,但在税务局收税的过程中,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存在了很多的弊病,比如国税和地税比较复杂,我国的税种比较多,有很多的公司营业额不确定也无法确定他的是另一种税种,造成了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性,并且在这个社会主义情况下,各地政府都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发展经济就需要财政方面大力地支出,财政上没有了钱就要从税款抵扣,有很多政府为了抢到税源,然后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抢夺,这就造成的社会混乱的现象。控制机制和惩罚机制的上缺失,造成了这种现象不断恶化,让我固守会变得非常混乱造成的不合理现象,纳税人也不知道自己该纳多少税,有很多纳税人人员利用糖衣炮弹,进行维护我国征收税款的工作人员,利用灰色收入收入让他们少交税,因此,建立我国税收的稽查制度,交到人大代表立法的监督权让灰色利益链不复存在,让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书写美丽的新篇章!

二、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

为了控制财政流失造成不必要的偷税漏税的现象,就应该完善建立法律体制的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发展,完善有力的监督机制发展我国经济作出友好的建设制度创新人才创新,让犯罪分子无处藏身,让社会经济正常化有序化,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让整个市场进行,绿色交易,推动社会合理化发展,完善相应的分配制度,你按老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出党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依法治国,让人大代表进行完善的立法,实行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工作状态让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聚乙烯有效的反腐,让法律成为人民的信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后盾力量。加强舆论体制的建立,建立新型媒体,让记者媒体作出敢说话有话说的场面,坚决曝光违法不正当的行为,让违法制度无处藏人大代表及其常务委员会因当对税收这一块进行全面的立法监督,执行身加强,居民,监管制度,让无辜民众懂法、了解法律,进行法律的讲解,让偷税漏税的现象从此杜绝。通过进行法律的监督,让这些不正当的现象不复存在。我国在征税的构成中,应该符合,当地经济的发展,符合公司在收入,发展的地位与他的收入情况,也要进行合理的分析,让税收变得合理化,不再重税,或者轻税,相应的国家应该对,当地政府的经济支出应该进行财政的知识,比如一些贫困的地区,在一些富的地区,应该加大税收,让税收进行,合理均匀的,分配让税收制度在我国,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高度,不过5000年的社会体制以来,税收这一体制在我国政策体制一致不太明显,所以现在,也要进行合理化规范化的。还要将其改变个人所得税改变各种征收税款的方式尽量少征税让老百姓过的生活过得好一点,提高个人所得税的限度,建立有效合理的征税方式方法。建立各种税款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转型,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强化征收管理制度,大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推动经济合理化转型,就是,要让我国的,税收制度,在一个监管模式下进行合理的运作,进行税收管理税收监控进行有力强调社会法律体系建立,在国际体系征税上,要符合国际立法的规定,我国不能搞特殊化明确法律体系,让我国公民提高思想素质,有一颗爱国的心,让他们懂得如何去交税,让他们认识法律、懂得法律,做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有素质公民推动社会和谐健康,有序化发展。

结束语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税收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建设也是不足,这就造成了我国税收制度的混乱,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经济发展滞后,公民的法律知识和思想素质有待提高,所以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体制建设和舆论监督制度,增强我国公民州市制度的自我完成精神,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地奋斗。

参考文献

[1] 罗春梅.税收流失制度研究[J].青年文摘,2012(05).

税收与区域经济发展 篇4

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 中央为调整产业结构, 已经表现出壮士断腕的决心, 其所带来的经济镇痛必然会持续一段时间。那么如何发挥好税收竞争的积极效应, 是地区经济平稳度过“十字路口”即化解诸多矛盾碰头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呢?当然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但站在税收竞争角度, 明确统筹协调经济区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税制无疑可以看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钥匙。以下就是笔者对于这三点的具体阐释:

(一) 明确统筹协调经济区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

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要“打扫干净院子”, 把区域内的问题理顺, 这其中就涉及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原理“木桶效应”, 即要想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得到整体提升, 关键是城乡的协调发展, 城乡的协调发展关键是农村地区的发展。站在税收角度, 就是落实对“三农”、“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对于农业以及乡镇企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 最大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 减少农村地区发展上的障碍。

(二)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农村资源流向城市, 本身是一个经济上正常的“马太效应”,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 我们过去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在农村, 这使得大量税收资源分配给了城市, 人为加剧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但如今城市已然发展壮大, 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了。将城市征来的税收以适当方式转移给农村地区, 以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地区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再有对于城市的大企业到农村地区设厂投资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和照顾也是必要的。

(三) 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税制, 让土地真正给农民带来可靠收入

在当前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趋紧的情况下, 农村集体土地“城镇化”无疑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再有, 农村土地的城镇化无疑会提高土地本身的商业价值, 吸引各路资金再投资, 长远来看也是有益于税收的增加的。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如何才能有效地破解小农生产与集约化、产业化的矛盾。这里问题是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在农村与县城之间, 农村与农村之间存在大量重叠复杂的“区域性结构空间”, 这就加剧了税收监管的难度以及税收再分配的矛盾。这里笔者建议, 要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将各个小区域逐步统一成大区域, 税收责任部门职能也要进一步统一和明确, 对于涉及社会财政投资、城市规划等一系列与税收相关的问题时更要着眼大局, 不要被某一局部利益所绑架。

二、抑制税收竞争消极效应的进一步建议

(一) 规范地方分权秩序

中国的分税制应考虑分利分税、分租的“三权分立”。将国有经济成分产生的收入纳入财权管理, 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上削弱因“收入主要归中央”即大量区域内税收转移支付给中央所造成的地方财政困难。通过这样的方式, 我们力图对冲掉税收竞争的负面影响, 进而最大程度上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当前的现状是区域之间、区域内部的夺利、分利冲突日益凸显, 一些地方主政官员为表业, 打着税收的旗号变相收费, 加剧企业负担, 同时对于一些外来投资也是尽其所能发掘“财政来源”, 比如对于外来投资的子公司向外地母公司上缴利润时进行“税收阻挠”等, 这些无疑阻碍了区域的“流动性”发展。消除税收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 合理筹划各种税费征收与管理, 引导人口和产业合理集聚与流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为此应以省级政府牵头, 深化地方政府合作基础, 促进区域内部经济合作以及良性竞争, 深化区域合作管理职能。同时, 我们还要建立规范统一的市场秩序, 开展有序的税收行为, 特别需要提防披着“税收外衣”实际却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新型恶性竞争手段的蔓延。这就要求我们地方主政干部从全局着眼, 改变传统的政绩观, 深入了解税收本质, 积极促成区域共同进步发展。

