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类高职院校

2024-07-11

商贸类高职院校(精选11篇)

商贸类高职院校 篇1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院级教、科研与教改课题SYKJ10B06

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区域性亚文化, 一种实体文化, 其发展需要符合党和国家对我国当前文化发展所作的战略选择, 即要以和谐文化为发展方向。

和谐校园文化内涵很丰富, 是指以和谐为核心思想的一种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通过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精神形态所体现出来的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特殊的群体文化, 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优良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但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 构建学生健康人格, 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发展个性, 增长才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促进学校优良“三风”的形成。普通高校的实践经验证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最佳途径, 是丰富学校课外活动的最好方式, 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很大的作用。而在高职院校, 这一项工作目前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 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概括和谐校园文化内涵,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 良好的校园精神, 优良的校风、学风, 融洽的人际关系等;第二层面, 良好的物质环境文化 (包含自然环境文化、人文制度环境文化) ;第三层面, 行为文化, 它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上述三个层面相互依存, 相互补充。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校各部门大力的支持和密切的配合。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 围绕人才培养重心工作, 有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 领导重视, 要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学校领导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大多都忙于示范建设、教学工作, 暂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程, 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系统的规划和统一的部署, 没有形成有效的舆论和氛围。因此, 学校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 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方向, 从机构上给予落实, 从人员上给予保证, 从经费上给予支持, 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 实现持续发展。

(二) 构建“以人为本”和谐校园的制度文化

以人为本, 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学校工作的具体体现。校园制度文化是从我国的教育方针出发对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而提出的进一步规定和具体要求, 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 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 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学校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应体现人文关怀。在这个大家庭里学习、工作、生活, 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就感、安全感、归属感, 形成健康向上、和谐发展、安定有序、心情舒畅的环境。确立学校教育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 努力构建“以人为本, 追求人和”的学校管理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无规矩, 不成方圆”, 规章制度制定得是否合情、合理、合法, 对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 构建全员参与, 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构建全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树立全员共建和谐校园文化意识, 增强师生参与意识, 培养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让班主任、学生辅导员积极主动地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任课老师也应积极配合, 鼓励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 得到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 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各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学校从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支持校园文化建设, 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为人才培养服务, 实现育人目标。

(四) 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打造精品活动, 使校园文化建设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本着“立足实际、彰显特色、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 整体构建和系统规划第二、三课堂项目主题体系、指导体系和效果评价体系, 强化实施。精心组织第二三课堂活动, 在主题、内容和形式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 打造精品活动:广泛开展文化活动, 营造出精彩纷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大学生的茁壮成长提供“润物无声”的文化推助力;大力支持社团活动, 努力把社团打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入推进职业精神培育工程, 开展“诚信商院”等主题教育活动, 切实加强崇德、诚信、修身教育, 加强职业精神培育。

(五) 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 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良好校园的助推器

职业院校必须把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体现出来。为此, 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上, 要注重以培养、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职业素质为导向, 并注重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 促进校园“三风”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同样也反映了学校的校纪、校风情况, 像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一样, 为人们所共同遵守, 自觉维护, 并产生强有力的调节作用和巨大的约束力, 让不良的行为和风气自然受到健康舆论的抵制和谴责。

(六) 搞好校园舆论阵地建设, 让校园文化建设将学生导向健康成才之路

校园网络、校报、广播电台、宣传栏、黑板报等校园舆论阵地是引导和谐校园文化健康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 这些宣传舆论阵地不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 还要结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加强自身的建设, 构建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舆论平台。学校要大力支持、培养积极向上的育人舆论氛围, 强化文明的文化习惯, 对陶冶学生的情操, 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抑制不良行为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最佳途径, 是丰富学校课外活动的最好方式, 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具有很大的作用。而在高职院校, 这一项工作目前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 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七) 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指各种影响人的教育因素的总和, 主要由校园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关念环境及周边环境等组成。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与教育有关的自然环境, 包括校园的花草树木, 校园的绿色, 乃至校园的空气质量、噪音范围和光线亮度等。校园的物质环境则指校舍建筑、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和其他一切有形的教学设施。舒适、幽雅的自然环境和卫生、安全的物质环境, 使得师生们神清气爽, 心情愉悦, 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学校人际环境是无形的, 即我们前面提到的人际关系。观念环境的影响力取决于它附着于群体而又影响个体, 学校是个小环境, 社会是个大环境。我们这里所说的周边环境, 即指社会大环境。这个周边环境既有地理位置的因素, 更值得关心的却是周边观念的影响。社会观念环境对学校的影响是很大的 (有积极的, 有消极的) , 我们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时, 不能不加以特别的关心与思量。

三、无锡商院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措施

文化的建设, 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人的素质提高了, 对待各种事务的能力提高了,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将事半功倍。

商科人才主要面对复杂人群, 决定了人才应具有特殊的素质和能力。其中, 经营管理能力属于其专业能力, 是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这种能力不仅取决于贮备了多少知识和掌握了多少管理技能, 还取决于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 商科人才除了具备经营管理的业务能力之外, 还必须具备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 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掌握娴熟的人际交往技巧和养成积极的创新创业精神。商科人才的特性可以概括为“重诚信、能吃苦、善沟通、会经营”, 这也是商科人才不同于工科人才的显著特征。诚信是商科人才的根本, 意志品质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经营管理能力是核心, 沟通交流能力是关键。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典型的商贸类高职院校, 秉承“崇德、勤学、敬业、强能”的校训, 弘扬“重诚信、能吃苦、善沟通、会经营、懂技术、会服务”的商院精神, 不断探索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和科学发展之路。

(一) 以锡商文化为背景构筑商贸类和谐校园特色文化

锡商文化的内涵是尚德诚信、开放开拓、创新创业、务实致用。要用锡商精神教育引导学生, 用锡商业绩教育引领学生, 用培育现代锡商的目标激励学生。通过创办锡商文化研究所, 研究传承锡商;创建锡商文化馆和锡商文化长廊, 展示广大锡商;举办锡商文化节、开设锡商文化课程, 传授弘扬锡商, 最终达到引导、教育和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建一批德育工作基地, 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学院党团组织建设, 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法律水准, 使教学内容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个人素质, 并外化为行为, 落实到实践。构建从课堂教学通往现实生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在实践中巩固认知、加强体验并转化为行为,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 营造有利于创建和谐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改革学生管理工作, 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 围绕自己确立的创业目标自主学习、掌握技能。通过开展以各种主题的竞赛、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 同时开展社团建设。充分利用校刊、院报、网站、广播、板报、宣传栏等宣传载体, 把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 周边环境处理结合起来, 有效扩大创业教育的影响力。

(四)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在现有基础上, 建设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项基础设施, 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开展“草根精神”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扎实根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奋发上进的优秀品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创建省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与心理健康档案;编写适应我院学生状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 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工程

按照项目化运作的模式和品牌化管理的原则, 以“五节五赛五星”为载体, 构建“品位高、层次多、受益面广、影响力大”的具有商院气派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体系, 切实提高文化育人实效。“五节”即职业技能与创业文化节、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读书文化节、宿舍文化节;“五赛”即辩论赛、演讲赛、才艺赛、知识赛、体育赛;“五星”即道德之星、自强之星、创业之星、技能之星、先锋之星。组织周末影院、周末舞会、阳光体育运动等系列活动, 丰富广大团员青年的日常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大学校园的精彩性和吸引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营造有利于团员青年身心健康、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

摘要:文章阐述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方式, 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探索商贸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就如何创建和谐校园提出见解与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参考文献

[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5.

[2]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

[3]郑永扣:大学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管理, 人民出版社2002.6.

[4]程刚.《和谐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http://www.gmw.cn.

[5]徐纯辉.《浅议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http://www.studa.net.

商贸类高职院校 篇2

财经商贸类

一、考试科目及分值比例

专业综合卷满分为3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科目及分值比例如下: 《基础会计》约130分

《市场营销知识》约110分

《经济法律法规》约110分

二、试卷结构

1.考试题型及分值比例

单项选择题占66分,多项选择题30分,判断题60分,会计综合题约占89分,案例分析题约占60分,简答题45分。

2.试卷难易比例

容易题占40%较易题占30%

中等难度题占20%较难题占10%

三、命题建议

1.会计综合题考虑出题内容:《基础会计》中原始凭证的填制,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主要业务会计分录的编制、资产负债表个别项目及利润表的填制等,突出操作技能;

2.案例分析题,主要针对《市场营销知识》、《经济法律法规》两门课程,突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运用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简答题主要针对《市场营销知识》、《经济法律法规》的相关问题出题;

4.高考题,应以所附样题题型、分值及难易度为标准。

四、考试范围和要求

【基础会计】

第一部分概述

1、掌握会计的涵义;

2、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

3、掌握会计的特点;

4、掌握会计的对象;

5、了解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6、了解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7、了解会计法律规范体系。

第二部分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

1、熟练掌握会计要素的概念、构成内容和会计等式;

2、掌握不同经济业务发生对会计平衡公式的影响;

3、掌握会计等式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不同经济业务类型对企业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的影响;

4、了解会计核算方法。

第三部分账户与复式记账

1、熟练掌握会计科目及分类;

2、熟练掌握账户的基本结构;

3、熟练掌握借贷记账法的概念、特点,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运用;

4、熟练掌握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5、掌握科目与账户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部分会计凭证

1、掌握会计凭证的概念及种类;

2、掌握原始凭证概念、种类,原始凭证的内容;

3、熟练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实作要求: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填制、银行结

算凭证等原始单证的填制;

4、熟练掌握通用记账凭证的填制。实作要求:根据给出的原始凭证编制通

用记账凭证;

4、掌握记账凭证汇总的方法;

5、了解收、付、转记账凭证的填制与使用要求;

6、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装订与保管相关知识。

第五部分会计账簿

1、掌握账簿的概念及种类;

2、掌握账簿的使用规则;

