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档案

2024-10-04

流失档案(精选3篇)

流失档案 篇1

摘要:文章从现存档案所记载的事例出发, 以史实为本, 对清朝时期档案损毁与流失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加强清朝档案修复管理、开发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清朝档案,损毁,流失,原因

清朝档案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其数量繁多, 种类齐全, 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保存七十三个全宗, 上百个文种, 共一千多万件。然而清朝也是我国档案损毁与流失极为严重的时期。据统计, 仅《清史稿》就记载有17项事例, 这些事例直接造成清朝档案从整体上看浩如烟海, 具体到某一个全宗却又残缺不全的后果。究其原因, 清朝时期档案损毁与流失不外乎自然与人为两大因素。

一、清朝时期档案损毁与流失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档案在自然条件下受温度、湿度、光照、灰尘以及霉菌、虫害、自然灾害等外界影响而造成的损毁。天灾对档案的损毁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洪水、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使大量清朝档案惨遭损毁, 其中, 火灾是对其损害最为严重。《清史稿》中屡有记载:“雍正五年十二月, 北流民舍失火, 延烧县署, 案牍皆尽。乾隆二年九月, 北流典史署火, 延烧民舍。”[1]“山西等十司于雍正十年十一月被火焚烧, 江苏等四司于雍正六、九、十一等年被水淹没, 雨湿霉烂。自康熙六十一年至雍正十一年止, 一切具奏档案事件, 无凭稽查。”[2]17有些被水浸泡过的档案, 虽被保存下来, 但由于没有及时晾晒, 任其在压紧的状态下自然干燥, 最后形成了“纸砖”, 很难修复。加之其他意想不到的灾害, 如“雍正八年京师地震, 内阁大库后墙坍塌, 以至于各项档案残缺不齐”[3]43。自然灾害对清代档案造成的损毁可见一斑。

二、清朝时期档案损毁与流失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指人类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焚烧、丢弃、掠夺、盗窃、涂改及搬运等所造成的损毁。清朝时期人为因素对档案造成的破坏程度远大于自然因素。由于政治腐败, 财力不支, 档案库房年久失修, 空间不足等原因, 大量档案潮湿霉烂或被烧毁。加之统治者愚昧无知, 帝国主义掠夺等因素, 致使清代档案遭受严重损坏与流失。

1. 政治因素。

(1) 为加强专制, 销毁档案。清朝时期, 统治者为加强专制, 销毁了大量档案。其中慈禧太后对义和团相关谕旨的销毁较有代表性。1900年, 慈禧太后为钳制帝国主义, 承认义和团运动是“自卫身家, 互保闾里”的行动。当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后, 清政府在光绪二十六年 (1900) 下达谕旨:“著内阁将五月二十四日以后、七月二十日以前谕旨汇呈, 听候查明, 将矫擅妄传个谕旨, 提出消除, 以重纶音而昭信史。”[4]4615销毁了清廷与义和团有关的档案, 致使清朝某一专题的档案史料很难充分详尽地收集, 给相关研究带来不便。除此之外, 清朝文字狱的实施, 大规模禁书运动的开展都对相关史料典籍造成巨大损毁。总之, 清朝时期档案的存亡是以统治者的好恶作为取舍标准的。 (2) 为维护统治利益, 篡改档案。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利益, 在档案形成过程中, 有意识地纂毁了许多档案, 使档案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大打折扣。据相关资料记载, 清朝曾几次“重修”《实录》, 在一定程度上篡改了史实, 人为地造成史实的混乱和颠倒, 破坏了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2. 统治者的愚昧无知。

