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监测技术

2024-06-19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共8篇)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 篇1

水土保持政府监测技术要求

监测监督工作要求按水利部《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水保

[2009]187号)执行。

监测监督工作内容包括:

1、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进行监督

(1)监督检查建设项目的监测机构的资质、监测合同及企业信息备案等情况。

(2)监督检查监测机构的组织情况及相关人员技术资格情况。

(3)监督检查建设项目监测工作情况。是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水利部《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水保[2009]187号)及已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要求开展。重点检查监测机构监测工作中的监测内容和重点、监测方式和手段及监测频率等质量情况。

(4)监督检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表》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等文件的技术质量情况;

2、对建设单位的监测成果进行复核,并开展必要的第三方监测。

(1)监测内容包括:主体工程建设进度、工程建设扰动土地面积、水土流失灾害隐患、水土流失及造成的危害、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情况及安全情况、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以及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管理等方面的情况。

(2)监测的重点包括: 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取土(石)场、弃土(渣)场使用情况及安全要求落实情况,扰动土地及植被占压情况,水土保持措施(含临时防护措施)实施状况,水土保持责任制度落实情况等。

(3)按《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表》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标准形成第三方监测报告和监测总结报告。

3、监测监督机构在开展项目监测监督前需向市水务局报告监测监督方案;每季度第一个月内向市水务局报告上一季度开展监测监督情况报告;每年第一个月内向市水务局报告上一开展监测监督情况报告;每个项目监测工作完成后一个月内向市水务局报告监测监督总结报告。

4、监测的其他内容。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 篇2

水土保持监测从影响土壤侵蚀、反映水土保持成效的自然环境因子、人类影响因子 (如土地利用、开发建设项目等) 、土壤侵蚀状况、治理措施监测和治理成效等五个方面建立其指标体系。

环境因素是直接影响区域土壤侵蚀的驱动因子或抑制因子, 也是水土保持治理成效的客观反映, 是水土保持监测首要考虑的指标因子。这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因子和社会经济环境因子。

自然环境因素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 由其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为自然侵蚀 (地质侵蚀) , 是地质历史时期地貌自然演化的过程。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 就不断以各种活动对自然界施加影响, 正常侵蚀的自然过程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和越来越剧烈的影响, 使土壤侵蚀现象由自然侵蚀状态转化为加速侵蚀状态。

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些自然因素来改变侵蚀力与抗蚀力的大小对比关系, 使得土壤侵蚀加剧或者达到水土保持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气候、地形、土壤、地质和植被等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自然因素和水土保持成效的客观表现, 而土地利用则代表了人类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同时表现为水土保持治理的积极因素和加剧土壤侵蚀的消极因素两个方面。而选择上述环境因子建立水土保持监测指标, 需要考虑其时空尺度表达, 不同时间与空间分辨率决定了地质地貌演化、气候变化、植被与土壤形成与演化等自然过程的信息描述, 也决定了各因素的空间分布格局、人口数量变化与分布、土地利用、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过程、形式、范围和强度等评价的精度与可信度。因此环境因子指标的选取和研究尺度均围绕上述内容展开 (如图1) 。

1 植被因子

作为地理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植被, 与一定的气候、地貌、土壤条件相适应, 受多种因素控制, 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最大, 对其它因素的变化反映也最敏感。利用遥感所获得的植被信息来分析影像上并非直接记录的、隐含在植被冠层以下的其它信息, 如水土流失、区域环境演变遗留的痕迹等是选择植被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 无论是生物措施还是农业措施, 其直接治理成效均表现于植被变化上。而植被是土壤侵蚀的抑制因子, 也是最为关键的水土保持可控制因子。在进行植被指标选择之前, 首先需要明确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及其机理, 从而在此基础上能够选择反映植被类型及其结构的适当的遥感量化指标。

关于不同类型及结构的植被水土保持功能对比分析方面, 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径流小区、小流域实地观测数据, 来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结构的减水减沙效益, 如陈廉洁 (1991) 根据三年的径流小区实测资料研究了乌江中下游余庆等三县人工林的水土保持功能, 结果表明两层结构 (如乔——草和灌——草型) 的水土保持效益优于单层乔木型, 乔灌草三层结构的水土保持效益最好。黄承标等 (1991) 以桂西北山区的龙胜、田林等四县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从1982年到1989年, 观测对比了不同植被种群的地表径流, 结果是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分析原因是植被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是由植被的树冠群体或植物群体、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综合效能决定的。这种综合效能呈现出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规律。

根据观测数据研究植被类型及结构的减水减沙效益, 形成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的基本认识基础上, 随着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研究的深入, 开始深入到植被内部各个垂直层次来揭示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的内在机理。主要体现于乔、灌、草和枯枝落叶层等垂直结构上。研究表明, 乔木层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冠层对雨滴的拦截而降低雨滴的动能, 从而抑制了溅蚀。余新晓 (1988) 认为乔木层对降雨动能的削弱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林冠截留作用削减降雨动能;二是林冠缓冲作用减弱降雨侵蚀能量。灌木层和草本层与乔木层一样对降雨有截留作用。枯枝落叶层的截留量与其自身的蓄积量、分解程度和持水能力有关。枯枝落叶层削减的降雨动能也可以分为截留作用减弱的降雨动能和透过枯枝落叶层所削弱的降雨动能。前者为大气降雨总动能的5.6%~13.0%, 平均为9.1%, 后者可将透过乔木层、灌木草本层的降雨动能全部削减 (韦红波, 2001) 。除此之外, 枯枝落叶层降低坡面径流速度, 降低了冲刷能量, 同时由于降低了径流速度, 从而增加了在坡面上滞留时间, 增加了下渗时间;更为重要的是, 表层凋落物和腐殖质的积累, 使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孔隙度等土壤理化特性得到改善, 增加土壤的下渗率。

