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流失

2024-06-01

税收流失(精选10篇)

税收流失 篇1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因此税收流失是事关国家稳定安全的大问题, 也是当前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欧美国家税收流失也非常严重, 比如希腊由于债务问题导致国民纳税意识弱化, 2014年全国偷税、逃税就达400亿欧元, 德国每年也有近1, 000万欧元税收流失。在我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税收收入连年攀升, 除了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税收政策与法律不断完善, 偷逃税问题有所好转,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税收流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 税收流失对宏观调控的影响。

从国家财政的视角来看, 税收收入流失直接结果是导致国家财力减少, 同时还会弱化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的作用, 也会导致“相机抉择”的税收传导机制失灵。最为重要的影响就是无法为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总体判断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二) 税收流失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市场是最佳的资源配置手段, 税收又是调节市场运行最有效的手段。税收流失会扭曲市场经济规则, 扰乱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使得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出现“劣企驱逐良企”的负面效应的产生。这也为一些没有质保的逃税商品以较为低廉的优势价格占领市场, 严重危及消费者的权益。对于一些守法纳税者要么跟着偷税逃税, 要么就会被那些不良企业排挤出市场, 导致社会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三) 税收流失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最近五年来, 我国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巨额的税收流失, 某税种的流失主要有两大表现:一是直接减少该税种的税收收入;二是连带侵蚀与之相似的税种的税基, 使得该税种的收入也会随之减少。除此之外, 税收流失既会减少财政收入, 又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财政赤字也将随之加大。

二、我国税收流失主要原因

(一) 偷逃骗避税现象尤为突出。

当前, 骗税现象也有所抬头, 骗取的税种主要是出口退税, 骗税在这一税种频发主要与出口退税制度有关。十年前, 骗税多集中在高价值、高税率的产品上 (比如烟、酒等) , 现在骗税转移到普通商品上了。从骗税人员的规模来看, 由以前的单个现象发展到现在的专业骗税团伙;从骗税手段上来看, 也由以前的手工方法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 滥用税式支出问题严重。

税式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科目, 但这一科目被滥用的现象严重。据国家税务总局专家估计:每年全国减免税额高达1, 000亿元, 一些沿海发达地区 (比如深圳、上海等) 减免税额占当地财政收入的十成以上。税式支出滥用的特点如下:一是政策性减免税名目越来越多, 税基被严重侵蚀;二是各地对扶持性和困难性补贴的标准把握不一, 审批的尺度也不一致, 尤其是在审批时, 随意性较大。

(三) 大量的隐形收入与规模巨大的地下经济的存在。

当前, 有许多经济实体采用这样或是那样的形式隐藏收入, 这也是税收流失的重大原因。不仅我国有大量的企业隐藏收入, 世界各国均面临同样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不法分子经营规模庞大的地下经济, 躲避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缴。地下经济几乎脱离了税务机关的监控, 税基也基本上处于流失状态。此外, 随着电商的蓬勃发展, 这种商业模式为隐形收入创造了“温床”。对这类税收流失, 一是由于征管失控;二是由于稽查困难。据国家税务总局保守估计:网上交易导致的税收流失每年高达100亿元,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攀升。

(四) 税制结构存在缺陷, 使税收流失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也愈来愈明显。税制结构随着经济运行而不断的变化, 导致与之相适应的税制理论与实践错位, 造成巨额税款流失。比如, 增值税的税制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要。虽然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内外资企业适用同一套所得税, 但是由于过去执行的固定思维, 税收征缴部门在执行时存在执法标准不一的问题。

三、我国税收流失治理措施

(一) 健全法制, 加大税收立法执法透明度。

建立健全《税收基本法》统领下的各单行法律、法规, 其相互之间的法律级次、隶属关系应当理顺, 形成科学的体系。对于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等经过修改后较为成熟的就按照法律程序尽快提请国家立法机关审议通过, 使之升格为正式的法律;修订现行税法, 以达到税法体系的内外统一。要规范税收执法, 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

(二) 完善税制, 优化税收制度结构。

其一, 合理分配流转税和所得税的比例。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 逐步提高所得税比重。逐步实现所得税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流转税的增长速度, 将我国税制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主体税制;其二, 完善和优化增值税, 加速增值税转型;其三, 完善和优化所得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公平税负, 推进所得税制的国际性。

(三) 健全税收监控体系, 形成完善的外部约束机制。

建立日常稽查、专项稽查和专案稽查相结合的分类稽查制度, 使税务稽查机构专业化。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监控系统, 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分权制约、相互衔接的流程操作, 提高打击税收流失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 严格监视网上贸易, 加强电子商务征税管理。

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和规范化、制度化的征管制度, 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全国性的纳税人档案、税收政策法规信息及稽查数据库、催报催缴信息服务系统, 采取备案制度, 由税务机关根据网络经营者的咨询状况, 核发数字式身份证明, 以便税务机关确定交易双方的身份及交易的性质。

参考文献

[1]胡海, 王碧红.电子商务对税制的影响及对策[J].税务研究, 2007.3.

[2]刘春江.电子商务课税的福利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 2005.9.

[3]赵闻.我国税收流失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 2007.3.

[4]王扬.税收流失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对策[J].财会研究, 2007.6.

税收流失 篇2

《 财政学 》课程论文

班级:09国贸2 姓名: 陈喆 学号:2009524231 成绩:

我国税收流失问题及对策

摘要

税收流失已经成为我国税收领域的一项顽症,目前,我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因此加强税收管理以减少税收流失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税收应征额与实征额之间有较大的差距,税收流失严重。这种税制表面现象与实际运行之间的差异不仅使得税收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大打折扣,长期内还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负面作用因此,要使税收流失情况得到好转,不仅要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还要改进税收管理,以及完善税收法律法规。本文对税收流失的概念、现状、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治理税收流失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税收流失; 税收政策; 税收法律; 电子商务

名词解释

所谓税收流失,是指各类税收行为主体,以违反现行税法或违背现行税法的立法精神的手段,导致实际征收入库的税收收入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额的各种行为和现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税收流失主要表现为以下种种现象和行为: 1.偷税。2.逃税。3.漏税。4.骗税。5.抗税。6.欠税。7.避税。8.非法的、任意的税收优惠和减免。9.征税人违规导致税收收入减少。

最新动态

根据2010审计报告显示,此次审计的18个省区市国税部门2010年组织税收2.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此次审计发现,一些国税部门存在违规减免、征管不严导致税款流失等问题。中国审计署署长刘家义称审计发现,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部分涉税审批事项不合规。其中税务总局个别司2009年至2010年,以非正式公文“司便函”的形式,批准对企业超过认证期限的增值税发票进项税款17.29亿元予以抵扣;12个省的国税部门违规批准税前扣除和减免税优惠等,造成税款流失25.78亿元;9个省有关部门将17户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使其享受税收优惠26.65亿元。其次,纳税审核和发票管理不严格。其中:10个区县级国税局为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小规模纳税人代开发票1万多份,15户从事矿产买卖、废旧物资回收和软件生产等业务的企业虚开发票或使用不规范发票,导致税款流失共计14.33亿元;73个国税局对99户企业的纳税申报审核不严,少征企业所得税8.27亿元。再次,有的地方存在人为调节税收进度的问题。2009年至2010年,有62个国税局通过违规批准缓缴、少预缴、以误收名义退税等方式,当期少征287户企业税款263.01亿元;有103个国税局通过违规提前征收、多预缴、不退多缴税款等方式,向397户企业跨提前征税33.57亿元。

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

1、偷逃税是税收流失的最大方式。2010年5月29日,市地税局会同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依法对鞍山市时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进行检查。经查,该公司自成立以来,采取设立真、假账,隐瞒收入的手段偷税。2005年至2010年4月期间,未缴少缴营业税470.1万元、房产税938.9万元、印花税9.88万元,依照《征管法》有关规定,鞍山市地税局对鞍山市时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做出了补缴税款1418.9万元、计征滞纳金656.1万元、处罚款811.3万元的处理,并于近日将税款全额入库。此案合计涉税金额达2886.3万元。

2、骗税现象有抬头趋势。骗税主要是骗取出口退税,与出口退税制度有着密切联系。近年来骗税已从高价值、高税率的产品发展到普通产品,骗税人员从少数出口企业发展到专业骗税团伙,骗税手段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主要骗税手段有以下几种:利用“四小票”虚假抵扣税款;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假抵扣税款;利用普通发票虚列成本税前扣除;利用“三账”偷逃税;无证经营逃税;利用“真形式假业务”骗税。每年国家因被骗出口退税的损失是巨大的。

