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师范类院校论文

2024-10-22

高职师范类院校论文(共12篇)

高职师范类院校论文 篇1

在如今的高职师范类学校中,钢琴已然成为了音乐教育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究其原因不外乎钢琴的实用性和广泛性。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生代大学生必然会对高职师范类学校中的钢琴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采用教学方法,提高钢琴教学质量成为了高校老师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在这里,本文就对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学做一些探讨。

一、高职师范类院校钢琴教学现状

1.高职师范类院校针对学生的教学目的不明确。钢琴教学作为音乐系综合教学大纲中的一部分,如今无法与其他专业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特别是在学生的学习和演奏方面,高职师范类院校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非常不明确,需要积极借鉴其他专业音乐院校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2.高职师范类院校钢琴教学的教学重点不突出。因为受到音乐系综合基础教育和钢琴专业教学师资力量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了学生钢琴学习的受教程度。那么如何在短暂的受教阶段掌握钢琴的弹奏技巧、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成为了高职师范类院校的一个教学难题。

3.高职师范类院校钢琴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采用理工科专业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实行音乐教学是不科学的,这样反而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在对学生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切实的教学进度安排,盲目的安排教学钢琴曲目,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钢琴演奏考核方式过于机械、单一,使得学生无法掌握钢琴的基本技能,最终可能会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且知识面窄, 钢琴技能生疏等情况的发生。

二、高职师范类院校提高钢琴教学效率探讨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音乐思维。“只有热爱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了责任感。”所以老师对学生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引导,进而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 只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事物才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钢琴教学老师一定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对其施教,让枯燥的钢琴理论知识讲解变得生动有趣,让千百遍乏味的钢琴曲目练习充满趣味性。当然,钢琴的教学效果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钢琴技巧,弹奏出几首好的音乐曲目,更是要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理解钢琴曲目作品中的内涵,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音乐嗅觉,启发出学生的音乐思维,便于以后学生的钢琴事业发展和钢琴音乐创造。

2.分析学生情况,集体教学和分层次教学集合展开。不同阶段的思维能力、反应程度会随身体机能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虽然在高职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年龄大体相同,但是其以前音乐素质的培养和不同程度的钢琴学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所以,老师要尽可能的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天赋,不要一味地对学生进行钢琴基本技术教育,一味地增大曲目练习难度,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情况。老师要做到掌握学生情况,集体教学和分层次穿插展开教学。首先钢琴的集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技术差异,“量体裁衣”,展开单独辅导和教育。这样集体教学和分层次教学穿插着进行,更能体现钢琴教育的技术性和实践性, 帮助学生快速发展,快速提高,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3.根据社会需求,不断优化知识教学体系。高职师范类院校钢琴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掌握钢琴演奏技能,满足社会对其的需求。 所以,在学校对学生展开钢琴教学时要考虑当下社会的需求以及音乐教学的发展趋势,从而不断梳理知识,优化教学体系。如今的钢琴教学不仅仅是单独地教育学生进行重复式的演奏,而是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进行立体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能力,让学生从钢琴教学中感受学习、训练、应用的发展,进行对作品的分析、模仿到自身的独立演奏甚至进行作品创作的本质提高。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调整钢琴教学体系,将钢琴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现状,钢琴演奏的技巧、风格、钢琴语言,社会音乐的发展动态、钢琴音乐的发展局势纳入其中,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教学。

4.灵活运用钢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几点,在对学生展开钢琴教学时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也尤其重要。教学方法众多,它不仅仅是教师展开钢琴教学的手段,更是与学生互动的工具。整个教学过程要以素质教育为原则,钢琴教育为目的,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展开教学。同时要辅助以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让老师的钢琴教学课堂更加生动,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

总之,随着目前音乐教育的兴起,高职师范类院校中的钢琴教学变得广受关注,而且钢琴教学的发展也将会变得越来越宽阔。所以,高职师范类院校就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钢琴教学,不断的采用新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展开钢琴教学。同时,积极启发引导学生的音乐思维,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院校的钢琴教学效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钢琴人才。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提高和社会娱乐的发展,社会对钢琴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钢琴教学的发展空间也日益变大。在这里,本文就对高职师范类院校如何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展开钢琴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钢琴的弹奏技法、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职,师范,钢琴教学

高职师范类院校论文 篇2

师范类大学专业设置

1、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除本专业基础课程外,师范类专业还需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论、教学论、走进新课程、普通话等等教育类相关课程,并且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师范类专业会进行教学实习、试讲、课程设计等。而非师范类专业则没有相应的教育类相关课程。

2、毕业证、学位证

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是不同的。学位证上会注明你的具体专业和授予的相关学位,例如农学、理学、工学等。毕业证上也会注明你的具体专业。而师范类,也会注明,如:汉语言文学(师范)。

3、教师资格证

近年,教师资格证改为全国统考,一视同仁,无论是不是师范专业都需要统一通过笔试和面试才能获取。另外,教育部正着手对教师资格证进行又一次改革,未来一些师范重点院校,其师范专业又能享有直接颁发的待遇了。具体以相关政策规定为准。

>>>返回目录

高考填报志愿流程是什么

1、考生登录指定网页登录省招办指定网页,首次进入网上填报志愿系统时,考生应仔细阅读“网上填报志愿考生须知”,了解操作流程和相关要求以后再执行“修改”操作。考生只有正确完成本界面操作后方可进入系统进行其它操作。

2、选择批次填报志愿先在网页上点击“填报志愿”按钮,选择要填报的批次进入填报页面,例如,你要填报第一批本科志愿,就点击“第一批本科”,进入第一批本科志愿栏,按志愿草表上的院校代号和专业代号填到一本志愿栏内。填完一本志愿后,如果你还要填报二本志愿,就点击“第二批本科”,进入第二批本科志愿栏填二本志愿。不同批次不同序号的院校志愿和不同序号的专业志愿要填到对应的志愿栏,每个志愿要与志愿栏一一对应,千万不要错栏错位。

3、检查核对院校代号和专业代号输入完毕后,点击“下一步”按钮,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将你填的代号转换成相对应的院校和专业,屏幕上会显示你填报的院校名称和专业名称。这时候,要阅读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仔细核实显示的学校和专业是不是你想要填报的,如果不是,或出现红色字体显示的“无效院校”或“无效专业”就说明填错了代号,一定要按正确的代号更正,要不然就张冠李戴了。如果要修改或补填志愿,可以点击“上一步”按钮,返回到填报界面进行修改或补填。

4、保存志愿信息检查志愿信息无误后,点击“保存”按钮,只有点击了“保存”按钮,填报的志愿信息才会储存到网报系统中;不点击的话,志愿信息就保存不了,等于没有填报志愿。每一个批次的志愿填好后,都要点击“保存”按钮,保存这个批次的志愿信息。

5、查询志愿,退出系统把需要填报的各批次志愿全部填报完毕后,点击“查询志愿”按钮,可以全面查看各批次志愿填报情况,检查所填批次、院校、专业志愿是否完整准确,是否存在无效院校志愿或无效专业志愿。如果没有问题了,点击“安全退出”按钮,退出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关闭填报志愿的浏览器页面。

