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精选11篇)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升和全民健身的大环境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学的地位越来越被突显出来。因此,旧有的一些体育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学校体育的要求,使得体育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因此,高职体育教师要认真探讨创新体育的教学方法,积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使高职体育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并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一、创新教育以及体育教学
创新教育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研究的,主要就是研究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成果之一,其主要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方法到目前来讲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各个定义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体育教学不是老师单独的讲授而是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就要求老师生动的讲述体育活动的技巧和方法,并且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二、创新思维对体育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必然发展思路,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体育教育能提高情趣、陶冶情操,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开发智力、促进智育,都有很深沉的默化作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品质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作用,体育教育是一种很独特的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美感。在研究、探索、改革和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法上,大大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积极实现高职体育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体育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体育教学的两大重点是技能和体能,由于他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也就不同了。思维起源于某中疑惑,迷乱或怀疑。思维的发生不是依据普遍的原则,而是由某种事物作为诱因而发生。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即操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以动作思维为主要特征,就是指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决定采取相应的动作。所以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深入细致的观察。只有在学会一定技能的基础上才能有可能进行创新。第二步就是尽可能把学过的同类技术技能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一个步也就是“默”的过程,“默”是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先生针对自己的练功实践总结的精练,是我在读《盖叫天传》中受到了启发,形象思维与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记忆和回忆动作有很多帮助。他解释道:背是记忆,记住了;默是在记的基础上进了一步,也就是创新。盖先生“把形象留在思维中和把思维形象化”这一论述道破了形象思维的过程和形象思维的意义与形象思维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不同套路的健美操、徒手操、武术拳术等,学生就会遇上同一动作名称,而表现形式不同。这就需要他们进行回忆、归纳、总结。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这样就产生了类似经验,就可能出现新生事物。发挥想象,进行创新当然是第三步。有了类似的经验,就可以发展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
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善于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是各种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体育教学有其特殊的一面,它拥有时空特征、身体活动等特征,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运动过程中能激活人的大脑,使人的思维活动处于良性状态。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以最简捷的方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告诉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和多种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在体能方面创新就需要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我们就得做以下几件事情。第一,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第二,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三,重复性练习和坚强意志。重复性练习是提高身体素质成绩的重要手段,也是掌握和巩固动作技术技能的重要方法及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必要手段。提高身体素质的成绩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需要练习者长期的坚持锻炼。体能的创新不仅要有锻炼身体的习惯,也要有坚强的意志。从而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转变而改变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涉及体能、生理、心理、保健、卫生、环境保护、营养等多学科,充分体现了跨学科与综合性的特点,新课程更利于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必将开设新的体育教学项目,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随之转变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学技能,提高教育队伍的师资力量,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以适应新的专业技能发展的需求。可针对劳动强度和损伤特点加强对应身体肌肉和肢体的训练,开设体育保健教学,如运动处方、疲劳的恢复调整、劳动损伤与预防、体育与休闲等。发展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应有预见地开展职业性运动生理机能补偿与职业病防治教学,使学生逐渐适应并增强职业体能,让体育运动与体育保健伴随学生终身。
参考文献:
[1] 徐宏俐.自主创新开放式體育教学实施效果的分析与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1期
[2]王维明.体育教学方法浅谈[J].当代体育科技,2012,(4):43-45.
[3]周洽,缪本海.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45(1):109-114.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 篇2
1、体育教学改革的原动力
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把学历教育逐步地过渡到素质教育,把培养高学历的人才转变为造就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这其中体育教学不再是陪衬,而是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人才的身体素质是数字前面的“1”,失去了这个“1”后面的数字没有任何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盲点,传统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教学效果受到制约,思维滞后,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是硬件不健全。体育基础设施落后,不健全,资金投入相对有限,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制约,无法适应新形势对体育设施的需求。硬件是根本,没有合适的场地和完备的设施,改革将无从谈起。近年来,院校关乎知识教学的教学楼、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现代化程度较高,而体育设施还是在传统的双杠、乒乓、篮球几大件上修修补补,明显滞后。组织形式仍是松散型的自娱自乐,形不成系统和规模,课程的设计也不具前瞻性和实效性。
二是体育学科体制不完善。体育学科在高职院校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够,有的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具有普遍性。所以,课程的设置不规范、不系统、不完善,呈现出千篇一律、项目单一、考核松散、奖惩无律的状况。由于体育课程的选修性质,学分没有纳入综合成绩,老师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强。教学还处于老师布置、指导,学生据此实施、锻炼,教学主体意识不突出,很难达到一定的训练水平。相同的项目,较少的类型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和兴趣,无法形成生龙活虎的体育氛围。
三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固化导致教学效果的不佳。这和教学内容有关,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特长,以及兴趣爱好安排项目,更与僵化的教学方式有关,缺乏相应的灵动和变通。各院校的教师体育水平和生源的质量是有区别的,甚至区别很大。这就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安排不同的体育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是国家体育建设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为什么有的院校成为了排球的发源地,有的会连续出现游泳尖子,有的惊现多支体育舞蹈表演队?这就是教学内容的合适,教学方法的正确。可是,这种现象并不多见,现状是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固定性、指令性制约了教学双边的活动,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体育改革的原动力在于现实的不完善、不理想,形势在逼迫我们不得不改变现状,跟上飞速发展的形势,使体育教学在落后的状态中脱颖而出。上级有指示,老师有决心,学生有需求就能形成强力的改革动力,把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2、改革体育教学的途径
体育教学的改革没有捷径可走,也不会一蹴而就马到成功,但也不能畏手畏脚举足不前,需要胆略和勇气,智慧和才智。
