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人物描写(通用20篇)
暴雨人物描写 篇1
描写暴雨作文400字:一场暴雨
描写一场暴雨的作文
清澈的电话铃声响遍了空落落的`屋子,撞在墙上又孤零零的撞回来。正睡的我,被吵醒了,耳边隐隐有风声,揉揉眼睛,四周一片漆黑――怎么回事?
急忙打开灯,去接电话才知是奶奶。看看窗外,――黑云压城城欲摧!天空变成了可怕的黑青色,窗户上的雨像一条条小蛇迅速而灵巧的游下。一抬头,见表上显示五点整,才知我一觉睡到了五点,匆匆挂了电话,回入屋中,耳边听的风声水声,繁嚣冗杂,隐隐有雷声滚动,水浪声涛涛不绝,仿佛有怪兽在水中游泳,刚把窗推开一条缝,雨丝便争先恐后的扑面打来,头上、脸上、胸前,袖上,湿了一片,我也怯了,不敢再推。
回坐窗前,天更黑了,忍不住推开窗户一看,已汇成了一条小河,有十厘米高!水面上浮着一些草啊、树叶啊,突然,一条闪电划过天空,水面上留下了她的倩影,此时已是五点半了。
我伏在窗前看雨:假若我是画家,我要用最生动的笔来描绘这自然的馈赠,假如我是诗人,我也要用最绚丽的词语来形容这片天地的恩泽;假如我是摄影师,我定要用最准确的角度,来记录这人类的福音!可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手中的笔,朴素的文字,尽我所能去赞美,去歌颂。
雨,依旧急促,风,依旧猛烈,雷,依然滚滚,文字在我笔尖流淌,赞美在我心中流淌.....
暴雨人物描写 篇2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 (外貌) 描写、语言描写、行动 (动作) 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在这些描写方法中, 学生最容易弄混淆的是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共同点在于都可以描写人物的面部, 不同点在于肖像描写反映的是静态的五官, 而神态描写表现的是一种动态。除此之外, 肖像描写还包括人物的形体、衣着、打扮等。
从肖像描写上分析, 肖像描写, 就是描写人物外貌特征, 包括容貌、声音、表情、身材、神态、服饰以及风度、气派等。通过肖像描写, 往往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请看《一面》, 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肖像作了多次集中描写:“我又仔细看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竹枝似的手指”, 这三次集中肖像描写, 不避重复, 由远而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抓住“瘦”的特点, 突出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同时也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文章中心也因之而得以具体表现。
通过肖像描写, 往往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例如在《红楼梦》中关于王熙凤的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 彩场辉煌, 恍若神仙妃子;头土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色宫绦, 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碟穿花大红洋缎银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出场时的肖像描写, 作者浓墨重彩, 写出了她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地位, 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 因此博得贾母欢心, 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 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也突出了王熙凤的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
从肖像描写看性格。俗话说, 人如其面, 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可以从外貌上体现出来。如《孔已己》中的孔乙己, “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这些肖像描写, 刻画出孔已己懒惰、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二十年后的闰土肖像描写, 说他的脸上有了很多的皱纹, 原来紫色的脸庞也变得灰黄;他的眼睛也由于海风的吹拂变得通红;身上只穿着一件棉衣, 冻得浑身发抖。透过这段肖像描写, 我们依稀可以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是当时残酷剥削的社会制度已经将老百姓残害到了何种地步, 我们可以读出当时的农民在这种社会制度之下, 生活是多么艰难。
小说中用的肖像描写类型通常有两个:一个是静态的肖像描写, 另一个是动态的肖像描写, 最常用的还是以静态描写为主, 但动态描写更能够展示人物身份的变迁、思想感情的起伏, 他所带给小说人物的震撼更大。大家看这样的一个动态的肖像描写:一:“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 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 手脚都壮大”;二:“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 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三:“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木刻似的。”这个动态的肖像描写是鲁迅的《祝福》一文里对祥林嫂肖像描写的一个动态展示, 其肖像变化生动得写出了祥林嫂悲苦的一生, 逐步沦落潦倒的一辈子, 反映了当时地妇女在社会中的悲惨命运。
《爱的教育》中有一篇《卡罗纳》, 写的是四年级学生卡罗纳的母亲因病去世, 老师、同学和乡亲们安慰、同情、帮助他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 有几个细节, 作者描写卡罗纳“面容灰白, 眼睛哭红了, 好像大病了一场似的。”这样的外貌描写, 足可以让我们感受到,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内心巨大的痛苦。当卡罗纳的同桌看到了这个不幸的孩子时, “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 这同情和怜悯, 是同桌对卡罗纳的爱。
人物描写专项之动作描写 篇3
一、要抓住动作特征描写。在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的动作具有相应的特征。我们要仔细地观察,抓住这些特征。我们常说:“行动从思想中来”,就是说人物的行动要符合人物的思想品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不同的内心世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加鲜明。在描写人物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而更重要的是描写他是怎样做的,并且要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
《彩色的翅膀》一课写守岛战士品尝海岛上结出的第一个西瓜时,是这样描写他们的动作的: “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喷喷的赞叹声。”这种具有特征的动作描写,把战士们喜悦、激动、珍视、自豪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
二、要写出连贯性的动作,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要进行分解,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是由一系列地动作构成的。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一一进行叙述,那么整篇文章就能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
《炒菜》
妈妈先把白菜一片片洗干净,又一片片摞起来,左手按住菜,右手拿起刀,一刀一刀地切着,把白菜切成一个个的小方块,剩下的菜叶放在旁边。开始炒菜了。妈妈先把锅坐在火上,等锅烧热后把油倒进锅里,不一会儿,锅里腾起了油烟,发出“嗞嗞”的声响。妈妈先把切好的葱花扔进锅里,等葱花变黄,腾起一股香味,又把菜倒进锅里,抄起锅铲,不停地翻动着。等菜慢慢由白变黄,妈妈再倒入酱油、醋,撒上盐,接着用铲子翻动了几下,撒上白糖、味精,迅速把锅端下来,翻炒了几下,就出锅了。妈妈炒的糖醋白菜,甜丝丝,酸溜溜,香喷喷,吃起来别有风味。这是妈妈的拿手菜呢!
