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预报

2024-11-05

电视预报(共9篇)

电视预报 篇1

1 引言

海洋预报与气象预报同为国家的基础性公益服务事业, 对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气象灾害和海洋灾害的防御和灾后恢复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职能分工, 各级海洋、气象预报机构每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短信、网络等媒体平台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预警报产品, 为防灾减灾和生产生活提供信息参考。在所有的媒体平台中, 电视由于其传播迅速、权威性强、声像结合、老少皆宜, 当前仍然是人们接收预警报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传媒业发达的美国、日本等国, 电视早已成为社会危机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传输方式, 有气象灾害、地震等灾难发生时, 人们习惯从电视上获取最新的消息[1]。

各级气象、海洋预报机构也因此把电视作为信息发布的首要阵地, 陆续推出本级区域的海洋预报或气象预报电视节目。和气象节目相比, 当前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知名度和收视率均较低, 在如今电视媒体普遍强调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的大背景下,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发展缓慢, 无法满足海洋环境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要求。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气象和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在发展历史、受众群体、外力支持、机构队伍、播出平台、节目类型、科研能力等几个方面的不同, 力图为促进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发展给出合理化建议。

2 发展历史

1980年7月1日, 我国首次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播报天气预报, 采用气象图表资料加字幕配音的方式, 传播8个城市的气象信息, 迈出了我国电视气象节目的第一步[2]。1981年10月1日, 中国气象局和中央电视台合作, 首次推出了独立的天气预报节目, 紧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播出。1993年3月1日, 中国第一位天气预报电视主持人走上了荧屏[3]。1996年初, 中国气象局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天气预报工作的通知》, 促成了我国气象影视产业的大发展[4]。随后,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气象部门也开始陆续建立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 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当地电视台播出。2003年7月, 央视新闻频道推出《天气·资讯》节目, 将我国电视气象节目带入一个崭新阶段。《天气·资讯》在节目内容上不仅包括天气预报、出行参考、气象天文知识, 还将气象融入旅游、健身、住房、饮食、家居之中, 甚至插入一些相关的电影片段增加效果感[2]。2006年5月18日,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开播了数字有线电视付费频道———中国气象频道, 专业从事气象类信息的播出[5]。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起步稍晚, 1986年7月1日,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总台的海浪预报正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节目长度为1min, 主要预报内容是我国近海、日本海、菲律宾以东和关岛附近海面的海浪形成的浪区和海浪浪高数据等预报产品[6]。随后, 部分海区预报中心、中心站相继与当地电视台建立联系, 依托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力量, 定期或不定期地制作播出海洋预警报信息。2002年5月, 挂牌成立不到半年的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在浙江卫视固定时间段播出浙江所辖海域的海洋环境预警报电视节目。之后, 福建、江苏等省级海洋预报机构相继成立, 并通过当地电视台发布所辖海域的海洋环境预警报电视节目。

从发展历史上看, 气象和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起点和起步时间相差不大, 但气象的发展步伐更大、速度更快, 更已开播了专业气象频道, 使我国成为为数不多有专业气象频道的国家之一。

3 受众群体

气象影响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出行, 气象预报节目自登陆电视起, 就受到广泛关注, 节目受众几乎覆盖了社会中所有群体, 其影响力和收视率常年高居不下。2003年初, 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等机构完成的“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 气象预报电视节目高居电视节目类型排行榜的首位[7];2004年,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发布的《中国数字电视报告》中显示, 93.57%的观众会从电视中获取天气预报信息, 73.95%的观众认为电视是获取天气预报的最主要的途径, 58.91%的观众几乎天天观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8];2009年, 中国气象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完成的公众气象服务调查表明, 我国每天有10亿公众接收气象信息, 电视是公众获取气象服务的最主要手段[7];截至2012年4月30日, 中国气象频道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94个地级以上城市落地 (含地级城市) , 覆盖数字电视用户数约7 000万户[5]。

海洋环境状况的好坏将对海上生产、出行、游玩等的特定群体产生影响, 但对其他群体没有直接影响, 因此其他群体特别是广大内陆区域的人们很少关注海洋预报信息。当前, 国内尚未有研究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和收视率的公开报道, 其相关数据尚不得而知。根据浙江省2012年在沿海14个县市针对社会公众开展的海洋预报公共信息服务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 有75.7%的调查对象表示收看过海洋预报电视节目, 有57.4%的调查对象表示日常非常关注或关注海洋预报信息。

由此可见, 在浙江沿海地区,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还是有较好群众基础和影响力的。但由于受当前收视率调查方法的局限, 根据浙江省广电集团的反馈, 从全省范围的收视率调查情况来看,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影响力弱、收视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就全国沿海地区而言, 情况也是大同小异。

显然, 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和影响范围广大, 为全国的“一个面”, 而海洋节目的受众群体和影响范围就小很多, 基本为沿海的“一条线”, 这也是两者收视率差距甚大的根本原因。

4 政策支持

1994年8月18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条例》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广播单位, 应当保证气象预报节目的定时播发”, 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四条进一步细化规定“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 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 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 这些法律条例的实施, 为气象预报节目在电视媒体中的播出和推广打下坚实基础。此外, 《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天气预报工作的通知》《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宣传工作的意见》等部门文件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的发展壮大。

长期以来,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发展靠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扶持和相关从业人员推动, 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 节目在电视媒体中播出工作开展困难。这种情况到2012年才有所改善, 2012年6月1日施行的《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当地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应当安排固定的时段或者版面, 及时刊播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 这无疑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在沿海各级政府指定电视媒体的播出扫清了障碍。

国家政策的支持, 是制作播出气象和海洋电视节目的基础。在电视媒体越来越强调收视率和追求经济效益的环境下, 相对低收视率和公益服务性质的海洋预报电视节目需要来自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 才能迅速发展。

5 机构队伍

经过多年发展, 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的制作机构现已遍布全国, 形成国家、省 (市、自治区) 、市、县四级架构体系。截至2006年, 已建有国家级气象影视 (含电视) 制作机构1个, 省级31个, 地市级320多个[9]。国家级节目的制作由中国气象局直属企业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承担, 华风拥有国内最强的气象影视制作力量, 拥有500多人的庞大技术队伍[10], 配备了全系列的尖端影视制作设备, 其为凤凰卫视制作的“凤凰气象站”节目代表了当前国内气象类影视节目的最高水平, 牵头举办的两年一次的“华风杯全国电视气象节目观摩评比活动”更是促进了各机构间的交流合作, 提高了气象电视节目的整体水平;省、市级电视节目制作由各省、市气象局直属气象服务中心或气象影视中心等专职机构承担[10], 其技术人员专业完备, 人员数量和业务量相衬, 省级人员数量较多, 多的如福建有80多人[11], 少的如青海也有20多人[12], 市级技术人员数量相对较少, 一般有10多人, 省级和大部分市级机构都配备整套先进影视制作设备, 建有演播室, 制作主持人出镜的节目[13];县级电视节目制作地区差异较大, 一部分条件好的县级气象局配备人员自行制作节目[14,15], 甚至少部分县局建有演播室, 制作主持人出镜的气象电视节目[16], 一部分条件差的县级气象局则引入集约化制作模式, 由市级气象局代为制作节目[17,18];另一部分则由当地电视台制作[19]。

当前,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制作多由海洋预报机构承担, 但数量少、力量薄弱, 尚未形成体系。国家级的情况较好,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下属公共产品服务部 (海洋影视中心) 拥有近20人的专业技术队伍, 以及完整先进的节目制作设施, 建有演播室, 并在旅游卫视上实现主持人出镜;沿海省级 (含直辖市) 仅有辽宁、浙江、福建、海南等制作播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 其中浙江和福建有专职制作机构和成套软硬件设施, 但专职技术人员数量较少, 情况最好的福建也不到10人, 只有福建和浙江推出有主持人的节目, 其他机构有的是专职播音员幕后配音, 有的则只能靠电脑语言库为节目配音;市、县级仅有厦门、宁波等个别沿海市和象山、岱山有播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 但无专职技术人员, 节目制作由当地电视台或气象台完成, 海洋预报台仅提供预报信息。

