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土资源

2024-09-05

农业水土资源(共6篇)

农业水土资源 篇1

水土保持的主要任务是防治土壤侵蚀。在水土流失地区建立生态农业, 应突出水土保持作用, 体现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效益的多重性。搞水土保持型农业, 要深入调查收集料, 树立水土保持意识, 按照水土流失单元并考虑经济单元进行合理规划, 并在组织实施中加强科学试验研究。

1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概述

1.1 水土保持。

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进入了一个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阶段。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面积比较小的闭合集水区。每个小流域既是一个独立的自然集水单元, 又是一个发展农、林、牧生产的经济单元, 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

1.2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简称ECO, 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 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 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 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 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 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 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2 我国农业在水土保持中存在的发展问题

2.1 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

农业的发展多数是在农村地区, 农民的经济条件落后, 且农村居住的多是平房建筑, 家家户户都有做饭取暖的装置, 为了省钱, 多数的村民会去树林中伐木砍柴, 囤积在家中, 以便日常做饭和冬季的取暖, 这就使得大量的树木被破坏当成燃料消耗。还有一些人是专门为了盗伐木材贩卖, 以获得自己的经济利益, 全然不顾国家的法律约束, 大量的破坏林木, 牟取暴利。另外, 水土资源产权的经营问题还处于胶着状态, 农业经营的主体不明确, 对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还是一个问题, 使得水土资源大部分荒废在外面, 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农民随意的扩充耕种, 破坏了大量的珍贵资源。所有这些情况都是人们的森林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 造成森林结构和树木的破坏, 长时间内难以修复, 使得农业的水土保持成了一大难题。

2.2 在保持水土的生态发展规律上认识不足。

我国的农业发展还有待提高, 多数的农村地区靠农业为生, 受到基础建设、公共管理、资金投入以及技术支持等当面因素的制约, 在水土保持观念上认识不足, 使得水土资源大量的流失, 农业的发展情况更加的严峻。而地方政府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也是只限于表面的工作, 治标不治本, 相关的水土保护措施也不完善, 也没有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来约束那些破坏水土的行为, 导致情况不容乐观。农业问题是民生的大计, 而水土更是农业种植的根本, 想要做好防范治理工作, 就要从根基抓起, 将行动与规章制度结合在一起实施, 并且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大家一起齐心合力来治理水土问题, 这样才能控制住局面, 有效的保护水土资源。在保持水土资源的同时, 普及科学管理规划的理念, 避免生态受到更大的破坏, 以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

2.3 相关部门管理混乱不到位。

在国家强调生态建设农业经济之后, 地方政府都纷纷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是, 工作的进展并不大, 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 水土流失的现象还是十分的明显。究其原因, 政府的工作落实不到位, 通常是“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地方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弄虚作假的现象明显, 还有一些相关的部门管理混乱, 使得水土流失的治理一度成了空话套话, 也致使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一再低落。而对于一些破坏森林植被、乱砍滥伐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 或者处罚过于轻等等情况, 都造成了植被的破坏和水土流失的加剧, 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完整性。

3 我国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措施

3.1 加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

首先, 国家的相关部门环境对农业水土保持要有清醒的认识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措施, 制定相应的农业水土保持治理方案政策。进一步深化生态建设的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水土保持体制, 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战略要求。其次, 强化制度建设, 通过提供制度保证加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

3.2 遵循农业水土保持治理的生态规律。

生态建设和农业水土保持是相互依存的, 在处理水土保持的问题上, 一定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放在首要位置, 将自然资源合理的分配利用, 以便更好的治理水土流失现象。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要妥善处理好水土治理与农业种植之间的关系, 不能本末倒置, 影响了自然生态的发展, 得不偿失。农业是农民解决生计问题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农闲时间可以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建设, 比如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 都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好办法, 还能缓解生态环境的建设, 利大于弊。因此, 遵循农业水土保持治理的生态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因地制宜是一条客观因素, 还要协调好农民种植和生态建设的时机, 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促进生态和农业种植的双赢发展,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统一。

3.3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水土流失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负面的影响因素, 对于生态的建设也是一种阻碍, 所以, 为了这两方面的发展, 治理水土资源流失是势在必行的。除了相关部门组织人员进行生态治理外, 必要的监督措施和法律法规是一定要有的, 政府部门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 还要监督实施, 以达到强化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目的。地方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水土治理工作的监管力度, 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 以便基层的干部群众能深入的开展工作, 而不是走形式, 做到标本兼治。在强化治理过程中, 加强植树造林的保护工作, 加强资金的流向监测, 加强人员的合理分配, 以达到保持水土、防沙治沙的目的, 还要加强执法力度的合作, 防止不法分子从中谋取暴力, 浪费国家大量的资金, 使水土保持治理走向制度化、专业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结束语

随着社会各界对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与治理保护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农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也在不断深化。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主要目标就是治保护、改善防患和科学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不断提高农业土地生产力, 改善农业生态自然环境,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建设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富磊.水土保持治理问题及生态建设探讨[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2013 (11) .

[2]石兆英, 杨建强.试论水土保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生态建设[J].内蒙古水利, 2012 (3) .

农业水土资源 篇2

一、问答题(第7题必选,另任选5题)

1、水作为特殊商品具有哪些经济学属性?可持续发展的水价如何体现这些属性?

2、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3、简述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适用条件及其原因。

4、我国如何对土地资源利用进行分类?说明我国耕地的基本国情及其保护目标。

5、阐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6、农用地整理的目标包括哪些方面?农用地整理一般包括哪些单项工程?

7、简述我国水土资源的特征和面临的问题,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推进我国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课程论文

1、综述水土资源综合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国内外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字数:5000~6000字)。

说明:

1、可选做问答题或课程论文;

2、请在答卷(或论文)上注明你的姓名、专业及学号;

3、成果一律用A4 纸打印。

2017年12月

《水土资源规划》

问答题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张展羽

陈菁

2018年1月 1.水作为特殊商品具有哪些经济学属性?可持续发展的水价如何体现这些属性?

①水的经济学属性

(1)水资源价值的多维度性。水资源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如生产和生态功能,也具有非使用价值,如未来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遗产价值。不仅不同水资源在用于不同用途时应被视为不同的经济物品,而且同一水体在同一时间段内由于同时兼有不同的功能,也被视为具有多维价值,这一现象导致了水资源价值研究的复杂性。如水资源按其用途可以被分为消耗性用水(如农田灌溉)和非消耗性用水(如水力发电、航运)。通常状况下,如果消耗性用水量不达到一定的极限是不会影响到消耗性用水的价值。但随着人类水资源开发程度趋近极限,消耗性用水的价值和非消耗性用水的价值是会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研究水资源价值时,不仅要研究其单一使用方式的价值,还要研究同一水体不同价值之间的替代关系,以及用水量是如何影响价值之间替代比例的。

(2)水资源价值的空间属性。由于水资源可获得性难易程度不一,势必造成水资源利用成本不同,在这个意义上,水资源价值存在空间差异。如在同一河段左右两岸,由于河道两岸所受水力不同,会导致两岸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可利用程度不同,形成微观尺度的价值空间分布差异。另外,水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要素时是流动的,而且是一种不完全流动,即使其符合可利用的要求也往往需要人们付出劳动、时间与精力,这就是空间经济学意义上的水资源不完全流动性。由于水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地区与地区之间在水资源利用上的比较优势明显不同,水资源利用成本区际差异显著。

(3)水资源价值的时间属性。水资源价值的时间属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水资源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深层地下水),人们在利用这部分水资源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实现其现值的最大化,换而言之,就是实现水资源在时间序列配置上的最优化。另一方面,水资源的另一部分为可再生资源,而不同时间上的相同水量边际价值变化幅度较大,甚至有可能为负值。因此,该部分水资源的利用原则是充分利用边际价值高时的水资源。