2.1、转变教学理念是前提
思想弄通了,观念转变了,师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改革才能顺利进行。教学理念的构建要遵循“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原则,“健康第一”思想,建立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使学校体育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的更新,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体育学习和锻炼,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于体育活动中去,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此观念引导下,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形,开展教学活动,以“创新”教学理念为基点。随着教师教学思想的成形,学生自我运动意识的提高,师生教与学关系的和谐融洽,就会有力地拉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2.2、构建开放式的教学形态,优化教学模式
现代体育教学与传统教学无论是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还是实施的方法方式上都有着极大的区别,开放式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有效地改革途径。开放式教学最直接的特征是开放性和多元化,主要内容基于学生主体的个性特征、特长、优势、短板、生理特点、心理承受力等因素配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类别。例如:在教学的初期可以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地考察学生的身体状况、抗压能力、心理素质等条件。在一个时期结束后,相应地分类指导,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才能,展开后期的教学。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结构下,师生都在探索研究,既融洽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有效地调动双方的积极性。
2.3、改革需要稳定和高质的体育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缺乏优秀的体育教师,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建设自己稳定高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也不是无所作为,有多条途径可以选择:首先要有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现有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内部挖潜,形成教师队伍的稳定基础;其次是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发现好的苗子给予继续教育的机会,优化教师结构;再次就是两条腿走路,下力气、花财力重点引进本院重点体育项目急需的高质人才,是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
2.4、构建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这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大致分为几个部分:就课程目标而言,就是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体育文化素养目标和终身体育目标。为了适应目标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也要做大的调整,予以科学的优化。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可采用俱乐部式、选项式、特殊锻炼式等方法教学,体育课教学内容需要作出与之相适应的更新和完善。
高职院校需要考虑什么样的体育教学更适合高职学生,用俱乐部式来吸引和强化特长生的专项诉求,提高运动的水平和层次;更多的学生可以通过选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能够驾驭的、适合自己生理和心理状况的项目;而特殊困难群体采用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适合就好,稳步提高。
2.5、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及时跟上
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监控和考察教学效果的手段和程序也要更新,或者是重新设计,这是路径上的实时跟踪,具有战术意义。第一,评价和调整同步进行,不可偏颇。如果仅仅是评价,找到问题的表面现象,而不能根据评价中得来的深层次问题予以纠正,就失去了改革的意义。第二,注重教学中的信心反馈。这很重要,一般问题都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感受反映出来,听取这些意见,分析研究,重新制定和调整教学规划才能有的放矢。第三,考核的方法要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要避免机械地运用数字指标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尽量使用弹性考评手段,既看过程,又看结果。既看学生运动水平实际提高的幅度和潜力,又看最终达到的某项成绩。
3、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方法
当新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后,教学内容调整到位,关键还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这是体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3.1、体育选修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未来需要
职业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课程很多,在选修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找到既符合将来就业所需,又符合个体条件、特长、兴趣的项目,应多听取他们的意见,适时地予以指导。当然,如果是具有相当不错运动基础,身体条件出众,有望成为专业体育人才的尖子要重点培养,选取最直接的的项目。
在体育教学上,职业体能锻炼和运动技能训练有时总会因为经费、场地和器材的使用发生矛盾,如何有效地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在管理手段上创新。重点应该放在关乎就业的体能锻炼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求,做到参与的广泛性和锻炼的合理性。专业运动训练队要集中使用经费,突出特色,少而精。在突出职业体能与技能训练的同时,尽量能够和校专业运动队的训练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2、创建新的高职院校体育竞赛规则
全国大学运动会、大学联赛、本校的运动会以及系之间比赛构成院校体育竞赛的主要形式,对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既是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检验,又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文化体育生活。
就院校本身而言,环境的不同、资源的不同、生源的差异,制定的竞赛规则也应该因校而异,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基层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使他们能自觉地投入到体育比赛中去,使学生达到“乐中动、动中练、练中学、学中用”的目的,享受体育竞赛的快乐。竞赛规则应以锻炼为原则,少有锦标取向。
3.3、突出体育运动的人文价值和健康价值
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体育教学就要适应这一需要,应该重点强调,体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增加科技文化含量,强调实用化、多样化和综合化,增强可参与性”。尽量选取体育舞蹈、篮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等具有兴趣性、时尚性、竞争性、实用性,对于强身健体、增强身体柔韧性和爆发力具有较强效果的,很少受场地限制,投入较少,易于开展的项目。以营造院校的体育氛围,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主旨。
3.4、体育专业教学和学生的自发锻炼相结合
高职院校终究不是体育学院,不可能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体育教学,这就需要老师要注重学生的业余锻炼。以课堂教授为主,安排学习内容,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运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同时适时地予以指导教练。比如清晨和晚间的跑步,由学生自发的进行;课余时间的小规模竞赛,教师应主动组织和安排。
3.5、体育教学应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机械地模仿,这样效果一般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选取经典的教学视频、精彩的比赛实况实战教学。这样就可以把复杂的、游离的、不规范的教学过程,改变为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标准的动作和实战运用。这样,既减少了教师不必要的重复讲解和示范,又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实际形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原本感觉掌握困难的技术动作就会迎刃而解。计算机辅助技术(cAI)的广泛应用,为体育教学和实践体验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这就需要我们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不断地扩大跨学科知识领域的学习和应用范围,并加强同其它相关学科的技术合作,把现代技术手段主动地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来。
4、结论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问题;创新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一个新类型,它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符合当前的就业需要。体育教育作为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其教学模式应该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相符,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创新,确保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一、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指导原则
