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美术教学改革论文

2024-11-05

高职美术教学改革论文(共12篇)

高职美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1

目前高职院校的素描教学, 一直都是以传统素描教学为主, 围绕着石膏、静物、人物展开, 素描的教学内容以结构素描和明暗素描为主, 表现形式停留在单一的手绘表现上, 技法单调, 毫无创新, 学生绘画水平参差不齐。随着行业的发展, 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 难以适应现代设计的需求, 满足不了培养创造性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由传统素描教学向设计素描教学转变

长期以来, 素描教学一直以传统的、单一的明暗块面法和结构素描法进行教学, 侧重讲求技法, 而缺乏实用性。传统素描只能解决学生的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和观察能力, 而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而这种创造性思维正是现代设计市场所需求的。

在由传统素描教学向设计素描教学转变中, 教师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教学方法必须逐渐改变, 在授课内容和方式上应与传统教学有所区别。不再是单纯的“再现”教学, 而是以创新为前提的“表现”教学。根据不同设计专业的特点, 在教学中尽量避免长期作业, 不断地用新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找到素描教学切入点

传统素描教学通常以构图、形体、结构、明暗、质感、空间等为主要训练内容。绘画时间较长, 易枯燥, 需要长期的、耐心的反复训练,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 学生会产生排斥感。因此,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改进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内容, 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在素描教学中可适当穿插作品欣赏。

组织学生欣赏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优秀素描作品。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 学生不但了解素描艺术所特有的魅力, 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艺术修养。同时, 利用欣赏的契机, 与学生交流自己对素描的认识、理解和心得, 让学生了解真正的艺术需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 通过即兴演示教学, 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二) 在素描教学中融入速写练习。

速写本身包含着艺术形式探索的因素。速写练习不受场所和时间的限制, 是一项既易操作又可深入试验的阵地, 草草几笔或稚拙粗率, 却魅力独具, 颇可玩味。甚至某些无意识状态中的那些随意性的草图, 也具有生命力。速写作为一种独立的形式, 无论何种速写, 都必须通过线条或明暗及正负空间等各种视觉要素的集合与处理来实现画面的均衡与整体的谐调。为此, 往往需要对自然形态进行改造、变形与简化。

速写已不再是单纯的描摹对象, 而是充分发挥主体的审美精神, 强化审美感受而寻求的另一种艺术形式, 具有独立的审美品格。它又是创作的纽带, 是生活和艺术创作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 我们在进行素描教学的同时, 一定要重视对速写的训。

三、设计素描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的高层次的人才。这就要求设计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同时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品位。素描教学在日常的训练中, 可以再深入的挖掘, 潜移默化的渗透审美情操、美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同时, 在素描基础训练中增加与之相互应的内容, 避免学生在离开物象后, 不知所措。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对教学内容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一) 装饰变形训练

选择结构特征鲜明的物体进行训练, 要求由立体形态转换到平面形态, 从而达到一种趣味教学。即将物体的外形、体积、透视、投影等规律, 要求学生用装饰的元素表现出来, 最终达到把一个立体物体完全平面化、装饰化。同时, 在变化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不断的观察, 并装饰艺术与表现方法结合起来, 最终体现出学生的个性语言。

(二) 全因素素描训练

将身边的大小、形状、色彩不同的物品随意组合, 要求学生所表现的内容要有一个主题, 且以相同的装饰语言构成, 表达时, 画面要体现出对比、节奏与变化, 对整个表现形式有一个适度的把握。

(三) 创意素描训练

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相同的物体。在绘画中充分体现现代意识、新观念, 对物体进行打散、重组、夸张、变形等等, 同时在创作过程中探索新工具、新材料的选择和应用。通过创意素描的训练, 使学生对物体原形进行充分分析, 在创作过程中, 表现出更深层的形象。

四、开展多种评价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 鼓励性评价。

教师的真正价值, 在于激励学生奋发学习。教师在素描教学中评价, 需要做到观点明确、修养深厚, 既有独到见解、又技法高超。特别是在面对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时, 不能以骂代教, 更应当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二) 学生自评。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提高思维认识。在自评的过程中, 自我领悟绘画的规律, 领悟艺术的本质。这种领悟不是教师所能给予的, 而是学生通过自我努力, 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从而提高艺术修养。

(三) 同学互评。

定期组织班级开展画展, 期间不同专业的同学在看画展时, 同学之间可以展开互相评价, 教师在旁及时点评, 既增强了学习的气氛, 又加强了班级间的交流, 同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进行深刻的反思, 从而更好地进行素描练习。

总之, 在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中, 要始终贯彻以设计为指导的思想, 以创新思维为主线, 课程的设置必须与时代同步、与市场接轨, 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 教师教学才有针对性, 学生学习才学实用性, 素描基础课的作用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摘要:近年来, 高职院校发展迅速, 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素描教学, 对设计类专业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绘画水平,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是目前高职院校素描教学改革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转变,兴趣,综合素养,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3版.

[2]邓耀彩.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比较与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3版.

[3]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高职美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2

一、高职美术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不仅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看待外界事物的目光和视角方向,还关系着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定位。当前我国的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对美的创造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造他们更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才能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呢?唯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较高的审美能力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才能使他脱颖而出,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二、当前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

1.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要求提高,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校方更加注重的是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认为艺术教育的培养无关紧要,使学生对待美术教育也漠不关心,对学生美术教育的审美能力更无从谈起。

2.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据调查表明,有不少开设美术课的高职院校中,授课教师的美术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教师是站在教育事业的一线工作者。首先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加上扎实的教学基础,这样才能够保证讲出生动的课程,才能有效的指导并提高学生的能力。然而由于当前社会对美术课的忽视,使得教授美术课的老师极少有继续进修学习的机会。教师的专业知识单一,专业设备不齐,无法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从而阻碍了学生对美术课的了解,致使培养审美能力成为了一句空话。

3.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高职学生对美术课的喜爱程度也差别很大。一些学生在入学前就经过系统的美术培训,致使其审美能力远远高于一般学生,而另一部分学生对美术课不重视、不参与,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所以教学中应该让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能力有所提高的同时还让没有丝毫基础的学生有兴趣去了解和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众所周知,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从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首先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作为基础,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文气息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综合型人才。可见,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1.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审美能力

