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单元教学的整合

2024-10-01

美术单元教学的整合(共12篇)

美术单元教学的整合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一篇选文的文体、一堂课的学情来探讨语文课“教什么”已经多有宏论,但从初中三年教材的角度或从一个单元的角度来研究同类文体“教什么” 著述甚少,而这正是近期困扰我们的一个疑难问题。如何编排初中三年同类文体的教学序列,特别是如何安排同类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最近听的 《生物入侵者》一课引起了笔者对同类文体单元教学的思考。该堂课如“行云流水”,学生课堂发言非常积极,表达流畅。但评课时,大家一致认为这堂课像是说明文练习讲评课,学生在这堂课上的知识增值很低甚至为零。为什么呢?主要问题在于:教者确定教学内容时未关注单元内或单元间的前后关联。

初中阶段说明文学习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四单元,之后仅仅是零散几篇。第三单元重点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重点是事理说明文。通过这两单元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系统地习得哪些说明文知识,哪个单元要侧重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备课时应有规划。而《生物入侵者》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杂而浅,忽视了单元内或单元间的前后关联,未关注和解决学生的已知点、模糊点、空白点。

由此,我认为同类文体的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的单元整合意识,单元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梯度性。

二、基于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整合的意义

同类文体的文章汇合在同一单元,从编者角度看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应文体的知识。而现实教学中,同类文体的单元教学往往是唱着同一首歌。所以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安排非常必要。

(一)教材编排形式决定单元整合的必要性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基本是以“文体组元”和 “主题组元”两种形式来组成单元,紧挨着的课文看似有秩序排列,其实无内在必然的联系。以八年级上册三、四单元为例,两单元文体侧重于说明文, 第三单元选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第四单元选文均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同单元选文的共同点仅是围绕一个主题,文体体式同属说明文,其实内在的必然性不明显。[1]如果我们不进行整合只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地乱敲一气, 必定不能教给学生较为系统的说明文文体的知识, 所以在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中,开发、构建出一个说明文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单元整合避免教学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李海林说:“文本是教学内容开发的材料,问题是几十篇上百篇的文章(作品)本身是没有体系性的,而教学内容本身却不允许脚踩西瓜皮,走到哪儿算哪儿,教学内容是有计划的安排,是完整的结构性体系。”[2]单元整合的目的正是为了不出现“脚踩西瓜皮,走到哪儿算哪儿”的无序现象和“唱同一首歌”的重复现象。试想,如果教八年级上册两个说明文单元一直在重复说明对象、说明语言、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学生“已知”的东西,课课如此,反反复复,又如何让学生澄清模糊,探究未知,获得新知呢?

单元整合将对同类文体的文本进行统筹安排, 关注教学内容的系列性、系统性、梯度性,便于学生知识的建构、知识网络的形成,从而有效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内容随意、无序的问题,让课堂发生“真正的学习”。

(三)充分发挥文本的不同功能,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单元内的各文本在呈现知识时各有侧重,在达成单元目标时各有功能。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中,王荣生教授按教材选文的功能把教材分为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不同类型的选文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定篇”,让学生深入领会经典作品的“丰厚内涵”,理解“文化、文学学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 “例文”,让学生领会一个个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样本”,让学生获得阅读的知识和写作的知识等;“用件”,“借选文所讲的东西去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3]

所以,同类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有助于充分发掘文本的不同功能,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各类文体知识,训练各类文体的阅读能力。

三、基于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整合的实践

基于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关键要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分篇落实。基本可分为三步走:一是根据单元选文的共性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二是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选文特点确定课文类型;三是根据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适当的教学方法。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四两个说明文单元为例,阐述分篇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思路。

(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文艺性小品文。单元说明提示,要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而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看云识天气》等较为简单的说明文,但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还未能深入掌握。

所以,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1)学会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2)理清说明顺序。(3)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5)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就选文特点来看,《中国石拱桥》是茅以升先生普及桥梁知识读物中的名篇,是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怎样抓住特征进行说明的范例,处理为定篇较合适。[4]《苏州园林》客观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说明顺序非常有条理,构思精巧,语言精练生动。作为例文处理,可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精巧的构思和精美的语言。《故宫博物院》是介绍名胜古迹的典范,结构严谨,说明顺序清晰。有了前面两课的学习,此时是学生由了解到运用说明文知识的较好时机,可处理为样本,让学生变个顺序说故宫,变个角度写故宫, 训练学生表达并运用说明文知识。《桥之美》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说“屏”》抒情笔调浓郁,文化韵味丰厚。作为样本处理,两课合并上,让学生自学讨论,朗读品析,鉴赏美点,探究课文意蕴,学习用灵活多变的写法介绍有文化内涵的事物。

分篇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计划如下:

(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共五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觉》。鉴于第三单元已经学过说明文相关知识,所以教学内容不能与第三单元在同一水平线上,要避免重复,体现一定的梯度。据单元说明提示,本单元应立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体会如何运用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安排合理的逻辑说明顺序,才能将事理说明得层次分明、步步深入、简明准确、生动形象。

因此,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1)学会默读,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2)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3)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就选文特点来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典型地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在阐释事理时兼顾读者对象,语言严谨而生动,说明方法多样,逻辑顺序缜密。这篇经典作品宜处理为定篇。《奇妙的克隆》的小标题和几个部分的排列遵循缜密的逻辑顺序。学生通过前面几课说明顺序的学习,本课可作为深入理解为什么要采用逻辑顺序的例证,所以作为例文处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和缜密的逻辑推理。适合用来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所以作为用件处理。可联系一些类似的文章,如《“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等延伸拓展,学习运用作者的思维方法。《生物入侵者》运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生物入侵者,学习本文能深入理解举例子的作用、举例子应典型、举例子应注意举例角度等知识,并学会科学严谨地举例子,宜将之处理为样本。《落日的幻觉》是有条理与生动说明整合的范例,将之处理为样本,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说明中生动描写的方法。

分篇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具体计划如下:

