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育论文

2024-11-15

高职院校教育论文(精选12篇)

高职院校教育论文 篇1

一、高校女生教育的现状

据相关统计显示, 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工科女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5%~25%, 她们中40%的学生来自农村。因为专业原因, 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生理卫生、人际关系、找工作困难等问题。

二、问卷建立及分析

问卷主要针对文献研究内容, 分为5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心理状况、学校教育、学业、就业压力。共发出问卷200份, 收回200份, 有效问卷200份。

(一) 个人基本情况

从问卷调查中显示, 农村学生占大多数。参加调查的学生中, 其中普通高职占79.00%, “3+2”联合培养占12.50%, 国内外联合培养占5.00%, 技工班占3.50%。独生子女占72.5%, 农村占58%。

(二) 心理状况

此项调查中, 大多数的女生在人生取向上比较迷茫, 对今后的就业也感到很有压力。有22%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后, 最大的挫折是就业竞争太激烈。其余的成绩不理想、恋爱不成功、不适应宿舍生活、经济困难各占到19.00%、22.00%、17.00%、20.00%。有55.00%的学生认为在大学, 需要对未来人生取向的指导, 希望在“现阶段对待生活的心态”“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给予指导的分别占28.00%、12.00%、5.00%。有30.50%的学生课余生活是上网度过的, 学习的只占7.50%。有50.50%学生觉得班上女生少会带来困扰。

(三) 学校教育

在此方面的调查中, 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40.50%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会对自身发展前景有微弱的影响, 47.50%的学生认为学生会、社团举办的大赛和活动很不成功, 要么是形式上很多人参与, 实际上很多人是“被参与”, 要么是几乎没人参与。在58.50%的学生认为希望通过书面教育来提高人文素质, 25.50%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教学提高人文素质。有33%的学生认为学校人文活动少且覆盖领域狭窄。

(四) 学业方面

在问卷中, 学生希望走出去参加校际交流学习。参与调查的学生专业全部为工科专业, 其中数控技术专业占23%, 学生有38.50%的人看重学校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专业知识获取途径有27.00%的学生是通过教师课堂讲解, 22.50%通过图书馆自学。有30.50%的学生曾经考试挂过科。有27.00%的学生想多学一些课外的知识, 但不知道该学习些什么, 没有信息和方法指导;有20.50%的学生想参加一些校际间学习交流活动, 但不知道哪里可以获得这样的机会;21.50%的学生学习目标缺失;71.50%的学生偶尔旷课;15.50%的学生经常不按时上课;52.50%的学生偶尔走神;28.00%的学生表示我的老师是手机;只有19.50%的学生认真听讲;66.50%的学生对大学的授课方式适应;16.50%的学生对大学的授课方式不适应;42.50%的学生感觉目前学校对自己的培养对今后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有17.00%的学生对目前学习的工科课程不感兴趣;有51.00%的学生认为男女比例对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工科背景女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 通过教育者提高对工科女生教育的重视度, 来提高女生对大学生活的参与程度

只有提高教育者对女生群体的期望值, 才能不断提高女生的教育水平, 才能提高女生教育的质量。从职业教育和国家发展的高度, 做好工科背景的女生教育工作, 对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 工科背景的女生采取分类教育

毫无疑问, 学校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同为大学生群体成员的男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是有其共性的。但遵循这种共性对学生所进行的一般化的教育, 往往缺少对女大学生具有的某些特点的关注。她们与辅导员交流思想也少, 也基本不与男生交流思想, 甚至在女生中的交往对象也非常有限, 她们的发展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要根据工科背景女生的特点, 与男生分开来, 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包括心理、人际关系、自我保护、就业技巧等。

(三) 重视心理教育, 增强工科女生的自信心

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学生心理活动, 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 可以采取讲座、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女生的自信心。可以采取个人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形式, 丰富教育形式, 提高女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邀请校外成功女性来开展讲座, 介绍成长经历, 用各种方式帮助女生悦纳自己, 提高自信度。

(四) 丰富适合工科女生的校园活动, 培养综合素质

根据专业和人数的特点, 举办适合她们的各种活动, 为她们增长见识、提高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和机会。

如举办女生风采大赛等有针对性的活动, 提高参与度。鼓励女生深入社区、企业和社会进行志愿服务和调查。让她们了解社会, 提高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针对工科女生, 利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校园活动, 教育和引导她们明确今后自己的就业方向,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做好职业生活规划, 早动手早准备, 为她们今后从事专业工作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各种准备。

参考文献

[1]张玉.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青少年学刊, 2008:85-88.

[2]段磊.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 2014 (444) :155-157.

高职院校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示范院校的实践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文化体系、实践体系等面临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作为示范院校,必须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改革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推进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为最终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创造积极的条件.

作 者:金建孟 JIN Jianmeng 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浙江,温州,325035刊 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9(1)分类号:G421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初探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化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创业成为今后学生就业的又一重要方式和途径。开展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从而培养一批有“领袖”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学生通过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

一、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状态,虽然发展迅速,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创业教育是体现素质教育内涵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狭义的创业教育以使学生成为自谋职业的社会成员为目标,传授给学生职业性和专业性技能,指导学生策划、创办和管理企业、公司,广义的创业教育则以培养学生主体的创业素质为目标,使其具有创业所必备的知识、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剧烈变革。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 创业教育的理念有所偏差,虽然创业教育是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凸显后才日益重视的,但是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存在的,它有着更加广泛的教育意义,现今很多高职院校把创业教育纳入了就业教育体系,作为一个分支课程,而创业教育应该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存在的。

2、 创业教育基本以“大赛”为导向,功利性明显。近年来,各式各样的“创业大赛”、“创新大赛”层出不窮,为了参加大赛临时组队、临时组项目成为了很多高职院校的做法,没有真正的上升到创业理论指导创业实践的层面上,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对完善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没有实质性帮助。

3、 创业教育形式单一,效果欠佳。创业教育要能培养既有轧实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业人才。现在我们在教育形式上单一,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仅仅局限在校内和课堂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创业教育效果欠佳。

4、 缺乏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环境。学生创业需要系统完善的创业环境,然而,当前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式的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构起来,大学生创业缺乏相应优化的机制和环境。学校内部的教育体系未能很好的建立,同时社会未对学生创业形成支持态度,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还未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三者未能很好联系起来,对于学生创业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1、 明确创业教育目标,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

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就业意识,使学生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毕业之后创业。同时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不是单纯为准备创业的学生准备的,而是要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促使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去。构建学校、社会、政府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使更多具有“领袖”气质与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出现,这样才是有质量的创业教育。

2、 创业教育群体的分层,做好普遍性教育以及针对性教育

创业教育在实施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做到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既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即“普遍性”教育,辅导学生的创业计划,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举办创业论坛,邀请成功企业人士,分享创业经验,“普遍”的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对于有些创业意愿特别强烈的和创业

潜质非常优秀的学生要开设针对性的教育,即普遍性教育的升级版。以小班化的教学实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

3、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设计

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是要包含创业综合素质相关知识的整合,能够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由于创业教育课程的特殊性授课形式要包含演习性课程和讲授性课程。核心课程主要以教师教案为主,内容要求博采众长,突出时效性等特色。对于成功的创业教育,仅有知识是不够的 ,还需要在知识结构形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4、 实践教学与创业理论知识教育相结合

创业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校内外的社会环境为背景, 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创业过程及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从创业教育理念出发,将学生、社会和教师等各种因素的有机整合,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提升了主动学习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

5、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及时评估与反馈

创业教育评价是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程度以及其社会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及时评估并且进行反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调整,使得学生的创业过程更加顺畅,更加有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再法,郭亚芳.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6).

[2]韩力争.试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3).

