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特点

2024-10-23

水土流失特点(精选9篇)

水土流失特点 篇1

0 引 言

机场的建设是一个地区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甚至还包括国家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预期。根据2011年4月初中国民航局发布的《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在2010年底中国现有175个机场的基础上, 运输机场数量将达到230个以上;2012年7月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 明确了国家促进民航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航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未来的几年将是中国机场建设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深入分析机场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点是防止其产生水土流失危害的必要条件。由于深圳机场扩建工程既有同于一般机场建设项目的共性又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以深圳机场扩建工程为例, 对其水土流失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水土流失特点

现状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位于珠江口东岸的滨海平原上, 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9′, 北纬22°38′, 属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深圳机场扩建工程位于现状机场跑道 (第一条跑道) 的西侧, 工程等级为4F。

与一般建于现状陆域基础上的机场建设项目相比, 该项目同样具有扰动地表面积大、土石方量大、水土流失量大等水土流失特点, 同时也存在其不同水土流失特点。

1.1 工程占地

建于现状陆域上机场大多在城市郊区, 占用耕地的比例较高, 被占用的土地原有功能将丧失。该项目选址在第一条跑道西侧海域, 通过填海造地制造出的平地上, 为至今为止深圳历史上最大的填海工程, 因此该项目的建设虽然占地面积大, 但却并未占用现有的土地资源特别是宝贵的耕地资源。

1.2 土石方量

建于陆域上的机场一般是在场地内进行深挖低垫, 挖方主要来源于净空区处理工程, 然后将挖方就地回填利用;由于一般机场占用的耕地资源比例较大, 因此剥离的表土也是土石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将被后期回填利用于绿化用土, 可见其他机场项目基本能实现项目区内土石方平衡。该项目无剥离表土, 其挖方量主要来源于飞行区防洪排涝工程和航站区配套工程, 但由于其是在相关部门将填海造地前期工程完成后将土地交给机场建设方, 届时场地已基本达到设计标高, 因此项目区内可调配利用的土石方量较小, 造成弃方量偏大。

1.3 施工期

根据调查统计资料机场项目施工期一般为22~42个月, 且飞行区与航站区同步施工;而深圳机场扩建工程为及时缓解机场设施容量提前饱和与当前跑道容量不足的矛盾, 飞行区扩建工程先于航站区扩建工程施工并投入运营, 两区分别所需施工期约为47个月, 历时时间长。

2 分析与评价

本文采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损益分析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出版、姜德文著) 中“水土流失影响指数 (SWII) ”法, 将该项目如上三大水土流失特点以具体数据形式综合折算为水土流失影响指数, 再通过与同类项目该项目数据进行比较, 从而对其水土流失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水土流失影响指数 (SWII) 计算方法如下:

SWΙΙ=0.215x1+0.228x2+0.158x3+0.194x4+0.205x5

式中:x1为占地与影响范围因子;x2为扰动强度因子;x3为影响时间因子;x4为造成水土流失总量因子;x5为不可恢复比例因子。

5项参数均需进行数据标准化 (归一化) 处理后再进行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计算, 将该项目实际数据带入上式, 经计算SWII结果为1.192 7。与全国机场SWII统计数据对比见表1和图1。

由表1和图1可见该项目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远大于全国统计值的最大值, 这主要是因为SWII公式中项目占地面积、影响时间、弃渣量、水土流失总量和弃渣量因子均大于全国机场统计值的最大值造成的。

其中占地面积和影响时间是由该项目本身扩建规模决定的, 从水土保持角度很难对其数据进行缩小, 但能从水土流失防治角度提出优化建议, 例如:尽量减少临时占地面积,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工期等;该项目虽然占地面积大, 但其占用的绝大部分土地为填海造地形成的新陆域, 在节省现有土地资源的基础上还创造出一定量的土地, 国内其他有条件区域可以借鉴参考。

该项目弃渣量虽大于全国统计的最大值, 但由于深圳机场尚存在远期建设计划, 该部分土方可以全部运至远期用地范围先临时集中堆放, 后期进行回填利用, 将不会造成由于大量弃渣堆放占用现有土地资源破坏现有水土保持设施的情况, 但需做好临时堆土范围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该项目水土流失总量大于全国统计值最大值的2倍还多, 这是由预测面积、预测时间和侵蚀模数决定的, 由于该项目占地面积大、施工期长、单体工程繁多扰动强度大造成侵蚀模数偏高, 使得水土流失总量产生偏大的必然结果, 必须通过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该项目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充分说明施工过程中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该项目自身施工特点疏通项目区内径流、做好临时堆土区防护、及时压实覆盖裸露地表、弃渣及时利用于待回填地等是降低该项目水土流失量的重要水土保持措施。

总之, 深圳机场扩建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超出全国统计值最大值的现象不可避免, 但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却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预防, 使其真正成为福利一方的“福祉”工程。

3 结 语

深圳机场扩建工程有同于大部分机场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共性特点如:扰动地表面积大、永久性占地比例大, 动用土石方量大、扰动剧烈, 配套设施较多、项目复杂;也有别于一般机场建设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如:不存在大量表土剥离, 之所以存在不同点是由其占地的特殊性造成的。通过该机场扩建工程可知, 随着经济的发展, 机场建设工程的增多, 会有个别单体机场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偏大, 除占地面积影响因子改变空间极小外, 其余均需通过布设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 预防水土流失, 防止其发生水土流失危害。

参考文献

[1]焦居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2]姜德文.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3]尉全恩, 南梅, 高智, 等.机场工程水土保持准入条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 8 (3) :64-66.

[4]陈海迟, 刘卉芳, 付宇文.机场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与防治体系布局[J].中国水土保持, 2011, 10:21-22.

