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流失的对策(通用10篇)
税收流失的对策 篇1
摘要:税收是我国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发展我国经济和强大军事的后盾, 保护人民安全的重要工具。然而, 我国的税收流失却是很严重, 导致税收分配不公,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本文对我国当前税收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对主要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希望能优化税收结构。
关键词:税收流失,原因,建议
税收是一国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利, 依据本国的法律, 无偿地向本国税收管理内的个人或组织团体强制取得的财政收入[1]。我国的经济发展,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公费医疗等措施的实施都离不开税收的支持。但据国情专家胡鞍钢的保守估计, 目前我国的税收流失约在3850-4450亿之间[2]。税收流失的渠道很多, 像偷税、漏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等。税收的流失不仅会影响国家财政的收入, 同时也会影响税收的分配正义, 激起纳税人的反抗, 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 税收的流失问题亟需解决。
一、税收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 纳税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总想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来获取最大的利润, 导致了偷税、漏税层出不穷。再加之税收的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的特点, 使得纳税人认为缴纳税款是国家对公民财产的侵犯, 这就更加使得纳税人不愿缴纳税款。一些企业有时候为了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甚至是铤而走险, 进行冒险和投机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税收的流失。
(二) 税收法律的缺陷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税收是国家对私人私产的侵犯, 因此必须要通过法律使其合法化。因此, 税收法律是纳税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一个良好健全的税收法律体系, 征税机关才能有法可依, 针对各种偷漏税行为都能给予相应的处罚。并且有了健全的法律规定, 纳税人也就无法进行投机活动来规避税款的缴纳。但是目前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税收法律的等级较低, 缺少权威性。
2. 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
(三) 纳税筹划的原因
美国知名大法官汉德曾言:“法院一再声称, 人们安排自己的活动以达到低税负的目的, 是无可指责的。每个人都可以这么做, 不管他是富翁, 还是穷光蛋。”这恰如其分的说明纳税筹划是一种合理、合法的避税手段, 是无可厚非的。因此, 全国各大企业纷纷请专业财务律师来进行纳税规划, 来减少自己的税收负担。也许税务机关会将这种行为归咎为狡猾的行为, 但我国税法的漏洞给了企业这样的一个机会, 是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税务机关也无能为力, 这也是造成我国税收流失的原因之一。
(四) 历史遗风的影响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无论传统是什么样的, 无论我们的好恶如何, 也无论我们主观上如何想抛弃它, 但事实上它却是我们无法摆脱的传统, 我们一切的一切, 仍是在传统的影子下渐进, 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积累的[2]。这句话恰如其分的说明历史传统对事物的影响。税收也是如此。我国经历了几千的封建时代, 各大王朝为了加强集权统治, 往往是苛捐杂税, 民不聊生, 使民众产生极大的抵触情绪。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36年了, 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人们对税收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对税收仍然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 尤其是我国贫富差距比较大以及税收利用的不透明化的现状, 税收没有起到分配公平正义的作用, 因此产生权利义务的不平衡感, 纳税人的不公平感日益强烈。因此, 纳税人便想尽办法来规避纳税, 这就造成了税收的流失。
(五) 征管主体的原因
税务机关人员的执法问题是造成税收流失的另一重要因素。首先税务人员在征税往往是按照领导的意见来征税, 导致乱收税、多征税的现象不断发生, 使得纳税人抵触情绪严重, 导致拖延缴税或是不缴税、甚至是暴力抗税的现象出现。其次税务机关在税收执法检查过程中, 一般流于形式的多, 来真的、动硬的少, 讲成绩多、找问题少, 看表面现象工作多, 查深层次执法问题少[3]。
(六) 电子商务引发税收大量流失
电子商务大家已是耳熟能详的了, 但就是这一网络交易平台的出现, 也给我国的税收带来很大的损失。电子商务活动利用网络进行无纸化交易, 没有了时空限制, 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但在目前的税收体系中, 缺乏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税收活动的明确法律规定, 企业利用这一漏洞, 转变自身贸易方式, 将大量交易活动转移至电子商务的范围之中, 从而逃避相应的税收。另外, 电子商务各大电商为了多赢点利, 往往不会开发票, 这使税收人员缺少相应的计税凭证。为保护消费者隐私, 快捷支付、网上银行等支付方式一般采用匿名交易, 这为税收征管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此外, 一些不法企业通过设置用户名与超级密码来对相应信息进行隐藏和保护, 导致税收信息收集难度加大, 税务稽查部门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二、治理税收流失的建议
(一) 加强税法宣传, 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
针对现在纳税人对税收的抵触情绪比较大的情况, 税法的普及显得极为重要。税务机关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机会进行宣传, 例如用宣传报、网络、电视、广播节目的宣传, 让民众了解到税收的重要性, 以及自己的纳税义务和纳税权利, 增加大众的纳税法律意识。此外, 还要大力做好税款用途的宣传, 使税款的使用更透明, 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思想深入人心, 让大家明白税收的利用最终会造福千家万户。这样, 民众纳税意识增强, 偷税漏税行为就可以得到一定的遏制。
(二) 健全税收法律体系, 做到依法治税
目前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还不健全, 尤其是《穹顶之下》的播出, 引起了很大反响, 直接导致环境税的立法成为热点。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指出, 在中国, 迫切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环保税的开征, 取代现有针对排污的行政性收费, 将其与部门利益脱钩, 以及更加规范地使用税收收入。虽然我国已经为实现税收定了时间表, 但还是应该尽快完善税收在宪法中的规定, 比如增加纳税人的权利等。同时应该制定税收基本法, 进一步明确税收的基本原则, 法律责任、税收的法律救济程序。这样也有利于避免企业利用税法的漏洞进行纳税筹划而带来的税收流失。
(三) 规范税收执法, 培养税收专业人才
强化税收征管是防止纳税人偷漏税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强化税收征管一定要有依据, 而不是按领导的意见来。因此, 税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 正确处理规范执法与组织收入、优化服务、支持发展的关系,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大力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度, 强化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严厉惩罚执法不作为的人员, 推进依法治税。
(四) 加强电子商务税收的征管
针对电子商务的避税行为的严重性, 首先, 要加快相关立法的建立, 建立符合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征管体系, 将银行、企业、消费者等全面联系起来, 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实施有效监管与稽查大力推行电子商务税收登记, 督促纳税人纳税。其次, 税务部门可以与银行合作, 监控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资金往来, 不让不法企业有可乘之机, 减少税收的流失。最后, 建立信息化、数字化的征管系统。就像银行一样将不良贷款的行为在全国各银行共享, 对那些有不良交易、恶意规避税收行为的电商进行全国税务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 警醒电商要依法纳税。同时, 这样的一个信息网络收集平台, 有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以应对不法企业通过跨国业务作为掩护, 来进行的避税活动。
参考文献
[1]程琳.税收流失的经济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J].经济师, 2014 (2) .
[2]尚绪芝.中国古代社会“一夫一妻制”未能真正实行的原因探析[EB/OL].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7916, 2006-12-29.
[3]张天娇.浅谈我国依法治税的问题与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0.7.