3、形形色色的避税问题。据佛山南海税务部门研究分析,避税的手段很多种:一是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转让定价,高进低出。这种手段占到避税金额的60%以上;二是弱化资本,向境外关联企业融资;三是压低来料加工的加工费率,使加工费等于或低于加工成本,从而减少账面利润;四是利用新办企业和免税避税;五是在国际避税地建立公司,然后通过避税地的公司与其他地方的公司进行商业、财务运作,把利润转移到避税地,靠避税地的免税或低税减少税负。

4、抗税行为时有发生。抗税作为我国税收征纳矛盾的现实表现,主要发生在城乡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中,如一些土法炼油、个体采矿等行业,在农村还存在着集体抗缴农业税的问题,每年税务战线因暴力抗税而牺牲的事件总有几次。

造成我国税收流失的原因

(一)纳税人追求经济利益,纳税意识淡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个人,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由于税收本身所具有的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就使得这种被分配产品的所有权从纳税主体手中强制的、无偿的转移到国家手中。这无疑是对纳税人的一种剥夺,导致纳税人利益的减少,所以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少缴税或不缴税,尽可能多的增加税后利润。同时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吏制的苛捐杂税的残余影响,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收入分配不公、政府支出透明度不强、乱收费和以费挤税等现象,使得纳税人权利和义务之间产生了不平衡的感觉,使得一部分公民的纳税意识缺乏,纳税理念淡薄,助长了税收流失。

(二)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不规范,税收执法力度不够是税收流失的政策原因。由于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很快,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知识经济的兴起,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特别是入世后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致使税收结构变化滞后于所有制结构、生产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现行税制理论与实践错位,导致巨额税款流失。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建设仍不够完善,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

(三)税务部门征管不力,税收征管体制不完善,税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税收流失与税收征管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彼此在相互抗争中达到均衡。当前税务部门征管不力,导致税收大量流失。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征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税收工作的要求。二是部分税务机关擅自扩大优惠政策执行范围,或变通政策违规批准减免税。

(四)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政策,以费挤税现象严重

在局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权代法、轻税重费、藏富于民、越权减免等现象,造成税收流失。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越权制定减免税政策,扰乱了正常的税收程序,使税务机关执法不到位,税款大量流失;二是行政干预税收收入,不切实际地下达税收任务,迫使税务机关收过头税、预征税款,强压企业贷款纳税,竭泽而渔,寅吃卯粮。

(五)电子商务引发的税收大量流失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流失问题不容忽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搬到网上经营,其结果是一方面带来传统贸易方式的交易数量的减少,使现行税基受到侵蚀,另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是一个新生事物,税务部门的征管及其信息化建设还跟不上电子商务的进展,造成了网上贸易的“征税盲区域”,网上贸易的税收流失问题十分严重。

(六)缺乏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工作却没有相应的跟上。为了追逐利润而践踏法律,有损社会主义公德的现象大量出现,人们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的意识十分淡薄。

基本治理对策

(一)健全法制,全面推进依法治税

1.加强税收立法,健全税收法律体系。基本思想是:建立以税收基本法为母法,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相应配套的税收法律体系

2.提高现有税法的法律级次,增强税法的法律效力。对于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等经过修改后较为成熟的就按照法律程序尽快提请国家立法机关审议通过,使之升格为正式的法律。

(二)完善税制,优化税收制度结构

(1)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和税率。将一些高档滋补、保健药品和一些奢侈性的高档消费行为列入消费税税目;同时适当降低与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或贴近的消费品的税率,如摩托车、非奢侈消费品的化妆品。(2)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配合国有企业改革,保证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3)适时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以适当调节社会财富分配,鼓励劳动致富,减少不劳而获产生的负作用。(4)将目前征收的教育费附加改为教育税,专门用于弥补九年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5)完善地方税体系,规范税外收入。将现行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合并,统一纳税人,合理调整计税依据,适当提高征税标准。对各地税外开征的各种基金、规费进行认真清理,将有偿服务收取的费用仍按规费形式征收,取缔不合理的收费。

(三)健全税务监督机制

要有效防范和抑制税收流失,还必须有广泛、严密的监督机制。税务监督应包括内部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在内的全方位、全社会监督。当前,税务监督机制基本上是税务机关内部实施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因此,健全税务监督机制重要的是将税务监督的外部监督建立健全,如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为治理税收流失做出应有的作用。

(四)严格监视网上贸易,加强电子商务征税管理

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税收征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目前情况看,网上贸易只是呈现雏形,应加紧采取措施和对策管理。(1)采取备案制度,要求所有上网单位将与上网有关的资料报当地税务机关,由税务机关根据网络经营者的咨询状况,核发数字式身份证明,以便税务机关确定交易双方的身份及交易的性质。(2)拓宽税务与银行联网的空间,税务部门应与银行合作设置电子关卡,对企业的资金流动进行监控,从而大大限制了偷、逃税行为的发生。(3)在网上建立电子银行,要求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人在电子银行里开户,在网络上完成异地结算、托收、转账等金融业务,在网络上完成缴税业务,实现电子支付。

(五)加大税法宣传力度,转变公民税收观念

电子商务环境下税收流失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 电子商务税收原则税收政策

国际互连网的迅速普及,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球化电子商务构架,在改变传统贸易框架的同时,必然在某种程度上给现行税制及其管理手段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形式,必然与税收发生联系,并对传统的税收政策及税收管理带来一系列影响,比如:电子商务以网络载体进行交易难以监控、身份确认变得困难、动摇了凭证审计的基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开发加大了税务机关获取信息的难度、商业中介作用弱化、企业可以利用在低税国或免税国的站点轻松避税、通过网络提供的信息服务费用很难稽核、网上知识产权的销售活动难以稽核、广告收入应征税款存在流失风险、贸易上的国界概念日渐模糊,等等,总结如下:

一、电子商务给税收工作带来的影响

我国现行税法基本上是针对有形产品制定的,并以属地原则为基础进行管辖,通过常设机构、居住地等概念,把纳税义务同納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而电子商务所具有的无国界性、超领土化以及网络化、数字化等特点,使现行税法落后于交易方式快速演进的步伐。伴随企业通过网络贸易避税现象的逐渐增多,税法本身应具有的公平、效率等原则正一步一步受到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税收管辖权的冲突问题。主要是指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与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冲突,传统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双边税收协定来减轻或消除国际重复征税,但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使得收入来源地的判定发生争议,如通过因特网的跨国医疗诊断服务;另一方面导致居民身份认定的复杂化,如网络公司注册地与控制地分化。这些影响都在原有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2.课税对象的确认问题。现行的税法对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提供收入及特许权使用收入等税种和税率均有不同规定。但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这一观念,将交易对象均转换为“数字化信息”在Internet上传递,税务部门将难以确认这种以数字形式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究竟是商品、劳务还是特许权等,所以无法确认课税对象及相关适用税率。

3.传统习惯性的数据原件的认证问题。法律上最有效的证据是记录业务发生的原件,在手工税务处理环境下,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后均记录于纸张上,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而企业会计则是通过税务部门提供的税收票证和申报表来申报纳税的。但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中的电子商务(无纸贸易)使原来纸质的会计原始凭证的数据直接记录在磁盘或光盘上,由于对电子数据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痕迹,这样就很难辨别哪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从而导致税收征管中纳税人和课税对象的确认越来越难,使各种各样的逃避税更加容易与普遍。

4.适应电子商务的税种问题。在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增长迅猛的预期下,对电子商务的征税是应遵循现行税制,还是单独设立新的税种或附加税,以适应电子商务的特点,这在各国已引起广泛的争议。

5.税款的征收方式问题。即使在明确纳税人及纳税对象的情况下,由于电子商务越来越倾向于电子货币的使用,特别是1997年之后推出的商业服务软件允许电子现金过户和电子数据交换,无纸化的交易使本应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印花税等均无从下手。因为现行税收的征收管理是建立在发票、账簿等这些纸制凭据的基础之上的,再加上随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发展,使纳税人可以用超级密码来掩藏有关信息,使税务机关搜集有关资料难上加难。

6.对电子商务的税收稽查问题。—般来说,税务行政机关开展税收征管稽查的前提是要准确掌握有关纳税人应纳税之事实和证据,以此作为判断纳税人申报数据准确与否的依据。据此,各国税收立法普遍规定纳税人必须在若干年内如实记账并保存账簿、记账凭证等相关资料以备查,从立法上确立以账证追踪审计作为税收征管基础的通行制度。而在互连网环境下,基于商品订购、款项支付等都是一系列无纸化的虚拟网上交易,交易合同、订单、销售票据等也都以容易修改和删除的电子形式存在,这就使传统的凭证追踪审计面临着直接的管理难题。且不说,众多潜在应纳税人还可以使用加密方式来掩盖电子商务交易的相关信息。据此,如何加强电子商务税收中的税务稽查监管以防止税收收入流失无疑是值得作出立法应对的问题。