[5]夏文博.新桥国际机场工程水土流失及防治措施[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7 (4) :24-25, 52.

水土流失特点 篇2

近年来,西部基层法院人才流失主要是法官的流失,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法院人才流失现象发生在法院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更显得耐人寻味。长此下去,将严重影响法院基层基础建设和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公正与效率主题就无

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准确分析西部基层法院人才流失的特点、原因并及早提出对策,对于树立和落实中央提出的正确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快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实现公正与效率主题,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突出和更加紧迫。

一、西部基层法院人才流失的特点

(一)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并存。前者是指人才因某种原因离开法院另谋他就,从而影响法院工作的发展;后者则是指法院现有人才因激励机制不够等原因而失去工作积极性法院后备人才枯竭。相对而言,隐性人才流失更容易被忽视,但其危害更大,因为它会给别人带来心理冲击,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有更多人才流失的危险。

(二)具有审判资格和较强业务能力者流失的居多。如西部一县法院从1993年开始至今先后有28人调出法院,其中获得法官任职资格后调出的人员有24名,占外流总人数的85.7。且离开法院者大都是审判经验较丰富,司法技能较强或者通过了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法官。

(三)年轻化、高学历者流失的居多。特别是近两年来,年龄在40岁以下,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优秀年轻人才都陆续调出或干脆辞职。对某些地方的某些法院来说,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已异化为出口关,不再是进口关了。陕西省法院系统每年因此调出约数十人。人才年龄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出现断层现象,如笔者所在法院,1993年以来只进了一个法律大专生,30岁以下的审判人员只一人,两者均不到法院在编审判人员的1。有的法院甚至已到达“无法官可任命”的窘境。

二、西部基层法院人才流失的原因

法官吃“皇粮”,法官职业是铁饭碗,法院曾经是法律职业者神往的圣地,为何时至今日出现人才流失现象呢?

(一)没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有的法院领导对中央提

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贯彻不够,没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特别是没有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偏重使用人才,不重教育和培养,没有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改革法院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有的法院在用人上搞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坚持不够,关心、爱护、支持人才干事业不够,只允许他们出成绩,不容忍他们犯错误,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差。

(二)缺乏应有的职业保障。一是缺乏职业权力保障。表现在法院内部不独立,法官审理案件经常受到来自内部行政管理的干预、其他法官及上级法院的影响;法院和法官外部不独立,办案中经常受到外界不正当的干预、影响和控制。二是缺乏职业地位保障。表现在党委、政府总是习惯于视法官为公务员,把法院当成政府部门使唤!法院和法官独立的、专业的、尊荣的职业地位没有应有的保障。三是缺乏职业素质保障。表现在没有真正优胜劣汰的有效的职业准入、继续学习教育、晋升、考核和淘汰等一系列制度作保障,难以确保法官在长期的任职期限内始终不懈怠和保持很高的职业技能与道德素质。

(三)法官的经济待遇差。这是法院不能吸引高素质法律人才的最根本原因。1999年3月份最高法院面向社会高素质法律人才公开招考10名高级法官,因经济待遇差而报名者寥寥就是一个例子,更何况西部基层法院呢。另据报载,供职于某税务局的一位家长因孩子学习成绩差而批评他道:“你如果还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去当个穷法官算了!”可悲的是,该家长所指“穷法官”还是高级法院一副院长。这不但说明当今中国法官待遇低的现实,而且“不让下一代人当法官”竟成了家长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有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的法官参加工作十五年了,月工资也仅800元左右!其收入还不及一个农民临时工,部分法官所虑及的是基本生计问题,远不是维持法官职业的体面和尊荣了,那是多数法官所不能奢望的!”因此,法院里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有相当一部分几乎都是毫不犹豫地选择辞职当律师,因为律师的收入比法官实在是高得太多,在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待遇差别时,又有几个法官能够坚守当一名清贫法官的选择呢?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与原则 篇3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8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全面与快速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是,经济提高的代价是我国生态系统的破坏,由于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保护,导致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情况严重,反过来又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只有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使我国的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得到遏制并逐渐改善,随着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以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迫切性,为使生态系统早日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内许多专家与学者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与原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许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研究

成果。

1 概念的界定

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现象的逐渐严重与水土流失的范围不断扩大,我国相关的专家与学者对其概念的界定进行了不同角度与不同层面地探讨,最终形成了广义与狭义的概念之分,这一观点主要以杨爱民等为代表的学者。

苏志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有关问题的探讨》指出,广义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水土流失问题出现地区。王治国《关于生态修复若干概念与问题的讨论》中谈到通过生态自身的调节能力与控制能力可减少甚至消除土壤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以往的健康,重新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刘作慧的《生态修复和生态修复措施与水土保持关系的探讨》中指出狭义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特定的水土流失问题出现地区,通过生态自身的调节能力与控制能力来减少甚至消除土壤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再加之人为的、通过各种非生态系统自身调节的手段进行辅助,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以往的健康,重新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出,广义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与狭义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差别不大,基本相同,只是狭义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多了人为的辅助手段。国内的相关学者与研究院尽管在概念的界定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同认识。游文芝《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刍议》指出可利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研究理论成果与研究技术成果来治理水土流失,修复生态系统,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势在必行。

2 特点

2.1 必须重视封育保护

我国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释放甚至消除生态系统的超载量,只有当生态系统的压力减小甚至消失以后,它才能有能力通过自身的调节与控制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从而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标。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区治理措施研究》中提出,如果要减少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采取封育保护,杜绝人为的对生态的干扰与破坏,使生态系统能够有喘息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没有了人为的干扰后,生态系统就能以较快的速度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难度差异情况不同

国内研究人员发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随着不同条件的变化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难度与差异。《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分析》中得出结论,由于我国地广人多,随着人口数量、区域降水量、植被类型等不同条件的变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难度与差异也随之变化。统计发现,西北荒漠区域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且难以修复。

