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特点(共8篇)
流失特点 篇1
0 引 言
机场的建设是一个地区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甚至还包括国家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预期。根据2011年4月初中国民航局发布的《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在2010年底中国现有175个机场的基础上, 运输机场数量将达到230个以上;2012年7月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 明确了国家促进民航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航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未来的几年将是中国机场建设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深入分析机场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点是防止其产生水土流失危害的必要条件。由于深圳机场扩建工程既有同于一般机场建设项目的共性又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以深圳机场扩建工程为例, 对其水土流失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水土流失特点
现状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位于珠江口东岸的滨海平原上, 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9′, 北纬22°38′, 属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深圳机场扩建工程位于现状机场跑道 (第一条跑道) 的西侧, 工程等级为4F。
与一般建于现状陆域基础上的机场建设项目相比, 该项目同样具有扰动地表面积大、土石方量大、水土流失量大等水土流失特点, 同时也存在其不同水土流失特点。
1.1 工程占地
建于现状陆域上机场大多在城市郊区, 占用耕地的比例较高, 被占用的土地原有功能将丧失。该项目选址在第一条跑道西侧海域, 通过填海造地制造出的平地上, 为至今为止深圳历史上最大的填海工程, 因此该项目的建设虽然占地面积大, 但却并未占用现有的土地资源特别是宝贵的耕地资源。
1.2 土石方量
建于陆域上的机场一般是在场地内进行深挖低垫, 挖方主要来源于净空区处理工程, 然后将挖方就地回填利用;由于一般机场占用的耕地资源比例较大, 因此剥离的表土也是土石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将被后期回填利用于绿化用土, 可见其他机场项目基本能实现项目区内土石方平衡。该项目无剥离表土, 其挖方量主要来源于飞行区防洪排涝工程和航站区配套工程, 但由于其是在相关部门将填海造地前期工程完成后将土地交给机场建设方, 届时场地已基本达到设计标高, 因此项目区内可调配利用的土石方量较小, 造成弃方量偏大。
1.3 施工期
根据调查统计资料机场项目施工期一般为22~42个月, 且飞行区与航站区同步施工;而深圳机场扩建工程为及时缓解机场设施容量提前饱和与当前跑道容量不足的矛盾, 飞行区扩建工程先于航站区扩建工程施工并投入运营, 两区分别所需施工期约为47个月, 历时时间长。
2 分析与评价
本文采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损益分析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出版、姜德文著) 中“水土流失影响指数 (SWII) ”法, 将该项目如上三大水土流失特点以具体数据形式综合折算为水土流失影响指数, 再通过与同类项目该项目数据进行比较, 从而对其水土流失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水土流失影响指数 (SWII) 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x1为占地与影响范围因子;x2为扰动强度因子;x3为影响时间因子;x4为造成水土流失总量因子;x5为不可恢复比例因子。
5项参数均需进行数据标准化 (归一化) 处理后再进行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计算, 将该项目实际数据带入上式, 经计算SWII结果为1.192 7。与全国机场SWII统计数据对比见表1和图1。
由表1和图1可见该项目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远大于全国统计值的最大值, 这主要是因为SWII公式中项目占地面积、影响时间、弃渣量、水土流失总量和弃渣量因子均大于全国机场统计值的最大值造成的。
其中占地面积和影响时间是由该项目本身扩建规模决定的, 从水土保持角度很难对其数据进行缩小, 但能从水土流失防治角度提出优化建议, 例如:尽量减少临时占地面积,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工期等;该项目虽然占地面积大, 但其占用的绝大部分土地为填海造地形成的新陆域, 在节省现有土地资源的基础上还创造出一定量的土地, 国内其他有条件区域可以借鉴参考。
该项目弃渣量虽大于全国统计的最大值, 但由于深圳机场尚存在远期建设计划, 该部分土方可以全部运至远期用地范围先临时集中堆放, 后期进行回填利用, 将不会造成由于大量弃渣堆放占用现有土地资源破坏现有水土保持设施的情况, 但需做好临时堆土范围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该项目水土流失总量大于全国统计值最大值的2倍还多, 这是由预测面积、预测时间和侵蚀模数决定的, 由于该项目占地面积大、施工期长、单体工程繁多扰动强度大造成侵蚀模数偏高, 使得水土流失总量产生偏大的必然结果, 必须通过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该项目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充分说明施工过程中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该项目自身施工特点疏通项目区内径流、做好临时堆土区防护、及时压实覆盖裸露地表、弃渣及时利用于待回填地等是降低该项目水土流失量的重要水土保持措施。
总之, 深圳机场扩建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超出全国统计值最大值的现象不可避免, 但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却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预防, 使其真正成为福利一方的“福祉”工程。
3 结 语
深圳机场扩建工程有同于大部分机场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共性特点如:扰动地表面积大、永久性占地比例大, 动用土石方量大、扰动剧烈, 配套设施较多、项目复杂;也有别于一般机场建设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如:不存在大量表土剥离, 之所以存在不同点是由其占地的特殊性造成的。通过该机场扩建工程可知, 随着经济的发展, 机场建设工程的增多, 会有个别单体机场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偏大, 除占地面积影响因子改变空间极小外, 其余均需通过布设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 预防水土流失, 防止其发生水土流失危害。
参考文献
[1]焦居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2]姜德文.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3]尉全恩, 南梅, 高智, 等.机场工程水土保持准入条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 8 (3) :64-66.
[4]陈海迟, 刘卉芳, 付宇文.机场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与防治体系布局[J].中国水土保持, 2011, 10:21-22.
[5]夏文博.新桥国际机场工程水土流失及防治措施[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7 (4) :24-25, 52.