二、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电子商务税收政策

目前,各国(主要是电子商务较为发达的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和国际性组织对生产商务的税收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已有少数国家颁布了一些有关电子商务税收的法规,一些国际性组织(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已就电子商务税务政策形成了框架协议并确立一些原则。具体而言,电子商务涉及的税收问题,主要是:是否对电子商务实行税收优惠,是否对电子商务开征新税,如何对电子商务征税。

目前对电子商务税收问题,应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但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征税上。国际上对电子商务不征税将持续二三年的时间,我国应利用这段宝贵时间,抓紧制定、建立我国的对电子商务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国际上普遍对电子商务进行免税的情况下,我国对电子商务征税,不利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另外,以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国际上也是如此),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税收成本高,技术上也无实现可能。此外,我国尚未建立一支既懂电子商务技术又熟悉税收政策的具有综合素质的税务队伍。更重要的是,我国还未建立健全与电子商务相关的配套法律。

三、开征电子商务税应坚持的原则

1.应坚持税收中性原则。即通过电子商务达成的交易与其他形式的交易在征税方面要一视同仁,反对开征任何形式的新税或附加税,以免妨碍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应着力考虑现行税种与网上交易的协调。

2.应坚持居民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并重的原则。我们意识到欧美等国作为发达国家提出以居民管辖权取代地域管辖权的目的是保护其先进技术输出国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对策,放弃地域管辖权将失去大量税收收入。所以应充分考虑我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坚持以居民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并重的原则。

3.公平税负原则。即指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制定应使电子商务贸易与传统贸易的税负一致,同时要避免国际间双重征税。

4.应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于完全意义上的网上交易,如国内供应商提供的软件销售、网络服务等无形产品,无论购买者来自国内还是国外都应暂时免缴销售税,而对于以网络为媒介的间接电子商务形式,如利用网上订货形成的实物交割交易形式,应比照传统交易方式征收销售税,在这里适用的是相同的税制。

5.应坚持便于征收、便于缴纳的原则。税收政策的制度应考虑互连网的技术特征和征税成本,如采取电子申报、电子缴纳、电子稽查等方式,便于税务部门征收管理以及纳税人的税收奉行。

6.完善适应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方法。世界各国对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问题都十分重视且行动非常积极:例如,0ECD成员国家同意免征电子商务关税,但也认为在货物的定义不稳定的情况下决定一律免征关税是不妥的,与此同时把通过互联网销售的数字化产品视为劳务销售而征税;日本规定软件和信息这两种商品通常不征收关税,但用户下载境外的软件、游戏等也有缴纳消费税的义务;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税务部门都规定在电子商务中的软件供应行为都要征收预提税;欧盟贸易委员会也提出了建立以监管支付体系为主的税收征管体制的设想;德国税务稽查部门设计了通过金融部门资金流动掌握电子商务企业涉税信息的方案,以及“反向征税”机制等。

7.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协调,站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上参与国际对话。随着我国加入WTO,随着全球经济—体化进程的加快,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应用会进一步普及。国际互连网贸易的蓬勃发展促使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也使得国际税收协调在国际税收原则、立法、征管、稽查等诸方面需要更紧密的配合,以形成广泛的税收协定网。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互连网贸易税收理论、政策的制定,并积极参与国际对话。

总之,税收政策应在加强征管和防止税收流失的同时,不阻碍网上贸易的发展,坚持以居民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并重,积极参与制定电子商务税的国际合作。

税收流失的财政研究 篇4

目前, 学术界普遍认为, 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 税收流失直接减少了当期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 也正是由于税收流失的存在, 减轻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使得实际税率降低, 产生了类似减税的效应, 刺激了经济增长, 而经济增长又会进一步拓宽税基,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相当于部分抵消了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的直接影响。

梁鹏对这两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论证。他认为, 即使考虑税收流失的减税效应, 在一般情况下 (即边际消费倾向c≠1时) , 通过减税效应扩大税基而增加的税收收入, 仍不足以弥补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造成的损失, 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影响的综合结果使得财政收入净减少。然而, 不能否认的是, 当边际消费倾向c=1时, 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的净影响为0, 即无影响, 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政府打击税收流失的决心。难道这种无影响的情况真的存在吗?经过研究发现, 梁鹏所使用的分析方法, 只考虑到了产品市场的均衡问题, 也就相当于仅停留在自然经济的实物均衡上, 所以结论有失一般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借助于货币的运动。所以, 经济的总体均衡必然是货币的均衡, 而不仅是实物的均衡。因此, 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必须同时满足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 而此时计算得到的产出,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均衡产出, 才能用来研究当代宏观经济的动态均衡问题。

下面, 引入税收流失率e (即税收流失额与应征税收额的比率) , 并借助IS-LM模型, 研究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条件下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的净影响。

使用IS-LM模型分析宏观经济问题, 就是利用IS曲线和LM曲线, 找出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同时满足国民收入均衡条件 (即投资等于储蓄) 和利息率均衡条件 (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下的产出, 即均衡产出Y*。笔者引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假设条件, 分别推导这两条曲线方程来求解该均衡产出:

首先, 推导IS曲线方程。IS曲线是一条反映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其表达式为:

其中, Y代表总产出 (或总收入) , 即国内生产总值;AD代表总需求, 它由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决定。

假设消费C为可支配收入Yd的增函数, 它表示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Yd的增加, 消费C也随之增加, 其表达式为:

其中, C0代表自发消费;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0≤c≤1) , 即可支配收入Yd每增加一个单位, 消费C的平均变动额。

个人可支配收入Yd等于收入Y减去税收实际征收额T:

而税收实际征收额T等于按照税法规定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额tY减去税收流失额etY:

其中, t代表名义税率, 即应征税收额与税基Y的比率 (0≤t<1) ;e代表税收流失率, 即税收流失额与应征税收额的比率 (0≤e<1) 。

再假定, 投资I与利率i的关系式为:

其中, I0代表自发投资;b代表利率i每变动一个单位, 投资I的平均变动额 (b>0) 。

最后, 假定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都是不随利率i和国民收入Y变化的常量, 并给定其水平为G0和NX0。

于是, 将这些假定条件带入式 (1) 得到IS曲线方程, 如下:

接下来, 推导LM曲线方程。LM曲线是一条反映货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其表达式为:

其中, M代表名义货币供应量, 并给定在M0水平 (M0>0) ;P代表物价水平, 并给定在P0水平 (P0>0) , 于是真实货币供应量可表述为M0/P0;参数k和h分别反映真实余额对收入水平与利率的敏感程度, 且k>0, h>0。

通过以上分析, 推导出IS曲线方程和LM曲线方程, 现联立式 (2) 、式 (3) 求解均衡产出Y*, 得到

其中, A0代表自发支出, A0=C0+I0+C0+NX0, 且A0>0。

假定不存在税收流失 (即e=0) 时的税收收入 (即应征税收额) 为Te=0, 则有

假定存在税收流失 (即e>0) 时的税收收入 (即税收实际征收额) 为Te>0, 则有

那么由于税收流失而导致的财政收入的减少额为Te>0-Te=0, 即

根据参数和给定常数的经济意义, 不难看出式 (7) 恒小于0, 即Te>0

二、打击税收流失的经济条件

尽管已经从理论上论证了税收流失一定会减少财政收入, 但是对于政府打击税收流失的行为, 学术界却并不赞同。他们认为政府打击税收流失会遏制经济增长。原因是税收流失率与均衡产出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动关系, 即随着税收流失率的降低, 均衡收入也随之下降, 见式 (4) 。

但是, 笔者认为学术界的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因为税收流失率的降低, 绝不是自发行为, 它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稽查和收缴这部分违规所得。而政府用以打击税收流失投入的资金, 又相当于增加了政府购买, 刺激了经济增长, 从而抵消了因为打击税收流失造成的均衡收入的损失。因此, 政府打击税收流失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同样存在着两面性。本文试图研究当政府投入的资金量与最终收缴的违规所得满足什么关系时, 会使得政府打击税收流失的行为既增加财政收入, 又不影响经济增长。

现假设, 政府投入资金ΔG用以打击税收流失, 使得税收流失率由e1降为e2 (e1>e2) , 均衡收入由Y1变为Y2, 收缴违规所得共计 (e1-e2) tY1。