[3]彭云飞,徐 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4]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

高职院校教育论文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立本”之道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 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近40多年的发展历程, 其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2005年, 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会议再三强调, 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截止到2013年,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 年招生人数318万, 在校生人数973.6万。“十一五”以来, 高等职业院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近3000万毕业生, 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 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是中国职业教育之年, 在这一年, 我国职业教育扬帆远行, 一轮职业教育升级运动拉开了序幕。2014年2月26日,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6月22日,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6月23日至24日,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习近平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李克强总理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6月24日, 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并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面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新愿景, 业者莫不欢欣鼓舞。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端赖顶层设计、政策支持、院校之人才培育理念以及政校企行之支持。当下职教之内外环境, 不可谓不好, 论其功用, 不可谓不大。然静论当下高职教育, 弊患亦不少。高职教育固然当以产业、市场为依托, 却不可以产业、市场为衡量之唯一尺度。当下高职教育技术至上之弊甚嚣, 立本之道言多而力小, 形式有余, 重视不够。孔子言君子不器, 今高职教育却纯以育器, 教育之道有偏。《管子·权修》有云, “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当下高职院校之急务非仅在技术技能人才之培育, 更在立本之道之建设。如何摆脱趋利的教育心态, 有效地开展好道德教育, 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与市场经济的改革同步的, 其办学之旨乃在于为市场经济提供技术人才。高职教育既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 亦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其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在创办伊始, 高职院校便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立身之基, 以培养具有较强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在办学之始, 道德教育便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辅助性角色, 分散在“两课”类课堂教育以及专业类职业道德教育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之泛化与虚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长期以来, 由于政治教育对道德教育的遮蔽, 传统道德思想被简单批判, 西方道德思想亦被错误认定, 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受意识形态的束缚, 未能辩证对待, 无法建立其有效的道德教育理论, 再加之高职院校重技能轻德育的现实导向,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之困境可想而知。

目前,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道德教育的异化、虚化。

高职院校建校伊始, 道德教育只是作为职业教育的辅助而设置的, 纯粹是一种知识教育与学科教育, 加之受意识形态与商品化思潮的影响, 道德教育被政治教育所取代。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目标太过理想化, 大而不当, 宽而无边, 与社会的外在环境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脱离,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与实践要求, 说教内容多, 可操作内容少, 指导性与操作性不强, 知行脱节, 道德理论无法转换成为道德行为, 难以引发学生的反思共鸣, 学生只是肤浅地理解, 心理上难以接受, 甚至产生逆反情绪, 道德教育收效甚微。道德教育异化、虚化严重。

2. 道德教育内容陈旧, 无法承担道德教育之重任。

我国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体现为“两课”教育, 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四十多年来, 我国德育理论教材越来越丰富, 版本也越来越多, 探索性也越来越强, 但总体而言, 德育理论教材的体现依旧是几十年如一, 内容陈旧、空洞, 理论性太强, 联系生活太少, 无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相协调, 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无力扭转课程脱离生活的状况。

3. 教育方法过于单向、单一。

当下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受苏联德育教育思想影响, 仍以“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为主, 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养成、重传授轻实践、重教师轻学生、重课堂轻课外、重学校轻校外。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多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理论多, 启发学生思考少;生搬硬套理论多, 引导学生分析少;教师单一分析多, 学生情感体验少, 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低, 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道德教育效果较低。

4. 评价方法较为单一, 评价体系滞后。

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评价方法仍然采用应试教育的评价模式, 以考试为手段, 以分数定优劣, 以成绩论成败, 而忽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习惯。在评价过程中, 往往以一些图片、数字、报表等虚拟数字来定论道德教育之得失, 过度强调了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 过度强调了学生道德的量化指标, 而忽视了学生道德的养成教育。道德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对道德的评价应更注重“情、意、行”, 特别是“行”, 以简单的量化指标来进行考核, 无法检验学生对道德内容的体验与内化程度。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制定了德育评价细则, 具体到拾金不昧的次数、参加劳动的次数、做好事的次数等, 并将其与学分挂钩, 加之评价方法单一, 很多学生为完成任务, 只能为好事而好事, 德育养成之意义衰弱。

二、当下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建构与创新

如何改变当下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道德教育虚化、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过于单一、评价体系滞后等问题, 增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培养具有较强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是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面对的重大课题。欲解决高校道德教育的虚化、泛化问题, 关键在于张立高职院校立校之本, 建构有效的道德教育机制, 使道德教育回归自性、回归生活、回归实践。道德教育的构建与创新不是简单地重回传统道德教育, 做纯粹的修身养性者, 也不是去拥抱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做一个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基于对当下社会环境与人心情理的认知, 借鉴中外道德教育理论, 在生活情景中探索道德教育的可行性、有效性。笔者认为, 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需从以下诸方面着手建构与创新:

1. 反思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 确立育人为上的立校之本, 让道德教育回归自性。

几十年以来, 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总是傍依在技能至上的高职教育理念上, 为其服务, 道德教育异化、虚化严重。马克思、卢卡奇所批判的物化、异化问题, 正是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最大困惑。对于这种技教至上、德育虚化的现象, 各界皆以为当然, 全不知谋食谋道之别。故欲建构高职院校道德教育, 首要之急务在于深刻反思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从社会发展与生活需要来说, 技术技能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 然穷究其源, 技术技能之发展乃是为人类更好生活服务的。我们固然希望生活越来越美好, 但更需要梳理道德教育的异化问题, 道德非技术技能的依附。孔子曰:“君子不器”, 夫子之“不器”非鄙视君子成器, 而是注重君子不仅要有器, 更要注重德养, 不囿于器。当下高职院校最大之弊患技能之至上性, 此至上性遮蔽、消解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导致了高职教育德育异化与虚化。故高职院校之道德教育首在回归自性, 以育人为上, 而非以器自限。美国实用主义德育教育家杜威主张“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他认为, 学校教学不应执迷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升学、服务个人前途的老路, 而是应该具体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知识、能力、习惯、态度, 培养学生的生产能力、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2.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不应在生活世界之外孜孜探求, 而应回归到生活世界, 从生活世界中摸索道德教育的方式与路径。道德教育真正目的是育人, 而人是一种实践性、生成性与情感性存在。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回归主张道德教育要从理想化、抽象化、口号化的抽象道德出来, 关注受教育主体的生活世界。生活既是道德的出发点, 也是道德的回归地;生活既是道德的基础, 也是道德教育的生长点, 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 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认为,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求生活过程德育化, 德育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方式等, 注重道德的养成教育, 在具体生活境域中实践并提升, 培养道德情感, 养成道德习惯, 提高道德水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个人生活, 更不是要降低道德教育的品质, 而是以生活世界为切入点, 关注生活体验, 认知与体验相结合, 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去发现、陶冶、锻炼与养成。

3. 拓展、丰富道德教育内容与方式。

当下的德育教材僵化、陈旧有余, 对外借鉴不足, 对内继承甚少, 无法真正切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应有作用。当下, 我们需大力做好德育理论的学习、继承与借鉴工作, 大力继承传统德育资源, 广泛借鉴外国德育资源, 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优化德育教育过程。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德育理论与实践资源, 如儒家思想中“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道德实践等, 均是德育教育可以发掘的重要资源。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吉莉根的关爱理论、拉思斯的价值澄清理论、杜威实用主义的德育教育理论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丰富资源。

4. 合力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 构建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非德育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家长与社会公共服务者的事情, 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其中, 学校、家庭、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校固是高职院校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主要阵地,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有效的社会教育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养成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德育评价体系不应以分数、成败为依据, 应更关注学生日常生活, 关注其德育养成。当前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盛行。加之受商品化思潮影响, 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有效性颇受影响。单纯单打独斗的德育教育无法产生合力, 无法形成有效的德育教育。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 搭建德育平台, 开发德育资源, 健全以生为本的动态德育评价机制, 强化德育效果, 真正熏陶、养育其德性,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过往四十余年, 高职院校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贡献良多, 培养了许多技术技能人才。论析高职院校当下现状, 我们不是要简单地否定和肯定, 我们更需要从宏心悲愿出发, 思其弊患, 揭其所缺, 方能真正推度高职院校向前发展。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作为高职院校, 培养当下之技术技能型人才当然急迫, 培育未来之高素质却更是眉睫。技能乃谋生之具, 德育方人生之本, 我们不能因一时之谋生之具而荒废百年之德性培育。高职院校虽以技术技能教育见长, 然根本之构建依旧是德性教育。

参考文献

[1]赵祥麟, 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高职院校实施STS教育探析 篇5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是近年来国际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具备现代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STS教育对于我国来说,它刚刚起步.今后STS教育将成为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来说,STS教育就是使学生了解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STS教育.