专职机构的缺乏, 致使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制作无法形成规模化效应, 各制作机构只能独立运作, 各自发展, 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合作, 无法形成上下联动和宣传合力, 致使海洋预报电视节目数量少、公众认知度低。

同时各级机构专职人员数量和装备水平普遍偏低, 多数省级海洋机构的人员数量及软硬件设施尚不如市级甚至县级气象机构, 这也导致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品质整体上也不如气象节目。

6 播出平台

除中国气象频道每天滚动播出气象预报信息外, 气象预报电视节目还覆盖了国内其他大部分电视频道, 播出时段多数占据了新闻栏目或热播影视剧前后的黄金时段。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在中央电视台 (10个频道) 、新华社、旅游卫视、中国教育频道、凤凰卫视、阳光卫视、中华卫视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2个频道播出, 首播节目达130多档, 每天19时31分左右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联播天气预报》节目更是家喻户晓[5];省级电视节目的电视频道覆盖率比较高、日播节目档数多[20,21,22,23]。以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为例, 其制作的气象节目已实现浙江省内8个省本级电视频道全覆盖, 每天多时段播出14套节目[24];市级气象电视节目的电视频道覆盖率也较高[25], 以杭州市气象服务中心为例, 其制作的节目在杭州电视台6个频道、公交移动电视中播出, 节目总量11套, 实现杭州本级电视频道气象节目全覆盖[26];县级气象电视节目也基本覆盖了县本级1个以上主要电视频道。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播出频道数量远少于气象节目, 且播出时段较差, 近半数都在午间或深夜, 收视率低。国家级的情况较好, 海洋预报节目每日在CCTV-新闻、CETV-1、旅游卫视3个频道上播出, 节目总量5套;省级的播出平台更少, 当前仅有浙江和海南在2个省级频道中播出节目, 日播的节目套数也只有1~3套;市级则一般只有1个播出频道, 日播节目1套。

同级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播出平台数远少于气象节目, 已播节目的播出时段差, 除去政策支持力度弱的外部原因外, 其内在原因在于收视率低, 也没有经济效益, 电视台没有播出动力。而播出平台少、播出时段差又反过来阻碍了观众认知度和收视率的提升。

7 节目类型

气象电视节目发展至今, 其内容和形式已非常丰富和多样化。播出内容从原始的气温、风力、风向、能见度、气压、湿度、降水、天空状况等的气象要素预报信息, 发展延伸出晨练指数、穿衣指数、洗车指数、通风指数、人体健康指数、防晒指数、森林火险等级等各种生活指数预报;风格上既有严肃庄重的新闻播报, 也有平实亲民的生活化解说, 甚至为迎合当前电视节目整体娱乐化的趋势出现了轻松活泼的娱乐化主持[27];包装上既有简单的图文展示, 也有炫目的三维特技, 甚至有采用最新影视科技的虚拟前后景应用;节目名称上也不局限于“气象预报”或“天气预报”的固定称谓, 根据不同电视频道定位和节目内容, 换之以“天气资讯”“旅游气象”“生活气象”等名称。根据陈阳的研究[28], 气象电视节目按照内容服务功能, 可分为天气预报类、资讯新闻类、生活服务类、文体娱乐类、综合杂志类等, 按主持人风格可分为气象专家型、知性稳重型、青春时尚型、娱乐偶像型等, 按照节目播出时段可分为早间气象、午间气象、晚间气象、夜间气象等。

近年来, 为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信息获取和审美需求,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也努力在内容和形式求新求变。播出内容从原始的海浪、海流、潮汐、海水温度等的水文要素预报信息, 逐步扩展到航线舒适度、海水浴场游泳指数、海钓指数、滨海旅游指数等生产生活指数预报;风格上基本是严肃的信息发布;包装上则努力向气象部门看齐, 逐步应用了一些先进影视科技和包装手段, 如引入三维地图、主持人出镜讲解等;节目名称上仍以“海洋预报”的表述为主, 仅有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在旅游卫视上推出“滨海旅游”“全球滨海”等针对特定人群的节目。

节目的不同内容和类型, 迎合了不同电视频道和不同收视人群的需求。和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相比, 海洋预报节目在节目内容生活化和节目类型多样化上还存在明显差距, 这也是收视率低的原因之一。

8 研发能力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气象部门培养了一大批既懂气象又通电视传媒的专业技术人员, 积累了丰富的节目制作经验, 节目制作紧随电视媒体的发展、密切贴近百姓的需要, 在气象科学和电视艺术的结合上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策划、制作播出了很多优秀的气象电视节目, 也催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这些论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国内在气象电视节目制作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 检索结果有706篇论文, 与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相关的有686篇。这些论文探讨和研究的方向非常广泛, 涵盖了气象预报电视节目设计、制作和传播的每一个环节, 既有非线性编辑系统、灯光布局、演播室系统、三维动画、虚拟技术等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实用技术的应用, 也有气象电视节目定位、策划、设计、包装, 编导艺术、主持艺术、语言艺术等思路、方法和理论的研究, 还有关注气象电视节目的品牌建设、服务价值、人文关怀、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思考, 也有气象电视节目内插广告的创意、营销、价值等方面的分析。发表论文的期刊种类繁多, 达126种, 主要有两大类期刊:一类是气象类专业期刊, 如《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沙漠与绿洲气象》《气象与环境科学》等;另一类是传媒类专业期刊, 如《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广播与电视技术》《电视研究》《影视制作》《新闻前哨》等, 其余还有科技信息类、农业类、计算机应用类等期刊。

而与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相关的只有6篇, 远少于气象。其中有5篇是关于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 1篇是回顾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发展的, 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也远不及气象。5篇发表在《海洋预报》期刊上, 1篇发表在《软件》期刊上。

以上数据的巨大差异, 一方面证实了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从业人员的缺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在理论研究、技术积累和创新上已远远落后, 不能紧跟电视传媒的飞速发展, 整体节目品质提高没有足够技术力量支持。

9 结论建议

通过以上7个方面的对比分析, 本研究认为, 政策支持力度小导致过去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发展缓慢、播出平台难以拓展, 而受众群体少则是海洋预报电视节目收视率低的根本原因;播出平台、专职机构和技术人员缺乏, 使得海洋预报电视节目数量少、公众认知度低、研发能力弱、节目类型相对单一、节目品质提高后劲不足, 无法紧跟电视媒体的发展, 无法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 这也进一步阻碍了收视率的提高。由此, 提出几点加快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发展、提高节目收视率的建议:

(1) 在《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施行的支持下, 加强对政府和公众宣传, 努力拓展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发布平台, 已制作播出节目的预报机构应争取增加频道、调整时段, 委托电视台制作的预报机构应争取节目的制作权, 其他预报机构应争取在本级电视频道播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

(2) 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为核心, 沿海省级海洋预报机构为骨干, 建立全国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制作体系, 整合各方技术力量, 加强相互交流合作, 共享资源, 形成合力。

(3) 参照气象部门的经验和做法, 条件好的市、县级海洋预报机构配置设备和人员, 自行开展节目制作, 条件不具备的由省级或市级代为制作, 形成全国沿海一线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全面开花的局面。

(4) 已开展节目制作的预报机构, 应加强专职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专业技能, 紧跟电视媒体的发展, 结合当前海洋开发利用热点, 深入挖掘海洋预报和经济社会及百姓生产生活的关联性, 开发基础海洋预报的衍生产品, 从节目内容和形式上寻找创新点和发展点, 制作贴近观众需要的节目, 强化节目风格和品牌意识, 提高节目包装质量, 全面提升节目品质, 吸引更多人群特别是非涉海人群的关注, 从而提高节目影响力和收视率。

摘要:电视是气象和海洋预警报信息发布的首要阵地, 相对于收视率较高且发展迅速的气象预报电视节目而言,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收视率较低且发展缓慢, 无法满足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要求。当前对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的研究很多, 对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研究却很少。文章梳理了气象和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并对两者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 同时借鉴气象预报电视节目发展的经验, 提出促进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气象预报,海洋预报,电视节目,收视率

电视预报 篇2

提高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水平的探索

作为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档电视节目,<天气预报>的收视率一直不俗,但随着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视额存储、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很好地完成天气预报节目制作任务,就必须要能熟练地、综合地使用多种编辑制作系统,这其中如何在各编辑制作系统之间高质量地(最好是无损地)传递素材是保证节目质量的一个关键.