税收流失的对策 篇2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税收流失的各影响因素,分析了征税机关与纳税人可能采取的行为,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健全法制,完善税制,优化税制结构,强化管理、重点稽查,更新观念。关键词:税收流失;成因;治理;对策
近年来,在我国税收收入连年大增的良好环境下,税收流失额也在趋于扩大。据国情专家胡鞍钢的保守估计,目前我国的税收流失约在3850-4450亿之间。税收流失的渠道很多,多数还很隐蔽,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偷税、漏税、避税、出口骗税、越权减免税、抗税、以费挤税、应税未税、隐形收入与地下经济的存在等。
税收流失一方面导致纳税人之间税收负担的不公平分配,另一方面,税收流失还产生了极坏的示范效应,导致了守法纳税者的心理失衡和追随效仿,从而造成税收流失的恶性循环。1 税收流失产生的原因分析
1.1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造成税收流失的内在动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个人,总想以最小的投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来获取最大的利润。以此为出发点,就使得他们的思想行为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不择手段地追求价值。而以价值为目标就势必会潜伏着在一定条件下,为获取价值而不择手段的冲动。第二,货币拜物主义。货币拜物、追求金钱就成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和最为明显的标志。第三,利益本位和投机思想。由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取胜并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就不惜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并且在必要时,他们也会挺而走险,进行冒险和投机。
1.2我国税收流失的外在原因
1.2.1税收法律不完善是造成税收流失的法律原因
中国的税收实行法定原则,国家因法设税,税务机关依法稽征,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法律和法规是国家立税的唯一根据,是税务机关征税的唯一标准,也是纳税人纳税的唯一依据。
中国的社会主义税收法律制度历经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税收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从完善社会主义税收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税、防止税收流失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而这些问题与不足则恰恰成为税收流失的制度性原因。
(1)中国的税收法律立法级次偏低,从而影响了税法的法律效力。
(2)中国的税收法律体系不全,从而导致了税收行政无法可依的现象。
总之,由于中国税收法律具有上述的缺陷与不足,就使得税收法律效力低下,体系残缺,内容存有漏洞,从而影响税法的刚性和权威,导致了对税收流失的打击不力。
1.2.2财税体制不规范是造成税收流失的制度原因
1994年实施分税制的指导思想重在提高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然而,由于在分税分权等方面保留了一些旧体制的做法,使得分税制在运行过程中不尽完善,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地方、部门的收费行为。
(1)地方税规模过小,事权与财权不统一,导致了地方政府税外收费失控。地方税中,除营业税外,都是一些税源分散,收入规模小、征管难度大的税,由此造成地方税收收入规模过小且收入不稳定。由于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合理,一些本该由中央政府安排的支出却由地方政府来承担,中央出政策、地方出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
(2)税收计划导致藏税于民。税收计划是中国财政预算收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的具体目标。但是,由于中国目前的税收计划基本上是按照“上年实绩加本年的增长率”来编制的,因而每年完成当年的税收计划以后就不再征收税款,有的税务机关甚至劝纳税人将应该缴纳的税款放到来年再缴,这样就造成了“该征不征,藏税于民”的状况。由于下年税收计划在本年度的基础上制定,因而仍然偏轻,这就造成了这一部分的税款实际上的流失。
1.2.3征管不严是税收流失的直接原因
税收征管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税收的缴纳和入库。近年来,由于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税收征管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地暴露了出来,并且成为税收流失的直接原因。这主要表现为:
(1)税收征管模式存在失误。中国目前所推行的税收征管是“以纳税申报和优质服务为重点,以计算机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但在执行中,这一模式已暴露出所存在的严重失误。首先,这一模式重征收和稽查、轻管理和监控,重管事、轻管人,严重脱离我国税收管理的实际,造成了对纳税人管理的失控。其次,以优质服务为重点的提法缺少明确性和针对性。第三,计算机是税收征管中用于信息处理和税务管理与税款征收的工具,以计算机为依托的提法会导致税收征管过程中过份依赖计算机而忽视了其他工具和手段,并且会模糊税收征管中对税收征管信息的重视与利用。第四,集中征收会导致税收征收中的坐等上门缴纳而造成税收征收的被动性。
(2)发票管理存有漏洞。虽然中国有专门的发票管理办法,但在具体执行中,如发票的发售、购买、保管、使用等环节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漏洞,因而不但使发票没有起到“以票管税”的目的,反而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工具,目前中国的增值税发票犯罪严重不能不说是与增值税发票管理中的漏洞有着极大的关系。
(3)税务稽查成功率不高。由于中国目前的税务稽查缺乏一种严密科学的选案方法和稽查的程序与操作规程,从而造成了税务稽查盲目性大、成本太高。同时,由于对目前所推行的税收征管模式中的“重点稽查”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导致重查轻罚现象极为普遍,从而造成了税务稽查成功率不高的局面。
总之,由于中国目前的税收征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得中国的税收征管严重滞后,税收管理漏洞百出,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1.2.4纳税环境恶化是导致税收流失的社会根源
税收作为一种筹集公共资金、参与社会分配的杠杆和手段,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与配合。社会对税收事业的态度如何,支持与否,都对税收的实现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是,在中国,纳税环境的恶化成为税收流失的社会根源。
(1)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成为我国税收流失的社会根源之一。
(2)社会性的护税协税组织没有建立起来。其主要表现为:其一,群众性的护税协税网络没有建立起来。其二,税务违法案件举报率低。
(3)税务行政协助有法无据,几成空谈。我国应采取的税收流失治理对策
2.1.依法治税是治理税收流失的根本出路
2.1.1加强税收立法,健全税收法律体系。
建立以税收基本法为母法,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相应配套的税收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税收基本法》统领下的各单行法律、法规,其相互之间的法律级次、隶属关系应当理顺,形成科学的体系。
2.1.2规范税收执法,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
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配套管理办法,正确处理规范执法与组织收入、优化服务、支持发展的关系,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大力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度,强化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推进依法治税。
(3)健全税收法制保障体系。应建立专门的税警并赋予与公安警察相同的检查职权,加大侦查力度,制止和打击税收犯罪活动,强化执法刚性,维护税收秩序,同时成立税务法庭,提高税务司法水平,使税务纠纷和税务犯罪案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和审判。
2.2完善与优化税制是弥补税收流失的制度缺陷
2.2.1改革完善增值税,充分发挥增值税优势。
一是尽快实施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加速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二是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将其扩展至建筑安装业、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业等等。
2.2.2清理规范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应按照“尽量减少税收优惠政策,尽量规范明确优惠形式”的原则,明确享受优惠的条件及优惠的归宿,以杜绝非法减免及越权减免的发生。
2.2.3完善个人所得税。
随着征管环境的改善和征管手段的现代化,逐步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并最终向综合所得税制过渡;降低名义税率,减少税率档次,简化税制,加强征管;建立科学的费用扣除标准。
2.3强化税收征管是截断税收流失的通道
我国已经加入WTO,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变化,势必会对税收征管稽核带来影响,这除了要求我们创新税收制度和征管手段以适应新形势外,还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稽查队伍。
(1)税务征管稽查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要能够很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能够正确、公正执行税法;要有大局观念、全局观念;要廉洁自律,刚正不阿。
(2)税务征管稽查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包括税收法律素质,涉外经济素质、管理素质、继续学习的素质。
(3)税务征管稽查人员要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是政治、业务素质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文化知识,才能够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才可能具备较高的继续学习能力。
2.4.素质教育是治理税收流失的基础条件
(1)深入广泛地开展税法宣传,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观。
(2)更新公民税收观念,树立权利与义务对等观念。
(3)把日常强调的提高“纳税意识”转化为提高“纳税人意识”。
治理税收流失是一项内容复杂、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稳扎稳打、逐步推进,需要财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通力合作,也需要各地方、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只有全国上下群策群力、联合出击,才能逐步消除产生税收流失的各种制度上、征管上的漏洞,也才能减小引起纳税人偷逃税和征税人违规的内在因素,并消除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减小税收流失的规模并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参考文献
税收流失的对策 篇3
[关键词]税收流失资源配置税收公平税务腐败
税收是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的基础,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积极基础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同时,税收是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而向社会提供的公共物品筹资的重要来源。然而,我国却存在十分严重的偷逃税、漏税、抗税、骗税等税收流失现象,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从税收流失对经济秩序影响和对社会秩序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税收流失对经济秩序的影响分析
