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式教学法

2024-11-20

结合式教学法(共12篇)

结合式教学法 篇1

摘要:项目式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实现形式, 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是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烹饪专业课程以学生技能形成为主导, 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菜品制作具有技术性强, 产品生产流程短, 可产销结合的特点, 非常适合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关键词:烹饪教学,项目式教学法,产销结合,综合职业能力

项目教学是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 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 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 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 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简言之, 项目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行动。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的多门专业课程, 比如《中餐烹调技术》《西餐烹调技术》《面点制作技术》《餐饮成本核算》《宴席设计与制作》《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课程, 都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产销结合的烹饪项目式教学法是烹饪项目式教学法的一个制高点,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种教学法能改变传统烹饪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将餐饮产品生产过程人为割裂的弊端,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就可以直接实现餐饮企业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三种职能。学生通过某个项目的进行, 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掌握新知识, 形成新技能, 提升综合素质。

1.产销结合的烹饪项目式教学法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非常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学生的岗前培训教学

产销结合的烹饪项目式教学法, 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能直接实现餐饮企业生产、销售和服务三种职能的烹饪教学项目, 交由学生自己处理, 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 都由学生自己负责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产销结合的烹饪教学项目, 它具备烹饪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服务三种职能, 包含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作、产品推销、销售环境布置、销售服务、成本核算、分析评价等若干环节。它涉及的知识面广, 信息量大, 技术性强, 劳动强度高。它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引导能力;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能合作善沟通。成功地完成一个产销结合的烹饪教学项目, 学生对餐饮行业的特点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生通过对教学项目各个环节的主动参与、亲历亲为, 综合职业能力也将得到更进一步提高。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技能课教学, 特别适合学生岗前培训教学。

2.产销结合的烹饪项目式教学法的项目设计要求

项目的选取是项目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 我们提倡在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二年级下学期采用产销结合的烹饪项目式教学法进行烹饪专业课的综合教学。开学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项目, 一个教学项目一般用6~8个课时完成, 一学期完成8~10个教学项目。教学项目的确定要满足以下要求: (1) 与餐饮生产和工作过程具有直接关系, 最好将餐饮实际工作任务引进来作为学习项目。 (2) 能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 让学生在实施项目中训练操作技能、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工作能力和方法能力。 (3) 项目成果具有可展示性, 如菜品、展台、宴席、销售过程模拟等。 (4) 项目应与职业标准衔接, 能适应相应等级的职业技术资格鉴定要求。 (5) 学习项目是动态变化的, 必须及时不断地将生产过程中的最新知识, 技术、工艺和方法引入到项目中。例如“筵席设计、制作与销售”项目, 任务确定为每个学习小组制作并销售800元标准的筵席一桌。学生要完成这个任务, 首先要进行信息收集, 找到这桌筵席的销售渠道, 再根据顾客要求设计筵席风格, 然后根据800元的售价, 计算出这桌宴席的用料成本, 依次按照宴席的格局分别计算出冷菜、大菜、热菜、汤羹菜、点心、水果、主食的成本, 接下来依据这个成本及季节性原料出产来定制出菜单, 再依据菜单开出原料单, 也就是购买哪些原料以及购买多少等, 最后进行原料采购, 菜品制作与加工, 就餐环境布置, 摆台设计, 餐前、中、后服务, 总结评价等。这个教学项目的成功完成, 基本上就能满足上述教学项目确定的所有要求, 起到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作用。

3.产销结合的烹饪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产销结合的烹饪项目式教学法和所有的项目式教学法一样, 教学过程一般有五个步骤:任务、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1) 课前发放学习任务书:产销结合的烹饪项目式教学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 事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以5~6人为宜。学习任务书在某个教学项目实施前两周发放给各个学习小组, 以便各小组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筹划和准备。

(2) 小组讨论实施计划:各学习小组拿到学习任务书以后按照要求和小组自身的特点, 讨论完成任务的各种措施以及各成员的分工。比如谁负责推销、谁负责开菜单、谁与谁合作采购原料、谁主要负责菜品制作、谁负责餐间服务等。上述项目中诸多事宜都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 “筵席设计、制作与销售”项目如果用10个课时完成, 则第1~4个课时用来让各小组交流计划, 主要展示筵席风格和菜单两个成果即可。

(3) 实施教学项目:本阶段主要是按照计划完成工作任务, 仍以“筵席设计、制作与销售”项目为例, 这个阶段即是学生按照菜单采购原料、制作筵席菜肴并销售这桌筵席的过程。用4个课时 (半天时间) 即可完成。

(4) 项目实施过程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检查应该贯穿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可以有小组自查、互查和教师亲自督促检查三种形式,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最好能将三种检查方式穿插使用, 以便在整个过程中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计划实施情况, 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5) 结果评价和项目改进: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这个环节对项目式教学的实施相当重要, 它除了直接关系到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外, 更多的牵扯到学生自信心、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同时还关系到学生成绩的评定等。评价方式可以多样, 比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均可。评价的内容也可以多样, 比如能力评价、态度评价、技能评价等。

每个项目实施以后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就是涉及到一个项目改进的问题, 因此每完成一个教学项目, 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反思, 找出这个项目的可行之处和不足之处, 并提出对不足之处的改进方法, 写出书面成果总结并进行交流。比如“筵席设计、制作与销售”这个教学项目, 我们用2个课时来进行过程分析、评价和交流。在整个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对于烹饪技能比较好的学生来说, 制作出来的菜肴很漂亮, 给人以较高的艺术享受, 顾客评价也不错。而技能相对较弱的学生, 用同样成本制作出来的筵席给人的感觉档次就要相对要低一些。我们改进这个项目的方法是利用课外辅导的时间对技能较弱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

基于产销结合的烹饪项目式教学法是我们目前正在初步探索的一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它的使用流程如下图:

它来源于项目式教学法, 但高于一般的项目教学法, 属于大型、综合性实习项目, 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要求都很高, 合理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为学生以后的实习、就业乃至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我们才刚进入初步探索阶段, 希望能有更多的烹饪教育同行来对它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实践和改进, 以使它更加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许长斌.对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江苏教育, 2009 (9) .[1]许长斌.对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江苏教育, 2009 (9) .

[2]黄海涛.项目教学在中式烹调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 (教研版) , 2009 (11) .[2]黄海涛.项目教学在中式烹调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 (教研版) , 2009 (11) .

结合式教学法 篇2

摘 要:展示设计是综合性很强的设计学科,展示设计课程“临境化”体验式教学的重点放在直面社会的设计实战,引进真实案例,走出校门,走进展场、展厅、博物馆,走进地域与民族文化的栖息地。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用概念设计的思路去表现,在不断地进行试验、改良、调整中理解展示的功能性和形式美的规律,培养展示设计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展示设计;“临境化”体验式;教学改革

近年展示设计教学一直以来借鉴、模仿、学习西方设计形式为主,造成了缺乏自身文化与内涵的创作方式,抑制了本土文化原创力的体现。其不断追逐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注重展示形式的多元化,而忽略了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忽视了地域与民族特色独特个性。另一方面,展示设计教育教学中基本仍然在沿用传统艺术和美术教育的方式,停留在假想设计和“图纸化”教学的状态中,忽视了展示设计的制作实践阶段的学生的“临境化”体验过程,忽略与展示产业需求的结合,以致展示设计的教学结果与社会产业需求产生了差距。通过对展示设计课程的“临境化”体验研究与教学改革,对现阶段的展示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良,做出一个既切合现实又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探索。“临境化”体验式教学理论依据

展示设计是综合类的设计学科,需要借鉴环境艺术、视觉传达、广告创意、舞台美术、展示陈列、多媒体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相关设计学科的知识和理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临境化”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建立,把单调枯燥的传统教学方法改变为丰富有趣的现场情景的教学和具有当地地域特点的教学。“临境化”体验教学的特征

“临境化”体验式教学中,主体是学生。教师起到引领的效果,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体会对知识更理性的认知。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强调尊重与信任。体验式教学中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对话、交往、理解而达成综合的感知体会,更注重情感的体验与认知。