作 者:吴德强 王娜 作者单位:吴德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院办)

王娜(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基础部)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16-04

一、前言

在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全国人民积极响应,这其中既有中国经济形势所迫的体现,也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人们的创业激情点燃的结果。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在创业教育的道路上具有不同于其他机构的特点和规律,需要高职院校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学生情况、学院资源以及学区特点等因素制定一套适合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使高职院校在全国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本文分别对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和创业教育工作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根据多年的创业教育工作实践提出了一些创业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希望能够给有志开展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一些借鉴。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

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针对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校园创业氛围营造。因为创业是一件开拓性、不确定性很强的事情,与正常上班工作相比较要更辛苦,风险更大,所以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创业的意愿,学院也就不能强迫所有的学生都去创业,但是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却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其二是针对真心想创业,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的创业精英培养计划。具体情况如创业教育模式图所示。(见右图)

(一)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无论学生今后是创业还是正常上班就业,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都将是他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高职院校应该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进行安排和体现。所以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开设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方面的专业选修课或专业必修课,以这种方式将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渗透到学生的专业教学中。根据很多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课程时将面临一个相关师资缺乏的问题,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学院内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对这类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成为学院全面开设创新创业意识课程的主要师资力量,由他们去支援学院其他专业系的创新创业意识课程的讲授。

除了要求直接开设创新创业意识课程之外,各系的专业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从而在平时的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知识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拓展和渗透,这样的培养效果才会更佳。

(二)创业实践活动开展

学院还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创新创业意识教育方面的作用,比如可以开展各种校内的创业活动和积极发动学生参加省市区相关政府或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创业活动或创业大赛,让学生在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中得到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并且通过这些形式多样、趣味纷呈的创业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出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1.成立创新创业社团

高职院校在学院内部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创新创业社团,通过吸纳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到社团,一方面有利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另一方面也将有利于学生创业时可以实现跨院系,多种专业背景的同学进行团队组建,使创业团队的成员构成更加优化。成立创新创业社团之后,既可以由社团来组织和举办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也可以组织社团成员参加其他机构举办的创新创业活动。

2.举办校内创新创业大赛

高职院校在学院内部可以由相关部门举办面向全院学生的各种创新创业大赛,比如:模拟商业街销售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和创意项目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大赛的过程中得到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大赛在校园内的举行将使全院学生切身感受到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并在无声无息中受到潜移默化。

3.参加省市区创业活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省市区各级政府的各种行政部门相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和创业大赛,其目的一方面是积极响应国家领导的创新创业号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服务民众,促进社会就业和创业事业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个时代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政府举办的各种创业活动和创业大赛来锻炼学生,促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4.完善专业创新实训室

创新创业教育绝对不是在现有的专业技能教学基础上给学生强加的一个额外负担,更不是作为一个外来事物硬塞到专业教育中的异类,而是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一部分,专业培养目标之一,所以不但要开设创新创业意识课程,还要渗透到平时的专业实训中,依托高职院校内部各院系的专业实训室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培养能在各种专业实训中得到落实。

5.引入社会创业项目

高职院校办学离不开社会,既要服务于社会,也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办学,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引入各种社会资源搭建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现在很多企业非常乐意与高职院校合作,在校园内创建各种实践基地,开展企业经营项目。如果能够将企业的各种经营项目引入校园,将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具有各种实际的经营项目和动手操作环节,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得到切实的锻炼。而且高职院校引入这些企业经营项目可以使学生的创业实践更加接地气,更加与社会实际接轨,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摆脱空洞的理论宣讲。

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来源可以是多样的,活动形式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关键的是要认真组织,将各种活动项目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方便地参与进去,学生进去之后要能有所收获,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三)SYIB创业培训计划

SYIB创业培训是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从国际劳工组织引进的一个创业培训教育项目,旨在推动中国社会就业与创业事业的发展,该项目由一套完善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审核制度组成,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梳理创业想法,并且对学生的创业计划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很多高职院校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推动下培养了自己学院的SYIB创业培训讲师,具备了开展SYIB创业培训的师资力量,而且SYIB创业培训作为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动的一个惠民项目,各省市都有相应的政府培训补贴,这将非常有利于该项目的开展。但是由于各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给各个院校SYIB创业培训的补贴人数有限,所以不可以能给全院所有的学生都开展该培训,而且SYIB创业培训内容是一个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创业培训项目,教给学员的是一套详细的创业计划书撰写方法和思路,是一套具体的如何创办企业的管理方法,对于一些不是很想真正创业的学生可能意义就不是很大,所以SYIB创业培训适合针对那些有强烈创业意愿和动机的学生开展,要求高职院校通过自己学院的SYIB创业培训讲师依据相关的筛选标准对申请培训的学生进行审核,使该培训项目能够真正落实到有需要,具备相关条件的学生身上,所以SYIB创业培训将作为高职院校在学院内部开展创业精英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一个大众教育项目。

(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想让学生的创业活动能够成功,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进行创业实践的场地和机会。由于绝大数的学生是第一次创业,经验非常不足,能力和资金也有所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的市场竞争,学生的创业项目很可能在襁褓中就被扼杀,所以高职院校要在学院内部给创业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安全,能够帮助他们渡过创业初期艰难时刻的避风港,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学院内部投资建设一个创业孵化基地就成为必然选择。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不能只是简单地提供一个办公场所,还需要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1.设施齐全的场地

虽说创业孵化基地不能只是一个场地,但是对于初次创业的学生而言,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工商注册,能够满足正常办公的场所,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所以创业孵化基地首先要提供一套能够满足基本办公所需的各种硬件设备,比如:打印机、电脑、办公桌椅和空间足够用的办公室等。当然其中一些设备可以作为孵化基地的公共资源来使用,比如打印机、商务洽谈室和会议室等。

2.企业管理咨询

创办一个企业容易,让一个企业茁壮成长那才是最难的事情,据工商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大概只有2.5年,而且这个时间还在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不断缩短,而且高职学生的实际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普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创业孵化基地必须给学生新创的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为他们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咨询师可以来源于高职院校学院内部管理系或财经系的专业教师,以及聘请社会上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比较成功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师,为学生的初创企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使学生的创业过程少走弯路,企业经营效益更好。

3.政府政策咨询

前面讲到现今社会是一个从事创业的难得历史好机遇,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社会的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广阔市场和无限机会;另一方面中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民众的就业与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为此各级政府的不同部门为大学生创业出台了很多工商注册、低息贷款、创业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散落在各级政府的不同部门,对于初次创业的学生而言很难全面掌握。因此创业孵化基地应该由熟悉相关优惠政策的指导教师为创业的学生提供相关的政策咨询,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相关资源,使初创企业能够顺利渡过艰难的初创时期。

4.引入天使资金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学生初创的企业需要的东西也许有很多,但是充足的资金却是企业快速成长的必备条件之一。学生创业往往资金不足,导致很多企业不是因为业务没有做好,而是因为无法及时获取企业发展的资金而黯然退场。所以创业孵化基地应该为创业学生和天使投资之间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桥梁,让优秀的创业学生能够被各类天使投资发现,为初创的学生企业注入足够的发展资金,使初创企业具备强大的发展动力与基础。引入天使投资对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而言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双赢决策,因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创业学生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促进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事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天使投资找到优质的投资项目,获取高额回报,大家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呢。