那么, 为了不影响经济增长, 政府必然要求Y2≥Y1, 即有

得到 (e1-e2) t Y1≤ΔG/c式 (9)

另外, 政府为了在打击税收流失中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政府是非盈利机构, 无需满足收益最大化) , 减少财政负担, 还必须使得收缴的违规所得不小于资金投入量, 即有

于是, 联立式 (9) 和式 (10) , 得到

由此可以看出, 只有当收缴的违规所得满足关系式 (11) 时, 即收缴的违规所得介于资金投入量和它的1/c倍时, 才能使得政府打击税收流失的行为, 即增加财政收入, 又不影响经济增长。而当收缴的违规所得不满足关系式 (11) 时, 那么政府打击税收流失的行为就要么会遏制经济增长 (当收缴的违规所得小于资金投入量时) , 要么会加重财政负担 (当收缴的违规所得大于资金投入量的1/c倍时) , 并且这两种情况都违背了政府打击税收流失的本意, 所以整个稽查工作也难以维持。这个结论与现实情况也是相符的。我国的税务大检查自1985年开始, 经历了12年, 但终因成本过高、效果有限, 国家财政部宣布以后不再进行。这表明政府收缴的违规所得总是小于投入量, 并不满足本文推导的关系式 (11) , 所以财政负担过重, 最终夭折。

然而, 尽管一年一度的财税大检查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政府打击税收流失的决心是不能动摇的, 因为税收流失无论从减少国家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 还是从影响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 都应该坚决打击。因此, 中央政府只有在不断完善税法制度、提升税收稽查能力的同时, 逐步使得收缴的违规所得满足关系式 (11) 时, 才能推动整个税收稽查工作持久顺利进行, 也才能保证我国过大的税收流失最终减少到一个合理、可控的范围。

参考文献

税收流失 篇5

一、家教业成为税收管理盲区的主要原因

1、家教业纳税人对税收政策法规了解不够,纳税意识淡薄。家教、培训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老师,他们几乎从未接触过税收,纳税意识十分淡薄。笔者先后走访了十余位从事家教、培训的老师,他们都认为不知道要纳税。个别老师的话很有代表性:“教书育人应该是国家扶持鼓励的,又不是经商办厂,所以无义务申报纳税。”,也有一些家教老师认为纳税是企业的事,举办家教培训班与普通学校同样都是教育劳务,应享受免税政策,牵强的理解营业税条例中有关减税或免税的规定。

2、对家教没有专门的部门实施行政管理。目前,家教、培训行业无须任何部门进行资质认定,只要专业知识过硬、学生家长信得过即可。实际操作中教育、工商等部门既没有要求他们办理任何证照,也没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家教培训不要交任何税费”的错误观念。同时家教、培训并无固定场所,有的在自己家里,有的在学校教室,有的临时租用民房,而对体育特长生进行的体育训练甚至就在学校操场开课。并且授课时间不统一、不固定,有的利用双休日,有的利用中午或下午下课后到晚自习期间的时间,给税务部门进行有效征管带来很大不便。

3、税务部门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由于家教市场十分分散,家教活动也比较隐蔽,税务机关难以对此进行有效的管理。一是收费都为现金交易。家教培训费、讲课费等大多是口头协议,而且收费标准不一,既没有经过物价部门核定,也不经教育部门批准,而是全由自己掌握,亲朋好友的子女可以免费或少收,一般学员全额收取,学员家长善于“砍价”的又少收一点,等等不一而足;二是收费多是在比较隐蔽的情况下交易。经济往来无据可查,信息互通受到限制,纳税的透明机制十分欠缺,税务机关更是难以掌握、确认和监控这样的灰色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的税款流失了。同时据了解教师不主动纳税也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说有些学校不许教师兼职家教,即使有了收入,为了不让学校知道,他也要隐瞒这些收入。另外,一些私人办班者的地点隐蔽,税务人员很难掌握实际的办班收入情况,因此就没有办法依法进行税款征收。

4、部分税务人员有懒散思想和各种顾虑。对于寒暑假期培训,正逢严寒和酷暑,部分税务人员有要“调整”的懒散思想而疏于管理。另外,由于家教、培训的从业人员都是本县知名教师,部分税务人员怕影响到自己子女的教育,也不愿管理。

5、税收政策有缺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4]39号文件明确教育劳务税收政策,但文件中没有明确家教业教育劳务的税收执行办法,同时,国家也未明确从事家教的教育劳务是否执行个体税收起征点标准,因此,税务机关也缺乏政策的有力支持。

二、防止家教业税收流失的应对措施

(一)成立由教育、劳动、物价、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参加的综合管理办公室,对家教业实行申报“许可证”制。家教综合管理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建立和完善有偿家教人员在执教资格、收费标准、教育场所,违章处罚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建立相应的管理规范。一是制止非法从事家教行为;并要对“许可证”实行每年一审,把是否依法纳税作为从事家教资格审查和年检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不能依法纳税的,不予进行从事家教业资格的认定和年检。二是税务部门根据家教人员的身份证号码,建立家教人员个人档案,教育、税务、工商、学校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定期通报情况,建立严密的监控网络,从根本上规范家教培训行业的管理秩序,促使家教者依法纳税。

(二)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税收法规政策的宣传,税务部门应在寒、暑假临近的时候通过电视台等相关媒体集中宣传,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对家教老师、学生家长以及有关部门搞好专项宣传,让老师树立“家教培训要缴税、我也是纳税人”的意识。

(三)建立家教档案,搞好重点家教人群的监控。税务部门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和联系,摸清经常参与校外办班、家教的教师和“名牌”教师、热门科目教师等相关情况,建立健全家教档案,对家教者的住址和收费标准要做到心中有数,对重点

纳税人实行重点跟踪管理。在税款征收上可采取按教师人数、学生数量来核定征收,对于难以核定的,要发动群众举报,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实行有效的临控。

(四)推进家教业公司化。家教老师的介绍渠道多半是中介公司、个别人才服务网站、招贴广告还有就是熟人、朋友等等,针对家教随意性大、收入难以掌握的特点,可实行家教公司化,将家教人员纳入统一管理,需要家教的直接与公司联系,将聘用费交入公司,相关税收由公司统一缴纳。这样,既可减少和杜绝这方面的税收流失,也可促进家教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在家教业中积极推行使用税务专用发票,实行以票控税。对从事家教业收费的,必须开具税务专用发票,逐步将其纳入管理正轨。要督促纳税人自觉上门申报纳税,加大对不按规定申报纳税的处罚力度,在发票使用方面,可借鉴地税服务业有奖发票的做法,调动交费者索要发票的积极性。

(六)建立和完善家教业税收举报制度。完善举报设施,公开举报电话,认真落实举报奖励制度,进一步激发和调动群众举报的积极性。就税务部门自身来讲要严格执行家教业的有关税收政策,做到依率计征,应收尽收,要进一步加大对家教业税收的稽查力度,对偷税者严罚,力求查处一户震慑一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税务部门的,特别是一些教育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带头缴纳税款,从而确保家教业税收能足额入库,减少国家税收的流失。同时呼吁为人师表的教师多充当文化先行者,提高依法纳税意识,成为主动纳税的楷模。

纳税人实行重点跟踪管理。在税款征收上可采取按教师人数、学生数量来核定征收,对于难以核定的,要发动群众举报,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实行有效的临控。

(四)推进家教业公司化。家教老师的介绍渠道多半是中介公司、个别人才服务网站、招贴广告还有就是熟人、朋友等等,针对家教随意性大、收入难以掌握的特点,可实行家教公司化,将家教人员纳入统一管理,需要家教的直接与公司联系,将聘用费交入公司,相关税收由公司统一缴纳。这样,既可减少和杜绝这方面的税收流失,也可促进家教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在家教业中积极推行使用税务专用发票,实行以票控税。对从事家教业收费的,必须开具税务专用发票,逐步将其纳入管理正轨。要督促纳税人自觉上门申报纳税,加大对不按规定申报纳税的处罚力度,在发票使用方面,可借鉴地税服务业有奖发票的做法,调动交费者索要发票的积极性。

浅析如何减少我国增值税收流失 篇6

本文倾向于这种观点:认为税收流失是指由于一定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的特定行为而造成的本应征收而没有及时征收, 流失在企业和个人手中的税款。其特定行为具体是指一定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 (包括纳税主体和征税主体) 违背税收法律法规或者税收立法精神的行为。

二、增值税流失的渠道

从我国目前税收工作和税收检查的情况来看, 本文认为增值税流失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纳税人通过各种手法减少销项税, 虚增进项税进行偷逃增值税活动, 导致税收流失