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尽快融入所学课程中,形成更深刻的记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灵感,产生丰富的情感式体验。把课堂中引入设计思维、逻辑推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模式,使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辨能力与理解力。体验式教学的劣势在于受教学外部环境影响较大,需要一定的特定活动空间。对学生安全性有一定要求,容易造成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难度大。融入展示设计教学中的体验式方法

体验式课堂教学是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开展的,对于学生本身知识结构、专业潜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鉴别力,提升学生自我反思、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设计课程必须尝试民族民间美术传统与现代展示艺术观念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展示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展示理论研究与操作实际案例的有机结合。通过系统地分析、研究地域性民族风格,培养学生在现代设计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与实践能力训练。

让学生从地域与民族特色中吸取营养,将地域文化艺术渗透到展示空间、色彩、策划、平面设计等教学实践中,加强对传统文化进一步认识、开发利用,赋予现代设计崭新的艺术生命力。结合地域特色“临境化”体验式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图纸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展示设计和制作等方面的突破,当代展示设计在视觉效果上逐渐走向了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展示设计课程应依循地域民族文化的特点,结合实际境况和展示产品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展示设计课程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直面社会的设计实战,引进真实案例,走出校门,走进展场、展厅、博物馆,走进地域与民族文化的栖息地。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用概念设计的思路去表现,在不断地进行试验、改良、调整中理解展示的功能性和形式美的规律,培养展示设计的鉴赏能力。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展示设计》课程以实际的展示设计项目、结合地域民族特色作品为课程作业,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和设计水平,构建出具体地域特色教育情境对课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1)以模拟实践展现情境。在展示设计模拟活动,对展示设计品牌进行头脑风暴的构思,同学相互进行创意比较、创意筛选、对创意稿件进行深刻剖析。

(2)利用优秀作品案例再现情境,成功的作品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设计理念和经验,学生在感情上容易接受、认同案例内容,学生就会接受先进设计文化的熏陶。

(3)到设计现场进行情景体验。对展示设计中的空间尺度、配套环境、材质材料、历史背景等知识进行现场的整理与收集。

(4)体验式教学教师要根据设计任务的内容,采用现代教学多种模式的展示课程教学,引入数字虚拟技术、动画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手段,把教学内容直观地、形象地表现出来。

(5)面向社会、实题实做的“临境化”体验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地域民族特色为设计来源的教学,让学生认知自我、了解传统的文化符号。课程评价体系

课堂作业并不能完整说明课程的实际效果,需要用多重的评价体系进行评判。

(1)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中应激能力的表现,把课堂变为具有真实性和情境性的。即更注重学生在课堂情境中的随机表现,注重学生解决实际案例的能力。

(2)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设计课程的作业评价、课堂上观察评价、实践能力的评价、课堂记录等多种形式,各自占据一定的分数比例。

(3)学生的自我行为评价和同学互评的方式。课堂中的随机讨论和分析剖析,对特定选题进行相对公平与准确的集体评价,是学生在整体的班级环境中得到专业知识的提升。

(4)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对课堂开始的学生水平与课后的实践能力进行比较,着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结语

体验式教学通过全面剖析展示案例,从设计选题、调查定位,到设计实务、现场施工与制作等过程的分析,使学生对设计流程各个环节所必需的技能和素质有完整的认识。在严格选定的体验式教学实践上,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体会民族和地域的特殊性,最后完成相关设计项目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结合式教学法 篇3

关键词:写作意愿;小学高年级;读写结合;语文教学

现代小学语文老师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都极为重视对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尤其在语文阅读与语文写作中投入了大量精力,期望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但由于受到传统教材教学的影响,部分老师在对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多以分开教学为主,并没有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联,两项内容的教学质量始终没有达到预期值。如何正确运用“读写结合”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水平,值得深思。

一、做好教学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之前,老师首先应对本课课程的教学流程进行合理设计,以确保整体课程内容的紧密性与连接性,同时要加强对课前导入部分设计的重视程度。老师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加自身导入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对于读、写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确保课程教学质量。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为例。老师在进行本课读写教学之前,首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吃过花生吗?”,得到学生的肯定提问之后,老师要再次提问:“那你们知道花生是生长在树上,还是地下吗?”,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时老师应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在通读之后,老师要询问学生是否知晓答案,并将花生生长的相关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了解到“落花生”,并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接下来会对文章进行深入学习,请你们在学习后,模仿文章的写作形式,自行选择一种果实进行写作练习。”,之后再代入本课的读写教学内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阅读教学,带动学生写作意愿

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能够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行有效的锻炼,而且通过阅读过程,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优秀语句以及词语,这些都会成为学生写作中的素材,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帮助极大。所以老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加大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以《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为例。老师在完成导入部分的教学之后,不要直接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教学,而是要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通读,并利用字典对自己不熟悉的词语进行查询,并统一记录在自己的生词笔记之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量;其次,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对该篇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对文章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这时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本课的写作思路,对文章进行准确的分析,老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问题,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像“为什么各地民众会不辞辛苦、不远万里来参加开国大典?”“为什么课文中说‘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等等,使学生能够向正确方向进行思考;最后,当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度的了解之后,老师就本课的写作技巧进行全面的讲解,这时由于之前阅读的影响,学生能够快速对这些写作技巧进行掌握,并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写作意愿,想要通过写作来对自己最新学到的技巧进行运用,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较为理想。

三、实施读写同步教学,增加素质教育内容

当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老师要开始尝试使用读、写同步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在进行同步训练时,老师既可以利用课外材料对学生开展常规的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同时还应加大对语文课本的挖掘力度,将读、写训练加入到其中,将读、写同步教学成为现实,有效改善以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拉萨古城》一课的教学为例,老师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打破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内容开展讨论,如果是自己写这篇文章时,自己的写作思路应该是怎样的,自己会描写怎样的内容来完成该篇文章等等,在提高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同时,还能学会用不同角度来对写作创作。在讨论之后,老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去文章内容进行阅读,并将文章内容与自己事得出的写作思路进行对比。这时老师要再次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明确课文只是一篇较为优秀的写作案例,并不是固定的写作方式,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以及不同的切入点来对文章再次进行创作,进而将写作训练与教材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有效的利用,避免因课时不足而对读、写训练效果造成影响,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于写作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读、写学习之中,使自身的创造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切实的优化,养成高水平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

四、结语

通过本文对小学高年级读写结合实践应用的介绍,使我们对这种教学方式的实际运用有了初步的了解。老师在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语文读写教学时,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将适合的读写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利用起来,并结合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对整体课程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真正将两项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读写学习环境,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他们今后长期的语文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梅英.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同步教學的实践尝试[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2:197.

[2]陈燕平. 小学中高年级“读写结合”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6,17:182-183.

[3]高源.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同步提高的教学实践[J]. 教学与管理,2014,17:39-40.

[4]高会然.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结合式教学法 篇4

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就是利用学案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而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此方法注重的是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的探究与自主学习过程。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学案是教师体现此种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它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为此,学案的科学、恰当的编制,显得极为重要,它怎样融入新课程理念,怎样与教材完善地结合,反映出基本知识、方法、思想的探究与学习,又怎样以丰富且有层次的问题、知识、方法、思想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成为学案要承载的主要内涵,这些都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二、学案的编制思路及框架

紧扣新课标:遵循“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课程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使教师教和学生学时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

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依据高中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设置的栏目既要以双基为主、层层推进、简洁明了,又要渗透新课标理念,创设基本知识自主学习及新颖问题的情景,以探究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方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路与要求: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与探索,要以双基为中心,与教材紧密相连,一定要完善地体现出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基本问题时,可把一个重要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复考查,使学生能深刻认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框架:

1. 每一章分为若干节,每一节分为若干课题,每个课题一般讲两节课。

2. 每个课题的栏目设置及说明如下。

【课标要求】指明新课程标准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教学及学习目标。

【导学求思】自然导入新课:或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或利用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或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自然进入新知结构。总之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思悟小结】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进行总结,对教法、学法及易错、易混点进行反思。

【双基测评】设计一组层次得当的题目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问题,不断完善。

【能力培养】设计2~3个综合题供有余力的学生(主要是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三、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的效果

1. 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了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

2. 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3. 能更好地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或者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懂得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和价值。

四、建议

1. 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要与课本紧密相连,一定要反映出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背景与发生的过程。