流失特点 篇2
[摘要].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严重地存在着学科特点流失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对课改新理念的误读和教师执行力偏低等原因导致的。为此,必须引导教师合理地把握课改新理念,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并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执行力的增强,以从根本上提高幼儿国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学科特点;教学活动
一、问题提出 在教学中,学科特点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达成、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评价都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无论是学科活动、综合活动还是走中间路线的渗透式活动等,均要考虑到课程组织的特点和幼儿园的教学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发展,避免时间的浪费和经验的简单重复。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经历了各种课程理念的综合、渗透之后,日益呈现出繁荣景象,但这种繁荣的背后却存在诸多误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教学中学科特点的流失。学科特点流失通常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活动主题淡化,以及教学开展随意性强等,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大大降低了活动的实效性。因此,幼儿园教学活动必须考虑到教学中的学科特点,防止学科特点的严重流失。
二、学科特点流失的原因
(一)理念层面对新课改的误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为幼儿园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但对理念把握的偏差往往使教学丧失其真实性。有研究显示,教师们常常在教学中关注的是自己具体上了哪些课、开展了哪些活动、教学形式是否活泼等问题,却很少考虑到完成的质量、幼儿的收获等更为实质的问题。笔者在众多的教案教学中也发现了诸多此类的问题,这种因对课改精神的错误理解而进行的“伪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地追求活动课程的多样化。新课改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和园本课程。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幼儿园的各种活动类型不断增加活动形式日益多样。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老师把精力放在对活动形式和活动种类的追求上,认为活动种类的增加有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增强教学的效果。但这些新的活动往往只是带来了“热闹”,却并不一定能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因此其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2、2.盲目地追求活动课程的综合化
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追求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这种课改的观念也在幼儿园的教学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前的幼儿园教学中,各种学科日益综合,课程的设计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尽管这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但这种“符合”是虚假的。这种缺少有机整合的“综合活动”由于学科特点流失而常常失去重点,导致教学结束后往往并不能让幼儿留下深刻的感受,其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如大班语言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开展时,教师的处理是分段讲述,讲述一小段就和幼儿现场表演,到最后是让幼儿来打擂,先请一幼儿说“某某有多大,我就有多爱你。”如一幼儿说“大海有多大,我就有多爱你。”让其他幼儿说出比大海大的东西来,如此接龙下去后结束。虽然整个活动气氛比较活跃,但是其嘈杂和零碎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尽管这种活动涉及语言、数学以及其他学科领域,但各个学科几乎都是浅尝辄止;尽管故事情节和对话的表演、师生间的相互比赛都很直观和形象,易于幼儿掌握,可这对大班幼儿来说缺乏挑战性。这样的活动显然不能达到语言活动预期的目标。
3、盲目地求儿童的自主性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作用,主张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受此影响,现在幼儿教师都充分认识到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但由于对儿童自主性的误解,在实践中又往往表现为过度自主性和虚假自主性两种极端的现象。
过度自主性违背了自主性教学的初衷。自主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常常将自主选择游戏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随心所欲地去干他们想干的一切事情。这种自主只是停留在“自”的层面上,而忽略了“主”的要求,追求的只是外在形式上的自由。这种盲目的追随幼儿兴趣的做法往往导致活动离目标愈来愈远。
虚假自主性是指在追求教学自主性的过程中,因有意或无意导致孩子被迫接受教师启发而呈现的自主假象。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象征性的向幼儿发问,要求幼儿回答,在此过程中,幼儿看似课堂话语的主体,但却承担着教师话语代言人的角色。这种话语权的假性赋予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可能造成幼儿对学习与教师的反感。
4.盲目地追求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注意挖掘教材的多元教青价值有利于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但凡属教材内容涉及到的教育价值都想在一个活动中得以实现,往往会使活动内容过度泛化,最终难免影响原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在大班语言活动“皮皮鼠吃跳跳糖”中,教师为了充分挖掘故事的教育价值,除了让幼儿学会讲述、表演这个故事,还组织幼儿讨论在运动中蚓何保护自己,学习数学知识,并要求把《三只猴子》这首儿歌的歌词改编成这个故事的内容,同时还要学会演唱。这种对多元教青价值的盲目追求一方面导致幼儿因长时间地处于过分饱和剌激的情境中而产生疲倦感,另一方面由于内容太多,幼儿并不能充分地去感受故事的幽默有趣,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故事内容,而且改编歌曲的环节严重地淡化了学习的主题,从而造成了核心目标的流失。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教材的教青价值进行分析时不清楚本活动内容的核心教育价值是什么,本活动应实现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而只是盲目地追求教材价值的最大化。
(二)操作层面源于教师执行力较低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执行力的高低。当前我国幼儿师范教育的整体层次不高,直接限制了教师素质的整体水平,并进而影响了教师的执行力。
1.教学活动设计中学科特点的流失。
教学活动目标往往是学科特点的集中体现,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开展的导向标。但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考虑的常常不是目标如何有效地落实到活动过程的各环节,而是活动的形式是否新颖有趣,教师自身对形式的驾驭是否轻松自如。如此活动过程的设计并不是以既订的目标为导向,从而导致了学科特点在活动中的流失。
2.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科特点的流失。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教学的主体,并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当前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由于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偏离了学科的轨道,从而导致教学开展时无法按预定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学科特点,符合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在教学执行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把握能力(即教学执行力)较低,也在一定意义上导致教学活动的走样和学科特点的流失,并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在音乐活动“煮面条”的教学中,其最初目标是理解音乐曲式结构和旋律变化,学习用创造性的动作快乐地表现乐曲中不同乐段的情境和情节。该活动应该是借助生活申煮面条的形象动态,赋抽象音乐以生动形象,帮助幼儿对音乐的性质和结构进行体悟和理解。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强调的是怎么来表现没不锅和下锅后的面条,而没有提及如何根据音乐来游戏,如何把握音乐的变化与节奏。在对幼儿活动进行评价时,教师也只是评价幼儿如何表演得像或好,并没有对幼儿如何把握音乐进行评价。幼儿虽然对表现煮面条的过程感兴趣,可是并没有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活动。这样,音乐和游戏的分离便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对策和建议
(一)合理把握课改新理念,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 幼儿园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学的各种新理念,更要把握幼儿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现实需要,即将课改倡导的课程多样性、多元性、可选择性以及幼儿主体性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幼儿园教学的实效性。面对多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牢牢抓住“实效性”和“适宜性”,不盲目跟风和简单模仿。切实把握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在目标上关注学科特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特点来设计和组织活动,力争每个活动在主要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自然地渗透其他方面的教育内容,切记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真正地促进幼儿发展,而不是为了求新、综合或好看。
(二)为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促进幼儿教师执行力的提高
流失特点 篇3