②可持续发展的水价如何体现这些属性

可持续发展水价的理论内涵就是水价所决定的水供求不能超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水价所决定的收支水平必须保证供水工程能持续运行和用水户有支付能力。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水价的制定必须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使水资源再生、循环的环境和基础不受破坏,同时兼顾供水工程承受能力和用水户承受能力。因此,可持续发展水价所决定的水供求关系,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供水工程的承受能力作为定价的核心内容,以用水户承受能力作为边界条件。2.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产权管理、水资源合理配置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组织和协调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和水资源信息与技术管理等六个方面。

(1)产权管理。《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作为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利部,主要代表国家管理好水资源所有权,并应制定规章和政策,对与水资源所有权相关的占有权、开发权、经营使用权、处置权等进行界定和规范。

(2)水资源合理配置管理。水资源因不同于其他资源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既不同于一般商品,完全由市场机制来配置,也不同于其他专用性的稀缺资源,完全由国家计划配置。在水资源配置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公平与效益、兴利与除害、近期与长远,同时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使水资源配置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是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3)水资源政策管理。就是为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而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管理的诸多方面,涉及天然水资源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和水资源管理子系统。当前政策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流域管理政策的建立、完善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之间政策的协调。

(4)水资源组织和协调管理。新《水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在我国,“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管理体制,是切合当今国情的必然选择。要完善和健全以河流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必须加强与农业、林业、环保、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协调,争取这些部门的支持。

(5)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是指地表水、地下水的开发与利用全过程的管理,包括规划、可行性研究、初设等前期工作,工程施工及竣工验收等建设管理及工程运行管理。水资源保护管理是指用水质量、水生态系统及河湖沿岸生态系统保护管理。当前,尤其要加强对水利行业外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管理,适应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新形势。

(6)水资源信息与技术管理。加强水文观测、水质监测、水情预报、工程前期调研和运行管理跟踪监测等水资源基础工作,建立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建立水资源调查、评价、预测、配置、调度等体系。

4.我国如何对土地资源利用进行分类?说明我国耕地的基本国情及其保护目标。

①我国土地资源的分类大致分为两种:1.按土地资源的用途分类;2.按土地资源质量等级分类。

(1)按土地资源的用途分类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0年颁布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国土资发【2001】255号)文件规定,我国土地资源实行城乡统一的分类标准,按用途分类,由三个级类型(一级类型,二级类型和三级类型)组成。其中一级类型共分为3个类别;二级类型共分为15个类别,三级类型共分为71个类别。各类别编有特定的编号,以利于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管理土地资源信息。

土地资源的一级类型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种类别。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5种二级地类。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造物的土地,包括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8种二级地类。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为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两个二级的地类。

(2)按土地资源等级分类

土地资源的质量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肥力、土壤侵蚀程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作物年产量、土地位置、交通条件等。

坡度指单位水平长度地面的平均增高或降低值。有效土层厚度指评价土地的土层厚度平均值。单位面积上年土壤流失总量称为侵蚀模数,单位为:t/(km2·a)。土壤肥力指土壤中所含养分状况。通常以有机质含量、全氮、水解氮等指标表示。土壤溶液的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称为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土地农业适宜性及经济价值的重要参数,不同植物品种,对土壤酸碱度有不同要求。人口密度及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是土地资源分级中重要的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土地资源评估的重要经济参数。

②耕地的基本国情

(1)我国耕地的特点

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半部季风区,即大约以年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尤其集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和丘间、山间盆地以及广大的丘陵地区。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即年降雨量800mm等值线以南的广大南方丰水地区,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旱耕地则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约占全国旱耕地的85%,其中以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早耕地面积的60%左右,其次是黄土高原内蒙古、甘肃、新疆的山前平原,约占25%,其余15%左右的旱耕地则零星分布在江南丘陵与山坡地。

(2)耕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耕地总量及人均耕地数量呈下降趋势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耕地总面积持续下降,这是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所致。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也在不断下降。而且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6年:0.25 hm2 /人),仅是美国的1 /10左右。这说明我国耕地越来越面临着逐年减少和人口增长的压力。2)耕地质量不断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目前中低产田已占整个耕地面积的2/3,有机质含量已降低到1.5%,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东北黑土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已从刚开垦时的8%—10%下降到目前的1%—5%。另外,耕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随意占用、乱垦、滥伐草原植被、森林的情况,使大片土地失去“绿色保护伞”和“天然蓄水池”。目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的40%不同程度地沙漠化,水土流失面积从解放初期的116万km2扩大到15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6,每年流失表土50多亿t。

3)耕地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耕地污染面积已达667万多hm2,仅此一项,每年粮食减产达100亿kg以上。从80年代末以来农业化肥的使用量在不断增加。化肥和其他农业投入,如杀虫剂、除草剂等的施用,严重破坏了耕地的生态环境,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4)耕地的生态功能下降

人口的增加给耕地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人类只有不断地追求耕地生产力和单位面积产量。对土地无休止地索取使耕地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盐碱化、沙化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耕地不能有效地缓解面临的压力,致使肥力不断下降,结构变差。耕地质量的蜕变使耕地的生态功能下降,不能正常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有些地区的耕地成为大气C的排放源,如京津沪、广东及云贵川等地。这主要是由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引起的。而且土地最初从森林转化为耕地,土壤中的碳含量就会急剧下降。研究表明,砍伐森林会造成20—30年内有机碳损失20%—50%,大部分所属来自于地表有机质的侵蚀,这是与土壤表层耕作分不开的。这不但会加重地球温室效应,而且进一步加剧了耕地质量的退化。

③耕地保护的目标

所谓耕地保护,就是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其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由于土地具有数量有限、质量可变两大基本特征,前者决定了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必须适度,利用应该节约,后者则要求人们对耕地利用要合理,用养结合,以保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耕地保护目标即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了这一目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耕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耕地问题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①在一定阶段时间内,局部地区自身耕地总量的增减所达到的自我平衡;②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局部地区之间耕地的增减所达到的互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自我平衡”与“互补平衡”相结合的“总体平衡”。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一个具有全局性、转折性意义的战略性目标,标志着土地管理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是土地资源利用从粗放走向集约,土地管理方式向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使、具有权威的资源管理方式转变的一个战略目标。提出这个目标,既有充分的必要性。又考虑了足够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工程,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5.阐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

(1)统筹兼顾。土地利用关系到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规划必须统筹全局,协调各部门、各方面对土地的需求,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必须把局部问题纳入整体目标中综合考虑,做到地尽其用。同时,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避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远近结合。土地利用规划既要满足规划期末规划目标的要求,还要照顾近期或当前对土地利用的要求。远景规划目标对土地利用起控制作用,对近期土地利用具有指导性;但也应考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是分步、分期进行的,特别是在我国国力还较薄弱的情况下,更要充分考虑当前利益,为在短时期内发挥土地利用效益创造良好土地条件。此外,坚持远近结合原则,还应包括近期的规划要为远期的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3)保护农业基本用地。中国人多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多,又不能依赖进口农产品为生,这就决定了我国土地利用必须贯彻保护基本农业用地的原则。农业生产要求有较好的土地条件,我国宜农土地资源又十分有限,因此,宜农土地要优先保证农业的需要。

(4)因地制宜,注重可操作性。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需要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也不尽相同。必须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在规划内容、规划深度和规划编制方法上,都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在规划方法、用地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应以规划为出发点加以落实。

