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资源

2024-07-31

水土资源(精选12篇)

水土资源 篇1

农业水资源和农业土地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 他们相辅相成, 又相互制约。农业水资源是农业土地资源发挥最大优势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合理与否, 灌溉手段先进与否, 都直接影响到农业土地资源的生产效率, 而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制约着农业水资源的利用。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要求, 因此必须对灌区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分析。

1 灌区范围核定

板桥灌区兴建于1958年, 当时在规划中, 曾考虑当地径流的利用, 灌溉面积定为110万亩, 其中利用水库灌溉55万亩, 当地径流灌溉55万亩, 灌溉保证率为50%。1965年对灌区重新规划, 考虑利用当地径流没有相应工程措施, 将面积调整为56万亩, 灌溉保证率为75%。灌区从1958年至1975年陆续进行配套, 五级配套面积达二十余万亩, 四级配套达三十余万亩, 发挥了一定的灌溉效益。“75.8”特大洪水, 水库垮坝, 灌区工程80%以上损坏。板桥水库在复建工程设计中, 水库增加了对驻马店城市供水, 灌区面积相应减少为45万亩。本次规划, 在考虑了节水灌溉后, 又增加了城市供水, 灌溉面积规划为45万亩, 未达到1965年规划的56万亩, 因此灌区有足够的土地资源。

2 水资源分析

2.1 水资源概况

板桥灌区水资源类别主要由板桥水库供水、浅水层地下水和河道径流。

板桥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28.6km2, 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7亿m3, 总库容6.58亿m3, 兴利库容2.57亿m3, 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为1.91亿m3, 干旱年 (p=75%) 可利用量1.35亿m3, 平水年 (p50%) 可利用量1.77亿m3, 管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970mm, 降雨日程分布不均, 年际变化大, 易形成涝灾和旱灾天气。

灌区地下水资源:灌区地处沙河槽地及古沙河冲积扇范围, 空隙储存地下水丰富, 据驻马店市水文站观测资料分析75%年地下水可开采量为0.61亿m3, 50%年地下水可开采量为0.71亿m3, 灌区地下水埋深3m左右, 水质良好, 矿化度低于1克/升, 符合工农业及生活用水要求。

2.2 需水量分析

通过对灌区内现状各种作物种植面积进行调查, 并考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综合分析灌区内农作物种植比例及复种指数如下:小麦80%、玉米50%、水稻10%、花生20%、其他15%, 复种指数1.75, 灌区保证率50%年份综合净灌溉定额为191.9m3/亩, 75%年份综合净灌溉定额为247.1m3/亩, 灌溉水利用系数0.65, 以此估算, 该灌区灌区保证率50%年份综合毛灌溉定额为295.23m3/亩, 75%年份综合毛灌溉定额为380.1m3/亩。

2.3 兴利调节及水量平衡计算

2.3.1 调节水位确定

1) 水库水位101.04~110.0m为灌溉与城市供水库容;库水位降至死水位加三个月城市供水保证库容, 为农业灌溉破坏;库水位降至死水位101.4m, 为城市供水破坏;来水量不足时, 应首先满足城市供水。

2) 汛限水位:七、八、九月兴利最高水位为110.0m, 其它时期, 库水位可蓄至111.5m。相应库容分别为2.02亿m3及2.57亿m3。高于相应时段兴利水位时, 作为弃水考虑。

3) 起调水位:按兴利库容的2/3所相应的109.27m为起调水位, 相应库容为1.779亿m3。

2.3.2 用水要求

农业灌溉保证率为75%, 驻马店城市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0%。

根据上述指标及原则, 对水库进行以农田灌溉及驻马店市供水为目标的多年调节计算。

水库兴利调节及水土资源平衡计算成果见下表。

3 结论

从以上水资源供需平稳分析成果看, 灌区在75%灌溉保证率, 91%城市供水保证率条件下, 水库水资源供水量远大于需水量, 说明板桥灌区水资源充足、可靠, 有足够的水源满足灌溉用水, 并能向驻马店城市提供15万t的日供水量。所以我认为灌区的进一步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灌溉工程措施的还需不断增加, 田间高效节水项目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摘要:本文根据灌区四水转化的特点和灌区规划的要求, 对灌区节水改造规划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并就水资源的需水量分析、兴利调节及水量平衡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灌区,水土资源,平衡

水土资源 篇2

局系统现在有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共4.14万亩(不包括滩地),其中弃土:1.3万亩;戗台:1.34万亩;护堤地:1.49万亩。目前这些土地资源均已开发,开发主要以种植速生杨树为主,兼种了部分柳树、香椿、苹果、梨等树种。种植初期,为提高堤防绿化覆盖率和树木的成活率,局属各单位在绿化经费少、那一世小说网 http://种植任务重的情况下,种植工作,采取了承包种植经营管理的方式。承包按亩或延米承包来进行核定,收益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由承包户投资树苗,日常管理也由承包户负责,单位按每年每亩地30—50元与每延米0.5—2元,收取承包费,树木成材后,全部归承包户。二是树苗由我方投资,日常管理由承包户负责,树木成材后按20—40%分成。三是树苗费、日常管理费均由我方投资,承包户仅负责看护,单位按70%—80%的比例收取承包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科学规划,缺少懂技术的专业人才。

我局虽然土地资源开发种植工作起步较早,但由于缺少科学规划,缺少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造成了树木种植品种单一,成活率不高,个别单位不考虑土壤环境因素,不科学选种,盲目种植,出现了年年种树不见树的现象。

2、管理不到位,承包收入低。

管理不到位,承包收入低,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据统计近几年的平均收入不足100万元。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承包比例的制定,缺乏市场调研,市场调价的空间予留不足,承包基数低。二是合同不规范,缺乏严肃性,虽然承包基数较低,却也难以兑现。三是承包期长,据统计,在局属各单位的承包合同中,承包期15—25年的占45%;10年期的合同占38%;有的合同已签到了2020年,个别的还是无限期合同。四是土地狭长,分散承包,散户多,收费难。,三、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必要性

1、对提高堤防工程面貌和发展水利风景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利用堤防资源,实行高效、规范的开发利用,结合水利风景区建设,在靠近县城、市区的地段,种植观赏性树木、植物等,利用宽弃土地育苗、种植速效经济林和其他高效经济作物,形成千里堤防千里林具有水利特色的生态自然景观。对改善堤防工程面貌及推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将成为我局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局可利用土地上已种植的树木有300多万棵,成材期的经济价值按树干直径20厘米,高1.5米计算,现价每方800元,每颗树头400斤,按0.2元/斤计,每棵树木的价值为150元,300万棵树木总价值4.5亿元,若我局按树木的30%分成,10年生长周期每年可以收取1350万元承包费。若单位自己投苗,按50%分成、10年生长周期计算,每年可以收取2250万元承包费。由此可见,土地资源若能合理开发利用,必将成为我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是我局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四、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可行性

1、以点带面,提高分成比例

盐山河务局2004—2007年,利用自有资金,在戗台、护堤地约678亩的土地上,自己投资种植了93000棵树,采取日常管理由承包户负责,管理经费由局投资,承包户只负责看护,树木成材后,按照7:3的比例共同分成。按成活率95%计算,再扣除10%的丢失、毁坏,剩余79515棵树,10年后成材,按每棵售价100元计,总收入795万元,70%分成可获利556万元,每年每亩地可收益82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汤阴局自己建立的育苗基地,既减少了树苗投资,又提高了种植树木品种的科技含量。德州局由承包户投资种植的部分弃土,承包分成比例最高达到6:4的有3000亩。邯郸河务局今年由局事业中心负责重新制定了《堤防绿化管理办法》、《堤防树木种植租赁合同》,新合同在规范种植、种植标准等方面责任明确、条理清晰,更具有法律效应,对所辖范围内对有树无合同、有合同无树等问题全部进行清理,重新签定,并分类进行统计,完成认为后写出分析报告。这些好的方法和措施,对实现水土资源效益最大化,起到了好好的促进作用。

