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预报

2024-08-02

评价预报(共6篇)

评价预报 篇1

0 引言

流域面平均雨量(面雨量)是防汛部门在洪水预报与水库调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流域上游降暴雨产生的洪峰很快就会从河流上游传递到中下游,给抗洪抢险带来难度。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开展流域面雨量的预报有助于提高防汛、抗洪决策服务水平。每年长江防汛任务十分繁重,准确的流域面雨量预报,可为长江防汛抗洪及流域水库调度、大型水库建设等提供可靠的气象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我国某地气象台和气象研究所正在研究6小时雨量预报方法,即每天晚上20点预报从21点开始的4个时段(21点至次日3点,次日3点至9点,9点至15点,15点至21点)在某些位置的雨量,这些位置位于东经120度、北纬32度附近的53×47的等距网格点上。同时设立91个观测站点实测这些时段的实际雨量,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站点的设置是不均匀的。气象部门提供了41天的用两种不同方法的预报数据和相应的实测数据。问题:

(1)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价两种6小时雨量预报方法的准确性;

(2)气象部门将6小时降雨量分为6等:0.1—2.5毫米为小雨,2.6~6毫米为中雨,6.1~12毫米为大雨,12.1~25毫米为暴雨,25.1~60毫米为大暴雨,大于60.1毫米为特大暴雨。若按此分级向公众预报,如何在评价方法中考虑公众的感受?

1 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1.1 合理的假设

(1)所有网格点是等距的;

(2)数值在实测、预测过程中其误差可忽略不计。

1.2 符号说明

(1)———流域平均降雨量(mm);

(2)Xi———流域内各个雨量站的雨量(mm)(i=1,2,…,n);

(3)n———雨量站数目。

2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2.1 两种6小时雨量预报方法评价

点雨量是由设在某些地点的气象站或雨量观测点所测得的,但这只能代表某一点或较小范围的降水情况;要客观反映某一特定区域内降水情况,就要由该区域所有观测点在同一时段内的点雨量推出求区域内的平均降雨量(面雨量)来确定。

位于东经120度、北纬32度附近的53×47的等距网格点上的地区是江苏、常州等长江流域一带;而91个实测观测站点中有几个偏离了东经120度、北纬32度,但由于实测站点的数据只作为一个参照物,故不用去掉这些偏离观测站的数据。东经120度北纬32度附近的地形起伏不大,因此该区域面雨量可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所以,实测面雨量=91个站点的雨量总和/91,预报面雨量=2491个网格点的雨量总和/2491。因此,两种6小时雨量预报方法评价可依照下述方法:

(1)原始数据处理。

因为观测的数据量过大,首先将FORECAST文件夹的数据按第一种和第二种预报方法分类分别放在文件夹student1和studetn2中,然后再将第一种和第二种预报方法按四个时间段分别放在相应的四个文件夹中,使用maple软件中的函数fscanf(),可以将它们的数据一一读出(使用时将它们放在根目录下),使用附件的maple编程方法,将读出的数据转化为矩阵A[2]。

(2)算术平均法求实测面雨量和预报面雨量求算术平均法求实测面雨量和预报面雨量即是对矩阵A求和及求平均值运算。

(3)实测面雨量和预报面雨量拟合程度分析。运用MAPLE绘图(方法见附件):在同一坐标系中,以6.18-7.30的41天为x轴,分别以第一时间段的面雨量预测平均值(以下简称预测平均值)、面雨量实测平均值(以下简称实测平均值)为y轴,绘制maple折线图,得到图1,其它图示依此方法得到[3]。

图1是由表1(附件中的表1,下同)方法一第一时间段预测平均值与实测平均值对照图。图2是由表1方法二第一时间段预测平均值与实测平均值对照图。

图3是由表1方法一第二时间段预测平均值与实测平均值对照图。图4由是由表1方法二第二时间段预测平均值与实测平均值对照图。

图5 是由表1方法一第三时间段预测平均值与实测平均值对照图。图6是由表1方法二第三时间段预测平均值与实测平均值对照图。

图7 是由是由表1方法一第四时间段预测平均值与实测平均值对照图。图8是由表1方法二第四时间段预测平均值与实测平均值对照图。

由以上这些图形可以看出,图1两条曲线的拟合性比图2要好;其它基本相同。综上所述,第一种雨量预报方法比第二种预报方法准确率高些。

2.2 降雨量分级发布评价

2.2.1 降雨量分级问题

降水量是用来衡量降水多少的一个概念,它是指雨水(或融化后的固体降水既不流走,也不渗透到地里,同时也不被蒸发掉而积聚起来的一层水的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降雨量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同时还可以用雨量计来自动记录雨势的变化和雨量的大小。

