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意义(精选7篇)
水土保持意义 篇1
1 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
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 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水土保持应该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水利方面, 我国存在着水多、水少、水污、水浊的四大问题。其中水浊既独自为害水体, 又增加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 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 降低植被质量, 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 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质量, 影响水生物活动, 又作为污染物的载体, 提高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观点来看, 似不应就问题论问题, 而应当追根溯源, 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与战略措施, 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土保持面广量大, 情况复杂, 既是理论问题, 也是实用问题, 既是自然科学, 也是社会科学, 既注重于经济发展, 更关注生态环境, 既要有辩论思维, 又要考虑政策法规。从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 才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当然, 这既是很高的要求, 也是很艰巨的任务, 既限于科技水平, 也限于政经条件。但是只要我们努力研究, 积极争取, 总有一天能够达到或部分达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战略目标。
2 土壤侵蚀量与输移比防治的方向与对策
流域面上的土壤侵蚀量与进入河道的输沙量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彼此密切相关。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侵蚀量没有显著减少。一般总是从源头开始, 正本清源, 将侵蚀、输移、沉积贯穿为一个整体, 以观其全貌的拦截与滞蓄, 然后进入干流。干流输沙量与流域侵蚀量的比值称为输移比。有些专家从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流域面积、时空差异等多方面对输移比作了理论分析;有些专家根据众多考虑与测试成果分析了水沙从源头至主干流一系列变化及相应的匡算。防治:一是防蚀, 二是拦泥。拦泥作用显著, 成效快, 有利于防疗急性病症, 狭义的水土保持, 顾名思义是减蚀, 一般包括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和以梯田为主的坡地工程措施。这些措施直接作用是减少水土流失, 发展社会经济, 改善生态环境, 间接作用是减少进入河下游的泥沙, 减少河道的淤积抬高和洪水威胁, 利在当地, 惠及全河, 既具有拦泥坝库对下游的有利作用, 又没有拦泥坝库对当地人文社经的某些不利影响。
3 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同为国民经济服务。保护为了利用, 利用必须保护, 两者相辅相成, 总体效益更为完善, 是科学发展观, 人地合一保证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水土保持的内容与要求已为大家所熟知。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复杂多样:一是建设基本农田, 发展农业生产;二是植树种草培育生物多样性, 维护生态环境;三是营造水窖、坑圹、涝地, 就地调蓄雨水, 提高当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 放淤改土, 引水垦荒既增加耕地数量, 也提高土壤质量;五是开发小型水电, 直接缓解能源匮乏, 间接维护林木发展;六是大中型灌区的浑水灌溉、中小水库的吸泥排沙, 充分利用水沙资源, 增肥保墒。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坡改梯与淤地坝是水土保持工作中两项主要工作措施, 目的是调整坡地与沟道的坡度, 以就地入渗和就近入渗方式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淤地坝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小型拦泥库的作用, 长期效果可能降低, 梯田可以持续利用, 两者时空搭配, 相辅相成, 共同对黄河中上游的减泥增产发挥重要作用。大部分水土利用的成就, 是广大群众的自发性成果, 不够理想。有时拿泥沙填死库容, 难以发挥肥力作用;有时削坡填沟, 劈山筑路, 破坏表土;有时管理不当, 良田沃土遭受沙埋沙压, 变利为害令人遗憾。提高水土流失方面的水土利用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 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 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 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 对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还增加一项拦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 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 以便为水保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 以便了解输移过程, 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 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 对河岸的冲刷破坏, 对农作物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 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 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 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 研究分类效益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 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 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既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 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5 结论与建议
水土保持包括多种措施, 彼此之间如何组合, 如何配置, 过去一般多根据各地经验、上级意图和群众要求等拟定, 是否符合客观情况, 是否达到相对优化, 是否取得较好效果, 很少考虑, 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与原则。治沟与治坡的争论、工程与生物措施的主次长期摇摆不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历来是前者压后者, 在强调农业生产的时候可以毁林种地, 毁牧开荒, 任意占领河湖水域;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时候盲目造势引资, 圈围良田沃土, 凡此种种都曾对国土整治与水土保持造成损失, 影响深远。
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配合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合理组合优化配置的原则应当提到水保规划与实施的议事日程上来, 以争取主动性, 避免盲目性。梯田坝地在不同地形地貌的条件下应当有不同的主次比例, 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 兴利与除害都应根据不同时空条件研究确定。探索系统科学与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做好整体规划的基础。优化的最终目标, 从经济要求讲, 在任务确定后力争最小的代价, 在投入明确后祈求最大的效益。从水保要求讲, 既可以自动选择最佳的生态环境, 也可以选择最佳的水沙配合比例。总的说来水土保持的合理组合优化配置, 情况复杂, 难度也大。当前似应认真调查测试各类小流域治理情况, 找好典型, 总结经验教训, 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向大范围推广。
摘要: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 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关键词:水土保持,规划研究
水土保持意义 篇2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1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继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讲话精神,是摆在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大意义,并指出“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党走过的90年辉煌历程的经验总结。”
1.1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巩固执政地位、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