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现状模式的总结。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利用土地活动与土地自然属性结合的历史产物。土地利用模式是指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及土地利用效果。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就是要研究这些土地利用模式的合理与否,找出土地利用上的经验与问题,寻求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的途径,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2)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体规划中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在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作适宜性评价,说明需要调整的土地数量、分布和调整利用方向。一般仅需对那些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部门预测中反映出来的用地不合理或用途有争议的土地进行评价。二是按照规划需要进行各类用地后备资源的适宜性评价,即宜耕荒地、宜林荒山荒滩、宜建设用地等的评价,说明各类后备土地资源适宜开发利用的方向、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行用地结构调整的可能性。

(3)土地利用预测

土地利用预测是人们对土地利用远景模式趋势的推测,是土地总体规划的中心内容之一。通常,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土地利用预测包括土地利用方式预测、人口和消费水平预测、农产品单产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结构预测、土地利用效果预测等内容。

(4)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对土地利用远景目标及任务的战略性安排,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途径及步骤,以及所要采取的各种政策和措施。

(5)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合理分配土地、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作用是指导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和限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根据我国、土地利用的特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用地分区可以划分为:1)农业用地区,即为保护和发展种植业需要而划分的用地区,其中根据需要可进一步划分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业用地区、农业开发区、菜地保护区等二级用地区;2)园地区,即为保护和发展果树、桑树、茶树及其他多年生作物需要而划分的用地区;3)林业用地区,即为保护和发展林业需要而划分的用地区,其中根据需要可进一步划分林业保护区、一般林地区、林业开发区等二级用地区;4)牧业用地区,即为保护草场和发展畜牧业需要而划分的用地区,可进一步划分牧业保护区、牧业开发区等;5)城乡建设用地区,即城乡已建设和计划建设的用地区,可进一步划分城镇建成区、城镇规划区、乡村建成区、乡村规划区、独立工矿建成区、独立工矿规划区等;6)特殊用地区,即为特殊需要划分的用地区,可进一步划分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文物保护区、军事区等。

(6)骨干工程用地布局

骨干工程用地布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内容之一。各类骨干工程用地是非农业用地的主要形式。骨于工程用地布局合理与否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影响很大。骨干工程用地布局主要解决各工程用地的分布和界线,对于一些不易确定界线的用地,要求标出其在规划图上的示意性走向。骨干工程用地布局主要包括城乡各居民点布局、工况用地布局、交通运输用地布局、水利工程用地布局、电力通信设施用地布局、防护工程用地布局等。

6.农用地整理的目标包括哪些方面?农用地整理一般包括哪些单项工程?

①农用地整理的目标

(1)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通过土地整理,把整理区内的工矿废弃地、散乱池塘、低洼鱼池、零星荒滩地、荒草地改造为耕地。

(2)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稳定农业生产。合理配置农业水利设施,增强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耕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

(3)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整理,改善土地生产条件,实现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4)完善田间道路系统,结合灌排沟渠建设,对现有田块进行重划,以达到“田成方,路成框”的效果,为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5)合理布局农田防护工程,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结合土地平整,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6)促进村镇集中和合并,改善农村社区生活条件,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障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②农用地整理的单项工程

(1)土地平整工程:包括田块修筑工程、地力保持工程等。

(2)农田水利工程: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输配水工程等。(3)田间道路工程:包括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等。(4)农田防护工程:包括农田防护林、护路、护渠、护堤等。

(5)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包括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坡面防治工程等。

7.简述我国水土资源的特征和面临的问题,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推进我国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①我国水土资源的特征

(1)人均水土资源占有量少 我国平均降水量约6万亿m3,水资源总量为2.8l万亿m3,相当于全球年径流总量47万亿m3的6%,居世界第6位。但按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200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因此,我国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在我国2.81万亿m3的水资源总量中,长江占34%(约占9600亿m3),珠江占16%,西南和东南诸江河占30%,而黄河只占2.4%,海河只占1.1%。从北方的缺水形势来看,我国可以说是“贫水国”。

我国耕地的绝对数量约20亿亩,只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3.88%,而印度、丹麦、法国、德国等国的耕地在总土地中占的比重都在3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50%,全国20亿亩耕地,只占世界同类耕地的7%,居世界第4位。人均耕地面积933m2(即1.4亩),远低于世界人均2867m2(即4.3亩)的占有水平(见表1—7)。同时分布上又很不平衡,约85%的耕地集中于仅占全国土地面积44%的东部季风区22个省(直辖市)内,其中大部分分布于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而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的西部各省(自治区),其耕地只占全国耕地的15%,耕地只占这些省(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23.3%。总的来说,我国人均耕地不仅少,而且分布也过于集中。

(2)水土资源不匹配

由于我国所处地理位置,每年夏、秋季都有太平洋和孟加拉海湾来的东南风,带来大量雨水,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输送。冬春季节,西伯利亚寒流干旱少雨,自西北到东南走向,常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形成大面积干旱。年平均降水量自东南的1600—1800mm,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到200mm以下,如以400mm年降水量为分界线,在我国西北和华北约有45%的国土面积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形成了成片的沙漠、戈壁和干旱的黄土高原。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是南多北少,相差悬殊,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基本上是水少的地方耕地多,水多的地方耕地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西南诸河等四片,面积占全国的36.5%,耕地占全国的36%,水资源量却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占有水量为4180m3,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6倍;亩均占有水量为4130m3,为全国平均值的2.3倍。辽河、海滦河、黄河、淮河四个流域片,总面积占全国的18.7%,接近南方四片的一半,但水资源总量仅为2177亿m3,相当于南方四片水资源总量的10%。而北方四片土地多属平原,耕地占全国的45.2%,人口占全国的38.4%,其中尤以海滦河最为突出,人均占有水量仅430m3,为全国平均值的16%,亩均占有水量仅有251m3,为全国平均值的14%,可见水土资源不匹配的矛盾很明显。水资源分布均匀与否,对国民经济布局和发展影响很大,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对工农业发展将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3)年内和年际降水不均匀

我国降水量和径流量在年内、年际间的变化幅度都很大,并有枯水年和丰水年持续出现的特点。这种年际变化,北方大于南方,如东北松花江哈尔滨站水文记录,1916—1928年连续13年为枯水年,径流量比常年少40%;1960—1966年为连续丰水年,径流量比正常年份多32%。又如淮河蚌埠站,丰水年(1921年)径流量为718亿m3,是枯水年(1978年)径流量的26.7倍。从全年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季少雨,夏秋季多雨。南方各省汛期一般在5—8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0%—70%,2/3的水量都以洪水和涝水形式排入海洋,而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年降雨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80%。这种高度集中的降水,往往又集中在几次暴雨过程中,容易造成洪涝灾害,而在冬春季节少雨,又往往干旱缺水。我国水资源时程分配极不均匀,是造成水旱灾害出现频繁,农业生产极不稳定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上分配极不均匀,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的雨热同期也是有利的方面。在每年6—8月,大部分农作物进人生长期,雨季也同时来临,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热和水两个重要条件,如无异常降雨,即会形成风调雨顺、农业取得奉收的自然气候条件,有助于解决中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

(4)山地面积多,平原面积少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平原面积少,平原盆地只占国土面积的26%,丘陵占10%,山地高原占64%,而且许多海拔在2000m以上。寒漠、冰川有2万km2;沙漠、戈壁约110万km2;石质山面积约43万km2。所以我国土地面积中有20%在开发利用上是有困难的,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广阔的丘陵、山地,复杂而多变的山地气候,也为我国发展多多种果林、药材等经济林木以及开发牧场提供了场所。