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水强度。最常用的对降雨的分类方法是按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的等级。根据国家气象部门规定的降水量标准,降雨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六种。

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水强度。最常用的对降雨的分类方法是按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的等级。根据国家气象部门规定的降水量标准,降雨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六种。

但是,由于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各地气象预报部门对于当地各类降水的标准也有些自己的规定。例如,在广东,24小时内下50~70毫米雨的机会较多,当地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在80毫米以上的雨才算作暴雨。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24小时内下50毫米雨的场合极少,则规定24小时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上的雨都可算作暴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里不讨论这种六小时降雨量分级的科学性。

2.2.2 分级发布模式探讨

我们可以对降雨级别进行赋值,赋值如表1;然后,我们对两个预报方法的91×164矩阵数据进行等级化处理。

依照2.1节的两种6小时雨量预报方法评价方法3绘拟合图,可以看出图9两条曲线的拟合性比图10要好,图12两条曲线的拟合性比图11要好,图13两条曲线的拟合性比图14要好,图15两条曲线的拟合性同图16完全相同。综上所述,第一种雨量预报方法比第二种预报方法准确率略高[4]。

再对预测准确度检验,将两种预测方法等级值与实测平均值的对应等级值相减取绝对值,依据检验公式:μ=[1-(│y^-y│y)]×100%进行检验。计算求得第一种预报方法准确度为77.58%,第二种预报方法准确度为76.5%。综上,第一种预报方法给公众感受更好些。

3 结论

(1)该模型采用附件表1的全部数据进行预测,没有损失数据,运用Maple作大规模数据处理的方法可应用在类似的数据统计中。

(2)评价两种预报方法所采用的数学思维方法简单有效,模型结果的准确性较高。

(3)运用MAPLE绘制实测数据与预测数据对比图,分析图形间的拟合程度来直观的判别两种预报方法的差异程度,即可得出两种预测方法的优劣,同时,计算出预测数据结果和实测数据结果的残差平方和,并对预测准确度进行检验,综合得出第一种预报方法更为有效,更能够满足该区域面雨量预报服务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用分级向公众预报,能够真实的反映公众的感受,政府和气象部门的值得重视和采纳。

4 模型的评价

(1)模型用到的数学方法和拟合方法简洁明了。

(2)本文的第二个问题的处理上,没有考虑暴雨和特大暴雨的频率对公众的影响。

(3)若区域上的网格点分布不均匀时,则不可以用算术平均算法,可以用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深线法。

(4)采用对照的方法能有效的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劣,因此,在流域面雨量预报值的检验中没有采用模糊评分法Mp(i)=60+40×[1-Fi-Qimax(Fi,Qi)]。该方法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预报值和实况值之间的差距,因此可以用于降水定量预报评定中。

摘要:雨量预报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农业生产,洪涝和地质灾害等有着重要作用,但要准确、及时地对雨量作出预报是比较困难的。文中给出了一个简单有效的评价雨量预报方法的方法。针对200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题“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中的两个问题,运用maple将文本数据读写成矩阵元素,实现了大量数据分析的机械化处理。运用MAPLE绘制仿真图,分析图形的拟合程度;同时,计算出预测数据结果和实测数据结果的残差平方和,并对预测准确度进行检验,综合得出第一种雨量预报方法比第二种预报方法准确率高、给公众感受更好。

关键词:面雨量,方法评价,矩阵,分级

参考文献

[1]朱昆鹏:《广州市分区雨量分析计算》[J];《广东小电小利》2005(3):70-72。

[2]黎捷:《Maple9.0符号处理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4:271-272。

[3]梁国业等:《数学建模》[M];治金工业出版社,2004:108-109。

[4]周丰等:《Maple环境下混沌系统的计算机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4(2):135-137。

评价预报 篇2

地震预报研究水平、预报方法及展望综述

目前由于人类对地震机理缺乏深一步的.了解,地震预报尤其短临预报的研究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国际地震学界也对"地震能否预报”争论比较激烈. 就科学意义上的地震预报,国内外研究水平,预报方法及展望作了综述.