2.3 人为的辅助与相关政策必不可少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中有记录: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除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与恢复能力外,人为的辅助与相关政策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封育保护,以及根据当地地理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出台一些政策与方法加快植被的覆盖速度、保证生态用水等也是至关重要的。

3 原则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国内相关研究人员从我国国情出发,得出了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必须要坚守的几点原则,这些相关研究成果使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得以顺利、科学地进行,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进程。

(1)我国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现实,要实行因地制宜原则,我国的自然条件与地理条件差别很大,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降水量、植被类型、地质类型等,只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这一目标。

(2)还有整体修复的原则,也就是说,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要有发展的眼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与技术方法》指出,要做好整体修复工作需要从整体上对生态修复进行布局,并密切联系各流域,以流域为主进行规划

设计。

(3)还要实行经济可行性原则,也就是要实现既能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健康,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双赢的局面,在制定治理生态保护手段的时候,要兼顾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样才能兼顾各方,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通过相关研究人员与学者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与原则的研究成果来看,许多专家与学者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问题方面研究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措施,也科学地总结出了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必须要坚守的原则。为我国恢复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针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问题方面的系统、成型、科学的理论仍然较少,系统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水土流失特点 篇4

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 分布范围广。我国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地区, 而且也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 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

二是流失强度大, 侵蚀严重区比例高。我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 5.2亿吨, 主要江河的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3 4 0 0多吨/平方公里, 部分区域侵蚀模数甚至超过每年3万吨/平方公里, 侵蚀强度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

按照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及流失强度综合判定, 我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 4 6个。其中, 长江流域265个、黄河流域2 2 5个、松辽流域4 4个、海河流域71个、淮河流域24个、珠江流域17个。从省级行政区看, 四川、山西、甘肃、内蒙、陕西五省区占到全国总数的5 0%以上。

三是流失成因复杂, 区域差异明显。我国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南岩溶石漠化区、南方红壤区等各区域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 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产生的危害、治理的重点各有不同。

水土流失特点 篇5

关键词:水利水电,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可以说,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的水平, 因此, 需要重视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 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建设时间长以及工程时间较长的特点, 从而可以会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 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 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大水利水电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因此, 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 以保障水利水电工程可以正常的进行。

1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

就我国目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现状而言, 其中水土流失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水利水电工程一般都会建设在山势较高、地势叫陡以及河道较宽的河流之上, 而在这些地区, 本身就存在严重的侵蚀问题, 土质结构也相对比较复杂, 从而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量也相对较大, 同时也延长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周期, 在施工的过程中, 其对于地表植被的破坏力度也加大, 破坏的范围也在拓宽, 一些工程废弃物以及废土都会出现, 造成了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 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 会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从而为水土流失防护工作带来极大的难题。

其次, 就现今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情况而言, 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诱发性水土流失, 而造成诱发性水土流失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 这些废弃物随意的堆积在河流上, 使得很多的废弃物被水流冲刷如河床中, 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水流污染, 使得水土流失问题出现。另外, 在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 其也会对施工现场的岩层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 由于施工振动的影响, 会使得岩层结构的整体性遭到损坏, 从而使得土壤的复杂程度也相对的提升, 在收到水流冲刷后, 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 不仅会对下游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也会对水利水电工程造成严重的侵蚀, 从而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下降。

2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危害性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 因为工程本身存在着特殊性, 因此也就决定着其本身的危害性。在工程中, 水电站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面积的不足, 使得整个工程在开挖与废弃物填筑的时候存在着严重的破坏性。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工程施工坡度和面貌, 更是使得整个坡面稳定性产生威胁。严重的影响着工程区域生态平衡的同时, 更是给工程施工建设造成严重的威胁和影响。尤其是在雨季来临的时期, 受到雨水的冲刷使得整个工程施工构成威胁, 甚至是造成生存环境的威胁。同时,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河道中断、周边景观破坏与洪涝等问题, 严重的影响到周围工农业生产、矿产开发, 甚至是造成旅游业影响。

3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问题的防治措施

3.1 制定科学的设计方案, 在施工期间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有效的防治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所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而言, 要想使得该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就需要针对造成水土流失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 根据设计方案的要求来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以保障水利水电工程可以顺利的进行建设。同时要想使得水土流失问题可以得到彻底的治理, 就需要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间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对水土流失面积进行有效的控制, 从而降低水土流失对水利水电工程以及下游人们的影响和危害。而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 所能够采用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水库枢纽区防治措施

在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开挖的过程中, 需要合理的利用开挖的废弃物, 可以将开挖所产生的废弃物用于填充道路、挡墙堆砌、最为绿化覆土等, 从而减少对废弃物的随意堆积, 保障水质, 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 从而实现对施工现场生态环境的高效保护。在开挖的过程中, 为了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对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破坏, 需要在坝体与山体的连接处、发电厂房后侧开挖边坡等处, 设置浆砌石截排水措施。开挖结束后, 及时清除坡面松动碎石, 并对裸露面采取厚层基材喷射植被护坡绿化。

3.1.2 道路水土保持的措施

a.路基路面排水

路基应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 以排除路基、路面范围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保证路基和路面的稳定, 防止路面积水影响行车安全。路基地表排水可以采用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及急流槽、拦水带、蒸发池等设施。

b.路基防护

路基防护工程是保证路基稳定, 防止水土流失, 改善环境景观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设施。边坡防护工程应在稳定的边坡上设置, 在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质边坡上, 应优先采用种草、铺草皮、植树等植物防护措施;沿河路基, 在受水浸淹和冲刷的路段, 可以采用挡土墙、砌石护坡、石笼、抛石等直接防护措施;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基边坡, 应根据不同地质情况及边坡高度, 分别采取植物、框格、护坡等防护;对石质挖方边坡可以采用护坡、护面墙及锚喷混凝土等防护形式。各种防护措施可以配合使用, 并注意互相衔接。