高职师范类院校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锻炼 现状研究

一、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和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准和达到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建设的规模和层次上折射出来。体育涌动的本质在于增强人们的体魄与展示人体的力与美。体育锻炼能带来健美的身体,端庄的仪表,矫健敏捷的身体,充满活力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和追求。要想具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超凡的体能、潇洒的风度,就要奋发学习,刻苦锻炼,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大学生体育锻炼在培养学生的身体能力素质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身体健康。2.减缓心理压力。3.实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作用和现状以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突破口。(1)积极正确引导大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有利于和谐校园素质教育的实现。(2)积极正确地引导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有利于师范类学院和谐校园育人氛围的形成。

2.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现状。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的主体动机是积极健康的,但是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频度、强度较低,兴趣单一。发现主体运动项目以跑步、篮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为主。体育锻炼的目的以缓解压力为主。

3.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建设中的不和谐表现和原因。(1)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建设发展和重要性缺少正确的认识,对体育锻炼活动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认识。(2)体育锻炼活动经费的不足;场地受限制;专业指导教师缺乏。(3)体育锻炼活动缺乏创新,活动形式单一。

三、解决独立学院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1.加大经费投入和场地设施。学生体育锻炼活动中经常出现“经费缺”“场地少”等局面,阻碍了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健康发展。所以,要实现培养师范类学院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就应适当增加体育锻炼设备和设施经费的投入。一方面给予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硬件方面一定的支持,为能正常的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发展归入学院的发展规划中,尽量为体育锻炼活动提供场地,解决体育锻炼活动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在体育锻炼经费上加大投入,设立专项的体育锻炼活动经费单独列支。同时积极开展体育方面的比赛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配全配强指导教师,营造和谐的体育心理氛围,激发学生体育学习锻炼兴趣。要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就要使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成为一个愉快的活动过程。因此就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其快乐的潜力。以前在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部分不外乎慢跑、徒手操,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厌烦。我们可以采用在音乐伴奏下来完成动作,比如第二套中学生广播操《时代在召唤》、《青春的旋律》,健美操或武术,以及运用组织法的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练习,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把握体育教学的特点及规律,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说高等体育教育必须突出实用性,即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为出发点,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讲明体育科学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个人成长的作用和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学生的成就感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是一剂良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其中也包括运动知识和健身知识的获得等。相反,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运动技能的提高,总是在简单重复低水平的运动技术动作,就会使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有成就感,就会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自己赶超的目标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如能帮助所有的学生获得这种成就感,树立这样的学习信心,他们便有动力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获得克服生理、心理惰性后的成功感,自然而然会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

总之,独立学院的学生社团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期间将牵涉到诸多方面的因素。随着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日趋繁荣,学生社团也日渐活跃,成为校园先进文化的代表。当然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只有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和谐地发展!

高职师范类院校论文 篇4

笔者浏览了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间上海外国大学创办的《外语界》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外语教学与研究》这两大外语类核心期刊,发现其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习方法、教材编写、测试等方面的研究所占篇幅最多。而且都很据规律性。研究过此方面的专家如胡壮麟(2004)、刘润清(2002,2003)、张绍杰(2003)、戴炜栋(2001)、崔岭(2005)、贾国栋(2006)、蔡基刚(2002,2003,2005,2007,2010)等。鉴于此方面讨论的呼声,笔者结合实际情况,从师资力量、教师工作量、教师科研、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及使用等四个方面客观展示了陕西一所地方师范类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真实画面。以期为全国的大学英语改革提供一个视角窗口。

1 师资力量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夏纪梅在2000年到2001年期间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展开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76份,被调查的人中硕士学位的人只占22.9%。另外根据梅德明对44所大学、447份有效问卷的调查,62.25%的教师教龄低于5年,60.88%的是助教,65%的是大学本科。然而笔者本次就陕西一所地方师范类院校的调查显示:以2010年至2011学年第一学期学期为例,承担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总数为58人,其中教授0人,占0%;副教授11人,占19%;讲师18人,占31%;助教26人,占45%;见习3人,占5%;硕士学历17人,占29%;本科学历41人,占71%。43%教师教龄低于5年。可见,陕西这所地方师范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质量等同或者略高于夏和梅的调查,即国家平均水平。

2 教师工作量

据全国大学英语指导委员会统计,目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130,另据研究者称,有的大学师生比约为1:222。大多院校教师周课时量保持在16到18学时。笔者本次调查显示:2010年至2011年学年第一学期该地方师范类院校教师人均授课周学时为13.37,但大部分讲师、助教的人均周课时量都高于16学时,有的教师周课时量甚至达到24学时。师生比例为1:145.7。可见这一陕西地方师范类院校的调查结果更突出了师生严重失调,教师超负荷工作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近年来的连续扩招更是让教师们忙碌不堪。超负荷运转使得教师身心疲惫,无暇顾科研及创新。

3 教师科研

大学教师的职责要求大学教师不仅要培养高等人才,也应该引导着科学研究的方向。据笔者对该校的调查:完全没有撰写过科学研究论文和不知如何写的人有15人,占26%;完全没有编写过教材和不知道如何编写的有55人,占95%;完全没有参加过更没有主持过教学科研项目的有40人,占69%;不知道如何申请也不会写课题论证的有45人,占77%;未采用过量化研究方法的有48人,占83%。这一结果恰好佐证了“中国外语教师总体上本来就有训练不足的弱点,公外教师尤其如此(周流溪,2003)”这一论点。鉴于上面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部分年轻教师所写论文均为教学经验总结,不能从理论的层面高瞻远瞩,宏观指导。但笔者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有进修、提高、搞科研的愿望。然而这一愿望只是停留在愿望的层面,未能付诸实践。原因如下:其一,由于工作强度高使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科研;其二,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教师也没有外出进修的机会。鉴于这一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周流溪(2003)教授指出:“在暂时无法外出进修的情况下,单位内部是否能考虑采取稍为灵活一点的工作安排呢?可以考虑:若某人已连续几年满工作量甚至超过工作量,而他现在又有一个自我进修或科研的计划,那么就不妨审查其计划,在一段时间内减少一点工作量,使他得以实现其计划中的近期目标”。还望地方师范类院校灵活掌握政策,给教师提高空间。毕竟外语是终身学习,要提高学生水平,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

4 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及使用

该校大学英语总学分为16学分。从大学一年级到二年级四个学期逐步完成一级到四级的学习。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开设在基础阶段即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四个学期。该校对大一新生采取了每周6学时,大二学生每周4学时的方案。这些学时涵盖大学英语读写,听力,泛读,综合训练等教程的统一教学。本科学生所使用大学英语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一至四册;专科学生使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教材内容都很新颖,充实。然部分教材对学生来说只是一种摆设。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为例,教师课堂以读写教程为主,根本无暇顾及听说教程、泛读教程以及综合训练。地方师范类院校大部分生源来源于农村,相对贫穷,很多学生没有电脑,对于听说教程,虽然很好,很适合学生,碟片内容生动形象,可是学生无法投入使用。全校语音实验室又极为有限,不能满足全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正常使用。所以,除了读写教程以外,其它教程就变成了学生用钱买来的舍不得扔掉又无法使用的“垃圾”或“废纸”。