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 分布范围广。我国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地区, 而且也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 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
二是流失强度大, 侵蚀严重区比例高。我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 5.2亿吨, 主要江河的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3 4 0 0多吨/平方公里, 部分区域侵蚀模数甚至超过每年3万吨/平方公里, 侵蚀强度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
按照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及流失强度综合判定, 我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 4 6个。其中, 长江流域265个、黄河流域2 2 5个、松辽流域4 4个、海河流域71个、淮河流域24个、珠江流域17个。从省级行政区看, 四川、山西、甘肃、内蒙、陕西五省区占到全国总数的5 0%以上。
三是流失成因复杂, 区域差异明显。我国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南岩溶石漠化区、南方红壤区等各区域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 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产生的危害、治理的重点各有不同。
流失特点 篇4
关键词:水利水电,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可以说,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的水平, 因此, 需要重视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 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建设时间长以及工程时间较长的特点, 从而可以会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 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 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大水利水电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因此, 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 以保障水利水电工程可以正常的进行。
1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
就我国目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现状而言, 其中水土流失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水利水电工程一般都会建设在山势较高、地势叫陡以及河道较宽的河流之上, 而在这些地区, 本身就存在严重的侵蚀问题, 土质结构也相对比较复杂, 从而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量也相对较大, 同时也延长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周期, 在施工的过程中, 其对于地表植被的破坏力度也加大, 破坏的范围也在拓宽, 一些工程废弃物以及废土都会出现, 造成了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 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 会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从而为水土流失防护工作带来极大的难题。
其次, 就现今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情况而言, 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诱发性水土流失, 而造成诱发性水土流失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 这些废弃物随意的堆积在河流上, 使得很多的废弃物被水流冲刷如河床中, 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水流污染, 使得水土流失问题出现。另外, 在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 其也会对施工现场的岩层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 由于施工振动的影响, 会使得岩层结构的整体性遭到损坏, 从而使得土壤的复杂程度也相对的提升, 在收到水流冲刷后, 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 不仅会对下游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也会对水利水电工程造成严重的侵蚀, 从而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下降。
2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危害性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 因为工程本身存在着特殊性, 因此也就决定着其本身的危害性。在工程中, 水电站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面积的不足, 使得整个工程在开挖与废弃物填筑的时候存在着严重的破坏性。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工程施工坡度和面貌, 更是使得整个坡面稳定性产生威胁。严重的影响着工程区域生态平衡的同时, 更是给工程施工建设造成严重的威胁和影响。尤其是在雨季来临的时期, 受到雨水的冲刷使得整个工程施工构成威胁, 甚至是造成生存环境的威胁。同时,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河道中断、周边景观破坏与洪涝等问题, 严重的影响到周围工农业生产、矿产开发, 甚至是造成旅游业影响。
3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问题的防治措施
3.1 制定科学的设计方案, 在施工期间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有效的防治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所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而言, 要想使得该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就需要针对造成水土流失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 根据设计方案的要求来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以保障水利水电工程可以顺利的进行建设。同时要想使得水土流失问题可以得到彻底的治理, 就需要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间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对水土流失面积进行有效的控制, 从而降低水土流失对水利水电工程以及下游人们的影响和危害。而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 所能够采用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水库枢纽区防治措施
在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开挖的过程中, 需要合理的利用开挖的废弃物, 可以将开挖所产生的废弃物用于填充道路、挡墙堆砌、最为绿化覆土等, 从而减少对废弃物的随意堆积, 保障水质, 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 从而实现对施工现场生态环境的高效保护。在开挖的过程中, 为了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对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破坏, 需要在坝体与山体的连接处、发电厂房后侧开挖边坡等处, 设置浆砌石截排水措施。开挖结束后, 及时清除坡面松动碎石, 并对裸露面采取厚层基材喷射植被护坡绿化。
3.1.2 道路水土保持的措施
a.路基路面排水
路基应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 以排除路基、路面范围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保证路基和路面的稳定, 防止路面积水影响行车安全。路基地表排水可以采用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及急流槽、拦水带、蒸发池等设施。
b.路基防护
路基防护工程是保证路基稳定, 防止水土流失, 改善环境景观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设施。边坡防护工程应在稳定的边坡上设置, 在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质边坡上, 应优先采用种草、铺草皮、植树等植物防护措施;沿河路基, 在受水浸淹和冲刷的路段, 可以采用挡土墙、砌石护坡、石笼、抛石等直接防护措施;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基边坡, 应根据不同地质情况及边坡高度, 分别采取植物、框格、护坡等防护;对石质挖方边坡可以采用护坡、护面墙及锚喷混凝土等防护形式。各种防护措施可以配合使用, 并注意互相衔接。
3.2 加强水土保持监测
为切实落实水土保持方案中提出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动态监控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情况, 协调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建设进度, 准确掌握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及时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隐患, 及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并优化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过程中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也是水土保持防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水电站工程特性及施工特点,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应重点对坝区开挖面、道路开挖填筑面、弃渣场、料场、临时堆土场等区域实施动态监测。监测方法以现场调查为主, 辅以地面观测、资料分析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的时候, 由于受到施工周期长以及施工工程量大的影响, 会对施工现场的地质造成严重的破坏, 从而引发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 就需要相关的施工人员能够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对水土流失的面积进行有效的控制, 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对生态环境形成有效的保护, 可以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军.水利水保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水土保持, 2008 (4) .
[2]水利与水保生态环境建设要处理好“五个关系”[J].陕西水利, 1999 (6) .