(三) 转变政府职能

要准确定位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强化服务职能, 回归到最基本的角色上来, 让“无形的手”发挥主导作用。对于税收, 规范政府收入行为, 将一些经常性非税收入转为税收, 进一步清理乱收费现象。我们知道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成本主要来自税收, 因此作为纳税人, 我们有权利要求政府实施严格的收费预算管理。通过精简政府职能, 弱化政府对于税收的不当影响, 缓解政府间、区域间的恶性税收竞争。努力提倡政府行为的规范化、法治化, 提高财政政策的透明度, 严格打压地方政府利用非税收入变相收费, 增加企业负担, 进而恶化区域投资营商环境。

(四) 力促区域内税收的可持续发展

要想达到这一目的, 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化税收结构, 对于边远落后地区要在税收政策上予以优惠和减免, 对于高精尖技术产业要给予更大的税收政策支持, 使其健康平稳地度过成长初期阶段, 相反, 对于一些落后产能要适当加大税收力度, 倒逼企业改进技术, 整合资源, 进而达到产业升级的目标。与此同时, 税收的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我们在税收各个环节, 税收的各个对象, 税收的各个主体的协调发展, 以达到整体组合的最优。比如税收协调机制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样不仅可以抑制税收恶性竞争, 还可以打破区域限制, 协调相关主体进行及时有效沟通。总之, 为适应区域经济整体架构的趋利避害, 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 本着鼓励新型产业发展, 促进夕阳产业升级换代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税法的价值取向, 在现行税制的框架下, 努力实现税收公平。对于区域内部来说, 优化组合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 形成对高精尖产业的投研等经济行为的税收支持, 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 最终建立起协调规范的税收运行机制。

三、结语

决定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因素有很多, 但是无论是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升级换代, 亦或投资营商环境的改善, 城乡的协调发展, 还是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在这方方面面的背后都有税收的背影, 可以说税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线索。因此理顺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让税收真正能做到“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调节贫富差距,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1]刘笑萍.国内税收竞争的经济效应分析[J].税务研究, 2005 (02) .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 篇5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它关注的是资源减量、循环及再利用的问题.通过对国外为实现循环型经济所采取的税收政策的比较,指出了我国目前在该领域采取的措施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

作 者:谢永清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国税局,江西,吉安,343000刊 名:再生资源研究英文刊名:RECYCLING RESEARCH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循环经济 税收优惠 完善税种

试论快速折旧、经济增长与税收 篇6

引言:

快速折旧法的产生、发展以及折旧率的确定,与经济增长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居于主体地位,固定资产的快速折旧法必然成为普遍遵循的会计原则。而且,快速折旧法的具体计算方法也随着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得到相应的发展。快速折旧法同时也是政府对社会经济及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一种有效手段。政府可以通过快速折旧法对经济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一方面,政府通过在一些行业实行快速折旧法,在税率稳定的情况下,所得税递延交纳,相当于向企业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另一方面,快速折旧法可以引导企业加快固定资产的更新速度,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快速折旧法是在固定资产有效使用年限的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则少提折旧,从而相对加快折旧的速度,以使固定资产成本在有效使用年限中加快得到补偿的一种方式。它相对于直线法和使用效率法等匀速折旧法来讲,较好地反映了二战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快速折旧法最早出现在美国,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鼓励军火工业发展,规定接受军事采购合同的垄断企业,其厂房和设备的折旧年限可以由原来的20年以上缩短为5年。美国政府还在所得税法中规定了政府承认按照快速折旧法计算的应税所得额。目前,发达国家在许多产业中普遍采用了快速折旧法,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大体上在3-5年。

对于快速折旧法,从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认识来看,基本上是持肯定意见的。他们大都认为,这种折旧方法之所以为世界各国所普通接受和应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快速折旧法的折旧计提符合成本和收入相配比的会计原则。因为固定资产一般早期生产能力要比后期大,早期营业收入也比后期要多,依据配比原则,在固定资产前期具有最大经济效益时应多提折旧;其二,由于新使用的固定资产修理费较少,在使用多年后,修理费用会逐渐增多,采用快速折旧法,就可以使每年的折旧费用与修理费用的总和比直线法更为平稳;其三,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固定资产的更新加快,企业固定资产的经济年限越来越短,快速折旧法可以减少旧技术淘汰时发生的损失;其四,对于企业而言,采用快速折旧法还可以使其获得推迟缴纳所得税的好处。从财务角度讲,早期计提较多的折旧费,加大成本,便可相应减少所得税的缴纳。虽然在固定资产全部使用年限中的折旧和纳税总额是相同的,但固定资产的快速折旧,实质上推迟了纳税,相当于政府给企业的一项无息贷款,对企业来说是有利的。这些意见客观地反映了在经济实践中快速折旧法的作用。如果把快速折旧法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加以考察,它实际还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快速折旧法的产生、发展以及折旧率的确定,与经济增长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二,快速折旧法是政府对社会经济及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有效手段。

一、快速折旧法与经济增长方式

固定资产的折旧源于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方式以及损耗的程度。固定资产可以在有效期内连续使用,其价值随着损耗程度逐次转移到产品中去,成为产品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随着产品的销售而收回。固定资产的损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物质损耗,也称自然损耗,它是指固定资产由于使用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发生的损耗;一种是价值损耗,也称精神损耗,它是指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上的损耗。技术进步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革新型技术进步,它使得生产原有固定资产的工艺得到改进,或提高了生产效率,或使其使用效能提高,从而使原有的固定资产发生了贬值;一种是创新型技术进步,它可以创造出效能更高的新型固定资产来替代原有的固定资产,从而使原有的固定资产发生了贬值。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快速折旧法主要针对的是固定资产的精神损耗。因为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如果我们不考虑精神损耗而沿用匀速折旧法的话,就会出现账面成本低于实际成本、账面利润高于实际利润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的更新以致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固定资产折旧率的变化并不是个别企业行为的结果,技术进步所导致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只能使个别企业的产品价值低于社会平均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并不会影响到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只有整个社会或某个行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固定资产的社会平均价值降低的时候,才有必要对固定资产的折旧率进行调整。而且,这种调整的幅度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为依据的。