②我国水土资源面临的问题

(1)水土资源污染

我国天然河流水质,就全国而言还是比较好的。矿化度超过1000mg/L的河水分布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13.4%,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人烟稀少的未开发地区。过去由于对水质问题不够重视,也没有有效的措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水排放迅速增加,致使我国河流、湖泊、水库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降低。根据调查,我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如京津唐、辽宁、沪宁杭、广州及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以及西安、武汉、成都、昆明等大城市,已成为水污染严重地区。我国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淮河、松辽河等大江河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要接纳全国污水的70%,其中长江要接纳全国污水的40%,沿江的许多淡水湖泊如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发展,大量的“三废”物质通过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形式进入土壤。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污水灌溉,不仅使土壤板结、土地退化,还对农作物及农田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污染物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已经遭受污染土地的准确统计数字,但有人估计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粮食减产数量每年大约在100亿kg,约占我国粮食产量的3%,相当于我国近年来每年进口的粮食总量。

(2)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未得到有效遏制

由于植被被破坏,利用不当,土壤侵蚀现已越来越严重。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m2,而目前扩大到356万km2,增长了近2倍,占全国面积约37%。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1/3以上,水土流失涉及全国近1000个县,其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面积的72.3%,约有45.4万km2,平均每年侵蚀量为6000t/km2以上,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0%。南方丘陵红壤侵蚀面积约为40万km2,估算全国土壤流失量每年50亿t(实际上远不止此数),相当于流失氮、磷、钾肥4000万t,这些土壤养分流失量,折合成化肥,约相当于全国化肥的年产量。水土流失不仅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对水利、交通、工矿事业等带来巨大危害。

我国盐碱土主要在黄淮海平原、东北西部、河套地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滨海地带,估计总面积20万km2以上。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三北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已达167.74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7.47%,涉及212个市(县),断续约5500km长。据50年代与70年代航片对比分析,我国沙漠化土地以每年约1560km2的面积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km2。目前约有394万hm2农田、493万hm2草场、2000多km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沙漠化威胁,如不采取措施制止人类不合理的、过度的使用土地等导致沙漠化的行动,大片宝贵国土将沦为不毛之地。

③如何推进我国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1)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过去治理水土流失强调的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大自然无止境地索取。而现在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凡事都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和经济发展不协调,决定了合理配置水资源是 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 素。为此,必须做好区域内和区域间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对所有可利用的水资源,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调节其时空分布,在不同需水部门之间进行科学分配,尽可能提高区域整体用水效率,在水土资源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节水高效的用水战略,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节水能够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应把节水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我国农业节水的潜力很大。节水灌溉能提高渠道和管道的输水能力,并能减少从水源到田间输水环节的损失,目前我国灌区平均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50,若推广渠系防渗技术,使渠系利用系数达到0.65,即可节水261亿m3。通过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我国可以基本立足于现有规模的耕地和灌溉用水量,满足今后人口日益增加的需要。城市和工业用水方面,要从不够重视节水、治污和不注意开发非传统水资源,转变为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以促进水系统的良性循环。

(3)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战略 生态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在水资源配置中,要从不重视生态环境用水转变为在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保障生态用水量。

(4)进一步开发利用非常规水

1)雨水利用。充分利用雨水是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环节。其重要的作用,一是节省地表、地下水资源,减少灌水量;二是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三是水质好,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所以说雨水集流可能是未来雨水利用的新领域。

2)污水回用。既能治理污染又能增加可供水量,是解决供水不足,治理污染一项重要措施。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在总取水量不增加且有削减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同时,把城市的污水资源化视为稳定的第二水源。

3)海咸水利用。在沿海缺水地区,淡水资源较为短缺,利用海水可以补充当地淡水资源的不足,是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

(5)制度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当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冲突时,在发挥市场机制对水土资源利用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同时,国家及其地方政府,必将通过明晰产权关系、调整消费结构、合理分配社会财富和实行计划管制的创新途径对水土资源利用的规模和方向加以有效调控,以促进水土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统一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根本措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大大增加植被面积和生物产量,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解决水土资源的矛盾问题,必须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的立法与执法。

2)建立生态经济规划,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规划目标,以生态经济平衡为前提条件,通过有效的生态经济规划,使水土资源利用程度与其生态经济阈值相协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完善水土资源的政策保障体系。

农业水土资源 篇3

关键词:水土保持教育 实践活动多样化 生态旅游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以及师生本身不同的生活经验,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等都是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一、“水土保持教育”课外实践研究开发的背景

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为了普及水土保持常识,树立水土保持法制意识,形成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观念,更好地拓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新途径,英林中学自2006年开始在校园教育进行水土保持教育方式的有效性探索。英中人认为,“水土保持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多数学校基于此主题开展的活动,常常局限于学校内部的各种宣传形式,如手抄报、黑板报、橱窗、国旗下讲话、校本课程等,偶尔走出校门的实践活动也多数是到公园或者成熟社区进行植树节活动、打扫卫生等。活动形式常规而单调,范围小,力度也小,活动内容多局限在环保方面。时间长了,活动流于形式,带队教师疲于整理材料,缺乏活动开展、参与的激情和热情。为认真总结以往校内外活动经验,引导学校水土保持教育行动健康发展,促进青少年水土保持教育行动在实施过程中有可操作的方式和方法,英中高中地理组的教师挖空心思,充分发掘个人、同事、校方、政府等各方面的资源,努力探索适合高中学生年龄层次的“水土保持教育”课外实践活动。

二、“水土保持教育”实践活动多样性探索的初衷

常规的水土保持教育活动,适合师生共享,多在室内就可完成,学生从小学开始就熟悉这些形式,因此主动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高中的学生,经历了小学、初中等多年的文化学习和家庭生活阅历,有自己看课堂、校园、社会的独到眼光。用课本纯粹的文字知识或者媒体网络知识来说理,对学生的触动极少。任何理论如果不和现实联系起来,都不过是一些说法而已。新课程改革后,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相比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评价机制也大有不同。其中,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突出特性之一就是体验性。体验,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为了提高高中学生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环境观,探索适合自身学校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就变得十分必要。

三、“水土保持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开发成果

1.生态农业旅游

建设新农村新农业,如何做好农业资源“保护性开发”,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的《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一文中提出保护措施:对热带雨林开展“保护性开发”。学生感觉陌生又新奇,看着多媒体课件中显示的照片,感觉和自己无关,也就无法理解其真谛。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后,学校组织高二学生去晋江市金井镇丙洲村的果园内体验参观。该果园距离英林中学约50公里,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一华侨承租的土地,占地面积广,内部分为八大块,连接处绿树如荫,即使盛夏过去也不觉得炎热。大门进去后预留了偌大的空地(相当于内部的两块分区),是非常标准的停车场,外面放养着自由活动的羊群。进入里面第二道门是果园种植区,园内种植的水果每月每季的品种都有,多是从台湾移栽过来,可供游客整年游览。果树底下养有鸡、鸭、鹅等,这些土生土长的家禽很受周边居民喜爱。为了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果园建了一溜儿的房子,养了老虎、猴子、兔子等动物,供小朋友们观赏。一些不太金贵的水果如水蜜桃、李子、橘子等,可以在上市季节让游客自己入园采摘,体验果农丰收的喜悦;容易受损的水果如荔枝、火龙果等,则是工作人员每天采摘后放入园内,供游客自由选购。

此次果园之行,学生兴致高亢,对高中课本中有关农业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关联理解透彻,不再拘泥于背诵主干知识。生态农业旅游不仅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能带动服务业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利于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构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一次体验,终身受益。这是对学生思想上的改革,有助于他们掌握综合分析三大产业和社会效益的方法。

2.工业生产旅游

英林镇在福建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测评中排名“百强”乡镇第17名,被晋江市政府评为“五大战役”功勋乡镇,有着“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之美誉,是中国男装柒牌和劲霸的总部所在地。这种“近水楼台”的优势,让学校开发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工业旅游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每年在高一年课程资源“必修2”教授完《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后,组织高一学生参观柒牌和劲霸工厂,近距离体验现代化生产流水线。柒牌和劲霸公司部门负责人带领师生一行,鱼贯参观各个生产车间。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直观看到员工现场操作,问询该程序在整个服装制造中的流程和作用,还可以和工人直接交流,感受工业过程和操作流程。参观完后,在会议室进行面对面的学生提问、员工答疑的环节,让学生了解西服生产过程,熟悉各种粉尘和毛絮悬浮物质妥善处理的方法,以及如何解决居住环境和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并且深刻理解清洁生产的内涵。