2 地形地貌因子

地形主要包括坡度、坡长、坡形和所在部位。一般而言, 在降雨、土壤和土地利用基本一致时, 地形越复杂水上流失越严重。前人试验资料表明, 同样都是耕地, 由于坡度和所在部位不同, 在同样降雨、耕种条件下水土流失差异很大 (倪晋仁, 2002) 。

(1) DEM。

数字高程模型 (DEM) 是表征区域地形地貌的参数指标, 同时它也是生成与土壤侵蚀密切相关的其它地形参数的重要数据源。

(2) 坡度。

坡度与土壤侵蚀方式关系密切, 坡度指标不仅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地形因子, 而且坡度大小也是决定面蚀或沟蚀为主导的关键因子。一般在坡度很缓时主要以面蚀为主, 而随着坡度增加, 则发生细沟、浅沟侵蚀, 当坡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则以切沟、冲沟为主。倪晋仁等 (2002) 通过研究黄土坡面细沟发育特征, 表明面蚀在整个侵蚀过程中的贡献随坡面坡度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在缓坡坡面上面蚀作用远较沟蚀作用为大, 但在陡坡坡面上则明显较沟蚀作用为小。

(3) 沟壑密度。

在不考虑重力侵蚀的情况下, 坡面的总侵蚀量为面蚀量和沟蚀量总和。面蚀主要发生在植被较差、有一定坡度和没有防护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随着坡长增加, 地表径流逐渐汇集成股流, 冲刷力增大, 在细沟侵蚀基础上, 逐渐发展为切沟、冲沟、支沟、干沟直至成为河流, 形成蛛丝密布的径流网络, 构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沟蚀的主要形式为沟头前进、沟床下切和沟壁扩张。

将面蚀和沟蚀分离之后, 就可以对面蚀和沟蚀过程进行独立的研究, 并对不同的侵蚀过程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土壤质地和坡度等是影响面蚀的主要因子, 而沟壑密度则是表征和影响沟蚀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了一定区域内所产生的沟谷的数量特性, 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沟谷总长度 (公里) 为度量单位。沟壑密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主要表现于, 它提供了临空面, 沟壑密度愈大, 地表受降雨、径流的冲刷力和被侵蚀的面积愈大;同时它也改变了降雨的动能, 沟壑密度愈大, 降雨径流的冲刷力和侵蚀力就愈大, 并且易触发重力产沙。

沟壑的发育和深化过程反映地表土壤侵蚀过程的结果和土壤侵蚀强度, 特别是水力侵蚀研究的关键要素;反之沟壑发生过程的停滞也表明了水土保持治理的成效, 尤其是沟头防护工程措施等的成效等。因此沟壑密度既是表征土壤沟蚀结果的定量指标、是评价水土保持治理成效的地形地貌因子之一, 也是影响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客观因子。

3 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支配土壤特性的根源, 因其组成土粒大小和不同质地土粒的含量不同, 可引起不同土壤理化性, 如粘着性、可塑性、保水力、抗蚀性、通透性、离子交换能量及缓冲作用等性质。在此选择土壤类型图作为土壤质地的度量指标。

4 水文气象

气候因素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外营力, 对于水蚀而言主要是降雨径流, 在此降雨、风场信息、水文数据是重要的水文气象参数。主要指标要素为汛期降雨量、日风速风向及频率、流域年输沙模数等。

5 土地利用

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就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被逐渐意识到是推动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 (Turneretal, 1994)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土地覆盖的改变, 因此土地利用是表征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侵蚀干扰程度的良好指标。如毁林开荒、陡坡耕种、减小植被覆盖度等人类农业生活活动, 以及开采矿石、煤矿、废渣废料堆放等开发建设直接加剧了土壤侵蚀。其中耕作过程虽然增加了土壤空隙度, 但也破坏了土壤结构, 减弱了土壤的耐冲性, 直接促进土壤侵蚀。同时, 小流域治理措施也看作是土地利用方式, 包含于土地利用中, 如退耕还草、开垦梯田、封山育林等措施, 通过土地利用指标量化了人类活动的扰动或作用结果。

6 社会经济指标

相对于流域环境因子指标, 社会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小流域人口、劳力、人口密度、人口素质、人均土地、耕地面积、人均耕地、农业产值、农业人均年产值、农民人均年收入、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人均占有粮、人均居住面积等社会统计指标。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水土保持的相关研究, 以水土保持环境指标遥感监测为研究对象, 论文首先选取植被因子, 地形地貌因子, 土壤质地, 水文气象, 土地利用, 社会经济指标等作为水土保持环境监测指标, 进而重点探讨了植被因子的遥感监测方法,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水土保持,遥感监测,环境因子,指标