基于文体的单元整合教学的研究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迷茫困惑下的一种反思和探索,理想的构思是:整合后的课例紧紧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分篇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有序列、梯度的,课堂是学生巩固已知、探究未知、获得新知的过程。但在实践过程中,对选文类型比较难判断,导致采取的教学方法未能尽达目标;单元内选文的教学内容能围绕单元教学目标,但很难避免重复;初次实践对学情考虑不足。但是,从课程整合角度来探索提高课堂效率应该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深入探索肯定会有收获。

美术单元教学的整合 篇2

王主任提到,要树立三种意识:课程意识、文体意识、运用意识。我认为课程意识和文体意识都是语用的基础。语用在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一个地位。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就需要我们去继续揣摩,是否是语用的直观体现。老师应将理解的重心聚焦到语言的表达形式上,不能仅是理解和知道。运用才是最好的理解。当然,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所以,阅读过程是理解和运用相互融合的共生过程。

二、对《感受乡村生活》课例重构的看法

张彩虹老师所授《感受乡村生活》,能寻求《乡下人家》和《麦哨》的共同点,这一点是值得我去学习的,老师善于把握学材,能有效将其整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但老师这节的不足也是在此,未将文本挖透、挖深,找对真正对学生有用、有效的教学点,原本的授课让人听来仍是过于繁琐,训练点不够突出,领悟表达方面也只是将其中写作顺序、修辞手法提了出来。重构后的教学设计就做到了注重领悟表达,让学生关注“场面描写”这个点,进而引导学生去感受场面描写中的语言美,最后能使学生对乡下、对田园风光有更清晰的感受,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乡村生活的美好;通过再次引领朗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表达的特点并学着运用,顺其自然不刻意。这样学生既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又学会了运用作者的表达,能够一举两得。“语用”点清晰,又不单独分离于文本。

三、自己该如何实施教学

首先,我要做到的是:具备解读课标、解读教材、解读学情的能力;其次,要树立大语文观,时刻谨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要教课文,而是要教语文。意识非常重要;最后,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要去教方法。我所理解的语用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领悟到作者的表达后,将作者的表达方式(用语言的方式)运用到自身。因此,拿起课文,我就要去关注到教学的语言训练点。相信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的“风景”。“风景”各不相同,必须做到“一课一得”。具备以上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多去尝试,敢于打破陈旧模式,摒弃低效课堂。尽管开始实践阶段很吃力,尽管会经历很多失败,但一想到单元整体教学势在必行,要想将教语文这条路走下去,就必须在一次次实践和思索中让自己的教学尽快走上光明大道。

基于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篇3

从一篇选文的文体、一堂课的学情来探讨语文课“教什么”已经多有宏论,但从初中三年教材的角度或从一个单元的角度来研究同类文体“教什么”著述甚少,而这正是近期困扰我们的一个疑难问题。如何编排初中三年同类文体的教学序列,特别是如何安排同类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最近听的《生物入侵者》一课引起了笔者对同类文体单元教学的思考。该堂课如“行云流水”,学生课堂发言非常积极,表达流畅。但评课时,大家一致认为这堂课像是说明文练习讲评课,学生在这堂课上的知识增值很低甚至为零。为什么呢?主要问题在于:教者确定教学内容时未关注单元内或单元间的前后关联。

初中阶段说明文学习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四单元,之后仅仅是零散几篇。第三单元重点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重点是事理说明文。通过这两单元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系统地习得哪些说明文知识,哪个单元要侧重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备课时应有规划。而《生物入侵者》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杂而浅,忽视了单元内或单元间的前后关联,未关注和解决学生的已知点、模糊点、空白点。

由此,我认为同类文体的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的单元整合意识,单元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梯度性。

二、基于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整合的意义

同类文体的文章汇合在同一单元,从编者角度看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应文体的知识。而现实教学中,同类文体的单元教学往往是唱着同一首歌。所以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安排非常必要。

(一)教材编排形式决定单元整合的必要性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基本是以“文体组元”和“主题组元”两种形式来组成单元,紧挨着的课文看似有秩序排列,其实无内在必然的联系。以八年级上册三、四单元为例,两单元文体侧重于说明文,第三单元选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第四单元选文均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同单元选文的共同点仅是围绕一个主题,文体体式同属说明文,其实内在的必然性不明显。[1]如果我们不进行整合只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地乱敲一气,必定不能教给学生较为系统的说明文文体的知识,所以在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中,开发、构建出一个说明文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单元整合避免教学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李海林说:“文本是教学内容开发的材料,问题是几十篇上百篇的文章(作品)本身是没有体系性的,而教学内容本身却不允许脚踩西瓜皮,走到哪儿算哪儿,教学内容是有计划的安排,是完整的结构性体系。”[2]单元整合的目的正是为了不出现“脚踩西瓜皮,走到哪儿算哪儿”的无序现象和“唱同一首歌”的重复现象。试想,如果教八年级上册两个说明文单元一直在重复说明对象、说明语言、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学生“已知”的东西,课课如此,反反复复,又如何让学生澄清模糊,探究未知,获得新知呢?

单元整合将对同类文体的文本进行统筹安排,关注教学内容的系列性、系统性、梯度性,便于学生知识的建构、知识网络的形成,从而有效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内容随意、无序的问题,让课堂发生“真正的学习”。

(三)充分发挥文本的不同功能,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单元内的各文本在呈现知识时各有侧重,在达成单元目标时各有功能。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王荣生教授按教材选文的功能把教材分为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不同类型的选文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定篇”,让学生深入领会经典作品的“丰厚内涵”,理解“文化、文学学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 “例文”,让学生领会一个个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样本”,让学生获得阅读的知识和写作的知识等;“用件”,“借选文所讲的东西去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3]

所以,同类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有助于充分发掘文本的不同功能,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各类文体知识,训练各类文体的阅读能力。

三、基于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整合的实践

基于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关键要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分篇落实。基本可分为三步走:一是根据单元选文的共性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二是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选文特点确定课文类型;三是根据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适当的教学方法。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四两个说明文单元为例,阐述分篇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思路。

(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文艺性小品文。单元说明提示,要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而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看云识天气》等较为简单的说明文,但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还未能深入掌握。

