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式阅读教学(共12篇)
整合式阅读教学 篇1
“ 单元整合教学” 即小学语文教学中以一个主题单元为基础, 由整体出发, 统筹安排, 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语文教学活动。“ 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阅读一组文章, 进行集体建构, 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 单元整合” 作为“ 群文阅读” 最直接的一种形式, 能使师生通过阅读群文, 将单元主题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从而改变语文教学“ 课文平行、主题并列、知识无序”的格局, 出现“ 以单元为板块单篇精读, 多元拓展” 的递进式语文教学新局面, 不仅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那么, “ 单元整合”式群文阅读到底“ 整”什么? 笔者就以人教版中高年级教材为例, 探讨一二。
一、“整”主题内容
鲜明的主题编排单元是人教版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 从精选课文到口语交际, 再到语文园地, 整个单元互有联系, 似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单元整合”首先就可以“ 整”主题内容。
如, 三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 燕子》《 古诗两首》《 荷花》《 珍珠泉》 , 从多角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 教师可以带学生从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的来临,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整合本组课文, 重点在于让学生反复诵读, 积累文中优美句段, 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由此, 这一单元就可以以“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进行整合。
二、“整”表达方法
群文阅读, 既要理解内容, 体会感情, 还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 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 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 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 单元整合”不仅要读到主题内容, 还要感悟内容背后的方法, “ 单元整合”可以“ 整”表达方法。
如, 四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 《 白鹅》《 白公鹅》《 猫》《 母鸡》 , 前两篇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 后两篇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 在作家笔下, 高傲的白鹅, 性格古怪的猫, 慈爱尽职的母鸡, 无不性格鲜明, 栩栩如生, 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 但是, 每一篇文章作家的语言风格不同, 表达方法也各不相同。 因此, 教学这组课文时, 要让学生通过同题阅读, 使他们体会到:同样写动物, 观察角度不同, 心理体验不同, 运用的表达方法不同, 语言也就各具特色。
三、“整”文体特点
人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有多种文体,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单元整合”可以把同一文体“ 整”起来, 让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阅读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
如, 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 《 巨人的花园》《 幸福是什么》《 去年的树》《 小木偶的故事》 , 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童话, 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 “ 资料袋”、“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也围绕这一专题安排。
在对本组课文进行整合教学时, 除了引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语言外, 更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通过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
四、“整”读写结合
人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 单元导语逐步重视读写方法的指导, 将单元读与写有机整合起来, 既体现了教材根据儿童心理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意图, 又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真正提高。
如, 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编排了四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说明文, 《 鲸》 和《 松鼠》 介绍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 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新型玻璃》 介绍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假如没有灰尘》 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
本组课文, 除了在单元导语中提到读写重点, 还在“ 口语交际”“ 习作”“ 交流平台”中具体提示了读写要求。 像这样的单元, 适合将单元读与写“ 整”起来,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 唤起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 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并运用。
建构“ 单元整合”式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了语文教学单篇教学的单一模式, 要想合理、有效地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如何有效“ 整合”, 以什么为立意点进行“ 整合”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只要记住一点:“ 单元整合”式群文阅读“ 整”什么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最本真、最适当的出发点。
整合式阅读教学 篇2
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阅读能力,提高 [摘要]:
“培养学生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是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体现出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将枯燥、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通过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兴致勃勃地接受新的语言知识并正确运用。真正地使学生阅读英语成为“悦”读英语。[正文]:
英语学习是一种跨文化的学习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学习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一种方式。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信息技术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场革命,多媒体技术使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变得越来越小,Internet 不仅具有巨大的语言与文化的学习资源,而且是一个最大的跨文化交际网络。运用网络教学,更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的策略,跨文化交际的身份,跨文化交际的适应性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网络文化信息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应重视网络文化的感悟,以适应“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交际和学会创新”的新世纪人才的要求。这是信息技术语境下英语教学不容忽视的主要任务。
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能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远程教育,它指的是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自我提升学习。这种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以便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就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主要是提过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因特网学习英语,为学生将来在网络学校学习英语,构建终身的学习方式做好准备。
一、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新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有效地改进课程教学,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是指集知识、素养、工具三要素于一体的具有文化特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是被国外学者称为“第四次教育革命”的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精品资料
精品资料
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指导下,在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其操作范式体现出多元化、综合性、个性化等特征,课程整合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全新教育教学模式,它需要科学的描述、解读、成型与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改善传授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加强指导性教学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探究,主动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而人本主义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英语教学,人本教学法的核心是对学习过程中的完整的人的充分尊重与重视,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情感因素。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落实交际实践性的主要途径。英语阅读能力是正确、迅速地从英语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种能力。阅读过程实际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它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获取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
但在教学实际中,英语阅读教学确实是一个难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使学生阅读英语成为快乐之事、高兴之事,是我们英语教师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帮了我一个大忙。它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中;能够综合作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在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如果运用合理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起始阶段,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强的特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利用多媒体创设多种形式,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如在上阅读课之前,放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视频或图片导入新课,比起直接让学生看那些枯燥的英文单词,更让他们觉得轻松自然。
随着阅读难度的增加,学生会慢慢失去最初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而这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帮教学解决这一难题。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SectionB 3a部分:How do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get to school?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向学生演示了不同国家学生如何去上学的情况。然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精品资料
精品资料
自读,学生很轻松地找出了问题答案。最后对各国学生上学方式加以讨论,效果很好。同时老师要善于、勇于和敢于运用表扬的手段。当学生阅读英语取得收获而津津乐道时,我总是在课件中给出一些鼓励:出示一些Flash图片,如竖起大拇指等。使学生能感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情绪上的兴奋。这种满足和兴奋又会产生一些追求继续得到满足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和阅读兴趣,使学生阅读兴趣得以持久,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二、巧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以阅读策略的指导。