不能把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为此,我们不仅要求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的结构体系,而且还要求教师学习必要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特别是有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使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增强学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要加强集体备课,对每一节课的学生自主探究方式、怎样引导学生探究以及怎样使用学案探索出最佳方案。

同时,每位教师还应不断钻研业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能驾驭此教学法和学案的使用方法,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案进行适当的增删或改进。

3. 学案设计的问题是较全面的,各种档次的问题都有,比例是适当的。

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对于普通班,一定要求学生要抓好基础,一定要明确要舍弃的题目,并落实好计划和要求。

结合式教学法 篇5

舒尔美席梦思广告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俗语说,日一半,夜一半。舒适美观的“舒尔美”席梦思,可以使您在这三分之一时间解除疲劳,得到享受,进入甜蜜的梦乡。

似梦,似歌,舒尔美

(歌声起……)

舒尔美,舒尔美,祝愿您家庭幸福快乐。

舒尔美,舒尔美,祝愿您家庭舒适美满。

结合式教学法 篇6

【关键词】工教结合 高职院校 数控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34-02

工教结合式教学作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职业教育新型教学模式,目前在高职院校数控专业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广工教结合式教学的方法,我们就需要注重对工教结合式教学的开展,并重视其中应把握的重点。基于此,本文就工教结合式教学在高职院校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工教结合式教学”的概念

直接吸收企业既具有技能和理论水平的工程师进入教学岗位与学校的专职实训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工程师的定位是课程教学方向主导者,是教学任务的发布者,是疑难工件的加工工艺的主要制定者。教师在工教结合式教学模式中的定位是工程师与学生之间的重要桥梁,是任务的执行者,是学生的现场学习技能的辅助者。

2.“工教结合式教学”是德国双元制职教理念的中国本土化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是德国工业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职业培训时采用企业培训和学校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一般情况下,初中毕业的学生有75%通过职业导向,选择一项职业,然后通过自己或通过劳动信息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岗位,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这种教育一般持续四年,前三年半的时间是三天在职业学校度过,两天在企业中实习,到最后半年是一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四天在企业中度过,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职业学校是学员,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是学徒工,学习操作技能;在制订学习计划时,企业和职业学校要做好合作,职业学校根据企业需要,确定学习的内容,同时企业也要根据学校所计划的时间来安排学生到学校学习的时间。由以上分析可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完全按照企业的需求来开展的,不再是按照传统的思路开展普遍的理论学习,不再是传统的技能练习。它得到德国的法律保驾护航,法律规定企业必须接纳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来企业当学徒。

工教结合式教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部分的职业学校教师招聘方式把企业优秀工程师挡在了门外。但是学校可以高新聘请企业既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工程师进入教学岗位,请工程师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年活动中,参与制定培养学生的方向,参与规划技能学习评价标准,总体参与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细化教学目标,辅助开展教学活动,微观上控制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我们的学生学习技能有一定的针对性,能积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工教结合式教学模式是德国双元制教学中国化,它也能实现教学环境的企业化,使学生也能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3.实施“工教结合式教学”及工程师的角色定位

吸收企业既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工程师进入教学岗位。首先,学校必须在政策层面支持,制定引入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的方案,比如工程师来了之后的待遇、在课堂上担当的角色、教学过程中的责任等都要深入解决,不然教学中就会出现推诿现象。其次,工程师和实训教师相互交流沟通确定双方在教学时的角色和任务,分工明确,各有担当。

4.开展“工教结合式教学”的思路

教学中按计划由工程师来讲解企业的规章制度,下发加工任务并用企业的语言分析任务,着重讲解工件的加工工艺;教师和学生接受任务,教师解释并传达工程师的意图并分解任务,指出完成该任务必须注意的地方(教学中的重难点),担当工程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辅助学生完成工程师下达的任务。比如本地的欧美企业比较多,图纸上常见的英文如:THRU、DOWELHOLE、REV、DESCRIPTION等学生看不懂,教师清楚这一情况,就可以主动释义。工程师按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严格控制加工操作过程,杜绝不良操作习惯,规范操作。最后由工程师结合行业标准分析加工过程是否规范,评价学生加工的零件是否合格,并给予指导意见。如此以企业加工的产品为案例开展教学,紧跟行业技术发展,为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好基础。课堂上,同学们可以看到工程师演示加工过程,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加工产品的全部过程并参与经验分享,增加对关键技术、特色工艺的认识和理解;指导学生制作加工工艺卡片、实施加工、产品检测、产品加工分析等过程,培养创新思维、训练动手能力。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课堂→工厂→课堂→工厂”每一次循环的过程中,认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从“基础专业知识→初级实践能力→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更强的实践能力”的递进式课程设置中。实现课堂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一体;教室与车间为一体;学生与徒弟为一体。将课堂与现场、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并不断引向深入,强化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了校企人才的无缝对接。

5.我校开展“工教结合式教学”的经验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校机械加工技术教研组的老师在本校加工中心实训车间和数控车实训车间通过与本市模具加工企业开展了这种新型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工程师参与教学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学生们上课更有精神,使专业课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使数控实训教学更加有实效。通过实施工教结合式数控实训教学,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掌握理论知识,更好的锻炼动手能力,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把校企深度合作的理念渗透于数控实训教学中,根据实训基地的条件及专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灵活组织教学,能很好地实现教学改革。使学生具备数控技术应用人才所必需的工艺分析、数学处理、程序编制、数控车床操作、数控铣床操作、加工中心操作、线切割操作、零件加工及创新设计等知识与技能,为后续顶岗实习环节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使我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适应市场需要,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6.实施工教结合式教学方法应把握的重点

实施工教结合式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此过程中围绕该目标我们应该注重以下两个能力和一个品质的培养。

(1)工艺分析能力。加工工艺分析是数控加工编程前期加工工序、加工手段、装夹方式、检测方法等前期准备工作。无论是手工编程还是自动编程,在加工之前都需要对所加工的零件进行工艺分析。若分析工艺时考虑不周往往会造成工艺设计不合理,会引起重复编程,加工后返工等严重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按照分析图纸、确定加工内容、划定加工工序、合理选择刀具与切削用量这一顺序,最终制定加加工工艺卡片,形成工艺文件,由工程师签字复印下发,学生加工时必须养成遵守工艺卡片规定的良好习惯。教学中工程师和教师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辅助学生制定加工工艺卡片。教师来点评,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主导思想。

(2)应用软件的能力。CAD/CAM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应用使传统的产品设计、制造内容和工作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CAD/CAM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制造行业,设计、制造水平和产品的质量、成本及生产周期息息相关。人工设计、单件生产这种传统的设计与制造方式无法适应工业发展的要求。采用CAD/CAM的技术已成为整个制造行业当前和将来技术发展的重点。根据当地的生产企业的特点,有侧重的选取某个主流CAD/CAM软件,如Pro/E、UG、MasterCAM、CAXA等作为中后期的教学重点内容。

(3)积极遵守职业道德的品质俗话说没有良好的过程就不会有良好的结果。责任与义务是当前部分公民欠缺之处,职业学校的孩子还处于成长期,他们的言行还在可塑阶段,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地方,培养出的学生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日后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中获得社会的认可,成为企业所器重的员工。教学中必须把职业道德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但是职业道德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必须外化为一些具体的禁止性或义务性道德规范,并以岗位职责、岗位责任制等形式表现出来,才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所以,制定数控机床加工操作规范和车间行为规范是重中之重的工作,贯彻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让它逐渐变成学生们自觉遵守的习惯。

7.结语

综上所述,工教结合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仅能积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让学生达到社会企业的用人要求,有着极大的益处。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认真分析分析工教结合式教学中的重点,以熟练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能真正发挥出工教结合式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数控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秀丽,叶法林,凌艳.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多种重修教学组织方式的使用[J].经营管理者.2013(29).

