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的改革

2024-07-20

美术教学中的改革(精选12篇)

美术教学中的改革 篇1

摘要: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槛的一再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每况俱下,所以对于数学教师来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作者结合实践教学,尝试从创设多种情境方式的教学、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和专业的教学、以小组竞赛为主的教学、以导学方式为主的教学等四个方面谈谈教法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法改革

如今,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大学而把他们送往高中,只有个别考不上的学生才上中专。这就造成了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每况俱下。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运算能力参差不齐,这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是一种考验。数学课是学生最不愿意上的课之一,所以对于数学教师来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显得刻不容缓。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情况对课堂中的几种教法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多种情境方式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实例、游戏、猜谜等形式把学生带到课堂教学中。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这种情境创设可以用于导入、练习、作业等多种环节,而不仅仅只是在导入环节上应用。

比如:在讲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这个知识点时,我把写着文化用品、非文化用品、铅笔盒、钢笔、人民币、娃娃、手机、书包、作业本等字样的卡片贴在学生胸前, 通过游戏找朋友找到和自己相关的词条。学生很快分成了文化用品和非文化用品两个阵营。但仍然有个别学生走错的,这时教师根据学生游戏的结果讲解集合与元素有属于与不属于两大类, 使学生很容易学会了这个知识点。又如,在讲指数函数的两个数学模型时,我采用了撕纸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准备一张纸,对折剪开,看看它变成几张纸,再一次对折剪开,看看有几张纸,以此类推,当它折了n次之后,观察纸的张数与裁剪的次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再思考纸的面积与裁剪的次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这样就得到了指数函数的两个数学模型。

以往的情境教学用在语文课堂上得较多, 现在它经过改革和创新用在了数学课堂上,也有很好的效果。有时,习题的讲解中加上适当的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比如,在讲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习题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把本校学生李响在校时勤奋好学,经常读一些管理方面的书籍等这样充满正能量的事情制作成了一个小短片。由该短片引出了公司成立的年头、规模、广告费用成等差数列,并求差数列的前6项和。因为短片中的主人公就是他们的师兄,所以对学生的触动很大,是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好榜样,激励学生自主创业。

二、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和专业的教学

中专学生没有升学压力, 这是他们不愿意学数学的另一个原因。如何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与实践价值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和专业的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这就需要教师阅读大量书籍,多与专业教师沟通,让学生懂得数学有用,要用数学。

比如: 讲到分段函数时, 把出租车的计费规则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计算从学校到大东门多少钱? 如果给你10元钱,能否从世纪饭店回到学校? 如果能回还剩多少钱? 如果回不来,还需要多少钱? 这道题可以通过出租车的计费规则写出路程与资费之间的分段函数。通过计算公里数就可以得到实际打车所需要的钱。进而学生就了解了分段函数,懂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又如,电子专业的学生应用三角函数的知识了解电流电压的关系。在讲三角函数时,教师设计几道电流的知识,让学生体会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进而愿意学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中, 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价值,从而激励学生学习数学。

三、以小组竞赛为主的教学

小组竞赛就是采用分组的原则,以灵活多样的比赛形式,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的教学方法。从定义中不难看出,小组竞赛应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如何分组,怎样合理配置组员; 二是以什么样的比赛形式; 三是奖惩政策。通过阅读书籍,我发现大多数教师会通过自然分组(学生座位)、分层分组(成绩的优良差各一组)、强弱结合分组(成绩的优良差组合分组)。根据中专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前两组显然不适合。其原因在于中专学数学的人数较少,如果把基础本来不好和不愿学数学的学生放在一起, 那么教师就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别说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小组竞赛第二个要注意的内容就是要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如果运用得好,那么参与性就强,反之,可能会冷场。如果竞赛的内容较难,那么参与度同样会降低。因此,教师在设计竞赛的内容时应多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比如:在对函数单元的复习课中,我采用了小组竞赛法。全班48人,以二三三的原则进行分组,即每组优等生4人,中等生6人,后进生6人组成。第一环节为只是对对碰,即复习函数单元的所有公式。该环节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必答题,教师提问,每组出一名学生回答,答对一题记一分,打错不扣分。第二部分为抢答题,教师提问,每组第一个站起来回答正确的学生记一分,回答错误的组下一轮没有抢答机会。第二环节为小试牛刀,即每组按规定时间完成习题,可以互相讨论,但必须保证每人全会。每一道题每组可以有两个人不会。因为有个别学生一点也听不懂,所以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实际解决了。第三,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奖励。不奖励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物质奖励又没有那么多经费,发奖状可能只能吸引小学生,与学生的就业挂钩更能吸引中专学生。因此,对于每堂课表现好的学生给予操行分,因为本校每学期操行分高的就业优先。

四、以导学方式为主的教学

随着社会发展和政策导向的不断深入, 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无论是研发人员,还是技术工人,都需要掌握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因此,导学式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个要求。导学式的课堂教学是指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学生开展自学和探究,逐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程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导学案要求教师要制作教案和学案,在每堂课的课前,要把每堂课的提纲发给学生预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落实知识目标。在例题方面,教师可以用微课的形式进行讲解,习题让学生来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启发他们多动脑。

总之,一堂课只用一种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把教学方法恰当地组合是十分重要的。把教科书的知识和内容以生动的情形展现,把教师解放出来,让学生参与进来,是今后教学的大方向。教学任务是一项常做常新的过程,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最适合教育对象的教学方法, 发现新的和创造更多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效果。