“读”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从头到尾把课文读一遍,而是一个不断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技巧的训练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合理的阅读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增强阅读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抓要点,略读。学生第一次阅读一篇材料时,要善于抓住可以理解全文大意的内容进行通篇略读。文章主旨可到文章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中去寻找,也可以从文章的题目来领会,还可以从文中的when,where,who,what,why等重要信息点来理解。在最初做阅读训练时,学生总是会从头到尾,一字一句的翻译,如果没有生词还好,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一旦遇到生词就失去信心,无从下手了。我利用课件先把文章的题目展示出来,引导学生:看到题目你能想到本文可能跟哪方面的内容有关?教给学生如何找信息点,我运用不同的颜色来显示正确的信息点,这样更直观。渐渐地学生便能抓住文章的要点,理解起来也容易了。
指导学生通篇阅读文章时,要做到“两个切忌”,一是要切忌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二是要切忌逐句译成汉语,再由汉语来理解文意的读法。这样极易误解个别句子甚至全文的意思。
第二,会猜义,精读。指导学生弄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对文中的生词进行猜义,对文中的有些句子细读。猜义的方法有很多:一是利用构词知识推测词义。平时教学时,我总是穿插介绍一些构词法,帮学生在遇到生词时猜义。二是利用上下句意推理词义。如:Mother is ill。She has to see a doctor。如果学生阅读时不知道“ill”的意思,可以根据下句的“see a doctor”来推测其意为“生病”。三是利用上下文提供的解释获得词义。在猜义和细读过程中也要做到两个切忌:切忌一遇到生词就停下来查词典;切忌望文生义。
同时我教给学生如何利用一些软件来上网查词,如灵格斯等,学生利用这样的软件不仅能查出单词的含意,也能知道单词的读音,还有一些词的用法。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以提高阅读水平。
精品资料
精品资料
第三,能概括,跳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所需信息,把握关键词,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抓住文章脉络,快速理解文章大意。
三、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多读。阅读是语言输入的过程,只有一定量的输入,才有一定量的输出。要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掌握娴熟的阅读技巧,必须靠平时阅读训练的积累。
善思。思考文章的中心大意,思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思考阅读所得,不能只是为阅读而阅读。
勤记。记录文章中原汁原味的优美片段或语句。因此,我经常指导学生到网上去浏览一些美文,这样不仅能与时俱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每周都有一节课是让学生互相分享在网上浏览到的好文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文章大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四、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系统的训练。为此,要求学生每天都读一点,很重要。我每天从网上找一些时事要闻或是小故事等,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不但能增加所学词汇的复现率,而且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培养用英语直接思维的能力。这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增加阅读内驱力。
总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趣味性和主观能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参考文献:《英语教学法》
《学英语》报教师版
精品资料
精品资料
整合资源,优化阅读教学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 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2-0057-01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以及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网络、演讲会、展览馆、社区等。当然,只要是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的情感、语言、个性、体态、教学智慧也是很重要的教育资源。如果能将学生感兴趣的诸多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更大的功能,就需要将资源予以整合。
整合自身资源。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语文教师,情感资源相对丰富。况且《语文课程标准》在指出语文课程开发的功能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情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催化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披文人情,表现出自身的语文素养。如教学《鸟的天堂》、《草原》等课文时,应被祖国美如画卷的景色陶醉。教师在教学时以情激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在富有情感色彩的热情得以发挥,去获取知识,增长智能,完善人格。同时,教师充满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加之体态资源传达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教师以学者的睿智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智慧震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创造和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强烈欲望。
整合校本资源。让学生在大校园中感受大语文教育,增强阅读能力。
学生生活在校园中,凡视角所到之处皆为语文课程资源,将其有效整合,树立师生的大语文观,有利于增强学生阅读能力。比如,班级布置出一片清新之地。布置应显示出人文化、人情味。墙壁上可设置“成功起跑线”、“作品赏析”。学习园地可以开辟“成语积累”、“每日一语”,黑板报要分组轮流策划、撰稿、抄写,人人参与。每期板报要进行全班评析,相互借鉴。学生在班中能有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利用班级管理,吸纳各种新信息,增强阅读能力。
另外学习专用室开放,使这本丰厚的“书”人人爱读;校内景点设置,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出来。设置可以自然环境、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名人传记,诗歌名句来设计安排。让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根据学生的活动特点,设置艺术化的布告栏、报廊以及名言牌、警戒牌,使它们成为校园中一道风景。校园中学习语文,增强阅读能力的机会无时不有。
整合社区资源。融入到开放性语文阅读中去,为逐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生活是五彩的,社区是多样的,整合其缄默的课程资源可采用体验、深入社会生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把“当一天农民、小交警、小导游”等的体验写下来或办成小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浏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自然而然会提升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整合阅读教学与探究性学习 篇4
一.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上文已经说到, 学生的阅读基本上是被动的, 是被教师或者说被模拟题牵着鼻子转的,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能拿高分。于是乎, 介绍各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的文章见诸各类语文报刊, 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也就成了教师朝思暮想的东西。学生更是渴望教师能给自己一把金钥匙, 梦想有朝一日“芝麻开门”, 能找到解答阅读题的法宝。高雅的读书情趣一旦沦落到如此田地, 指望通过这样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成了天方夜谭。就学生自身而言, 既然阅读是为了高考, 那么凡是高考需要的就是阅读的对象, 而老师上课讲解的题目和就题目所归纳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就是学习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是被动的。探究性阅读就不同了, 学生可以不受高考模拟试题的束缚, 可以不考虑解题思路与技巧, 自己确定探究的内容, 抓好探究的题目, 进行自主阅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涉猎古今中外名著, 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 无论是在自主性和兴趣方面都是一般阅读所不可比拟的。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 各班学生成立了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 他们三五人自由结合, 对自己所喜爱的名著进行探究性阅读。有些探究的课题还很有意思, 比如《西游记》探究式阅读小组的“猪八戒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 《红楼梦》阅读小组的“‘木石前盟’真的是‘金玉良缘’的障碍吗”等。当然, 学生的自主阅读还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 而这种指导是学生自主阅读的保障, 探究的内容需要指导, 探究的题目需要指导, 就连资料的搜集整理、写作提纲的拟定, 甚至起草也需要指导。离开了这种指导, 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变浅层次阅读为深层次阅读
学生以往的阅读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是浅层次。课内的阅读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 跟着高考试题模型走, 条分缕析的结构分析对指导学生阅读作用不大。课外阅读又缺乏鼓励, 缺少指导, 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没有目的性, 有的只是随意性的, 甚至是追求感官刺激的消遣性阅读, 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作用, 或者有反作用。据调查, 进行过课外阅读的学生80%是看趣味低下的言情小说和武打小说, 15%的学生是看《故事会》之类的通俗小品, 只有5%的学生看古今中外名著。
整合式阅读教学 篇5
王 燕
(江苏溧阳市强埠初级中学)
摘 要: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写作是阅读教学的延伸与深化,是语言学习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一个质的转变,拟通过课堂教学实例,探究阅读与写作相整合的教学,从而实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写作;整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与写作的整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阅读与写作的现状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的审题能力差,偏离主题现象严重;文章词语贫乏,语言素材不丰富,句子意识差;表达不得体,结构单一,缺少连贯性, 篇章意识差等问题。显然,写作已成了英语教学的“老大难问题”。
究其原因,学生的阅读量小和阅读面窄,造成词汇量小,写作语言素材贫乏,影响了语感的形成,用英语写作时常常出现中国式英语的句子;学生良好的阅读策略与写作策略的缺少,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阅读与写作整合,可以起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把阅读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二、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和写作是语言学习中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阅读能够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同样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提高阅读的水平。简诺泡罗斯(Janopoulos,1986)所做的一个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一个语言学习者的阅读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学习者的写作水平。
三、英语阅读与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下面通过译林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4 Finding your way (Reading)教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本单元的话题是“Finding your way”,如何正确地向他人指引道路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更是本单元的重点。为能降低学生最后task的写作难度,进一步提高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进而从根本实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目的。在依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写作特点,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相整合的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Step1.Pre-reading
这个过程包括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开展内容预测活动。
适当介绍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问题,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其阅读的欲望及兴趣。
1.Lead in the topic “A trip to the zoo” by listening to a song.