参考文献

[1]张喜旺, 凌峰, 李晓松, 等.永定河治理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J].测绘科学.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 篇3

关键词:遥感技术;水土保持;监测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43-1

水土保持监测是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水土保持建设宏观决策的依据与根本。而遥感技术作为国土资源监测查和调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具有宏观性、周期性、综合性与实时性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有效手段与方法。

1 遥感技术的发展及主要特点

1.1 遥感技术的定义

遥感技术可以认为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可见光、电磁波、红外线结合目标进行探测与识别的一类技术。目前多指从人造卫星或飞机对地面进行观测,同时采用电磁传播和接收手段来收取目标的信息并对其加以分析的一类技术。

1.2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史

遥感技术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发展的对地观测综合技术,早期的遥感技术开始于航空摄影,然后在1909年发展到航空遥感技术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利用航空照片进行区域范围土地调查与制图的研究被更广泛更系统的应用;上世纪70年代后,人造卫星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使遥感技术被大量应用于土地利用调查和大范围土地覆盖;上世纪80年代后, 洲际范围内广泛利用气象卫星数据对土地覆盖进行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果。在1981年,国外开始采用AVHRR数据对全球和洲际尺度的植被变化及土地利用进行研究;上世纪90年代后,卫星遥感在全球和区域尺度土地覆盖应用与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效果显著。进入21世纪后,遥感技术在全球和区域土地覆盖土地利用上研究被进一步发展。

1.3 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

遥感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优点如下:(1)遥感技术可以大范围的获取数据资料,呈现宏观景象。遥感技术所采用的卫星,其在轨高度可达910km左右;即使是航摄飞机,其飞行高度也可以达到10km。高度的优势可以使遥感技术覆盖面积广,大范围的获取数据资料。例如,一张普通的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多达3万多km2;(2)遥感技术具有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卫星在围绕地球运转时能及时获取所经区域的各种的最新资料,以更新原有的旧资料,或者根据新旧资料的对比来进行动态的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所无法比拟的;(3)获取信息受到很少的限制条件。地球上很多地方的自然条件是极其恶劣的,人类是难以直接到达的。而采用遥感技术则可以避免地面条件限制,能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的内部信息。

遥感技术的主要缺点如下:(1)虽然能得到有关地球表面的信息,但内部的信息获取困难;(2)大气的不利影响不能完全根除,这样关于反射和放射物理量不可能全部表现出来;(3)天气条件、卫星轨道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使所希望的图像未必立即得到。

2 遥感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监测

2.1 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壤侵蚀监测

土壤侵蚀遥感监测不同于其他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主要表现在:(1)影像的时相对土壤侵蚀信息获取影响比较大。地球上的植被具备明显的物候变化,也就是说不同季节会有明显不同的植被覆盖度,而植被覆盖度又是判别土壤侵蚀强度最重要指标之一。在土壤侵蚀调查中,影像时相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2)土壤侵蚀强度在遥感影像上无法直接进行判读,得不到直观的信息。(3)土壤侵蚀强度分类工作复杂多样,分类时,不仅要兼顾遥感和非遥感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而且即使对遥感信息源来说,也需要对其反映的直接信息再作进一步分析[4]。

2.2 遥感技术应用于水土流失监测

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时空变化的动态过程,它的监测与评估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而采用不同的尺度。不同的卫星遥感影像其特点也有所区别,如气象卫星影像具有监测范围大、时间分辨率高和数据处理费用低廉等优点,而其缺点是时间分辨率低,像元所反映的信息具有较大的地域混合。因此,气象卫星遥感技术适用于大范围,植被盖度、地表、坡度等组成物质比较均一的地方;资源卫星具有多时相特段、性多波,高空间分辨率等优点,有效地获取精确的地表信息,为水土流失信息的提取以及模型的分析提供数据保障。但它也具有对一个地区重复观测周期长,在关键时期有可能得不到所需的资料等缺点。为了满足水土流失监测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等方面的要求,通常需要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组合来提高了水土流失监测的数据源精度[6]。

2.3 遥感技术应用于水资源污染监测

遥感技术能应用于水资源污染监测是因为污染水的光谱效应。水中溶解或悬浮的污染物,其组成与浓度也不同,这样水体反射能量的变化在遥感图像上也表现出纹理、结构、灰度、色调的微细差别。水的反射包含着水的镜面与表面反射、水体及水底地形反射等不同的类型,具有高度复杂性。当遥感技术应用于水资源污染监测时,对海洋与内陆水质监测也有区别。如遥感技术监测海洋石油污染的效果就比較好,可以发挥实时、同步和大范围连续监测的特点。遥感技术监测内陆水质时,由于内陆水体本身的光谱特征复杂多变,并且大气散射影响严重辐射信息,遥感监测所能得到的水质参数种类较少,所以内陆水质监测中虽然遥感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还应仔细分析,区别对待。内陆水质遥感监测的主要对象为各类湖泊富营养化的监测与江、河污染监测(包括排污口、污染带);主要环境遥感指标有可溶性有机物、浮游植物、悬浮物、总氮、总磷等。目前对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监测主要靠测定叶绿素含量,遥感技术已经能达到监测规定的要求;而可溶性有机物、悬浮物、总氮、总磷等的遥感监测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总体来说,遥感技术依靠及时快速的提供信息和真实客观、形象的优点,可对水资源污染进行良好、有效地监测为及时采取防护、疏导措施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是水资源污染监测中非常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 梁伟,杨勤科.遥感在区域水土保持研究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2):160-163.