作 者:蒋灏 夏雅琴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室,刊 名: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年,卷(期):27(2)分类号:P 315.75关键词:地震预报三要素 短临预报 前兆及异常信号 地应力 震源模型

基于雨量预报评价的数学模型 篇3

雨量预报对农业生产和城市工作、生活有重要作用, 但准确、及时地对雨量作出预报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 广受世界各国关注[1]。气象部门一般通过设置观测站点, 收集每天各个时段的雨量数据进行雨量预报。考虑到观测站点设置时的各种限制, 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报, 一种科学评价雨量预报方法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显得格外重要。

进一步, 气象部门将降雨量分为6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1], 如何在评价指标中顾及公众对雨量预报的反应?

1 问题分析

为了评价雨量预报的准确性, 首先将t个观测站点投影到附近的mn个等距网格点上, 然和对网格点的预报数据进行样条插值, 以网格中包含该站点的四个格点到该站点的距离作为权重, 得到观测站点上的雨量预报的加权平均值, 最后用观测点上已有的雨量实测值进行比对, 取绝对预报误差平方和作为评价准则, 建立了一种科学评价雨量预报方法的数学模型。

进一步, 气象部门将降雨量分为6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1], 顾及公众对雨量预报的反应时, 通过构造缩放函数, 将观测点上的预报误差修正为等差, 当预报与实测的等差越大, 评价越差。

2 模型建立和求解

2.1 雨量预报评价的数学模型

首先, 将t个观测站点投影到相邻的mn个等间距的网格点上 (如图1) 。

然后, 对网格点的预报数据进行样条插值[2], 以网格中包含该站点的四个格点到该站点的距离作为权重, 得到观测站点上的雨量预报的加权平均值[3], 即

第j个观测站点第k时段预报雨量与实测雨量的绝对误差。气象部门利用已有的数据, 根据评价指标, 对雨量预报方法进行评价。

2.1 分级预报的情形

进一步, 气象部门将降雨量分为6等, 公众对雨量预报中漏报和误报的反应更加强烈。为此, 我们通过构造缩放函数将观测点上的预报误差修正为等差, 将不同的等差进行缩放, 当预报与实测的等差越大, 评价越差。

雨量等级缩放后与降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

3 模型的总结和推广

本文对气象部门雨量预报的误差进行了研究, 给出了科学评价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指标, 建立了基于雨量预报评价的数学模型。当要顾及公众对雨量预报的反应时, 通过构造缩放函数来修正评价指标。从而, 气象部门据此能准确、及时地对雨量作出预报。本文对雨量预报等级的缩放, 以及评价指标的定义及修正, 对其他的评价模型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金健, 朱惠健.浅析2005数学建模竞赛C题[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6 (04) .

[2]叶其孝主编.数学建模教育与国际数学建模竞赛[M].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工科数学》杂志社出版, 1994.

评价预报 篇4

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及其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本文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会常常遇见的一些问题;介绍了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及其工作原理;结合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在沪蓉西主干线扁担垭隧道现场应用阐述了其应用的可行性、合理性及其带来的经济性.

作 者:杜文哲 王磊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华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20刊 名:科协论坛(下半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ORUM年,卷(期):2009“”(7)分类号:P2关键词:TSP 隧道 超前地质预报

评价预报 篇5

海洋预报与气象预报同为国家的基础性公益服务事业, 对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气象灾害和海洋灾害的防御和灾后恢复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职能分工, 各级海洋、气象预报机构每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短信、网络等媒体平台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预警报产品, 为防灾减灾和生产生活提供信息参考。在所有的媒体平台中, 电视由于其传播迅速、权威性强、声像结合、老少皆宜, 当前仍然是人们接收预警报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传媒业发达的美国、日本等国, 电视早已成为社会危机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传输方式, 有气象灾害、地震等灾难发生时, 人们习惯从电视上获取最新的消息[1]。

各级气象、海洋预报机构也因此把电视作为信息发布的首要阵地, 陆续推出本级区域的海洋预报或气象预报电视节目。和气象节目相比, 当前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知名度和收视率均较低, 在如今电视媒体普遍强调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的大背景下,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发展缓慢, 无法满足海洋环境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要求。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气象和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在发展历史、受众群体、外力支持、机构队伍、播出平台、节目类型、科研能力等几个方面的不同, 力图为促进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发展给出合理化建议。