所以,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1)学会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2)理清说明顺序。(3)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5)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就选文特点来看,《中国石拱桥》是茅以升先生普及桥梁知识读物中的名篇,是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怎样抓住特征进行说明的范例,处理为定篇较合适。[4]《苏州园林》客观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说明顺序非常有条理,构思精巧,语言精练生动。作为例文处理,可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精巧的构思和精美的语言。《故宫博物院》是介绍名胜古迹的典范,结构严谨,说明顺序清晰。有了前面两课的学习,此时是学生由了解到运用说明文知识的较好时机,可处理为样本,让学生变个顺序说故宫,变个角度写故宫,训练学生表达并运用说明文知识。《桥之美》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说“屏”》抒情笔调浓郁,文化韵味丰厚。作为样本处理,两课合并上,让学生自学讨论,朗读品析,鉴赏美点,探究课文意蕴,学习用灵活多变的写法介绍有文化内涵的事物。endprint

分篇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计划如下:

(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共五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觉》。鉴于第三单元已经学过说明文相关知识,所以教学内容不能与第三单元在同一水平线上,要避免重复,体现一定的梯度。据单元说明提示,本单元应立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体会如何运用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安排合理的逻辑说明顺序,才能将事理说明得层次分明、步步深入、简明准确、生动形象。

因此,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1)学会默读,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2)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3)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就选文特点来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典型地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在阐释事理时兼顾读者对象,语言严谨而生动,说明方法多样,逻辑顺序缜密。这篇经典作品宜处理为定篇。《奇妙的克隆》的小标题和几个部分的排列遵循缜密的逻辑顺序。学生通过前面几课说明顺序的学习,本课可作为深入理解为什么要采用逻辑顺序的例证,所以作为例文处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和缜密的逻辑推理。适合用来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所以作为用件处理。可联系一些类似的文章,如《“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等延伸拓展,学习运用作者的思维方法。《生物入侵者》运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生物入侵者,学习本文能深入理解举例子的作用、举例子应典型、举例子应注意举例角度等知识,并学会科学严谨地举例子,宜将之处理为样本。《落日的幻觉》是有条理与生动说明整合的范例,将之处理为样本,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说明中生动描写的方法。

分篇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具体计划如下:

基于文体的单元整合教学的研究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迷茫困惑下的一种反思和探索,理想的构思是:整合后的课例紧紧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分篇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有序列、梯度的,课堂是学生巩固已知、探究未知、获得新知的过程。但在实践过程中,对选文类型比较难判断,导致采取的教学方法未能尽达目标;单元内选文的教学内容能围绕单元教学目标,但很难避免重复;初次实践对学情考虑不足。但是,从课程整合角度来探索提高课堂效率应该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深入探索肯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61-315.

[2] 彭胜武.例说语文教学中的单元整合[J].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13(3/B).

[3] 陈隆升.实用文章阅读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12(9/B).

例谈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策略 篇4

一、以单元主题为线索,整合教学目标

围绕单元主题组织单元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的突出特点。一般说来,单元教材编排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以人文价值取向为线索组织单元教材,这是确定单元教材人文素养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条是暗线,把体现年段教学目标的语文能力训练重点渗透在单元教材中,这是确定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目标的依据。以上两条线自始至终贯穿于单元教材的“导读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与拓展”五个部分,使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的整体。这样编排单元教材,一是有利于加强教材的整合功能,使单元教学内容共同指向该单元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训练重点目标;二是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单元教学重点;三是有利于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丰富人文内涵,培养人文素养。学生每学习一个单元,就能受到一方面的人文思想熏陶感染,强化一项语文基本功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组织教材,单元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与拓展都是紧扣单元主题编排的。

单元导语:明确指出本单元教材是围绕“父母之爱”的人文主题编写的,同时提出两方面的学习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在单元学习中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是提示本单元人文素养教学重点。二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这是提示本单元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以上要求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的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

课例:围绕单元教学重点,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从人文思想的角度,四篇课文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读后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熏陶感染的好教材。在语言表达方面,四篇课文的共同特点是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体现父母之爱,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好材料。

口语交际:采用“评说教材中的故事——讲自己生活中的故事——给父母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父母之爱,交流父母之爱,在训练交际能力的同时也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习作:“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表达对父母无私的爱的理解”,目的在于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练笔与育人的相结合。

回顾与拓展:“交流平台”要求学生回顾本组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并体会好在哪里。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内化表达方式,归纳总结表达方法,并应用于今后的学习中。

从单元教材的构成和编排意图可以看出:本单元自始至终贯穿着两方面的教学重点,一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深沉而又宽广的父母之爱,体会、理解父母之爱,提高人文素养;二是学习课文中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应用到口语交际、习作、回顾与拓展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着单元教学目标制定一要渗透人文思想教育,二要突出语文能力训练重点,三要兼顾一般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原则,可以把本单元教学目标整合为四个方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体会课文中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丰富人文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2)抓住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并应用于课后小练笔、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与拓展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读读写写词语,背诵课文精彩句段,丰富语言积累。

以上教学目标,第1项是人文素养教育目标,第2项是语文能力训练重点目标,第3、4项是一般语文基本功训练目标。

二、以单元目标为核心,整合教学内容

单元教材各个组成部分对落实单元教学目标承载着不同的教学功能。教学中,要紧扣教学目标,把课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回顾与拓展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材整体功能,整合单元教学内容。

(一)“整体”与“部分”和谐共融

怎样才能使单元整体目标与各部分的具体目标相统一,整体内容与各部分内容相协调,达到整体与部分和谐共融呢?