通过课前的歌曲“爸爸去哪儿”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这堂课,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Present some new words and phrases with the help of the map.
再通过呈现一幅自己去动物园的图片展开教学,直奔本节课主题“A trip to the zoo”。图片导入可以让学生直接生动地学习了giraffe,forest,sound及指路用语walk along the road,go straight on,cross the bridge等词语,降低了学生对话阅读的难度,从而完成了对学生的第一次语言输入。
Step2.While-reading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培养学生的各种阅读技能。
1.略读能力(Skimming)
即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阅读。可以通过浏览文章的标题、图片、首段、末段以及每一段的首尾句,了解文章的大意。
Go through the passage and circle the different animals mentioned in it.
设计此任务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快速扫读,了解动物园所见动物,也同时为接下来的Scanning阅读埋下伏笔。此项任务并不难,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信心。
2.查读能力(Scanning)
教师可以根据某个线索(时间、地点、数字、人物),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快速阅读,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找到特定的信息和具体的事实。
(1)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match the animals with their correct positions.
(2)Complete the map of Sunshine Zoo on the exercise paper.
这样设计的目的旨在增强学生的语篇意识并提高阅读技巧,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对文章出现的动物及他们所处的位置有更清晰的认识。
3.细节能力(Detailed reading)
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问题,来考查学生对于文章细节的掌握,如True or False;Ask and answer;Fill in the blanks等形式。
(1)Read para1 and do T or F.
(2)Read Para 2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3)Read Para 3 and try to fill in the table.
(4)Read Para 4 and answer two questions.
设计Detailed reading部分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文本阅读处理,二是为读后活动作铺垫。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训练,这有利于他们在做导游指路时自然运用指路用语。
本节课中Skimming,Scanning,Detailed reading等活动的设计,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技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也为下面的写作进行了第二次语言输入。
Step3.Post-reading
写作阶段是阅读后的延伸阶段,是信息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进行了有效阅读后,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写作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Have a group competition――“To be the best guide”
(Talk about the animals and the routes in Sunshine Zoo)
此活动的目的旨在加强对课文内容巩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鼓励小组学生间互相交流,根据自己所需对所学语言进行筛选,重组,进行第一次的语言输出。此时,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帮助监督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充分表达自我。
2.Writing:Show the way to my school
阅读与写作相整合的写作不同于task写作教学,由于时间关系,阅读与写作教学相整合的写作只能是围绕主题写上几句简短精练的句子,从而实现语言的第二次输出。
总之,学生只有进行大量的阅读,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而写作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言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实施阅读与写作整合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巧妙地挖掘教材的写作点,指导学生对文章 篇章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本领运用到写作中。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最终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达到熟练地运用英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爱利。浅谈初中英语范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整合[J]。中小学教学研究,(07)。
整合式阅读教学 篇6
1.课始“聚焦性识字”,凸显字音字形
“聚焦性识字”就是通过集体呈现的方式,关注本课认读生字的字音字形,揭示其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使学生在认读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由于课始为初次接触文本,其印象直接决定学生的认读质量,通过聚焦性识字可凸显生字的共有特点,加深学生的认知,为之后的阅读教学扫清障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执教《小小的船》一课时,我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将比较难读或者容易读错的生字进行归类整理,认读正音。比如:前鼻音:船、弯、看、见、闪、蓝;翘舌音:船、闪、只;三拼音:船、两、尖、见;轻声: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样分组出示,借助读音上的共同特点,帮助学生突破生字读音上的难点,做到重点突出,基础落实。
2.课中“随机性识字”,激活汉字含义
“随机性识字”顾名思义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寻找恰当的机会穿插进行识字教学,将“识字”融合在“阅读”之中,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掌握字义,建立起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字与词、句、文之间的联系。执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可以抓住“困”字展开教学。首先回顾旧知,明白“星星困得眨眼”中困的含义是疲乏困倦。然后联系本课,明确“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中“困”的意思是包围。最后通过读课文,想想小鱼当时的处境,抓“蒸”字,感受当时处境的危险,再度理解“困”字,将字义定位为“艰难、痛苦”。这样通过“困”字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以字义的理解来带动句子、课文的学习。同时又在阅读中加深字形的识记与字义的理解。
3.课末“巩固性识字”,拓宽识字环境
学生识字的特点是认得快,忘得也快。因此教师必须在课末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生字,以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教师可通过文本再现、编成新材料阅读等方式来拓宽识字环境,逐步实现从本课中会认,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的目的。执教《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时,可以将生字“找、生、格、外、呀”编进儿歌:“小松鼠,找花生,没找到,格外急。花落了,果结了,花生呀,在地里。”通过儿歌,不仅带领学生回顾了课文内容,同时将本课新授的词语,新认的生字进行及时复现,起到了巩固的作用。
二、整合识字教学环节
1.在激趣导课中融入识字教学
课题中带有要求认读的生字,这是低年级阅读课较为显著的特点。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为例,20篇课文中就有15篇课文的课题带有认读字。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不失时机地在激趣导课时融入识字教学。《乌鸦喝水》一课中的“乌”字,教师就可以创设情境,随“题”识字。出示乌鸦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乌鸦的羽毛太黑了,黑得连眼睛也看不见了,因此,“乌鸦”的“乌”里面没有一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比一比的方法区别识记“乌”和“鸟”。根据不同的课文,运用适当的方法随“题”识字,将导课与识字相整合,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2.在读文悟情中渗透识字教学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文悟情。教师要善于抓住带有生字的关键语句,并以此为突破口,组织学生读、说、练、评,让学生在理解内容,体悟情感的同时,认字读词,明白字义。《两只小狮子》一课中,可以抓住“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这个重点句来帮助学生理解小狮子的勤快,同时落实“整天” “滚” “扑”“撕” “咬”等字词的认读任务。教学中,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依托关键语句来带动字词的认读。同时通过情景创设,使字义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凸显出来,将认字学词、读文悟情合二为一,有机整合。
三、优化识字教学方式