流失特点 篇5
水利水电工程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与其他领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动工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对其他方面的影响,这样才能使水利水电工程与相关的项目保持友好的发展关系。在工程施工前,尽管经过了周密的选址研究,但还会占用居民的住宅地,因此移民势在必行。至于移民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与其到时候的追悔莫及,不如在问题还没有产生之前就做好防治措施。
2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水土流失的特点
2.1 人为活动是造成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脚下这片土地的基础之上的,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就在这片土地上采集、耕作、搭建房屋,直至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虽然与土地的联系看似已经减弱,但实际上却是更加紧密了。为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工程选址时是非常注意的,大多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之所以人烟稀少是因为它们或是植被太过茂密,或是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不适合人类居住,在这样的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损害到当地的水土,施工时的挖掘、填埋都有可能造成地貌的改变,地下河流很有可能因此改变流向甚至被阻断,后果很严重。其实,不仅仅施工行为会造成水土流失,拆迁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废料的安置也是一个重点问题,挖掘机可以很轻松地毁坏一栋房屋,但是后续的处理同样要花费人力物力,因此我们应尽量减轻人为因素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2.2 水土流失面广量大
关于水土流失的这一特点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方面是水土流失的面广,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是一项涉及多个方面的特殊的开发建设活动,涉及到农村移民安置和城镇集镇迁建,这两者不只是居民所在地的不同,他们的搬迁心理也是不一样的,只有综合处理好这些方面,才能发挥出系统的优势。大规模移民涉及到的除了普通居民还有当地的企业和一些已经建设完成的项目,其中,居民也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搬迁往往比城镇居民搬迁程序更复杂,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和牲畜,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一旦搬迁到其他地方,经营了许多年的平静生活很有可能就此打破,而城镇居民则没有这么多顾虑。因此一般而言,移民工作的难点在于说服农村居民同意搬迁,与此同时,当地的一些工程比如水库还是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因此需要好好保护,避免在移民过程中对它们造成损坏。另一方面则是它的量大,水土流失一旦发生就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了,从一开始的小范围扩大到后来的大范围。水土流失具有传染性,一块地方的水土出现了问题,为了自救必然会从其他地方汲取营养以保持自身的平衡发展,自然而然这块土地周围的水土也就在不知不自觉当中发生了恶性变化,这种变化如果不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我们又想不到要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检测的话,发展达到人的肉眼可见的地步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当然,到那个时候,水土的流失也就成了不可挽回的遗憾。
2.3 造成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是前期工作不合理的安排
移民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之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些被迫搬迁的居民究竟应该安置到什么地方去非常值得政府工作人员思考。首先,不可能让居民到一个他们不熟悉甚至感到陌生的地方去,不仅要考虑到居民的主观情感因素,还要考虑到政府的经济承担能力以及当地政府对这些居民的管理能力;其次,要考虑到受迁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该地区肯定有了一定的人口基础,搬迁过去的居民属于外来人口,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固定的,这样可能会造成生活垃圾无处投放、水电资源紧缺等不良局面,更有可能造成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长此以往,搬迁过去的居民与原住人口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越来越紧张,最后导致原住人口敌视搬迁人口的局面。总而言之,政府选择安置搬迁人口的地址时一定要综合考虑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人口越多,人均土地持有量就会越随之减少。人类活动的进行却是不会因此停止的,看到人口的涌入,房地产开发商首先就会为了追逐利润大兴土木,建造更多的小区,这样大规模的动工完全没有考虑到土地的承受能力,让土地背负更大的压力。当这种压力积聚到一定的程度时,土地就会发出抗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出现塌方、地下渗水等问题。涸泽而渔是不理智的,我们与自己脚下的土地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互利共赢才是我们的目标。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对变迁人口的关系调查,把他们安置到不同的地方去,这样将会大大减少搬迁的难度,水土流失也就不会频繁地发生了。
3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探讨
3.1 制定关于水土保持的相关法律以及规范
在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监督。监督不代表对工作人员的不信任,只是为了使他们的效率更高,防止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为了警醒,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抵抗住利益的诱惑,因此我们只能建立一个监督机制。法律具有强制性,能最大程度地制约人们的行为,有法可依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这就要求相关职能机构起草相关的法律,汲取民众的意见,经过反复的修改最后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
3.2 为可能遇到的水土流失问题提前做好水土保持计划
亡羊补牢,为时晚矣。我们不能重蹈亡羊补牢的覆辙,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首先技术人员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施工地址进行初步的筛选,现代计算机技术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把他们从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每个地区的信息都整合在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中,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随地地调用。当然输入进数据库的信息也会有所疏漏,因此在确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之后还是需要专门的勘探人员到该地去进行实地勘探的,以便掌握更准确的信息。勘探人员要了解到当地土壤的各项指标尤其是沙化指标和地下水流的分布情况,知道这些信息就可以在移民过程中避开这些脆弱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地保持环境不受破坏。对房屋即将要被拆迁的人们做好宣传工作,告诉他们不经意间的行为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一个人有意识的保护水土会带动更多的人也这么做,最终会凝聚出让人惊喜的效果。最好的水土保持方法非植树造林莫属,在土壤松散的地方栽种一些生命力比较强的树种可以有效地保持水土,当然,树不是可以随便乱种的,要挑选适合那里生态环境的树种才能让它们茁壮成长。以上所有的计划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基础来维持,在这一点上,政府完全可以发挥其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将财政收入投到公共设施项目中去,以政府的资金实力为后盾,水土保持计划才能长久有效地进行下去。