社会经济的增长方式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它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增长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种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它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效能的提高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增长。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二战以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其社会经济的增长方式均实现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库兹涅茨对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迅速增加了的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存量就成为现代经济高比率的增长和结构迅速变化的源泉。从一般意义上讲,技术与劳动分工一直是生产发展的动力,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却在经济增长中居于主导地位。只有到了经济高度发达,科技飞跃发展的当今社会,技术进步和劳动分工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资产的精神损耗随着技术进步周期的缩短而不断加大,尤其是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如IT产业、生物工程领域等,这种趋势就更为明显。因此,快速折旧法的产生、确定以及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增长方式有着紧密联系。也就是说,随着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居于主体地位,固定资产的快速折旧法必然成为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会计原则。而且,快速折旧法的具体计算方法也随着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相应发展,先后出现了定率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限积数法等多种形式。定率递减法又称余额递减法,它是将每期固定资产的期初账面净值(原值减累计折旧)乘以一个固定的比率,计算该期折旧额的一种方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年限积数法又称为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总和。这些不同的方法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同时期和不同行业的特定要求。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进程来看,快速折旧法的实行适应了高新技术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一直沿用的是直线法和使用效率法等匀速折旧法,直到1993年历史性的会计改革后,才开始规定可以对高科技机器设备折旧时采用快速折旧法。目前,我国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其他经财政部批准的特殊行业的企业,均可选用相应的快速折旧方法。但是,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到普遍实行快速折旧方法因素,概括起来讲有如下一些方面:其一,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发展的速度及经济总量均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我们虽然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中有技术进步的因素,从总体上看主要依靠的是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走的仍旧是粗放型发展的道路。因此,固定资产的折旧还是以物质损耗为主。其二,经济周期问题。快速折旧与经济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讲,经济周期直接影响到快速折旧率。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的转换时期,一些非经济因素对产业的发展还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尚在建设阶段。因此,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经济波动并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经济周期,快速折旧率的确定就失去了客观依据。其三,我国市场机制中居于主体地位的主要是低成本价格竞争,而快速折旧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上这些因素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讲,快速折旧法既是集约型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我们应该着力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快速折旧法成为普遍的会计准则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快速折旧法与税收

快速折旧法不仅是一种与经济增长方式有着紧密联系的会计准则,也是政府对社会经济及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一种有效手段。快速折旧法的出现,就是二战时期美国政府为了鼓励军火工业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政策。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使固定资产的成本在使用期限中加快得到补偿。从固定资产全部使用期间来看,折旧总额不变,因此,对企业的净收益总额并无影响。但从各个具体年份来看,由于采用加速的折旧法,使应计折旧额在固定资产使用前期摊提较多而后期摊提较少,必然使企业净利前期相对较少而后期较多。

笔者以某企业为例,了解一下在快速折旧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某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为200000元,预计残值为18000元,使用年限为5年。该企业适用33%的所得税率,资金成本率为10%。该企业未扣除折旧利润分别为:第一年,100000元;第二年,120000元;第三年,128000元;第四年98000元;第五年90000元,合计:536000元。按照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快速折旧法中的一种方法,它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和双倍直线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年折旧率。会计制度规定,在计算最后两年折旧额时,应将原采用的双倍余额递减法改为用当年年初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减去估计残值,将其余额在使用的年限中平均摊销。

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1/5

×100%=40%。则:

第一年:折旧额为:200000×40%

=80000(元);利润额为:10000-80000

=20000(元);应纳所得税为:20000×33%=6600(元);

第二年:折旧额为:(200000-80000)×40%=48000(元);利润额为:120000

-48000=72000(元);应纳所得税为:72000×33%=23760(元);

第三年:折旧额为:(200000-80000

-48000)×40%=28800(元);利润额为:128000-28800=99200(元);应纳所得税为:99200×33%=32736(元)

第四年后使用直线法计算折旧额:第四、第五年的折旧额=(200000-80000-48000

-28800-18000)/2=12600(元),第四年利润额为:98000-12600=85400(元);应纳所得税为:85400×33%=28182(元);

第五年利润额为:90000-12600

=77400(元);应纳所得税为:77400×33%=25542(元)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纳税企业会产生不同的税收影响。首先,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于固定资产价值补偿时间会造不同的影响,快速折旧法相对于直线法来讲,可以大大加快固定资产的更新速度;其次,不同折旧方法导致的年折旧额提取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额受冲减的程度,因而造成累进税制下纳税额的差异及比例税制下纳税义务承担时间的差异。因为加速折旧法可使固定资产成本在使用期限内加快得到补偿,企业前期利润少,纳税少;后期利润多,纳税较多,从而起到延期纳税的作用。因此,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快速折旧法可以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税收负担与经济发展研究 篇7

近年来, 江苏省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 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 增速总体平稳。2014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1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8.7%, 占全国GDP的11%, 在全国范围内排第二名, 人均GDP为81980.87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3634.3亿元, 比上年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31057.5亿元, 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30396.5亿元, 增长9.3%,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38元, 增长9.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78元, 增长11.1%, 可见江苏省不仅是绝对值而且从相对值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 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

税收负担, 简称“税负”, 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各项税收收入总量与经济产业总量之间的比值, 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税收能力的体现, 用公式表示为:

。2014年, 江苏省国税收入达到5699.7亿元, 同比增收557.3亿元, 增长10.8%;省地税收入共计7846.55亿元, 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税收收入517.28亿元, 增长10.3%;社会保险费收入2266.65亿元, 增长11%, 江苏省的税收负担具有总体增长速度快, 但各县市间税收负担不均衡的特点, 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占全省税收总量的56.1%。

税收负担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敏感问题, 一方面影响着国家集中财力的多少与宏观调控能力, 另一方面影响着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水平。学术界普遍认为税负的高低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承受税负的能力越强, 税负的上限水平越高;反之经济越落后的地区, 其承受税负的能力越弱, 税负的下限水平越低。2014年我国的税收总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 达到了103768亿元, 现阶段我国税负高低与否的问题, 是否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2 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2.1 税收负担与经济发展相关分析