增加趣味性。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童趣横生,引领他们认读生字,除了要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之外,还应注意学习形式的新颖,教学情境的生动有趣。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媒体,借助实物,开展游戏,组织活动等方式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注重字理性。“字理”即汉字的构字理论,它反映汉字的本质。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依据生字的字理来分析和教识,就能使学生明白生字的构字规律,进而深入理解生字的内在意义和文化内涵。
提高运用性。学生学习字词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自我表达。这就要求识字教学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生字进行内化,提高运用的能力。教师可根据字词的特点安排操作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比较、辨析、搭配、积累等途径,提高字词的运用能力,巩固学习成果。
整合式阅读教学 篇7
究其原因, 一是限于阅读能力, 学生本身对课文的理解肤浅、片面, 甚而错误;二是学生表述不清或不到位, 内容零碎;三是学生发言中, 好像课文内容该理解的都已交流了, 其实许多方面并未彼此理解, 相互接纳;四是学生对话, 虽能彼此理解, 但未经整合内化, 渐而多有淡忘;五是教师穿插其中的点拨、评点与讲解, 未能着眼整体, 失之繁琐;六是课堂无效的旁逸现象, 教师引导不及时或不恰当。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消减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因而, 整合感悟也就必然性地成为有效阅读教学的基本诉求。
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整合感悟呢?教学设计是前提, 要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 在整套教材内容的纵向关联和单元课文的横向联系中, 确定具体课文所要实施的课程内容, 科学制定三维度具体目标;并据之对课文内容再度分析研究, 合理增删取舍, 以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具体实施是关键, 要紧扣目标, 着眼整体, 努力启发学生尽可能把问题想清楚, 说明白;运用多种方法, 引导学生彼此理解, 相互悦纳, 共享对话中的文本感悟, 实现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与建构。现举出以下三种实用方法:
一.提炼深化法
这种方法侧重于言语内容的感悟整合, 主要是对课文思想情感的整体把握。一般是设计提炼深化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提炼深化中整合感悟, 在感悟整合中提炼深化,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在品味细节、感受父亲的形象之后, 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根据课文内容, 结合课堂交流, 谈谈你对当时农村父亲生活历程的理解。要求发言层次清晰。现整理一位学生的发言如下:
他们生活在经济贫穷的农村, 过着困苦的生活, 抽旱烟, 穿草鞋, 食不果腹。他们地位低下, 老实厚道, 善良谦卑, 有着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他们是家庭的脊梁柱, 承担着家庭生活的重负。为了一家的生活, 长年累月, 起早贪黑, 劳作不息。他们坚忍, 在极度贫穷的境况下, 为了盖一座新房, 起五更, 睡半夜;上高山, 走海滩。平时省吃俭用, 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着。如此毕其一生精力, 以致衰老不堪。他们困苦的生活命运, 诚然可怜可叹, 而顽强的奋斗精神, 更可敬可佩, 因为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该生对课堂交流中的多种感悟和多元理解, 在提炼深化过程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合, 进而对父亲的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 并且对当时的农村父亲有了较为深刻的普遍性的认识。
二.梳理总结法
这种方法侧重于言语形式的感悟整合, 主要是对课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的整体把握。如朱自清先生的《春》, 这是一篇经典美文, 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在引导学生感悟、品味、欣赏后, 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梳理总结:遣词的生动、修辞的形象、句式的精致、想象的自然、思路的清晰。现仅以课文描写春花的一段文字为例:
1.遣词的生动。如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两个“不让”、一个“赶”字, 用拟人手法, 写出了百花争妍、竞相开放的春之生机。“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用叠词“嗡嗡”拟声, “飞来飞去”状行, 又着一拟人化的“闹”字, 描绘出一派活泼、繁忙、喧闹的气象, “蜂争粉蕊蝶分香”, 更从侧面写出了花开之盛之艳之香, 更显生机勃发。
2.修辞的形象。语段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语言生动形象, 把春天描绘得生机盎然。如“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令人感到春花盛开, 五彩缤纷, 鲜艳灿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比喻连用, 写出了微风吹拂下, 草丛里缤纷的野花, 明亮闪烁而娇美活泼的动人景象。
3.句式的精致。课文短句居多, 且多整饬, 如下列句子划线部分:“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这些短句间以长句, 整散结合, 句式十分精致。其笔调轻松明快, 音韵和谐动听, 读来抑扬顿挫。不仅春之勃勃生机得到了更充分的艺术表现, 作者的钟爱之情也得到了自然流露。
4.想象的自然。如“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以虚写实, 想象之景乃由眼前景象自然激发;虚写满树果实丰硕, 乃实写花开之繁密、鲜艳、甜美。
5.思路的清晰。语段依树上、花下、地上的顺序展开有动有静的描写, 不仅层次分明, 更使景物富有立体感、动态美, 令人觉得春之盎然生机无所不在。
通过这一番梳理, 再引导学生整体回味, 熟读成诵。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整合对话中丰富多彩的感悟, 对课文形成全面而深刻的整体把握;还可以学得语用知识, 积累言语经验, 学会因文悟道、缘道释文, 提高语感水平, 提升欣赏能力。
三.学以致用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言语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感悟的整合, 主要是对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艺术特色的整体把握。常用的方式是, 进行具有整合、提炼、迁移性的书面表达。宋代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见得亲切, 此是入书法;用得脱透, 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 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 则又死在言下。”所谓“用得脱透”的“出书法”, 即能把对课文的阅读感悟, 内化为自我心得, 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正确认识和价值判断, 并能以一定的形式熟练地表达出来。
为此, 学生必须全面整合感悟, 深刻领悟课文, 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包括内容方面的文事、文理、文情, 形式方面的文路、文技、文辞) , 化为自己的灵魂和血肉。这样, 才能“用得脱透”。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学生在师生对话中基本理解课文后, 我让学生给《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写一封信, 慰勉其落寞凄凉的心灵。要求:不拘朝代限制, 结合两篇课文的阅读感悟,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现抄录一位学生的信如下:
柳宗元先生:
您好!近来拜读了您的大作《小石潭记》, 甚觉清莹秀澈, 锵鸣金石, 文辞动人。无论竹树翠蔓, 抑或游鱼溪流, 其描绘皆能动静相宜, 姿态万千, 清新可目。能与您一起分享永州胜景, 甚觉如餐珍馐。
然而, 您的文章也禁不住流露出了凄凉之意, 尤其是您所抒写的坐潭上的感觉, 不免令人感伤。您写道:“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其中流露的情绪, 实为孤独寂寞而悲凉凄怆。
研究了有关您的资料, 我知道, 您有以民为本的思想, 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能给予无情的抨击和揭露。您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的革新, 任用忠良, 贬谪赃官等, 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大事。革新失败, 您竟遭贬为永州司马, 虽有名而无权, 抱负难以施展, 这确是世道的不公。
但这又何必情郁于中, 难以释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自古以来, 宦海沉浮, 乃为官者常态, 您应该看开点儿。况且, 生活有着太多的美好,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您的后辈东坡居士也曾力图革新, 政治上屡遭挫折, 然却能以旷达的胸襟淡然处之, 随缘自适。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且不得“签书公事”, 虽有职而无权, 却能赏明月, 品人生, 享受生命的另一番情趣, 并作《记承天寺夜游》。您看,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这是何等的自在, 何等的雅趣, 此正乃无官一身轻也!“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这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何其令人神往。这无异于伟大的发现。只是惟有心灵澄明、心境安宁的人, 才能有此奇遇, 有此享受。所以, 他忍不住慨叹道:“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的, 有多少人沉溺于宦海, 难以自拔, 而不幸错过了许多美好的生活。也是在一个月夜, 他以豁达的心胸, 竟悟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想您也一定能感同身受吧。
若果如此, 则望您能努力走出被贬官之阴影, 去发现、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让生命在豁达开朗的自由王国里, 诗意地栖居吧。
最后, 愿您善自珍重!