3.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水土保持考察endprint

晋江市地处东南沿海,又处在台湾海峡气流狭管效益影响范围,特别是深沪到围头的沿海大通道地区风力大而稳,风能资源十分丰富。2012年9月份,晋江市首个风电场跟气电结合在一起发电,打造清洁、环保的能源基地。从2006年开始规划到2012年间的建设过程中,结合晋江沿海地区经济建设项目同时开发,对途径村镇的风车沿线建设中,是否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会不会破坏海岸地貌和农村建设?带着种种疑问,教师带领学生奔赴在金井镇的溜江村各个大风车建设地区,考察海岸地貌和水土保持项目协调基建,实地察看多个风车基地,学生直接交上答卷,部分学生还提出了后续骑行实践项目。

4.晋江新农村村落“骑行一日游”

溜江村是晋江市金井镇著名的侨乡,侨汇是村里主要收入来源,1999年被晋江市评为宽裕型小康村。村里每户人家都是单门独院,三层楼以上的楼房。侨汇支出村委会投入很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和教育。村容干净整洁,楼房布局错落有致,几乎每户的窗户都面朝大海。村子拥有阳光、海岸、沙滩、风车、礁石,村民、游客并可驾船出海垂钓等,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景观。为了让学生明白侨汇建设,体验新农村建设成果,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学生溜江——科任村海岸旅游。最初包租大巴车,只能沿着沿海大通道,到某个地点就下车参观,然后再返回。这种行动很是不便,地方较大,小巷子院落多。后来学生会几个学生提议能否开发“骑行一日游”——组织有条件的学生自备自行车,在教师有序的管理下骑行到溜江和科任,能穿街走巷,还能随走随停,既安全又环保。相比其他旅游项目,自行车骑行旅游的特点就是“线”,在自行车旅行的过程中发现处处是风景,感受更多旅行乐趣,欣赏更为别致的风景,体验更为细致的人文风情。这种绿色出行方式不仅时尚环保,而且有益身心。有学生甚至提议成立“英林中学学生自行车俱乐部”,但出于安全性考虑,学校最终没发展这个社团,而是把“溜江科任骑行游”作为一年一度的固定项目。组织活动时,控制学生数量,挑选教师队伍中骑行素质较好的教师来组织出行,为安全出行把关。

5.海岸开发建设中文物保护

高中地理课堂资源在学习长江三峡案例时,提到国家在建设过程中如何采取保护库区的文物胜地措施,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建议颇多。目前晋江工业高速发展,海岸旅游开发过程中对深沪古森林文物的保护十分重要。为了让学生领会“开发并不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一思想,每年5月底,在海水落潮最低的傍晚,学校组织学生奔赴深沪古森林遗址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解海岸变迁、沧海桑田的地壳运动,协同负责方到达博物馆对岸,卷起裤腿找寻7500年前的古树桩遗迹,9000~2.5万年前的已胶结古牡蛎礁,这些只能在一年中退潮最低的时刻看到。虽然会受诸多条件限制可能无法看到古树林和牡蛎礁,但是寻找的整个过程足以让师生难忘,尤其是同学之间互相照顾,避免礁石割破脚丫。他们那种不经意间的关爱和团结协作,是课堂上难以给予的另外一种能力。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理论知识,如何在考试完后还留在我们的心里?只有开展体验实践活动,才能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掌握的能力。

近两年来,学校凭借英林镇镇区和周边丰富的社会资源,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三个不同的角度,结合水土保持内容,将课外实践活动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马克思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以往教学常常过分夸大内隐的、观念的活动,而忽视了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教育应该给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他们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同等重视活动形式与活动质量,才能使实践活动更加有效,挖掘出更多的来自校园以外的“水土保持教育”实践体验方式。(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晋江英林中学)

论水土保持与我省农业综合开发 篇4

关键词:水土保持,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分析研究

几年来, 我省一直把水土保持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紧围绕水土保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水土流失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全省各地在水土保持宣传月、宣传周和宣传日及“世界水日”期间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 开展了形式多样、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 不断提高了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水土保持地位, 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1 自然概况

黑龙江省地形特征:五山, 一水, 一草, 三分田。境内西, 北, 东三面有逶迤起伏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 老爷岭两大山区, 矿产繁多, 森林茂密, 东北与西南为三江, 松嫩两大平原, 其中有与乌克兰, 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相媲美的黑土地带, 沃野千里, 草质优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和绥芬河构成黑龙江五大水系;兴凯湖, 镜泊湖, 连环湖和五大连池是全省较大的湖泊。全省流域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918条, 大小河川纵横交错, 湖泊泡沼星罗棋布, 鱼类资源丰富。

2 水土保持是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

我省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是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这些资源的开发将对我省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然而, 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是人类长期执着的要求, 通过资源开发, 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对于流域区内贫困人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是十分重要的大事。鉴于我省流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地质地貌因素, 在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时, 一定要把搞好水土保持放在首要地位, 这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

3水土保持是我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如前所述, 由于我省土壤侵蚀严重, 地质构造复杂, 山地灾害频繁和生态环境脆弱, 因此, 在开发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 融开发与保护治理为一体, 纳入综合开发的具体内容。土地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和公路、铁路建设等都一定要有水土保持方案并坚决付诸实施, 同步进行。提倡开发与治理相结合, 以开发促治理, 以治理保开发, 在治理中求发展。追求经济效益必须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 搞好水土保持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我省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认真对待, 协调好各方面的因素, 将各项开发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形成系统的最佳整体。否则, 就会顾此失彼或相互制约或被抵消, 起不到综合开发之目的, 寓环境保护于资源开发之中, 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发展, 又以经济发展带动环境建设, 使两者达到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的作用。

水土保持主要包括坡地改梯地、兴修农田水利、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等。为全面完成治理任务, 我省坡耕地多, 土层瘠薄, 保水保肥能力差,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以坡地改为梯地为重点, 集中成片地进行坡地改梯地和坡面水系建设, 使耕地土层增厚, 蓄水能力增强, 沟、凼、池配套, 形成有效的防护体系, 既减少地表径流使土壤不受冲刷, 又拦蓄了水源, 减轻了水土流失。兴修农田水利, 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 保障农业稳产高产, 又提供了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是确保农业开发持续开发的绿色屏障, 是我省环境建设的主体。改良土壤主要是实施有机肥耕作法, 横坡聚垅免耕法, 充分发挥用地养地的作用, 这是山区防止土壤侵蚀和污染的重要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讲, 水土保持就是黑龙江流域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内容, 搞好了水土保持才能较好地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做到生态环境好转, 山地灾害减少, 土地生产力提高, 环境容量扩大, 整体效益显著。

4 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4.1 不断拓展水土保持工作领域, 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

在实施封育保护面积648.6平方公里的基础上, 开展了生态修复监测工作, 通过开展监测, 摸索出适合我省的路子, 使生态修复效益最大化,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建设的精神, 开展我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各项筹备工作。

4.2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稳步推进。

全省各地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把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作为大事来抓, 把查处大要案和落实“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作为突破口, 加大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在开展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同时, 各地加大了对水体流失治理成果的管护力度, 通过成立管护队伍, 落实管护责任, 明确责、权、利, 使治理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效益。

4.3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治理进度逐步加快。

2000年省政府批转的《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纲要》, 明确了水土流失治理是改善全省生态环境的一项主要措施。在生态省建设工作中, 各县、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仅看作是贫困山区的生态工程、生存工程, 而且作为希望工程、致富工程, 为群众谋利益的德政工程, 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当做振兴龙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各级政府建立目标责任制, 强化领导任期内的考核责任制, 各有关部门协同作战, 形成了水保搭台, 政府导演, 部门参与协作”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格局。

5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是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的道路

农业综合开发的目的不仅要使流域内广大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而且要使这一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和不断好转, 以及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为宗旨。因此, 必须探索资源开发利用更为合理, 生态环境更稳定安全的持续发展的方法。最近兴起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可供我们借鉴。

黑龙江农业开发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 顺应自然规律, 做到开发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使综合开发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不断好转。既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增加收入, 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对于地形地貌变化复杂, 地质构造运动强烈, 气候类型多样, 土壤种类繁多, 人口素质差异大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平衡的我省各地来说,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不可能是一种模式, 应该是多种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向明.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01.