妈妈是怎样炒糖醋白菜的呢?作者把妈妈炒菜的动作进行分解,用了表示连贯动作的词,然后抓住妈妈炒菜时最有代表性的动作,进行具体描写。如:先是——洗菜、切菜,开始——坐锅炒菜,又把——菜放锅里,再是——倒入调料,接着——用铲翻动。在这个片段作文里,由于用了表示动作先后顺序及动作连贯的词,清楚地写出了妈妈炒菜时的全过程,并且把妈妈炒菜时那熟练地样子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三、准确运用动作词语。我们祖国的语言十分丰富,例如:表示动作的词有:拿、提、拎、推等等,运用哪些词语呢?这就要看文章的具体环境了。因此,在描写人物动作时,要准确使用词语,精选动词,力求把人物的动作写得准确、具体、鲜明,这样才能把人物的动作、形象,逼真地写出来。
恰如其分地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能够把内容写得充实、具体,把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能够再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避免内容空洞无物。描写动作是为刻画人物,刻画人物是为了表达中心。因此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仔细观察,精心选择,具体描写,就成了写好人物动作的关键。我们要写出人物行动的方式和过程,并通过这种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现人物的性格,这是人物动作描写该努力的方向。
描写暴雨作文400字:一场暴雨 篇4
大暴雨整整下了一节课。直到下课,这场暴雨仍然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家长们都陆陆续续地走进校园,给自己的孩子送伞。
雨越下越大,一时半会儿也停不了。操场上已经积满了水,我和爸爸撑着伞,才走了几步路,鞋子就全湿透了。我拖着湿淋淋的鞋子,艰难地向校门走去。回头望了一下,水跟着我的脚步流向校外,外面简直像沸腾的热锅一样。人们像蚂蚁一样着急得团团转,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孩子。
水散发出一股臭臭的味道,深过了我的小腿肚。我不禁加快脚步,到了拐弯处,这里的水比校门口的更深了。我一脚踩进去,水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朝我涌过来,差一点就被滑倒了。这时,我发现前面有一块石头,便用尽全力迈过去,到达了“岸”上。
描写暴雨作文 篇5
不一会儿,雨就哗啦啦地下起来了。雨落在屋顶上,传来一阵“啪啪啪”的声音;雨落在树叶上,传来一阵“唰唰唰”的声音;雨落在窗户上,传来一阵“巴巴巴”的声音;雨落在土地上,传来一阵“哗哗哗”的声音。屋顶上的雨汇成了条条小溪,树叶上的雨变成了颗颗大豆,窗户上的雨形成了粒粒珍珠,土地上的雨集成了个个喷泉。
跟着雨水玩耍的还有风。在这个骤雨的夜晚,风不再温柔,他鼓起腮帮子,撕心裂肺地吼着,吼落了树叶,吼断了了树枝,吼怕了小朋友们。
跟着风一起来的雷电,总在闪亮登场,它让风更猛了,与更大了,天更黑了。
倾盆大雨下个不停,屋檐下的“大网”越来越大,屋顶上的“小溪”越来越长,地上的“喷泉”溅得越来越高。
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追赶着乌云,不时还有雷电的助威,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
描写暴雨作文 篇6
今天早上上学的时候,我都已经走出了家门,可是被妈妈给叫住了。妈妈告诉我说今天会有暴雨,让我带把伞。我看了看明媚的太阳,有些不情愿,但是看着妈妈坚定地眼神,我还是勉为其难的拿着了。
可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等到晚上快要放学的时候,天真的变得特别的黑,还刮着凛冽的大风,呼呼的声音特别的吓人。我心里面庆幸着早上听了妈妈的话,带了把雨伞。等到放学的时候,雨已经开始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本来干巴巴的路面上,早已经变成了汪洋一片。等我回到家里面的时候,雨已经下得非常大了,邻居家的叔叔和弟弟一起从外面跑了回来,被淋成了落汤鸡。看着他们狼狈的模样,我真是庆幸自己有个好妈妈。
太感谢你了妈妈,要不是你,我也要被突降的暴雨给淋湿呢!
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篇7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及周围的环境、事物的细微环节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细节描写在文中能起到刻画人物、烘托气氛、揭示主题的作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作者先刻画的人物是屠格涅夫, 对他的肖像描写很少, 只写他“白皙的脸”。动作上只写他“仰坐在沙发上”。但在语言描写上较为详尽, 他说话轻、慢, 但极有魅力和趣味。说话的内容总是与文学史方面有关的事, 对歌德和普希金非常了解, 能很流利地翻译他们的诗。从他的言谈中, 可以看出屠格涅夫博学多识, 对文学怀有狂热的理想。
对人物刻画得最详细的是左拉和都德。左拉是一位温和、寡言、坚毅、聪慧的作家。他是一个身材不高的小胖子, 给人的印象朴实而固执。作者描写了左拉的头颅、头发、鼻子、胡须、眼睛, 写出其滑稽的外貌。左拉上得楼来, 没有说话, 而是细心地听大家谈论, 寻找合适的话题, 直到别人谈论的激情过后, 他才说话。他的话很少, 声音平静, 句子温和。都德的性格和左拉完全不同, 都德的话语很多, 生性活跃。他一来就谈论巴黎的人和事, 讲述着巴黎的贪图享受、寻欢作乐。都德的话虽然多, 但很简洁, 对人物的刻画只寥寥数语就能把对方滑稽的轮廓勾画得清楚无余。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巴黎腐朽的生活方式极为厌恶。因而他总是用讽刺的口吻来谈论所有的人和事。
对于主人福楼拜, 作者对他的肖像描写较少, 只写了他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和蓝色的大眼睛。作为主人的福楼拜通贯全文, 作者对他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很细致。当客人来访时, 他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 亲自去开门, 并极为热情地接待来访者 (他像亲兄弟一样地拥抱着这位比他略高的俄国小说家) ;客人告别时, 他总是一个个地送到前厅, 然后和他们谈话、握手、拍肩, 福楼拜的确是一位热情奔放、和蔼可亲的大作家, (他能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 带动得他的衣裙鼓动起来, 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 。他的声音洪亮 (仿佛是吹响一把军号) , 他善于雄辩, 能用一两句话来结束一场激烈的争论, 能从同类的事实或格言中归纳出同一观点, 产生出智慧的火花, 这是福楼拜的博学睿智。
环境描写反衬人物心理 篇8
秋天,校园里的树叶变黄了,也变得调皮了,时不时从树下读书的同学脸庞飘过,甚至还有几片停在了同学们的头发上,让人忍俊不禁。树叶儿好像故意要与树下扫地的同学嬉戏,同学们刚刚将地扫干净,不一会儿就又落满了树叶,它可真调皮呀!
