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预报(共8篇)
暴雨预报 篇1
沈阳市2010年6月28日入汛, 较常年 (6月19日) 晚9天。全地区汛期平均气温为24.3℃, 比常年高0.2℃;汛期总降水量为543.1毫米, 比常年多200.3毫米 (多58.4%) ;汛期总日照时数平均为301.1小时, 比常年少105.6小时 (少26.0%) 。
2010年汛期, 沈阳市区共出现了6次强降水天气 (4次达到暴雨量级) , 7月出现3次 (1次暴雨) , 8月出现3次 (3次暴雨) 。强降水天气引发了城市内涝、农田渍涝、交通通信中断等多种灾害, 影响巨大, 防汛形势严峻。
沈阳暴雨预报目前仍然是业务中的难点, 特别是连续性强度大的暴雨落区的预报。8月4日至5日的暴雨天气过程, 是在前几日持续高温的基础上, 南方暖湿空气向北抬升与贝加尔湖冷空气交汇造成的, 中高纬度环流形势表现为“一脊一槽”。该文通过环流背景、探空资料、物理量诊断以及中尺度形势等, 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掌握此类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环流形势特征等要素, 为今后本地区的区域性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1 天气概况
2010年8月4日~8月5日沈阳地区出现了暴雨天气过程, 引发城市低洼地段积水, 农田渍涝等灾害性天气。此次过程具有范围广、强度较强、西北部降水大而东南部相对较小等特点。
此次降水康平大部、法库和新民西部、辽中南部降大暴雨, 其它地区降暴雨。最大降水出现在法库的秀水河, 雨量达194.3毫米。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乡镇有27个;超过50毫米的乡镇有93个。全市平均降水量87.3毫米, 其中市区平均降水量77.0毫米。
2 成因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利用自动站资料、日本数值预报传真图、欧洲数值预报、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资料对此次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2.2 天气尺度系统分析
2.2.1 环流背景分析
2.2.1. 1 500hPa
受副高后部暖湿气流和贝湖冷空气共同影响。
2.2.1. 2 850hPa
本站上游有西南风与西北风的风向切变。4日前, 贝湖以东地区为一低涡, 以西地区为高压脊, 由于受脊前冷空气影响, 贝湖低涡缓慢东移南下到达我国蒙古北部地区, 4日08时我区受涡底部低槽控制, 涡后有一横槽。低空急流已经逐步建立, 到4日20时, 低空急流已延伸到黑龙江北部地区, 风速为16m/s副高后部有切变线沿低空急流北上, 低涡继续东移南下, 其后部横槽下摆, 与北上的切变线在我省中部地区结合, 槽进一步加深。槽前西南急流加强, 风速达到18-20 m/s, 我区位于急流左侧降水。而后, 低涡减弱北抬, 我区降水逐渐减弱结束。
2.2.1. 3 地面
地面处于两个高压之间, 即东北低压底部。南方暖湿空气不断北上与贝加尔湖冷空气交汇, 下暖湿上干冷使对流不稳定能量增加, 有利于降水产生。
综上分析, 根据沈阳地区的暴雨预报模式及指标 (副高588线进入30~40°N、120~130°E区域, 占据其面积1/2以上;“△588”24小时内进退3~5纬距;e≥25.3hpa;前日最高气温≥30.0℃;西风带有系统配置) , 本站具备产生暴雨的条件。
2.2.2 探空资料分析
沙氏指数>0、K指数<30、T850-T500<25℃, 没有达到K指数大于40, 沙氏指数<-2的沈阳地区对流发生指标, 不利于对流天气发展、加强, 但垂直风切变有利于暴雨产生。虽然对流预报指标未达到, 但中尺度环流背景及有关物理量有利于暴雨产生。
2.2.3 物理量诊断分析
2.2.3. 1 动力条件
本站处于200hpa高空急流右侧, 位于850hpa低空急流左侧。从4日到5日的涡度场可以看到, 5日08时P-VEL=-50 (hap/H) , 我省对流层中下层均为正涡度区, 中上层均为负涡度区, 对流层中层有正涡度平流, 这不仅有利于对流层低层上升运动的发展, 也有利于地面低压的发展。
2.2.3. 2 热力条件
前日最高气温达32.3℃, T850-T500<25℃。从4-5日的总温度场上看到在高空我区位于高能中心, 在对流层低层, 我区位于能量锋区一侧, 容易发生对流性天气。
2.2.3. 3 水汽条件