[2] 韩育宁.应用新技术推进水土保持监测[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6,(2):25-26.

[3] 李晓华,李铁军.日本水土保持应用遥感技术简介[J].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2,(4):14-16.

[4] 高彦华,汪宏清.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2004,(1):33-34.

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管理办法 篇4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管理,保证监测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受委托从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水土保持监测资质证书》(以下简称“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水土保持监测活动。

第三条(资质等级及从业范围)水土保持监测资质分为甲级、乙级两个等级。取得甲级资质的单位,可以承担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取得乙级资质的单位,可以承担由省级及以下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第四条(管理职责)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审批和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申请材料的接收、转报及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申请甲级资质条件)申请甲级资质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组织章程和管理制度。

(二)注册资金不少于五百万元或者固定资产不少于一千万元。

(三)具备水土保持监测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和从业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二十五人。相关专业为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水文和资源环境。其中专业为水土保持的不少于六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少于六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少于十人;参与过省部级以上水土保持技术标准拟订、科学研究、规划编制,或者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设计、监测、设施验收技术评估等水土保持工作的不少于六人。

(四)技术负责人具有水土保持监测相关专业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水土保持工作五年以上。

(五)配备径流、泥沙、降水、测量以及数据分析处理等监测仪器设备。

(六)取得乙级资质证书满三年,独立完成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项目不少于六个。

(七)申请资质之日前一年内未因存在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情形而受到处罚。第六条(申请乙级资质的条件)申请乙级资质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组织章程和管理制度。

(二)注册资金不少于一百万元或者固定资产不少于二百万元。

(三)具备水土保持监测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和从业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十五人。其中专业为水土保持的不少于四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少于四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少于六人;参与过省部级以上水土保持技术标准拟订、科学研究、规划编制,或者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设计、监测、设施验收技术评估等水土保持工作的不少于三人。

(四)技术负责人具有水土保持监测相关专业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水土保持工作五年以上。

(五)配备径流、泥沙、降水、测量以及数据分析处理等监测仪器设备。

第七条(申请受理时间)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申请实行集中受理,具体受理时间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告。

第八条(申请材料)申请资质的单位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申请表》。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事业法人证书的复印件。

(三)注册资金或者固定资产证明材料。

(四)专业技术人员的毕业证书、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身份证明复印件及参与相关水土保持工作的证明材料,技术负责人还需提供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经历的证明材料。

(五)监测仪器设备清单。

(六)申请甲级资质的单位,提交近三年内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业绩证明材料。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九条(接收、转报与受理)申请人应当在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公告确定的时限内向所在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申请材料。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实并签署意见,连同申请材料转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办理受理手续。

第十条(审批)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二十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审批决定的,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审批决定前,对拟批准的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七日;作出审批决定后,将审批结果进行公告。

第十一条(证书效力与有效期)资质证书有效期为三年。资质证书包括正本、副本各一份,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二条(证书变更)取得监测资质的单位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三十个工作日内,向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

第十三条(资质单位分立)取得监测资质的单位发生分立的,应当在完成分立后三十个工作日内,向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重新核定资质等级,颁发新的资质证书。

第十四条(证书延续)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取得监测资质的单位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六十个工作日前向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延续的单位的从业活动进行审核,并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第十五条(监督检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取得监测资质的单位开展水土保持监测活动情况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

(一)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情况。

(二)专业技术人员在岗和监测技术培训情况。

(三)监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

(四)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和监测成果质量状况。第十六条(监测业绩上报)取得监测资质的单位应当于每年二月底前将上监测业绩报送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单位所在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十七条(审批及监督管理部门的法律责任)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审批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审批决定或者不予颁发资质证书的。

(三)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颁发资质证书的。

(四)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五)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第十八条(对申请人的处理1)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监测资质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批准,给予警告,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第十九条(对申请人的处理2)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监测资质的,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撤销资质,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对资质单位的处理)取得监测资质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监测资质的。

(二)超出资质证书等级规定范围开展监测的。

(三)发生分立后未及时申请重新核定资质等级的。

(四)未按照有关规定及技术标准开展监测的。

(五)监测活动中弄虚作假、编造数据、监测成果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

(六)未及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监测业绩的。

(七)拒绝接受监督检查或者在监督检查中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的。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第二十一条(实施日期)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2003年5月16日水利部发布的《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暂行办法》(水保〔2003〕202号印发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 篇5

0 引言

实现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能够对水土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进行维护。所以,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水土流失的原因、产生的数量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其作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主要决策依据。同时为相关部门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提供参考,能够促进生态化建设工作的合理执行。