美术教学中的改革 篇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当前进行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社会知识教育的进度,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物理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一员,肩负着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熟知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自己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这离不开课堂教学。所以,推行教学改革,革新教法,提高效率,是新课程的当务之急。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的不足,希望通过改革,提高全民素质和科技能力,新的课程标准与时俱进,要求教师不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和学生共同学习的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通过不断改进,将思维模式与教学习惯加以改变,逐渐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新在教学设计的立意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的前提,也是每堂课的导向,决定着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不停地做笔记,机械接受知识。对于物理原理,只知道在作业中运用,不知探其究竟。课上,学生习惯于老师“满堂灌”,被动接受,不主动积极质疑探讨。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遵照畅通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设计,只注重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作,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巩固知识。胡适先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新课改的推行,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挑战。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服务意识,给学生“玩”的权利、“做”的任务、“说”的机会,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变为主动的探求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为依据。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熟悉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知识与技能”培养方面,不光注重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还要对物理学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广阔的发展趋势、物理以其他学科的联系,对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都要对学生进行适时渗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认识学好物理的重要性,继而喜欢物理课。对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要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把握适度,不能过深或过浅。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应用实践创新的能力。教会学生掌握问题的方法比只教会知识更重要。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上,我们首先要强调以人为本,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个性化需要。这就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质疑探讨的研究方法交给学生,放开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学会知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我们都知道,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探究过程,感受物理学科的独特魅力。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要根据教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方式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安排教学活动。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创设轻松地课堂氛围,采取互动教学,以对话、讨论的形式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易得到知识。在“过程与方法”维度,我们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探求知识。在其中让学生快乐学习,并且学有所获。

二、创新在因材施教的方式

每位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课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因材施教”是一个永恒的教育科研问题。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以人的发展为本为宗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们各有特点,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形成等方面都有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搞好分层教学,落实新课标有着重大的助推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是都有学习的权利,都有知识渴求和知识欲望,我们应重视他们,并采取妥当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对学生都有信心,在设计问题、指导方法方面因人而异,是每一个孩子都得到进步。

三、创新教学评价的制度

课堂中真正的学习者是学生,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开动脑筋解决出问题。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在新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作为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考试如何改革,考试改革能否准确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对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有着重大的影响。既然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是考试,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导向作用。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时,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才科学合理。以往考试只注重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过分地强化了考试的功能,忽视了学生多方面发展,这就使师生不得不实施应试教育。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用发展性评价来改变这种严重阻碍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建立一种发展性评价的观念,让每个学生在考试中树立信心,实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总之,我们推进教育改革,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多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物理教师,要有一种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一定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美术教学中的改革 篇3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通过课程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方向,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的必要条件,教学方法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非常关键、又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兴未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培养目标的重新厘定、与新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本文着重阐述教学方法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才培养过程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和教学(课程的实施)。

1确定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非常强调根据社会对人才品质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这是正确的。在过去,高校倾向于把学生培养成从事某种固定职业的人,主要关注传授给学生在以后从事这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目前情况上看,就业过程中“专业不对口”已经成为常态,学生毕业后应能从事不同的职业,高校要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职业转换的需要。如果仔细研究雇主们、就业指导机构和研究者对毕业生的建议,会发现他们期望毕业生具备以下品质:灵活性;能够并愿意革新,具有创造性:能够应付不确定性;对终身学习感兴趣并为此做准备;具备社会意识和交往技能;能与团队一起工作:愿意承担责任;能理解不同的文化,为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做准备;掌握多种涉及不同学科的一般技能;掌握构成各种专业技巧的基础知识,比如在新技术方面。

要将毕业生应具有的品质转化为培养目标,在此过程中,需要对一些项目进行适当的取舍、合并、分解和重新表述,以达到含义明确、表述清晰。

2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

确定了培养目标,下一个步骤是寻找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设置课程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此,要将培养目标尽可能地具体化,落实为课程目标。

首先需要全面理解课程的内涵。课程不仅包括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而且包括为实现培养目标和促进学生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等全部内容。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需要对课程进行全面规划,包括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学科课程和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完成的其他课程。课程类型的选择要符合培养目标,比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交往技能、领导才能,最有效的课程形式可能不是学科课程,而是在课堂之外完成的各种活动课程。

课程编制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编制(课程设置)和具体课程的编制(课程标准)。前者主要解决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课程计划),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每门课程的大纲)。两个方面都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课程目标要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3课程的实施:教学

课程实施的途径包括教学,也包括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校园风气,但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非常正确的。教学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学工作是学校最重要的日常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永恒话题。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从招收更优秀的学生、编制好课程、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建设良好教风和学风等方面入手。

二、教学方法改革是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综合工程,涵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和教学三个方面。厘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项改革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有机会取得成功,确立的目标不正确则会偏离改革的基本方向;不将培养目标落实为课程,就缺少实现目标的途径;而课程编制不合理,也无法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但培养目标的厘定和根据课程目标编制课程,依然只是规划,教学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质量是学校最应关注的问题,我们将教学质量作为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显然,教学质量不是一个单纯的标量,而是一个矢量。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相对于一定培养目标而言的。就像一个矢量可以分解为大小和方向两个因素一样,我们也可以将教学质量分解为程度和方向两个因素。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把《论语》背得很熟,是教学质量的表现;学生牢固地掌握和深刻地理解了专业知识,是教学质量的表现;学生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也是教学质量的表现。以上三种情况,从教学质量“程度”这个因素看,都是好的,但是,显然它们指向不同的方向。我们如何比较以上三者哪一个质量高呢?当然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取决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如果方向不对,教学质量在“程度”上做得越好,可能离人才培养目标越是遥远,所做的工作不仅白费,而且可能与正确的道路背道而驰。

一般来说,教师的工作热情、责任心、努力程度和教学艺术,学校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是影响教学质量中“程度”的主要因素。改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健全高校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中“程度”因素的主要途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应能形成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并能提高其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按照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比之下,影响教学质量中的“方向”因素,更为复杂一些。

课程是影响教学质量“方向”的首要因素。如果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编制的课程就不能仅仅是背《论语》,也不能仅仅是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也有赖于编制和实施相应的课程。

教学方法不仅影响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也是影响教学质量“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谓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课程规定的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和。尽管教师教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决定学生学的方法,学生的学是由教师的教指导的,所以,我们主要关注教师教的方法。

教师教的方法,包括教师组织、呈现课程中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的方法,处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的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方法等。教学方法涉及教学过程所有重要环节,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等。

只有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才是合适的教学方法;反过来,只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培养目标。如果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中国传统思维和行为

方式的人,熟背《大学》、《论语》、《道德经》或许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如果教育目标强调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课堂讲授或许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似乎并不完全适用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完全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如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更强调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就应该寻找新的教学方法。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过于关注实现一些直接目标,像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的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毕业生攻读研究生的比例,以及学校能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等,殊不知如果实现这些直接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不恰当,在实现这些直接目标的同时,离教育的根本目标会渐行渐远。比如,大学英语教学专注于对学生四、六级考试训练,对于提高学生四、六级考试成绩,效果可能立竿见影,但却背离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学校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准备评估过程和评估过程中的一些不适当做法对学生和教师产生了不良影响,也是严重背离评估的初衷和学校的根本职责的。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实现新的培养目标,需要有与新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课程和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尤其是教师教的方法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