伟大的历程表明,任何时间,任何阶段,任何人,都要把保持党同群众血肉联系的嘱托放在心上,落在行动上,体现在实践中;历史的教训也表明,做决策,办事情,谋发展,一旦离开了群众观点,违背了群众意愿,损害了群众利益,就会削弱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就要受到损失,甚至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捍卫血肉联系,夯实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纽带,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党的组织,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波澜壮阔的历程中一路走来,党对人民群众工作和人民群众的作用的认识和理解,是那么透彻和坚定: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党内同志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957年,他强调到,“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1980年,邓小平同志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1994年,江泽民同志说,“各级干部一定要牢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力量和优势所在,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取胜之道。”2004年,胡锦涛同志说,“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从建党到建立新政权,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党的干部,推着送粮的车子直奔战场,带着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大生产中,无怨无悔地跟着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等等。无数个历史的瞬间至今感动着、感染着党员、干部。党也始终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审视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以来,党高瞻远瞩地看到了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条件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出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拓宽了党联系群众的基础,而“三个先锋队”的重大判断更加把党与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坚持科学发展道路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中国人民建设国家、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性。
2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
2.1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现实需要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党对国家政权、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进行领导的体制、机制、途径和方式,亦即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来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是否科学,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方式方法对路、得当,执政水平相对就高,反之,就会遇到种种麻烦和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同时,依据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总结党的执政实践,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结论是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显然,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特别是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就离不开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从科学执政方面看,科学执政最本质的规定是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按照认识论的要求,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思广益,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从民主执政方面看,民主执政就是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因此,完全可以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民主执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2.2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落实党的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
执政理念,亦即执政的宗旨、目的、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能否正确认识和自觉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能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是决定一个政党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本色的基本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本质是为了人民。从党章关于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规定,党长期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都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为了人民。因此,执政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党掌握政权的情况下,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核心,是党受人民的委托,按人民的意愿执好政,掌好权。党的一切执政活动,都要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出发,把为人民谋利益当作最根本的目的。这样,就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高价值,就真正坚持了党的先进性,体现了党的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党的先进性与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2.3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条件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执政党的经验和教训,有一个深刻的启示: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固本强基,夯实基础。只有基础巩固,执政党的根基才能坚如磐石。党执政的基础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经济基础、人民基础、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等等。其中,人民
基础是首要的。只有人民的拥护、人民的授权、人民的支持,我们党才可以执政,也才可以执好政。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其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也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妥善处理不同群体间的具体利益关系,成为保持党和人民群体血肉联系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由于拥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资源的支配权,且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又不够完善,党脱离群众的物质、政治可能性增强,这就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只有始终坚持和实践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党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不断加强和巩固执政的群众基础。
2.4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执政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涉及到党的执政制度和体制、方式方法以及执政主体,即党员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基层组织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的执政制度和体制以及方式方法,固然要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提高执政主体的素质,特别是解决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更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惩治腐败,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5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基本保障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就肩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力量去推动。应该看到,当今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前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把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凝聚起来,才能形成浩浩荡荡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的大军,才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完成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历史反复证明,得民之心者胜,得民之誉者荣。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民心向背,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只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就可以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2]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邓小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水土保持意义 篇3
