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共12篇)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 篇1
摘要:高职院校以技能教育为立校之基, 道德教育纯为依附。当下高职院校之道德教育因德育教育之异化、虚化、内容之陈旧、方法之单一、评价之滞后, 效果甚微。扭转此局面之基本措施在于张立高职院校之根本, 即道德教育。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要从道德教育回归自性、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改革、三位一体德育机制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构建与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立本”之道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 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近40多年的发展历程, 其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2005年, 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会议再三强调, 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截止到2013年,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 年招生人数318万, 在校生人数973.6万。“十一五”以来, 高等职业院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近3000万毕业生, 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 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是中国职业教育之年, 在这一年, 我国职业教育扬帆远行, 一轮职业教育升级运动拉开了序幕。2014年2月26日,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6月22日,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6月23日至24日,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习近平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李克强总理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6月24日, 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并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面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新愿景, 业者莫不欢欣鼓舞。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端赖顶层设计、政策支持、院校之人才培育理念以及政校企行之支持。当下职教之内外环境, 不可谓不好, 论其功用, 不可谓不大。然静论当下高职教育, 弊患亦不少。高职教育固然当以产业、市场为依托, 却不可以产业、市场为衡量之唯一尺度。当下高职教育技术至上之弊甚嚣, 立本之道言多而力小, 形式有余, 重视不够。孔子言君子不器, 今高职教育却纯以育器, 教育之道有偏。《管子·权修》有云, “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当下高职院校之急务非仅在技术技能人才之培育, 更在立本之道之建设。如何摆脱趋利的教育心态, 有效地开展好道德教育, 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与市场经济的改革同步的, 其办学之旨乃在于为市场经济提供技术人才。高职教育既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 亦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其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在创办伊始, 高职院校便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立身之基, 以培养具有较强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在办学之始, 道德教育便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辅助性角色, 分散在“两课”类课堂教育以及专业类职业道德教育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之泛化与虚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长期以来, 由于政治教育对道德教育的遮蔽, 传统道德思想被简单批判, 西方道德思想亦被错误认定, 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受意识形态的束缚, 未能辩证对待, 无法建立其有效的道德教育理论, 再加之高职院校重技能轻德育的现实导向,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之困境可想而知。
目前,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道德教育的异化、虚化。
高职院校建校伊始, 道德教育只是作为职业教育的辅助而设置的, 纯粹是一种知识教育与学科教育, 加之受意识形态与商品化思潮的影响, 道德教育被政治教育所取代。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目标太过理想化, 大而不当, 宽而无边, 与社会的外在环境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脱离,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与实践要求, 说教内容多, 可操作内容少, 指导性与操作性不强, 知行脱节, 道德理论无法转换成为道德行为, 难以引发学生的反思共鸣, 学生只是肤浅地理解, 心理上难以接受, 甚至产生逆反情绪, 道德教育收效甚微。道德教育异化、虚化严重。
2. 道德教育内容陈旧, 无法承担道德教育之重任。
我国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体现为“两课”教育, 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四十多年来, 我国德育理论教材越来越丰富, 版本也越来越多, 探索性也越来越强, 但总体而言, 德育理论教材的体现依旧是几十年如一, 内容陈旧、空洞, 理论性太强, 联系生活太少, 无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相协调, 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无力扭转课程脱离生活的状况。
3. 教育方法过于单向、单一。
当下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受苏联德育教育思想影响, 仍以“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为主, 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养成、重传授轻实践、重教师轻学生、重课堂轻课外、重学校轻校外。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多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理论多, 启发学生思考少;生搬硬套理论多, 引导学生分析少;教师单一分析多, 学生情感体验少, 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低, 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道德教育效果较低。
4. 评价方法较为单一, 评价体系滞后。
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评价方法仍然采用应试教育的评价模式, 以考试为手段, 以分数定优劣, 以成绩论成败, 而忽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习惯。在评价过程中, 往往以一些图片、数字、报表等虚拟数字来定论道德教育之得失, 过度强调了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 过度强调了学生道德的量化指标, 而忽视了学生道德的养成教育。道德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对道德的评价应更注重“情、意、行”, 特别是“行”, 以简单的量化指标来进行考核, 无法检验学生对道德内容的体验与内化程度。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制定了德育评价细则, 具体到拾金不昧的次数、参加劳动的次数、做好事的次数等, 并将其与学分挂钩, 加之评价方法单一, 很多学生为完成任务, 只能为好事而好事, 德育养成之意义衰弱。
二、当下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建构与创新
如何改变当下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道德教育虚化、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过于单一、评价体系滞后等问题, 增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培养具有较强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是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面对的重大课题。欲解决高校道德教育的虚化、泛化问题, 关键在于张立高职院校立校之本, 建构有效的道德教育机制, 使道德教育回归自性、回归生活、回归实践。道德教育的构建与创新不是简单地重回传统道德教育, 做纯粹的修身养性者, 也不是去拥抱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做一个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基于对当下社会环境与人心情理的认知, 借鉴中外道德教育理论, 在生活情景中探索道德教育的可行性、有效性。笔者认为, 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需从以下诸方面着手建构与创新:
1. 反思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 确立育人为上的立校之本, 让道德教育回归自性。
几十年以来, 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总是傍依在技能至上的高职教育理念上, 为其服务, 道德教育异化、虚化严重。马克思、卢卡奇所批判的物化、异化问题, 正是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最大困惑。对于这种技教至上、德育虚化的现象, 各界皆以为当然, 全不知谋食谋道之别。故欲建构高职院校道德教育, 首要之急务在于深刻反思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从社会发展与生活需要来说, 技术技能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 然穷究其源, 技术技能之发展乃是为人类更好生活服务的。我们固然希望生活越来越美好, 但更需要梳理道德教育的异化问题, 道德非技术技能的依附。孔子曰:“君子不器”, 夫子之“不器”非鄙视君子成器, 而是注重君子不仅要有器, 更要注重德养, 不囿于器。当下高职院校最大之弊患技能之至上性, 此至上性遮蔽、消解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导致了高职教育德育异化与虚化。故高职院校之道德教育首在回归自性, 以育人为上, 而非以器自限。美国实用主义德育教育家杜威主张“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他认为, 学校教学不应执迷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升学、服务个人前途的老路, 而是应该具体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知识、能力、习惯、态度, 培养学生的生产能力、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2.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不应在生活世界之外孜孜探求, 而应回归到生活世界, 从生活世界中摸索道德教育的方式与路径。道德教育真正目的是育人, 而人是一种实践性、生成性与情感性存在。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回归主张道德教育要从理想化、抽象化、口号化的抽象道德出来, 关注受教育主体的生活世界。生活既是道德的出发点, 也是道德的回归地;生活既是道德的基础, 也是道德教育的生长点, 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 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认为,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求生活过程德育化, 德育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方式等, 注重道德的养成教育, 在具体生活境域中实践并提升, 培养道德情感, 养成道德习惯, 提高道德水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个人生活, 更不是要降低道德教育的品质, 而是以生活世界为切入点, 关注生活体验, 认知与体验相结合, 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去发现、陶冶、锻炼与养成。