3.2 加强水土保持监测

为切实落实水土保持方案中提出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动态监控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情况, 协调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建设进度, 准确掌握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及时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隐患, 及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并优化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过程中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也是水土保持防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水电站工程特性及施工特点,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应重点对坝区开挖面、道路开挖填筑面、弃渣场、料场、临时堆土场等区域实施动态监测。监测方法以现场调查为主, 辅以地面观测、资料分析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的时候, 由于受到施工周期长以及施工工程量大的影响, 会对施工现场的地质造成严重的破坏, 从而引发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 就需要相关的施工人员能够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对水土流失的面积进行有效的控制, 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对生态环境形成有效的保护, 可以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军.水利水保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水土保持, 2008 (4) .

[2]水利与水保生态环境建设要处理好“五个关系”[J].陕西水利, 1999 (6) .

水土流失特点 篇6

水利水电工程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与其他领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动工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对其他方面的影响,这样才能使水利水电工程与相关的项目保持友好的发展关系。在工程施工前,尽管经过了周密的选址研究,但还会占用居民的住宅地,因此移民势在必行。至于移民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与其到时候的追悔莫及,不如在问题还没有产生之前就做好防治措施。

2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水土流失的特点

2.1 人为活动是造成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脚下这片土地的基础之上的,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就在这片土地上采集、耕作、搭建房屋,直至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虽然与土地的联系看似已经减弱,但实际上却是更加紧密了。为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工程选址时是非常注意的,大多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之所以人烟稀少是因为它们或是植被太过茂密,或是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不适合人类居住,在这样的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损害到当地的水土,施工时的挖掘、填埋都有可能造成地貌的改变,地下河流很有可能因此改变流向甚至被阻断,后果很严重。其实,不仅仅施工行为会造成水土流失,拆迁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废料的安置也是一个重点问题,挖掘机可以很轻松地毁坏一栋房屋,但是后续的处理同样要花费人力物力,因此我们应尽量减轻人为因素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2.2 水土流失面广量大

关于水土流失的这一特点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方面是水土流失的面广,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是一项涉及多个方面的特殊的开发建设活动,涉及到农村移民安置和城镇集镇迁建,这两者不只是居民所在地的不同,他们的搬迁心理也是不一样的,只有综合处理好这些方面,才能发挥出系统的优势。大规模移民涉及到的除了普通居民还有当地的企业和一些已经建设完成的项目,其中,居民也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搬迁往往比城镇居民搬迁程序更复杂,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和牲畜,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一旦搬迁到其他地方,经营了许多年的平静生活很有可能就此打破,而城镇居民则没有这么多顾虑。因此一般而言,移民工作的难点在于说服农村居民同意搬迁,与此同时,当地的一些工程比如水库还是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因此需要好好保护,避免在移民过程中对它们造成损坏。另一方面则是它的量大,水土流失一旦发生就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了,从一开始的小范围扩大到后来的大范围。水土流失具有传染性,一块地方的水土出现了问题,为了自救必然会从其他地方汲取营养以保持自身的平衡发展,自然而然这块土地周围的水土也就在不知不自觉当中发生了恶性变化,这种变化如果不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我们又想不到要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检测的话,发展达到人的肉眼可见的地步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当然,到那个时候,水土的流失也就成了不可挽回的遗憾。

2.3 造成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是前期工作不合理的安排

移民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之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些被迫搬迁的居民究竟应该安置到什么地方去非常值得政府工作人员思考。首先,不可能让居民到一个他们不熟悉甚至感到陌生的地方去,不仅要考虑到居民的主观情感因素,还要考虑到政府的经济承担能力以及当地政府对这些居民的管理能力;其次,要考虑到受迁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该地区肯定有了一定的人口基础,搬迁过去的居民属于外来人口,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固定的,这样可能会造成生活垃圾无处投放、水电资源紧缺等不良局面,更有可能造成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长此以往,搬迁过去的居民与原住人口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越来越紧张,最后导致原住人口敌视搬迁人口的局面。总而言之,政府选择安置搬迁人口的地址时一定要综合考虑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人口越多,人均土地持有量就会越随之减少。人类活动的进行却是不会因此停止的,看到人口的涌入,房地产开发商首先就会为了追逐利润大兴土木,建造更多的小区,这样大规模的动工完全没有考虑到土地的承受能力,让土地背负更大的压力。当这种压力积聚到一定的程度时,土地就会发出抗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出现塌方、地下渗水等问题。涸泽而渔是不理智的,我们与自己脚下的土地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互利共赢才是我们的目标。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对变迁人口的关系调查,把他们安置到不同的地方去,这样将会大大减少搬迁的难度,水土流失也就不会频繁地发生了。

3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探讨

3.1 制定关于水土保持的相关法律以及规范

在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监督。监督不代表对工作人员的不信任,只是为了使他们的效率更高,防止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为了警醒,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抵抗住利益的诱惑,因此我们只能建立一个监督机制。法律具有强制性,能最大程度地制约人们的行为,有法可依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这就要求相关职能机构起草相关的法律,汲取民众的意见,经过反复的修改最后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