1. 以单元导读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学习内容。

教师要充分发挥单元导读语的引领作用,精心组织导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本单元教材的主题是“父母之爱”,让学生明确单元学习重点是:感受和理解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学习和应用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学生只有从整体上了解单元教材特点,知晓人文思想教育和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解决好“学什么”和“为什么学”的认识问题,才能真正激发起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

2. 以课例、口语交际、习作为载体,分步落实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句段,品读文本,展开想象,再现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习作训练,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应用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表达方法,表达真情实感。从培养人文素养的角度,课文学习、口语交际、习作训练都要以一贯之地重视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之爱,理解父母之爱,表达对父母的爱。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要着力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体会表达效果,在口语交际、习作训练中应用学到的表达方式。

3. 以“交流平台”为契机,引导学生总结交流单元学习成果。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要求学生回顾本组课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好在哪里,并开展交流活动。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读例句,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体会语句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或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最后进行拓展,和同学交流自己习作或课外书中的类似语句,进一步领悟上述写人的方法,并能在今后习作中运用。

(二)“精读”与“略读”有机结合

1. 弄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安排的课文,从人文思想的角度看,四篇课文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从语言表达特点看,《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深》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和《学会看病》增加了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表达思想感情。教材按照精读—略读—精读—略读的顺序编排,有利于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应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去,体现“精读学方法,略读练能力”的编排意图。

2. 用好课文中的“连接语”。

编者在每一篇略读课文前编写了连接语,目的在于通过连接语引导学生总结前一篇精读课文的学习,提示下一篇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阅读方法,尤其注意提示学生把握两篇课文的异同,在比较中学习课文。譬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与《慈母情深》两篇课文,教师要在精心指导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连接语,了解《慈母情深》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把“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应用于课文的学习中。

3. 围绕单元目标,确定重点内容。

在分析教材特点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按照“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练能力”的思路确定本单元四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学习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现父亲无私而伟大的爱的表达方法;兼顾一般语文基本功训练,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佳句。

《慈母情深》:引导学生按照连接语的要求,应用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学到的方法,从对母亲的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中,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平凡与伟大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抓住课文中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段,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在同学中交流学习成果与体会。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学习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感受“严父”与“慈母”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

《学会看病》:引导学生按照连接语的要求,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描写母亲心理活动、语言的句子,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应用前一篇课文学到的阅读方法,抓住课文中描写母亲心理活动、语言的句子,领悟课文表达方式。

(三)“阅读”与“习作”相得益彰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本单元围绕“父母之爱”这一主题,紧扣“抓住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学习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安排了两次课后小练笔和一次习作训练。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小练笔和习作的功能,强化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的内化与应用。

1. 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完成课后小练笔。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后小练笔是:“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先说说,再写下来。”完成好这两次小练笔,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又有利于及时训练应用学到的表达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指导学生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表达对父母无私的爱的理解。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方式举要 篇5

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有几个要点要掌握,一是要突出重点,二是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三是要少甚至不讲解分析。下面结合具体教材,介绍几种单元整合教学的方式,供参考:

一是朗读式。朗读式,顾名思义,是以朗读为主的整合教学方式。这种方式适合于低、中年级或适合朗读的课文单元。如第七册的第一单元,《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和《火烧云》,这四篇课文,篇篇文字优美,适合朗读,教学时应着重让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学习字词,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体会字里行间的气势和情感。进而鼓励学生把好的语段背诵下来。预习时,应该把朗读作为重要目标,以正确流利保底,让朗读最不好的学生都能做到正确流利,对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要做到声情并茂,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帮助每一个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二是积累式。以积累本单元词、句、段为主要目标的单元整合教学方式。如第四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白鹅》、《白公鹅》、《猫》、《母鸡》。这几篇课文里用了很多四个字的词语,另外,本单元还有很多值得背诵的语段,如前两篇课文中写鹅的步态的语段;《猫》一课链接的两个写猫外形的语段,都是积累的好内容。教学这一单元,可以此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积累中学会积累。三是感悟式。感悟式比较适合以说明生活道理为主的单元,如第六单元,除了两首古诗,几篇课文都寓理于事,可以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写体会,写感悟,教学时可以展示各自写的感悟为主。又如第七单元,课文均为励志的文章,可以感悟式来组织单元教学。

四是复述式(导游式)。这一方式适合一些说明文单元或记游为主的单元。如第五单元,三篇课文,一篇介绍长城,一篇介绍颐和园,一篇介绍秦兵马俑。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以课文为导游词,进行课文复述。再如,第八单元的科普短文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五是拖带式。这种方式往往适合写法或内容相似的一组文章,以一篇文章为主,带出对多篇的学习,精读一篇略读数篇。如讲仔细观察的第二单元,可以《爬山虎的脚》为主,从观察的角度,让学生略读另外两篇。再如第三单元,四篇课文都是童话故事,可以一篇童话精读为主,带出其他几篇,让学生了解综合童话的写法特点,学习写童话。

六是对比式。这种方式主要是从写法角度,对比几篇文章的异同。比较适合高年级或写法比较相似的课文。如同是写历史遗迹,《长城》和《秦兵马俑》写法有什么异同?两篇课文都对看到的景物进行了联想,但方式又有不同。上面这几种单元整合教学方式也可以结合使用,教学某一单元,可以选择几种方式结合使用,但要说明的是,结合使用仍要以一种方式为主,不要贪多求全,教得累,学得也不明白。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策略 篇6

1. “精略读”整合,“扶放”结合,得“法”用“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则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课文担任着授之以“法”的角色,而略读课文则为用“法”服务。教师要善于寻找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的契合点,教学中“扶”“放”结合,让学生把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运用于略读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触摸春天》和《生命 生命》是精读课文,《永生的眼睛》和《花的勇气》是略读课文,四篇课文在写作内容和思想表达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精读《触摸春天》,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接着让学生运用《触摸春天》的学习方法自学《永生的眼睛》,比较两者在思想表达和写作方法上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同情,并对课文抓住人物心理、言行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精神的表达方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精读和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深对语文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

2. 同类课文整合,聚焦同质,求同存异

人教版教材每组课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有的是主题的相似,有的是体裁的相似,有的是内容的相似,有的是阅读策略相似。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整体观照,比照参读,辨析评价,从中发现和掌握语言规律,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王自文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把《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放在一起进行整合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教学思路。一合:让学生对两首诗进行整体通读,把握两首诗的大意,思考两首古诗的相同之处,意在铺垫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阅读期待。二分:对两首古诗进行分步解读。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解读,紧扣一个“泪”字,读出北宋遗民的凄凉、悲苦与绝望。对第二首诗的解读紧扣一个“愤”字,引导学生读出诗人对中原破碎萧条的悲愤,面对权贵醉生梦死的激愤,面对故土无人收拾的义愤。三合:对两首古诗进行整体参读,让学生发现,表面看两首诗的情感基调不同,但是内在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王老师的整合教学“形散而神不散”,教学容量饱满,内容充实,挖掘深透,学生入情入境,收获丰厚。