850hpa有低空急流存在, 西南风18m/s, 最大绝对湿度为25.3, 达到了本站暴雨预报指标。
根据沈阳地区暴雨预报指标, 本站具备产生暴雨的条件: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以及抬升作用。
2.3 中尺度分析
2.3.1 高空及地面天气形势场分析
高空处于副高暖湿切变与中纬度西风槽共同影响;地面处于两高之间辐合区。
2.3.2 卫星云图分析
由西南部暖湿切变云系不断地向东北方向移动、发展、加强, 与贝湖冷空气相汇。分析8月4日10时一直到8月5日下午沈阳降雨结束整个过程中的逐时卫星云图, 分析云系分布特征, 我们可以发现我区前期的降水主要受高空槽分裂的小股冷空气云系影响。对应4日下午狭窄的降水带在卫星云图上可以发现一条生成的范围非常小且对流并不很强的小尺度低云云带。这可能是因为降水前期, 高温高湿, 能量充足, 而高空下滑的小股冷空气易引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非常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和增强以及产生强上升运动, 从而导致局地短时强降水, 而且易引发灾害性天气。而后, 随着冷空气东移南下高空槽加深发展, 不断有新的对流云系生成发展, 沿着西南急流东北上, 到5日白天云系在北上过程中逐渐减弱, 到20时我区降水也随之减弱。
2.3.3 雷达回波分析
雷达回波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加强, 回波最大强度在45dB。
2.3.4 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
降水由中部向西北、东南递增, 其中西北部偏大。
2.4 地形作用简析
本站东部地区为山区, 水汽含量较充沛, 降水较多, 并且由于环流背景588线偏强, 故中部地区相对较少。
2.5 数值预报产品检验
对比欧洲数值预报3日20时的24~48小时500Hpa形势预报场和实况场, 可以发现预报场和实况场基本吻合, 尤其是对于副高的强度、位置的预报可信度较高, 对此次降水过程的预报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对比日本传真图的降水预报与降水实况发现强降水的落区预报的比较准确。经过日常对数值预报产品的检验可以发现欧洲的形势场预报比较稳定, 可信度较高, 日本的降水预报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3 预报技术着眼点与难点
由于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场与本站的暴雨预报模式及指标接近, 较好地报准了此次暴雨的降水量级, 但暴雨的结束时间把握的不好, 今后需要预报员研究提高。
4 存在不足及工作建议
本次预报较好地报出了本地区暴雨天气过程 (据沈阳地区的暴雨预报模式及指标) , 开始时间报的较准。不足之处:暴雨结束时间把握的不好, 今后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传雷, 阎琦, 吴艳青.2009年7月辽宁3次局地短时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 26 (4) :12-16.
[2]薄兆海, 宋煜, 何玉科.一次辽宁南部局地大暴雨中尺度系统分析[J].辽宁气象, 2005 (2) :2-3.
[3]陈力强, 陈受钧.东北冷涡诱发的一次MCS结构特征数值模拟[J].气象学报, 2005, 63 (2) :173-183.
[4]王明星, 黄荣辉, 吴国雄, 等.东亚季风和中国暴雨[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8:138-139.
[5]钱鹏, 蒋薇, 孔启亮.一次持续大范围暴雨过程诊断分析[J].气象科学, 2012, 32 (2) :188-193.
暴雨预报 篇2
对6月17日益阳市一次夏季暴雨过程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低槽东移缓慢,地面不断有弱冷空气补充南下,西南倒槽锋生,配合中低层切变线,是造成本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对于夏季暴雨,除了考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水汽供应,应侧重考虑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因素.