5 结语

高职师范类院校论文 篇5

摘要: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众多矛盾,如庞杂的理论体系与相当紧缩的课时之间的矛盾、学生所需要的实践应用性与专业课程的理论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与经济学本身要求之间的矛盾等。另外,课程教学方面也存在种种弊端,如教师缺乏实际经验、教学方法手段单

一、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因而,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当然,改革必须根据课程的详细内容和具体时间合理安排课程,变革教学的模式及方法,优化考核的方式。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 教学改革 师范类院校

21世纪,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迅猛,一个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必须具备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宽阔全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积极的创新精神。师范类经济学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全面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及课程教学弊端的显露,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已是迫在眉睫。经济学课程改革意义非凡,首先,它能改善现如今学生对课程学习积极性低下的情况,能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课程对自身实践的指导作用;其次,经济学课程改革能够帮助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规范,教学队伍的完善,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日益更新,它能帮助经济学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再则,它有助于教师教学手段的调整,教学经验的丰富,更能使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与经济学自身的要求接轨;最后,它也为其他专业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范本。

一、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与弊端

当下,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也日趋丰富,日趋完善,经济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难免落后于社会的步伐,一旦调整不及时,课程教学中的矛盾、弊端便会逐渐浮出水面。

1.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的矛盾

经济学是一门涵盖庞大理论体系的学科,他严谨规范且随着社会变化动态发展,其内容是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中。当然,随着内容的扩充,必然会产生众多分支,如发展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等。从学派上来讲,又包含重农学派,李嘉图学派,剑桥学派,供给面学派等。而就分类而言,又可以把它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及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学具有较强的逻辑联系,其中,微观经济学尤为显著。以往的教学改革中,经济学的理论学时一再遭到压缩,面对这种压缩,不同的教师处理方法自然不同,譬如,有的教师偏重于宏观,有的教师却倾向于微观,这也就造成多个不同的教学偏向。面对如此错综复杂,说法不一的经济学课程,学生自然会觉得无从下手,困惑不解,更不用说如何去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到了最后考试来临,面对一个毫无系统性可言的经济学,学生也只能对着一个个罗列而出的知识点努力记忆。显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经济学思维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也使教学效果降到了最低。所以说,庞大复杂的课程理论体系与相对压缩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也是亟待解决!

经济学专业有一显著特征,那就是实践性强,其实,从各大师范类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便可了解,许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确,现如今的许多独立本科院校,尤其是师范类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从一开始,他们便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抱着一个很高的期望值。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很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努力参加各类实践,这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他们重实务性课程而轻理论性课程的倾向。然而,事实上,经济学是一门对理论性要求极高的学科,你没有数学推导、图形分析等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也难以在实践中做到灵活创新,同时也有一些诸如国际贸易、货币银行重要的等课程知识,没有它们作为基础,你更难以在实践中应用自如!当然,不得不承认,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过程是乏味的,在原本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就不高的条件下,更有不少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不过关,教学呆板,方法单一,自然而然地,学生听完会觉得索然无味,不少学生甚至萌生出好像理论在实践中并没有什么用处的想法。没有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作伴,后续课程的成绩只会是越来越差。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缺乏理论支持的人才又怎么能被称作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其实,学生需求的强应用性与课程的强理论性本不会成为一组矛盾,或许只要稍加引导,二者变能够互补互助,相互协调。

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提高,各个师范类院校也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革新,专业培养人才的方案在经过不断的修正调整中已渐趋完善。许多学校为了学生专业课程的实践运用能力最大程度的提高以及全面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在精简理论课程的同时,也大都将经济学课程如同基础课程一般提前开展。综合各大院校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时间来看,就商科而言,一般都是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当然,具体专业课程的时间各不统一。然而,相比于社科类的课程,拿数理分析举例,它是经济学中一种相当重要的分析方法,因为它涉及到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知识,所以就要求学生在修习这门课程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学基础,否则,计算的过程必定会让学生焦头烂额,进而使经济学的课程受到严重的影响。不过,事实上,你会发现,许多院校的这种调整刚好陷入了这种尴尬的境地,进而造成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与经济学课程自身要求之间的矛盾,对于这种“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做法,具体效果着实难以说明。

2.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学课程建设学要不断更新,不断创新,一味的固守陈旧只会导致腐败,现如今的师范类院校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教学弊端,诸如教学方式手段单一,教学经验匮乏,课程结构不合理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更是深深地削弱了教学效果。

很多教师在经济学实务课程中一味的按照传统模式授课,即老师传授知识点,学生以笔记的形式记下,再辅加练习题的训练。这种照本宣科的方式,单调至极,学生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被压制,更遑论是对课程培养兴趣之类的话语。不错,的确是有很多高校引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不过这难道不是只相当于改变了黑板的形式,由固定黑板到可移动黑板而已,其实质并没有改变。经济学中的许多课程,譬如国际贸易,就是对实际操作要求很高,只是靠理论知识的灌输,练习题目的训练,学生难以在脑中形成具体可观的认识。眼下的课程教学只能迫使学生死记硬背课程中罗列而出的知识点,令学生成为一个熟练的做题机器,或许他们能够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但一旦走入工作岗位,他们那缺乏灵活贯通的理论很难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现在许多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的教师都是毕业后留校或者是从其他学校毕业后被分配过来的,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是这种并非从实际工作经历拓宽丰富的理论,连他们自己都不太清楚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的效果,谈何给学生一个清晰地认识。因而,许多教师在经济学课程的教授中对于实践部分内容的把握显得力不从心,往往会导致重理论而略实践的结果。例如国际贸易的各种单证,如果授课教师没有亲手操作过,就不可能让学生了解到填写、制作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事项。不得不说,以这种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出真正尖端的应用型人才。

如今市面上经济学课程的参考教材很多,但是,很多教材编写者为了保持教材知识体系的逻辑严密,通常以大段的篇幅介绍理论知识,就是关于实践教学的模式内容,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空泛之谈。当今世界,经济形势飞速变化,许多新政策、新理论接踵而出,而往往,这些政策、理论实行一段时间才会被收录到教材当中去,这就导致在教学中,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大打折扣,时效性也大大降低。教师如果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埋头苦讲,而不关注社会实际的变化,那么步入社会的学生将会觉得难以适从,对理论内容更会失去信心。

大多数师范类院校的经济学专业都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由教师根据教材或授课内容命题考卷,其实,这种方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公平,毕竟,经济学课程中有许多实践性要求很高的环节,其实际操作本领并不能通过一张考卷所能展示的,最多能反映的就是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但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运用能力又如何能显示呢?