1.健康第一。当前体育教学的重点是实现学生的体质健康,所以,将“健康第一”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创新的第一指导原则,也是创新的基础。“健康第一”不但是我国培养新时期人才的主要方向,也是体育教学的本质体现,它既可以教导学生拥有正确的锻炼方法,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有一个良好的体魄。同时,“健康第一”的原则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较基础的体育项目,有助于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2.重视实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从追求物质享受 转变成对健康身体的追求,体育已经逐渐步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人才的全面培养,使其能够全面适应社会和时代的發展,从而促进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建设,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因此,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实践,通过各类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对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熟练度,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职业技能先导。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升级版,它的教育模式需要符合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主要是为了培养出专业的人才,将大学与社会紧密连接,增加就业。体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拥有更好的体魄,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可以更快地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并且体育教育还具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观念的作用。
二、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方法
1.以人为本。此方法主要是依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高等教育要重视对学生创新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出发,以教学规律为准则,让学生的活泼性和主动性得到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时,要以高职院校教学学期短、专业灵活、学生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多、体育教学无连续性等教学特点为目标依据,结合教育部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制订出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2.目标主导。体育是一门师生互动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计划完善,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性较强。所以,其创新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一是保证体育教学的目标与课堂开展的教学活动保持一致,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授体育技能的课堂需要以实践活动为主,教授理论知识的课堂则应以程序教学模式为主。二是体育教学模式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出发,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符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的体育技能。三是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上进行创新,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并结合本校的教学特点,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能有不一样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系统建设。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应该从创新课程结构开始。学校可以多开设一些体育项目,打破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课,从而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学校也可以将部分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引入到体育课程中,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校整体的竞技水平,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思想。
4.多元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体育教学已经不再是空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体育教学知识引入到多媒体课件当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其立体化,从而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课件,保证其多变性和适应性,从而更好地弥补教学器材缺少的问题,将枯燥的教学知识生动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我国其他的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较弱,所以,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与当前教育的新形势相结合,是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必须遵行的教学原则。在创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时,要遵从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纲要,系统开展教学实践,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进,如此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使其适应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洪生.浅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0).
[2]陈振宇.浅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3).
高职创新思维体育教学研究的论文 篇4
摘要:“以人为本、健康成长”教学思维成为主流教育思想,它深深滴影响到一代人健康成长,本着这一理念,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同时,身体体质也有着明显的提高,近年来创新思维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运用,高职体教在教学观念上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在教学内容上主张丰富多彩的变换;在教学手段上奇招并出;在教学评价上创造出新机制。
关键词:创新思维;健康理念;以人为本;适应社会
1概述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以人为本、健康成长”教学思维成为主流教育思想,它深深滴影响到一代人健康成长,本着这一理念,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同时,身体体质也有着明显的提高,学生在这一理念指引下,随着能力的提高,不单纯的把体育看作是锻炼身体,而是发展到享受生活享受文化的需要。高职院校在贯彻“以人为本、健康成长”的理念下,教学目标则是在进行技能、知识传授的同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对体育的兴趣,这一理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与习惯,融合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与传统的理念相比,它的进步性很大,效果也十分明显,创新教学在广泛应用,学生由原来机械模仿转变到创新课堂,教育与小学质量不再等同于传统,学生越来越感受到创新思维带来的新效应,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保障了高职院校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职体育教学内容需要改进,评价体系陈旧,没有完全摆脱以竞技教材为主的旧教材体系的束缚。按照高职教育发展纲要,教学体育的内容应该突出特色和本质功能,针对性要强,把职业体育作为开发和选择方向。但是长期以来高职体育教学基本上没有变化,不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依然是竞技体育的标准。高职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就说明了在内容的选择上有待于改进,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内容较少,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例如50m跑、铅球、1000m跑(男)、800m跑(女)、双臂屈臂撑(男),1min仰卧起坐(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所有的体育课几乎全是竞技类项目,缺少内容创新与突破,久而久之,教师学生乏味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改革单调,枯燥教学模式亟待转变。同时,高职体育教学目标不够明朗,高职与普高教学相比总培养目标基本一致,既有共性,又各自有特殊性,作为高职其培养目标应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注重职业岗位的特点,培养出能够适应岗位能力的体育人才来。但是大部分高职丢掉了这一最为核心的东西,而是照搬普高目标,拿来我用,所总体上就不符合高职的目标要求,压抑了高职学生特殊需求,不能调动高职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由于目标不明,资源配备错误,教学起来资源就不对号,有的项目自愿过剩,有的项目资源匮乏,资源配置应该科学,既不能浪费,也不能缺少。
3制约高职体育创新成因分析
那么,针对高职体育教学的短板,高职体育教学需要创新发展,迎头赶上,创新就要包括内容,方法,资源配置,教学目标全方位的创新。
3.1因为培养目标模糊所以投入不足
作为高职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体育教学就应该紧紧围绕高职的根本任务去服务学生,不幸的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套用了普通高校培养目标,这就使得目标模糊,投入不当或者投入不足,实际上,高职体育教学应确立自己的目标,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宗旨,考虑企业的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育人原则,坚持教学改革。由于目标模糊,高职普遍的存在硬件设施不足和软件设施薄弱的问题,有些相当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由于目标不清,缺少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研专项经费,又加上职高经费不足,以及认识模糊,高职体育设施陈旧与匮乏就不可避免了,当然会影响到高职体育教学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
3.2由于教学内容不创新使高职体育教师队伍不够创新