3.3 水利水电移民水土保持工程的验收标准一定要严格
豆腐渣工程不允许出现在水土保持工程中,这关系到以后的水利水电工程能否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质量一定要有所保证,否则到最后浪费的还是人力物力。建立一个严格的验收标准可以表明政府的态度,这样承包的单位才不会想着偷工减料。专业的验收人员也是非常必要的,他首先要了解施工的过程,这样才知道在哪些环节可能会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其次,他必须具有职业素养,不会因为承包方给了一些好处就忘记自己的职责。高标准高要求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必要条件,现在的高标准既是为了地区的生态环境着想也是为了生活在这个生态环境当中的人类着想,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曾经的家园由于水土流失而变成一片荒芜的不毛之地。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依附在自然环境之上的,我们要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移民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这样的心态下都会迎刃而解,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水土流失的防治需要在一致努力下来共同完成。
4 结语
流失特点 篇6
1 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
1.1 重点流失时段为建设期
风电场的建设期一般为一年左右,施工期肯定要跨越辽西地区的雨季(6~9月),同时建设期是改变地表形态,破坏地表植被,挖填方集中的时期。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工程影响范围内原地表被破坏,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迅速降低或完全丧失,形成大量的裸露地表及松散堆积物,强降雨的情况下,极易产生水土流失;自然恢复期由于地面大规模的建设活动结束,地面植被逐渐恢复,水土流失强度减缓并趋于稳定。因此,建设期是新增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时期。
1.2 水土流失类型复杂
该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兼有点状、线状工程的特点,点状侵蚀主要包括发电机级和箱变的基础开挖、回填,吊装场地的平整,施工中有大量的回填土需要临时堆存,这些点状的水土流失区域极易成为风蚀和水蚀的策源地。点状水土流失还包括升压站和施工场地,场地平整、建筑物基础开挖、材料堆放等占压地表,破坏原有地表植被。线状侵蚀主要包括场内道路和集电线路,风电场的场内道路长,占地面积大,扰动时间长,地形起伏大,在道路修建过程中需要采取挖高垫低,彻底清除原有植被,使土体抗蚀能力明显减弱,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
风电场的建设期一般为一年左右,经历了风季和雨季。在风季,由于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造成的大面积裸露面和临时堆土,在大风作用下极易造成扬尘,产生风蚀;在雨季,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冲刷裸露面和临时堆土,也形成水土流失。因此风电场水土流失特点为点状、线状侵蚀及风蚀、水蚀并存,水土流失类型复杂。
1.3 重点流失区域为发电机组区和场内道路区
辽西低山丘陵区的风电场一般装机容量为49.50MW,发电机组多为33台或24台,发电机组区的扰动面积一般为3.84~13.92hm2,通过调查,发电机组区的侵蚀量占侵蚀总量23.04%~49.50%;风机间通过场内道路连接,场内道路扰动面积一般为12.00~31.50hm2,侵蚀量占侵蚀总量34.02%~81.46%。集电线路、升压站及施工场地的侵蚀量较小,分别占侵蚀总量的7%、5%和2%。因此,风电场水土流失重点流失区域为发电机组区和场内道路区。
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防治措施设计
2.1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为了更好、更具针对性地对风电场工程建设所带来的水土流失进行防治,根据主体工程总平面布置、施工工艺、各项工程生产建设特点,结合工程建设时序及水土流失防治特点,将项目区划分为发电机组区、场内道路区、升压站区、集电线路区、施工场地区5个防治分区。
2.2 分区防治措施设计
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本着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永久措施与临时措施相结合,形成布局合理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2],同时注重水保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下阶段水土保持工作奠定基础。
2.2.1 发电机组区
(1)工程措施。在建筑物基础开挖前及施工场地平整前进行表土剥离,临时堆放于吊装场地,待施工结束后用于绿化覆土。(2)临时措施。在建设过程中,为防止表土和需要回填的水土流失,用彩条布覆盖临时堆土表面,四周用装土编织袋进行拦挡,待施工结束后用于绿化覆土。(3)植物措施。当基础施工完成、风机吊装等活动结束后,对临时占用荒地、林地和风机底部部分永久占地,土地整治后进行种草或栽植低矮灌木;临时占用农地,全面整地后归还农户进行耕作。辽西低山丘陵区草种以草木樨、沙打旺、紫花苜蓿为主,灌木以沙棘、紫穗槐、胡枝子为主。
2.2.2 场内道路区
(1)工程措施。修建道路前剥离表土并集中堆放,在较陡场内道路一侧修建土质或浆砌石排水沟,将坡面径流最终导入附近道路排水沟或沟道内。在较平缓地段可采用水平槽整地后栽植行道权树。(2)临时措施。将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用彩条布覆盖堆土表面,四周用装土编织袋进行拦挡,防治风蚀和水蚀,待施工结束后用于绿化覆土。(3)植物措施。当场内道路经过农地段时,临时占地全面整地后归还农户进行耕作,对永久占地采取绿化措施;场内道路经过林地、荒地段,采取绿化措施,根据周边植被情况,营造水保林或经济林。草种以草木樨、沙打旺、紫花苜蓿为主,灌木以沙棘、紫穗槐、胡枝子为主。
2.2.3 升压站区
(1)工程措施。在建筑物基础或电器设备基础开挖前剥离表土并集中堆放在升压站一角。如升压站上游有集水区,为防止降水径流进入站内,在升压站围墙外侧设排水沟。站内雨水经雨水井收集后,通过道路排水沟排到站外,排水沟可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2)临时措施。将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在升压站一角,用彩条布覆盖堆土表面,四周用装土编织袋进行拦挡,防治风蚀和水蚀,待施工结束后用于绿化覆土。(3)植物措施。施工结束后将升压站内建筑物空地全面整地后进行绿化,站内绿化在满足主体工程绿化原则的基础上,以保持水土、增加林草覆盖率为布置原则,实施乔、灌、草相结合,花、果、色、绿兼备。
2.2.4 集电线路治区
辽西低山丘陵区集电线路一般采用架空线路,在塔架、混凝土线杆施工过程中,基础挖方较少,且临时堆存在塔、杆基坑附近,堆置时间较短,因此不设计临时堆土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临时占用农地的,全面整地后归还农户进行耕作。同时对塔基底部及周围临时占地中的林地、荒地以及水泥杆周围实施绿化措施,根据周边植被情况,营造水保林、经济林或种草。
2.2.5 施工场地区
(1)工程措施。施工场地在施工期间有临建和建筑材料临时堆放,另外还要进行土地平整,因此在施工前先剥离表土并集中堆放在施工场地一角,并采取防护措施,待施工结束后均匀回覆至扰动范围。(2)临时措施。将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在施工场地一角,用彩条布覆盖堆土表面,四周用装土编织袋进行拦挡,防治风蚀和水蚀,待施工结束后用于绿化或复耕覆土。(3)植物措施。施工场地占地农地的,工程结束全面整地后归还农户进行耕作,占地林地、荒地的,工程结束全面整地后进行绿化,根据周边植被情况,营造水保林、经济林或种草。
摘要:以辽西低山丘陵区风电场建设区为研究对象,探讨风电场建设区水土流失特点、防治分区及措施布设。风电场水土流失特点表现为重点流失时段为建设期;水土流失类型复杂;重点流失区域为发电机组区和场内道路区。将项目区划分为发电机组区、场内道路区、升压站区、集电线路区、施工场地区5个防治分区,并有针对性地布设了水土保持措施。
关键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风电场
参考文献
[1]杨丹青,张峰,武文一.风电场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4):116-120.