(1) 为节约经费烧毁档案。政治腐败, 财力衰竭, 为节约新建库房经费, 焚毁大量“无用”档案, 这一行为给内阁大库档案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光绪二十五年李鸿章等奏陈“查库内恭存朱批红本, 历年存积木格已满, 即使再行添置而限于地势, 日久仍不敷用。其库楼上本章实系有碍工作, 非全行挪出开工不易, 臣等谨拟通盘详查, 将所有经过多年潮湿霉烂之副本捡出, 派员运往空闲之处置炉焚化, 以清库储, 而昭慎重”[5]219。清政府采纳了这项建议, 烧毁四千五百余捆档案。“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御史陈壁监察吏部清理档案事宜时, 规定‘将实在无用者, 悉行焚毁’。”[4]290使被焚档案进一步升格。不仅如此, “宣统嗣泣后, 醇亲王载沣摄政‘令内阁于大库内检国初时摄政典礼旧档, 阁臣检之不得, 因奏库中无用档案太多, 请焚毁。得旨允行。’于是, 自宣统元年八月初一日开始, 逐日捡出。到八月终, 共捡出自乾隆至同治朝红本10662捆, 露积于库外拟焚”[5]219。清朝时期, 因统治者愚昧无知, 其珍贵档案历经挑选、焚毁, 惨遭浩劫, 给后世带来无法估量的缺憾。 (2) 为彰显改革损毁档案。清朝统治者为彰显改革决心, 损毁大量档案。光绪二十七年曾下谕旨, 要求把八国联军洗掠后中央各部署幸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档案一并销毁, 以示“廓清弊窦锐意自强之意”[4]4615。除此之外, 光绪帝为革除书吏之弊, 借“新政”之机, 进行档案整顿工作。然而其措施流于形式, 竟因噎废食, 错误地认为只要将档案全部烧毁, 书吏就无法把持垄断政务了, 使大量档案被损毁。

3. 战争因素。

(1) 帝国主义入侵。自鸦片战争起, 历经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多次侵华战争, 我国珍贵的档案文物被恣意掠夺和盗窃。“他们公开把占领地区的档案劫运回国, 或是暗地派遣以各种职业为掩护的文化间谍深入我国各地搜掠档案资料, 甚而利用在我国任职之便窃取档案, 勾结统治者、奸商、民族败类骗取或收买珍贵档案。”[6]344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 对各种珍宝、稀世典籍进行大肆劫掠, 并通过园内纵火, 使军机处放在圆明园值房的档案及其他档案化为灰烬。1901年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后, 各衙门开始清查各自损失, “‘兹据查明覆称, 各衙署各局所, 或被延烧, 或经拆毁, 情形不一, 而一切案卷物件军器大半无存。’神机营‘洋兵入城以后, 神机营衙署、兵厂多被占据, 以致案卷、饷银、军装、器械等项全数被劫无存。’理藩院的‘案卷毁失无存’。礼部‘查本部印模册档因遭兵燹毁失无存。’兵部‘此次骤遭兵燹, 部小册柞案卷焚毁不全’。‘除掌仪司钱粮衙门尚称完整外, 其都虞司、会计司、庆丰司、慎刑司、营造司、关防衙门、官房租库、番役处、升平署等处文稿册档, 间有遗失, 并有遗失无存者。’大高殿档案房‘看守查得……屋内册档稿案及一切家俱均失落无存。’总之,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 紫禁城以外的各衙门档案被保留下来的只不过‘十存四五’了”[7]130。这就是现存各部院衙门档案残缺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帝国主义掠夺我国珍贵档案的直接证据便是英美等国藏有大量清朝档案。“英国公共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文献共2647件册。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明清档案约千件左右;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有太平天国档案资料103种。”[8]仅英美两国所藏部分清代档案就如此之多, 可见帝国主义入侵给清代档案造成的损毁与流失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数量之大。 (2) 内乱内乱给清朝档案造成的损毁与流失同样是毁灭性的, 在《清史稿》中有大量记载, 例如:“清初入关, 首除明季加派三饷。时赋税图籍多为流寇所毁”[9]03527, “东南遭赭寇之乱, 典籍荡然”[10]13298。除此之外, 太平天国档案损毁也极其严重。“同治三年 (1860) , 清军攻入太平天国首都天京, 天王府、东王府等都付之一炬, 文物古迹被毁, 保留下来的档案寥寥无几。现存国内外的太平天国档案原件、复印件及汇编公布的刊本仅有400多件。”[11]清朝档案在内忧外患中惨遭损毁与流失, 给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不可弥补的缺憾。