三、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长期以来,一些观念在我国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头脑中根深蒂固,比如,完成一门课程,应该使学生完整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师的课堂讲授是学生完整掌握课程知识体系的最有效途径,是主要的教学方法;闭卷考试是考核学生最有效的方式,考试题目要有标准答案。这些观念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高校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考核方式单一,考试成为检查学生对教材中知识掌握程度的途径。这不仅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直接障碍,而且使课程改革困难重重。当学校试图通过减少各专业课程计划总学分和课堂教学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时候,往往受到专业负责人和任课教师的抵制,理由是减少课程计划总学分和课堂教学学时数,将使一些课程不能列入课程计划,而列入课程计划的内容也无法完成所有课程内容的讲解。

以上观念和做法显然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不相适应,改变这些观念和做法,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工作,也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

尽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甚至教育学专家,都非常强调系统知识的重要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能力和技巧也需要学习和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专注于系统知识的讲授。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寻找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把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应该成为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为了让学生理解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不能只向他们讲授自然科学方法论,更应该让他们亲自参与自然科学研究的过程,让他们完整地经历从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提出研究假设、搜集和处理资料、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哪怕是亲自参加一些很小、很简单的课题研究,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迁移到其他课题的研究中。学习社会科学知识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指导他们就当前的社会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应该成为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需要激发和培养的,教师的教学应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掌握:给学生充足量的课外作业,包括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课堂讲授知识的练习,也包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和扩展学习的作业;要求学生使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学生阅读重要著作开展讨论,写出读书笔记,也可以实现课程目标。课堂教学应该与学生的课外学习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第三个基本原则。让学生独立思考,就需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探索不同的做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教学中适当地采用学生讨论的方法,鼓励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尊重学生的新观点,将原来教师“一言堂”的课堂变成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论坛;课程考核采用开放式问题,不提供标准答案:这些都是可以选择的做法。

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正在发生变化。但是,相比基础教育,这种转变要慢很多,这与高校对教师学术水平的关注超过了对其教学方法的关注有关。但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非常关键、又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这就需要高校综合采用措施,包括完善教学和科研管理,改革教师考核和分配制度等,共同推动教师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改革中的外语教学 篇4

在教学的实践中, 我对“课改”有了更进一步认识。我充分体验到“课改”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改变着师生的教、学生活。同时我也发现“课改”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就我在实践教学中开展“课改”情况总结如下。

一、心情变了

“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 就是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才会愿意投身到学习中去, 才会有收获。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遵循下面这样一条教学原则即培养兴趣、激发动力、引导学习、收获成果。经过教学实践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如我所教的一个村小六年级班。据其班主任反应, 每天早上到校后, 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英语课本进行小组阅读。课下玩耍时也不时的会冒出一两句英语, 有时甚至上别的课也能听到学生脱口而出的“Very good”、“Listen carefully”等英语课堂用语, 使其他任课教师不禁愕然。

二、地位变了

“课改”的重要环节就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 而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也已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学, 而是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现在的英语课堂, 学生一扫往日的羞涩, 热情操练, 积极回答问题, 师生间配合默契, 彻底改变了往日教师台上讲学生下边听, 室内鸦雀无声的局面。

三、方法变了

首先教师的教法的转变。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再也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现在的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小组讨论、游戏等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集体、个体、循环等多种操练方法相结合, 实物、卡片及电教手段的使用,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手法的转变, 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 他们积极讨论互相合作, 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乐于与他人合作, 在合作中不断进取, 使其自身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四、效果变了

伴随“课改”的实施,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同时其交际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极大提高, 教师教的轻松了, 学生学的容易了。

五、“课改”存在的问题

(一) 认识存在误区。

在小学阶段个别学生、家长、甚至个别教师在潜意识中仍然认为英语是一门副课, 并没有意识到小学生学习英语 (下转169页) (上接168页) 的重要性。再加上英语课堂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其误认为英语课就是唱歌做游戏, 与传统教学模式差别较大。因而对英语课程重视不足, 认为是浪费时间。

(二) 教学条件相对落后。

目前很多偏远农村学校, 还不具备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教学环节中, 用电教手段可以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自制教具, 但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如展示图片, 利用课件可以声形并茂, 但自制图片只能给学生视觉上的感觉。通过课件展示情景对话, 不但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而且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以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

(三) 客观条件与要求间存在差距。

新课标规定: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6年级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效率的原则, 每周不少于四次教学活动。3、4年级以短课时为主。5、6年级长短课时结合。长课时不低于两课时, 班容量一般不应超过40人/每班。但由于种种的原因很多学校还达不到上述要求。

美术教学中的改革 篇5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听力教学改革

听力教学改革不是孤立的活动,它应将多种资源重新整合,重新规划教学设备资源,建立“自主学习中心”.理想的.听力自主模式应该由教师-学生-资源三要素构成,以实现学生能进行完整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作 者:庄玲 ZHUANG Ling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21刊 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年,卷(期):22(5)分类号:H319.9关键词:有效听力环境 自主听力 资源重组 自主学习中心

高中教学中的舞蹈开发与改革 篇6

关键词:创造意识;联系实际;示范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56-01

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教育观念、办学思路、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都为舞蹈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几年来,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使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人才资源更加丰富,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形式,也为舞蹈教学开辟了新的发展之路。新的历史时期,竞争挑战已摆在每位教师的面前。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是每位教师的天职。

