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论文(共10篇)
高职院校体育论文 篇1
1、分析趣味性教学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体育课程是高职学生学习阶段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有效使学生强健体魄,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文化学习水平。
教师通过运用趣味性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水平。
当然,体育课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抗压力,这对高职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马上就要进入到社会岗位中,在就业过程中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而体育课程中的相关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抗压力,使学生能够勇敢面对所遇到的磨难,并承受住生活中的压力。
所以,趣味性教学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运用趣味性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使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提高体育教学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受挫力和意志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合格的人才。
2、探析如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趣味性教学
2.1、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体育兴趣性
在现代化教学方式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技术不只是文化课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体育教学,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要综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声像特点,将体育理论知识用立体的画面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活动的兴趣。
例如足球教学,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团队中各个组员的位置讲解清楚,使学生对岗位职责一目了然,更好的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还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2.2、组织竞技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竞技比赛是极具吸引力的,教师要适当利用高职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体育竞技比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使学生从根本上培养对体育活动的热情,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竞技体育的利与弊,合理组织竞技比赛。
例如乒乓球,教师在运用趣味性教学时,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到竞技体育的精神,在竞赛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对竞赛结果要公平公正的去评价,激励落败的同学再接再厉,同时为胜利的同学表示认可,与此同时,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大增。
2.3、运用语言艺术,激发体育兴趣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的指导,尤其是在体育理论教学中,体育理论相对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趣味性教学,用形象具体的语言来表达体育理论,增强了体育理论知识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
总之,趣味性教学对高职体育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要正确合理的运用趣味性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3、解析趣味性教学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现状以及改进建议
3.1、发展现状
(1)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参与度较弱:高职学生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中,养成了呆板沉闷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运趣味性教学时,学生难以参与到趣味性课堂中,束缚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导致趣味性教学无法顺利实施。
(2)教师队伍欠缺人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是从高等院校中选拔出来的,虽然具备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却缺乏趣味性教学的实践经验,随着趣味性教学方式的开展和实施,
高职院校体育论文 篇2
1 体育教学对终身体育的意义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指一个人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进行身体锻炼, 其内容为:强调体育锻炼的长期性, 指体育锻炼伴随着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强调体育锻炼的目的性, 指通过伴随一生的体育锻炼, 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1.1 终身体育是一个人个体发展的需要。
俗话说,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作用, 是人体体能、机能保持良好状态的有效手段。如果不能保持持续、有规律的体育运动, 很难保持身体健康。因此, 体育锻炼要贯穿在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 做到终身锻炼。
1.2 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发剧烈,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 造成了工作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等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 人们的健康状况呈现社会性下降趋势, 给社会发展与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带来诸多问题。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是全体人民的共同需求, 也是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1.3 终身体育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终身体育, 指的是人们具有终身接受体育教育与进行体育活动的观念, 认为体育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体育教育活动, 能够让同学们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维, 有助于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 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排解压力, 提高其社会交往的能力。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要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进行着重培养, 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在今后的社会工作与生活中, 逐渐对身边的人产生良好的影响, 从而实现全民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2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中的问题
(1) 高职院校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观念尚不明确, 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教学质量的评估和反馈体系不健全。
(2) 公民平等地享有终身受教育的权利, 放宽了年龄的限制, 相对来说, 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层次就比较多, 体育教育面临着如何使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都受到锻炼, 学到一技之能从而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问题。
(3) 高职体育工作者大都由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师转换而来, 在专业技能上有待提高, 进而不断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增强终身体育教育意识。
(4) 高职院校体育器材等配套设施无法满足现实教学的需要, 不能完成基本的教学计划, 导致学生认为体育活动不能提升自身的整体能力水平, 最终很难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3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法
3.1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爱好和习惯。
兴趣是对某一事物活动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 而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爱好是从事某种活动的程度, 而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是把信念变成习性, 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 是体育锻炼的需要与行为的直接联系, 是不需外在监督和个人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活动倾向.所以这三者都是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因素.