结合式教学法 篇7

1 网络环境下结合式教学模式

1.1 理论基础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和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 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学习者对外部刺激的反应[1], 学生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 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外部刺激, 即向学生灌输知识。行为主义教学优势在于目标明确, 外在刺激和灌输可以系统地讲述知识、易于形成自动化和机械化的操作、便于讲述、控制和组织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的重点不是设计教学方法来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之达到预定的相同的教学目标, 而是设计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主张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性, 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

网络环境下结合式教学模式将行为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优点结合起来, 使两种模式优势互补, 达到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之目的, 体现了网络环境下教师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主体性来体现,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通过教师的多种角色的主导作用来实现及“学教并重”的教育理念。

1.2 实现途径

设计学习环境。优秀、多样化的课程教学资源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结合式教学的重要基础, 教学资源的设计要尽可能地将枯燥的教学内容以生动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资源的设计要从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向“学教并重”, 不仅开发教学素材、教学课件, 更要开发支持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源。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参照已经设计好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按照教学的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 要为学生创造具体的学习情境, 并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

开展课堂教学。实施结合式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掌握必需的计算机应用技巧, 包括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参与学习活动、排除技术障碍等, 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课件演示工具或交互工具等教学资源。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将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以及各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公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 以便学生准备和预习。教学计划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的反馈不断调整, 以使教育活动效果达到最佳。在课堂教学的开展中, 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是保证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知识结构的重要措施。结合式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形式的基础上, 利用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 生动直观地适应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 表现一些口述和板书难以表述清楚的概念, 化解教学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 能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课堂知识, 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序而又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堂教学, 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 一次成功的课堂讨论、交流, 首要的是教师设计一个有争论空间、有意义、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讨论交流的实施方式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也可以课后通过网络在线讨论、交流。教师从交流讨论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自己的教学效果, 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有效地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课后在线教学。利用网络优势,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后的多媒体在线教学, 也可以组织学生在线交流讨论, 进行协助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或者在课堂学习中遗留的问题, 都可以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的答疑系统, 或者通过电子邮件同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此外, 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还可以进行课后的在线测试,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作为考试内容,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考试并迅速获得成绩, 大大减轻了教师出题、判卷等繁重的工作。

总之, 结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后在线教学, 可以使学生轻松借助键盘和鼠标等多渠道、多层次、多视野、多形态的理解、接纳教师发出的信息, 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 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行为具有了主动性、互动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

1.3 现实意义

“结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把“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相互融合, 使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的交互关系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课题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特点, “教”与“学”的教学过程是通过课题教学和网络教学去完成的, 这种教学模式构建了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关系, 充分体现了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环境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的教学理念。

2 结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的评价

2.1 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

教学效果评价又称教学质量评价或教学水平评价, 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公正、客观的综合评价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了解教学情况科学有效且符合教育规律的方法之一。通过评价, 一方面, 教师可从评价结果中寻找自身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 不断剖析自我, 充实自己, 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 评价也为学校管理者了解教师队伍素质提供依据, 便于作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所以, 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对于保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2.2 发展性评价理论

传统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 忽视其他各方面的技能, 已经不能满足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评价要求[2]。伴随着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的兴起, 新的评价理念应运而生, 发展性评价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发展性评价理论的主要观点是[3]:①评价并不是完成任务, 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 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②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 更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促进学生的学习, 它为学习服务、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③评价应关注个体的需要和处境, 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 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 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在进行发展性评价时, 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 适当选择和灵活运用评价方式, 以学生在各学科知识学习与运用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 全面评估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基础、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网络环境下, 依据发展性评价理论可以开展多方面的评价工作 (见图1) 。

由图1可见, 发展性评价由过去的应试教育中只看重考试的结果, 转变为素质教育环境下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提倡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其评价思想体现了从关注考试到关注学习者的成长, 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 从量化评价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的转变上。

2.3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和要素分析

教学效果评价的特点。网络环境下结合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是一种总结性评价, 评价的是效果, 目的是进行反馈;其次, 该系统评价对象与传统的对象不同, 除了传统教学系统的教师、学生、教学资料之外, 还要对网络教学系统及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再次, 评价时间比传统评价时间短, 可随时收到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最后, 由于网络资源丰富, 该教学效果评价系统可帮助学生随时查找资料, 相互联系, 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对教学效果评价各要素分析如下:

教师评价。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网络环境下将发生深刻变化, 其作为“解惑者”、“协作者”和“朋友”的角色将会更加突出。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同的是交互程度, 除此之外教师评价还包括备课情况、组织教学、作业答疑、学生成绩等。

学生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提供学习的途径、资源、方式, 使学生获得知识。学生评价包括学生本身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 具体包括:交互程度、学习态度、答疑情况、资源利用、作业情况和考试成绩。交互程度包括学生与网络资源的交互程度、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程度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程度, 交互程度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与保持有很重要的用。学生的交互程度与学习态度成正比例关系。通过答疑, 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的主题, 可以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及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是网络教学的一大优势, 这一优势通常都会被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作业的完成情况与得分, 提供学生平时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信息和作业完成的信息。评价系统会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给出教学效果的部分评价, 为下一阶段的学习给出修正和建议。

教学资料评价。教学资料的评价主要包括网络资料的评价和其他资料的评价。网络资料主要是指网络课件, 课件的衡量指标是内容、结构、导航、交互、练习等。

网络支持教学系统评价。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网络安全问题存在诸多隐患, 所以安全系统的评价成为评价网络支持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评价。对于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来说,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快捷的信息传输方法和及时的信息反馈渠道以及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个性化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对教师提供比较完善的培训计划, 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更加便捷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运用各种教学资料和模板。该服务系统应能够有效地支持学习咨询, 同时也应该提供平台的使用指南、学前指导等。资料提供是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它能随时调出供学生应用, 资料应该足够丰富、新颖且随时更新。

3 结语

21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 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模式很难适应这种时代的改变, 因此, 要实现素质教育, 培养创造型人才, 必须从改革教学模式人手。“结合式教学”模式把“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既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 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输者、智慧的启迪者及心灵的塑造者和观念的引导者的渗透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构建了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关系, 充分体现了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环境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的教学理念。结合式教学模式下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公正、客观的综合评价对于保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栾玉芹, 柳卫杰.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和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4 (4) :114-115.

[2]丁桂红.论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及其评价体系[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7, 22 (4) :149.

结合式教学法 篇8

一、教学内容和结构的设置

工学结合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就是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 也就是将学习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也通过实践与学习的紧密结合, 激发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并且通过实践的练习, 对学生自身的责任心和自我认识进行提升, 帮助学生成长, 也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帮助学生拥有更大的就业市场竞争力。在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 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将篮球中的技术技巧和战略战术讲解详细清楚, 在带领学生融入篮球的运动状态时也要使用最简单的练习方法, 并且力求在学生进行篮球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对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团队精神进行提升, 这也是篮球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可以这样设计篮球课堂教学的内容:其一, 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技巧练习, 如定点投篮技术、三步上篮技术、带球突破技术、争抢篮板技术等;其二, 篮球比赛的中的战略战术, 如全场紧逼防守战术、联防战术、快速反攻技术等;其三, 围绕个人的配合以及团队的整体配合, 如团队的整体得分或者是以某队员作为核心得分手进行全队配合。