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法隐瞒、减少销售收入, 减少销项税金。其次, 在进项税方面, 通过各种手法擅自扩大进项税范围, 随意抵扣进项税金或以虚假发票进行抵扣。

2. 纳税人利用税制不完善, 在某些规定上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难以在实践中执行, 进行偷逃税活动

从实践上来看, 这些实际上是小规模纳税的一般纳税人, 往往是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的薄弱环节, 他们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偷逃骗税和非法“零负”申报的比率比较高"

3. 纳税人利用增值税的减免税规定不规范, 进行偷逃税活动

我国现行增值税法中规定的免税交易或劳务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因交易或劳务的计税依据的数量达不到法定的征税标准而给予的免税;另一类则是因为交易或劳务项目本身因为某些原因可以依法免除纳税义务。

4. 纳税人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具有可作抵扣税款凭证的特殊属性, 进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活动, 造成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

我国对增值税的税收征管一直是采用“以票控税”为主的手段, 出现过许多虚开、代开、对开增值税发票抵扣税款现象, 甚至有的企业自毁抵扣联偷逃税款。另外, 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和网上贸易的增加, 在为税收征管提供信息便利和减轻税务计算工作量的同时, 也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有效管理模式。

三、我国增值税流失的成因

增值税流失屡禁不止, 其根源何在, 这就有必要对税收流失的成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才能对症下药, 制定出相应防范措施。

1. 正式制度供给不足是造成税收流失的直接因素

(1) 增值税的立法级别过低, 在我国现行的各种税收实体法中, 除《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外, 其余税收法规都未经人大立法, 而是国务院以暂行条例的形式颁布。过低的法律级次既不符合税收法定原则, 又影响税法的法律效力, 很难让税务机关人员完全做到有法可依; (2) 我国增值税法的相关规定不尽完善, 其税制本身的设计和衔接缺陷, 以及税制动态调整相对于经济运行变化的滞后性, 为纳税主体减轻自身税负的偷逃税行为提供了思路, 成为税收隐性流失的根本原因; (3) 纳税人混合销售行为和兼营行为的税务处理上存在漏洞

2. 非正式制度约束的缺乏是税收流失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

税收制度的非正式约束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关于税收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纳税意识和行为习惯等。从制度的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的关系看, 通过法律程序形成的有关课税的制度安排必须与税收制度的非正式约束相容, 也就是与一定时期人们关于税收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纳税意识和行为习惯等相适应, 否则, 税收制度的正式约束也难以有效实施。在税收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 各利益主体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中就极易偏离正确的方向可以说, 缺乏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是我国税收制度变迁的最大障碍, 是造成我国税收流失的重要原因。

3. 税收实现机制的缺陷是造成税收流失的间接因素

制度构成的第三个部分是实施机制。有效的税收实现机制应当是惩罚与激励相容的机制, 而我国税收实现机制存在的问题是违约的惩罚力度过弱, 激励机制还未充分建立, 对纳税主体偷逃税款和行为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1) 税收征管体制存在问题, 对税收流失的税务处罚力度不强; (2税收实施机制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税收流失。

四、我国增值税流失的治理

前面主要是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方法对影响税收流失的因素作了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导致我国增值税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认识问题, 也有法制法规完善方面的问题, 还有管理部门的问题。因此, 要从根本上治理增值税的流失问题, 应当从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制法规、建立现代税收管理体制和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入手。

1. 完善相应的法规体系

(1) 完善立法、树立严管重罚的治税思想, 硬化细化惩罚措施, 建立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税务机关应完善相关法律, 使规定明确清晰, 缩小弹性空间, 减少税务间自由处罚的空间;应把目前对偷逃欠税者的惩罚措施进一步硬化和细化; (2) 健全税收法制保障体系。参照美俄等国的经验, 设立税务警察, 专司涉税犯罪, 立案查处偷逃税, 弥补他们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同时成立税务法庭, 提高税务司法水平, 使税务纠纷和税务犯罪案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和审判; (3) 建立规范有效的纳税申报制度。首先应完善税务登记制度, 提高税务登记证的法律地位, 拓宽其作用范围。实行有分别的纳税申报, 对纳税信用良好、会计制度健全的企业或个人使用区别于其他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 并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 以此对纳税人形成一种激励, 同时也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健全起到一种推动作用。

2. 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制

税制与管理是增值税工作的两个方面, 税制是基础, 管理是手段,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流转税工作的有机整体。

(1) 创新征管模式, 实施增值税网络化管理; (2) 大力实施金税三期工程。国家应加大对金税工程的投入, 使之在技术上日臻完善, 成为控制虚开增值税发票犯罪的利器; (3) 强化税源控管、深入开展增值税纳税评估。税源管理是税收工作的基础, 税源管理水平反映出整个税收管理的水平。纳税评估是加强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防范偷逃骗税行为, 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措施。多年来, 税务机关在增值税纳税评估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取得了明显效果。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增值税税种管理的个性特点, 继续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4) 拓展防伪税控等税控网络覆盖面。要逐步取消税务机关为小规模纳税人代开的手工发票, 通过防伪税控开具专用发票, 并进行网络比队。小规模纳税人符合条件的应及时转为一般纳税人, 纳入防伪税控系统管理。一般纳税人使用的普通发票也要通过拓展防伪税控系统的功能, 取消手工开具, 全部使用税控机开具。进一步完善“四小票”清单管理, 不断提高电子采集信息的水平。大力推广应用税控收款机和有奖发票。税务机关要用税控机实施“以票控税”, 达到加强税收管理目的。

3. 社会环境建设——增强主动纳税意识

税收遵从意识的培养, 既不属于纯粹的税收问题, 也不属于纯粹的法律问题, 而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社会问题, 它必须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及深化改革等方式, 营造征纳双方信仰法律、遵从法律, 并以此为准则的良好氛围。

(1) 消除“厌税”、“非税”观念, 提高公民的整体纳税意识。税收作为国家意志和政治权利的体现, 虽然具有强制性这一重要特征, 但它只有在为纳税人所接受、拥护并自觉遵守的社会氛围中, 才能正常有序的运行, 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 税收流失才能够得到有效的遏制; (2) 提高“税收收入”的使用效率。一方面要采取综合整治的措施, 规范政府行为, 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 控制行政经费开支, 消除滥用财政资金和“公款吃喝”、“公款消费”等社会不良现象, 重塑政府形象。政府支出趋于公平合理, 可以减少由于表达政治不满而造成的那部分税收流失。另一方面要提高财政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让每个纳税人都能了解到自己所纳税款的真实用途; (3) 转变征收观念。税务机关要从过去的重纳税人义务、轻纳税人权利转变到既注重纳税义务又注重纳税人权利的轨道上来, 进而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思想观念, 提高纳税人纳税的“心理效用”, 清除或减小纳税人纳税的“心理负效用”, 形成人人都愿依法纳税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征收管理方式的选择上, 更要基于目前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心理和遵从程度, 从便于纳税人纳税, 易于征管的角度选择征管方式, 讲求实效, 并将为纳税人服务作为税收征管的重要内容, 努力做好为纳税人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林木:税收遵从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M].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5年版

[2][意]加罗法洛著耿伟王新译:犯罪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59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59年版

[5]贾绍华: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版

[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版

[7]卢现样: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6版

[8]童大龙:论我国税收流失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管理世界, 2005, (3) :2

我国税收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初探 篇7

关键词:税收流失,税收制度,征收管理

一、税收流失的界定

税收流失是一定时期政府税收收入的非正常减少或损失, 具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 从纳税主体 (包括扣缴义务人) 的角度, 采取各种方法、手段导致实际缴纳的税款小于按照税法规定标准应该征收的税款, 表现形式有偷税、抗税、骗税等。第二, 从征税主体的角度, 征税部门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原因导致按照税法规定本应征收而实际未能征收的各种税收收入, 其表现形式有越权减免税、吃税、包税等。

二、我国税收流失的原因

(一) 纳税意识薄弱

美国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弗兰克林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 一是死亡, 一是纳税。”这句名言在西方是家喻户晓的, 税收早已深入人心。与之相比, 中国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要淡薄得多。一部分纳税人对“缴税”认识模糊, 不知道国家为什么要征税、纳税人为什么要纳税, 认识不到纳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另外, 纳税人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也在客观上严重削弱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在西方发达国家, 纳税人的权利一直受到社会的尊重, 而我国长期以来对纳税人只讲义务不讲权利, 突出表现在政府财政预算编制不完整, 预算层次不分明, 税收支出与分配缺少透明度。