作 者:邹锦明 杨晓琳 余青松 ZOU Jinming YANG Xiaoling YU Qingsong 作者单位:邹锦明,ZOU Jinming(益阳市气象局,湖南,413000桃江县气象局,湖南,413400)
杨晓琳,YANG Xiaoling(益阳市气象局,湖南,413000)
余青松,YU Qingsong(南县气象局,湖南,413500)
简明淮河流域暴雨预报系统 篇3
1 系统主要功能
安徽省蚌埠市2011年7月19日降水量91.0毫米, 可用淮河流域暴雨预报警示系统进行预报, 程序打开界面如下:
预报精选淮河流域暴雨发生的21个因子是, 1.k指数大于35的高能区, 2.云图亮云核tbb降至-50c附近3.涡度场三层均是正涡度, 温度露点差小于4。4.淮河流域某地大部分水汽通量大于10g/cmhpas。5.850hpa水汽通量场大值20g/cm.hpa.s, 位于水汽通量等值线密集区, 6.中高纬度环流呈稳定俩脊一槽型, 7.低空急流相关率75%以上, 850hpa比湿大于14g/kg, 700hpa比湿大于9g/kg, 8.中低空西南急流12m/s以上, 多条短带的组合形成的B尺度回波系统出现, 9.地面Ω型的QSE高能舌中, 500mpa由大尺度动力强迫形成东北至西南的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带, 10.絮状回波里中尺度扰动有数条强回波短带绕同一辐合点相交成涡旋带状, 11.中尺度Q矢量散度辐合场产生并有次级环流, 12.850hpa和700hpa槽前形成大于16m/s的偏南气流, 13.vad雷达站的最大入流大于12m.s-1, 14.阻塞高压活动加强, 低层850hpa副热带锋区停在35n度附近, 15.大尺度梅雨锋云系, 有多个中尺度对流活动, 16.850hpa有112*10-3hpa.s-1的强上升中心, 17.大量经向异常水汽通量距平来自南海, 18.有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中心, 19.涡度值大于20*10-5s-1, 20.处在0-10*10-5s-1的正散度中心, 21.回波东西向强对流聚集型回波带, 回波短带强度65dbz以上, 低仰角的ppi上明显。
程序用vb写出, 无服务端和数据库相连, 安徽蚌埠位置东经117度12分北纬32度57分。
暴雨时蚌埠雷达回波最大值可到45, 2011年07月19日08时k值大于35, 比湿850hpa达到13 g/kg, 700hpa垂直速度大于-80。500hps图上, 南海水汽输送明显。
程序帮助栏连网后自动调用安徽省气象台气象资料和天气预报产品远程服务系统, 同时利用MICAPS2.0系统下的T213资料。
暴雨时蚌埠地区位于水汽辐合区850hps辐合明显。
850hpa槽前形成大于16m/s的偏南气流。
2 结论
1) 使用本系统可自动自动调用安徽省气象台气象资料和天气预报产品远程服务系统。
2) 本系统程序界面清新亮丽, 使用方便, 为淮河流域暴雨预报探索新方法。
3) 暴雨预报因子精选而出。
摘要:淮河水灾历史有名, 淮河暴雨影响巨大, 安徽蚌埠市位于淮河中游, 而日益发展的国民经济越来越需要天气预报能提供准确细致的强降水预报, 该文就2011年7月19日蚌埠强降水用新方法诊断分析预报, 预报程序精选淮河流域暴雨发生时的21个因子为参数, 本程序适用于淮河流域暴雨预报及警示。
暴雨预报 篇4
对照常规天气图实况资料,检验几种常用NWP产品对2008年7月5日山东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形势场预报和降水预报,并对其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落区与诸多物理量场的配置紧密相关;暴雨区出现在低层水汽辐合中心移动路径上,位于与水汽通量散度强辐合中心和强上升运动中心接近处;暴雨区移动方向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θse(500-850)负值中心长轴方向一致,水汽通量散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两者均满足时有利于强降水发生;200 hPa高空辐散的抽吸作用远比仅有低层辐合更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地面强降水区出现在200 hPa强辐散中心所在处.