关键词:党内民主;党的领导;纯洁性;
【中国分类号】D05
始终保持共产党的纯洁性,是我们党不断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不断巩固执政基础,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前提和基础。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对保持党的纯洁性提出新要求。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应对一系列挑战和各种干扰中不断加强先进性建设,形成了一整套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科学理论、方式方法以及体制机制。总结这些基本经验,从加强党内民主上继续保持党的纯洁性大有裨益。
一、通过加强党内民主保持纯洁性是党的一条重要经验
(一)民主与纯洁的辩证关系
党内民主与党的纯洁性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党内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生活,而党的纯洁性作为一种状态判断,两者都可以视为是构成党组织的重要元素,两者有着内在的关联,用一句话说,就是党内民主具有保证党的纯洁性的功效。
(二)对党内民主的认识
根据党的实践经验,党内民主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1、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党的民主集中制是正确解决党的组织和党员的关系、党的上级组织和下级组织的关系以及党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会议上指出:“党是一个战斗组织,没有集中统一的智慧,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战斗胜利的,一切发展党内民主的措施都不是为了削弱党的必需的集中,而是为了给它以强大的生气勃勃的基础。民主集中制是发扬党内民主的制度规范,集中建立在民主基础之上,“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没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
2、党内生活,以民主生活会为代表,具体表现为党内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概括为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之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种党员思想素养修炼的方式,通过党组织范围内的畅所欲言,起到相互沟通、思想交锋的扬正纠偏和避免发生错误的作用。
3、工作方法,以群众路线为宗旨。毛泽东指出:“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方法。”党内民主是群众路线在黨的建设中的体现,集中全党的智慧需要发扬党内民主,贯彻执行党的意志需要发扬党内民主,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需要发扬党内民主,党的事业以发扬党内民主为一切工作的前提。
二、越是长期执政,越要通过加强党内民主的方式保证党的纯洁性
中国共产党比较重视发挥全党和领导集体的作用,党内民主程度相对较高,如当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时,毛泽东一再告诫全党要谦虚谨慎。斯大林去世以后,针对斯大林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问题,中国共产党提醒全党引以为戒。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专门指出:“工人阶级政党的领袖,必须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必须是服从党的组织、遵守党的纪律的模范”。党的八大对加强党内民主提出来一系列措施,如健全党委制、党代会的定期召开和充分发挥作用等,以“把党的民主生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党内民主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根本之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离不开党的领导。要实现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现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民主是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决策的科学化来源于群众路线,离不开群众的集体智慧。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只有始终坚持党的群党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广开言路,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我们的事业才能获得最可靠的力量源泉,我们的决定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没有民主,不知民情,不解民意,不用民智,只由少数人拍脑袋做决策,那就难免主观主义,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害。当前,我们面临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情况,要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单凭个人或少数人的智慧和才能是永远不够的,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靠全党同志的群策群力、同心同德。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曾指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都要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让群众来监督党员及领导干部进一步促进党的纯洁性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就必须把队伍纯洁作为基础。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只有细胞健康,才能保证肌体充满活力。我们党纯洁与否,在群众眼中,就是身边每名党员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要把好党员入口关,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把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要建立健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机制,使每个党员干部思想更成熟、党性更坚强、品德更高尚。要疏通出口,对那些不合格党员要按照党章和有关党内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对那些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要进行适当调整,切实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
一些领导班子不能积极开展党内思想斗争,党内监督无法实现,致使少数领导干部腐败堕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民主是党内监督的有力武器,是保证党纯洁性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发展党内民主,才能在党内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全党始终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对领导干部实行切实有效的监督,不断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和预防腐败问题,从而保证党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实施正确的领导。
我们党已经执政60多年,经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重考验,冲破了种种困难和挑战,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给执政党建设带来诸多挑战。一些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理想信念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一些领导干部弄虚作假,脱离实际,个人主义突出,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一些政府部门与民争利严重,群体事件频发多发等等。总结当年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曾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敬畏历史,能够激发起我们的忧患意识,激励起事业心与责任感,从而增强我们奋发图强、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N].人民日报,2012-01-10.