衡量税收负担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是否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如果税收负担过高则会制约经济增长。本文以2005年~2014年的时间数据为样本, 以《中国统计年鉴》和《江苏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准, 对江苏省的税收收入和税收负担水平进行了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中, 我们可以发现, 江苏地区的GDP从2005年的18272.12亿元上升到2014年66814.16亿元, 江苏省的税收收入呈现逐年递增的状态, 由2005年的2754.53亿元飙升到2014年的13554.7亿元, 税收负担逐年增加, 由此可见, 江苏目前的税负水平并没有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产业结构现状决定了税收负担结构的复杂性, 数据调查显示, 江苏省的第一产业生产效率较低, 税收收入较少, 税负与总税负水平的差距逐年增大, 第二产业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最大, 对总的税收收入贡献率较大, 税负水平与总税负水平之间的趋势逐年拉近;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增长最为快速, 逐渐成为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 与总体税负有逐年拉大的趋势, 呈不断上涨状态。

2.2 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以巴罗的模型为基础, 采用税收收入、税收负担、物价指数和政府支出四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其中经济增长率用Iny表示, tax表示税收负担水平, Intax为税收收入的对数, Inp为价格指数, zc表示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率, μ代表随机误差, 构建如下模型:

利用《江苏统计年鉴》中所得到的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 详细结果如下:

对模型进行整理可得到如下结果:

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发现, 江苏省税收负担水平对经济增长有着反向的影响作用, 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当税收负担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率则下降0.239个百分点。

3 结论

通过对江苏省税收负担和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江苏省税收负担水平相较于全国和发达省份是偏高的, 经济是影响税收负担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 因为江苏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发展结构, 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保持和提升外贸大省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2014年经济总量连续突破5万亿元、6万亿元, 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 因而经济的运行质量较好,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可以提供更多的税源。 (2) 江苏省各地区税收负担水平和经济增长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根据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江苏自南向北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经济片区, 这三个经济片区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 其中苏南地区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优势, 发展最为迅速, 苏中次之, 苏北居末, 苏南超省平均水平, 苏中超全国但低于省平均水平, 苏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税收负担水平的不平衡。 (3) 江苏省税收负担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基本协调, 江苏省GDP增长率与税收负担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且互为因果关系。江苏省科学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 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

4 促进江苏省经济与税收协调增长的对策建议

4.1 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提升经济总量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税收收入, 江苏省要把握经济发展与税收负担的关系, 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 积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黄金效应”, 大力发展旅游、物流及金融等现代第三产业, 大力培育消费热点, 完善消费政策, 改善消费环境, 着力扩大居民消费, 结合江苏省自然资源, 推出近郊游、乡村游等多元化的假日旅游产品, 积极发展高铁旅游、城铁旅游、自驾游、湖泊游等新业态, 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积极扩大有效投入, 优化投资结构, 促进投资与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相结合,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建设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一批成效明显的重大民生工程, 以航空物流、港口物流和铁路物流为方向,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专业市场, 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走健康、绿色、优质、高速的发展新路。

4.2 优化产业结构, 培育税收主体

加强地区平衡,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协调苏南经济发达市、县与苏北经济薄弱县实行对口挂钩协作, 加速苏北工业化进程;利用新一轮沿江开发的契机, 建设苏中以长江为轴的新型国际制造业基地;鼓励苏南主动参与长江三角区域分工合作, 主动与上海及国际经济接轨, 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形成长江南北联动开发, 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竞相开发的新格局。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探索有利于创新的新政策、新机制、新模式, 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努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和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加强苏中、苏北创新能力建设。

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调整产业结构, 化解产能过剩, 培育新兴产业, 寻求优质项目投资作支撑, 以高新产业增长为驱动力, 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高端引领, 主攻高端技术, 发展高端产品, 突破高端环节, 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海洋工程等十大新兴产业发展,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3 推进和完善相关税收制度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重要手段, 我国现行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存在着突出问题, 为此要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 持续推进纳税服务工作, 充分发挥国税、地税各自优势, 推动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 着力解决现行征管体制中一些突出的和深层次的问题, 不断推进税收征管体制和征管能力现代化, 降低征纳成本, 提高征管效率, 增强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 进一步扩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 让纳税人充分享受改革红利。

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是个人所得税的首要功能。研究发现江苏省2005年个人所得税征收税额为3500元, 到2014年个人所得税税额为4500元, 江苏省要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降低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负担, 特别是要降低3%~20%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幅度, 实现精准减税, 降低工薪阶层税收负担。

摘要:税收负担作为涉及国计民生的敏感问题, 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两年来, 受外部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常态, 税收收入呈现超常增长, 有关税收负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再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以江苏省为切入点,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分析税收负担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关系。

关键词:税收负担,经济发展,江苏省

参考文献

[1]刘海庆, 徐颖科.我国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30个省级单位的Panel VAR模型[J].兰州学刊, 2011 (2) .

[2]吴卫红, 姜松, 李畅.经济增长、税收收入与宏观税负——基于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2 (2) .

[3]邸欣然.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税收负担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18) .

税收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 篇8

关键词:税收,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1. 人力资本形成的来源

目前人力资本的主要来源有教育、工作中的培训、家庭中培养的技能。但由于市场缺陷,现有人力资本市场上存在着很严重的扭曲现象。人力资本的“外在性”特征,使政府的教育投入成为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2006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Jam es H eckm an)在研究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数据后曾指出,中国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此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1998年~2005年私人对教育的投资支出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005年~2008年又下滑,1998年~2008年私人教育平均投资支出仅为1.45%。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资支出都处于较低水平。这显然不利于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以及与他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如何提高教育方面的投资支出水平, 在讨论该问题时,需要考虑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支持政府巨额公共财政支出的税收产生的问题。税收不仅对政府公共教育支出有着重要影响,对私人的教育支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在以人力资本为经济增长动力背景的研究中,税收同样是把“双刃剑”:通过为政府公共教育支出融资,正向作用于经济增长,将会降低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创造人力资本投资的红利进而形成有利于私人人力资本投资积累的激励;而劳动收入税,直接降低私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显然也会影响私人对教育的投资支出。同时,税收又会扭曲私人教育投资决策。因而考察税收对人力资本投资积累产生的影响,必须同时考虑到税收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任何忽略或者仅考虑其中一方面的研究都是不完善的。