1 水土保持监测

1。1 水土保持监测概念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对水土流失的过程、保持活动以及环境变化等作为对象进行合理监测。在我国当前发展与建设工作中,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主要为观测和试验观测工作。基于我国水土保持法,目前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实现了大规模开展,后期国家也进行了多种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如:试验观测,主要是对数据的采集过程,基于科学方式,对试验过程有一个客观认识规律。在监测工作中,主要是对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的主要过程,在整体上是一个业务运行系统,并在期间对水土流失的主要状况以及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在监测工作中,是将观测工作作为基础条件和有效的执行手段,通过一定观测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的技术要求,基于地面方法,实现地面观测。

基于对信息采集以及对信息的处理深度进行分析,实现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也存在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在广义上,水土保持监测是对水土流失、治理信息进行全方位的采集与处理等工作,其中,会实现信息的采集工作、传输工作、储存工作以及服务工作等。同时,也需要将这些条件融入计算机网络系统,开发相关软件,建立相关管理和服务网站。在这种方式下,是基于网络环境来实现的,主要包括监测网络以及信息传输网络两部分,在监测与评价上为一体化发展形式。在狭义上,实现的水土保持监测仅仅是对水土保持信息进行采集,在这种监测方式下,是基于各个监测点,对水土流失以及水土保持信息进行科学、合理收集,保证方法在使用期间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

1。2 水土保持监测意义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主要目的,需要认识到水土流失的主要过程,分析其中的各个本质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保证期间能够对水土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为决策工作的有效执行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还需要基于公告的形式,对社会提供有关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的相关信息。水土保持监测的具体目标,是在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工作以及水土流失预报模型开发工作中,为其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服务对象,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研究,认识到科学发展的主要规律,保证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实现合理的规划工作,也能在整体上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有效的执行措施[1]。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实现意义。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能够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研究,促进水土保持科技含量的有效提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能对水土流失的发展规律、水土保持工进行预防与处理。也能利用分析评价工作、决策管理工作以及有效的治理工作进行优化、改造与升级工作,也能全方位的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合理规划,促进监督工作、管理工作科技含量的有效提升,也能对当前的落后信息问题进行解决。第二,在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规划、效益评价期间,可以为其提供出有效的基础条件。在实际工作执行期间,如果没有对系统进行合理监测,将无法全方位、准确地对水土流失数据、治理现状进行分析,在规划工作中,其效益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也存在失误,在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工作中,也无法促进其科学性与操作性,从而在整体上,影响决策工作的实施效益和整体质量。并且,基于监测工作,根据水土流失以及治理工作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为水土流失规划工作进行合理调整,也能促进水保工作主动性的积极发挥,保证工作在整体效益上的积极发展。同时,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透明性、可靠性进行决策与管理,也能维护工作的有效执行。第三,促进水土保持执法工作的有效执行,保证水土保持工作在宏观上提升决策水平,也能满足社会服务需求,为其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并对水土流失进行预测。基于我国关于水土流失的相关规定,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促进自身职能的充分发挥,并在期间通过科学、有效的监测工作,获取更多的水土保持监测数据,也能为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监督工作以及规划工作等各个动态信息进行合理监测,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提高决策工作能力以及监控能力,不仅能促进工作效率的稳定提升,实现生态化以及健康化发展,也能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合理解决。

1。3 水土保持监测对象和内容

对于水土保持监测的对象,主要是对小流域内的水土流失现象进行监测。该工作在整体上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监控过程,是现代地表变化过程的主要形式。其中,需要对水循环、水平衡以及地貌、植被等各个过程进行分析,促进对各个因素的充分认识。所以,在水土流失以及水土保持工作中,其存在的多种物质,能量过程以及信息过程等,都需要实现合理的分析工作。一般情况下,水土流失产生的地段,主要是地表物质迁移更为强烈的区域,重点对土壤科学、地理科学等各个知识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在实践工作中更具有意义。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 篇6

作者:[ 市水土保持监测总站 陈兴明 ] 发表时间:[ 2011-5-6 ] 阅读次数:[ 191 ]

2010年,市水土保持监测总站按照市水务局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部署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及时、准确、系统地向市水务局提供了全市水土流失动态及其防治现状信息,为全面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及水土流失专项整治工作提供了基础性数据。

一、全面开展水土保持日常监测工作

为协助市水务局抓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落实“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我站加大水土保持日常监测工作力度,全面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裸露山体缺口治理项目和饮用水源水库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治理跟踪监测工作。

(一)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跟踪监测

为大力推进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我站结合工作实际,首先制定《2010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计划》,明确总站和各区分站监测工作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明确分工和任务,使此项工作更有统一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为使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措施落到实处,避免汛期造成水土流失危害,我站结合项目实施情况,根据检查方案,分三个阶段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第一阶段:开展汛前水土流失隐患排查工作

为摸清全市开发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我站联合各区水土保持监测分站,于2010年3~5月开展汛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隐患排查监测工作。通过排查,摸清全市在建开发建设项目分布、以及水土流失隐患情况,并筛选出103宗存在较大隐患开发建设项目作为下阶段重点监测项目;同时在监测工作开展中,及时把存在严重水土流失隐患项目上报市水务局进行整改处理。

第二阶段:开展汛期水土保持巡查跟踪监测工作

汛期是水土流失易发期,为推动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全面落实,强化水土保持全过程监测管理,我站于2010年5~9月,加大开发建设项目巡查跟踪监测力度,对有造成水土流失或整改不到位的项目,及时报告市水务局,进行执法处理。一年来,我站共上报58宗水土保持专题监测报告;自6月份以来,我站在原来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水土保持监测周报制度,全年上报的周报中涉及326宗项目的监测信息。