整体观照,对比阅读,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局限性的突破,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达到由表及里把握语文特质,由浅入深建构语文知识和方法体系的目的。

3. 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训练整合,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语文学科的本质在于其语用性,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应致力于培养语用能力。语用能力包括“说”和“写”两方面。阅读是“说”和“写”的基础,“说”和“写”的素材、言语技巧和方法的积累往往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的整合,将言语训练长期植根于阅读的沃土中,引导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汲取语言表达的养分,并有效地应用于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中。人教版教材在每组课文的学习内容中都编排有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训练内容往往又和本组课文有着一定的联系,我们应重视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训练的彼此融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随时注意阅读教学要为接下来的口语交际、习作训练服务,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篇课文在内容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关注写作思路、布局谋篇、句式运用、语言技巧、思想表达等,抓住典型的句段对学生进行迁移训练,让每一次的小练笔为最终的大作“架桥铺路”。

美术单元教学的整合 篇7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大多是以篇作为教学单元,一堂课老师就讲一篇课文,其中包含了生词、文章以及思想感情等多方面的教学任务,导致很多老师在课堂讲课节奏的控制上有很大差异。例如,有的课文比较长,生词量比较大,但是老师并没有花较多的课时进行教学,而是和其他普通课文一样进行相等课时的教学,这就使得一堂课的教学节奏较紧凑,很多时候学生一堂课下来云里雾里,知识量太大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有效吸收,教学效率可想而知。另外,课文内容比较少的时候,老师的教学任务就比较少,但是老师依旧按照正常的课时来教学,很多时候可能半节课就结束了,剩下的时间老师就安排学生自习,学生就会感觉“很闲”,这样的教学效率也不是很高。虽然新课改的推进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得以推广,在某种程度上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是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但分篇、分章、分版块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单一的,而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不能对知识进行自我整合吸收,很难将课程的相关性进行联系整合,长此以往就逐渐形成了学生学了第二课、忘了第一课的现象,对于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是非常不利的。总的来说,小学语文的教学还是过于单一片面,没有整体的教学概念,这不利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长期发展。

二、单元整合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可知,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课程安排不均,效率低下以及不能有效实现培养学生整体认知能力的目的。针对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单元整合教学得以推广实施,此处笔者就上述现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单元整合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 教材内容单元整合

单元整合是以每个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进行的,但是相关的教学内容涵盖较广,所以要实现单元整合首先就要进行教材内容的单元整合。教材内容单元整合指的是对每个单元教材内容的分类整合,主要是从生词、语法以及文章类型等多个方面进行整合,这方面主要以老师为落脚点,需要老师在课前对所教单元的内容进行整体备课,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备课,把具有相关性的知识点进行有效联系,并且对相关知识点涉及的背景知识以及社会大众的观点进行联系,最后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借助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如果是对生词进行单元整合可以对生词进行分类,可以根据偏旁部首,也可以根据音似、形似,或者是同义、反义进行,同样可以进行其他知识点的整合,这样经过系统的分类整合单元教学,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知,然后再进行整体内个体的相关性突击,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先整体、后个体的学习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

2. 教学方法单元整合

教学内容的整合着重是对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而教学方法的整合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变,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以及低效进行改革,主要是对教学课时的安排以及对多课时教学内容的安排,这就需要学生和老师双方面的结合才能完成的。首先是老师备课结束后根据课程内容的多少对教学课时进行有效、合理的安排,再分批次对单元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具体到实践中,老师可以将整个单元整合后的知识分为多次讲授,譬如一堂课专门讲授生词,一堂课专门讲授语法或者中心思想,这个课时的安排可以是多样的,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知识需求对课时进行安排,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缩短教学时间,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延长授课时间,这样多方面进行整合,可以实现教学方法的单元整合,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新课改高效全面整体的教学目的,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摘要:传统小学语文的“章节”教学思想不能有效满足新课改下培养学生整体思想的教学目的,不能有效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结合单元整合教学的意义与重要性,进行单元整合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期为更好地实现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单元整合,学习习惯,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美术单元教学的整合 篇8

一、小学语文和美术欣赏教学整合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要求各学科之间融合教学的方式来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综合数学、语文、音乐、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有趣生动的欣赏活动中,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和美术欣赏之间的教学整合,能够使学生在单纯的画面中发挥自身丰富的想象力,让文字和形象、色彩进行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各个学科间的知识相互结合与渗透,是延伸课堂教学,创新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在传播美术文化的过程中,使用文字来形成学生和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能够多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和反思性的学习,既能够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一定提升,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满足学生审美方面的精神需求,对学生的情操起到陶冶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和美术欣赏教学整合的内容

(一)一致的教学目标

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已经不单单是美术技巧技能的训练,而更看重对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传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在人类历史中,美术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和行为之一,是在思想情感的交流和表达中逐渐形成的。小学美术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进行培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注重学生审美能力、想象力、感知力、表现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使学生学会合作互动以及自主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提倡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通过教学实践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最终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个人品格得到提升。就此而言,小学语文教学和美术欣赏教学的教学目标有着一致性。

(二)学科之间的联系

语文和美术都是小学基础学科之一,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其起源、作用以及反映形式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一样,都是通过某种形象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现实生活进行反映,只是在表达方式上有着一定的差异。美术创作既要对事物的可视形象进行描述,还要对事物的神、行、情等进行描述,这点和文学作品也有相通之处。西方很多著名美术作品均取材于文学名著,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和古诗词中的神韵、意境等不可分割。无论在对美术作品还是文学作品进行评价时,人们都常用“诗情画意”来进行评价,说明了文学和美术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的融合