您的晚辈
2010年于楚水校园
这位学生在信中整合了许多同学的发言, 包括教师的评点与讲解, 乃至相关背景介绍。对柳文的文辞生动、情景交融的特色, 孤独寂寞、凄凉悲怆的情感, 对苏文深蕴于叙述、写景、抒情之中的安闲自得、随缘自适、超然物外的情怀, 都有了深刻的体会, 并表现出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健康的价值观。这种整合感悟的方法, 也是考察阅读这种内隐思维活动的收获和外化阅读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阅读教学的内容整合与方法指导 篇8
一、阅读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课程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从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建设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简单地说, 就是要求教师对现有的教材内容和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重构, 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师从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上实现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并非易事。为了尽快实现这一转变, 有效的办法就是提供给教师一个基本行为和目标框架 (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范围) 。先把框架内的工作做好后, 再设法摆脱框架的束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目前许多教师对框架是什么, 该如何进行还不清楚。阅读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材选文的阅读;二是课外整册书的阅读。两者如何有机整合, 是阅读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 教材中选文的阅读。
小学语文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读本, 小学语文课程的读物采用的是选文, 以选文内容和形式分类编制而成教材。选文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 占着时间的大部分, 应该好好地加以利用。但每学期所学选文数量有限, 至多不过二十几篇。占着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 如果一学期之中仅就二十几篇文字本身, 掌握了其内容和形式, 虽然考试能通过, 但究竟得益太少, 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所以还必须进而由此出发, 做种种有关系的探究, 以扩张其知识。即对选文做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和二度开发。如, 对作者人生经历的了解, 对作者写作的社会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了解, 对作者思想根源的追究, 对作者其他作品等相关内容的阅读, 全方位熟悉作者, 了解其作品, 给学生留下一个了解作者形象和作品的空间。这不仅对养成学生究根问底的学习习惯有利, 也对学生增加阅历, 促进思想成长有利。同时, 选文中, 有些是几个世纪前的作品, 有些是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作品, 有些已有编入教材几十年的历史等等。这些选自古今中外、东西南北的作品,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量多地涉及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思想、不同情感的作品。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 也很有必要。但这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就是如何处理尊重原著和新要求的关系。这将依赖于教师对教材二度开发能力的发挥。做到新时代、新解读、新教法、新收获。只要对时代有利, 对学生成长有利, 应该大胆地鼓励师生的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课外整册书的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年段量和阅读内容最低指标要求。目的是为了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底线。因为谁都明白阅读教学没有课外阅读的补充与保证是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的。课外阅读的最大困难是阅读过程与阅读质量的难以监控评价, 阅读方法指导的也难以到位。就目前, 儿童的课外阅读还没有真正提到日程上来。重庆一项调查表明, 65%的中小学课外阅读几乎为零, 35%的学生偶尔读一点课外书。问题的关键还是一个读什么的首要问题没有解决好。小学生有小学生阅读的特点, 过深过浅都难以激发兴趣, 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上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差异大, 不能搞一刀切。于是教师要从本地区学生实际和基础出发制定校本、班本课外阅读范围和要求。从三个基本原则出发: (1) 因选文而旁及。如因读《草船借箭》而去读《三国演义》与“草船借箭”相关的章节, 甚至阅读《三国演义》全册。因读《静夜诗》而搜索思念故乡的古诗词进行阅读与背诵等。 (2) 中国普通人该知道的, 如, “四大名著”著名, 唐人的诗, 宋人的词, 元人的曲, 著名的旧小说, 时下的名著, 科普科幻类, 政治、历史、文化类等读物。 (3) 全世界所认为常识的, 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中外现当代童话, 《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和中国古今寓言等, 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说到学生的课外阅读, 除了前面提及的还没有提上日程外, “高”“偏”“空”现象也相当严重。“高”主要是不顾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 在内容上, 数量上和要求上提出脱离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如, 要求小学生读完“四大名著”, 读外国名著, 读古典文学等。事实上, 像《红楼梦》《三国演义》中的许多内容是小学生不宜读或是没有办法读懂的。类似这样的阅读要求只会抹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过早地造成对学生的阅读伤害。所谓“偏”, 主要是指抓住一点不是全面, 而没有遵循课标的要求通盘考虑。如, 有些学校大提特提“经典阅读”“古诗阅读”“现代名著阅读”而放弃了其他阅读内容和要求。其主要目的是举着“特色教育”的旗帜单道独进, 追求“政绩”, 提高学校知名度。只要仔细想一想, 这样做严重违反学生课外阅读面广、量多、质高的大阅读要求, 对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极为不利。“空”主要是没有把学生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做了一些表面文章。如, 有丰厚的藏书, 有舒适的阅览环境, 但没有丰富的学生阅读源, “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喊得震天响, 同时又在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严重挤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教育理念, 为了追求宣传效应。套用全国小语会崔峦理事长的一句话“语文就是语文, 在语文前面加上任何一个修饰语, 只能窄化语文”。也可以这样说“课外阅读就是课外阅读, 在课外阅读前面加上任何一个修饰语, 只能窄化课外阅读”, 这是要不得的。小学生阅读是阅读中基础的基础, 任何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和抱有个人目的和喜好的做法都有损于学生基础阅读修养的形成。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明确阅读的内容和范围, 还只是完成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把阅读教学分类细化后有多种多样的提法, 目前新的提法确实也不少。其实, 还是那句话“阅读就是阅读”, 其根本是万变不离其宗。阅读的方法最终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是理解, 另一种是鉴赏。
1. 理解。