第三阶段:总结统计

截止2010年12月,全市在建开发建设项目530宗,比去年净增76宗;完建项目累计有349宗,比2009年净增145宗;已委托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项目累计有233宗,比2009年净增56宗;全市在建开发建设项目涉及防治责任范围127.53km2,其中存在水土流失面积有22km2。

(二)裸露山体缺口治理工程的监测

2010年,也是“十一五”规划实施最后一年;这一年,在裸露山体缺口治理方面,我市第八批(最后一批)裸露山体缺口治理工作也在加快实施步伐。由于该类治理工程是市区财政按1:1配套资金进行投资治理的,所有工程直接由各区水务局负责建设,因此市水务局主要从工程宏观方面进行管理。为顺利完成裸露山体缺口治理任务,我站制定周密的监测计划,合理安排监测时间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以全面、及时地掌握各类工程进展、治理效果和存在问题等,为水务局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

经监测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立项251处裸露山体缺口治理项目,目前已累计完成裸露山体缺口治理207处,比2009年增加19处,治理面积累计685.86hm2;全市仍有12处正在治理,剩余32处未治理或取消治理任务。

(三)饮用水源水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监测

饮用水源水库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是市水务局近期重点投资项目之一。该工程投资大,涉及范围广,其中一期工程涉及8座饮用水源水库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内容,总投资2.8亿元,涉及治理面积合计2725.98公顷。

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控制,我站按照市水务局的要求,定期开展饮用水源水库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监测工作,每月汇总上报监测报告,并在每期的水土保持简报中报道各水土保持工程进展情况等。目前该项治理工作,总体上已完成30%的工程量。

二、密切配合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

2010年全市的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重点围绕第三季度开展的“水土保持专项行动”展开,为配合市水务局搞好此项工作,我站在监督执法大排查、现场执法和法律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配合,使得该行动圆满成功,也提升了全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能力。同时,在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中,多次配合市水务局完成大沙河上游段、水田片区、龙岗水官高速公路两侧、机荷高速公路两侧、龙岗河段、坪山大工业区和南澳新东路等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2010年,根据省水利厅《关于开展全省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市水务局深入开展开发建设项目(部、省批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按照广东省水利厅要求,我站配合市水务局完成65宗开发建设项目核查工作,并总结上报省水利厅。经监测,基本摸清上级审批的项目有关情况,在建项目35宗,完工项目23宗,未开工项目7宗;已委托开展监测工作有25宗,监测率有38%,主要输变电项目居多;已完工的项目主要为输变电工程,但验收工作相对滞后。同时,针对部分大型工程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我站多次深入现场监测调查,积极上报有关水土保持监测情况,并配合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和省水利厅完成厦深铁路、博深高速公路等建设工程的现场监督检查工作。

三、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宣传工作

2010年,市水务局把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按照我市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总体方案,我站在日常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同时,深入施工现场开展水保政策法规宣传活动,每次到项目工地监测时必须做到“三个一”(送一本水保法规汇编、一张水保宣传海报、一张水保宣传光盘);以此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不断提高了建设者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提高了保护水土资源、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3月27日,全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活动在我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举行,为办好此活动,我站积极参与到活动的策划、安排和后勤服务中,促进活动取得预期效果;6月26日,我站配合市水务局在少年宫举办了“青山碧水惠民生”水土保持成就图片展和 “水土保持宣传咨询日”活动,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水土资源保护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组织起标草水土保持行业规范文件工作

在水土保持管理工作中,为规范行业管理,根据市水务局工作安排,我站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起草《全市饮用水源水库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施工作业指引》和《深圳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竣工验收须知》,进一步规范了水土保持治理和验收行为;同时,我站参与《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指南》编制工作,提供工程典型图片和技术资料,使得该规范标准内容更加完善,并通过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这将对今后行业技术标准提供参考价值;另外,《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指南》也由我站起草完毕,并已通过市水务局的审查。

五、《水土保持简报》编辑工作

按照市水务局工作安排,我站具体负责《水土保持简报》编辑工作。《简报》实行每月一刊,根据要求,我站安排专职人员每期通过各大国家水土保持相关网站、市区水务部门水土保持工作动态信息的收集,并编辑成稿,做到了每期按时出版,为加强水土保持信息工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努力做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工作

根据水利部下达《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的通知》要求,2010年市水务局拟重点抓好盐田、福田两区创建第一批全国500个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的示范县(区)的工作。根据工作目标和任务安排,我站配合市水务局狠抓了两区在法规制度能力建设、机构队伍能力建设、宣传培训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积极深入两区协助开展相关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通过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加大投入等,不断提高了我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土保持依法行政水平,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七、大力推进水土保持验收工作