3、熟练掌握日记账、分类账的设置及登记方法;实作要求:日记账、分类

账的设置及登记;

4、熟练掌握错账的查找与更正的方法;

5、掌握对账、结账的方法。

第六部分主要经济业务核算

1、熟练掌握投入资本和借入资金业务的核算;

2、熟练掌握供应过程业务的核算;

3、熟练掌握生产过程业务的核算;

4、熟练掌握销售过程业务的核算;

5、熟练掌握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的核算;

6、掌握材料物资采购成本的计算;

7、掌握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

第七部分财产清查

1、掌握财产清查的概念及种类;

2、掌握财产物资的盘存制度;

3、掌握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及实物资产的主要清查方法;

4、熟练掌握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实作要求: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5、掌握现金长、短款的账务处理;

6、了解财产清查前的准备工作;

7、熟练掌握财产物资实物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第八部分会计核算程序

1、掌握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操作方法、步骤、优缺点;

2、掌握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操作方法、步骤、优缺点;

3、了解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及选择。

第九部分财务会计报告

1、掌握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种类及编制要求;

2、熟练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编制方法;实作要求:根据本期经济业务

计算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的期末余额;

3、熟练掌握利润表的结构与编制方法;实作要求:根据本期经济业务编制

利润表;

4、了解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和审批;

5、了解会计档案的管理。

【市场营销知识】

第一部分概述

1、熟练掌握市场营销的概念、特点;

2、了解营销观念的含义;

3、熟练掌握营销观念的演变;

4、熟练掌握现代营销观念。

本章纳入案例分析范围

第二部分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1、了解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及特点;

2、掌握影响企业营销的宏观环境;

3、熟练掌握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

第三部分 市场分析

1、了解消费者市场的概念、分类、特点;

2、掌握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3、掌握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类型及其购买决策过程。

第四部分市场营销调研与市场营销预测

1、了解市场营销调研的概念与分类;

2、掌握市场营销调研的内容;

3、了解市场营销调研的方式;

4、熟练掌握市场营销调研方法中的调查表的设计;

5、掌握市场调研的询问法、观察法;

6、掌握市场营销预测方法中的定性预测以及定量预测中的一次移动平

均法。

本章纳入计算及案例分析范围

第五部分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

1、熟练掌握市场细分的概念、市场细分的标准及有效市场细分的条件;

2、了解市场细分的程序;

3、熟练掌握目标市场的概念和企业进入的目标市场的条件;掌握企业占领目标市场的方式;

4.熟练掌握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含无差异营销、差异营销、集中性营销;掌握选择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应考虑的因素;

5、熟练掌握市场定位的概念;

6、熟练掌握市场定位的方式、步骤、策略;

本章纳入案例分析范围

第六部分产品策略

1、熟练掌握产品整体概念及层次;

2、熟练掌握产品组合策略;

3、熟练掌握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熟练掌握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其营销策略;

5、熟练掌握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策略;

6、熟练掌握品牌与商标策略;

本章纳入案例分析范围

第七部分价格策略

1、掌握商品价格的构成,了解影响企业产品定价的因素及定价程序;

2、熟练掌握定价方法,含成本导向定价、需求导向定价、竞争导向定价;

3、熟练掌握定价策略;

本章纳入计算或案例分析范围

第八部分分销渠道策略

1、了解分销渠道的概念、特点、职能,掌握分销渠道的类型;

2、了解中间商的类型;

3、掌握影响分销渠道选择的因素;了解分销渠道的选择与调整;

4、了解商品销售的新形势;

第九部分促销策略

1、掌握促销的概念、方式、作用;

2、熟练掌握影响促销组合的因素;掌握促销的目标;了解促销预算;

3、了解人员推销的特点、任务、组织形式;掌握人员推销的方法;

4、掌握广告宣传的基本要求;掌握广告媒体及其选择;

5、掌握营业推广的含义及方式,掌握公共关系的概念、种类、原则、特点及形式。

【经济法律法规】

第一部分经济法概述

1.掌握法、法律规范的概念;

2.了解法的分类;

3.了解法的渊源;

4.了解经济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5.了解经济法的作用。

第二部分经济法律关系

1、掌握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2、掌握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及种类;

3、熟练掌握经济法律关系内容中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

4、掌握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特征、种类;

5、熟练掌握经济法律事实的概念、种类;

6、熟练掌握经济法律责任的含义、特征以及经济法律责任的形式;

7、了解经济仲裁的概念,仲裁协议及仲裁程序;了解诉讼程序与诉讼制度;了解人民法院收案范围及案件管辖。

本章纳入案例考试范围

第三部分公司法律制度

1、掌握公司法的概念、特征;了解公司的不同分类;

2、熟练掌握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特征、设立条件,掌握其组织机构;

3、掌握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特征、设立条件,掌握其组织机构;

4、了解公司财务和会计的相关规定;

5、了解公司股票、债券的概念与发行规定;

6、掌握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

本章纳入案例考试范围

第四部分中小企业法律制度

1、了解中小企业的概念;

2、掌握合伙企业的概念、特征;

3、掌握普通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合伙企业财产的概念及其管理与使用的规定;

4、熟练掌握合伙企业事务的执行与竟业禁止;

5、了解入伙与退伙;了解合伙企业的解散与清算;

6、掌握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7、掌握个人独资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及一人公司的区别;

8、了解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及事务管理。

本章纳入案例考试范围

第五部分合同法律制度

1、掌握合同的概念、合同的法律特征;掌握合同法的概念;掌握合同的种

类;

2、熟练掌握合同的订立,包括合同当事人的资格、合同订立原则、合同订立程序、合同的形式及内容等;

3、熟练掌握合同的成立及效力的判定(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

4、熟练掌握合同的履行的概念、原则、规则;

5、掌握合同的担保方式,含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

6、掌握合同变更、转让、解除、终止的条件、程序;

7、熟练掌握违反合同的法律责任,包括承担违约责任的原则、条件、主要形式、违约免责等。

本章纳入案例考试范围

第六部分市场运行管理法律制度

1、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了解国家、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争议的解决;

2、掌握侵犯消费者权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3、了解产品质量法的调整范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生产者和销售者在产品质量方面的义务和责任。

本章纳入案例考试范围

第七部分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

1、掌握税收及其特征,了解税收法律关系;

2、掌握税法的基本结构;

3、熟练掌握税收的分类和我国当前的主要税种;

4、掌握税务管理与税款的征收;

5、熟练掌握税收违法行为的类型、税收法律责任的形式,了解违反税法的法律责任。

注:考试内容以考纲规定的内容为准,原则上不指定考试教材版本,参考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即:

《基础会计》第四版,张玉森、陈伟清主编,2009年12月第7次印刷; 《市场营销知识》第三版,主编冯金祥、张再谦主编,2010年12月第11次印刷;

商贸类高职院校 篇3

【关键词】商贸人才 高职专业教学 就业创业教育 教学协同 助农圆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74-02

“互联网+农业”、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为高职农商类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高职商贸类专业教育是商贸人才培养的摇篮,崇尚经商、经世致用是高职院校商贸类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导向。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中,呈现出专业教学与就业创业等素质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影响了商贸人才培养效果。针对高职教育的实践,国内学者提出将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协同专业教学与职业生涯教育,构建多元融合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等教育新理念与建议。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秉持“立德弘商、兴贸致远”的校训,形成“秉商崇商、学商精商、为商研商、融商弘商”的商文化办学理念,找准服务现代流通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依托创业中心和农村现代流通研究所,聚拢院校、地方与企业力量,组构起多主体参与的教学协同网络,以课堂、讲坛、沙龙、项目、活动的形式,探索系统化的融合协同途径,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其中“助农圆梦”项目成效佳,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一、“助农圆梦”教学项目设计

(一)项目整体设计

围绕学院服务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的办学定位,紧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主题,协同专业教学与就业创业教育,建立“互联网+农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服务基地,发挥学院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高端技能型人才优势,搭建大学生服务农村新平台。学院“助农圆梦”项目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广告工艺等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依托学院农村现代流通研究所和院党委书记主持的国家社会科研课题“南宁市供销合作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规划”中农民合作社联建项目,以“互联网+”新模式和路径,借助创业班微商教学新模式,携手农民合作社,组建师生团队,聚拢校方、地方力量,开展农产品“产、供、销”调研及分析、农产品包装设计、营销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讲座、培训和沙龙及“互联网+农业”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服务等活动,与合作社建立“互联网+农业”校外经贸类专业师生服务基地,形成合作共赢的长效发展机制,共建生态美丽乡村。

(二)项目内容

专业教师带领创业班学生依托学院“现代农产品流通研究所”指导合作社社员转变农产品生产营销观念,以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为合作社社员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将板桂酸菜网络营销与微商教学课堂结合,创业班学生在微信、微博、QQ进行板桂村酸菜营销推广,推动“互联网+服务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模式。

利用“互联网+”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市场规模、市场发展走向进行挖掘研究,开展助农惠农政策宣传和资助调研活动,向当地群众发放资助政策宣传资料和调查问卷、解读农产品的营销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创业班学生完成板桂酸菜品牌包装设计图标、产品标识设计图标、微商推广策划方案。进而组织实践团队成员进行微商推广创业活动,通过“电子商务+快递下乡+多元化”的流通服务平台打造大学生创业项目“快递电商超市”,充分利用宁明县东安乡板桂村“桂众果蔬”蔬菜合作社联建的实训基地,帮助帮助农民利用“互联网+”思维销售当地特产及板桂村酸菜,打造现代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基地。

二、“助农圆梦”教学项目实施路径

(一)凝聚力量,周密筹划

“助农圆梦”教学项目是全区第一个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学院党委采取“主题鲜明、专业指导、优势联合、实践长效”等策略和方法,对活动内容、主题、形式和要求做了详细的安排。组建了由学院创业学院、创业班专业教师(包括学院派驻宁明县东安乡板桂村第一书记)和学院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高端技能型专业学生构成的“助农圆梦”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依托学院农村现代流通研究所,积极与地方政府联系,获得地方行政支持,通过与当地桂众果蔬蔬菜合作社、利用学院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优势协助合作社招商引资和农产品营销优势开展“联—结—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共建模式。