近年来,高职教育招生数量逐年扩大,高职院校办学层次不断提高,高职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合格的体育教师需求量很大,而实际上招聘的体育教师不够充足,无奈之举高职就从普高等学校引进体育教师,这些教师虽然有丰富的体育教学理论,但对高职的任务定位不准,总是按照普高的标准去教学,不能切合高职的特点,缺乏高职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和从业经历,所以,基本上不适应高职体育教学,对高职的体育教学创新认识模糊,所以,培养出适合高职体育教师十分重要,高职要培养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的创新性教师,为我所用,遗憾的是目前高职体育教师的培养远远的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3.3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考核评价有待于改进
今天,高职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够合理,其原因是高职体育教学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健康性和实效性,而主管部门没有遵守这一系统规律,办学思想与理念没能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对创新性目标的认识有待于改进。在现实中,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只重视运动技术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就要求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以及终身体育理念的扎根。由于对综合素质考虑的少,所以就抑制了发展个性,作为高职就应该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运动技术基础等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与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把体育作为一种快乐教育永远开展下去。这一理念没有得到落实原因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评价机制都缺乏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从而缺少评价创新机制,基本做法是以定期的体育达标作为最终考评依据,这使得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基本上以运动成绩为主。对学生个性特点和运动差异理解不深,用一般代替了特殊,对学生的体育基础、运动能力、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学习态度以及成绩提高缺少评定创新。
4对高职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的建议
4.1在教学观念上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高职体育教学必须尽快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创新理念,健康是教育的第一需要,竞技永远不能与健康相比,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把健康放在首位,失去了健康任何技能都不能发挥作用,竞技不是目的`,不是人们终生追求的目标,唯有健康才可以深入人心,为我国经济社会服务就是需要健康的人才,人们的幸福来源于健康,金钱失去了可以再挣,青春逝去了,还可以老当益壮,而一个人没了健康,再多的金钱都是无用,我们的教学要为人们终极目标而努力,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着想,让体育教学给学生带来欢乐,带来运动的乐趣,身体健康了,生活就有了目标,做事情才会有自信,一个自信的人是战无不胜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按规则模仿,往往是被动的训练,主动性不高,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不够明显,教学质量偏低,教师的理念不够新鲜,不能吸引学生以至于久而久之,学习生厌,身心疲惫,新理念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主题出发点直奔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可以获得体育运动教学目标。
4.2在教学内容上主张丰富多彩的变换
高职体育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体能、爱好与习俗,作为施教方应当尽可能的去包容所有学生的需求,尽可能体现出人本思想,突出健康与使用,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因此,在内容上设置上要考虑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适合本专业的一些体能训练标准,达到技能上合乎企业的需要,身体上更适合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既需要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适应于各行各业,激发出学生潜能,学习技能,刻苦锻炼,培养出兴趣爱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完全停留在课本上,深挖教材潜在的吸引力,服务于经济社会。武术课,可以安排一些套路中出现的技能动作及其组合,让学生相互训练,从而从内容上带动学生积极性,再如,有些体育课上安排游戏,寓教于乐,学生乐学,出于安全考虑男生增加一些擒拿术,女生增加一些防身术,学生不仅爱学,而且带有主动性,这些内容在平时的教学时运用,教学效果就十分明显了。
4.3在教学手段上奇招并出
高职体育教学课堂形式要不断变化,教学手段要不断翻新,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既相似又不同,相似的是学科都在强调教学形式的变化,以防学生疲惫,而体育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学生有着各自的差异,所以体育教师要从多角度出发,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和具体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教学手段不能停留在原处不动,或者说一成不变上,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到特长生与学困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要看到特长生优势,发挥其潜在能力,照顾到学困生健康需求,因人而异采用不同教育方法,做到有张有弛,循序渐进,针对性强,多管齐下,面对众人,手段灵活。另外,除了室外课,还要注意室内课,把多媒体现代科技传给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开拓能力以及快速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4.4在教学评价上创造出新机制
高职体育教学在评价上要创造出新机制来评价学生,讲求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要突出学生的体能,训练的技能,两者并重,相向而行。除此之外,好要注重对学生心态检验,面貌变化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强调真实可靠、科学合理、结果可信。高职体育教学在评价上不完全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同时也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形成互平的一个局面,也要求学生自评,互评产生评语,操行评语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杜绝漏评,差评,这些机制运用,评价了教学质量,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快速见到自己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教师也能通过评价不断完善自己改进教学,通过评价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1]施兴成,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12):45-47
[2]罗晓勤,对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23-25
[3]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严辉体育创新教学谈安徽教育.11
[5]郭森,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体育世界[J],(3):34-3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进策略论文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特点;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也是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初始阶段。[1]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国家致力于课程改革,学校亦逐年优化教育系统,但是,无论从教学实践还是《标准》测试数据,均反映出学生体质、体能状况的下降,而且长期呈下降趋势。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优化校园体育教育,促进学生体育健康势在必行。
一、高职体育教学特点
高职体育教育以办学特色为导向,培养职业技术人员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主要目标,尤为重视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和体育行为的养成。以笔者学校为例,下设中医美容学院、医疗技术学院、护理学院等,共开设.40.余个专业。由于专业特点,学校女生居多,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远远滞后于男生,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倾向,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挖掘、继承和弘扬传统保健体育中的精髓,树立健康教育理念,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保健理论知识的中医美容、护理等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传统医学与美容、护理等知识,并运用到平时的体育学习、锻炼中,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保健意识,还可在职业生涯中传承其健身、保健理念,为更广泛的群体服务。
二、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陈旧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总是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只注重近期效益,忽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理论、方法的指导及对学生终身育意识、体育运动及参与能力、体育行为习惯培养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走上社会后仍难以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2、课程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的生源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其参差不齐的生源在年龄、体质、文化素质、接受体育教育程度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基于体育教育主体的改变,学校应在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和调整。但当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技能“再现型”的教育层面上,使得高职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不够精准。