2、水利工程养护经费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

目前堤防工程养护经费中包含的“行道林养护费”和“护堤林及防浪林管理费”,可以用来投资堤防土地种植和种植后的树木管理,这样每年约有350万元的资金可以利用,为自我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效益提供一定的基础资金。

3、丰富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按照局系统现有4.1万亩土地资源计算,我局职工人均拥有土地34亩,据了解,沿河农村人多地少,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发展的理念已被人们清醒地认识,在此大好环境下,我局若能将所辖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

刺客魔传 仙界走私大鳄 封天印地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用,种植业的市场前景是可喜的,我局丰富的土地资源必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土里刨金”的发展种植业,完全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工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是。

4、其他流域土地利用效益,提供了可借鉴依据

根据对黄河流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考察,该流域土地资源丰富,一河务局90公里堤防有近1万亩土地资源,全部那一世小说网 http://按每亩每年400元承包给农户,承包期限为三年,抱额都采取提前一次性交纳的方式,黄河大堤上绿树成阴,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其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是目前我局的几十倍。其他流域如弟资源利用效益,为我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可行性提供了学习和借见的经验。

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方式及措施

1、总体思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向规模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系统、完善的市场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

2、作好调研,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加强水土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有效途径,局系统水土资源地域不同,土质不同,环境不同,开发种植、管理的方式也应不同。局应组织有关部门对系统内土地资源进行联合调研,进一步摸清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规模、经营运做模式、投资效益及发展前景等,对系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3、局出台水土资源开发指导性的相关政策,明确职责,确保水土资源开发、管理的连续性,制定出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模式,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指导,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科学合理有序开展。

4、协调好管理养护与堤防种植相互之间的关系,寻找既能促进提防种植业的发展又不违反工程管理要求的有效途径。

5、每个河务局根据所辖内地域、资源等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内容完整、条款清晰、责任明确、具有法律效应的合同示范文本。

6、建立承包合同核查年审制度,保证合同的完整性和树木实有数,对已过期的合同限定签定新的规范合同。对违反合同规定;合同期限过长;不履行合同;不规范、不合理的合同,找出依据,重新签定合同。

水土资源 篇3

【关键词】粮食安全;平衡

【Abstract】Improvement and expansion of irrigation, improv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conditions, and improve the rate of irrigation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needs of irrig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Food security;Balance

1. 前言

(1)结合我区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我区相关规划所确定的粮食生产目标,从完善和扩大灌溉面积、改善灌排条件、提高灌溉保证率等方面分析保障粮食安全对灌溉发展的需求。

(2)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从土地条件、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分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对灌溉发展的需求。

(3)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从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分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灌溉发展的需求。

2. 灌溉节水潜力分析

(1)现状灌溉用水水平分析。在现状灌溉用水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灌溉用水定额及灌溉用水效率指标的分析计算,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间的比较,特别是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比较,找出与先进标准的差距和现状灌溉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合理选择节水模式与措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节水灌溉模式和措施,在注重经济实用技术与方法的应用的同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节水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灌溉节水目标分析确定。在现状灌溉用水调查和用水定额、用水效率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高效科学、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按照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用水总量控制与用水效率控制的要求,结合《全国节水灌溉规划》、《全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规划》等分析成果及国内外先进用水水平指标,在充分分析节水灌溉发展及灌区水资源开发潜力和供需态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确定各地不同水平年灌溉节水目标指标。

(4)灌溉节水量估算。在现状灌溉用水水平与效率、灌溉节水目标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现状灌溉用水水平与规划水平年年灌溉节水目标的差值,并根据灌溉面积发展指标,对灌溉节水潜力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不同水平年通过各种节水措施可能形成的灌溉节水量。

3. 灌溉可供水量分析

(1)以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和用水总量控制方案为依据,结合近年用水量及其结构,分析确定各分区不同水平年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可用水总量。

水资源一级区、省级行政区2020年、2030年用水总量不应突破全国用水总量方案所确定的相应控制目标。

(2)结合近几年灌溉用水量的变化情况、未来节水措施和新增供水的可能,在考虑退还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量的基础上,在分区用水总量中扣除生活、工业等用水量,合理确定规划水平年灌溉可用水量。本次规划原则上只需确定多年平均情况下灌溉可用水量,有条件的地区还可确定不同来水条件下的灌溉可用水量。

4.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4.1 可灌溉土地潜力分析。根据现状各种类型土地利用数量、比例、农村人均占地面积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国土整治规划等,合理分析可灌溉土地潜力。

4.2 可用于发展灌溉的水源保障分析。

(1)可供灌溉的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源。对地表水,应综合考虑开发利用程度、河道内生态与环境需求,以及用于其它行业的用水,合理确定其可用于发展灌溉的水量,并与灌区续建配套与更新改造工程、新建水源工程等规划供水量相衔接。对地下水,应以地下水可开采量为控制,在地下水超采区,要逐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在地下水开采量已接近可开采量的地区,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2)本次规划原则上以分析确定规划水平年多年平均情况下的可供灌溉水量为主,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分析确定不同来水条件下的可供灌溉水量。同一地区多年平均及不同来水条件下的灌溉供、用水量应相等。

4.3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1)按以水定灌的原则,根据未来灌溉发展需求、可供灌溉的水量、灌溉用水效率、灌溉定额以及近年灌溉面积发展趋势,结合可灌溉土地潜力,预测规划水平年灌溉面积,包括维持灌溉面积、减少灌溉面积、新增灌溉面积,以及节水量、减少水量、退还水量等。灌溉发展规模应与土地利用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2)在进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中,要根据分区可供灌溉的水量潜力分析,现状灌溉用水效率和灌溉定额以及提高的潜力分析,对灌溉面积分别进行处理。维持灌溉面积是指经提高利用效率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后能够保有的灌溉面积。减少灌溉面积是指较现状灌溉面积减少的面积。灌溉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建设占地、退耕还林(草),二是水源不足或水源发生其它变化而永久无法灌溉的面积,三是需退还灌溉挤占的生态环境用水量以及地下水超采量(包括浅层地下水超采量、深层承压水开采量)而需减少的面积。新增灌溉面积是指在原灌溉面积之外新增加的灌溉面积。未来灌溉发展面积等于维持灌溉面积与新增灌溉面积之和。各类灌溉面积之间相互关系示意图见图2。

(3)本次规划所指的节水量是指在维持灌面上采用各种节水措施(含种植结构调整)所减少的灌溉用水量。灌溉减少水量是指在减少的灌溉面积上所减少的灌溉用水量。退还水量是指通过节约用水和水源调配等措施退还灌溉挤占的生态环境用水量以及地下水超采量(包括浅层地下水超采量、深层承压水开采量)等。

4.4 根据水土资源现状、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结果、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现有工程建设情况,合理确定灌溉发展布局、发展方式与规模。