美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其教师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可以想象,具有高人格魅力和高审美能力的教师给学生教授美术,课堂将会是一场视听盛宴,学生上课会是一种享受,自然而然会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审美能力。

2.学校领导应对美术教学有高度重视

校方领导应该对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使得学校开展规范的美术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入手,逐步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最丰富最精确的知识。

3.应重视开展丰富的与专业结合的美术课程拓展活动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此,要提高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是不可分割的,老师应该想尽办法让学生从身边美的事物中寻找美,发现美,这样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高职美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美术鉴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74-01

《美术鉴赏》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鉴赏、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感受。《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在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在以往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单纯强调知识的容量。以讲述19世纪莫奈作品赏析为例课下查阅资料,制作幻灯片;上课时边放幻灯片边给学生讲解画家生平、代表作品以及艺术风格;寻找问题,请学生回答,由教师总结。课程结束后,学生根据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复习、死记硬背,大多考过即忘却,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提高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以往的《美术鉴赏》教学,发现了不少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一、根据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打破课程内容鉴赏顺序,提倡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美术作品的鉴赏顺序有多种,因此我们要采取不同的鉴赏顺序,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如“自面到点”的鉴赏顺序。即对一幅美术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进行介绍,进而由师生共同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下该作品产生的渊源,推测产生此艺术风格的原因,然后通过感受、描述、分析、设释、评价,了解该作品的意境。这种自面到点的鉴赏顺序,从读作者开始逐渐拓展的鉴赏顺序,更加有的放矢,学生兴趣更加盎然。

2.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多种美术鉴赏方法

非艺术专业学生不具有对美术作品敏锐的感知能力,对美术作品的分析更是欠缺,因此这就需要给学生介绍和掌握多种美术鉴赏方法。例如我们在学习十九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作品赏析的鉴赏教学。我选取了画家拉斐尔的作品《大公爵圣母》和画家莫奈的作品《持阳伞的女人》,把两幅作品放在一个幻灯片上,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第一种是通过作品对比度的增减方法来比较作品本身运用色彩明度的不同;第二种方法是播放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从而让学生从中来比较两幅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感受。

3.创设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课堂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每个教学主题,我都想法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在讲解《青铜器》教学内容时,我从曾侯乙编钟导入中,学生首先看到,听到的是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楚商》,这样就很快把学生带入本主题的文化情境,再由楚王问鼎的故事把学生引领到商周青铜艺术的教学中,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衬以青铜古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如在《古代玉石艺术》一课中,由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玉印和奥运奖牌金镶玉导入,引出中国玉石文化,形式新颖,内容紧扣教学主题,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美术鉴赏课的情境创设要切题、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

4.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赏评文章

为了能够更好的达到鉴赏效果,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课后对课堂和书本知识的消化、吸收、强化非常重要。当然我们不是要求学生像小学生那样去背书上或者教师的观点,而是要根据课堂上的内容和老师讲授的方法独立完成一篇赏评性文章。不是三言两语的体会,而应该是一篇立意完整的文章,文体不限,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散文,甚至是一篇有理论深度、有见解的小论文。这样我们就把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真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学生课上跟从老师互动性学习鉴赏作品的方法和手段,课下独立完成赏析性文章,从中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也提高了赏评的能力。

5.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进行多元评价、主体评价和发展评价,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心境、經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审美个性,充分肯定学生的审美感受,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壁画中的反弹琵琶画像时,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的气氛,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色彩、造型有什么特色?有何感触?鼓励学生运用美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结束语

文艺理论家刘裸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高职院校《美术鉴赏》教学面临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过去那种单一、保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品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鉴赏方法,学会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艺术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大根.视觉文化时代与高中美术课程实施[J].中国美术教育,2005(4)

2 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篇4

一明确“教什么”

幼儿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 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在中国, 这样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是通过职前培养来获得的。因此, 要培养“热爱幼儿教育、学历较高、有一定教科研能力、幼儿教育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愿意长期在幼儿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要首先解决“讲什么”的问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要以幼儿教育行业的需求为导向。幼儿教育需要什么知识, 美术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学习什么知识。教学内容要紧紧贴近学生未来岗位的实际需要, 避免繁、难、偏美术知识的讲授, 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同时,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不是很扎实、学习态度不是很端正、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 因此, 选取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又要引起她们的学习兴趣, 相应增设如色彩搭配的原理与技巧、幼儿园环境设计等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课程。例如, 在色彩搭配的原理与技巧课程中, 开设年龄与色彩这样一节课, 向学生讲述婴幼儿为什么喜欢红色和黄色等鲜艳的色彩, 而再大一些的孩子, 色彩的喜好为什么会有所转变。应该知道儿童对色彩的喜好是本能的反应, 如果家中的环境缺少阳光, 便会喜欢黄色;如果是没有看过草木的孩子, 就会被绿色吸引。学会这样的知识, 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 可以运用到幼儿的教具制作中, 也可以运用到幼儿园的环境设计中。

二确定“谁来教”

普通教育以学校在职教师为主要的施教者, 而职业教育则要求校企合作, 这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而言, 则是校园合作, 即高职院校美术教师要携手幼儿园、早教中心的美术教师, 共同施教。学生可在学校接受一定的美术教育后到幼儿园或早教中心去实习, 接受幼儿园或早教中心美术教师基于工作实际需求的美术知识讲授与指导。

三研究“怎么讲”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要培养能胜任幼儿园美术教学岗位的学生, 美术教师就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一般而言, 应倡导还课堂给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因此, 美术教师可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比如, 高职院校的美术课基本上是课堂教学, 学生所接触的作品一般是来自于教材印刷品或多媒体数字图片。那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实施开放式教学, 充分利用美术馆、艺术中心、博物馆、画廊等社会艺术机构作为教学资源的补充。

四探索“怎么评”