2. 税收、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政府通过征税为其巨额公共教育支出融资,进而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但政府的征税行为一般会扭曲私人教育投资的决策。政府公共教育支出有利于经济体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进一步带来税收收入的增长,最终又增加了经济体人力资本的积累。但是税收若超过一定限度,经济增长率将出现下降趋势。资本收入税税率的提高有利于私人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积累,而劳动收入税税率的提高对人力资本投资积累的影响是消极的。可见,税收对私人人力资本投资积累的作用是不确定的。政府公共教育支出水平提高会对私人教育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即随着政府公共教育支出规模的扩大,私人用于教育投资的收入部分将越来越小。但是,这点“挤出效应”根本不足以影响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增加对人力资本生产积累形成的正向作用。此外,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属于政府生产性公共支出,这也有利于提高劳动和资本的回报率,从而使私人选择更多的工作时间和储蓄。但是,由于私人选择了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势必造成投入学习的时间减少;另外,由于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积累的积极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会造成学习时间的减少。总之,政府公共教育支出的决策将对私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产生一定的扭曲效应。但是,只要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增加产生的正向作用足够大,人力资本会得到积累进而使宏观经济表现为增长趋势。

资本收入税、劳动收入税和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同时变化的情况下,相较于资本收入税税率变化而言,消费增长率和私人教育投资决策的变化对于劳动收入税税率变化更为敏感。而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对消费增长率和私人教育投资决策的作用程度要远大于劳动收入税税率和资本收入税税率变化产生的影响。当政府将税收收入用于生产性公共支出时,税收有利于经济增长;当通过提高资本收入税税率和劳动收入税税率为扩张的政府公共教育支出融资时,宏观经济将表现为增长趋势。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在政府公共教育支出给定情况下,资本收入税税率的提高不利于经济增长。

由于资本收入税税率提高直接降低了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私人用于储蓄的部分严重减少,以至于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超过了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最终经济增长率表现为下降趋势。

(2)在政府公共教育支出给定情况下,劳动收入税税率的提高不利于经济增长。

劳动收入税税率的提高一方面严重降低了私人教育投资支出水平,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降低了劳动的边际回报率,导致私人减少工作时间而将更多时间用于学习,这显然也不利于经济增长。

(3)在资本收入税和劳动收入税保持不变时,政府公共教育支出的增加最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

由于政府公共教育支出扩张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的积极作用抵消了私人教育投资支出和学习时间减少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经济体的人力资本还是得到了积累,最终有利于宏观经济。

(4)采用通过提高资本收入税税率和劳动收入税税率来为扩张的政府公共教育支出融资的方法是可取的。

政府加大公共教育支出力度,经济体中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得到积累,私人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劳动,显然有利于宏观经济增长。

综上,合理的税收体系与政府财政支出政策应体现如下特点。

(1)合理设定税基和税率,提高资本收入税税率。

资本收入税税率的上升创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红利”,有利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此外,很多人抱着投机心理进行炒作,长此以往显然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还会产生更多的民生问题,因此,提高资本收入税的税率势在必行。

(2)完善个人所得税,降低劳动收入税税率。

首先,削减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的档次,以此来简化税制、降低征税成本。其次,提高个税起征点。最后,合理设计费用扣除标准。

(3)明确教育投资的税收问题。

政府应赋予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同等的国家统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或免征民办教育的相关税收,为私人投资办教育创造激励环境。

(4)扩大政府公共教育支出规模,尽早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4%的政策性指标。

企业税收筹划的经济博弈分析 篇9

关键词:税收筹划,博弈,税收环境,税务机关

博弈论是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 即研究决策主体间的行为发生相互作用时的决策选择及其决策均衡问题的理论。税收筹划作为一种涉及企业和政府的双向行为, 客观上也存在着决策选择及均衡问题。具体来说, 企业开展税收筹划时需要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市场竞争对手所采取的策略对自己的影响;二是外部环境特别是税收环境的影响;三是考虑税务机关对企业税收筹划行为的合法性认定。因此, 引入博弈论分析这3个因素对企业税收筹划行为选择的具体影响, 有利于企业理性开展税收筹划, 实现“税企双赢”的最佳经济效果。

一、企业与企业税收筹划的博弈分析

假设市场只存在A、B两个企业, 同等条件下都面临着是否开展税收筹划的选择, 两者构成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博弈双方, 其战略组合为 (筹划, 筹划) 、 (筹划, 不筹划) 、 (不筹划, 筹划) 、 (不筹划, 不筹划) 。基于企业掌握的信息, 他们估计得出:如果两个企业都不进行税收筹划, 收入缴税后其各自的净收益为a个单位;如果都进行税收筹划, 由于税收成本下降, 其各自净收益为b个单位, 其中b>a;如果一个筹划一个不筹划, 筹划企业不仅会获得系统外的市场份额, 还会抢占未筹划企业的部分份额c, 其中0

二、企业与税收环境的博弈分析

税收环境是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企业税收筹划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在自身财务状况与相关税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税收政策选择的过程。但是, 客观情况下企业的税收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企业无法准确预测和掌握税收环境的具体变动情况时, 一旦税收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纳税人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应变调整, 就可能要遭受巨大的税收筹划风险损失。因此, 企业与税收环境成为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双方博弈主体。

假定C1为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直接成本, C2为税收筹划的机会成本, C31为税收环境变化的风险成本, T为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节税利益。当企业所处税收环境相对稳定时, 企业若开展税收筹划就会取得节税利益T, 企业的最优选择是开展税收筹划, 收益函数为U=T-C1-C2;当企业所处的税收环境动荡不安, 即政府不断调整税收政策时, 企业若开展税收筹划则会失败, 其收益函数为U=-C1-C2-C31, 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进行税收筹划, 收益函数为U=0。

由于税收环境信息的不对称, 企业不能充分判断国家税收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 只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进行初步估计。假设企业认为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的概率为P, 税收政策不变化的概率是1-P, 则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期望收益为:U= (-C1-C2-C31) ×P+ (T-C1-C2) × (1-P) ;企业不进行税收筹划的期望收益为:U=0。因此, 当 (-C1-C2-C31) ×P+ (T-C1-C2) × (1-P) >0, 即P< (T-C1-C2) / (T+C31) 时, 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收益才会大于不开展税收筹划的收益。也就是说, 当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的概率小于或等于 (T-C1-C2) / (T+C31) 时, 企业应理性选择税收筹划策略, 其收益函数为U=T-C1-C2。