5.创业项目评审

正如经济学中所说,这个社会最大的矛盾是社会发展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社会随处可见各种需求与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学生创业同样面临资源有限的困境,比如:高职院校能够给学生提供的SYIB创业培训名额有限,创业孵化基地的场地资源有限,各种咨询服务资源也有限,甚至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的各种优惠补贴也是有限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学院内部解决好资源配置最优化的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在学院内部成立一个创业项目评审委员会对申请参加SYIB创业培训的学生,申请入住创业孵化基地的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公正、公平、公开审核,使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最有价值的创业学生和项目上,使学院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使用。至于创业项目评审委员会成员的构成,则需要各高职院校根据自己学院的实际情况选聘经验丰富,办事公正,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构成。

三、创业教育工作关键环节

前面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试探性的讨论,为了使创业教育模式中的各项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使创业教育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还需要对创业教育工作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把握,只有当这些关键环节都打通做好了,才能更好地保证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实施配套的激励政策,以及学院全体工作人员对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

(一)专门负责机构

创业教育是一项工作涉及高职院校内部多个部门,开展的活动复杂多样的事业,必须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和协调相关创业活动的机构。该机构专注于推动高职院校内部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负责创业教育模式中各项活动的执行,协调高职院校内部各个专业系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创业资源配置和信息交流。所以该机构定位为一个服务支持性机构,为高职院校内部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服务和支持,因此该机构必须具有跨专业系进行活动协调的能力。根据该机构的工作职能要求,应该将该机构的行政级别设置为与高职院校内部的专业系平级,该机构的成员应该来自高职院校内部不同的专业系和行政部门,如此才能保证该机构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所以该机构的组织成员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职的创业教育工作人员,主要从事高职院校内部有关创业教育的日常行政工作和与外部相关组织的交流活动;另一类是来自不同专业系和行政部门的兼职创业教育工作人员,主要从事与创业教育活动有关的专业技术工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

涉及创业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其一从事创新创业意识课程讲授的教师,这类的教师需求量比较大;其二从事学生创业项目指导和咨询的教师,对这类教师的要求相对要更高一些,所以建议从事该类工作的教师要么正在开展创业项目,要么曾今从事过创业活动,即必须具备创业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其三从事SYIB创业培训的讲师,该类教师必须参加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SYIB创业培训师资培训,并获得相关的培训讲师资格;其四各专业系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所有专业教师,这类教师都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精神,能够在平时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教育。以上四类师资力量的建设需要高职院校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和锻炼机会,使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开展具备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实施激励政策

有关创业教育的激励政策涉及两类人员: 其一是针对创业学生的激励政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成功创业的激励政策,比如:优惠的创业孵化基地场租、创业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咨询和政府政策咨询等;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解决创业活动和专业课程学习之间时间冲突的政策,比如:创业活动与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学分互认,弹性的毕业制度安排等;其二是针对从事创业教育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那些来自不同行政部门和专业系的兼职工作人员,必须为他们制定一套具有积极引导效果的激励政策,而不能寄希望于这些工作人员的一腔热情,更不能用行政压迫的手段强迫他们从事相关工作,否则创业教育工作的执行将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四)全员重视参与

创业教育事业不是高职院校内部某个创业教育机构的单独工作,更不是某几个人的私人事件,而是需要高职院校内部全体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的事业。上至学院管理层,下至一名普通教师都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因为如果没有学院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创业教育这样一个涉及部门多,需要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的事业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如果没有基层工作人员的认同和认可,创业教育的具体工作将无法落到实处;如果没有全体工作人员的集体重视,将无法实现创业教育工作跨部门和专业系的活动协调和资源整合。所以任何工作人员不管是否直接参与创业教育工作,都需要对创业教育事业的意义具有充分的认识,积极地参与相关活动,支持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创业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一项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质量工程,是一项推进学生素质培养的教育工作。所以对于创业教育不能以成功多少家学生企业论成败,只要能够让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内部顺利开展,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想创业的学生能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创业教育事业就是成功的,就是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邓平安,蔡琼.略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内涵及意义[J].现代企业教育,2010(11):191-192.

[2]朱焕辉.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新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72-73.

[3]李吟.论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的构建与实践[J].创新创业,2014(10):53-56.

[4]袁成龙.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分析[J].科技视野,2014(10):197-211.

论高职院校幸福教育 篇7

1. 高职幸福教育的内涵

高职幸福教育作为一种理念, 是培养师生认知幸福、追求幸福和体验幸福的能力的教育;是把幸福当做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 教师享受教育幸福、幸福地教, 学生体验幸福教育、幸福地学的教育[1]。很多学者将幸福教育的内涵进行过讨论, 认为幸福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幸福作为一种可以教授和学习的能力, 是课堂教育的内容;二是把幸福作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 即教师感受着幸福的教, 学生感受着幸福的学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体验到幸福, 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态度, 并对幸福充满渴望;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到幸福, 体会到来自职业的乐趣与价值, 即高职教育要努力关注人的发展, 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克服功利性、工具性的弊端, 把师生的幸福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高职师生在传承职业理想、职业技能的同时, 获得内心的快乐和精神的成长[1]。

高职院校的班主任要注重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 培养大学生感知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使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方式追求人生幸福, 实现人生价值, 为达到逐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和谐、进步的目标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 高职幸福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农业职业院校的一名班主任, 我所接触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 他们对幸福的描述都倾向于毕业后有一份相对理想的职业, 所以他们大学生活的目标就是围绕心中对幸福的向往而努力。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比较迷茫, 尤其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生活压力的加大, 部分学生认为在学校学不到东西, “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学生中占很大比例。许多学生在大学里缺乏目标, “无聊”、“郁闷”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自然这部分学生就缺乏感知幸福和追求幸福的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 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 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教育非常必要。

2.1 幸福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幸福教育, 既可以帮助学生从自然存在走向精神存在, 正确认识自我, 明确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目标, 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理解幸福生活的真正意义, 远离心理贫困, 丰富心灵成长, 构建精神家园[2]。

2.2 大学生幸福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 大学生幸福教育还没有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强调以人为本, 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 但如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感受生活的幸福, 却是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3]。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因而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原则的完善, 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实。

2.3 大学生幸福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对高职学生进行幸福教育, 是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体现人的内在精神和谐幸福的要求;体现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因为高职幸福教育彰显“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高职学校, 以人为本的“人”, 是指最广大的学生;以人为本的“本”, 就是根本, 就是出发点、落脚点, 就是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高职幸福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大学里甚至是一生中学会感受幸福、创造幸福、收获幸福。只有将幸福教育理念付诸实践, 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1]。

3. 高职幸福教育的实施路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人心, 幸福教育的价值日益凸显, 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加强高职学生幸福教育, 必须更多地关注个体幸福的获得, 从转变教育理念着手, 在实践中创新教育形式, 拓宽教育渠道。

3.1 开设专门的幸福课程, 帮助学生构建幸福生活的知识基础, 培养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

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 也是人的幸福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 知识会使人变得有智慧。苏格拉底称, 那些有智慧的人正是凭借着知识而成为有智慧的人, 进而获得一种内在幸福[4]。幸福的根源在于获得丰富的知识。另外高职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发展时期, 各种文化思潮, 冲击着他们的思想意识, 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同时对幸福的理解和把握出现偏差。因此, 将幸福课程纳入教学环节, 或在思想政治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课等课程教学中将幸福观教育融入其中, 让学生掌握一套关于幸福方面良好的知识结构, 对指导学生树立理性、科学的幸福观有重要意义。

3.2 转变教育理念,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 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 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 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重要保障[3]。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文关怀、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从关注社会与自然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实践中, 在进行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的同时, 增设人文素质课程, 可开设人际关系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等课程, 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更好地创造幸福。

3.3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充实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培养健康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要尽可能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为大学生提供求知与社会交往的、认识社会与服务社会的机会, 使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和有意义[3]。应充分利用好橱窗、板报、广播电视、校报等文化宣传设施, 利用好校园的绿化、美化, 从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为学生创造参与各项活动创造条件。我们学院注重以班级活动为主线, 同时鼓励班级学生积极参加学院、系部的各项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了解自己, 在展示自己的同时, 认识自己在一定的集体或社会活动中的价值,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生活的主角, 因此高职学校要注重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建构健康和谐的大学生精神世界,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3.4 幸福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大学生的幸福实践能力。