3.2 为可能遇到的水土流失问题提前做好水土保持计划

亡羊补牢,为时晚矣。我们不能重蹈亡羊补牢的覆辙,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首先技术人员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施工地址进行初步的筛选,现代计算机技术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把他们从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每个地区的信息都整合在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中,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随地地调用。当然输入进数据库的信息也会有所疏漏,因此在确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之后还是需要专门的勘探人员到该地去进行实地勘探的,以便掌握更准确的信息。勘探人员要了解到当地土壤的各项指标尤其是沙化指标和地下水流的分布情况,知道这些信息就可以在移民过程中避开这些脆弱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地保持环境不受破坏。对房屋即将要被拆迁的人们做好宣传工作,告诉他们不经意间的行为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一个人有意识的保护水土会带动更多的人也这么做,最终会凝聚出让人惊喜的效果。最好的水土保持方法非植树造林莫属,在土壤松散的地方栽种一些生命力比较强的树种可以有效地保持水土,当然,树不是可以随便乱种的,要挑选适合那里生态环境的树种才能让它们茁壮成长。以上所有的计划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基础来维持,在这一点上,政府完全可以发挥其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将财政收入投到公共设施项目中去,以政府的资金实力为后盾,水土保持计划才能长久有效地进行下去。

3.3 水利水电移民水土保持工程的验收标准一定要严格

豆腐渣工程不允许出现在水土保持工程中,这关系到以后的水利水电工程能否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质量一定要有所保证,否则到最后浪费的还是人力物力。建立一个严格的验收标准可以表明政府的态度,这样承包的单位才不会想着偷工减料。专业的验收人员也是非常必要的,他首先要了解施工的过程,这样才知道在哪些环节可能会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其次,他必须具有职业素养,不会因为承包方给了一些好处就忘记自己的职责。高标准高要求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必要条件,现在的高标准既是为了地区的生态环境着想也是为了生活在这个生态环境当中的人类着想,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曾经的家园由于水土流失而变成一片荒芜的不毛之地。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依附在自然环境之上的,我们要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移民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这样的心态下都会迎刃而解,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水土流失的防治需要在一致努力下来共同完成。

4 结语

水土流失特点 篇7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流失特点

1 工程概况

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特高压输变电工程 (湖北段) , 是国内首条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 包括1000kv荆门变电站工程及基配套输电线路工程。本输变电工程在湖北段共分为6个标段 (14-19标段) , 446座塔基, 长度为188km, 在湖北省境内途经襄樊市襄阳区、枣阳市、宜城市、钟祥市和沙洋县。本输变电工程于2008年1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2 水土流失分区

该项目湖北段分为两个一级防治区。一个是点状工程荆门变电站, 其二级分区为站内、站外护坡、进站道路和站内临时堆土场;另一个是线状工程输变电线路, 其二级分区为塔基基座区、施工便道、人抬道路、塔基施工临时用地、牵张场地。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项目建设区面积 (湖北段) 为123.80hm2, 直接影响区面积为5.43hm2。其中, 项目建设区面积分为工程永久性占地、工程临时性占地两个部分:工程永久性占地区指变电站站区、进站道路 (共16.46hm2) 和线路塔基座占地范围 (共16.41hm2) ;施工临时性占地区包括输电线路施工场地 (78.86hm2) 、施工道路 (2.10hm2) 、牵张场地 (9.77hm2) 、塔基施工临时用地 (0.20hm2) 等临时占地。

在直接影响区的界定上, 线状工程施工临时道路及荆门变电站进站道路难免会对租、征地范围外附近区域产生影响, 因此考虑道路两侧各外延2m作为直接影响区。新建的荆门变电站按挡土墙排水沟外延2m范围, 站外管线两侧各1m范围作为直接影响区考虑。

3 水土流失原因

输变电建设工程由点式工程和线性工程组成。其中变电站的建设属于点式工程, 在工程建设中需要大面积的开挖地表, 破坏原地貌及植被, 造成剧烈的人为加速侵蚀。输电线路的建设属于线性工程, 空间跨度大, 穿越地形地貌类型较多, 水土流失特征随时间而变化。总的来说工程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工程建设期的施工活动。站区开挖平整和基础清理、塔基施工、牵张场布设、施工道路建设等活动对地表的开挖、扰动和再塑及使表层植被受到破坏, 造成水土流失。

3.1 点式工程流失源

(1) 站区内。

变电站所在地为山坡, 建设过程中清表, 削坡平地等工程势必改变原地貌形态, 场地表面在外营力下易发生面蚀, 沟蚀。本工程站区占地面积16.46hm2, 工期为2.5年, 流失危害较大, 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站区内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五通一平期 (通水、通电、通路、通气、通讯、平整土地) , 土建施工期。

(2) 进站道路。

进站道路建设破坏用地范围内地表植被, 导致土壤表层裸露, 同时改变原地表坡度、坡长, 从而使它的抗蚀能力降低, 诱发新的水土流失诱发新增水土流失量。进站道路建设是一条线, 公路建设对地面扰动、破坏类型多。施工中路基高填、路堑深挖产生新的裸露坡面, 造成地表形态改变, 降雨冲击路基边坡导致产水产沙, 尤其在阴雨连绵的季节, 上部山体因雨水入渗加重负荷, 底部因路堑失去支撑, 极易发生山坡滑塌, 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发生。

(3) 临时堆土场。

变电站内土石方施工不可避免地出现临时堆土场, 对其不加以防护或者防护不当, 遇到降雨会发生水土流失。

(4) 站外边坡、排水沟破坏山体植被, 开挖面形成不稳定的高边坡。

水蚀为主重力侵蚀次之。

3.2 线性工程流失源

(1) 土石方开挖, 基础施工。

浇筑杆塔基础、临时占地、修建边坡、护坡及排水沟等工程均需开挖。工程开挖将使地表开挖面裸露, 改变开挖面的坡度、稳定性、土层分布, 破坏地表原有植被。

(2) 施工临时道路。

施工中建设临时道路会造成一些新的裸露面, 缺少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 一遇暴雨或大风会产生水土流失。