2 发展历史

1980年7月1日, 我国首次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播报天气预报, 采用气象图表资料加字幕配音的方式, 传播8个城市的气象信息, 迈出了我国电视气象节目的第一步[2]。1981年10月1日, 中国气象局和中央电视台合作, 首次推出了独立的天气预报节目, 紧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播出。1993年3月1日, 中国第一位天气预报电视主持人走上了荧屏[3]。1996年初, 中国气象局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天气预报工作的通知》, 促成了我国气象影视产业的大发展[4]。随后,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气象部门也开始陆续建立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 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当地电视台播出。2003年7月, 央视新闻频道推出《天气·资讯》节目, 将我国电视气象节目带入一个崭新阶段。《天气·资讯》在节目内容上不仅包括天气预报、出行参考、气象天文知识, 还将气象融入旅游、健身、住房、饮食、家居之中, 甚至插入一些相关的电影片段增加效果感[2]。2006年5月18日,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开播了数字有线电视付费频道———中国气象频道, 专业从事气象类信息的播出[5]。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起步稍晚, 1986年7月1日,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总台的海浪预报正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节目长度为1min, 主要预报内容是我国近海、日本海、菲律宾以东和关岛附近海面的海浪形成的浪区和海浪浪高数据等预报产品[6]。随后, 部分海区预报中心、中心站相继与当地电视台建立联系, 依托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力量, 定期或不定期地制作播出海洋预警报信息。2002年5月, 挂牌成立不到半年的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在浙江卫视固定时间段播出浙江所辖海域的海洋环境预警报电视节目。之后, 福建、江苏等省级海洋预报机构相继成立, 并通过当地电视台发布所辖海域的海洋环境预警报电视节目。

从发展历史上看, 气象和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起点和起步时间相差不大, 但气象的发展步伐更大、速度更快, 更已开播了专业气象频道, 使我国成为为数不多有专业气象频道的国家之一。

3 受众群体

气象影响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出行, 气象预报节目自登陆电视起, 就受到广泛关注, 节目受众几乎覆盖了社会中所有群体, 其影响力和收视率常年高居不下。2003年初, 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等机构完成的“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 气象预报电视节目高居电视节目类型排行榜的首位[7];2004年,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发布的《中国数字电视报告》中显示, 93.57%的观众会从电视中获取天气预报信息, 73.95%的观众认为电视是获取天气预报的最主要的途径, 58.91%的观众几乎天天观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8];2009年, 中国气象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完成的公众气象服务调查表明, 我国每天有10亿公众接收气象信息, 电视是公众获取气象服务的最主要手段[7];截至2012年4月30日, 中国气象频道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94个地级以上城市落地 (含地级城市) , 覆盖数字电视用户数约7 000万户[5]。

海洋环境状况的好坏将对海上生产、出行、游玩等的特定群体产生影响, 但对其他群体没有直接影响, 因此其他群体特别是广大内陆区域的人们很少关注海洋预报信息。当前, 国内尚未有研究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和收视率的公开报道, 其相关数据尚不得而知。根据浙江省2012年在沿海14个县市针对社会公众开展的海洋预报公共信息服务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 有75.7%的调查对象表示收看过海洋预报电视节目, 有57.4%的调查对象表示日常非常关注或关注海洋预报信息。

由此可见, 在浙江沿海地区,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还是有较好群众基础和影响力的。但由于受当前收视率调查方法的局限, 根据浙江省广电集团的反馈, 从全省范围的收视率调查情况来看,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影响力弱、收视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就全国沿海地区而言, 情况也是大同小异。

显然, 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和影响范围广大, 为全国的“一个面”, 而海洋节目的受众群体和影响范围就小很多, 基本为沿海的“一条线”, 这也是两者收视率差距甚大的根本原因。

4 政策支持

1994年8月18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条例》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广播单位, 应当保证气象预报节目的定时播发”, 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四条进一步细化规定“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 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 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 这些法律条例的实施, 为气象预报节目在电视媒体中的播出和推广打下坚实基础。此外, 《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天气预报工作的通知》《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宣传工作的意见》等部门文件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的发展壮大。