作 者:侯淑梅 李灿 王月兰 亓翠云 孙忠欣 HOU Shu-mei LI Can WANG Yue-lan QI Cui-yun SUN Zhong-xin 作者单位:侯淑梅,HOU Shu-mei(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济南,250031;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局,东营,257091)李灿,LI Can(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武汉,430074)
王月兰,WANG Yue-lan(山东省滨州市气象局,滨州,256612)
亓翠云,QI Cui-yun(山东省莱芜市气象局,莱芜,271100)
暴雨预报 篇5
关键词:多普勒雷达,暴雨,短时预报
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是国家防灾减灾、重大社会活动和精细化天气预报的迫切需要。强对流天气监测、分析和机理研究是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的重要基础, 短时暴雨作为一种常见的强对流天气, 虽然在短时临近预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但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 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技术主要是外推预报技术、数值预报技术和概念模型预报技术等, 而天气雷达是监测强对流天气、揭示对流风暴机理的主要探测手段。因此, 在多普勒雷达、地面中尺度自动站等高时空分辨率监测产品的应用基础上, 先进的外推预报方法是未来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的发展方向之一[1,2]。该文通过分析7月4日湖州德清短时暴雨过程, 表明在合适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 多普勒雷达监测产品的应用对短时临近预报有重大的作用。
1 降水实况
2014年7月4日10:00—16:00, 湖州德清出现短时暴雨, 有10个自动气象站出现50 mm以上的降水, 过程最大雨量出现在下舍 (72.1 mm) , 其次是德清站 (53.4 mm) 。此次过程以短时强降水为主, 主要集中在12:00—14:00, 下舍最大雨强达35 mm/h (图1、2) 。
2 天气形势分析
2.1 大尺度天气背景分析
由2014年7月4日8:00的中尺度分析图 (图3) 可以看出, 副高588线主要位于东海, 脊线位置约位于24°N, 500h Pa日本海上空有高空槽东移, 其槽后有冷温槽配合, 温度槽明显落后于高空槽, 湖州上空存在较明显冷平流。华西地区还有高空槽东移, 与之相配合的是700 h Pa和850 h Pa明显发展的低涡, 低涡诱生的暖式切变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 并随着低涡东移, 不断向东传。500、700、850 h Pa 3层都有急流输送到长江中下游, 地面图上在湖州和杭州地区存在一条西北东南向的地面辐合线。随着系统的不断东移, 西南暖湿空气通过急流输送至湖州上空, 在“上冷下暖”的热力不稳定层结下, 由地面辐合线触发对流, 不断发展, 最终形成雷暴云团, 这种副高边缘—高空冷温槽型的形势是典型的湖州地区夏季易发生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之一[3,4]。
注:a—下舍站, b—德清一般站。
2.2 物理量分析
从杭州站探空图 (图4) 可以看出, 湿层厚度达到了300h Pa以上, 整层湿度大, 同时露点温度较高, 水汽含量高。对流有效位能 (CAPE) 为75.6 J/kg, K指数为40, 表明大气层结不稳定。
2.3 环境风的垂直切变
环境风的垂直切变是预报强对流风暴的一个重要参数, 从图5可以看出, 9:00开始湖州上空的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 由偏东风顺时针旋转至西南风, 利用公式计算可得风垂直切变为7.4 m/s·km, 根据经验得出风垂直切变强度为中等偏强。
3 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
从多普勒雷达图 (图6) 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此次短时暴雨过程的演变情况。9:00在有利的大尺度天气形势背景下, 通过地面辐合线触发, 强对流单体在杭州临安西部山区生成发展, 在高空西南偏西气流的引导下向东偏北方向移动, 11:00进入德清境内。移动过程中, 地面辐合线和850 h Pa切变线提供辐合, 加强了对流单体中的上升运动, 边界层东风供应水汽, 对流单体不断加强, 同时水汽随上升运动不断凝结释放潜热, 进一步加强了对流单体, 其中心强度从最初的35 dbz加强至50 dbz, 最终导致了德清短时暴雨的出现。
4 基于EC细网格产品的强对流指数产品应用
EC细网格资料拥有准确率高、时空分辨率高等特点, 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EC细网格资料的基础上, 推出了不同时段的CAPE、CIN、BRN等强对流指数预报场, 在7月4日湖州德清短时暴雨过程中也有很好的表现。
从图7可以看出, 8:00德清上空CAPE值在100左右, 到11:00有大值中心位于德清上空, 中心值超过1 600, 而14:00后逐渐减弱。
粗里查逊数BRN表征的是垂直风切变与位势不稳定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平衡关系, 即强的热力学不稳定结合强的动力学环境有利于强天气的发生和发展, 弱的垂直风切变结合强位势不稳定或相反的环境中也可以发生。强对流天气影响的时间主要为11:00—14:00, 其中心位于湖州德清一带, 中心值超过了800, 表明了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结合强位势不稳定的环境中。
通过此次过程分析, 表明在有利于对流天气发展的天气形势背景下, 加强监测多普勒雷达等产品, 辅以精细化数值预报产品 (EC细网格资料及对应的强对流指数产品等) , 对对流风暴加以合理的外推, 可以有效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时效。但是, 强对流天气的落区、强度、种类和未来变化趋势仍是短时临近预报的难点。
注:从左至右依次为8:00、11:00和14:00。
5 结论
(1) “140704”湖州德清暴雨是在处于副高边缘, 高空有冷平流入侵, 由地面辐合线触发的一次中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 主要以短时强降水为主。
(2) 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等综合监测产品的应用, 对监测、预警强对流天气有重要的作用。
(3) 在有利于对流天气发展的天气形势背景下, 加强监测多普勒雷达等产品, 辅以精细化的数值预报产品 (EC细网格资料以及对应的强对流指数产品等) , 对对流风暴加以合理的外推, 可以有效地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时效。
参考文献
[1]伍志芳, 张春良, 张沛源.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 2001, 20 (2) :202-207.