传统的美术教学检测往往是上交临摹、手工、素描等作品, 由教师评判分数, 而职业教育要求教师要革新评价方法, 多元评价学生的学习, 包括平时的学习态度、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学期末项目验收等, 最终以等级的形式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笔者提倡以“讲课汇报+上交作品”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是幼儿教育教学, 因此, 美术教师在向学生讲授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美术技能和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解决“谁来评”

普通教育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 验收往往由教师一人把关, 而职业教育是面向岗位 (群) 的, 所以要做到校园携手共评共考, 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展学生间的互评自评。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携手共评能更好地检测学生是否能胜任幼儿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自我评价过程是认识思维提高的过程, 这一个过程的客观与否, 直接涉及学生是否能够有长足的进步, 是学生自我“领悟”的过程。通过校园系列汇展汇看制度的建立, 定期组织班级间、不同专业间的汇看汇展, 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 教师及时点评, 既可增进浓厚的学习氛围, 又可虚心听取他人的评价。通过深刻的艺术反思, 从而更好地进行美术训练。总之, 教师、幼儿园、学生三元评价主体的建立能更全面、科学、准确地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

教育教学改革是永恒的主题, 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探索、实践。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类型, 美术教师要把握职业教育的规律, 树立职业教育的理念, 不断探索适合高职美术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 切实做好高职美术教学改革。

摘要:美术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对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围绕“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怎么评、谁来评”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学,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季承.高职美术教学方法[J].美术大观, 2010 (9)

高职美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5

摘要:高职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改革发展进程不断加快,高职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职业教育院校,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明确教育目标,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方法、教学模式等,发挥出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发展现状;改革对策

高职美术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具有紧密联系。高职美术教育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自主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旨在为社会输出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既体现出普通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要求,又兼具职业教育的目标。

1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育目标的定位模糊。高职美术教育在经历了扩招改革后,没有及时地补充美术教师数量,也没有真正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相较于扩招后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工作较为滞后。同时,高职院校作为以培养专业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场所,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向都应突出较强的实用性、实践性[1]。而在实际工作中,高职美术教育目标的过于模糊。高职美术教育往往想向普通高等教育靠拢,力求以通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在人才市场中,各大企业均只需要专业型、应用型、技能型的美术人才,从而使得越来越凸显出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差异。其二,教学方法滞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普及,传统的高职美术教育所采用教学方法已经对其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在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中必须及时地优化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带入课堂中。同时,高职美术教育的教材内容也已经无法符合社会市场的要求,造成高职美术教育的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在短期内适应企业的要求,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2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美术教育改革的对策

2.1明确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新时期企业对美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符合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职美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明确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教育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基础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其应用现代美术工具的实际能力以及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能力[2]。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以达到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目的。高职美术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美术专业课程以及中职美术教育,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与专业性,要求毕业生具有美术工作者的特质,同时又作为技能型劳动者能够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最终成为高素质、综合性的美术专业人才。

2.2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了符合新形势下教育目标的教学要求,高职美术教育需要根据美术教育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同时,应尊重美术教育中关于创造力与个性化的需求,以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其专业性、实践性以及职业性要求,充实教学内容,以系统理论知识为基础,充分结合专业技法以及就业市场的专业性技能要求,同时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塑造其差异性特质,构建内容丰富、联系实际、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职业性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在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应重视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使其达到人才市场的验收要求,应将市场作为培养的出发点与归宿,在就业市场导向下不断结合新时期其对美术人才的要求与需求,优化教育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及时效性的目的[3-4]。

2.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相沟通:高职美术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要求培养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品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学生在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后的工作模式来开展美术教学工作。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可采取“项目中心制”的教学方法,而非以往的“技能中心制”。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美术企业的需求专门的设置一些,然后按照学生各自的知识基础与技能特点来指导其选择适合自身的`项目。在项目的落实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许多的困难与问题。此时,教师可适时地引入项目所涉及到的教学课程,帮助学生完善项目所需的专业知识基础。在落实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有效地加强教学氛围,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2.4加强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美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兼具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三重任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能够掌握美术专业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以强大的师资队伍为依托,学校应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建设实训基地等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专业能力,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制定灵活的教师聘用办法,通过聘请美术专业行业内优秀的广告人、设计师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校的师资队伍注入新的血液,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实现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美术人才的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应针对美术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结合当前市场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教育教学计划,从教学内容、方法、实践环节、技能培养等各方面进行加强,促使学生发展成为创新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从而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周辉丹.输变电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及优化研究[J].大科技,2014,11(9):101-102.

[2]李少华.浅析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及专业人才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14):134-134.

[3]李美玲.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及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4,15(12):250-250.

高职美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6

关键词:教学形式;展览;国际交流

现代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教育体系仍然沿用的传统的教学大纲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虽然说可以几年修订一次大纲,但很多事不是能预先设计的,每一届的学生所遇到的情况也一定不完全一样。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极大的教学热情,还要有活跃的思想,再次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支撑。有了这些基础条件,教师可以本着利于学生、利于教育发展的原则,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去设计课程。当然,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设计课程不能完全脱离教学大纲,但可以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加以变通、丰富,可以将新设计的课程与既有的教学大纲进行整合,使教学大纲之内和之外的课程不再有隔阂、融为一体。

教学大纲之外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其终极目的是激励学生去主动学习、创造成果。举例来说,可以是真实项目的参与、展览的策划、社会活动或者是国际交流等等。

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把社会项目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这是很多高校都在提倡的做法,具体内容在此不再赘言。目前有些院校仍然固步自封,禁止教师将社会项目带入课程,割裂了教学与社会的关系,学生难以学到真实有用的知识。必须值得注意的是,真实项目课程如何与传统教学大纲融合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一些院校过于重视真实项目,完全从项目需求出发,却忽略了项目存在局限性,而教学必须系统性,从而导致学生难以全面发展。笔者在为雕塑工作室设计项目课程时,在项目中穿插了大量基础性课程。这些课程看似与本项目无关,但从长远看,却使学生受益匪浅。例如笔者主持的雕塑课程中就引入了实际雕塑项目,学生从考场现场到设计方案、制作雕塑、最后安装雕塑全程参加,项目完成即课程结束,教师可根据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和作用打分。最后整理项目课程的资料,撰写出一本教材《捏造的技巧》,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