3、教育重心未调整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学生只能通过课堂习得知识的一元垄断现状,学生越来越多的喜欢从课外,诸如:校园体育社团活动、体育期刊类杂志、校外体育俱乐部等涉猎相关知识。而现实情况是,学校一味的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忽视学生的课余体育动态,没有有效的组织和科学的引导,阻碍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4、教师的课外体育表现力不够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师的课余时间均被提升职称、科研创作所占用,极大的限制了体育教师的课余体育行为,也未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进对策
1、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实践中,首先,要重视“学生主体观”,在课程设置、实施与组织过程中,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及其道德观和人格的养成;其次,在“健康第一”指导下推进教学工作。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及健身意识、锻炼习惯的养成;再次,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教学实践中注重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并重。笔者认为终身体育不仅是熟练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技能,而且要促进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年龄的变化,其体育参与形式也趋于变化中,要求个体必须具有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护理专业和医疗美容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为长时间站立工作,教学中除让学生掌握适宜的健身手段和方法外,还应增加有关健身机理及疲劳消除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更好指导自己的体育参与。
2、重视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学校课程设置短期内的相对稳定,必然会产生部分学生体育需求不满足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计划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教育背景、地域特色及个体自身的体育素质,对学习任务进行适度的调整。具体实践中,在入校初,对学生的基本体能状况进行测试,通过阶段性的学习,评价学生取得的阶段性效果,根据这个结果综合学校的优势对后期的体育学习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适度的提高。
3、以学生课堂作为和《标准》测试数据为导向,指导学生课余体育参与课余体育运动形式对诸多的心理健康因子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2]但是,目前大部分院校在《标准》测试工作完成后,将工作的重心仅仅停留于对测试数据的上报,并没有深入关注学生体质动态。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学生的课堂作为和《标准》测试数据为导向,适度调整课程内容及教学进度,课余安排专人负责学生体育社团及体育锻炼指导,为学生的全面体育参与服务。
4、注重体育娱乐、人际交往功能的实现体育课有效开展对学生自尊自信、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和意志品质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研究表明,[3]体育课的太极拳项目可以调节偏执和躯体化维度。[4]因此,学校体育除具备健身性外,还需具备娱乐性,如太极拳、柔力球、轮滑、网球、户外活动等,除适应学生娱乐需求外,还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高职体育不能简单地看成只是身体的活动,必须要传播体育文化,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5、规范学校体育网络教育平台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媒体的影响日趋扩大。为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必须保证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体育知识的正确性及有效性,校园体育网络教育平台的规范也可以摒弃一些不良信息的侵蚀,为学生的体育求知把好质量关。
6、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全体校园人应致力于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既要完善校园物质环境,以及优化课堂实施、业余训练、课余体育参与、体育竞赛等教学组织与指导行为,也要关注校园体育氛围、体育形象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活跃的运动氛围,在外树立良好的校园体育形象,促进科学体育价值观的养成,为学生的体育健康促进服务。
四、结束语
当前高职体育教育应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以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改善学生体育参与和锻炼现状,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从规范化、标准化、普通化向多元化、多样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改革,高职体育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才能在高职教育中明确方向,为学生的体育健康促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 篇6
参加“2013年全国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
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创新发展报告会”个人总结
2013年11日15日至18日,为了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主动适应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习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本人有幸参加了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单位在陕西咸阳联合举办“2013年全国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创新发展报告会”。
报告会以“深化高职机电类专业内涵建设,服务机械工业转型升级”为主题,旨在打造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平台,产业发展趋势与先进技术的学习交流平台,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讨平台,优质教学资源与建设成果的分享平台,加快机电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有效服务机械工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崔岩院长、郭立宏副厅长分别代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省教育厅致欢迎辞。王扬南副司长在讲话中通报了职业教育近期改革发展思路。他指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走上了一条具有职业教育发展特色的道路,形成了一批优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职教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制度和标准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成效显著。即将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将明确发展现代职业教 1
育的总体要求、体系结构、制度创新和保障机制。高职院校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以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全面发展,系统培养,促进中高职衔接,强化行业指导,搭建起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陈建华副社长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说报告会以“深化高职机电类专业内涵建设,服务机械工业转型升级”为主题,着力打造“四个平台”,即: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平台、产业发展趋势与先进技术的学习交流平台、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讨平台、优质教学资源与建设成果的分享平台。通过这四个平台,力争在深化产教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次报告会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集中进行总报告会,第二阶段为课程建设报告会,第三阶段为集中进行总报告会。
(一)总报告会(第一阶段)
1.教育部职成司领导介绍近期高职教育重要工作举措。
2.机械工业技术发展专题报告。
3.面向现代职业教育的机电类专业创新建设思考。
4.机电类专业教学研究及课程改革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二)分报告会(第二阶段)课程建设报告会
1.高职机电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阶段性总结和分析(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办公室)。
2.液压与气动技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经验。
3.基于加工中心的典型零部件加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经
验。
4.冲塑模具设计与制造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经验。
(三)总报告会(第三阶段)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2.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能大赛总体情况、趋势分析、参赛经验。
3.高职机电类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的实践经验分享。
4.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建设标准的探索与研究。2013年11月17日,参观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就实训工作安排,实训基地建设与陕工院各专业负责教师进行了细致地交流。
培训已顺利结束,看一看自己记录的听课笔记。翻一翻自己随手记下的的感受为我本人以后工作努力“指明方向”。在以后工作中我会全心投入工作,使用这次培训所学的知识技能,尽职尽责,勤奋塌实,兢兢业业,把所学到的知识,充分融入日常工作中,把工作做到最好,以此来回报学校领导对我的栽培,我会继续努力!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创新探讨 篇7
1 现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1.1 与体育教学目标精神不吻合