(3) 牵张场地。

在架线施工工程中, 需要在塔基附近设定牵张场, 侵占地表, 破坏原地貌的植被。

(4) 弃渣。

根据工程开挖土方平衡, 可能产生弃渣。但由于线路单个塔基弃渣量较小, 一般不采用大的弃渣场集中堆放, 将对单个塔基的弃渣采取就近设置弃渣处置点进行处理的方式。

4 流失特点

4.1 流失阶段性差异

(1) 输变电工程各期工程的施工内容 (具体工程) 不同, 形成的地表扰动程度有很大差异, 一般来说水土流失随着施工的进行而逐步递减。例如, 在点式工程变电站建设中, 五通一平阶段, 土建施工阶段对地表扰动相当剧烈, 从而引起的流失强度也大。随着工程的进行, 工期往后推进, 对地表扰动相对缓和, 故工期越往后, 相关的水保设施也陆续起效用, 从而进一步地减少水土流失。

(2) 输变电工程中, 由于各具体施工工程由于工艺不同, 造成施工各工序之间的流失环节也不同。例如变电站进站道路建设, 在路基填筑过程中, 毛边坡 (未削坡前的路堤边坡) 逐步提高, 坡面不断扩大, 流失逐步增强;随后进行的削坡及防护骨架工程, 使得裸露的坡面积又逐步缩小, 流失减弱。

4.2 流失的质与量的差异

在开挖或开填之后的扰动面上, 流失的是生土, 量大;在水保工程完成过程中和完成后, 流失的是客土 (熟土) , 量次之;客土流失不仅是量的流失, 还有营养物质的流失, 即土质的衰退。

4.3 流失面的种类

(1) 挖掘裸露面 (如塔基开挖面) ; (2) 堆积面 (如路堤坡面) , 弃渣坡面 (弃土、弃石、弃渣面) ; (3) 平面 (站内平整土地、护坡道平面、临建工程硬化平地面) ; (4) 表土堆积面; (5) 实施了水保工程后的挖掘面和堆积面 (仍有流失) 。这些扰动面呈现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异, 因而流失有较大差异。

4.4 不同扰动扰动坡面的坡度差异

处于不断变化面积的不同扰动面又有几个不同的坡度, 在相同雨强的打击下, 产生的流失量也会有差异。

4.5 其他流失点, 如临时堆土场、施工道路以及牵张场引起的水土流失

临时堆土场是由于土建施工产生的弃土弃渣临时堆存而形成的, 堆放时间不定, 一个月至半年不等。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临时堆土场的管理并不到位, 没有加以相关水保措施, 遇到降雨, 不可避免发生水土流失。

施工道路一般在原有农用机耕路基础上修整改造而成, 或新建施工道路, 或临时搭建人抬简易道路.施工中要求对新建道路采用混凝土浇灌路面, 设计道路排水沟等, 对农用机耕路修整按照稳定边坡开挖、填筑, 对人抬简易道路要求尽量少砍伐林木。新建施工道路和修整改造农机路都需要进行挖填, 这将破坏原有草本植被, 增加原有地表的水土流失量, 水土流失形式主要为沟蚀。人抬简易道路主要应用于山地丘陵区, 虽然不需要进行土石方开挖, 但开辟道路要砍伐阻碍通行的树木、荆棘, 人行践踏又将破坏原有草本植被等, 从而增加原地表水土流失量。

牵张场区主要用于机械作业、材料堆放, 以及汽车运输装卸和掉头, 主要施工活动是对土地的占压, 造成地表板结, 降低了原有地表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

4.6 开工月份不同

在施工期经过的雨季月份数和暴雨月份数也不同, 故不同月份开工造成的整体土壤流失量会不同。这也给定量监测频次带来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南电力设计院.晋东南-南阳-荆门百万伏级交流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R].中国电力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 2005.

[2]卫苗苗, 王慧觉.浅谈沪蓉西高速公路工程水土流失监测[J].交通科技, 2007, (5) :78-80.

水土流失特点 篇8

关键词:改造道路,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城区改造道路增多的原因及改造内容

深圳经济特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 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 由于建设体制上实际存在的双轨制, 深圳市城市建设表现出明显的“二元制”特征:特区内已建成为现代化城区, 目前已接近“过度开发”的边缘, 城市剩余的可建设用地日趋减少, 急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与特区内相比, 特区外城市形态与农村形态混杂,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关内外一体化, 深圳市关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速, 为提高关外城市生活品质, 解决居民行车出行难、区域交通状况拥挤、 市政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部分道路改造工程迫在眉睫。

经分析总结道路的改造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道路工程 (包括路基和路面) 、管线工程 (包括给水、雨水、污水、电力、 通信、照明及燃气工程设计) 、道路景观绿化工程等。

2城区改造道路水土流失特点

城区改造道路与一般道路建设一样水土流失呈线状分布, 但由于其所处位置和道路改造性质存在其特定的水土流失特点, 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 临时占地面积少。由于城区改造道路两侧普遍为已建成居民区或工业区, 并且距离改造道路红线较近, 导致道路改造工程作业面狭窄, 因此项目建设区主要为道路永久占地, 基本无临时占地面积或临时占地面积相对较少。

(2) 弃渣量相对较大。所需改造道路现状路面一般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且破损较严重, 道路改造工程中现状路面及人行道一般需要部分或全部破除重建, 部分水泥混凝土路面虽可直接罩面但也需对旧路面进行铣刨一定的厚度, 才能进行沥青混凝土路面罩面, 这便会产生一定道路路面弃渣。弃渣产生的另一个原因为道路两侧现状建筑物拆除, 在特区外拓宽道路中大部分都面临拓宽段现状建筑物拆除问题, 势必会产生大量建筑弃渣。