阅读的理解包括两方面: (1) 关于词句的理解; (2) 关于全文的理解。关于词句的理解, 不外乎从词义解释入手, 其次是语法知识的运用。“词义”指的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意义, 包括词的意义和语法意义。词义的解释如不正确, 不但读不通眼前的文字, 结果还会在写作时露出毛病。因为如果在阅读时学习的词义, 不彻底明白, 作业或写作时就不知不觉的使用, 闹出笑话来。文句不通的原因, 不是语法不合就是用词与意思不符的原因。调查发现中小学生词汇量下降, 社会各界批评大、中、小学生写字惨不忍睹、作业试卷错别字比比皆是, 便是学生对词语掌握、理解不到位的例证。一些词语的误用, 可以证明当词语装入脑中的时候, 并未得到正当的解释。特别是每逢见到新词新语, 务必求得正确的解释, 多翻字词典, 请教他人, 切不可任其含糊。
词义的解释正确了, 逐词逐句的理解也就畅通了, 那么是否就能理解全文呢?未必是这样。文字的理解, 要紧的是捕捉大意或要旨, 即通常所说的, 联系上下文及全文整体把握的能力。否则逐词逐句理解, 对全文仍难免有不得要领之弊。一篇文章, 整体有一个中心思想, 每节每段也一定有一个要旨。文字虽有几千字或几万字, 其中全文中心思想与每节每段的要旨, 却是可以用一句或几个字来包括的。如《落花生》最终要让学生领会“藏而不露”的为人品质;《窃读记》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知趣”的情感。阅读的人如不能抽出这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意, 只对每句的文字表面支离求解, 结果每句是懂了, 而全文的真意所在仍是茫然。这也是词义的语法意义所要完成的任务。
曾经有人主张, 对小学生阅读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不作过高要求。阅读后哪怕就是记住一个场景, 感受一段文字, 经受一次体验, 记住一个句子也是值得肯定的。可我却不这么认为, 因为小学教材中的选文肯定考虑到符合小学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要求, 只要经过耐心的深层的阅读相信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把握的, 何必人为地降低要求呢?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可能主要是出于渲染情感、营造气氛等需要, 为了迎合“偏向人文性”, 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需要。用全文理解的方法, 必然把握各节各段的要旨及全文的真意所在, 把长长的文字归纳于简单的一个概念之中, 容易记忆, 装在脑子里也避免杂乱。只要阅读透彻, 概念不是教师强加的, 回忆起课文内容来也是条理分明, 情景感人, 好处深刻。
2. 鉴赏。
了解某文句、段、文的旨趣所在, 还属于理解的范畴。想知道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 这就属于鉴赏的范围。阅读了好文章, 只能理解其意义, 而不能知道其好处, 显然是很不够的。鉴赏因程度差异而不同, 如低年级读过的好文章, 到中年级再读时, 会感到会所处不同, 到毕业后再读, 就会更觉得不同了。从前认为好的地方, 到后来又觉得不好了, 觉得别处更好, 有的竟觉得比以前可爱。鉴赏能力因人、因时而异, 要想说出一个“放置四海皆准”的方法来也确实不容易, 但基本的步骤和方法还是早已存在的。
(1) 把“我”放入所鉴赏的对象中去, 两相比较。一是细心读, 再是自问, “如果叫我来说, 将怎样”?对全文的布局, 这样问;对于句与句间关系, 这样问;对于每句的字词, 也这样问。经这样一问, 会有三种答案。 (1) 与我的说法相符或差不多, 我也能说。觉得并没有什么。 (2) 我心中早有此意向与感受, 可是说不出来, 现在却由作者替我说出, 觉得一种愉悦。 (3) 说法和我全不同, 觉得格格不入。属于第一种的, 是平常文字, 放过了;属于第二种的, 是好文字, 及时回味;属于第三种的怎么办?因为鉴赏“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如果遇到的是一般作品, 是毛病就挑出来, 为尚不可。倘若定论是名作, 那就应该虚心反省, 暂且认为未达到此境界, 供探究。鉴赏的重点应放在后两种情况。
(2) 鉴赏过程中要有冷静的心态。鉴赏有时也被称为“玩赏”。含有游戏的态度, 就是“无所为而为”, 如果急于知道全体概况, 热心地“要知后事如何, 且看下回分解”就是有好文字, 恐怕也无从玩味, 看不出来。但第二次第三次再读, 就不同了。好的作品至少要读二遍以上, “好书不厌百回读”。最初读时不妨了解概况、了解大意为主, 再读时就须留心鉴赏。用“玩”的心态, 冷静地去对付作品, 不可以囫囵吞枣, 要仔细咀嚼。诗要反复地吟, 词要低低地诵, 文要周回地默读, 小说要耐心地细看。
(3) 要善于借鉴前人鉴赏的成果。小学生鉴赏的能力有限, 涉及的经典作品不多会产生浓厚兴趣也是可能性不大。如, 对诗词不感兴趣, 教师不妨介绍一些诗话、词话给学生读读;对小说不感兴趣, 不妨提供有人批注的本子等。诗话、词话、文评、小说评等, 是前人或他人鉴赏的记录, 能提示我们诗词文或小说等好在哪里, 对激发鉴赏兴趣, 提高鉴赏能力很有益处。但要注意前人和他人的诗话词话文评小说评, 是前人和他人鉴赏的结果。用以帮助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是可以的, 但必须由此为起点, 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去鉴赏, 绝不可囿于他人的结果, 重复他人的观点。再说前人和他人的鉴赏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既有积极因素的一面, 也有消极因素的一面。
理解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接受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进行语言的积累。鉴赏主要是便于激发学生的领会、模仿、享受与创作的激情,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读写整合 篇9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课程总体目标。在英语教学里听、说、读、写是四种基本的技能,四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或缺。“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写作教学,在写作教学中推动阅读教学。
二、读写整合教学
教材文本的解读和意义的建构过程应考虑班级学生的群体特性,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但是,就算有丰富教材文本解读经验的教师有时难免也会夸夸其谈,在极为宝贵的一节课内出现“一言堂”的现象,减少了学生语言体验的输入时间和机会,造成学生对新知识的输入活动体验不足、没保障,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阅读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吸收,只有学生充分吸收才能保证写作的有力表达。只有引导学生习得大量的话题语言知识,悟到话题的谋篇布局,才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把习得运用到写作中。下面笔者以一节高中英语市级公开课教学Lesson 4 Car Culture Unit 9Wheels Module 3(北师大版)为例说明。
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三第九单元以“交通”为主线,涉及到人们出行的各种交通方式,交通的便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单元的第四课侧重学习者技能习得。笔者主要围绕“处理文本,积累素材,模仿创作”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活动突出“三大环节,两条主线”。第一环节,解读文本。由课文的题目直奔主题,让学生明白文章主要介绍汽车给人们带来毁灭之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汽车带来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完成读书摘抄卡,摘抄演示文稿(PPT)上红色字体的词、句等表达式;学生再用表达式复述“汽车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增加信息的输入量;最后,梳理篇章结构和写作模式——找问题,提建议。第二环节,缩写文本。学生围绕“找问题,提建议”的写作模式对文本进行缩写、交流,教师再呈现文本的缩写范文。第三环节,模仿创作。教师提供大量与手机相关的消息,如新闻、视频、漫画等,学生参考部分消息和课堂上摘抄的表达式,模仿课文的篇章结构,创作一篇题为“上学期间不用手机(Saying NO to our mobile phones in school)”的作文。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笔者分成以下四个步骤:
步骤一:设目标。
为了明确课时任务,让学生开门见山地了解如下四个学习目标:
●Find out problems caused by cars in Britain.