(二)梯度推进,多方协同

第一阶段在完成校内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广告与包装设计等专业课程知识后,项目团队指导教师专门针对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与广告设计方面进行系统的知识讲解和项目实操。第二阶段深入地方,深度调研。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了崇左市宁明县花山田园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瓜果蔬菜种植基地,指导学生对当地农产品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以及当地合作社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采购价格、品质要求、包装要求、货运要求等“产供销”情况进行实地走访、参观、调研,形成板桂酸菜经营现状调研报告。第三阶段调研分析后,由学院农产品专业教师将调研问题带到创业班课堂,指导学生为当地合作社社员开展农产品广告包装设计、营销、微商推广知识讲座,解答农产品营销方面的问题。利用学院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优势协助合作社招商引资,在学院校企合作单位“农产品互联网创业基地——广西南宁梦生活·微信电子商务公众平台”进行板桂酸菜网络销售。与宁明县政府建立“科技支农工程”长期服务机制,依托学院“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特产网·WWW·GX123·COM”校企合作项目,指导农民创建“桂众果蔬”蔬菜合作社。

三、“助农圆梦”教学项目实施效果

(一)构筑教改实践平台

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创新与务实并存,精心设计,张弛有度。“助农圆梦”团队,结合创业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课程实施的前期效果,成功申报并实践依托2015年广西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重点精品项目“携手农民合作社,共建生态新农村”,协同学院“就业与创业工作”专项课题“基于‘双困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创业学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借助学院创业班微商教学新模式,建立“互联网+农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服务基地和经贸类专业教师服务基地,通过开展创业讲座、营销创意创业技能大赛,建立技能实践平台,提升专业技能,形成以赛促学教学机制,通过“电子商务+快递下乡+多元化”的流通服务平台打造大学生创业项目“快递电商超市”,参加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广西赛区)铜奖,深耕作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凸显了实践育人效果,促进高职教学教改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形成服务三农长效机制

团队积极实践“以农为本、扎根基层”的农商文化,采用“互联网+农业”模式,培养出的一批农产品经纪人通过大学生创业项目“快递电商超市”进行持续微信营销,帮助、引导农民利用“互联网+”思维创建合作社,助力广西“三农”发展。通过务实进行农产品品牌标识和包装设计,精心策划和实践微商推广活动,最大限度地帮助农民解决农副产品流通中所遇到的问题。目前,宁明县部分特产依托学院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这一平台走进市场。协助合作社招商引资,并获得县扶持资金,为合作社规范运作与规范化管理提供智力支持,拓宽宁明县特色农产品流通途径,形成以农产品网络营销推广实践活动的“科技支农、富农”长期服务机制。助农圆梦教学实践项目活动引起了各级媒体的持续关注,铸就服务广西三农品牌,社会影响深远。

(三)提升商贸人才培养效果

围绕学院“培养服务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突出能力本位,通过精心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设计,以张弛有度、梯度推进的方式,深入农村开展开展助农惠农政策宣传和资助调研活动,学以致用,利用“互联网+”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市场规模、市场发展走向进行挖掘研究,搭建的“互联网+”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农民生产经营交流互动平台,高职学生在微信、微博、QQ等多元、多轮农产品营销的微商推广创业的系列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高职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锻炼和培养职业素养,形成积极上进、吃苦耐劳精神,提升创新创业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同时,也增强高职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和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做到经世致用。

四、结语

“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高职商贸类专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时代背景。针对高职专业教学与就业创业等素质教育呈现出的“两张皮”的现象,需要通过顶层教学设计和多层次统筹予以破除。本文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农圆梦”为例,阐述高职商贸类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蓝图设计、协同路径及实施效果,对商贸类人才培养与教育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谭华云.导游负面形象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研究[J].广西教育,2015(4)

[3]蔡小平.多元融合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8)

[4]樊正强,邱金林.广西经贸职院特色办学的思考[N].广西新闻网,2015-08-21

商贸类高职院校 篇4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内涵

1. 体制机制与功能定位。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般实行校企双方共同投入, 学校提供场地及部分通用设备, 负责日常管理和服务;企业提供专用设备、师资和相关业务, 同时校内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通过网络等链接, 作为企业的分公司进行管理运作, 成为“校中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需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 明确合作双方的职责, 成立管委会, 管理、服务、协调校内实训基地相关事项;企业派专人负责实训基地的师资和业务事项, 学校指定项目负责人和专任教师配合进行实践教学。

作为“校中厂”建设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集“教学、经营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其中, 教学功能是校内实训基地的首要功能, 经营功能是合作企业扩大生产、增加利润的需要, 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而社会服务功能则是拓展功能, 它有利于使实训基地效益最大化。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经营、社会服务”三者合一, 实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人才储备功能, 达到双方利益的共赢。

2. 运作模式与功能对接。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找到校企两个主体合作建设、合作管理、合作运行中的利益平衡点, 形成基地共建共管、人才共育、利益共享的运作模式。在明确校内实训基地功能的基础上, 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与企业运行规律, 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建立规章制度;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的数量拨出专项经费适当支持, 企业根据人才需求储备情况进行适当投入, 形成教学支持经营, 经营融入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在功能对接上, 根据行业企业对接学校专业群, 业务岗位对接专业师资的原则选择合作企业的业务类型, 实现校企功能对接。如,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外贸物流专业群, 由国际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这3个专业组成, 主要对接国际物流 (货代) 公司, 由此学院选择国际物流 (货代) 公司作为合作企业。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教学、经营及社会服务功能, 因此, 基地既承担了学生见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任务, 同时, 完成了企业部分业务经营任务并获得利润, 而且还承担了企业员工的岗前实训培训等相关任务。

3. 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

根据专业标准和职业岗位需求,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公司制”人才培养方案。“公司制”人才培养方案, 即充分体现职业化人才培养特色的校企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时间分段一般采用“2+1”或“1.5+1.5”两种模式。其中, 第一阶段是根据学校相关专业的普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是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学习, 学习地点一般在普通多媒体教室和理实一体化教室, 时间为3-4个学期;第二阶段, 根据合作企业业务情况及岗位设置及人才需求状况, 以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要求, 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第二阶段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 时间为2-3个学期, 学生要完成部分理实一体化课程、生产性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的学习, 地点需要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在“校中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中, 学校通过企业提供的硬件设备、网络业务软件、真实的经营业务数据资料等将合作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复制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形成企业化教学环境;以企业师资为主组织教学,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将企业业务流程的操作与课程内容的学习训练有机结合, 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有机结合, 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企业化的教学环境中完成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生产性实训课程学习以及顶岗实习任务, 实现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职业能力的双提高。

4. 教学师资与课程建设。

在“校中厂”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中, 师资由学校的专业师资和企业业务及管理人员共同组成, 以企业师资为主, 学校专业教师配合, 共同开展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合作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和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理实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训教材, 满足专业课程教学和生产性实训的需要。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分析

高职教育的特色在于实践教学, 而“校中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学院与浙江九龙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北京诺宝来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 建设校内外贸物流类和现代营销类两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按照企业在学校设立分公司的模式进行管理运作, 建立“校中厂”, 对强化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素质的养成、创业意识的强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根据商贸专业特点, 搭建技能教学训练平台。

高职教育商贸类专业岗位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迫切需要在实际工作场景、真实业务数据及明确工作目标下实施业务流程操作, 进行人际沟通交流, 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学院将合作企业全真业务资源数据、操作平台、业务品牌等通过网络等链接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搭建真实的业务技能教学训练平台, 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载体。如, 合作企业北京诺宝来科技有限公司将旗下的“热点购物”网络平台提供给学校的实训基地, 并通过网络电话等手段提供外包配送结算等服务。

“校中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不但为学生培养职业技能提供了实战训练平台, 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实战机会。专业教师在配合企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战训练中得到锻炼, 有利于教师岗位技能的培养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有利于“双师”素质的养成。

2. 实施职业化人才培养, 打造职业素质养成载体。

一方面, 在校内实训基地实习的学生严格执行合作企业员工培训的内容和标准, 基地的岗位设置、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合作企业岗位操作内容基本接轨;合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使用的业务数据及实际发生的各种业务, 既可以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内容的数据和案例来源, 也可以作为学生实训工作流程参考, 同时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中以企业教师为主, 凸显了高职教育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属性。学院按照“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促使操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业务内容与学习内容、工作成果与学习考核有机结合, 使职业化人才培养的特色进一步得到彰显。

另一方面, 学校开展了基于“公司制”的职业素质养成工程。作为实体公司运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公司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等有机地渗透在实践教学中, 成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了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对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增强团队意识, 提高交流沟通能力等基本职业素质, 起到了重要作用。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 促进学生早日培养成为适应企业需求的“职业人”。

3. 强化就业创业意识, 营造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重要特征是“基地建设企业化, 实践教学生产化”, 这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企业工作经历, 具备了一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员工的零距离对接。一方面,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合作企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 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提高;另一方面,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也发挥了创业孵化作用, 学生在基地顶岗实习, 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其业务经营模式, 包括客户、数据、市场信息、业务流程环节等可以直接作为学生自主创业的基础。如果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 还可以继续依托合作企业, 进行同类业务经营或者进行相关业务开拓, 基地与合作企业均可以为创业学生提供业务指导与技术支持。

4. 依托合作企业, 全面促进专业教学改革。

学院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纽带, 深化校企合作, 聘请企业专家等相关人员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参与学院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 校企双方师资相互交流, 发挥各自优势, 共同申报和承担相关课题研究工作, 实现资源互补。同时, 学院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 以此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认识