【句子点击】
秋天的落叶往往带给人们凄凉的感觉,但是这个段落流露出的情感恰恰相反。透过“调皮”“忍俊不禁”“嬉戏”等词,我们感到落叶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玩耍,也从侧面透露出观察者快乐的心情。一个人的活动离不开环境。人物在学校里活动,就应该有对学校环境的描写;人物在暑天里活动,就应该有对炎热环境的描写。而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反衬人物心情时,关键要看人物内心的感情,如果是喜悦的,那么笔下的景物应是明朗轻快的;如果是憂愁的,那么景物就应该是萧(xiāo)条的。
【漂亮句子】
小朋友,仔细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我”考试失利后的失落情绪的。
平日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此刻仿佛黯(àn)淡了许多,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也合拢了,似乎不愿意看到我,茂密的小草也似乎枯萎了许多。走出校门,我看到那些来接孩子的家长,他们仿佛也知道我考得不好,一个个看着我……
【动手写写】
运用环境描写,试着写写得知自己考了100分后的内心感受!
描写狂风暴雨段落 篇9
下雨前几分钟,远处传了一声惊雷,一朵朵乌云如同听到集结令似的,从四面八方聚拢过,狂风也伴随着乌云,放肆地吹起。过了一会儿,乌云,狂风均消失得无影无踪。周围静得可怕。正当我在为无法观赏到雨景而感到伤感时,
早上,我睁开眼睛,拉开帘子,往外一望。天空全身乌云黑黑的一片,原来那美丽的天空,变成了“丑八怪”,外面非常闷热,看不见一丝太阳光,好似“黑暗大魔王”要把整个世界吞没似的。然而,时不时地轰隆轰隆的响,声音不怎么大,这一定是滚雷在作怪,它一定是想下下这些无辜地居民,所以轰隆轰隆乱响。因为声音太小了,所以居民一点都不怕,滚雷没有办法,只好泄气地走了。过了一会儿,天空中突然一亮,接着,噼里啪啦一阵巨响,震得汽车、摩托车都在叫,着一定是大哥霹雷在责骂滚雷很没用,所以一气之下找来了风神和雨神,准备向陆地发起进攻。空气中有股潮湿的气味,行人们在路上急促的回家,眼看暴风雨就要来临。
一阵阵轻飘飘的微风,从西面吹来,小草摇摆小草都一齐弯腰,树上的树叶摇摇摆摆,树枝在咯吱咯吱的响,好像要断了似的。地上的落叶,像是长了腿一样在地上“走”。一会儿,风大了起来,小花一直趴下,不能起来,刚种上的小树苗,一齐不约而同的向东弯腰,又过了一会儿,从遥远的地方来了一阵可怕的,提心吊胆的雷声,外面越来越黑,沙子都进到了人的眼里,暴风雨来了。大雨像倒了一盆水似的,哗哗的响着,眼前白茫茫的一片,一会儿,地上的小水坑里面出现了小泡泡,雨下在地上,演奏了一场音乐,他们像散兵,一齐落在地上,安全的落地。雨越下越大,闪电和雷不停的给雨伴曲,外面的花草树木好像都不得安宁似的,摇摇摆摆,惊慌失措。外面的夜行人都在吃力的往前走,用肉眼看不见对面,雷声震耳欲聋,人们心惊胆战,只能在家里“躲藏”。
描写暴雨的作文350字 篇10
这天,我正准备去上古筝课,爸爸却说:“不要去了,你在家看雨吧!”耶!我急忙趴到窗前,准备看雨。
大雨说来就来了,天边出现了一道长龙似的闪电,“哗”的一声,大雨就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雨点连在一起像一张网,挂在我眼前。
远处,风雨无情地席卷着大地,只见大雨一会儿向东,一会儿飘向西,一会儿又形成一个大大的漩涡,壮观极了。
近处,大滴大滴闪亮的雨珠子从天空中密密麻麻地洒下来,房顶上和地面上顿时腾起一层如烟如云的水雾。雨点越来越密,遮掩了我的视线,那些喊叫着奔跑着找地方避雨的人群,只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无法看清他们的面容。
放眼望去,整个天地都像是开着一场演唱会,花草植物们谱写傲然挺立的华丽乐章。雨滴仿佛要为他们伴奏似的,渐渐地慢了下来,淅淅沥沥的。
人物描写“三学”写作法 篇11
关键词: 《我的母亲》 写作结构 写作内容 写作技巧
每每教完老舍作品《我的母亲》,我便要求学生写作文《我的母亲》,学生的反应不外乎两类:要么安静地开始动笔写,要么告知我这篇文章小学写、初中写,现在还写,多次写过的作文题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甚至还有些学生不想写这篇作文。学生为何不爱写作?学生为何害怕写作?在做《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时,我先让学生学习文章结构,其次让学生学习文章内容,接着让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通过三学写作法,让学生明确写作结构、写作内容、写作技巧(出神的人物刻画),并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怎么写。
一、学习《我的母亲》中的结构
语文教材就是最好的写作教材,写好作文就要读好课文分析好课文,要写好文章结构就要多读。“写必须靠读,读必须靠写,因为不写的话就读不深,读不透”。要读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但读不是单纯地读一读,而是要通过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这便是学生非常值得向老舍先生学习的一点,这是避免学生文章结构混乱、行文脉络模糊的学习点之一。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从“母亲的娘家是在北平德胜门外”讲起,学生读深读透的过程是我们对文章行文结构从朦朦胧胧到清清楚楚的过程,学生清晰明了地概括提炼出老舍《我的母亲》的结构:全文按时间顺序,讲述母亲的一生,母亲的家庭背景→母亲出生、出嫁、生我→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引导学生在读深的基础上继续读透,学生可以精炼地概括出文章结构:母亲高尚的品德和母亲对我的影响。由此,学生学习老舍先生《我的母亲》的文章结构,明确《我的母亲》的文章结构,第一部分:介绍母亲的出生、出嫁,第二部分:母亲的品格,第三部分: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通过学习,学生逐渐明白自己的文章为什么会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完全没有章法可言的原因,学生自己的文章结构已清晰明了,学生开始懂得怎样谋篇布局。
二、学习《我的母亲》的写作内容
通过分析《我的母亲》的文章结构,要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样的结构需要什么样的写作内容,而不是随意地将写作内容胡乱地堆砌。引导学生合理确定写作内容,并根据写作内容选择素材、归纳素材,培养学生根据行文的需要恰当选择写作素材的能力。老舍先生通过典型的事件写母亲高尚的品德,比如为了展现母亲软而硬的个性,采用三件事写母亲坚强,第一件事: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第二件事: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第三件事: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通过引导学习,学生为展现母亲对子女浓浓的爱意,学生心中自己和母亲见爱的故事已倾泻而出——如学生甲也记述了母亲的三件事:第一件事:善良的母亲照顾家人帮助邻居;第二件事:得了白血病的母亲毅然外出打工;第三件事:病重的母亲依然倾其所有地为我付出。学生的讲述无不动情,无不感人。