二、经济学课程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现在各个师范类院校中,经济学专业无疑是个热门。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的科学。现代经济学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基石,历经了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包含众多专业方向,如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在各垂直领域得到应用,指导着人类创造财富。他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和应用前景,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熟悉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等。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然而,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断伴随着新的问题出现,这就要求经济理论的补充解释。改革开放之后,人才市场的需求急功近利,应用经济学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而理论经济学的建设发展一再遭到排挤压缩,理论经济学的课程数目也随之不断减少,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也是毫无进展。,这种情况下,理论经济学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也随之出现。众所周知,在整个经济学科中,理论经济学犹如一幢大厦的根基,它是一切的基础。试想,没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经济学基础,又如何去指导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呢?而理论经济学的繁荣又与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的教育密不可分,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慎重,眼下,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矛盾重重,弊端显露,改革的步伐更需加快。

三、经济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1.摆脱教材依赖,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师范类院校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一方面,提倡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在讲授具体理论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参照社会存在的具体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解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课余练习同样可以以案例剖析的形式代替传统的习题填空,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感悟。课堂上,可以给学生留出部分时间进行讨论交流。时刻关注一些常见的或者是最新的国际法规,在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并在课堂上帮助其透彻分析。一些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强的环节,除了花费时间进行理论教授外,更得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实践教学上。譬如,讲授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操作或者是安排学生在实际工作现场进行训练。师范类院校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学校,其教学内容的灵活安排理当走在现代院校的前列

2.变革教学手段、方法

现代高校教育方法丰富多变,而作为教育底蕴最为深厚的师范类院校,其经济学课程教育方式的创新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教学方法。从高中过渡到大学,一开始,学生的新鲜感强,积极性高,不过随着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随之学习效率降低,学习下成绩下降。所以,最好在一开始就抓住他们的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譬如,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提要式”、“游戏式“等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而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采取学生自学、课堂展示、教师归纳的方法,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他们自学的兴趣和能力。第二,注重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注重课程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经济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课堂上,用经济学的一些理论阐述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及事例,便能激发学生的的好奇心。譬如,将当前我国CPI持续高企同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联系起来,并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努力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去解释身边的一些案例,这样才能把书本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师范类院校教学方式的革新应处于一个不断创新,时刻优化的状态,而经济学专业更是可以吸取其他专业的优秀经验,在与生活联系的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多元性。

3.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直是各大高校所头疼的问题,而经济学专业各种理论法律知识繁杂,因而在这个问题上体现的尤为彻底。依我看来,课程考核绝不仅仅是考察学生能否填出考卷上的知识点,考核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与否,知识能否把握运用。因此,应该减少闭卷考试的形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分组,以ppt形式讲解,并给小组打分,或者采用师生问答的模式。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能检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那就可以采用。教育资源丰富的师范类院校是可以说是教育界的摇篮,作为其中极为热门的经济学专业,在所有专业中应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对于上述的考核方式可以进行逐一尝试。

4.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

师范类院校在我国的设置历史最为悠久,传统意义上的师范学校主要是指培养各类师资力量的高等院校,但就现代意义来讲,师范类院校不仅担负着培养高水平的师资使命,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更被赋予了一种全新意义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的标识。因而,面对经济学专业课程中的矛盾,弊端,师范类院校拥有更雄厚的师资力量,更应首当其冲,坚定改革,革新教学中的纰漏。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一个传播人的角色,一个空有满腹理论却不能与实际结合的教师是不称职的。对于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可以进行以下举措。第一,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对于经济学实践课程中的教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同行进行经验共享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第二,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运作能够将教师脑中的理论最大化的与实际接轨,让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感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第三,学校可以建立实训基地,他能帮助教师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操作,这能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积累实践经验。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恰当与否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只要能使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使他们在教学中能够更加灵活,那么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将会变得事半功倍,因而,改革中要将教师教学经验的提高作为重中之重。

结语:现如今,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式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作为经济人才培养摇篮的师范类院校,更要认清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改革,改革中要大胆创新,不能固守陈旧,更要对症下药,一针见血。

参考文献:

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学改革与创新 篇6

【关键词】高职师范;钢琴教学;教学改革;创新

一、我国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学的现状分析

钢琴表演是我国音乐艺术领域中比较复杂的一门艺术,高职师范类钢琴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引入,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能力、艺术鉴赏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对于我国高职院校而言,其在招生规模上不断的扩大,导致高职师范类钢琴专业学生的基础等存在参差不一的现象,为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这种现状下,我们必须对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在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不断的探索,探索出适合我国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学自身发展的教学措施,不断的改善我国高职师范类传统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弊端,是我国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学真正与社会的发展、世界的发展接轨。

二、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学改革、创新措施

1.改变传统的高职院校师范类钢琴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是我国传统的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学方式,这样“填鸭式”的传统的教学法往往不利于高职师范类钢琴专业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主动性的养成。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高职院校师范类钢琴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动的调动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充分的考虑到不同班级、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尽量做到教学方式“因班而定,因人而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对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等,鼓励学生多欣赏一些钢琴表演、多参加音乐会等活动。

2.不断的提高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师的能力、素质

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师应不断的提高自己自身的能力、素养,以身作则,积极、自主的对钢琴相关音乐知识、音乐理论等课程进行学习,不断的深入自身对音乐美学、以及音乐审美的了解,通过与其他的专家、钢琴教师进行经验交流等等的方式,将先进的钢琴教学理论不断的引入到高职师范类钢琴的课程教学中去。

对于学校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对钢琴教师进行督促,使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一是制定新老钢琴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制度,定期的开设钢琴教学方法研讨会等,使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二是加强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师的培训,鼓励钢琴教师参加各种知识技能进修,同时对于优秀的钢琴教师,学校应有计划的将其派遣到国外进行进修、学习,以此来激励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知识技能、业务水平。三是加强对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进行监督、以及考核。四是加强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师的素质培养,不断的提高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师的道德修养。

3.对我国高职师范类钢琴专业的教学评价进行改革

与对传统的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学评价而言,其主要以试卷制、百分制为主,这样的钢琴教学评价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师主观意识评价等等的影响,其并不利于对高职师范类钢琴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因此,对高职师范类钢琴专业的教学评价进行改革是十分重要的。

从具体措施而言,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对于学生的钢琴能力、音乐素养的评价,不应仅仅从他们已经掌握的技能多少进行评价,我们应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对钢琴的兴趣、课堂的参与程度、音乐表现能力、创作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等进行更多的关注。第二,对于钢琴考试的范围而言,教师应该严格的按照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学大纲所规定的钢琴考试曲目来进行,不能擅自的改变钢琴教学的考试内容。第三,在高职师范类钢琴课程教学的具体评价标准上,钢琴教师应该可以根据我国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学大纲,对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等进行明确的要求、明确的规定,从而减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所带有的主观因素,使得教学评价更加的客观、公正。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师范类钢琴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课程,在高职师范类艺术教育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我国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学通过相关专家、教育人士等的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职师范类钢琴专业学生的钢琴水平、以及艺术素养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我国高职师范类钢琴教学的改革、发展任重而道远,仍需我国相关教育人士、专家学者的进一步努力、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帕维尔,叶俊松.现代钢琴艺术的一些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2]吴乐懿,参加玛格里特·隆--雅克·蒂博小提琴、钢琴比赛有感[J],人民音乐,1981年10期.