1.“校中厂”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探索。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学院依据专业特点和类型, 选择相关合作企业, 建设具有教学、经营、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这种“校中厂”模式, 一是有利于彻底改变高职教育商贸专业校内实训模拟化的弊病;二是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普遍存在的技能培训内容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三是改变了校内实训基地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历而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问题。

2. 互利双赢是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关键。

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实施实践教学的难点, 关键在于学校首先要为合作企业着想。学院实施的“校中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合作企业可以从中得到其发展所需的人才储备, 解决企业快速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 同时, 企业可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经营利润, 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和市场竞争力;而学校依托合作企业的设备、业务、师资、市场、环境等特有的资源与优势, 改善了办学条件、推进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了教师的双师素质, 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通过“校中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双方实现了“依托企业办专业, 办好专业促企业”的合作目标, 找到了校企合作双方互惠互利共赢的关键点, 创新了校企合作新模式。

3. 职业化人才培养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色所在。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基于“校中厂”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为学生提供了实战性的岗位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学院采取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的“公司制”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企业化的岗位培训和上岗操作要求, 进行实训与考核, 学习实训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对接, 提高了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员工的零距离对接, 彰显了职业化培养人才特色。

4. 机制体制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基于“校中厂”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运行及良性发展, 需要体制机制作保障。为此, 要创造适合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 学校先让利, 企业才能盈利, 学校也才能得利, 这样才能逐步形成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学校要出台相应的政策, 鼓励企业业务人员来校承担实训指导任务, 对做出成绩的企业技术人员应提供报酬与奖励。实训基地的运行既要遵循教育规律, 又要兼顾企业运营规律, 按照市场化运作, 形成教学、经营、社会服务相互渗透、融合的良性格局。同时, 校企双方要共同建章立制、签订协议, 约束和规范双方的行为, 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贺星岳.产学结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0) .

商贸类高职院校 篇5

【关键词】非专业类 高职院校 演唱 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177-02

目前,各类高校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开展教学。音乐的本质是一种感性艺术,是衡量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指标。在高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音乐选修课不仅能让学生活跃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下面就非专业类高职院校开设演唱类公选课意义及实施进行分析。

一、非专业类高职院校开设演唱类公选课的意义

(一)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培养个性、增强素质、提高能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而在这些方面,演唱类公选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演唱选修课不仅能提高大学生交流与创造的能力,而且为师生带来巨大心灵震撼。一直以来,高校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单纯的社会文化,是各高校师生在特定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创造的校园特色文化。学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更是新文化产生的殿堂,只有校园文化与社会主导文化相适应,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追求高素质的良好风尚。校园文化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为社会注入丰富多彩的新文化。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只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适应,融合不同的师生文化,结合校园精神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育社会良好风尚。

(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能使人意志坚定,哪怕遇到困难,也能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如今,很多学生因自卑心理而不够自信,害怕当众唱歌,害怕舞台的气氛,更有甚者从来不敢开口唱歌。而歌唱选修课则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能够让学生自由的发挥,释放对音乐的热爱,自信的歌唱。

兴趣与信心像是一对孪生姐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离不开兴趣的积累与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从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上下工夫。课堂的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不拘泥于书本,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更加吸引学生的关注。学校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充分展现自身才华的高台。在那里,学生的兴趣被充分开发出来,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深情地演绎、尽情地歌唱。在歌声中学生们找到自信的支撑点,自信唱出内心的声音。

(三)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差异性能力就成为竞争的关键,这种差异性体现在学生在就业中充分发挥优势,展现自身综合素质。凭借着这种优势,增强内在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众多对手中脱颖而出的杀手锏。

高等院校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就要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在教学形式和课程结构等方面加入个性化色彩。部分高职院校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教育手段,认为社会不需要不会独立思考的人才,这是不可取的。为此,学校可以引导在校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演唱选修课旨在为大学生提高差异性能力,在专业过关的基础上,音乐可以拉近与别人的距离,从而凸显竞争优势。

(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所谓艺术,就是借助于一定的方式,真切地表达感情,把自己体验过的深刻感情展示给别人,使他人产生思想的共鸣。不同的时代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不同,而人们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艺术内涵的不断创新就是我们说的艺术素养。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见解,这种见解有高雅和庸俗之分,而高雅的见解就需要鉴赏的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审美品位。从这个角度来说,演唱选修课就变得相当重要,对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演讲和学生的探讨,从而对演唱有了更多的理解,在储备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的养成还应该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学习兴趣是维持艺术素养的重要的内部因素,亦能使大学生主动学习,演唱选修课能够在艺术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从而保持对艺术追求的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演唱类公选课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过程

就演唱类公选课而言,它大致要经历以下的教学过程:

1.初步了解学生。在开学伊始,首先应对学生的乐感、嗓音等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以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通常情况下,此项任务可以在学期第一堂课上完成,其中比较常用的形式就是让学生让歌唱的方式来做自我介绍。

2.自信心训练。在现实中,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之所以如此,与学生的信心度低或者性格内向有关。针对这个问题,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增强学生的松弛度与自信心,通过反复上台、大声朗诵、放松训练等方法来完成。

3.加强呼吸训练。在呼吸训练的教学中,不能循规蹈矩,要善于打破常规训练方法。创新练习方式,可以让学生采用微笑、坐着、行走等不同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练习方式,还突破了原有的时间束缚。把教学融于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提高。

4.通俗歌唱技巧训练。老师把一首完整的作品分割成几个部分分门别类的进行颤音练习、高低音练习、弱声练习、歌曲情感掌握技巧、混合音掌握技巧等,条理清晰,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迅速完善对歌唱技巧的把握。

5.加强与学生沟通与交流。课堂上教师既是良师亦是益友,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探讨。充分挖掘学生的奇思妙想,随时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状况,鼓励和支持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

6.重视每一名学生。老师们通过模拟演唱比赛的方式,轮流上台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并作出指正,每个学生都能够不断进步,使比赛逐渐成为高水准的演出。

(二)教学方法

1.松弛法。要在课堂上保持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要忘记自己是一位师长,在讲课中保持可爱幽默的一面,才能让学生忘记自己是大家的师长,从而保持轻松的心情。除此之外,学生们轮流上台演唱,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也不失为放松心情的好方法。老师们除了教习歌唱基本的松弛技巧外,还会要求学生重视思想上的松弛。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比如: “当唱到高音时,要暗示自己、太容易了”。这能使学生们在唱歌时保持松弛的状态,从而展现出更为精彩的表演。

2.开声。开声是演唱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部分同学唱到高音时,就不敢放声高歌,就会造成了气嘘、音暗的不良效果。这可能是因为平时环境或性格的原因养成了一种不良的习惯。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通常会采用些比较有趣的训练方式,如用一口气念1-2-3-4-5-6-7-8-9-10,规则是一个数字比一个数字的声音大,这是为了让学生们感受腹部的用力变化。以此类比来试唱歌曲,声音很容易就被放出来了。除此之外,大声朗诵也是一种有效方式。

3.呼吸。在歌唱中,呼吸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环节。但是,它却是贯穿整个作品的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才能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呢?这是一件非常考验教师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教师会让学生紧贴在教室的椅子上面练习吸气和呼气,用心感受呼吸的收缩力度,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练习在家里同样可以自己训练。

4.技巧。演唱的技巧因人而异,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演唱。所以,在演唱中,各种技巧的运用程度和组合方法不尽相同,这样在演唱中才有百家争鸣的盛况。总的来说,灵活运用演唱技巧的前提是掌握正确的歌唱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习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演唱中如何打开喉头放松技巧的问题就可以在生活中打喷嚏时是充分解决。此时,要大声的把声音释放出来。把握好练习的机会,体会用气位置的强度和变化。教学中,我们把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与学习结合起来,轻松掌握演唱的技巧。

5.情感。一首歌曲真正的价值在于人赋予它的真情,只有以情带声才能成为灵魂的歌者,才能真正地唱到听者的心里,进而产生灵魂的共鸣。所以,在通俗唱法里表达出真挚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来解释情感变化。原因是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不能完全统一。只有先用心看懂歌词的情感寄托,充分理解歌曲的情感才能把歌曲原汁原味地演唱出来。同时在演唱过程中,要全身心地投入,歌者首先要打动自己,才有可能打动别人。

三、非专业类高职院校开设演唱类公选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非专业类高职院校来说,它们在开设演唱类公选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应熟练掌握普遍的发声规律,通过理解消化,把通用的规律融合到自己的演唱中,使自己养成科学的用嗓习惯,进而做出更为精彩的表演。其次,要在普遍的演唱方法中,找到寓于普遍性之中的特殊性。简单来说,就是在演唱一首完整的歌曲时,不能盲目模仿原唱歌者在气息的流动、发音等方面的方法,要找到演唱普遍性与自身特殊性的契合点,二者相结合,才能唱出自己的味道。最后,对于唱法来说,不管其是否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因其具有的特殊性,在各种选秀节目和专业声乐领域里都会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不能因为主流唱法的普遍性就否认其他唱法存在的意义,而应该尊重每一种唱法的独特性。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加强非专业类高职院校演唱类公选课教学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为夯实该项工程的基础,增强该项工程的实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对非专业类高职院校开设演唱类公选课的极端必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要对当前非专业类高职院校演唱类公选课的开设现状有一个全面的剖析;最后,要对加强非专业类高职院校演唱类公选课教学的路径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此项事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关颖,仲伟来,王闻环.农林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农机,2013(7)

[2]邹茜茜,张正兢.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1)

[3]庄发扬.高职学院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4]李荣侠.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2

【作者简介】陈 华(1976- ),男,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间音乐,音乐学。