[2]温庆霞.农业科技园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2.

农业水土资源 篇5

一、水法规宣传

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中心以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认真开展宣传活动。一是编撰“行风热线”材料,积极组织在广播电台进行水法律、法规宣传;二是在办公区及城区广场悬挂横幅;三是上街摆摊设点发送宣传资料(3000余份),接待群众咨询(200人次)等形式进行宣传;四是组织宣传车队走乡串镇,进行巡回宣传;五是通过新闻媒体报道“水周”宣传情况。同时,积极参加市上组织的每一次宣传活动。

二、水资源管理及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征收

(一)中心针对近年来新企业入驻快、汉南水公司供水管网敷设迅速广泛,自来水与自备井取水相互混搅、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及时召开工作会,研究制定工作措施,分组、分片实行责任包干,对全市的`新增取水户进行认真排查。上半年共查处新增自备井取水户21户,

(二)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规范水资源费缴纳管理。坚持上门做好服务工作,密切联系取水户,争取取水单位对水资源费征收工作的最大支持。同时,为进一步规范缴费管理,积极动员取水单位自觉到中心收费窗口缴费。截止目前,全市已有近20余户自备井取水单位上门完成缴费。截止目前,已完成征收水资源费68万元,污水处理费12万元,预计6月底完成征收水资源费78万,征收污水处理费20万。

(三)根据自备井取水规模,严格实施水资源论证工作。目前,正在开展水资源论证的有2家。

三、水土保持工作

为切实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充分利用“水周”宣传活动,积极营造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向乡镇分发各种宣传挂图1000余份,向社会群众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同时强化水保执法,中心结合我市实际,按照新《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制定了相应的执法和管理措施。一是深入建设项目单位宣传、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二是深入建设项目单位指导、帮助搞好水保方案编制工作;三是严格按照水保“三同时”制度,深入建设项目单位检查、督促水保方案的落实情况。

上半年,初步完成《全国第二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资料》汇编,督促建设单位完成水保方案4个,共计收取水土保持补偿费12.99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km2.

四、依法行政

编制完成《市水务局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计划》,并报送市法建办。成立“深化‘法律六进’推进依法治市”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并编制了《市水务局关于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推进依法治市”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认真审阅规范性文件,严格发文管理。上半年中心、水政水资源科审阅及发出的各种规范性文件,都是严格按照程序草拟、上报,无一引起行政争议。同时,主动关注局发各种规范性文件,对照相关法律条款,逐条进行审阅核实,确保文件出台的合法性。

五、秸秆禁烧

按照局责任片区的划分,积极配合水利一站,坚持巡查制度,严格督查管理,顺利完成本年度的秸秆禁烧工作。

六、其他工作

(一)、积极申报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编制完成《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方案》,并上报征求意见;

(二)、完成《水资源管理年报》、《水务管理年报》填报;

(三)、完成《省水资源保护规划》基础资料的报送;

(四)、完成市水资源公报广汉数据的填报;

(五)、草拟完成年度《市水资源公报》;

(六)、编制完成年度《市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七)、编制完成《市突发水污染应急调度方案》;

(八)、初步完成《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农业水土资源 篇6

关键词:水土资源;稻鱼鸭共生系统;应用价值;地方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2-0027-06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山地过渡地带,全县有大小山峰1615座,其中海拔1200米以上有270座,最高峰为九万大山元头界峰,海拔1670米,最低为都柳江出境处,海拔145米,相对高差1535米。全县地势以都柳江为横轴两翼递升,都柳江两翼山势的递变轮廓,构成了从江县地形骨架,山地面积296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134%[1]。截止2011年,从江县总人数3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数的94%,境内聚居着苗族、侗族、瑶族等19个民族。各民族成员依托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侗族也不例外。据载,侗族是古百越族中的一支,是一个典型的滨水民族,凭借平原河网以渔猎为生,同时也从事粗放耕作,曾长期居住在东南沿海,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向岭南进兵,古百越族中的一部分人因为战乱辗转迁徙至湘、黔、桂边区定居。虽然远离江海,但该民族仍长期保留着“饭稻羹鱼”的生活传统[2]。

2011年,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地。这一殊荣的获得使得从江侗乡吸引了全世界人们的眼球。稻鱼鸭共生系统最早源于用溪水灌溉稻田,随溪水而来的小鱼便生长在了稻田中,侗人在秋天的时候就一并收获了稻谷与鲜鱼,后来又在稻田择时放鸭,同年收获稻鱼鸭。并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在原有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加以巧妙的嫁接和改良,此后便形成了稻鱼鸭共生系统。稻鱼鸭共生系统作为传统民族文化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上千年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不仅没有因为频繁利用遭到破坏,在利用的同时水土资源还得到了较好的维护。这充分的证明地球表面水资源的循环它本身虽然是一个可以超长期稳定的常态,但是水资源在陆上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却离不开各类生态系统的驱动,相关的民族文化拥有局部的调控能力,恰好可以在这一范畴内发挥积极的作用[3]。

一、民族传统文化重归人们视野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丰厚的食物来源于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创造出了丰厚农业文化遗产,使我们这个大部分土地瘠薄、自然条件并不算优越的国家,在数千年间实现了农业稳定发展,采用的传统耕作技术基本实现了对土地的持续性利用,用占世界7%的可利用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低耗能,高产出,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近年来,随着化肥、农药等西方现代耕作方式的引入,加上人口增长导致的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非理性的掠夺和使用,我们的土地已出现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等一系列水土资源恶化的问题,且有越演越烈之势。水土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水土资源保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綜合实力的强弱和发展的步伐。水土资源丰厚则发展的潜力越充分,动力越强劲,反之,水土资源匮乏,则使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更直接影响依赖水土资源的人类社会的生存。水土流失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保护利用好人居环境的水土资源,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解决水土流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各学科学人纷纷从不同的学科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治理方案。主要的治理方案为大兴水利工程和提倡节约用水。大兴水利工程的治理方式虽然已取得一些成效,但受生存环境和生计方式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影响,这些治理手段只能治标,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有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并未考虑与大自然的兼容能力,往往出现旧问题还没解决,又伴生出新问题的现象。而节约用水则是从道德立场去规约,没有奖惩和监管,效果更是不理想。

现代化的工业手段和道德手段均不能有效地改善目前的水土资源环境,于是学者们将目光投向了民族学科。传统的民族文化知识是各民族成员千百年来与当地生态环境不断磨合适应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因地制宜的为当地各民族千百年的稳态延续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同时还能保证在利用生态资源的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而其中最为人称道并成效显著的我国侗族尤其是贵州省从江县侗族的稻鱼鸭共生生计方式,不仅实现了水稻的稳产,同时还起到了推动水资源再生、优化土壤等效果。基于此,本文以从江县作为田野调查点,对侗族“稻鱼鸭共生系统”这一生计方式在水土资源维护中的价值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希望通过对这一生计方式的探析,建立一种科学、规范、合理的利用传统民族文化去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生态问题的新途径,为治理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对策。