三、学习《我的母亲》中出神的人物刻画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文章结构混乱、内容空洞的难题逐步得到解决,学生可以逐步确定文章的结构,根据文章结构确定写作内容,合理选择写作素材,但是从课中口头作文看,一些学生刻画母亲的方法十分单一,语言干瘪,缺乏生动性,很难活灵活现地展现母亲的性格和对子女深深的爱意。学生描写母亲的人物刻画方法是个难题,依然需要解决。通过师生问答可以确定学生知道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但学生在写作中使用人物描写方法仍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描写得真实生动,我分两步走:第一步,以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老舍使用了那些人物描写方法展现母亲含蓄深沉的爱——作者使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展现深深母子情。第二步,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引导学生品味几个关键词的深意。如: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这简简单单的话语中,老舍先生只用了简单的一“笑”一“叹”一“愣”三个动作描写展现了母亲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愣”一“叹”又将母亲听说儿子又要回去时的失落的心情表现得入木三分,这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这动作描写中又隐藏着语言描写。母亲说了声“去吧,小子”,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这语言描写,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有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通过这样清晰明了的两步走分析,学生已有自己的体会。如学生甲所写:“回望家乡熟悉的柳树林,回想起病逝的母亲,回想起母亲背我走过的那条很短而又很长的街,我心里的某个地方好像成了空白,好像风雨交加,好像心如刀割,好像心里真的滴出了血。母亲,你可知道,女儿很想很想您。”借鉴老舍先生的刻画母亲的写作方法,学生做到了叶圣陶所言的“所谓实际作文,皆有所为而发”,将真实可感的母爱故事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娓娓道来,生动展现母亲的性格及母亲对子女无声的爱,将浓浓的亲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在学习《我的母亲》的过程中,通过“三学”,让学生深入学习的同时也能深入学习写作,通过“三学”,把阅读与写作与教学打成一片,通过这样的学习训练达到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写,这样的教学训练做到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对接,这样的教学训练让效果更显著。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浅谈人物的心理描写 篇12
关键词:描写,直接心理描写,间接心理描写
总的来说, 心理描写可以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两大类。所谓直接心理描写就是指作家对人物在特定情势中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作直接的、正面的剖析和披露。所谓间接心理描写, 又称为“隐蔽式心理描写”, 是通过人物本身的行动或他人反映, 含蓄而简洁地揭示人物最隐秘的内心世界的手法, 它一般不通过作家的直接叙述以及人物自己的内心独白来表现, 而是让读者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 来感受或猜测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
一、直接描写
直接心理描写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 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 从而使人物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直接心理描写一般包含内心独白、从旁叙述、梦境幻觉等。
1、内心独白
即通过人物的自我表述来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它成为人物心声的最真实的记录, 是人们思绪的本来样子, 一般使用第一人称。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 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段。
都德的《最后一课》小弗朗士的一段天真的内心独白:“从此, 我再也学不到法文了!只能到此为止了……我这时是多么后悔啊, 后悔过去浪费了光阴, 后悔自己逃了学去掏鸟窝, 到沙亚河上去滑冰!我那几本书, 文法书, 圣徒传, 刚才我还觉得背在书包里那么讨厌, 显得那么沉, 现在就像老朋友一样, 叫我舍不得离开。对哈迈尔先生也是这样, 一想到他就要离开这儿, 从此再也见不到他了, 我就忘记了他以前给我的处罚, 忘记了他如何用戒尺打我。”这段心理描写, 深刻表现了法国孩子们对侵略者强烈的憎恨, 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表现了“最后一堂课”对小弗朗士严肃而深刻的教育, 使他的思想受到极大震动, 开始觉醒并成熟起来, 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内心独白因其展示人物的充分性和深刻性, 常常成为一部作品的核心部分。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 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
2、从旁叙述
从旁叙述中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描写人物心理。比如莫泊桑的《项链》中描写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时基本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在这种写法中, 作者可以是“全知全能”的, 正因如此, 这种方式就较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叙述。用第三人称写人物心理时, 作者是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上, 所以对人物的情感倾向会表现得相对鲜明些, 甚至可以进行即时的议论。仍以《项链》为例,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独自坐在窗前, 于是就回想从前的那个晚会, 那个舞会, 在那里, 她当时是那样美貌, 那样快活。”这里采用了从旁叙述的方式表现了玛蒂尔德对以往的回忆和内心的起伏。在这段话后面便有这样精彩的议论:“人生是多么奇怪, 多么变幻无常, 极小的一件事, 可以败坏你, 也可以成全你。”
从旁叙述这种心理描写方法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梦境幻觉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梦境、幻觉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 是思想意识的变形图画。这是一些学生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法, 梦境、幻觉是人思想的集中表现, 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它怪诞离奇却曲径通幽, 因为在梦境和幻觉中, 人物的深层意识往往暴露无遗, 因而描写梦境和幻觉实在是透视人物心灵隐秘的一条通道, 一条捷径, 它是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由于无法达到某种目标, 于是会陷入沉迷于空想的心态, 而这种心态常通过幻觉或梦境的形式来得到满足。