商贸类高职院校 篇6

一、我国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教学现状

1、实训指导思想不明确。在当前实践教学过程中, 依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应试教育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对实践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忽视实践技能的培训, 且没有设定针对商贸类专业的指导思想, 没有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直接以其他工科专业的指导思想为标准, 难以实现有效的指导, 甚至导致学生的认知偏差, 丧失对本专业的正确解析能力。同时, 在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的情况下, 其实践教学往往像一盘散沙, 且教师的个性特征、教学方式等不同, 往往导致教师各执一套并不完整的教学理念, 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另外, 实训指导思想不明确, 便会挫伤学生的实践学习动力。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逃避毕业实践, 只是到实践企业报到之后就不见踪影, 甚至直接忽视毕业实践, 通过其他渠道, 开具毕业实践证明即可, 这样的现象便是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导致的, 学生不清楚毕业实践有什么作用, 总认为只是走个形式, 自然就忽略了毕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更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

2、实践目标不具体。高职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目标不具体, 采用笼统不真实的实践目标, 旨在完成毕业实践任务, 即:有效地开具毕业实践证明并盖章, 完成学校布置的实践教学任务, 却不是旨在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更忽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培养学生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契合度, 缺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认知, 往往导致学生不明白毕业实践的目的是什么, 从而难以找出自身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差距, 甚至部分学生过高的抬高自身实力, 肆意的夸大自身能力, 认为自身已经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已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殊不知差距巨大, 最终阻碍学生的顺利就业;且在实践目标不具体的情况下, 学生容易自主的曲解实践目的, 在惰性的驱使下, 不付诸行动, 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也难以实现有效的就业控制。

3、实践教学内容空洞 (脱离实际需求) 。高职商贸类专业教材的内容设置过于偏重理论, 忽视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编订。实践教学内容所占的比例微之甚微, 且所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比较空洞, 采取理论化的语言讲述实践的重要性, 不免的让人感觉乏味, 且与实际案例的结合较少, 缺乏鲜明的、独特的案例支撑, 往往使得实践教学内容流于形式, 实质上为理论知识, 另外, 大部分的商贸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是过于超前就是过于落后, 与当下的社会发展水平不相符, 内容的编订未进行社会市场调查, 依赖以往相关资料的查阅, 容易遗漏实践教学的本质内涵。同时, 也使得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难以在毕业实践中发挥效用, 使学生感觉到无用, 甚至产生白读书的念头。因此, 实践教学内容空洞 (脱离实际需求) , 不利于全面的推动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改革, 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实践教学形式单一。高职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教学依旧采取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 且学校缺乏商贸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平台。主要利用课堂教学的一小段时间, 教师向学生传授实践注意事项、安全防范、人际关系处理等, 也只是靠纯语言的形式进行, 缺乏课堂互动, 使得学生难以真正意义上理解毕业实践的意义, 并且认为教师传授的都是大白话, 无实际应用价值, 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甚至导致学生厌学, 直接忽视实践课, 自动的转化为自由讨论课或者学生直接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逃课等, 从而难以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也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

二、改革思路

1、明确实践指导思想。在实践教学之前, 要对社会发展对商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相应的要求进行充分地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 并有效地融合商贸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 制定明确的实践指导思想, 即: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 全面地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商贸类专业实践人才。并且要进行全国统一, 避免指导思想的混乱。除此之外, 加强学校与实践单位的联系, 综合考虑学校教育指导思想与实践单位的指导思想的相一致, 并且可以将实践单位先进的指导思想有机的融入学校实践教育, 形成高质量且明确的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指导思想, 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的实践行为和意识, 全面地提升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构建完善具体的实践目标。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教学, 其最本质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育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商贸人才, 因此需要将复杂、老套、陈旧的教学目标摒除, 结合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水平, 综合考量国际市场对商贸类人才的需求及要求, 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 全面提升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教学核心竞争力, 加强师资力量,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构建完善具体的实践目标, 即: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同时, 全面推动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教学改革, 加快素质教育的进程。

3、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重视案例结合) 。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教学内容的编订, 需要聘请专业的编订团队, 且在编订之前, 要对社会市场进行调查, 保障其教学内容适应当下社会发展需求 (不得过于超前或过于落后) , 而且对于独特、鲜明的商贸案例, 要着重的编订其实践过程, 且尽可能地采用实践口语化形式表现, 避免实践教学内容的程式化,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 通过组织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来丰富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从而为全面提升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4、改变实践教学形式。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 更应该加重课外实践教学比重, 并且学校要积极的为商贸类专业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和机会, 可以加强校企合作, 定期的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 并且加强学校内部实践平台建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商贸活动经验交流, 可以定期的带学生到商贸市场进行摸底调查。在课外实践中, 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推动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教学改革, 并且实施素质教育。

三、结语

总之, 目前我国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需要通过明确实践指导思想、构建完善具体的实践目标、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重视案例结合) 、改变实践教学形式来实现其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推动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教学改革,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继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商贸人才。

摘要: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缺乏较强的实际操作性, 在毕业实践过程中, 所执行的实践形式更加的灵活多变, 使得程式化的实践内容缩水, 同时也导致商贸类专业实训指导思想不明确、实践目标不具体、实践教学内容空洞、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等不利倾向, 因此需要不断地优化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教学。基于此, 本文提出商贸类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环节改革思路, 期望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关键词:商贸专业,毕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徐盈群, 林明.浙江块状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中的产学结合研究[J].职教论坛, 2009.8.

[2]屠立峰.以学生为主体的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20.

[3]刘篪.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案例教学在高职商贸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7.25.12.

高职商贸类实训教学实践初探 篇7

一、高职商贸类实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商贸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用人单位总是想录用那些能力强、工作上手快的毕业生。因此学生除了要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职业心态。这就需要通过国际贸易系列实验、实训、实习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增强动手能力,缩短上岗周期,增强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当今课程改革也应反映这一要求:处理好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按设定的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的训练,把商贸类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商贸类实训教学可分为在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于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通过模拟练习、操作,加深对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和掌握,是“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谈判”、“外贸单证“等理论课程的附属或补充。第二个阶段通过独立开设实训课程,运用灵活有趣的模拟训练和案例教学,配套相关的实训软件等手段,启发诱导学生的立体思维,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同时将理论课堂中没有系统讲授而实际工作中必然牵涉的知识纳入其中,全面提高学生独立操作国际贸易业务的综合实践能力,这个阶段一般放在第一阶段之后的学期。第三个阶段则是在相关专业学生完成了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后再实施综合实训教学,旨在使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总结、提炼、拓展、内化并加以运用,为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做准备和铺垫,最终目标是实现毕业生和企业“无缝链接”,为社会培养和提供“动手能力强,上手快,与实际岗位技能要求零距离”的各类商贸类专门人才,这个阶段一般放在三年级的上学期。

二、高职商贸类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类院校实训课程形同虚设,往往还是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际意义上的实践教学,重视科研成果(立项)、忽视教学效果,忽视实验实践应用型人才。“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这本身是正确的,可是在实际贯彻执行过程中造成这样一种倾向:高职院校师生重视理论的教与学,轻视实训课的教与学。实训教师本身对实训的重要性认识也有偏差,实训教研活动便少、甚至鲜有开展,课前备课不足。

(二)实训教学过程模式化

高职院校商贸类实训以单项型实训为主,实训内容简单、难度小,不规范,过分强调实训教学过程模式化、标准化,由教师针对每一环节一一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完成各个交易环节的内容,实践能力提高较慢。学生对国际贸易的认识始终停留于理论认识时期,不会真正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综合技能训练内容较少,实训存在不系统、层次低等问题。能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等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型实训课程被严重忽视。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培养学生交易磋商和填制单证的能力,而对于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则很少涉及。不少人存在只要有一个好的实训软件甚至包括能自动对学生进行操作评价的软件就能搞好实训教学的认识误区,其实,模拟实训软件往往存在角色过程简单化、片面化,操作上也存在机械性的弊端。

(三)实训教学过程静态化

高职商贸类实训教学中,多以静态型的机械式实训为主,灵活性的、博弈式的、动态型的训练则相对缺少。如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没有改变照着书本来教、按着软件提示来操作等习惯,对于“偏离“软件内的问题,很难进行有效的、切合实际的应对。如“外贸单证”课程中,往往让学生浏览教材中进出口所需各种单证的样本,忽视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各种单据只能直观地识别,不能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更不能独立地完成各类单证的缮制。并且在实训过程中,存在“教师讲的多、布置多、规定多”等“三多”现象。另外,在整个专业培养体系中,不同实训课程和实训技能之间不连贯,不同课程之间的实训内容被割裂成不同部分,不能形成一个专业实训体系。造成学生离开了老师的指导,还是什么都做不了,毕业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还是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独立从事相关工作,而这与企业对高职院校商贸类人才的需求是不相符合的。

(四)学生实践意识薄弱

虽然近年来实训室都制定了关于实训室的管理方法,但缺乏系统性,而且相应的激励机制也不是很完善,使得学生在模拟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严格的、系统的、科学的考核办法。很多学生没有压力,从而放松了对实训课的学习,重视理论课堂的学习,一方面是因为理论课要经过平时的作业、测验,还要举行期中和期末考试;另一方面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往往还会与相关考证相匹配,似乎十分重要。由于开展各项外贸业务主要在电脑上完成,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认为这是“专业电玩”,以过关为最终目的,有些同学,甚至把机房实训当成免费“网吧”的现象,机房实训玩游戏、上网聊天现象是大有人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其实践效果肯定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三、高职商贸类实训教学的实践初探

(一)高职院校要重视商贸类综合实训

高职院校重视实训教学不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且要落实到行动中去。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都要担任一定的实训教学工作。注重实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实际,了解实际业务操作情况。“走出去”的同时,还得“请进来”,筹措经费,聘请著名企业、银行、海关、商检等机构的专家参与实训教学的讲授工作,或是集中开办讲座、讲学,也是行之有效的可行方法。压缩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课时甚至开课门数,切实保证实训、实践教学的课时,我们建议综合实训课时安排可以延长到120课时左右。