长期以来,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发展靠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扶持和相关从业人员推动, 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 节目在电视媒体中播出工作开展困难。这种情况到2012年才有所改善, 2012年6月1日施行的《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当地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应当安排固定的时段或者版面, 及时刊播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 这无疑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在沿海各级政府指定电视媒体的播出扫清了障碍。

国家政策的支持, 是制作播出气象和海洋电视节目的基础。在电视媒体越来越强调收视率和追求经济效益的环境下, 相对低收视率和公益服务性质的海洋预报电视节目需要来自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 才能迅速发展。

5 机构队伍

经过多年发展, 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的制作机构现已遍布全国, 形成国家、省 (市、自治区) 、市、县四级架构体系。截至2006年, 已建有国家级气象影视 (含电视) 制作机构1个, 省级31个, 地市级320多个[9]。国家级节目的制作由中国气象局直属企业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承担, 华风拥有国内最强的气象影视制作力量, 拥有500多人的庞大技术队伍[10], 配备了全系列的尖端影视制作设备, 其为凤凰卫视制作的“凤凰气象站”节目代表了当前国内气象类影视节目的最高水平, 牵头举办的两年一次的“华风杯全国电视气象节目观摩评比活动”更是促进了各机构间的交流合作, 提高了气象电视节目的整体水平;省、市级电视节目制作由各省、市气象局直属气象服务中心或气象影视中心等专职机构承担[10], 其技术人员专业完备, 人员数量和业务量相衬, 省级人员数量较多, 多的如福建有80多人[11], 少的如青海也有20多人[12], 市级技术人员数量相对较少, 一般有10多人, 省级和大部分市级机构都配备整套先进影视制作设备, 建有演播室, 制作主持人出镜的节目[13];县级电视节目制作地区差异较大, 一部分条件好的县级气象局配备人员自行制作节目[14,15], 甚至少部分县局建有演播室, 制作主持人出镜的气象电视节目[16], 一部分条件差的县级气象局则引入集约化制作模式, 由市级气象局代为制作节目[17,18];另一部分则由当地电视台制作[19]。

当前,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制作多由海洋预报机构承担, 但数量少、力量薄弱, 尚未形成体系。国家级的情况较好,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下属公共产品服务部 (海洋影视中心) 拥有近20人的专业技术队伍, 以及完整先进的节目制作设施, 建有演播室, 并在旅游卫视上实现主持人出镜;沿海省级 (含直辖市) 仅有辽宁、浙江、福建、海南等制作播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 其中浙江和福建有专职制作机构和成套软硬件设施, 但专职技术人员数量较少, 情况最好的福建也不到10人, 只有福建和浙江推出有主持人的节目, 其他机构有的是专职播音员幕后配音, 有的则只能靠电脑语言库为节目配音;市、县级仅有厦门、宁波等个别沿海市和象山、岱山有播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 但无专职技术人员, 节目制作由当地电视台或气象台完成, 海洋预报台仅提供预报信息。

专职机构的缺乏, 致使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制作无法形成规模化效应, 各制作机构只能独立运作, 各自发展, 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合作, 无法形成上下联动和宣传合力, 致使海洋预报电视节目数量少、公众认知度低。

同时各级机构专职人员数量和装备水平普遍偏低, 多数省级海洋机构的人员数量及软硬件设施尚不如市级甚至县级气象机构, 这也导致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品质整体上也不如气象节目。

6 播出平台

除中国气象频道每天滚动播出气象预报信息外, 气象预报电视节目还覆盖了国内其他大部分电视频道, 播出时段多数占据了新闻栏目或热播影视剧前后的黄金时段。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在中央电视台 (10个频道) 、新华社、旅游卫视、中国教育频道、凤凰卫视、阳光卫视、中华卫视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2个频道播出, 首播节目达130多档, 每天19时31分左右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联播天气预报》节目更是家喻户晓[5];省级电视节目的电视频道覆盖率比较高、日播节目档数多[20,21,22,23]。以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为例, 其制作的气象节目已实现浙江省内8个省本级电视频道全覆盖, 每天多时段播出14套节目[24];市级气象电视节目的电视频道覆盖率也较高[25], 以杭州市气象服务中心为例, 其制作的节目在杭州电视台6个频道、公交移动电视中播出, 节目总量11套, 实现杭州本级电视频道气象节目全覆盖[26];县级气象电视节目也基本覆盖了县本级1个以上主要电视频道。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播出频道数量远少于气象节目, 且播出时段较差, 近半数都在午间或深夜, 收视率低。国家级的情况较好, 海洋预报节目每日在CCTV-新闻、CETV-1、旅游卫视3个频道上播出, 节目总量5套;省级的播出平台更少, 当前仅有浙江和海南在2个省级频道中播出节目, 日播的节目套数也只有1~3套;市级则一般只有1个播出频道, 日播节目1套。