作 者:刘建国  作者单位:武城县气象局,山东,武城,25330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22 关键词:DVD   Flash   天气预报影视制作   应用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应具差异性 篇3

中国电视节目经历了从以节目建设为核心到以栏目建设和以频道建设为核心的发展进程,同时逐渐确立了电视的品牌意识,并在众多电视观众心目中留下了不少令他们关注的带有标志性的品牌符号,比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对话》、《实话实说》、《每周质量报告》等。就全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来讲,也出现一些品牌,如央视一套19:35的天气预报等。综观这些节目,都有鲜明的特色。

那么,电视品牌该如何打造?中国传媒大学的胡智锋教授曾经依据电视品牌的稀缺性、优质性、独特性、极致性等特征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绝”的理念。仔细揣摩这段表述,风格极像毛泽东同志游击战术的文字,不难发现其中每处都凸显着一个关键词——差异。把这些观点套用在电视天气预报上同样适用。“人无我有”是指在原创上与别人不同,和气象以外的节目相比,天气预报节目确实有其独特性,这也是令其他行业羡慕的,但在气象部门内部同质化现象还是很严重;“人有我优”是指在节目品质上优于别人,在这点上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做得还不够,从满意率上就可窥见一斑;“人优我特”和“人特我绝”中的“特”与“绝”又何尝不是“差异”一词的极致表述,同是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要追求的高境界。

客觀审视全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虽然有成功范例,但毕竟不多。节目雷同,鲜活创新少;次档品、中档品多,精品节目少。大体节目形式无异:片头加广告,分析天气形势,然后24小时、48小时预报,接下来各地市天气逐个预报。还有些省市的天气预报节目一篇文稿播到底,这和“差异化”理念相距甚远。

我们可以以《超级女声》为例来进一步阐释差异化理念。2004年、2005年的《超级女声》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电视观众来说何尝不是在差异性基础上的人无我有呢?面对2005年底、2006年初各地《超级女声》的克隆狂潮,湖南卫视又何尝不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人有我优呢?即使有央视的《梦想中国》强势跟进,《超级女声》依然以自己鲜明的差异化特色傲视群雄。也许有人认为天气预报节目与娱乐节目不能相提并论,但 “差异化” 理念还是可以应用于天气预报节目的。目前各电视频道竞争激烈,都在差异化上做文章,力求做大做强,而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又依附于不同的电视频道中,在外在因素上迫使我们必须制作有差异性、互补性的天气预报节目。

那么怎样才能把差异化经营运用到电视天气预报中呢?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做到,先要想到,并且筹划到、设计好,所以说品牌打造、策划先行。综合众多电视品牌的成功做法,可以将他们在差异性策划上的经验归纳如下。

一、前期策划定位要明确

定位于频道的栏目是极其关键的方向性确定,一般包括内容定位和受众定位两个方面。内容定位通俗地说就是“做什么”,受众定位通俗地说就是“给谁看”。在频道定位上湖南卫视值得一提,它在政策方针题材上肯定比不过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评论自由度上不如凤凰卫视,但它在其他方面独辟蹊径,把内容定位在娱乐节目上,于是一系列有特色的娱乐节目把湖南卫视推向前端。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定位上同样应该参考所在频道的定位,根据频道的观众群来选择节目内容。相对来说,央视的天气预报节目在这方面做得好些,定位较明确。CCTV-1天气预报节目是在《新闻联播》后播出的一档以天气预报为主的综合性天气资讯节目,“权威的预报,真诚的服务”是其节目定位。CCTV-2《第一印象》将视野集中在与天气相关的新闻事件及重要活动的天气背景,开创时尚、知性的栏目风格。在CCTV-1和CCTV-新闻频道并轨播出的大型直播节目《朝闻天下》中,天气预报员会利用5档节目,为观众亲切讲解每天的天气重点、热点、难点,让观众在清晨的第一时间洞察“天机”。旅游卫视天气预报更加突出“快乐、时尚、行走、互动”,可以成为公众出门旅游最好的天气顾问。《凤凰气象站》则定位为一档天气资讯类栏目,旨在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提供当地及中国主要城市的最新天气资讯以及未来天气状况预测信息。以上节目的定位都有其独特性,形成了差异性,为节目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然而目前还是有一部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定位不是很明确,目的性不是很强,通常是一股脑地把气象信息传递给观众。

二、节目编排要独具匠心

解决了定位问题,接下来就要解决编排问题。一套文稿管多套节目的现象不应该再出现。节目文稿与编排的差异性往往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是对传统理念的超越,所以,即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但却容易因为差异性理由而为观众接纳。《超级女声》就是突破了过去电视台歌手大奖赛诸多约定俗成的甚至已经被视为规则的传统,从而脱颖而出。观众选择《非常6+1》就是为了看丑小鸭变天鹅的过程,选择《雾都夜话》就是为了看老百姓自己表演的故事,选择《齐鲁开讲》就是为了看甲乙两帮人为一个问题在电视上“抬杠”。这些节目各有看点,在策划与编排上有差异性、有特色,因而比较成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CCTV-2 《第一时间》的天气预报节目包括“第一印象”、“城市预报”和“今日发现”三个板块,既各具特色,又融实用性、新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一档全新的气象节目。《朝闻天下》中会讲解每天天气的重点、热点、难点,这在节目编排上还是很有匠心的。省级或地市级天气预报节目编排也有不错的,但总体上不尽人意,同化现象严重。

三、主持风格要有个性

主持人是传播者和受传播者之间的一座人物化“桥梁”,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发挥自身的传播作用,有效地传达节目内容,以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随着电视节目竞争的日益激烈,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甚至表现出“灵魂”的作用,以至很多节目都是为主持人量身定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与主持人修养及主持风格是分不开的。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谈不上“英俊”,却被誉为“最有观众缘的主持人”。观众喜欢的是他毫无装饰的举止和机智幽默的主持风格。《鲁豫有约》之所以有很好的收视率,突出原因就是鲁豫给人特别随和、见啥人说啥话、善于倾听的良好印象。在天气预报节目中也有表现不错的节目主持人,如宋英杰、杨丹、佳佳、英子等。就主持风格来讲,英子在吉林电视台“说天气”的主持方式更成功,其轻松自然而不失幽默的主持风格在目前国内天气预报节目中也更为突出。因此,根据栏目的定位来选择更具个性的主持人确实会给栏目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

nlc202309040217

怎样才能成为更具个性的主持人呢?主持人要想在主持的节目中具备很好的风格,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只有业务能力过硬,才能谈风格。其次风格不是生搬硬套来的,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主持人的眼神、微笑、举止动作等都可能与节目内容产生关联,同时也可体现其个性特色。

就目前天气预报节目来说,主持人业务能力尤为重要,只有具备多样性技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应变能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从而使所主持的节目得到升华,并促成精品节目的产生。