流失特点 篇7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流失特点
1 工程概况
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特高压输变电工程 (湖北段) , 是国内首条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 包括1000kv荆门变电站工程及基配套输电线路工程。本输变电工程在湖北段共分为6个标段 (14-19标段) , 446座塔基, 长度为188km, 在湖北省境内途经襄樊市襄阳区、枣阳市、宜城市、钟祥市和沙洋县。本输变电工程于2008年1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2 水土流失分区
该项目湖北段分为两个一级防治区。一个是点状工程荆门变电站, 其二级分区为站内、站外护坡、进站道路和站内临时堆土场;另一个是线状工程输变电线路, 其二级分区为塔基基座区、施工便道、人抬道路、塔基施工临时用地、牵张场地。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项目建设区面积 (湖北段) 为123.80hm2, 直接影响区面积为5.43hm2。其中, 项目建设区面积分为工程永久性占地、工程临时性占地两个部分:工程永久性占地区指变电站站区、进站道路 (共16.46hm2) 和线路塔基座占地范围 (共16.41hm2) ;施工临时性占地区包括输电线路施工场地 (78.86hm2) 、施工道路 (2.10hm2) 、牵张场地 (9.77hm2) 、塔基施工临时用地 (0.20hm2) 等临时占地。
在直接影响区的界定上, 线状工程施工临时道路及荆门变电站进站道路难免会对租、征地范围外附近区域产生影响, 因此考虑道路两侧各外延2m作为直接影响区。新建的荆门变电站按挡土墙排水沟外延2m范围, 站外管线两侧各1m范围作为直接影响区考虑。
3 水土流失原因
输变电建设工程由点式工程和线性工程组成。其中变电站的建设属于点式工程, 在工程建设中需要大面积的开挖地表, 破坏原地貌及植被, 造成剧烈的人为加速侵蚀。输电线路的建设属于线性工程, 空间跨度大, 穿越地形地貌类型较多, 水土流失特征随时间而变化。总的来说工程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工程建设期的施工活动。站区开挖平整和基础清理、塔基施工、牵张场布设、施工道路建设等活动对地表的开挖、扰动和再塑及使表层植被受到破坏, 造成水土流失。
3.1 点式工程流失源
(1) 站区内。
变电站所在地为山坡, 建设过程中清表, 削坡平地等工程势必改变原地貌形态, 场地表面在外营力下易发生面蚀, 沟蚀。本工程站区占地面积16.46hm2, 工期为2.5年, 流失危害较大, 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站区内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五通一平期 (通水、通电、通路、通气、通讯、平整土地) , 土建施工期。
(2) 进站道路。
进站道路建设破坏用地范围内地表植被, 导致土壤表层裸露, 同时改变原地表坡度、坡长, 从而使它的抗蚀能力降低, 诱发新的水土流失诱发新增水土流失量。进站道路建设是一条线, 公路建设对地面扰动、破坏类型多。施工中路基高填、路堑深挖产生新的裸露坡面, 造成地表形态改变, 降雨冲击路基边坡导致产水产沙, 尤其在阴雨连绵的季节, 上部山体因雨水入渗加重负荷, 底部因路堑失去支撑, 极易发生山坡滑塌, 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发生。
(3) 临时堆土场。
变电站内土石方施工不可避免地出现临时堆土场, 对其不加以防护或者防护不当, 遇到降雨会发生水土流失。
(4) 站外边坡、排水沟破坏山体植被, 开挖面形成不稳定的高边坡。
水蚀为主重力侵蚀次之。
3.2 线性工程流失源
(1) 土石方开挖, 基础施工。
浇筑杆塔基础、临时占地、修建边坡、护坡及排水沟等工程均需开挖。工程开挖将使地表开挖面裸露, 改变开挖面的坡度、稳定性、土层分布, 破坏地表原有植被。
(2) 施工临时道路。
施工中建设临时道路会造成一些新的裸露面, 缺少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 一遇暴雨或大风会产生水土流失。
(3) 牵张场地。
在架线施工工程中, 需要在塔基附近设定牵张场, 侵占地表, 破坏原地貌的植被。
(4) 弃渣。
根据工程开挖土方平衡, 可能产生弃渣。但由于线路单个塔基弃渣量较小, 一般不采用大的弃渣场集中堆放, 将对单个塔基的弃渣采取就近设置弃渣处置点进行处理的方式。
4 流失特点
4.1 流失阶段性差异
(1) 输变电工程各期工程的施工内容 (具体工程) 不同, 形成的地表扰动程度有很大差异, 一般来说水土流失随着施工的进行而逐步递减。例如, 在点式工程变电站建设中, 五通一平阶段, 土建施工阶段对地表扰动相当剧烈, 从而引起的流失强度也大。随着工程的进行, 工期往后推进, 对地表扰动相对缓和, 故工期越往后, 相关的水保设施也陆续起效用, 从而进一步地减少水土流失。
(2) 输变电工程中, 由于各具体施工工程由于工艺不同, 造成施工各工序之间的流失环节也不同。例如变电站进站道路建设, 在路基填筑过程中, 毛边坡 (未削坡前的路堤边坡) 逐步提高, 坡面不断扩大, 流失逐步增强;随后进行的削坡及防护骨架工程, 使得裸露的坡面积又逐步缩小, 流失减弱。
4.2 流失的质与量的差异
在开挖或开填之后的扰动面上, 流失的是生土, 量大;在水保工程完成过程中和完成后, 流失的是客土 (熟土) , 量次之;客土流失不仅是量的流失, 还有营养物质的流失, 即土质的衰退。
4.3 流失面的种类
(1) 挖掘裸露面 (如塔基开挖面) ; (2) 堆积面 (如路堤坡面) , 弃渣坡面 (弃土、弃石、弃渣面) ; (3) 平面 (站内平整土地、护坡道平面、临建工程硬化平地面) ; (4) 表土堆积面; (5) 实施了水保工程后的挖掘面和堆积面 (仍有流失) 。这些扰动面呈现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异, 因而流失有较大差异。
4.4 不同扰动扰动坡面的坡度差异
处于不断变化面积的不同扰动面又有几个不同的坡度, 在相同雨强的打击下, 产生的流失量也会有差异。
4.5 其他流失点, 如临时堆土场、施工道路以及牵张场引起的水土流失
临时堆土场是由于土建施工产生的弃土弃渣临时堆存而形成的, 堆放时间不定, 一个月至半年不等。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临时堆土场的管理并不到位, 没有加以相关水保措施, 遇到降雨, 不可避免发生水土流失。
施工道路一般在原有农用机耕路基础上修整改造而成, 或新建施工道路, 或临时搭建人抬简易道路.施工中要求对新建道路采用混凝土浇灌路面, 设计道路排水沟等, 对农用机耕路修整按照稳定边坡开挖、填筑, 对人抬简易道路要求尽量少砍伐林木。新建施工道路和修整改造农机路都需要进行挖填, 这将破坏原有草本植被, 增加原有地表的水土流失量, 水土流失形式主要为沟蚀。人抬简易道路主要应用于山地丘陵区, 虽然不需要进行土石方开挖, 但开辟道路要砍伐阻碍通行的树木、荆棘, 人行践踏又将破坏原有草本植被等, 从而增加原地表水土流失量。
牵张场区主要用于机械作业、材料堆放, 以及汽车运输装卸和掉头, 主要施工活动是对土地的占压, 造成地表板结, 降低了原有地表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
4.6 开工月份不同
在施工期经过的雨季月份数和暴雨月份数也不同, 故不同月份开工造成的整体土壤流失量会不同。这也给定量监测频次带来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南电力设计院.晋东南-南阳-荆门百万伏级交流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R].中国电力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 2005.