●Speak out advice on how to give up cars.
●Make a summary of the text.
●Write a passage—Saying No to our mobile phones in school.
步骤二:找问题。
学生首先快速浏览课文,文本按篇章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一)问题(Problems caused by cars);(二)建议(Advice on how to give up cars)。
学生持续静默阅读文本三分钟,完成汽车所带来问题的表达式的填空题。教师在黑板上粘贴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的表达式”的卡纸,并在卡纸上方注明“Problems”,如下表(表I)所示。学生分组用表达式描述上学期间使用手机产生的问题。
步骤三:提建议。
学生持续静默阅读文本五分钟,填写提建议的理由的表达式。同样,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建议的表达式”的卡纸粘贴在黑板上,并在卡纸上方注明“Advice”,如下表(表II)所示。学生用表达式分组提上学期间使用手机产生问题的建议。对于提建议,教师应提醒学生:提建议要说明理由。
步骤四:模仿秀。
教师在演示文稿(PPT)上呈现课文的缩写(100词左右),包括问题(Problems)和建议(Advice)两部分。点拨写作小技巧——用适当的连接词或复合句美化文章。然后教师播放有关学生使用手机带来的问题和建议的视频、新闻,学生分组准备书面表达“上学期间不用手机(Saying No to our mobile phones in school)”。在写作前,教师提示学生可模仿演示文稿(PPT)上课文的缩写,并告知学生尽可能地使用表I和表II的表达式,以及巧妙地用连接词和复合句美化文章。学生展示的作品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打分,一个表达式、连接词或复合句均可多加一个得分点。最后,师生共同点评小组的作品,颁奖鼓励优秀的作品。
三、结语
读写整合教学要求在一节课的单位时间内,既处理阅读文本和篇章结构,又处理写作。这种教学不是一两节课或一两周就能取得理想效果。只有教师本身先读透教材,对教材文本有针对性的提取,并备足写的材料,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学生才会有话可说。读写整合教学也要求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读”不但解读文本,更考虑教材的文本能否让学生有效地输入并内化,体现阅读教学对写作的铺垫作用。而“写”也不只是简单的输出活动,更是课堂上有感而发,与文本作者共鸣而产生体验。因此,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表达和展示、甚至点评他们的成果就显得非常重要。阅读文本如果结构很好,则可以仿结构,教师通过设计,以缩写、改写、仿写、续写等形式让学生体验、运用已学知识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读写整合是否高质量主要取决于读与写的时间分配。如果读的时间过长,学生就没有时间构思写作,写出来的作品质量就不高,学生也会觉得自己的水平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如果阅读的时间过短,学生对话题的输入量不足,写起来就会感觉无从下手,写不出内涵深刻的文章。因此,读应该读得恰到好处,写才会写得水到渠成。
总之,读写整合得好,输入与输出才会有序,并能互相促进、互相提升,学生在一节课内可以动静结合,还可以体验到自身的收获与张扬个性,并最终提高语言思维和学科素养。
摘要:本文试图整合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活动,迁移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进行书面表达的输出活动。在一节课内完成写整合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在写作过程中运用阅读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作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整合,输入,输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003.
[2]王蔷.2012-1013北师大-培生合作版.高中英语教材交流研讨会,广东省清远市现场会(2013.5),2013.
整合式阅读教学 篇10
整合 (integration) 一词, 朗文当代英语辞典解释为:“the combining of two or more things so that they work together effectively.”整合不是混合, 它不是把概念上或组织上分立的两个或多个相关事物简单地叠加, 而是把多个事物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使其具有系统的功能, 追求更高的效率。在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下, 整合为新的统一体的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功能。那么,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就不是简单的并联、组合或拼合的关系, 它应该体现出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整合”的渗融性、整体性、协调性。
技术一词, 《辞海》解释为:“ (1) 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2) 除操作技能外, 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 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本文中的技术指的是一种狭义的技术, 笔者认为狭义的理解更符合探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际需要。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 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 卫星电视广播技术,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网络通信技术, 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 它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的回顾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国内专家学者有不少的论述。经分析总结文献, 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 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 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 学生的认知工具, 重要的教材形态, 主要的教学媒体。”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主要包括三方面:构建信息化环境实施教学活动;构建教学内容信息化处理后的学习资源;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知识建构。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 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合为一体, 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 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在实践上它包括两方面:信息技术课程化和学科课程信息化。”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 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 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 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 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 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以上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了界定, 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专家学者各秉持己见, 众说纷纭, 也证明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本身的复杂性。从课程的视角分析各个内涵, 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两类:“小整合论”和“大整合论”。有的专家将课程等同于教学, 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 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将教师、学生、内容、媒体系统地加以考虑, 使学习内容的组织更加合理清晰,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此类观点可归于“小整合论”, 如上 (1) (2) 观点。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课程是一个较大的范畴, 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 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 变革整个课程体系。这一类观点可纳入“大整合论”, 如上 (3) (4) 观点。它主要是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 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 建构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
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在其制定的教育技术国家标准中认为课程整合是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进课程, 以促进学生对某一知识范围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允许学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 分析综合信息并能很正确地表达出来时, 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才是有效的。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只是强调要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进课程, 仍然只把信息技术看作是一种工具或教具。从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现状来看, “小整合论”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大家更多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来有效的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强调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任务完成的重要作用。
三、对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内涵的思考
如前所述, 从“小整合论”来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从“大整合论”来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各要素相整合, 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目标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评价整合等等。课程包括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包括教学。所以, 不管是“大课程论”, 还是“小整合论”,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提出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究竟该有着怎样的内涵呢?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把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合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最终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具体来说, 应该是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需要培养学生从纸面阅读到屏幕阅读, 从线性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 从纯文字阅读到多媒体阅读, 从单向阅读到互动对话式阅读以及高效率的信息检索式阅读。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用广泛, 取得的教学成效也较为显著, 主要做法有三种:“课文精读”、“主题阅读”、“选择阅读”。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之中, 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媒体辅助教学的观点, 从教学的整体观出发去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创设主动学习情景, 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 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 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语文阅读教学是有区别的。计算机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 它仅仅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 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下面用一个表格呈现二者的区别。