同级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播出平台数远少于气象节目, 已播节目的播出时段差, 除去政策支持力度弱的外部原因外, 其内在原因在于收视率低, 也没有经济效益, 电视台没有播出动力。而播出平台少、播出时段差又反过来阻碍了观众认知度和收视率的提升。

7 节目类型

气象电视节目发展至今, 其内容和形式已非常丰富和多样化。播出内容从原始的气温、风力、风向、能见度、气压、湿度、降水、天空状况等的气象要素预报信息, 发展延伸出晨练指数、穿衣指数、洗车指数、通风指数、人体健康指数、防晒指数、森林火险等级等各种生活指数预报;风格上既有严肃庄重的新闻播报, 也有平实亲民的生活化解说, 甚至为迎合当前电视节目整体娱乐化的趋势出现了轻松活泼的娱乐化主持[27];包装上既有简单的图文展示, 也有炫目的三维特技, 甚至有采用最新影视科技的虚拟前后景应用;节目名称上也不局限于“气象预报”或“天气预报”的固定称谓, 根据不同电视频道定位和节目内容, 换之以“天气资讯”“旅游气象”“生活气象”等名称。根据陈阳的研究[28], 气象电视节目按照内容服务功能, 可分为天气预报类、资讯新闻类、生活服务类、文体娱乐类、综合杂志类等, 按主持人风格可分为气象专家型、知性稳重型、青春时尚型、娱乐偶像型等, 按照节目播出时段可分为早间气象、午间气象、晚间气象、夜间气象等。

近年来, 为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信息获取和审美需求,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也努力在内容和形式求新求变。播出内容从原始的海浪、海流、潮汐、海水温度等的水文要素预报信息, 逐步扩展到航线舒适度、海水浴场游泳指数、海钓指数、滨海旅游指数等生产生活指数预报;风格上基本是严肃的信息发布;包装上则努力向气象部门看齐, 逐步应用了一些先进影视科技和包装手段, 如引入三维地图、主持人出镜讲解等;节目名称上仍以“海洋预报”的表述为主, 仅有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在旅游卫视上推出“滨海旅游”“全球滨海”等针对特定人群的节目。

节目的不同内容和类型, 迎合了不同电视频道和不同收视人群的需求。和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相比, 海洋预报节目在节目内容生活化和节目类型多样化上还存在明显差距, 这也是收视率低的原因之一。

8 研发能力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气象部门培养了一大批既懂气象又通电视传媒的专业技术人员, 积累了丰富的节目制作经验, 节目制作紧随电视媒体的发展、密切贴近百姓的需要, 在气象科学和电视艺术的结合上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策划、制作播出了很多优秀的气象电视节目, 也催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这些论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国内在气象电视节目制作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 检索结果有706篇论文, 与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相关的有686篇。这些论文探讨和研究的方向非常广泛, 涵盖了气象预报电视节目设计、制作和传播的每一个环节, 既有非线性编辑系统、灯光布局、演播室系统、三维动画、虚拟技术等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实用技术的应用, 也有气象电视节目定位、策划、设计、包装, 编导艺术、主持艺术、语言艺术等思路、方法和理论的研究, 还有关注气象电视节目的品牌建设、服务价值、人文关怀、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思考, 也有气象电视节目内插广告的创意、营销、价值等方面的分析。发表论文的期刊种类繁多, 达126种, 主要有两大类期刊:一类是气象类专业期刊, 如《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沙漠与绿洲气象》《气象与环境科学》等;另一类是传媒类专业期刊, 如《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广播与电视技术》《电视研究》《影视制作》《新闻前哨》等, 其余还有科技信息类、农业类、计算机应用类等期刊。

而与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相关的只有6篇, 远少于气象。其中有5篇是关于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 1篇是回顾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发展的, 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也远不及气象。5篇发表在《海洋预报》期刊上, 1篇发表在《软件》期刊上。