幸福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 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际体验, 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学会采用正当的途径和方式实现幸福的目标[3]。在我看来幸福既是一种教育理想, 又是一种教育实践。尤其是面对高职的学生, 他们在学习上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 他们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很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高职学生幸福教育的重要方式。工作中鼓励班上学生积极参加系部或班级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活动、送科技下乡、服务社区、参观考察等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对幸福的实际体验, 培养主动创造幸福的意识, 深化对幸福的认识, 锻炼创造幸福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幸福, 他们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以崇高的理想筹划生活, 在生活中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 从而为学生个人开启幸福之门, 也能使他们更好地造福社会。

3.5 重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真正的幸福教育必须关注教师的幸福获得, 如果教师都缺乏幸福感, 自身都难以体验到幸福的美好境界, 也就不可能真正传授给学生幸福的内涵[5]。开展幸福教育, 让教师幸福地教、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创造和享受幸福、与学生一起共享教育的幸福、成为幸福的教师, 无疑是消除职业倦怠的最好武器[6]。但是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 现在的教师面临的压力相当沉重, 所以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挑战, 重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如果教师自己都感受不到幸福, 又如何去教育学生感受幸福呢?所以, 要让学生幸福, 教师首先要幸福, 因为学生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 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总之, 在当前强调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尤其是针对新时代的高职学生, 我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出发, 努力探索有效实现幸福教育的各种路径。

教育职业并不必然是幸福的, 但教育的幸福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创造。高职院校开展幸福教育在帮助学生完善道德品质, 明确人生目标, 激发自我潜能, 提高幸福能力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者, 我们应该使教育充盈着幸福的元素, 让学生有幸福可掘、有幸福可造、有幸福可享。最终我们一定可以收获教育的幸福———学生的幸福。

摘要: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幸福。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机构, 担负着大学生幸福教育的重要使命。文章探讨了高职院校幸福教育的内涵, 高职院校幸福教育的必要性, 以及高职院校幸福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幸福教育,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凤云.试论高职幸福教育[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 :28-31.

[2]丁燕华, 孙卫明.高职院校学生幸福教育探析[J].湘潮 (下半月) , 2012 (7) :73-75.

[3]王甲成, 张超.大学生幸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0 (1) :109-112.

[4]韩弥明.加强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17 (1) :98-100.

[5]张晓宏.德育视角下大学实现幸福教育的路径思考[J].文学界, 2011 (10) :211-212.

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初探 篇8

一、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 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形象而著称于世。礼仪自古以来都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 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但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一些不良思想的进入, 一些人丢弃了祖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 只求自己自由、舒服, 不顾他人感受, 任意妄为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高校校园。在校园中, 个性张扬, 不分场合地穿着奇装异服, 发型怪异, 言语不文明, 破坏公物现象屡见不鲜。男女同学行为举止过于亲密, 对老师视若无睹, 不打招呼, 上课睡觉, 自习课上大声喧哗, 人际关系淡漠, 宿舍矛盾众多者也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拉帮结伙, 搞小团体, 聚众起哄、打架斗殴。

基于以上现象, 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于整个国家而言, 提高大学生礼仪素质是培养合格人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学生自身而言, 礼仪教育则不仅是他们优化自身形象, 提高自信心的手段;同时也是他们平衡自身心态, 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常见心理问题的途径;更是他们养成严格自律、宽于待人的品格, 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举措

1. 创建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

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可见环境对人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礼仪首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礼仪氛围。例如, 学校可通过各种媒介, 将礼仪文化融入各种校园活动之中, 开展“明礼诚信”活动, 制订修身计划, 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 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礼仪讲座等活动, 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也可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学校网络等媒体工具, 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 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

2. 教师以身作则, 做好示范作用。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今不从”。身教重于言教, 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首先得先从自身做起。毋庸讳言, 教师中不修边幅、标新立异、举止不雅、出口成“脏”、乱吐乱扔等不文明现象绝非鲜见。因此, 教师首先应在自身的仪表、言谈举止、人际交往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以自己的表率作用,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

3. 合理安排礼仪课程, 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礼仪课是一门

应用性极强的技能型课程,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礼仪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礼仪规范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潜意识行为。鉴于高职院校学制较短、而礼仪规范较多、涉及面广和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特点, 对高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要紧紧围绕时代、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有的放矢地抓住核心内容进行。同时突出职业意识的培养, 重点应放在个人礼仪常识和各种场合的礼仪规范教育上。

课程设计要合理。礼仪教育的第一阶段应是礼仪知识的普及, 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仪容修饰规范。掌握穿着服饰的基本原则, 掌握言谈的基本礼节及技巧, 知道如何利用微笑和得体的举止去优化自身形象, 懂得在各种典型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第二阶段应是日常礼仪训练, 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礼仪的本质和核心是表达对人的尊重。这种尊重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亦是对自身的尊重, 使学生提高自律意识, 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第三阶段是分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礼仪知识教育和训练。比如对涉外专业应加强涉外礼仪方面的教育, 对企业、营销等方向的专业应加强商务礼仪及服务礼仪方面的教育等。

礼仪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 传统的仅仅靠利用粉笔、黑板进行讲授, 容易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疲倦和倦怠心理, 丧失学习兴趣, 很难实现教学目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图像、录音、录像等形式图、文、声并茂地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强化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另外, 礼仪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 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才能真正达到礼仪教育的目的。

4. 定礼制、严考评。

对学生的文明要求应该制度化。将礼仪制度化, 并且严格考评, 可以强制性地使学生改掉一些不良习惯, 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文明修养, 成为真正的“知书达理”的人。

许多学校倡导的“诚信银行”教育方式值得借鉴。如同真正的银行一样, “诚信银行”也有一套学生诚信金存、扣办法, 学生如果有好的表现, 则及时加分;如果有不好的表现, 则减分。“诚信银行”对学生在校三年的各种表现作全程记录, 并作为“礼仪”课程的考核成绩, 这种办法对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古人云:“不学礼, 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安。”可见, 礼仪是做人的根本, 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是治国安邦的良药。谁拥有良好的礼仪, 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 大学生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己的前途, 都希望能成功地推销自我并且能实现自我价值。而礼仪教育的目的正在于提高学生修养, 帮助其塑造自我形象, 适应社会需求。因此, 加强礼仪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树青, 甘玲.礼仪教育: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2.

[2]林友华.社交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高职院校教育论文 篇9

一、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卷设计与调研

(一) 问卷设计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调查范围选取了15所山东省内有代表性的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 对笔者所在学院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以及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济南职业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90位教师 (每校6位教师, 1位德育教师、5位会计专业教师) 300名学生 (每校20名会计专业学生) 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发放教师问卷90份, 回收教师问卷90份, 有效问卷90份, 回收率为100%, 有效率为100%;发放学生问卷300份, 回收学生问卷300份, 有效问卷298份, 回收率为100%, 有效率为99.33%。

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问卷的设计主要是依据王道俊、王汉澜所编的《教育学》中对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的分析而拟定, 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但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 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围绕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受教育者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水平、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育手段的实施等三个方面设计了问卷内容。

(二) 调研过程

第一阶段:预测。问卷初步确定后, 先在笔者所在学院进行第一次预测, 做初步分析和统计, 并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修改、筛选, 确定问卷。问卷确定后, 在笔者所在学院进行第二次预测。经过两次预测并修改, 最后确定问卷。第二阶段:正式施测。测试以课题组所在学院及山东省内其他14所知名的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为单位, 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主试发放问卷并按规定的指导语向被试进行指导和说明;被试对问卷进行回答, 回答完毕, 当场回收问卷。第三阶段:访谈。主试召集部分教师和学生, 就某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 自由发言, 主试作记录。第四阶段:调查结果的统计。全部问卷经过认真的核查、整理后输入微机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调研结果

(一) 教育者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

在被调查者中, 对于“您认为有必要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吗?”, 100%的教师表示“有必要”, 其中32.22%的教师表示“非常有必要”。