3.2 教材的选用应准确, 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体育教材应包括基础技术教材和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的教材。这两类教材都具有掌握技术提高身体体能的作用, 前者促进后者发展和提高, 后者又为前者奠定基础, 两者相辅相成。教材应适合年龄阶段, 各年龄阶段, 身心状态都不同, 表现在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也不同。教材应适合性别特点, 男女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所喜爱的运动项目也不完成相同。教材应具有趣味性、娱乐性, 趣味性、娱乐性越强的教材越具有魅力, 越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中来。
3.3 加强理论教育, 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
体育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是一门人体科学, 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是以研究人的生长, 发育健康等为目的。只有在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的身体锻炼对人体才有好处, 所以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理论教育是使学生明确终身体育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 与正确的选用教材是关键, 也直接影响到终身体育的教育.只有重视对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才能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 因此学校体育必须把体育理论教育提升到应有的位置, 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 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终身体育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两者是相互依存, 彼此相长的关系, 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务必把终身抑郁教育当做基准。从学生受益终身为根本着眼点, 着手于学生的兴趣, 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构建多方位的活动氛围, 达到时代对高职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 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
摘要:高职体育教育在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越来越凸现出其重要性。终身体育的培养基础在学校体育教育。改进高职体育教育, 加强高职体育教材的建设, 对培养高职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高职院校终身教育的意义、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中的问题、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坚持终身体育教育的有效对策作了分析、探讨和研究, 旨在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关键词:终身体育,高职,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笑梅.关于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构想[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1 (6) :115-1181
[2]柳伯力.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62 (8) :8-91
高职院校体育论文 篇3
摘 要 体育类高职院校因学校办学历史短暂,缺乏体育文化的深厚积淀;体育技能的特殊教学模式,难以兼顾体育人文的教育;体育文化教育趋于功利,体育文化形态呈现单一。因此要建设多元体育文化,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突出体育类高职人才培养特色。体育类高职院校具有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多元体育文化特质,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从教学模式、专业建设、管理机制等多方面来建设多元体育文化。
关键词 高职 体育院校 体育文化
一、具有体育高职院校特色的多元体育文化特质
体育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它泛指人类在体育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生活方式为主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沉淀、撞击与交融,文化所呈现的形态必然有所差别。一方面,作为社会文化之一的体育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不仅有欧洲体育文化、日韩体育文化、美国体育文化等以国度及地域为标志的体育文化,也呈现出以体育价值观的不同取向为区别的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传统体育等多元文化形态。多元体育文化必然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所需要强调的文化建设内涵也越发丰富,人文关怀、独立自强、创新实践、团队合作、服务社会等等,都成为高职院校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体育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其内涵必然会因为各高职院校类别、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发展需求的各异,而有所区别。据此,适应体育类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体育文化,除具有一般高职院校的文化形态的共性以外,应该还具有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特质:
(一)强烈的现代体育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要突出“职业性”,体育类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将来要适应体育行业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需要。近年来,体育类高职院校不断深化与体育行业、体育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体育产业领域的合作,找出了对新世纪体育类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团结、务实、进取等现代体育职业精神,自然地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促进了高职学生体育职业意识的形成。随着北京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体育文化在中华文明、环保理念、科技进步、和平发展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深远的教育意义。李娜、姚明、刘翔等等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体育明星,在顶尖级赛事上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他们在媒体报道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化的、纯粹的现代体育职业精神,也将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促成学校以及学生体育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艺术与技能高度融合的态度
“高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拥有“体育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应成为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除此以外,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也有其特殊的属性和规律。体育本身是一门“技艺性”学科,在发展人的情感和意志上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体育在发挥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同时兼具人文精神,因此,其“自然性”、“人文性”和“情意性”是兼备的。比如,竞技体育不仅具备鲜明的体育运动的竞技特色,激励场上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力争取得好成绩,同时也激励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在生活中的每一方面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提高。体育文化的理性任务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达到意志品质高尚、身心尽善尽美的境地,并与艺术相结合。这种深入的心灵美,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体育文化的理性价值。
(三)娱乐休闲、服务大众的意识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技术服务,其办学宗旨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努力使人民满意的办学指导思想,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立足于服务地方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群众体育,学生就业立足于运用体育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出于人类的共同需要,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享受的追求和关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因为大众体育形式多样、规模较小、因地制宜,因此在这种需求浪潮中的推动力最大,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刻。大众体育文化给人类带来快感和美感,并给社会带来健康和活力的功能是其他娱乐方式无可比拟的。也正因此为,高职体育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也应该着眼于服务社会,通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体育技能与管理人才,通过开发、推广多样化的群众体育赛事和活动,通过人体科学的研究与体育技能的培训等途径来传播体育文化,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让市民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体育高职院校必须建设多元体育文化
一百多年来,现代体育教育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文化,提高了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而且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高职体育院校而言,进行体育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突出体育类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最佳途径。通过体育文化的显性、隐性教育功能,可以使学生的价值观念、意志品质、社交能力、乃至情绪的宣泄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在众多体育类高职院校,这一项工作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办学历史短暂,缺乏体育文化的深厚积淀