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是根据个人的爱好对体育课程进行选修, 篮球是体育项目中的一项, 所以在篮球教学班当中, 学生的篮球基础和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喜欢篮球并且经常打篮球, 这样的学生通常具有一定的篮球基础, 但由于没有系统地接受过训练, 在打篮球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着一些误区, 也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篮球但是之前并没有接触过, 并不具备篮球基础。因此大多数选修篮球课程的学生并没有扎实的篮球基础, 技术技巧方面也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对于这种现象, 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结构和具体内容的设计时, 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基础较差的因素, 多进行一些基础动作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例如, 在最开始可以先对篮球运动进行一个系统的介绍, 让学生充分了解篮球, 随后进行运球和传接球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熟悉度和技术技巧, 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团队配合的重要性。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投篮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投篮准确度, 纠正投篮的姿势和手法, 然后进行移动技术和带球突破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和身体素质, 提升身体的灵活度, 最后对学生的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进行教导, 并组织小组对抗比赛, 对团队间的协调及合作能力进行培养, 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并且要提升学生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 尊重队友和对手,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二、模块式教学在篮球教学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设置的体育课时并不多, 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学生的篮球技术进行培养和提升, 教学的内容侧重于个人技术的培养、小组配合的练习以及团队对抗。针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性格特点, 设计出实用性强且易于理解的技术和战术, 并且要组织好学生对攻防的战略战术进行实战训练, 提升技术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个人技术包括传接球、带球运球、突破上篮、脚步移动等;小组配合就是以小组的形式对个人的篮球技术进行训练, 并组织相应的小组竞赛进行比拼, 在训练技术的同时也考验小组间的配合, 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精神, 增强合作能力;团队配合就是通过个人技术的学习和小组之间的配合后进行实战对抗练习, 对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进行演练, 在实战中对攻防战略战术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配合度, 全面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对高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在模块式的教学当中无论是个人的技术技巧、团队的攻防战略战术, 还是跑步、力量等对体能的训练, 都能够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自身的抵抗力有着很大程度的提高,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影响人类的身体素质的因素除了先天的基因和遗传因素外, 后天的均衡营养摄入和体育运动对身体素质能够产生更大程度的影响, 只要能够坚持进行科学合理且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 并且注重营养素的摄入, 都能够将自身的身体素质提升。身体素质通常情况下包括速度、耐力、柔韧性和力量等, 篮球中的运球、投篮和上篮等能够锻炼人体的速度、力量和柔韧性, 而长时间的比赛对抗也是对人体体力和耐力的考验, 因此篮球对于人体身体素质的提升是全面且系统的, 所以对篮球教学进行模块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篮球是体育中常见的运动项目, 学生对于篮球的喜好程度也较大, 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导致在运动时存在着误区, 不能够将篮球运动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体育教师要对篮球的课堂教学进行模块式的改革和创新, 将“工学结合”作为理论依据, 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 让学生在学习篮球技术、感受篮球的乐趣的同时, 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并且通过小组配合和团队对抗等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综合素质。

摘要:当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会选择“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将学习和实践进行有机地结合,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特殊性, 而模块式教学方式的融入更是将体育教学的效率进行大幅度的提升。本文对模块式篮球教学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 并对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篮球,模块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晔.高职“工学结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J].学理论, 2010 (28) .

[2]汪博.体育课程改革视域下中国学校体育角色的重新审视和定位[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04) .

[3]许婕, 赵均, 王芳平.角色理论视角下中国学校体育角色归属[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5 (06) .

结合式教学法 篇9

根据麦可思《2015年本科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不断稳步攀升,从2012年的2%上升为2014年的2.9%,其中属于机会型创业的毕业生占创业总体的85%[1]。机会型创业(Opportunity-pull entrepreneurship)意味着这些大学生创业者并非出于生存的压力而去选择创业,更多是感受到新的商机、新的市场召唤,而进行的主动的创业行为[2]。这些变化的发生和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密不可分。在国家层面,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到“创新”作为重要理念贯穿整个“十三五”规划;在教育层面,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将“创业”和“就业”置于同等地位。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大学生能否抓住机遇,能否在全民创新创业的氛围中享受创新创业带来的福利,取决于专业教育能否和创新创业教育很好的融合。让创新创业作为意识形态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倾向和创业行为[3]。由此可见,日常的教学活动需要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内容依托式教学作为专业结合语言的重要的二语习得的方式,如何在内容依托式教学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值得思考。

2“双创”教育与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4]。随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的教学[2015]12号文件。文件提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这就意味着“创新创业”正式作为一个具有专业属性的课程进入大学教育的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囊括了“创新”、“创业”两个层面,但却不是简单的“1+1=2”模式[5]。学者们认为中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是双重的:既要传授创业的专业知识(entrepreneurial skills),也需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大学生[6][7]。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方案就是统筹兼顾“职业型”与“素质型”这两种不同的创业教育类型[8]。创新创业教育还需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性地培养创新创业行为、精神和思维,引导学生以创新创业的角度看待生活以及职业生涯的选择。[5]

最直观,最直接可与创业教育双重目标融合的专业教育便是商学院的各类专业教育[7]。美国作为从小学就开始开展全民创业的国家,商学院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7][9],例如Babson Business School提倡的企业管理教育体系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辨与创新能力,Harvard Business School善于用丰富的案例为内容基础引起学生的讨论与思考[9]。这些相对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反向证明了,即便是在商学院内部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也绝对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教育,更离不开培养学生企业家精神的理念。这就衍生了更为广泛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改变学生的就业态度[9],将创新创业理念与精神融入专业教育[5]。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具象化为诸如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各类认知能力以及普适的各类职业核心素质,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6][4]

商务英语专业定位于培养外语与商务复合型人才,基础课程跨越外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法学等[10],并且在《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商英国标》)中明确提出了五种目标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11]。从课程设置上看,商务英语学生能够接触到部分商科的创业专业知识;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商务英语专业的目标能力体现了创新创业素质的一些具体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内容依托式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作为一种结合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以信息或者内容为中心、语言为手段的教学方法对商务英语教学开展具有指导意义,并且受到许多学者的推崇[12,13,14]。Kennedy(2006)指出内容浸入的结果是语言课堂将会在交流和讨论中,最终使学生在习得不同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15]。不同于其他的教学手段,内容依托式教学中的内容并非是语言教学中的语法结构,语篇或者语言点介绍,而是指非语言学科尤其是结合学生兴趣的、跨学科的内容材料[16]。那么从理论上说,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常态下重要的专业知识以及素质需求,商务英语利用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可以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甚至可以做到“职业型”与“素质型”双管齐下。

3“双创”背景下,商英CBI教学内容的动态性

王立非等(2011)结合商务英语的自身特点描述了商务英语内容依托式教学教学的4个要点:1)内容的选择要围绕具体的学科知识。2)语言材料要与现实密切结合,符合时代的需求。3)新信息的处理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母语已构建的知识。4)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的需求。[12]由此可见,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商务英语CBI教学的切入点之一就是内容本身。Stoller(2008)认为内容依托式教学作为一个涵盖性术语,通指内容结合语言的学习模式[16],在实施过程中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没有绝对定义。也就是说,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内容作为教学重心要具有动态性。如何在语言和内容之间找寻到最佳的平衡点对提高内容依托式教学的成效性至关重要[17]。纵观现有的针对商务英语内容依托式教学的研究多数是在讨论内容依托式教学的有效性,而没有具体到如何把握内容和语言的平衡性,也没有将其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下述的分析是基于现有的理论而进行的逻辑的推论和设想。进一步的量化以及定性研究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依照《商英国标》的要求,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英语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人文素养四大模块。其中,商务知识与技能模块重在传授商务知识,可涵盖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国际贸易等具体的商务课程[11]。这些课程的课堂内容包含大量的专业词汇以及概念[18],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有较高的要求。用纯粹的二语教学来教授这些课程会导致学生的挫败感,既阻碍了对专业知识(内容)的吸收,对语言学习的输出也无法起到很好的帮助效果[19]。此时,内容本身传达的学科知识比语言练习重要得多,内容依托式教学运用于商务知识与技能模块时的中心应该放在专业知识上。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可以理解以及掌握这些学科知识,其次才是英语语言的掌握程度。这类课程甚至可以通过跨专业辅修或者攻读双学位完成[11]。此外,这些课程的商科属性则意味着它们可以作为“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内容用于介绍具体的创业技能(skillstraining),例如筹措资金(raise finance)、店铺的选择(the selec⁃tion of premises),税收知识(taxation)等[20]。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意识到虽然这些内容包含“职业型”创新创业的知识,但作为与专业融合的创业教育,这些内容不能够喧宾夺主,此时内容依托式教学的中心应该是用这些实用性强、紧密结合实际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引导学生讨论,增加学生相关语言知识,从而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接受进一步更为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课程。[5]

与此同时,商务英语也需要突出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10]。《商英国标》提出英语知识与技能模块需占专业课学时的50%~60%,并对英语的组织和运用能力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11]。该模块涉及的具体课程将英语语音、语法、听说、翻译、写作等,将英语专业的语言学习与运用置于商务的环境中[10]。夏洋等(2010)认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内容依托式教学存在“语言技能”与“内容知识”的教学比例问题;他们也指出阅读、听力等材料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需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词汇、回归语法知识体系[21]。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内容依托式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明确提出学习的目标: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包括了两个层面:词汇层面以及商务概念层面。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通过口头及笔头的形式监控学生对这两重层面的掌握情况;夏洋等(2010)针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也提出了类似的监控策略[21]。此时,内容和语言应该属于齐头并进、有机结合的状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内容的选择应该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以内,不可一味地将重心放在商务知识的传达上,而忽略了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导致英语知识与技能模块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以上的叙述似乎没有提及创新创业教育,那么是否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无法融合在非商务知识与技能中呢?这需要进一步对“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和内容依托式教学过程的关系进行阐述。