一、舞蹈基本训练要突出示范性

因缺乏教师的职业素质而不能胜任舞蹈教学工作,被称为一介舞夫,跳舞匠人。这样的教学与训练不仅失去了培养目标,也是对培养教师资源的浪费。如今决不能重蹈覆辙,要积极探索培养教师的模式:从教育观念上建立知识、能力、素质统一协调的思想,把培养教师的指导思想渗透到基训课的各个环节。 引导学生提高对扶把训练的认识,在训练中增长知识和传授知识的能力。刚步入训练的学生一般对把杆的作用,训练动作的针对性和训练的目的不明确,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要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把杆的动作、训练动作的目的和要求向学生讲清楚。其次是引导学生在训练实践中体会把杆、动作和培养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采取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的训练密切结合,让学生在训练中能够深刻体会到扶把训练时自身力量不足的补充,能增强人体的稳定性,能协助人体将力量准确地传送到训练部位,从而增强大腿的韧力和膝关节及小腿的灵活性。只有提高认识才能做到积极训练,长期坚持。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要培养学生对扶把训练的情趣,情趣能使人的大脑兴奋,思维活跃,记忆力强,反应敏捷,动作有力,产生进取精神,使训练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联系学生实际,选择训练的内容,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传授能力。以往的教训告诉我们,训练课的内容难度过大,学生难以掌握,就会失去信心,严重者还有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无故缺课,造成基训练课无法正常进行。因此我们要坚持先易后难的训练原则,采取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方法。选择学生容易掌握的训练内容。反之,一开始就训练他们难度大的动作,不仅会有一定的危险性,还会令学生望而生畏。如果盲目训练,急于求成,强拉硬搬就很容易受伤,严重的还会造成终身创伤。我们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不要求搬到位,但必须方法对,淡化局部,优化整体,要求学生能够用流畅的语言叙述训练内容的名称、方法步骤以及训练动作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传授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充当体现平等与和谐,这种平等与和谐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和帮助的融洽关系,不再是那种“教师权威”、“师道尊严”的教学关系,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自立、自主地学习。教师还要爱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别,允许他们在学习中有机会选择,有不同的疑问,有不同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给他们制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强调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以正面鼓励为主,杜绝用伤害学生自尊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消除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提倡学生个性表现,辅以正确引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自身特点,勇于探索和创新。比如:在舞蹈创编作业中,有的学生作出“荒诞”的作业,不符合教学要求,教师不要随意发脾气,而要导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慢慢提高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品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只有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才能促使求知欲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开拓新的思路。创新本身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教育过程中,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注重对学生的开导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激发积极的思维,增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不同情况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经常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找规律,使之有新的发展和创新。例如:在上基训课“蹲”的教学中启发学生——什么是蹲?蹲在弹跳中起什么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样使学生灵活的思维和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相应得到提高。

三、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引导,发挥想象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现有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穷的。善于想象的人,才善于创造,这是实践所证明的,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高师舞蹈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鼓励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发挥想象。在高师舞蹈教学中,不仅局限于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还要鼓励学生的想象,这样才会使舞蹈动作熠熠发光。例如,在训练学生的“兰花手”时,要引导他们想象“兰花叶子修长,嫩绿又美”;“射雁”要想象“拨弦拔尖的劲儿”等等,设法创设美好的舞蹈意境,有助于学生发挥艺术想象力。虽然教室不像剧场里有舞台布景,艺术氛围、音响效果等相应条件,但只要通过教师创设相应舞蹈意境,灵活运用“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游戏穿插,愉快教学”的方法,就可以达到预定的目的。例如,授新课时,舞蹈教师激情地合着音乐跳着舞蹈,调动了课堂气氛,然后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启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接着讨论探究,让学生总结概括这一舞蹈的风格特点,最后教师明确概括,布置课堂的学习内容,提出练习巩固的要求,这样因势利导,增强教学艺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以致产生极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 篇7

在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要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帮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欣赏音乐, 感受音乐的魅力。传统音乐教学多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 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音乐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为主要目标, 因此, 如何改革音乐教学, 让教学真正适应学生的发展, 是音乐教师目前面临的问题, 接下来笔者就音乐课的改革和创新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完善教学设施, 为音乐教学服务

教学的硬件设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 因此, 对每个学校而言,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硬件方面的完善是极为重要的。在教学设施方面, 平顶山学院购置了音乐书籍、杂志和音像资料供教师备课与研究使用, 在音乐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 并且购置了架子鼓、铝板琴、沙锤、响筒等乐器。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乐器, 用乐器辅助学习专业知识, 通过亲身实践感受音乐的魅力,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让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了解到更多的音乐常识, 更为音乐特长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善学校的音乐教学设施, 让乐器走进课堂, 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无疑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重要举措。

二、改革与创新要落实到音乐课各环节

音乐课的改革和创新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 加深对音乐的了解, 在课堂实践中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 需要教师把改革与创新落实到课程的各个环节。

1.创新音乐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 要以教材为基础, 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完全按照教材教学, 因为教材中所收录的虽然都是经典内容, 但是不排除一些内容脱离实际, 与学生生活相差较远, 学生无法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因此, 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注重实践、尊重个性, 在生活中发现音乐的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产生共鸣。

2.采用互动交流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知识讲授为主, 是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信息传递, 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 今天的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师生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总之, 通过师生之间的、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学生能更好地发挥个性, 在活跃、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3.创设合作情境

在大部分团体活动中, 合作是促成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方式。在现代教学中, 教师们越来越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合作能促进沟通, 合作能集思广益, 合作能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之间互助合作、相互切磋, 使学生的个性在合作中得到发展, 不仅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 也能增强合作意识, 更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4.达成全面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强调知识认知和情感体验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 是教学目标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也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来达成全面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唱国歌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广场上升国旗、唱国歌, 如此一来, 学生在掌握歌曲演唱技巧的同时, 又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节音乐课达成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有机统一, 是音乐课改革和创新的结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 拓宽音乐教学

目前, 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已是常见现象, 它以视听结合、声像一体、信息量大等优点深受师生欢迎。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能够拓宽音乐教学的范围, 增加知识的容量, 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传授更多更广的知识。

1.制作课件, 增强视听效果

笔者在授课时, 将大量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放入教学课件中, 实践证明, 视听效果明显增强。例如在乐理发声课上, 利用影像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森林猿啼、溪流潺潺、瀑布飞流等声音, 直观形象的展示使知识更有立体感, 也让学生对所学音乐知识有了生动的理解和掌握。

2.利用多媒体, 使音乐教学立体化

音乐课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立体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在学习歌剧时, 播放学生喜欢的音乐剧, 学生沉浸在音乐剧的情境当中, 感受歌剧演唱方式的特点。实践证明,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视听感受,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充分体会其中所蕴涵的音乐美。