展览是传统美术教育中激励学生的常用手段,也是项目课程汇报的重要环节。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后,举办一次高质量、高规格的展览,无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提升学校影响力都是极为有利的。但展览并非越多越好,展览也不是可以随意举办的,它必须经过充分的策划,在合适的时机下举办才能达到效果。有一些学校把展览当做计划体系下的任务,没有专业人员策划,匆匆召集各部门收集作品展示,组织者自身没有对展览产生足够重视,如此办几次展览后学生也不会对展览重视,这样的展览有与无已经没有区别。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展览的策划中来,让学生从作品的创作伊始就谋划着最终展示效果,这无疑对教学质量有极大提升。从这个意义讲,展览的策划比展览本身更重要。

学生参与社会真实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业务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建立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可能要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就是方式之一。教师可以设计某种兼具专业教育与树立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活动式课程,比如笔者策划的“苏州公共艺术评论大赛”。具体做法是:该大赛作为课程来设计,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市区几处公共艺术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段的作品,要求学生拍照、画速写、写出评论。还可以推荐几处公共雕塑或公共艺术地点,让学生课后自行参观,要求也必须拍照、写评论。教师在网络上申请一个论坛,学生将图片、评论上传到论坛。上传的同时,学生可以看到其他人的评论,自己可以跟帖再评,教师也将自己的看法跟帖其后,甚是社会人士也可以对其评论跟帖复评,这样达到一种繁荣的讨论局面。在一个阶段之后,召开一个总结性的讨论会,邀请业界知名人士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最终大家评选出优秀学生评论员。对于学生在各处拍到的公共艺术作品,讨论会上也将评选出年度最佳和最差公共艺术品,并将此结果在网络和报纸公布,使学生参与社会的行为产生真实效应。该策划案已入选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得到资金支持,保障了课程或是大赛得以顺利进行。学生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实实在在感受到艺术设计对社会的影响,并且也使自己的活动对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最终优秀作者还获得教育厅经费中的奖学金。

国际交流是现代大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加拿大乔治亚学院国际交流部杨主任说过,没有那一所世界著名大学不进行国际交流。国际交流绝不仅是官方活动,它最终体现在教学的国际交流。设计一个课程平台,让各国师生共处这个平台,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这种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接受。苏州工艺美院服装系较早涉及国际交流教学,雕塑专业和综合材料专业前不久也尝试了一种新的国际交流方式。即以嘉兴东栅艺术中心为基地,法国几所院校的10余位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国苏州工艺美院6名学生、中国美院2名学生、南京林业大学1名学生组成团队,由法国布尔日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德沃图教授为主要教学负责人,苏州工艺美院、中国美院相关教师辅助,学生们经过约2周的艺术交流和学习,最终举办一次中法艺术交流展。这次活动,虽然并非官方组织,也得到了嘉兴市政府、中法各美术院校以及上海国际现代艺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同时为学生带来的收获同样也很大,学生在艺术创作思想、中西文化交流、团队协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高职院校美术史教学刍议 篇7

一、美术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第一, 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大多数学生重专业技能, 轻文化课程, 制约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二, 自我意识强, 自我约束意识相对淡薄。由于从事个体创作, 个体活动特征明显。同时在学习中具有较大自由度, 导致部分学生自由散漫, 组织纪律性不强。第三, 形象思维强, 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美术专业要求的发散性思维结构和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导致其逻辑思辨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第四, 思维活跃, 富于创造激情。

二、美术史教学现状

1.认识不够深入, 课程受重视程度不足

美术史无用论还存在一定的市场, 体现为课时安排不足。为了凸显实践环节, 各类高职院校纷纷缩减理论课程课时, 延长见习实习期, 把规定的三年制学习压缩为两年制或两年半制。在这种背景下, 中外美术史课时被大幅压缩甚至只有36学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教学规律。由于学校的不重视, 老师在授课中往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多数学生认为美术史仅是空洞的理论, 与专业技法的学习关联性不强, 因此是无关紧要的, 从而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不够完善, 课堂枯燥无味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如果课堂上讲授过多, “填鸭”式教学, 老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少, 学生没有时间提出疑问和见解, 缺少独立思考,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 如果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讲授, 学生难免会感觉枯燥乏味, 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很难调动起来。

3.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不健全, 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方面, 部分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师入口不严, 进来后缺乏足够的管理培训。另一方面, 讲授美术史的教师基本为年轻教师, 由于综合素质和教学经验的欠缺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美术史教学改进方法

该如何解决美术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呢?笔者结合课程特点, 提出以下改进课程教学的构想。

(一)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1

美术史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掌握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美术各门类知识的同时, 还要了解历史地理、哲学、文学、美学、宗教等学科的知识, 只有如此, 才能将美术放在特定的历史人文环境中加以诠释。另外, 担任美术史教学的年轻教师一般对课程的性质、目标认识不充分。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美术史课程教学态度和观念, 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才能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二) 补充完善教学内容

当今美术史教材众多, 其中不乏扛鼎之作。然而随着新的理论体系和观点的提出, 加之教材本身的滞后性, 这些教材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教学内容应不限于教材, 而应立足教材, 从与美术息息相关的文学、美学、宗教等方面多角度把握。就教学重点而言, 美术史侧重于绘画史, 对于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书法的发展和成就有所忽视, 这对于学生知识结构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建构是不利的。对此, 应调整绘画与其他美术种类所占的权重, 加大对绘画史以外领域的学习力度。

(三) 改进优化教学方法

第一, 采用启发式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2。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讲解、演示, 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一定的教学环节, 设置一些疑问, 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思考, 促进学生主动寻求解答的办法, 时刻关注学生解答过程, 并适时提供适当的帮助, 最后师生一起交流总结。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另外, 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形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讨论。讨论之前, 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确立讨论的论点, 进而搜集整理好充分的论据, 通过课堂讨论, 来论证自己的论点。通过不断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 学生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