4“双创”背景下,商英CBI教学过程的行动性

“素质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建立在商科基础上的“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贯穿融合与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于[4]。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拥有更强的独立精神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思考,能有效地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3];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则传承了企业家精神。这些意识和精神养成体现在学生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各类认知能力以及各类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和提高[6][8]。内容依托式教学能否作为这些能力素质的发展平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杨德祥等(2011)概括介绍了国内一些学者(如常俊跃、袁和平等)关于内容依托式教学的研究,表明内容依托式教学以内容为媒介,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学习动机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并进一步指出内容依托式教学能够改善学生的思辨能力[22]。思辨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前提条件[23]。观察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关注创业技能还是重视企业家品质,教学活动中均包含了对思维能力的训练[20]。

由此可见,对思辨等思维能力的训练就是体现“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依托式教学对思辨能力的支持也就是对“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融合。文秋芳等200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与文科生相比,外语专业学生总体思辨倾向有显著的优势;甚至在社会性思辨倾向上,外语专业学生优于理工科学生。社会性的思辨倾向意味着外语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包括眼界、对不同意见的容忍度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23]。然而要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不是单一地对精神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4]。虽然在人际沟通方面,外语专业学生有一定优势,但是在逻辑分析能力、计划执行能力等方面,外语专业的学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23]。商务英语专业不能等同于外语专业,但是这两个专业都是将语言学学习和运用作为专业的基本内涵[10]。商务英语的课程,尤其是跨文化交际和人文素养这两大模块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再次强调了对沟通等社会性思辨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但觉不能忽视实践能力这一重要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还要体现“实践导向”上[4]。那么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商务英语内容依托式教学一定要体现出实践性。

区别于英语专业,商务语言的学习在于学以致用,具有应用性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10]。独立于其他的课程模块,《商英国标》专门建议了涵盖实训、实践和实习的实践环节[11]。但是培养实践能力是一个过程性的活动,不能简单地把实践环节从专业课程中剥离出来,应该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就是上文所指的内容依托式教学过程需要体现行动性。此外,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存在许多无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传达必须建立在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之上[8]。在内容依托式教学活动设计中,采用问题驱动、项目驱动、输出驱动等方法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出来,把启发式、任务式、讨论式、结对子、小组活动、课堂展示等基于行动的活动带入课堂[22][14]。将商务案例和知识融入内容之中,将分析、小组讨论等行动导向性的课堂教学手段灵活利用[13],以实现学生的行动输出。

商务英语的专业定位以及内容依托式教学的特点意味着,学生可以在丰富的内容环境中学习语言技能。跨学科,跨文化的背景锻炼了学生的人际沟通等社会性思辨能力,但是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创新创业年头转化为实际的执行力,就需将行动力的训练融入教学过程里,不能把实践、实训和实习作为锻炼学生行动力的唯一途径。

5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大势所趋。商务英语专业在专业定位上可以和创新创业教育很好地融合。采用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法,可以将商务的知识乃至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商务知识和技能模块可以作为“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将具体的创业技能传达给学生。英语知识与技能模块可以作为学以致用的通道,将语言实际运用到商务活动当中。而跨文化交际以及人文素养模块有助于学生开拓国际化的视野。这些课程模块能否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媒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取决于如何在内容依托式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内容和语言的平衡并将课堂行动化。

结合式教学法 篇10

教育部提倡大力发展中职教育, 而中职教育更偏重于技能和实践, 中职生学习方法、行为习惯、自学能力等较差,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如何让学生更快地从学生转变为高素质的从业者?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现有的项目式教学和团队学习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 结合中职生自身的特点, 提出项目式教学和团队学习模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2 项目式教学法和团队学习模式分析

2.1 项目式教学法和含义和特点

项目式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培训方法。这种方法起源于美国, 盛行于德国, 尤其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实践中, 技术领域里所有的产品几乎都可以作为项目[1]。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不同, 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 它正处在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因为学生毕业后面向的是企业和用工单位, 所以需要更多地贴近企业的运作模式。为了模拟企业的生产流程, 必须把技能的教学工作放到一个个实体化的项目中去, 既让学生有一种身处工厂的感觉, 又可以使学生在就业以后能够熟悉完成一个工作所需的流程, 更快的适应企业, 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

项目式教学法不同于以往的以“结果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 它是一种新的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2]。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它把所教的知识整合成一个个的项目, 项目从搜集信息、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到结果评价, 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培养了学生独立处理学习和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 一改以前被动接受的态度, 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项目中去。项目式教学法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2 团队学习模式的含义和特点

团队学习是指一个团队的集体性学习, 它是学习型组织进行学习的基本组成单位, 便于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3,4]。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团队学习对组织与个体来说是双赢的选择, 也是双赢的结果。

团队学习具有两个要点:团队目标一致与知识共享。

首先, 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一致, 是团队学习的基本要件。实际运作中个人目标是无法否定和抹杀的, 但个人目标如果最大限度与团队目标一致, 则会推进团队学习的进程。另外, 知识共享实质上是内部交易的过程。只有通过知识共享, 才能互通有无, 共同提高。如果没有知识共享, 团队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

团队学习可以促进个人成长。由于个体间差异的存在, 每个人都可以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团队学习可以有效发挥队员个人的比较优势, 来达到团队内部的互助。团队学习有利于提高团队核心竞争力。团队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的简单累加。为了促进团队核心竞争力矢量叠加, 必须开展团队学习, 提倡知识共享。同时, 团队中人人都可以找到个人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支撑点, 崇尚互信和无缝配合的一种氛围[5]。

团队学习模式首先是一种学习方法, 不同于教学方法的是,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是以学生如何去学为出发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能动性。团队学习可以使学生间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互为榜样, 让没有目标的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并且从知识和学习能力上相互共享。

3 中等职业教育项目式教学法和团队学习模式结合的研究价值

3.1 中职生的特点分析

中职生所就读的中等职业学校——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 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 学制三年, 很长一段时间被社会舆论所误导, 认为是差生或调皮孩子才去的地方。社会对高考的重视以及对中职的错误的导向, 中职生的文化素质进一步下降, 加之他们多是学校抛弃、家长放弃的孩子, 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特点:严重的偏执和自尊心缺失、情感的丰富与心态的浮躁并存, 等等。

而且, 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 不喜欢一成不变的, 喜欢新颖的、变化的、有趣生动的教学[6]。他们具有明显的社会化倾向, 比普通孩子显得成熟, 心理却比较幼稚, 他们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不佳, 有极强的厌学心理。但他们聪明、反应机警、对感兴趣的东西接受得快, 一旦有了榜样和目标, 可塑性比较强。为此, 特意制定了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的行为表现、情感表现与合作精神的效果评价的评价表, 见表1。

3.2 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在使用表1对重庆市荣昌职业教育中心2014级计算机1班55名学生进行评价时, 学生现有状况表现如图1所示:

从评价效果来看, 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的行为表现、情感表现与合作方面的表现普遍呈中下水平。据调查, 很多职业中学的领导和教师, 大多数都有过普教经验, 面对如此现状的学生, 任然采用普教的那一套经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已经大大阻碍了中职生教育的发展, 忽略了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的教育宗旨, 不能适宜现代中职生的身心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又一大区别于普教的特点是专业性强。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点, 就我所任教的计算机专业而言, 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单独的把某一个章节分开来教学, 甚至不能单独的把某一门学科分开来教学。计算机各门学科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 比如操作系统就涉及到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 计算机基础又与办公软件的知识相关, 等等。因此选择项目式的教学方法是非常理想的方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兴趣主要是上网和娱乐, 他们对于网络上的新鲜事物较容易接受, 所以不能单纯的用传统的讲授模式。正因为他们接触网络较多, 学习起来比较挑剔, 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自主学习又成为了教学的重难点。