体育类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起步于本世纪初,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小,目前全国只有13所体育类高职院校,大多数体育高职院校是从中职、中专或者成人教育改制而来,承担的任务主要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专业教育两大部分,具有区别于其他层次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行业性质。在中国整体竞技体育发展体制的大环境下,学校更偏重于学生体育专项技能的训练,注重“成绩”“名次”的取得,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等都比较薄弱。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品牌与特色的建立会成为高职院校竞争的重要途径。体育类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别,本身应具有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对于学校本身而言,由于区域、传统和历史的区别,也会拥有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是一种无形资产,同时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有利于形成特色与品牌。体育文化的传播缺乏耐以植根的深厚土壤,其教育功能就显得十分薄弱,缺乏体育文化积淀的体育类高职院校,将很难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前进。
(二)体育技能的特殊教学模式,难以兼顾体育人文的教育
近年来,体育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体育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体育专项技能之长。同时,也为各级运动队输送了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但是,无论是竞技体育人才还是体育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由于体育技能训练的特殊性,在常规的由教师(教练)通过“课堂”集中教传授运动技术和训练方法;学生通过“课堂”模仿学习和演练与课外练习来巩固和提升技术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兼顾综合素质与技能训练两方面任务。目前,体育类高职院校也进行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但是依然弥补不了体育“技术”引领下人文素养的缺失,学生难以系统化地接受体育文化知识的教育和熏染。很多学生走出校门依然不了解体育发展历史,对体育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远”“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艺术与力量的融合”等核心价值理念比较淡漠。缺乏体育人文底蕴的毕业生,即便掌握较强的体育专项技能,其个人走向社会后的职业生涯往往得不到更深层的拓展。
(三)体育文化教育趋于功利,体育文化形态单一
高职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走向社会后的毕业生,其“技能”要富有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价值。体育知识转化为体育技能的过程中,拥有无限的产业空间。同时,体育产业市场的火热也正在深刻改变体育教育生态。体育高职院校也渐有偏离教育本质而成为体育产业的趋势。特别是有悖于体育精神的行业与社会问题,比如体育赛事中的兴奋剂、冒名顶替、虚报年龄等等一些值得担忧的现象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学校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多少也滋生出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学生创造的社会财富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成果标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就学校自身的问题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体育文化建设本身趋于功利与单一。学生在接受体育技能训练过程中不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团结合作等体育精神培育,但是对于“成绩”和“金牌”的重视程度大于学生现代体育职业道德和体育精神的教育,对于体育产业价值的教育大于道德、人格、修养的培养。学生往往会因为拥有过人的体育专项,而忽视对个人体育职业发展的规划,将体育专项估价转让、交易,随波逐流不足为奇。
三、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多元体育文化
倡导积极、健康、独特的体育文化,树立体育品牌形象是体育类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文化的建设包括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等四个层面,必须在长期的努力下逐步形成。针对前述关于目前体育类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不足,要有计划地根据学校的情况,提炼自身的“体育精神”,并贯穿到全体教职员工、学生的教育培训以及各项学习和工作中去。
(一)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师生的体育职业素养
“体育职业意识”的培育是体育类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要结合培养目标和学校定位,在教学中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积极塑造学生职业形象,要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通过对体育专业中职业岗位技能的分析,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技能,又有较丰富的体育人文素质,符合社会对体育类高职人才的要求。另外,学校在教学及校园活动中,应对学生灌输良好的职业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为学生开设有关专业、就业等方面的讲座,用鲜活的实例、前沿的理论教育引导学生,以此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增强他们对高职院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教师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也是对体育教育事业的重新认识,重新审视自身、塑造自我、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的过程,将会给学生带来深远影响。而师生“职业意识”的强化亦是高职教育模式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加强专业建设,突出体育专业特点
体育类高职院校应把握院校的类别,对体育文化的培育进行科学定位。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使命、教育目标等内容,对于学校的文化建设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众多体育类高职院校在进行升格、合并等大调整大改革的同时,进一步依托行业专业特点进行精神文化的升格也非常重要。譬如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由广州伟伦体校升格,与广州市体工队合并,在此基础上,为适应广州市民对保健按摩日益增长的需求,开设体育保健和康复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带有很强的地方服务性和体育行业特点。该专业在广州亚运会和残运会期间,免费为14000余名各国运动员及5000名中外记者提供保健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各国代表团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亚运会“最佳服务商”和唯一的“突出贡献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体现的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养生保健体育文化也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而这种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相宜的传统中医辩证思想,以及“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等多种养生保健思想观念,也广泛渗透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化为该专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从而更加凸显出学校的体育特色。因此,体育类高职院校要努力在继承以往院校优良办学传统的同时,更加注意依靠专业建设提炼专业特点,打造“体育特色”项目,培育符合时代特点、自身特征和职业特色的体育文化精神,以此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推动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学校的层次。
(三)规范管理,以完善的教育引导机制激励广大师生
多元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多元途径和载体,其中制度建设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保障学校教育有章、有序和有效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从程序上讲,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再通过情境来实现内化,从而建立学院核心体育价值观。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搞好学院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体育团体活动,杜绝低级趣味、消极有害的活动;鼓励教职员工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刻苦研究。学校在制定和推行各种管理制度时,要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并结合实际情况,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激励机制,定期对校、系、班级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如对积极参加社会体育公益事务,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与评先评优、毕业就业推荐等活动挂钩;对文明班级、优秀团支部、校文明标兵、大学生体育赛事获奖成绩和表现等进行奖励;对体育教练、体育专任教师以及为学院发展默默贡献的教职员工进行表彰,并在校园内大力宣传、推广先进体育赛事、体育明星等事迹,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引导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学生在体育技能锻炼上的进取精神和教师员工在体育业教育事业上的不懈追求,促进学院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于蕴.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l):6.