教学方法是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理念以及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统一,既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又为学生的行为提出了规范。在小学语文以及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一定的融合。首先,教师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视觉能力和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是美术鉴赏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生在美术欣赏中对自然事物和具体对象进行观察和比较,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自身的体验来进行绘画创作。通过同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将自身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也能够成为一篇文学随笔。其次,在学生创作力和想象力的培训方面,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来使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拓展,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得到乐趣,将小学生善于幻想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在《大人国与小人国》这一节课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相关童话故事的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想象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语文教学中,在讲解《天上的街市》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首诗想象成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诗中的意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开展说话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以及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采取口头表述的方式将自己所想展现的内容表达出来,利用语言的广泛性和形象性来实现学生创作激情的激发和拓展,从而使课堂效益得到有效的提升,并对学生口语表达交际能力进行锻炼。教师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探讨,对学生的想法给予一定的赞许和肯定,这样的教学内容,既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又能够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一定的拓展和提升,并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四)学生绘画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绘画日记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对日记进行注释、画插图等。如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来对一天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一件事进行说明,也可以对某种景物进行描述,另外还可以通过绘画加文字的形式来对自身的内心世界进行展示,将自身的心情和感受画出来,然后配以文字来对画面主题进行说明。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生活中的感受,这样既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又能够使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理解感受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得到增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以及美术教学均属于综合性的学科,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对美术鉴赏和语文教学进行一定的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视其学习能力和个人品格的提升,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尝试。

参考文献

[1]马洪玲.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J].新课程:中, 2011 (7) .

[2]杨开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新探[J].学生之友:小学版 (下) , 2010 (6) .

[3]覃娟凤.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33) .

[4]许福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9) .

美术单元教学的整合 篇9

一、新课程的改革加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综合·探索”的学习实践学生要达到以下目标:拓展想象的空间, 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美术媒材、形式、技能表达自己的创意;描绘春天是生活的好题材, 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 新的课程改革加强了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 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无论是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还是对老师在更新业务和学习方面的提高, 都是一个新的要求。如果不能在这些硬件方面有所保证, 新课程的落实情况会不能有满意的效果。例如, 在设计《春天的畅想》这一节时, 把春天的话题进行跨学科整合, 把这节课分为找春天、听春天、赏春天、画春天四个部分。并在导入时以做情景的方式, 从猜谜游戏引出“春”字入手, 通过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春”向我们传达了“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来提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 以拓展思维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说平时积累的词语:春雨、立春、暖洋洋、绿油油……成语:春风化雨、春暖花开……诗歌:《春晓》春眠不觉晓……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的书法与朗诵录音, 杜甫《春夜喜雨》朗诵录音和背景音乐《春游》……俗语: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满人间、满园春色……从而使学生在自我探究、自主学习中感知春天的美好。让学生在品尝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的同时, 了解春天的特点, 热爱春天, 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用音乐的韵律美来唱春天、激发、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强化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观察激思,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使画面更加丰富。从中发现“造型?表现”的规律。观察, 掌握审美的方法。

二、新课程的整合解放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收益匪浅

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的关联, 能灵活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 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形成综合学习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美术课标给新的美术实验教科书带来什么变化?翻开美术教科书, 我们看到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了, 学生动手制作的内容多了。以尝试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品尝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能够保护和珍惜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渴求, 在教学《旅游节》这一节课时, 充分利用大量的图片和电脑信息以及范图、图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表现画面的工具, 并使用《旅游节》教学课件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美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向生活学习。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的旅游资源, 突出教学主题, 激思拓展。通过观察探索,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从中发现“旅游”的丰富内涵。对于学生也要做很多大量的课前准备, 比如收集必须的资料准备更多的工具材料都将是实际的问题, 如果能很顺利的把课前和课中的问题解决, 新课程的整合让学生收益非浅的。播放课件出示厦门旅游资源图, 通过学生的描述及搜集的资料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及景点概况。

师:厦门是很美, 旅游资源也有很多, 谁能说说厦门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生:“音乐之岛”鼓浪屿、海滨园林———菽庄花园、岛上的海底世界、万石园林植物……。

师: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 厦门市气候宜人, 风光秀丽, 山海相依, 四季花香, 有“海上花园”、“中国最温馨的城市”之美誉。厦门自然旅游资源类型齐全, 山、海、岛、城一体, 是绿色人居之城。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 厦门古今中外兼融, 文化多元一炉, 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 也是闽台互通之门, 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民众好客、开放、文明, 城市氛围温馨, 历史曲折性与延续性留下丰富多样的文化遗存。

生:来了厦门, 别忘了去海上渔排, 体验一下悠然垂钓的渔家乐趣。

三、新课程的活动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让学生具有创造意识

新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不仅关注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态度习惯、兴趣爱好、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评价。以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的形式参与综合美术活动, 发挥个性, 学会合作, 体验探究、发现的愉悦与成就感, 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师生在互动中体现个性的发展。在美术教学画春天的环节活动中, 让学生资源共享、自主合作、学会交流。技能演示、尝试学习, 师生一起共同完成综合和探究的创想。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保护孩子们的个性, 因为虽然孩子在互助中学习, 但是真正的创作过程还是个人独立完成, 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审美水平等都不一样, 老师引导就可以让孩子们创造出形状各异的新奇画面。一些学生可能画得不太好, 但只要他们认真参与, 积极动脑、勤于动笔都应给予激励性的肯定和评价,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保护文物》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和大量的图片资源向学生出示很多祖国壮丽山河的图画:有雄伟的万里长城, 位于我国境内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滚滚东去的长江、黄河, 秀峰屹立的长江三峡……看到这么多生动的画面, 学生为祖国美丽的山河、而感到自豪, 师生通过交流自己对祖国的美好感受, 从中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 结合厦门丰富的文物资源, 通过调查和走访, 让学生切身感受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并且通过绘制宣传小报的方式精心编制文物的名录和鉴赏知识, 从而达到既了解了文物保护的意义和意识、又增强了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目标。

谈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 篇10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美术教学, 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它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影像、网络于一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能够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现学习内容, 为学生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它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 刺激学生认识事物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是非常重要的。比如, 在艺术鉴赏课中, 我们可以使用视频录像来展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品,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刺激学生的欣赏欲望。