[2]卫苗苗, 王慧觉.浅谈沪蓉西高速公路工程水土流失监测[J].交通科技, 2007, (5) :78-80.
流失特点 篇8
1.1 工程特征分析
兰新铁路嘉峪关至疏勒河段线路全长152.3km, 原线路技术标准低, 最小曲线半径仅为600 m。该段虽于2001年进行了提速改造, 但当时仅针对个别地段进行改造, 且速度目标值确定为最高时速140km, 列车运行速度仍然较低, 已成为兰新线提速的瓶颈地段, 严重制约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 影响了“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战略的实施。本次实施的提速改造工程, 可有效提高列车运行速度, 减少速差, 提高铁路运输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是适应“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战略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该项目的实施, 对促进铁路科技进步, 提高铁路装备水平, 实现陆桥通道的整体能力和提速目标, 强化西部地区基础设施, 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增强民族团结, 提高各族人民物质文化水平, 巩固国防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
项目重点改造线路有9段, 车站1座。沿线经过大中型桥9座, 接长涵16处, 新建涵30处。项目主体工程永久征用土地范围76.68 hm2;车站占地4.38 hm2;取土场临时征用土地范围29.77 hm2, 施工便道、施工营地等临时用地8.30 hm2。挖方为337 149 m3, 填方1 407 806 m3, 主体设计中废弃量少, 弃土量为4 400 m3, 挖方又被利用, 利用土方为1 238 206 m3。根据主体工程分析, 该项目影响水土流失的重点工程为路基, 重点部位为取土场、弃土场等。
1.2 项目区生态环境特征
项目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为:干旱少雨、气候干燥、风力强、风速大、地势起伏较大、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
(1) 气象特征
全段所经地区均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区, 夏季酷热, 冬季严寒, 春季多风, 气候干燥, 温差变化大是本区主要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6.9~8.8℃, 最热月平均气温36.7~42.8℃, 最冷月平均气温-31.6~-28.2℃;相对平均湿度36%~50%;年平均降水量45.7~85.3 mm, 降水量集中在6~9月份, 年平均蒸发量2 148.8~3 140.6 mm, 年平均大风 (≥8级) 日数13.5~155.0 d, 瞬时最大风速21.0~34.5 m/s, 多出现在春秋季, 最大季节冻结深度116~150 cm。详见表1。
(2) 地形地貌特征
嘉峪关至大草滩间, 地形起伏较大, 基岩裸露, 沟梁相间, 相对高差10~150 m, 线路紧邻嘉峪关市, 既有建筑物稠密。大草滩至五华山段, 地形较为平坦, 多为戈壁, 植被稀疏。线路进入五华山后, 地形起伏较大, 南高北低, 相对高差较大。线路出玉门镇后, 进入疏勒河农田区, 地势较为平坦。
(3) 地质特征
项目区地带性土壤主要为灰棕漠土。在嘉峪关以西的戈壁、洪积平原、剥蚀残丘和河谷老阶地上形成的石膏灰棕漠土, 含砾石较多, 利用率不高。非地带性土壤有灌漠土、风砂土、盐土, 大多分布在河谷平原、湖盆边缘及局部地形低洼的地方。
(4) 植被特征
项目区植被属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地带, 植被稀疏, 沙生植物占主要地位, 常见的有红柳、红沙草、黑柴、梭梭、柽柳、泡泡刺、骆驼刺、白刺、黄毛草等, 植被度为2%~20%。在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区的植物群落以白刺、柽柳为主;湖盆地区是以芨芨草为主或以芦苇草、苏枸杞、苦豆子、甘草为主的盐生草甸;河谷绿洲地区主要为农田区, 树网以人工栽植的四季树、经果林、农田防护林、绿洲边缘的防风固沙林为主。常见的营林树种是侧柏、刺槐、榆树、新疆杨、二白杨、箭杆杨、旱柳、沙枣、草果、梨等。
2 对项目区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
2.1 项目区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铁路沿线水土流失成因及发展规律是极其复杂的, 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主要为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2]。
项目工程穿越沙漠、戈壁、绿洲, 土地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各异、环境背景各不相同。该地段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起主导作用的因子是地形地貌、地质、植被、风速等。人为因素有站场、路基、桥梁、涵洞、取土场、弃土场等工程施工过程中人为扰动地表, 破坏地表层。该项目区自然条件恶劣, 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因素是项目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是造成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2 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
铁路工程属于长距离运输工程,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线状扰动破坏类型, 项目建设不可避免地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其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 侵蚀类型复杂
由于项目区地表状况、土壤抗蚀性能、植被类型和植被盖度以及侵蚀营力作用强度与作用时间长短的差异性, 导致了土壤侵蚀程度、方式和类型的多样化。本段地形平缓而干旱多大风, 属于风沙区。项目区的土壤侵蚀类型以风力侵蚀为主, 其次是水力侵蚀, 带有少量沟道侵蚀。
(2) 侵蚀强度大
该区风蚀面积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85.2%, 强度及其以上风蚀占40%以上, 年平均沙尘暴日数33天左右, 风力侵蚀模数2 500~5 000 t/km2·a。
(3) 侵蚀过程集中
土壤侵蚀的变化, 因侵蚀类型不同而异。风力侵蚀是风沙区最主要的侵蚀方式, 也是项目区气候条件下所特有的一种侵蚀方式。风蚀作用以春季最为强烈, 这是因为大风天气多出现在此时段, 加之此时段植被枯萎、土壤裸露、土质结构松散, 极易受风力侵蚀。水力侵蚀主要发生在6~9月, 尤以7、8月最为突出, 因为年降水量的70%左右集中在这一时期。