以上数据的巨大差异, 一方面证实了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从业人员的缺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在理论研究、技术积累和创新上已远远落后, 不能紧跟电视传媒的飞速发展, 整体节目品质提高没有足够技术力量支持。

9 结论建议

通过以上7个方面的对比分析, 本研究认为, 政策支持力度小导致过去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发展缓慢、播出平台难以拓展, 而受众群体少则是海洋预报电视节目收视率低的根本原因;播出平台、专职机构和技术人员缺乏, 使得海洋预报电视节目数量少、公众认知度低、研发能力弱、节目类型相对单一、节目品质提高后劲不足, 无法紧跟电视媒体的发展, 无法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 这也进一步阻碍了收视率的提高。由此, 提出几点加快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发展、提高节目收视率的建议:

(1) 在《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施行的支持下, 加强对政府和公众宣传, 努力拓展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发布平台, 已制作播出节目的预报机构应争取增加频道、调整时段, 委托电视台制作的预报机构应争取节目的制作权, 其他预报机构应争取在本级电视频道播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

(2) 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为核心, 沿海省级海洋预报机构为骨干, 建立全国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制作体系, 整合各方技术力量, 加强相互交流合作, 共享资源, 形成合力。

(3) 参照气象部门的经验和做法, 条件好的市、县级海洋预报机构配置设备和人员, 自行开展节目制作, 条件不具备的由省级或市级代为制作, 形成全国沿海一线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全面开花的局面。

(4) 已开展节目制作的预报机构, 应加强专职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专业技能, 紧跟电视媒体的发展, 结合当前海洋开发利用热点, 深入挖掘海洋预报和经济社会及百姓生产生活的关联性, 开发基础海洋预报的衍生产品, 从节目内容和形式上寻找创新点和发展点, 制作贴近观众需要的节目, 强化节目风格和品牌意识, 提高节目包装质量, 全面提升节目品质, 吸引更多人群特别是非涉海人群的关注, 从而提高节目影响力和收视率。

摘要:电视是气象和海洋预警报信息发布的首要阵地, 相对于收视率较高且发展迅速的气象预报电视节目而言,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收视率较低且发展缓慢, 无法满足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要求。当前对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的研究很多, 对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研究却很少。文章梳理了气象和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并对两者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 同时借鉴气象预报电视节目发展的经验, 提出促进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评价预报 篇6

关键词:延伸期预报,效果检验,降水,辽宁朝阳

开展延伸期天气预测 (未来10~30 d) 研究不仅是气象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之一, 也是构建长、中、短、临无缝隙一体化预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 延伸期天气预测一直以来都是大气科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即便在数值模式已经相对成熟的今天, 想要准确预测长时间尺度的天气变化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2,3,4]。因此, 如何应用现有的技术和方法实现对延伸期天气较为准确的预估和预测, 是未来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1 重点与难点问题

1.1 数值产品的可靠性评价

古人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的是做事如果缺少必要条件, 就很难做成。开展延伸期天气预测也如此, 即缺少必要的数值产品或预测模型, 则延伸期预报便无从谈起。美国环境预报中心 (NCEP) 气候预报系统模式 (CFS) 的研制与应用, 解决了没有“米”的问题, CFS提供了丰富的长期天气数值预报产品 (未来1~45 d) , 如温度、降水、高度场、风场等。有了数值产品, 数值产品可靠性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因为数值模式对不同地区的模拟能力不同, 所以开展模式产品的比较与评估就成为用好数值产品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开展朝阳地区延伸期预报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CFS产品的适用性进行评估。首先, 评估不同时次 (0:00、6:00、12:00、18:00) CFS产品的精度;其次, 了解和掌握CFS产品在不同季节的可靠性;最后, 订正和利用CFS产品, 开展朝阳地区延伸期天气预测, 并投入业务运行。

1.2 数值产品的可视化

利用现有软件 (Meteoinfo) 实现CFS数值产品的可视化, 使模式产品更直观地呈现给预报员。通过将数值产品 (温度、降水) 插值处理, 定量地研究数值产品与实况的差异, 便于订正工作的展开。