(二) 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育手段的认识

在被调查者中, 对于“您所在学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吗?”, 有60%的教师表示“开设”, 有40%的教师表示“没有开设”。

在被调查者中, 对于“您所在的学校进行过相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知识讲座吗?”, 有42.27%的教师表示“进行过”, 有57.73%的教师表示“没有进行过”。

在被调查者中, 对“您认为应采用何种方式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回答情况课题组进行情况分析、汇总如表1:

在被调查者中, 对“您认为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困难是什么?”的回答情况课题组进行情况分析、汇总如表2:

(三) 受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

在被调查者对“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会计也在不断发展, 会计职业道德从不被重视到备受重视,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约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法律制度, 这对维护国家的利益、保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应该对目前屡见的上市公司虚假披露会计信息的案例引起重视。从国内较早的会计造假‘先锋’深圳原野到近年来的蓝田股份、银广夏、国泰君安、天勤证券等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 都说明了我国会计造假现象非常严重, 而且愈演愈烈。在国外, 随着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会计丑闻爆光, 安达信会计公司垮台等, 也说明会计人员的执业操守、职业道德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在这一背景下, 你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是否有必要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回答中, 10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其中17.1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

在被调查者对“你所在的学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了吗?”的回答中, 有62.23%的学生表示“开设”, 并表示开设的是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有37.77%的学生表示“没有开设”。

在被调查者对“你所在的学校进行过相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知识讲座吗?”的回答中, 有38.89%的学生表示“进行过”, 有61.11%的学生表示“没有进行过”。

(四) 受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育手段的认识

在被调查者中, 对“你愿意以何种方式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回答情况课题组进行情况分析、汇总如表3:

三、结论与启示

(一) 结论

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方面, 目前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总体认识有所提高。在被调查者中, 10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32.22%的教师表示“非常有必要”。受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方面, 随着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认识也有了较大提高。10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其中17.1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育手段的实施方面: (1) 高职院校正努力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呈多样化态势。在对“应采用何种方式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回答中, 认为应采用专题讲座、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案例分析、融于实习、实训、实践、开设专门课程、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讲座、教师自身言传身教方式等。 (2) 社会实践方面还不太理想, 有待提高, 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较难评价。

(二) 启示

(1) 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着较好的基础。近年来,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改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的弊端, 切实增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管理工作也逐步趋向务实。总体来讲,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正处于积极发展阶段,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教育方式由封闭转向开放, 教育方法由单一转向多样, 教育内容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得以更新和扩充, 这些必将成为推动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发展的积极动力。

(2) 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 会计专业缺乏职业道德培养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要素知识化, 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不仅限于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与能力, 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国家教委提出, 高校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全国会计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然而,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具体培养计划都将会计理论及实务能力作为重点, 而忽略了道德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针对学生的智力培养, 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 而涉及培养学生德育方面的课程, 如会计法、会计伦理等却很少有学校开设, 即使开设也列为学时很少的选修课。总体上看, 我国会计教育仍侧重于专业技术素质教育, 而忽视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 忽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对各种能力的培养。

其二, 会计专业课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不够。由于我国会计专业教师主要是基础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 因而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认为那是政治课老师的事情, 与自身无关, 且由于专业课教师主要从事理论的研究, 缺少实际业务的经验, 很难从深层次来理解和把握会计职业道德在实务操作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各种考试如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会计信息化考试等都主要是考查学生所具备的会计专业知识, 而较少涉及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 以致会计专业课教师自然把授课重点放在会计专业知识上而忽视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然而, 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 会计教育不仅传授必需的技巧与知识, 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

其三, 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差。目前我国的伦理学理论对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认识存在一个根本性的误差, 占统治地位的伦理学理论认为道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的总和, 而没有认识到道德不仅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 而且也是个人自我实现的手段和完善人格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道德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社会道德教育。当前道德教育只突出了规范约束的作用, 只重视告诉人们不应该怎样, 但忽视了道德不仅是对人的约束和限制, 也是对人的肯定, 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 使人们的内在精神世界充满善意和爱心。由于对社会道德的本质把握存在误差, 也就不能对职业道德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目前所有的会计职业道德教科书对职业道德的定义都是“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会计职业道德重视了会计行为规范的讲解, 但忽视了对会计职业信念、会计职业良心、会计职业荣誉、会计职业尊严、会计职业情操、会计职业修养和境界的培养。

其四,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地位。绝大部分院校的会计专业没有职业道德课程, 在潜意识中人们还是认为会计是一门只跟数字打交道的技术性较强的学科。所以, 高职院校对会计学科的设置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 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人员不仅与数字打交道, 在执行会计制度的同时还需要与人打交道, 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是经常与企业的钱物打交道, 会计人员经常面临着利益和道德的冲突。正因为在学校学习期间, 学校没有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风险意识、保密意思、责任意识, 当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利益冲突时就会无所适从, 从而导致部分毕业的学生虽然具有相对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和技能, 但却缺乏会计法制观念、会计职业道德观念, 使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下降, 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执业能力的发挥。

其五, 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存在诸多弊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育仍然注重知识灌输, “老师讲, 学生听, 老师写, 学生抄”, 过度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 忽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学生成为消极的信息接受者。主要表现为:传统观念认为只有正统的、有现成结论的东西才能进入教科书, 而现实存在的管理问题、尤其是职业道德问题往往是急诊式的, 是老师也不能“解”的“惑”。对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 上课时老师只是一带而过, 而考试只考概念、定义等已有定论的东西。学生毕业后, 不论是研究理论还是做实际工作, 需要解决的恰恰都是没有定论的问题。也就是说, 当前的教学过分强调学习基础理论, 忽视理论联系实际。即重理论轻应用, 听课、考试、写论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知道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 只知道书本上的现成结论,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成绩再好, 也不是合格的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一旦踏上工作岗位, 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育南、常小勇:《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及启示》, 《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10期。

[2]郭扬:《“职业道德风险”与新时期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特征》, 《职教论坛》2004年第5期。

高职院校教育论文 篇10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第一, 会计道德观念教育, 即通过教学使会计学生深刻理解“会计人”的“操守”、“职业品德”对经济秩序的重要影响, 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初步养成正确的会计道德荣辱观, 对会计职业“公平卫士、经济警察”的作用心生崇敬;第二, 会计道德规范教育, 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过程,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会计道德规范的内容;第三, 会计道德警示教育, 就是在案例教学中, 施以一定数量的具有会计行业现实教育意义的违法违纪案例, 通过对案例当中会计行为的剖析和讨论, 让学生明辨是非, 获得警示, 提高法律意识;第四, 其他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 比如形势教育、法制教育、政策教育、反腐败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等。

存在问题

1. 对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对高职层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并不很清楚, 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部分高职会计学校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会计学生只是进行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的课堂灌输与说教, 充其量只是熟读、牢记法律条文而已, 这种说教式的会计道德教育模式本身就是背离道德教育初衷的, 应该说是不科学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2.教材内容缺失, 教学方法落后

调查发现, 现有各类会计教材中, 理论课程还是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相关课程, 实践课主要还是在整套的模拟实训, 存在强调会计专业技能知识、轻视甚至没有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问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不仅少之又少, 而且缺乏经济伦理学知识、商业道德和会计操守的课程, 也缺少警示教育的学习和实践, 在会计道德教材建设和教材内容上普遍存在着缺失问题。

尽管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但目前的教育方法基本模式依然是传统的“灌输式”, 还仍是以“教师讲, 学生听”的集体课堂式授课方法, 手段陈旧单一, 缺乏多种方法、手段的配合, 影响到会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降低了学生的接受效果, 比如, 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内容简单、枯燥、不喜欢听。

3.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

调查发现, 有较多的师生和领导认为没有必要开展这项工作, 认为在学校进行的会计道德教育没有什么效果, 甚至就是浪费课时。足见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没有引起教学者和教学管理者的兴趣, 实际上是被边缘化了。