4.5 对现有灌区,应复核其现有灌溉面积,分析灌区续建配套能力,合理确定灌区改造规模。对土地利用性质发生变化的灌溉面积,应进行核减;对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现状或采取节水措施后仍不能保证灌溉的灌区,不宜扩大灌溉面积,要通过节水改造等措施维持甚至减少现有灌溉规模;对地下水超采、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在没有新水源的情况下,在采取节水措施仍不满足原有灌溉面积的,应规划减少现有灌溉面积。

4.6 对新建灌区,应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结合水源工程建设发展灌溉面积,其规模应与水源工程建设规划相衔接。

5. 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进行灌溉发展需求分析。

(1)按照水资源综合规划强化节水模式等的节水要求,合理分析现状灌溉节水潜力。

(2)以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配置成果为依据,以用水总量指标为控制,合理确定规划水平年灌溉可供水量。

(3)按以水定灌的原则,根据灌溉可供水量、灌溉定额以及近年灌溉面积发展趋势,预测规划水平年灌溉发展规模与发展模式。

(4)在灌溉发展需求分析、节水潜力分析、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要求,从灌溉发展规模与水平、效率与效益、改革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合理拟定灌溉发展的目标。以更好的促进农业发展,提高人民收入。

河道水土资源开发与效益问题探析 篇4

一、河道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措施

(一)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

徒骇河、马颊河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你际变化大。历年平均降雨量在560—640mm之间, 春秋季雨量稀少, 夏季雨水集中, 占全年降雨量的61%—68%, 地表径流占全年流量的85%。根据水资源评价, 两河多年平均径流3.125亿立方米。由于受降雨量变化的影响, 地下水资源的变化幅度也非常大, 连续丰水年与连续枯水年交替出现, 丰水年降雨量大而集中, 极易形成洪涝灾害, 枯水年水资源量严重缺乏, 形成大面积的长时间干旱。全市水资源量的区域分布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呈递减趋势。聊城市徒骇河、马颊河堤防总长505公里, 堤防土地可利用面积12768亩。其中堤防林带面积6309亩;堤坡5227亩, 护堤地252亩。堤防土地顺堤成长条形状, 两河的林带宽窄不一, 其中徒骇河左右堤林带宽度为14m, 马颊河左堤林带宽度12m, 右堤林带宽为10m。

(二) 河道水土资源开发措施

1、加大蓄水工程建设力度增加河道蓄水能力。

为了加大河道拦蓄能力, 建设以灌、蓄、补、排多功能的工程体系, 先后在马颊河干流上建设了皮庄、张洼拦河闸, 改建了王铺、李奇拦河闸;在徒骇河干流上新建了昌东橡胶坝蓄水工程, 改建了刘桥拦河闸, 现在两河干流共有拦河闸、坝16座, 扬水站点517个, 其中永久性扬水站82座。一次性设计蓄水能力达到4774万m3。在灌溉水源较为紧张时, 实施跨流域调水。利用位山引黄二干渠罗庄闸调黄河水入徒骇河;利用位山引黄三干渠王堤口渡槽调黄河水入徒骇河, 开启王铺渡槽调黄河水及马颊河;通过彭楼引黄灌区的道口干渠调金堤河水入马颊河;利用两河干流的236座支流涵闸调蓄引黄灌溉尾水。拦蓄地面径流及引黄灌溉尾水。根据降雨情况, 在汛期即将结束时, 最大限度地拦蓄上游来水和降雨形成的地面径流, 增加河道蓄水量。同时, 在农田灌溉季节, 利用沿河各支流分布广的优势, 将农田灌溉尾水排入河道, 关闭各拦河闸进行蓄水, 减少水资源的流失。

2、落实堤防承包责任制。

选择好堤防承包专业户, 是搞好堤防造林的关键措施之一。与承包户签订堤防承包管理合同书, 明确其双方的权力、义务和收益分配方法。推行堤防承包投标制, 开发土地资源, 必须通过投标才能进一步提高土地承包价格, 才能调动承包户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资源效益。实践证明, 投标地段的经济效益增加了62%。改良土壤墒情的技术措施, 搞好造林地的土地平整, 是植树造林的基础工作。堤坡植树时, 造林苗木的选择是造林的关键环节, 要选择适宜堤防特点的优质壮苗, 比如中林107、108、2001、2025等优良品种。苗木下地后一是要加强苗期的管理, 防止人为破坏。同时堤防高亢缺水严重, 每年灌一、二遍水是必须的, 尤其是堤防保水性能差, 更需要适时进行灌溉浇水, 对新植树来说, 麦前必须浇一遍大水, 严防缺水旱死树苗。

二、河道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分析

1、河道水资源开发效益分析

徒骇河、马颊河灌区, 自1985年开发引河灌溉以来, 河道平均年度蓄水2亿m3。其中直接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量平均每年8632万m3, 灌区供水涉及阳谷、东昌府区、开发区、冠县、茌平、高唐、临清等7个县市区, 33个乡镇346个村庄, 灌溉面积达65万亩, 受益人口20.76万人, 直接增加经济效益280万元, 有力地促进了沿河农业丰产丰收。收取两河水费增加了管理单位的经济实力, 新建维修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 使水利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工农业生产, 水利产业也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水资源开发改善了水质, 河道工程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河道水资源开发可以增加河道的蓄泄水量, 冲刷大量污水, 稀释河道污染浓度。同时, 河道蓄水可以抬高地下水位, 使超采地下水形成的漏斗得到回灌, 沿河人民告别苦咸水的历史, 一大批已经报废的人畜饮水及农业灌溉工程再度得到利用, 避免了大量资金的浪费。河道蓄水使长期荒芜的河床得到滋润, 清水常流避免了河道的次生盐碱, 改良了河道景观。特别是聊城昌东橡胶坝蓄水工程, 从过去杂草丛生、蚊蝇横飞的河床到现在的碧水荡漾, 渔翁垂钧, 生机盎然, 已经成为国家级水利旅游风景区。

2、河道堤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分析

堤防造林带动了沿岸堤防承包户勤劳致富。由于新的堤防土地承包政策权属明晰, 利益直接, 适应了市场经济规律, 极大地调动了承包户堤防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承包户的辛勤汗水和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 也将换来较高回报, 按照现在的树木价格计算, 一个承包户承包200米堤防, 8年后其价值将达7万元。现在徒骇河、马颊河堤防木材蓄积量已达到30万立方米, 经济价值达到8000万元。堤防造林已成为沿岸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绿色银行”, 河道堤防也成为沿河群众致富的经济带。

据测算, 堤防造林对比非林带区平均风速降低40—50%, 夏季地面温度平均降低0.9—2.7℃, 土地蒸发量减少30—38%, 土壤含水量增加23%, 相对湿度提高7—10%。两条堤防绿化带改良了小气候, 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条件, 由于堤防树木根系发达, 固结了土壤, 浓密枝叶消弱了降雨对堤顶、堤坡的冲击力, 起到了固堤护坡的作用。经测算, 徒骇河、马颊河每年减少堤防整修土方30万立方米, 节约工程经费240万元。堤防植树造林后, 徒骇河、马颊河堤防的木材蓄积量可以达到60万立方米, 一大批农民从事木材加工, 出现了一大批木材加工企业, 组成了许多运输专业户, 产生了几十个木材交易市场, 安置了大批劳动力, 维护了社会稳定。健全了社会化工程管理网络。健全社会化工程管理组织, 走“水利为社会, 社会办水利”的路子, 是开发堤防土地资源效益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结论

近年来通过建设河道拦蓄、引水工程, 进行跨流域调水;通过堤防土地承包投标、改变承包方式、增加土地经营的科技含量、调整堤防土地种植结构、建立社会化工程管理网络等措施, 高效、优质开发土地资源这种水土资源共同开发模式, 有力地增加了河道管理单位的经济实力, 促进了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转, 更好地发挥了水利工程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现在两河每年可调蓄水2亿立方米, 引河灌溉面积增加到140万亩, 直接增加经济效益280万元, 两河堤防已经栽植优质速生丰产林60万棵, 经济价值达2000万元, 仅此一项, 管理单位每年的堤防土地资源收入由原来的80万元, 增加到现在的200万元, 堤防植树造林创造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河道堤防承包所建立的社会化管理组织, 每年可以节约河道管理经费80万元。河道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解决了制约河道管理工作的瓶颈问题, 促进了河道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金龙, 董新光, 王毅萍.《水资源保护》, 2009年2期.