高职体育教学目标大致有三:第一是增强学生体质;第二是增进学生对体育本身的兴趣;第三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与终身体育意识。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现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及评价办法对于其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没有产生太大的促进作用。在这种“重结果, 轻过程”教学评价体系之下, 学生既难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目的, 也不能激发出对体育的热爱之情并成功地发展出终身体育之意识。相反, 他们耗费了很多时间用于迎合现有评价体系中不科学、不必要的部分, 无疑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他们对体育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1.2 过分讲求对运动技能的评价
过分讲求对体育运动技能的评价, 忽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体育爱好的培养、体育精神的建立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如此教学评价风潮的影响下, 大部分学生都以通过技能评价为体育学习的目标与终结, 一心专注于对自身体能的训练, 难以用心去感受体育活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不难发现, 这种评价模式深刻地影响着高职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初衷以及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 并无疑也对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体育习惯的养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1.3 过于忽视对学生体育学习成果的形成性评价
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和终身体现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过程和不断的学习引导, 而这显然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与评价习惯所难以达到的。一般来说, 很多现下的高职院校习惯于仅在学期末对学生的体育教学成果进行一次性、总结式的教学评价, 而对于漫长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表现却不予观察和反映。这极大地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身体素质差异性和学习起点的不同, 同时也没有关注到他们在进行体育学习时态度、情感与精神上的特质与变化, 自然就更谈不上帮助他们培养体育爱好和形成体育习惯了。
1.4 缺少多元化的评价视角
与许多其它科目的教学一样,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教学成果的评价也几乎是由教师们所全权掌控。这种做法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 那就是,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学双方是作为两个同等重要的主体而存在的, 这一点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体育课堂中尤为突出。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方与实践者, 客观学生们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其实有着很强的代表性与参考价值。学生们的自我评价有利于他们总结教学中的所得, 反省其中的不足, 进行深入的自我引导与教育, 而来自于共同进行体育学习的同窗之间的评价则能很好地帮助他们加强沟通与协作, 进一步领会体育运动的协同精神。同时需要指出的是, 单一的老师评价制度其实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师们个人时间与精神对教学及评价工作的限制性, 这无疑会加大他们的工作负担以及学生们对其的依赖性, 不利于学生独立体育精神的培养。
1.5 评价标准同视化, 缺少因人而异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的先天体质、对体育认知程度以及个人体育运动使都不一样, 而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程度、对体育训练的强度承受能力的不同。而当前高职院校看似公平的同视化评价标准则很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们之间的这种差异, 故而它们既不够人性化, 同时也缺少了科学性与针对性。由于它无法对不同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取得的进步、获得的成长进行客观的评价, 故而也不能看到大多数学生在体育训练中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他们体能潜质中乐观的一面。这种缺失对于鼓励他们坚持体育运动、培养体育习惯来说是异常可惜的。
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创新探讨
2.1 明确体育教学及其评价指导思想, 转变评价思维
高职院校要对体育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与创新, 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以往的教学评价理念, 深入思考学校和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所扮演的角色, 重新明确院校体育教学及评价的指导思想并使这种新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贯彻和实行。尽管不同的院校对于教学目标及其指导思想确立的出发点不同, 但一般来说, 学校与教师的工作不应该仅仅只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体能训练和体育技能的教授, 他们的职责应当充分体现在对帮助学生树立终身的体育意识和培养长久的体育习惯上。为此, 校方应当放弃传统单一且不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办法, 丰富、充实评价内容, 并建立一个高效能、多角度、立体化、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评价体系。
2.2 充实教学评价内容
一般来说, 教学评价内容会伴随着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明确而产生, 如果说把教学目标比作是一辆车要去到某一个地方, 那么教学评价的内容则是告知你如何去到这个地方的各项具体操作。就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具体而言, 它主要应当兼顾到对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运动技能养成、运动能力的发展、运动心理健康等各方面情况的评价。当然, 随着国民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视角的不断扩充, 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还将会更加多元化。此外,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中, 对学生体育技能的专注几乎是绝对的, 而对于认知和情感的重视则极其地不足, 这也是体育教学评价创新工作中特别值得注意和需要矫正的地方。
2.3 建立多角度的评价体系
2.3.1 自评与他评并行
尽管他人的评价非常重要, 但自我评价依然是人们真正了解自己缺陷、反省自己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的最主要的途径。自我认识是一个人作出改变的内因, 任何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得到他人的评价, 如果这种外来的刺激因素不能转化为这个人真诚的自我认识, 那这类评价就不会在其日后的活动中产生推动作用。故而学校方面在传统的仅仅由体育老师单独对学生作出评价这一模式的基础上, 应当适当加入学生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的比重, 让学生们由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主动参与评价、反思评价。
2.3.2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共存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面只能针对学生的体育技能情况展开对他们的定量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它容易对学生们产生错误的暗示, 引导他们走入只注重量化成绩而彻底忽视课程内涵、不享受学习乐趣、不注重学习态度的误区中。而实际上体育学习是一个结合了时间、体能、思想、情感投入的综合性过程, 它需要学生们付出全面、饱满的学习情感。为此, 在教学成果的考核上, 应当以定量性的评价为主, 再辅以定性评价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加他们学习的立体感与层次感。
2.3.3 最终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
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一种充满了变化的过程, 为了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有理有据有针对性的体育训练指导, 这种变化值得老师们观察并研究。同时, 基于学生长期的课堂表现而总结出来的形成性评价, 一方面能够使得整体的教学评价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另一方面也能使得漫长的教学过程更加充实, 同时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帮助他们及时地形成教学信息和反馈, 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整体的教学活动。同时, 由于形成性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学生们对最终性评价的关注程度, 引导他们转而更加注重于自身在体育课堂中的变化和成长,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专属自己的意义, 故而它在某种意义上才是更公平的。
2.3.4 在兼顾标准性评价的同时完善差异性评价
由于每个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好程度不同, 体育能力也各有差异, 故而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采取标准性评价与差异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它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另一方面它也会帮助原本不擅长体育活动的同学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 从体育课程本身的角度来讲, 相对于标准成绩, 它更加关心的是学生在体育表现上的进步与成长, 故而校方在开展体育课程之初就应当充分地了解学生们的体育认知、技能、体能情况, 为每个人建立起专属的体育信息数据档案, 再参考档案信息, 结合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 对其进行差异性教学成果评价。
摘要:本文由对现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介绍入手, 在阐述其现状的前提下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再由这些问题引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创新举措的探讨, 以期达到推动高体育教学评价工作发展与成熟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创新
参考文献
[1]史文清, 董俊.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不足及改进[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7.