3. 拓展、丰富道德教育内容与方式。
当下的德育教材僵化、陈旧有余, 对外借鉴不足, 对内继承甚少, 无法真正切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应有作用。当下, 我们需大力做好德育理论的学习、继承与借鉴工作, 大力继承传统德育资源, 广泛借鉴外国德育资源, 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优化德育教育过程。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德育理论与实践资源, 如儒家思想中“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道德实践等, 均是德育教育可以发掘的重要资源。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吉莉根的关爱理论、拉思斯的价值澄清理论、杜威实用主义的德育教育理论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丰富资源。
4. 合力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 构建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非德育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家长与社会公共服务者的事情, 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其中, 学校、家庭、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校固是高职院校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主要阵地,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有效的社会教育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养成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德育评价体系不应以分数、成败为依据, 应更关注学生日常生活, 关注其德育养成。当前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盛行。加之受商品化思潮影响, 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有效性颇受影响。单纯单打独斗的德育教育无法产生合力, 无法形成有效的德育教育。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 搭建德育平台, 开发德育资源, 健全以生为本的动态德育评价机制, 强化德育效果, 真正熏陶、养育其德性,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过往四十余年, 高职院校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贡献良多, 培养了许多技术技能人才。论析高职院校当下现状, 我们不是要简单地否定和肯定, 我们更需要从宏心悲愿出发, 思其弊患, 揭其所缺, 方能真正推度高职院校向前发展。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作为高职院校, 培养当下之技术技能型人才当然急迫, 培育未来之高素质却更是眉睫。技能乃谋生之具, 德育方人生之本, 我们不能因一时之谋生之具而荒废百年之德性培育。高职院校虽以技术技能教育见长, 然根本之构建依旧是德性教育。
参考文献
[1]赵祥麟, 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二卷) [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 篇2
培养身心健康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在教育实践中,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而情商教育作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也应引起重视并得到实施.
作 者:余琼芳 李兴琦 作者单位:余琼芳(云南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李兴琦(曲靖技工学校,云南,曲靖,655000)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评述 篇3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29-02
一、前言
高职教育以满足各种岗位要求为重要目的,但是当实际教学片面强调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意识时,就有可能使学生失去全面的发展机会。为此,教育部高教司于1998年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中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自此,高职教育的科研教学工作者们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现状与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提出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途径与对策。经过高职教育界多年的努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科研与教学均取得了一定成果。教育部高教司于2006年进一步细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即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教育目标指导下,继续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毫无疑问,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有必要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分析方法的角度对我国已有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进行评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逻辑中,分析问题处于联结位置,选择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对于描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其次通过文献回顾梳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方法,最后展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趋势与前沿。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高教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结合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特征,本文认为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存在四个层次:核心利益层、关键利益层、重要利益层与一般利益层。其中,学生与院校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企业为关键利益相关者,家庭、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为重要利益相关者,社区、媒体等为一般利益相关者。在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院校与学生为教学关系;在更大范围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院校与企业为合作关系,学生与企业为实习或就业关系;在重要利益相关者范围内,家庭能够监护教学与就业关系,教育部能够监管教学、就业与合作关系,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主要监管就业与合作关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可以从利益相关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展开。例如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可从各个利益相关者多个侧面展开综合分析,也可以分别从高职院校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与校园环境等方面展开分析;或者从学生的人文知识、艺术素养、道德观念、人际交往、心理与人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还可以从家庭、企业、社会大背景等方面展开分析。对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已有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一般从高职院校树立人文教育理念,明确人文教育目标,设置包括人文课程的培养方案,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改革人文教学模式,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国内目前文献看,已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主要针对核心利益相关者,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还有待深入分析。
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方法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大量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即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对被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与规律作出判断、描述与论述。此外,研究者还经常运用问卷调查这一定量分析方法,并且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运用。例如,夏剑萍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在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基础上,将制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归纳为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偏差、教师人文教育能力的不足、高职自身教育条件的限制,以及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阻碍,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在问卷调查结果与其他数据基础之上,相关教育研究通常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客观事物中的多个变量(或多个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的统计规律性。常见的多元统计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上述分析方法还可以综合运用。例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孔斌,吴轶勤与卜晓燕分析了影响宁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主要因子,提出了专业结构优化设置的对策;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黄会明,鲍海君与赵匀评价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黄会明等评价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许志军分析了辽宁省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并根据结果指出其中不足、提出改善建议。方向阳和莫华善运用因子分析的赋权功能,对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评价指标进行排序和分类,并计算各指标权重,以此设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赵章彬通过对高职在校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因子分析,找到了隐形变量和相应的公共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和均值分析方法,得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基本素质特征,从而提出了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建议。