四、节目包装要有特色

包装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电視节目、栏目、频道成熟稳定的一个标志。如今电视观众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的几十种类型的节目和栏目。各台、各频道、各栏目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观众既有主动的选择权,又有非常大的盲目性。在这种情况下,包装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重视商品的包装和广告推介是商家们的必要策略,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的包装和商品的包装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对于同时播出的几十个频道来说,电视观众选择了你,是你的成功;而没有选择你,你的一切辛苦和投入就等于零。而观众选择你的重要前提是要了解你,包装则是了解你的最直接手段。

目前全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包装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包装人员总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包装节目,没有紧扣节目定位,从而导致节目内容与形式不一致;二是所有节目的包装所用的元素大同小异,节目包装没风格;三是对节目包装的重视不够,很多节目包装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

如何使电视天气预报包装具有特色?首先必须结合频道的风格和节目定位来确定包装风格。其次要避免与其他非气象栏目包装相互间的雷同,不同定位的气象栏目应该有自己不同的风格。节目包装的理念不仅要定位准,还要有表现民族或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彰显自己的个性,打好特色牌,从而在众多的栏目中站住脚。各栏目可根据各自不同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文化背景、民俗民风来确定自己的包装。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既具有电视特性,同时又有其专业特性,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需要诸多工序、诸多环节的通力协作。从品牌打造这一宏观层面来讲,差异化策划所涉及的策略也不仅仅局限在以上四个方面。对于气象影视工作人员来讲,需要感性的认识更需要理性的思考,而思考过后,绝不能仅仅坐而论道。差异化策划的核心是创新,是对习惯认知的否定,是对传统思维的变革。希望这种谈析能拓展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经营思路,从而做强气象影视事业。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设计思路 篇4

电视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向社会开展公益服务的重要手段和窗口之一, 一直深受观众喜爱, 有较大的收视群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节目, 以其节目新颖好看、通俗易懂深受观众喜爱, 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菏泽市电视天气预报经过近十三年的不断发展, 为迎合收视群体的要求, 在2007年2月10日虚拟演播室建成并使用, 节目的播出形式有了较大更新, 由主持人解说天气, 打造天天说气象的新理念, 以前节目服务内容少、形式单一、缺少生动性的缺点得到彻底改变。

新节目无论从版面设计或内容安排方面都始终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服务理念, 遵循“防灾减灾, 服务公众”的宗旨, 使公共气象服务更具有主动性、及时性和全面性。新节目制作形式灵活多变, 内容新颖, 服务针对性强, 让观众喜闻乐见, 形成全新的电视气象服务新格局。

1 虚拟演播室技术简介

虚拟演播室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制作工具, 虚拟演播室技术包括色键技术、计算机虚拟场景设计和蓝背景技术、灯光技术和摄像机跟踪技术等。虚拟演播室虚拟演播室技术是在传统色键抠像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三维图形技术和视频合成技术, 根据摄像机的位置与参数, 使三维虚拟场景的透视关系与前景保持一致, 经过色键合成后, 使得前景中的主持人看起来完全浸尽于计算机所产生的三维虚拟场景中, 而且能在其中运动, 从而创造出逼真的、立体感很强的电视演播室效果。

2 节目的设计要求

结合虚拟演播室的特点, 也为了达到以气象服务宣传“牡丹花乡”和为群众工作生活服务的目的, 新节目将从现在单纯的天气预报发展到气象新闻、气象专题、气象科普等多个方面, 满足城市观众对工作、生活、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需要, 成为彻底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为了彻底体现当地文化特色, 根据每套节目的收视群体和播出时间准确定位:如中午播出以公益服务为主题的《午间气象指南》, 主打“关心气象, 关爱你我的生活”;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间播出的《天气预报》, 主旨为“驾驭曹州风云, 创新菏泽气象”;经济生活频道播出的《都市气象》节目, 体现了“风雨同行, 冷暖相知”的宗旨。

3 节目的设计理念

3.1 突出“牡丹花乡”文化特色

为了突出和宣传“牡丹花乡”源远流长的文化特色, 片头以写意绘画方式表现出牡丹的国色天香、雍容华贵, 再配上优雅的古典音乐, 表现出一派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景象。主持人根据卫星云图在说天气时, 一朵娇艳妩媚的牡丹配合主持人的手势定格于中国地图菏泽的位置上, 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3.2 增强服务针对性

观众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值逐年攀升, 对气象服务需求的“胃口”也越来越膨胀。不仅要关心每天的阴晴冷暖, 而且还要关心每天的人体舒适度指数、晨练指数和出行指南等;在灾害性天气来临时, 不仅想得到准确的天气预报, 也想知道怎么样去应对灾害性天气;在应对气候变化上, 人们不仅想知道气候变暖的影响, 也想知道怎样应对气候变化和参与公共气象服务等。所以在评述未来1—3天的天气变化时, 主要根据观众所关心的气象热点问题予以重点解说, 指导人们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及外出活动。还特别针对对突发性灾害天气对农业、水利、建筑等行业影响的着重报道。

3.3 突出广告宣传主题

由于天气预报是晚间黄金时间播出, 有较高的欣赏性和固定的收视群体, 宣传效果与其他媒体相比有一定的优越性, 所以广大客户乐于发布气象宣传广告。广告画面制作上必须与节目风格对应, 不仅要有较高的欣赏性, 还要突出宣传主题, 画面力求简单、明了。

4 节目的设计内容

以《都市气象》为例, 设计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 每个画面之间融会贯通, 合理过渡,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避免了僵硬和死板。

第一部分:主要通过主持人介绍天气形势及动向, 主要结合动态云图演变和天气系统分析, 通过气象主持人把天气变化详细地告诉观众, 做到重点突出, 通俗易懂。并结合当前天气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进行分析, 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大风降温天气来临时要及时增加衣物预防感冒;能见度较低时外出要注意交通安全;雨雪天气外出时要提前带好雨具;高温天气在室外要注意防暑降温并做好紫外线防护等等建议。尤其在出现异常和突发性灾害天气时, 提前2—3天向公众发布天气公告或灾害预警信号。

第二部分:以环境指数预报为主, 内容包括上下班天气预报、环境指数预报和未来24—72小时的各地具体预报结论。其中环境指数预报以与城市群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晨练指数、穿衣指数、紫外线指数、晾衣指数、洗车指数、体感温度、气象疾病预报等为主, 通过直观的方式把精细化专业服务内容展现给观众。为了使节目更灵活不拘泥形式, 指数根据季节不同进行调整, 并在节假日或双休日增加郊游指数和登山指数, 提前告诉人们根据天气变化合理安排自己的出行和活动。

第三部分:为拓展服务领域, 根据社会所需设置农产品价格行情、全国主要城市和周边旅游景点天气预报以及出行参考等, 内容比较丰富, 并能灵活多变。在形式上采用从屏幕下方向上滚屏播出, 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较多的信息全面地展示给大家, 观众可以各取所需。

5 节目的播出效果

节目播出后, 通过调查与反馈, 观众一致反映该节目改版后制作质量高、服务效果好、信息量大而实用、画面清晰、创意精彩、可欣赏性较强, 风格轻松、自然、亲切、活泼。这种从气象角度为观众日常工作和生活全面服务的节目, 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和广告客户的青睐和喜爱。

这次节目更新实践表明:深入调查研究, 顺应观众需求, 把节目不断更新, 内容丰富, 通俗大方, 办出地方特色, 才能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具有活力, 更好地为大众服务。S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设计基本思路, 结合虚拟演播室和主持人解说天气的特点, 从设计要求、设计理念和设计内容等方面作了全面更新, 突出了地方特色, 内容新颖, 服务针对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电视天气预报,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岳艳霞, 等.浅谈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创新[J].山东气象, 2003 (09) .

[2]黄二龙, 等.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字幕设计[J].科技风, 2011 (18) .