[2]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6.
[3]蔡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建设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2004(3):78.
[4]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170-172.
[5]白莉.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与构成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162-164.
[6]鲍冠文.体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王建民,郭平.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8]龚秀春,张朝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J].华中理工大学学
报.2000(2).
[9]武玉元.对体育本质的思考[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2).
高职院校体育人文教育研究论文 篇4
摘要:
教育不断的开展进步,关于培养学生体育素质这方面越来越为人所重视,近年来伴随我国具体相关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已然不再维持过往仅仅简单停留保持于学生体育锻炼的基础之上,而是将向教学开展中注入人文教育的新鲜血液。本文就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人文教育现状展开探究讨论,阐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展渗透人文教育的内涵,剖析向当前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价值,提出相关如何有效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策略,以期对顺利开展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职;体育;人文教育;渗透措施
体育教学对学生强身健体有着决定作用,在学生的每一学习阶段教学开展都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在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学思想,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存有思想误区。我们应当注重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渗透,一方面与当前时代发展需求相呼应,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新型全面人才,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素质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更好生存适应打下良好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尤为重要。
一、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针对的就是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教学,人文素质具体指的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教学开展下对人文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学习领悟,从而潜移默化中塑造形成稳重内在的优良品质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当贯彻落实可持续反战观,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强化学生的人文亲挂。教师应当勇于摒弃传统教学陈旧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力求营造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新型课堂氛围。体育教学开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凸显强调以人为本的学习观念,更为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冲中收获自身个人相关经验积累。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价值
有效渗透人文教育于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明白清楚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内涵,实施开展人文教育是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是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故而,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具体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开展进行人文教育重视程度,深入挖掘人文教育潜在价值,提升强化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和综合修养,充分凸显展示人文内涵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开展进行过程中注意有关人本主义学生观的.树立,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吗,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人文教育,立足于学生年龄特征及发展特点,力求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利用适当符合学会说呢个的教学方法有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利用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有效推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人文主义教学观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长期处于知识填鸭灌输的被动学习状态,学生按部就班的仅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长期以往,很大程度的影响阻碍的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开展。新型高职体育教学具体过程中,教师应当强调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学习特点从而设计构建相关教学开展的人文教育环境,制定科学学习目标以及正确选择布局具体教学内容,贯彻落实人文教学观的教育理念,体现强调高职学校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人文思想以及实践价值。教师应当熟悉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从而具体针对展开制定具体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人文教学内容要丰富
单调的人文教学内容难免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降低对科目学习兴趣,影响具体人文素质培养提升。教师应当丰富人文教学内容,拓展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从而有效促进推动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渗透。教师应当在制定合理体育教学目标基础之上,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相关技能水平入手从而制定相关教学策略,当前体育人文素养及人文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现状处于低迷状态,教师应当做好体育课程教学的人文环境构造。
(三)从各方面实施人文教育
开展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各个方面进行人文教育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渗透,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培养,挖掘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及想象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竞争意识,将人文教育紧密贴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发,开展教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堂上的人文教育。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对于当前时代教育大背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有着不容小嘘的重要影响作用,教师应当端正认知态度从而真正重视开展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更好的将人文教育渗透应用于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国家建设新型全面人才奉献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林江.关于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职教论坛,(14):30-32.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定位分析论文 篇5