高等师范类院校体育课程评价综述 篇7

随着教育系统的改变,作为子系统的体育也将随着改变,但许多年来,在体育学范畴内,关于体育学科课程评价的研究成果甚少,笔者查阅了关于体育学科课程评价方向的论文和著作,研究成果甚少。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完整的新的评价体系应该应孕而生。

1 概念界定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过程中,把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体育学科是教育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对于体育课程评价的许多指标是基本围绕教育学科进行的。从文献调查结果来看,并没有体育课程评价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对于体育学科课程评价并没有完整和统一的概念,而对于体育课程评价崔伟认为它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对体育课程及其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1]。李艳翎指出体育课程评价是通过系统的收集(体育)课程设计、(体育)课程组织实施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体育)课程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2]。笔者以体育学科课程评价为关键词,通过CNKI等检索工具进行了收索,并无相关研究。换之用体育课程评价作为关键词检索,发现很多研究主要是从体育教学、体育课程学生评价、体育学习、体育效果等方面进行定义和研究的,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论著中表达了对体育课程评价的理解。还有学者认为体育课程评价是在系统地、科学地全面收集、整理和处理、分析体育教育信息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体育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

2 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是课程评价的重点,明确评价对象才能正确地对体育课程进行评价。在体育课程评价概念中,将评价对象表述为“课程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潘雯雯在《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现状研究及几点建议》中指出:“重于课内体育技能,理论和身体素质的考核加强对学生体育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评价,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评价的范围”[3]。姚蕾认为应该是“课程编制(内容选择、组织、实施等)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的评价”[4]。“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3方面进行评价”[5]。从前辈专家们的研究中不难发现,体育课程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在课程本身上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因此,在评价对象上并没有统一的研究成果和标准。

3 评价方法

体育课程评价的方法较多:“送审法、会议法、面谈法、问卷法、观察法”[6];“量化评价法、质性评价法”[7];“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8];“两个方面的有效结合:二是硬性指标(定量指标)与软性指标(定性指标)相结合;一是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9];“体育课程评价要超越目标取向走向过程与主体取向的评价;体育课程评价主体要由单一的直线式走向多方互动;克服评价对象窄化现象、倡导评价对象的多元化;重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有机结合”[10]。从资料查阅来看,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有借鉴国外的,国内的大部分泛泛而谈,无法实际操作,导致目前用于体育课程评价的方法并不合适。因此,对于从事此方面研究的体育工作者来说是任重道远。

4 评价模式与体系

课程评价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前对于课程评价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测量内容与教师教学内容的联系;(2)测量次数或频度的非偶然性;(3)课程教学的反馈以及测验手段的调整。评价标准的确立应该朝向有利于增进学生身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同时有的学者提出建立评价体系如“摒弃终结性评价,建构过程以评价为主,自我评价为辅的新型课程评价模式;建立‘121’课程目标体系加强课外锻炼评价;建立学生个人档案,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运动技能和素质进行纵向比较和评价;以终身体育为立足点,培养学生的体育观”[11]。评价标准是是判断体育课程价值的关键所在,而目前的研究在课程评价体系(标准)上并没有完全清楚,在部分内容上出现重复,因此评价过程和结果也就出现了误差,必须分清区别,才能构建更加明确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5 课程质量评价

从评价指标来看,作为特殊学科的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主要是以技术实践教学为主,从课程教学的整个结构来看,主要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对于教学准备的评价主要是依据教案的编写和课前的准备;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依据教学过程中教师精神状态、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组织、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及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运动负荷的合理性等;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课堂中的参与度、师生关系的融洽度、课堂气氛的活跃度等。

从评价人员来看,由于工作范围和工作量大,因此,评价人员主要由学生、同行专家、教师自评和督导评价组成,根据权重分来合理分配各个部分的比例。

6 该类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目前该类研究的整理,发现以下方面应该引起以后研究专家的注意。

6 . 1 关于体育课程评价概念的界定

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对于体育课程评价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定义。为了更准确地对体育课程进行评价,关键的问题在于界定体育课程评价的概念,理解其内涵。

6 . 2 关于体育课程评价对象的确定

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在教师和学生身上,在课程本身上的研究较少。离开体育课程本身来谈课程评价是不能充分反映课程评价本身的,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更多的是要关注体育课程本身的研究问题。

6 . 3 关于体育学科课程评价方法的选择

目前关于体育课程评价的方法较多,基本是各自成体系,各种评价方法之间没有形成联系。

6 . 4 关于体育学科课程评价模式与体系的构建

通过文章的阅读发现,目前关于体育课程评价模式的研究成果基本没有,这应该是我国体育课程评价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评价体系也是各门各派独城体系,不利于体育课程评价的完善。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药借鉴其他学科的评价模式来改进和完善体育课程评价模式,促进体育课程评价模式的发展。

6 . 5 关于课程质量的评价

课程质量是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课程效果,因此,对于课程质量的评价也是体育课程评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关于体育课程质量的评价研究主要是在评价指标和评价人员方面。对于体育课程质量的评价基本依据其他学科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人员组成也有共性,只是在权重比例上稍有不同。根据体育学科的特殊性,选择适合体育学科的评价指标,对于体育课程评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由于课程评价的复杂性、广泛性和多样性,目前在体育学科课程评价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较少。随着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未来的体育课程评价研究中应加大力度、广度和深度,注重基础理论研究。

摘要: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监控和导向作用,通过对目前课程评价论文的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问题:不同的学者对于体育课程评价的概念界定不统一;课程评价对象不确定;评价方法借鉴多,实际操作性不合适;无统一评价模式,评价体系各成体系无联系;课程质量评价下评价人员方面有共性,但在指标上略显不同。

师范类院校计算机教学之浅见 篇8

1.激发学生主体作用,帮助学生进入学习境地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对这些准教师的培养,就是要在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激发他们的生命价值过程中不断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鲜活的思想情感。计算机教学枯燥无味,更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运用自身的组织和引导者的功能角色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学的学习境地之中。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体作用,帮助学生进入学习境地,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内驱动力,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1)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让学生始终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2)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鼓励学生在积极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3)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需要,要求学生以对未来高度负责任的学习意识参与课程的学习,促进他们知识和技能的内化生成;(4)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有信心学习。

例如,在学习Internet基础知识,掌握在Internet上查询信息、处理信息和发布信息的基本内容时,针对学生在平时就经常上网的习惯,教师可通过布置思考题目预习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网络资源的方式来完成:(1)Internet的基本信息及其特征;(2)Internet的运用意义;(3)怎样有效防止病毒。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电子邮件使用、网页制作及发布),掌握网络教学的几种基本模式,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

2.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学习思维

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一方面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能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思维模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种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增强体验,找到励,从而消除因可能回答不出问题而产业的害羞和畏惧心理。教师不应该用手指直指学生、直呼其名,更不应该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讥讽和蔑视。

走动的姿态不仅是教师精神状态或风度的表现,而且有传递教学信息的意义和作用。如果一个教师一节课始终站在讲台上授课,课堂会显得单调而又沉闷。而教师若能适当地在教室内走动,课堂气氛就会变得轻松,能够促进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密切师生关系,加强师生课堂上的感情交流。例如,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若走下讲台,在学生中间提问,则会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和他们共同探讨、共同参与的和谐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上机练习时,教师应当徐步而行,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个别辅导,对做得较好的学生,应用手轻拍他的肩膀,对他点点头,以示表扬和鼓励。比如在适合自己学习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学习思维,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1)注重知识的呈现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深入体味其中的学习过程;(2)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激情和兴趣,鼓励学生能够深入课堂进行学习;(3)注重多样化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正确思维能力;(4)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来表达学习成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

例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来完成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过程;其次是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像Windows操作系统、Word、Powerpoint、多媒体技术基础、网络应用、Excel等方面的学习,建议学生利用实践活动课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让学生能够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最后建议学生就自己的学习理解进行多元化的表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习习惯。