[2]李慎明.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M].人民出版社,2010:自序:3.
[3]习近平.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Z].出席中央党校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4]文责.苏共亡党二十年后的再思考[J].新湘评论,2011,(11).
水土保持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篇4
水土流失问题是困挠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锐减, 妨碍了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并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生活陷入贫困状态。因此, 搞好水土保持, 防治水土流失, 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对新时期农村脱贫致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土流失影响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取决于这个地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经济结构、外部关系、基础设施和社会发育情况。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水土流失对农村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而其根据原因是人口超载、经济落后, 水土流失的加重是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的并发症, 它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促进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能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亦减少农村贫困, 只有把水土保持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 把水土保持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才能促进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水土保持事业有效的保护了地方水土资源, 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发展是逐步扩大生存的过程, 水土损失会导致地区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下降。水土保持的目的是在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改善当地农业态环境。
二、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 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 亦称水土损失。”。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因素是严重的水土流失、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 开展水土保持有利于改变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水土流失限制了对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 成为生态恶化和贫困的根源, 并且进一步的贫困加速了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在远古时候, 人们主要在平地上种粮维持生活, 基本上没有水土流失。后来由于人口增加, 除了平地种粮外, 山区、丘陵区也种上了粮食, 毁林毁草, 陡坡开荒种粮, 陡坡开荒种粮前一二年产量还可以, 但长此下去, 就产生了水土流失, 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为维持生存又进一步扩大陡坡开荒种粮, 毁林毁草, 致使水土流失加剧。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 毁林毁草情况仍旧在有些地区继续。由于开矿采石、修路及城市开发等基本建设, 随意倾倒弃土弃渣, 造成原生地面被破坏形成虚土陡坡, 暴雨一来就产生水土流失。
这种现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严重。
水土流失与经济贫困交互作用, 相互制约, 恶性循环。水土流失会造成经济贫困、生产力低下。对水土流失区来讲,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突破口, 是实现水土流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基石。
三、水土保持问题的的探讨
随着经济的发展, 许多地区面临着由于过度的开采以及过度的利用而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保持状况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巨大的挑战。水土流失整治过程暴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保持工作波动很大。
从1950到1978年间, 我国共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均每年新增治理1719万亩水土流失土地。1979到1987年间, 我国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均每年新增治理2726万亩。从1988年到2005年期间, 我国共新增治理水土流失年平均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5102万亩。2004年与2005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4695万亩与4345万亩, 比平均水平低407及757万亩, 下滑的距离越来越大。50多年的水土流失整治起伏不定, 新增治理面积起时多时少, 波动很大。