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组成体,所以反映着高职院校的文化特征,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课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必须服务于学院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离不开高职院校的特色性。高职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性,工作之后的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因此体育工作应引导学生除专业技能之外的综合能力的开发,包括管理、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利用上课学习的机会,组织班内部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直接地传输给每一个学生,初步建立职业理念,为以后做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做好充分的准备。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体育物质条件的保证,来畅谈高职院校体育建设发展就成为了空谈。所谓物质条件包括体育场馆设施情况、运动器材保障情况、体育课程开展情况、体育社团运行情况、体育师资配备情况等多方面。体育场馆的运行情况包括:场馆人均占有配备是否符合《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统一标准,或高于标准的基本配备;室内体育场馆的开放情况、收费情况直接影响着场馆的使用效率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如体育场馆收费过高,学生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难以参与到室内体育活动中来。另外,部分院校为减少开支,对部分体育活动场所关闭,也严重影响着体育活动的开展。
高职院校体育论文 篇6
论文摘要:体育资源是高职院校开展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然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软硬件设施比较落后,不利于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职 体育资源 发展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发展学校体育资源目的之一是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体育师资队伍是体育资源的核心因素,高职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通过调查,目前高职院校都具备了一定的体育师资力量,师资建设达到了一定水平,但仍然存在体育师资高学历人才偏少,学历层次结构不合理,对教师的激励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抓好师资建设:
(1)成立师资建设委员会。学院分管体育工作的副院长任主要负责人,下设体育师资队伍领导小组,由体育部或体育教研室所在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对本学校体育师资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和分析,包括教师年龄、职称、学历以及影响体育教师发展的因素等各个要素,掌握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依据。
(2)进行短期和长期师资建设规划。学校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增加经费投入,对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和专业技术进行培训。
(3)进一步改革教师考核、聘任制度。抛开教师考核、聘任一味谈提高待遇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师考核、聘任办法,才能突出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才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满意度。考核结果一定要同教师的聘任、职务晋升、岗位津贴和工资待遇密切挂钩。
二、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体育教学采用的上课模式大多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方式便于组织,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资源利用率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高职院校可以尝试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式教学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运作方式,它是由学校管理部门的领导下,下设各种类型不同项目的单项俱乐部,各单项俱乐部有专职指导教师。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作方法是在每个学期开始前,体育教师把个人简历、特长以及所要开始的项目挂在校园网上,学校开放这个选课系统,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上课时间以及对教师个人情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由选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愿望,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老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打破了班级和专业的`限制,使体育教学更加适应学生对体育的需要。
三、开发体育设施资源满足教学需要
影响体育教学的首要因素之一就是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要想改变资源不足的状况,我们要加强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加快高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建设步伐,强化政府部门对高校体育设施体育经费的投资,改善体育场馆的数量与质量。各高校要按照国家统一制定《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有关规定与要求配备体育设施。其次,充分利用校内体育场馆设施,合理地使用有限的物力和财力,购买活动体育器材,科学有效的使用。第三,充分利用大型运动会,集社会资金,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建设体育场馆,现在高校人数多,人均占有场地面积相对来说较小,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再加上资源的不足,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场地器材缺乏的状况。根据“一材多用,一材多能”的原则,充分开发现有器材的多种功能。现有器材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在用具的使用上想办法、出点子。同一块场地可以有不同的用处,不同的运动项目也可以使用同一块场地。
四、大力发展学校体育产业
学校体育产业化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将学校体育服务产品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行一体化经营的过程。学校体育走向市场已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学校体育隶属于教育这一特殊性,使其与商品经济的结合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体制原因、经营人才缺乏、常规建设和思想意识等原因,使得学校体育产业化道路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学校体育资源要利用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相关政策,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合作,整合各种资源,推动、促进对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各种体育资源的共享。体育资源的发展坚持走市场化的道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对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具体措施如下:
(1)学校组建体育开发部门,或与社会力量联合成立体育文化服务公司。利用学校的师资、场馆、信息资源,按照市场方式,实行企业化管理,向社会开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向社会开放,俱乐部要广泛吸纳社区居民积极参加,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社区居民经常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3)采取适当收费的方式,取得的经济效益一部分用作公司的运转;一部分用作场馆的保养、开发以及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教练员工资。这样既减轻了学校对体育场馆的维护费用,又补贴了教师和场地管理人员的收入,达到多方共赢的结果。
总之,高职体育工作者不仅自身要体现良好的素质,立足本职工作,把身体锻炼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还要改变传统观念,把体育的健身,健心,拼搏进取,把体育资源发展当作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问题进行关注。
参考文献:
[1]官雯蚊,对高职院校实行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4.