美术教学的内容是源于生活实际的, 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很多学生的阅历浅薄, 对于他们来说, 游离于自己生活经历之外的学习内容是抽象的、枯燥乏味的、不易理解认识的。传统的美术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的单边活动, 学生只是被动的模仿, 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匮乏, 在美术欣赏课中, 老师一般只能指着书本上的图片为学生简单地做一下介绍:“这是某某画的”、“这是某某类型的画”等等, 基本上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 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一点兴趣也没有。美术是视觉艺术, 加强教学的直观演示性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 展示具体视觉形象可帮助学生认识、比较和鉴别新事物。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化抽象为形象

美术学科有许多术语是比较抽象的, 往往是教师讲得乏味, 学生听得厌烦, 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好, 运用信息技术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 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称纹样》一课, 我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插入Flash动画———一只会飞的花蝴蝶, 这只蝴蝶刚“飞”上屏幕, 立刻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 甚至连一些不爱上美术课的学生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飞翔中不断打开、重合的现象, 很快理解了“对称”的定义, 并受此现象的启发列举出对称的其他实例, 其后再演示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对称纹样的制作步骤, 清楚、简洁、直观地讲授了制作方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化抽象为形象, 不但使学生认识了知识的本质,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使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

学习目标的达成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 从而使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 各得其所, 各得其乐。并通过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传统的美术教育中信息传递媒体单一, 往往只能够传授给学生最后要完成什么, 难以让学生感受、欣赏课内外众多的优秀作品, 更无法从多角度全面分析其创意、设计、制作过程。学生经自己观察、思考后形成的知识少, 实际上就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全面探索及创造思维的能力, 从而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借助于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欣赏教学, 可以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 达到因才择学、因才择教的理想境界。现在我们可以把在网上搜索下载的大量关于本课的相关资料设置为虚拟网站, 供学生在虚拟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究, 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由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成为了教学目标的确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 自信地独立思考, 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利用信息技术, 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

美术的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 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 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布贴画》、用画报贴《面具》等等。我们可以先摄录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 指导学生分析感悟美的规律;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 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 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 设计制成教学演示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 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 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 如对图像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放、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 使学生对“美”的规律产生深入的认识, 丰富了学生表达“美”的方式与方法, 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美术单元教学的整合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学习中的重要课程,贯穿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涯,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后的今天,如何系统地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各种各样的语言知识和口头表达就成为重要的课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存在许多弊病,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十分不利。

一、小学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遵循教师主导课堂,为每一课设定教学目标,把每个单元中的课文从第一篇教到最后一篇,完成课文的学习。虽说这样的方式使教师认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如果把知识当做一种事实的存在,一种以符号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材料,这就大大限制了知识的概念。语文知识本身是充满求知的课堂,充满师生互动的课堂,却被教师像搬运工一样硬硬塞进了学生的脑子中,远没有理解其意义,达到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目的。这种机械教学割裂了知识的存在背景和意义,碎片化的知识无法形成系统,更不要说去理解了。

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备课与教学形式,不仅能够顺应学生语文认知规律的发展,还能够提高教师重构文本、设计教学的能力,更加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及知识促进情感的生成这一重要方面。

二、小学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特点

1.整体性

整体性是单元整合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寻找和指导知识点,课文被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加大了记忆的难度,使学习枯燥无味。单元整合教学重视整体感知和单元总结,强调整体把握教材,把课文看成一个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不仅单元内有联系,单元和单元之间也有一定的递进。把知识体系从知识点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形成整体,化零为整。

2.高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数课堂时间都用在了课文的内容分析上,比如修辞手法、表达思想等方面,并未注重写作技巧和其他拓展练习。这样的教学进度缓慢,效果较差,只是为了考试而教学,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而单元整合教学把课堂时间从内容分析向其他方面转换,均衡了教学内容,明显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小学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1.把握教材内容,设定整体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单元整合教学最重要的部分,总领教学的过程。一个单元目标的制定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前提,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各个单元的课文进行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为每个单元设定一个核心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某一方面或多方面技能,整合不同单元的情感,建立相应的价值观。之后,教师进行深入解读课文,根据单元整体目标,制定不同的课时目标。

2.整体感知文本

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每个单元最前面的导语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个单元的内容和情感,或者通过介绍留下悬念,让学生带着一种求知的心态开始学习课文。也可以从课本的文章引入,让学生不带任何学习目的通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在脑海中留下印象。

3.推进教学过程

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之后,就开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不同的方法推进教学,提高效率。首先要注重单元第一篇课文的主题学习,这篇课文往往是学生领悟单元主题内容,学习读写训练重点的关键一课,应仔细研读,深入学习。对于其他课文,可以将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提高教学效率,推进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

4.整体回顾感知

在学完一个单元后,不要着急开始下一个单元的学习,需要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强和查漏补缺,或者是对情感和价值观的认知和升华。当然,不是单纯地通过考试来达到这一目的,还可以通过演讲、趣味知识竞赛、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等方式,多种形式配合达到最终教学目的。

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对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将伴随我们一生。小学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方向更清晰,一方面,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又适应了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组织特点。在语文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下,小学高段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必将愈发完美。

参考文献:

美术单元教学的整合 篇12

一、发挥优势, 优化中学美术课堂教学

本学年我们结合美术教学, 在高一美术欣赏课中开展了“莆田工艺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整合”这一教研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利用莆田的本土工艺美术资源优化我们的高中美术教学课, 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成果, 在可行性的讨论和实践中也看到应用于教学的可行性。

莆田工艺美术历史悠久, 风格独特, 蕴涵了深厚的人文底韵, 在海内外广享盛誉。莆田工艺美术包括十大门类:木雕、玉雕、石雕 (含寿山石雕) 、铜雕、漆器、工艺编织、古典工艺家具、宗教雕塑、金银首饰、油画框业。特别是莆田木雕, 它兴于唐宋, 盛于明清, 有许多绝艺贡品跨越时空, 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莆田民间尚存的古建寺庙及民居精细木、石雕遗迹等, 也是一笔笔弥足珍贵的传统艺术遗产。而现在在政府的“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推动下, 莆田工艺美术得到了复兴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莆田工艺美术发扬光大, 取得了长足发展。