2、水土保持投资有限。
我国水土流失投入仍非常有限。全国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00多万平方公里, 而每年水土保持的投入还不到20亿元。
3、部分地方政府没有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地方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也极不重视。
4、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不到位, 水土保持的基础性工作还非常薄弱,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力度不够, 管理手段落后, 水土保持行业自身在理念上也有不适应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地方。
四、水土保持促进经济增长
水土流失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水土保持有很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能提高及维护农地的生产力, 改善并提高环境质量, 能直接影响到农业国民生产总值。
水土侵蚀与严重程度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水土保持投资能促进水土流失防治, 减少水土流失面积, 保护耕地。根据中国水利部统和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统计资料可以得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村家庭的水土保持投资的信息。
投资的增加有助于减少农村的水土流失程度, 地方政府投资和农村家庭投资对于中等和强度水土流失效果较好。由于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是大面积非种植区, 而农村家庭由于短期利益, 他们的投资主要集中于自己种植的区域, 对于大面积非种植区几乎没有投资, 从而导致了农村家庭投资对水土保持负的效应不是很显著。
水土保持对农村经济和减贫具有综合显著影响, 水土保持建设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 增加土地生产力, 应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投资, 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使更多的贫困人口脱离贫困, 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与此同时, 经济增长造成也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如耕地锐减, 环境恶化, 特别是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限制了我国水土保持的发展。而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发展及减少贫困密切相关, 水土保持发展能增加土地生产力, 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关键词:水土保持,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卢江勇:《水土保持、经济增长与减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年6月。
保持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现实意义 篇5
牲畜品种改良达到某阶段时, 由于改良后的牲畜体质下降, 生存环境的变化造成疫病爆发, 可能会导致牲畜品种的灭绝, 这时原始品种就能显示出特有的品质, 适应性、抗病力较强, 所以为了保证地球上生物群的安全, 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特别对自然界原有物种的保护更为迫切, 因为就家畜而言, 由于改良后的生产性能提高, 在商品经济时代追求利益, 往往会加快改良, 造成原始品种灭绝, 如果这种现象一旦发生, 那后果是灾难性的, 我们地区现在就有濒临灭绝的阿勒泰白头牛、哈萨克牧羊犬、哈萨克牛等物种, 这已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 但要真正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将这些物种保存下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为保证世界生物多样性, 各国已组织形成了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 各国通过采取有效手段, 保护好各国拥有的生物物种, 并在资金、技术、生物遗传资源的共享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 已取得了丰富成果。
水土保持意义 篇6
房地产新政策不断涌出, 房价的走势却似乎越来越远离舆论所指向的房价暴跌。各级政策屡屡出台稳定房价的措施, 但罕有降低房价的提法。究其原因, 主要是考虑到稳定房价的重要意义。
当前大多数城市家庭都会拥有自己的住房, 虽然在居住面积、住房位置、房屋价值、家居条件等方面可能会千差万别, 但是, 当房价稳中有涨的时候, 有多出房屋的家庭会产生一种拥有者的剩余, 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但是我们清楚, 在当今社会下, 大多数年轻人士是在住房信贷的支持下购买房屋, 房价平稳的时候, 每月支付月供, 家庭净资产账户会慢慢增加。倘若房价下跌后, 家庭账目上可能会出现负资产, 不利于保护人民幸福、保持社会稳定。
在如今的政策下, 城市高房价的受益群体在城市居民中占绝大多数。比如, 房地产以及房屋中介公司等等。如果按照公共选择理论进行投票的话, 这些人不会赞成房价下降的政策。更何况, 房地产开发商和当前拥有多套城市住房的人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强势利益集团。房价上涨阶段, 有人把房地产泡沫称为“坚硬的泡沫”, 其实是这些社会强势集团不承认泡沫、不想让泡沫破灭。