3.突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提高运用技能

计算机课程教学特点告诉我们,理论知识需要实践操作中予以实现。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理论知识,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内化生成,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突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提高运用技能,根本的方法就是增加一些实践性的课程,如课件制作等,课件制作必须揉合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符合教师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并不是只要会操作使用这些软件就行了,而这无疑是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强项。教师应构建适合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选修课程内容。让学生们各取所需,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这也是学生所期盼的内容。

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可按照考核的要求进行安排。以实验作业为考核依据;应用实践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课程设计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在考核过程中,我们应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综合测试,以此提高考试的客观性、标准性、公正性。构建合理的考核体系,强调实践性是师范学校实施计算机教学策略的重要保障。这样的教学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总之,在师范类计算机教学中,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提问学生Modem的作用时,我用手势做出传输的波浪线,激发学生回忆起Modem是用来信息传送过程中数/模转化的。

总之,教学语言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学语言表面上看是口才问题,实质上是教师学识与修养的问题。正如人们常说的:文如其人,言如其人。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科学的思维,深化理智,强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菊如,陈春荣,谢云,邹花香.课堂教学艺术[M].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中学计算机教学探索

(通辽实验中学,内蒙古通辽

摘要: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因其需注重实践这一特点,目前的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学教师学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各中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成为中学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对中学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先进的、适当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在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计算机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1.当前中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各种计算机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发”;注重“圈养”,忽略“放生”;多采取“包办”为主,少进行“自主”教育。因此,虽然在短时期的考试中学生成绩不错,但是却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困惑与迷惘。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表象而不知内涵,知道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却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可以说是计算机教育的失败。

2.计算机教学探索

(1)提高教师素质。计算机教师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所以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对具体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自身要完成一次教学到终身教学的转变。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所以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外,教师还需要有比较深厚的人文修养,让自己和学生充分了解和应用计算机这种特殊的文化意识,这样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才不会停留在枯燥的内容讲解中。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形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利用最好的学校、教师、课程和图书馆进行学习而不必受时间、地点和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了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式上来。其次,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无论对教学内容的考虑还是教学方式都有新的要求。在内容上,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的实用性。怎样让学生乐意学然后能主动使用?

在完成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上如何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增强自身的再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的,教师就需要在内容的把握上好好地思考和选择。同时,教育理论的发展也给我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而是开放、以人为本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怎样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方法和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为提高学生的未来教学业务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能力?在知识的传递中如何成功地使用信息工具?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选择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

(3)培养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时间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其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关键。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聊天等,而对老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初次接触某一应用软件,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就够了,不要要求学生一下子学得很深。在以后的进一步的教学中,肯定会遇到新的运用要求,学生就会感兴趣,自己便会主动地深入学习,这就是“学以致用”了。

(4)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中学计算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上机实践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上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总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在有目的的情况下,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师要有新观点。并且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连续的作业,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在课余时间设计一些大型的、有一定难度的作业,这样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机课程作为中学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可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学习的意义,让他们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份学习的热情与新鲜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开设该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兴宇.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M].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士凤.中学计算机教学之我见[M].科技资讯,2009.33

参考文献

[1]汤颖,余文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时代,2006,(6).

[2]李海成.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几点经验[J].考试周刊,2009,(28).

[3]吴文娜.谈师范院校计算机课程内容的设置[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2).

浅谈师范类院校声乐教学的体会 篇9

一、必须教授学生正确的、科学的歌唱方法

规范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歌唱的基础,是歌唱的先决条件,是歌唱者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正因为我们的学生将来也将从事中小学的歌唱教学,所以他们必须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歌唱方法。

为了达到科学准确的发声方法,就要对每一项声音技巧明确它的规范要求。人体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器官这四大器官,是歌唱发声中的主要功能系统。我们通过正确地运用和控制气息,把声音送到已建立的发声管道和共鸣腔体中,从而形成优美动听的歌声。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吸气时要口鼻同时张开深吸气,呼气时则保持吸气的状态,同时腰腹于两肋用力控制,有节制的缓慢呼出。气息是源动力,声带是发声器官。发声时力是来源于气息的,气息支持喉头放松,而我们的喉咙本身是不主动发力的。否则,如果为了追求音量喉咙用蛮力则会造成声音挤而僵。长期不正确的使用喉音还会损坏我们的嗓子,造成咽喉炎症肿痛。共鸣腔的打开,则有助于我们扩大和美化声音,获得优美的音色。另外,所谓“字正”才能“腔圆”,在此基础上配合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才能更加完整地完成歌曲的演唱。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无论你是什么专业的音乐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都对自己本专业的技能课非常有兴趣,而对乐理、视唱等音乐素养理论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这就造成了自己专业上相应的问题。例如,声乐专业学生的跑调问题,有很多并不是因为发声方法错误受音域限制造成的,而是因为学生的听音能力差、音准差,唱跑了调还意识不到。还有的学生甚至不能自己识谱,学歌曲要靠老师一句句的教。那么,试问如何完成将来工作后的教学任务?音准、节奏尚且无法拿捏准确又何谈歌曲的艺术表现力?这时你即使有着再好的歌唱方法也无用武之地。所以,提高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视唱听音练习等乐感的培养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为了更好地处理作品,表现歌曲情感,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一直是歌唱者所追求的,而声情并茂却不是一日之功。在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的基础上,演唱者还必须刻苦钻研,提高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对作品的诠释和表达。

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其实也是对这个作品的二度创作。同样的一首作品由于演唱者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及演唱水平不同,演唱出的效果也会不同。演唱者要想充分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上的处理,得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就需要在歌唱和训练的过程中利用所掌握的歌唱技术去准确地表现情感。

演唱者要通过自身的情感去体验、感受,深入地观察、分析作品。研究歌曲作品所提供的素材,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歌曲意境、和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要仔细研究歌谱,分析曲式的结构、调式调性,掌握好作品的基本节奏、速度变化和感情记号等。再合理地运用声乐的各种演唱方法和技巧表达给听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声情并茂”的歌唱,才能更深刻地诠释作品。

要做到这些只提高音乐方面的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求我们了解历史、政治等自然及社会科学。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多听、多看、多想、多练。多听各种类型的音乐,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勤思考问题,善于主动学习,多尝试各种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品演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全方位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些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自身的演唱及表现作品的能力,而且还为大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帮助学生处理作品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四、丰富学生舞台经验,培养学生组织课外声乐活动的能力

师范学校音乐系的学生将来都会成为各个中小学的文艺骨干力量。除了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以外,还要有组织各种文艺活动的能力。不仅自己要做到上台能演,还要辅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有了扎实的声乐基本功,有了处理作品的能力,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演出的要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唱的非常好,但是一上台就两腿发抖、手心出汗。什么“呼吸、位置、共鸣”都忘了。喉咙紧、气息提,声音是颤抖的。有的甚至会忘了歌词,唱不下去。

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演出前自我调整,放下负担,鼓励自己一定能够成功。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做深呼吸的气息练习和简单的发声练习,让身体进入歌唱状态。上台后把情绪完全融入到要演唱的作品中去,不要想台下坐了什么人,高音怎么上之类的问题。演唱技巧的问题应该放在平时下功夫,而上台时就应该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作品的表达上。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在平时的演出实践中不断地加以锻炼和培养。所以应该尽量给学生提供演出的机会。当然“艺高人胆大”,扎实的基本功是这一切的基础。