比如, 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在土地庙中的白日梦, 梦到自己喊着“同去, 同去”和一群白盔白甲的人“闹革命”, 感到自己可以“要什么有什么, 喜欢谁就是谁”, 这就是典型的通过梦境表现人物心理的文段。梦境描写使阿Q的想法更为迫切, 形象更为可悲, 更具讽刺意味, 更加生动形象。
再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半篇幅是幻觉描写。小女孩每划一根火柴, 每一根火柴的亮光都给她带来一种幻景:熊熊燃烧的铁火炉, 各式各样精美的食品, 美丽的圣诞树, 慈祥的老祖母, 向没有饥寒没有忧愁的世界飞翔, 等等。从对小女孩的幻觉描写中, 读者能感到她痛苦的心灵和对幸福生活充满美好向往的特定心理;同时, 又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和黑暗。
二、间接描写
以上是直接心理描写的方法。除了直接心理描写外我们还可以从侧面、多角度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 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栩栩如生。举例来看:
1、神态暗示
神态是肖像描写的一方面, 神态的变化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有很大的暗示作用, 在作品《孔乙己》中, 当别人说孔乙己偷了书, 挨了打时,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额上青筋条条绽出”。孔乙己可是一个读书人啊, 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呢?于是孔乙己面部表情的描写, 就表现了他极度紧张的心境。当别人问孔乙己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 他“脸上笼了一层灰”。这一面部描写, 又正显示了他颓废而痛苦的心灵。
2、语言暗示
如: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中, 陆文婷准备为焦副部长作手术以摘除白内障时, 部长夫人秦波却礼貌地进行阻拦说:“陆大夫, 你先坐, 坐嘛, 不要急。”她又接连问:“陆大夫, 你在医院工作几年了?”“你身体好像不大好?陆大夫!”“陆大夫, 对白内障手术, 你有把握吗?”这些客客气气的问话, 均表露出她对陆文婷这样没有名望的医生的完全不信任的心理。
3、行动暗示
在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中, 索科洛夫在收养了凡尼亚后一夜醒了三四次, 看着睡在身边的孩子, 他“悄悄地坐起来, 划亮一根火柴, 瞧瞧他的模样”, “一会儿摸摸小孩的身体, 一会儿闻闻小孩的头发”, 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全都暗示了索科洛夫的激动、兴奋与爱怜。这样的动作描写比再多的内心独白的感染力都要强烈得多, 简直达到了催人泪下的效果。
4、环境烘托
在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 由于叔叔并没有发迹而使得母亲大为不满, 因为我给了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而破口大骂, 此时我眼中的哲尔赛岛之旅已不是先前的渴望和梦想, 而是此时此刻“在我们面前, 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底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出“我”失望、沮丧的心情, 与上船时的愉快心情形成对比。从而把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暴露无遗。
5、感觉暗示
在文学作品中只要抓住了人物瞬间的感受, 任何一种感觉的描写都可以起到体现人物心理状况的作用。
比如, 高尔基的《母亲》中“母亲”看到的火车站肮脏的三等候车室里的景象是如此细致, 听到的玻璃震动的声音是这么刺耳, 闻到的烟叶和咸鱼的臭味是那么刺鼻, 这里调动了视觉、听觉和嗅觉等多种感官来表现“母亲”的紧张的心情。《祝福》中祥林嫂最终不能得到救赎在四婶面前“炮烙似的缩手”, 这是通过肤觉表现她精神上受的巨大打击, 内心的震荡。《一个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心“震荡得厉害”“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 这是通过机体觉 (内脏器官活动变化时的物理化学刺激) 表现他那被战争残害的心灵难以复原的状况。
综上, 心理描写对人物刻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才能把人物刻画得更加鲜活、丰满。
参考文献
描写下暴雨的诗句古诗经典 篇13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诗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句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描写下暴雨的诗句古诗经典,欢迎大家分享。
描写下暴雨的诗句古诗经典1《和韩宗弼暴雨〈次韵〉》
年代:宋作者:苏辙
执热卧北窗,淋漓汗流注。
蛟龙遁水府,谁起叩天户。
偶然终日风,振扰北山雾。
崩腾转相轧,变化不容睹。
雷声运车毂,雨点倾豆黍。
逡巡溜河汉,指顾才笑语。
破屋少干床,茅苫固难御。
出门泥没足,此厄比邻溥。
苟令终岁熟,敢有今日怒。
晚照上东轩,清风袭虚庑。
微生免荷锄,但喜脱烦暑。
农父更事多,缺塘已增土。
描写下暴雨的诗句古诗经典2《定**》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描写暴雨的四年级作文 篇14
我猜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暴雨很可怕,但我认为正是暴雨的可怕,体现了它的力量,给我们带来了雨后的美丽晴空。
一年夏天,我在外面空地上玩耍,天气闷热,天空乌云密布,我看着天空,想着必会是一场暴雨,果然不一会儿就下起雨滴来,我赶紧跑回家,坐在窗户前,欣赏这场猛烈的暴雨。暴雨密密麻麻地落下来,大风把雨滴都吹斜了,把一批批密集的雨撒在大地上,仿佛在给大地洗澡,这时天上的“电母”开始放闪电,“雷公”开始打鼓,雷声有时远,有时近,有时好像要把天空炸了一样,大风吹着,把树儿也压弯了腰,草儿在疾风中摇摆。暴雨下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停了,乌云散去,太阳重新照耀大地回春,西方的彩虹姐姐向大家展示它那五颜六色的衣裳。暴雨带走了空中的灰尘,雨后的空气更新鲜,大地上的万物都得到了雨水的滋润,更显得精神抖数。
暴雨并不可怕,它带走尘屑,它滋润万物,所以世界上每个事物不要只看它的外表,其实它背后更能为我们展现美丽的景色。
暴雨人物描写 篇15
一、悉心观察,让人物“神韵”丰满起来
人物“神韵”要丰满,离不开表情刻画。而表情的刻画来源于对生活的悉心观察,将一个个表情贮存于记忆里,以备写作时调用。当然,这些表情在适当的时机,借助适当的写作技巧,在作文中展现出来,会使人物丰满起来。
一是在悉心观察中积累人物表情。观察不仅仅是观看与记忆,还需要透过表情去揣摩背后的情感,使记忆更加深刻。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外婆时常露出满脸笑容,但有一次外婆扭伤了腰,在疼痛中仍然绽放出了笑脸。当学生描述这个情节时,教师则启发学生去挖掘外婆笑容背后的情感世界,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外婆身上坚强的精神。在写作中,学生便借用了教师的分析,以坚强的品质作为描写外婆的切入点,并以微笑作为外婆的象征性表情,使人物表情丰满,富有神韵。