简述市级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技术 篇5

1 常用软件

通常我们知道After Effects是流行的影视后期合成软件, 它在节目的画面、视频效果上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 可以运行于PC或MAC平台, 它与Photoshop、Premiere和Illustrator等软件能够紧密结合, 而且软件拥有强大的特效制作功能和众多的第三方插件的支持。根据市级气象影视中心的制作设备和软件的情况, 借助After Effects软件的制作功能, 让节目有着更加精美生动的画面, 天气预报片头可由它作出。

2 软件安装过程

电视天气预报程序完整安装过程是, 首先安装完整版的windows xp系统, tools中的驱动和软件, 主版芯片程序, 显卡驱动, 声卡驱动, realtek_hpmi235驱动, edius汉化破解版, edius4.10程序, arkcg字幕图库, 并把并口驱动勾号去掉, arkcgforedius2.0程序, arkcgcanopus5.0程序, 安装字体程序, 选择双屏显示, 设置shx-e2spla1为720*576 4.3输出画面, 打开edius程序可看到运行画面。

EDIUS Pro 5是Canopus非线线视频编辑软件。将视频编辑人员从传统的编辑软件中解放出来, EDIUS以实时、多轨道、HD/SD混合格式编辑、合成、色度键、字幕编辑和时间线输出能力, 为所有的视频获得格式提供了无缝的实时工作流程, EDIUS还具有这样的特点, 实时回放和输出所有的特效、键特效、转场和字幕, 并且可以将工程输出到格式和媒介上 (包括DVD视频) 。Canopus技术进行多格式视频转码, 实时非线性编辑和帧精确的MPEG编辑。EDIUS可以以实时无缝编辑混合的HD, HDV, DV, 无压缩, MPEG-2和MPEG-1视频, 并保持所有视频素材完全原始的格式、分辨率和色彩质量。EDIUS引擎是对立于分辨率和帧速率的, 可以确保支持未来的视频编码格式。

节目制作前先建成电视天气预报所用的文件夹和预报点, 配置文件cfg格式, 地点和报文, 如北京00001合肥市00002等, 保存字幕工程文件为wth格式, 天气预报信息管理文件为ini格式, 修改天气现象符号, 下面就可进入edius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程序。

一套完整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首先要根据节目时间要求进行模板制作, 基本顺序为电视天气预报片头, 片头常用天气现象符号作出, 时长10秒内, 然后是主持人出镜解说当前天气, 主持人背景为动态或静态, 地图和云图常用三维或二维动化软件做成动态, 接着是站点预报, 每个站点预报时常通常设置为七秒, 这是考虑人眼的视角停留效果, 站点预报背景图片常为静态, 晴天和雨雪及云的动态显示用edius特效可做出, 最后是片尾及字幕显示。

3 具体制作过程

双击EDIUS打开快捷方式。如果你是第一次打开, 选择操作文件夹对话框就会显示。第二次启动软件, 开始对话框将出现。要创建新工程, 点击[NEW PROJECT]选择[GENERIC OUTPUT]选择[DV PAL 4:3, 48KHZ]。EDIUS操作界面包括播放窗口、录制窗口、时间线编辑窗口。调入素材点击素材库的“添加素材”按钮, 在“打开窗口”选择所需文件, 也可在素材库空白处双击选择“添加素材”, 进行素材的添加。把广告文件、背景图片文件、天气预报语音字幕文件、片头文件、背景音乐文件放在不同的路径。添加素材到时间线上, 调出素材窗口, 通过拖拽方式调入时间线。剪辑素材, 添加转场, 应用键效果, 保存工程, 以EPJ文件保存。

关于使用edius一些小窍门, 如语音音量偏小时, 可以在EDIUS的声音线上直接调整音量加大, 打开电视天气预报, 选中需要调整音量的音频素材, 点击音频轨道名称区域的三角形, 将轨道全部扩展开来。点击“音量声相”按键, 选择VOL (音量) 模式, 这时“VOL”将高亮显示。点击选定音频素材音量线上需调整音量的位置 (音量电平线为橘黄色) , 这时会插入一个音频点, 拖拽音频点便可调节音量的大小。如果想调节整段素材音量的大小可按住“ALT”键并拖动音量线。我们在片头加的提示音, 可以调大音量, 然后按播放键 (也可按空格键) , 试听一些音量是否一样, 音小了就把音频点提高点, 大了就把音频点降低点。

在edius软件中制作天气预报广告, 对于降温等突发性灾害天气需要在电视天气预报里打字幕的, 可以在EDIUS里直接制作。将时间线指针放置到需添加字幕的位置, 点击时间线工具栏中的“T”的按钮, 如果T1轨道中是气象要素的字幕文件, 那么可以在空白的字幕轨道如T2轨道上添加字幕。选择“在T2轨道中添加字幕”, 此时系统会自动在时间线指针位置添加一段字幕并进入字幕编辑界面。界面中央是编辑窗口, 在界面左侧有一行按钮, 点击其中的“T”按钮, 输入所要的文字, 可以选择字体、颜色、大小, 保存即可, 如果通过PS设计, 就比较麻烦, 广告图片可用PS做得更漂亮点。

充分运用edius各种滤镜效果。EDIUS的字幕运动滤镜效果包括虚化、淡入淡出、飞像、划像和激光。如在电视天气预报广告设计中, 把广告客户公司名称竖排在左边, 运用淡入、淡出、激光效果, 视觉效果比较好, 静中有动, 增加了活力, 使广告一目了然。

4 结束语

首先用After Effects制作好电视天气预报片头, 片头动画图片使用当地标志图片三维合成, 设计好整套节目时长, 每个站点预报时长一般为7秒, 把天气现象符号打入, 指数和天气实况预报用动画配合, 插入选好的音乐, 用时间线上显示1帧检查不要出现黑屏丢帧现象, 适当在静态图片上加入特效, 注意抠图准确, 整套节目最好以蓝色背景为佳。

参考文献

[1]edius pro培训手册[Z].北京雷特世纪科技公司, 2005:51-72.

[2]侯晴蔡飚.flash cs3教程2007[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87-96.

[3]时代映像.After Effects自学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180-221

[4]阳化冰.Premiere.[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10:102-156.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探讨 篇6

1 天气预报信息整合的流程

1.1 数据资料的收集

天气预报最原始的数据是来自于世界气象组织的。通过一致的安排,世界气象组织将气象信息的观测仪分别放在地面、高空以及海面上,全方位的统一对某一地方的天气进行观测,并将观测的数据每隔一定的时间进行一次数据的收集,最后由世界气象组织进行协调,对数据进行统一分析。

气象卫星的数据采集也是十分重要的数据来源。通过气象卫星对高空中气象、云的动态以及风向对未来的天气进行分析和预测,最终得出数据。但由于气象卫星处于高空,精准率较地面的气象观测仪较低,所以仍以地面气象观测仪采集的数据为主要的天气预报数据来源,以气象卫星采集的数据为辅助的天气预报数据来源。

1.2 数据资料的相互交换和加工处理

首批的气象数据资料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在全世界进行的气象观测得出的数据,这批数据往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分散到各个地方,然后用于天气预报。首先,会将准备好的数据直接输送到用于检测的计算机程序中进行数据的检测,在检测的过程中会改正错误的数据。然后,再对剩下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分析的数据不仅包括来自与地面的气象观测仪收集的数据,还有来自于海面和高空中收集的数据。最后,将这些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分析后的数据会被制作成规范化的天气预报数据,递送至天气预报员手中,即可直接进行天气预报。

1.3 数据资料整合为天气预报资料

经过以上两个步骤后,将得出的数据输入到专用于制作天气预报数据的电子计算机中,然后得出来电视天气预报的最终数据,制作成图表显示出来。这类电子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主要是包括对数据的分析、预测,对图像的解释,还有就是根据以上的数据,通过降水量、空气湿度、气温变化以及紫外线辐射等的分析,进一步得出预测的天气状况和空气状况。由于人们对气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所以对气象数据的准确性要求也十分严格。