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现状及对策 篇7

1 水土保持现状

社会和政府两方面开始重视水土的保养和加固工作, 水土保持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一项, 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了将近十年后, 初步能够看到一些效果, 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希望, 现在, 对于水土保持文件等记录性, 报告性的文字方案的保存和保护也被重视起来, 各个单位也能有效的完成宣传、存档等工作,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工作做得并不圆满, 工作往往在主要的保护工作上下大力度而对于记录性、方案性工作较为缺乏, 一些工程即使展开了监察工作, 但是流程不到位, 监管方式和监管内容都不到位, 并且发生了工程本身导致环境破坏, 加速水土流失的问题, 使得工作的正作用与副作用并行, 工作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与开始的计划与期待都有所差异, 从监管方面来说, 问题可能出在以下方面, 以下总结这些弱点, 期望对推动工作有所帮助。

1.1 建设的速度过快, 质量不够

施工单位开始的目标是又好又快, 渐渐就变成越快越好, 为了在施工期限之前完成工作, 或者在最后的工作阶段态度焦躁, 开始忽略工作的认真性, 对于耽误工期, 增加工作的环保问题更是不加注意, 经常是完成项目的最终结构为大, 其他为小。这样的工作表里不一, 往往短时间内看不到弊病, 而天长日久就会渐渐显露出来。这需要从各方人员的思维方面下手, 从源头改善这种情况发生的动因。否则人员往往存在侥幸心理, 只要不被发现或是不及时指出状况就得过且过, 推卸责任。渐渐保护工作有名无实, 只是挂着环境保护的外衣而不做任何有利于环境的工作。

1.2 水土保持监督机制不健全、检查力度不够

现在, 针对于水土保护的法律文件并不完整, 执法部门缺乏理论性的支持, 在实际监管过程中的效率受到影响, 一些灰色地带存在, 难以凭借有效的条文给出措施。检查工作不严密, 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 成效较差通常在理论上来讲, 对于工程的质量和环保工作是否到位, 监管单位需要按时间, 凭借周期性的管理抽样调查工作质量, 业主、建设管理单位、主体工程监测单位、施工单位都受控于严格的制度, 也体现了“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规范化工作程序。但目前来看这种流程尚未具有严格的执行方案, 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多有发生, 一些部门的工作独立性差, 常常受牵连于体制, 人事等等因素。对于重点工程的频率和质量不到位, 对于非重点更是得过且过。试举一例, 一般对于建筑工程造成的土量剩余按照规定必须合理存放, 以支援接下来的水土保护, 用于种植绿色植物, 但是这一合理要求并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实施, 许多单位将这种土白白浪费掉。究其原因就是监管不到位, 惩罚力度不够, 而真正用于环境保护的用土往往来自于外地, 并且要提供一定的花费, 一方面这加大了人为导致水土流失的程度, 另一方面浪费了现有资源。这要求监管单位将工作落到实处。

1.3 水土保持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大多数水土保持监测, 业主未授予工程量审核职权, 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水土流失防治问题, 水土保持监测直接要求施工单位限期整改难以实现, 只能通过业主的协调和业主指令来实现, 但受具体工程的责任界定制约, 往往得不到业主方的强力支持;业主的关注点是工程进度和投资, 往往认为水土保持工作与主体工程比起来其应从属于工程需要, 这样则造成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被动, 所谓的“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程序化, 在水土保持监测方面就很难实现。

2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宣传教育不够, 水保意识不强。在一些部门, 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点还需进一步加强。重当前利益, 轻长远利益;重局部利益, 轻全局利益;重工程建设, 轻环境保护,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在织金县的全面贯彻实施。人为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弃土和生活垃圾壅塞河道, 对生态景观、防洪、水质和农田造成危害。二是部门联动缺位、协作配合不够。在乡镇检查时, 发现有的建设项目在没有得到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的情况下, 就已经办理了立项、征地、开工建设等手续, 不符合《水土保持法》的相关规定。三是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仍然不力。有部分项目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编报水土保持方案, 有的部门有水土保持方案, 但没有按防护措施, 造成项目区内植被被破坏, 造成水土流失。四是水土保持部门监督执法力度较薄弱。在水土保持的机构队伍建设及预防、治理方面的投入仍显不足。

3 对策

3.1 加大学习宣传力度, 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保意识

要深入扎实地开展《水土保持法》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工作, 提高思想认识, 转变观念, 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水土保持意识,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预防、治理水土流失。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加强《水土保持法》的学习, 从织金县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预防、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增强防治水土流失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决纠正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得暂时经济利益的错误倾向, 扎扎实实抓好织金县的水土保持工作。

3.2 加强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要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执法体系建设, 做到机构健全、人员稳定、措施有力、效果显著。要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 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三同时”制度是《水土保持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 直接关系到对人为水土流失的控制。为了强化执法效果, 县政府要把这一制度的贯彻落实作为重点和突破口, 特别是对规模大、影响面宽的建设项目, 要依法编制水土保持方案,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措施, 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3.3 制定有力措施, 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

要搞好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 制定有力措施, 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常抓不懈。并要因地制宜, 制定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流域水土保持综合规划, 做到宜农则农,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使粮食、林果和畜牧业全面发展。

3.4 增加水保投入, 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将经济物质方面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双管齐下, 不能重前者而轻后者。各方面的人力物力都要有一定适当地投入, 将水土保护真正当做一项重点工作来对待, 为此, 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拿出非常有效的规范, 并敦促各方面遵守实施, 一旦出现问题, 问责到位, 将监管的力度和强度都落到实处, 为了保证这个工作有力进行, 应该从理论上和技术上都加强投入, 一方面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拿出真凭实据, 另一方面执行人员必须言而有信, 说到做到。推动各个工程建设的共同努力。