[2]高东清.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 2011.
[3]王发昌.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薛明.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5]张继生, 杨麟.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改进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研究 篇8
摘 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淄博校区(以下简称学院)体育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通过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期对学院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内容 需求
一、前言
国家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体育教学要坚持不断创新,坚持与时俱进。正确分析和掌握当前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新时期下教育改革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学院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试图给学院改进高职体育教学提出一点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文献综述法,以学院13级、14级、15级、16级部分在校生为调查对象。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院体育课开展情况
学院设立体育课为必修课,每班每周一节体育课;根据教学计划每学期设立两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仰卧起坐、跳绳、体前屈、跑步等;授课教师每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甚至重修。
(二)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及态度
1.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97.2%的学生认为学院开设体育课是有必要的,极少数学生认为无所谓,而认为没有必要开设体育课的学生为零,调查结果显示出了体育课的重要性;同时,在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上面,有52.1%的学生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不明确,47.9%的学生明确体育教学目标,说明半数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认识模糊,不明确体育教学对自身提高有何帮助。
由此可见,学院学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有必要开展体育课,体育课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很重要,但是学生对体育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对体育课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2.学生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态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决定体育课质量的高低。通过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的调查数据分析,发超过90%的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和积极性较高,为学院体育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课的因素
1.学生参加体育课的主观动因
调查学生参加体育课主观动因数据分析,大约有82.6%的学生参加体育课侧重点是运动技能与健身性相结合,只有17.4%的学生侧重于体育课的运动技能获得及健身性。
而对于参与体育课程的收获,有61.8%的学生想通过体育课获得运动体验的快乐,18.8%的学生通过体育课获得运动技能,12.5%的学生通过体育课结交好友,而体育课传统功能,即增强体质功能,却只有11.1%的学生成为其参加体育课的主要动因。
2.教师对学生參与体育课的影响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指挥者,教师数量及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高低。通过调查,发现学院现有班级44个,平均每班50人,体育教师专任3人,兼任2人,外聘2人,师资力量略显不足,分析数据表明有超过68.4%学生认为现有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体育课需要。
3.学校场地器材对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影响
目前校园内可供体育教学使用的场地,只有7块篮球场和1块田径场。篮球场全部为水泥场地,地面摩擦力不足,在运球急停、急起时容易滑倒,容易发生脚踝扭伤,滑倒摔伤等意外伤害;田径场为250米跑道,场地中央为自然草坪,学院规定不能作为教学场地。
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我院场地数量较少且专项练习场地匮乏无法满足体育课要求,器材老旧加大了上课时发生意外伤害的机率。
4.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其他因素
在本次的被访者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体育教学内容太过于固定,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说明目前学院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待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地调查学院体育教学现状,分析汇总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现有体育课教学內容项目的可选择性略显不足,一些学生喜欢、热门体育项目不在教学计划中,建议引进社会热点体育项目,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选择余地。
另外对体育教学的课时数及授课年限的调查发现,每周一节体育课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如遇恶劣天气就会影响正常上课。根源在于师资力量匮乏,学校应引进更多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人才,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
学校场地器材建设没有跟上日益增长的学生数量,导致很多运动项目无法开展。场地器材数量有限,降低了锻炼的效果;场地器材的陈旧增大了学生受伤的机率。学院应加大投资力度,改善体育场地条件,对于现有场地加大维护力度,以减少学生受伤的机率,增加学生运动体验快乐和上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刁国炎,韩晓伟.云南省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技.2010,31(4):131-134.
[2] 马冠楠,徐阳.关于体育对人格影响的文献综述[J].体育科技(广西).2011,32(3):70-74.