2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流程

2.1 图形图像的加工处理

由世界气象组织内部得到的气象数据和图形图像,往往是比较生硬,不容易理解的图像数据,如果直接给观众播放,大多数的观众都会不理解。所以在拿到图形图像的数据资料后,还需要进行图形图像的加工处理,使其变得更加艺术化,更加生动容易理解。例如:在出现雨、雪等天气信息时,将枯燥乏味的数据代码改为生动明了的图形代码,即可用雨、雪等图形代替,并用颜色区分强度,比如用红色表示高温,颜色越深表示温度越高,而颜色越浅则表示温度越低。

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复杂的天气预测的数据结果用动态度生动形象的表示出来。一般我们在电视节目上看到的天气预报会有冷空气等的移动,计算机可根据有关数据的输入将枯燥的数据变为容易理解的图形呈献给观众,通过图形图像的加工处理和电视天气预报播报员的解说,观众能更加清晰直观的看到气象状况并且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

2.2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合成

经过以上的步骤之后,电视天气预报的基本步骤已经完成,最后一步,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合成。在以上步骤完成后,即可以完成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播出了。

运用以上步骤制作出来的全国气象分析图将会在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来,而天气预报的播报员会站在一块蓝色的屏幕前,根据自己本人对全国地图的记忆和气象数据的记忆进行天气预报的播报。与此同时,影视合成便运用计算机等科学技术进行两个影片计算机影像合成,即将气象分析图的影片合成至天气预报播报员背后的蓝色屏幕上,播放出来的效果就是天气预报播报员在依据气象图进行播报的影片,从而最终完成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然后将最终影片发至中央电视台,再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给全国的观众观看。

3 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的建议

3.1 提高画面的可观赏性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主要播放意图就是让观众了解近期的天气变化,让观众能够及时做好天气变化的准备。所以观众对天气预报节目的关注度是天气预报节目播出的重要因素。要提高观众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关注度,首先得提高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播出时画面的可观赏性。在对画面的处理上,尽量运用可观赏的、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画面效果,色彩的的搭配和运用要符合大部分人审美的搭配,动态图的应用也应该尽量贴切人们的生活,这样可以使人们一目了然的看出来气象图所要表达的意思。

3.2 注重播放时的画面构造

在电视天气预报的播放时,画面的构造对观众对气象图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应当注重播放时的画面协调。在播放时今日播报的重点应当放于画面中央,使人们一目了然;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测以及气温等的信息应当置于画面下部分,滚动循环播出;需要时还可以运用一定的美学知识进行天气电视预报节目画面的调整,使画面最简单却又最严谨,既能明确的表达出气象图的意思,也能具有美学的特性,这样可以大大的吸引观众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关注。

3.3 贴近群众生活的播报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广大观看者均为普通的群众,所以天气预报的播报应当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播报时,如果遇到比较特殊的天气状况,比如温度骤降,在播报天气时应当在此加一句“温度骤降,请注意保暖”,或者是在高温预警时提示广大群众“高温天气,注意防暑”;还可以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播报中夹杂一些小小的建议,比如:明天紫外线辐射会比较强烈,建议出门时做好紫外线的防护工作……这样小小的举动会使得广大群众加大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信赖和关注。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可靠性也越来越高,群众的关注度也在逐渐上升,做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将天气信息准确迅速的传达到各位观众那里,是现在电视天气预报的首要任务。电视天气预报的制作者应当对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过程加以优化改善,不断探索创新,提高广大群众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关注,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天气变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海凤.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技巧浅析[J].青海科技,2012(3):48-50.

[2]陆桂荣,滕丽峰,左迎之,等.浅谈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J].大众科技,2015(7):79-81.

电视预报 篇7

要分析电视天气预报, 还要从天气预报本身的历史谈起。16世纪以前, 人们只能根据肉眼观测到的天象物象来判断天气或气候的变化, 随着科学观天测云经验的积累, 一些有预示性的云天现象被编成谚语而流传, 如“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东虹日头西虹雨”等, 今天, 这些谚语在我国仍然广为流传。

17世纪中叶, 意大利人托里拆利发明了气压表, 气象观测进入到应用仪器阶段, 随着气象站的建立和气象理论的发展, 出现了根据当地气象资料演变规律来预测未来天气的单站预报方法。100多年前, 随着电报和探空气球的出现, 地面和高空的气象报告可以被较快地传递和集中, 欧洲出现了天气图。19世纪后半叶, 英法等国一些科学家开始用分析天气图来制作天气预报。1857年荷兰人白贝罗发现了风压定律;1917年至1928年挪威人皮叶克尼斯父子和瑞典人贝吉龙等创立了气团、锋面的学说;1937年至1939年美籍瑞典人罗斯贝创立了大气长波理论, 使天气图预报方法由浅入深日臻成熟。1853~1856年, 为争夺巴尔干半岛, 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 结果沙俄战败, 正是这次战争, 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直到1980年7月1日,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播放天气预报, 我国才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气象节目, 中国的电视天气预报也自此而生。

哈罗德·拉斯韦尔及其5W模式

确切地说, 哈罗德·拉斯韦尔 (1902-1978) 是一位政治学家。他是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之一, 以研究宣传见长,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其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巅峰之作。拉斯韦尔从自己的学科特长——政治学出发来研究传播, 正贴近了政府的政治性需要和学科的应用特性。

1939年9月, 拉斯韦尔成为洛克菲勒传播研讨班的成员, 并在这个研讨班的讨论基础上形成了5W模式的雏形, 即:“谁? (who) ;说什么? (say what) ;对谁说? (to whom)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 ;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1948年拉斯韦尔在布赖森主编的《观念的传播》一书中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在这篇文章的开头, 他正式提出了“5W模式”或称“拉斯韦尔公式”, 后经麦奎尔发展形成了著名的5W模式:

5W模式的提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首先, 在传播学史上, 拉斯韦尔是提出传播模式的第一人, 他首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其次, 这一模式简明而又清晰, 集中注意了传播中的基本方面, 为之后的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堪称传播过程模式中的经典。

电视天气预报的传播要素分析

所谓电视天气预报, 无疑是气象信息传播者 (通常是各级气象部门) ,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 运用电视手段和电视化语言, 向公众传递气象信息, 为社会公众生产生活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过程。5W模式, 属于早期传播模式中的线性传播模式。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大致体现了传播的基本过程。作为大众电视传播的特殊组成部分, 电视天气预报符合传播规律, 又有其独有的特点。

谁 (控制研究) ——传播者

不难理解, 传播者就是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发起者, 一切承载信息的符号由传播者发出, 向受传者驶去。作为我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传播者, 通常是各级气象部门相应的影视宣传机构。例如:我国国家级气象信息发布单位为中国气象局的直属企业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传播者首先和其他的大众传播者有着相同的把关人职能, 要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最需要传播给公众的内容;同时, 天气预报的传播者又有其特殊性。在这里姑且将其定义为气象业务部门的电视翻译。这种说法其实不足为奇, 因为与其他电视节目最大的不同, 就是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者在内容原创方面发挥的空间几乎没有。为了保障气象信息的准确性, 必须准确无误的将气象台等业务部门的预报服务产品提供给公众, 个别重要的信息要求一字不易。这也是天气预报节目对制作人员的最特殊要求。制作人员通常只能从表达方式和手段上发挥创造性思维做文章。

对公式中的每一个W, 他都附有一个特别类型的分析:

说什么 (内容分析) ——传播内容

在现在大众传播内容为王, 娱乐化泛滥的今天, 天气预报的内容仍然继续着它自身科学严谨的特点。这是由传播者的传播动机决定的。有学者认为, 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是全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应该利用好这个节目进行气象的科普宣传, 而不能娱乐化, 不能办成娱乐的电视节目。这样的观点未必完全正确, 但起码揭示出一种广泛的共识:天气预报天然就不是为娱乐而生的。2003年, 湖南娱乐频道推出“星气象”节目, 打破普通天气预报节目风格, 而是由两位女主持人穿着性感的服装、一个跳着热辣劲舞, 一个以调侃的口吻“评述”天气, 形式刺激、灯光暧昧、镜头摇晃、主播姿态挑逗, 近乎色情。由于种种原因, “星气象”播出不足一个月就被叫停。这无疑是最好的例证。