第二, 明确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清发展脉络。教学重点应放在对美术史规律的分析、归纳与总结上, 侧重理清不同时代的审美特点和重大突破, 侧重分析美术现象产生、发展的原因, 侧重解释艺术家不同时期代表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同时对于一些常识性的知识, 比如说一些美术作品的名称、作者、年代等, 没有必要做过多的讲解。因为灌输式的教学, 未必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从美术史分期的角度把握住特定阶段的总体特征, 然后针对一些关键性的作品进行个案分析, 使学生掌握个案分析的方法, 从而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第三, 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增强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 将投影仪、幻灯片、音像资料、网络系统等先进的教学技术引进课堂, 让学生可视、可听、可感, 使之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如笔者在教学中, 经常收集《探索发现》《国宝档案》等美术类电视节目给学生播放, 通过高质量的教学节目让学生近距离通过视听感官感受历史上优秀的美术作品,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四, 现场讲学, 增强教学实效。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场所, 将课堂搬到那里, 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参观前, 老师要向学生讲明目的和要求, 和同学们一起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参观的内容, 制定出参观计划书。在学生参观的同时, 教师给予必要的讲解, 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参观结束后, 要求学生写出参观报告。通过实物的观摩, 学生印象深刻, 就能够更加直观清楚地了解和感触中国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

总之, 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美术史教学的重要意义, 积极探索美术史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 就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美术史是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人文素质和艺术创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美术史教学现状,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教学改进方法, 对高职院校美术史教学有一定裨益。

关键词:美术史教学,内容,方法,改进

参考文献

[1].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高职美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8

1 关注学生知识的储备, 调整课程结构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基础美术教育师资,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美术学科要求的变化, 不断提升高职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显得尤其重要。长久以来, 许多美术院校教育专业都呈现这样的一个局面:过于重视“专业”教育, 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重视不够。这其实是源于对高职美术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主观片面性。

教学过程中能紧密联系美术教学实践,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程学分和课时数量上比例适当增加, 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在学习深度上也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高校教育专业日常教学实践中, 可以尝试逐渐摆脱以往教学的模式, 采用更多的启发式教育方法, 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对于对于教育理论的实践认识。美术专业的教学课程配置, 除了必备的基础课和实践课外, 还要加大学习美术软件的力度。事实证明, 有坚实的美术造型功底和应用各种工艺的技能, 并能熟练地操作美术辅助软件的毕业生, 将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越是偏向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 越是要花时间、花精力来学习各类软件。同时, 还要强调造型基础的训练, 对于美术专业的各个分支来说, 造型基础是必需的,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 造型基础会使其受益终身, 软件的熟练操作能使其在求职应聘中处于主动地位。

2 重视教育实习, 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在各种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中, 起着十分重要的综合作用。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的专业技能、美术理论知识等等, 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在将来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岗位上用于实践。在每年的教育实习中, 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每个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教育实习的全过程, 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与督促下做到认真听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课, 根据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来设计教学, 认真备课、试讲, 在课堂上要学会组织好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合理使用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组织教学评价和反思, 自省自察并听取指导教师和同学以及学生的意见和合理建议, 从教学目的是否达到的大问题到板书、教态等细节多方面进行总结, 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教学能力与教学效率, 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而做好准备。

3 培养学生美术教育研究能力

在学校中美术教育起到传递美术文化, 同时又承担着促进受教育者成为社会化的人, 成为全面发展的有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教育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 就需要高等师范美术教学体系转变到培养懂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的学术研究型美术教师。既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还要掌握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理论, 这是美术教师理论知识结构的重要方面。

4 教学方法的改革

找准学科的交叉点和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处, 是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极其重要的环节。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交叉、复合是逐步推进融合的过程, 只有在各学科的交叉和复合处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围绕着美术这一主体进行不断深化, 才能产生出相应的成效。这一复合不仅仅需要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者的积极努力, 更需要其他专业的学者专家的关心与支持, 同心协力方可完成。其次, 是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生源现状, 探索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4.1 以师范类的美术教育专业为例, 在班级的分类上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专业基础较好的, 偏重于绘画方面的;一种是专业基础相对一般, 偏重于文化艺术素养和教学方面的。第一种类型的班级是通过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带动审美能力和传授能力的提高;第二种类型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来带动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 这种办法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4.2 建立教师培养的有效机制, 加大名师培养的力度已是刻不容缓。

学校教育除了科学的管理、合理而有效的制度以外, 教师, 特别是名师对学校教育的办学层次、办学理念、办学水平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3 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继承。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继承的重要载体, 是最具普遍性、直观性、生动性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现形式。它以其美的形式和独特的魅力, 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丰富美化人们的生活。作为审美教育或情感教育的学校艺术教育, 是学校实施美育最具操作性的主要和最有效途径。在艺术教育中, 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在当下更具现实意义。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整个社会群体中, 无论是具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 还是一般的普通群众, 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继承的事实还有待提高。

4.4 开展丰富的校内、校外的艺术实践活动,

让专业的画院、艺术团体走进校园, 让学生和教师走进画院和专业的艺术团体, 建立创作实践、教学实践、文化实践三位一体的交流模式。只有在交流实践中才能使学生发现新问题,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在解决和认知的实践中, 才能产生对艺术价值的认知, 从而使艺术审美活动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从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看, 单一技能的教师将由“通才教师”也叫“完整型教师”所取代, 亦即“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工作者应首先具备学科交叉综合能力, 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5 结论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要求。作为培养未来“准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 此时已不能再固守以往的教育模式, 而应该跟随教育改革的潮流, 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研究美术教学改革施势在必得, 只有改革才有发展, 只有在改革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才不会死水一潭。值此21世纪, 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教学的新的体系, 需要广大高师美术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 付出艰苦的努力。总而言之, 当代全球化信息社会的发展, 给我国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拓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待于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去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田靖.试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方法和观念的转变[J].职业技术, 22006, (2) .

[2]汪希.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传承, 2007, (06) .

[3]曲静.谈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合唱教学改革[J].长春大学学报, 2006, (05) .