(二) 税收制度不完善

我国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形成了现行税制, 基本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制框架, 但税收制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我国税制中的第一大税种增值税实行进项税抵扣制度, 生产、经营环环相扣、彼此衔接、相互制约, 但由于建筑安装、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行业没有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 使增值税抵扣的“链条”中断, 为纳税人偷税、逃税开了方便之门;增值税与营业税征收范围划分不规范, 大量的混合销售和兼营行为所形成的纳税义务在增值税与营业税之间跨税种流动, 为纳税人寻求低税负提供了便利;备受关注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 个人所取得的十一类所得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不同的税率和不同的计税方法, 为纳税人提供了避税的机会和可能;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 税务部门缺乏对具体优惠项目的实时监控, 出现非法违规套用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真空, 导致税款流失。

(三) 税收征收管理乏力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把计算机网络建设摆在税收征管的重要位置, 税收征管业务全部由电脑完成, 而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手段仍显落后, 由于资金、技术、人员、设备等条件的制约, 全国发展不协调, 税务信息没有在全国形成联网。同时, 由于税务部门没有与工商、银行、海关、公安等相关部门联网, 无法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另外, 在税收执法的过程中, 普遍存在处罚力度偏轻的问题。纳税人违反税法后付出的心理成本、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过低, 无法达到制止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治理税收流失的目的。

(四) 网上贸易监管难度大

近年来, 网上贸易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新模式, 交易额呈逐年增大趋势。由于其商品交易方式、劳务提供方式、支付方式等都与传统方式差异很大, 稽查难度大大增加, 征收管理失控, 助长了偷逃税。网上贸易监管的难点首先在于税务部门比较难以发现和掌握税源, 互联网网址或网名与所有者身份并无必然联系, 因而不能提供关于所有者身份和位置的信息, 税务当局很难确认一项收入的归属地及纳税人的位置;其次, 网上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凭证审计稽查的基础。传统的纳税检查离不开对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审查, 而网购的订购、付款、交货都在网上进行, 电子记录可以不留痕迹地加以修改, 这使得税收审计稽查失去了最原始的依据;再次, 企业可以利用在低税国或免税国的站点轻松避税, 国内任何一家单位都可以利用其在免税国或低税国设立的站点与国内外客户进行商业洽谈和交易, 使之成为税法规定的经营地, 而仅把国内作为一个存货仓库, 从而导致严重的税款流失问题。

三、治理税收流失的对策

(一) 强化税收宣传和教育

1. 普及中小学的税收教育。

纳税人的税法宣传要从小抓起, 并贯穿于纳税人成长的全过程, 我国不妨借鉴美、日等国经验, 把税收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 介绍税收是怎样产生的, 国家为什么要征税, 纳税人为什么要纳税, 阐述税制的发展史及其与政治、经济制度变迁的关系等。通过学习, 了解税收的作用、税收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知道纳税申报表上的各个项目, 学会怎样填写申报表、如何办理涉税事宜等, 为诚信纳税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利用多种媒体持续推进税收宣传。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宣传海报、网络等媒介, 向社会传播正确的税收理念, 使公民在潜移默化当中逐渐接受并形成正确的赋税观。各级税务机关可以开展各种免费税务咨询方式, 如电话咨询、传真服务、网页查询, 也可以在办税大厅甚至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大型商场、车站放置一些免费的税收宣传资料, 将新出台的各种税收政策法规及政策解读及时地传播到每一个纳税人, 使纳税人对于税收制度和近期的税制改革可以很快得到了解和认同, 不断提高诚信纳税的意识。税收宣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应持续、稳定、系统地开展, 扎扎实实地推进。

3. 切实加强纳税人的权利保障。

政府部门应牢固树立“权利与义务对等论”, 重视对于纳税人权利的保障, 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必要的社会公共产品开支, 真正做到社会主义税收的“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既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税, 履行“征税人”的权力和使命, 又要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履行“为人民服务”的义务与职责。执法与服务并重、优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体系, 达到净化税收环境的目的。

(二) 完善和优化税收制度

1. 完善增值税。

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越广, 征收链条机制就越紧, 越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 降低征收成本, 加强税收控制。因此应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在整个商品和服务流转环节统一征收增值税, 以完善税制、避免纳税义务跨税种流动。增值税“扩围”的同时, 税率应相应调减。

2. 完善个人所得税。

自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 个人所得税收入增长强劲且发展潜力巨大, 但同时也是税收流失最严重、漏洞最多的一个税种。应尽快实行综合所得税制———以个人申报为基础, 将纳税人所有来源、所有项目的收入汇总后一并计税, 费用扣除标准应全面考虑住房、养老保险、教育和赡养人口费用等情况, 并根据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和收入水平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 真正按照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征收, 贯彻税收的公平原则。

3. 规范税收优惠。

要及时不规范的税收优惠进行清理, 将其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维护税法的严肃性。

(三) 加强税收征管

1. 建立税收征管信息化共享体系。

首先要建立国税、地税部门之间的统一信息平台, 让纳税信息在税务机构内部之间实现共享。在此基础上, 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与相关协税部门如工商、财政、银行、海关、公安等的信息联网, 建立完备的网络监控系统, 实现信息共享。还要加快各类税收软件的开发, 建立全国性的国际商情网络与信息情报中心, 为反避税工作提供信息和依据。

2. 坚持依法治税, 严惩违法行为。

通过加强技能培训, 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查账水平和执法能力, 坚决杜绝“人情税”、“关系税”现象和钱权交易的发生。在严格遵守《税收征管法》规定的处罚幅度的基础上, 提高对造成各类税收流失行为的处罚力度, 并按税法规定严格加收滞纳金。

3. 加强税收执法监查。

认真开展税收执法检查, 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执法刚性, 大力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度, 强化税收执法权的监督, 进一步健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净化执法环境。

(四) 加强网上贸易监管力度

1. 形成社会性协税护税网络。

在实际工作中, 应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 健全税务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内部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鼓励广大公民积极举报各种偷、逃、骗税行为, 形成社会性协税护税网络, 使偷、逃、骗税行为无藏身之地。

2. 对网络经营者实行备案制度。

要求所有网络经营单位和个人将与网络营销有关的资料报当地税务机关备案, 由税务机关根据网络经营者的经营状况, 核发数字式身份证明, 以便税务机关确定交易双方的身份及交易的性质, 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体系。积极推广应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实现税收信息布局的合理化与数据加工的多样化, 达到信息的高度共享和综合利用, 以加强税源监控, 防范税收流失。

3. 与银行深入合作。

税务部门应与银行深入合作, 联手清理纳税环境。具体做法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银行, 要求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人在电子银行里开户, 在网络上完成异地结算、托收、转账等金融业务, 并按照税法规定的期限在网络上完成缴税业务, 实现电子支付;税务部门与银行合作设置电子关卡, 对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赵闻.我国税收流失问题及对策 (J) .黑河学刊, 2007 (5) .

[2]网络时代税收流失的三种主流模式[EB/OL].http://b2b.toocle.com/detail-4516104.html.

税收流失 篇8

一、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

1.偷税,漏税,骗税,欠税,避税,抗税现象屡禁不止。(1)偷税漏税是税收流失的最主要的方式。尤其在我国,情况更为严重。(2)骗税主要是骗取出口退税,与出口退税制度联系紧密。而且随着出口行业的发展,骗税现象也有抬头的趋势。 骗税渐渐的从价值较高、税率较高的产品转到了普通商品上,骗税的手段也越来越技术化。骗税的人员则由个别出口企业发展到了专业的骗税作案团伙,每年损失都有所增加。(3)近年来,企业拖欠国家税款的现象也日趋突出。(4)避税主要是在我国投资的外资企业利用资金、成本、费用、利润等手段推迟或少交多的税的行为。(5)抗税的发生主要发生在私营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等。

2. 大量地下经济和不透明经济的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税费负担日益增加和法制法规的不健全,给地下经济和不透明经济提供了滋养温床。走私贩毒、制假售假等活动也逐渐出现,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3.以费挤税的膨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分配体制还不到位,各地方政府和部门只考虑到自己的当前利益,想方设法地留住国家税收,对企业的税收进行包庇,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转为地方的收入。并人为致使费挤税费占税, 导致原本的税收收入转换成非税收收入。这种滥收费的现象导致税收减少,还打击了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造成大量的税收流失。

4. 税式支出的不正确使用。长期以来,我国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税基变窄了。近年来我国减免税又呈现另外两个明显特征,第一是各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扶持性和审批的标准不一样,所以操作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第二是政策性减税免税政策的增多,造成税基越来越窄。