[2]廖晓农, 俞小鼎, 王迎春.北京地区一次罕见的雷暴大风过程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 2008, 27 (6) :1350-1362.
[3]顾问, 谈建国.“1108130”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特征与临近预报思路[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 2012 (2) :1-11.
暴雨预报 篇6
1 大气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
5 880 gpm线附近的高空西风槽、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在副热带高压 (以下简称副高) 南退过程中共同影响, 是形成“8·17”暴雨的主要原因。副高在8月16日20:00发展至最强, 500 h Pa处5 880 gpm线从朝鲜半岛移至河南西南部。8月17日8:00 500 h Pa西风槽逐步东移到东经110°附近 (河套东部) , 同时副高东退, 在山东与河北的交界处700h Pa有一低槽 (东北-西南向) , 济宁市受5 880 gpm线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影响, 在山东南部—河南—安徽—江苏北部850 h Pa上形成一条暖式切变线 (东—西向) , 副高缓慢南压, 700 h Pa西风槽向东南方向移动, 850 h Pa切变线北抬, 17日20:00, 700、850 h Pa“人”字形切变线在鲁中地区形成, 并向暴雨区输送水汽。山东省850 h Pa以下处于负变温区中, 由于冷空气侵入, 24 h变温4℃左右。受冷空气影响, 降雨强度增加, 随后500 h Pa副高西北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低层槽后冷空气在鲁中南地区相遇, 致使济宁市暴雨出现在8月17日下午到夜间。8月18日8:00, 高低层系统东移移出, 济宁市降水结束[1,2,3]。
2 数值预报检验分析
2.1 欧洲中心预报分析
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分析, 8月15日20:00欧洲中心起报的8月17日20:00 500 h Pa高度场与实况对比分析 (图1) , 副高位置与实况比较一致, 槽的强度较实况略弱, 副高西伸位置略偏东。预报700 h Pa上风场为西到西南气流, 实际有弱的东北西南向切变, 预报济宁市上空850 h Pa为西北气流, 微偏北有切变, 而实际切变线位于鲁西到河南南部一带。总体上, 预报与实际吻合度较高, 只是低层的切变线未报出, 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1,2,3]。
注:实线为预报场;虚线为实况场。
2.2 T639
从8月15日20:00起预报的850 h Pa风场上看, 气旋式切变在河南、安徽以及江苏中部一带, 辐合中心在河南中部, 略偏南。从降水格点预报上看48 h 4~8 mm小雨量级, 24h预报的22 mm左右中雨量级, 与实况相比, 明显偏小。T639模式定量降水预报对此次过程预报可参考性不大[4,5]。
2.3 日本传真图降水预报
2009年8月16日8:00起报的JFSAS04图 (图2a) , 预报鲁西地区为8月17日8:00至18日8:00的降水中心, 济宁市降水量10~30 mm, 与实际相符。8月17日8:00预报鲁东南地区为8月17日20:00至8月18日8:00的降水中心, 济宁市降水量5~10 mm (图2b) , 济宁市这一时段降水较弱与预报较为吻合[1,2,3]。由此可见, 对于此次降水, 日本的预报量级明显小于实况, 并且误差越大, 可参考性较小。
3 结论
(1) 济宁市“8·17”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南退过程中西北边缘的5 880 gpm线附近, 低层切变线北侧的偏北气流带来的冷空气触发了高温高湿的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是一次典型副高边缘的热对流降水, 降水强度大, 持续时间短。
(2) 欧洲中心的高层环流形势的预报可参考性较大, 高度重视副高5 880 gpm线动向及位置, 充分考虑副高边缘的高温高湿不稳定特点。
注:a为8月16日8:00起报的8月17日8:00至8月18日8:00降水;b为8月17日起报的8月17日20:00至8月18日8:00降水。
(3) T639模式定量降水预报对此次过程预报的可参考性不大。
(4) 在对副高5 880 gpm线边缘的热对流降水预报时, 日本传真图降水量级的预报仅作参考, 但不能用其量级直接预报降水。
参考文献
[1]张杰, 张艳, 亓翠云, 等.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J].山东气象, 2010, 30 (1) :5-9.