莆田的工艺美术与我们的《美术鉴赏》课中的许多内容可以整合并且扩展, 有利于学生在了解欣赏美术的同时很好地认识我们本土的、身边的美术。本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 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本土美术文化的传承和学习。

高中美术课是艺术学科, 既区别于其他文化课程和科学课程, 又区别于中学及专业院校的基本技能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相对于小学、初中大量动手实践的教学形式, 高中美术课偏重于学生的“眼到”“心到”“口到”。从大纲的教学性质、内容、目的、要求出发, 高中美术课在教材编写、课时设置、成绩考察等方面都体现了其教学是在以欣赏为主线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艺术修养及审美情趣。现阶段美术教学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目前中学美育的基础、现状都决定了高中美育的性质和目标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欣赏课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美术素养的教育。美术教材的使用是大纲和主线, 围绕教育目的发挥所能获得的美术资源, 发挥欣赏课对高中生的审美教育主渠道作用。

在《美术鉴赏》教材中的中国欣赏部分, 像传统手工艺品、古建筑、民间美术章节都涵盖了大量的莆田本土工艺美术的内容。教师可结合地方特色组织教学, 本土内容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 也有利于本土美术教育的发展, 容易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 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

二、利用资源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莆田工艺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整合”是立足于新课改中的《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教学扩展性的新思路;依托莆田的本土工艺美术的资源优势, 将其扩展和利用, 开发出对高中学生有益的美术营养。

莆田的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悠久, 文化发达。包括十大门类:木雕、玉雕、石雕 (含寿山石雕) 、铜雕、漆器、工艺编织、古典工艺家具、宗教雕塑、金银首饰、油画框业。工艺美术是我们高中美术课中经常涉及到的内容, 我们可以将莆田工艺美术的请进我们的美术课堂, 让学生直观地、真实地、靠近地感受到工艺美术的魅力, 并且教育他们对莆田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1.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课程基础

高中美术教学, 是针向高中生的审美教育, 是对人类美术作品的一次综合性的介绍, 其中涉及到的美术作品有:

工艺美术是美术课程结构中十分重要的一块内容。在《美术鉴赏》的教材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工艺美术, 为我们课题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在现在的《美术鉴赏》教材中将工艺美术的内容分别渗透在各个不同的章节中, 例如:《原始人的创造》中对陶器艺术、玉器艺术的介绍;《礼仪与教化》中对青铜器艺术、陶塑艺术的介绍;《心灵的慰藉》中对宗教石雕艺术的介绍;《各异的风土人情》中对木雕艺术、剪纸、工艺编织、古典工艺家具等艺术的介绍;《走进博物馆》中对瓷器的介绍等一些美术课程对工艺美术的介绍。还有许多工艺美术的内容是渗透在各个美术课的教学中的。

2.莆田工艺美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本学年我们开展的“莆田工艺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整合”课题在课堂实践中, 内容设计上紧扣《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教育思想, 整合《美术鉴赏》教学资源, 在此基础上介入莆田工艺美术内容。根据莆田工艺美术品的内容和特点, 以及美术课堂中的工艺美术内容, 将课的内容分成四大块:

(一) 结合美术课本知识, 以教师辅助教学、学生收集和查找资料的形式介绍工艺美术概况和莆田工艺美术的发展。

在上美术课程中, 介绍了大量的莆田当地工艺美术资料, 并且让学生利用“十一”假期留意、收集自己生活周围的木窗、石雕刻、宗教艺术等, 返校上课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展示。采取介绍与分析对比与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并适时借助多媒体手段, 结合进课堂的美术教学, 让学生为主, 分组介绍他们各自收集到的内容和资料。

(二) 依托教学资源结合莆田工艺美术的主要内容, 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莆田本土工艺美术通过图片、实物、文字的形式介绍和欣赏。

1.巧夺天工的玉雕艺术 (莆田的玉雕艺术)

2. 百年传承的石雕艺术 (莆田的石雕艺术)

3. 盛名远扬的木雕艺术 (莆田的木雕艺术)

4. 绚丽的民间工艺美术 (莆田民间工艺美术)

我把收集整理的本土工艺美术资源制成多媒体课件和教材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当我在《各异的风土人情》 (湘教版) 教学时, 采取介绍与分析、对比与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并适时借助多媒体手段, 展示出教师收集的资料和现代民间艺人制作的实况录像。带有浓浓乡土气息制作工艺和那种风格独特艺术品把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 学生的学习气氛浓郁, 兴趣高涨。把莆田的木雕艺人制作的录像、莆田民间工艺美术的图片结合进《各异的风土人情》的课程内容中去, 看到莆田本地人在制作本土工艺品, 说的是本地话, 一下子让学生感到这些工艺美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这种新颖的内容和教学形式给课堂注入了一剂兴奋剂,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全体学生均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他们品尝到了美术带给人的欢心和愉悦。这种参与体验,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艺术美的真正内涵。

(三) 利用地方资源, 将课堂教学扩展到课外去, 实地参观欣赏莆田的优秀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及它们的加工和生产。

课堂的教学如果能延伸到课外, 对学生是一种立体的教学。莆田的工艺美术资源十分多, 比如莆田的工艺美术城就是一座十分大的莆田工艺美术馆。我们在学校的第二课堂学习中, 可以尝试组织一小批对美术有兴趣的同学, 分成小组到课外实地参观莆田的优秀工艺美术作品。这对于这部分学生是非常好的美术教育, 而且有助于对传统本土艺术的传承。

(四) 以交流、讨论的形式, 与学生讨论莆田工艺美术和其他工艺美术作品的特点, 并且整理教学思想, 升华学生对本土美术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莆田工艺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实践的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教学资源和地方美术资源加强学生对美术的认识, 同时, 有助于学生对本土的、身边的美术产生兴趣, 提高学生对整个民族文化的热爱。

上一篇:动态广义矩下一篇:车道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