二、我国税收流失的原因

1.纳税主体的原因。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古代君王为了自身的统治,征收大量的苛捐杂税,从而致使人们对税收的征收产生厌恶和惧怕心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但是人们对经济生活的参与意识较为淡薄。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当中去了,同时也对税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人们对税收仍然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政府工作的不透明性导致纳税人认为税款支付是资金的净流出。人们因为没有相应的收入,因此产生权利义务的不平衡感。纳税人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减少应纳税额上,采用不同的手段来逃避税收,这就造成了税款流失。

2.征管主体的原因。首先财政收入体系存在这一定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税收流失。目前,国家的财政体系由预算的内外收入和各种收费收入组成。 即使每年的预算外收入在调整,但因其数额巨大,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税收收入。某些部门还通过收费等多种方式取得其他收入,同样和预算外收入一样冲击了税收收入;其次税制结构不合理。税收是国家通过强制手段对国民的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行为,因此税收制度是否合理对调节市场经济财富的再分配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征收税种较多,整体税负较高,不公平征税和重复征税等问题引起纳税人的不满。很多人铤而走险,违法违规偷逃税款,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增加心理平衡感。另外税务部门征收管理不力。许多地方的征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税收工作的要求,在税收征收环节中擅自改变执行政策,人为故意违规的扩大税收的优惠范围,部分减免税收,或是在稽查补税款时不依法加收滞纳金。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提高业绩,干预地方税收管理,导致部分纳税人趁机偷逃税款。

三、改善我国税收流失的措施

1. 为增强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依法加大税收法律的宣传力度,提高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税收环境。由此树立公民的依法纳税理念。首先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途径向社会公众普及正确的纳税理念。使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依法纳税的理念。其次可以在城市中的一些大型商场或广场等人员较为密集的地带开展依法纳税宣传,也可以在公司、部门等下发免费的宣传资料,最后必须用持之以恒的态度对待。因为税收宣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建立持续、稳定的系统来保证宣传效果。

2.完善税收征管体系。首先健全税务登记制度,提高其法律地位,拓展其作用范围。实行依法登记,办理银行账户和工商登记,使纳税人的经营活动离不开国家控制。其次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实行梯级纳税申报,实行信用额度制,对纳税人纳税信用额度高的,会计系统较为健全的主体,给予部分税收优惠或者奖励,起到激励的作用。另外加强税收源头的监督管理。根据不同的经济结构、不同的税源形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采用不同的监督控制手段。税源的控制要充分借助高科技手段和社会力量, 在税收监管上实现监管的信息化、开放化,并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加强与工商、 海关和检察机关相互配合。实行对税收违法案件举报制度规范。通过设置不同的奖励制度来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打击各种非法逃税行为。最后,改善现有的稽核制度。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加强地方各地区稽核经验的交流,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尽快形成一个以“征税工程”为基础的、高效的、迅速的管理网络。

3.完善现行税收制度,稳步推进税制改革。首先建立健全现行税收制度,尽量建立一部关于税收征纳的基本法律,使得税收征纳实际执行有法可依。现行税制理论多数会与实践相脱节,从而产生许多“制度性”税收流失,如在商品销售中的混合销售与界限模糊不清的界限不明确,容易让纳税人员避重就轻选择纳税,造成不必要的税收流失。目前税收优惠政策过多,为纳税人员偷逃税收创造条件,国家应该按“尽量少的优惠减免” 原则,把目前过多过滥的税收优惠减免降到最低限度,尽量减少因地方政府私利而任意减少或减免税收所造成的税收流失。其次,加大“费改税”的力度,建立以税收为主要收入,而收费为辅助收入的收入机制,从根源上消除存在的“费挤税”行为。最后,要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 对税务执法人员执法犯罪给予严惩。建立多种层次的监督查处体系,来减少执法人员利用职权非法寻租的行为,保证征税环节的公正。对税收执行工作人员容易“钻空子”的重点部分进行重点审查,并依法惩治知法犯法人员。

4. 加强税收执法力度,加大惩罚力度。国家应该通过建立健全《征管法》中某些弹性较大的条款,制约税务机关人员行使权力的随意性。征纳人员应该严格执法,坚决杜绝因人际关系或收受贿赂而形成的税务犯罪行为。并对违法犯罪案件进行通报,形成国家威慑力。

四、结论

我国税收流失严重的原因是由税收征管多个环节的问题所造成的,当然也需要多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和改善来减少税收流失。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税收制度和措施的顺利实施。以上建议为笔者个人见解,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检验和改善。

摘要:近年来税收流失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减少的问题上,这一问题的产生,同时导致了财政手段的施展陷入困难的境地,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下降。进而影响了市场竞争、就业、收入分配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等诸多方面。文章对当前国家税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治理措施。

浅谈税收流失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篇9

税收流失一方面导致纳税人之间税收负担的不公平分配, 另一方面, 税收流失还产生了极坏的示范效应, 导致了守法纳税者的心理失衡和追随效仿, 从而造成税收流失的恶性循环。

一、税收流失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造成税收流失的内在动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个人, 总想以最小的投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来获取最大的利润。以此为出发点, 就使得他们的思想行为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 不择手段地追求价值。而以价值为目标就势必会潜伏着在一定条件下, 为获取价值而不择手段的冲动。第二, 货币拜物主义。货币拜物、追求金钱就成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和最为明显的标志。第三, 利益本位和投机思想。由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 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取胜并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他们就不惜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并且在必要时, 他们也会挺而走险, 进行冒险和投机。

(二) 我国税收流失的外在原因

1. 税收法律不完善是造成税收流失的法律原因

中国的税收实行法定原则, 国家因法设税, 税务机关依法稽征, 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法律和法规是国家立税的唯一根据, 是税务机关征税的唯一标准, 也是纳税人纳税的唯一依据。

中国的社会主义税收法律制度历经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税收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不可否认, 从完善社会主义税收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税、防止税收流失的角度来看, 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 而这些问题与不足则恰恰成为税收流失的制度性原因。

(1) 中国的税收法律立法级次偏低, 从而影响了税法的法律效力。

(2) 中国的税收法律体系不全, 从而导致了税收行政无法可依的现象。

总之, 由于中国税收法律具有上述的缺陷与不足, 就使得税收法律效力低下, 体系残缺, 内容存有漏洞, 从而影响税法的刚性和权威, 导致了对税收流失的打击不力。

2. 财税体制不规范是造成税收流失的制度原因

1994年实施分税制的指导思想重在提高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然而, 由于在分税分权等方面保留了一些旧体制的做法, 使得分税制在运行过程中不尽完善, 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地方、部门的收费行为。

(1) 地方税规模过小, 事权与财权不统一, 导致了地方政府税外收费失控。地方税中, 除营业税外, 都是一些税源分散, 收入规模小、征管难度大的税, 由此造成地方税收收入规模过小且收入不稳定。由于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合理, 一些本该由中央政府安排的支出却由地方政府来承担, 中央出政策、地方出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

(2) 税收计划导致藏税于民。税收计划是中国财政预算收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的具体目标。但是, 由于中国目前的税收计划基本上是按照“上年实绩加本年的增长率”来编制的, 因而每年完成当年的税收计划以后就不再征收税款, 有的税务机关甚至劝纳税人将应该缴纳的税款放到来年再缴, 这样就造成了“该征不征, 藏税于民”的状况。由于下年税收计划在本年度的基础上制定, 因而仍然偏轻, 这就造成了这一部分的税款实际上的流失。

3. 征管不严是税收流失的直接原因

税收征管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税收的缴纳和入库。近年来, 由于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税收征管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地暴露了出来, 并且成为税收流失的直接原因。这主要表现为:

(1) 税收征管模式存在失误。中国目前所推行的税收征管是“以纳税申报和优质服务为重点, 以计算机为依托, 集中征收, 重点稽查”。但在执行中, 这一模式已暴露出所存在的严重失误。首先, 这一模式重征收和稽查、轻管理和监控, 重管事、轻管人, 严重脱离我国税收管理的实际, 造成了对纳税人管理的失控。其次, 以优质服务为重点的提法缺少明确性和针对性。第三, 计算机是税收征管中用于信息处理和税务管理与税款征收的工具, 以计算机为依托的提法会导致税收征管过程中过份依赖计算机而忽视了其他工具和手段, 并且会模糊税收征管中对税收征管信息的重视与利用。第四, 集中征收会导致税收征收中的坐等上门缴纳而造成税收征收的被动性。