(二)创造逼真的实训环境

实训环境的仿真性是每一个实训室建设都应追求的主要目标。实训环境的仿真性要求实训室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尽可能与实际的外贸业务环节吻合,包括办公环境、谈判环境、样品推广环境、业务履行环境等,以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实际的外贸业务环境,要通过一些细节化的场景布置,营造外贸业务氛围,使学生在模拟训练中体会实战的乐趣。国际贸易业务涉及国际市场调研、外贸样品整理、样品推广、外贸业务谈判、函电往来、外贸合同订立以及外贸单证制作、租船订舱、办理银行结汇、外汇核销等多个业务环节,以往的国际贸易实训仅仅涉及其中的外贸单证制作等比较简单、易于操作的环节,其他环节很少涉及,这就造成学生对于外贸业务的理解往往很片面,以致走上工作岗位时适应性很差。因此,我们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在每个外贸业务环节都进行训练,这就要求实训室的建设必须考虑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体现实训环节的完整性。

(三)加强实训教学教师对学生实训指导、引导工作

要想上好实训课,教师要像理论课那样认真备课、备大纲、备计划、还要备软件。要力争使实训课课程教学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多元化,并非试卷教师只要能教会学生使用实训软件那样简单。要了解学生的行为特点及兴趣点,因材施教。商贸类实训课,授课教师远非简单地坐在教师机前来个人机对话那么简单。实训教师应努力营造逼真氛围,合理组织学生,分配角色以及角色调配、交换,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老师要在实训现场做适当巡视,关键点在每次实训结束前留出时间做适当的讲解,同时要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及时总结,老师做必要的点评。实训教师还要加强实训纪律,杜绝上网聊天、看视频、玩游戏现象,营造良好的实训氛围。

(四)创新考核办法

商贸类实训课程的考核不能只停留在计算机或软件操作层面,应该结合贸易实训环节,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实际掌握,不可流于固定模式,甚至形式化。除可采取在实训课程结束时,任课教师单独设立实训项目考核方法外,更可积极实行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办法。在教学中,可以把与国际贸易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外贸单证员证、报关员证、跟单员证等)的取得纳入考核。通过定量、定性手段,加强、注重对学生实训进行考核。

(五)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训练的技能融会贯通,综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能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或企业外贸部门)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商贸类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除校内正常的教学、实训活动外,还应从整体上为学生策划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校外实习基地能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外贸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外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商贸类实训教学,必须紧扣大纲、突破教材,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实训室模拟为手段、职业资格证取得为考核、校外实习基地实训为方法,并且与时俱进地大胆探索,改革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商务实用型人才。

摘要:作为应用性很强的高职商贸类专业,建设校内场景模拟的实训室,开展校内实训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商贸类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对商贸类实训实验室建设的分析研究,在探索实践基础上,初步设想出商贸类实训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贸类,实训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婷.情景模拟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2]陶莉.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08(4).

[3]杨频.浅谈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J].黑龙江经贸,2009(4.)

[4]郭丕宽.关于提高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商贸类高职院校 篇8

1.1 高职商贸类人才的企业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行业洗牌,我国贸易行业的结构在不断调整与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业信息化风暴的冲击,使我国商贸企业对于一线应用型贸易人才的需求日趋关注。以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为例,2015年度75%的电子商务企业存在人才缺口,每个月都有招聘需求的企业占36%,招聘工作一直处于常态化状态。

不仅人才需求的数量缺口持续存在,而且商贸类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对人才质量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要求。我们在企业走访与调研中发现,对高职商贸类人才有需求的企业一般具有三个特征:一是集中在中小型二线城市,二是企业自身规模有限,三是注重实践经验与技能应用。由于地缘特征和实践技能偏好,这批企业在自身初创期和成长期都会将高职商贸类人才作为自身用人的首选。

1.2 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现阶段商贸类人才的供求矛盾体现为企业、高职院校和毕业生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毕业生的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毕业生期望就职的企业又进不去。一方面,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校内教育没有实现有效的同步,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较大偏差;另一方面,毕业生家庭条件的不断提升,导致自身对未来职业预期的高估。

2 高职商贸类人才的培养定位与量规

2.1 我国高职商贸类人才培养的定位

我国20世纪80年代,为配合中小企业对贸易从业人员的需求,开始在专科教育层次培养基层贸易人员。参照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在该目录的财经大类下,设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国际商务等专业,在719所高职院中开设了相关专业。

我国高职教育的主旨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在查阅了多所高职院校的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后,我们发现尽管表达方式略有不同,但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高度一致,都强调了职业素质和基本技能。

由此可见,高职商贸类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应该是有基础且乐观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2.2 人才质量的量规差异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输出质量的评价源于校方视角下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标准,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评价往往基于实际的工作态度与绩效。两者在本质上并不矛盾,都体现了对个体——人的评价,区别是场景不同、动机不同。企业更在意个体结果与集体成就的关联度,而校方更关注个体的变化与成长。

简单地说,企业和校方都关注学生个体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但企业关注前者更多,校方关注后者更多。基本技能通常易于考核和度量,但基本素质上升到职业素养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塑造。企业尤其是属于第三产业的商贸类企业在选用人才时,特别关注对象的职业素养。

3 企业视角下高职商贸类人才的教育供给侧缺失

3.1 职业素养缺失

由图1、图2可知,在受访企业中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中仅次“薪资福利问题”的“自身抗压能力问题”占比32%,受访企业最看重的商贸类人才素质指标是“责任心”,该指标比排名第二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高出8%,占比48%。

在高职院校现行教育重点关注的是素质教育而非企业所需求的素养教育。

在校内素质教育多数还停留在既定的课程和各种设定好的竞赛活动上,参与活动方式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全员参与,埋没个体;二是个体参与,埋没多数。在看似平等公正的机会面前,得到锻炼的其实永远是少数,更为遗憾的是即便得到锻炼的同学对于相关课程和活动的本义并不理解,也认识不到活动与自己成长的关联。同时,挫折教育的缺位,也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信心,少有坚持,工作过程中岗位多有波动。在校内缺乏有效的素养培养方式,我们并未清楚地认识到,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和能力,混淆了素质与素养的概念,简单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思想教育,并未将专业教育与之真正结合。

3.2 职业规划

我们在校内进行学生职业路径规划的指导时,通常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负责,将招生就业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可以方便地开展工作,但在指导内容的把握上往往存在偏差。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正式且直接地与老师面对面沟通职业类话题的机会,在职业目标的理解和路径的设计与规划上缺乏有效共识。从时效性的角度来看,这项工作也应该是一项长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工作,学生从入学建立概念,到专业课学习确立方向,再到毕业结合自身特征做出选择,每个阶段都需要有效地指引。目标感的缺失是学生成长的障碍之一。如果高职院校能够依托大量有效地市场调研,在商贸类人才的职业规划上看得更远一些,学生的就业效果就会有非常明显的提升。

3.3 企业适配

高职院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有许多指标要求,这些指标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在社会资源的制约下会不同程度地对毕业生的就业采取速配方式。这一方式显现了我国人才市场发育的不成熟、市场主体的不清晰和运行机制的不科学,就业市场没有为高职院校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单一且不通畅。“速配”伴随着主体间的不适应和相互间认知上的现实反差,直接表现的结果就是“错配”。

4 教育供给侧的反思与改进

4.1 从企业需求理解商贸类人才的职业素养

素质教育关注人生理上原有的特征、事物的本质和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是一个自然人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在素质的概念上大为扩展,涉及思想、文化、业务和身心等多个方面。其中业务和身心素养,尤其被企业所关注,因为企业往往认为这是导致员工高流失率的根本原因。

具体来说,企业关注的毕业生素养集中在品格和能力两个方面。

在品格方面,自信、客观和务实是商贸类企业对所用人才品格上的一个共性要求。服务型业务自身的复杂性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品格。该类企业每天需要面对不同类型的客户与业务,很多事务需要靠较长时间的积累和经验来完成,因此能否时刻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较为关键。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企业所看重的这种相对自然的心理状态是需要不断磨练的,因为企业寄希望于毕业生能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在这一自然状态下对事务的接受程度和知识的吸收效果是最优的。从学校到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需要毕业生们具备一种适时归零的心态。

在能力方面,企业特别关注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客观地说,校内的专业教育很难真正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虽然我们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各种模式。从企业的视角看,他们青睐沟通能力强的毕业生,原因很多,一是会沟通的同学容易接触到客户,在交流中客户会教我们该如何去更好地开展业务;二是积极地沟通往往意味着学生会给企业较为主动的阶段性工作回应与证明,方便地让企业更好的识别个体在企业中的定位与作用;三是有效的沟通往往是在良好的心态下所产生的灵活性表达,这让企业感受到学生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并能灵活地待人接物是非常必要的。

值得借鉴的是,我们有很多关注职业素养的院校,开始关注和提倡自己的素养教育,比如台湾科技大学的“八大素养”和“5L国民”概念。

4.2 以大数据辅助职业规划

DT时代(Data Technology,数据技术时代)基于大数据的毕业生管理与职业启蒙教育是院校职业规划的关键。历年庞大的毕业生数据信息和海量的企业社会数据,将与教育行业的历史权威统计数据形成优势互补。大数据将成为院校的“观象台”,以毕业生群体长期产生的海量真实数据来刻画实时、准确的“区域经济画像”,可以为院校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第一手科学依据。

具体来说,学生的职业路径规划科学与否的验证方法就是与企业的适配性。从这一点上看,企业对职业路径规划的理解相对更加具体和狭窄,而院校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是否能将其纳为自己的子集是关键。这里有两种情形,一是校内的职业路径规划指导与企业的现实需求不符,两者之间没有交集;二是校内的职业路径规划指导与企业的现实需求部分相符,两者之间存在交集。前者人才培养完全背离市场需求,后者会让学生迷茫。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商贸类人才的职业规划路径较为简单,通常的模式是“业务——管理”。他们要求毕业生有良好的探究能力、明确的目标和持续的工作意愿。良好的探究能力是毕业生职业化程度的一个直接体现,你的问题直接暴露了你的能力水平;目标明确才能清楚地让企业知道是否接纳和如何培养你;持续工作的意愿,直接决定了企业在你身上的投入。