1.税收流失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各税种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联系,某種税的流失除了直接减少该税的税收收入外,还会由于各税税基之间的联系而连带侵蚀其他税种的税基,减少其他税种的税收收入。税收流失一方面导致了财政收入的减少,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财政支出的增加,进而加大了财政赤字的规模,加剧我国财政困难的局面。其次,税收流失还导致我国财政分配秩序混乱,造成财政收入机制不规范。
2.税收流失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税收流失直接会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甚至无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税收流失的存在降低了财政配置资源的效率。存在税收流失的情况下,相对于正常企业而言,偷逃税企业因偷逃税行为而获得了“超额利润”。从微观角度看,“超额利润”的存在其经济效果上相当于国家向偷逃税企业支付了“财政补贴”。而由“超额利润”引起的这种“财政补贴”,其流向是偷逃税企业,其补贴与否的主要“依据”是企业是否偷逃税,而非着眼于提高投资效率。
第二,税收流失会导致在资源配置中形成“劣企驱逐良企”的市场效应,由于税收流失使同类企业或同类产品的税收成本不同,极大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使得那些质量低劣的逃税商品以价格优势占领市场,迫使守法者要么仿效,要么被淘汰出局,形成“劣企驱逐良企”的怪象。
第三,税收流失会造成社会资源的虚耗与浪费。一方面,纳税人为了逃避各种税收负担,必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自行研究各种逃税方案。另一方面,征税人为了防止税收流失必须增加征税成本。据“中国财经报”1997年5月30日曾经报道,全国税务财务大检查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经历5个多月“战斗”之后,终于以查出各种违纪金额220.35亿元(其中涉税金额167.05亿元)的战绩画上了句号。而这种财税大检查,在连续进行了12年之后,终因其成本太高而效果有限,财政部宣布1998年不再继续进行。可见,税收流失对征纳两方不是双赢而是双亏,其社会资源被无效配置,社会福利净损失。
3.税收流失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众所周知, 政府实际上是通过两种途径来调节收入分配:税收与转移性支出。
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直被视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不可缺少的工具。特别是实行累进税制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这两种税的流失就造成了企业间、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局面。
第一,税收流失造成了企业间利润水平的扭曲。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偷逃税企业的总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通常比正常纳税企业更低,这样偷逃税企业的总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通常比正常纳税企业高得多的,从而获得比正常纳税企业更多的生产者剩余(经济利润)。
第二,税收流失影响居民间的收入分配效应。税收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节居民间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主要体现在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虽然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的征税项目有11项,但由于个人所得税制及其征管制度的不完善,在我国居民取得的各类收入中,只有工资薪金所得纳税由于实行代扣代缴制而相对完善,其余的大部分收入基本上是处于流失状态。
第三,税收流失制约转移性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表现为政府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给社会中个人。
二、税收流失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分析
1.税收流失破坏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流失的社会效应是针对税收原则反映出的一个问题。公平原则是税收的基本原则之一,一般的理解税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税收流失对收入再分配产生直接影响,由于这种影响的存在会进一步使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被严重扭曲,从而使税后分配比税前分配更不公平,结果只能是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公,必然要影响社会秩序的动荡。
2.税收流失损害税收法律制度的权威性
税收法律制度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调整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具有制定性、义务性、综合性三大特征。税务行政执法不严,对税收流失的处罚力度不够,一方面损害了税收法律制度在纳税人心中的权威性,一方面又滋长了偷逃税者的侥幸心理,税法刚性原则难以实现。税收流失同时会导致税务腐败和司法腐败的出现。税务腐败的出现大大损害了税收征管队伍的形象,降低了守法纳税人的信任度和支持度。
税收司法是保护税收法律制度、维护税收征管秩序的最后一道屏障。大量的税收流失必然造成大量的涉税刑事案件的出现。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涉税刑事案件的侦察、审查、起诉、审判等权力不在税务部门,而在司法部门。于是,大量的税收流失的刑事案件被交到了司法部门,给司法保障系统造成巨大压力。
参考文献:
[1]贾绍华:《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梁朋:《税收流失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编.《税法》,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
[4李恒光张霞:《税收流失效应的理论分析》,石油大学学报,2006
我国税收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初探 篇4
关键词:税收流失,税收制度,征收管理
一、税收流失的界定
税收流失是一定时期政府税收收入的非正常减少或损失, 具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 从纳税主体 (包括扣缴义务人) 的角度, 采取各种方法、手段导致实际缴纳的税款小于按照税法规定标准应该征收的税款, 表现形式有偷税、抗税、骗税等。第二, 从征税主体的角度, 征税部门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原因导致按照税法规定本应征收而实际未能征收的各种税收收入, 其表现形式有越权减免税、吃税、包税等。
二、我国税收流失的原因
(一) 纳税意识薄弱
美国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弗兰克林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 一是死亡, 一是纳税。”这句名言在西方是家喻户晓的, 税收早已深入人心。与之相比, 中国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要淡薄得多。一部分纳税人对“缴税”认识模糊, 不知道国家为什么要征税、纳税人为什么要纳税, 认识不到纳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另外, 纳税人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也在客观上严重削弱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在西方发达国家, 纳税人的权利一直受到社会的尊重, 而我国长期以来对纳税人只讲义务不讲权利, 突出表现在政府财政预算编制不完整, 预算层次不分明, 税收支出与分配缺少透明度。
(二) 税收制度不完善
我国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形成了现行税制, 基本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制框架, 但税收制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我国税制中的第一大税种增值税实行进项税抵扣制度, 生产、经营环环相扣、彼此衔接、相互制约, 但由于建筑安装、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行业没有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 使增值税抵扣的“链条”中断, 为纳税人偷税、逃税开了方便之门;增值税与营业税征收范围划分不规范, 大量的混合销售和兼营行为所形成的纳税义务在增值税与营业税之间跨税种流动, 为纳税人寻求低税负提供了便利;备受关注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 个人所取得的十一类所得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不同的税率和不同的计税方法, 为纳税人提供了避税的机会和可能;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 税务部门缺乏对具体优惠项目的实时监控, 出现非法违规套用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真空, 导致税款流失。
(三) 税收征收管理乏力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把计算机网络建设摆在税收征管的重要位置, 税收征管业务全部由电脑完成, 而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手段仍显落后, 由于资金、技术、人员、设备等条件的制约, 全国发展不协调, 税务信息没有在全国形成联网。同时, 由于税务部门没有与工商、银行、海关、公安等相关部门联网, 无法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另外, 在税收执法的过程中, 普遍存在处罚力度偏轻的问题。纳税人违反税法后付出的心理成本、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过低, 无法达到制止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治理税收流失的目的。
(四) 网上贸易监管难度大
近年来, 网上贸易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新模式, 交易额呈逐年增大趋势。由于其商品交易方式、劳务提供方式、支付方式等都与传统方式差异很大, 稽查难度大大增加, 征收管理失控, 助长了偷逃税。网上贸易监管的难点首先在于税务部门比较难以发现和掌握税源, 互联网网址或网名与所有者身份并无必然联系, 因而不能提供关于所有者身份和位置的信息, 税务当局很难确认一项收入的归属地及纳税人的位置;其次, 网上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凭证审计稽查的基础。传统的纳税检查离不开对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审查, 而网购的订购、付款、交货都在网上进行, 电子记录可以不留痕迹地加以修改, 这使得税收审计稽查失去了最原始的依据;再次, 企业可以利用在低税国或免税国的站点轻松避税, 国内任何一家单位都可以利用其在免税国或低税国设立的站点与国内外客户进行商业洽谈和交易, 使之成为税法规定的经营地, 而仅把国内作为一个存货仓库, 从而导致严重的税款流失问题。
三、治理税收流失的对策
(一) 强化税收宣传和教育
1. 普及中小学的税收教育。
纳税人的税法宣传要从小抓起, 并贯穿于纳税人成长的全过程, 我国不妨借鉴美、日等国经验, 把税收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 介绍税收是怎样产生的, 国家为什么要征税, 纳税人为什么要纳税, 阐述税制的发展史及其与政治、经济制度变迁的关系等。通过学习, 了解税收的作用、税收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知道纳税申报表上的各个项目, 学会怎样填写申报表、如何办理涉税事宜等, 为诚信纳税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利用多种媒体持续推进税收宣传。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宣传海报、网络等媒介, 向社会传播正确的税收理念, 使公民在潜移默化当中逐渐接受并形成正确的赋税观。各级税务机关可以开展各种免费税务咨询方式, 如电话咨询、传真服务、网页查询, 也可以在办税大厅甚至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大型商场、车站放置一些免费的税收宣传资料, 将新出台的各种税收政策法规及政策解读及时地传播到每一个纳税人, 使纳税人对于税收制度和近期的税制改革可以很快得到了解和认同, 不断提高诚信纳税的意识。税收宣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应持续、稳定、系统地开展, 扎扎实实地推进。