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在大中小城市不断开发的新楼盘, 拓展了城市地盘, 发展了经济业绩, 彰显了政府政绩。我们应该明白, 房地产拥有主导产业的一些特征, 有着广泛的产业关联。其产前是建筑业和建材业, 产后有家居家具和装修业, 侧向联系有水电暖、信息、交通、物业管理、社区商业等各种配套产业, 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 组成了GDP中很大的一个份额。地方政府都已经看到, 城市经营的速度快、效率高, 可以从其他地区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财力物力, 从而促进本地区的发展。
将稳定房价为基本政策指向的房产新政策往往由中央出台, 地方政府往往是主要的实施者。任何国家或者个人都是以利益为出发点, 中央政府出台房产新政可以得到经济、政治上的诸多利益, 这一点不可否认, 却把实施成本抛给了地方政府。除非在政绩考察和人事安排上实施一票否决制, 否则, 这样的政策议程最终皆会沦为“空头支票”。地方政府虽然口头上坚决执行上级决定, 但在行动上却一如既往的支持房地产业的过热开发, 房价稍微有些下跌趋势, 便会采取托市措施。如2008年年底受到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房价下跌之后, 地方政府纷纷实施放松信贷、减免税赋和购房入户等救市政策。
二、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的建议
首先, 要调整和改善住房供应结构。一是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经济适用住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房。通过落实土地、各项规费、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 切实降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成本, 建立健全申请、审核和公示制度。二是完善住房供应政策。根据城市住房制度改革进程、居民住房状况和收入水平, 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应对象的具体收入线标准和范围, 制定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房的具体标准。三是引导商品房开发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超大面积、超豪华型住宅、高档别墅的建设, 重点优先发展适用居民承受能力的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根据需要, 适量建设一批经济用房, 安置困难群众, 努力使住房价格与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
其次, 要加大土地供应力度。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和土地供求机制。实行房地产开发用地计划供应制度, 编制开发年度用地计划, 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合理提高居住用地在土地供应中的比例, 着重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量, 使房地产供应总量、结构和价格, 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规划相适应, 与多层次居民住房需求、支付能力相一致。调控土地供应, 控制土地价格, 保证房地产市场协调发展使土地供应直接发挥调节市场的功能。
第三, 要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严格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加强拆迁计划管理, 合理确定年度拆迁规模。防止城市建设和房屋拆迁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盲目攀比和大拆大建行为, 避免拆迁带来的被动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 进一步减轻市场压力。
第四, 要强化市场监管措施。一是完善市场监督制度, 加强对房地产业的资质管理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核管理。二是建立房地产市场价格监测体系。科学准确地做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监测和信息发布工作, 合理引导企业理性投资和居民理性购房, 正确引导消费。三是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力度, 重点查处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服务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防止开发商利用政策、市场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 通过交易, 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 谎报商品房销售进度、发布不实价格信息、哄抬房价、误导市场预期行为。激活房地产二、三级交易市场, 促进居民购房, 以旧换新, 以小换大, 改善居住条件,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四是规范房地产价格行为。按照有关规定对经济适用住房实行政策指导价, 限价销售。严格审核成本费用, 控制利润水平。对商品房销售实行一房一价明码标价制度, 要求开发商取得商品房销售许可证后, 在其售房场所显眼位置设置商品房售房明码标价表, 标明位置、房屋、套内面积、价格及其他收费项目和标准等内容, 接受社会监督。
综上所述, 稳定房价是政府出台的最好政策, 把房价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上, 既不大涨, 也不大跌。因为并非房价高才会有人怨声载道;而若房价大跌, 同样也会有人不满。如今的我国只有在稳定中才能大力发展, 在这个前提下, 我们只要保持房价不再涨, 待以时日泡沫会不消自退。