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一直存在一种错觉,毕业生离校后与校方再无“瓜葛”。其实不然,毕业生是高职院校宝贵的资源。例如五年前一些高职院校就开始谋划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小量多批次地输入到中小港口城市有跨境业务的贸易企业,经过几年积淀,校企合作深入有序。这点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做过很多探索和实践,比如台湾地区的致理科技大学就强调商科人才在培养时,校方采用的是终身导师制。

实践证明,历年将毕业生数据进行有效地分类与分析并据此适当修正现行教育,非常必要,同时也是有价值的。

4.3 使用“RLAV”模型进行企业评级

商贸类人才在向企业输送时,面临的问题相对其他专业较多,因为这类人才的普适性强、流动性大。企业都希望获得院校最好的学生,商贸类企业更希望在高职院校收获性价比最高的商贸类毕业生。如何实现校企人才供求方面的有效对接,一直是困扰双方的一个难题。

总体来说,现阶段校方在用人企业的甄别和适配性评价上存在缺失,校方需要对招聘企业做适当的评估甄别,并进行企业与专业、企业与个体学生的适配性考量。

在充分调研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企业实际,创新性地提出了“RLAV”模型,该模型主要用来进行用人企业评级。对于一家用人企业,我们可以有四个重要的“指标性”描述,分别是: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位置与行业认可度,企业所在的地理位置,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职业成长路径与薪资待遇,企业内部文化、价值取向与工作氛围。简言之,RLAV模型由行业口碑(Reputation)、地理位置(Location)、成长空间(Advancement)和内部活力(Vitality)组成(见图3)。

图图33““RRLLAAVV””模模型型

从企业的视角来看,他们迫切需要优质人才,这一需求得以实现的前提是能让自己在最好的毕业生们面前脱颖而出。这一项工作如果单靠企业来完成往往效果大打折扣,亟须校方的公信力做背书。

校方可以基于RLAV模型,简单有效地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考察企业的实际情况。

第一步获取,从了解企业在行业中的概况入手,细致分析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所处位置,行业口碑的好坏,对该企业有一个基本认知,重点考察行业(企业)与专业的匹配度。

第二步选择,针对毕业生群体的家庭所在地和关于今后求职地的意向,考察企业的地理位置是否适合。地理位置不匹配通常是企业员工流失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步画像,从企业对员工培养的基本制度、模式和薪资待遇对企业进行“画像”型描述。这里,企业中员工的职业路径是毕业生较为关注的,直接关系到他们对这份职业是否适合自己的基本判断。

第四步细描,获取企业一些文化层面的基本信息,比如价值观、工作氛围等,这些软条件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初涉社会的他们通常都需要一个有活力、有激情和相对包容的工作环境。

R LAV模型的四个指标性描述在具体实施时,依次参照R—L—A—V四步,由表及里,一步一步深入了解企业、评价企业。这一过程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较好地实现企业对学生所进行的一次非正式无损伤的“自然淘汰”,这是一种基于毕业生自身的自我筛选。显然,只有基于供求双方充分认知这一基础上的相互选择,才是有效和长久的。

5 结语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直有着自己的标准和考量,优质的毕业生也一直被企业所青睐。如何让最合适的毕业生选择到最合适的企业一直是一个业内难题。本文尝试从企业关注的职业素养、职业规划与企业评级三个方面,给校方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提出创新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明洲.海峡两岸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0).

[2]赵婕.浅析如何培养大学生可雇用技能以提高就业质量[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6).

[3]程欣.英国高校商贸类人才能力培养及经验借鉴[J].对外经贸,2015(11).

商贸类高职院校 篇9

目前从全国情况来看, 职业院校商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较为简单, 流于表面, 难以做到真正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可喜的是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济较为发达, 思想比较开放, 在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些地区的一些商贸类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专业特点, 依托相关行业企业, 实施校企深度合作, 联合建设专业群对应的外贸物流类、网络营销类、旅游管理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引企入校, 建立校中厂、校中企, 进行商贸类专业“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与创新, 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构建校企合作“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1. 校企合作“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紧贴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职业院校的办学机制必须逐步与市场接轨, 在确定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时, 必须密切关注人才市场的就业状况, 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司制”培养模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根据市场的人才供需状况来设置专业和培养目标, 紧贴市场需求, 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

2. 校企合作“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充分贯彻校企紧密结合的原则

通过“公司制”的培养模式, 学校能够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状况, 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从而使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接轨。同时, 合作企业也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 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工作的一部分, 这样就能够达到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互利双赢, 和谐发展。

3. 校企合作“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将重点放在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来, 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以及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 确定培养职业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其他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利用“公司”的先天优势, 整合理论与实践, 确定和分解职业岗位能力, 构建起专业课程体系, 使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有效对接, 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

4. 校企合作“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融“教学做”于一体

“公司制”校企合作模式中, 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业务人员可实现相互任职, 共同开发课程体系, 编写教材, 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公司制”校企合作模式, 能够营造真实化的实践教学场所, 构建模拟实训平台, 有效融“教学做”于一体, 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学生提前变成“职业人”, 将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二、校企合作“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

1. 以校企合作机制为基石

校企双方要签订“公司制”校企合作相关协议, 成立合作办学领导小组, 负责管理和协调处理“公司制”校企合作中的有关事项。在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过程中, 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 同时按照市场化运作, 形成教学经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良性格局。学校为校内公司提供办学经营场地和部分通用设备及专项经费保障;企业负责提供业务专用设备、软件及业务经营培训所需设施, 并投入部分员工培训资金, 以及在联合办学业务经营中部分收益作为经费支出, 保障合作办学工作顺利进行。

2. 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载体

目前, 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已建立起校内生产实训基地, “公司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 建立企业在校内的分公司,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投入, 共同经营管理, 既考虑学校实践教学的需要, 同时又兼顾到企业的业务需要, 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教学、经营”的双重功能。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学校和企业双方需要不断磨合, 找到校企合作的链接点和利益的平衡点, 实现无缝对接, 形成兼顾各方利益的运行机制。

3. 以校企功能“三个对接”为关键

“公司制”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公司”能够实现校企功能的无缝对接:一是校内实训基地与真实工作场所的对接;二是企业、行业标准与学校培养方案的对接, 三是学校师资技术力量与企业管理技术岗位的对接。这“三个对接”对校企双方都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 校内实训基地与真实工作场所的对接, 能够解决学校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投入的问题, 同时也为企业的生产建设节约了土地及其他成本, 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其次, 企业、行业标准与学校培养方案的对接, 能够同时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校的培养要求, 使学生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中进行实战, 提高了企业的用人层次和学校的培养质量。最后, 学校师资技术力量与企业管理技术岗位的对接, 学校的专业师资对应企业的业务岗位, 有利于校企双方的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 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水平和学校的师资力量。

三、商贸类专业“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目前,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商贸类专业与国内相关企业达成协议, 建立企业在校内的分公司, 按照市场化进行运作和管理, 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格局。他们的主要做法有:

1. 根据商贸专业特点, 引企入校, 建设企业校内分公司

以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载体, 将合作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复制到校内分公司, 将教学环境企业化、真实化, 为学生的技能训练、顶岗实习提供真实的实战平台;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将企业的业务经营与学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使企业的业务部门成为学生的实习实战平台。在校内公司顶岗实习阶段, 合作企业按一定标准给学生发放工作津贴。同时将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有机渗透在实践教学中, 营造出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感受企业文化熏陶, 切实体验学生及员工的双重身份, 使人才培养过程实现职业化。

2. 发挥联合优势, 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

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 进行全方位合作办学, 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聘请企业专家进入学校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担任兼职专业教学顾问, 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培养方案的制定、课题研究及相关教研活动, 举办学术报告、职业规划讲座等;学校专业教师进行企业挂职锻炼、学生顶岗实习指导, 积累企业工作经验;合作企业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的同时, 积极向学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 开展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等, 使校企双方的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大任, 刘玉东.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7) :1.

[2]肇立春.国内外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A].沈阳师范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2010.

警察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研究 篇10

摘 要: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功能。社会服务的内容、途径与高职院校所在的区域及涉及的行业密不可分。警察类高职院校强烈而独有的专业特色使得其对区域社会和经济建设起到的作用和意义是其他高职院校无法比拟的。在服务社会的途径上,与普通高职院校即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这决定了警察类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在方式上具有多样性。警察类高职院校有其特殊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服务社会途径有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社会服务;通过开展教育培训来提供社会服务;通过专业咨询来提供社会服务;以实验实训机构为平台,承接社会服务项目。

关键词:警察;高职;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49-03

现代高等教育应具备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特殊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使得其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更高,其具有的职业特性使其服务社会的功能更为突出。警察类高职院校由于其专业属性的特殊,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显著而独特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含义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具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功能。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教学任务之外,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学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本文所谈及的社会服务功能属狭义范围的社会服务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不过十数年,但由于其更关注受教育者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加之其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区域性的特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服务社会的内容上、方式上、途径上有着与本科院校明显不同的特点。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内容,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这些文件都表明了政府在宏观层面对高职院校实现和发展其社会服务功能的要求。

二、警察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意义

1.警察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警察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讲,其目的还是在于服务社会。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开展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无可回避的必然选择,也是其不断前行的必然方向。我国自开展高职教育以来就一直强调其社会服务的功能。经过十数年的发展,经历不同时代的需求,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在如何立足自身特点开展社会服务上不断探索和实践。警察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独树一帜,在对社会的服务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社会包括民众对警察及警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警务工作、警察队伍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这要求警察类高职院校在自身的内涵建设上要有深层次的拓展,不断认清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自己的办学质量。