[2]张杰, 张艳, 贾汉奎, 等.鲁中山区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4) :1952-1954.
[3]张杰, 贾汉奎, 徐学义, 等.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分析[C]//中国气象学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北京:[出版者不详], 2010.
[4]曹钢锋, 张善君, 朱官忠, 等.山东天气分析与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8.
暴雨预报 篇7
关键词:暴雨预报,T639,涡度平流,成因分析
2013年5月27日, 受高空低槽东移和中低层切变共同影响, 江西自北向南先后出现了大范围暴雨、局部大暴雨并伴有雷电的降水天气过程。据江西中尺度区域天气监测网资料统计分析, 这次过程抚州市共出现72站次暴雨、21站次大暴雨, 以黎川飞原24小时降水162mm为最大, 大部分乡镇伴有强雷电。本文利用多种探测资料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条件及物理量场特征进行诊断分析, 反思这次暴雨过程在资料应用、技巧分析及综合判断等方面的失误, 为以后区域暴雨、强对流天气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一、环流形势背景分析
(一) 高空环流形势。5月26日08时, 500h Pa高空图上中低纬地区在榆林─贵阳─景洪有一深槽, 并且高度槽落后于温度槽, 预示该槽将东移减弱。我国西南、华南及江南处槽前强盛西南气流中。5月26日20时, 高空槽东移北缩, 有减弱趋势, 急流轴东移加强。
(二) 中低层切变与低空急流。5月26日08时中低层江南、华南处强盛西南气流控制, 西南急流开始形成, 贵州、重庆出现暴雨降水过程, 随着系统东移北抬, 700hpa切变线位于洛阳─宜昌─贵阳一线, 850hpa切变线位于襄樊─娄底─凯里一线;20时700hpa切变线东移加深, 850hpa切变线东移减弱, 急流也相应减弱4m/秒。对这次天气过程低层风速变化进行分析, 5月26日08时江南、华南850hpa西南急流最强风速20~24m·s-1, 26日20时减弱至16~18m·s-1, 急流轴位于赣州─南昌─安庆一线, 赣州最大风速从22m·s-1减至18m·s-1, 低空急流的建立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同时还输送不稳定能量。
(三) 925hpa切变与急流变化分析。5月26日08时925hpa低空湖南东部, 江西西部有一明显急流带, 急流最强风速18m·s-1, 26日20时在吉安到抚州一线形成一条急流断裂带, 低涡由襄樊北移至郑州附近, 冷暖切变夹角收缩明显, 从120度收缩至40度左右, 形成一个狭长降水区 (图1) ;有利降水强度加强。
二、垂直速度
5月26日20时850hpa垂直速度场分析, 在江西宜春、吉安西部有一有强垂直上升运动区, 最大上升速度达-140×10-4hpa·s-1。最强上升运动区与大暴雨落区相对应。
三、云图及降水时段分析
该过程主要降水时段在5月26日20时到5月27日02时, 对应云图26日18时在吉安东部有对流云团加强。随着对流云团东移 (图2) , 在抚州市中部区域出现大范围暴雨, 局部大暴雨的降水过程。
四、日本传真图降水预报分析
26日日本E02预报降水7mm, E03预报降水5mm, 782预报垂直上升, 最大上升速度-25×10-4hpa·s-1, 中心点在景德镇附近, 抚州只有-10×10-4hpa·s-1。预报的上升运动很小, 降水量级也很弱。
五、日本850hpa低涡、急流和EC850hpa低涡、急流预报对比分析
对两家 (日本及EC) 可用性较好的数值预报产品做每6小时低涡及切变变化分析。26日20时日本预报低涡东移北抬, 切变有东移北缩趋势 (图3) , EC预报低涡东移稍南压再北抬, 切变东移南压 (图4) , 依据日本预报抚州降水将明显减弱, 而且降水为北部大, 南部小;EC预报则有利于南压加强的趋势, EC预报与实况更接近。
六、暴雨形成的有利因素
第一, 在这次区域暴雨天气过程中, 西南低空急流范围广, 江南从广西到闽浙26日开始即形成大片急流, 为大范围暴雨提供了持续、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从5月26日开始, 随系统东移南压, 我国江南自西向东先后出现暴雨。第二, 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低涡相互配置为这次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 这也是夏季区域性暴雨典型的天气形势, 为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生成、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背景场。第三, 抚州西北有一最大上升速度中心达-140×10-4hpa·s-1, 系统南压抚州市上空将有强烈的上升运动, 有利于降水加强。第四, 抚州西部有对流云团形成, 若东移南压, 加上抚州市地形作用, 暴雨区将主要出现在抚州市中部地区, 特别受武夷山脉阻挡作用, 促使降水云团持续抬升, 抚州市东部山区降水将更为强烈。第五, 冷暖切变夹角收缩明显, 从120度收缩至40度左右, 形成一个狭长降水区, 有利降水强度加强。第六, 在急流断裂带或分流区, 经常伴随激烈的天气现象, 常有强对流天气发生。