鉴于中职学生的诸多特点, 再也无法沿用传统的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7]。在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职教师, 必须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后, 加以提炼总结并大胆创新实践, 寻找一条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的全新教学思路。在接受了国内外的新的教学理念如项目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思想后,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把项目式教学法与团队学习模式相结合[8,9]。

4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项目式教学法和团队学习模式的结合

4.1 划分学习团队和确立项目任务

4.1.1 团队组建

在学科教学之前, 教师要给学生详细讲解团队的概念, 团队的核心内容——目标一致和知识共享, 团队的形式, 等等, 并引导学生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团队人数一般在6~12人之间, 不超过15人。就2014计算机1班为例, 本班55人, 分成5个团队。教学前, 随机产生团队成员, 个别协调, 保证团队中有各类互补性格的成员, 建立队名、队号、队歌, 选出队长, 约定团队纪律, 考核标准等等。建立团队文化、绘制队旗、队报, 每天展示团队风采, 为了更好提高和巩固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生动有趣而有竞争力的团队活动, 让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尽快的融入到团队中去。

4.1.2 教师分解各章节项目并下达任务

团队组建好之后, 教师在上课期间需要给团队一些任务, 而任务以项目方式下达给团队。以《局域网组建》课程中的项目“组建家庭局域网”为例, 教师在上课时, 以“在网络基础的组建家庭局域网”项目为任务, 将该项目传达给各团队作为团队任务。各团队收到团队任务后, 团队队长根据本团队成员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对本团队成员的任务进一步细化、分工, 将本团队成员需要做的事落到实处, 为保证项目顺利的完成奠定扎实的基础。

4.2 团队讨论搜集信息并制定项目计划书

经过教师的积极鼓励和各个团队的相互竞争, 团队已经蓄势待发。各团队收到团队任务——项目后, 教师设定时间, 让团队成员围成一圈, 讨论和制定项目工作计划书。学生要通过自学、相互讨论等方式搜集多方信息, 就项目目标拟定项目计划书。计划书一定要规范并具有可操作性, 要条理清楚, 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这个步骤非常关键, 如果团队制定了一份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可以帮助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 教师不能在一旁袖手旁观, 要在各个团队间巡视、仔细观察, 根据各团队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引导各团队成员认真积极地思考, 激发各成员积极地参与到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这个环节要注意各团队中全员的参与度、各成员团队任务的落实度, 督促、激励每位团队成员都能参与到讨论和项目工作计划的制定, 才能深入到后面的各类学习中。否则, 团队中部分成员在学习环节中缺失了监管, 会产生一些惰性, 无法深入项目学习中, 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厌学问题, 就失去了团队项目式教学方式的意义。

4.3 团队合作学习并按步骤实施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的实施, 需要积累相当多的理论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都是教师“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 现在的情况如何呢?各团队为了不输给其他的团队, 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理论知识, 在个人自主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 通过团队的合作学习, 自己就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各团队成员再把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操作中去, 进一步贯彻落实项目计划, 从而完成项目。因为建立了有凝聚力的团队, 团队内部紧密的合作, 再加上团队之间有了竞争, 各团队成员在完成项目的时候, 不再那么拖拉推诿或从中偷懒, 而是充分发挥了每一位成员的潜能, 每个团队成员都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把分到自己的任务努力完成, 目的只有一个——更快更好的完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 各团队需要在设定的时间内, 各成员团结、积极、紧张地完成项目, 还要保证项目效果的优质, 就更加提高了各成员的团队协作力、学习能力、竞争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4.4 团队总结项目并提交成果

项目完成以后, 团队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团队队长的带领下, 每位成员对项目完成的过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对项目完成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小结, 并准备接下来的项目总结发言。在这个过程中, 各团队成员还需要把项目的结果再检查确认一下, 最后才将项目完成的结果快速地提交给教师, 从而完成当堂课预定的项目学习。项目结果提交的时间, 教师必须设定好, 才能有更高的学习效率, 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学习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5 教师评价并反馈团队考核成绩

提交完项目结果以后, 各团队的成绩和不足需要教师和其他团队的积极点评。这也是促进项目任务更好更高效的完成的关键。教师引导各个团队对各团队的项目完成过程和结果进行再次讨论, 然后, 各团队选派一名团队成员来对本团队完成的项目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教师对各团队选派的成员的解说和团队的项目完成情况给予“优、中、差”的评价, 公开、公平地给出团队的考核成绩并记录到团队考核表中。

4.6 项目归档

在各团队的项目成果总结之后, 各团队在队长的带领之下书写项目说明书, 把项目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记录, 与项目最终完成的结果和取得的成绩一起保存归档。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疑难点、可能解决的方法进行记录, 有利于各成员探索性思维的养成, 提升学生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项目整理和保存的习惯, 并且方便在今后的项目中可以调出原来的项目内容立即使用, 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5 成果展示

在运用新的教学手段较长时间以后, 使用表1对该班学生进行了再一次的评价, 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数据进一步显示运用项目式教学法和团队学习模式的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有很好的效果, 特别是在自信、与他人合作、学习兴趣、满意度等方面有显著的提高 (见图2) , 但是这只是一个班级, 今后希望领导能够重视这样的教学探索, 通过不同专业的长时间的研究, 能够得出更加准确的数据, 以验证我的成果。

至此, 一个完整的项目就基本完成了。项目让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产生活, 使学生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而团队学习模式是学生们在不断完成项目过程中的一针“强心剂”, 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乐此不疲, 并且最终把学习转化成兴趣, 这样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学、会干的应用型人才, 俗话说的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 再持续一段时间的培养, 自然就有了自学的能力, 也使得中职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通过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庞国维.90年代以来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若干进展[J].心理学动态, 2000 (4) .

[2]刘淑婷.探讨基于项目学习法的民办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www.lwlib.com/html/jiaoyulei/zhiyejiaoyu/2010/1216/198758.html.

[3]百度搜索.百度百科.

[4]徐金华, 张凤林, 王玉坤.突出特点、因材施教:江苏盐城商业学校教改侧记.

[5]郑雨.基于外语学习焦虑理论开展合作学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 4.

[6]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6) 1.

[7]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03) .

[8]赵静.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教育[J].学科教育, 2002 (8) .

结合式教学法 篇11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习方式;结合运用

一、两种教学方式的探析

本文的综合议题就是高三总复习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结合运用,要讓两者互相联系、融合,提高高三物理总复习的复习效果,从而为学生高考贡献一份心力。在没有探究两者结合运用之前,我们先分别分析一下探究式学习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认真剖析一下两者的优缺点。

1.探究式学习方式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较强,主要倡导广大高三学生在物理总复习中,要坚持独立发现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去自主发展学习。展开了说,探究式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通过自我探索、钻研的途径去获取知识,同时来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通过学生能力的提升来实现知识学习的方式。这种学习方法的缺点是:探究式学习可能用的学习时间更多一些,另外并不是所有的物理知识点都适用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这种学习方式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过多地使用这种学习方式,会导致学生物理知识学习和复习得不系统、基础性知识掌握得不牢等缺点。

2.接受式学习方式

在接受式学习中,老师的主动性更强一些,学生基本都处于被动接受型,此种学习方法主要倡导广大高三学生在物理总复习中,跟随老师的思路系统地、全面地、按部就班地扎扎实实复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更着重于巩固记忆、强化训练,就是“我讲你听、不会就问”“多听、多记、多练”步步为营的教学复习方式,是比较传统也比较见成效的方式。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比较僵化、不生动,在鼓动学生积极参与和锻炼学生动手上做得不好,有死记硬背之嫌,训练习题过多显得机械,有时摆脱不了“讲—练—讲”的“题海战术”。

二、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效结合运用

为了能在高三物理总复习中求得最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我们把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方式巧妙、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保证高三物理总复习普通知识的规律化、零碎知识的系统化,还要充分保证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和能力品质,保证学生在物理学科上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1.接受式学习来奠定复习基础