摘要:水土涵固工作一直是环保的一个重要部分, 虽然一直在被讨论, 但是工作进展的一直不算顺利, 主要原因就是监管不得力, 无法保证工作进度和成效, 本文从监管方面入手, 期望找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切入点, 取得实际性效果。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 篇8

关键词: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建设项目之中。在对城市进行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水土流失现象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因此要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来合理的预测在某项工程中对水源和土壤所造成的损伤,并根据监测结果对施工方式做出改进,尽量减少工程对水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1.监测工作的内容及模式

对水土保持程度进行监测工作的队伍主要由两大体系组成:经过国家专业机构认证的、由水利部门人员所组成的监测体系和受到国家权威认证并已取得相应资质证书的两百六十三个法人单位所组成的体系。该两个体系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依据国家的法律和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对水土保持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1.1工作周期

对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测这一工作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没有固定工作时间的,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就一般情况而言,监测工作开始的前提是建设完整的监测网络,有了监测网络之后再针对某一区域范围进行定期测评。在我国监测工作开始初期,采用的监测周期间隔较长,正常情况下平均两个月进行一次监测,如遇到雨季、汛期等改变土质的天气时便改为一个月一次甚至更多。该监测方式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出现了弊端,监测人员发现该方式不能完全监测出水土保持的情况,因此便根据该监测周期进行了改良。从原先的定期监测改为驻点监测,使得监测工作能够更为全面的开展。除此之外,每当发生自然灾害例如沙尘暴、台风、洪水时便要进行加测。

1.2监测方式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监测方式有两种:一是地面观测法,即在施工地段选取几处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监测根据点,每隔一段时间便对其土质情况进行观测,绘制检测报告;二是调查监测法,即在施工地段对施工者或其他人员进行口头询问从而了解部分信息,接着采用各种仪器对该地段的土壤进行全面调查或抽查,最后根据所得资料判断该区域的水土保持情况。其中,前者适用于土壤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且施工面积较大的建设项目,而后者则比较适用于施工地面凹凸不平,具有较多水源的地区。因此二者经常被结合使用。对于部分施工距离较长、对土壤需求量较大的项目例如公路建设、铁路建设等,则需采用远程卫星监测方式。

2.目前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度不完善

由于当前对水土保持的监测工作多是由建设单位负责,而建设单位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极有可能会在监测工作上消极应付,从而导致监测工作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在监测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人员收受贿赂,随意更改监测报告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内部管理不当。要解决该现象,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便是由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将监测部门作为政府部门,由国家出资购买先进的监测设备,并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测标准,如此便可以有效的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完善监测部门内部制度进行改善。例如将部门中每个人的职责进行重新分工,使得每位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与监测机构的整体利益相联系,使其无法在工作中弄虚作假,从而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还可以在机构内设置专门的监督部门,对其他工作人员的监测工作随时进行抽查,做到奖惩分明,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2执行力较弱

尽管对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情况的监测工作已经发展了不短时间,但是其工作效率仍然十分低下。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监测工作的支持不够,使得监测工作在建设项目中的重要性被建设方所忽视,造成空喊口号,没有实践的现象频频出现。经过详细的调查发现,我国在1990年之后的建设工程数量逐渐增长,但是应当与其一起增长的对工程中水土保持情况的监测工作的却一直停滞不前,直到近几年才逐渐有所增加。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另一主要因素在于监测体系的组成较为混乱:监测体系由多方人员组成,包括各种国企人员、私企人员、学院工作人员等,内部人员之间不够协调,直接导致了监测工作效率低下。

2.3监测设备落后

由于城市的建设项目逐渐变得复杂化,使得监测工作难上加难。没有一定的辅助设备则难以在各种场合精确的测量水土中化学物质的含量,从而使得工作人员无法根据数据判断水土变化的趋势。加之部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对新设备不熟悉,不能完全掌握其操作方法,又为监测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我国的监测工作发展时间较短,掌握该门技术的人才较少,故除了设备因素,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也直接影响着监测工作的质量。针对该现象,监测部门应当经常组织工作者参加相关讲座、公开课等,也可通过派遣的方式让部分员工到国外先进的监测部门学习其仪器的使用方法。

3.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对各种建筑设施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项目被投入到建设之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在平原还是在丘陵,这些建设项目都在不断的占据着原本属于自然的资源。由于在开发过程中,人们没有注重对土壤的保护,导致了水土流失的现象不断出现,增加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故近年来,我国越发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并一直提倡可持续发展,争取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因此,笔者认为,对水土保持的监测工作在未来的建设项目中将占据相当主要的地位,并能够逐渐成为提高国家水土质量的重要手段。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建设中的项目进行水土保持监测是提高土壤利用率、减少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对施工所在地及其附近的水土保持程度进行监测来判断该工程对土壤的影响并记录其变化趋势,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根据现场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提高我国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目的。尽管目前我国在对水土保持情况的监测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是笔者相信,通过不断地改进,我国的水土保持监测水平将不断提高,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上一篇:北大法学各细分专业介绍下一篇:2024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