(3) 土方调配利用困难。道路改造过程中如需对现状道路进行拓宽, 那土方问题将不可回避。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道路拓宽段土基一般为松散素填土、淤泥质粉质黏土等软弱土层, 需进行地基处理, 采用最多的地基处理方式为软基换填, 利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或砂类土置换出软弱土层。所需的换填土方要通过外购或外借的方式解决, 产生的软弱土方进行外弃, 因此改造道路中由于土质特点使项目间土方很难调配利用。

(4) 管线工程施工复杂。管线一般埋设在道路人行道、绿化带下, 部分埋设在车行道下, 沿改造道路纵向埋设的管线为节省投资普遍采用大开挖的方式进行敷设, 横跨道路实施的管线, 在交通量大的路段, 为减少对现状交通的影响还会采用拖管的方式进行施工。管线施工过程中还面临新旧管线衔接、管线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周边建筑物基础造成不良影响及管线开挖土方处理及回填土方临时堆放等问题。

3城区改造道路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城市改造道路由于其位于建成的城区内, 如施工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 汇水将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周边市政雨水管网致其堵塞, 若进入周边河道, 将造成河道淤积, 影响其防洪能力, 这些结果直接威胁到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根据城区改造道路水土流失特点做好改造道路水土保持工作意义重大, 从以下6个方面探讨改造道路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

(1) 围挡措施。就深圳现状来说, 改造道路施工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交通量, 因此通常采用路网疏解和分幅倒边施工的方式来疏解交通。分幅倒边施工大部分采取两种方式:一种为路面施工, 绿化带和人行道通车, 之后路面通车, 绿化带和人行道施工;另一种为道路中心线左右两侧分别进行施工和通车;无论采取哪种分幅施工方式, 利用施工围挡分隔施工现场和通行道路与周边居民区, 都是减小对现状交通干扰, 保证施工、行车安全, 并将水土流失控制在施工区域的有效措施。施工围挡一般采用单面彩色夹芯钢板, 高1.8m, 基础入底20~30cm。此种围挡措施具有占地面积小, 拆除工作量少, 能重复利用等优点。

(2) 排水措施。路面汇水主要靠横向排水, 接入雨水口进入市政管网系统。市政管网配套缺乏是道路改造的原因之一, 即使道路改造前存在市政排水管网系统, 在改造过程中大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因此施工过程中采用在道路两侧布设临时排水明沟的方式进行排水, 排水明沟根据道路改造标段划分、道路纵坡、周边市政雨水口位置进行汇水分区分析, 通过施工期和汇流计算确定排水明沟结构形式和断面尺寸, 并在汇水进入周边河道或市政雨水管网前布设沉砂措施。

改造道路在分段施工过程中还存在新旧雨水管网衔接的问题, 在新建成的雨水管网未能与现有雨水管网接通并正常使用的情况下, 主要靠临时排水明沟进行排水, 并对造成的淤积的排水沉砂措施进行定期清理, 保证其发挥正常使用功能, 后期将其拆除。

道路施工区排水是降低水土流失危害, 保证周边市政雨水管网通畅的重要措施。

(3) 软基换填区域防治措施。软基换填位置及深度由地勘资料而定, 根据深圳实际情况换填区域一般发生在道路拓宽范围。道路拓宽后, 道路红线将离居民楼房及工业建筑边线更近, 不存在采用大开挖方式进行软基换填的场地, 因此主要采用钢板桩支护方式进行换填施工。施工过程中软基换填区会形成开挖基坑, 做好软基土石方转运及基坑区水土流失是软基换填区的防治重点。

改造道路施工面狭窄, 不宜在项目区内设置长期的料场和临时堆土区, 所以弃方要做到随挖随运, 砂料要做到随用随进。 对于确实不能及时运走的弃土和未能当天利用的砂料在道路红线内设置临时土方和料场转运场地, 并随施工进度进行变动, 临时土方和料场转运场地要布设临时拦挡和覆盖措施。

软基换填开挖基坑, 根据开挖深度和面积在基坑底布设相应规格的基坑底排水沟和集水井, 一般采用浆砌石或灰沙砖结构, 内壁水泥砂浆抹面, 汇水通过抽排方式进入道路两侧临时排水明沟, 经沉砂后排走。

(4) 管线开挖区域防治措施。改造道路管线工程是弃方的主要来源之一, 一般采用大开挖的方式进行施工, 扰动程度相对剧烈, 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可能性相对较高。管线工程采用分段施工, 且尽量缩短每段施工距离, 做到施工段早开挖、早埋设、早回填、早压实, 通过严格控制施工进度加强施工管理的方式避免水土流失危害。管线开挖在分段施工过程中, 前段开挖土方可以随挖随运, 不在项目区内临时堆放, 在进行到回填阶段时开始下段管线工区施工, 利用该段开挖土方进行回填, 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段管线施工区, 该段所需回填土方要临时堆放在管线开挖沿线, 并预备彩条布在突发恶劣天气的情况下进行覆盖, 多于土方及时运走, 管线施工完毕后及时开展上层道路内容施工。

(5) 弃土 (渣) 处理措施。深圳市弃土 (渣) 均需运至市政府制定的合法弃置点, 由弃置点管理单位对弃土 (渣) 场地进行平整并采取水土流失专项防治措施, 封场后对弃置点进行利用; 经调查发现, 深圳市弃土场回填至设计标高封场后, 一般经过自然沉降或人为压实建设成为公园或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目前, 深圳市弃渣有两种消化方式, 一种为填埋, 一种为通过加工进行循环利用。简单填埋方式是目前国内常用的弃渣处理方式, 但该种处理方式存在占用土地面积难再利用、弃渣难以生物降解、降低土壤质量破坏土壤结构等缺点, 因此从水土保持角度推荐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处理弃渣。经调查深圳市龙岗区和南山区均已建成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处理场, 处理场将建筑废弃物再生为骨料、路面砖、墙体砖、草坪砖、透水砖、劈裂砖、水工砖、路沿石、轻质墙板、干混砂浆、彩瓦等新型环保建材产品, 具有环保、高強度、耐磨、透水透氣、降噪、防滑、色彩鲜艳、不易褪色等多种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市政道路、楼盘小区、 休闲广场、步行街、停车场、机场、码头等场所。