二是在环境渲染中刻画人物表情。同样是描写笑容,还可以运用环境渲染,与人物表情形成强烈的对比来刻画人物,更加深入人心。以《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例,文中描写李时珍师徒二人翻山越岭,历尽艰辛寻访药材,却要夜宿破庙,饮凉水,啃干粮充饥,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下,作者描写了李时珍的笑,使人物身上增添了坦然与乐观,不禁令人肃然起敬,使人物形象深刻。学生可借鉴这一方法,在上面的案例中,渲染外婆腰痛的人物经历,在环境对比中描写外婆的笑,人物神韵则更加丰满。
二、揣摩心理,让人物“语韵”鲜活起来
语言是心灵的窗子。所谓“言为心声”,刻画人物即要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出其情感变化,才能使人物读来成为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只是作文中的一个形象。人物语言的刻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更加紧密直接了。
一方面,语言要符合人物特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日常生活中这是常见的情况。如学生在描写一位成年人时,语言不能过于幼稚;而描写一位同龄的小学生时,语言又不能过于成熟,要突出儿童的童真,尽量减少成人化的语言出现。如上面的习作案例中,学生在描写外婆称赞食物好吃时,写道“这东西味儿不错”,基本上符合成年人的语言习惯;若写成“这个东西太好吃了,下次我还要吃”,就过于儿童化了,不符合外婆的年龄特征。
另一方面,语言要留出遐想空间。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语言描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人物语言描写需适当、适度,给读者一定的遐想空间,反而比全部交代出来收效明显。如上面提及的课文中,作者描写了庞宪见要在破庙夜宿时失望地没有再说话,此处缺省的语言描写,反而比语言描写中的“失望”给人印象更加深刻;与李时珍从容淡定的语言相比,更加突出了一代医圣的胸襟。又如上面所提到的习作案例,学生在写外婆扭伤腰时,如不刻意用语言来体现疼痛,而是用微笑和沉默来表现外婆的坚强,反而达到了衬托人物形象的效果,这里“无声”比“有声”更具有表现力。
三、空间想象,让人物“体韵”灵动起来
肢体动作是使人物立体、灵动的重要表现力。动作描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特点、年龄层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写作前教师启发学生酝酿情感,想象人物的肢体动作,可以从生活中寻找人物原型,通过迁移等写作技巧,使之作用于人物身上。
首先,细化人物动作,突出人物特征。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中,作者描写李时珍品尝草药时,没有直接写“品尝”的动作,而是将整个过程细化。先用“端详”一词,进而用“嚼嚼”,深化了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的人物形象,也表现出其为事业的奉献精神,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灵动起来。
其次,多维度描写动作,突出人物的生活化。人物描写要生活化,除了语言外,肢体动作也要具备常态化,过于书面的肢体动作,会使人物动作显得僵硬,缺乏灵性。如上面提及的习作中,学生在描写外婆走路的肢体动作时,写道“外婆腰痛,总是捂着腰”,未免有些生硬,人物动作设计欠缺想象力。若改用“弓着身子”或“弯着腰走路”,则突出了外婆腰痛的症状,动作设计则生活化许多,一下子使人物“活”了起来。
《穆天子传》人物描写探析 篇16
关键词:《穆天子传》 人物描写 多角度 类型化 个性化
《穆天子传》(下简称《穆传》)是西晋出土的“汲冢古文”之一,经前人整理注解,以六卷本流传于今[1](P153-174),是一部借史敷衍而成的先秦著作。关于《穆传》的研究,尽管有学者从文学方面对其中的人物描写有所论述,但是缺少对人物的总结分类研究。《穆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姓名可考者便有四十七人”[1](P211),其余便是一些不知姓名的属者,他们共同演绎了《穆传》的精彩画面。
一、中心人物的多角度刻画
穆天子无疑是《穆传》的中心人物。作者在《穆传》中对穆天子的形象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可以说,这是借史敷衍基础上的有意识的塑造。通过对《穆传》原文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穆天子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周王朝天子,“是个政治上有作为的国君”。[1](P212)他西行巡游,行程万里,会见邦国部落首领,“是为了加强与周边各国关系”[2]。他“关心民生疾苦,担心自己周游列国会给人民带来痛苦”[2],故而自我反省,潜时献良马、牛羊,“天子以其邦之攻玉石也,不受其劳”。[3](P51)中原巡守,他处理属国纷争,“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3](P129)这些多方面的描写刻画了一位仁爱天子的高大形象。其次,穆天子也有普通人的一面,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感情。知其淑美人盛姬得病,“天子怜之”[3](P140),盛姬病死下葬后,“天子永念伤心,乃思淑人盛姬,于是流涕”[3](P165),表现出无限的思念与伤情,更见其真性情。由此可见,在高高在上的天子与普通人之间的角色转换的描写中,体现出了一个穆天子真实的人性特点。
二、类型化人物中的个性展现
《穆传》中具有多种类型化人物,如西行途中的部落首领,七萃之士、丧葬中的各色辅助人员等。但在这些类型化的描写中,又会突显几个比较有个性的人物,增加行文的波澜。
穆天子西巡途中,每至一处,都有当地的部落首领迎接招待,这些人中有柏夭、膜昼、居虑、其、戏、潜时、无凫、西王母、归遗、 奴等共十八人。对这些部族首领的描写,多是直接的类型化描写。如:“犬戎胡觞天子于当水之阳”[3](P4),“□之人居虑,献酒百□于天子”[3](P3),“文山之人归遗乃献良马十驷。”[3](P84)可以看出,这类人物的描写多是直接运用史官所记,很少发挥创造和虚构,塑造的多为“闪现式”的人物,是为穆王的游行而服务的。
在西行途中有两位部落首领——柏夭和西王母,他们是类型化中的个性展现。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为穆天子的西巡增添了一抹亮色。关于柏夭,郑杰文先生说:“他是河宗氏的国主,是河神的主祭者;它熟悉西域山川道路,是穆王西征的向导;他熟悉西域各邦国的历史,是穆王西征的顾问;他通晓西域数十个邦国部族的语言,是穆王西征的翻译。”[4]他明确说出了柏夭这个人物在《穆传》中的分量。另外,在《穆传》中,柏夭还有代王接受进献、天子赐玉等事,较之其他部落首领,其形象较为饱满。
另一人西王母,带着一层神秘的色彩,是历来《穆传》中被研究最多的人物。文章一开始的描写,就显示了西王母与其他人的与众不同:“(天子)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西王母再拜受之。”[3](P62-63)而最为人称道的则是穆天子与西王母的那段对歌。郑振铎先生认为这段描写“极为浑朴动人”[5](P87-88),通过对人物缠绵悱恻的对话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到频频顾盼中,西王母那略带幽怨的眼神。这种勾勒人物的方式,非常高超。而“西穆”这段唱和,引起人们无限遐想,在文学史上也传出不少佳话。