摘要:房地产业是先导性的基础产业,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应积极扶持、保护其健康快速发展, 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作出更大贡献。同时要高度重视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 结合实际, 采取积极稳妥措施, 从加强供应与需要的双方调控入手, 从抑制不合理需求着力, 进一步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千方百计稳定房价, 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水土保持意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至2011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患有良性甲状腺疾病的患者100例,均行甲状腺单侧或双侧大部切除术,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58例,甲状腺腺瘤42例;男37例,女63例;年龄在27~74岁,平均年龄为(46.91±10.23)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保留前肌群组和前肌群横断组,每组各50例,保留前肌群组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大小平均为5.63cm×4.02×2.45cm,前肌群横断组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大小平均为5.71cm×4.11cm×2.52cm,两组患者在疾病类型、性别、年龄、标本大小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颈丛阻替麻醉下,给予头高足低仰卧位,将床头抬高15°,同时肩部垫高,使头后仰,充分暴露颈部,常规消毒手术区域,铺无菌巾,逐层切开颈部的皮肤、皮下、在颈阔肌深面作潜行分离,分离范围为甲状软骨平面至胸骨上窝平面,暴露颈前肌群后让病人做吞咽动作,确定结节或腺瘤的位置。
1.2.1 前肌群横断组
缝扎颈前浅静脉后,游离胸锁乳突肌与颈前肌之间的间隙,将颈前肌群横断,显露甲状腺,依次结扎、切断甲状腺上动、静脉,中静脉,下动、静脉,将包括结节或腺瘤在内与周围甲状腺组织切除,保留部分正常甲状腺组织,观察手术区域无活动性出血,缝合甲状腺创缘,在甲状腺窝放置橡皮管引流管,缝合颈前肌群及其筋膜鞘,逐层缝合颈阔肌和皮肤,根据引流量情况保留引流管1~2d。
1.2.2 保留前肌群组
暴露颈前肌群之前的操作与前肌群横断组一致,暴露颈前肌群后,不缝扎颈前浅静脉,将颈前肌群进行纵行钝性分离,将包括结节或腺瘤在内与周围甲状腺组织切除,保留部分正常甲状腺组织,放置引流管,缝合颈阔肌和皮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切口瘢痕粘连结节发生率、手术满意度的不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进行χ2检验,计数数据采用率(%)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喉返神经损伤及切口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两组间术后疼痛时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保留前肌群组的粘连结节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肌群横断组,手术满意度明显高于横断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是治疗良性甲状腺疾病常用的手术方法,传统手术方法为了尽可能地暴露手术区域,方便手术操作,常常将颈前肌群的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进行横行切断,将甲状腺切除后再将肌肉断端缝合。此种手术方式容易造成颈部切口部位各解剖结构间的粘连,其中最常发生的是颈前肌群与皮肤间的粘连[2]。而正常人在吞咽时需要将下颌舌骨肌收缩,同时舌骨和喉上移,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在舒张的同时也上移,而以上两种肌肉在与颈部皮肤粘连后不能向上滑动,使患者在吞咽时发生颈前部或手术部位疼痛,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吞咽功能[3];横断颈前肌群的手术方式的手术创面较大,加上手术创缘不整,如果在缝合时颈前肌群对合不整或无法接合,则患者在恢复期间需要自身产生大量的肉芽组织填充创面,容易遗留较大的瘢痕和形成皮下结节样肿块,影响患者的美观[4];另外,横断颈前肌群,需要对颈前浅静脉进行缝扎处理,则会影响颈部浅层组织的静脉回流,造成切口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水肿,形成皮下积液,影响了术后切口愈合。
保留颈前肌群的完整性则可以有效避免以上缺陷。保留颈前肌群的完整,可减少对机体的损伤,并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患者的术后组织的愈合和修复;可有效避免颈前肌群与切口皮肤发生粘连,降低术后吞咽障碍、切口粘连结节的发生率,保留颈前肌群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不需要术中缝扎颈前浅静脉,保证了切口的静脉回流,有利于切口的愈合和恢复,瘢痕形成较小,不会影响患者的美容,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满意度。本文研究也显示,保留前肌群完整性的手术方式,其粘连结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横断前肌群者,并且手术满意度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对于条件适合者,可优先选用保留颈前肌群完整性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辛同令.不横断颈前肌群甲状腺肿瘤切除126例报告[J].基层医学论坛, 2004, 8 (3) :228.
[2]郭军, 唐爱科, 徐福振.甲状腺手术中保持颈前肌群完整性及应用负压球的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 2004, 12 (10) :643.
[3]盖宝东, 张德恒, 林艺.甲状腺大部切除术保持前肌群完整性的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12) :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