水土资源 篇5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水利行业也不例外。本文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最后对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迅速耗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在保护环境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追求的目标,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和唯一途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有追求健康而富有生活的权利,但这些权利的实现必须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凭借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实现,同时,当代人不能只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而剥夺后代人本应享有的发展的机会。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甚至是某一个单位,水利行业也不例外。

1 水土资源的持续性分析

从水土资源的持续性来分析,可从自然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3个方面来评价水土资源的能力。

自然持续性是以评价水土资源的质量为出发点,在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过程中,按水土资源质量的`承载力决定开发利用程度,最终要保护水土资源、提高其质量,保持水土资源的自然持续性,这是水土资源持续性的基础。在保证水土资源质量不下降的情况下,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使其发挥最大的生产能力,持续不断地被人类所利用,这是水土资源持续性的前提;社会持续性主要是指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物质、精神需要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以提高综合国力,使人人都可分享水土资源的净效益,这是水土资源持续的目标。不论是从哪方面讲,水土资源既体现在质量的变化上,又体现在社会发展对水土资源需求的承载力极限上。

在分析、评价水土资源的属性、持续能力之后,可以得出结论:一切自然资源都不能脱离水土,人类生存、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更离不开水土资源。因此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同时又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是破坏土地资源最重要的原因。据水利部遥感普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104km2,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市的土地面积,而且淤积河道、水库,使水利工程效益减退。由此可见,水土流失所产生的后果,不仅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而且导致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和危害程度的进一步加剧。

2 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城市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篇6

【关键词】城市;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并且随之引发各种自然灾害,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无法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近些年,由于经济水平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工程项目正投入建设当中,水土流失等各种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迫在眉睫,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规划部门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城市水土保持措施进行充分考虑,有效地治理城市水土流失现象,从而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一、城市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1、城市水土流失现象的产生原因

一般来说,水土流失现象的产生原因有很多种,但总的来说仅分为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人类不科学合理的活动而导致土壤被侵蚀,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受到地形、地质、土壤、气候等诸多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以城市的建设,但是在城市多种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工程地基的开挖会导致原有植被遭到破坏,裸地面积广,甚至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必须要求相关工作人员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避免生态环境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再加上城市相关部门并没有采取措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或者没有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约束人们的行为,执法不严,同样也会导致工程项目在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针对于上述的产生原因,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从而避免水土流失严重,使环境与城市的发展保持一致,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城市进程不断加快,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環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再加上人们没有及时对其进行治理,最终引发各种自然灾害,城市空气质量不断下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不利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如果人们没有及时治理水土流失现象,那么城市地表由于缺少养分而导致植被存活率较低,地标不断硬化,导致水土保持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当雨季来临时,雨水根本不能够及时深入到地下,最终导致城市出现地表流水,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危害,甚至还会引发洪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不利于城市的建设、进步与发展。

二、城市水土保持工程的主要特点

城市水土保持工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理水土流失现象,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相对于传统的水土保持工程而言,城市水土保持工程具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其具有以下特点:1)更加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预防工作;2)能够针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而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3)城市水土保持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强调的是社会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还对城市美化与绿化方面引起了高度重视。

三、城市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

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环保的生活空间,就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是最常使用的两种,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对象及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最恰当的治理措施。

1、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督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及现状,以指导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逐步实施,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恢复的老路。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中,要充分考虑规划范围内的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以不影响和破坏区域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平衡为限。城市水土保持规划要注意搞好几方面的结合:①同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相结合;②同城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③同建设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④同发展城市、城郊经济相结合。

2、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预报系统

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模型是定量化开展监测、评价水土流失环境危害和水土保持设施防治效益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地球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监测工具和监测手段得到进一步改善。在监测领域,最为急迫的需要之一就是发展我国自己的侵蚀监测预报模型(包括区域监测模型、城市水土流失监测模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将成为近年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发展的框架。

3、完善排水系统。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在开发区内按照城市建设排水标准,兴建排水管网,使洪水能畅通排至外部河道,排水汇入外部河道前还需设置沉沙池,减轻泥沙对外部河网的淤积,雨污管网分开。对于缺水城市,可以通过下水道将大部分降水收集起来再利用。工业与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次利用,通过城市生态系统真正实现水循环利用,使生态系统水分基本达到平衡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土保持问题。

4、提高水土保持意识,加强执法宣传

相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水土保持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加大行政干预和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全面贯彻落实水土保持的“三同时”制度,所有的开发建设项目应依法编制和报批水土保持方案,同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随时监督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项目完工后业主应主动完善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工作。

四、结语

在城市建设进程中,许许多多人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都会使水土资源遭到不同层次的破坏、流失。在各项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现象突出,必须拿出措施,并将城市水土保持划入城市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统筹中来,保证城市水土流失现象得到必须、有效的治理,使人与自然能够真正的和谐发展。城市水土保持工程虽然是一项既艰巨而又漫长的工作,相信经过政府部门和广大城市建设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并在政策的不断完善下,一定能够使城市水土保持工程更好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栗丽,王曰鑫.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初探[J].河北林业科技,2007(04)

浅析三江平原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篇7

1水土资源特点

1.1地表水资源特点

三江平原地区地表水组成为:大气降水量,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56.2mm, 合计605.62亿m3;河流、湖泊、沼泽等水体的动态水量, 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5.45亿m3, 平均径流深为124.4mm;入境水资源量, 指入境江河带来的水量, 平均年入境水资源为2684.26亿m3。该区地表水资源特点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 表现如下。

1.1.1 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均值山区大于平原

山丘区地表水资源为70.4亿m3, 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5%。平原区地表水资源58.35亿m3, 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45%。而平原区面积大, 是农事活动的主要区域, 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水利措施调节水资源, 平衡山区与平原之间的需求。

1.1.2 降水年内分配时空差异大

该区属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降水量和地表水资源量年内分配不均, 山区的集中程度大于平原。山区因坡陡流急, 河水陡涨、陡落, 连续4个月径流出现的时间几乎与降水同步, 多出现在5~8月或6~9月, 所占比例为55%~70%;平原区多因河槽的调蓄作用, 特别是河滩沼泽的调蓄作用, 多出现在8~10月, 是导致春旱秋涝的重要原因。

1.1.3 年降水变化大, 连续丰枯水年份交替出现

三江平原这种交替出现的规律, 突出了平原区广泛分布的沼泽的特殊水文效应, 使得平原区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明显增大, 也是造成本区大涝、大旱、旱涝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1.2地下水资源特点