2.警察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区域内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警察类高职院校对地方警察队伍的建设、警务工作的促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根据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25条规定“人民警察依法实行警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第17条规定“警司晋升警督,警督晋升警监,经相应的人民警察院校培训合格后,方可晋升。”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警衔晋升的培训工作均由警察院校承担。这其中,警察类高职院校基本均承担了本省中、低级警官的警衔晋升的培训工作。尽管这只是管中窥豹,但也可以看到,地方警察队伍的建设、警务工作的发展与警察类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有着天然而紧密的联系。

3.警察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也是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的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行业都对其予以了大力的支持,当然也期待高职院校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高职院校不能发挥服务地方的经济社会的作用,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就会动摇。任何社会都需要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警察即是以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打击和预防违法犯罪为己任的职业。警察类高职院校是培养预备警官的摇篮。这种鲜明的职业性,使得全社会对警察类高职院校对维护社会安全的服务有很大期待。以培养预备警官为目标的警察类高职院校理应立足自身的办学定位,运用自身拥有的教学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另外,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警察类高职院校依此也可激发自我改革与完善的动力。通过社会服务,既可以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又可以将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成果甚至是社会资源引入到校内的教学中。目前警察类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局合作的有效机制和途径。在校局合作过程中,院校的学生包括教师在警察实务部门中提供人力、智力支持(形式有学生的顶岗实习、教师的调研锻炼)。这样,在解决了实务部门警力紧张的困境同时,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也得到了锻炼,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由此不难看出,社会服务不只是付出,警察院校还可以从社会服务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进一步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

三、警察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途径

1.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社会服务

警察类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当然也在积极拓展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以笔者所在学院的实践为例。学院积极拓展了天津港城公安分局、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渭南市公安局、西安兵马俑博物馆等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在这些实务部门,一方面实现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也给实务部门提供了人力支持。目前,我国警务部门特别是基层单位,警力是十分紧张的,在大量的警务工作面前警力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顶岗实习学生的到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实务部门的警力紧张的困境。

2.通过开展教育培训来提供社会服务

培训是警察类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其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手段。警察类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非学历教育及培训,把职业培训工作作为学校拓展服务领域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29条规定:“国家发展人民警察教育事业,对人民警察有计划地进行政治思想、法制、警察业务等教育培训。”人民警察教育由普通学历教育和在职人民警察教育培训两部分组成,实行普通学历教育与警察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其中,针对在职人民警察的教育培训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形式。第一,新录用人民警察初任培训。警察机关对新录用人民警察的正式上岗前进行培训,目的在于使新录用人民警察对警察机关的工作特点、组织纪律、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理论知识、法律基础知识、警察业务基础知识和警体基础训练。通过培训,使新录用人民警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承担的工作性质、内容和职权与职责范围。树立良好的政治思想意识及职业道德观念,端正工作态度。第二,在职干警学历教育。在职干警学历教育是提高人民警察学历层次的有效途径。通过学历教育使人民警察补充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适应警察机关本职工作的需要。在职干警学历教育有函授、夜大、干部专修科和大专自学考试等教育形式。第三,在职干警培训。对人民警察在职干警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岗位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开展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可分为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警衔晋升培训、专门业务与岗位培训和知识技能更新的培训。从目前的警察培训实践来看,对在职警察的教育培训基本由警察类院校承担。这也是警察类院校服务警务实践的重要并不可或缺的途径。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学院年培训在职干警五千人次左右。2009年,学院被确定为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院校,为政法干警新的招录体制改革实践贡献自己的力量。

3.通过专业咨询来提供社会服务

司法实践部门的干警在警务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需要解决,需要警察理论、警察科学予以指导。譬如,如何提高警察的业务素质,在警务实践中遇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罪犯不服监管该如何有效处理,突发事件现场如何有效控制和处理等等。为了能够及时解决这些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实务部门经常会要求警察类高职院校予以理论支持,对这些疑难问题进行共同研究,合作攻关。另外,警察类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除了警察类专业,为了适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会设置一些非警察类专业。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学院不仅设有司法警务、刑事执行、刑事侦查技术三个警察类专业,还设有法律事务、法律文秘、司法信息安全、心理咨询(心理矫治方向)、应用英语(法律方向)、社会工作、会计与审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物业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非警察类专业。警察类高职院校也可依托这些非警察类专业积极开展对外的专业咨询服务。笔者所在学院的法律事务专业的专职教师定期会组织带领学生深入社区、街道为人民群众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社会效果。并且学院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经过努力,相继成为全国秘书职业资格考试考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NIT)考点以及西安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点,为社会中为取得执业资格或相应技术等级的人群提供服务。

4.以实验实训机构为平台,承接社会服务项目

实验实训机构是所有职业院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警察类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从目前实践层面上看,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机构的对外服务主要依托学校的硬件资源,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驾训中心等,向社会开放并进行服务。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机构的对外服务与普通高职院校相比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警察类高职院校为满足一般教学需要,会建有与普通高职院校相类似的硬件资源,例如计算机中心、电教中心、驾训中心等。许多职业院校的这些硬件资源都是直接对外开放的,并且这种开放是有偿开放,这样既服务了社会,又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节约了社会资源,同时还弥补了学院自身设备维护经费的不足。这样类型的硬件资源,警察类高职院校也可以直接全面对外开放进行社会服务。另一方面,由于警察类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所致,其实验室的建设一定是立足于警察职业,服务警察人才培养,因此,针对警察类专业设置的实验室,例如刑事技术实验室、警务实战模拟训练室等,在内容上、类别上、特点上都烙上了鲜明的警察印记,在对外服务上有其专有的特点。这样类型的硬件资源不能全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但可以面向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机关开放服务。近几年,一些警察高职院校还依托自身的实验室硬件资源建立了司法鉴定中心,面向社会进行有偿服务。

四、结语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警察类高职院校强烈而独有的专业特色使得其对区域社会和经济建设起到的作用和意义是其他高职院校无法比拟的。在服务社会的途径上,与普通高职院校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这决定了警察类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在方式上具有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赵立民,刘庆洲.浅谈高职院校的科研与社会服务[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戴维海.高职教育在实施城镇化战略过程中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服务[J].安徽职成教,2011,(1).

[3]孙云志,何玉宏.试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培育[J].成人教育,2011,(5).

[4]苏文锦.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5]闵维方.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

商贸类高职院校 篇11

1 浙江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社会对财务会计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及经济危机的影响, 使得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加快了升级步伐, 产业结构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包括第一产业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结构比例总体呈增长趋势、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呈加速增长状态。即使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浙江省的市场经济也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 但是在此基础上浙江省经济不可保持目前的状态, 还是要向前发展的, 这就要不停地升级其产业结构。在升级产业结构的情况下, 浙江省对社会上的财务会计人才也有了或多或少的需求, 以下就分类来说明。

1.1 社会对应用型财务会计人才需求有所变化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 传统型的财务会计人才已逐渐不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需求, 而对于管理型的财务会计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却呈现趋增的状态。据调查, 我国财经商贸专业类高校毕业生和其他专业相比还是比较好就业的, 但是也有较高的失业率, 在工作中对应届毕业生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其工作情况不太理想。随着浙江省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调整, 其工业化发展状态也呈现上升趋势, 因此浙江高职院校就应该结合实际社会情况, 注重培养财经商贸类专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1.2 社会对能力型财务会计人才需求有所变化

基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及信息技术与工业相结合的情况下, 对于财务会计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其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工作, 还要求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及能力素质, 比如工作中的决策执行能力、职业判断力、创新力及财务管理能力等。所以, 浙江高职院校对财务会计人才不仅仅只培养其基本技能, 更要以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基础, 使学生能够多方面发展, 培养其多种能力及素质,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财经商贸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及改革。[1]

2 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应建立完善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培养出来的财务会计人才已经满足不了社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背景下对财务会计人才的需求, 所以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对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摒弃传统的模式, 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养及创新力这三点的培养上面。所以为了能够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就要全面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机制, 创新及建立全新、完善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新的专业调整机制不仅创新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及课程内容, 还对实现技术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2.1 以今后就业情况为目的, 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在高职教师对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现今社会今后就业的情况, 只有明确就业这一点, 才能对学生更好地进行财经商贸专业教育。在此专业的制定中, 还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及道德素养进行培养, 使学生能够在完成课程的基础上还能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从而对其专业中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应用。在财经商贸类专业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就要抓住其专业的特点, 比如会计专业, 可以从核算、管理等方面入手, 建立相关的专业课程, 培养符合今后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 使会计人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2]

2.2 以今后岗位需求为目的, 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岗位需求指的是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对财经商贸类人才的需求。由此高职教师在对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就要使其与今后企业有着相应的联系, 对今后企业岗位需求人才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才能使专业教学发挥出自身作用, 使高校毕业生能够符合岗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建校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要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背景设计课程, 了解目前社会中对此专业的岗位需求, 以此来使教学工作可以顺利地开展。在对岗位需求分析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比如在对会计专业中的《核算》教学过程中, 就要充分分析现代企业对这个岗位的实际需求, 并且结合相关的规定, 对《核算》课程进行创新与设计, 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了解当今社会这一岗位的发展。

2.3 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背景下, 现在大部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倾向于上岗就能工作。基于此, 高校教师在对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 就应该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进行教学, 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在今后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 学校应该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 了解现今企业对此专业岗位中人才技能水平的需求,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 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掌握专业技能。

2.4 以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考核为目的, 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学生职业资格考核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 以此来对学生进行评估考核, 从而全方位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就业条件。在此过程中, 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学应该着重应用综合性的评估方式, 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基础上, 对其进行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考核, 判定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处理能力。在学生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的时候, 要对其严格把关, 保证学生都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来获取资格证书。[3]

3 结语

总而言之, 构建完善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是高职院校中发展新课改的趋势, 也是在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 使现在高校毕业生能够适应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提高高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培养其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对财经商贸类教学就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 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能力, 并使学生能够获取有效的资格证书等, 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高技术、高能力及高素质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建军.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4 (11) :13-16.

[2]周鸣阳.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4) :97-100.

上一篇:有趣的数字历史下一篇:文化责任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