浅谈高职院校的美术基础教学 篇9

设计师所画的呼之欲出的效果图, 并不是以写生方式获得的结果, 而是设计师根据预想的设计构思所画的结构图, 经过科学的推敲、推算出来的。因此, 素描、色彩写生技法, 并不是设计美术教学的关键。设计师成功的关键, 取决于设计师是否有创作的灵感, 他的设计构想是否有很高的艺术性、独创性。绘画和表现技巧, 仅是设计师表达构想的媒体。一个设计师如果在设计上没有突出的表现, 那么再高的绘画技巧也无济于事。特别是计算机的使用, 电脑绘图软件为设计师提供了便利的绘图条件。因此, 绘画技巧已不再是设计师创作表现的重要问题, 必须要选择有利于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作灵感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艺术设计专业和绘画虽然在艺术规律方面有着共性, 但在功能和目的上有明显的差别。绘画在教学中是通过再现对象的具象描绘来反映意识形态的创作, 而艺术设计的美术基础教学核心问题是造型与设计, 提高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所谓造型能力是包括写生能力、速写能力、默写能力、临摹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包括对造型的构思、形式的探求、意识的萌动等方面想象思维和创造力, 以具象、意象或抽象的方式有效传达感受、认识和构想的表现能力。教学中首先强调学生对形体结构的理解, 要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时透过现象看本质, 由表及里地深入研究物体的内在结构和形体特征, 突出物象的结构组合关系应从以下入手, 即解剖结构、形体结构、构成结构、透视结构。研究构造、探索空间是设计意识的体现, 也是踏入设计的第一步。具象绘画体现的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抽象绘画体现的是人的思想、精神的存在。

抽象艺术看来似乎脱离现实生活, 抽象艺术家们在人们还不太理解情况下, 不惜付出巨大代价去追求, 因为抽象艺术是艺术家对自然界所产生的感受为前提, 用这种感受去提炼梦幻中的美, 然后用梦幻中的美去概括感受中的美, 两种高级的美正是抽象艺术所发展壮大的生命力。通过从具象图像逐步演变到抽象图形的路径, 可以使同学们初步涉及设计思维的模式及方向性。这在写生观察中对学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人们常常依赖于正常眼睛反映的现实物象而思考, 创造性训练就是打破习惯性, 重新发现, 通过这种训练来诱发学生的想象, 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分析、运用多种形式去表现自然和设计新形态, 以此获得设计的眼力、设计的思维方式、设计的表现技能, 达到眼、脑、心、手的高度协调统一, 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设计领域, 创造必要的条件。一个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 更新知识结构, 不要以个人艺术情趣去判断学生作品的好坏, 更不要以此来约束学生。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引导学生阅读和讨论与设计相关的艺术史、设计史及大师的优秀作品, 了解艺术、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审美的多元化, 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教师自身的审美意识、教学观念及造型方法将直接对学生造成影响。因此, 教师在坚持自己的教学思想的同时, 应比较客观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不同风格的作品, 介绍作品可以涉及面广一些, 不只讲解素描、色彩, 可以是雕塑、版画, 也可以是油画等等, 一是让学生开阔视野, 增大知识面;二是要引导学生进入到求新、探索、尝试的学习方法中。在写生训练中不要过于谨小慎微, “宁拙勿巧”、“宁脏勿净”都是讲究一种探索精神, 起码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当然, 高职艺术设计领域所包含的范围很广,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应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特点,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敢于打破常规, 设计有新意的课题, 打开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用全新的、自由的角度去观察和表现自然世界, 这样才能呈现出千人千面的作品,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有许多学设计的学生在认识上有这样一个误区, 就是搞设计不需要美术基础, 只要有了灵感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这样的情况也许在有些时候可以成立, 但是如果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成功的设计师, 这是远远不够的。素描和色彩的训练不但可以解决造型的基本问题和一般问题, 还可以解决造型的应用和特殊问题。所以说, 素描和色彩是工具简单、表现丰富的造型形式, 它可以完成从初级到高级的造型学习任务, 因此, 学习设计要从美术基础开始, 在教学期间很多专业课教师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在课程的初期, 也就是需要绘制设计草图的时候, 很多学生会因为手绘能力差而表达不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效果, 老师就需要利用更多的时间用在深入指导一些设计的问题上, 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学到更多的专业方面的知识, 也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虽然现在科技发展很快, 做设计很多时候会用电脑, 可是不仅仅将绘图软件学会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平对作图的帮助是每一个作设计的人都能感受得到的, 是决定一个设计是否会成功的关键。必须要有美术基础的训练过程, 才能够得心应手。

美术基础教学实践性很强, 它培养的是艺术设计各专业设计的基础, 如果美术基础课上好, 对以后的专业课程教学会起到导向性和示范性。因此, 在注重借鉴传统文化, 吸取丰厚的艺术营养, 形成创造观念的基础上,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 老师应注意有针对性的实践, 培养学生记忆的能力, 观察的能力和表现能力, 过硬的美术基础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极其有必要的。有了这种种所见、所闻、所感,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 美术基础对于设计的重要性, 所以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 应该更加强调一点, 就是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本去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高职院校的美术基础教学作为美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绘画艺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搞好美术基础教学, 教师要以美术基础教学为主, 开展学习方法的指导,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美术基础,教学,高职院校,方法

参考文献

[1]范梦.美术概论,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高职美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10

一、高职院校的电脑美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高职院校办学的特点是利用自身“短、平、快”的优势培养拥有塌实肯干、有很强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 适应社会对实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开办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要有别于专业艺术院校, 要认清利用自身培养时间短, 学生社会实践时间长和与企业联合定单式办学的特点, 积极有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电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 我们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 按照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 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 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二、高职院校的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几点看法