初探陕西高职院校体育赛事 篇7
陕西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大省, 现有各种全日制高校72所, 其中高职院校39所, 在校人数30余万, 每年为社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十多万。高校体育赛事是各高校宣传展示学校体育水平, 增进兄弟院校之间的友谊, 促进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已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及社会的关注。2004年, 陕西省“思源杯”第24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采用电视台现场直播, 更是创陕西高校体育赛事先例。但笔者经过查阅近年来的参赛规程发现:同样的赛事, 每年在很多地方却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参赛资格、竞赛分组等, 每年都会有所不同。特别是竞赛分组, 每年都会有所不同。田径比赛中竞赛分组尤为明显, 近年来进行过多次改变, 而每次所变化的分组都会造成一系列不平等状况。如何安排高职院校各项体育赛事, 既增加比赛数量, 又体现比赛的公平公正原则呢?笔者参考一些相关高职院校体育赛事的组织安排, 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希望能有利于陕西省高职院校体育赛事的组织安排, 使各项体育竞赛更加激烈, 使陕西省高职院校的体育赛事真正成为三秦学子们交流竞技的舞台, 为陕西高职院校的体育事业作出贡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2001~2007年各高职院校参加陕西省大学生体育比赛, 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网球、健美操等项目参赛情况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访谈组织赛事的相关负责人、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及网上查阅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1. 目前陕西省高职院校体育赛事现状
(1) 参赛情况查阅统计结果。通过对2001~2007年大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竞赛规程查阅统计, 可以看出:陕西现有高职院校中, 全部参加高校体育赛事的学校仅有4%, 参加5项的院校有20所, 占1/4;几乎近一半的高职院校只参加几项, 这些院校觉得参加比赛就得有把握拿名次, 不能拿名次的项目从不参加。而不参加任何体育比赛的学校为15%, 他们由于对此类比赛的认识不足, 或因各方面原因而不参与。
(2) 参加省大学生各类比赛各高职院校情况。在所有参赛高职院校中, 又以学校的综合实力、学校层次来决定参加参赛项目多少统计。可以看出:重点、一类、二类院校参加的比例均为100%, 三类本科院校为45%, 高职高专比例为45%。由此得知:学校学历层次越高、综合实力越强的院校, 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 所参加的比赛项目也就越多。而学校层次规模小、综合实力弱的学校所参加的各类比赛相对较少。三本院校由于成立时间短, 不作重点参考对象。
(3) 现有赛事的分组。笔者查阅了近7年来多数比赛秩序册, 发现陕西省高校赛事的分组有以下几种:第一种, 以学校人数的多少分组, 如2001年的第二十届“杜克普”杯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第二种, 以学校的性质分组, 如2004年的“思源杯”省高校田径运动会, 分为“A类本科院校、B类高职高专、C类民办院校及乙组体育专业特招生”;第三种, 混合分组。
2. 结果分析
(1) 个别高校领导对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体育竞赛仅仅就是体育比赛。并没有认识到体育比赛是体现院校综合实力, 对院校有隐形的宣传优势。
(2) 竞赛分组对许多高校而言, 显得不够公平。无论是按人数或是学院性质分组, 都带有对小学校或民办高校的歧视, 且我国明确规定民办高校的学生及教师同公办院校的学生及老师有同等地位。再如民办高校也有本科, 而公办高校也有高职学生, 如果按学校类别分组又如何区分。本科和专科只是录取分数不同而已, 本科也有重点、一本、二本、三本之分, 这又如何细分。
(3) 赛事组织过密。现有的省高校体育赛事组织过密, 平均一学年中, 每一个月就有1~2项比赛。对于部分规模小的院校而言, 除去日常的体育教学, 很难再有精力来组织参加此类比赛。
(4) 比赛成本过高。高校的比赛没有与国际接轨而采用商业运作, 只是利用有限的政府拨款和高额的参赛费;对于路途远的院校, 除去必要的参赛费之外, 还有车费、住宿费及队员生活费用, 显得比赛成本过高。另外, 比赛没有一定的物质奖励, 学生所取得的只有证书等非物质奖励, 物质奖励全由所在学校支付, 对于一些财力小的院校显得比赛成本过高。
(5) 难以取得名次。部分小的院校由于生源所限, 自身实力弱, 而无法在激烈的比赛中取得好的名次, 从而无法给学校交代。因不愿受学院领导批评, 故也不参加比赛。
四、建议与结论
(1) 加强政府的干预作用, 对部分不重视或从不参加比赛的院校进行通报批评或在学院考核评估中增加这一项。
(2) 合理安排分组, 体现体育竞赛的公平公正原则。在合理的分组基础上稳定下来, 使各院校在备战时, 对自己所要参加的项目, 有明确目标。
(3) 部分比赛可2年一次, 如田径运动会, 使各院校准备充足。其认真程度加强, 重视程度提高, 比赛的参与热情也会有所改善。
(4) 增加高职院校体育赛事的运作方式。可采用商业赞助等方式, 增强市场推广力度, 吸引大量商家加入到高校体育赛事中来, 使高校体育竞赛改变当前的穷困状态。
(5) 对于部分争夺激烈的项目, 可以增加录取名次。如个别项目, 可录取前16名进行适应奖励, 鼓励各学院积极参与, 使部分院校感受到参与的乐趣, 调动各院校参与的积极性。
我国高校的体育竞赛不仅仅是选拔优秀的体育人才, 更多的是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既是学生活动与成才的舞台, 也是各个不同学院文化交流的契机。通过多参与交流, 才可以使陕西的高等教育永远立于中国前列。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 教学改革
一、前言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确立了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赋予学校体育新的使命,并给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在高职院校院校人才培养中,体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学却滞后了许多。目前,新的形势对高职院校院校的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应该如何认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如何在体育课中发挥积极主动性?他们对体育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认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将对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起到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的落后
当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积极倡导“快乐体育”、“生涯体育”、“保健体育”、“终身体育”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时,我国的体育教育观念依然变化不大,“竞技体育”的教学观念依然在我国的学校体育重有较大的市场,在许多体育教师的心目中依然根深蒂固。国外倡导的新的理念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考虑的,具体的说是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来考虑的。
2.教学内容的陈旧
《纲要》对教学内容的统一规定,实际上是忽视了我国竞技、文化水平和自然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校、城市与农村的学校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场地设施、体育经费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就造成了《纲要》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无法适应全国的所有学校,最终导致了《纲要》的权威性、指导性下降。
3.教学改革的滞后性
一是研究的课题、成果大致相同,教师的体育教学改革缺乏开放性和创新意识;二是多数成果停留在文字静态形式,未能及时推广,使理论研究与体育教学实践不能有机结合,没有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使之参与到改革中来;三是体育场地、器械不足,师资队伍的水平达不到目前改革进程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解决对策的探索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2.优化教学课程结构设置
(1)课程内容的创新
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纲要》强调指出,应使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群体)活动、运动训练等内容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这就完全打破了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2)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创新
一方面,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所受体育方法教育程度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了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学生个性的差异、兴趣的不同也使学生之间表现出极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课程多样化的要求。因此,課程结构必须体现出灵活性和选择性以满足这些需要。《纲要》所倡导的“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班上课”,正是课程结构选择性创新的突出体现。