结束语
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的整合初探 篇11
一、口语交际现状分析
当前教学中很多教师只看重学生的学科分数,认为口语交际可有可无,重视度不够;部分教师重视学生的书面表达,忽视学生的口语交流。在口语交际中很多老师重视孩子如何说,说得怎么样,评价也是評价了说的同学,很少关注学生听的效果,是否认真听了,是否听明白了。这些教学策略都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直接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学生的口语交际现状也令人担忧。有的学生很擅长写作,写的作文洋洋洒洒,但是让他在人前再说一遍,往往说不出来,像这样能写不会说的情况并不代表学生胆子小,怕开口或者性格内向,而是充分说明孩子口语交际的心理还没有形成,想说没有胆。在平时口语交际中,我发现我们班级中的孩子明白一件事情的是非曲直,却因为口语交际的词汇储备不够,而说不出来。口语交际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双向互动,除了要让学生会说,还要让学生会听,而现状是很多孩子不认真听,造成交际时无话可说。
二、如何实现整合
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雪儿》为例,谈一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的整合。
1.依托课标,让阅读过程响起口语交际的节拍
从语文课程标准制订的低、中、高年级详细的目标来看,课标中就已经明确提供了进行口语交际与阅读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研读课标不难发现,立足语文课堂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主要可以通过“学讲普通话,认真倾听,了解课文和他人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或转述精彩情节,讲故事,与人交谈讨论”等方式进行。“别人的讲话、概括故事大意、精彩情节、小故事、感兴趣的见闻、自己的意见”这几个关键词给出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评价的标准。“自信、认真、积极、自然大方、有礼貌”等词语则隐含着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是一个重要的德育目标,这也可以作为教师在执行具体引导和评价时的重要参考。
2.先学后教,让语文课堂律动口语交际的节奏
语文课堂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口语能力发展有独到之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焦点是课文,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除了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还有师生与文本的互动。当学生在谈论文本的时候,会自然地引用文本中的语言,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语言。课文,可以看作特殊的文学作品,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良好范例。《雪儿》一课教学中,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我出示第一个自学指导:在雪儿与我相依相伴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对待雪儿的,请你轻声读一读2、3、4、5自然段,边读边想,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学生充分自学以后,我出示第二个自学指导:结合所画的句子,用“当 的时候,我 。”的句式,连贯、具体地说一说我是怎么对待雪儿的,最后在小组中交流。同时要求孩子认真聆听组员的发言,你最欣赏组内哪位同学的观点,可以学习借鉴,让你的答案更加完美。如果你这一组有哪位同学说得还不够好,小组的成员一起帮助他,让他汇报的时候也能自信地举起小手。
在这个环节中,课堂发言就是“竞争”,意见相左就是“冲突”,小组讨论就是“合作”,修改错误调整发言就是“调适”。竞争、合作、冲突、调适就是交际中最常见的情境,如何应对,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
3.挖掘空白,让思维空间碰撞口语交际的火花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
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雪儿》的教学中,学生第二次自学后,笔者将学生的发言改成了一首小诗。诗句内容上和课文差不多,形式上却有一定的改变,这样做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借用课文中人物的视角,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沿用文本的逻辑,使用文本的语言,实现文本与师生的自身经验、情感的碰撞交流,激发孩子交流表达的欲望,同时两次的自学准备还提供了表达的范式。语文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的结合,是有其自身存在的充分理由的,前提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比起其他课堂,我们更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是个体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环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口语交际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地飞翔。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强的内隐性,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策略与形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背后是合作意识、交流能力、理解能力、思维水平的共同提升,这无疑与阅读教学的目标不谋而合。口语交际与语文阅读教学这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顾晓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小学时代:教师,2011(9).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途径 篇12
一、强化课外阅读, 以课外带动课内的基本路径
1、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营造诗意的读书环境。优秀的学生并不是呆板的学习课内知识, 而是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兼顾课外内容的了解。例如, 翻阅杂志、阅读经典、每日读报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扩宽视野, 丰盈内心。课外阅读需要营造“软”环境, 这个软环境既包括家庭阅读环境, 又包含学校读书氛围。家庭阅读是学生阅读启蒙的关键环境, 家长的阅读会渐染、感动着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阅读具有魅力, 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情趣。在现实生活中, 家庭阅读环境不容乐观。家长由于素质参差不齐, 生活压力过大等原因, 他们在家庭中阅读较少, 甚至没有阅读, 导致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没有形成阅读的习惯, 更没有形成阅读的能力。这就需要学校给学生营造出一个书香校园、书香教室, 较多的开展各类校园课外阅读活动。例如以班级形式开展读书简报学生阅读讲坛等活动;以学校形式开展读书征文、读书节等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从而积极的去争取阅读、用心阅读。
2、指导学生精选课外阅读的书籍, 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阅读切不可盲目, 盲目地阅读只能是浪费生命。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都必须自觉的判断、思索和分析, 理性的去选择一些经典作品, 涵养自己的生命, 让学生慢慢的变得有品位。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经验, 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真正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当下“快餐阅读”趋势十分盛行, 学生更应该警惕这些问题, 真正做到开卷有益。我作为第一线任课教师, 应该提倡和鼓励中学生多读经典作品。
3、养成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俗话说:“开卷有益”。经常阅读并记录笔记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我们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阅读过程中, 记录经典的优美的词句, 或借鉴写作技法, 或写出自己的感悟等等。与此同时, 我们教师应坚持对学生的读书笔记批阅、分享、交流。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中了解每一个学生, 并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情感低落时鼓励、浮躁是鞭策。
二、课内促进课外, 营造出阅读诗意的模式
1、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比让他们阅读更为重要, 学生自主阅读时, 有时候很迷惘, 不知方向, 更无所适从。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好阅读指导。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逐字逐句, 仔细推敲, 细细品味, 透过文字走进文本深处;略读即提纲挈领、大意了解, 广泛丰富自己的阅读宽度。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阅读时有的放矢, 不在盲从。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 不知道怎样的书籍要精读, 怎样的书籍略读, 缺少必要的阅读方法。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类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效率与速率。例如精读抒情类文本时, 学生就可以从教师所讲授的中获得体悟, 并找到适合自己阅读与审美的独到角度, 深度剖析这类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2、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课外阅读扩展和延伸。例如, 在我任教过程中, 教学余秋雨的 《赤壁赋》这篇课文时,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并把视野拓展开去, 我课前布置大家课去看林语堂所写的《苏东坡传》 以及苏轼在黄州时期所写的作品。当了解了他的这些作品时, 不仅能更好的理解 《赤壁赋》这篇文章, 还忽然掀起了“苏东坡热”, 竞相写出一篇篇意蕴的美文。在教 《出师表》 之前, 先让学生利用假期读 《三国演义》, 结果讲课时在提到“引喻失意”时, 有学生马上说:“乐不思蜀”, 这就是刘禅“引喻失意”的最好例证。他寒了将士之心, 灭了忠志之气。学生读了《水浒传》 后就更了解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中的鲁达。有的学生还能将 《水浒传》 中的鲁达和李逵的性格异同作一番比较, 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还有一个同学在一篇名为 《马谡是诸葛亮的替罪羔羊》一文中写道:“街亭失守, 诸葛亮难辞其咎, 他对此应负主要责任。挥泪斩马谡之后, 诸葛亮应受到良心的谴责———马谡只不过是诸葛亮的替罪羔羊。”很有见地。这样, 课外阅读成了学生打开写作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学生写作的鲜活源泉。教活了语文, 学生也学活了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