在类型化人物的塑造中,还有七萃之士、六师之人、御者等王属及穆王大臣。在这类人物中,有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高奔戎,作者用两个场景勾勒出了他的形象:刺骖取血饮天子、“生搏虎而献之。”[3](P119)通过这两个细节,状写了“高奔戎胆大心细、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2],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对盛姬的侧面多维渲染
盛姬出现于《穆传》第六卷,据《晋书·束皙传》记载,当是杂书《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的并入。从标题可以看出,对盛姬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其死后的丧葬场景中。开始,盛姬如林黛玉一样以弱不禁风的形象出场,这位温柔多情的美人陪穆王游猎,在大泽中得寒疾,不久在病中死去。死前的形象是弱不禁风,而死后的丧葬场面则极为盛大。所以,盛姬这个人物的描写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死后他人的表现来实现的。盛姬死后,穆王让重臣祭公、女儿叔女坐 、儿子伊扈主丧,内史、官人等参与其中,“视皇后之葬发”[1](P150),大办丧事。在对丧葬场面的多角度描写中突显盛姬的不同凡响。丧葬完成后,“为盛姬谥曰哀淑人”。[1](P159)在无尽的思念中,天子伤心流涕,不能自已。在众人的思念中,更可见出盛姬的温柔善良。而盛姬的形象正是通过这些多维的侧面描写的。
四、其他人物的简单勾勒
在《穆传》中,有一些人物,一晃而过,有的也作了简单交待。如赤乌之人丌献给穆王的美人女听、女列,致贿的陖子胡,洧水接见的许男,观桑之地的桑虞、桑者,告戎之毕人,讨戎之孟 ,告薨之霍侯旧,筮史狐,为盛姬丧主的伊扈、叔等 ,这些人物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穆传》的人物描写。
由此可见,《穆传》的四种人物塑造中,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渲染;有语言描写、也有行动展示;更有夸张等手法的运用。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下,作者在多层面上展示了人物性格特点的丰富多采。可以看出,《穆传》的人物是作者在史实基础上的有意识的塑造,总体体现出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虽然与后代史传散文、小说相比有一定差距,但这也正好反映出其质朴的特色,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注释:
[1]郑杰文:《穆天子传通解》,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2]刘军:《〈穆天子传〉文学性特征探析》,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4期。
[3]王天海:《〈穆天子传〉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郑杰文:《〈穆天子传〉对〈左转〉文学手法的变革》,文史哲,1994年,第4期。
[5]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描写大暴雨的日记500字 篇17
曾经的突然大雷、下雨曾经使我害怕的心惊胆战。可是现在我半点也不害怕了。
那一个月的暴雨对我的生活各方面影响比较大。我基本上天天都要去学习,上无学完了做作业、作业作完了学下午,下午学完了做作业。我只有穿着凉鞋深一脚浅一脚的出去、回来,鞋子不知被灌了多少水,多少泥,多少尘。有的时候甚至还停水、停气、停电。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就用不着说了。“唉!太热了!我实在是超级无敌想把空调打开降到‘26度’了!!”“你呀,白日做梦,夜长梦多!瞧瞧看,外面还在下大暴雨呢!还开什么空调?给我赶快去做作业!快点去!!”
暴雨人物描写 篇18
刘老师长得不算高,但“鬼点子”不少,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四年级发生的一件事。
四年级的时候。我、王华杰、李涵、刘宓雨被老师邀请到清英外国语学校,帮那边学校画围墙,可能是因为那里的老师太好了吧,画完之后送给我们一人一个大海宝和两块蛋糕,我们抱着海宝,吃着蛋糕,如愿以偿的回到了教室。
一踏进教室,同学们异口同声叫道:“哇!”说是迟,那是快。刘老师叫上朱天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走了刘宓雨的海宝,我见机行事,迅速跑到自己的位子上,“捍卫”自己的海宝。
刘老师来了,她眼神凶神恶煞,双手乱比划着。想夺走我的海宝。我只好把海宝扔给了外面的王琛,刘老师说:“你要是把海宝上交,让你做语文课代表。”最后,四只可怜的海宝“再见”了。
暴雨人物描写 篇19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人物描写,对照
人物是小说构成的三要素之一, 而成功的小说也就往往借助于作家笔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我在阅读雨果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时, 感觉该小说人物的刻画更是鲜明而独特, 即采用对照的手法, 在作品中人人对照, 事事对照, 处处对照, 在对照中凸显差异, 对照渗透到小说的各个方面, 其中人物对照则是小说艺术对照的突出特点。它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主次人物的对照。小说的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全书的中心人物, 她是一位天真热情, 能歌善舞, 勇敢活泼, 心地善良的少女。在她的身上, 体现了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作者以她为中心, 在她的周围设置了四个面貌各异、性格不同、地位悬殊的男性人物, 与之作对照, 从四个不同的侧面, 折射出了对爱斯梅拉达的四种不同性质的“爱”。爱斯梅拉达是一个“纯洁而光辉的人”, 为善的化身;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 是个“阴森可怖的人”, 为恶的代表, 两者形成了善恶美丑的鲜明对照。爱斯梅拉达和王室近卫队长弗比斯对照, 由于后者在爱斯梅拉达被劫持时救出了她, 她就把真诚的爱情献给了弗比斯, 忠贞不渝, 直到临刑时还在亲切地唤呼情人的名字;而弗比斯却是一个逢场作戏的纨绔子弟, 当无辜的少女被吊上绞架时, 却在和贵族小姐寻欢作乐, 两者形成了崇高与卑劣的鲜明对照。爱斯梅拉达在平民诗人甘果瓦误入“圣迹区”时, 为了拯救他而与之结成假夫妻, 使他免于一死, 可谓义重如山;甘果瓦则在少女身陷囹圄、面临绝境时, 却反目不认恩人, 竟与克洛德合谋策划, 肋纣为虐, 欲置少女于死地而后快, 这是善良和凶残的对照。爱斯梅拉达与敲钟人伽西莫多, 一个体表轻盈, 奇美绝伦;一个身残形畸, 丑陋不堪, 这是形体的美和丑的对照。通过爱斯梅拉达与以上四个人物的对照, 突出了爱斯梅拉达的思想和性格, 使她显得更加美丽和崇高, 浮雕般矗立在读者的心目之中, 她是中世纪黑夜中的一盏明灯。
二.人物之间的对照。克洛德与伽西莫多是义父义子, 但一个对爱斯梅拉达充满淫欲, 不但心怀毒计, 谋刺弗比斯, 还嫁祸于爱斯梅拉达, 并怂恿宗教法庭将其诬为杀人女巫而判以死刑;一个则对爱斯梅拉达充满真诚纯洁的爱慕, 主动为她找寻情人弗比斯, 及时传递有关消息。两相对照, 前者的极端利己的丑恶灵魂, 后者自我牺牲的高尚情操, 十分鲜明。诗人甘果瓦和敲钟人伽西莫多曾先后受恩于爱斯梅拉达, 当甘果瓦即将被乞丐王国处以死刑之际, 她秉持正义, 挺身而出, 以愿意和诗人结婚的名义, 救了甘果瓦的性命;当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当众受鞭刑, 口渴难忍, 发出阵阵呼喊之时, 她不记被劫持的旧帐, 手捧葫芦, 把水送到了这个可怜人的干裂的嘴边。但是, 当爱斯梅拉达身处险境时, 甘果瓦贪生怕死, 怯懦自私, 为副主教克洛德所利用, 参与从圣母院骗出爱斯梅拉达的罪恶活动;伽西莫多则见义勇为, 冒死巧计相救, 把她抢至圣母院钟楼, 热情照料, 悉心保护。两种行为, 两种道德, 在鲜明的对照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进一步的深化。