1.2.1 地下水资源量

三江平原是我国著名沼泽和沼泽化冲积平原, 面积大, 地下普遍沉积着很厚的砂砾石和含水层, 是一个大范围的储水盆地。该区天然地下水资源量, 多年平均为73.94亿m3, 区域分布不均, 平原区多, 山丘区少, 与地表水资源分布具有互补性。

1.2.2 地下水位埋深随地形变化较大, 年际变差小

据实测和调查, 区域多年平均地下水位埋深为:河漫滩及平原1~3m, 一级阶地4~8m, 二级阶地大于8m, 山前台地及低山丘陵地带随距河远近而变。由于地下水的补给比较稳定, 调节作用强, 因此, 年平均地下水位的年际变差小。

1.2.3 年内分配涨落平缓

地下水位的年内变化, 年内变幅1~3m, 涨落平缓。

1.2.4 地下水埋藏浅, 贮量丰富

该区地下水埋藏浅, 一般平原区小于5m, 单井出水量为800t/d, 水质较好, 有利于开采和利用, 同时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1.3土壤资源特点

三江平原土壤, 主要以草甸土和沼泽土为主, 成土过程以草甸化和沼泽化过程为主, 并伴生潜育化和盐渍化过程。三江平原低湿地面积占40%, 这部分低湿地正是农业开发利用的对象, 低湿地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水分、冻融和母质的影响, 造成土壤水分性状不良。土壤结构大致为黑土层、黄土层、灰黄土层、铁盘层和紫泥带。这种特殊的土体构成, 使土壤表现为不良的水分物理性质。

由于三江平原内相当比重的沼泽湿地占据着大面积的土地资源, 又有着许多特殊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功能。所以, 今后在建设三江平原商品粮基地过程中, 沼泽湿地既是重点开发对象, 又是必须部分地加以保护的对象。

2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涝旱灾及影响

根据本区35年的资料统计, 有15年是秋涝, 7年春涝, 其中5年春涝是因秋涝引起的。涝年中最低粮食单产与正常年相比, 每公顷低750kg, 与丰年相比低1297.5kg。涝灾是造成单产不高, 总产不稳的主要灾害。因为三江平原有连年多雨和连年少雨交替出现的规律, 加之年内分配十分不均, 所以有涝也有旱。旱灾成为该区的第二大灾害, 尤其2007年发生历史罕见旱情, 仅大豆平均每公顷比丰年减产近1000kg。

2.2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肥力减退

三江平原历经多年开荒植被破坏, 每年4~5月作物尚未覆盖地面、耕地裸露, 此时正值少雨大风期, 土壤翻耕后地面疏松、含水量少, 吹走表土, 使黑土层变薄。

2.3水资源直接利用程度差, 污染严重

2.3.1 三江平原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 防洪、治涝效益显著, 而直接利用资源程度差

开发利用水资源效益可以从除害、兴利两方面进行评价。在除害方面, 三江平原本是我国集中连片最大的沼泽和沼泽化平原, 江河发育、洪涝灾害频繁,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 开发了3000多万hm2耕地, 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 效益十分显著。在兴利方面, 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种功能都比较滞后。水库净调节水量6.3亿m3, 仅为山丘区河川径流量75.65亿m3的8.3%;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量23.94亿m3, 仅为全区水资源总量287.64亿m3的8.3%, 为可利用水量187.60亿m3的12.8%;水面利用率不足18%, 水能利用率不足1.3%。

2.3.2 水污染严重

本区天然水质虽然较好, 但随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 以及田间农药化肥随着径流的汇入, 江河及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4水资源短缺, 土壤贫瘠沙化

由于多年来大面积开垦沼泽为农田, 加之频繁的涝灾给人们造成错觉, 认为三江平原水资源是丰富的, 只要排涝, 就能丰收, 开垦具有一定盲目性, 垦建脱节, 重建轻管, 加之水利工程薄弱, 对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从发展的观点看, 人口要增加, 用水量要增加, 公顷均水量就会更少, 再考虑地表水年际变化因素, 耕地的用水不可能得到完全调节, 耕地实行大面积灌溉 (尤其水田) 就会遇到困难。所以三江平原水资源已出现危机。大面积开垦沼泽湿地, 使风蚀严重, 局部土地沙化, 水土流失加剧, 环境可能趋干, 给人类生存造成威胁, 三江平原内的沼泽有其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效益。

3三江平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

3.1开发利用原则

统筹兼顾, 合理规划, 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因地制宜, 先关键后一般, 先易后难原则;有利于发挥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珍惜水土资源, 依靠科学, 提高开发和管理水平, 包括立体开发、生态农业、水土资源的重复利用等。

3.2开发利用途径

3.2.1 地表水的开发利用

要利用水资源丰富且保证率高的大、中河流, 重点兴建一批大、中型提、引水工程, 加强提水工程建设;要重点新建和改造一些中型水库, 增加三江平原提蓄地表水能力;开发利用好山丘区河流水资源、科学合理的兴建一些小塘坝、小拦河坝等蓄引水工程, 开发建设山区河流两岸低谷平地的小型水稻区;借鉴友谊农场两蓄灌排试验区经验, 在新建或已建的排水站附近, 利用低洼易涝区或自然沟塘, 将排涝的水蓄起来进行灌溉, 灌排结合, 闲水忙用, 兴利与除害结合, 有效地利用地表水资源;加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水的利用率。

3.2.2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

合理规划设计井群, 进行旱田喷灌和水田灌溉, 同时要加强井群管理, 以防开采不合理造成地下水超采。

3.2.3 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

充分挖掘中低产田的生产潜力, 以治涝抗旱为主要任务,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在发展水田的同时, 兼顾排涝措施。调整作物结构, 有利农业增产丰收,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农业。

3.3结论

水土资源 篇8

淮河入海水道面临着严重的水问题, 同时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资源的控制利用在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水土资源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 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结合工程管理实际, 以市场为导向, 在不影响淮河入海水道行洪等主要功能前提下的水土资源控制利用方法应运而生。

2 控制利用措施

(1) 禁止开发利用区面积计12074亩。

包括:泓道水面及边坡, 堤防。实行严格的管理, 禁止一切从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破坏河道、堤防安全的生产活动。

(2) 控制开发利用区:

面积4998亩。

①南堤内青坎。

在南堤内青坎堤脚线外和南泓河口线外各留足5m保护范围, 保持原设计标准, 不损坏原有排水设施。选择免耕、浅耕和利于行洪的矮杆作物, 进行农业种植开发利用。

②隔堤。

禁止进行平整, 在保证其高程不变的情况下, 堤顶两侧留足5m的保护范围。选择免耕、浅耕和利于行洪的矮杆作物, 进行农业种植开发利用。

③堤坡。

在不破坏现有的植被防护和其它工程保护设施的前提下, 辅以绿化植树。

④防渗平台。

在保证其高程不变的前提下, 两侧留足5m的保护范围。选择免耕、浅耕和利于行洪的矮杆作物, 进行农业种植开发利用。

(3) 保护性开发利用区:

面积7572亩。

在保护性开发利用区, 不得建设永久性、非永久性建筑, 不得损坏现有的排水设施, 鱼塘坝埂、田埂不得高出附近地面0.3m。

①北堤外护堤地。

对南、北两堤的堆坡、外青坎及北堤的外弃土区进行了绿化的规划和栽植。

②弄土区。

不损坏现有排水设施情况下, 排除库区内积水, 进而根据作物的特性, 进行林农间作, 进而发展畜牧业, 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