(3)课程结构的突破性创新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是《纲要》破除常规的历史性跨越,必将对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实属突破性的创新之举。
3.树立主体,优化过程
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目标的同时,必须在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指导下,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
4.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知识处于螺旋状的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决定了创新性、综合化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时期体育教师的重要特征。因此,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使培养出来的体育教育人才能够形成终身教育及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的训练,知识传授中要注意内容更新和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要加强通识教育,使教师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加强综合性教育,拓宽基础学科范围,体现学科交叉融合。从而加快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四、总结
一个没有创新机制的教育体制,不可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个没有创新内容的课程,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的理想效果。目前,围绕《纲要》所开展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实现了课程目标的创新、课程结构的创新、课程内容的创新、课程资源的创新和课程评价的创新,对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体育教育理念,必将发挥保障与推进作用,对进一步发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必将奠定扎实的基础。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的不仅是课程体系本身,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也必将涉及到教师知识结构的变更、教材教法的改革。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随着社会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它的成效将越来越具体地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体育论文 篇9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2-000-01
摘 要 高职体育教学的效果对高职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学生的就业都具有直接的影响,而改革当前高职体育教学的模式能够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提升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就业能力。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几种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模式 改革 对策
一、引言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体育教学的场地和设施不完善、以及体育教学的内容与考核等不科学、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大等。总体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低下,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有直接关系。当前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由于缺乏创新的意识,再加上改革的步伐缓慢、教学内容以技术训练为主缺少项目练习、体育课时过少以及学生对自身健康不够重视等原因,导致高职体育课程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主要探讨高职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增强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比如选项式、俱乐部式以及二段式的教学模式等。具体来说,选项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就是根据体育项目重新排列课表和上课时间、地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特长的体育项目;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是运用俱乐部的经营模式来组织体育教育活动,主要特点是以竞技、健身、娱乐等形式为教学内容,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上课,但学生必须在俱乐部上够课时;二段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必须与选修两种课程为主,学生在学习了基础的知识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
综观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模式,虽然在某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但是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还是比较狭窄的,无法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选项式的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优点是能够体现以生为本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教学理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实施该教学模式的时间和空间都有限,教学资源不丰富,还是以体育技术的传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自我锻炼,不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在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和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能够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但是,它的局限在于对场地和设施的要求较高,一般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和场地的原因,无法实现俱乐部式的教学。再加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管理的难度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没有针对性,新兴项目的师资要求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段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比较折衷的教学模式,但是它的缺点在于不符合体育教学以过程目标模式为主的指导思想。
总而言之,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虽然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策略
首先,增加高职体育课的课时安排,发扬传统体育文化,增加对健康知识的教育。体育教育的本质是强调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倡导一种健康生活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通过增加高职体育课的课时、弘扬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比如加强科学的体育锻炼、健身等,可以将原来的分散授课转变为集中和专人上课,提高了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可以为高职学生个人身体健康与就业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其次,改革当前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容,将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增添职业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教学内容。目前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容以竞技为主,竞技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它代表了自强不息和意识,高职体育教学需要将竞技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竞技内容和形式更加趣味化和游戏化、生活化。同时,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体育教学的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比如,伏案型的专业、艺术设计、计算机和经济管理等,这类专业的学生长期伏案,容易产生颈椎病,因此,体育教学内容可以以球类、舞蹈或者健美操为主。而针对具有高强度运动型的专业,比如,地质、开采、营销等,这些专业极易出现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因此,体育教学内容可以以越野、跑步或者健美操等为主。总之,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都应该增加有关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以达到预防职业病的目的。