在高职院校的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 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注重艺术修养和美术基本功的培养;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调整原有的产品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教学内容, 根据当前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建立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知识的基本原理, 掌握艺术设计基本方法和原理, 掌握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设计市场意识和经济意识;是在以施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 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 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 让学生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1、注重艺术修养和美术基本功的培养。高职院校的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 无论在生员数量上还是美术绘画基础上, 与专业艺术院校相比, 如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等的确是有一定差别的。以中国美术学院来讲其每年的生源是其实际入学学生的大几十比一, 光浙江省就号称有十万美术考生, 再有它自己的附中, 加上其在全国各地开的生源班, 这一批学员都是有好几年的基础训练的, 可以说在他们考之前其美术基础已经比高职院校的学生高出一节, 一般进入学校就可以马上进行专业学习了, 基础课程素描, 色彩等就学得很少了。而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校恰好相反, 生源与入取学学生比率也都是在三或四比一上下, 一大部分学生也是高中生经一两个月的素描头像, 色彩静物的训练, 有的甚至初中毕业, 没有一点美术基础。在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对美术的理解, 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这一点上说, 他们的美术基础是可想而知的, 我想如果不加强其基础训练反而会影响其专业课程的学习, 太快进入专业学习反而是一种拔苗助长, 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我认为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要加强美术基础课程训练的前题下, 调整时间的安排课程顺序, 比如前一年集中进行美术基础课的训练, 提高基本功和艺术修养, 后一年半进行设计课的训练, 最后半年学生直接到企业实习, 吸取工作经验。2、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高职院校的电脑美术设计专业除了注重理论教学, 更重要的是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我说的动手能力不单单是指在手绘的图案、电脑上做的效果图, 更是一些相关工种的实践技能, 比如懂的印刷品的印刷的流程、室内装潢中瓦工、水暖工、木工等工具的使用等等方面。这些技能虽然看起来和电脑美术设计没有多大联系, 但是在实际中它们却在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潜在的巨大作用, 所以绝对不能忽视。3、是调整原有的产品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教学内容。根据当前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建立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知识的基本原理, 掌握艺术设计基本方法和原理, 掌握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设计市场意识和经济意识。在确定高职院校的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前, 应该多了解近年社会上来电脑美术设计用人要求和方向的一些信息, 在走访一些用人单位和毕业的本专业的学生的反馈信息, 回来后加以分析, 在制定课程的设置, 我想这样会稳妥一些。在把这些信息传达给正在学校和即将入学的新生, 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个准备, 为自己定位。

高职院校的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要更加重视对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学校内授课的同时, 可以聘请一些有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来学校给学生进行现在的施工工艺的演示, 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和学习一些工种的实践技能, 教师也可以弥补自身在某些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不足。高职院校一定要与公司和企业合作, 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可以与一些广告公司、建筑装潢公司、印刷工厂和家具设计企业开展合作, 尽早、尽可能的安排学生到这些“对口”单位去实践和实习。通过实践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些在学校和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知识, 尽早的适应和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要求, 争取能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到工作中去。

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前景是很可观的, 学生毕业就业的形式也是非常乐观的。高职院校要办好这个专业就必须有自己办学的特色, 发挥自身的优势, 学校和任课教师要积极的集思广益, 只要对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发展有益想法, 我们都要勇于尝试, 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 创出高职院校的声誉和特色。

参考文献

[1]杨雁:《高职院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2]魏秀玲:《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探索》,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3) 。

[3]赵塘滨:《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探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5 (08) 。

[4]石守利:《浅谈目前电脑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01) 。

浅谈高职院校美术基础课教学 篇11

中图分类号:J954-4

正文: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机遇期。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在2015年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紧扣住了目前高职教育的时代使命,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困难挑战,规划设计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和任务项目。为争夺生源,学校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如何突出质量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必须突出质量和以特色求生存、谋发展的新阶段。而且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如何应对形势变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美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发展也有了变化,需要更多的设计类动画类人才,这样高职院校教育也要相应的推进教学与发展。下面就高职美术教育在基础课方面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现今艺术形态特征也随着社会发展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商业上的发展需求要求社会增加商业设计、动画类等方面的人才,市场上也成了影视动画、平面设计等实用型绘画产业,这些新型绘画门类在表现形式、专业特性上,与以前的传统绘画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与传统绘画还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平面媒体、数码媒体等商业性方面也需求大量人才。而高水平的设计、艺术创作要求学生拥有更好的美术基础。

我们高职美术教育基础教学大都还是沿用过去传统的美术教学体系,就是素描、色彩的传统美术基础教学方式,注重光影造型、注重色彩明暗对比表现。但现今的职业美术教学已经不太适应社会发展了,主要是学生毕业后社会更多地需要设计类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家。那么学生现在的基础课学习就要相应地与将来的专业学习有关才行,这样基础课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高职美术教育还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也是高职美术教育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在毕业后不是只学会几个设计软件的操作。还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多元化的设计思维以及一定的动手能力。

基础课帮助学生在以后专业课方面提高其实践技能。高职院校美术基础课教学要能够推动各专业的发展,形成适合美术专业的美术基础课教学方法。

美术基础课教学是高职艺术各专业在进入专业课学习的必修课。它能够提高学生作品的表现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感受能力。学生在基础课方面的学习将会影响学生以后的专业课方面的学习。因此,基础课训练就会显得很是重要。高职美术教育应该更加重视美术基础课程训练,要求更加科学的管理。

那么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高职美术教育基础课程也应该有一些相应的变化,基础课要对原来传统的绘画训练方法进行一定的变革,形成新的教学方法手段。多加入一些诸如结构素描训练、抽象训练、色彩训练、夸张训练适应于设计类的基础造型要求。平面设计、影视动画等专业需要安排相关的平面、三维、后期等软件课程,那么在基础课训练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解剖结构,明暗表达、不同材质表达、空间表达、装饰色彩表达等方面的训练。还要在绘画的训练中与后续专业课程的有一定的过渡与联系。同时需要进行一些夸张、装饰、抽象的素描和色彩训练。基础课训练,是要要求学生的造型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要与不同的美术专业特点相结合。

例如在结构素描方面,结构素描是一种理性的素描表现方法,它忽略对象的光影、质感、和明暗等因素。是以理解、剖析结构为目的,因此简洁明了、粗细不一的线条是它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段,可以加强学生对于三维空间意识的理解,结构素描的练习能够提高画者的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

艺术专业的要求是要我们的学生掌握造型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在美术基础课程中要合理地安排结学生学习时间。高职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与专业的美术院校地学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专业的美术院校,那里的学生一般美术基础比较好,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一般较差,这里就更应该加强美术基础训练。要让其高职美术专业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基础知识与造型能力。让学生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以及与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对课时配置及后续课程的改革,将其基础课的训练方式改为适应以后专业发展,设置相应的基础训练内容,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以此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美术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是提升学生美术知识素养的重要手段。美术基础不同的高职学生,在以后的设计和艺术创作中,会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水平。

在高职院校中美术教育中,学生加强基础训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是提升美术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美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步入更高起点的发展新阶段,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的是实用美术设计专业人才。高职美术基础课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高职学生的造型艺术水平,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从而实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现代设计和艺术市场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娇.试论素描中的写实与抽象对素描教学的影响[j].美与时代,2010(4).