③河道内滩地, 计4119亩。

适宜耕种和养殖业的内滩地。计划进行土地平整和水系配套等适当整理, 实行农业种植和养殖业开发利用。

④工程开挖泓道的水沙处理。

该地区为使该段河道行洪顺畅, 对滩地砂堆进行平整, 将多余的砂料运出进行资源化利用。水士资源开发利用资金的不足也得以解决。

3 效益评价

总的来说, 该水土资源利用控制方案, 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 总体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 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统一原则。减少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退化, 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提高现有水土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 因地制宜, 宜农则农, 宜林则林, 规避利用风险, 争取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具体来说, 该水土资源利用控制方案:

(1) 生态效益。

森林植被覆盖率的提高, 水土流失现象的减少都是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直接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美化。增加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 也能给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

(2) 经济效益。

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不仅仅是生态上的突破, 我们造的是果林, 造的是水土保持林, 种植的是牧草。在资源得以合理开发的同时, 也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更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劳动力就业空间, 减轻了社会劳动力压力大的矛盾。

(3) 社会效益。

通过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缓解耕地日益减少带来人地矛盾, 实现人口、粮食、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实现社会与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工程效益。

通过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降低运行管理、维修及更新改造等费用, 减少地方及管理部门经济负担, 可以提高当地群众水土保持意识。

4 结语

对于该地区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水土资源控制利用, 我们可以看见该地区在政府的正确指导下, 水土资源利用充分得当。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从特殊我们反观一般, 我们相信, 通过人们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努力,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定将发挥更加显著的防洪排涝效益, 综合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另一方面, 我们认为还应该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加快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推进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化, 加大管理力度, 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使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走向法制化轨道。

参考文献

[1]孙洪滨.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手册[J].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 2008:5-9.

[2]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办法[Z].2005-07-16.

[3]刘茂龙, 余锦江, 张其成.浅谈淮河入海水道阜宁段水土资源利用[J].治淮, 2009, (2) :30-31.

[4]戴健, 张颖良.淮河入海水道水土保持工程实践与认识[J]治淮, 2008, (8) :43-44.

水土资源 篇9

1 西藏水土资源概况

1.1 水资源概况

西藏自治区位于东经78°25′~99°06′和北纬26°50′~36°33′之间, 总面积为120多万平方公里。受地质构造、地形以及气象等要素的制约, 形成了区内特有的四大水系。即太平洋水系, 由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组成, 占西藏总面积的5.11%。印度洋水系, 北临藏北内流水系, 主要的河流有雅鲁藏布江、怒江、察隅曲等众多河流, 占西藏总面积的43.91%。藏北内流水系, 该水系中较大的河流有测曲、扎加藏布、扎根藏布等, 多分布在该水系的东南部, 占西藏总面积的48.76%。藏南内流水系, 零星分布于藏南外流水系之中, 并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以北, 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南地区, 占西藏总面积的2.22%。西藏是我国河流与湖泊最多的省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 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20多条, 大于2千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条以上[2]。据统计, 全区水资源总量为4482亿立方米, 按全区人口和耕地计算, 人均占有水量和亩均占有水量均居全国首位。

1.2 土地资源概况

西藏土地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八分之一。受高原地势、地貌和水热条件变化的影响, 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区域差异明显, 各地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境内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与自然特性决定了其土地资源对于农林牧各业利用的适宜性类型之多样性。全区土地大致可分为六个区域:一是藏东高山峡谷农林牧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4.19%。二是藏南边境高山深谷林农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9.03%。三是藏中高山宽谷农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61%。四是高山湖盆牧农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3%。五是藏北高原湖盆牧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8.67%。六是藏北高原未利用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90%[3]。

2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西藏自治区主要是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 农牧业生产必须要有水利灌溉设施。解放以来, 西藏兴建了一批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0%~60%, 保证灌溉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30%, 由此可见, 有效灌溉面积与保证灌溉面积的比重并不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耕地面积将还会增长。因此, 发展农田灌溉及草场灌溉, 抵御干旱, 建设稳产、高产的农牧业生产任务还很艰巨。随着近几年来对口援藏工作力度的加大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西藏也逐渐兴起了许多新型产业。如铁路的修建、各种旅游行业的出现及西藏人口剧增等, 更加剧了对水能资源的需求, 以满足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用电的需求。这些都与西藏水资源开发利用密切相关。

2.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西藏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总体特点是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多, 耕地和林地少, 居民点、工矿、交通运输用地极少, 高海拔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以牧业为主, 低海拔河谷地区以农业利用为主, 农林牧相结合。牧草地是西藏境内所有各类土地资源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地资源。西藏土地资源最大的特点是未利用地多, 未利用地面积占全区土地资源的三分之一多, 可利用潜力大[4]。西藏疆域辽阔, 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明显。

3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

3.1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特殊的水源及地形条件造成的“工程型”缺水日趋严重

西藏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地区, 农田基本上分布在河流两岸的阶地、漫滩、洪积扇及冲积扇上, 十分分散。从河道本身来看, 大江大河一般切割较深, 从十几米、几十米乃至百米以上不等, 水低田高, 如果引干流河水发展灌溉一般比较困难。但是干流的下游段和中游峡谷段, 山高谷深、坡陡流急, 水量也较丰富, 有修建大型水电枢纽的良好条件, 为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基础。西藏的内陆湖泊, 一般来说, 水利、水能资源的开发价值不大, 但是, 有的内陆湖泊与其他湖泊或河流, 水平相距很近, 而两者的水面高程相差悬殊, 当开凿较短的引水隧洞后, 就可以获得巨大的落差和一定的水量。因此, 适当地在出水口处筑堤坝或修建闸门, 以抬高湖泊水位, 增大径流调节作用, 就可成为很好的发电、灌溉和水生养殖的综合水利枢纽。

3.1.2 水土流失严重及河水治理力度不够

由于西藏水利建设起步晚, 起点低, 造成水利工程数量少, 相关配套设施也不完善, 防洪标准较低, 西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等, 受到洪水威胁相当严重, 特别是由于受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 西藏已进入了连续丰水期, 超标准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又由于受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及地质条件的影响, 水土流失有加剧的倾向, 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 确保防洪安全, 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是西藏水资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安全保障。

3.2 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与措施

3.2.1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我区水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水资源利用率很低, 与快速发展的西藏经济、社会形式相比,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工程型”缺水的矛盾已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日益突出。因此, 合理开发水资源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在西藏地区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基础上, 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山区水库, 加大对径流的调蓄能力, 解决灌区大面积春旱问题, 加快开工建设的步伐。

3.2.2 鼓励民众广泛参与, 加大节约用水宣传力度

水资源是人类维持生命和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人类生存和繁衍对水的需求是最根本的需求, 离开水资源的供给和水环境物资的支持是决不可能的。因此, 必须使公众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 大力提倡节约用水, 才能保证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传统的用地观念未得到转变

“地大物博和人口稀少”, 这是大多数人一谈及西藏首先想到的问题之一。但是, 实际上西藏的土地区情却是“地多不如说山多”。就耕地资源而言, 与全国水平相比, 西藏根本就无“博”可言, 除去雪岭冰山和高山荒漠, 可以利用的土地特别是耕地非常有限, 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只有334.52万亩, 人均占有耕地1.19亩, 低于全国的人均水平。

3.3.2 缺乏对土地利用的统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从全局的角度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用地需求, 有效、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产的长远规划, 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西藏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严重滞后, 在处理土地利用中当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经济和生态等方面的关系时, 盲目性、随意性很大。结果, 出现了一些地区和部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3.4 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与措施

3.4.1 发挥土地优势进行重点开发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依照该区条件的有利因素和土地资源优势, 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 进行重点开发利用具优势的土地资源。西藏由于地区差异大, 土地资源优势各地不同, 其重点开发利用方向应有所侧重。杜绝一切不顾自然、生态条件, 盲目开发土地资源的行为。全区宜牧土地占总土地面积近一半, 应重点开发利用。

3.4.2 切实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西藏宜耕土地资源较少、后备耕地资源数量有限, 因此, 只有通过改善耕地质量, 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改变只用不养的短视性土地利用方式, 加强以兴修水利和改良中低产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才能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保证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结束语

通过对西藏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今后水土资源的利用方向, 改善西藏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上以往的不足, 找出开辟全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新途径的路子。既可有效保护西藏的水土资源, 又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展羽, 等, 水土资源分析与管理[J].中国水利水电, 2006, (5) :1-3.