三.人物自身的对照。这种对照的形式在具体描写和运用上又是多方面、多层次。例如人物行为前后迥然不同的对照。克洛德在青年时期曾有抚育兄弟、收养弃儿等善举, 但成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后, 却一反常态, 用心险恶, 充满杀性, 一再迫害天真纯洁的爱斯梅拉达。克洛德前后行为完全不同, 判若两人, 从而表现了正常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 说明了宗教如何异化和泯灭了人类的思想, 揭露了宗教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摧残;而伽西莫多起初听从克洛德的指使, 劫持爱斯梅拉达, 奴性十足, 愚味凶恶, 但后来毅然从法场上施计救出了她, 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敢和惊人的智慧。伽西莫多这一前后行为的对照, 强调了少女的心灵之美, 仁义之心对伽西莫多精神上的巨大的感化作用。再如, 人物仪表外貌与内心世界的对比。伽西莫多虽然外表奇丑, 但内心优美, 丑的外貌更加突出了美的心灵。克洛德道貌岸然, 衣冠楚楚, 灵魂丑恶, 毒如蛇蝎, 这种对照, 突出了克洛德的虚伪、自私、冷酷。
总之, 小说采取对照, 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是小说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的灵魂 篇20
关键词:肖像描写;揭示;灵魂
《祝福》中,鲁迅先生始终注意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以显示出她的性格特点。她初到鲁家时,写她“顺着眼”,表现出她安分善良的性格;第二次到鲁家时,她虽然还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一连串的不幸给她造成的。和柳妈谈话的第二天,她“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可见阎罗故事使她感到极大的恐怖。到她捐完门槛回来时,“眼光也分外有神”,表现出她好不容易才解除了一年来的恐怖,赎掉了到阴间还要受罚的“罪过”时兴奋和愉快的心情。而在冬至祭祖时四婶仍然不许她动祭器的第二天,她“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可见这次给她打击之深。
到了河边和“我”相遇时,她已经被折磨成“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了,刻画出她历尽人生苦难而临近死亡边缘时的可怕形象。但跟着在她向“我”问灵魂有无的问题时,“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而且“她的眼盯着我”不住地追问,表现了她渴望解答的心情,而这正是她在临死前的挣扎。祥林嫂几年来以乞讨为生,忍饥挨饿,连生存的最后权利都快要丧失殆尽了,她那饱经沧桑的心灵,在封建礼教的残酷摧残下,早已对人世不再抱有丝毫的希望,也激不起一丝一毫的涟漪,麻木绝望得连痛苦也感觉不到了,甚至连生死都无所谓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悲乎,祥林嫂精神上的极度麻木使得她如同一个行尸走肉般地苟活于世,在人们眼中,她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而仅仅是一个卑微地存在的“物”,这是何等的不幸啊!
分散地看,这些描写眼睛的传神之笔,准确地表现了祥林嫂在各个时期的精神状态;合起来看,它们记录了祥林嫂一生中每况愈下的苦难历程,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旧社会的罪恶。
《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描写“丹唇未启笑先闻”,直接点出其大大咧咧、张张扬扬、泼辣大胆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与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正相吻合。这也正是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典型形象的表现。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三角”“吊梢”在相法上的解释是:“三角”“吊梢”是狡黠、狠毒、性巧、通变、邪淫之相。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出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读者不难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渗透人物性格于肖像描写之中,巧妙传达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后文王熙凤迎合贾母,哭笑自如,善于逢场作戏,不也正好吻合。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金丝、银边、美玉、珍珠,一身的珠光宝气,妖艳凌人,显示出其俗气、贪婪,从侧面反应了她内心的空虚。
“粉面含春威不露”“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就是王熙凤性格的典型写照,表明了她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对上阿谀奉承,因此深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这种性格特点通过肖像描写贯穿了整部红楼梦。
不仅在《红楼梦》里是这样,在其他作品里的肖像描写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譬如,关于吝啬鬼葛朗台的肖像描写:身高五尺,臃肿,横阔,腿肚子的圆周有一尺,多节的膝盖骨,宽大的肩膀;脸是圆的,呜油油的,有痘瘢;下巴笔直,嘴唇没有一点曲线,牙齿雪白;冷静的眼睛好像要吃人,是一般所谓的蛇眼,脑门上布满皱纹,一块一块隆起的肉颇有些奥妙;青年人不知道轻重,背后开葛朗台先生的玩笑,把他黄黄而灰白的头发叫做金子里搀白银。这个肖像描写给人的印象是此人身高、肩宽、脸圆、牙白。这一系列的描绘不正是刻画了一个吝啬、自私的形象吗?
再如周而复笔下的白求恩:身材魁梧而硕壮,面孔却有点清瘦,颧骨微高,浓眉下面深藏着一对炯灼的眼睛,那里面包含着无边的慈爱;宽大的嘴角上,浮着意味深长的微笑;他的头发和嘴上翘起的短髭,都已经灰白了;他已是快五十的人,但精神矍铄,像一个活泼健壮的青年。这个肖像描写更加明显地表明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健壮,活泼,慈爱”等词汇已经充分地展示出了一个和善、友爱的人物形象。
总之,人物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一样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灵魂服务的。肖像描写与人物性格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必须巧妙地传达人物的性格特点,不是为外形而写外形,一定是为性格而写外形的。正如俄国作家果戈里所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金钥匙。”在阅读肖像描写时一定不能丢了这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