在这里, 有必要扩展一下, 除了“说什么”确定下来之后, “怎么说”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内容控制方面, 除了信息本身, 信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效果的最终实现。不过, 虽然在传播内容上, 天气预报节目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非亘古不变的。相反, 现在的表现形式较之以前有了很明显的改善。比如从1993年3月1日出现在《天气预报》主持人手中的指图棒, 存在了8年多之后, 于2001年6月12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再比如主持人身后的地图向右移动了一些, 解决了长期我国新疆、青海、西藏部分地区地图被主持人遮挡的情况。然而这所有的变化, 都是为了能够让广大公众更好的接受气象信息而服务的。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分析) ——传播媒介

电视天气预报, 显然是通过电视媒介向公众传播气象信息。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为例, 毫无疑义, CCTV是国家级独一无二的强势媒体, 《天气预报》的播出时间安排在每天的黄金时间中的黄金档, 即19·31分。种种原因使得《天气预报》的节目时间非常有限, 如此简短甚至苛刻的时长要求《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的制作人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传递有效信息。这对传播内容、表达方式以及主持人都有很高的要求。

对谁说 (受众分析) ——传播受众

在大众传播学中, 受众是传播行为的终点, 是传播信息的目的地。由于天气预报不是专业频道所独有的, 天气预报节目面对的是全社会, 因而广大的公众就是受众。换句话说, 全国老百姓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应该说受众的需求就是天气预报制作人员努力的方向。近年来, 天气预报节目已成为观众最喜爱的电视节目之一, 而且几乎在全国每一个电视频道中都有天气预报节目的掠影。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 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率一直名列前茅, 2002年更是荣登观众最喜爱的节目榜首。

面对如此重要的地位,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天气预报的收视率高, 决不是因为天气预报好看, 更是因为它有用。根据电视台的收视调查和报纸的阅读率统计:天气成为老百姓每天出行、生活的首选看点。这说明天气预报对最广大的受众群的日常生活具有最现实的指导意义。人们可以通过天气预报中的阴晴冷暖来安排自己的穿衣、出行甚至洗车等等, 因为天气关系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更加确定了受众对于天气预报的需求就在于其有用性, 很难想象谁想放松娱乐一下的时候会选择天气预报节目。

取得什么效果 (效果分析) ——传播效果

明确了有用性的受众需求, 我们就要在有用性上做文章。天气预报节目不是越长越好, 内容也不是愈多愈佳。因为单位时间内, 受众通过视听两种感觉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过量的信息, 不但不会为受众所接受, 相反会成为受众理解有效信息的障碍, 也就是传播学中所说的“噪音”。我们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目的, 就是通过向公众传递有效气象信息和预报服务产品, 为生产生活服务, 为防灾减灾服务。因此让公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 获取并理解我们传递的信息是核心所在。任何只为视觉包装和忽视受众接受能力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传播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结语

电视气象信息服务是利用电视媒体为广大公众提供气象信息和气象节目的一种服务形式。众所周知, 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 气象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电视气象节目不断升温。我国的电视气象服务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各类电视气象节目基本覆盖了各个电视频道, 播出次数、节目时长和预报时效都在加强。

二十多年来, 经过多次改革, 气象节目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突破。近年, 媒体间的激烈竞争使得各媒体纷纷在气象信息发布上做文章, 由此也推动电视气象节目不断推陈出新。“大气象”概念宽泛了气象影视的创作思路, 拓宽了电视气象节目的发展空间。受众服务意识增强, 节目信息量显著增加, 呈现资讯化趋势。我们要把握服务公众这条主线, 不断创新表现手段, 让更广大的受众能够更清晰更便捷的获取气象信息, 让电视天气预报真正为老百姓服务、为防灾减灾服务。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也是每一个气象电视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

天地有形, 气象无限!

电视预报 篇8

关键词: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传输方式,故障处理

随着气象影视的不断创新发展, 在气象部门向电视台传输节目的过程中, 首先采用的是人工送带的传输方式, 其缺点很明显, 容易受路程、天气、交通等影响。然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想要使传输质量高、损耗小, 减轻工作人员负担, 需建一条专线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操作较复杂, 传输时双方同时都需专人负责。现将其运行过程中的日常维护和常见故障[1,2,3,4,5]总结归纳如下, 以供参考。

1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系统基本组成

制作系统主要由硬件和系统软件组成, 硬件包括通讯接口、供电系统、计算机等部分组成, 系统软件包括Windows2000操作系统、WIN-XCG软件、Edius非线性编辑软件、cuteftppro.exe、Premiere 6.0、Photoshop 6.0、PCOOL3D、WINRAR3.0、3DMAX、录音大师、非线性板卡的驱动及TOOL, 保证电视《天气预报》能够正常传输到电视台的日常常用主要软件有WIN-XCG软件、Edius非线性编辑软件、cuteftppro exe 3个软件。

2 软件介绍

2.1 天气预报制作软件WIN-XCG

WIN-XCG天气预报制作软件主要用来作为天气预报的后期制作, 把文本形式的天气预报做成人们喜闻乐见的电视播出方式, 使人一目了然, 接收快。其突出特点是中文Windows 2000下的全中文操作界面, 全新的天气预报制作软件, 无论是制作天气预报还是广告画面都能让人得心应手, 强大的形文字处理功能和完善的电视天气预报制作功能完美的结合, 全新的界面、强大的功能、人性化的设计, 使得操作轻松、高效、一目了然。

2.2 天气预报输出软件Edius 5.51非线性编辑软件

Edius线性编辑软件专为广播和后期制作环境而设计, 特别针对无带化视频制播和存储。它可以按照个人的要求和客户的需求添加一些背景、音乐、广告、文字、素材等, 创作空间很大, 比如广告、文字的位置可以随意调整, 也可以做一些转场, 使画面更加流畅、美观, 力求做到让自己和客户满意。

2.3 传输软件cuteftppro.exe

cuteftppro.exe是一个全新的FTP客户程序, 其加强的文件传输系统能够完全满足节目的应用需求。其主要功能就是实现双向通信, 通过建设一条传输线, 即可实现高速传输。

3 新的传输方式

常规的送预报气象业务流程调整后, 不再需要专人负责取送, 实现由盟局天气预报制作中心直接上传到盟公署信息办外 (内) 网, 然后电视台自己下载, 盟局天气预报制作中心负责对本盟市24 h城镇天气预报的传输时效、数据质量的监控工作。

传输时应注意4点:一是做预报前30 min检查传输服务器是否正常, 如不正常及时通知网管。二是在使用61.134.97.232来传输预报的同时也可查看预报接收情况。三是传输后检查界面上的预报是否传输成功。四是在使用本系统时, 如果发现预报有误, 需立即更正, 重新传输, 覆盖上次预报, 否则会影响预报的准确性。

4 常见机器故障及解决办法

4.1 硬件故障 (计算机经常死机)

一是散热不好。显示器、电源和CPU在工作中发热量非常大, 因此保持良好的通风状况非常重要, 如果显示器过热将会导致色彩、图像失真甚至缩短显示器寿命。工作时间太长也会导致电源或显示器散热不畅而造成电脑死机。二是灰尘过多。机器内灰尘过多也会引起死机故障。如软驱磁头或光驱激光头沾染过多灰尘后, 会导致读写错误, 严重的会引起电脑死机。三是感染病毒。病毒可以使计算机工作效率急剧下降, 造成频繁死机。这时, 需用杀毒软件来进行全面查毒、杀毒, 并做到定时升级杀毒软件。四是硬盘剩余空间太少或碎片太多。如果硬盘的剩余空间太少, 由于一些应用程序运行需要大量的内存, 这样就需要虚拟内存, 而虚拟内存则是由硬盘提供的, 因此硬盘要有足够的剩余空间以满足虚拟内存的需求。同时, 还要养成定期整理硬盘、清除硬盘中垃圾文件的良好习惯。