七、暴雨形成的不利因素
第一, 日本传真图降水预报明显偏小, 24小时总降水12mm, 为中雨量级, 垂直上升速度中心明显偏北, 量及小, 抚州只有-10×10-4hpa·s-1。第二, 多家数值预报低涡都东移北抬, 切变有东移北缩趋势, 不利降水加强。第三, 850hpa切变东移减弱, 急流减弱4m/s, 赣州最大风速从22m·s-1减至18m·s-1, 预示降水强度有减弱趋势。
八、结语
第一, 没有系统全面考量天气系统对降水的实际影响, 低估高、中、低层耦合作用。第二, 对925冷暖切变夹角收缩明显, 有利降水强度加强, 认识不足。第三, 对日本传真图降水预报过分依赖。第四, 对850hp急流减弱 (4m/s) 过于敏感, 其实赣州最大风速只要大于16m·s-1即可形成暴雨。第五, 对急流断裂带或分流区的出现没有引起重视。基于以上原因导致此次暴雨过程预报量级偏小。
参考文献
[1].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唐东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第三版) [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5
[2].郭达峰, 毛连海, 朱星球.江西2002年6月底连续暴雨过程分析[J].江西气象科技, 2003
[3].周永生, 胡志华.2008年6月中旬初江西中南部暴雨和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A].江西省预报服务论文集[C], 2009
暴雨预报 篇8
忻州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地区, 古称秀容。当地历史文化悠久, 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 (215年) 至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当地险关要塞, 人杰地灵, 商贾往来, 兵家必争, 故有“晋北锁钥”之称。同时, 忻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全年平均气温在4.3℃~9.2℃之间。年降水量为345㎜~588㎜。暴雨是当地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暴雨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事实上, 暴雨是由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相对稳定的大气环流形势既能促进天气尺度系统的维持、再生和相互作用, 又为中尺度系统活动及其产生暴雨提供必需的动力和热力条件。本文利用湖南湘潭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气象资料实况与T639、EC模式以及日本数值模式的预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旨在探讨山西忻州市暴雨的发生发展机理, 加强数值预报实际业务中应用研究。
1 天气背景和实况
从7月29日08时整个大环流背景来看, 受高空槽和低层切变影响我国的内蒙古北部、东北地区中部及北部出现小到中雨或 (雷) 阵雨天气, 其中黑龙江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受高原槽及低层低涡切变的共同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中部及东部、内蒙古中西部、华北地区中部及西部、黄淮西部、西藏大部、四川大部出现小到中雨 (或) 雷阵雨天气, 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四川东北部出现大到暴雨, 局地大暴雨天气。受副高边缘影响, 江淮部分地区出现雷阵雨天气。受热带低值系统影响, 广西东部、广东大部、海南大部出现小到中雨 (或) 雷阵雨, 部分地区大到暴雨天气。具体到山西忻州市而言, 500hpa高空为一比较深厚的高空槽, 700hpa有明显的切变线存在, 而850hpa存在温度锋区和南支水汽输送, 地面为低压幅合区控制。