[2]孙风环, 西藏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探讨[J].西藏科技, 2005 (10) :23-26.

[3]孙凤英.浅谈西藏自治区土地可持续利用[J].资源经济, 2008 (3) :13-15.

水土资源 篇10

2013年9月23~27日, 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蔡建勤副主任、科技合作处胡建忠处长一行, 前往云南沾益、西畴、麻栗坡等地, 对岩溶区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开发及小流域治理情况进行了综合调研。云南省沾益县、西畴县、麻栗坡县等是滇黔桂国家农发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区, 今年秋季起将要陆续实施坡改梯、生态林和经果林等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植物中心作为科技支撑单位, 此次调研结合科技支撑选择的内容, 初步选定了旱冬瓜+草果、油茶+金银花、红豆杉等植物配置类型, 将在征得云南省水利厅水保处等同意后, 随同主体工程一起实施。

水土资源 篇11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水土生态理论;建设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城市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纷纷开始大兴土木,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等,但是无论是什么工程,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都存在忽视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的问题,长此以往下去会严重影响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城市的水土资源,促进生态城市建设[1]。

一、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

1、城市水土保持对城市居民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有效保证居民的生存环境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一般情况下,水土流失容易发生在地形起伏比较大的区域,但是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土流失越来越多的体现在城市环境当中,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2]。经过分析发现城市的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一般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长此以往下去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更可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必须意识到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不受水土流失影响。

2、城市水土保持对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当前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一个共同课题。我们应该意识到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尽量促进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平衡好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两者的关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要想更好的生活,不可避免的会使用到自然中的很多资源,现在的关键问题是目前存在很多过度开发资源的现象,对非再生资源造成很大的消耗和浪费,严重影响到了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水土保持主要内容

城市水土保持是指为了防治开发建设水土流失和生态景观破坏而采取的管理和技术措施。一般情况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严格要求开发建设项目的各项操作,保证其符合相关的规范标准,不对环境造成破坏;二是城市规划区内退化劣地的生态修复及生态重建技术,包括闲置开发区的生态恢复治理、裸露山体缺口的复绿治理、毁林种果等;三是水源保护林的建设、管理及山地生态风景林的保护;四是小流域内的河道(排水道)整治与河岸景观改善;五是预防监督措施及水土保持违法案件查处[3]。

三、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的现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目前造成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的原因

一是由于现代化城市进程的加快,很多城市都在大兴土木,使得很多城市的地表出现大面积的裸露,由此原因堆积的弃土弃渣也很容易就被雨水冲走了,形成了水土流失;二是很多城市存在垃圾乱放的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美观,也影响了城市绿化用地等,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理,会严重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三是建设规划不合理,现阶段很多城市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于绿化城市还存在着观望态度,导致很多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我国的地形地貌,这都是由于我国建设规划不合理造成的;四是相关法律监管不完善,目前我国关于城市水土保持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没有完善的法律监管,造成很多城市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只关注眼前的蝇头小利[4]。

2、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结合现阶段城市水土流失的现状,不难发现目前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影响城市气候。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由于其地表大面积的裸露,对当地的气候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温度忽高忽低、遇到大风就会尘土飞扬等;二是由于大多数城市都是使用的地下水,或者水库水,不重视对天然资源水的储存,长时间作用下会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陷,影响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三是泥沙淤积,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淤积、河道狭窄,一旦遇到暴雨天气,很容易出现洪水灾害,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四是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不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破坏了生态环境,降低了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加强城市水土保持,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1、结合城市实际,制定科学的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要想真正的预防和整理城市水土生态,前提条件就是结合城市实际,制定科学的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相关完善的规范标准,才能真正的实现城市水土保持,具体如下:第一步依据生态环境被破坏程度的不同划分不同的区域,然后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的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改进方案;第二步应该意识到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能东一锤子西一棒子的治理水土流失,因为生态环境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只有注意水土保持的连续性,才能保证整个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效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比如一些雨水比较丰富的城市,完成可以建立相应的儲存天然水的设施,如此不仅充分的利用了天然资源,也有效的减少了人们对地下水的用量,因此在以后的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中,要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设立收集,下渗的系统,完善水土保持规划。

2、提高人员素质,增加科技含量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实际上在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人为因素对于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提高人员素质,充分的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科技含量,只有提高了城市水土保科研的水平,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做好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城市建设。另外,还要总结经验,对水土流失规律进行探索,汲取成功失败的经验,找到最合理的治理方案[5]。

3、综合使用城市水土防治措施

治理城市水土流失问题主要有三种技术手段,一是物理化学技术,一是生物技术,一是工程技术。在实际的防治过程中采用的最多是生物技术,其他两种技术主要是作为辅助方法来使用。不同的技术下面有不同的实施方法,可以带来不同的效果,每个技术都有自身适宜的施工环境和条件,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面对不同的城市水土流失情况,我们要选择不同的治理方法,以求取得最好的治理成果。

结语:

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能够有效的保护城市水土资源,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只有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保护水土资源,才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文峰,左圣云,殷春霞,黄成燕,孙发政. 生物砖排水沟在天然气管道工程植被恢复中的应用[J]. 中国水土保持. 2010(03)

[2] 孙发政,黄成燕,殷春霞,张志忠. 深圳市天然气管道工程生态恢复技术试验[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2(04)

[3] 吴长文,李财金,卢进波,陈兴明. 南方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有关问题探讨[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6(03)

[4] 何昉,王永喜,吴长文. 海滨山地度假区开发的水土保持方案探讨——以深圳市崎头岭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00(03)

水土资源 篇12

甘南州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位于甘肃省西南部, 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全州由山地草原、山地丘陵和高山峡谷三个地貌类型组成。水土资源丰富, 畜牧业是全州的支柱产业。据相关资料统计:1998年畜牧业生产总值13266.4万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67.32%。草地面积2723253.333 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70.28%。保持甘南州良好的草地资源、自然生态平衡, 合理稳定利用草地资源发展甘南州的草地畜牧业, 对可持续发展甘南州的民族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甘南天然草地水土资源的基本特征