4. 管理不善。

(1) 库房失火。清朝时期, 因档案管理不善, 失火现象十分常见, 档案损毁惨重, 例如, “光绪五年户部失火, 烧了大堂南北档房, 档案随之付之一炬”[12]78。档案库房失火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 还包含书吏徇私舞弊故意放火。“乾隆时的御史范宏宾上奏所言:若辈惟利是图, 或故为驳诘案件以营私, 或勾通外省书吏以作弊恐其败露, 故于册籍堆积之所暗藏火种, 因以一炬, 使营私之案莫可稽查。”[13]这些事例表明清朝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漏洞百出。 (2) 盗窃。因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很多档案被盗窃。据记载, “乾隆四十年 (公元1775年) 10月21日夜, 盛京内务府会计司钱粮房、人房、粮房等处存贮的档案, 被人将门窗撬开, 柜锁拧落, 窍去1173本”[14]。

三、从清朝时期档案损毁与流失事件中得到的启示

分析清朝时期档案的损毁与流失的原因,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清朝时期, 档案的人为损毁远远多于自然损毁。档案工作者应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一方面尽力弥补因历史原因对清朝档案造成的损毁, 另一方面应从中吸取教训, 加强当代档案管理保存中合适的方法和制度建设。

1. 加强清朝档案的修复保护工作。

清朝档案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理应得到妥善保护。一方面要加强清朝档案的修复力量, 改进工艺, 提高修复质量;另一方面不断改善库房保管条件, 把自然损毁减低到最低限度;提高档案保管者专业技能和责任感, 杜绝由于自身失误造成的档案损毁与流失。力争多管齐下, 以期其源远流长。

2. 拓展清朝档案的开发利用。

清朝档案是民族瑰宝, 在加强保护的同时, 更要注重对其开发利用。例如, 建设清代档案数据库, 保护档案原件的同时, 方便利用;开展档案史料的汇编工作, 注重其历史价值的开发;积极推动交流, 尽量获得流失在国外和台湾地区档案的原件或复印件, 加强档案的完整性, 以期其历久弥新。

3. 建立档案应急预案体系。

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强应急预案管理, 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档案的危害。例如, 重视应急预案的修订与完善、对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组织应急预案宣传教育和应急模拟演练等, 提高应急处置执行能力, 保证档案的安全性。

清朝时期有着重大历史价值的档案, 历尽了自然、人为等各种磨难, 其损毁与流失相当严重。档案工作者在探讨其损毁与流失原因的过程中, 应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在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的同时, 开发利用现存清代档案, 使其充分发挥历史价值。

流失档案 篇2

为海外流失文物建立数字视频档案

记者获悉, 我省计划用纪录片影像记录的方式, 分别去往主要收藏有敦煌文物的9个国家38家收藏机构, 追寻流失敦煌文物的踪迹, 采访拍摄敦煌文物收藏、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 制作10集高清纪录片《归去来兮———寻找海外流失敦煌文物》。该纪录片拍摄计划选择英、法、德、俄、日、美、丹麦、芬兰、瑞典等9个国家的38家收藏机构作为采访目的地, 利用3年时间, 理清各国家收藏的敦煌文物数量及学术价值, 为海外流失敦煌文物建立一份永久的高清数字视频档案。

敦煌研究院专家修救河北古代壁画

记者获悉, 敦煌研究院与河北省文物局将再度联手, 成立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工作站。敦煌专家将与河北专家一同修救河北古代壁画。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旭东表示, 此次在河北成立工作站, 将与河北共同研发适合当地壁画保护的技术。当前首要任务是通过壁画保护修复项目的实施培养河北当地人才, 使其人才队伍成长起来。目前, 敦煌研究院承担了河北省曲阳县北岳庙和石家庄市毗卢寺等壁画保护工程项目, 并取得明显进展。

流失档案 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研究,对策

所谓历史档案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档案的称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档案, 用于记录和见证其存在和发展的历史。由于受到时局的变动及人为、自然因素的影响, 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流失比较严重。就此, 保存至今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变得非常重要。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 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民族文化随着民族的发展而日益丰富与创新, 并突出表现为民族特点。比如云南, 云南是一个拥有“少数民族文化大省”美称主要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省份, 这里生活着25个世居的少数民族, 其中15个是云南的特有民族。又比如广西, 根据2007年人口统计, 广西壮族群众约1600多万人, 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文字, 如壮文。古壮文早在唐宋, 明清时期就有出现, 这些记录文字都是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的一种形式。因此, 笔者通过从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类型出发, 分析档案流失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类型