与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过程中均产生新变量不同,聚类分析是按照多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分组,从而获得某种内在的数据规律。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杨丽红、黄会明,鲍海君与赵匀评价了教师的教学质量;陈跃夫、廖燕玲,以及黄会明等评价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综合素质;刘康宁和董云川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指标的归类属性与整合等问题,并分析了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性。除了多元统计方法,相关教育研究中结构方程模型的运用逐渐增多。杨雪和刘武、刘武,李海霞与杨雪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了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分析影响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的改进措施。叶映华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构建了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创业社会资源、创业先前知识、创业认知与创业意向的关系模型,对大学生创业意向进行测试。徐大伟等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揭示大学生群体效应与个体环境行为存在相互影响,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这种影响作用,提出行为矫正的具体建议。张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教师学习调节方式、学习策略、适应性绩效、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邢周凌和李文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员工满意度、教学科研绩效、社会满意度、财务绩效四个维度构建了组织绩效评价模型,并以中部六省“211工程”大学为样本,验证了组织绩效四个维度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述研究表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属于相辅相成的两种方法。在经验与理论模型基础上,定性分析探讨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现状与趋势,以及探索其规律性;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定量分析运用数学工具度量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构建有关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验证经验判断的规律或发现新的规律;而在定量分析结果基础上,定性分析的经验判断能够更有科学的依据。以国内目前文献看,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已有研究成果中定量分析有所不足,多元统计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还有待更多的运用。
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趋势与前沿
按照高职人文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划分,相关研究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者们对高职人文教育现状的持续关注,并且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展开探讨;(2)以高职院校角度,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模式、校园文化等方面探讨人文教育的实践;(3)以学生角度,从人文知识、人文行为、心理与人格等方面探讨人文教育的互动和个体效果;(4)以企业角度,从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等方面探讨人文教育的社会效益。从高职人文教育研究的分析方法角度看,相关研究前沿属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综合运用,并在实证分析上应有所加强。首先,根据已有的定性分析结果上,在经验与理论模型分析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其次,根据调查结果与其他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等明确问题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问题要素之间的由可观测变量,或不可观测变量所指示的因果关系,以及明确单项要素对总体的作用和单项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验证与优化之前的经验判断与理论模型。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对于增强院校的人文教育水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企业与社会对具备人文素质基础的人才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从分析方法角度梳理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从分析框架与分析方法两个维度探讨了相关研究趋势与前沿。总之,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学者投入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这一研究领域,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6):15-19.
[2]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02(3):38-46.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高职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类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一般课题《旅游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养成模式研究》(GLJKT201102049)研究成果之一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 篇4
据相关统计显示, 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工科女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5%~25%, 她们中40%的学生来自农村。因为专业原因, 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生理卫生、人际关系、找工作困难等问题。
二、问卷建立及分析
问卷主要针对文献研究内容, 分为5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心理状况、学校教育、学业、就业压力。共发出问卷200份, 收回200份, 有效问卷200份。
(一) 个人基本情况
从问卷调查中显示, 农村学生占大多数。参加调查的学生中, 其中普通高职占79.00%, “3+2”联合培养占12.50%, 国内外联合培养占5.00%, 技工班占3.50%。独生子女占72.5%, 农村占58%。
(二) 心理状况
此项调查中, 大多数的女生在人生取向上比较迷茫, 对今后的就业也感到很有压力。有22%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后, 最大的挫折是就业竞争太激烈。其余的成绩不理想、恋爱不成功、不适应宿舍生活、经济困难各占到19.00%、22.00%、17.00%、20.00%。有55.00%的学生认为在大学, 需要对未来人生取向的指导, 希望在“现阶段对待生活的心态”“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给予指导的分别占28.00%、12.00%、5.00%。有30.50%的学生课余生活是上网度过的, 学习的只占7.50%。有50.50%学生觉得班上女生少会带来困扰。
(三) 学校教育
在此方面的调查中, 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40.50%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会对自身发展前景有微弱的影响, 47.50%的学生认为学生会、社团举办的大赛和活动很不成功, 要么是形式上很多人参与, 实际上很多人是“被参与”, 要么是几乎没人参与。在58.50%的学生认为希望通过书面教育来提高人文素质, 25.50%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教学提高人文素质。有33%的学生认为学校人文活动少且覆盖领域狭窄。
(四) 学业方面
在问卷中, 学生希望走出去参加校际交流学习。参与调查的学生专业全部为工科专业, 其中数控技术专业占23%, 学生有38.50%的人看重学校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专业知识获取途径有27.00%的学生是通过教师课堂讲解, 22.50%通过图书馆自学。有30.50%的学生曾经考试挂过科。有27.00%的学生想多学一些课外的知识, 但不知道该学习些什么, 没有信息和方法指导;有20.50%的学生想参加一些校际间学习交流活动, 但不知道哪里可以获得这样的机会;21.50%的学生学习目标缺失;71.50%的学生偶尔旷课;15.50%的学生经常不按时上课;52.50%的学生偶尔走神;28.00%的学生表示我的老师是手机;只有19.50%的学生认真听讲;66.50%的学生对大学的授课方式适应;16.50%的学生对大学的授课方式不适应;42.50%的学生感觉目前学校对自己的培养对今后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有17.00%的学生对目前学习的工科课程不感兴趣;有51.00%的学生认为男女比例对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工科背景女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 通过教育者提高对工科女生教育的重视度, 来提高女生对大学生活的参与程度
只有提高教育者对女生群体的期望值, 才能不断提高女生的教育水平, 才能提高女生教育的质量。从职业教育和国家发展的高度, 做好工科背景的女生教育工作, 对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 工科背景的女生采取分类教育
毫无疑问, 学校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同为大学生群体成员的男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是有其共性的。但遵循这种共性对学生所进行的一般化的教育, 往往缺少对女大学生具有的某些特点的关注。她们与辅导员交流思想也少, 也基本不与男生交流思想, 甚至在女生中的交往对象也非常有限, 她们的发展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要根据工科背景女生的特点, 与男生分开来, 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包括心理、人际关系、自我保护、就业技巧等。
(三) 重视心理教育, 增强工科女生的自信心
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学生心理活动, 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 可以采取讲座、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女生的自信心。可以采取个人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形式, 丰富教育形式, 提高女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邀请校外成功女性来开展讲座, 介绍成长经历, 用各种方式帮助女生悦纳自己, 提高自信度。
(四) 丰富适合工科女生的校园活动, 培养综合素质
根据专业和人数的特点, 举办适合她们的各种活动, 为她们增长见识、提高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和机会。
如举办女生风采大赛等有针对性的活动, 提高参与度。鼓励女生深入社区、企业和社会进行志愿服务和调查。让她们了解社会, 提高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针对工科女生, 利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校园活动, 教育和引导她们明确今后自己的就业方向,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做好职业生活规划, 早动手早准备, 为她们今后从事专业工作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各种准备。
参考文献
[1]张玉.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青少年学刊, 2008:85-88.