3. 切实加强纳税人的权利保障。
政府部门应牢固树立“权利与义务对等论”, 重视对于纳税人权利的保障, 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必要的社会公共产品开支, 真正做到社会主义税收的“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既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税, 履行“征税人”的权力和使命, 又要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履行“为人民服务”的义务与职责。执法与服务并重、优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体系, 达到净化税收环境的目的。
(二) 完善和优化税收制度
1. 完善增值税。
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越广, 征收链条机制就越紧, 越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 降低征收成本, 加强税收控制。因此应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在整个商品和服务流转环节统一征收增值税, 以完善税制、避免纳税义务跨税种流动。增值税“扩围”的同时, 税率应相应调减。
2. 完善个人所得税。
自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 个人所得税收入增长强劲且发展潜力巨大, 但同时也是税收流失最严重、漏洞最多的一个税种。应尽快实行综合所得税制———以个人申报为基础, 将纳税人所有来源、所有项目的收入汇总后一并计税, 费用扣除标准应全面考虑住房、养老保险、教育和赡养人口费用等情况, 并根据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和收入水平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 真正按照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征收, 贯彻税收的公平原则。
3. 规范税收优惠。
要及时不规范的税收优惠进行清理, 将其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维护税法的严肃性。
(三) 加强税收征管
1. 建立税收征管信息化共享体系。
首先要建立国税、地税部门之间的统一信息平台, 让纳税信息在税务机构内部之间实现共享。在此基础上, 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与相关协税部门如工商、财政、银行、海关、公安等的信息联网, 建立完备的网络监控系统, 实现信息共享。还要加快各类税收软件的开发, 建立全国性的国际商情网络与信息情报中心, 为反避税工作提供信息和依据。
2. 坚持依法治税, 严惩违法行为。
通过加强技能培训, 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查账水平和执法能力, 坚决杜绝“人情税”、“关系税”现象和钱权交易的发生。在严格遵守《税收征管法》规定的处罚幅度的基础上, 提高对造成各类税收流失行为的处罚力度, 并按税法规定严格加收滞纳金。
3. 加强税收执法监查。
认真开展税收执法检查, 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执法刚性, 大力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度, 强化税收执法权的监督, 进一步健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净化执法环境。
(四) 加强网上贸易监管力度
1. 形成社会性协税护税网络。
在实际工作中, 应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 健全税务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内部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鼓励广大公民积极举报各种偷、逃、骗税行为, 形成社会性协税护税网络, 使偷、逃、骗税行为无藏身之地。
2. 对网络经营者实行备案制度。
要求所有网络经营单位和个人将与网络营销有关的资料报当地税务机关备案, 由税务机关根据网络经营者的经营状况, 核发数字式身份证明, 以便税务机关确定交易双方的身份及交易的性质, 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体系。积极推广应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实现税收信息布局的合理化与数据加工的多样化, 达到信息的高度共享和综合利用, 以加强税源监控, 防范税收流失。
3. 与银行深入合作。
税务部门应与银行深入合作, 联手清理纳税环境。具体做法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银行, 要求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人在电子银行里开户, 在网络上完成异地结算、托收、转账等金融业务, 并按照税法规定的期限在网络上完成缴税业务, 实现电子支付;税务部门与银行合作设置电子关卡, 对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赵闻.我国税收流失问题及对策 (J) .黑河学刊, 2007 (5) .
[2]网络时代税收流失的三种主流模式[EB/OL].http://b2b.toocle.com/detail-4516104.html.
当前税收流失亟待引起重视 篇5
(一)税收制度不合理导致税收流失。一是税制体系不合理导致的税收流失。现行税制体系以流转税为主体,而流转税尽管在征收管理方面简便易行,但由于大量地下经济、无票交易的存在,使得流转额很难查实,税收流失在所难免。二是税种布局不合理导致的税收流失。如由于增值税与营业税在征收范围上的划分问题,以及大量混合销售行为、兼营行为的存在,为纳税人在增值税与营业税之间寻求低税负提供了便利。因此,要防止税收流失,必须首先从深化税制改革入手。
(二)税收制度缺位造成税收流失。由于税收立法滞后于经济发展,税收的课征未遍及新出现的经济现象,导致税制“缺位性”税收流失。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财富的增加,财产继承、转让活动日益频繁,而我国尚未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导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大量的无税交易、无税所得。此外,当前对网络经济的征税缺位也是造成税收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极大发展前途的网络经济,使原有的所得来源地确认标准不再适用,课税对象变得模糊不清,货币流量的不可见性增加了税务检查的难度。交易的“无纸化”和“无址化”对税收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应
建立和完善相关税制,避免税收制度规定的缺位造成税收流失。
浅谈税收流失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篇6
税收流失一方面导致纳税人之间税收负担的不公平分配, 另一方面, 税收流失还产生了极坏的示范效应, 导致了守法纳税者的心理失衡和追随效仿, 从而造成税收流失的恶性循环。
一、税收流失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造成税收流失的内在动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个人, 总想以最小的投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来获取最大的利润。以此为出发点, 就使得他们的思想行为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 不择手段地追求价值。而以价值为目标就势必会潜伏着在一定条件下, 为获取价值而不择手段的冲动。第二, 货币拜物主义。货币拜物、追求金钱就成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和最为明显的标志。第三, 利益本位和投机思想。由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 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取胜并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他们就不惜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并且在必要时, 他们也会挺而走险, 进行冒险和投机。
(二) 我国税收流失的外在原因
1. 税收法律不完善是造成税收流失的法律原因
中国的税收实行法定原则, 国家因法设税, 税务机关依法稽征, 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法律和法规是国家立税的唯一根据, 是税务机关征税的唯一标准, 也是纳税人纳税的唯一依据。
中国的社会主义税收法律制度历经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税收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不可否认, 从完善社会主义税收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税、防止税收流失的角度来看, 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 而这些问题与不足则恰恰成为税收流失的制度性原因。
(1) 中国的税收法律立法级次偏低, 从而影响了税法的法律效力。
(2) 中国的税收法律体系不全, 从而导致了税收行政无法可依的现象。
总之, 由于中国税收法律具有上述的缺陷与不足, 就使得税收法律效力低下, 体系残缺, 内容存有漏洞, 从而影响税法的刚性和权威, 导致了对税收流失的打击不力。
2. 财税体制不规范是造成税收流失的制度原因
1994年实施分税制的指导思想重在提高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然而, 由于在分税分权等方面保留了一些旧体制的做法, 使得分税制在运行过程中不尽完善, 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地方、部门的收费行为。
(1) 地方税规模过小, 事权与财权不统一, 导致了地方政府税外收费失控。地方税中, 除营业税外, 都是一些税源分散, 收入规模小、征管难度大的税, 由此造成地方税收收入规模过小且收入不稳定。由于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合理, 一些本该由中央政府安排的支出却由地方政府来承担, 中央出政策、地方出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
(2) 税收计划导致藏税于民。税收计划是中国财政预算收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的具体目标。但是, 由于中国目前的税收计划基本上是按照“上年实绩加本年的增长率”来编制的, 因而每年完成当年的税收计划以后就不再征收税款, 有的税务机关甚至劝纳税人将应该缴纳的税款放到来年再缴, 这样就造成了“该征不征, 藏税于民”的状况。由于下年税收计划在本年度的基础上制定, 因而仍然偏轻, 这就造成了这一部分的税款实际上的流失。
3. 征管不严是税收流失的直接原因
税收征管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税收的缴纳和入库。近年来, 由于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税收征管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地暴露了出来, 并且成为税收流失的直接原因。这主要表现为:
(1) 税收征管模式存在失误。中国目前所推行的税收征管是“以纳税申报和优质服务为重点, 以计算机为依托, 集中征收, 重点稽查”。但在执行中, 这一模式已暴露出所存在的严重失误。首先, 这一模式重征收和稽查、轻管理和监控, 重管事、轻管人, 严重脱离我国税收管理的实际, 造成了对纳税人管理的失控。其次, 以优质服务为重点的提法缺少明确性和针对性。第三, 计算机是税收征管中用于信息处理和税务管理与税款征收的工具, 以计算机为依托的提法会导致税收征管过程中过份依赖计算机而忽视了其他工具和手段, 并且会模糊税收征管中对税收征管信息的重视与利用。第四, 集中征收会导致税收征收中的坐等上门缴纳而造成税收征收的被动性。
(2) 发票管理存有漏洞。虽然中国有专门的发票管理办法, 但在具体执行中, 如发票的发售、购买、保管、使用等环节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漏洞, 因而不但使发票没有起到“以票管税”的目的, 反而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工具, 目前中国的增值税发票犯罪严重不能不说是与增值税发票管理中的漏洞有着极大的关系。
(3) 税务稽查成功率不高。由于中国目前的税务稽查缺乏一种严密科学的选案方法和稽查的程序与操作规程, 从而造成了税务稽查盲目性大、成本太高。同时, 由于对目前所推行的税收征管模式中的“重点稽查”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导致重查轻罚现象极为普遍, 从而造成了税务稽查成功率不高的局面。
总之, 由于中国目前的税收征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使得中国的税收征管严重滞后, 税收管理漏洞百出, 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4. 纳税环境恶化是导致税收流失的社会根源