[3] 何敏学,都晓娟.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04,11(3):29-31.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论文 篇9
近几年,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一些新观点应运而生,层出不穷,如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等。体育课只能承担它所能承担的任务,不能“包治百病”。交给学生“工具”并教会其使用方法,是体育课的核心任务。至于学生如何使用,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不是体育课本身所能解决的。高校体育,应是高校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统一体。高校体育课程不是高校体育的全部,更不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全部,它只是高校体育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因此,也只能承担它所能承担的任务,而非体育的全部,片面夸大与贬低其作用都是不科学的。为此围绕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及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 篇10
1多元化教学的特点
1.1教学目标复合化
体育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有很高的要求,为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要包含卫生、体质和技能等等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1.2指导思想的多角度化
影响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模式的关键点和参考点,所有的教学模式都要围绕教学指导思想而设立。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实用体育概念,在这个指导思想影响下,体育学科也不需要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多远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模式中学习到不同的体育知识,同时也能够对不同的体育思想有不同的体会。
2多元化的教学的运用
2.1健康第一的教学形式
高职体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理念,在各种理念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第一”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到体育知识时也能在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学习。通过多元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中体会到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等全方位的理念。并在社交、协作等能力上得到全面提高。健康快乐的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会更多的`知识。
2.2合理利用地区性特征,重视时代特征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每个地区的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体育活动形式,这种形式是多年积累来的民族财富,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统文化中的体育元素,使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对当地的体育文化和自然资源合理的利用。高职体育课程安排也要引入民族文化,利用特有的地域自然条件进行授课模式调整。相应的要开始游泳和冬季冰上课程。整体教学形式上要结合学生的想法,将学生所感兴趣的项目做为重点,积极开展合理、安全的体育项目,通过课程安排上的创新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项目,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所处的地域也不同,因此教师要抓住学校所在地的民族传统和特色项目,利用这些传统资源开展教学,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用更多的活动项目使体育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积极。
2.3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作为多远化教学的主体
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的体育活动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自主选择性,只能按照授课教师的课程安排进行活动。这样的模式使学生的体育特长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在安排课程和活动项目时要更多的考虑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想要进行的体育项目。在确保学生活动安全的前提下要尽量为学生的体育项目选择提供便利,让学生能够得到选择感兴趣的项目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中更多的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多元化模式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特长项目和教学方式、思想,以及授课内容、考试项目等等和体育教学有关的事宜公布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课。体育教研组也可以将选课事宜放在學校网站上进行,让学生能够更加方便的了解所有体育课程安排,更好的选择自己想要具体学习的课程。这样也便于体育教师针对不同条件的学生进行针对性项目训练,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3教学模式设计
3.1课内外一体化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和学校内部。应该将教学内容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同时合理安排学生的校外体育活动,使学生的体育锻炼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校内固定课程。学校教学要积极的与社会锻炼相结合,将课外体育锻炼作为教学计划中的一环,积极发展学生的全面能力,让学生走出象牙塔,接近社会生活。这样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有效补充。新形式下的体育课程有了很大的改革,不再采用以往枯燥的灌输式模式,尤其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和新鲜器材,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将体育锻炼与生活相结合。
3.2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体育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不仅在形式上完全不同,在教育理念和教学主体上也有根本的区别。其他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以达到教学目标为主要任务,授课时必须自己占用大多数的课堂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课堂上能够留给学生的时间相对较少。并且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时间的专业性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控,是完全以教师为主的授课形式。而体育教学恰恰相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需要积极的去在课上参加训练和掌握知识点,在训练中要由学生承担全部的运动量和体能负荷。而在课下,学生并不需要做针对性的专业训练,在日常的娱乐活动中便可以得到锻炼的机会,学习时间完全集中于上课时间。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建议
高职体育教学应适应社会的需要,把健康体育的理念传播给学生,注重体育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形成高职体育的特有风格,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今天的高职体育教学却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真正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加快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新课程设置的步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系统总目标是由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而决定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高职院校健康教育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
高职院校健康教育应针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等特点提出不同的健康教育要求,并由此而形成一套完整意义的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并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又通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才能形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新思维。但现阶段由于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实施健康教育体育科研存在不同的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角度,不同的研究方法或偏重某一领域中某个问题的研究。
2、实施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各异,体育教师的认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各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并着手进行改革。有的学校以转变观念为重,即把以教师为主,技术为主,以培养健康能力为中心;有些学校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重视终身教育,用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实施体育教育;有些学校则侧重于身体锻炼知识、方法、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原理等内容的教学。可见,健康教育的实施因体育教师对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度,广度的不同各有侧重,各成体系,使在体育教学时间中实施健康教育呈现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3、体育教学观念陈旧,体育意识不强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忽视了当今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缩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空间,致使体育教学不能发挥其更大的效能。据调查分析,有些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以及一部分学生都存在着对体育认识上的偏差,领导、教师只重视专业技术技能课的教学,却忽视了体育教育自身的功能,使体育成为他们无暇顾及的学科。
4、体育教学目的与社会需求不协调
从体育教学观念来看,职业院校也应该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偏差。在课程的设置、考核上,大都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形式单一,不能全面的、完整的体现出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对高职院校学生走出学校后是否具有独立的能力进行科学地体育锻炼没有过多的考虑。
5、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场地和器材的原因,一些体育教学内容根本没有办法按计划实施。虽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法》等法规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体育经费的保证已成为问题。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因场地器材的局限,使得进行实际操作的老师非常为难,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不能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更无从谈起。
三、对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建议
1、建立完整、统一的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及由这个理论指导下的课程体系
健康教育所包括的三个层面:第一、高职院校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对社会的适应性。第二、健康教育是一个关于健康的知识、理论方法的传授过程,它有自己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第三、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体育教育是实现健康教育的途径。因此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个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地教育实践过程。
2、造就高职院校合格的复合型体育老师
实施培养复合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首先要以提高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思想素质的教育水平为目标,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培训,达到适应高职院校教育的思想层次。二是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管理人手,建立考核、评职晋升等计划,优先在职教师的知识结构。三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合理利用资源进行自学,掌握英语和计算机操作,逐步达到复合型教师的要求。
3、体育教学任务应围绕高职教育的任务来制定
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运动竞赛活动组织的方法,使之在日后的工作中有能力积极参与企业的体育文化活动,从而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通过良好的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一方面培养学生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进,使其和学生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之间更具相关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4、重新确定体育教学的内容
首先,体育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参考学生的意见,内容要多样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基本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放在第一位。为此,体育教学内容应增加大众健身娱乐性内容,以体现兴趣性和实用性。其次,应重视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开展1—2项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终身享用的体育项目。最后,体育教学内容应为提高职业所需的专项身体素质服务,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考虑将来职业对体能的特殊要求,确定体育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08-02
高职院校体育论文06-03
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学07-05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06-08
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创新论文11-18
高职院校情感教学研究06-30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研究08-26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06-13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06-13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