3.利用网络鉴赏音乐

网络中有大量的音乐资源, 教师要充分利用开放的网络资源, 帮助学生查找喜欢的音乐, 便捷地欣赏音乐。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类型的音乐, 有些并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 在选择歌曲时, 教师要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的歌曲, 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 从而提高音乐的鉴赏力, 进而感悟到音乐中所蕴含的各种情感。

四、创新设计, 构建音乐文化的联系

现代教学实践越来越重视学科间的渗透, 音乐学科也是如此。在音乐教学中, 有意识地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可以增加音乐的立体性和可观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 并建构起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文化联系。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对乐曲的感知进行绘画, 或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舞蹈表演, 既能启发学生创新, 又能丰富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1.创新设计的整体性

音乐教学各环节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在教学目标上, 要把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融为一个整体, 音乐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与整体目标相一致; 在教学内容上,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 要有所创新, 应渗透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 以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上, 要依据各方面的因素, 采取最为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有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 表演法、讲解法、欣赏法等等。

2.创新设计的构建性

在音乐教学中要遵循“为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而教”这一教学理念, 这要求教师通过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 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努力表现和享受学习音乐过程, 以便启发学生自主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3.创新设计的活动性

在教学中也要重视活动的作用, 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 把活动贯穿于音乐教学全过程, 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并用中体验音乐的魅力。在活动中应注意情感的互动交流, 师生、生生之间要建立轻松愉悦的关系, 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搞好活动, 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快乐体育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快乐体育

前言

带领中国足球冲进世界杯, 完成几代中国人梦想的米卢, 提倡的是一种“快乐足球”, 他点出了足球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游戏。米卢的快乐足球实际上就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 即快乐体育。“快乐体育”, 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 从情感教学入手, 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它的核心是把全面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把面向终身体育视为体育教学的目标, 强化情感、兴趣、创造、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中介, 达到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生动学习和愉快发展。[1]

“快乐体育”是从生理、心理与社会的三维空间来把握体育教学的特性与整体效益, “快乐”二字是针对情感而言的, 情感上的快乐不仅不排斥需要意志努力支持的勤学苦练, 而且还是勤学苦练等各种意志努力得以坚持和发扬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快乐体育”思想的研究, 找出快乐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区别, 为基础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使一线的体育教师能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 既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技能, 又达到愉悦身心, 体验成功的目标, 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快乐体育的定义及产生背景

1. 快乐体育的定义

“快乐体育”, 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 从情感教学入手, 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它的核心是把全面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把面向终身体育视为体育教学的目标, 强化情感、兴趣、创造、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中介, 达到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生动学习和愉快发展[1]。

2.快乐体育产生的背景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源自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思想, 它强调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论, 主张教师主宰、师道尊严、实施成人化、公式化和刻板化的教学, 压抑了学生主体意识、个性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厌学情绪、逆反心理较为普遍, 因此传统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观和现代发展主流有较大的落差, 并对教学主体产生负面影响。快乐体育萌芽于20世纪60—70年代, 起源于日本。80年代我国各种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以往的各种体育教学方法和内容有各自的侧重面及局限性, 在实践中教师单方面要求学生而忽视学生的个性需要, 因此体育课变得枯燥乏味, 学生毫无积极性, 快乐体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被推广, 并占有一定的位置。

快乐体育的产生和流行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 是时代的产物[2]。

传统体育与快乐体育的比较

1. 传统体育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 在教育思想上:错误地认为体育工作就是竞技比赛和达标, 只重视少数体育尖子生的培养, 忽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学习[3]。

(2) 在教学内容上:过多、过繁、技术要求过高, 成人化、竞技化倾向太重, 趣味性太差。

(3) 在教学方法上:一味地采取简单、乏味的“填鸭法”, 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4]。

(4) 在教学评价上:采用的是绝对评价法, 这种评价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全体学生, 使一些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了兴趣, 出现了“爱体育而不爱体育课”的现象[5]。

(5) 在场地设施上:追求标准化、成人化, 主要功能就是用于各种竞技比赛。

2. 快乐体育

通过各地对快乐体育的研究和实践, 我们可以看到:

(1)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 快乐体育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面向终身体育, 从情感入手, 强调乐学、勤学, 育体与育心相结合。

(2)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3) 在教学结构上, 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强调体育教学应是融知识、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结构。

(4) 在教学方法上, 主张启发式的创造教学, 强调教法的多样性和教学的实效性。

(5) 在教学评价上, 主张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通过比较, 可以看出, 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 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目前正在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就是在反思传统体育教学弊端的基础上, 进行的创新和发展。同时, 我们也看到, 快乐体育思想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 是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相一致的。然而, 快乐体育思想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探讨。

快乐体育的优点与局限及其价值意义

1.快乐体育的优点

(1) 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刻板, 形式单调, 方法简单, 缺乏生动活泼的气氛。快乐体育强调满足学生的动机需要, 并对学生的心理与情感带来良好的影响。尤其强调要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学习与锻炼, 从而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2) 快乐体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快乐体育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确立每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独立自尊的人格地位[6]。另外, 快乐体育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既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同时又在运动过程中自觉积极地发展体能、提高知识和技能。

(3) 快乐体育重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快乐体育认为, 体育教学是一种涉及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人际交往过程。师生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快乐体育强调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选择, 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 形成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学习氛围, 从而使学生体验到集体中人际关系和谐的满足与温暖。

(4) 快乐体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快乐体育不仅重视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而且还重视学生通过确立目标, 自我观察, 互相观察, 自己归纳去认识与把握学习的全过程, 理解已学会的技术与新学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及自己的身体、运动技能水平与新学技术的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快乐体育的局限

快乐体育也存在一些不足, 表现在:引进快乐体育, 为使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 体育教师都绞尽脑汁, 搞创新, 经常有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出现在操场上、课堂上, 这些比赛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能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热情, 为学生创造一些快乐的机会, 但体育比赛也有其弱点, 如胜利者皆大欢喜, 而失败者并无快乐可言。

(1) 快乐体育对教学班的人数及场地条件要求较高

快乐体育的实施, 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小组, 并且对场地器材的数量与规格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一般中小学都还难以适应这一需求,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快乐体育的开展。