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

1. 存在对会计道德教育本质认识的偏差

审视我们现在所有的会计职业道德教科书对会计道德都只是重视对会计行为规范的知识传授, 没有道德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 诸如会计“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尊严”、“职业信念”、“职业修养”和“人格魅力”等等, 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往往会习惯地与“两课”等德育课程合并在一起, 道德教育的政治色彩明显, 加之全社会急功近利思想弥漫, 学校趋向完成教育“行政任务”, 必然趋向追逐近利, 哪有心思静下心来“坐而论道”, 认识不到“修心与养成”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 必然导致会计职业道德的学校教育流于形式。

从学生自己评价看来, 他们自身心理上“自卑感”、“落差感”依然沉重, 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实属无奈, 对会计道德“底线”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在教师看来, 现在招进来的会计学生入学成绩仅仅300分左右, 生源质量不高、缺少基础性的公德判断力, 学校很难开展较高层次的高职会计道德教育。因为会计职业道德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一定的专业课理论基础之上, 所以高职院校还不能主动认同开展会计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2. 教材建设不足, 会计师资队伍的建设缺乏实效

现行教材理论论述过多, 教材内容陈旧, 缺少新鲜案例, 特别缺少对国际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先进理论、优秀成果的了解和借鉴, 不能及时反映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体现企业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调查发现高职院校中普遍没有“会计人”观念教育, 缺乏“现行案例”的警示教育。个别学校“规范教育”也还是仅仅开设了《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用于应付考试和上级检查。出现的新教材过于笼统化, 简单化, 非统一化, 对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都造成了不小的困难。高职院校会计德育专业教师几乎没有, “半路出家”的非本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 或者会计专业教师, 或者是其他财经类专业课教师, 这些教师来承担《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讲授, 他们对会计道德的本质性内涵、对符合高职生条件特点的会计职业教育以及教学模式还缺乏经验, 多数专业教师的人本意识淡薄, 加之缺乏理论指导, 会计道德教育主要还停留在依赖教师自己的判断和观察的水平, 再加上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还很少, 参加企业实践机会和时间也很有限, 会计师资队伍的建设缺乏实效, 都直接影响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

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1.转变办学思想, 服务高职会计教育目标

高职会计教育无论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还是办学规模上, 要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联系起来, 真正转变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高职会计教育要以人文关怀为导向, 技能教育为基石, 人才目标区别于普教, 以多样化满足各类、各层次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循准则, 不做假账”, 应是所有高职会计院校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目标。

2. 完善课程体系, 契合高职特点要求

第一, 增加经济伦理学知识的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属道德经济, 二者在竞争原则、趋利原则、开放原则、法制原则的共性应该得到坚持, 必须按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办事。某种意义上说, 恪守经济伦理学原则, 就意味着要求交易双方在各种经济活动中都应遵循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 意味着双方所提供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公允的和可靠的, 双方执行合约时是严格的, 只有这样交易时的经济风险相对就小, 为此付出的交易费用自然就少, 双方才会以较低成本支出实现自己收入乃至利益上的最大化, 才会实现真正的会计价值。第二, 加大会计职业道德警示教育力度。通过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全面渗透会计道德警示教育力度, 要在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规定一定数量警示教育内容, 充分利用公安机关在经济罪案方面所能够提供的新鲜案例, 把其中与会计类经济犯罪相关的案件、事例或与连带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的案件、事例, 编写成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警示教材》, 带上课堂, 展现法律和道德力的作用, 让高职会计学生珍惜自己的道德资本, 从而提高会计职业道德觉悟。

3. 改革教学方法,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其一, 采纳国外先进的多环节教学模式。近年来, 美国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更多采用的是教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分小组的学生课堂训练与教师辅导以及上机练习等多环节教学, 因此, 我们可以结合美国或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会计教学实际经验, 对现有我国的高职会计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改良, 要在课堂上借鉴“启发式”教学, 教师只须提出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讲解一些学生主要应该思考和阅读的东西, 分配出较充分时间让会计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在自我思考中去体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端正会计职业道德价值观。例如“道德讨论课”———由会计专业教师指定, 以学生自由组合的课堂讨论形式, 通过相互辩论和相互讨论, 利用在会计学生间思维对撞过程来逐渐加深对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 并激发起学习动力。“模拟实训”———将一些不合理要求加入要进行讨论的特定案例, 然后让会计学生按照基本会计程序来模拟实际操作, 在训练专业动手能力的同时, 增进会计学生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其二, 在教学手段上应有所创新, 切实加强借助其他团体, 期刊、网络等现代媒体的教学手段, 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 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其三, 倡导主体性教育方法, 提高内化成效。要充分认识到高职会计学生的自身特点, 通过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形式、建立和充实完善能够体现高职层次会计职业教育特色的主体性教育培养模式, 把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与法律规范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中, 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内化意识贯穿于会计主体性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上。引入西方经济伦理原则, 培养学生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冲突问题的道德推理能力, 形成学生正直、诚实的品质, 客观公正态度、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方的价值观。其四, 实施赏识教育, 体现人文关怀。国外在素质教育中把赏识教育作为增进学生自信, 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方法, 为越来越多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认识并被推崇。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工作或学习效果最好。赏识教育可以针对高职会计学生道德认知规律, 将赏识教育的方法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会计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伴随着高职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全过程, 巩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其五, 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具有企业会计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 安排一定数量的“顶岗”教师深入到企业财会部门, 通过会计教师个人的实际工作和积累, 整理出能够用于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具有鲜活案例并编成教材,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校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校企互动带动学校原有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从而保证学校整体会计教学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平。

摘要:高职会计毕业学生大部分会进入我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会计队伍, 工作在第一线会计岗位。再度提出研究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目的是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和造就一批批具备一定专业水准和良好职业道德、职业良心的高职层次的“会计人”, 这对于加快治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会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启明.构建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设想[J].会计之友, 2010, (3) .[1]李启明.构建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设想[J].会计之友, 2010, (3) .

[2]瞿政莲.新时期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6) .[2]瞿政莲.新时期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6) .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一些断想 篇11

关键词:创新精神 實践能力 创新教育 人才培养

当今的时代需要创新教育,社会需要创新人才。由于目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高等学校必须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以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为主题,实现人才培养的重大突破。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1 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

1.1 教师要有创造性

首先,作为教师,要有教学责任心,要认真地备课,认真地讲课,不受旧教学框框的束缚,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要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水平,要掌握创造学的基本知识,并能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懂得教育学,了解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能随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情绪。要赞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学生的创造性设想,推迟评判。要启发、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1.2 教育管理人员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要有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而且要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管理人员,如果不是这样,创新课程是开不好的。

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搞好教学管理,搞好教学服务,及时提供教学工作必须的软、硬件,疏通教学渠道。积极支持教师与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支持新生事物的发生与发展,在教学管理之中,不断地创新,包括教学规章、教学制度、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教学材料等方面,为创新教育开绿灯。

2 目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传统教育,以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各种考试的重压下,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过分强调课堂教学,忽视实践训练,实践是创造力产生的源泉,忽视实践训练,就使创造力的形成缺乏源泉活水。

②采用注入式教育,重视教师的讲授,一忽视探究,启发和诱导,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没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培养,也无意进行创新探索。

③压抑个性发展,注重共性培养,学生的独特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发展。

④以教材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这无疑削弱了创造力产生的根基。

⑤只注重知识传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学生缺乏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尚未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

3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些途径

3.1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待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刚上两天课就要学生拿出创新成果,这是不可能的。要善于引导,因为大学生如从小学开始计算,十二三年来,基本是传统教育,固定不变的模式,造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一时提不出创造性设想。老师要启发、要引导,也一定要逐步加强要求。有的学生概念作业很能回答,而创造性设想很难回答,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2 创设宽松环境,开展自主性实践活动

要树立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改变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对学生的整齐划一,忽视个性的统一管理与束缚,要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坚定创新志向,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形成,要帮助、指导学生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改革创新、积极进取的欲望,鼓励和发展创新性个性。

帮组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充分的开发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积极开展自主性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心智操作提供了交流机会;实践活动的丰富还能有效的调动大脑功能,充分挖掘大脑潜力。