甘南州草场牧草茂密、全州除少数地方峰岩裸露外, 植被覆盖度达85%以上。全州共有草地面积2723253.333 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70.28%, 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为2565346.667 hm2, 占草地总面积的94.20%, 天然草场平均亩产鲜草336.76kg, 总储草量为120亿kg左右[1]。饲养方式多为逐水草而游牧。全州共有7个草地类、17个草地组, 29个草地型。在天然草地诸类中, 亚高山草甸草场成为甘南天然草地的主体和精华、其次是亚高山灌木丛草甸草场, 以上两类草地合计占全州草地总面积的86.97%, 这两类草场的兴衰, 左右着甘南畜牧业的生产形势。组成草地植被的植物有94科, 369属, 917种, 其中可食牧草有890种, 牧草以禾本科莎草科为主, 豆科牧草较少, 草丛平均高度35cm。在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综合影响下, 一般从四月下旬开始萌发, 九月中旬开始枯黄, 枯草期达七个月。

3 甘南天然草地水土资源现状分析

3.1 草地面积大、类型多

全州草地总面积2723253hm2, 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70.28%, 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为2565346.667 hm2, 占草地总面积的94.20%, 平均亩产鲜草336.67kg, 总储草量为120kg亿左右, 理论载畜量为621万个羊单位。草地主要分布在玛曲、碌曲、夏河、卓尼的部分地区及合作四县一市。

3.2 草地类型及产量简述

各类草地各县均有分布, 是面积最大, 利用价值最高的一个草场类型, 总面积1328046.667 hm2, 其中可利用面积1274493, 333 hm2, 占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3.71%, 平均亩产鲜草374.72kg, 0.5193 hm2草地可养一个羊单位, 其次是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场、是甘南的第二大类草地类型。另外, 高山草甸类、林间草甸类、盐生草甸类、沼泽草甸类、山地草原类草地面积、可利用面积分别、占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及平均亩产鲜草详见表1。

3.3 草地质量简评

草地的产量与质量是通过划分类型等级判定的。“等”是表示草地质量的好坏, 以牧草适口性, 营养成分和利用程度分为5等 (见表2) 。“级”是表示草地产草量的高低, 共分为8级 (见表3) 。草场中4、5、6级比例量大, 相应产草标准在亩产鲜草100~400kg之间, 这三级草场占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的80.39%;2、3级草地产草在亩产鲜草400~800kg之间, 这二级草地占全州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18.24%。7级草地仅占1.37%, 说明该州天然草场的类型和级差差异甚大, 产草量差异明显载畜量也各不相同。

4 天然草地水土保持及畜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牧场超载及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是水土流失最根本因素

全州草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仅284 hm2, 治理程度只有12.4%左右, 中度及重度退化面积在217.33 hm2以上, 占全州草地总面积的50%, 并且部分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天然草地沙化现象, 这标志着草地作为家畜放牧基地和牧业生产资料的属性基本或完全丧失, 也意味着草地崩毁或即将崩毁[2]。草地水土流失造成的草原退化使草地产量下降, 载畜量减少, 直接给草地畜牧业带来损失。面积2565346, 667 hm2的草地1982年至1996期间牧草总产量从5610kg/hm2下降到4500kg/hm2, 下降率为35%, 而毒杂草量增加25%, 优良牧草减少20%。调查表明, 全州因草地退化年损失牧草总量80kg/hm2左右, 占全州总产草量的17%, 1998年底各类牲畜实际存栏数为48.7%万羊单位, 超载46.8%。这种退化状况, 已对牧民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单位:万亩

4.2 水土流失导致某些生物种质遭到严重破坏

甘南草原特产的河曲马、牦牛、藏羊、厥麻猪是适应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特殊环境的独特种质资源。高寒草地是世界唯一的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这些生物种生存环境严酷, 由于滥捕乱杀和滥采乱樵, 以及草地的不合理利用, 使生物种质遭到严重破坏, 甚至一些特有种质资源已丧失而无法补救。生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可再生和可更新的资源, 为了满足当代人类及子孙后代的需求, 寻求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已迫在眉睫。

4.3 自然灾害频繁, 鼠虫灾害严重加速了天然草原的水土流失

甘南州地处江河源头, 生态平衡的失调, 造成草地保持水土能力减弱, 水土流失严重, 已构成对下游洪涝灾害的威胁。从1950~1990年, 全州共发生大范围风雪、寒潮和强降温灾害78次, 平均每年有1.95次;发生暴雨、冰雹灾害共计279次, 平均每年7次。1961~1980年全州出现53次干旱, 导致牲畜成批死亡。例如, 1974年碌曲县春末夏初干旱, 导致1975年春乏期, 造成牲畜死亡33.679头, 占当年初总畜数的9%, 仔畜死亡6996头, 成活率仅为66.9%。对天然草地来说, 长期超载放牧、牲畜过度啃食是最主要的退化、沙化、草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其次是鼠虫害[3]。据有关资料表明, 甘南共有鼠害面积325080ha, 占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3.92%;虫害面积136000 hm2, 占全州可利用面积的5.67%, 年损失牧草11亿kg。据调查每公顷有洞口125~1700个, 每公顷土丘覆盖面积有46.64~47.86m2, 一年消耗牧草22.68kg, 草地由原来每亩产草799.6kg下降到每亩359.2kg, 下降了55.1%。

4.4 草地经营管理水平低, 草原水土流失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形成恶性循环

草地退化影响到家畜品种的退化, 个体生产性能降低。据调查, 60年代至70年代牦牛平均胴体重约105kg左右;藏羊胴体约28kg;80年代牦牛96kg, 藏羊25kg;90年代牦牛胴体86kg, 藏羊23kg左右。牧业产值近年虽有增加, 但同内蒙等地相比, 差距较大, 牲畜出栏率低 (生产性能逐年降低) 是产肉能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5 几项保持草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5.1 提高对天然草地水土流失治理的认识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态环境承载力加重, “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 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应认识到全州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因此, 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绝对禁止挖掘一切防风固沙的植物, 合理开发中药材资源, 减轻放牧强度, 促使生态环境逐渐走向良性循环。

5.2 加强预防监督职能, 依法防治草原水土流失

进一步健全与加强水土保持法制队伍, 切实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等法律, 以及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政策, 加强地方法规健全, 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 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水土资源的强大舆论, 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逐步健全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草地资源管理制度, 制定各类型草地载畜量, 放牧强度等方面的定量标准。

5.3 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

强调减蚀减沙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才能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以草定畜, 加快畜群周转是解决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切实可行措施, 草地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 实践证明:系统一旦遭到破坏, 则很难在短期内恢复。“以草定畜、限制超载”是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的关键。目前草地承包已逐渐到位, 今后要对承包户的草地按面积等级科学地确定载畜量的最高限量, 合理利用草地, 保障牧草完成生育期使其得以繁衍、更新。“提高母畜比重-加速繁衍-快速育肥-扩大出栏”应成为甘南州的草地畜牧业最佳的生产模式和周转方式。同时可根据情况加强人工草地建设, 提高第一生产力。

5.4 加强草原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力度, 提高科学治理水平。

实施科教兴水保的战略, 提高科学技术在水土保持治理开发中的贡献率, 是达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有效途径, 是加快实现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向集约型治理开发转变的重要措施。就目前情况看, 科技投入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全州水土保持经费紧张、科技人员待遇低的现象, 设备落后, 高新技术应用少, 无力有效地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和对水保人才的重视, 是提高水土保持治理水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范, 石隐孝, 向得福等.甘肃草地资源【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26~65, 65~71, 96~137

【2】李巍, 师守祥.甘南生态经济建设支撑体系研究 (四) 草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草业科学.2003 (5) :67~70

上一篇:快速掘进工艺下一篇:玉米芯综合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