(4) 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十分突出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 人们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垦, 开发建设活动频繁, 扰动破坏地表, 使新增水土流失量急剧增加, 且防治难度大。据调查, 造成本区新增水土流失的项目主要是毁林毁草、开荒垦殖、矿山和石油开采、修路、城镇和庄院建设等, 这些活动不但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加剧了水土流失, 而且随着开挖面的逐步扩大、弃土弃渣堆积量的不断加大, 危害程度将日趋严重, 如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将会殃及整个区域。
2.3 水土流失预测
本项目对风蚀区水土流失的预测, 从实际出发, 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
(1) 预测时段划分
根据铁路工程在各个时期的水土流失的不同特点, 该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划分为建设期和运营期。该项目建设期预测年限为1年, 运行期预测年限为5年, 项目的水土流失预测的重点应该在建设期。
(2) 预测内容和方法
项目水土流失的形式主要是风力侵蚀为主, 个别区段存在轻度的水力侵蚀, 对水土流失量的预测, 将根据线路经过的地貌特征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工程类型, 预测内容重点为建设期工程中扰动、破坏原生地表的面积和弃土量。预测方法采用数学模型和类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类比时采用西气东输工程 (低窝铺监测站) 和兰青铁路线水土流失监测结果。
(3) 预测结果分析
根据预测统计, 项目在建设期扰动破坏原生地表面积共计131.47 hm2, 其中路基为51.83 hm2, 车站4.38 hm2, 取土场29.77 hm2, 弃土场2.29 hm2, 临时工程8.30 hm2, 破坏水土保持措施34.90 hm2。
预测主体工程施工期侵蚀量为12 869 t。其中新增风力侵蚀量为3 991 t, 新增水力侵蚀量为60 t, 取土场新增侵蚀量2 686 t, 车站及临时工程新增侵蚀量1 634 t, 损坏水保措施新增的侵蚀量为4 498 t。运营期侵蚀量为原有水土流失与新增水土流失尚未控制部分之和, 估算为5 439 t。
2.4 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危害评价
该项目属于风力侵蚀区, 其主要危害表现为:风蚀沙化, 土地资源遭受破坏;风蚀对铁路安全运营造成威胁;局地山洪危害水利、铁路、公路等公共设施。铁路主体工程建设经多次选线比较, 最终线路基本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沿线应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尽可能减少扰动。施工中应注意, 在风力侵蚀区当铁路工程与沙漠、绿洲农田、公路相伴或接近时, 应高度重视防风固沙措施, 把风沙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在绿洲农田区, 严格控制施工范围, 禁止破坏非征用农田、植被、路渠及已有的水土保持措施。
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3.1 本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土地整治措施
(1) 取土场防护工程
本工程设有6个取土场, 取土场施工结束后, 应立即进行整治。根据取土场面积大小、位置及其分布需采取如下措施。平整压实表土还原, 恢复地表原状植被, 施工结束后, 要尽快恢复耕地、路渠林网;并设置截排水工程, 防止坡面径流对土体的冲刷, 以及所引起的土体湿陷、沉陷等, 在距取土场两侧边缘5 m以外的坡面布置排水沟, 将截水沟内的径流排泄至下游沟道或附近荒沟。
戈壁平原区铁路修筑过程中, 路基两侧取土形成的取土场高度低、面积大, 由于取土后表层砾石层遭到破坏, 暴风对取土面的风力侵蚀作用加剧, 拟采取砾石铺压工程, 防止取土后产生的风力侵蚀。取土时先将表层砾石开挖集中堆置, 待取土及路基填筑完毕, 及时将取土面进行平整并铺压砾石层, 砾石铺压厚度根据原砾石层厚度确定。
(2) 弃土场防护工程
项目主体设计中废弃量少, 弃土量为4 400m3, 工程产生的弃土主要为线2和线7两处路基挖方中, 由于运距、土质等原因不能利用的部分。弃土产生地点比较集中, 设计弃土场2处。弃土场的防护措施是利用浆砌片石挡渣墙7 100 m3, 并进行场地整治和坡面防护。
(3) 沟道防护工程
在铁路沿线的侵蚀沟沟头以上坡面有天然集流槽, 暴雨期间坡面径流由此集中泄入沟头和汇集沟道, 冲刷填方路基的地段, 需布置沟头防护工程。沟头防护工程类型选择, 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来水量选用蓄水型沟头防护工程—土谷坊。可以抬高沟床侵蚀基准面, 防止沟底下切、沟岸扩张, 稳定铁路路基, 确保铁路运行安全。谷坊工程的防御标准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选择为20年一遇6小时的暴雨径流。谷坊工程断面为梯形, 顶宽1~2 m, 高度<5 m, 边坡比为1∶0.75~1∶1。采用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弃料, 分层碾压夯实筑成。选择土质坚硬的一侧沟岸, 修筑排水工程, 排除多余的洪水, 以保证谷坊的安全。
(4) 施工便道、营地
铁路工程建设期间的施工便道、施工场营地, 因施工机械的碾压、人为的踩踏以及生活垃圾等造成原地表扰动, 破坏土壤、植被, 在主体施工和竣工后, 均应根据条件进行土地整治和工程防护。
3.2 本工程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本项目工程地处河西走廊干旱荒漠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 当地水保部门总结的一系列的治理经验, 结合主体工程建议采用如下水土保持措施。
4 结语
该工程对站场绿化美化进行专项设计。项目重点改造线路经过的玉门市、玉门镇人口相对稠密, 尤其是玉门市全体搬迁玉门镇后, 该站客、货量将会有较大增长, 所以对站场的绿化美化设计是必要的。绿化树种的选择不仅考虑美化的效果, 更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的树种应具有抗旱、抗寒、抗风沙、耐贫瘠、耐盐碱的特点。另外, 考虑到站场的生态用水的状况, 站场绿化时植被覆盖率不宜过高, 一般控制在13%。
参考文献
[1]兰州交通大学水土保持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兰新线嘉峪关至疏勒河段提速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报告书[R].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