高职院校化学教育论文 篇5
一、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其主要体现在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就是要求教育者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对知识进行掌握,具备自学能力,能够终身学习。化学竞赛活动主要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对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进行转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主动的去对知识进行探索与掌握。当然这是建立在化学竞赛试题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的。化学竞赛试题的解答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打破定势思维,突出猜想,重视想象,注重立体交叉和整体思维,采取开放性应答方式,这一方式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个性特点,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竞赛”可以不断激励学生,学生想在激烈的竞赛环境中取胜,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推理、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因此“竞赛”可以打开参赛学生的智力闸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如一泻千里的洪流,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虽然许多竞赛选手将来并不一定以研究化学为职业,但他们从化学竞赛的文化熏陶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二、塑造学生群体形象
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等是化学竞赛所具有的特点,开展化学竞赛主要是让学生自主进行报名,依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来进行参加,如果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就会把这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并愿意将化学的学习作为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学习过程中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起不再满足与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而是向着更为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与分析,他们天资聪颖,善于学习乐于思考,富有创造性,大多能进行超前学习。参加竞赛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预定目标,克服困难,勤学苦练,主动地阅读课外读物,逐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成为一名优秀学生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因此搞好竞赛辅导是学校培养学科尖子生和形成优秀学生群体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三、开展化学竞赛,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现代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和自身能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复合型,科研型教师则是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化学竞赛是教育阶段的高水平的智力竞赛,对于组织化学竞赛的教师也是有着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达到相应的标准,并且教学的水平相对较高,以此来为化学竞赛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组织化学竞赛需要一支甘为人梯、富有理想、乐于奉献、事业心强、勤学好钻、勇于带领学生去拼搏的教师队伍。要适应化学竞赛培训的要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对自身的水平进行不断的完善,对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更新与优化,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范围,做好赛前的准备工作,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应该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与素质,以此来对学生产生正面的效果。
四、拓展第二课堂学习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科技也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信息的传播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采集与处理的过程也不再局限在书本与课堂。因此,化学教师开展竞赛辅导应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开拓第二课堂,搞好课外活动,加强指导,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能更充分地释放出来。化学竞赛活动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讲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通过多样化的化学活动,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学生不断地额对自身进行完善。在课堂竞赛的培训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多做探究性实验,在自学的基础上集体讨论,通过讨论,相互启发,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因此,我们要把竞赛活动的开展作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拓展学校课外活动的内涵。
五、总结
艺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篇6
【关键词】 艺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10月,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高校和家庭对艺术专业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关注。本案实际上反映了当前艺术专业类大学存在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问题。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看,此类案件的发生给社会、艺术高等院校和家庭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另外,虽然本案只是艺术高等院校教育失败的个案,但是它从一定程度上给艺术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敲响了警钟,值得教育者们深入地思考。这里,我们主要谈谈有关艺术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一、艺术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艺术高职学生普遍比较关注专业课程学习,对人文素质课程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数学生对人文知识不感兴趣,只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艺术专业学生本来在入学前文化课基础就相对比较差,成绩比较低。进入大学学习后,一些学生对文化课更加不重视。从对待文化课程的态度来看,一些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学了没有用处,因而考试不及格也无所谓,反正有补考。于是,他们就产生了诸如旷课,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的现象。
第二,大多数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法律信仰。一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没有自觉地遵守法律规定。例如,他们鄙视他人、出口伤人;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对他人的权益漠不关心;在上网时随意攻击别人;在遇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如何保护,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态度;还有的故意伤害他人生命,无视法律的存在。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案例,药家鑫的行为说明他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严重的法律后果时,扭曲了法律意识,缺乏对法律的尊重,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动刀杀人。[1]
第三,一些学生心理和人格存在问题。一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或者对他们期望过高、进行严格的管教,而学校没有及时地进行心理辅导,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的不健全。还有一些学生在学校期间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基本的自立自理能力都没有,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导致了危险的结果。
第四,一些学生缺乏人文素质的教育和修养。在学校期间,学生只对专业课学习感兴趣,认为一些人文素质的课程学习无关紧要。有些学生出口脏话连篇,更有甚者动手打人、破坏校园公共财物等,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缺少人文素质的教育,基本的道德修养也有所欠缺。
二、艺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外部环境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使事物发展变化。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分析艺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第一,多数学生文化课分数比较低。从以往的录取情况看,有些新生的文化课分数还不到200分。同时,高职院校的生源又比较靠后,本科录取完了才开始。这样,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自身的素质又比较差,导致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较为薄弱。
第二,受到社会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压力不断加大,使一些大学生的观念倾向于功利化。现在社会上艺术从业人员的收入较高,社会关注的程度也高,这些都使得一些大学生认为艺术专业很容易取得成功。有些大学生并不是真正的热爱艺术,比如素描专业的学生学画画,一开始还有耐心,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兴趣,到后来还是在老师的监督下才完成的作业。有些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创作也都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是一味的模仿。对待本身专业的态度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人文素质方面的文化知识。
第三,艺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有些艺术高职院校刚升格不久,办学时间不长,有些院校的工作重点不是在培养大学精神和人文环境,而是重在提高办学规模、提升硬件等方面。比如在一些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主要是想与市场接轨。在培养目标方面,过分关注就业率,专业课程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有些学生由于受到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的影响,以及网络的广泛宣传,看到有些人一夜成名,于是就产生了浮躁和虚荣的心理。[2]
三、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在国外,一些国家的高等学校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比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高校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是优先于专业教育的,应当把人文素质教育置于优先的地位甚至核心地位,而不是处于从属或者辅助的地位。他们对人文素质教育地位的重视除了内容外,还体现在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授课计划中。有的甚至上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用法律的形式来巩固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3]有些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体现在政策和法律中的。例如,美国的一些高等院校,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内容来实施的。在日本,《学校教育法》明确规定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上升为国家意志。此外,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清晰的方向,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3]还有,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注重的教育内容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国,他们强调的是学生的热爱祖国、诚实信用、修养等方面的国民精神,因而在教育方面,形成全面的内容,主要是履行国家义务,培养公民责任意识,包括热爱国家、法治观念、价值观念等。在英国,他们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强调对社会的奉献,包括品德、礼仪等内容,注重优良道德素质,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和信念。[4]
四、应对艺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方法
通过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和经验,笔者认为,国内一些艺术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nlc202309051539
首先,要改变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学院和教师在面对人文教育缺失存在的一些问题时,不能从表面出发,忽略了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倾向。对此,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可以借鉴。从国外高校教育的方式看,人文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道德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和思考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观念,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人际交往,注重团队合作。