三、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博弈分析

严格意义上讲, 税收筹划是符合立法者意图的一种合法行为, 但这种“合法性”客观上还需要税务行政执法部门的“认定”, 而在这一认定过程中客观存在着税务行政执法的偏差。这使得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经常会遇到一些来自基层税务行政执法机关的观念冲突与行为障碍, 即使是真正的税收筹划行为, 也有可能被税务行政人员视为偷税或视为恶意的避税行为而加以查处。对企业和税务机关来说, 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企业无法准确预测税务机关对企业税收筹划行为的认定态度;同时, 税务机关也不可能完全掌握企业所有真实的纳税信息。从这个角度讲, 企业纳税主体与税务机关成为非完全信息博弈下的双方主体。

假定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 则企业优先选择开展税收筹划, 模型中只考虑税务机关行为对企业税收筹划的影响, 此时的博弈双方是企业和税务机关。博弈模型的建立。局中人:①企业;②税务机关。博弈双方的策略:企业为筹划或不筹划, 税务机关为税务检查或不检查。作如下假设: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直接成本为C1, 机会成本为C2, 税收筹划被税务机关认定为违法的风险成本即加收滞纳金和税收处罚的金额为C32;企业税收筹划的节税利益为T;税务机关进行税务检查的检查成本为C。当企业选择了开展税收筹划, 税务机关具有进行税务检查或不进行税务检查这两个选择。当税务机关不进行税务检查时, 企业的收益函数为U=T-C1-C2;当税务机关进行税务检查时, 如果认为企业进行的是合法的税收筹划, 此时企业的收益函数为U=T-C1-C2;如果认为企业的税收筹划是违法行为, 此时企业的收益函数为U=-C1-C2-C32。

假设企业估计税务机关开展税务检查的概率为P1, 不开展税务检查的概率为1-P1;税务机关开展税务检查的情况下, 对企业税收筹划“合法性”的认定概率为P2, 对企业税收筹划“非合法性”的认定概率为1-P2。则根据上述假设条件, 结合博弈模型中企业的期望收益分析得出:在税务机关开展税务检查情况下, 当企业的收益函数U= (T-C1-C2) ×P2+ (-C1-C2-C32) × (1-P2) >0, 即P2> (C1+C2+C32) / (T+C32) 时, 企业应选择开展税收筹划策略;当P2< (C1+C2+C32) / (T+C32) 时, 企业应选择不筹划策略。当税务机关不开展税务检查时, 因为U=T-C1-C2>0, 企业应选择税收筹划策略。

综合税务检查概率与税务机关对企业税收筹划的“合法性”认定概率两个因素分析, 当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期望收益U= (T-C1-C2) × (1-P1) + (T-C1-C2) ×P1×P2+ (-C1-C2-C32) ×P1× (1-P2) >0, 即P1× (1-P2) < (T-C1-C2) / (T+C32) 时, 企业应选择开展税收筹划。结合前面的策略选择分析, 只有当税务机关对企业税收筹划的“合法性”认定概率P2> (C1+C2+C32) / (T+C32) , 且P1× (1-P2) < (T-C1-C2) / (T+C32) 时, 企业应选择理性的税收筹划策略。

四、结语

通过以上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税收环境之间、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博弈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可以在降低其税收负担水平的基础上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在具备内部税收筹划条件的情况下 (企业会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真实等) , 企业应科学运用税收筹划技术和方法, 理性开展税收筹划活动。

(2) 企业税收筹划是在国家税收法律环境下的一项合法理财行为, 税收政策的变动直接影响着企业税收筹划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因此, 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应科学预测外部税收环境的变动趋势, 以便做出正确的筹划选择。当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的概率P< (T-C1-C2) / (T+C31) 时, 企业应选择开展税收筹划以取得税收收益。对于国家来说, 政府应适度保持税收制度的相对稳定性, 公正、公平地运用税收杠杆调节宏观经济, 正确运用税收政策引导企业科学开展税收筹划。

(3) 企业税收筹划的合法性最终要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定, 因此企业应与税务机关保持必要的沟通与联系, 把握税务执法人员对税收筹划行为的认定范围, 避免陷入“偷逃税”的行为陷阱。当税务机关对企业实施税务检查且认定“非合法性”的概率P1× (1-P2) < (T-C1-C2) / (T+C32) 时, 企业应理性选择税收筹划策略。而对于税务机关来讲, 则应努力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加大税收检查力度;同时, 加强业务素质教育, 适度统一对税收筹划的认定标准, 尽可能做到公正、公平执法, 对企业合法的税收筹划行为给予客观、科学的认定。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2]白芸.税收筹划的博弈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 2006.

[3]张晓美.企业税收筹划研究——基于风险控制效应的探讨[D].重庆:重庆大学, 2005.

[4]王晓芳, 肖琳玲.税收筹划博弈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2) :56-57.

[5]李嘉明, 张晓美.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企业税收筹划的博弈分析[J].税务与经济, 2004 (1) :62-65.

试论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 篇10

自98年中国的第一笔网上交易成功, 到近几年人们对网购的狂热, 无一不迫使人们思考---网购何以如此发达。2010年我国的网购金额是5231亿元, 比09年高出一倍, 之后网购持续发展, 至13年我国网购金额已达1.85万亿元人民币。透过网购现象, 究其原因, 是网店的赋税较轻, 于是商品价格较实体店低, 刺激了人们对商品的需求, 从而使人们的消费增多。同样的道理, 香港之所以繁荣, 最重要的原因亦是赋税低。尤见, 减税、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在扩大内需, 拉动经济增长方面, 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并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 我国经济整体处于良好的经济状态, 但也存在着经济增长下行的隐患:税收增长过快, 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 税制结构失衡, 流转税比例过重, 这些都制约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本文将通过对税收政策的目标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加以分析, 从而研究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税收政策概述

税收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依据宏观经济规律而选择的指导税收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税收分配关系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 是制定税收法律、法规和开展税收工作的指导方针及相应的税收措施的总和。税收政策属于上层建筑, 它不但指导者税收工作, 同时也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使税收能动地作用于经济的过程。

税收政策可分为总量税收政策和结构税收政策。其中, 总量税收政策主要包括:扩张性税收政策、紧缩性税收政策以及中性税收政策等;结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各种税收征税范围的选择、计税依据的确定、税率的设计、税收优惠项目和幅度的选择等。

税收政策的一系列目标为:物价稳定、收入公平分配、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生活质量提高、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等。其中, 主要任务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三、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

经济学家认为, 如果每个人都依靠“看不见的手”来引导, 那么他们最大化自己利益的努力将使得所有人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而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所以, 税收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另一方面减少了各阶层的可支配收入, 从而直接减少投资影响资本积累, 进而影响资本的增长。