3.3 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

课内教育为主,课外及校外教育为辅,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形式。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创造发明协会或创造发明小组,这是大学生创造发明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可以当顾问,管理人员尽量地提供必要的帮助。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到企业培养基本动手能力,如到机械工厂学会车、钳、磨、刨、铣、冲、镗、钻,到电子电气工厂学会电焊、气焊、烙铁焊、电镀、仪器测量等,机电专业的学生在实训环节中,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零件,自行编写零件数控加工程序,并加工制作零件。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情况,因人而异地进行指导。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设计独特的工艺品,就必须将课堂中学过的机械制图知识、计算机绘图知识、美学修养知识结合起来用于零件设计,用所学的编程知识编写数控加工程序,还要考虑图案的可加工性。在设计、编程、加工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从而树立起较完整的工程意识,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对我院创新教育的几点建议

4.1 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4.2 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特别要改进考试和评卷方法,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创造力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学生选课自主权,有利于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发展自己。

4.3 要大力开展各种课外科技活动,活动中应如实的体现“集体协作精神”,而不必强调“个人的贡献”,要大力交流学生创新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体会,而不宜过分重视成果本身的水平和价值,把竞争变成经验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

4.4 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大学生参加技术创新技术活动需要题目、场地、仪器工具和经费等,而学生的这些活动失败率很高,这是摆在大学生面前很大的难题,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学校可设立基金会,通过评审等方式,对有创新的实验方案给予资助。还可由教师结合自己工作的需要提出一些实践题目向学生公布,学生则按自己的兴趣、特长与能力提出申请,通过双向选择,将一部分学生吸收到教师的实验室,完成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工作,工作时间可延续一学期,一年乃至更长,另外可把学院现有的仪器、设备、师资、科研任务等资源都动员起来,从而达到学生培养和科研开发任务共同促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高校讲坛.2008第21期.

[2]杨丽娟,毕森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2007.10.

[3]何康民.《论高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江汉大学学报2008.3.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思考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思考

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情况, 既关系到社会一线的生产经营, 同时也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所以, 开展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 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重要工作。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 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注重开发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该是把不同素质条件和发展可能的学生培养成全面的、适应于社会需求中相应层次、相应位置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以满足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根据素质教育学界定,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应包括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学会做人、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在这三个层面中, 第一个层面主要表现为“成人”的教育, 即人成其人;第二个层面是一般人才的教育;第三个层面是创造性人才的教育。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 它的三个层次构成了一个“宝塔型”结构:“学会做人”是最基本的, 处于塔的最底部, 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各种基本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中间层面, 处于塔的中间位置;“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处于塔的最顶端。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动力, 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其核心是创造力的开发。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观,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 是一种适应终身教育的学习观。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特征表现为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发展、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形成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能力。

1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现状

近年来, 我国高职院校正处于外延扩张、内涵发展的特殊时期, 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壮大, 高职教育体制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目前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1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全面

知识结构优化、能力结构完备是成为具有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者的关系, 促进其协调发展、融为一体, 是高职素质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往往重视专业课和实践课, 偏重技术和技能的学习, 而对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等重视不够, 不能将素质教育、能力教育与知识教育统一起来。

1.2综合素质教育缺乏职业针对性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 而不同的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侧重, 当前高职院校往往从专业技能素质的单一角度去培养学生, 忽视了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素质教育缺乏职业针对性, 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着就业方向混乱、创业意识淡薄、“眼高手低”等问题,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就业岗位的竞争。

1.3完备的素质教育体系没有形成

目前, 大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和形成较完备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素质教育内容单一, 缺乏完整、完善的体系, 往往流于形式, 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

2当前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 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科学的综合化、技术的现代化, 加速了社会的进步,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市场风云的变幻莫测决定了人才的经常性流动, 职务岗位不断变化, 更要求从业者具有跨专业、跨行业、跨产业工作的能力。因此, 21世纪的人才应该具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坚实的专业基础、扎实的专业技能、发散的创造性思维、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才能在市场大潮的拼搏中站稳脚跟。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和行业、企业结构的调整, 把学生培养成“多能型”、“创造型”、“开拓型”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使其在走入社会时, 能够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因此, 加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高职院校应开展素质教育探索

3.1高职素质教育的四原则

3.1.1适应性与超越性动态并存的原则

职业技术教育, 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个体需要以及团体需要;另一方面技能训练和技术学习又必须超越而不能仅囿于适应个体需要, 必须在适应中超越, 在超越中适应, 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3.1.2开放性与发展性交叉共存的原则

高职生素质教育体系是一个非封闭的、变动的发展体系, 要不断丰富、完善, 不断创新, 使之既有导向性又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

3.1.3主体性与协同性相辅相承的原则

学生的主体功能的发挥与群体氛围的协同发展是构建体系的关键。建立质量保证框架和控制机制, 让个体素质在与群体氛围协调一致、组织内外高度信任的环境中得到提升、发展、固化, 以促进高职生的素质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和市场化用人体制的需求。

3.1.4以人为本, 重视学生主体原则

以人为本是高职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高职院校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着眼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教育全过程, 将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 努力提高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根据高职学生实际和特点, 实现人格化管理、人性化服务, 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尊重学生的想法, 尊重学生的志趣和爱好, 尊重学生的追求和创造, 让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 全面发展,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3.2构建高校素质教育结构体系应把握好四个环节

3.2.1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修养和职业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孔子教导我们:“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举止,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价值信仰、品德修养等方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如果教师本身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品德, 那么他这种高尚的素质就会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严谨求实、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作风, 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为此,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和职业素质, 通过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加强师资培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等措施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进而加强师德建设。

3.2.2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 是构建素质教育体系的主题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体系, 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前提, 切实提升第一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改革学生实习实训模式, 将实习实训纳入学分制, 将企业鉴定作为学分的评价依据, 加大素质考核的分量, 充分体现实习实训的最大价值, 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从而加强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 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空间。

3.2.3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实施学生素质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素质教育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人文讲座、周末沙龙、社团文化、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等, 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地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使学生在第一课堂所学到的固态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加以活化, 形成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结构体系, 为提高人文素质, 锻炼学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2.4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根据素质教育的特点和目标体系, 结合第一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学生素质教育内容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调节作用, 科学地评价学校、教师、学生, 有助于高职院校端正办学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教师及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 便于高职院校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完善素质教育设施, 优化素质教育质量。

3.3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具体措施

3.3.1职业设计规划: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在其进入学校之初就帮助他们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引导学生确立志向、准确进行自我评估、了解社会市场上的各类职务需求、制订合理的职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开展广泛的、系统的个性化培训和指导, 并为学生提供与学生职业发展设想相适应的实训、实践机会, 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教育活动, 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3.2素质拓展教育:高职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

素质拓展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主体工作, 高职学生应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相应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 并按照选择的项目积极参加素质拓展教育活动。高职院校要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逐步建立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素质拓展教育体系, 提供丰富的素质拓展教育选修项目, 寓素质拓展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 以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周、科技文化节、人文科学讲座和学术报告等健康活泼、高雅向上的各种主题活动为载体, 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切实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安排实施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身心素质教育、职业审美素质教育, 最后结合毕业综合实践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 培养职业情感, 熟悉职业习惯, 并在专业教学中全面推行“双证书”教育, 将“双证书”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并在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中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 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 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和就业水平。

3.3.3社会市场认同:高职素质教育的检验标准

社会的市场认同是高职素质教育最好的检验标准。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我国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与经验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企业对生产、管理一线从业人员的用人标准也随之不断提高, 刺激了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 以合岗实用为宗旨,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适时地调整高职职业生涯规划和素质拓展教育的内容, 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培养出更多的“适销对路”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使高职素质教育在良性循环中得以健康发展, 得到社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孙孔懿.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168.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366.

[3]邢永富, 吕秋芳.素质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创新[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108.

[4]郭蕊欣.关于构建系统化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探讨[J].职教论坛, 2010 (2) :11-12.

上一篇:小班音乐教育下一篇:苏区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