另外,还要注意舞台上的台风。表现作品时不仅需要好的声音来歌唱还需要配合正确优美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教师要及时的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舞台习惯,如弯腰、仰头、扯衣角等。这样,将来他们在辅导学生时也会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及时纠正,达到理想的舞台效果。

学生正确的歌唱表现作品和让学生能够自己处理并且再次教授作品的双重任务。我们要及时地总结和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既可以完成课堂歌唱教学,又可以组织课外声乐活动,成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J].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3]刘朗.声乐教育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高职师范类院校论文 篇10

关键词:工科专业,校内实习,电子信息工程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师范类院校的专业建设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最突出的表现是新增了工科专业。其中专业实习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何指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劳动实践上去, 毕业后能够胜任一线工程或技术的要求, 专业实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的必要性

以物理与信息工程系为例。自2001年新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来, 主要是联系一些与专业相近的厂矿企业去参观实习。与其说是实习不如说是一种见习或者说是参观。根据实习的效果来看, 这种实习方式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1.学生外出去参观实习存在着安全隐患问题, 并且经费支出较大, 给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难度。2.实习场所的选择比较困难。一些大型的厂矿企业对这种类似参观式的实习不愿意接收, 有的是因为怕影响其生产, 有的是怕泄密。更谈不上给学生以技术方面的指导。3.实习效果差。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 很少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并且很难与专业课联系, 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这样就很难达专业实习的目的。为了提高专业实习的质量, 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尤为迫切。

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能够与所学专业灵活结合, 真正使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 并能保证有效地利用时间, 恰当地安排实习内容, 使项目不仅能够涵盖所学的专业课, 又易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根据学校当前实际情况, 提高专业实习效果, 保证工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立校内实习基地是最有效的方式。

二、校内实习项目的选择

1. 典型电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这项工作主要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 掌握采用PSPICE软件对电子电路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PSPICE软件功能比较强大, 它不仅可以分析最基本的电路性能如静态工作点分析、直流小信号的传递函数分析、频域和时域分析等, 还可以分析元器件参数变化对电路造成的影响和难以测量的电路特性, 如噪声分析、傅里叶分析、温度特性分析、灵敏度分析等, 另外还可以优化电路设计。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电子小制作

为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 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些小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子猫、遥控器等小家电, 在制作的过程也培养他们家电维修的技能, 而这方面正是学生所强烈要求的知识及技能。学生不仅复习电子技术和PSPICE软件对电子电路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的知识, 而且通过动手操作熟练掌握各种基本的操作技能如:焊接、钻孔、电路板的制作等。电子小制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实习条件, 不仅让学生感到实习的丰富多彩, 还大大提高了实习质量。

3. 机电控制实习

本项实习是通过继电器控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或可编程控制器来控制电机的起动、制动和调速等来巩固所学的专业课知识,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电动机调速方面结合实际安排较多的实习内容, 如:变极调速、变频调速等, 并能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电机的工作原理。

4. 电脑的组装及维修

这个实习项目主要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学生就业的需要, 通过这方面的实习能使学生在短期内迅速掌握电脑装机知识和维修技能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自己安装软件, 使学生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计算机。

5. 绕制电机的实习

通过绕制电机能够使学生把电机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从而更能灵活地掌握电机绕组的基本知识, 如:线圈节距、极距等, 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绕制线圈、如何接线等基本技能。通过绕制一台电机以后, 再通电检查其性能, 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实习成绩, 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其掌握对电机排除故障的过程。

以上列举实习项目所用的元件大部分可重复使用, 并且具有选题灵活、改革思路新颖、难易程度适中等特点。由于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息息相关, 学生必然会认真对待这样的实习, 从而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了工作责任心。

三、校内专业实习应注意的问题

1. 实习成绩的考核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成绩考核办法不但可以合理的衡量实习效果, 还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 推动学习的积极性。

2. 实习教师的专业技能

实习教师的专业技能直接决定着实习效果的优劣。由于担当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的任务, 实习教师应安排担任相关专业课的教师, 但由于是师范院校, 长期从事的是理论教学, 而对实习方面的教学还没有太多经验。何况校内实习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因此需要定期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厂矿企业和重点院校实习基地去参观学习, 不断地丰富知识和积累经验, 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校内专业实习效果。

四、结束语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 校内专业实习不仅能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很快进入角色, 而且实习设备在非实习期间也可以面向社会以及厂矿企业举办一些培训班等, 为教学服务的专业实习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劳动成果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一种人才和财富双丰收的专业实习, 达到了学生、学院和社会三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舒燕, 阮涛, 闫玉惠.电力技术类专业认识实习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07 (7) :89-90.

[2]刘爱群.高职高专学生实习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9) :73-74

高职师范类院校论文 篇11

随着我国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关注残疾儿童已经成为了一项很重要的改革内容,就需要对特殊教育的师资提出新的要求,仅仅靠为数不多的高校特教系已经不能够满足对教师的需求,因此在在进行高等师范类院校的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注重对特殊课堂的开设。

一、特殊教育课程特点分析

我国近年来一直在关注特殊教育,要关注弱势群体,要加强中西地区以及偏远地区的教育状况,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能够使得每个人都能顾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教育的公平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实现机会的公平、成功机会的公平。此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里面就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学生之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每个学生对于学习的要求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要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享受到教育公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更要在课堂上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力,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自己应有的提高。但是目前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看不到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忽略,从而使得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差,这都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因此就需要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开展特殊的教程,加强教师对特殊教育的理解,从而使得教师能够实现良性发展。

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开展特殊教育的课程,主要有以下的特点:1.能够有效借助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各种基础资源、设备和师资等,从而使得在开展特殊教育过程中能够用较小的投入来获得较大的回报,能够很大程度地解决目前教育过程中特殊教育教师缺少的情况,同时也能够使得教师所获得的有关教育方面的知识更加的全面,從而使得教师将来进入到工作岗位以后能够开展一定的特殊教育,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2.通过实践证明,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如果进行了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教育,在进入到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特殊教育。

二、特殊教育课程安排和提高质量的目标

我国目前的教育在逐渐和国际进行接轨,因此就会有更多的特殊儿童来走进课堂,这样就会特殊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在高校中安排特殊教育课程,最终要实现以下两个目标。

1.教师的教育理念更加完善。在目前的示范教育体系中,要教师掌握的不仅仅是课本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上能够有较多的收获,不仅仅在于教师的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特点,学生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高等师范类院校中开展特殊教育的课程,就是为了使得教师毕业以后进入到职场上以后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来感化学生,这样教师在教育的时候才能够关注那些特殊的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教育公平的机会,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来进行教学,不至于在面对特殊学生的时候不知所措,这不仅使得教师的教学信心下降,也会使得学生对教师不能够信任,从而不能够正常进行教学。

2.实现我国的教育公平化。我国目前教育发展不均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学生获得较多的教育机会,而中西部的教育则相对落后,这就使得即使学生花费相同的精力,最后也会获得不一样的结果,通过对加强教师的特殊教学教育的教育,这样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才会有针对地来进行教学。比如在班级里面有一些残疾的孩子的时候,教师要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对待这些学生,学生生活困难的时候要对学生提供帮助,从而实现普通儿童和残疾儿童的融合,要经常和这些特殊的学生进行谈心,从而使得这些特殊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不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什么,就能够全面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特殊教育课程安排和提高质量的原则