税收作为一种筹集公共资金、参与社会分配的杠杆和手段, 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与配合。社会对税收事业的态度如何, 支持与否, 都对税收的实现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是, 在中国, 纳税环境的恶化成为税收流失的社会根源。
(1) 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 成为我国税收流失的社会根源之一。
(2) 社会性的护税协税组织没有建立起来。其主要表现为:其一, 群众性的护税协税网络没有建立起来。其二, 税务违法案件举报率低。
(3) 税务行政协助有法无据, 几成空谈。
二、我国应采取的税收流失治理对策
(一) 依法治税是治理税收流失的根本出路
1、加强税收立法, 健全税收法律体系。
建立以税收基本法为母法, 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相应配套的税收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税收基本法》统领下的各单行法律、法规, 其相互之间的法律级次、隶属关系应当理顺, 形成科学的体系。
2、规范税收执法, 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
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配套管理办法, 正确处理规范执法与组织收入、优化服务、支持发展的关系,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大力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度, 强化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推进依法治税。
3、健全税收法制保障体系。
应建立专门的税警并赋予与公安警察相同的检查职权, 加大侦查力度, 制止和打击税收犯罪活动, 强化执法刚性, 维护税收秩序, 同时成立税务法庭, 提高税务司法水平, 使税务纠纷和税务犯罪案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和审判。
(二) 完善与优化税制是弥补税收流失的制度缺陷
1、改革完善增值税, 充分发挥增值税优势。
一是尽快实施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 加速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二是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将其扩展至建筑安装业、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业等等。
2、清理规范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应按照“尽量减少税收优惠政策, 尽量规范明确优惠形式”的原则, 明确享受优惠的条件及优惠的归宿, 以杜绝非法减免及越权减免的发生。
3、完善个人所得税。
随着征管环境的改善和征管手段的现代化, 逐步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并最终向综合所得税制过渡;降低名义税率, 减少税率档次, 简化税制, 加强征管;建立科学的费用扣除标准。
(三) 强化税收征管是截断税收流失的通道
我国已经加入WTO, 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变化, 势必会对税收征管稽核带来影响, 这除了要求我们创新税收制度和征管手段以适应新形势外, 还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稽查队伍。
1、税务征管稽查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 要能够很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能够正确、公正执行税法;要有大局观念、全局观念;要廉洁自律, 刚正不阿。
2、税务征管稽查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包括税收法律素质, 涉外经济素质、管理素质、继续学习的素质。
3、税务征管稽查人员要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科技文化素质是政治、业务素质的基础, 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文化知识, 才能够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才可能具备较高的继续学习能力。
(四) 素质教育是治理税收流失的基础条件
1、深入广泛地开展税法宣传, 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观。
2、更新公民税收观念, 树立权利与义务对等观念。
3、把日常强调的提高“纳税意识”转化为提高“纳税人意识”。
治理税收流失是一项内容复杂、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需要财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通力合作, 也需要各地方、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 只有全国上下群策群力、联合出击, 才能逐步消除产生税收流失的各种制度上、征管上的漏洞, 也才能减小引起纳税人偷逃税和征税人违规的内在因素, 并消除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减小税收流失的规模并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史晓江.对我国税收流失现象的思考[J].消费导刊, 2008, (11) :96.[1]史晓江.对我国税收流失现象的思考[J].消费导刊, 2008, (11) :96.
[2]肖志贤.关于我国税收流失的思考[J].新西部, 2008, (6) :20, 22.[2]肖志贤.关于我国税收流失的思考[J].新西部, 2008, (6) :20, 22.
税收流失的对策 篇7
(一)当地财政税收收入的减少
营改增税收政策的改革是为了更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在营改增全面推广的2015年,全年减税超过5000亿,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税负。同时,“营改增”使地方财政的收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以前地方财政收入的营业税变成了由地方与中央共享税,而且地方财政在共享税中的比例仅占25%。在这次“营改增”中受益的绝大部分是大中型企业,而一些小企业反而是增加了税负,当地财政部门势必要对这些“营改增”后税负增加的企业一些持势,帮助这些企业很好的完成“营改增”的过渡。所以,“营改增”后当地财政在税收不但减少了,同时还要针对税负增加的小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使得当地财政的负担更加重了。
(二)地方财政主体税收的缺失
“营改增”从2012年的试点到现在全面推行,由以前当地政府的财政地方税收变成了现在的与中央共享。使得地方财政失去了主体税种,这就直接导致了营业税相关的地方财政与地方机构的收入锐减。主体税种的缺失直接影响地方政府各种活动的展开。
二、地方政府针对税收的流失的对策研究
(一)重视“营改增”初期的过渡政策
“营改增”的税收改革由于初期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无法大规模的调整和实施,应当重视“营改增”初期的过渡政策。初期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收入,可以暂时纳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这样有利于当地财政收入的平衡,也有利于当地政府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给予小企业提供相关的财政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当地财政的负担。但是这种过渡政策只适合短期内使用,不然会造成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混乱。
(二)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与完善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框架下财政资金的无偿性转移,称为转移支付。“营改增”后,地方财政的主收入与中央财政共享,且地方财政只占25%,这就直接导致地方财政收入的锐减,势必会影响地方各种工作的展开。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通过调整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改善地方财政的收入状况,增加地方财政的收入。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更加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适应各地区的发展。
(三)中央与地方财政共享税收比例的适当调整
在“营改增”的改革中,地方财政收入明显减少,而中央财政的收入明显增加。在地方财政日益减少的情况,如果不适当的调整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比例,长期下去会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而地方财政面对财政收入的锐减会造成收入与事权的矛盾影响各方的积极性。为了能使“营改增”顺利的过渡和长期的实施下去,应当给地方政府一些政策上的激励,不但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也确保了“营改增”的稳定推行。通过全国的试点经验,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将中央与地方的增值税的分享比例调整为55:45,地方财政的收入就与改革之前持平。将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共享税收比例作为一项激励政策,提高地方财政的收入,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四)地方主体税种的培养
“营改增”后地方财政失去了主体税种,针对这一情况,消费税、房产税和资源税等都被列为可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范围中来,其中呼声最高的是消费税和房产税。
1. 消费税主体税种的培养。
“营改增”全面实施后,消费税极有可能成为地方财政的主体税种来弥补“营改增”后带来的地方财政的收入的减少。消费税是以消费品的流转额作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是典型的间接税,是1994年税制改革在流转税中新设置的一个税种。消费税涉及的征税范围很广,在各个环节的征收过程中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加之消费税收入的稳定性,能有效的提高地方财政的收入。将消费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交由地方政府征收,无疑给地方财政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更能激发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的建设。
2. 房产税主体税种的培养。
作为典型财产税和地方税的房产税,已经从2011年在度点城市重庆、上海等地开始征收,相信随着试点城市的增加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全面实施。房产税需要每年都缴纳的这一特性,不但调整了房产市场,还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因此,将房产税培养成主体税种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地财政的收入。
三、总结
“营改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负担,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由于中央与地方共享这部分税收,使地方财政收入锐减,当地政府还要对部分负担加重企业给予财政上的补贴。本文通过对“营改增”税收流失对策的研究,解决“营改增”初期遇到的财政收入减少、主体税种的丧失等问题,起着很好的过渡作用,将有利于“营改增”的全面推广和实施。
摘要:我国增值税的改革,从2012年1月开始从上海开始试点至2015年期间逐步推广到全国。推行之后,企业的税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同理也避免了重复征税以入纳税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同时,面对“营改增”后巨大的减税额,地方财政的收入受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营改增”税收流失对策的研究,解决“营改增”初期遇到的问题,起着很好的过渡作用,将有利于“营改增”的全面推广和实施。
关键词:地方财政,营改增,影响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卫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问题与建议[J].税务研究,2013(01).