其次,提高专业教师的自身素养。当前,艺术类职业学院在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着挑战,主要是专业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相对欠缺。有些教师专业教学非常敬业,认真备课,但是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具备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观念和精神。部分专业课教师教导学生要追求完美,这观念本身就存在问题。试想一下,世界上怎么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综上,艺术类职业学院要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不能仅仅是引进专业人才,更要注重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不能仅仅依靠培训进修的方式,还得在思想方面宣传和指引专业教师加强人文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再次,教师要改进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抓紧人文素质方面的社会实践,针对有关大学生技能应用的学科,比如《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等,把实践与教学有机结合。此外,课程的设置只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主导作用。
最后,学院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人文环境的影响对培养人文素质有一定的指引作用。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紧密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作为艺术类职业学院,在校园人文环境方面,要创造性地营建良好的、宽松的、和谐的校园氛围,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建设人文环境的实践中,这也是提高了他们的气质、锻炼了他们的能力等的好机会。例如,学院可以开展一些文艺沙龙、读书征文活动、素质教育讲座等活动,同时音乐、舞蹈、美术、社文等专业的师生也可以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这样可以让师生在活动当中,潜移默化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
五、结语
总之,艺术类职业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是随着社会不断深化发展的。想要在大学阶段全面解决学生缺失的人文素质,是无法实现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此,艺术类职业学院要从思想高度出发,培养综合素质良好、思维方式创新、具备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多方面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凤琴.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反思[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胡伟立.高职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学理论,2012(15).
[3]刘晓音.中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对比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4]段平.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借鉴[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篇7
一、高职生人文素质缺失所带来的问题
1) 缺乏崇高的人格境界。比如有些学生对政治较为冷漠, 对入党缺乏应有的热情;一味崇尚西方的实用主义, 凡事都用功利性的标准去衡量;有些学生重视专业知识, 忽视文化知识, 导致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
2) 缺乏健全的心理品质。根据某课题组对北京23所高校的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 发现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而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适应障碍, 心理疾病的发生率高达30%左右, 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具体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惧、以及神经衰弱等等。
3) 缺乏创新精神。传统的教育观念轻人文、重技能, 强调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接受, 而不是对知识提出质疑和挑战, 结果导致高职学生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更缺乏创业的胆识和能力, 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成了高职学生最为欠缺的素质。
二、高职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高职生人文素质缺失, 一方面, 教育理念错位是根本原因。在培养高职学生应用能力的总目标下, 高职院校致力于探索学生的能力培养方案和适应各自地方经济发展的运转机制等问题, 却往往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 学校的文化建设基本上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另一方面, 课程设置失衡是直接原因。高职学院的人文课程除开设“两课”外几乎是一个空白, 而事实上, 学生对于人文类课程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据一些院校的调查结果表明:92.36%的学生认为在理工院校开设人文课程“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
三、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为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学校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与当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结合起来, 与面向21世纪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结合起来, 积极促进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转变, 积极探索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使之逐步完善, 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只要转变观念, 将人文素质纳入教学改革的重点, 并将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就能得到发展。
(二) 改革高职教育结构, 调整课程设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改革教育结构, 调整课程设置势在必行。首先, 必须搞好课程建设, 多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新学科、前沿学科的选修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充分选择。其次, 要处理好专业课教学与人文课教学的关系, 合理安排人文课的教学时间, 确保人文课教学的主渠道畅通。
(三) 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除了选修课的安排之外, 教师们还应注意人文素质与专业课程的结合, 比如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自20世纪中叶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就提倡要在大学中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 提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 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要做到这一步, 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的修养, 注重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以人文的精神传递专业的技术, 正确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 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 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离不开大学生活、学习的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人生追求, 价值取向和思想品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美国的哈佛大学, 参天的大树、整齐的草坪、古老的建筑群、反映学校历史和办学特色的壁画、雕刻、知名学者的碑刻留言, 以及多学科自由的学术气氛, 激烈的竞争氛围等都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哈佛学子。校园内的文化氛围就像一种文化的“颜料”, 学生长期“浸染”在学校这个大染缸中, 文化素质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提高。
总之,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基础性的教育, 因此, 高职院校应逐步加深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 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 改革教育结构, 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 将人文知识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中, 并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甄丽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2]葛宏, 吴宝晶, 王少英.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内容[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郝晓敏.试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初探 篇8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对于整个高职教育来说, 文化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育思想, 不是单纯的一种教育模式或方法, 也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和搞搞文化活动。所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2010年7月,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高职教育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人, 各学校都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这样的定位和设计本身没有错, 但是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素质的理解有偏颇。职业教育定位太低, 有的甚至专门培养所谓“蓝领”, 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就行。人力资源专家认为, 如果选择的员工缺乏承担相应工作的潜质, 那么不论管理人员多么努力、管理制度多么严密、要想完成企业目标, 也是不可能的事。这种潜在素质的培养必须依靠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具有促进学生知识内化为素质和素质转变为能力的作用, 提升学生的潜力, 文化素质还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增强适应性。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融入企业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企业文化素质培养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与文化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可以使教学富于创新性与前沿性。先进企业文化价值观通常包含:竞争意识、绩效管理、规则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等, 这些意识的培养, 单靠学校教学很难达成目标。这就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 一方面把企业请进来, 校企结合, 如请企业家进校宣讲、企业员工进校指导;另一方面要走出去, 如校园社团对接企业, 班级联系企业、学生走进企业等。同时在学校内部营造企业环境, 如建设企业文化宣传机构、校友文化联系机制等。让在校学生切实了解到企业需要的员工、人才究竟是什么样的, 如何从自身做起, 可以避免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更好地为学生、为企业服务。
二、通过传统文化滋养内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凝聚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这种精神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表现为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作为个体的人, 人生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工作, 更重要的是生活态度与状态。传统文化中很多精髓可以为人们提供心灵栖息的港湾, 帮助人们及时调整好心态。因此, 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 应该把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和谐发展思想以及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自身所肩负的重大的社会责任。
三、通过社会实践悟化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实践不仅是认知之本, 也是学生获得体会、熏陶情感的重要途径。让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是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人文精神化成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如参加公益活动, 参加社团及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陶冶情操, 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价值观和责任意识, 促进人文精神的化成。
四、通过课程建设深化
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完善人的人格, 塑造人的灵魂。人格的培养, 在整个教育中地位之重要, 可它的增减并非仅靠什么教条、什么专业知识能起根本作用的, 它的形成和完善更多靠文学、艺术、哲学等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一切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文化内容和方式, 则是教育影响人格的直接价值体现。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育高等职业教育人文精神的关键。完整无缺的教育应是“做人”与“做事”的完整结合, 学会“做事”, 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会“做人”, 必须接受人文教育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从根本上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始终不脱离人的本位。