在高等院校中进行特殊教育课程安排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以人为本。在对高等师范院校中开展特殊教育的课程的时候,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要将学生的一切放在首位,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能够考虑学生的感受,能够照顾特殊儿童的学习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能够融入到普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会有什么心理上的自卑,而是能够以一种正常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缺陷,从而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用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加强教师的特殊课程的安排,教师才能够在遇到特殊学生的时候,能够感同身受这些学生的感受。比如在遇到自闭的学生的时候,教师假如只是一味地来对学生进行说教,这样教师的情绪不会有丝毫的变化。

2.加强沟通。在对高等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类课程的,要注重教师对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要对普通儿童的心里状况进行研究这样,这样教师在进行到工作过程中,就能够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在对教师进行心理学培训的时候,要加强考核制度,教师不仅仅就是上了心理课,而且要加强教师的实践演练,使得教师能够经常和一些特殊的儿童进行沟通,从而改变特殊儿童的心里状况,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四、特殊教育课程安排和提高质量的实践

高等师范院校中开展特殊教育课程,不仅仅是要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将多学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才是真正的目的,这就要求在上完课程以后,要安排教师进入到特殊学校里面去进行实践,从而能够获得一些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经验,并且能够和理论知识进行结合,这样教师在真正进入到岗位上以后,能够真正去理解那些随班跟读的残疾学生,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在实践的过程中,一位普通教师就遇到了一个有眼部残疾的学生,这个学生不论上课还是下课都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什么话也不说,什么问题也没问,教师遇到这样的状况的时候,就需要跟学生进行沟通,在沟通的时候也不要马上就问“你为什么一直坐在那里?”这样的问题,而是要和学生进行谈心,从学生的爱好进行谈起,当发现这个学生喜欢画画以后,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说:喜欢画画很好的,以后可以成为画家呢!教师此时就发现学生的眼神黯淡了下去,教师在学生这些细小的变化中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因为自己的眼睛问题,所以才产生了自卑的情绪。教师此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这又有什么关心,喜欢的东西就应该去追求,至少还是看得见的,看得见做画家没有什么问题的!经过教师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原来世界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发现这个学生慢慢变得活跃起来。高等师范院校中特殊课程的开设,弥补了我国目前教育体系中的不足,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顾获得教育平等的机会。

参考文献

高职师范类院校论文 篇12

《孙子》有云:“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班主任管理工作亦如此, 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 能否让他们毫无保留地袒露心声, 愿意与班主任一起探讨在专业学习、日常生活、首肯并执行班主任的建议,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对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是否把握和理解。笔者总结多年班主任管理及教学经验, 将当下大专生鲜明的个性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思维活跃, 学习能力强是学生突出的特点之一。作为快速进步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的互联网普及已十分广泛, 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90后”, 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接触各种电子产品, 在此大环境下,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普及让学生接受外界新鲜事物的方式从以个人PC为主发展到“实时按需”模式。思维的发散性、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求变求新的应激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深入社会调研、学习新知识途径的多样化极大地提高了大专 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布置了一个论文题目, 学生可以自行登录相关专业权威网站查阅文献等其他资料, 走访相关专家, 这种学习途径的信息输出量是相当大的, 对于帮助学生加深专业理解, 树立专业学习信心大有成效。

同时多才多艺、爱好多元化是当代幼专大学生鲜明的特点, 将孩子培养成为多才多艺的优质潜力股仿佛成了当下父母最为默契的选择。这些大学生从小就接受各种培训班和补习班的教育, 所以在歌唱、书法、乐器甚至各项体育项目上都各有所长。另外, 丰富的网络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视角,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爱好的多元化。

(二) 过于自我和高调, 缺乏远大的理想。当下大专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 鲜明的“90后”特征一时间被网络无休止地放大, 成了他们的标签。父母的疏于管教、爷爷奶奶的娇宠溺爱使他们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感受, 以自我为中心, 在平时的待人接物过程中对他人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同情心匮乏。另外, 社会的浮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 在他们身上主要体现为自以为是、眼高手低, 思想功利, 却又缺乏改变现实的动力和勇气、缺乏远大的理想。

(三) 心理素质较差, 承受能力不强。家庭的照顾和爱护确保他们有优裕的生活条件, 遇到不顺心或者麻烦的事情父母可以出面协调、解决。没有经历过挫折的生活氛围难以培养他们面对困境的坦然和走出困境的勇气。 某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甚至因为和宿舍同学相处不够融洽就擅自旷课回家, 给学校老师和家长带来很大困扰, 缺乏处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遇到事情时一味慌张忙乱是目前一些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

二、管理策略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各种需求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开展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现阶段大专生的特点, 笔者从实际出发, 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一 ) 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工具 ,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科技是把双刃剑, 如何正确地使用好它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问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 让办公学习不再拘泥于时间, 局限于地点, 只要有所需求, 皆可充分利用其科技性和便利性为自己服务。然而它的负面性或者消极性很明显, 各种基于安卓操作系统开发的互联网或单机游戏, 让学生沉迷其中, 难以自拔, 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更是因此而学习成绩直线下滑。针对这种现象, 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以柔性管理的方法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例如, 开展自制力训练、专注度强化、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等一系列的活动, 同时深入学生广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 让学生的爱好多元化, 转移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注意力, 更好地学习。

(二) 家校合作, 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动态。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积累的过程。当班主任发现学生 近期的表现比较反常时, 普遍采取的办法是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 如果确有必要, 再找过来谈谈心。殊不知, 在这个阶段, 学生可能因为冲动不理智而做出一些不顾后果的事情, 乃至给家庭给学校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笔者以为当出现这种现象时, 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 与其家长及时地沟通, 告知家长孩子的反常现象, 与家长坦诚交流, 一切以为孩子好为出发点, 做好各方面的应对措施;其二, 针对具体问题, 与学生展开交流, 平等地对待学生, 以爱感人, 以情动人, 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切实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的基础上, 把潜藏于心的问题挖掘出来, 然后对症下药, 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三)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主要通过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或专职心理医生, 针对学生的年龄结构、身心发展规律、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通过自我剖析, 了解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 并逐步学会培养积极的心理因素, 消除消极心理, 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 培养自信心, 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四) “以人为本”, 积极开展和学生的各种互动活动。师范类大专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更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班级管理应逐渐摆脱和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工作模式。对学生的管理应摈弃以往的“保姆式”、“警察式”等方式。 学生管理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各项集体活动, 和学生打成一片, 真正融入学生中, 以共同的爱好和追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充分了解班主任不是高高在上的, 充分认识班主任的个性和感受, 从而做到科学有效地“师生互动”。

班主任工作繁杂琐碎, 事无巨细, 需要科学的管理艺术, 耐心细致的管理工作, 全面把握学生的一切动态, 不断做好师范类大专班主任工作。

参考文献

[1]韩守东.把握心理特点做好五年制大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大众文艺, 2009 (3) .

[2]张彦山.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新视角“柔性管理”.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3) .

[3]郁登峰.大专班主任管理工作谈.文学教育, 2010.

上一篇:团队互动下一篇:特种设备使用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