(2) 发票管理存有漏洞。虽然中国有专门的发票管理办法, 但在具体执行中, 如发票的发售、购买、保管、使用等环节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漏洞, 因而不但使发票没有起到“以票管税”的目的, 反而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工具, 目前中国的增值税发票犯罪严重不能不说是与增值税发票管理中的漏洞有着极大的关系。

(3) 税务稽查成功率不高。由于中国目前的税务稽查缺乏一种严密科学的选案方法和稽查的程序与操作规程, 从而造成了税务稽查盲目性大、成本太高。同时, 由于对目前所推行的税收征管模式中的“重点稽查”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导致重查轻罚现象极为普遍, 从而造成了税务稽查成功率不高的局面。

总之, 由于中国目前的税收征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使得中国的税收征管严重滞后, 税收管理漏洞百出, 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4. 纳税环境恶化是导致税收流失的社会根源

税收作为一种筹集公共资金、参与社会分配的杠杆和手段, 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与配合。社会对税收事业的态度如何, 支持与否, 都对税收的实现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是, 在中国, 纳税环境的恶化成为税收流失的社会根源。

(1) 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 成为我国税收流失的社会根源之一。

(2) 社会性的护税协税组织没有建立起来。其主要表现为:其一, 群众性的护税协税网络没有建立起来。其二, 税务违法案件举报率低。

(3) 税务行政协助有法无据, 几成空谈。

二、我国应采取的税收流失治理对策

(一) 依法治税是治理税收流失的根本出路

1、加强税收立法, 健全税收法律体系。

建立以税收基本法为母法, 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相应配套的税收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税收基本法》统领下的各单行法律、法规, 其相互之间的法律级次、隶属关系应当理顺, 形成科学的体系。

2、规范税收执法, 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

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配套管理办法, 正确处理规范执法与组织收入、优化服务、支持发展的关系,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大力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度, 强化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推进依法治税。

3、健全税收法制保障体系。

应建立专门的税警并赋予与公安警察相同的检查职权, 加大侦查力度, 制止和打击税收犯罪活动, 强化执法刚性, 维护税收秩序, 同时成立税务法庭, 提高税务司法水平, 使税务纠纷和税务犯罪案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和审判。

(二) 完善与优化税制是弥补税收流失的制度缺陷

1、改革完善增值税, 充分发挥增值税优势。

一是尽快实施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 加速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二是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将其扩展至建筑安装业、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业等等。

2、清理规范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应按照“尽量减少税收优惠政策, 尽量规范明确优惠形式”的原则, 明确享受优惠的条件及优惠的归宿, 以杜绝非法减免及越权减免的发生。

3、完善个人所得税。

随着征管环境的改善和征管手段的现代化, 逐步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并最终向综合所得税制过渡;降低名义税率, 减少税率档次, 简化税制, 加强征管;建立科学的费用扣除标准。

(三) 强化税收征管是截断税收流失的通道

我国已经加入WTO, 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变化, 势必会对税收征管稽核带来影响, 这除了要求我们创新税收制度和征管手段以适应新形势外, 还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稽查队伍。

1、税务征管稽查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 要能够很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能够正确、公正执行税法;要有大局观念、全局观念;要廉洁自律, 刚正不阿。

2、税务征管稽查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包括税收法律素质, 涉外经济素质、管理素质、继续学习的素质。

3、税务征管稽查人员要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科技文化素质是政治、业务素质的基础, 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文化知识, 才能够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才可能具备较高的继续学习能力。

(四) 素质教育是治理税收流失的基础条件

1、深入广泛地开展税法宣传, 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观。

2、更新公民税收观念, 树立权利与义务对等观念。

3、把日常强调的提高“纳税意识”转化为提高“纳税人意识”。

治理税收流失是一项内容复杂、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需要财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通力合作, 也需要各地方、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 只有全国上下群策群力、联合出击, 才能逐步消除产生税收流失的各种制度上、征管上的漏洞, 也才能减小引起纳税人偷逃税和征税人违规的内在因素, 并消除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减小税收流失的规模并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史晓江.对我国税收流失现象的思考[J].消费导刊, 2008, (11) :96.[1]史晓江.对我国税收流失现象的思考[J].消费导刊, 2008, (11) :96.

[2]肖志贤.关于我国税收流失的思考[J].新西部, 2008, (6) :20, 22.[2]肖志贤.关于我国税收流失的思考[J].新西部, 2008, (6) :20, 22.

税收流失 篇10

(一)当地财政税收收入的减少

营改增税收政策的改革是为了更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在营改增全面推广的2015年,全年减税超过5000亿,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税负。同时,“营改增”使地方财政的收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以前地方财政收入的营业税变成了由地方与中央共享税,而且地方财政在共享税中的比例仅占25%。在这次“营改增”中受益的绝大部分是大中型企业,而一些小企业反而是增加了税负,当地财政部门势必要对这些“营改增”后税负增加的企业一些持势,帮助这些企业很好的完成“营改增”的过渡。所以,“营改增”后当地财政在税收不但减少了,同时还要针对税负增加的小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使得当地财政的负担更加重了。

(二)地方财政主体税收的缺失

“营改增”从2012年的试点到现在全面推行,由以前当地政府的财政地方税收变成了现在的与中央共享。使得地方财政失去了主体税种,这就直接导致了营业税相关的地方财政与地方机构的收入锐减。主体税种的缺失直接影响地方政府各种活动的展开。

二、地方政府针对税收的流失的对策研究

(一)重视“营改增”初期的过渡政策

“营改增”的税收改革由于初期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无法大规模的调整和实施,应当重视“营改增”初期的过渡政策。初期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收入,可以暂时纳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这样有利于当地财政收入的平衡,也有利于当地政府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给予小企业提供相关的财政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当地财政的负担。但是这种过渡政策只适合短期内使用,不然会造成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混乱。

(二)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与完善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框架下财政资金的无偿性转移,称为转移支付。“营改增”后,地方财政的主收入与中央财政共享,且地方财政只占25%,这就直接导致地方财政收入的锐减,势必会影响地方各种工作的展开。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通过调整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改善地方财政的收入状况,增加地方财政的收入。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更加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适应各地区的发展。

(三)中央与地方财政共享税收比例的适当调整

在“营改增”的改革中,地方财政收入明显减少,而中央财政的收入明显增加。在地方财政日益减少的情况,如果不适当的调整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比例,长期下去会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而地方财政面对财政收入的锐减会造成收入与事权的矛盾影响各方的积极性。为了能使“营改增”顺利的过渡和长期的实施下去,应当给地方政府一些政策上的激励,不但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也确保了“营改增”的稳定推行。通过全国的试点经验,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将中央与地方的增值税的分享比例调整为55:45,地方财政的收入就与改革之前持平。将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共享税收比例作为一项激励政策,提高地方财政的收入,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四)地方主体税种的培养

“营改增”后地方财政失去了主体税种,针对这一情况,消费税、房产税和资源税等都被列为可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范围中来,其中呼声最高的是消费税和房产税。

1. 消费税主体税种的培养。

“营改增”全面实施后,消费税极有可能成为地方财政的主体税种来弥补“营改增”后带来的地方财政的收入的减少。消费税是以消费品的流转额作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是典型的间接税,是1994年税制改革在流转税中新设置的一个税种。消费税涉及的征税范围很广,在各个环节的征收过程中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加之消费税收入的稳定性,能有效的提高地方财政的收入。将消费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交由地方政府征收,无疑给地方财政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更能激发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的建设。

2. 房产税主体税种的培养。

作为典型财产税和地方税的房产税,已经从2011年在度点城市重庆、上海等地开始征收,相信随着试点城市的增加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全面实施。房产税需要每年都缴纳的这一特性,不但调整了房产市场,还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因此,将房产税培养成主体税种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地财政的收入。

三、总结

“营改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负担,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由于中央与地方共享这部分税收,使地方财政收入锐减,当地政府还要对部分负担加重企业给予财政上的补贴。本文通过对“营改增”税收流失对策的研究,解决“营改增”初期遇到的财政收入减少、主体税种的丧失等问题,起着很好的过渡作用,将有利于“营改增”的全面推广和实施。

摘要:我国增值税的改革,从2012年1月开始从上海开始试点至2015年期间逐步推广到全国。推行之后,企业的税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同理也避免了重复征税以入纳税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同时,面对“营改增”后巨大的减税额,地方财政的收入受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营改增”税收流失对策的研究,解决“营改增”初期遇到的问题,起着很好的过渡作用,将有利于“营改增”的全面推广和实施。

关键词:地方财政,营改增,影响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卫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问题与建议[J].税务研究,2013(01).

[2]周艳.分税财政体制下的地方税体系健全探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上一篇:科教兴农下一篇:和平崛起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