高职院校以专业课教学为主, 做好专业课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至关重要。因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 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五、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优化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拓宽人文素质培养途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有计划地聘请科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 为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与自然科学讲座, 每年可组织人文教育论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发挥学生组织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通过各种宣传形式, 弘扬良好的人文精神优化育人环境。
六、通过强化师资队伍教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 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极容易感染学生。所谓“经师易求, 人师难得”。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应做到以高尚的师德塑造人;以良好的心态教育人;以深厚的功底吸引人。
总之,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 教师既是先行者, 又是主导者, 更是示范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的示范作用必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之初探 篇9
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指以德育教育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 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素质教育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及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 文化素质是基础, 业务素质是主干, 身心素质是保障。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就是将人格养成的教育与知识、能力教育融为一体, 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高校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先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正如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4]12号) 中所指出的: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 不断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是现代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高职德育的主要特色和内容。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 应紧紧围绕“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重点抓好职业道德教育。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误区
相对于本科院校,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成效不甚明显, 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大的误区,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重职业教育、轻素质教育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制较短, 学生在理论学习上也存在不小差距。为了突出特色, 高职院校更侧重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一些高职院校常常偏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 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也较普遍地存在着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 重客观知识、轻内在素质, 重技能掌握、轻内在培养等误区, 使职业素质教育相对落后于职业技能教育的水平。这些问题的存在, 直接制约着学生自身的发展, 毕业后难以适应就业岗位和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同时也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
(二) 素质教育等同于通识教育
我们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主要是强调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人文素质教育,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诚实、正直、宽容、乐观的品格。通识教育虽然也重视人文教育, 但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而素质教育核心则旨在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是做人的教育。通识教育是有益的, 应大力提倡, 但不能替代人文素质教育。
虽然有些高职院校也不同程度地行动起来进行改革, 但由于认识或条件等原因的限制, 常常只在通识教育上做文章, 收到素质教育应有的成效。
(三) 不同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大同小异
综合职业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目前, 大多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时忽视了不同职业群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侧重, 仅从专业技能素质的单一角度去培养高职学生, 不能根据职业岗位的不同需要培养学生的品格、知识和能力, 不能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素质教育培养普遍缺乏针对性。
(四) 素质教育对就业影响不大
就业率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和毕业生本人对就业的满意度是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一些高职院校认为, 要实现高就业率, 只要靠学生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加上一定的求职技巧就可以了。其实现实并不是如此, 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 并不单纯只是学历的问题, 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起着重要作用。当今社会人品重于技巧, 从现状来看, 素质较高的人在求职面试、工作期间适应能力和创造性等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
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改革策略
高职素质教育改革应集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从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基于此, 提出以下具体策略:
(一) 更新观念, 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规律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 而不是某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或方法。如何具体地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 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自1995年提出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来, 一些本科院校尤其是全国示范性素质教育基地院校, 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 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但如何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开展素质教育, 尤其是诸如教学大纲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营造、教学模式摸索以及如何让学生把素质培养内化为个人的行动等, 经验还不是很多。这些, 都需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具体特点, 积极深入地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二) 突出第一课堂, 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相对于第二课堂,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课堂。抓第一课堂建设, 就是要在专业教育中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充分挖掘第一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在第一课堂深入全面地展开素质教育, 大胆创新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以及管理保障机制, 将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将素质教育有效地内化到职业技能教育之中,
职业教育课程从整体上可划分为职业技能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两部分。针对目前职业技能课程设置比例过高的现状, 应从以下几方面调整课程设置。一是要合理设计, 并加大有关职业素质方面课程的比例。在设计上因专业而异, 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有侧重地对身体、心理或审美等方面素质教育进行合理搭配, 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具备从事该行业的基本综合素质。二是结合市场实际需求, 对课程进行动态管理, 随时增减调整课程, 保持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实现学生在校学习和走向工作岗位的零距离。三是增设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兴趣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 可以起到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扩充知识面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 引入评价机制, 完善高职人才素质培养模式
逐步完善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入手,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在实习实训中, 将顶岗实习纳入学分制, 将企业鉴定作为学分的评价依据, 加大素质考核的分量,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提升岗位适应能力, 并最大程度地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供空间。另一方面是探索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通过推行职业技能考核制度, 实施“多证制”, 高职毕业生在毕业之前, 必须通过职业技能考试, 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四) 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师资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师资建设。一方面, 要注重非人文学科专业类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使其善于在专业课理论和技能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老师提供一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提高老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 主要是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类等学科的教育来实现的, 而这些方面的师资高职院校十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 会使人文教育活动徒具形式, 往往缺乏感染力。所以, 吸引和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人才, 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五) 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素质教育要着力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大多高职院校缺乏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般来说, 在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中, 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书籍是比较缺乏的, 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阅读需要。这就需要增加投入, 加强人文方面图书的建设。同时, 要营造学校人文气氛, 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学生社团活动来彰显学校的人文精神, 都是十分有益的。
像笔者所在的经贸类院校中的校园文化建设, 就应该针对学生的思想、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 以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 将诚信、人本的道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 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面对21世纪的人才竞争,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必须走出认识的误区, 加大力度, 切实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的改革工作, 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而努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误区,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周明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李进, 陈解放.提升内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尹景玉, 齐福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1) .