(2) 快乐体育对学习系统化带来一定的影响

快乐体育强调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 注重学生自己确立目标, 自我观察, 自我分析, 而且强调学生的选择权。这在一定程度上, 会影响学生系统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的技能。

(3) 快乐体育如把握不好容易导致“放羊式”教学

快乐体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大大增加了教师指导与组织的难度, 加上我国中小学班组规模大, 人数多, 场地器材不足, 很难根据学生个体的需求进行个别指导。如果快乐体育在实施过程中把握不好, 很容易导致“放羊式”教学现象的产生[7]。

3. 快乐体育的价值意义

快乐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的积极影响, 主要体现在:

(1) 有利于全面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长期以来, 我国的体育教学中过多地强调“增强学生体质”, 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追求, 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发展不够, 扼制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个性特征的发展。快乐体育把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自主性、主动性作为目标, 有利于纠正过多地强调体质的倾向;另一方面, 实施快乐体育的过程本身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过程。

(2) 有利于体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校体育教学理论认为体育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 就这剥夺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主动性。快乐体育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并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 有利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学生对体育的需要是多层次的, 过多地强调统一就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快乐体育强调让学生通过运动体验到快乐, 培养学生的兴趣, 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并据此选择多样的体育教学内容, 使体育教学内容从统一性、规定性向灵活性、多样性转变。

(4) 有利于体育教学方法的双向性、双边性

体育教学的成功必须依靠师生双方的密切配合。多年来, 教师则以灌输为多, 学生则不知如何学, 只好被动地学或依葫芦画瓢。快乐体育的意义使这种以教为主, 以灌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向有教有学, 以学为主, 既要研究教师的教法, 更要探索学生的学法, 使学生真正能够自觉地、创造性地参与运动, 体验运动的快乐感和喜悦感。

总结

“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 从情感教学入手, 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快乐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学校体育各方面改革的深化必将为快乐体育的实践铺平道路, 使其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www.eningbo.net宁波教科网, 2006-10-8.[1]www.eningbo.net宁波教科网, 2006-10-8.

[2]季浏.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53-58.[2]季浏.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53-58.

[3]王广瑞.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探索[J].文教资料, 2006, 3:23.[3]王广瑞.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探索[J].文教资料, 2006, 3:23.

[4]毛振明, 赖天德.论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 2005, (2) :54-55.[4]毛振明, 赖天德.论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 2005, (2) :54-55.

[5]邓风莲.体育新课程与教学导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12) :123-125.[5]邓风莲.体育新课程与教学导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12) :123-125.

[6]潘绍伟.快乐体育的优点与局限[J].学校体育, 1987, (1) :22-24.[6]潘绍伟.快乐体育的优点与局限[J].学校体育, 1987, (1) :22-24.

[7]黄一飞.关于快乐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 1998, (2) :12-15.[7]黄一飞.关于快乐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 1998, (2) :12-15.

[8]张春艳.快乐体育让人欢喜让人忧——漫说快乐体育[J].体育教学, 2006, (1) :23.[8]张春艳.快乐体育让人欢喜让人忧——漫说快乐体育[J].体育教学, 2006, (1) :23.

[9]毛振明.快乐体育就是为了乐吗[J].学校体育, 1992, (2) :13-15.[9]毛振明.快乐体育就是为了乐吗[J].学校体育, 1992, (2) :13-15.

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探讨 篇9

1 实验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在国外高校中,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最注重的就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而这一目的的达成,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实验。因此,在国外高校中,对实验环节特别重视。而在我国的高校中,实验教学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我校的力学实验教学情况为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实验观念落后

高校中普遍存在这种看法:理论教学是学校最重要的工作,而实验教学只是一种服务于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人员被称为教辅人员,实验教学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它是处在次要、辅助的位置。而教辅人员也不被学校重视,其学历往往要求不高,由于实验室得不到重视,在职的实验技术人员也认为教学质量的好与坏是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只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上好实验课,管好实验室的门、窗、水、电就行了。

1.2 实验设备落后,设备闲置浪费

由于学校对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小,导致诸多设备处于落后状态,比如力学实验中E、μ值及弯曲正应力的测定所用的组合材料力学试验台最早的生产年代是1997年。这样就会造成学校所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工作中的所需严重脱节。除此之外,学校购买的一些用于科研和实验教学的仪器,由于实验学时少等原因常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浪费。

1.3 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力学实验中有的实验学时安排不合理,导致时间有限等原因,实验教学多是教师先将板书写好,然后按照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操作下去,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内容,这样就导致有的学生做完实验也不能真正理解实验的原理,不会设计实验,分析问题。

1.4 实验考核体系不完善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主,不计入理论课成绩中,这样就使一些学生只重视实验报告,个别学生实验操作很差甚至不做实验,但实验报告写得很好考核成绩就好。由于实验考核成绩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实验技能的实际水平,这样就失去了考核的导向作用,这种成绩的评定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 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

针对以上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革创新:

2.1 转变观念,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师梯队

我国传统的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关系,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体系,则强调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各有自己的功能,无法相互替代。而这一观念的转变要靠大力宣传,学校可以定时举办相关培训,由学校将相关精神传达给每位教师,只有观念转变了,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学校应该加大对实验室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引进的人才在最初的几年中扎根于实验室,从实验的具体操作到实验室的管理做起,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熟悉实验室的各项操作程序,培养实验兴趣。实验教师也可以从事理论教学,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还可根据专业的需要,适当地安排高职称、懂专业、动手能力强的教师和实验教师一起讲解实验课,实验教师可以吸取不同的教学经验,另外,实验教师还可以参与理论教师的科研项目,从不同方面提高实验教师的水平,逐步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师梯队。

2.2 加大实验设备投资力度,进行开放性实验,充分利用好实验设备

学校应根据国家发展的需求,加大对实验设备的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教学仪器,使我们力学实验教学仪器赶超国际一流水平。除此之外,还应增置一些计算机仿真辅助软件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软件等。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供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为了避免仪器闲置浪费,学校还应加大开放性实验的建设力度。开放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开放性实验中本专业的学生甚至全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充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安排实验,也可以加入教师的研究课题,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又充分利用了实验室设备资源。开放性实验适应了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是开放教学的一大亮点,更是提高实验室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