税收政策作为调节社会总供求并使之均衡的主要政策, 通过对经济总量的调节, 可以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20世纪30年代, 西方国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由于疯狂投机造成了当时的经济大萧条, 同时导致大量人员失业, 对国际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凯恩斯就是在当时那种乌烟瘴气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发动了著名的“凯恩斯革命”, 他提倡国家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 利用一系列税收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 从而对萧条的经济进行宏观的调控和管理。事实上, 美国接纳了这种经济思维, 采取了综合而全面的措施, 对经济危机进行了国家政府的干预, 结果也证明, 这种改革以及一系列税收政策的实施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有着非常显著地作用和效果。

四、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一) 税收政策与总供求

总体来说, 税收政策可根据社会经济形态分为两大类, 即加大税收和税收优惠。从加大税收来说, 若加大税收, 则会降低社会总需求;若加大企业税收, 则会使得社会总供给减少;从税收优惠而言, 效果恰恰与加大税收相反。

1、总供求与经济增长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能显著影响经济的发展情况。今年来, 我国有效需求不足, 经济增长乏力。因此, 深入研究税收和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关系, 对于正确发挥税收功能, 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致使国内社会总需求减少, 经济发展缓慢, 于是美国政府当局决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 减少税收, 刺激消费增加, 并以此拉动内需,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 税收政策与科技进步

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 税收是促进科技进步的有效政策手段之一。税收优惠增加私人边际收益, 从而强化政府政策的影响力, 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税收政策能引导资源流向政府鼓励发展的方向, 若降低税收, 会使得科技研究的成本降低, 从而, 隐形地鼓励技术型人才加入科研队伍, 从事科研工作。这将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1、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胡锦涛担任我国总书记时, 曾提出科学发展观, 也曾表示科学进步将推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科技的发展使得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促进中国迈向节约型社会, 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此外, 科技的进步能使得我国经济结构得以优化, 提高经济效益, 高效率配置资源。同时, 科技的进步将会为我国吸引更多外国人的青睐, 促进我国与国际的交流,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 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

这里, 我主要阐述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果。

税收优惠政策, 可以从降低税率、税款以一定比例返还以及减轻小微企业负担等几个方面来考虑。税收优惠政策, 可以吸引外资的投入, 促进国民的消费, 从而刺激经济的增长。同时, 税收优惠政策也包括出口退税, 以此刺激出口额, 增加国内经济收入, 刺激经济增长。 (图表)

五、促进经济增长的税收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地发展, 我国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国内一系列经济、政策改革的不断进行与深化, 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多强有力的助力。然而, 尽管如此, 我们仍应该充分认识到,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下行压力。同时, 国家出台的刺激消费的一些政策所得到的效应相对来得缓慢。因此, 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基本准则, 应该被不断地完善, 以推进国家内需的扩大, 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 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并严格执行

借鉴外国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的税收政策经验, 并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税收政策的异同点, 进行分析, 再结合我国国情,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政策。

此外, 我们还应严格执行已制定的税收政策。对税收专管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以及对相关政策的熟悉度。

(二) 合理制定国家宏观税负水平

我国的宏观税负相对美国等一些国家, 处于较高水平。2010年我国居民平均为税工作天数为161天, 比美国的102天、英国的150天等高出很多。而且, 我国包含卖地收入和罚款收入的宏观税负高达35% (标准为23%) 。税负过高, 会抑制经济的增长。因此, 我们因注意调节税收收入以及非税收入的比例, 从而合理的控制宏观税负, 使其对经济增长起积极作用。

(三) 加强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跟上改革的步伐, 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而言, 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 税收优惠政策容易让人钻空子, 让一部分人套用掉税收优惠政策下的利益, 待此政策失效后, 马上退出来重新寻找下一个优惠政策的“甜头”。所以, 相关人员应该不断地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考察以及完善。

(四)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目前, 国家特别重视大学生创业这一块儿---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创业实施免税扶持的政策。这也响应了利用税收政策促进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的主题。如今, 国家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在合理范围内, 降低其成本及风险, 引进更多人才加入小微企业的创建及投产中, 并吸引科研人才对科技进步作出贡献, 从而刺激国家国力以及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晏鸣.我国税收调节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的政策选择[J].税务与经济, 2001 (2) :11-14.

税收经济 篇11

张高丽表示,中国高度重视国际税收合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全球税收合作,打击国际逃避税,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提高税收征管能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提出了明确要求。税收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手段。要强化国际税收征管合作,更好地维护各国税收利益和税基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

张高丽强调,今年是全面实施二十国集团税收改革成果的重要一年。税收征管论坛要发挥领导力,促进国际税改项目实施,加强全球税收治理,推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张高丽提出三点倡议:一是深化全球税收合作,着力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税收关系,切实加强国际税收政策协调与征管协作,共同推进国际税收征管能力建设。二是打击国际逃避税,加快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的国际税收新秩序,共同维护各国税收权益,保护跨境纳税人合法权益,规范跨境纳税人遵从行为。三是坚持包容性发展,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税收技术援助和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税收征管能力。

张高丽表示,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们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采取了一系列包括税收改革在内的重大举措。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实现了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较好开局。

张高丽表示,中国税收改革的一个“重头戏”是推进营改增。今年5月1日起,在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面推开营改增,并要确保所有行业总体税负只减不增。这项改革有利于统一税制、解决重复征税问题,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发展后劲,有利于加快服务业发展、加速新经济发展和新动能培育的态势、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中国初步形成了支持创业创新的税收政策体系,在促进创业创新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亟待改进 篇12

建设两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核心内容是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所谓循环经济, 国家发改委对此有一个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 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抓住了当前中国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 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11月2日, 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在青山区挂牌成立。该院的成立, 标志着武汉循环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两年, 武汉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 到废弃物的利用等各个环节, 做到了全方位的节能减排增效。2010年, 武汉市11家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审核, 6项关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等节能减排发明专利、7项甲烷和一氧化碳气体激光分析等项目纳入技术研发项目, 9项关于污水处理、废水气回收以及高强耐水石膏砖等技术已经转化并推广使用, 完成4项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2011年计划完成10家清洁生产企业的审核, 6项专利、4个技术转化和推广项目, 4项水综合利用项目。青山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 已经启动196亿元7大类共62个项目的建设, 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项目一期投资已达89亿元, 武汉新港已启动16个项目。以上数据说明, 循环经济能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 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完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的过程, 这当中的每一步都需要有相关的税收政策与之配合, 从而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二、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局限