在高三物理总复习中,接受式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必须带领学生按照接受式学习方式将物理中力、热、电、光、原子五大专题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原理公式等基础知识,都要通过接受式学习方式带领学生进行记忆和训练。在这一轮复习中,需要老师带领学生把高中物理知识的所有知识点都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扫描,系统化地把检测的知识梳理一遍,为全面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除了基本概念和各类公式等,还要带领学生熟练掌握如下10种物理基本分析方法:①受力分析方法;②运动分析方法;③过程分析方法;④状态分析方法;⑤动量分析方法;⑥能量分析方法;⑦电路分析方法;⑧光路分析方法;⑨图像分析方法;⑩数据处理方法。在复习基础知识和传授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习题训练,通过大题量的训练来巩固知识和方法,这样也为与探究式学习法很好地结合打下了基础。

2.探究式学习来增加能力和积极性

物理不同于一般学科,不仅仅关乎高考人才的培养,也在为国家各个高、精、尖的领域培养和输出人才,物理教学尤其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自主研究和研发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即便是在高三物理总复习时期也不要忘记物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科学地教学、学习和复习中使用探究式教学学习方式。例如,在探究式学习“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章节时,不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要学生自动导出相关公式,探究式教学就可以宣告成功。这节课的知识点虽然相对简单,单摆的周期公式也比较容易记忆,但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决定单摆周期的各个因素,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测定不同摆长的单摆周期,除了一些简单的引导之外,所有计算程序都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测得的9组数据与图像法结合起来进行数据分析,即T∝■,之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找出T与g的关系,T∝■/■最后在辅导老师的引导和提醒下,得出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我们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把公式的来源、相关公式及其他物理知识点牢牢地记忆在脑海中,比死记硬背记忆得更牢靠。

3.两者相辅相成的结合

在通过接受式学习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之后,就可以发挥他们记忆存储的优势,展开新一轮的总复习。可以采取对比、归类等各种互动式的方法,实行活化性的知识再促进、再消化,当然这样的促进和消化是以牢固的基础知识为根本的。有了这样一个根本,就可以有效地把接受式与探究式两种方法成功地结合起来。比如,对高中物理中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章节图像的深入理解,这时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地对v-t图、p-v图、u-i图、EK-v图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学生的深入探究,让他们将原来看似支离破碎的知识点综合、有效地连接、联络起来。除此之外,学生在通过对图线的纵轴、横轴等含义的图貌结合的理解和认识,会进一步促进学生从诸多的方面全方位认识图线的物理意义,让学生对很多物理知识点有更深的认识,随之提升的还有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说,在学生熟练、牢固掌握基本、基础知识之后,再进行一些启发性的操作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验,那么,学生就会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融会贯通,这个时候也就到了接受式与探究式相辅相成、最佳配合的时候,也是学生在高三物理总复习见效最快、最佳的时候。

4.两者取长补短地推进

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两种学习方法虽然是相辅相成的,但也是各自有着各自的优缺点的,所以在二者结合的时候,既要取长补短、又要扬长避短。大家都知道,高三物理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对所学物理知识进行综合提高的过程,主要分为单元复习、阶段性综合训练、综合复习和高考适应性训练等几个阶段。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题海战术,这就是接受式教学的主要复习方式,如果长时间地进行“文山题海”式的复习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这个时候可以发挥一下探究式学习方式,采取精选模拟试题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兴趣。另外,利用学生对精选模拟试题的重视程度,继续地、持续地发挥精选模拟试题的作用,采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探究式学习方法,调动和培养学生联想与变通的本领,提出几条变通的思考点:①让学生自己归纳一下精选模拟题中的知识点;②划出重点题,让学生寻求一下该题有没有其他的求解途径和可行性办法;③看一看是否可以多题一解,总结题型之间的相似之处;④看一看是否可以一题多变,题中涉及的公式和原理有哪些。总之,让两种学习教学方式长短互补,推动高三物理总复习顺利推进、有效进行,夺取高考新胜利。

接受式学习具有传统和历史悠久性,探究式学习具有创新和鲜活生命力,旧的与新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丰实的与鲜活的,这一切就是要充分发挥它们的长处,及时弥补和克服个中存在的不足,让二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提升物理教学和复习的成效,就是我们探研的根本目的。接受式学习也兴焉,探究式学习也勃焉,在漫漫征途中我们努力探索,寻求物理教学更好、更优秀、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其路也漫漫焉。

参考文献:

[1]王燕华,李卫平.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和接受式学习结合[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6(1).

[2]夏燕舞.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上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2(4).

[3]杨晓霞.高三物理总复习有效教育策略[J].新课程:下,2012(8).

[4]曾路.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案例[J].中国民族教育,2004(6).

(作者单位 福建省平潭县第一中学)

结合式教学法 篇12

非谓语动词是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总是听到学生说这样的话:“听懂了, 可是一用就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汉语在表层结构层面上没有非谓语动词形式, 因此从学习迁移角度上来说,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二是传统语法只注重语法结构的描写, 却忽略了语法的实际应用, 即语域、交际对象、交际原因以及交际方式等一系列影响语言使用的其它因素。事实上, 语法结构与语用特征并不是独立的两方面, 只有双方面结合进行语法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各语法点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作用。但传统的语法教学由于缺乏大量鲜活的例句做铺垫, 忽略了学生对于语法点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在使用语言上产成了错误。因此, 为了加强理解, 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使用的环境, 本研究拟从语法教学与精读教学、泛读教学相配合的角度来对英语非谓语动词的教学进行一个新的尝试。

二、结合式教学法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说明此种教学方法, 下面以动名词为例谈一下与精泛读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法:

1. 精读课文作为导入

选取一段应用了动名词结构的课文, 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在语境中理解动名词的使用, 同时也可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熟悉度。通过PPT课件让学生仔细看这一段语篇, 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动名词本身的特性:作为名词结构存在, 却包含了动词的意义。因此, 名词所能充当的一切句子成份, 动名词都可以充当, 由此教师可以询问名词有哪些句法功能, 这样就把复杂的语法现象转变成了简单了的语法现象, 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进而为动名词的句法功能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精泛读课文为语料学习其句法功能

大学生的学习应该不同于高中的观察习得, 而应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的有意识的语言使用过程, 因此这一部分应该让学生对动名词的名法功能有个清晰的理论认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使用在学生已经学过的精读和泛读课文中的句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同时造句时注意与课文内容的结合, 这样就大大加深了大家对于动名词句法功能的理解, 不再是简单的单句, 而是成为了一定语境下的有意义的语言使用。

3. 与精泛读相结合进行语境内应用练习

此处可以引入游戏环节, 既与精读教学和泛读教学相结合, 又鼓舞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例如造句接龙游戏等。在选材上选择学生刚刚学过的课程或比较典型的课文作为话题, 确保每个学生均能“有话可说”。

这样, 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认知通过理论学习和在与同学们之间的较量中练习动名词的用法, 个体的主动性和能力得到发挥。通过对照他人的成果, 可以进行自我认定, 并且修正不足之处, 产生学习的成就感, 并进一步内化为学习的动力。

4. 总结与作业布置:与精读课程计划相配合进行写作练习

写作练习可以让学生在写的技能方面形成正确的语言习得。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由母语和目标语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异决定的。由于中文不存在把动词变形的现象, 所以受中文思维习惯的影响, 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也极容易忽略词的正确形式。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 提高写作的正确性。

此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这种形式。更重要的是, 教师应该请精读教师协助, 将学生在这一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动名词使用问题进行汇总, 然后在下次的语法课上让学生进行自查, 改正, 并针对犯了这种错误的同学进行针对性练习。这样, 学生在语法课上学到的语法理论可以马上进行应用, 一是加强了学生的习得效果, 二是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上的成就感, 三是避免了教学上的重复, 使得精读和泛读教学能够更加深入、专业, 四是反馈的信息可以使得语法教学更有针对性, 五是使得大一的教学真正成为了一个系统, 让学生感到语言学习的环境。

四、总结

精泛语法结合式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语境, 使学生能够在语境中学习语法,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法意识。其次, 这种教学法优化了教学资源, 避免了教学重复和资源浪费。再次, 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整体性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精泛语法结合式教学法可以成为打破传统语法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摘要:本论文以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 从语法教学与精读教学和泛读教学相配合的角度, 对英语非谓语动词的教学进行一个新的尝试。

关键词:非谓语动词,语法教学,结合

参考文献

[1]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d Elli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3rd Edition) Brown, H.D. (2002)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一篇:水土保持意义下一篇:贵州省矿区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