2.3 教学方法多样化

为了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实验安全问题、实验规范规程、操作方法及步骤等内容通过录像、动画、视频等的形式直观演示出来,这样就使简单的、枯燥的讲述变得更为生动、活泼有趣,富有启发性和真实性,比传统的讲授更加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还可以采用双语教学,这也不失为实验教学的又一亮点。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英语学习交流的环境,又能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训练。

2.4 实验考核体系的完善

对实验成绩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全面提高。例如,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都纳入实验的最终成绩,并且将实验成绩计入理论课成绩中,这样既能要求学生重视实验课,又规范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5 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有的力学课程经常安排在学期末,而有的又是必做且学时多的实验,学生到学期末都进入考试或者复习考试阶段,所以学校应该根据实验课程的情况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保证实验课正常按期顺利完成。

3 结束语

针对我校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经过实践,方法是可行的。但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在以后的工作中仍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改正问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针对河南理工大学力学实验教学情况,分析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观念的转变、实验设备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实验考核体系的完善等方面,讨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力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葛新,丁红.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03,19(2):43-44.

[2]方允樟,丁革建.浅议实验室主任应深入思考的几个实验教改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100-102,147.

发声练习在声乐教学中的改革 篇10

在平时声乐教学中, 存在着很多的教学问题、学生学习效率速度缓慢的低效教学, 学生歌唱水平停止不前, 更有严重者是导致学生发声歌唱水平倒退或者方法不当导致的严重教学失误也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状况原因很多, 其一是学生本身不具备学习声乐的自然条件、没有很好的嗓音和很好的乐感;其次是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没有真正掌握歌唱的方法, 缺少正确的歌唱理念;再则就是老师不按照声乐教学顺序, 缺少有效的方法和训练手段。所以, 必须抓紧时间扭转声乐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低质量教学、无责任教学, 想方设法提高声乐的有效教学。

一个好的声乐老师首先是一位热爱歌唱事业的人, 通过对自己的表演来体现歌唱状态, 在课堂中带动学生歌唱的欲望, 调动课堂积极性。学生也必须对自己的发声器官进行长期系统的训练。那么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当他具备了各种知识和能力, 那么他就基本上具备了教学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针对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所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下具体分析和改革。

一、发声练习时, 呼吸的运用及改革

大家都知道, 歌唱是呼吸的艺术, 没有好的呼吸, 不可能去唱好歌, 所以每一位新学生, 都要给学生讲清楚, 什么是呼气, 什么是吸气;但是只要吸气和呼气之后呢, 我们作为老师的要多观察学生的呼吸是不是对的, 有的学生气息浅, 我们要告诉他们怎么把气息沉下去, 传统的方法只是气存丹田, 但是怎么气存丹田?所以我们作为老师要去改革, 去学习,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他, 哭泣的时候, 气息是不是很快的呼吸, 那种感觉是气存下来了, 还有天特别热的时候, 我们去观察小狗喘气的状态, 那个状态也是我们观察学习的地方, 首先我们呼吸的时候, 身体不能僵硬, 放松, 也可以找平躺在床上, 找呼吸的那种感觉, 呼吸很简单, 但是我们如何让学生很简单, 很明朗的, 很清楚地知道怎么去练习, 什么的呼吸是正确的等等, 所以我们总结, 练习。

二、发声练习时, 吐字的运用及改革

每次发声练习的开始, 老师要根据男女的不同, 在运用练声练习母音的上面是有所不同的, 男生歌唱者以A或者AI两个母音为主, 男生的声音是以真声为主, 不管是男高音或是男中音, 在声发声时, 开口音还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多练开口音, 练好开口音之后, 再去通过开口音去引导闭口音, 这就是改革, 不能直视局限于都是同一条练声曲, 不能都是同样的内容, 所以我们要变革, 循序渐进, 这样下来, 在歌唱中吐字清晰, 字正腔圆就没太大问题了。我们在学一首歌之前, 歌唱依靠说, 歌唱依赖于个体的嗓音和吐字的清晰度, 声和字之间是有区别的, 声带发出的声是由喉器唱出, 而字则必须由口产生母音和辅音后, 从口唱出。嗓音是由字而产生的完美的形态, 所以训练正确的歌唱声音, 重要的而是首先要训练说话的声音, 也就是吐字。西洋艺术歌曲中, 母音A, E, I, O, U, 发声练习时一定要母音清楚, 同时还要求每个母音的共鸣位置基本保持一致, 由于母音和辅音的发声位置不同, 在保持声音统一下共鸣的统一下, 还要吐字清晰明朗, 铿锵有力, 因此在训练中应该十分强调声音的强弱轻快的读出辅音, 在母音上发声

三、发声练习时, 喉器的运用及改革

发声的是声带, 声带在喉器里, 喉器的问题很多很多, 比如喉音、抖声、喉头上提等问题, 喉音表现为声音紧而不自然, 僵硬, 上下共鸣不统一, 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 缺乏音色的变化。解决这一问题是要多练习呼吸, 打开喉咙, 控制好喉头, 多练母音, 首先练好中声区, 多做哼鸣练习。

四、发声练习时, 声音做到松弛, 通畅, 圆润等效果

每个学习声乐的学生要有一对好耳朵, 什么意思呢, 你不仅仅会唱, 你还要会听, 听什么?听自己发出来的声音, 听老师的声音等等, 学会鉴别, 学会对比。但是什么是正确的声音概念呢, 声音要做到松弛, 通顺, 圆润等效果, 所谓的声音的“松弛”是说, 声音要松弛, 在你演绎歌曲时整个身体要放松, 对于观众听起来才会感到轻松, 也就是说, 听众听到这种松弛的歌声时, 是歌声在艺术上表现的美感, 满足了听众的需要。另外, 演唱者还要清楚地明白怎么样去巧用力, 这种感觉你需要耐心去找, 忽然有一天, 当你找到这种感觉时, 你会感觉唱起歌来非常轻松, 自然, 非常舒服。那如何得到既松弛好听的声音呢?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心理要放松, 再就是心理放松后的身体放松, 思想上要完全解放, 不能有任何杂想, 保持一个积极的歌唱心态, 身体放松是指身体的每个器官都要配合协调自然, 不能互相牵制, 排除干扰发音的因素, 这样声音也就基本上松弛了。声音的通畅:是指发出的声音通畅和气息的通畅, 在声乐的课堂上, 这一点是声乐老师强调得非常非常的多的, 通畅的声音是解决声音问题的首要任务, 每个老师都要让学生建立这个通道, “只有做到了气息的通畅, 自然流动, 那么声音自然也就通畅了, 运动了。声音的圆润, 是要求演唱者要唱圆, 从美感的角度上讲, 圆润也就是指声音的悦耳, 动听;它与发出尖锐, 刺耳不协和的。