1、增值税方面

一是对部分自产货物实行免征。包括再生水、以废旧轮胎为全部生产原料生产的胶粉、翻新轮胎、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产品 (指砖, 不含烧结普通砖、砌块、陶粒、墙板、管材、混凝土、砂浆、道路井盖、道路护栏、防火材料、耐火材料、保温材料、矿岩棉等) 。二是对部分自产货物实行即征即退。包括以工业废气为原料生产的高纯度二氧化碳产品;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者热力;以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为原料生产的页岩油;以废旧沥青混凝土为原料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凝土;采用旋窑法工艺生产并且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水泥。三是对部分自产货物实行即征即退50%的政策。包括以退役军用发射药为原料生产的涂料硝化棉粉;对燃煤发电厂及各类工业企业产生的烟气、高硫天然气进行脱硫生产的副产品;以废弃酒糟和酿酒底锅水为原料生产的蒸汽、活性炭、白碳黑、乳酸、乳酸钙、沼气;以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为燃料生产的电力和热力;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四是对销售自产的综合利用生物柴油实行先征后退政策。五是对污水处理劳务免征增值税。

虽然增值税对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很多, 但这些政策仍然存在力度不够、与增值税主体税种地位不符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增值税优惠方式限定太多, 不彻底。例如同样的自产项目, 有的免征, 有的即征即退, 有的先征后退, 或减半退, 且退税手续繁杂, 一个企业退税需提供的资料达二十多项。二是减免项目标准限定太严, 操作复杂, 能享受优惠政策的少。例如对污水处理劳务免征增值税。污水处理是指将污水加工处理后符合G B18918—2002有关规定的水质标准的业务。这一规定明确企业对污水进行处理后, 是否能享受此项优惠政策, 是以能否得到相关部门认定为依据的,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污水处理后能用于生产生活的都能享受税收减免, 这个标准是否太严格、太单一值得商榷。本文认为, 随着增值税在整个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也应该越来越广。

2、消费税方面

按照2009年施行的《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 高能耗、不可再生以及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品如摩托车、小汽车、汽油、柴油、鞭炮、焰火、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等商品已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值得一提的是, 为促进替代污染排放汽车的生产和消费, 条例规定对生产销售达到低污染排放值的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的消费税。此外, 含铅汽油、无铅汽油分别按1.4元/升和1元/升的单位税额区别征收消费税, 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和游艇等国家不予鼓励的新兴奢侈消费行为也纳入了征税范围。

虽然消费税对创建两型社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但随着消费税中相当一部分应税商品的时效性和一部分非应税商品的危害性的日益凸显, 消费税的缺位问题也逐渐显现。例如税率设计不科学。汽油、柴油、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等稀缺资源构成的消费品对环境有较大危害, 其税率却太低, 达不到抑制乱消费的目的。对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和游艇等国家不予鼓励的新兴奢侈消费行为设计的税率也太低, 达不到抑制高消费的目的。还有一些高消费、高污染和高噪声行业应纳入消费税征收的范围。例如造纸业、餐饮和K T V等。

3、所得税方面

现行企业所得税中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有许多, 如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 (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 的所得, 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 第一年至第三年可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四年至第六年可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实际购置并自身实际投入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 可按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在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 当年不足抵免的, 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税前扣除的优惠;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技术转让所得的优惠等。

虽然企业所得税中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有许多, 但其减免的力度和范围都还不够。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只在六年内享受减免, 六年以后企业同样还是生产这种产品, 却不能享受优惠政策, 其实这些项目是企业长期利用资源行为, 但却因为税收政策的原因, 促使企业行为短期化。由于节能、环保和综合利用产品目录的限制, 还有许多再生资源利用和废弃物利用的产品没有享受到优惠政策。再加上这些产品认定部门的不确定性, 导致企业申报办理产品认定困难重重。

三、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亟待改进

随着我国环境资源形势的持续恶化,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相关税制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文认为现行税收政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建立统一循环经济税收联动机制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模式, 应该有相对应的税收联动运行管理机制, 用于全面指导循环经济的正常发展。全国应建立统一税收循环经济联动机制, 各省、市、自治区成立相应的机构, 负责循环经济各个环节的资源和再生资源的管理、监控、认定、检测、税收政策的研究和管理, 改变目前对一个再生资源行业和产品由多个部门进行认定和检测的状况, 统一由一个机构认定和检测, 以确定行业是否达标或产品是否限制生产。同时, 研究循环经济不同环节、不同产品应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 有的放矢地制定和执行税收优惠政策, 使企业—相关产业部门—税务部门之间形成长效沟通机制, 保障循环经济正常发展。

2、全面彻底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一方面应实现税收优惠广覆盖、全减免。对循环经济各个环节所涉及的行业或产品, 只要是涉及到的税种, 包括增值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及地方各税种, 一律给予全额免征的税收优惠, 取消现行的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其他减免方式, 且优惠政策不限定时间。另一方面, 应对高能耗、不可再生稀缺资源的开采、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品和奢侈消费制定高税率。例如, 消费税中相关税目应征收高额消费税, 抑制高消耗和高消费。

3、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监控机制

实行全面彻底的税收优惠政策后, 加强事后监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应建立税收优惠政策评估机制。对享受循环经济优惠政策的企业或产品项目应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纳税评估。对企业在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 引导企业正确执行优惠政策。其次, 要实施日常稽查评价机制。对企业进行日常稽查, 按稽查结果分类管理。企业财务核算健全、政策执行准确的, 继续享受优惠政策;弄虚作假, 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的, 取消其资格。最后, 还应建立服务机制。在对企业进行监控和稽查的同时, 进一步做好纳税服务。税务部门和循环经济管理部门要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 及时了解企业循环经济政策落实情况, 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保证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使各项税收政策对循环经济的运行真正起到调节作用。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直接推动两型社会的发展, 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全程参与, 而税收优惠政策对支持和扶植循环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税收优惠政策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政策,亟待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8号.

[4]田义文:科学发展观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农业科技大学, 2006.

[5]刘效仁:小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N].河北日报, 2009-11-19.

上一篇:群众艺术文化生活下一篇:电视民生新闻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