[2]周艳.分税财政体制下的地方税体系健全探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中小企业税收流失的财务视角分析 篇8
关键词:税收流失,信息失真,财务视角
税收是国家经济的晴雨表, 又是重要的经济杠杆。税收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和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各地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 民营经济迅速发展, 中小企业在当地民营经济中承担着主力军的作用。由于其规模小、资本有机构成低、国家外部宏观经济变化对其影响大和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等, 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些企业不得不采取账外设账、造假账和不依法设账等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做法来偷逃税收以增加企业利润。分析其原因并从财务角度探讨破解税收流失的方法, 为各地财税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纳税信息, 这是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账外经营是税收流失的根源
根据对某市51家中小企业情况的调查分析, 90%以上的都存在账外经营。它们主要通过现金交易、体外循环, 在企业从原材料购进、生产到销售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设“账外账”, 账外偷税。其隐蔽性强, 手段也极为巧妙, 一般很难查处, 国家税收也因此流失严重。据已查处的资料, 某些偷税的“账外账”额度是实际交纳税款的数十倍乃至数百倍。比如2006年该市共有锰矿生产、加工企业51户, 这些企业大多属于独资中小企业, 企业财务管理混乱, 会计核算失真, 其反映的经营成果和实现的效益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2006年该市的锰矿产业销售收入虽然达15亿元, 但增值税收入仅有6208万元, 税负率仅为4.1%, 大大低于同行业7%左右的平均税负水平, 税收流失严重。税务部门根据部分企业产品回炉比例高、生产耗电异常和综合税负率偏低等, 判定这些企业涉嫌少报产量, 进行账外经营。比如2006年1月—12月, 某县硅锰合金平均耗电4621度/吨, 高于行业标准421度/吨;电解金属锰耗电量6966度/吨, 高出行业标准466度/吨。企业生产耗电异常, 单位产品耗电量明显偏高, 涉嫌少报产量。此外, 一部分企业销售给个体商贩的产品以不合格为由回炉, 不按规定开具销售发票, 瞒报收入, 综合税负率偏低, 涉嫌账外经营。经调查, 中小企业虚列收购数量和收购价格、销售产品不开票、收入不入账和进行账外经营是导致该行业税负水平偏低, 投入产出比不正常, 税收流失严重的根源。
2、转让定价是税收流失的新途征
转让定价往往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它不依照市场买卖规则和市场价格进行交易, 而是按照双方的意愿, 以高于或低于市场交易的价格进行, 目的是利用转让价格降低税负。由于我国目前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纳税政策和减免税优惠政策仍存在差异, 再加上税收征管上普遍存在着漏洞, 纳税企业有可能在同一集团的整体利益支配下, 精心安排收支项目及计价标准, 以谋取税收利益。即通过所谓“高进低出”、“低进高出”的办法, 将纳税企业的利润转移到免税或亏损的关联企业中去, 达到企业集团总利润不变而其税后所得大大增加的目的。一般的做法是, 正常纳税的公司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可享受减免税优惠或亏损的关联企业提供原材料, 又以较高的价格买断并包销其产品, 利用原材料供应渠道和产品销售渠道向这些关联企业转移价差, 实现利润转移, 以逃避纳税。据测算, 2005—2006年榨季, 某市有1/3的制糖企业向关联企业低价销售成品糖, 若按全市平均销售价格计算, 仅这1/3的企业增值税外流就达1538万元, 所得税减少1357万元。
二、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方面的原因
税收流失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从中小企业这个角度来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纳税意识淡薄。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 决定了纳税人的税款支付是资金的净流出, 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收入。尽管依法纳税是每个中小企业应尽的义务, 但是, 无论纳税是多么正当合理, 对其都是一种经济利益的损失, 而这种损失的间接性补偿又几乎不能直接体会。在收入、成本和费用一定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的税后利润与实际纳税金额是互为增减的。所以这些企业会千方百计地少缴或不缴税, 以尽可能多地增加税后利润。
(2) 利益驱动心理。中小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 必然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其根本目标, 在作出偷税、逃税、骗税等决策之前, 会对这些行为的收益和成本进行心理预期。这些行为的收益显而易见就是违法所得的税款, 成本是被查出来, 将要补缴税款, 缴纳罚款, 触犯刑法的还要面临着坐牢的风险。比较来看, 当预期收益小于预期成本, 纳税人没有采取偷税、逃税、骗税等违法行为的理由;只有当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 中小企业才会选择偷税、逃税、骗税。但是, 这里的预期有个概率的问题, 从目前税务稽查的范围来看, 它被检查出来、被发现的概率不超过50%。所以,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它们都存在着偷逃税的动机。此外, 由于我国目前税法的执法刚性不强, 存在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等行政干预行为, 即使被发现也可以摆平, 至于坐牢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3) 税收负担的不合理。从法定税率来看, 我国的增值税如换算成“消费型”, 其基本税率相当于23%, 而国外一般为20%。企业所得税税率, 我国原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 新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美国则实行15—33%的4级超额累进税率。美国的税前扣除项目多, 税基相对较小, 即使按最高税率计算, 实际税负也比我国低得多。而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不是很好, 剩余产品价值率比经济发达国家低得多, 即使税率相同, 税负也比其重。单从税率上看, 我国的税负还不算重, 如果加上其他各种费, 企业负担就很重了。由于统计口径和研究口径不同, 我国的社会保障费、养路费等项目未纳入企业负担统计口径。如果纳入, 企业的负担就更加沉重。
2、税务机关方面的原因
(1) 纳税申报管理不力, 纳税申报诚信度低。建立纳税人“自核自缴”的申报制度是新的征管运行机制最重要的基础, 它体现了国家对纳税人的信任, 同时也可以大大降低税收的征收成本, 是深化征管改革的核心内容。但从目前运行情况看, 许多纳税人的纳税申报都存在着纳税申报质量不高, 出现了纳税申报不真实的问题, 突出表现为零申报、负申报现象增多等。究其原因, 一是部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淡薄, 加之“自核自缴”的申报制度让纳税人有一定申报自由度, 因此一些纳税人抱有侥幸心里, 进行虚假申报或不申报, 造成税款流失。二是纳税人的业务技能方面有一定差异, 纳税人对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理解不到位, 容易造成纳税申报的偏差。三是内部纳税申报制度不尽完善, 手续繁杂, 环节较多, 对纳税人监控不力。
(2) 纳税评估体系不完善, 评估效果不理想。完善的纳税评估体系对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 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降低税收风险和成本, 减少税款流失以及提升服务水平和纳税人的满意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各级税务机关当前的纳税评估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纳税评估工作的定位模糊。二是评估信息不准确。首先, 就征管内部而言, 由于征收、管理和稽查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 信息数据不能统一共享, 信息有时分块割据, 传递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 造成评估资源浪费。其次, 从外部协调看, 国税、地税、银行、工商和技术监督等部门之间没有联网, 信息渠道不畅, 许多必要的相关资料不能及时收集, 缺乏统一的“税务数据库”。再次, 纳税人提供的纳税申报信息有时还不完整、不真实、不连续, 涉税信息的可信度低下。三是税收管理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无论是从现实税收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看, 还是从税收征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看, 税务机关需要一批既懂政策, 又精通财务会计、熟悉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目前, 干部结构不尽合理, 催报催缴的干部多, 既会计算机操作, 又通晓财务会计、能分析财务指标的税务干部少。由此造成开展纳税评估的工作思路不宽、方法不多, 使纳税评估工作大多流于形式, 工作效率难以提高。