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学生素质教育 篇10
1 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素质特点
1.1 基本素质
高职院校学生和其他院校学生的素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 这种共同素质点则为当今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方面、心理方面、身体方面、生活方面以及科学文化方面等。以上五个方面的基础素质可以相互依存和促进, 包含了社会对学生的共同要求。
1.2 个人素质
社会在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 当下社会对学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都较大, 因此学校也针对社会需求对学生提出了各种在基本素质基础上的素质要求。进阶素质主要由职业态度和知识以及职业技能所组合而成, 高职院校更为注重的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除了要有专业基础知识, 还需要具有一定合作、处理问题、抗压能力, 以适应将来的工作。
2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所存在的素质问题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十分重要,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处在青春期, 具有叛逆和多变的思想情绪, 正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而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可能因为成熟不够或者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 导致学生出现各种问题:如功利化严重。价值取向较为消极, 攀比现象滋生, 以分数或者工作待遇的追求为重心, 忽视了学生专业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自我中心。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后, 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 家庭常给予过度的疼爱, 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凡事皆自我中心的考虑, 在青春期不成熟心理和冲动的影响下, 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协作和诚信意识低。当前有很多事件的报道反应了当代学生素质存在缺陷, 如开始作弊、带人冷漠、诚信度低等。
3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
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要求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 主要培养符合当下社会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
3.1 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首先应该从课程体系方面入手, 建设与实际社会工作相关的实践课程体系, 如建设校内外的实训基地, 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在教材和课程以及教学方面都需要根据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教材方面:在社会实际职业要求的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 选用符合高职院校的专业教材, 教材中的内容应该与实际工作流程相结合;课程方面的设置需要明确专业教育方向, 以选修、公共选修以及讲座等形式的课程提高学生素质;教学方式更为开放, 培养学生提出、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增强师资资源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需要教师循循善诱,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的发展。因此, 教师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宣传学习来给教师灌输素质教育观念, 从而了解且重视素质教育, 从而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另外学校需定期有意识的让教师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 提供机会让老师参加社会实践,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实践能力, 如此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过程中, 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3 增加教学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的培养学生的目标是符合社会职业需求, 因此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实践活动必不可少。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职院校中, 实践活动的课内开展可以以实验课的方式、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模拟工作的方式、专题研讨方式等, 课外时间活动则可以成立专业兴趣小组、假期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还能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上各种协作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4 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以往相比除了专业技能需求以外, 对人才的素质也十分看重。在素质教育成为新课改主要内容的今天,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素质教育成为了当前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素质特点主要为基本素质和个人素质。纵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情况, 发现素质问题在于学生价值取向较为消极、自我中心、协作和诚信意识等方面, 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如教学改革, 在教材方面、课程方面、教学方式都以素质教育为导向, 以正确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强师资资源。增加教师素质教育意识,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加教学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程抱昌.高校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12) .
[2]彭秀兰.高校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宗旨和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 .