最后,对当前体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改革。如果体育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类教学,则可以让学生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尤其是在体育活动的时间,应该特别强调对时间的有效利用。虽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的总学时比较合理,但是对课时的利用率却比较低下,很多理论知识以及讲解示范占据了多半课堂时间,用于学生锻炼的时间所剩无几。因此,改革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增添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多样性,选择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灵活使用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体育论文 篇10
一、创新教育以及体育教学
创新教育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研究的,主要就是研究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成果之一,其主要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方法到目前来讲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各个定义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体育教学不是老师单独的讲授而是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就要求老师生动的讲述体育活动的技巧和方法,并且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二、创新思维对体育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必然发展思路,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体育教育能提高情趣、陶冶情操,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开发智力、促进智育,都有很深沉的默化作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品质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作用,体育教育是一种很独特的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美感。在研究、探索、改革和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法上,大大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积极实现高职体育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体育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体育教学的两大重点是技能和体能,由于他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也就不同了。思维起源于某中疑惑,迷乱或怀疑。思维的发生不是依据普遍的原则,而是由某种事物作为诱因而发生。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即操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以动作思维为主要特征,就是指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决定采取相应的动作。所以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深入细致的观察。只有在学会一定技能的基础上才能有可能进行创新。第二步就是尽可能把学过的同类技术技能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一个步也就是“默”的过程,“默”是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先生针对自己的练功实践总结的精练,是我在读《盖叫天传》中受到了启发,形象思维与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记忆和回忆动作有很多帮助。他解释道:背是记忆,记住了;默是在记的基础上进了一步,也就是创新。盖先生“把形象留在思维中和把思维形象化”这一论述道破了形象思维的过程和形象思维的意义与形象思维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不同套路的健美操、徒手操、武术拳术等,学生就会遇上同一动作名称,而表现形式不同。这就需要他们进行回忆、归纳、总结。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这样就产生了类似经验,就可能出现新生事物。发挥想象,进行创新当然是第三步。有了类似的经验,就可以发展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
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善于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是各种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体育教学有其特殊的一面,它拥有时空特征、身体活动等特征,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运动过程中能激活人的大脑,使人的思维活动处于良性状态。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以最简捷的方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告诉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和多种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在体能方面创新就需要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我们就得做以下几件事情。第一,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第二,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三,重复性练习和坚强意志。重复性练习是提高身体素质成绩的重要手段,也是掌握和巩固动作技术技能的重要方法及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必要手段。提高身体素质的成绩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需要练习者长期的坚持锻炼。体能的创新不仅要有锻炼身体的习惯,也要有坚强的意志。从而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转变而改变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涉及体能、生理、心理、保健、卫生、环境保护、营养等多学科,充分体现了跨学科与综合性的特点,新课程更利于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必将开设新的体育教学项目,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随之转变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学技能,提高教育队伍的师资力量,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以适应新的专业技能发展的需求。可针对劳动强度和损伤特点加强对应身体肌肉和肢体的训练,开设体育保健教学,如运动处方、疲劳的恢复调整、劳动损伤与预防、体育与休闲等。发展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应有预见地开展职业性运动生理机能补偿与职业病防治教学,使学生逐渐适应并增强职业体能,让体育运动与体育保健伴随学生终身。
参考文献:
[1] 徐宏俐.自主创新开放式體育教学实施效果的分析与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1期
[2]王维明.体育教学方法浅谈[J].当代体育科技,2012,(4):43-45.
【高职院校体育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06-13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06-13
北方高职院校论文11-15
上海高职院校论文11-28
西藏高职院校论文12-15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12-23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体育01-16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05-08
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学07-05
后发展高职院校论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