(6) 人行道及绿化措施。随着城市的建设, 城区内不透水层地表不断增多, 致使地表径流加大, 产流时间缩短, 洪水凶猛, 因此减少城区内不透水材料的应用有利用城市排水、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近年来深圳市加大人行道采用透水砖建设的使用力度, 透水砖也发挥着重要的保持水土的作用, 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提升道路景观性是道路改造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深圳市道路改造后基本改变原有绿化物种, 根据城市和片区规划, 将采用相适宜的景观绿化物种。

4结语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与原则 篇9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简要概述

修复作为一个汉语词语,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 其中一个是针对相关事物进行修正从而修补回原有的样貌;其二则是主要依靠自身的恢复功能来恢复相关事物。生态修复中的修复主要表达的是第二种含义, 即生态系统依靠自身的协调能力和修复能力来针对遭受到严重破坏的部分进行恢复性调整, 从而实现整个生态环境和谐健康的发展, 最终使得整个系统恢复到最开始的原始正常状态, 各个部分都保持着平衡, 进入到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所以,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主要指的是在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内, 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调节的能力, 同时给予一定的外力帮助, 即运用人工调控机制来监控区域水土流失恢复整体状态, 从而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同时促进生态系统朝着和谐自然的方向发展。

2水土保持修复的原则

2.1进行水土保持的过程中, 生态学要作为主导的原则。因为在大自然中, 生物与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共生的关系, 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以及兴盛衰亡的相互交替的规律, 不同生物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依附、相互共生等关系。这些内容都属于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在实行水土保持的过程中, 主要依靠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力, 因此, 要将生态学作为整个保持过程的主导原则。

2.2针对不同区域,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因为在发生水土流失的不同区域中, 整体生态环境并不相同, 并且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生态状况, 并且河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同时, 引起区域水土流失的问题都不尽相同, 有些地区因为气候干燥, 区域内的地形以土丘为主, 而导致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差;有些地区是因为树木乱砍乱伐而导致的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变差等等。因此, 不能从一而终采用同一种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 要针对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的治理方式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的治理。

2.3正视经济作用, 采用经济可行性的原则。进行河流水土流失的治理, 不可避免的要投入资金。而这一个工程是一个需要漫长时间的长时间工程项目,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受到确切的回报效果。而在投入资金的同时, 许多河流还不能全部采用现代化的治理手段进行治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投入资金的同时, 还要强调资金的可行性, 也就是在治理过程中, 减少排放污染物, 即对水资源生态的进行破坏和污染的排放物。与此同时, 还要注意整个工程突出的漫长特点, 尽量减少资金投入, 尽可能地依靠生态系统自己的修复能力进行自我修复。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

3.1封育保护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主要手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解除生态系统超负荷的压力, 依靠自然的再生和调控能力, 促进植被的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 因此舍饲养畜, 停止人为干扰是它的重要手段之一, 禁封是它的核心。大量的实践表明, 通过禁封治理, 林草覆盖率可以得到提高, 土壤侵蚀模数明显降低, 水土流失能得到有效遏制, 当地的生态环境可以显著改善。

3.2成功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需要必要的人工措施辅助, 一方面要通过人工育林育草, 如因地制宜地补植补种、防治病虫害等加快封禁区的生物量生长等;另一方面相应的管理措施也非常重要, 如果封禁区的管理工作上不去, 不能妥善地解决居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就很难保障封禁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成功。

3.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周期比较长。因为植被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 也就是说生态修复也同样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来说, 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才能看出起码的成效。并且区域内的自然条件不同, 植被恢复的速度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成功是缓慢的, 完善功能的发挥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4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办法

对于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来说, 传统的对策是修筑拦河大坝、 广种植被、建造梯田等方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水土流失起到遏制作用。但传统的方法上存在着一些缺陷, 从而无法得到广泛的使用。故研发了一些克服传统方法缺陷的新兴方法:

4.1依靠生态系统自身进行修复。在一些生态破坏不太严重的区域, 可适当地更换其地表使用结构, 譬如退耕还林还草等方法, 让生态系统恢复到不受或者尽可能轻微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能力来改善水土流失的状况。

4.2生态系统自身修复和人为辅助方法相结合。在生态系统受破坏程度比较严重的区域, 利用人工辅助措施向该区域种植一些生命力和再生能力较强的植物, 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改善该地区内的生态系统成分组成, 慢慢增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能力。

4.3人工强化生态系统修复能力。该方法主要用在水土流失的预防方面, 其主体思想也是通过人工措施巩固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固性, 加强系统中食物链之间的联系, 加强物质和能量的利用、分解和循环, 实施的途径包括植树造林、饲养家畜、发展沼气等。

5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进行创新

5.1体制上进行创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涉及面比较广的工作, 需要一个职能部门进行整体协调、管理。明确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在生态建设中的协调、管理地位和作用, 强化职能, 加强综合协调、技术指导和归口管理, 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开展水保生态建设。

5.2辅助技术科学水平的创新。提高生态修复科技含量, 开展生态修复专题研究, 重视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在水保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结束语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自然的力量, 重点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 在掌握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特点和原则的基础上, 不愧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也将成为今后水土保持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徐红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与原则[J].南方农业, 2014 (12) :80-81.

[2]申艳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与原则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34) .

上一篇:冲洗滤器下一篇:工程索赔及控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