[2]黄力夫.浅谈卡通雕塑简洁而夸张的造型语言[j].艺术教育,2010(1).

对高职美术色彩教学几点思考 篇12

一、从摆放静物入手, 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现欲望,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色彩静物写生对色彩基础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画好某一组静物, 学生首先要对自己所描画的物象产生“审美共鸣”, 因为动情创作和不动情作画, 其作品的含蕴大不相同, 如果说前者是拥有灵魂的血肉之躯, 后者则是失去生命的蜡像。[1]因此, 要想创作出一幅好的色彩静物画, 激发学生的审美和表现欲望, 必须注重对静物的摆放。总结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的静物布置方案, 主要有以下两种:

1. 学生在自己动手摆放即将要画的静物

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性格爱好有所差异, 专业基础、审美修养也各部不同, 对静物的兴趣点也随之有所区别, 让学生自由选择静物种类、亲自摆设静物,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现欲望, 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 以及对整个静物画面节奏感的控制能力。在布置静物的过程中, 教师要在旁辅导学生, 和学生共同交流, 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 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 这样才能布置好自己感兴趣的静物。

2. 教师先布置静物, 组织学生自由选择

教师在选择静物时, 尽量找一些新奇的物品和衬布, 排放时物品可以多一些, 打破静物的主次关系和光源因素, 另外在背景上悬挂衬面、图片等代替传统的衬布。要求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角度来作画, 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在这种静物布置方式下, 学生没有可供直接描摹的自然物象, 必须由他们自己参照静物重新组织与安排画面关系。学生的位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 将会发现奇妙的邻接色彩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的感和探究热情得到了激发。

二、加强色彩的重构训练,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职美术专业的传统色彩教学实行写实性的单一教学画法, 着眼于物象间的色彩变化关系, 强调对物象的体积关系和质感的表现, 追求画面的真实感。但这一教学方法, 在引导学生认识色彩的过程中, 只注重训练学生自然色彩的客观描摹, 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因此, 笔者认为, 对色彩的创造更有意义, 必须主观地重构色彩的新秩序, 即“色彩重构”。所谓色彩重构, 是在对自然色和人工色彩进行观察、学习的前提下, 进行分解、组合、再创造的构成手法。因为色彩重构是根据自然进行再创造, 不照搬自然, 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在色彩教学中, 通过解构重组迅速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能力、表现能力、欣赏能力, 使思维的空间随着知识的积累不断延伸扩大。训练学生举一反三, 注重体会, 并通过多种途径去比较、去思索, 加深感悟。[2]艺术是精神的产物, 自然只提供了一种机遇。学生应该重新组织自然物象, 且这种安排需要从美的观念出发, 变被动地模仿自然的颜色为主动地安排画面, 在色彩写生和创作中占有主动权, 便具有了绘画的热情和创造性。

三、利用多种材料实施色彩教学,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在以往的高职色彩基础教学中, 教师一般规定学生用一种绘画材料 (如水粉) 来作画, 这种方式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因为色彩的基本教学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 引导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色彩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而不仅仅是了解某一绘画材料的属性技法。

时代的进步, 伴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化, 由此带来的视野的拓宽, 我们了解到:各种艺术思潮、创作形式五彩缤纷, 无论使用何种艺术形式, 只要它能反映出时代真实的风貌, 并能深深的感动着人们, 得到人们承认, 那都可以称之为“美”。[3]所以, 我们在色彩基础训练时, 应该考虑运用多种材料形式来开展教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或适合自己的绘画材料, 培养学生在材料及技能技法上形成个性化,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另外, 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利用各种绘画材料进行绘制, 学习借鉴当今艺术大师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的技法。这种色彩教学和训练方法让学生找到了自身的艺术追求, 深入挖掘挖掘学生原始艺术创造潜质, 使美术作业升华成艺术作品。

四、通过相互观摩学生作业, 开拓学生的创意思维

学生绘画作品之间的相互观摩, 是直观性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阶段性地对学生作业集中观摩, 组织学生自述作画过程中中遇到的困难与体会, 分析作品优势和不足。要求学生在面对画面时就要自主地克服各种绘画技巧方面的问题, 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通过自评, 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 开展相互评议与讨论, 以集体智慧丰富个体的智慧, 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学生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 从倾听别人发言, 到相互交流评价, 转为进一步学习, 最终获得知识, 努力营造相互间互相学习的良好学习气氛。

另外, 在相互观摩中教师可以作必要的引导及总结性的分析点评, 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有创新的作品, 利用成功作品来激发学生欲望。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调动学生参与性。如:评价一些进步明显的学生作品, 使少部分落后学生迎头赶上。另一方面, 教师还应该在集体理论中, 力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和愿望, 对每一位学生的作品都给于鼓励性评价与合理性的建议。

综上所述, 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事实证明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艺术表现性与创意思维能力不仅是艺术本身的需要, 也是时代发展赋予高职美术教育的必然趋势。创新色彩基础教学方法改革和模式探索对提高高职美术教学质量及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琼.对初教美术大专色彩教学中创造能力培养的思考.中国艺术教育, 2006年第3期.

[2]徐绍田.“高职”美术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3]吴廷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上一篇:电视预报下一篇:PROFIBUS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