4.2 软件故障

一是人为因素。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 引起软件故障, 可以提前备份以备用。二是软件升级不当。大多数人可能认为软件升级是不会有问题的, 事实上, 在升级过程中都会对其中共享的一些组件进行升级, 但是其他程序可能不支持升级后的组件从而导致各种问题。

4.3 电视台计算机与盟局计算机无法通讯

一是判断计算机以及软件是否一切正常。二是检查外部通讯线是否连接可靠。三是询问盟公署信息办服务器是否有故障。四是检查通信网络是否畅通。五是查看传输通信软件的通信设置是否正常。

5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天气预报制作中心计算机的日常工作和维护维修进行探讨, 并且只列出了部分较常见的故障现象及解决办法, 特别要注意的是, 天气预报制作中心的计算机运行时要保障供电系统安全、做好雷电的防护, 认真细致地维护整个制作和传输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减少故障的发生, 确保传输工作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邱骄胤, 温继昌, 陈煜.泉州气象影视节目传输技术应用探析[J].福建气象, 2009 (3) :29-31.

[2]张文军, 姜海晶.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数字传输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气象, 2009, 26 (2) :45-46.

[3]欧晋辉, 曾文卓, 袁桂花, 等.自动气象站设备故障及维护[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9) :325-326.

[4]彭坚.利用现有标准设备对新型自动气象站传感器进行检定、校准的方法[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5 (4) :33-34.

浅谈电视天气预报解说词的编写 篇9

关键词:电视,天气预报,解说词,内容,技巧

目前天气预报的内容在不断地增多, 各种易发生的气象灾害、天气变化的趋势、最近天气总体概况等等, 都是主持人需要播报的内容。而电视天气预报一般播放的时间都比较短, 不超过5分钟, 除去每个城市固定播送占据的时间, 主持人自由解说的时间一般要控制在1分半种以内, 这对主持人解说词的编写也就提出了一个挑战。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 使观众了解更多气象信息, 增加对该节目的兴趣, 都是在编写解说词时需要考虑的。

一、内容的设计

(1) 天气状况的分析。天气状况的分析是整个天气预报节目中的重要部分, 它能够让观众了解天气预报是有科学依据的, 并且是经过周密计算得来的, 让观众能够相信播报的内容, 同时也体现了天气预报作为一项依靠科技来支持的节目, 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科技性。

(2) 现状描述。向观众展示过去几天天气变化的情况, 让观众对天气近期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主持人要对这一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同时要提醒观众虽然气象台是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测量当下的天气状况, 但是因为技术的有限性, 和天气预报作为一门边缘学科的局限性, 导致气象部门无法完全地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 即大气运动的规律。因此, 有些预测的内容可能不是很准确, 和实际有所差距。为观众分析这一问题, 能够使观众合理地相信天气预报的内容, 而不是完全依靠天气预报规划自己的出行与工作。

(3) 背景的分析。在天气预报当中, 经常会用到一些专业术语, 如“暖冬现象”。很多观众并不能正确理解这些专业术语, 加上天气预报是一项电视节目, 观众无法表达自己的困惑。因此, 主持人在编写解说词的时候, 应当考虑到这一问题, 对这些专业术语进行解释。比如说出现暖冬现象, 温度究竟会比正常情况下高出多少, 会带来哪些问题等等。

(4) 气象服务。主持人对当下气候变化做出分析之后, 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 联系人们日常活动, 提醒电视机前观众要注意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做好防灾减灾的工作等等。

(5) 天气预报。在天气预报节目当中, 观众最关心最近的天气状况, 所以, 天气预报这一部分内容是整个节目的核心部分。主持人在播报的时候, 不能一味地采用专业化的语言, 应当将专家的评论简单化、通俗化, 能够让观众听明白, 在保证内容不变的基础之上, 尽量寻找贴近群众生活的语言来播报。

二、解说词写作技巧分析

(1) 口语的适当运用。在解说词编写当中, 可以适当地加入口语的成分, 使主持人朗读起来比较流利, 同时也比较自然, 观众听起来容易理解, 也能够记住。同时在解说词中也可以加入生活用语, 能够让主持人仿佛和观众在聊天, 表达方式不再僵硬化, 使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有一种互动交流的感觉。这一目标的实现, 主要依靠主持人在深入理解天气变化形势的基础之上, 结合群众的实际生活, 加上自己的个性化表达方式, 来具体解说今天的天气情况, 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提词器来背诵解说词。

(2) 谚语的灵活运用。谚语是人们都比较熟悉的一种语言形式, 其内容是经过历史验证得来的, 读起来朗朗上口, 比较容易被观众记住, 同时也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古代劳动人民在多年的劳动过程中总结了各种各样的谚语, 如二十四节气歌, 主持人在讲解词中适当地加入谚语的成分, 能够让农民观众更好地理解自己所讲的内容, 避免内容过于深奥。

(3) 夸张手法的运用。电视机前的观众最关心的问题当然是最近的天气, 所以, 在编写解说词的时候, 需要抓住观众的这一心理特征, 将某一个天气的特点进行放大, 重点强调, 采用夸张的方法进行描述, 能够使表达更生动有趣。同时, 也可以看出节目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的调整, 具有人情味, 可以拉近观众与主持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运用这一方法是, 千万注意不可过分地夸张, 否则会适得其反。

(4) 不同人群的需求。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对天气播报的需求也不相同, 人们想从天气预报中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 这就要求需要根据观众的不同需求, 尽可能在解说词编写中涉及更多的方面。除了介绍目前最基本的天气变化趋势, 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外, 对于老年人来说, 他们更想知道明天的晨练指数, 是否适合锻炼;对于旅游的人来说, 他们比较关心周边景点的天气情况, 是否适合出行;对于农民来说, 他们比较关心最近的气候变化情况;对于家长来说, 他们最关心明天的温度, 是否需要给孩子添加衣服等等。

(5) 语言精练。电视天气预报时间比较短, 但是需要解说的量还是比较大的, 一般要求主持人的播报语速可以达到350字/分钟, 这样的速度远远高于新闻主持人的说话语速。主持人除了要将全国的天气变化情况向观众展示, 同样还要针对一些重点地区的天气进行解说, 发布一些未来会出现的气象预警报告。这些信息量都是很大的, 因而在解说词当中, 每一个字的运用都需要斟酌, 不能出现无用的信息, 占据了宝贵的播报时间。

三、结束语

在编写电视天气预报解说词的时候, 力求保证内容搭配的合理性、科学性, 尽可能地涉及生活的多个方面。在写作技巧上, 必须遵守一个最重要的原则, 即保证内容通俗易懂。观众收看天气预报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得有关天气变化的重要信息, 这是他们了解天气的最重要渠道。因此, 在解说词当中不能出现一些很深奥的专业性词汇, 主持人应当将这些专业词语转化成大众熟悉的表达方式, 将专家的话语进行转化, 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只有这样, 观众才不会觉得天气预报很乏味, 才会收看和接受节目所传递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周禹.浅谈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主持技巧[A].气象影视技术论文集 (五) [C].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8.

[2]练江帆.电视气象节目中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平衡[A].气象影视技术论文集 (七) [C].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1.

[3]徐舫州.电视解说词写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电视预报】推荐阅读:

短期预报07-14

预报业务07-18

暴雨预报07-19

预报思考10-18

预测预报01-13

预报模型01-15

动态预报05-13

短时预报05-23

预报数据06-14

地震预报06-17

上一篇:考核和激励机制下一篇:高职美术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