高职院校舞蹈教育探讨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舞蹈;人才;学生
一、高职院校舞蹈课程特点
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的舞蹈课程是有一些是独立的学科专业,本学科专门负责培养舞蹈人才和编舞人才,可是更多的是为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幼儿教育、体育教育等专业开设技能培训的一门必修课,是为培养具备舞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的专业基础课。无论是什么专业学科,还是非常的基础课程,高职的教育的特点就决定了高职舞蹈课程应该以应用性为主,根据我国现阶段的舞蹈人才市场需求与需要,培养要演就能演、要教学就能教学、要编舞就能编舞的应用能力较强的综合人才,而不是只能演不能教和只能教不能编单一模式[1]。这就要求高职舞蹈课程体系需要打破本科类院校舞蹈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不需要把舞蹈分得很细的专门化教育,而将舞蹈、编导和理论融为一体,就从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基础来看,高职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强,遇到困难容易放弃,特别是舞蹈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容易因为训练的难度较高而产生厌倦感[2]。此外,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在校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教师的培养速度,因此学校本该采取小班教学的舞蹈课程,现在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而变成大班教学。
二、浅谈我国舞蹈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高职的舞蹈教师需要适应高职院校舞蹈课程及学生的上述的主要特点,从全国目前看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基本功的训练不够扎实,学生比较浮躁,不能踏实的苦练基本功,有些老师为应对检查往往也比较重视技巧训练,忽视舞蹈文化教育。高职的教学还是偏重课堂教学,学生自编自导实践机会少,学生还是被动的学习东西,没有机会和主动的自编和自演舞蹈[3]。
三、浅谈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首先需要加强柔韧性和软开度基本功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的心态平复下来,让他们明白必须把基础做扎实才能走的更高和更远。加强学生舞蹈文化修养的培养,实际上不仅仅是对舞蹈文化的理解与了解,而且需要加强舞蹈者的文化修养,有助于学生对舞蹈内容进行深度的理解,从在排舞中更出神入化地展现舞蹈内容。除在以上说的之外,在高职的教授每种舞蹈风格时也可将这种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和文学故事告诉学生,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舞蹈文化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由于我们上课时间有限,不可能什么知识点都教到[4]。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外实践与练习,这个笔者这里称之为“第二课堂”特别是高职舞蹈课程的应用性特点,更加需要加强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这种舞蹈实践能力需要来之自于课外,包括上课后的课后的练习、积极参与各类演出实践等等。在每节课结束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行组成团体,有针对性的课后训练和编排动作,让学生自编自导,然后在课堂展现给老师和同学看,互相点评和互相学习,就当做是平时作业的一个部分和平时成绩一部分。也可以以任课教师为领队,自行组建学生舞蹈表演队,主动联系校内外各院系和社团和店家,组织表演队参加各类的演出,积极创造和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四、就业方向以及职业证书
高职的舞蹈专业主要面向专业的艺术团体、文化传播公司,针对基层文化站、社会文化培训,也可以考取事业单位的舞蹈及相关专业的老师。主要是从事舞蹈表演和舞蹈教学,也有从事文化创意和社会培训等等岗位。需要获得国家文化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舞蹈演员职业资格证书或者也可以获得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文化部门鉴定的相关职业证书[5]。
五、结语
随着我国的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的舞蹈行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受到人民的关注。舞蹈专业是以肢体交流情感和文化的艺术,被人们誉为流动的音符。舞蹈的美来自造型与身体的线条。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应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将训练和表演作为立足点,将理论于舞蹈实际融为一体,通过锻炼学生扎实的基本功,有针对的对于舞蹈文化修养以及大量的舞蹈演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并且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考取一些相关的证件,以证件考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证件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知识量。
参考文献:
[1] 刘声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舞蹈教育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2] 李倩芸.适应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特点的教学发展理念探讨[J].职教通讯.2013(03)
[3] 李金岚.浅谈高职院校舞蹈教育[J].理论导报.2009(04)
[4] 吕璐.浅谈舞蹈教育对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1(02)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之我见 篇12
从总体上看, 素质教育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即人所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 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 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 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
在教育学意义上, 素质教育概括为: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 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 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和各种素质教育水平, 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目标, 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 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 这也是高职院校紧抓学生德育工作的重心。
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技术教育, 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 这是区别于普遍应试教育的特殊本质。高职毕业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 几乎人人都有随时上岗、下岗与转岗的可能, 终身学习十分必要。这就要求他们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当然不能把职业技术教育理解为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把职业技术教育办成“能工巧匠”、“手艺匠”式的狭隘功利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 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而且要紧紧跟随国家德法共治的理念, 加强德育工作, 使他们学会做人,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说,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做人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正如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张楚廷教授所说:“让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更富有、更聪明、更高尚!”富有是指知识与能力, 聪明是指思维, 而高尚则是指做人, 特别是人格。
二、加强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毋庸置疑, 现代学生在素质方面的主流是好的, 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少数学生信仰危机、心理浮躁、急功近利、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部分学生的素质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这些现象无不说明, 对高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紧迫性。
(一) 重视“两课”建设,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目前, 教育观念不断发生深刻变化, 人们不再认为智商是成功的唯一因素, 个人的成功还取决于其他因素, 称之为情商, 即一种为人的涵养, 一种做人处事的道理。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做人”的教育, 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那么首先就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1.深刻认识价值观建设的重大意义,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现今, 学生的国家意识很淡薄, 许多人只关心自我, 没有什么社会责任感, 更别提“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了, “价值观虚无化”的倾向较严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提出, 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很显然, 毕业生应是高素质的, 这个高素质首先表现在作为一个公民时, 一言一行应该对社会负责。这些告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特别是要把我们成功应对南方部分地区特大干旱、地震、泥石流灾害和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 把我们成功应对国外敌对势力挑衅和成功举办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实践, 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最有力的教材。要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运用好“双百” (即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人物评选活动形成的教育资源, 大力弘扬“双百”人物承载的精神内涵, 搞好学习宣传活动, 使其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2.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爱国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一面永恒旗帜,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2011年, 我国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组织了一系列重大宣传教育活动, 极大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 增强了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季羡林先生曾有一个精辟概括, 他认为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就是中国的人文精神, 一是爱国, 二是有骨气。爱国, 有骨气, 至少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保证了在全世界五千年的文明史中, 只有中国, 只有中华民族, 不仅没有消亡, 而且历史从没有中断过。因此,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融入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充分发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 充分挖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等各种教育资源, 开展学习革命历史、诵读红色经典、传唱爱国歌曲等活动, 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校园环境对造就人的行为道德有重要作用, 包括学校的建筑、设备;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礼仪;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等方面内容。因此,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阵地, 大力推动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 力求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 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文化素质修养。比如, 学校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社团的发展, 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办学条件、校园环境, 有效地投入资金, 对学校图书馆、宣传栏, 以及校园内人文景观等进行建设与管理;邀请当地劳模、英雄人物及企业家、校友进校作演讲、报告;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建立社区志愿者活动、暑假社会活动制度等, 同时逐步规范校园制度文化, 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精神境界。
在终身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 办好职业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渗透在职业教育的各环节, 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王英杰.当前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人民政协报, 2000-9-26.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会计教育07-23
高职院校感恩教育09-19
高职院校责任教育10-10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08-17
高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09-24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05-08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06-04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06-21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07-1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09-12