二、稻鱼鸭共生系统的核心技术

从江地处分水岭高原台地上,地表崎岖不平,从常理来讲,这样的地势并不适合水源的截留和储养,然而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从江侗族经过长期的探索,通过水平开作稻田等方式完成了对半山区的自然环境改造。这样的人造高山水域环境具有了拦截大气降水,降低地表径流流速的功效,在增加山涧生态系统多样化的水平的同时,还使得一些生物属性本是喜好湿地环境的生物物种能够在高海拔地区生存,为稻、鱼、鸭生活在一个环境内创造了基本条件,稻鱼鸭共生系统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稻鱼鸭共生系统这一生计方式则是立足于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去应对不利因素,从而确保了当地生态系统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运行。因此,要借鉴这一生态系统制定相应的水土资源维护对策,关键就是要对这一生态进行发掘和解读。

当地乡民告诉我们为了保证鱼苗的健康,他们都是自己培育鱼苗,很少从外面购买。每年四月底五月初左右插秧时,就把已经培育好的鱼苗一起放入稻田里,等秧苗长了半个月左右再把小雏鸭放入稻田。在外人看来,这样的操作方式非常简单,好像只是按照顺序把三者放入稻田之中就可以,真正要实现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处却绝非我们想象中那般容易。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兼顾到各个生物的生物属性,同时还要保证三者在同一环境内生存,相互之间能够做到相生而不相克。

从三者的生物属性来看水稻生长的条件主要是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按常理来说我国南方的热带雨林气候,具有降水量多和热量足的特点,是水稻生产的天然地。然而这一前提是相对于平原地区而言,在高海拔的山地丛林地带,要想达到湿、热、光三要素的匹配那就很难兼顾。另外由于山地丛林树木繁茂,有的水田日照时间还达不到4个小时,最高温度不会超过25 ℃,有时会低至11 ℃[4]。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如果种植的是常规水稻,水稻几乎无法生长,收获粮食也自然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侗乡乡民不得不另辟蹊径,从水稻的种类入手,种植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高杆水稻。当地乡民告诉我们,目前从江县种植的水稻有金洞糯、万年糯、红禾等10多个品种,在通过走访和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的水稻相较于平原地的种植区的普通水稻而言具有3个特性。

其一,水稻出土杆的高度超过150厘米,最高的甚至高过200厘米[5];其二,水稻还具有耐水淹的性质,30厘米水淹的状况下,稻种依然能够顺利的出芽生长;其三,就算遇到阴湿浓雾的季节,这里的水稻依然能够扬花结果。水稻的这3个特性在平原地区也许毫无意义,然而在稻鱼鸭共生系统中这些特性却意义重大。

首先,稻鱼鸭共生系统中鸭子为了觅食每天都要穿行于生长着的稻谷间,如果是高度正常的水稻,那么很难做到在不伤害稻穗的同时让鸭子自由觅食,而高杆水稻却可以很轻易的做到这一点。同时山地丛林带不同于平原地区,常规水稻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很难争取到阳光的照射,而高杆糯稻则可以在丛林的夹缝中尽可能多的争取阳光的照射。

其次,水稻也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需要进行呼吸,它的叶子可以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通过叶鞘和茎秆的通气组织输送到根系,供根系呼吸。常规水稻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忍受缺氧的环境,如果长期淹水缺氧,就会出现烂秧死苗的后果[6]。然而从江地区的水稻由于长期生活在深水中,形成了特别耐淹的遗传特性。即使水位升高,仍然能获得正常产量。这样耐淹的特性在增加了储水量的同时,还为稻田里的各种生物增加了生存空间,扩大了鱼饵等饲料的繁殖范围,避免了鱼鸭因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减少产量,无形中增加各种生物的生产量。同时田中贮水越深,对水稻防御冻害也十分有利,确保了水资源配置的稳定,在旱季补给水源十分有利。

再次,水稻正常生长过程中,氧气、水、温度等各项指标缺一不可,常规水稻遭遇生育最低临界温度以下的低温影响,就会导致水稻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因此低温冷害是寒地稻作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受当地的气候影响,从江县种植的水稻如果没有耐寒这一特异性,那么稻鱼鸭共生系统也就很难实现。从江县很多稻田都是开作在高山丛林之中,形成了农业和林业之间互不干扰的模式,因此也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不论外界天气如何,稻田里的湿度等都可以保障鱼鸭的正常生长[7]。

读到这容易形成一个误会,好像在稻鱼鸭共生系统中都是水稻的功效,鸭子和鱼好像没有作为,实则不然。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不论是過去还是现在,我们注意到的最理想的生态安全状况,应当是各种生态系统的稳态延续。而在稻鱼鸭共生系统中,稻、鱼、鸭、微生物之间相互合作,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分别充当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职能,也由此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内循环的生态系统[8]。这种稳定所带来的好处就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了在同一块土地面积上既产出稻米又收获鱼鸭。

这些事实充分的向我们说明地方性知识绝不是愚昧落后无用的,千年之前的质朴老农在与大自然的不断磨合中已经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间运用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且付诸实践,大胆创新,取得了可喜成果。那么,在前人累积经验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内部机理,充分拓展其可行性实验,并用这样的经验再回过头来治理现有的生态问题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和义不容辞了。

三、稻鱼鸭共生系统的水土资源保护功能

早前曾有学者提出, 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如果一个整体或者某一部分受到损耗,那么这个系统中的其他方面也必然将受到影响,整体则因之破坏。因此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必须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并存、缺一不可。毫无疑问,稻鱼鸭共生系统既然从基础生态系统演变而来,那么上述原理和规律通通适用。而千百年来从江地区侗族乡民对水土资源充分利用后,水土资源的储养能力没有下降反而提升则是因为稻鱼鸭共生系统的以下三大功能。

(一)稻田兼为微型水库、截留大气降水

在稻鱼鸭共生系统中,要想保证鱼、稻、鸭的生存,就必须保证田块水源不断,鉴于这一情况,雨季时就要尽可能多的储水。侗乡的稻田一般水位都会在30厘米以上,这些水田的最大深度可达到05米,储水超过10天也不会影响糯稻的生长,也就是说暴雨季节,1亩地可以储水多330立方米[9]。这种深水稻田具有巨大的水资源储备潜力,具有蓄洪和储养水源的双重功效,俨然一座座“微形水库”。这样的例子不仅在我国有,在日本也同样存在。日本的河流,流程短,水流湍急,如果没有稻田,大量截流大气降水,河流就会暴涨暴落,不仅会引发水旱灾害,还会导致珍贵水源流入海中而浪费。日本是个多山的国度,很多稻田都是沿山梯田,修成稻田后,可以将大气降水截留在高海拔区段,然后再通过地下,渗流到下游,因而梯田的存在,也是一种有力的水土保持措施。稻田可以在截流、储养、水质净化、大气水再生4个方面,都能有效提高地表水的可利用量。日本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在确保全国用水量丰足的同时,又防范了水旱灾害的发生[10]。不仅如此,这样的坡面稻田还能在暴雨季节,拦截大量的洪水,使江河下游减轻洪峰的威胁。干旱季节,又能通过缓洪,给下游地区补充水源,真可以说得上是利己又利他的水土治理良方。

(二)构建完整生态系统、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

侗族乡民善于根据各种生物的属性,对这些生物进行充分的利用。生长在稻鱼鸭共生水田周围的草木等,都被设置成了浅草带,不仅不会影响水稻的产量,保证鸭子的白天活动和鸭子的夜间行走的同时,还具有监控地表径流速度的功效,能有效的控制地表土的移动。