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是一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档案, 它具有多形式、类型的记录方式,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其进行划分。

(一) 从形成主体上划分

1. 少数民族自身形成的原生档案。

这类主要是由少数民族自身产生的能够记录和证明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字或图像类档案。比如:白文、水文、藏文、石经墙、竹简等。这类资料对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2. 非少数民族人士。

非少数民族人士这类档案的形成, 比如当地地方官员、文人、学士等所形成的档案。例如:文书、石刻、印章等。

(二) 从记录形式上划分

1. 图像图形档案。

在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中, 有大量的描摹和影印城乡的图形图案档案。比如一些家族照片、铜鼓、铜盆、人物画等。

2. 文字档案。

所谓文字档案就是以文字作为记录形式的档案。如上述所说, 壮族的壮文、汉文等。

二、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流失的原因

(一) 猖獗的文物贩子非法买卖文物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转型, 加上利益的驱使下, 使一些文物贩子来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收购各种形式、类型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 并销售至国外。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比如2003年西安市未央区乡周河湾村, 就出现文物贩子非法收购文物;还有1999年贵州, 经群众举报, 黔东南州文化局抓获了2名在我国境内非法收购民族文物的外国人, 等等。这类非法收购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多次, 导致我国少数民族文物大量流失, 其中不乏针对的档案文献。

(二) 档案意识淡薄, 导致档案文献被出售

虽然云南省现存有大量的少数名族历史档案, 除珍藏在档案馆、图书馆等机构外, 还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在民间, 多数以少数民族土司世家或家族后人等知识分子收藏。由于部分群众档案意识薄弱, 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将所保管的档案文献出卖给文物贩子或其他收购者。这是造成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流失的重要因素。

(三) 针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2次会议上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禁止倒卖档案行为, 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和保护工作正处于早期阶段, 并且没有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物权提出相关明确界定, 也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保护体系及管理机制, 这样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此外,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开展较为缓慢及少数民族对历史档案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并且缺乏上述所说的法律法规保护, 从而造成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档案大量流失的现象。

三、针对历史档案流失的保护措施

(一) 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物权界定的问题

相关部门应该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物权界定工作力度加强加大, 由于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 凝聚了民族的智慧与成果, 是国家珍贵的档案文献;同时大量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还保存在民族群众中, 要努力解决好拥有权的关系, 避免制造出民族矛盾。此外, 政府或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采取通告、会议、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工具, 宣传国家《档案法》及公民保护档案的义务, 从而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对档案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 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收集工作

大量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主要分散在少数民族土司世家或家族后人手中。因此, 建议当地政府部门与档案管理机构重视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收集工作, 可利用普查、征集、征购等手段进行收集, 避免珍贵的历史档案文献的流失、损毁。同时, 也应要求地区政府坚决执行、落实国家档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实施办法》中“对于既是文物、图书资料又是档案的, 各级各类档案馆可以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相互交换重复件、复制件或者目录, 联合举办展览, 共同编辑出版有关史料或者进行史料研究。”的规定。

(三) 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能有效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流失

完善的历史档案法律法规和高力度的执行, 对打击历史档案的非法买卖活动能有效节制。虽然在我国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十四条有明确规定, 但是在执行中, 需要各个地区公安机关及相关部门要加大执行力度, 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非法买卖活动进行有效排查及排查范围, 对已构成非法买卖历史档案的活动进行严厉惩处, 切实做好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艰巨工作。

(四) 建立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管理

今天, 信息时代快速发展, 给各个行业带来了无边改变及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利基础。要适应信息时代下社会对档案的需求, 并对档案的保护效果, 推崇数字化档案管理是未来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是记录和反映各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体现了我国民族智慧的创造精神, 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保护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而数字化档案管理不仅能有效对档案保护防止流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还能提高历史档案的有效利用率。

参考文献

[1]人大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S].1989.

[2]仝艳峰.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 2011.

[3]郑慧.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实践教学新探[J].河南科技, 2013 (10) .

上一篇:传动轴系下一篇:若干物理实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