(3) 纳税服务体系不完善, 纳税服务质量不高。要使纳税人依法申报纳税, 离不开良好的税收专业服务。但是, 在实践中纳税服务意识并不强。首先, 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双方平等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没有树立起一种“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以纳税人满意为目标。其次, 税收宣传手段单一, 社会效果不明显。由于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掌握仍有不足, 税收法规的宣传不到位, 新的税法政策又没有及时送达纳税人, 难以满足纳税人的需求, 因此, 税务机关在征纳过程中对纳税人的变化和需求难以做出快速反应。再次, 纳税服务流于形式, 注重服务数量而不注重服务质量, 注重服务的外在表现而不注重服务的实质内涵。最后, 在要求纳税人诚信纳税的同时, 税务机关的信用体系及评价机制也不够完善, 难以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三、治理思路
1、加强检查与监督力度, 促使中小企业依法建账
各级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法》的规定, 督促中小企业依法建账, 如实记载经营事项, 核算盈亏, 正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各级财政、工商、国税和地税部门等在进行会计管理、工商年检及各类税收的管理时, 应加强对小企业依法建账的情况进行检查, 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对于没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进行会计核算或者账目严重混乱的中小企业, 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应依照《会计法》有关条款从重处罚, 督促小企业负责人切实履行法定职责。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严格把关, 严禁中小企业任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 否则就依法予以处罚。各级国税、地税部门在进行税务登记证书申请和年检时, 应当配合予以验证审查。对确实不具备条件, 没有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的企业, 应当要求其委托经批准设立的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
各级财政与税务部门应当加强合作, 共同制定实施方案, 做好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 确保本地区《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财政、税务部门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执法检查的力度, 健全中小企业账簿审验、使用和保管制度, 完善向税务机关报送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处理办法, 加强财会人员管理, 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强化会计证和办税员证的验审工作。各级财政、税务部门可以采取联合检查的方式, 对中小企业依法建账、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和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组织开展专项检查, 对发现的问题依法从严处罚。
2、制定行政法规, 强制采用查账征收方式
财税部门是中小企业账务处理的主要监督者。在法律上, 财税部门也依法有权决定中小企业所采用的征收方式。财政、税务部门可制定一些行政法规, 如小企业必须依法建账核算, 中小企业的所得税原则上强制采用查账征收方式等。这样既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准确地核算其收入、成本及利润, 依据会计制度进行账务处理, 同时也能确保税务机关足额征收税款, 防止税款流失。因此, 各级税务机关应根据实际情况, 对中小企业尽量采用查账征收的税款征收方式, 这样能对中小企业会计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3、加强纳税服务和监督检查
各级税务机关对查账征收的中小企业应加强税务服务和税务监督检查, 不但可预防和查处中小企业的税务违法行为, 更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小企业健全会计核算制度。税收核算的准确度必须有赖于会计核算的健全与完善, 税务机关要求企业准确核算税款、加大税务监控力度的同时, 也就加强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以及会计制度的健全。
4、引入中介审计制度
实行查账征收的中小企业, 尤其是对企业所得税实行查账征收的中小企业, 不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要求有健全的会计制度和准确的会计核算。但由于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人员有限, 有必要引入会计中介进行账务监督。
四、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 为防止中小企业税收流失, 各级政府有关财税部门应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与完善四项财务制度。
1、建立中小企业内部稽核制度
内部稽核制度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方法。稽核工作的主要职责, 一是审核财务、成本和费用等计划指标是否齐全、编制依据是否可靠以及有关计算是否衔接等。二是审核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 若出现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三是审核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内容是否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手续是否齐全, 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四是审核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 并与账面记录进行核对, 看账实是否相符, 并查明不符的原因。
2、建立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是实施再监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严肃财经纪律, 查错防弊, 改善经营管理, 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时, 要坚持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机构分别独立的原则, 同时要保证内审人员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会计的再监督作用。
3、建立中小企业财务审签制度
中小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审签制度的目的在于加强企业各项支出的管理, 体现财务管理的严格控制和规范运作。在审批程序中规定财务上的每一笔支出应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审批;在签字组合中规定每一笔支出的单据应根据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完成必要的签名。同时还应规定出纳只执行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支出, 对于没有完成签字组合的, 出纳员应拒绝执行。中小企业通过建立财务审签制度, 能控制不合理支出的发生, 保证支出的合法性。
4、建立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与评价制度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与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以及成本分析等。中小企业通过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的建立, 确定财务会计分析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组织程序、基本方法和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 使中小企业掌握各项财务计划和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 检查国家财经制度和法令的执行情况。这样有利于改善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工作, 研究和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活动的规律性, 不断改进财务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贾绍华: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2]王娜:我国税收流失的根源探究[J].商业经济, 2004 (10) .
[3]周宇城:税收流失的成因及主要对策[J].税务, 2003 (8) .