2011年7月29日凌晨, 忻州市再次迎来大范围的较强降雨过程, 全市普降中到大雨, 局部地区下起暴雨。强降水有效缓解了连日来的高温天气, 但也增加了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范等工作的难度, 给市民出行带来了不便。截至18时, 忻州降水量为9.5~56.1mm, 全市普降中到大雨, 原平、五台、繁峙、五台山为大到暴雨, 其中降水量超过25mm, 出现大雨的还有忻府区、定襄、宁武、代县、岢岚、神池, 其中豆罗镇降水量最大, 达58.4mm, 达到暴雨级别。
2 数值预报产品的检验
2.1 500hpa环流形势的检验
对500 h Pa环流场进行检验后发现, 对位于山西附近的高空槽, 两家模式24h预报与零场较为一致, 48h、72h预报槽线位置较零场偏西。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T639模式各时效预报西脊点位置较零场偏东, 72h预报的北界较零场偏北;EC模式各时效预报与零场较为接近。对强热带风暴“洛坦”, T639模式24h、72h预报较零场偏弱;EC模式72h预报中心位置较零场偏北。
2.2 700hpa切变线的检验
对于忻州市附近700 h Pa的切变线检验表明, T639模式24h预报较零场略偏西;EC模式48h预报较零场略偏南, 72h预报较零场偏西。对位于山西上游的低涡切变, T639模式各时效预报与零场均差别较大, 24h、48h预报的暖切位置较零场偏南, 72h较零场偏北;EC模式24h、48h预报与零场接近, 72h预报较零场偏西、偏南。
2.3 850hpa环流场和温度场检验
对850 h Pa的温度场和环流进行检验表明, 对山西高原的温度锋区, 28日还在山西上游, 且两家模式各时效预报与零场较为接近。到29日08时, 两家模式各时效预报范围均较零场略偏大。T639模式48h、72h预报较零场略偏西;EC模式各时效与零场基本一致。
2.4 海平面气压场预报检验
对海平面气压场进行检验表明, 地面低压幅合区T639模式各时效预报中心位置较零场偏东、偏北;EC模式24h预报与零场较为接近, 48h预报中心位置较零场偏西、偏北, 72h预报中心位置较零场偏北。
2.5 降水落区检验
对降水预报的检验表明, 几家模式各时效预报总体把握较好, 但T639模式各时效预报28日出现部分漏报。对部分地区的强降水降水, 29日T639模式36h、60h预报较实况范围偏小, 落区位置偏西, 84h预报强度较实况明显偏弱;日本模式各时效预报落区范围与实况接近, 但强度较实况偏弱。山西上游的10mm以上量级降雨带, T639模式各时效预报均较实况偏西, 60h和84h预报偏西尤为明显;日本各时效预报的中雨量级的降水范围与实况较为接近, 但36h预报的强降水位置较实况偏西, 60h预报的降水强度较实况偏弱, 84h预报强降水中心位置较实况偏北。对山西偏南的10mm以上量级的降水, 两家模式各时效预报的降水强度均较实况偏弱。
3 小结
检验对数值模式的预报结果, 是模式业务化和客观化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忻州市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的气象资料实与T639、EC模式以及日本数值模式的预报结果进行对比, 发现常规业务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偏差, 但整体上对此次局地暴雨的500hpa环流形势、700hpa切变线和850hpa的温度场等均有较好的模拟, 对地面形势和降水落区把握较好。检验结果对于业务模式在山西暴雨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炳洪, 林良勋, 张维, 等.5.23广东特大暴雨过程特点及数值诊断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 2011, (05)
[2]张柽柽, 胡明宝, 邓少格, 等.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对暴雨与低空急流关系的分析[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 2011, (01)
【暴雨预报】推荐阅读:
基于预报产品的四川暴雨预警指数研究12-16
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对长江中下梅雨锋暴雨降水预报的评估07-31
暴雨过程01-14
暴雨洪水05-12
特大暴雨05-12
暴雨成因06-20
短时暴雨07-31
暴雨特性09-30
局地暴雨11-05
暴雨洪涝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