生长于稻田的杂草却应另当别论。稻田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滋生杂草,这些杂草对于水稻的生长不仅毫无价值,还会与水稻争夺阳光,空气,水分等资源,为了保证水稻能够充分的吸收各种养分,就需要及时的对这些杂草进行清除。最古老的做法是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操作手段收效甚微,还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到了现代化社会,除草剂等化学用品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业操作之中。这种做法虽然极大的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但是使用这些化学药品带来成效的同时各种恶果也跟随而至。因为除草剂中富含大量的氯酸钠、硼砂、砒酸盐、三氯醋酸等化学成分,这些成分虽然可以快速的致杂草死亡,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对其他植物造成一定的影响,即便除草有效,其所带来的危害影响深远,难以清除。

稻鱼鸭共生系统则是充分利用了鱼、鸭食用杂草等这一属性,使它们能够代替人类清理水中的杂草和水稻下的脚叶,做到第一时间对稻田中的昆虫和植物的尸体进行分解。昆虫、植物尸体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降解,漂浮于水面,则必然会导致水体污染、水质下降。水中的微生物如果想直接对这些动、植物的尸体进行分解则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然而有鱼、鸭的存在,鱼、鸭捕食各种动、植物尸体,经过消化吸收形成粪便,则可以轻而易举的被微生物分解掉,不仅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同时还可以形成有机肥料滋养土地,在降低甲烷排放量的同时,还极大地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

有机物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决定了土壤的潜能和动力,能有效的提高供肥能力。鱼和鸭游动过程中的翻土效应,搅动水层增加水中氧气含量,进而提高了土壤的溶氧量,因此优化了土壤的通气条件,进一步改善了土壤性质,直接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导致土壤的孔隙度进一步增加,有提高含氧量的直接功效、促进水稻的健康生长,优点显而易见。同时稻鱼鸭共生系统中,作为消费者,鱼和鸭的活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11]。与现代化手段通过化肥等化合物来改善土壤方式相比,稻鱼鸭共生系统具有绝对优势。具体来讲,化学肥料由于营养元素的种类比较单一,因此对改良土壤的作用不大,甚至会起到窒息土壤微生物副作用,引发土壤板结。然而鱼和鸭产生的肥粪往往比较全面,对土壤性质的改良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会引发土壤的板结,同时还能支持土壤微生物的生长,能进一步起到调节土壤PH度等物理性能作用。更重要的则是鱼鸭分辨提供的有机肥不仅能改善土壤的成分和性质,还会影响到水稻的口感和品质。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水土抗灾能力

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和空间结构,是衡量群落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生物群落普遍存在分层现象,稻鱼鸭共生系统也不例外。稻鱼鸭共生系统中,稻,鱼,鸭占主导地位,事实上,稻鱼鸭共生系统的中的生物种类远不止这三种。不同空间位置条件各不相同,所分布的生物种类也不一样。以水稻为主的一批挺水植物分布于水上层,表水层分布着种类繁多的漂浮植物,比如浮萍、满江红等等,鱼主要在中水层活动,最下面的底水层,分布着沉水植物和底栖动物(螺与河蚌等)[12],水下土层包括挺水植物的根和茎,以及各种伴生的动物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物种数目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外界环境剧变时抗力能力的强弱,物种越多,抗风险能力越强。物种越少,则抗风险能力越薄弱。稻鱼鸭共生系统中,由于生物种类繁多,其自动调节能力大大增强,大大提高了水土资源的抗灾能力,水土保持的稳定性有了显著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稻鱼鸭共生系统的这项功能,从整体观的角度出发,与前三项功能密切相关,保护水土资源的具体优势,就建立在这整体性功能之上。

四、结论

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面临“水荒”的前提下,如何从自身的现状出发,采用最优化的手段达到对水土资源维护的目的是当前我们最需思考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治理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不加思索和判断,盲目的采用大兴水利工程等现代化手段来维护我们的水土资源,那么必然会做许多无用功。兴修水利工程等方式在平原地区能够充分发挥其功效,但是当我们需要维护的对象是地势并不平坦的坡面山地時,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实施这样的方式其复杂性和难度系数则会大幅度提高。不仅政府需要投入超乎寻常的人力、财力,对当地乡民的生活生产还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从江县侗族乡民在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不断适应过程中,创建的稻鱼鸭共生体系,以稻、鱼、鸭三种生物为核心和依托,根据其各自的生物属性,以及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将水生系统和陆生系统进行组织和拼接并联合应用。不仅充分利用了该生态系统内的空间和资源,杜绝了浪费。同时通过这一方式,将水资源的储养、高效利用和水质维护三大目标融为了一体。并在文化的调控下做到森林与农田的兼容,畜牧与农耕的兼容。从而使得地处分水岭区段的侗族社区,不仅自身的水源供给极为丰裕,遇到干旱时节还能做到与周边各民族共同分享水资源,达到利人又利己的目的。

利用这样的生态学原理与知识不需要国家和政府过多的额外投入,却能以微型水库的方式,发挥大型水利工程都难以发挥的水土保持功效,同时还能保证当地乡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充分的说明利用传统民族文化来治理现代化生态问题绝非空口闲谈,而是切实可行的对策。综上所述,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系统在水土资源维护中的价值,充分证明了要想达到水土资源维护的目的,就必须调整思路,高度重视传统民族文化在生态维护中的价值所在。这种利用传统民族文化治理生态问题的方式值得我们思考,其他民族也可以起到借鉴之效。若是能够直接将这样的资源利用方式和水土保持在生态维护的规约下捆绑起来,而不是作为优秀文化遗产保护起来,那么水土资源的维护和治理问题,也将迎刃而解[13]。

参考文献:

[1] 何 露,张 丹.传统农业地区农业发展模式探讨——以贵州省从江县为例[J].资源科学,2009(6):956.

[2] 杨庭硕.侗族生态智慧与技术漫谈[J].大自然,2004(1):39.

[3] 杨庭硕,罗康智.侗族传统生计与水资源的储养与利用[J].鄱阳湖学刊,2009(2):62.

[4] 罗康隆.侗族传统生计方式与生态安全的文化阐释[J].思想战线,2009(2):35.

[5] 罗康隆,杨庭硕.传统稻作农业在稳定中国南方淡水资源的价值[J].农业考古,2009(1):60.

[6] 熊 伟,杨 婕.中国水稻生产对历史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J].生态学报,2013(2):189.

[7] 罗康隆,王 秀.论侗族民间生态智慧对维护生态安全的价值[J].广西民族研究,2008(4):88.

[8] 杨庭硕.侗乡稻鱼鸭:坎坷的命运——从“原始落后”到农业文化遗产[J].人与生物圈,2008(5):2.

[9] 罗康智.侗族美丽生存中的稻鱼鸭共生模式——以贵州黎平黄岗侗族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1):13.

[10]张 侠,赵 德.水土保持研究综述[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6):26.

[11]崔海洋.侗族传统糯稻种植生计的生态价值[J].安徽农业科学,2009(16):9.

[12]麻春霞.生态人类学的方法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6):9.

[13]杨庭硕,田 紅.本土生态知识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281.

On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Rice-Fish-Duck” Symbiotic

System of in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Dong Villages in Congjiang County

LI Y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China)

Abstract: Soil erosion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has seriously threatened the safety of natural ecosystems and societ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 to protect the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and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nature, to solve a series of problems caused by soil eros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problem to be solved urgentl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Rice-Fish-Duck” symbiotic system in Congjiang County, it was found that this simple way of living contains rich ecological knowledge. The “Rice-Fish-Duck” system not only brings abundant income to the local people, but also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rotection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It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society to control soil and water loss.

上一篇:入市风险下一篇:It的用法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