2 延伸期预报效果检验

目前, 朝阳市气象台已制作并发布延伸期天气预报9期, 现对前7期预报进行检验。由表1可知, 4月中、下旬朝阳地区降水过程较多, 但除4月11—12日雨量较大外, 其他过程雨量均较小。数值产品将主要降水时段 (3月31日起报) 报在了13—15日前后, 虽与实况有偏差, 但也表明数值产品对4月中旬前半段的降水是有所考虑的, 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数值产品对4月下旬降水的整体把握不足, 主要是4月下旬多为小范围的局地阵性降水, 系统性降水少。4月中、下旬朝阳地区平均气温为13.1℃, 预报值较实况偏高1~2℃。

数值产品对5月上、中旬降水的把握 (4月20日起报) 明显好于4月。5月上、中旬朝阳地区降水偏多, 有4次降水过程, 其中出现2次 (5月1—3日、5月11—12日) 大雨以上量级的降水。可以看出, 数值产品对5月前4次降水出现时间的预报与实况基本是一致的, 预报值与实况值相差不超过1 d。从降水量级来看, 预报值与实况相差较大, 主要原因在于5月环流调整较为频繁, 模式不同起报时次对同一过程的预报存在差异。5月上、中旬朝阳地区平均气温为17.6℃, 模式预报值为18~19℃, 与实况接近, 略偏高1℃。

数值产品 (4月30日起报) 对朝阳地区5月中、下旬降水过程的预估为6次, 实际降水过程为5次, 基本一致。从降水时间来看, 除对5月20日前后的降水有所空报外, 对其他几次降水的时间把握均较好。但数值产品对降水量级的预报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特别是对量级较大的降水把握不是很好。5月中、下旬朝阳地区平均气温19.7℃, 预报值为20~21℃, 略偏高。

从5月10日至6月11日的4次延伸期预报效果来看, 降水时间的把握仍然较好, 而对于降水量级, 模式产品与实况还存在较大的误差。对上述7次延伸期预报检验可知, 数值产品对延伸期时段的系统性降水 (东北冷涡、蒙古气旋等) 能够有较好的甄别, 这也是5月、6月降水预报好于4月的主要原因。但数值产品对朝阳地区降水量级的把握不好, 需进一步订正各时次模式产品。延伸期时段温度预报相比于降水要容易些, 从检验情况来看, 模式对朝阳地区温度预报要比实况偏高1℃左右。

3 延伸期预报注意事项

通过对前7期延伸期预报的检验来看, CFS数值产品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3.1 认真比较不同时次模式产品对降水过程的预报

不同时次模式产品对未来降水过程的预报存在一定的差异 (无论是降水时间还是量级) , 对过去3个月模式产品的检验来看, 若不同时次产品对未来降水时间的把握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则未来出现降水的可能性较大。一般认为最新起报时次的模式产品对未来天气变化的把握要更好一些, 但对过去3个月的检验来看, 18:00起报的模式产品并不总是比0:00、6:00和12:00起报的更准确, 因此认真比较各时次模式产品是做好延伸期预报的前提。

3.2 兼顾其他模式产品

由于CFS产品的时间分辨率更高 (到目前为止, 尚未发现比CFS时间分辨率更高且免费开放的长期数值预报产品) , 所以对于本研究而言, CFS是最为主要的参考。然而兼听则明, 除了CFS产品, 参考更多其他产品 (包括日本的中长期预报产品、NCEP的中期天气展望) 对于更好地把握未来天气变化也是有益的。

4 展望

目前, 延伸期天气预报尚处在探索和初步应用阶段, 数值模式的发展被认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天气预报问题。因此, 随着数值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精细化数值产品的不断增加, 延伸期天气预报的精度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金荣花, 马杰, 毕宝贵.10~30 d延伸期预报研究进展和业务现状[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0, 4 (2) :1-5.

[2]蒋薇, 孙国武, 陈伯民, 等.江苏省汛期强降水过程的延伸期预报试验[J].气象科学, 2011, 31 (增刊1) :24-30.

[3]朱玉祥, 俞小鼎, 赵亮, 等.10~30 d延伸期预报及其策略思考[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3, 7 (4) :38-44.

【评价预报】推荐阅读:

短期预报07-14

预报业务07-18

暴雨预报07-19

预报思考10-18

动态预报05-13

短时预报05-23

预报数据06-14

地震预报06-17

观测预报06-21

实时预报06-29

上一篇:骨髓炎动物模型研究下一篇:定量化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