学习声乐是需要勇气的, 但是你只要喜欢, 有些问题, 有些难点我们是可以克服的, 教声乐也是需要勇气的, 不是说你会唱就可以去教唱歌, 你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去教学生, 怎么样面对不同学生的问题, 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学去改革, 所以要求老师素质要高, 语言表达能力要好, 同样一个问题怎么样用简单的语言能说出来, 让学生很清楚地明白怎么回事?教师还要不断地去学习, 去聆听好的声音, 去研究更科学, 更简单的方法。

摘要:声乐的学习和其他的科目学习一样, 都是在发展进步的, 我们不能只按照老传统, 老办法去教学, 我们要多学习, 多实践, 综合所有的因素总结, 改革, 或者说变革, 让一些只是理论的东西转化成实际的教学的方法, 并且不能一成不变, 还要实践, 改革等等, 所以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在平时多去琢磨这些事情, 以便更好的服务教学。

关键词:发声练习,共鸣,嗓音,歌唱的呼吸,吐字,声带,喉器

参考文献

[1]李晋玮, 李晋媛:《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北京中国广播电台出版社

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三个误区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一、无视职业道德,追求“時髦”“新潮”

“严师出高徒”,过去的应试教育强调师道尊严,学生对教师只能毕恭毕敬、俯首贴耳,不能越雷池半步。过去我们常常用“鸦雀无声”来形容学生的课堂纪律好,来衡量教师的管理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在这种环境下,课堂上往往容易出现“万马齐喑”的悲惨局面,。现在的素质教育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仅不能限制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恰恰相反,我们还要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课堂上再也不能搞“一言堂”,而要搞“群言堂”,再也不能让学生“鸦雀无声”,而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议论纷纷,甚至“人声鼎沸”。然而一些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因受到影星、歌声和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出现了无视教师职业道德,片面追求“时髦”和“新潮”的现象。例如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少男少女们的口味,在课堂上一会儿使用普通话,一会儿又模仿影视名星和歌星,使用不伦不类的港台方言,至于那莫名其妙的“耶”和阴阳怪气的“哇噻”更是不绝于耳。教师这样“改革”,“时髦”有了,“新潮”有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帅”了,“酷”了,但他们可曾想过,这样做不仅玷侮了我们的“母语”,而且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推广普通话起着“釜底抽薪”的反作用!一些教师为了“树立良好形象”,也学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样,幽他一默,来个“恭喜你答错了!”。殊不知这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好、师生关系融洽或者性格开朗的学生也许是一种幽默,但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本来就差或者自尊心过强、自卑感过强的学生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打击。

二、把尊重关心学生变成了溺爱偏袒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素质教育的“学生中心论”与应试教育的“教师中心论”截然相反,我们提倡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出台了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歧视和排挤差生的教师进行处罚的教育政策法规,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从根本上遏制了教师违法行为的发生。但我们有不少教师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对学生溺爱偏袒。一些学生有了缺点和错误,教师不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来,然后耐心细致地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文过饰非,溺爱偏袒。明明是言行粗俗的学生硬要说成“有个性”,明明是违反课堂纪律偏偏要说成是“爱迪生式”的“神童”。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过去那种歧视和排挤差生是错误的,而不分清红皂白甚至有意识地溺爱偏袒学生也同样是错误的。这正如我们不能在倒洗澡水的时候倒掉盆里的婴儿,也不能因为害怕倒掉盆里的婴儿就不敢倒洗澡水。

三、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探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物理教学 篇12

一、创新在教学设计的立意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的前提,也是每堂课的导向,决定着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不停地做笔记,机械接受知识。对于物理原理,只知道在作业中运用,不知探其究竟。课上,学生习惯于老师" 满堂灌",被动接受,不主动积极质疑探讨。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遵照畅通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设计,只注重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作,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巩固知识。胡适先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新课改的推行,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挑战。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服务意识,给学生“玩”的权利、“做”的任务、“说”的机会,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变为主动的探求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为依据。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熟悉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知识与技能”培养方面,不光注重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还要对物理学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广阔的发展趋势、物理以其他学科的联系,对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都要对学生进行适时渗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认识学好物理的重要性,继而喜欢物理课。对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要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把握适度,不能过深或过浅。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应用实践创新的能力。教会学生掌握问题的方法比只教会知识更重要。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上,我们首先要强调以人为本,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个性化需要。这就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质疑探讨的研究方法交给学生,放开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学会知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我们都知道,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探究过程,感受物理学科的独特魅力。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要根据教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方式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安排教学活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创设轻松地课堂氛围,采取互动教学,以对话、讨论的形式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易得到知识。在“过程与方法”维度,我们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探求知识。在其中让学生快乐学习,并且学有所获。

二、创新在因材施教的方式

每位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课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因材施教”是一个永恒的教育科研问题。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以人的发展为本为宗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们各有特点,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形成等方面都有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搞好分层教学,落实新课标有着重大的助推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是都有学习的权利,都有知识渴求和知识欲望,我们应重视他们,并采取妥当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对学生都有信心,在设计问题、指导方法方面因人而异,是每一个孩子都得到进步。

三、创新教学评价的制度

课堂中真正的学习者是学生,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开动脑筋解决出问题。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在新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作为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考试如何改革,考试改革能否准确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对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有着重大的影响。既然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是考试,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导向作用。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时,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才科学合理。以往考试只注重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过分地强化了考试的功能,忽视了学生多方面发展,这就使师生不得不实施应试教育。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用发展性评价来改变这种严重阻碍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建立一种发展性评价的观念,让每个学生在考试中树立信心,实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总之,我们推进教育改革,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多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物理教师,要有一种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一定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小芬.浅议初中物理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8).

上一篇:可以不可以下一篇:最终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