浅议电子商务的税收流失问题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影响,措施
电子商务主要是以电子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商业为核心,将传统的销售以及购物渠道转移到互联网当中来,打破了国家与地域之间有形以及无形的壁垒,本文主要是将电子商务的形式应用到税收中,对一些应用中的困难以及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电子商务的税收流失带来的影响
(一)影响税收的公平
目前,有一部分企业已经运用了电子商务手段进行交税,使用电子商务进行交税的企业只要通过申请缴税服务器,建立缴税网站就能够实现在异地公司进行缴税。大部分的电子商务专业人员散布在世界各个不同的地域中,只要企业通过网络为公司进行服务,那么就可以达到避税的目的。由于电子商务税收方式是新兴的产物,很多国家和部门对于电子商务税收的规定还没有统一,这样也就导致了很多企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运用电子商务的手段产生税负的不同方式,已经违背了现行的税收公平公正性原则。
(二)对现行的税收体制带来了影响
在现行的税收制度中对于纳税人方面都是必须要识别的,但是在电子商务税收中,由于整个交易全部都是经过网上进行交易和处理的,税收的交易双方,有时候会因为某种原因将身份和地址进行隐瞒,其交易的行为也不进行税务记录和入档,还不签订相应的有形合同。这样的过程和结果很难留下痕迹,随着加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得想要确定纳税人的身份更是难上加难,给税务机关带来了很多大的困难。
(三)给税收征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电子商务税收的形式给税务机关等级和税务信息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现行的税务等级的重要基础那就是工商方面的登记,但是信息网络交易的经营范围是不可限制的,是可以不经过工商部门批准的,所以,这样就给税务信息登记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和影响。现行的税务登记方法根本不能够适应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商务还不能够确定纳税人的实际信息,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很多加密技术已经相对的成熟,很多纳税人可以使用加密的形式隐藏各种企业信息以及身份信息,这样就给税务机关部门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加大了税收流失的风险
由于电子商务是新生的产物,发展的速度非常的快,以至于给税收立法和税收政策,都来不及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制定法规,电子商务税收就开始执行了,这样就形成了电子商务领域里的征税盲区,让原本用来征收的关税、消费税、以及增值税等税目,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流失。另一方面,带来流失风险的形式表现为,电子商务的跨国性逃税情况非常严重。很多纳税人都是通过地域之间的关系到免税国或者是国家免税地建立相应的商务活动,然后将国内的企业作为一个周转点,达到减轻税负和逃税的目的,因此,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很多跨国的企业实行内部高度一体化形式,他们轻易地在内部对商品进行转移和定价,用来逃税和避税,很多企业都纷纷采用跨国或者是跨地域的形式进行逃税和避税。
二、针对电子商务流失情况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制定电子商务税收相关法律法规
在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中已经把电子商务税收形式涵盖到了税收当中,而在我国现行的税法中只针对于有形的交易基础有相关的规定,对于无形的电子商务税收问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所以,面对这样的形式,必须马上加快对于电子商务的税收立法方案,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税收制度的管理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二)对于现行的税收制度进行完善
想要让电子商务模式更好地在税收之中应用,那么必须对现行税法制度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例如:扩大增值税、营业税以及所得税等等方面的征管范围以及征管力度。对于一些在线交易的产品或者是数字化商品,提供区别对待的方式,非版权转让的数字化产品在销售方面要与销售货物一样征收相应的增值税,对于销售软件等物品的按营业税进行征收和管理。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税收管理机制
在对电子商务进行管理中要对电子商务进行税务等级和入档管理制度,从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开始,就要求其必须到相关的税务机关进行登记和办理相应的手续,然后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表格。要求必须填写真实有效地址和相关信息,待审核通过之后再给予办理相关的手续。在管理中还要构建相应的电子报税法规,让纳税人采用电子邮件或者是资料传输的方式将相关税务信息传到相关的税务部门,相关税务机关收到资料以后对资料进行审核和存档,然后让其缴纳相应的税款。
(四)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关系
产生逃税和避税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地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外有免税地,这样才给一些人留下了逃税避税的空挡。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税收制度上的问题,必须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和协作关系,加大执法力度。
三、结束语
电子商务税收的流失是我们当前面对的重点问题,所以一定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控制和管理,对电子商务交易形式进行及时地掌握和控制,维护国家的基本利益。
参考文献
[1]朱婷玉,刘莉.电子商务税收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05).
[2]陈斌.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中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05).
探讨电子商务中的税收流失问题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流失,税收政策,常设机构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流失问题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日趋成熟, 越来越多的企业搬到网上经营, 结果是一方面带来传统贸易方式的交易数量的减少, 使现行税基受到侵蚀, 另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是一个新生事物, 税务部门的征管及其信息化建设还跟不上电子商务的进展, 造成了网上贸易的“征税盲区域”, 网上贸易的税收流失问题十分严重。
(一) 稽查难度加大。传统的税收征管都离不开对帐簿资料的审查, 而网上贸易是通过大量无纸化操作达成交易, 帐簿、发票均可在计算机中以电子形式填制, 而电子凭证易修改, 且不留痕迹, 税收审计稽查失去了最直接的纸质凭据, 无法追踪。企业如不主动申报, 税务机关一般不易察觉其贸易运作情况, 从而助长了偷逃骗税活动。另外, 随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发展, 纳税人可以用超级密码和用户名双重保护来隐藏有关信息, 使税务机关收集资料十分困难。
(二) 税务处理混乱。随着网上贸易中有形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区别变得日渐模糊, 税务机关对网上知识产权的销售活动及有偿咨询束手无策。许多贸易对象均被转化为“数字化资讯”在国际互联网中传送, 使得税务机关对税收要素难以确定, 直接导致税务处理的混乱。例如网上交易发生在虚拟的、数字化的计算机空间而不是在某一具体地点, 所以要把收入来源和具体地点相联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确定纳税人也变得相当困难。此外, 互联网为纳税人避税提供了高科技手段, 银行的网络化及电子货币和加密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交易定价更为灵活、隐蔽, 对税收管辖权的“选择”更加方便。
(三) 国家税收管辖权模糊。国家税收管辖权的问题是国际税收的核心,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同时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居民 (公民) 税收管辖权, 即就本国居民 (公民) 的全球所得和他国居民 (公民) 来源于本国的收入课税, 避免国际重复课税。然而, Inter网贸易中, 这两种税收管辖权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 Inter网贸易的发展必将弱化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外国企业利用国际互联网在一国开展贸易活动时, 常常只需装有事先核准软件的智能服务器便可买卖数字化产品, 服务器的营业行为很难被分类和统计, 商品被谁买卖也很难认定。加之Inter网的出现使得服务也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提供服务一方可以远在千里之外, 由此,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各国对于所得来源地的判断发生了争议。
其次, 居民 (公民) 税收管辖权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目前各国判断法人居民身份一般以管理中心或控制中心为准。然而, 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 国际贸易的一体化以及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 一些原来让人难以想象的情况将会成为可能, 如一个企业的管理控制中心可能存在于多个国家, 也可能不存在于任何国家。在这种情况下, 税务机关将难以根据属人原则对企业征收所得税, 居民税收管辖权也显得形同虚设。
二、借鉴国际经验, 完善电子商务税收政策
(一) 建立有效的税收征管体系
一是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 税收部门要尽早实现与国际互联网全面连接和在网上与银行、海关、网上商业用户的连接, 对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 实现真正的网上监控与稽查, 并加强与各国税务当局的网上合作, 防止税收流失, 打击偷逃税。
二是积极推行电子商务税收登记制度。纳税人在办理了上网交易手续之后必须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电子商务的税收登记, 取得一个专门的税务登记号, 税务机关应对纳税人申报有关网上交易事项进行严格审核, 逐一登记, 并通过税务登记对纳税人进行管理, 这样即使纳税人在网上交易时是匿名的, 对于税务也不构成任何威胁, 政府完全可以掌握什么人通过国际互联网交易了什么。
三是总结税务部门已建设和运行的以增值税发票计算机交叉稽核、防伪税控、税控收款机为主要内容的“金税工程”的经验, 针对电子商务的技术特征, 开发、设计、制定监控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软件、标准, 为今后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管做好技术准备。
(二) 加大税收征管和科研投入力度
税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税务规则的国际化,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因素, 提高税务人员的素质刻不容缓。其次要求税务部门加大人员科研培训和硬件设置、软件更新的投入力度, 培养出一批既精通税务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进行税收事务的科研探索, 从源头上找对策, 这样才能主动迎接挑战,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三) 坚持国家税收主权原则, 强电子商务下常设机构原则的适应性
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 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电子商务领域, 这就意味着我国将长期处于净进口国的地位。所以,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在制定网络商务的税收方案时, 既要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又要考虑到维护国家主权和保护国家利益。比如, 对于在中国从事网上销售的外国公司, 均应要求其在中国注册, 中国消费者购买其产品或服务的付款将汇入其在中国财务代理的账户, 并以此为依据征收其销售增值税。再如, 为了加强对征税的监督, 可以考虑对每一个进行网上销售的国内外公司的服务器进行强制性的税务链接、海关链接和银行链接, 以保证对网上销售的实时、有效监控, 确保国家税收的征稽。
参考文献
[1]、张铭洪, 网络经济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2]、钱晟, 税收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税收流失的对策】推荐阅读:
治理税收流失的对策10-02
税收流失的博弈分析06-28
税收流失06-01
税收流失风险08-26
浅谈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06-07
浅谈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07-05
公司员工流失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06-12
中职学生流失原因与对策分析报告06-21
浅析驾校税收征管的现状及对策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